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金库长效机制
良上乡中心小学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
方
案
为继续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不断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果,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将“小金库”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建立“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三穗县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穗小金库治理办[2011]9号)的要求,现制定《良上乡中心小学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如下:
一、专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使我校开展“小金库” 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不走形式,不敷衍了事,我校特成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万世聪
副组长:杨思明 万先永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校办公室,主要负责传达有关政策规定和要求;对自查自纠、组织检查等工作进行督促指导;负责对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日常清查和协调工作。
二、“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内容
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治理范围。重点是2009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对“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年度。
“小金库”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的“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的“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的“小金库”;
4.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的“小金库”;
5.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的“小金库”; 6.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的“小金库”; 7.将各项收入全部或部分截留在法定账目外,在账外核算、使用;
8.将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款以定期存单的形式设立的“小金库”;
9.篡改会计科目,将资金转出法定账目设立的“小金库”;
10.将代收的财政收入私自截留设立的“小金库”; 11.单位和单位、单位和个人相互勾结,套取现金设立的“小金库”;
12.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款私自借出,超过一年以上不还的;
三、“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方法
“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研究制定本单位的实施办法。按照校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在2010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实施办法。
(二)自查自纠“回头看”。
把“小金库”治理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全面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回头看”,重点抓好“五查五看”:一查宣传工作重视程度和落实情况,看宣传发动是否到位;二查自查自纠覆盖和落实情况,看自查自纠是否到位;三查重点检查覆盖和检查深入情况,看重点检查是否到位;四查严格执法执纪和责任人员处理情况,看责任追究是否到位;五查有关问题整改和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看整改落实是否到位。
(三)审核清理银行账户开设情况。对所有银行账户开设情况统一进行审核。对符合规定的账户,经核准后纳入自治区清理“小金库”长效机制管理系统;对不符合规定应撤销的账户,限期办理销户手续。
(四)全面开展财务基础规范“达标”工作,制定财务基础工作上报标准,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财务基础规范达标,通过达标促进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落实。
(五)整改落实。针对治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做到资金资产处理到位、违纪责任人员处理到位。在整改过程中要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强化源头治理,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治理的长效机制。
(六)总结上报。我校将按照三穗县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穗小金库治理办[2011]9号),将“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形成专题报告,按时上报县“小金库”治理办公室。
四、“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相关要求
(一)各相关学校要围绕“小金库” 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按照力度不减,机构不撤,队伍不散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抓好“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建设的具体组织工作。
(二)各相关学校分管领导要全程参与,确保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日常工作中要加强情况报告、信息沟通,重大案件要及时汇总上报。
(三)各相关学校是这次清理检查工作的责任主体。各责任学校要切实履职尽责,抽调精干人员参与治理工作,明确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取得实效。
(四)我校设立举报电话为:0855-4770127。
良上乡中心小学 2011年3月18
良上乡中心小学“小金库”治理
工 作 总 结
为不断深化和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果,构建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我校根据按照《三穗县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穗小金库治理办[2011]9号)的要求,遵循“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原则,深入探究小金库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从银行账户开设、票据管理规定、国有资产处置、严格财务核算和加大监督管理方面,提出治理小金库有关政策要求和工作规范,将小金库纳入日常监督管理规定中,建立健全制度、管理和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防治机制。现将我校的工作开展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育严把教育培训关,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小金库”的产生。加强教育学习,使领导干部不想设“小金库”,强化现有制度执行措施,认真制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整体宣传方案,围绕不同治理阶段的宣传要求,深入开展宣传,扩大影响,一方面提高学校领导干部对治理“小金库”工作意义的认识,提高自我约束和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搞“小金库”不仅违纪,而且违法,也违反国家规章制度。首先,学校领导不仅自己不搞,而且要管好自己的下属也不搞。其次,用典型案例,用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克服侥幸心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第三,增强廉政教育的经常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干部通过学习、反思和对照廉政规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修正,增强遵纪守法意识,自觉抵制“小金库”。
