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法试题库

时间:2019-05-15 01:3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试题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保护法试题库》。

第一篇:环境保护法试题库

环境保护法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2、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环境保护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4、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5、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6、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7、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8、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9、《环境保护法》确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10、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

11、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12、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13、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

14、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施行。15、2014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

16、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共7章70条。

17、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18、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19、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20、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21、《环境保护法》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

22、《环境保护法》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23、进入生产单位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

24、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

25、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

26、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27、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28、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2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30、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31、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32、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33、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34、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

35、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设,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标准,防止和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36、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37、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

38、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39、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40、国家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41、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42、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43、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44、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45、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46、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

47、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48、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49、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

50、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51、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52、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53、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

54、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55、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56、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57、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58、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59、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可以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0、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二、选择题

1、保护环境是国家的(A)

A.基本国策 B.政策 C.法规 D.方针

2、《环境保护法》规定每年的(A)为环境日 A.6月5日 B.7月10日 C.11月9日 D.10月1日

3、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C)连续处罚。A.季度 B.月 C.日 D.年

4、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B)。A.环境监察 B.环境影响评价 C.环境检查 D.安全验收评价

5、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的生活(B)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A.自给自足 B.节约 低碳 C.奢华 D.铺张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B)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A.节约资源 B.环境保护 C.经济发展 D.改善环境

7、《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规定,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C.)和有关部门报告。A.地方政府 B.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公安机关

8、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D)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A.审批单位 B.监督管理单位 C.行政主管单位 D.建设单位

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B)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A.当地 B.军队 C.相关 D.建设

10、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A),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A.环境的影响 B.社会的影响 C.11、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A)。A.制度 B.标准 C.规范 D.依据

12、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D)。A.安全监督管理局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公安机关

13、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A)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A.《突发事件应对法》 B.环境保护法 C.安全生产法 D.消防法

14、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A)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A.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B.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15、(B)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

A.城市建设 B.城乡建设 C.城乡规划 D.城市规划

16、(B)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

A.县级以上人员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市级以上人员政府 D.省级以上人员政府

17、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A)制度。A.补偿 B.奖励 C.许可 D.处罚

18、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B)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A.限期治理 B.限期达标 C.限期改正 D.限期治理

19、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D)报告,依法接受监督。

A.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B.环保主管部门 C.人民政府 D.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当地经济的影响 D.生活的影响 20、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A)制度。A.考核评价 B.验收评价 C.环境评价 D.评价

三、判断题

1、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均属于环境范畴。(√)

2、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3、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4、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不得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5、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6、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分级监督管理。(×)

7、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8、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

9、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不得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10、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

11、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

1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

13、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1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不得对外公开。(×)

15、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16、国家机关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组织应当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

17、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18、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监督管理制度。(×)

19、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技术、设备、材料和产品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20、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二篇:环境保护法试题库(判断单多选)

《环境保护法》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新《环境保护法》规定每年的(C)为环境日。

A.4月22日

B.5月31日

C.6月5日

D.4月24日2、201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D)。

A、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B、拯救我们的海洋

C、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D、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3、2014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A)。

A、向污染宣战

B、可持续消费和生产

C、同呼吸、共奋斗

D、警惕全球变暖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自(A)起施行。

A.2015年1月1日

B.2014年12月1日

C.2015年6月5日

D.2014年3月24日

5.环境保护基本法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除宪法外占有(B)地位。

A.中心

B.核心

C.统制

D.重要

6.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C)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A.一

B.二

C.三

D.四

7、依据新《环境保护法》之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A)。

A.开工建设

B.竣工验收

C.正式投产运行

D.招聘劳动人员

8、依据新《环境保护法》之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C)和有关部门备案。

A.国务院

B.地方政府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省级人民政府

9、依据新《环境保护法》之规定,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A)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A.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B.生产受严重影响

C.自然资源受极大损害

D.企业正常经营时

10、《环境保护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C)

