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

时间:2019-05-15 01:4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

第一篇: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

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

通过课题组到农村实地察看、村干部调查访谈、与农民走家交谈得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农民越来越感到靠一亩多地难以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在家种地,有饭吃,有衣穿,但钱不够花,就是省吃俭用有点积蓄,但一遇到一些如婚、丧、嫁、娶、孩子上大学、家人得大病等一些大事,往往又会回到困难家庭的行列。因此,现在农民凡是能走出去的,都外出打工了,就是实在出不去的,如:有的要赡养老人、伺侯病人、照顾年幼的孩子等等,但只要是身体条件允许,也在近地找点零活干干,现在农村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也有一些留守妇女,但近几年留守妇女也在逐渐减少,留守男人反而有所增多。农闲季节,农村实际留守人口已经不到总人口的60%,也就是总人口的一半多一点,就是部分靠蔬菜、瓜果或其它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村劳动力,近几年由于价格变化太大,感到适应不了市场,赚不了几个钱,很多人也就不干了,现在只有一些大户或有经济头脑比较灵活的人才坚持了下来。部分在农村搞养殖的,也由于市场变化快,小打小闹难成气候,规模养殖又没有资金和技术,近几年放弃的也很多,只有规模化的养殖能坚持下来。这种情况使得好多农民就只有充当打工者的角色,替别人干活,自己当不了老板,有收入,没有风险,但挣钱相对较少,一有机会,还是到大中城市去打工。一是大中城市就业机会多,挣钱的门路也多;二是工资待遇也相对较高,农民大部分认为在城市打工挣钱回农村老家花钱比较划算。现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以说主要是农民出外打工如何找到满意的工作问题,农村现在人多地少,然而城市化进程却越来越快,为了实现所谓的城镇人口的比例,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力度,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里工作,也就是打工了,其实这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所需经历的,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的发展就曾经历过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近几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一些深层次因素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并不象有些媒体报道的那样乐观,就业状况也不象某些媒体报道的那样好。主要表现在:

1.近几年农村劳动力隐性剩余有所上升。

由于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但由于就业观念、劳动技能等因素的影响未能实现再就业,致使隐性失业迅速显性化。再者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农村土地不断被征用,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对很多农民而言,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就业岗位。在好多地方的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并没有实现及时的就业转移,国家虽然对被征用的土地给予了适当补偿,但不可能给予农民终身生活保障,好多地方的失地农民长期失业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已经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成了一大社会问题。

2.农村劳动力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低,缺乏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技能和经验,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出现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不同村镇由于区位优势的不同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部分农村劳动力存在局部性和阶段性失业情况。再者,农村劳动力中男性多于女性,在农村劳动力中男性约占53.3%,女性约占46.7%,男女性别比约为114.3:100。

3.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作用正在弱化。

长期以来,乡镇企业一直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但由于企业改制、集约化生产等,特别是近两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多数地方乡镇企业不景气,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乏力,导致农村非农行业就业岗位减少,非农就业能力相对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县内非农产业的数量有所萎缩。

4.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式大多还是以兼业型为主。

目前,绝大部分转入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他们或者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此处,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属于季节性就业。

二、当前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因素。

1.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仍然偏低。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村中,还有近5亿劳动力。据专家推算,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农村只需要1.5亿劳动力。也就是说,在近5亿的农村劳动力中,还有近3.5亿属于富余劳动力。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各方面条件受到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思想素质较低。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小富即安,缺乏较强的成就动机,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自私自利思想严重,缺乏投资经营理念,缺乏整体大局观念。

②文化素质较低。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还几乎占1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近20%,初中程度的占40%多,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只占30%。虽然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农村人口文化素质 很大提高,但还远远达不到当今社会对农村劳动力力就业素质的要求。

③科技素质较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0%以上的人基本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农村生产中,农民们还主要是靠长辈的言传身教来获得技术,大部分农民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

④经营管理素质较低。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多半停留在传统耕作水平上,生产方式简单,劳动手段陈旧,经营管理粗放。他们不计劳动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投入成本,不讲投入产出效益,不会合理配置劳动资源,调整生产结构,无法预测市场变化。从事乡镇企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尽管经营管理素质优于种植的农民,但大部分都是凭直觉经验经营。

⑤身体素质较低。农村医疗条件较差,再加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人口生育质量低下。据统计农村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6%,另外还有少数人格不健全、有心理疾病等患者。

