分析当代大学生着装心理(★)

时间:2019-05-13 14:1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析当代大学生着装心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析当代大学生着装心理》。

第一篇:分析当代大学生着装心理

分析当代大学生着装心理

摘要:服装对于人类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从远古到今天,“衣”一直都在人类生活中排在第一位,而且服装不仅仅是一个遮挡肉体的东西,更是一种时尚的代表。对于科技发达的今天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当代大学生对于服装会有什么样的要求,驱使她们选择服装的又是怎样的心理。

关键词:服装当代大学生心理选择

“衣、食、住、行”这几个字概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衣”一直被排在第一位可见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很难想象没有衣服的人类会是什么样,如果真的是那样即使科技再发达,也等同没有进入文明社会。同时服装也是文化的象征,比如中国古代的“汉服”“旗袍”“唐装”等等,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特点,它的变化主要是根据当时人们对审美的不断追求,它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古代服装的主流主要是由富贵人家引起的,在西方也是如此,不过在中国古代最大的主流还是宫廷,这也很好理解,后宫里住着这么多女人,而且那些女人又要不断的争宠,于是在服饰上出些新花样当然是她们绞尽脑汁思考的。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又是什么引导我们选择服饰的呢?

据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着装心理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时尚杂志以及最新潮流资讯

2、电视剧里人物的着装

3、从众心理

4、品牌的追求

5、自己的喜好(主要也是受前面的影响产生的)不过在现今从众心理已经渐渐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喜欢特别,喜欢唯一,所以很多著名服装品牌就打出“限量版”的王牌,吸引贵客,比如香奈儿或是LV。对于品牌的追求我觉得是常见的,我身边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她们并不了解这个品牌的文化,也不见得有多欣赏这个品牌的设计理念,但是她们觉得这个品牌很高档知名度很高,于是她们就趋之若鹜,不仅是大学生在中国这种现象是十分常见的,有人还看见中国许多人去LV疯抢包包,有人笑称为场面像菜市场,我们不禁要思考,到底是我们国家的有钱人多呢,还是人只有钱。本来对于时尚我是不非常敏感的,我不会去关注例如今年流行趋势等等,但是不关注我也能从其他方面了解,因为一旦新闻发布了本年的流行趋势,那么今年很多服装就会朝那个方向发展,而且街上的人的穿着也普遍如此,所以时尚不管你关不关注,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时装的大体风格我们中国还是很被动的,近几年流行的趋势都普遍来自与欧美和日韩,欧美风注重的是自由和随性,日韩则注重甜美柔和,不过现今有一个发展趋势它也必将是以后长期的发展趋势,那便是“绿色环保”,前几年我便看见了一个新闻,现在已经可以利用蜘蛛网来织衣服了,他们研究蛛丝的结构并弄清楚其原理之后,可以制造出来高强度纤维,从而制造出漂亮环保的衣服。而且最近也出现了一些“一件当多件”的服饰,据我了解的有一件衣服可以变换不同的穿法,还有一双鞋设计师利用鞋旁边的拉链来改变鞋的样式,虽然这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人们购买衣服的数量,但是却能引导人们对于服装环保的要求,是绿色环保发展很好的苗头。

就我身边的大学生而言,她们的衣着风格也各有千秋,有的是欧美,有的是英伦,有的则是混搭或是日韩,这跟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现今的社会是一个融合的社会,国外的时尚元素时尚品牌可以打入中国市场,我们也同样可以。所以提供我们选择的种类就非常多了,前面我也说过影响大学生对于服装选择的心理因素,同时这些也是影响社会大众对于服装的选择因素。而且现在的服装也越来越趋向于融合,融合各国的服饰元素,融合各种风格,其实这些融合都是为了回归一个目的——自然,是的 不管什么元素什么风格,它都要让人们穿着得自然和谐,服装是属于自然的,要回到自然中去。用现代的材质和技术达到反璞归真的目的,这正是当今设计师所要探索和追求的。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分析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市场现状

