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时间:2019-05-15 01:0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村庄整治技术导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第一篇:云南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云 南 省 新 农 村 建 设

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征求意见稿)

二00七年八月

目录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村庄整治原则 2 村庄整治内容 2.1 基础设施 2.2 公共服务设施 2.3 农民住宅 2.4 环境卫生

2.5 绿化与生态建设 2.6 防灾减灾设施 2.7 传统建筑文化 3 村庄整治技术要点 3.1 道路交通 3.2 给水 3.3 排水 3.4 电力电信 3.5 公共活动场所 3.6 农民住宅改建 3.7 粪便处理 3.8 垃圾处理

3.9 绿化与生态建设 3.10 防灾减灾

3.11 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技术导则,旨在指导有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正确掌握村庄整治的原则和方法,科学地指导和规范全省村庄整治工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 村庄整治原则

1.2.1 城乡统筹的原则。

村庄整治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形成特色分明的城乡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2.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全省各地的经济发展实力、自然条件等状况,探索不同整治模式,抓好试点示范,积累经验,以点带面,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探索不同的整治模式,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一刀切”。

1.2.3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农民满意不满意、需要不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增收致富,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探索村民自主管理的途径,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整治与管理,巩固整治效果,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1.2.4 集中发展、节约土地的原则。

通过科学规划,抓住移民迁建、迁村并点、项目建设、农民自建房等机遇,引导农民建房相对集中,坚持一户一宅的基本政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通过清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充分利用原有村庄用地进行旧村改造,新建用地要尽量选择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集中紧凑布局,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已搬迁合并村庄要尽快进行土地复垦,实现退房还田或还林。

1.2.5 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

村庄整治要密切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事求是,量为而行,重点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保障公共安全,既要按照村庄整治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确实可行;同时要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的关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1.2.6 传承文脉、延续特色的原则。

村庄整治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保护村庄自然肌理,突出乡村风情,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充分利用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保护整体景观,合理继承原有的布局结构、空间形态,保护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古树名木、标志物,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体现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村庄整治内容

村庄整治必须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内容主要涵盖农村日常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质量保障和安全保障设施,以及村容村貌的整治整修等。

2.1 基础设施

2.1.1 通村公路及桥梁建设;村庄内道路路面硬化;道路排水边沟;必要的路灯及交通标志;农业机械及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的公共停车场、库、棚等。

2.1.2 供水设施、供水到户的水塔、泵房或高位水池(水箱)及输配水管网。2.1.3 排水设施、排水管、沟。

2.1.4 电力供应的变配电设施、输电线缆架设或埋设。2.1.5.电话线缆、卫视天线等通讯线缆及设备的配置等。2.1.6 太阳能、沼气等能源开发技术及设备的应用。

2.2 公共服务设施

2.2.1村委会管理用房、村民学习休闲活动用房及室外场地。2.2.2 托儿所、学前班或学校代培点的配置。

2.2.3 配置医治轻微疾病、开展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的卫生室或便民诊所。

2.2.4 设立邮件收发、汇款、储蓄、电报、传真等业务的代理点。

2.2.5 商店、超市或便利店的布置。

2.3 农民住宅

2.3.1改建住宅的朝向、间距应以满足当地的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等要求。

2.3.2 改建住宅要体现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四节”方针。

2.3.2 改建住宅平面功能应尊重当地传统风俗习惯,方便农民生活,布局合理。改建住宅的立面形式保留地域特色和注重整体协调。

2.4 环境卫生

2.4.1村域内水面得到较好保护,水体清洁,水质达标。2.4.2 农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率达到90%以上。2.4.3 医疗废弃物、垃圾等集中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

2.4.4 逐步实现禽畜集中饲养,家庭散养禽畜做到人畜分离。

2.4.5 清除村庄内外街巷两侧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整治村庄主要出入口、公共活动场地、公用水塘和公共绿地等环境面貌。

2.5 绿化与生态建设

2.5.1 村旁、宅旁、路旁、公共活动场地、水旁、村庄出入口充分绿化,建设绿色家园。

2.5.2 保护树木,严禁乱砍乱伐,保持水土。2.5.3 多种能源并举,充分利用再生能源。2.6 防灾减灾设施

2.6.1 防洪堤、截洪沟、泄洪沟、蓄水池等防洪排涝设施的修建。

2.6.2 山体及坡地等地质灾害地段护坡及挡土墙设施的修建。

2.6.3 危房加固或拆除,旧房改造等。

2.6.4 易燃易爆物(气)体和有毒有害物(气)体的安全存放。

2.6.5 农房墙体、楼面、顶棚的防火措施,毗连建筑的防火墙及房屋间的防火间距等。

2.7 传统建筑文化

2.7.1 村庄内传统民居、祠堂和庙宇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2.7.2 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村庄整治技术要点

3.1 道路交通

3.2 给水

3.3 排水。

3.4 电力电信。

3.5 农民住宅改建

3.6 公共活动场所

3.7 粪便处理。

3.8 垃圾处理

3.9 绿化与生态建设

3.10 防灾减灾

3.11 传统建筑文化

第二篇:安徽省村庄整治技术导则949124898

安徽省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1.总则

村庄整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为了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地指导和规范全省村庄整治工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技术导则。2.村庄整治基本原则

2.1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农民自愿、满意和村民自治为基本出发点,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不搞形式主义,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

2.1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

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既要按照村庄整治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确实可行。2.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全省各地的经济发展实力、自然条件等状况,探索不同的整治模式,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一刀切”。

1.4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方面,坚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促进全面发展。

2.5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3,村庄整治内容村庄整治内容主要涵盖村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质量保障和安全保障设施,以及村庄风貌的维护等。主要整治内容如下: 3.1公益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

3.1.1通村公路及桥梁建设;村庄内道路路面硬化;道路排水边沟;必要的路灯及交通标志;农业机械及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的公共停车场、库、棚等。

3.1.2供水设施、供水到户的水塔、泵房或高位水池(水箱)及输配水管网。3.1.3电力供应的变配电设施、输电线缆架设或埋设。3.1.4电话线缆、卫视天线等通讯线缆及设备的配置等。3.1.5太阳能、沼气等能源开发技术及设备的应用。3.1.6村委会管理用房、村民学习休闲活动用房及室外场地。3.1.7托儿所、学前班或学校代培点的配置。

3.1.8邮件收发、汇款、储蓄、电报、传真等业务的代理点。3.1.9医治轻微疾病、开展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的卫生室。3.1.10商店、超市或便利店的布置。3.2环境治理设施

3.2.1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雨水收集排放设施。

3.2.2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运送及处理设施。3.2.3公共厕所或户用厕所、集中或分散禽畜饲养场(圈)的环境 卫生与粪便处理设施。

3.2.4集中饲养或家庭散养的畜(禽)的管理。

3.1.5清除村庄内外街巷两侧乱搭乱建的违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3.2.6整治村庄脏、乱、差工作。

3.2.7做好村庄内传统民居、祠堂和庙宇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3,2.8村庄内巷道、公共活动场地、公用水塘、公共绿地和村庄出入口及周边环境等的整治与美化。3.2.9对村庄内各类房屋的整治。3.2.10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3.3防灾减灾设施

3.3.1防洪堤、截洪沟、泄洪沟、消防蓄水池、山体和坡地的护坡及挡土墙等设施。3.3.2农房墙体、楼面、顶棚的防火措施,毗连建筑的防火墙及房屋间的防火间距等。3.3.3危房加固或拆除,旧房改造等。

3.3.4包括隔离救治室在内的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控措施。4.技术要点和技术措施 4.1道路交通

4.1.1进村道路和村庄内交通道路路面应当硬化,硬化路面宽度一般不小于3.5米。进村道路两侧应留足路基,同时应在适当距离内设置会车、错车道路。

4.1.2村庄内联户道路也应硬化,可用混凝土浇筑,也可用片石、砖块砌筑。

4.1.3村庄道路标高的确定应结合地形和各类工程管线改造的要求统一考虑。原则上要求居民住房地面标高高于室外道路路面标高,道路路面标高高于地面标高。

4.1.4村庄道路通过学校、商店等人流密集的路段时,应通过设置交通限速标志及减速坎(杠)等方式,保证行人安全。

4.1.5村庄道路与过境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平交时,必须设置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及标志。

4.1.6过境公路穿越村庄时,两侧建筑物、构筑物必须根据相关规范要求,满足安全防护距离,并应设置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及标志。

4.1.7村内道路尽量设置成环形,无法设置成环形的道路,应在村内尽端设置不小于6米x6米的回车场地。4.2给排水

4.2.1通过村庄给水工程整治,应逐步实现村庄集中供水,供水到户,满足农村地区人畜安全,方便饮用。4.2.2村庄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85749)的规定,并做好水源卫生防护、水质检验及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

4.2.3邻近城镇的村庄,如城镇有自来水供水条件的,应通过城镇自来水管网延伸到村并供水到户。有条件的地方,倡导建设联村联片的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入户,计量收费,节约用水。

4.2.4有水源、水量稳定、水质合格的村庄,通过高位水池、水塔变频泵及配水管网等设施供水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建设上述设施,定期检查维护,保证供水安全。4.2.5村庄给水工程的设计规模,参照《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93)或《农村给水设计规范》

(CECS82:96)确定。根据《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体系》规定,应保证农民生活用水量,每人平均每天不宜低于100升,同时要考虑大牲畜用水。