⑥工作纪律较差。据我县部分企业管理者反映,农民工素质较低,还表现在工作纪律方面,有时想走走,想来来,招呼都不打,农忙季节就不来上班了。要求松点不起作用,要求严点走人,有些工作培养熟练工人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换人较快直接影响工作。

2.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心理成本非常高。

由于农民在家收入比较低,边际效率几乎为零,所以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较低。因为我国实行的是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的转移并非彻底的转移,属“侯鸟”型迁移,心理成本特高,多数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并且孩子得不到及时教育,老人不能及时赡养,农村隔代教育的家庭很多。调查发现,有60%多的农民工子女在家乡接受教育,近几年不断出现的留守女童性侵犯案,更是伤了很多外出农民工的心。

3.农村劳动力大部分还缺乏专业技术。

据专业人士介绍,外出务工大军中,文化素质偏低的体力型劳动力太多,根本无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造成目前“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结构性失业现状。据课题组调查,进入城市寻找工作的农民工中,6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作者在招工市场看到,手持职业资格证书的民工很是抢手。河南省省长郭庚茂2011年年初曾写下一道公式“劳动技能提升=民生幸福”。郭省长还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本。一个没有技能的农民,打工一天也能挣三五十元,掌握了技能,他能挣将近一百元”(《大河报》2011年5月14日)。很多用人单位反映,今年招不到好的技术工人,有一技之长的富有工作经验的农民工变得很抢手。在招工市场,“民工荒”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观念同时并存。从近两年出现的所谓“民工荒”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制度不尽合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不协调。现阶段,我国更多地需要实用型人才,特别是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民工荒”的本来含义,是农民已经充分的就业,整个社会即使给予农民工的待遇相当的有尊严,也找不到足够的农民工来上班,就业岗位严重供过于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工荒”。中国目前的现实,显然不是这种情况,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民工找不到心仪的工作,有很多的农民无法充分就业。另外,于民工处境相类似的还有,待遇已经民工化的大学生也难以充分的就业。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虽然培养了一大批大学生,但大多数是理论型人才,书本知识比较多,实用人才比较少。其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实用人才相对短缺,另一方面也存在理论人才绝对过剩的情况。所以“民工荒”的背后,其中原因就有就业人员缺乏市场需要的专业技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仍然是当前急需破解的难题。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培训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不能及时按照市场用工需求、特色农业发展趋势、农民个人兴趣、特长等进行分类培训,导致劳动力培训效果差,提升慢。

二是培训师资难落实。就一般农业生产而言,农民现有的生产技术相对成熟,但对于一些新兴特色农业、现代高效农业、市场急需的特色工种等,本县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落实师资力量以及培训必需的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需要大量资金保障,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面落实到位,技能培训的技能不够,只能停留在一般性技能技术的培训上。

三是农民思想认识还有局限性。对于年轻劳动力和新增劳力,由于其接受新知识新生事物较快,进行二次培训也相对容易。但是,现在未输出劳动力多为老人、妇女,这部分人已经从事了多年的农业生产,加之自身文化素质有限,对发展设施农业、养殖业以及市场需求较大的技能有一定认识,但热情不高,参加培训多为被动应付,没有把心思和精力真正投入到产业发展和学习技术上来,劳动力培训难度较大。

四是有些农村家长和孩子不愿参加培训学习就想直接就业,亲带亲,邻帮邻,认为省时、省钱、省力,急功近利,仅仅看到眼前利益,没有看到长远。

五是现阶段的好多职业技术培训的内容缺乏应对市场发展变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和不培训的就业待遇差不多,培训内容和企业技术脱钩,专业技术不合理,学的技术不能马上用上。

六是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存在重复培训和资源浪费现象。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教育部门的职业教育、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扶贫部门的雨露计划、民政部门的退役士兵技能培训、残联的残疾人劳动技能培训以及工会部门的培训等各个方面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统筹起来,培训缺乏协调,不能取长补短,发挥不了最大效益。

4、农村劳动力出外打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近几年,虽然农村劳动力出外打工的人数在不断增加,现已占全国产业工人总数的一半以上,但是农民工的参保率却是非常低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组织的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率都不超过50%,且这些数据大多还是由企业提供的,农民工参保率低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在全国层面上还缺乏统一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规定,缺乏整体的制度设计。并且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制度排斥外来农民工。如出于地方财政的考虑基本上不会给外来农民工提供低保补助。因为为农民工提供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意味着地方政府将会增加自己的财政负担,不利于自己的经济发展,而这还会影响现在的政绩考核。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地区的用人单位为部分农民工办理了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手续,缴纳保险费,而大多数地方的农民工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也没有最低工资制度和社会救助。