大学生一进入大学的大门,即意味着要远离家乡父母,开始独立的生活,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开始有自己独立支配的较大额资金,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笔生活费自然不会很少,平均一下,一个人大概在3000元每学期,一年也就是6000元了,(这还是南昌水平,别的省份可能更高)全国高校在校学生约有一千三百多万人。总的一估算,约有七百八十亿了,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消费群体呀,难怪有些老太太常说,我就是在学校门口卖茶叶蛋也可以把自己养活。细心的人们一定发现,每个学校的外面总会有很多的商店,所面对的市场也只有学生。他们都是让学生给供养的。很多的商家在竞争过程中,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学校了,并争着到学校做广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多么的巨大,因而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刚才说到,大学生每人每年平均消费6000元人民币,这些都是他们的自主消费,作为同一类人,他们在消费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即他们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呢?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

1、独特性

大学生处于消费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时期,一方面表现得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颖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因此他们往往走在了朝代的前列,同时又追求个性,喜欢做把自己打扮得以众不同,或是购买一些以众不同的物品,以求引人注意。达到一种处自我满足的效果。

2、兴趣性

目前许多年轻人都是“追星族”,大学生也是如此,于是,他们便把生活费的一部分用在购置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画报,娱乐报,还有一些专业杂志等和明星有关的东西。另外还有上网,其实每个大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笔开支,只是有多有少,据了解,有的学生一年上网的钱,都得花好几千元。总的来说,大学生容易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钱,主要消费对象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

3、时尚性 有人说,大学校园是最时尚的地方。他们总喜欢时尚消费,比如旅游、电脑、和手机消费特别是女生们的服饰,不会要很多钱,但是搭配很现代。很能时尚。她们在选购服饰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想花不是很多的钱,去购买那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衣服,结果呢,实在是喜欢,一狠心,花一个不低的价格把它给买下来了,过后却难过好几天,成天叫着自己大出血。在选购其它东西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男孩子就有些区别了,他们一般是准备已久,根据手头情况去购买相对较高档次的品牌,也不会太计较已花掉的钱。由此可总结二名话,男生少购买,大品牌,强出手,女生多出动,中品牌,软上手。

4、从众性

不同的校园环境也就会有不同的消费习惯,这跟校园内的氛围有关。比如这校流行打篮球,那校足球特别受重视等等不一样的现象。如某人搞了一个发型,大家觉得不错,在理发的时候也就自然会想到那种效果,其它还包括穿着消费,运动消费等,都有一定的从众性。但也要注意各校的差异性。

5、攀比性

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了“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别人去那家高档餐馆吃饭,我也就想去,再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明显的主要有,购买一些流行产品,及吃喝玩乐方面,而这样的东西一般又比较花钱,而有的同学就把它当作一种身份的体现。愿花很大的代价来购买它。

6、礼节性

在大学里,礼尚往来是很重要的消费力,今天你过生日,我得送礼给你,我请你吃饭。明天轮到我过生日或是有什么喜事,你又得大手笔的还我,还有的是一帮学生,某天某个人请大家吃饭,或是消费什么,隔几天另一个人觉得自己要还礼,又是一帮人出来消费,结果是一个接着一个,并不断循环。这样极大地扩大了消费的量。

7、盲目性

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面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另外,受许多商家看准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而推出许多商品之类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生消费的无的放失。比如:某歌星推出一张新专辑;某运动品牌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其实所买的商品是否实用,或是否有使用价值,在购买时学生不一定会去多考虑。“见好就买”似乎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

8、冲动性

大学生消费也具有年轻人所共有的特点,即在购买物品时,有时候容易产生冲动购买,例如他容易受广告促销的影响,明明本身就不没打算过要购买这种产品,但当时推销员说得很好,或是看到广告很有吸引力,而突发其想地要购买,结果买后又后悔了。