4.2.6暂时无条件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村庄,应加强对分散式水源(水井、水池、水窖、手压机井等)的卫生防护,水源周围20-30米范围内,应清除污染源(粪坑、渗水厕所、垃圾堆、牲畜圈等),并综合整治环境卫生。

4.2.7村庄的给水管线沿主要道路走向一侧布置,管线布置的主要方向与供水方向的主要流向一致,干管管径宜不小于DNl00。充分利用地形,输水管优先考虑重力自流。检查井设置间隔不宜大于200米。

4.2.8给水管道铺设在道路下的覆土厚度不小于0.7米,给水管道距离树木及建筑外墙净距不小于1.5米,与污水排放沟渠或管道间的净距应不小于1.0米:

给水管道材料可选择焊接钢管、无缝钢管、铸铁管、聚丙烯塑料管等。

4.2.9通过村庄排水工程整治,应尽可能逐步实现村庄排水的“雨污分流”体制。污水处理达标后可排放或利用;雨水排放可与水利沟渠工程相结合,以雨水及时排放与利用为目标,统筹解决。4.2.10村庄的污水处理包括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式指村庄生活污水经统一处理后用于农灌等用途,适宜于村庄污水集中处理的设施有:氧化沟、生物塘(稳定塘)、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分散式指农户使用沼气池、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设施处理生活污水。

4.2.11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宜采用管道形式,通过整治逐步取消排污明渠。排污管道可根据各地实际选择混凝土管、陶土管、塑料管等材料。

4.2.12污水管道铺设时,先定总干管,走向一般依据地形坡度铺设,坡度不小于0.3%,满足污水重力自流的要求。污水管道埋深在车行道0.5米以下,并与建筑外墙、树木中心间隔1.0米以上为宜。

4.2.13污水管道铺设应尽量避免穿越场地,避免与沟渠、铁路等障碍物交叉,须设置检查井时,两个检查井宜间隔100米。

4.2.14污水量以村庄生活总用水量的70%计算,根据人口数和污水总量估算所需管径,但管道直径最小应不低于150毫米。

4.2.15村庄雨水排放可根据地方实际采用明沟、暗沟或管道方式解决。排水沟(管)渠应充分利用地形,使雨水能就近排入池塘、河流等水体。

4.2.16雨水排水沟(管)渠的纵坡应不小于0.3%,排水沟渠的宽度及深度应根据各地降雨量确定,宽度一般不宜小于150毫米,深度一般不小于120毫米。

4.2.17雨水排水沟(管)渠材料可根据各地实际选用混凝土或砖石,鹅卵石、条石、管道等材料。

4.2.18加强雨水排水沟渠日常清理维护,防止生活垃圾、淤泥淤积堵塞,保证排水顺畅。在保证排水顺畅的前提下,可结合排水沟渠砌筑形式,进行沿沟(渠)绿化。

4.2.19村民住宅外墙地面应设置散水,宽度不宜小于0.5米。外墙泛水高度不宜低于0.8米,一般采用石材、混凝土等材料砌筑。并尽量在住宅院落四周设置排水沟。4.3环卫设施

4.3.1村庄设有车站、码头、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或己对外开放的旅游村寨应设置公共厕所。对外开放的旅游村寨应设置水冲式公厕。

4.3.2公共旱厕应采用粪槽排至化粪池的形式,粪池容积应满足至少1个月清掏一次的容量。粪池也可与沼气发酵池结合建造。公共旱厕的取粪口均应加盖密闭,并确保粪池不渗不漏不冻。

4.3.3公共旱厕的小便池宜改用简易的小便斗,尿液直接排至粪池,禁止大面积尿池开敞暴露而导致臭气污染环境。

4.3.4集中的禽畜饲养场应与沼气设施建设相结合,以便禽畜粪尿直接排入沼气发酵池内。

4.3.5对于厕所、集中(分散)禽畜饲养场(点),均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防控疫病等管理制度。4.3.6公共厕所建设标准不应低于10-30平方米/千人,而每厕最低建筑面积不应低于30平方米。4.3.7倡导村庄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生活垃圾及其它垃圾均要及时清运。4.3.8医疗废弃物的管理,要符合国家有关医疗废弃物管理的规定。

4.3.9离垃圾处理场较远的村庄,需设置垃圾中转站(点)。中转站(点)位置应选择远离村庄和水源的下风位、粘土质地区,应建绿带围墙,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4.3.10落实街巷清扫保洁责任制度,改善村庄环境卫生面貌,制定“门前三包”公约,责任落实到户。4.4减灾防灾

4.4.1根据村庄周围的地形地势,采用“避”、“抗”等有效措施,坚决杜绝由于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对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威胁。

4.4.2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托幼、学校、卫生院、敬老院、老人及儿童活动场所等公共建筑,均不得建在有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山洪冲沟等存在地质危险隐患的地段。已在这类地段上建成的公共建筑,必须全部拆迁,另行选址,妥善安置。

4.4.3泄洪沟、防洪堤和蓄洪库等的设置,要符合减灾防灾规划要求;对村旁、路旁雨季有可能造成滑坡的山体、坡地,应加砌石块护坡或设置挡土墙。

’ 4.4.4对不安全的农房必须进行加固处理或拆除。对于需加固的农房』p固前应经过技术部门或技术人员提出加固方案、图纸后,按施工程序进行。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现场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工

作。4.4.5要加强村庄的生态建设,消除和缓解自然灾害。

4.4.6凡接近甚至接触“火源”、使用易燃材料做成的厨房、“火房”墙体和顶棚应使用阻燃材料,或将其表层加做阻燃材料。村庄内应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

4.4.7按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村庄应设置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临时隔离、救治室。4.5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

4.5.1村庄整治应严格贯彻《文物保护法》等有关规定,执行规划

紫线管理规定,应继承和发扬当地建筑文化传统,体现地方的个性和特色。

4.5.2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和祠堂、庙宇、亭榭、牌坊、碑塔和堡桥等公共建筑物和构筑物,均要悉心保护,破损的应按原貌加以整修。

4.5.3村庄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巷,亦应加强保护。其道路走向、空间尺度、建筑形式乃至建筑小品和细部装饰,均应原貌保存和维修。

4.5.4对于村庄内遗存的古树名木、林地、湿地、沟渠和河道等自然及人工地物、地貌要严加保护,不得随意砍伐、更改或填挖。执行规划绿线和蓝线管理规定,必要时应加设保护围栏或疏浚修复。

4.5.5凡邻近传统民居、历史文化公共建筑和传统街巷的新建建筑,其尺度、形式、材质、色彩均应与传统建筑协调统一。

4.5.6要加强保护历史标志性环境要素。历史标志性环境要素包括街巷枢纽空间、古树、古井、匾额、招牌等物质要素和街名、传说、典故、音乐,民俗、技艺等非物质要素两大类。后者可通过碑刻、音像或模拟展示等方法就地或依托古迹遗存,在公共场所集中保留。4.6村庄环境面貌

4.6.1引导村民按照规定的样式、体量、色彩、高度建房,整治村庄主要街道两侧建筑,通过粉刷等方式进行立面修整,形成统一协调的村容村貌,传承地方文化与民居风格。

4.6.2通过编制规划和设计,整修沿街建筑立面和围墙墙面,种植花草树木,做到环境优美,整洁卫生。4.6.3村民集中活动场所设置集中绿地;利用不宜建设的废弃场地,布置小型绿地;

可结合道路边沟布置绿化带,宽度以1.5—2米为宜:绿化品种选择适宜当地生长、适宜农村特点、具有经济生态效果的苗木品种。

4.6.4整治村庄坑(水)塘与河渠水道。根据位置、大小、深度等具体情况,充分保留利用和改造原有的坑(水)塘,疏浚河道,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村庄外部的坑塘有条件的改造为种养水塘。

4.6.5村庄内的广告牌、匾和墙体广告,应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并不得占用道路、绿地等,禁止乱贴、乱写、乱画。

4.6.6村内应在公共活动中心地带设置报栏和展示栏,不得随意在街道两侧的墙面上书写标语。村庄公共活动场地的位置要适中,面积可按每人1平方米左右控制。

4.6.7加强村庄入口处和周边环境治理。村庄入口处可视具体情况选建村门、柱廊或碑石来题写村名和标定村庄界线,并以具有导向性的路旁绿化、灯杆或建筑小品导入村庄。

4.6.8在村庄边缘设置相对集中的场院用地,堆放秸秆和肥土。村内道路两侧不准堆放秸秆和肥土。4.6.9对村庄的河塘、沟渠、水洼等水体均应进行清理和维护,务必做到水质洁净,水面无漂浮物,无蚊蝇等虫害滋生。

4.6.10有集市或者市场的村庄,应合理规划市场或集市位置和用地,逐步减少直至取消占道摆摊经营。4.7村镇两地占房与“空心村”整治

4.7.1要结合实际贯彻村镇建设用地标准。着重整治村镇两头和村庄两处占地占房和“空心村”现象,通过村庄整治达到节约用地和集

约用地的目的。4,7.2对于影响村庄景观、道路交通的废弃危旧房或其它闲置附属用房要进行拆除,质量较好的闲置房或附属用房可根据规划进行改造利用。

4.7.3凡需另址新建农房或由他村迁入的农户建房,原宅基地要还耕或作为他人宅基用地或公益设施用地。4.8村庄生态建设

4.8.1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村庄绿地卑,路旁、宅院及宅门空地,均应种植经济作物或观赏植物予以绿化,以防水土流失。