二是企业方面的原因。社会保障费用的缴纳与企业追求利润从现实来看是相矛盾的,在正规就业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费用是由企业和农民工自己各承担一定的比例。企业为农民工个人所缴纳的这一部分费用本来是农民工劳动的另一种收入形式,但是许多企业把它看成是企业的负担,而我国现在也确实存在企业缴纳费用过高的情况,足额为农民工缴纳保险费势必减少企业的利润,所以企业总是千方百计地逃避缴纳,少缴或者不缴。

三是农民工自己方面的原因。农民工自身的社会保障意识就缺乏。另外,农民工属于低收入群体,他们进城是为了增加收入以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或投资子女教育,低收入决定了其可支付能力有限,有些农民工自己的参保积极性就不高。

5、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实际上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这种职业的依据,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失去土地不仅意味着农民失去生活来源,而且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其收入主要来源的职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催生出一个急剧膨胀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由于我国的征地制度不完善,补偿标准又早已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标准,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致使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不得不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失地农民绝大部分迫切希望能够及时就业。“民以食为本,以业为基”,因此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最佳途径。

影响失地农民及时就业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征用过程过快过急,农民没有思想准备一时适应不了;二是现行征地安置方式单一,法定安置途径存有缺陷;三是失地农民择业观念落后,就业技能缺乏,就业培训跟不上,就业竞争力弱;四是城镇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没有跟上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6、农村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大学学费的上涨和人才供求矛盾的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农村大学生就业更难。以前农民心目中是“升学跳龙门”、“升学找出路”,而现在大学生在农民心目中逐步退去了光环,取而代之的是“读书无用论”开始在农村蔓延。而那些不能及时就业的农村大学生,有些长期处于打零工的状态,有些加入了考研、考公务员大军,也有的打上了大学生村官,还有一些长期待业在家,个别的农村大学毕业生甚至加入了农民工队伍干简单繁重的体力活,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处于闲置甚至荒废状态,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知识和人才的极大浪费。

农村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就业观念落后,都希望找一份稳定且令人羡慕的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就业观念上,拼命相当公务员;二是对自身认识不到位,对当前的形势认识不清,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弄不清当前普遍要求“一门精、其它通”的不说全才也要多才的就业形式,不能把兴趣爱好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期望值太高;三是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强,缺乏“一技之长”,有的大学毕业又去上职业技术学校,实在是对现在大学教育的极大讽刺;四是骄傲和自卑的矛盾并存,导致在求职中缺乏自信,造成求职失败,由此怨天尤人、特别埋怨自己的农村家庭没有特殊的社会关系等。

7、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我国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民基于“穷者思变”的变革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背井离乡,别亲离子,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内陆来到沿海,或务工或经商,或就业或创业,为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也正是这种单向型的“外向型”流动,使得我国区域、城乡之间的差距日以扩大,同时也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三农”问题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社会新问题。因此,科学合理地引导和鼓励那些已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资金,掌握了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和一定市场信息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协调区域、城乡经济发展,解决“三农”、“留守儿童”等社会经济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很多地方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现在已经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农民工积累的资金、掌握的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经验等因素非常有限,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现在,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要紧紧抓住这几年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向内陆转移的发展机遇,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再者,从大的国家层面来讲,我国也已经到了应该解决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时候,沿海发达地区也要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陆贫困落后地区发展,全面实施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引导和鼓励当地农民工返乡创业。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要制定前瞻性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土地资源和信贷等工具的调节和导向作用,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一定时期的税费减免,在用地、用水、用电和信贷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提供免费的实用性强的业主和民工培训等,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因为返乡创业农民工同样是市场经济主体,其本身追求的仍是自身综合利益最大化。农民工千辛万苦外出打工多年,积累资本返乡创业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赚钱,他们是否返乡创业,完全取决于返乡创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只有当返乡创业在税费、融资、用地、厂房租金或建厂、劳动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交易周期、社会治安以及其他辅助成本等方面综合起来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时,才有可能把农民工吸引回乡创业。所以中西部地区要根据农民工返乡创业所处不同时期与所进入不同门槛的行业所面临的不同困难,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有效地利用当地有限的财力物力来引导和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8、“农二代”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中西部地区好多县市(特别是农业县市)都是“打工经济”,农民出外打工,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近几年,由于最早出去打工的那一代农民由于年龄、身体、家庭等原因,出去打工的人数已越来越少,但据统计出外打工的总数并没有多大变化,这就是又有一股新生力量逐渐加入了出外打工的浪潮。而这批新生力量的人数现已达到1亿之多,他们就是广受社会关注的“农二代”,也就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新生代农民工”。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就是指父母在城市打工,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二代”,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增长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农二代”们的学历较高,很多都是高中毕业,没有吃过苦,也不能吃苦,物质要求较高,生活标准向城市居民看齐;能挣钱,也能花钱;注重自我,讲究个性张扬;会炒股,爱上网;他们平等意识较强,要求平等就业,平等待遇,平等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前没干过农活,他们大多由父母供养,而且由于小时候大多和父母(老一代农民工)分离,感情脆弱,心理脆弱,遇到挫折极易想不开,最关键的是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但事实上,虽然他们也生活在城市,却难以获得作为一个市民的权利,这就使得他们簇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作为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现在正需要“农二代”这样一群有活力、有热情的年轻人来为祖国的建设作出努力,“工业化绑架了这一代的中国工人,使得他们没有灵魂没有思想,只是随着机器运行的节奏而走”。于是,“农二代”就有了“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说法。据专家称,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新一代农民工面临着比他们的前辈更大的生存压力。富士康频发的悲剧并不是偶然,而是社会经济转型之际“农二代”普遍面临的心理问题。