9、围绕女生性

男大学生的消费一大部分是用于交往,而更多的是用于和女生交往的,也就是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就特容易花钱,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一些酒吧、中档餐馆及一些公共消费者的地方,绝大多数都是男女生共同消费,而且在这个时候,男生一般都不太在乎花多少钱,只要高兴就好,所以消费完以后,皆大欢喜。而同种性别的人在一起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女生,可能会少于平时的消费量。

10、无计划性

相信念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当代大学生是最会哭穷的,不管他是否很有钱,也许他一年的生活费在1万元,但还是总叫说没钱,每当到了月末,或是学期结束的时候,有的甚至在开学一半,就开始叫着没饭吃了,其实他们都是很有钱的人,一开始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有很多钱,有些东西看起来也不是要很多钱,又好像很实用,结果见到好的东西就是想购买,后来打开钱包才发现,原来钱这么不仅花。当意识到要节省的时候,钱也就快差不多了,以后就只能省吃俭用了。由于钱袋落差太多,他们也就开始大喊穷了。属不知是当初自己用钱没计划好。这是许多有钱大学生们的一个通病。【营销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如此的巨大,而且,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点也非常的鲜明。作为营销人员,该从那些地方出发,具体实行一些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使商家获得最大的利益。我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点:

1、许多大学生特别注重个性的宣扬。总喜欢自己以别人以众不同所以,生产厂乡应该注意使自己的产品尽量新颖,有特点,能够区别不同的对对象,并运用不同的方式,满足不同的对象。

2、针对于大学生消费的兴趣性和时尚性,我建议某些商品在销售过程中能和一些明星的东西混在一起,作为赠品也行。比如画报,歌碟,等,另外,售销商还应在一些新出事物大作宣传,做一些比较新鲜,活泼的校园促销活动。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有关校园靓丽生活的广告,把它同时尚连接起来,引导一种时尚消费。这样的话,同样会吸引那些具有从众和攀比消费心理的人。

3、商家要注意利用好大学生消费的盲目性和冲动性购买行为。如何能使人们购买,关键是促销手段和行销方式,如何激发学生在第一时间里购买,这里大概有这几种情况:a、广告说得很好,一听就想吃或是想用;b、价格便宜,买一送一,或是送别的什么,让人感觉购买该种东西很划算;c、有精神价值,比如一些纪念品,或是小玩意儿。

4、不管是产品生产厂家,还是服务业,只要是重点面向学生市场,都应特别注意女生的服务,比如产品或是服务多迎合女生的口味,还要注意营造一种浪漫的气息。引来了女生,自然就会带来很多男生的光顾。

5、大学生用钱一般很难有计划性,而且是越有钱,计划性就越差,作为商家大制订一些销售方略的时候,一定看准时机,最好在开学的那段时间,同学兜里也都比较满,容易购买一些高价商品,而到后半学期,特别是快放学的那一个月,除一些比校便宜的食品外,其它商品促销活动最好停止,因为,他们已经没钱了。所以,什么也不会再去那么关注了。另外,那个时候考试也快到了,一心向着学习了,也没那么多精力去注意太多了,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国际教育学院 中新1105傅强2011070362

点亮一盏心灯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打开搜索引擎google,在大约15000项“心理高压人群”查询结果中,有一半以上关于大学生:“大学生:新的心理高压人群”、“三成大学生郁闷”,“毕业生成高压人群”等,而在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中则以就业压力最为突出。

一、近年来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国人事用工制度以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从“统包统分”过渡并转型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工作年限延长,使社会接受毕业生的力度大大减少,军队裁军和每年正常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等,也给毕业生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

自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迎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高峰。官方数据称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660万余人,毕业生人数与岗位相比显然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不同性别的就业趋势差异日益明显。这些新形势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讲,既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而近些年我国出现的高等教育严重滞后、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则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信心不足,心理负担加剧。