A.其他领空

B.其他岛屿

C.其他海域

D.其他大陆架

11、按照《环境保护法》,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B)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A.乡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12、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C)。

A、环境保护税

B、经费

C、排污费

D、环境保护基金

13、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C)和有关部门备案。

A、国务院

B、地方政府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环境保护部

14、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B)环境保护的权利

A.评价

B.监督

C.落实

D.执行

15、企业事业单位不公开或者不按照规定公开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以(C)罚款,并代为公开。

A、5000元以内

B、5000~10000元

C、10000~100000元

D、100000元以上

16、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A)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低碳、节俭

B、自给自足

C、奢华、浪费

D、自由、自主

1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C),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A、防范机制

B、防御机制

C、预警机制

D、报警机制

18、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经(B)环境保护部门认可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A、国家环境监测总站

B、省级以上

C、国务院

D、市级以上

19、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由(C)编制。

A、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B、企业环境保护部门

C、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

D、政府机构

20、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A)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A、一级保护区

B、二级保护区

C、三级保护区

D、四级保护区

21、致使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A)小时以上的,应该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

A、十二

B、二十四

C、四十八

D、一级

22、当前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要坚持污染防治与(A)并重的原则。

A、生态保护

B、节约资源

C、废物利用

D、节源开流

23、工业三废是指(C)。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D、废水、废气、噪声

24、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B)吨以上的,应该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

A、一

B、三

C、五

D、十

25、塑料在自然界可停留(A)。

A、100-200年

B、50年

C、10年

D、废水

26、”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B)含量增加引起的。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废水

27、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A)连续处罚。

A、日

B、月

C、周D、季度

28、环境保护坚持(B)的原则。

A、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公众参与、综合治理、损害担责

B、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

C、保护优先、预防为主、损害担责、公众参与、综合治理

二、多项选择题

1、依据新《环境保护法》之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哪些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A C)

A.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B.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且无违法记录

C.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D.依法在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2、依据新《环境保护法》之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B C)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A.停止生产

B.限制生产

C.停产整治

D.限期治理

3、依据新《环境保护法》之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A B)的责任。

A.单位负责人

B.相关人员

C.分管领导

D.工作人员

4、依据新《环境保护法》之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和(B C D),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A.排污许可内容

B.排放方式

C.排放浓度和总量

D.超标排放情况

5、依据新《环境保护法》之规定,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B D)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A.停止生产

B.采取措施处理

C.及时疏散

D.及时通报

6、新《环境保护法》创新完善了哪些环保管理制度(A B C D)

A.生态红线制度

B.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

C.总量控制和区域限批制度

D.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

7、按照新《环境保护法》只规定,以下哪些行为属于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将会受到罚款处罚。

(A B C D)

A.超标超总量排污

B.未批先建排污

C.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

D.通过暗管、渗坑渗井等方式排污

8.环保法的基本原则是(A B C D E)。

A.保护优先

B.预防为主

C.综合治理

D.公众参与

E.损害担责

9、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A D),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B、国家环境保护状况

C、国家生态发展状态

D、国家经济、技术条件

10、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

A、统一规划

B、统一标准

C、统一监测

D、统一的防治措施

三、判断题

1、依据新《环境保护法》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2、依据新《环境保护法》之规定,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3、依据新《环境保护法》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4、新《环境保护法》赋予公众、新闻媒体对政府的监督权,但是不能越级举报。

(×)

5、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6、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7、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8、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9、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10、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11、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12、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申请获取环境信息。(√)

13、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收缴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14、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黄线,实行严格保护。(×)