4.8.2多种能源并举,尽可能使用太阳能、沼气、生物质气体等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来取代燃烧柴、草、煤炭,以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5.整治项目的选择与实施

5.1村庄整治项目涵盖三个层面:

一是各级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它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实施村庄整治的依托;二是由政府资助,农民自己选择村庄整治的项目和内容,达到直接改善村庄面貌和村庄人居环境的公益类建设项目;三是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科技项目示范、市场化运作、农户自主参与、利益到户的有关项目。

5.2根据本导则所列整治内容,不同的村庄,应根据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估,礁定该村急需整治的内容。

5.3对所选定的整治项目,应按轻重缓急排序,人力、物力、财力优先集中用于解决重大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整治项目工程,村庄内道路建设和管线铺设,应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程序实施,力戒返工浪费。5.4要通过村庄整治,实现“一户一宅”的合理住房用地制度,并彻底清除“空心村”中的闲置房。

5.5有些必须依托县域或镇域公用设施工程才能解决村庄整治问题的项目,则应与上级相关项目同步启动实施。

6.村庄整治的技术支撑 6.1村庄整治技术支撑内容

县(市、区)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包括技术和管理专家在内的指导小组,巡回视察并指导全县的村庄整治工作。6.2村庄整治规划(方案)的技术文件要求

6.2.1进行村庄整治的规划,基本成果要求是“三图”(现状图、规划图、设施图)、“两表”(主要指标表、行动计划表)、“一说明”。

6.2.2现状图。比例尺1:500~1:1000,现状图应标明自然地形地貌、河湖水面、道路、工程管线等,各类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等。

6.2.3规划图。比例尺1:500—1:1000,规划图纸要标明硬化道路、宅前小路、排水沟渠、公用水塘、集中供水、集中活动场所、集中绿地、集中畜禽舍圈、保留民房、保留祠堂、拆迁民房、违规民房、公共厕所、垃圾集中堆放点等。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必须明确标明范围,并指出其属性,包括村外散户迁建、村内拆迁新建、新增本村村民宅基地等。数量较多的村外整村迁建应明确规定拟迁建的村名和户数。

6.2.4设施图。比例尺1:500—1:1000,设施图应标明道路虹线位置、横断面、交叉点坐标标高,给水管线走向、管径、主要控制标高,排水沟渠的走向、宽度、主要控制标高,配电线路走向和有线电视线路,以及其他有关设施和构筑物的位置等。

6.2.5主要指标表。包括村庄人

9、村庄户数、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筑面积、农房拆除率、农房保留率、道路建设或硬化面积、改建沟渠长度、保留空地(含自然状况与绿化用地)、集中的畜禽圈舍建设面积等。

(附表一)6.2.6行动计划表。包括整治项目清单、项目具体内容、投资额、政府补助情况、项目用工量、村民申报类型、村民选择程度,开工完成时间等。

(附表二)6.2.7说明书。包括现状条件分析、土地利用情况、设施情况、相关村庄情况等;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农房建设和村庄绿化基本原则和要求;工程量及投资估算,基础设施的施工方式及工法;

实施规划的措施以及有关政策建议等。

第三篇: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一、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特制定本技术导则,旨在指导有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正确掌握村庄整治的原则和方法,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 村庄整治原则

1.2.1 中心突出、稳步推进。村庄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改善基础设施、公共环境、发展村级公共事业、改善人居环境,应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1.2.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经济发展实力、自然条件等状况,探索不同整治模式,抓好试点示范,积累经验,以点带面,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

1.2.3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农民满意不满意、需要不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增收致富,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

1.2.4 规划先行、节约土地。通过科学规划,抓住移民迁建、迁村并点、项目建设、农民自建房等机遇,引导农民建房相对集中,坚持一户一宅的基本政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

1.2.5 政府引导、民主管理。探索村民自主管理的途径,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整治与管理,巩固整治效果,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二、村庄整治内容

2.1 基础设施

2.1.1 通村道路、桥梁建设,村内主干道路硬化,村内道路网布局合理。

2.1.2 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

2.1.3 电网和信息网建设,完成农村通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2.2 公共服务设施

2.2.1 村级组织有工作用房和村民议事、文体活动场所。2.2.2 设有托儿站、学前班或初级小学代培点。

2.2.3 配臵医治轻微疾病、开展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的卫生室或便民诊所。

2.2.4 设立邮件收发、汇款、储蓄、电报、传真等业务的代理点。

2.2.5 建设连锁化“农家店”。2.3 农民住宅

2.3.1改建住宅的朝向、间距满足日照、通风和防火要求。2.3.2 改建住宅要体现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四节”方针。

2.3.2 改建住宅的立面形式保留地域特色和注重整体协调。2.4 环境卫生

2.4.1村域内水面得到较好保护,水体清洁,水质达标。2.4.2 农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率达到90%以上。2.4.3 医疗废弃物、垃圾等集中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

2.4.4 家庭散养禽畜做到人畜分离。

2.4.5 清除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整治村庄主要出入口、公共活动场地、公用水塘和公共绿地等环境面貌。

2.5 绿化与生态建设

2.5.1 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充分绿化,建设绿色家园。2.5.2 保护树木,严禁乱砍乱伐,保持水土。2.5.3 多种能源并举,充分利用再生能源。2.6 防灾减灾设施

2.6.1 防洪堤、截洪沟、泄洪沟、蓄水池等防洪排涝设施的修建。

2.6.2 山体及坡地等地质灾害地段护坡及挡土墙设施的修建。

2.6.3 公共设施危房拆除。

2.6.4 易燃易爆物(气)体和有毒有害物(气)体的安全存放。

2.7 传统建筑文化 2.7.1 传统建筑的保护 2.7.2 传统文化的保护。

三、村庄整治技术要点

3.1 道路交通

3.1.1 通村主干公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村内主要道路红线宽度7-9米,次要道路3-5米。

3.1.2 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90%以上,宜以水泥、沥青路面为主。

3.1.3 村庄道路标高应低于两侧宅基地场院标高,并结合各类工程管线改造要求统一考虑。

3.1.4 村内道路通过学校、商店等人流密集的路段时,应设臵交通限速标志及减速坎(杠),保证行人安全。

3.1.5 过境公路穿越村庄时,两侧建筑物、构筑物必须根据相关规范满足安全要求,并设臵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及标志。

3.1.6 村庄道路行道树株间距离以8—12米为宜,树池为1一1.5米见方,树坑中心与地下管道水平距离不小于1.5米。3.1.7 村庄道路纵坡不小于0.3%。平原、微丘地区纵坡一般取3%,山丘、重丘区一般不大于5%。当纵坡坡度大于4%时,连续坡长不宜大于500米。

3.1.8 村庄道路横断面应设臵横坡,坡度大小在1%-3%之间。

3.1.9 村庄道路两侧应设臵排水沟渠。

3.2 给水

3.2.1 村庄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85749)的规定,并做好水源地卫生防护、水质检验及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

3.2.2 邻近城镇的村庄,可通过连接城镇供水管网供水到户。

3.2.3 有条件的地区,倡导建设联村联片的集中式供水工程,村庄给水工程的设计规模,每人每天不得低于80升。

3.2.4 暂无条件建设集中式供水设施的村庄,应加强对分散式水源(水井、水池、水窖、手压机井等)的卫生防护,水井周围30米范围内,清除污染源(粪坑、渗水厕所、垃圾堆、牲畜圈等)。

3.2.5 给水管道的铺设应根据需要采取防冻保温措施,给水管道距离树木及建筑外墙不小于1.5米,与污水排放沟渠或管道的间距不小于0.5米;给水管道材料可选择焊接钢管、铸铁管、预应力钢筋混凝士管、聚丙烯塑料管等。3.3 排水

3.3.1 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包括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式可采用如氧化沟、生物塘(稳定塘)、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设施;分散式可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简易设施。

3.3.2 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

1、排污管道管材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混凝土管、陶土管、塑料管等多种材料。

2、污水管道依据地形坡度铺设,坡度应不小于0.3%。污水管道应埋深在冻土层以下,并与建筑外墙、树木中心间隔1.5米以上。

3、污水管道铺设应尽量避免穿越场地,避免与沟渠、铁路等障碍物交叉,并应设臵检查井。

4、污水量以村庄生活总用水量的70%计算,根据人口数和污水总量,估算所需管径,最小管径不小于150毫米。

3.3.3 雨水排放可根据实际采用明沟或暗渠方式。排水沟渠应充分结合地形,使雨水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或湖泊等水体。

1、排水沟渠的纵坡不小于0.3%,排水沟渠的宽度及深度应根据各地降雨量确定。

2、排水沟渠砌筑可根据各地实际选用混凝土或砖石、鹅卵石、条石等地方材料。

3、加强排水沟渠日常清理维护,防止生活垃圾、淤泥淤积堵塞,保证排水通畅,可结合排水沟渠砌筑形式进行沿沟绿化。3.4 电力电信

3.4.1 供电实行一户一表。

3.4.2 电力线路架空敷设时,与建筑物及构造物之间的水平净距应大于2米。

3.4.3 供电线路的布臵应沿道路布臵,应减少交叉、跨越,线路走廊不应穿越住宅、森林、危险品仓库等地段。

3.4.4 电信线路的布臵应避开地质危害地段,应便于架设和检修,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的另一侧,防止强弱电的相互干扰。