二、完善制度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小金库”治理工作,把此项工作上升到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并安排部署我校的“小金库”治理工作,为我校扎实有效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二是机构组建到位。根据今年“小金库”治理工作要求,成立了治理“小金库”领导小组,并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到了机构队伍健全、治理力度不减,为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强化制度建设,修订完善现有制度,使领导干部不能设“小金库”。不断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审计控制力度,堵塞管理环节的漏洞,在源头上斩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把“小金库”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目标之一,明确学校校长是“小金库”问题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小金库”,除了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外,还必须对承担直接领导责任的相关领导实行责任追究。
三、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创新账户管理模式,使“小金库”无处藏身。治理“小金库”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管理账户,我校完善了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账户开立、使用、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同时对账户管理的日常监督检查,解决公款私存、账外设账、多头开户等问题,使“小金库”无处藏身。通过专项治理,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促进学校健康发展,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学校财务管理,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
四、强化监督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行校务公开,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清理“小金库”专项督察活动,形成多渠道的监督网络,建立健全一系列公开制度、监督制度。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注重发挥公众监督举报作用,充分发挥教职工的舆论监督作用,设立举报电话,让“小金库”置于学校教职工的监督下。
良上乡中心小学
2011年11月15日
第二篇:小金库长效机制
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2009年5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积极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全面开展 “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小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工作实际,现就如何建立“小金库”专项治理的长效机制浅议如下:
一、从源头抓起,疏堵并举,标本兼治。
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制度意识,筑牢遵纪守法思想基础,是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中央彻底消除“小金库”目标的前提。制度的宣传教育过程,就是把制度规范内化为干部群众的道德信念、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的过程。为此,要从加强教育入手,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遵纪守法观念和廉洁从政意识,构建“不愿”设立“小金库”的自律机制。
一是加强廉政教育和培训。充分认识“小金库”治理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重大意义,要求部门、单位的“一把手”在思想上要认清“小金库”的严重危害性,始终把治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增强党员干部的法治理念和制度意识,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养成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做到“三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纪法规教育、正面示范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激励教育和诫勉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拓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建立起教育的长效机制。抓好“四必谈”。对群众有反映的进行提醒谈话,对从事重要工作和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事先谈话,对新任职的进行警示谈话,对受违纪处分的进行回访谈话,使廉政谈话制度更具超前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疏导和堵漏两手抓。防治“小金库”不仅要“堵”,更应先“疏”。一方面,针对现行财务制度有些不健全和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如差旅费过低问题、招待费比例问题,完善相关办法措施,增强实效性和合理性,引导资金在正常的渠道内良性循环,同时,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照顾到和解决好一些差额供给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从源头上遏制“小金库”现象。另一方面是堵塞漏洞,严防资金转入“小金库”。开展拉网式清查资产家底,不留死角,防止“隐性收入”流入“小金库”。加强对收费项目、收费范围、收费标准进行审核,防止违法收费形成“小金库”。强化票据管理,坚持以旧换新核收发放票据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收费票据档案管理工作制度,防止“白条”收费不入账形成“小金库”。
三是统筹兼顾,全面治理。我县制定“小金库”治理重点检查方案,把“小金库”清查与规范津贴补贴、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节约和控制行政成本支出、加强银行账户监管,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发票管理检查、救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检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财政监管、审计监督、税务稽查等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整体推进,综合实施。同时,面向全社会持续开展“小金库”治理的宣传工作,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知晓率,营造人人知晓、人人遵守的良好氛围。
二、重制度落实,监督前移,着力防范。
狠抓遏制部门、单位“小金库”的制度建设和落实,使“小金库”监督的关口前移,不断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从源头上切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防范“小金库”的发生,构建“不能”设立“小金库”的防范机制。
一是加强非税收入监管。建立“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政府非税收入运行机制。全面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和票据改革,建立统一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系。依托“金财工程”,构建全县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规范和完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方式,继续清理政府非税收入项目,规范执收行为,实现“以票管收、以查促收”的新型管理模式,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做到应收尽收。