二、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虚荣心理

随着高校大范围的扩招,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光环退失殆尽,但其“高级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却始终未改。“面子”比“票子”重要的观点不在少数。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充满优越感,自以为学识渊博,是一个“人才”,不肯从基层做起,到头来往往是“眼高手低”。虚荣心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二)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对全国近百所高校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三)怯懦心理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因为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的专业不热门或自身的条件不够优秀等原因,自觉处处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不争取就业机会。过度的自卑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在用人单位的招聘者面前畏首畏尾,过分紧张,不能适当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往往因此错失就业机会。

(四)承受力差

2012年,华师武汉传媒学院校通讯社对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华师武汉传媒学院等13所武汉高校进行了一项网上问卷调查,调查表明,超六成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少独生子女似一碰即碎的“瓷娃娃”。66%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挫折时都向父母以及身边的朋友求助,仅有34%的学生选择自己想办法解决。较差的心理承受力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以处理所面临的不顺与挫折,进

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控对策

(一)调整就业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扬传统的艰苦创业精神,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二)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就业打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三)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学校应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了解,从而提高自己各项能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四)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增强就业心理承受力。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与毕业生的认识水平、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客观现实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

就业作为大学生人生中的转折点,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提高个人素养、在日常学习中提升综合实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做好心理准备,正确面对自己、勇于直视挫折,积极展现自己,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四篇: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及行为

[内 容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庞大的消费大军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和巨大的潜力,构成了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其消费心理进行分析,进行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字] 当代大学生; 消费心理与行为;消费观念

消费引导

一、大学生消费心理及特征 请第一、第二大段合并,并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内涵及消费需要再做些补充说明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

(一)消费心理日趋成熟

大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正处于一个不断成熟的阶段,在消费方面虽然存在一些非理性的特点,比如过于追求时尚、易冲动。但是随着消费行为的积累,他们已经对于消费有了自己的判断、分析和标准。他们在购买时更注重所购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学会全面地考虑消费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帮助有多少,以指导自己下一步的消费行为,避免盲目性消费。

(二)易受暗示,容易冲动

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体利用消费者易受心理暗示的特点,试图引导大众消费。而当代大学生恰恰是对时尚非常敏感的一个群体,媒体通过杂志、广告等形式向校园传递着大量外界的时尚与消费潮流信息,使得大学生在消费上容易丧失应有的判断力。他们往往由于经受不住时尚事物的巨大吸引力,而冲动地做出自己消费计划外的消费行为。

(三)消费中的从众心理严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群体是具有某些共同心理特征的共同体,群体通过群体规范、群体评价等手段来实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而大学时期恰恰是人生中最渴望被群体接纳、渴望拥有友情的时期。有些大学生,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自卑感强,较敏感,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只有表现得与大多数人一样,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这些心理表现在消费方面尤为明显,使得很多大学生成了群体的附庸者。

(四)消费心理可塑性强

当今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受到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消费观。与此同时,他们对于新的科学消费观也很容易接受,若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他们也能够考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行较为理性的消费。因此,大众媒体、学校和家庭应当从各方面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对他们的消费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

对于大学生来说,非理性消费就是由于缺乏理性的消费观而产生的大大超出大学生基本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和必要的文化娱乐费用以外的消费行为。大学生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他们自主消费的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没有形成理性、稳定的消费观念。当前,非理性消费观在大学生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消费结构不合理,重享受性消费

人的消费主要分为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而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上看,除了吃饭、购买生活用品等最基本的生存性消费,购买学习用品与资料、参加各种辅导班等发展性消费以外,用于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享受性消费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支出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注重享受性消费,提前消费的趋势。这种趋势势必使大学生将主要精力从学习、自我发展上面转移到了享乐上面,对于他们的自我设计、自我发展极为不利。

(二)消费无计划,盲目性攀比消费

很多大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地支配自己的各种费用。他们的消费往往没有目标、没有计划,而且具有明显的模仿性、攀比性的特征。特别是有些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他们在消费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攀比。比如在对手机、MP3、电脑的购买行为上,很多大学生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都拥有这些物品时,他们也急切地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MP3或者电脑,否则就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而不是考虑这些物品是否是自己生活的必需品,或者自己的经济状况是否能够承担。