15、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四、案例分析题

2013年以来,某小区距离某造纸厂最近的一栋住宅楼中陆续有居民被确诊患有肺病。由于小区位于造纸厂下风向,已被确诊患有肺病的小区居民李某意识到肺病的发生可能与造纸厂生产作业所产生的纸粉末等有关,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造纸厂停止作业,并赔偿损失30万元。造纸厂辩称虽然其生产所产生的气体中含有纸粉末等粉尘物质,但致肺病的原因很多,李某提交的证据不能直接证明其所患肺病与其造纸厂作业之间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因此请求人民法院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

请结合上述案例,依据《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诉讼中,下列哪些属于应由李某举证事项?(A C)

A.某造纸厂实施了环境污染行为

B.造纸厂的规模、营业收入

C.自身受到损害肺病

D.造纸厂存在严重过错

2、本诉讼中,下列哪些属于造纸厂应当举证事项?(A B)

A.生产作业所产生的纸粉末与李某患肺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B.存在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

C.李某所居住小区上风有多家造纸厂

D.造纸厂在操作过程中无任何过错

3、假定被诉造纸厂举证李某居住小区上风存在多家造纸厂,则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C)

A.被诉造纸厂可由此免责

B.法院应依职权追加其它造纸厂为被告

C.除非其证明李某患肺病系其它造纸厂造成,与己无关,否则不能免责

D.被诉造纸厂最多承担一半的赔偿责任

4、假定被诉造纸厂能够举证证明李某自身不良生活习惯也是造成其患肺病的重要原因,则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B C D)

A.被诉造纸厂可以由此免责

B.被诉造纸厂无法由此免责

C.被诉造纸厂可能得以减轻责任

D.被诉造纸厂最多承担一半的赔偿责任

5、在是否承担赔偿责任问题上,被诉造纸厂的下列哪些抗辩理由能成立?(D)

A.其排放的纸粉末等物质完全符合规定的排放标准

B.另一造纸厂排放的有害物质也足以致使李某患肺病

C.造纸厂主观上没有任何过错

D.原告李某的赔偿请求已经超过3年的诉讼时效

第三篇:环境保护法

1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原始阶段;农牧业阶段;现代工业阶段。

2环境保护的概念和意义:概念,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顺应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3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和特点:概念,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点,科学技术性;综合性和广泛性;可持续发展性。

4环境保护法的任务: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5环境保护法的目的: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6环境保护法的作用: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据;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的好教材;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武器;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

7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体系:宪法;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纠纷解决程序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中的环境保护规范;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我国参加和批准的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8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公众参与。

9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意义和贯彻:意义,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障人体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贯彻,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10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意义和贯彻:意义,可以获得投资省收效大的效果;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重要保证;可以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消极的应付转为积极的防治。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积极治理已有的环境污染和破坏。11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的意义和贯彻:意义,可以促使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环境管理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利于促使企业事业单位合理地利用;可以为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积累资金,贯彻,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加大限期治理力度;运用经济手段促使污染破坏者积极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环境保护共同负担制度。公众参与原则的意义和贯彻:意义,是促进环境保护事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搞好环境保护工作;贯彻,完善环境保护立法,从法律上明确规范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的权利;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建立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加强社会监督。12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征收环境保护费;许可证;限期治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3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的概念特征和意义:概念,为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宜居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指制定的调整某一类或者某一方面环境保护社会关系的,具有重大意义和起主要作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征,具体性;系统性;特定性。意义,实现环境保护法目的任务的重要保障;有效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举措;实现协调发展原则的有效手段。

14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的特征意义原则:特征,综合性;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约束性。意义,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为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保障;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坚持协调发展互惠共赢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原则;坚持依靠环境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原则。1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和意义:特点,预测性;客观性;综合性;强制性。意义,是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6三同时制度的概念和意义:概念,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意义,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保证;是防止环境质量继续恶化的有效措施。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破坏的开发建设项目;确有经济效益的总和你刚和利用项目。三同时制度的具体内容: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建设项目的施工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建设项目竣工后,提交报告书或登记表,由有关部门验收;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环保设施经验收合格该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使用。