二是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按照“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经营收益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统一管理”的原则,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整合资产运作,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价值管理有效结合,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新机制,盘活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三是严格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管理。进一步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审批、备案管理制度,从严控制新开账户,对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进行清理,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归并的坚决归并。未经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单位自行开立的实有资金账户,一律认定为“小金库”,进一步完善银行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强化日常动态管理。研究试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确保财政性资金运行透明。
四是推进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全面实行部门预算。进一步科学制定定额标准,合理核定基本支出,细化预算编制,增强预算透明度,强化支出管理,严把项目支出预算关。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推进国库集中收付与会计核算两种制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结合“乡财县管”体制改革,将乡镇逐步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范围,通过国库集中收付系统对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公共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高效透明运行。积极探索推行公务卡制度,控制预算单位现金使用量。
五是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按照“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收支脱钩”的总体目标,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理顺罚没收入和收费管理秩序。对部门和单位收取的罚没收入和收费收入,分别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收支管理办法,切实规范执收执罚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法的项目。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凡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费、罚没收入等政府非税收入,必须按规定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接受财政部门的统一监管。
六是注重加强部门内部审计和单位控制力度。强化单位责任人的内控意识,从重点业务流程和过程着手,实行交叉控制,调研和探讨试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制度,逐步实行单位重大财务公开。明确部门、单位财务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管钱、管物、管账人员进行相互制约,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杜绝产生“小金库”的隐患。
三、严责任追究,落实“五制”,强力监控。
对“小金库”问题既要严查更要严惩,坚持经济处罚、纪律处罚与责任追究并重,处理人与处理事并重,严格责任追究,加大惩处力度,构建 “不敢” 设立“小金库”的惩处机制。
一是严格落实“小金库”责任追究制。对设立“小金库”的,依法依纪从严处理,对有关领导和责任人,按照组织程序先予免职,再依据党纪政纪和有关法律法规实施责任追究。对财务人员要严肃处理,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除进行相关党纪、政纪处理外,还要终身取缔其会计从业资格,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要强化对“小金库”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三个不允许”,即:不允许有特殊单位、特殊小金库;不允许瞒而不报或明清暗保、前清后设;不允许维持现状或搞下不为例。治理工作要坚持“依法依纪、宽严相济”的原则,凡在规定时间内、自查自纠“小金库”的处理从宽。对在治理工作中弄虚作假、压案不查、对抗检查、拒不纠正、销毁证据、打击报复举报人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从重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二是严格落实治理“小金库”连带责任追究和处理处罚落实跟踪制。对于在“小金库”问题上监督管理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口管理部门要追究相应责任。对违反规定擅自为预算单位开设银行账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要按有关法规进行相应处罚,同时,财政部门取消其为预算单位开户资格;对为预算单位提供虚假经济业务发票的宾馆、超市等单位,税务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从重处罚。建立处理处罚落实跟踪制度。对问题较多、违规金额较大、情节性质较为严重、社会关注密切的单位,要对其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必要的跟踪回访。对未按处理处罚决定整改落实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三是严格落实禁设“小金库”承诺保证制。签订防范和禁设“小金库”承诺保证书,是“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均向提交了防范和杜绝“小金库”承诺书,今后,凡是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因职务变动的,均要重新签订防范和禁设“小金库”承诺保证书。承诺保证今后不以任何理由批准、同意、授意设立“小金库”。对前任领导期间设立“小金库”的,一经发现,不制止、不纠正的,视同违反承诺。要切实做到“七个严禁”、“四个不准”:严禁利用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严禁利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严禁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严禁将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户核算设立“小金库”;严禁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严禁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严禁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不准违规开设银行帐户;不准将资金纳入非法定帐目核算;不准扩大福利补贴范围,违反规定发放津贴、补贴;不准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坐收坐支、私存私放现金等。