3.5 农民住宅改建

3.5.1 改建住宅的宅基地(含附属设施)总面积;使用耕地的农户不得超过140平方米, 使用非耕地的不得超过200平方米。层数以2-3层为宜,每层层高不宜超过3.6米。

3.5.2平面布局合理,使用功能方便、舒适,尊重当地的传统生活习俗。

3.5.3 内部空间日照充足,通风采光良好。宜设臵水冲式卫生间。

3.5.4 立面格调宜传承地方文化与民居风格,比例协调、造型简洁,整体风格相对统一。

3.5.5 房屋结构体系简单、牢固、符合规范的安全要求。3.5.6建筑外墙和屋面宜考虑隔热保温和遮阳构造措施。3.5.7 主要干道两侧建筑进行立面修整和粉刷。3.6 公共活动场所

3.6.1 公共活动场地铺装地面,设臵坐凳及儿童游玩设施,以及健身器材,配臵村务公开与科普宣传栏、阅报栏、旗杆、灯具等。

3.6.2 公共活动场所位臵要适中,村委会、文化中心等建筑应结合公共活动场地统一建设。

3.7 粪便处理

3.7.1 公共活动场所应设臵公共厕所,建设标准应不低于30一50平方米/千人,每厕最低建筑面积应不低于30平方米,其建设、管理和粪便处理,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3.7.2 公共旱厕应采用粪槽排至“三格式”化粪池的形式,粪池容积应满足至少2个月清掏一次的容量为准。粪池也可与沼气发酵池结合建造。公共旱厕的大便口和取粪口均应加盖密闭,并确保粪池不渗不漏不冻。

3.7.3 集中的禽畜饲养场应与沼气设施相结合,大量的禽畜粪尿可直接排入沼气发酵池内。

3.7.4 户用旱厕粪便和分散饲养的禽畜粪便应及时收集并用密闭容器送至沼气发酵池中。

3.7.5 对于公厕、户厕、禽畜饲养场(点),均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防控疫病等管理制度。

3.8 垃圾处理

3.8.1 生活垃圾及其它垃圾均要及时、定点分类收集,集中填埋。

3.8.2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50米,生活垃圾收集点可设臵垃圾箱。

3.8.3 医疗垃圾等有害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运输、处理。3.9 绿化与生态建设

3.9.1 按照人均不低于1.5平方米的用地标准规划布臵中心绿地及公共活动的绿化场地。

3.9.2 绿地植物应以乡土品种为主,乔、灌、花、草相互搭配。

3.9.3 充分利用路旁、宅院及宅间空地,种植经济作物等绿色植物。

3.9.4 多种能源并举,利用太阳能、沼气、生物制气等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

3.9.5 农作物秸秆还田、制气或用作禽畜饲料,重视资源的再利用。

3.9.6 公用水塘定期维护,及时清淤、保持水面洁净,不断改善堤岸亲水环境,有条件的改造为种养水塘,充分保留利用和改造原有的坑(水)塘,疏浚河渠水道。

3.9.7 河渠,公共水塘宜结合自然水体设臵,保护原生植被,人工护坡宜采用当地材料修砌。

3.10 防灾减灾

3.10.1 村庄的防洪措施,应按国家《防洪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3.10.2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托儿站、学前班或初级小学代培点、老人及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建筑,均不得建在有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山洪冲沟等存在地质危险隐患的地段。已在这类地段上建成的公共建筑,必须全部拆迁,另行选址,妥善安臵。

3.10.3 对可能造成滑坡的山体、坡地,应加砌石块护坡或挡土墙。

3.10.4 按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村庄应设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临时隔离、救治室。

3.10.5 凡存在火灾隐患的农宅或公共建筑,应根据民用建筑消防规范进行整治改造。

3.10.6 结合给水管道设臵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米,并设臵不小于4.0米的消防通道,将公共水塘作为消防备用水源。

3.11.7 江河流域地区,应结合农田水利设施统一考虑建筑地面高程,一般高于地区最高渍水位0.5米。

3.11 传统建筑文化

3.11.1 贯彻《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规,继承和发扬当地建筑文化传统,丰富环境文化的内涵。

3.11.2 对始建年代久远、保存较好、具有一定建筑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和祠堂、庙宇、亭榭、牌坊、碑塔和堡桥等公共建筑物和构筑物,均要悉心保护,通过技术论证后予以整修。

3.11.3 对古树名木不得随意砍伐、移植出售。3.11.4 保护历史标志性环境要素,历史标志性环境要素包括街巷枢纽空间、古树、古井、匾额、招牌、幌子等物质要素和街名、传说、典故、音乐、民俗、技艺等非物质要素两大类。后者可通过碑刻、音像或模拟展示等方法就地或依托古迹遗存等公共场所集中保留。

四、村庄整治项目实施

村庄整治应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本导则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编制“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行动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逐步推进。

第四篇:村庄环境整治技术指引

村庄环境整治技术指引

村庄环境整治应该在现有村庄建筑、设施和路网框架的基础上,以“六提升、六整治”为主要内容,杜绝大拆大建、平山填塘、砍树侵田,破坏历史风貌和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通过各方全面参与,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通过村庄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

一、整治生活垃圾

(一)设施建设。

1、垃圾收集点:根据村庄规模和规划,原则上每个村庄应不少于一个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点的位置应固定,并应符合方便居民、不影响村容观瞻,周边应有适当宽度的硬质地,方便清洁、转运,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车辆收运作业等要求;垃圾收集点应布局与村庄主次道路旁,方便村民使用,并与道路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周边有适当灌木遮挡,保持与周边农宅保持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2、垃圾箱:对于居民自行投放垃圾的村庄,宜设置垃圾箱。垃圾箱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设置,一般不少于30户设置一个,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米,优先考虑采用垃圾桶、密封式垃圾池的形式;

3、清运车辆:垃圾运输设施主要采用专用人力收集垃圾车、垃圾收集机动三轮车、专用垃圾运输汽车等。总人口3000人以下的村配1辆,3000-5000人的村配2辆,5000人以上的村配3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二)村庄保洁、垃圾分类、收运。

1、组保洁:建立并落实农户门前屋后包垃圾清扫、包垃圾进箱、包无污水溢流的“三包”责任制,由农户自行收集门前屋的垃圾倒入垃圾箱,通过制定卫生保洁村规民约予以明确,将各项制度送发到户并张榜公布,对村级卫生保洁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场所、目标要求制定相应制度给予明确规定。

2、村收集:生活垃圾的应分类收集,宜按照大类粗分、系统衔接、因地制宜、就地处理的原则,以建设成本省和运行费用低为首要考虑因素。收运方式可采用环卫工人上门收集或居民就近投放至垃圾收集点,后经镇垃圾转运站统一运转处理,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封闭或覆盖,避免遗撒。对距垃圾填埋场距离在10公里以内的村庄,由所在镇补贴,由村上直接运送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其余村通过所在镇的垃圾转运站接收各村垃圾转运,清运车辆由各镇解决。

二、整治生活污水

(一)排放与收集。

1、预处理:村庄生活污水包括厨房、洗涤、洗浴和厕所冲洗排放的污水等。粪便污水可先汇入三格式化粪池或沼气池,饭店污水汇入隔油池,其它污水可直接进入排水管网;

2、排水体制的选择:一般可分为分流制和合流制两种。村庄排水体质尽量采用分流制,经济条件一般或欠发达地区近期可采用不完全分流制,有条件时过渡到完全分流制。已经采用合流制的村庄,近阶段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二)排水管道系统。

1、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可根据各地实际,采用沟渠、管道收集或就地自然排放。雨水收集应充分利用地形以自流方式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等水体;

2、生活污水收集系统:有条件的村庄宜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无条件的村庄可参照排水沟渠的标准建造加盖的暗渠;

3、排水管网建设:村庄排水系统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污水管道管材应采用UPVC塑料管、高密度HDPE塑料管等塑料管材,严禁使用混凝土管或陶土管。推荐采用塑料、玻璃钢等材质的成品检查井。

(三)村庄污水处理。

1、污水处理应遵循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因地制宜,分类处置;源头分离,资源利用;经济适用,便于管理的原则。

2、污水处理技术模式分为:接入城镇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集中处理模式,分散处理模式。其中集中式处理模式应保证后期的维护与长效管理,与周边卫生环境相协调。

(四)运行维护管理。

1、排水设施及处理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由所在镇、村或者其委托单位负责,并指定专门的运行管理人员,明确职责范围及奖惩制度,并挂牌公示。

2、工程设计或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之后、正式交付之前应对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及时将施工资料及系统运行管理要求等一并交付。

三、整治乱堆乱放

(一)杂物堆放。

1、杂物及废弃物品:主要堆放地点是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对以上位置的杂物堆放进行重点清除。

2、草垛及柴禾堆:村庄可根据自身情况,划定一些重要区域,比如房屋背街面或有绿化遮挡的区域允许给村民们堆放,这样既不影响村庄主要的景观风貌,也方便村民们使用;主要道路沿线、河道池塘周边、公共设施与活动场地附近等地方禁止村民们堆放柴草。这样每户村民可结合自身情况,在这些区域外选择最方便使用的地方堆放。这样也方便村干部后期对整个村中的柴草堆放情况进行管理;当村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密集时,柴草不应堆在电气设备附近及电气线路下方,不能紧挨着建筑物堆放,体积不宜过大,草垛之间应有防火间距。