中华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于2010年6月21日发布了《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目前主要面临六大问题,其中第五个问题就是:对精神、情感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农二代”是一代心理脆弱但又极其要强的一代,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缺失了父辈们的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力量,闲置、压制他们只会使他们堕落、压抑,滋生不良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但若能解决好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他们一定的发言权和能够实现梦想的途径,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9、农民工的劳动强度问题

我国的劳动强度分为4级,其中3级为餐饮业,4级为建筑业,几乎所有的农民工的劳动强度都在3级或者4级。农民工的工作大多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如装卸、搬运、土建等,这些工种的工资待遇都比较低,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调查显示,农民工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内的只占2%,相当多的农民工工作在12小时以上。尽管农民工为了挣钱愿意加班加点,但能得到加班工资的并不多,而且不少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必要的安全卫生保护措施。有的用人单位让农民工在有毒有害的环境中工作,采取轮换的办法使他们在尚未发病时被打发走,以逃避责任。有的单位伙食极差,一天三顿只能吃馒头夹咸菜。在高风险的建筑行业,只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有齐全的安全保护措施。并且大部分私营企业主都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或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纠纷调查取证比较困难。

有专家认为,近几年出现的“民工荒”就在于农民工的劳动条件恶劣,工资水平过低,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他们无法忍受,纷纷离去。这是长期漠视农民工利益的代价,是农民工对不公平的待遇说“不”的结果。今年农民工回家过年,我们课题组曾问很多农民工过年后还准备返回原企业吗?有相当多的农民工说不愿意再回去,原因大概有1/3的农民工反映工作待遇不理想,还有1/3的农民工反应劳动强度大。在2010年3月份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举行主题为“政协委员谈促进就业”的集体采访中,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张世平曾表示:民工荒的出现,跟企业的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高有直接的关系。

“民工荒”现象的背后提醒城市人甚至包括一些地方领导必须改变对农民工的态度,如果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只把农民工简单地当做工具使用,没有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那么在一定表面繁荣的城市背后可能蕴藏着深刻的危机。

第二篇: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

姓名:邢焕非

学号:1112143139

班级:经济1104

指导老师:曹俊杰

学院:商学院

学校:山东理工大学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 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开始越来越不合理,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结构已不再适应我国经济的现状,为此,我们要寻找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产业结构

正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在积极地领会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经济建设实践中,为促进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研究需要对加快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现实作用做出具有普遍应用意义的深层理解。