(三)为了获得认同,进行炫耀性消费

炫耀消费指“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利和身份(消费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即消费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个人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对消费品的耗费,而是包括了个人为了获得社会认可,所进行的非生产性支付”。在调查中,不少学生指出,为了拥有一台轻巧的笔记本电脑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一部分学生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学生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或透支银行卡以满足自己强烈的消费欲望。这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最终的结局是债台高筑、生活窘迫,逐渐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债务危机中,进而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有的同学高中时期成绩优秀,而到了大学以后表现平平,由万众瞩目变得默默无闻。他们觉得自己变成群体以外的人,不被大家所注意,往往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为了体现自我价值,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他们就通过购买名牌服饰,高档娱乐、休闲用品等方式进行炫耀,从大家的羡慕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

(四)人际交往消费过度

现今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已经蔓延到高校当中,如人情消费,同学过生日,获得奖学金、入党、当选学生干部,都要请客。另外,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往即大学生恋爱,在消费中的支出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有人调查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支出最少也要100元~200元左右,多的达到500多元。在通讯方面的消费也是大学生人际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显示,在通讯市场,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个消费群的10.4%。在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1元~50元的占26.5%,51元~70元的占23.5%,71元~100元的占30.9%,而在100元以上的占了16%。另据粗略估算,每年高校学生手机通讯费用约有0.5亿元。

(五)储蓄观念、理财观念淡漠,在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限额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具备专业知识而注重理财的学生,数量极为有限。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理财观念需要加强引导,注重培养。

三、、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消费心理成因及其影?请前段不理性消费心理合并来写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在购买行为的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是消费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独具特点:广博的知识面使其在消费时注重知识性;对新鲜事物热衷并乐于尝试,使其在消费的同时注重时尚性、潮流化,强调新颖美观;由于个性独特,思想起伏,在消费时会情绪化,即兴购买、冲动性的购买代替计划性的购买;而富于创造力的思维、强烈的表现能力,使大学生在消费时注重个性,追求与众不同。消费态度,即个体以特定的方式对待人、物、思想观念的一种倾向性。消费态度通常决定了大学生对某种商品的评价,甚至代表了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感觉和行为趋向。当代大学生在消费心理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求新心理

对于新产品,不少大学生在广告舆论和宣传的长期影响下,或是接受赞同,或是产生逆反心理,但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最终趋近新产品,进而产生消费。

(二)求美心理

这是大学生以追求欣赏价值为主要目的的购物心理。在同一品牌、同等价位、相同款式、不同色彩间,大学生的消费选择自然以达到最大欣赏价值为目标。

(三)求名心理

青春是激情张扬的时代,大学生追逐个性,为了显示商品的附加属性,如气质品位等,或为了炫耀自己,他们十分在意商品的品牌,追求品牌卓越、款式新颖的进口高档商品。通过消费此类商品,以达到表现富有、高贵、洒脱、时髦的目的,此类大学生消费群体极少考虑到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的实际质量。

(四)从众心理

主要是指消费者在购物认识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同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意志薄弱、顺从型性格的大学生从众心理更强一些;当大学生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不足,缺乏必要的自信,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消费的目的时,更多地表现出从众心理;从消费利益的角度讲,大学生多认为随着多数人购买总会得到好处,即使上当受骗,也是大家一起上当,以求得心理上些许的安慰。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个性、文明、科学的消费观希望引导写的再具体些、可操作些,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写的更贴切些,少些空洞的话语,要务实。请修改

在大学生消费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错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抑制大学生消费的目的。作为引导者,应更多地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施与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个性、文明、科学适度的消费。