(二)建筑材料、垃圾。村庄内村民们翻修或新建房屋后,常会剩余红砖、石子、黄沙、水泥管、木板等建筑材料。一般随意堆砌于道路边或者住宅周围。使村庄整体环境显得杂乱,可将此类乱堆乱放根据其种类的不同,在清理的同时,使用到村庄整治的建设中,比如可将石子与黄沙修补破损的村道、水泥管用于排污水雨水等;装修剩下的木料堆放于院落门口的巷道内,使得本就不宽的道路更加狭窄,也显得很杂乱。将其清理走,也许村里景观木桥的材料就可来源于此。

(三)禽畜散养。农村中禽畜散养的情况较为普遍,对村庄环境与卫生防疫状况带来很大的影响。按家庭散养禽畜应做到人畜分离,结合沼气池建设,改造分散的畜禽圈舍。确保环境卫生,合理集中布置养殖点,逐步实现家畜禽集中圈养。对于禽畜饲养场(点),均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防控疫病等管理制度,对村中禽畜房可以通过一些绿化植物对它们进行一定的遮挡。

(四)杆线。

1、电线杆的设置。电线杆的设置应当保证道路的通畅与安全,不妨碍交通与行人安全;不影响主要建筑美观和村容村貌;位置不得过于靠近公共场所及村民住宅门口两侧,在建筑物边立杆不应靠近窗子,不影响其他设施;在街道口或分线处应考虑线路转弯、引接或分支等措施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在桥梁下坡、拐弯等易发生车祸的地方不应立电杆。

2、线路如何优化。疏理现有的供电、电话、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线路,规范线路设置,确保线路安全、有序;对于各种线路(如供电、电话、有线电视等),有条件的要按照规范进行铺设;供电线路的布置应沿道路布置,应减少交叉、跨越,线路应尽量减少跨越村民住宅,不宜在醒目的地方穿越活动广场、公共绿地等;电信线路的布置应避开地质危害地段,应便于架设和检修,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的另一侧,防止强弱电的相互干扰;村庄供电、通信线路宜以架空方式为主,各种线路应尽量同杆敷设,杆线应结合道路自然取直,拉平。

(五)广告招牌。在具有旅游功能的村庄中,多采用地方材料来制作广告招牌。木制的、竹制的,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要盲目的照抄城市里的招牌样式,越是乡土的越是特色的;招牌的大小要与悬挂的建筑体量相适应;悬挂的位置要注意,不要挡住窗户,影响通风采光,放在屋顶也是不妥当的;颜色和建筑的颜色要协调。

四、整治工业污染源

(一)优化空间布局。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优化村镇工业布局,引导乡村工业向镇以上工业区集中,以便对污染源实行集中控制。引进的工业企业项目按照依法批复的乡镇总体规划进行布局,不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坚决不能投入生产。

(二)开展专项整治。开展小化工、小制革、小漂染等“十五小”企业专项清理整治,对已审批的落后、淘汰工艺,责令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对未经审批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未取得资质认可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加工点,要坚决依法取缔、关闭。

(三)建全监管机制。建立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采用自查自纠、分组排查、明查暗访、集中整治的方式,经常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五、整治农业废弃物

(一)秸秆。禁止秸秆就地焚烧和随意堆放现象,大力推进秸秆还田、资源化利用和能源化开发等多形式综合利用,加快农村秸秆还田补贴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干清粪养殖模式。加快分散养殖畜禽粪便集中处置工程建设,加强分散养殖户的环境监控管理,严令粪便变粪水的养殖模式。

六、整治疏浚河塘沟塘

(一)水体。全面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加快河网生态化改造,加强农区自然湿地保护,提高水系自净能力。推进河道沟塘轮浚机制建设,实现农村河道沟塘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

(二)堤岸与护坡。堤岸的横截面不必强求统一,更不要拘泥于左右对称的形态;为方便人们接近水边,与水亲近,同时又使堤岸在河道风景整体中不过分突出,不宜将堤岸的视觉高度差做得太大;为避免给人以整齐划一的印象,不应在长区间内连续出现同一形态硬质堤岸。护坡形式:天然材质护坡,生态护坡,湿生植物护坡,干砌石护坡,实木桩护坡。

(三)滨水空间。

1、道路滨水。应尽可能沿路布置公共设施,以方便更多人享受滨水空间,并应注意临水一侧的安全防护;

2、建筑滨水。宜公共建筑、特别是公共活动类、旅游类建筑滨水,要旨是临水一面应充分开窗,或采取其他措施支持活动亲水,保证视野及水。滨水资源丰富时住宅亦可临水,形成私密性滨水空间;

3、绿化滨水。注意选择亲水品种,植物成熟体量应与所在空间的尺度和环境风貌相协调,避免不恰当地遮挡视线和其他景观;

4、产业滨水。具有运输功能的水体旁宜布局依靠水上运输的企业,包括依靠水运农产品的农户。有旅游功能的村庄宜充分挖掘滨水空间,发展特色旅游业。

七、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

(一)村庄公共服务建筑。充分利用闲置的厂房、仓库、小学等加以改造为村庄公共服务建筑。引导将村委会、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卫生所、计生站等功能综合布置,形成村庄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按村庄规模及服务人口配置,为防止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大而无当,村委会建设规模应控制其上限,一般使用面积不超过350平方米。距离城区较近的城镇型及城郊型村庄,其公共设施配套可借助城镇,村庄不需要单独配置。

(二)教育设施。小学应按学校布点规划单独设置,位置应方便学生到校,环境安宁,具体建设标准按小学设置要求。幼儿园、托儿所可单独设置,也可附设于其它建筑,具体建设标准按相关设置要求进行配置。

(三)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已有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的村庄应充分利用和改善现有条件,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无公共活动场所或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的村庄,应采取改造利用现有闲置建设用地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方式,严禁以侵占农田、毁林填塘等方式大面积新建公共活动场所。

(四)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可与绿地广场结合设置,村庄活动场地应充分结合现状大树、场地、公共建筑、村口进行布置。村庄重要场所可布置环境小品,应简朴亲切,以农村特色题材为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五)公共厕所。结合村庄公共设施布局和活动场地,合理配建公共厕所。1500人以下规模的村庄,宜设置1~2座公厕,1500人以上规模的村庄,宜设置2~3座公厕。公厕建设标准应达到或超过三类水冲式标准。特色村庄应结合村庄功能,适度增加公厕布置,公厕应保证与村庄整体风格的协调。

(六)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日用百货、集市贸易、食品店、综合修理店、小吃店、便利店、理发店、健身娱乐场所、农副产品加工点等。

(七)布局方式。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宜集中布局,有结合主要道路带状布局、结合公共空间设置、结合村口设置、点状布局等多种形式。

八、提升绿化美化水平

(一)路旁绿化。道路两侧绿化以乔木种植为主,灌木、藤本为辅,应避免城市化的绿化种植模式和模纹色块形式。

乔木型绿化采用乔木孤植或者乔灌混植的方式,主要适用于村庄主要道路,或者交通性道路。灌木型绿化采用群植或者孤植的形式,主要应用于次要道路。爬藤型绿化适用于道路两侧种植空间较小,道路两侧界面较为生硬的地段。

(二)水旁绿化。根据岸线功能和现状植被,可分为生态自然岸线、经济观赏岸线和公共休闲岸线。

1、生态自然岸线:采用自然式种植方式,种植乡土植物,营造充满地方特色、充满野趣的岸线景观;

2、经济观赏岸线:简洁明快,透水做为基本原则,考虑到观赏性,乔木选择季相变化的秋色叶树种;灌木可以选择耐水湿或临水开花灌木或水岸栽植水生植物;

3、公共休闲岸线:结合广场、小游园等园林形式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植物配置时可以选择分支点高的乔木为人们在树下活动提供空间,配以花灌木增强观赏性。

(三)宅旁绿化。宅旁绿地贴近居民,要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宅旁绿地的植物配置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建筑物南面不宜种植过密,以免影响通风和采光。靠近窗不宜栽植高大乔木及灌木,特别是常绿的乔灌木,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植高达阔叶落叶乔木,夏季可以起到遮阴蔽日,冬季又可以达到充分采光的效果。

(四)村旁绿化。村旁绿化以塑造村庄主要景观面,以乔木、果树种植为主,形成房在树中的景观效果。以村庄为中心,四周农田环绕,村旁形成以道路为线,农田为片的景观带。既可沿道路种植整齐的林木,用以防风保土,又可结合农田经济作物的自然景观。

(五)重要节点绿化。

1、村委会:周围种植可以选择较为肃穆庄严的雪松,或是圆柏。也可以选择种植简洁大方的植物作为组团。如果周围有围墙的话,建议做成铁艺围栏式,这样“透绿”效果好,能突显村委会公开的行政特点。同时栏杆上面可以种植爬藤植物。如有水塘,池中可种植睡莲、荷花,有清廉之意。

2、村口:注意增强可识别性,可结合小品、假山等形式,配置以高大乔木和花灌木增加其可识别性;可设置景石与植物相结合,形成盆景式景观入口;如果留有百年古树,就地取材作为村口标志,这里也是村民聚集较多的地方。同时可利用大树自身形态,在旁边配以硬质景观小品,如界碑、古井等,配以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形成村口景观节点。