一、经济发展的本质、动力与方式

经济增长是对国民经济统计的一种现实描述,是单纯的数量化的经济范畴;经济发展则包含着全部的生产变化内容,国民经济的范围有多大,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就有多大,发展是针对内容变化的,是对内容质的水平提升的表述。在学术界的讨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认识有两方面:一种是结构角度的认识,即认为经济发展反映了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再一种认识是强调指标变化,即基本的必需品的消费指标、收入分配均衡程度指标、人口健康指标、公共服务满足度等[1]。但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所谓经济发展,就其本质而言,在于对现存劳力及土地的服务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这一基本概念使我们得以声称:实现新的组合,是靠从原先的利用方式中把劳力及土地的服务抽调出来才得以成功的。”① 显然,这一表述不同于其他人对经济发展含义的认识。熊彼特讲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对现存劳力及土地的服务以不同的方式利用,这是他不同于他人见解的深刻之处。他讲到的内涵是对劳力和土地的利用方式的变化,没有提到资本,却是从资本的角度来认识的,即熊彼特所说的经济发展本质是指资本以不同的方式对劳力和土地加以利用。如果合乎逻辑地推断,那么不难推出,资本在以不同方式利用劳力和土地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因而,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可以明确,熊彼特对于经济发展本质的认识,有自己的卓尔不群的立场,却缺乏对更深层次的劳动范畴的理解[2]。

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劳动是经济的实质内容,劳力是劳动主体,资本与土地是劳动客体,从本质上认识经济发展,看到资本、劳力、土地之间的不同方式的组合变化,更准确地讲,应当是从劳动整体的发展来认识。在经济发展中,资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劳力和土地,表明资本的作用提高了,但资本的这种变化并不是自变的,而是由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提高引起的。这就是说,资本改变劳力的前提是劳力改变资本,能够建立这一前提的不是劳力的体力因素,而

是劳力的智力因素,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智力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由于有劳动主体智力因素作用的提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引起劳动整体的变化,才能引起作为劳动客体存在的资本的变化,使起支配作用的资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劳力和土地,改变经济结构和经济指标,推进经济发展[3]。

从本质上讲,经济发展就是劳动整体的技能水平提高,亦可简称为劳动水平的提高。由劳动发展决定的经济发展在现时代的表现是资本对劳力和土地的利用方式发生具有创新意义的变化。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依靠外来力量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实现经济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自身必须从劳动主体方面努力提高劳动技能水平,不能单纯地依靠劳动客体条件的优越。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因而,从本质讲,不能促使劳动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就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不能保持已达到的劳动技能水平就相应会发生经济衰退。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单纯依靠自身的优越劳动客体条件与外来的高智力的劳动主体结合提高劳动技能水平,那么一旦优越的劳动客体条件丧失,或是外来的高智力的劳动主体撤离,必然会发生经济衰退或严重的经济衰退,现时代经济学研究对于经济发展本质的揭示说明存在这样的经济机理。

进一步讲,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本质,才能准确地认识和保护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劳动整体之中,劳动客体是受动的因素,起被动的作用,劳动主体是施动的因素,起主动作用。因此,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劳动主体,而不取决于劳动客体。由于对劳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起作用的只是劳动主体智力因素的功能,因而,经济发展的动力就在于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在社会经济现实之中,这种动力存在外化表现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杂劳动者,尤其是拥有高智力水平的复杂劳动者。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杂劳动者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劳动者为经济发展的动力,那么除去其他条件不说,这个国家或地区很可能压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杂劳动者的作用,无法实现经济发展或者是经济发展的水平很低。经济的实质内容是劳动,经济发展取决于劳动的发展,而劳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的提高,虽在体力劳动中也有智力因素作用,但体力劳动中的智力因素作用一般不具有创造性,不能提高劳动整体技能水平。在现时代,主要是高智力的复杂劳动者发挥作用不断地促进劳动技能水平提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论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压制高智力的复杂劳动者,必然阻碍其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必然要依靠脑力劳动的作用,体力劳动不起决定性作用,而且,体力劳动作用的提高是随着脑力劳动作用的提高实现的,对体力劳动作用与脑力劳动作用之间的关系是不能颠倒认识的。

以往的经济学理论对推进经济发展存在两种认识上的偏差:一种是过于强调经济发展中的物的作用,即资本作用,似乎经济发展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本,将经济发展置于物的主导之下;再一种是笼统解释经济发展中人的作用,即劳动者作用,没有区分劳动者作用的不同,似乎只要有了人就什么经济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缺乏对高智力复杂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决定性作用的准确认识。这两种经济发展理论存在的认识偏差都是与客观的事实相悖的。

事实上,哪个国家或地区在哪个时期重视保护高智力的复杂劳动者,哪个国家或地区在哪个时期就具备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经济发展的动力存在是客观的,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受这种客观性的制约。抽象地准确地认识这一