四是严格落实“小金库”举报查处督办制。建立群众举报长效机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举报电子信箱,拓宽群众举报渠道,鼓励群众举报。健全举报登记和查处督办制度,做到有访必接、有案必查。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有功人员,根据查出并已入库的税额或收缴财政“小金库”资金数额,给予3-5%的奖励,要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问题,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全部案件实行全程跟踪督办。要认真执行举报保密制度,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依法依纪予以严惩。五是严格落实治理“小金库”监督管理责任制。要充分认识“小金库”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和治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进一步落实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党政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要把防治“小金库”工作纳入惩防体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源头治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规范资产管理,完善内控和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小金库”问题的发生。
四、尽部门职责,强化督导,齐抓共管。
一是明确职责分工,各有关单位都要积极参与到“小金库”防治和治理工作中,县纪委、监察局主要负责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小金库”举报案件的受理工作,并负责对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和党政纪处理工作;县委组织部主要负责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有关责任人的组织处理工作;县委宣传部主要负责协调各新闻单位做好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舆论宣传工作;县财政局主要负责牵头组织县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设工作,制定、审核和使用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工作措施,负责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以及违反财政法规的处理处罚工作;县审计局主要负责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以及违反财政法规的处理处罚工作;县公安局主要负责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执行过程中发现的经济犯罪案件的侦破处理工作;各行政事业单位要认真执行县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各项制度规定。对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提出的检查意见,要积极整改落实。加强对下属单位的监管,督促下属单位健全内控制度,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
二是完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小金库”治理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有效整合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组织、公安、税务、金融等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力量,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和优势,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和上下联动,进一步形成有效防范和治理“小金库”的整体合力。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整合监督资源,注重发挥党内外群众、新闻媒体和人大、政协等监督主体的作用,积极为他们创造能够监督、方便监督的平台和条件健全制度执行的问责机制。我们要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紧密结合本乡镇、本部门实际,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抓好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各项措施的落实。
三是强化工作督导。各乡镇、各部门加强督促和指导,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督办典型案件,验收治理效果。对工作组织领导不力、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不认真,以及拒绝接受重点检查的部门和单位,及时给予批评并责令整改。专项治理工作结束后,纪检监察机关将“小金库”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将“小金库”治理工作纳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内容。每年由县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开设、非税收入管理、国有资产处置、票据使用和财务核算情况进行监督,持续加大对“小金库”多发、易发、高发部门和行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完善和巩固“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成效。
第三篇: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总结报告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总结报告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是“小金库”治理的根本任务,是今年“小金库”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丰顺县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方案》x财治理办字[2011]1号)精神,我院为贯彻落实中、省、市、县 “小金库”治理工作精神,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做好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积极开展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现总结如下:
“小金库”存在的客观原因及分析
首先,无视法纪。一些单位领导为便于“搞活”和提高福利待遇,片面认为不是独落个人腰包,就不算违法,还有一些单位为偷逃税款或截留收入,抱有幻想和侥幸心理,想方设法私设“小金库”;更有一些人将“小金库”化公为私、侵占私分、中饱私囊。
其次,制度缺失成为“小金库”存在的最直接原因。长期以来,“小金库”一直挑战现行制度、机制和体制,利用制度、机制和体制中存在的缺失或漏洞,借助信息不对称以及自身对财务经济信息和权力的优势,实现谋取集团利益和个人私利的目的。
三是道德操守。有些人认为单位设立“小金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设“小金库”反而不正常;有些人认为单位设立“小金库”是不得以的行为,要解决“迎来送往”、要相互交流学习的开支,这些开支没有来源只有 采取非正常手段来设立“小金库”解决;还有些人认为“小金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遗留下来的无法根除的病症,只要不是装到自己腰包里去,也不要太过分是可以容忍和理解的。
四是社会非公平性。因分配机制的不公平而导致收入差距的巨大偏离,不仅仅体现在地区、行业、企业、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同国家机关在履行国家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因权力属性的差异而导致办公环境、收入和福利的巨大差异,各种因素导致的“攀比心理”都会使各自领域内的管理者做出利己的选择,有些部门超出了其它部门的福利待遇时,就会起到示范作用而使得其它部门不择手段的效仿;差异会导致管理层压力去谋求解决途径,从而使得各行各业使出“八仙过海”的本事去实现团体福利尽可能的福利最大化等最终诱发“小金库”不断产生。
五是缺乏监管。由于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会计的任免、奖惩都由单位做主,“端人家碗,受人家管,就不能揭人家短”,所以财会人员在发现单位有违规违纪现象时也不能坚决抵制,有的甚至同流合污,制造假账,销毁“小金库”原始记录,逃避调查,设臵取证障碍。
六是处罚不力。由于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小金库”问题的处理上,往往是不能重罚,大凡私设“小金库”,都是为了“小团体”利益,因此查出来后,要想处罚到某一个人的头上,就让执法执纪机关倍感为难。加之一些单位和部门为了保全自身利益,或为了不给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脸上 2 “抹黑”,只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此的“好人主义”思想,在较大程度上又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单位“顶风违纪”的不良风气,“小金库”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治理“小金库”的对策