3、公共活动区:绿化以简洁实用为主,由于人群聚集较多可选用耐踩踏的草坪。灌木尽量不要用到有毒或带刺植物,乔木选择冠型较优美的作为中心广场的庇荫地。

九、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一)水源保护。

1、划定水源保护区 :对于独立设置的集中水源,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并设置保护范围标志。保护区内不得种植庄稼或堆放废弃物。严禁倾倒垃圾和从事一切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2、优化布设排污口:做好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的处理,防止排污口污染饮用水源;

3、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加快饮用水水源上游及周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种植水源保护林,保护和涵养好水源,防止水源地生态环境破坏;

4、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树立警示牌,大力宣传普及水源保护知识,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提高村民环保意识,防止破坏和污染水源;

5、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有关部门应对所辖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源进行监督管理,严格监督管理污染源,防止乱打井超采地下水,特别要防止采矿、工业等对水源地的污染和破坏,加大执法力度。

(二)水质处理。村庄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85749-2006)的规定,适时逐步取消村级供水站。为保证饮水安全,对原水需进行处理或消毒后再饮用。地下水流经的地层溶解有多种矿物质,一般含盐量大、硬度偏高,有的含氟等有害物质,应视地下水水质状况加以适当处理。对水质好、未受污染的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供水井,只需进行消毒处理。

(三)供水管网。村庄供水管网应根据相关区域供水规划优先与城镇自来水厂管道对接。根据各地村庄的地理状况、地貌特点、水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主要通过合理设计供水管网、保证管网施工质量、优选供水管材、更新老旧管道、延伸管网入户等措施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1、对集中式供水管网的设计、施工应通过技术比较和论证,根据供水规模,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负责;

2、应严格按照管道施工的质量标准进行施工,应严格按照管道施工验收标准进行验收,确保管道施工质量;

3、供水管材应选用质量高的新型塑料管或球墨铸铁管;

4、对使用年限较长、陈旧失修或漏水严重的管道应进行更换;

5、对自来水没有辐射到的农户应将供水管道延伸入户;

6、对需要在管网末梢进行水质消毒的,应安装消毒设备或采取消毒措施,防止微生物超标;

7、集中式给水工程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宜满足建筑室内末端供水龙头不低于1.5米的水压要求。

十、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一)道路整治与设施建设。

1、清理占道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满足出行畅通的要求;

2、村庄道路的建设应与村庄自然肌理相符合,总体原则是宜窄不宜宽,宜弯不宜直,宜短不宜长,道路的宽度、线型、路面等应与村庄的尺度相吻合。有完善的道路绿化、排水、行车安全等设施;

3、村庄道路照明有一侧布置和两侧交叉布置两种形式。路灯间距应根据灯头瓦数确定,原则上能使行人发现路面上的障碍物,相遇时能彼此辨识脸部,有助于行人确定方位和辨别方向,推荐使用85w节能灯,假设高度5-6米,照射半径25米,可采取随杆架设或单独架设。

(二)路面材质。村庄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已采用硬质材料路面,一般情况下使用水泥路面,也可采用沥青、块石、混凝土砖等材质路面;还应根据地区的资源特点,先考虑选用合适的天然材料,如卵石、石板、废旧砖、沙石路面等,即加强村庄了道路的乡土性和生态性,又节省造价;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路面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保留和修复现状中富有特色的石板路、青砖路等传统街巷道。

(三)停车场。可沿村庄支路相对集中设置停车场地或路边停车;规模较小的村庄可结合村庄出入口,选择靠近村庄边缘地带设置集中停车场地;散点分布的村庄结合自家院落分散停车;规模较大村庄的停车场宜分散布置,特别是河流较多的村庄,应结合水体的分隔,分片布置。

十一、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

(一)建筑立面。主要是对建筑立面的整治、建筑传统装饰符号的运用、建筑色彩的协调等。在满足现代居住与生活功能要求、不破坏原有农村风貌的前提下,注重道路沿线的建筑天际线变化、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立面形象,展现地域性农业住宅区的新农村特色。

(二)重要公共建筑。农村公共建筑主要包括祠堂、学校、卫生所、社区服务中心、市场等建筑类型,有着体量大、质量好的特点,承担着农村主要的公共活动、教育活动、商业活动等。在建筑风格上,公共建筑与普通农宅相协调,区别在于装饰更考究,用材也更加严格,但能够反映共同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在建筑体量上,公共建筑与普通农宅相比不宜过大,可采用群落式布局,建筑层高比普通农宅略高。

(三)建筑传统装饰与符号。无论是新村还是老村的建设与整治,建筑传统装饰符号的利用是最有生命力的。在近年新建起来的农民住宅中,屋顶、屋脊、屋檐、围墙、大门等都会采用地方传统建筑装饰,延续原有建筑尺度、形式、材料、色彩,将建筑文化韵味表现出来。对村庄整体外部立面形象中的传统特色进行保全,一些不协调的建筑做法,在村庄整治建设整治中,引入传统符号,地方文化特色在新村建设中得到体现。

(四)公共空间。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在形态上主要以街巷为代表的“线”空间和相对独立的“点”状空间组成,例如,广场、街巷内节点、水埠、特色植物景观和一些构筑物等。这类空间数量众多,形式各异,是村落空间中最为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要素,是村落区别于城镇的重要特色,也是村落之间区别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村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这些点状空间内容纳了村落基本的日常公共活动也承载着特殊习俗或节庆丧娶等重要活动,是村落活力的体现。

十二、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

(一)长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制度,是确保村庄环境整治成果的关键。可通过建立村庄环境保洁制度,保持村庄道路、河道和公厕等公共场所的整洁;制定相应制度,让每户村民对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整洁和绿化进行包干。村委把这些制度印发给农户,并在醒目处张贴,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执行、人人监督,在全村形成共有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长效管理队伍。村庄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除了培养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村规民约以外,还需要组建一支队伍对村庄垃圾收运、公共场所绿化养护、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等方面进行管理,可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兼职的管护人员可根据就近方便的原则,挑选勤劳朴实、工作细致的人员担任。

(三)制定管理标准,量化工作目标和要求。

村庄环境管理,需要制定一些管理标准,作为检查、评比和考核奖惩的依据。这些标准尽可能量化,量化的工作标准使人一目了然,有利于自我对照、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

第五篇:村庄整治

水澄村村庄整治工作总结

水澄村位于泽国镇西南,东邻株松村,南与大溪镇下洋张村一水之隔,西北紧靠桥伍村,全村2521人,845户,分布在12个自然村,外来人口450人。近几年来,全村以工具制造、冲件加工为主的私营企业迅速发展。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超11505万元,人均收入8320多元,村级集体经济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888.00元,是温岭市中心村建设试点村、十个重点村之

一、“先锋工程”创建村、科技示范村、文化特色村、温岭市卫生村,先后被评为“台州市五好村党支部”“温岭市五好村党支部”“C类经济强村”“第一届经济实力百强村”“村民自治示范村”等,村两套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为实现文明、繁荣、富强的小康村庄不懈地努力。

根据温岭市委、市政府【2003】96号文件《关于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通知》和泽国镇镇委、镇政府【2003】80号文件《关于实施村庄整治示范工程的通知》精神,结合本村实际,实施村庄整治工程,二OO三年十月十六日,水澄村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水澄村村庄整治工程,从此拉开我村村庄整治的序幕。

一、领导重视,统一思想,全民动手,行动迅速

十月十五日上午,泽国镇召开了村庄整治示范工作会议。会议部署了村庄整治工作任务,下午村就召开了两套班子会议,会议专门讨论了如何开展村庄整治工作,成立了以书记、主任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整治标准,逐条逐项对照,制定了村庄整治实施方案,并在十六日提交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一套较完整的工程建设实施方案酝酿成功,大家一致认为,开展村庄整治工程建设是贯彻落实市委办【2003】96号和泽镇委【2003】80号文件精神,围绕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三大跨越”和泽国镇建设现代化小城市的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大家表示开展七十天大会战,打一场村庄整治的漂亮仗。

二、具体工作及成效

村庄整治工程包罗万象,涉及各个方方面面,村党支部把“先锋工程”、“卫生村建设”、“文化特色村”建设结合到整治工作中去,以创建党支部强核心,强素质,强管理,强实力为标准,完善“三规范,一提高”,调动党员对整治工作的积极性,任务落实,责任明确,充分发挥了党员在整治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物质文明建设风起云涌

1、基础设施建设

村级道路根据村庄规划,做到合理布局,主次分明。建成6米宽村通公路1480米,其标准达到四级以上,村内主干道路硬化6663米,硬化率达到100%。

村庄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安装杆式单叉路灯)40盏,其它路灯200盏,安装率100%。

村内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按照村庄规划,房前屋后排水走向规范;农户饮用水全部利用长淡水库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村内河道整治专门成立了环境整治专业队,全村水面无污染。

村部办公场所完整,建筑面积2668平方,主要有书记室29平方、主任室29平方、党员电化教育室43平方、会议室65平方,文书、治保调解、青年、民兵、妇女、人口计生各22平方。各项制度配套且已上墙,老年公寓正在筹建,老人保健、健身康乐场所配套。

村内无三线乱架乱设现象,2002年7月开始建成用电标准村,同年10月验收合格;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话普及率显著提高,到2003年12月止,累计安装电话653门,入户率达96.5%;广播电视也迅速发展,至2003年底,有线用户659户,入户率96.9%。