事实,是当前科学地推进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成果表现。客观地认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助于提高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自觉性,有利于缩小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的经济发展差距。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欣欣向荣,“十五”计划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十一五”规划正在顺利落实。只是,在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应的较为严重的问题。如同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也不同于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亦有不同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与集约型的区别,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与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三低一高的差异[4]。而对经济发展方式来说,更需要有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只有符合经济发展本质要求的方式才是科学的方式,才是要由现在的方式向其转变的方式,向其加快转变的方式。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加快向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迅速改变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科学方式,实现正处于高增长期的中国国民经济的全面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依据科学发展观,构建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经济理论研究无可回避的挑战,也是改革实践必须加快实现的任务和目标。

二、经济发展与非必需消费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方面具体要求,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其转变的突出点是增加了依靠消费,即明确强调增加消费对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问题在于,当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特别是2007年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之后,增加消费不仅是要增加必需生活消费,更为重要的是增加非必需活消费。

在人类劳动不发达时期,社会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人们的消费主要是必需的生活消费,很少有非必需的生活消费。因此,缺少非必需生活消费是劳动不发达或者说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一种外在表现。但当人类劳动高度发达之后,人们必需的生活消费品在总体上是能够满足的,即人们基本的吃、穿、用、住等方面的需求在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之后是社会完全可以支撑的,包括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家庭轿车都已成为了必需的生活消费品。这时,必需消费自然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人们只满足于必需的生活消费,那么市场很快就会饱和了,生产的创造力会大大高于人们的生活消费需要。这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只注重必需消费,经济就无法继续发展了,因为不可能在市场消费需求饱和的状态下进一步发展经济。如果要进一步发展经济,那就必须扩大人们的消费,以此扩大市场需求,而消费的扩大必须是由必需生活消费扩大到非必需的生活消费。所以,非必需的生活消费的扩大是现代市场需求的重要特征,非必需的生活消费是作为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消费内容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经济越是发达,越是要促进和保证市场实现更多的非必需生活消费。

参考文献:[1]姚开建 《经济学说史》[z] 北京中关村大街31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4月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中译本1999年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范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前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尚未消退的情况下,我国就业难问题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动力,其总量的增长、行业配置、整体素质的高低及利用是否合理,关系着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本文根据当前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为出发点,就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途径进行阐述。近几年来,在农产品价低、卖难、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对城市就业产生的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矛盾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影响及城市就业的概况的研究,分析其内在的原因与联系。针对我国城乡就业矛盾的特殊性、紧迫性,提出一些城乡统筹就业的建议,以及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企业、个人关于就业的积极合作,解决城乡就业矛盾。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矛盾;解决办法 ;大学毕

早在2010年两会报告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总理曾在会议上提出“就业问题关系到的不仅仅是生存问题,它更涉及到大学毕业生的尊严。”可见就业问题已成为广大大学毕业生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之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劳动力从农业活动中转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正是因为劳动力过剩了,所以才要促使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样才能够使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利润最大化。由于二三产业在我国主要处于城镇,所以一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促使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讨论主要分为两种,一个是指转移的地域概念,普遍观点认为在转移的地域上以省内和东部发达地区为主,呈现有中西部向东部转移,由内陆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另一个是行业概念,普遍观点认为主要呈现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趋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除有少部分进入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部分是转向第二、三产业。其中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伴随着工业化的进行成为了主导趋势。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农村还有一亿多富裕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800万—900万人,两亿农民工当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

城市总体就业概况

自上世纪 90年代起,中国城市劳动力就业遇到了新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过程伴随着城市化加速,产生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尤其是中国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压力一直居高不下,使得正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就业“冲击波”。一方面,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约有一亿人,他们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而经济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从而出现“就业难” 的局面,这也就加剧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等原因,企业也在不断的调整用人政策使得在就业方面出现区域性、行业性、结构性差异的特点,在一些高技能的工作岗位的招工中出现严重的空缺,从而出现“招工难”的局面。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总体就业难的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城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概况

自1999年以来,大学扩招呈直线上升,每年递增60万到70万左右。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计划(2010年7月份)最新统计在校大学生是2960万人。并以每年1.3-1.6%速度扩招,2020年入学率将达到40%,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能达到5000万。大学扩招,必然带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而全球的金融复苏疲软更是让形势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据了解,近三年来,大学生就业率维持在70%左右。相比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从地区来看,我国中西部虽然对大学生有较大的需求,但由于条件艰苦,很难招到毕业生。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