17征收环境保护费制度的概念和意义:征收排污费制度概念,是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意义,利用经济杠杆调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加排污者治理污染的能力;促使排污者进行技术改造,开展综合利用。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概念,为了防止生态破坏,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开发谁保护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向从事对生态环境或者可能产生不良单位和个人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的法律规定。意义,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是利用经济激励手段促使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者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资源,从而保证其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为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破坏开辟了一条资金渠道;有利于树立公众的生态意识。

18限期治理制度概念和意义。概念: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区域和位于特别保护区超标排污的污染源,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规定的总称。意义:可以推动污染单位积极治理污染;可以推动有关行业治理环境污染破坏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改善厂群关系和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19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意义。概念,实质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种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标准的总称,亦称环境保护标准。意义,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是一定时期环境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保证,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环境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

20环境噪音污染的概念和危害。概念: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现象。危害:影响人们工作和学习,干扰睡眠和休息;危害听觉;引发疾病和其他危害;危害财物。

21固体废物的特点。量大面广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具有污染环境和可利用的双重性质;具有可转移性

处置的多样性和可与环境隔离性;出突发污染事件外通常具有长期潜在性和迟滞性。22防止固体废物的原则的规定。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施行全过程管理的原则;对固体废物施行三化(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原则;禁止排放固体废物和强制处置原则;集中处置与分散处置相结合的原则;对危险废物实行特别严格的控制和重点防治的原则;污染者承担污染防治责任原则。2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的概念和意义:概念,为了及时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由政府事先编制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启动该应急预案,以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等法律规定的总称。意义,有利于预防突发环境事件的产生;有利于提高处理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22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实施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所应承担的行政方面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行为违法是指行为人实施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行为而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危害后果是指违法行为造成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后果;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该行为所造成的破坏或者污染环境后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练习,而不是表面得、偶然的联系;行为者有过错。23行政制裁: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而承担行政责任者,依法实施的惩罚措施。特点:行政制裁必须体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行政制裁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行政制裁必须严格区分制裁的主体和对象。24行政处罚: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二破坏或者污染环境,但又不够刑事惩罚的单位或者个人实施的一种行政惩罚措施。特点:行政处罚的主体是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处罚的对象是相对人中得违法者;行政处罚的性质是行政制裁;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单方性强制行为;行政处罚具有时效性。24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原则,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必须严格依照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处罚依据、刑事、幅度和程序对承担行政责任者实施行政处罚。25行政处罚轻重与行政责任大小相当原则,是指设定或者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根据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给予行政处罚轻重的程度。

26公正、公开原则,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在对违法者提起行政处罚程序,确认其承担行政责任的要件和情节,以及决定行政处罚时,必须客观、平等、不偏不畸、不隐瞒,做到公平和有透明度。27行政处罚形式:警告、罚款、责令重新安装使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和责令停业、关闭。

28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调查取证阶段;立案的条件,立案等级的具体内容,成立调查小组,开展调查检查工作,对证据的审查与运用。申辩和听证阶段;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听证程序。做出处罚决定阶段;六种不同的决定,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案件的处理期限3个月,处罚决定书的交付和送达7日。执行阶段;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处罚决定,当事人有申请行政复议60天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15天,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期间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的执行措施。

29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依法对在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中违法失职,但又不够刑事惩罚的所属人员的一种行政惩罚措施。行政处分方式: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和开除。

30行政处分的程序:立案,调查,申辩,报批,决定,备案

第四篇: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领学人:荣县环保局 罗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号称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共7章70条,比原法增加23条:

1、更新了理念;

2、完善了基本制度;

3、强化了政府、部门、企业责任,明确了公民的义务;

4、加大了处罚力度;

5、加强了农村污染防治工作;

6、为公众参与环境环保提供了法制渠道,彰显国家重点治污的决心,最大限度凝聚了各方共识,新时期最有利的环保法。

一、新《环保法》的主要特点(创新突破)