(一)发展个性消费

由于个性的不同,不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迥然不同。美国社会学家戴慧思认为:“高速的商业化进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打破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垄断。”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消费,也应以学生为本,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因此,我们不宜压抑大学生的正常消费,相反,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发展其个性消费。

(二)消除不良消费

消费所追求的内心满足是永无止境的。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文明消费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抵制畸形消费,消除不良消费。

(三)倡导文明消费

文明消费即强调健康向上的消费精神,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享乐性消费,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价值。通过倡导文明消费,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弄清什么是正常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什么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消费,从而正确地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

(四)提倡科学适度消费

由于从小受到过度照顾,远离家长过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理财的经验。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对国情、社情和家情的认识,要对学生的消费加以科学的指导,使大学生的消费步入健康、科学、适度的轨道

(五)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大学时代是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活至关重要。如果长期沉湎于吃喝玩乐,势必使大学生出现追求享乐、崇尚物质生活的思想。高校中的“两课”教育对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在人生目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的教育中渗透消费观的教育,加强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的教育,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追求有价值的人生,懂得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

(六)提高学生心理调控能力

导致大学生出现冲动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误区,除了有外在消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外,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承受着诸多的来自于自身及环境的压力,心理上不完全成熟,受挫能力与意志力相对较弱。有些大学生为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进行消费,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和代替。高校应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使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宣泄不良情绪,帮助大学生缓解其消极的消费情绪。

现代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充斥着各种消费的不良发展,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消费的影响最大,只有培养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科学理财,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注意精神生活的提高,使大学生的消费真正理性化。

参考文献:

[1]卢思锋何耐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1)

[2]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7:85

[3]徐佳丽.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成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4]侯玲 王洪斌.大学生消费文化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3(4)

[5]杨海莹.消费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王枝茂 市场营销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J]2006

[7]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M]2001

[8]马义爽 王春利.消费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9] 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期刊论文]-心理科学2003(2)

[10]王莉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的调查研究 2004(1)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因素都有关联,缓解甚至消除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重视校园心理咨询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还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增强其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或疾病,而且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能够有效地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1】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等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学习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学习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太辛苦了,进入大学后应该好好放松一下自己,因此,整日看电影、上网、睡懒觉、逃课等等,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以致学习成绩不佳,看到别人拿奖学金获得各种荣誉而自己与一切评优无缘,又会感觉心理很失落。

2、学习方法不当。大学的知识具有深入性和系统性,学习方式和方法与中学阶段的老师手把手、催逼式教学有很大差别,大学的学习靠的是自主性和自觉性,许多同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大把的空闲时间里空虚、堕落,想要改变却没有明确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还有一些同学仍然延续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付出了很多考试成绩却不理想,为此伤心难过,还可能诱发自卑、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3、学习动机问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如果心理脱离了稳定正确思想的支配,那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摇摆不定,以致迷失生活方向,产生心理困惑

【2】 和矛盾。

(2)学习动机过强,以致压力过大。在考研、考证成风的社会大背景下,许多同学倍感压力,这种压力感得不到及时的疏解会进一步诱发各种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一直生活在迷茫忧郁之中,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诱因。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

【3】课题。目前,多数大学生过得是集体生活,而每个人在成长经历、教育环境、性格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加之现代大学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前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只知埋头苦读几乎没有接触过社会,人际交往技巧尤为欠缺。因此,许多大学生因为不知如何交往而产生自闭倾向,有的为了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而随波逐流。江苏科技大学对江苏部分高校

【4】 在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人际交往压力的同学占到39.1%。

(三)恋爱问题

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尤其关注的自身问题。恋爱问题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不能协调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情感破裂产生的报复心理以及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当代大学生在恋爱的态度、行为和方式上存在以下特点:一是自主性强;二是注重感情;三是

【5】 比较注重形式有些表面化;四是不稳定性;五是与自我概念密切相关。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处于青年中期,性发育成熟是其主要特征,恋爱与性的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的青春期教育不够,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感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时将导致心理障碍,如恋物癖等。总的来说,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恋爱带有功利性或者占有欲,一些同学恋爱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寂寞,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大学生对恋爱中问题的判断。有的同学将恋爱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部分,把失恋看做极为重要的生活事件,在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受到严重干扰和打击。