2、村庄规划建设

2000年通过中心村建设详细规划编制,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追求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严谨性,2002年10月已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经依法批准并实施,同时建立了村庄建设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依法办理公建、民建项目的审批、规范建设标准,组团建筑相互协调,实用美观,错落有致,外观立面现代化气息,全面体现新农村风貌。到目前已建小康型住宅40多幢,80户;条式住宅48间,4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5.25%。到明年初可达60幢(在建),即能达到20.25%。

3、土地利用规划

村内所有建设项目符合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同时编制,在规划建设及村庄用地中,严格依法办理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无违法用地,建设用地标准、居住建筑用地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划。土地实现集约利用,土地占补实平衡,通过整理拆除73间,村庄整治取得明显效果。

4、标准农田建设

98年通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2000年建立了镇级普及型农业现代示范园区,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配套、林成行”的标准农田。

农田格子化,每亩田朝向一致,一般面积在2.5~3亩,长60~80米,宽25~30米,田面平整,达到田成方。

农田机耕路全面硬化,共计硬化13743米,农业机械开得进转得出,并新建机耕桥3座,使机耕路与村主干道路衔接,并在每丘田均有下机耕用的坡道,便利机耕。

农田进排渠道畅通分系,修建进水七面光渠道9017米,排水渠道深度50厘米以上3838米,进排两用七面光渠道1754米,建立标准化泵站2座,使排灌保证率达100%。

主干道与机耕路两旁全面绿化,砌花坛6663米,绿化苗木20057株,形成田间林成行的绿化网带。

(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村庄整治在提高基础设施的同时,改善和强化村民意识,提高村民参与社会事业,形成齐抓共管新风尚,是这次村庄整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村民社会精神风貌的重要举措。

1、计划生育。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村民的自我意识不断增长。自觉做到计划生育,少生优生,全村无出现非法生育,计划生育率达到100%;

2、义务教育。经济的发展,村民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重要,对儿童的教育已摆上家庭的主旋律。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所有儿童均完成初中学业。幼儿入园率也达到93.5%。

3、社会事业发展。村以农民俱乐部为依托,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吸引更多的村民到俱乐部来,寓教于乐;文化宣传队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科技、卫生、“三德”宣传活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建立村幼儿园,二个教室43平方,宽敞明亮,现有入园幼儿20多人,户外活动场地200多平方,并有一些必要的教学设备,工作制度健全,幼教和保育人员具有任职资格。二是建立村文化活动室,7间房屋约155平方,内有电视、棋牌、阅览室。阅览室有报纸、杂志10种以上、图书3115册。三是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室内有台球、乒乓球、户外有羽毛球、蓝球场面积1200平方,并计划拟建健康活动场所。2003年3月被温岭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文化特色村先进单位。

(三)政治文明建设开明规范

村两套班子在村庄整治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做到勤政廉洁,政治开明,每项工作规范,起到了先锋模范、表率作用。

1、村务规范。村级组织工作规则健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完善,制订了《村两委办公日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级财务联章联签制度》等,规范了村级管理,同时对各种资料归档管理,档案保管齐全;村级财务委托镇会计中心代理,严格现金管理,现金库存不超过2000元,每张支出单据由财务民主监督小组审核,及时张榜公布。

2、组织建设。村党支部和村委班子坚强有力,勇于开拓,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每个两委干部能独立工作,又能团结协作,真正起到带领群众开展“先锋工程”建设,按照创“五好”建“五强”要求,6月2日,村党支部就“先锋工程”建设召开了支委会议,认真学习泽镇委(2003)42号文件,充分认识开展“先锋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会议提出: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和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把创建工作和村重点工作结起来,把村重点工作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表率作用结合起来,把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和创建工作结合起来。一是强核心。针对我村中心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尤为重要,村党支部认真协调好两套班子的关系,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民主集中。二是强素质。以党员电教室、文化俱乐部、民兵之家为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选送年轻有上进心的青年到各类培训班学习。支委班子大专学历1人、中专学历2人。三是强管理。村党支部做到全村工作一盘棋,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选举。工作统一协调,运行有序。四是强服务。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推出中心村建设“你建房,我跑腿”的服务措施。及时为村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政策和信息。五是强实力。以中心村建设为契机,规范级差排基收入,盘活集体资金,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保持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在130左右。鼓励村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村民收入,保证村民人均纯收入在8000元以上。做到“三规范,一提高”,被台州市、温岭市市委市政府评为“五好村党支部”。

3、社会风尚和治安状况。村近3年来无重大刑事案件,全村刑事发案率为零,无聚众赌博,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形成了敬老爱幼、邻里和睦、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破除迷信的社会新风尚,婚丧、生育和建房等没有铺张浪费和盲目攀比现象。

(三)生态环境建设风和日丽

生态环境是村庄美化的重要基础,建造天蓝、水碧、村美、人和的环境是村庄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村把村庄环境作为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

1、村庄绿化。村庄绿化主要是道路和村庄规划区、河道两侧实现全面绿化。一是主干道路、机耕路两侧绿化6663米,绿化苗木20057株,河岸绿化总长度2000米;二是村庄绿化覆盖率可达26%以上;三是新建规划小区居住区总面积达40亩,种植了桂花、雪松等高档花木,绿化率达三分之一。四是住宅之间建有绿化带,村民庭园绿化户数达35%。

2、卫生改厕。到2003年底,各户均安上了各种封闭式的清洁厕具,全村卫生改厕率达100%,全面取消露天粪坑,建有公厕2只,并落实专人管理,保证公厕的清洁卫生。

3、生产生活废弃物处理及环境整理。为搞好村庄环境卫生,提高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建立了村爱国卫生活动领导小组、村创卫领导小组。相继制定了《水澄村环境卫生奖罚条例》、《环境卫生公约》、《除“四害”规章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村民的卫生行为。

为实施对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由村委会任命副主任陈仙友负责村庄卫生整治,聘用丁学秋日常清理收集生活垃圾,保持村容整洁。对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严禁烧秸杆和废旧电器,农田使用塑料农膜必须全部回收,目前回收率在90%以上;严禁工业污染物排放,现无污染排放;对村内河道组成10人的清障队、垃圾清扫队专职河道漂浮物的打涝和垃圾清扫、清淤,两侧无垃圾堆积物、水面无漂浮物;村内无乱贴、乱建、乱堆放等现象,房前屋后无抛弃物;能源利用,新建居住区90%以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全村98%以上利用煤气为生活用能。以使之水体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达到生态环境规划要求。

同时加强宣传力度,由青年、妇女组成文化宣传队,发挥卫生宣传栏的阵地作用,书写标语60多条,张贴宣传图片30多张,发放卫生公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800多份,刊出墙报8期,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活动,村民的卫生意识得到了普通提高,养成了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三、把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

通过全村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村庄整治工作坚实的第一步。村容村貌、大气、水质、脏、乱、差等环境卫生有了彻底的改变。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创建台州市示范村、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同时还有很多工作要在明年上半年完成,计划投资80万建造老人公寓15间三层楼房,建立老人活动室的活动场地。;投资40万,建三座的标准公厕,在2004年1月份完成第一座公厕并投入使用,另两座要在2004年4月完成;河岸砌石委托水利设计单位对村部四周的河道砌石进行图纸设计,一期工程400米可在年内完成,并逐步在全村实施。

我们将以中心村建设为龙头,抓经济发展为目的,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彻底治理“脏、乱、差、散”。以示范村为目标,加大整治力度,不断完善工作方法和工作措施,努力提高村民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文明意识、卫生意识,建设一个“天蓝、水碧、村美、人和”的新水澄。

二00三年十二月

水澄村村级整治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概况

水澄村位于泽国镇西南,东邻株松村,南与大溪镇下洋张村一水之隔,西北紧靠桥伍村,全村2521人,845户,分布在12个自然村,外来人口450人,近几年来,全村以工具制造、冲件加工为主的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全村经济总收入超1.0083亿元,人均收入8320多元,是温岭市中心村建设试点村、十个重点村之

一、“先锋工程”创建村、科技示范村、文化特色村、温岭市卫生村,先后被评为“台州市五好村党支部”“温岭市五好村党支部”“C类经济强村”“第一届经济实力百强村”“村民自治示范村”…….村两套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为实现小康社会不懈地努力。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

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办(2003)96号和泽镇委(2003)80号文件精神,围绕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实现“三大跨越”和泽国镇建设现代化小城市的奋斗目标,以中心村建设为龙头,治理脏、乱、差、散。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村民素质,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社会稳定、生活小康的新农村。

2.工作重点:(1)加强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达“先锋工程”强核心、强素质、强管理、强服务、强实力标准,规范学习、决策、管理,提高实力。

(2)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增收渠道,严格财务制度,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24万以上,村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

(3)以文化特色村为载体,农民俱乐部为阵地,充分发挥文化宣传队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教育,努力提高全体村民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村治保调解组织职能作用明显,社会稳定、风气良好,刑事发案率为零。计划生育率达、义务教育率达100%,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村集体经济每年投入10万以上对村民进行社会保险。

(4)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彻底治理“脏、乱、差、散”

——房屋美化。严格按照中心村建设规划实施村庄建设,加快中心建设步伐,到年底实现建造小康型住宅62幢(竣工40幢、在建12幢、办理报批10幢)条式住宅50间。老屋拆除率要达100% ——道路硬化。完成规划内道路配套硬化。做到房屋建到那里,道路硬化到那里。保证主干道、机耕路、小区道路硬化率100% ——村庄绿化。加强对现有绿化的管理和维护,对原有河岸树木在河道疏浚时损坏的重新绿化,种植水杉、杨柳。在小康型住宅区叶兴友东边和丁妙顺前门建高档次的休闲绿地,以提升绿化品位。到年底绿化面积达35亩以上。一期工程在水澄村部四周河道进行河岸砌石,累计长度400米,年底开工,到明年二月份完工。预计投资20万元。