一是加强教育。坚持教育在先,防范在前,从加强教育引导入手,结合“小金库”治理工作自查自纠、重点检查和督导抽查中发现和暴露出的问题,以及被通报、被查处的典型案例,本着“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原则,制定教育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教育防范机制,提高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将防治“小金库”的教育纳入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格局。对本单位负责人、会计等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强化遵纪守法、廉洁从政、依法理财、规范理财的意识,增强财经纪律自律性,做到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各部门、各科室干部通过学习、反思和对照廉政规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修正,增强遵纪守法意识,自觉抵制“小金库”。
二是完善制度。制度建设是有效预防和治理“小金库”的根本之策。认真总结“小金库”治理工作经验,深入剖析产生“小金库”的原因,查找容易滋生“小金库”的重点环节,对现有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系统的清理和规范。修订财务管理制度或办法,建立健全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相关制度的预防性、约束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源头治理,构建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工作机制。
三是强化监督。
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行政务公开,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清理“小金库”专项督察活动,形成多渠道的监督网络,建立健全一系列公开制度、监督制度。同时注重发挥公众监督举报作用,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舆论监督作用,设立举报电话,让“小金库”臵于广大职工的监督下。同时,对发现有“小金库”的科室严肃处理,对查出问题的科室或个人予以曝光,以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为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制定治理“小金库”监督检查办法,建立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把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行政监察紧密结合,增强监督的整体合力。
四、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创新账户管理模式,使“小金库”无处藏身。治理“小金库”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管理账户,要完善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账户开立、使用、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同时要加强对账户管理的日常监督检查,解决公款私存、账外设账、多头开户等问题,使“小金库”无处藏身。充分发挥业务主管单位的作用,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全面开展社会团体“小金库”治理工作。通过专项治理,进一步完善社会团体与业务主管单位的关系,健全社会团体的 4 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促进社会团体健康发展,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单位财务管理,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以“小金库”专项治理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水平,深入推进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和惩防体系建设,杜绝和减少各类资金使用的违规行为;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齐抓共管、领导小组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防治“小金库”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单位部门不愿意去设“小金库。
为坚决防范和杜绝“小金库”,我单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严格遵守银行账户管理规定。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账户,不违规开设银行账户。除涉密者外,所有账户向监督机关公开。
二、所有资金纳入法定账目核算。一切经营收入纳入单位财务部门法定账目核算,一切财政安排资金和上级补助资金纳入单位财务部门法定账目核算,决不隐瞒、转移。
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一切应缴的财政资金及时足额上缴财政,决不截留、挤占、挪用、坐支。
四、严格执行统一的津补贴政策。不违反规定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给职工发放津贴、补贴、奖金、福利。
五、积极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教育防范机制,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提高制度执行力。
2011年10月8日
第四篇: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总结
采取“三加强、二完善、一深化”措施,完善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是“小金库”治理的根本任务,为巩固“小金库”治理成果,我市按照边治理、边研究、边总结、边完善的思路和要求,将长效机制建设贯穿治理工作始终。通过深入分析“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中暴露的突出问题,结合工作实际,采取“三加强、二完善、一深化”措施,进一步推动完善和建立健全了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一是通过印制宣传单和宣传手册,宣传“小金库”工作中党纪政纪处分法规、“小金库”治理范围、资金来源、形成方式、存放形态等相关政策知识,今年共印制宣传单3万份,宣传手册1万册,除发放到行政事业单位外,还对普通市民发放,让全民参与监督防治“小金库”;二是通过报刊专栏形式,每期刊登“小金库”知识问答,到目前止,已累计连续刊登专栏300多期,市民对治理“小金库”意识得到加强,对“小金库”知识更加了解;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流动车等形式,开展“小金库”治理宣传功势,让市民了解“小金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表明政府治理“小金库”工作的力度和决心,全社会形成“小金库”治理的浓厚氛围,“小金库”如过街老鼠,无藏身之地;四是举办“小金库”知识培训班,聘请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对参与“小金库”治理检查人员培训“小金库”知识政策法律法规、检查技巧,邀请财政专业科室业务人员对党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单位负责人培训有关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三年来,共举办培训班8次,有效提高了“小金库”治理工作水平和法制意识。
二、加强部门联动协作。
第五篇: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有则公开,无一例外;处理公开,不暗箱操作;隐瞒家中处理公开;复发加重处理公开;“屡犯者不用”名单公开。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有则公开,无一例外;处理公开,不暗箱操作;隐瞒家中处理公开;复发加重处理公开;“屡犯者不用”名单公开。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有则公开,无一例外;处理公开,不暗箱操作;隐瞒家中处理公开;复发加重处理公开;“屡犯者不用”名单公开。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有则公开,无一例外;处理公开,不暗箱操作;隐瞒家中处理公开;复发加重处理公开;“屡犯者不用”名单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