(一)宣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环境优先思想

理念创新,此前立法理念依然是经济优先,要促进经济发展。新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二十字基本原则(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明确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了法律(第29条)轻者:行政责任,重者:追刑责。

(二)实行从“政策法”到“实施法”的转变 一是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或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实现区域限批,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第44条);二是国家在强力推进污染责任险之外,让企业主动 参保环境污染责任险,提升企业参险意识,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减少事故发生,对污染损害及时补偿,有效保护受害者权益(第35条);三是从结果违法上升到行为违法。

(三)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四)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问责、引咎辞职制度)

(五)制定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对环境影响

(六)对未完成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实行环评限批,有步骤的改善环境质量等。

(七)建立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1、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

2、企业承担主体责任;

3、公民进行违法举报;

4、社会组织依法参与;

5、新闻媒体进行舆论报道;

6、明确公民享有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八)增强了环境法律责任的追究力度

1、授予环保行政执法机关的查封扣押权;

2、授予环保行政执法机关以责令限产权;

3、授予环保行政执法机关的停产整治权;

4、针对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制定了罚款按日连续计罚制度;

5、针对未批新建,通过暗管排污逃避监管等违法行为,拒不整改的导入治安拘留处罚制度;

6、构成环境犯罪的,严厉追究刑事责任;

(九)加重了政府、部门环境监管的责任

1、规定了违反公民享有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严厉问责制度;

2、规定了环境监管失职的行政监察制度;

3、规定了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刑事追究制度。

(十)环境犯罪的入罪门槛降低

1、规定了环境行为犯罪;

2、环境犯罪追究的范围扩大;

3、环境犯罪处罚从严。

(十一)增强企业的环境风险意识,认真执行环境法律制度

1、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2、加强企业的依法管理,应对严厉的强制措施;

3、环境风险大的企业,应当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减轻企业环境;

4、持证排污;

5、加强企业监测、监控能力,保障不触及行政拘留和环境犯罪的门槛;

6、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污染治理无望的车间工艺和环节,应果断进行调整;

7、加强与环境执法机关沟通,严格执行命令。

二、主要内容

(一)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原则。即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三)完善7项环境管理基本制度

1、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2、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未批新建的违法责任;

3、完善了“三同时”制度;

4、完善跨行政区域的联合防治机制。

第20条规定:明确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控制,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

5、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区域限批制度。第44条规定: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明确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分解,最终由企业落实。企业在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企业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6、明确了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需要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实现向环保部门办理申领排污许可手续,经批准获得许可证后方能想环境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第63条规定:未取证排污的,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且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法予以处罚外,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给予行政拘留。

7、增加生态保护红线规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维护国 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必须实行严格保护的国土空间及其界限,是不可逾越的红线。第29条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区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三、强化了各级政府、部门、企业责任,明确了公民权利和义务

1、改善环境质量。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2、加大财政投入。第8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第9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4、对生活废物弃物进行分类处置。第37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

5、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第40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6、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准备。第47条规定:各级 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7、统筹城乡污染设施建设。第51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四、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责任

1、改善环境质量。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到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2、加大财政投入。第8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第9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 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4、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置。第37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

5、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第40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6.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准备。第47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环评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7.统筹城乡污染设施建设。第51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理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五、强化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保责任 1.实施清洁生产。第40条规定: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2.减少环境污染和危害。第42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3.按照排污标准和总量排放,包括按照排污标准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第45条第2款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第44条第1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4.安装使用监测设备。第42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5.缴纳排污费。第43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6.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第47条第3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 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7.公布排污信息。第55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8.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第42条第二款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公民的环境权利和环保义务

1.公民的环境权利。第53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为了保障公民环境信息知情权,第54条第2款、第3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为了保障公民的参与权,第56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 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为了保障公民的监督权,第57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2.公民的环保义务。一是公民应当低碳生活。第6条第4款规定: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二是公民应当绿色消费。第36条规定: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三是公民应当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的影响。第38条规定: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 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七、强化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责任