(四)贫困问题

【5】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有5%-7%是特困生。大

量的事实及研究表明贫困生在大学里的生活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家庭的窘境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转化为以金钱为唯一标准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这加剧了大学生

【7】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最终导致心理失衡。贫困易使大学生的内心极

为敏感,与人交往时总觉得低人一等、自卑心理严重,过度揣摩和猜测别人的言行。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渴望,另一方面又害怕与人交流。久而久之,这种矛盾心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五)适应问题

适应问题在低年级大学生中表现得比较突出。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新生居住在一起,各自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学习经历、生活习惯等差异很大。进入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会面临全面的协调与适应,再加上当代大学生普遍的独立生活能力弱,所以,适应问题广泛存在。较为常见的是对于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期对大学充满了幻想,进入大学以后发现其实大学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怀念高中生活。此外,虽然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大家的水平相当,许多同学因为害怕竞争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还有一些同学因为失去了高中时期被老师奉为掌上明珠的特殊待遇,而倍感失落。甚至,一些同学看到班上、院里有些许多才多艺、能力又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表现得尤为自卑。一部分同学进入大学以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到宿舍的集体生活,感到有强烈的孤独感。以致整日心情低落,不愿与同学来往,长此以往会越来越孤独,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六)择业问题

择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年级同学中。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习,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希望毕业后找一份自己喜欢而又体面的工作,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诸多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的给他们带来困扰和忧虑。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现在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和接触较少,根本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傲心理严重,在择业时表现的狂妄、自大,对自己职业选择的预想过高,不能正视择业的客观环境和自己的实力,一旦现实与自己的期望值差距过大就会难以接受,而苦闷、抑郁。还有许多同学是害怕竞争,自卑心理严重,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表现为害怕进人才市场,应聘时过度紧张等,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东西方价值和伦理观念碰撞、冲突,大学生群体面临价值观念多元化,理想信念缺失,学习任务艰巨,就业难度日趋增大,这些压力与困惑不同程度的威胁着大学生群体的心理

【8】健康。一方面大学生特殊生理发育阶段使得大学生心理变化激烈,容易动荡、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大学生这一群体对国家大事、社会问题比较关注,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波动。目前,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等各种不良社会现象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变化都在挑战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解,就会造成心理失衡,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信仰缺失、价值观念动荡使得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幸福,从而产生焦虑不安,诱发心理问题。此外,网络的发展,使得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寻找在现实的世界中得不到的满足感。部分大学生发展成为对网络的精神上瘾,一旦离开网络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产生精神障碍和异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精神恍惚,有异常的行为和举止。

(二)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表现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和教育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北京52.2%的高校至今没有设立心理咨询的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认为是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还有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学生求助无门。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的机构,但是参与咨询的教师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尚欠缺,难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的处方。此外,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不良的家庭教育或教育环境会为孩子的不良心理埋下种子。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有诸多隐患。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研究表明,中国有70%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的家长则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惩罚、打、骂的措施。这些教育方式都是不恰当的,过分保护,往往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以自己为出发点,不能理解他人,斤斤计较,不会包容;独立生活能力差,遇到困难时不能做出与其年龄相适的选择。凡此种种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使得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宿舍生活和学习方面处处碰壁,从而诱发心理问题。过分监督会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常常遇事小心谨慎,胆怯、唯喏,害怕表现得不好令父母失望。而简单、粗放的打、骂的教育方式,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阴影,使孩子性格孤僻、充满偏见,具有暴力倾向,大量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极为不利。

(四)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特殊的生理发育期、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意志薄弱等。大