根据本校2013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来看,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8.9%(包括考研升学的学生)。因为我校属于农业院校,较大部分的毕业生因为专业限制,选择了去农村就业,成为了农牧食品产业的技术性人才。就全省的就业形式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多倾向国企或者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大公司。而这些公司往往与大学有合作的联系或者因为国家优惠政策的影响,比较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

另外,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带有季节性,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大学毕业生相比之下具有比农村劳动力更好的稳定性。然而鉴于工资标准的差异性比较大,许多中小企业宁愿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再上岗却不愿意高薪接收大学毕业生。

随着我国改革深化的进程逐步实现,给予了农村务工人员更好的保障,各种保险的逐步完善,许多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逐步在城市定居下来,这无疑又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是随着深化改革进程的影响,农村城镇化的脚步逐步加快,一批批经济开发区的逐步落成,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则选择了在家乡附近或者本地新建的企业实现就业,这又减小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这一点从今年的春运客流量的变化上就可以看出。

总之,在新的就业环境下,企业与其他的就业单位给予大学生和农村务工人员不同方向发结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相信,前文所提到的就业矛盾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会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在家自主创业。我国深化改革的路线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构建县域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立足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以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投身到了建设新农村的红潮中去。而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找到更适合发挥自己所学的先进知识的舞台。

第四篇: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范文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

【论文摘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的影响;同时,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具体对策。

【论文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 流动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连续出现两位数增长的业绩,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出现极大波动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就,给我国农村劳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6.6亿多,占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87%。但是也必须看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着政策封锁、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国际劳务输出环境不理想等诸多不利因素。为此,政府决策者或参谋者应重视和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并采取有力措施,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

1、转移服务需求分析

1.1自身方面

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想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改善自身及整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农村的收入低,而城市的高工资率、高预期收入给他们的迁移带来了动力。同时,迁移本身需要一定的成本,如货币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等。

1.2 转移者在成本与预期收益中寻找平衡点

外部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工业化战略、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蔡昉将其称为“一项战略,三驾马车”)

1.3 束缚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发展,使农村积存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农村改革之后,人们的束缚被减轻,新兴的产业部门对劳动力也有大量需求。这样,农村和城市就从两个方向对劳动力转移起着推力和拉力作用

1.4此外,那就是转移者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转移的劳动力一般都是他们农村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 1

几乎成了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的代言词。他们充满着激情和梦想,城市生活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2、保定市工商业发展对用工需求有多大

调查组对本市目前二三产业招用工市场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用工需求主要分布为:

2.1重点建设项目用工

2007年,全市竣工项目预计需求劳动力约4600余人,随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推进,对用工需求将逐年递增;

2.2现有企业扩建扩招用工

全市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展,随之而来的用工需求不断增长,对“蓝领”技术工人每年需求约在2000人左右;

2.3各类商贸服务业用工

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较快,走在本市街面上,“诚招服务员”,“诚招实习生”等字样常年,随处可见。每年用工需求约在1000余人(如便宜坊,美味超市,泰和商贸楼的改扩建,对理货员,营业员等需求较大):四是各乡村小项目用工。各乡镇,街村的小项目,小企业,农村自办小门店等,大体每年需要3000人左右。

综上,辛集市每年工商业发展增加用工岗位约在1万个左右。调查中还了解到,这些用工需求有两个共性:一是年龄段要求以青年为主。无论是重点建设项目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还是商贸服务业的服务人员需求,年龄段上多集中在16至30岁的青年。二是岗位需求以专业技能人才为主,如皮革鞣制,机械加工,车床等专业技能人才(申科仪表厂表示,只要是技术工,该厂常年随来随收)。

3、我国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影响

3.1对迁出地的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没有为农村的发展造成阻碍,反而是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在外出户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资金对劳动的替代。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流动是一个既有流出又有回流的过程。返乡农民工带回的资金、技术、先进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然而,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对迁出地也有一些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量土地因缺少劳动力而被抛荒;二是育龄妇女大批外出使计划生育变得困难;三是大量乡村精英的转移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另外,外出者会给家庭留守人员带来情感压力。

3.2对迁入地的影响

多位学者分析新增劳动力对迁入地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积极评价占主导:新增劳动力一方面填补了城镇地区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丰富了城镇的行业构成和就业结构,使其产业和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开放,推动了城市化和现代化。总之,在宏观环境上,不管是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也推动了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在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等发面都起了促进作用。