1.关于部门的职责。第10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根据第24条规定,环境监察机构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这种根据委托行使的职能,其法律性质属于行政执法职能。

各部门的具体职能有:一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第13条);二是环境保护部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第15条、第16条);三是环境保护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第17条);四是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第24条);五是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第25条);六是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 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第53条);七是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故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第54条);八是对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实施行政处罚(第59-63条)

2.执法人员的违法责任。对监管部门的要求,承担责任:第68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1)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2)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3)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4)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5)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6)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7)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8)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此外第67条还规定: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

八、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一是第21条规定: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二是第22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三是第23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四是第31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五是第52条规定: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六是第54条规定: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从而成为推行绿色信贷的信息基础。

九、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一是第33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二是第49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种植和养殖,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科学处置农用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禁止将不符合农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固体废物、废水施入农田。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的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十、明确环境公益诉讼

第58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2)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十一、加大违法排污的责任,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第59条规定:一是规定了按日计罚制度。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二是责令停业、关停。第60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三是规定了行政拘留。第63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此外,违法排放污染物,构成犯罪的,还要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篇:环境保护法总结

学校环保教育工作总结

在贯彻执行宣传环境法律法规活动中,我们学校认真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力度,成立了环保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努力创建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宣传环保知识,加强环保教育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忧患意识和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学校为了增强全校师生环保意识,提高大家的环保知识水平,使师生有效的参与环保工作,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1.坚持利用学校的升旗仪式等活动,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并针对学校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教育活动,使大家养成良好的学校卫生习惯,爱护学校的绿化地和树木。2.教师业务学习内容方面,积极开展有关环保的专题讲座,让全体教师学习后更深刻了解环境法律法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各班级在每学期举行二到三次的环保知识教育课,让学生写学习体会。

3.组织全体师生参加环保知识的小测试,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4.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为纪念专日,举办宣传站,开辟宣传栏,悬挂有关宣传标语,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组织开展环保实践活动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实践活动,使学校环保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有效地推动了创建“绿色学校”工作。

1.每学期一开学,学校将废电池收集工作开展起来。全校师生把家里的废旧电池交到学校,收集后统一处理。老师还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白废电池乱丢给社会造成的危害。2.学校的“环保小卫士”也积极行动,在校园打扫卫生,给树木修枝,向校内外的牛皮癣开刀。有的还到主要路口了解交通情况,研究机动车的排气现状,写出了小调查报告。

3.渗透到各个学科开展活动,美术课进行环保绘画比赛,科学课讲述树木和花草对人类的好处,地方课讲述防止污染和保护好河流的水源等。

环保工作,关乎全局;环境保护,关乎世界。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实践活动,使环保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下载环境保护法试题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保护法试题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保护法教案

    《环境保护法》教学教案 教授教师:张健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哪些严重的问题?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明确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环境保护法教案

    《环境保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哪些严重的问题?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明确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2、学会做一......

    环境保护法心得体会

    环境保护法心得体会 环境保护的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包括“保护自然环境”与“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这就是说,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

    环境保护法讲义

    环境保护法讲义 第一节 概述 一、环境和环境问题 (一)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

    环境保护法(答案)

    《环境保护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 。 A、环境保护税 B、经费......

    环境保护法作业题

    《环境保护法》练习题 1、综观现代环境问题的演变历程,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请试论述这三个阶段。 2、试论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民法之间的关系。 3、试论述协调发展原则的......

    环境保护法 论文

    环境保护法论文 水工103 3100611104 霍星宇 中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即使早已有之,而其积极的环境保护立法也并不落后于人,究竟为什么还是会遭到种种自然灾患的遗害,环境破坏问题......

    长沙环境保护法

    发文单位:长沙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1-7-2 执行日期:2006-4-14 为控制我市大气污染,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