——路灯亮化。为保证小区的整体性和美观性,小区采用杆式单叉路灯,地埋电线。其它利用电力杆安装,安装率达100% 数量在240盏。——环境净化。组建一支8人的河道清障队,随时清理河道漂浮物和水草,一支10人的垃圾清扫队,清理沟渠和道路两侧垃圾,并长期进行保洁,动员全村村民进行门前屋后清除杂草,整理杂物,组织村民小组长监督验收,验收合格的奖励每间屋20元(计24000元)。在原有公厕三座的基础上,投资20万建标准公共厕所2座,争取在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彻底杜绝露天粪坑和简陋厕所重埋重搭。实行禽畜圈养。使用清洁能源。继续实施垃圾袋化,专人收集清理。

三.工作措施

(一)党支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在整治工程中身先士卒,带头在前。

(二)加快中心村建设步伐,规范建房级差排基,健全财务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盘活集体资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工具制造和冲件加工为产业龙头,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鼓励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加强农民俱乐部的管理,发挥俱乐部的文化阵地作用,把文化宣传队建设成为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宣传队伍。做到民间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调解不出村。护村队积极开展治安巡逻,保证社会稳定。加强对外出人员和外来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确保计划生育率达100%。

(四)启动后水澄片小康型住宅规划,形成沿西城路住宅建筑景观,实施“外部包围、中心开花”战略,构筑小区道路,完善配套设施。在11月中旬完成240盏路灯安装,投资12万元。8人的河道清障队、10人的垃圾清扫队专业清理漂浮物和清理垃圾,保证水清、河畅,环境整治。公厕2座在11月中旬完成基础工程,年底投入使用。为解决老年人的住宿、生活和文化娱乐,计划投资80万建造老人公寓和老人活动中心15间三层楼房,因规划需要修改,延至明年动工建造。

四.工作目标

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体现,是我市实现“三大跨越”和我镇建设现代化小城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整治是手段,管理是根本,只有实施长效管理,才能保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要把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努力提高村民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文明意识、卫生意识。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社会稳定、生活小康的现代新农村。

温岭市泽国镇水澄村

北岙镇九厅村村庄整治工作总结

九厅村地处新城开发区和杨文工业区的中间地带,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亩,山林面积585亩。下辖大九厅、小九厅、屿仔、内瑾4个自然村。全村在籍户数411户,总人口1435人,主要劳动力880人。村各配套组织班子全部健全,其中党员40人,团员35人。全村羊栖菜养殖800余亩、网箱养鱼1320口、单拖渔轮2艘、企业4家、交通运输车24辆、运输船2艘、近海作业渔船船近20艘、饮食副食服务商店18家。依托地理位置的优势,形成一个以渔业(养殖)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其他产业为辅助的产业格局。多年来,我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村级集体资产1000余万元,其中流动资金近900余万元,2006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3755.8万元,人均收入5853元。自1987年来一直保持着“省级文明村”的称号、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国计生协会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先进党组织”、“县级十·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村两委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增强执政能力建设,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紧紧围绕服务全村、服务大局、服务群众这一主线,以提高公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城乡文明程度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目标,以“环境整治”、“卫生创建”为载体,努力做好文明卫生创建这篇文章,为九厅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九厅村三个文明健康、协调的发展。

在村庄整治办的精心指导下,结合我村的自然特点,以“五化”建设为抓手,精心组织、强化队伍、加大投入、深入开展村庄整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达到环境整洁、村貌美化、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不断完善整治工作机制。要切实抓好村庄整治工作,组织、机制是关键。自我村被列为村庄整治村以来,村两委一直非常重视,始终把整治工作当作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来抓。一是成立了由村两委牵头,老协、共青团、妇联配合的村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其他成员和群团组织负责人等为成员,同时明确各自职责,强化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制订了整治工作计划。今年以来,我村就村庄整治工作按照“量力而行、先易后难”的原则,对整治项目按月份排方案,定措施,分解任务到人;三是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村庄整治各项工作制度、环卫保洁制度、门前“三包”制度、文明创建等制度,村两委班子成员将个人工作实绩纳入年终考核,并与奖惩相挂钩,由于强化组织领导和完善工作机制,为村庄整治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四是营造齐整共治的氛围。每月定期召开村两委专题会议,通过村广播室,宣传村庄整治的重要意义,动员全体村民广泛参与整治活动,引导渔农民群众成为整治工作的主体,在思想上、认识上和行动上达到高度统一,形成了“全民参与、人人动手”的工作态势。

(二)强化宣传,积极营造整治氛围。

要抓好村庄整治工作,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是基础。在实施整治的过程中,我村两委坚持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环节来抓,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介,在全村范围内大力开展宣教活动。一是编印以《树立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倡议书300余份,入户进行分发宣传;二是充分利用村广播网络经常开机宣传,内容主要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五进村”活动手册》、《“公民道德宣传日”宣传手册》和村庄整治工作有关政策文件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等等;三是张贴标语30余张,出专刊6期;四是加强与群众交流和沟通,取得共识。通过强化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了广大村民的文明观念和意识,不仅提高了他们对村庄整治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而且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整治工作中来。由于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了良好的整治氛围,确保了整治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建设。在整治建设当中,我村两委按照本村的区位特点、经济条件,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工作方式,有效地实施村庄整治建设工作。全村共投入资金90余万元,重点抓好村庄规划编制,“五化建设”、“三线”整治,拆违改危,文明村创建达标,切实做好各项整治工作。

1、因地制宜,做好村庄规划编制。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及镇政府的统一组织下,经村两委多次研讨向党员和群众广泛征求意见根据九厅村未来的发展定位,制定出旧村改造规划方案。

2、突出重点,狠抓“五化”建设。一是抓道路硬化。全村共投入资金30余万元,对全村的主要道路和小巷进行了硬化,主干道硬化率100%;二是抓绿化。主干道两侧新建花圃24个,公共绿化绿地2800 m,健身运动场地2个;三是抓亮化。通过整治,我村主干道和各自然村小巷安装路灯53盏,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四是抓卫生洁化。村两委组织40多人对全村屋前房后、水沟、山坡、路边长年积压的垃圾和白色污染进行大整治,清运垃圾20多吨。同时制定了卫生管理实施办法,设立了专职的卫生洁保员,并对每户配置小型垃圾桶200余只,修建了垃圾堆放点。

2清理两条排水沟300米,阴沟100米。做到收集及时,清运及时,日产日清的门前三包责任制。修建公厕2座,新建卫生公厕2座,规范废品收购点;五是抓拆违改危。全村共拆除违章建筑12间,面积300平方米,填埋露天粪坑8座;六是家庭美洁方面。通过开展宣传教育“除四害”和评创文明户等活动,广大村民家庭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室内生产、生活用品摆放整齐有序。

3、稳步推进,落实“三线”整治。为了整治好村内的广电、通讯、电力“三线”问题,我村积极与县供电局、电信局、广电局联系,取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在整治中,我村派专人配合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做好村民的思想疏导等工作,目前,我村“三线”安装规范有序,达到了整治标准。

4、突出抓好村级群众性文体队伍和设施建设。为丰富广大群众的文体活动,我村新建一处300多平方米的健身点,形成以村部为中心的文体小广场。同时村大鼓队等群众性文体队伍,经常参加县、镇组织的演出活动,不断引导广大村民参与文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摒弃不良的生活方式。

总之,我村在实施村庄整治工作当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一年多来的努力,基本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绿化、家庭美化”等整治标准。我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大大改观,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庄品位不断提升,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协调发展,从而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进程

下载云南村庄整治技术导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村庄整治技术导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庄整治实施方案

    村庄整治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快改善全体居民生产生活与人居环境,促进社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创建“和谐云龙社区”,按照政府《关于加强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本社区实......

    村庄整治工作方案

    **镇新坪村村庄整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村庄整治工作方案 **镇位于**市南部,距市区27公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墨(冲)平(塘)县道穿镇而过,**河绕城流淌......

    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总结

    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总结 **村原是**镇一个边远、又穷又小的行政村。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特别是近年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动和给力,村容村貌、基础设施、“两......

    村庄整治民主决策会议记录

    村庄整治民主决策会议记录 时间:2009.2.20下午 地点:双溪村部 参会人员:组干部 党小组长 村支两委村民代表 纪要:一、党员冬春训的民主评议二、特殊慢病门诊上报三、授信工作的......

    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案

    按照县第十次党代会、县委全会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今年环境卫生整治年有关会议和活动要求,积极打造生态宜居城镇,提升我镇整体形象,更好地服务全县旅游业发展,积极......

    村庄整治工作总结5篇

    谢村乡2011年村庄整治工作总结 谢村乡位于松阳县西北角,总面积23平方公里,下辖2个工作片,11个行政村,共5156人口。2011年列为村庄整治的村有6个,分别为塔岭村、孟坑村、平卿村、......

    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遍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六整治......

    村庄环境整治倡议书

    村庄环境整治倡议书 为切实改变、美化村环境状况,实现“道路畅通、河水清澈、宅旁绿化、三线整齐、房屋整洁、环境美化”的环境目标,全力推进生态、和-谐、宜居建设,为此,我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