3.3对迁移主体的影响

迁移本来就是一个重要决策,转移成本与收益的矛盾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才能解决,但到时不管对错,迁移都不可逆转,否则成本更高。而且,迁移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劳动技能、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多种影响,他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适应新的环境。本人认为,适度的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但目前很多省份的农村已经出现只剩下老弱妇孺的现象,即劳动力转移过度。这使我国本来的人口分布不均问题愈加严重。这种极度不均衡现象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即使有好处也只是暂时的,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迁移者总生活在“不是家的地方”,没有归属感,也不利于他们及其后代的发展。

4、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前景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必然会实现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农民也会转向非农民,至少不会是现在意义上的农民。但是,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准备时间,也需要经过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达到。专家、学者为此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总结一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开展农民工培训

开展引导性素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其软实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4.2消除体制障碍

全面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方面的障碍,使农村人口在就业岗位、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上都不至受到歧视。

4.3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力度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将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4走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的程序一般是农村农业—乡村农业—城市非农产业。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的吸收能力远强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着重发展这些中小企,才能推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4.5

本人认为,促进劳动力的转出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政府的优惠政策,吸引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到农村去激活当地经济,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把现代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民的现状,当代中国人口;

[2]蔡承荣,农业剩余劳动力,宏观经济;

[3]盛来运,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2008.10;

[4]张正河、谭向勇,论中国乡城人口迁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总第182期;

[5]张晓莉、李辉,从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看劳动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85。(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第五篇:影响女性就业的因素

《影响女性就业的因素》

08会计2 赵晓曼 080301064

现在,大学生毕业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女生在领到本科毕业证的同时,作出了把档案留在学校、继续苦读考研的决定。据新闻媒体调查,她们做出这种决定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为女生找工作实在太难了。

女性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关数据显示,从1996年开始,我国城镇妇女的就业率开始呈下降趋势。到2000年末,全国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的绝对数量减少了1477.7万。此外,国企下岗女工普遍感到找工作困难,有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再就业时受到年龄和性别的歧视。

“妇女正在成为中国就业压力最大的人群。”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代表说。

尽管有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女生比例已达44%,基本上撑起了校园的“半边天”,但就业的机会却远远低于男生。那么,影响女性就业难的因素到底有什么呢?

首先,可以概括为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制都直接影响了对女性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

其次,我国法律中虽然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利,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和缺乏罚则,对就业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

此外,目前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不力,特别是对私营中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监管不到位。工商、税务、民政、劳动保障、卫生和城管等各个相关部门缺乏协调配合,重复管理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并存,一些地方政府对外资、私营中小企业疏于监管,使得女性在一些地方更容易失去工作。

还有,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仍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着影响。现在部分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能力和价值认识有偏差,过分夸大生育、养育、更年期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女性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处境。

其中,我认为,在法制越来越健全,而且女性各方面能力都不落后于男性,甚至超越男性的情况下,最后一方面因素已经成为现在影响女性就业难的最直接也是最关键因素。举个例子来说,现在在一些招聘会上,招聘人员常常会问前来应聘的女大学生:“能喝多少酒?准备什么时候恋爱结婚?”而不少女同学为了求职成功,则“慷慨”答道:“白酒能喝一斤,30岁之前不考虑个人问题。”这其中,就透露出女大学生在求职中的种种无奈与心酸。也可以说,女性在相当年龄时所面临的婚姻、家庭以及其带来的种种连环性因素已成为影响女性就业的一大“门槛”。许多用人单位认为,招纳女员工之后,女员工今后结婚,生子,会引来一系列的蜜月、产假等假期。而且婚后牵扯到家庭、孩子问题,她们大多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来。因此,在现代高速运转的效率社会中,公司是想避免由招聘女员工而带来的种种”麻烦“,导致,女性在就业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由此可见,影响女性就业因素很多,要缓解妇女的就业压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加强法规建设和市场监管的同时,目前关键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女性已经撑起了社会的半边天,而且现代女性有能力权衡工作个家庭之间的关系,所以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为女性平等就业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下载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一) 政治因素:法律、法规、法令、政策、政府教育规划以及政府重大战略决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关注“十二五”规划,因为它对国家未来五年做......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

    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

    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本报讯(记者李晖)记者从市劳动服务公司获悉,春节临近,受外来劳动力季节性回流影响,我市劳动力资源更趋紧张,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许多企业已严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的调查报告 农村是劳动力最大的提供市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实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促......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镇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一年来,我镇在上级领导部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一......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为认真落实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的通知》(人劳就发〔2006〕02号)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2005〕36号和国发......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

    茶陵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甲方) 枣市镇劳动保障服务站(乙方)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服务,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