学生特殊的生理发育阶段使得他们普遍没有形成对自己的准确认知,表现为认知片面,对自己缺乏全面准确的评价,过分自信或自卑。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全面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情绪不是有某一诱发因素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态度和看法。现代许多大学生成长经历单一,缺乏挫折教育或者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人将心理问题神秘化,认为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无异。许多同学有了问题就讳疾忌医,更不会主动寻求帮助。

三、思考与对策分析

(一)改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绿色网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校应综合各方力量,加大对校园网络的管理,设置网络屏障,努力打造绿色网络环境。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网络世界也和现实世界一样是有约束、讲道德的,不能为所欲为、胡作非为。

(二)建立一支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一方面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首先,设置专门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理性因素在其价值判断中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避免语言或行为过激、片面认知等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注重心理卫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自信心。改善大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心理疾病与一般疾病一样是人之常情,没有那么可怕和神秘,大学生要学会正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不能对别人的问题评头论足、说三道

四、指指点点。另一方面,家长应摒弃不合理教育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注,争做孩子心灵的导师。

(三)通过有针对性地指导,提升其适应力

首先,加强对大一新生的关心和疏导。大一新生初来学校,各方面都不适应也不熟悉,正是最需要老师关心、指导的时候。各大学应针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新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心理,认真对待新生要求。向他们细心讲解大学学习与中学的不同,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建立切实的人生规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其次,家长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注,经常打电话沟通、了解。此外,大学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信息指导课,帮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兴趣爱好、市场需求作出合理的职业定位。同时,要提高学生的适应力,即能够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作出合理调整。对于所学非所爱的学生的人生方向的选择,教师应作出积极有效地引导,带领他们尽快适应这种生活,重新选择专业或跨专业考研等。

(四)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

各高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老师,针对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新的心理问题,改进心理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咨询的作用。

(五)建立大学生自助互助机制

当代大学生要学会自己调适心理,形成一套自身内部教育机制。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就是“助人自助”,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都有通过有效途径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自助水平的过程。较高的心理自助水平是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 也是其

未来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高校不但要构建大学生心理自助机制, 而且“应着力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让大学生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

【9】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心理互助既可以给予学生自助实践的机会,同时,同辈群体更容易交流和沟通,增强彼此信任。

参考文献:

[1]龚晓会.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维护[J].河北建筑教育学院学报,2005.2:22-25 [2]秦维红.心理教育.2011.02 总第559期

[3]郭晓平.心理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分析[J].2011.2 88—93

[4]李争红.教育理论研究[J].2010.5 277-278

[5]宋传茂,丁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与导向[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6]河南农业大学团委.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M].2005.4.15

[7]马莹.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人民出版社,2008

[8]朱春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M].黑龙江教育,2006.1:13-15

[9]王希永.关于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6.6

下载分析当代大学生着装心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析当代大学生着装心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浅析终稿

    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浅析 姓名:徐晶金 班级:建筑与土木工程SW111 学号:201172091 摘要: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当代大学生应当具 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摘要] 为了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恋爱心理的规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文献,对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恋爱动因、恋爱中出现......

    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5篇范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 代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的早期和中期,正值青春发育期,在此期间,其形态、生理、内分泌、行为,智力等方面表现着一系列的急剧变化。尤其是由于性激素分泌旺盛,又......

    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1、你是否觉得自信?()A.非常自信 B.自信 C. 有时不太自信 D. 不自信甚至自卑 2、大学生如果能改变自己,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呢?()A.知识 B. 出身 C. 外貌......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对策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对策 【摘要】 当前,国际就业形势日趋紧张,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入世”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短......

    当代大学生特点分析

    当代大学生特点分析 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外出上街,常坐出租车;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对他人的负......

    当代大学生自信分析

    当代大学生自信分析2007210464贺发亮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更多的困难挑战,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自信,挫折承受力却普遍偏低。调动自己的内部动力机制,确立坚定的奋......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 实践课报告作者:贺程 一、调查报告简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各种心理压力困扰着当代大学生,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也在日益加深和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