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协议离婚制度论文

时间:2019-05-15 01:5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协议离婚制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协议离婚制度论文》。

第一篇:论我国协议离婚制度论文

论我国婚姻法

——浅析我国协议离婚制 度不足及建议

浅析我国协议离婚制度不足及建议

日期:2014-5-13 作者: 文字数: 4730 论文属性:作业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摘要:在古今中外的婚姻法中,离婚制度作为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随着人们对离婚问题提出的各种主张,离婚制度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法律方面,立法者更是不断地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针对我国社会新形势下新特色,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婚姻法修正案》,2003年制定了((婚姻登记条例》,并先后在 2001年和2004年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近日,最高院又公布了《婚姻法修正案》实施近7年来,对我国婚姻家庭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离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对其影响很大,对此应有几点法律思考。

关键词:离婚制度 协议离婚 制度漏洞 完善制度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空前提高,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婚姻家庭价值理念正在经受严重挑战,“闪婚、闪离”,假离婚,重婚等新老问题侵蚀着我国的婚姻家庭关系。2001年颁布的《婚姻法修正案》,是对20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对离婚自由制度反思的成果。2003年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出台,对1994年《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取得了新的发展,开创了我国婚姻登记从行政管理过渡到民事登记发展的新时期。但是,新的《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以及2001年和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相关司法解释,对于离婚的法律规定过于宽松,自由有余、限制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婚姻登记规定历经三次重大变化,尤其是2003年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对1994年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订,在立法理念上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现行的《婚姻登记条例》与1994年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相比,制度价值发生了较大变化,行政离婚制度的私法自治理念、保障离婚自由等方面价值更加体现出来。最突出的就是它改变了《条例》的名称,去掉了“管理”二字,淡化了婚姻登记的行政管理色彩,突出了民事登记的特征。将离婚行为作为民事行为,离婚登记作为民登记。登记机关除了依法履行登记职责外,国家没有赋予对申请离婚登记的当事人予以行政管理的职权。

一、协议离婚

1、协议离婚的含义

协议离婚又称两愿离婚或登记离婚,我国《婚姻法》中称作双方自愿离婚,指婚姻关系因双方当事人的合意而解除的离婚方式。《婚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这一规定中未使用协议离婚一词,便却规定了协议离婚的条件和程序。协议离婚与诉讼离婚相比具备如下特点:

1、程序简易、便捷。

2、离婚协议易于当事人自觉遵守和履行。

3、避免了讼累,缓解了婚姻当事人的仇视和敌对。

协议离婚制度作为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夫妻双方自愿离异,并就离婚的法律后果达成协议,经有关部门认可解除婚姻关系的离婚方式”。该离婚制度为解决离婚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协议离婚制度简化了繁琐的诉讼离婚程序,为当事人解除婚姻关系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婚姻当事人的离婚自由。另一方面以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达成离婚协议的方式解决婚姻矛盾纠纷,避免案件进入庭审后相互指责对方的过错,可能导致的矛盾的激化,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司法资源,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对协议离婚的评析

从我国现行法律来看,我国对于协议离婚采取相对自由的态度,对于协议离婚的适用条件非常宽松,只要婚姻当事人就子女抚养、财产、债务等问题达成了一致处理意见,且达成的离婚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婚姻登记机关在进行形式上的审查后就应当发给离婚证。应当肯定协议离婚制度在简化繁琐的离婚程序,为婚姻当事人和平解除婚姻关系,充分保障了婚姻自由,保护个人隐私方面有诸多优点,这一制度有其存在必要性。

但是这种相对宽松的协议离婚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防止当事人轻率离婚方面没有任何的限制性规定,在实践中容易出现婚姻当事人因意气用事而即行离异,而实际上夫妻感情确未破裂,事后又后悔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存在对未成年子女以及弱势一方的保护不足的情况,由婚姻登记机关对当事人提供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也为假离婚、恶意离婚提供了一条方便快捷的离婚途径。面对我国协议离婚制度目前的诸多不足,应该从制度上进行弥补,在保障婚姻自由的前提下,增加对协议离婚的限制性规定,实现保障离婚自由和防止轻率离婚的平衡,避免部分婚姻当事人利用低成本的协议离婚逃避债务等通谋现象的出现,以维护公众对婚姻制度的信心,维护婚姻的尊严。

二、协议离婚制度的漏洞

我国的协议离婚制度虽然充分体现了“离婚自由”的原则,并成为离婚双方的首选方式,但从它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的兼顾而言真的就是一种完善婚制度吗?诚然,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法律也是。任何法律都是在不断发现错误进行修正的过程中完善的。我认为我国的协议离婚制度有以下几点不足;

1、过分发挥了离婚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在当前有关婚姻家庭立法改革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我国实行婚姻自由,就不应该对离婚加以限制。如果法律对离婚加以限制,就是对离婚自由权利的侵犯,从而也就是剥夺了离婚当事人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我认为,婚姻作为民事活动,应当充分发挥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必须是相对的,而没有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在旧中国,大多是“夫权婚姻”,妇女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直到解放后,妇女权利才得以保障。1980年首次确立了我国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实行了感情破裂原则。但由于协议离婚只需离婚双方意思上达成一致即可,形成一种类似于无责主义离婚。

2、忽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2009年中国共办理结婚登记1145.8万对,同比增长9.1%,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登记171.3万对,同比增长10.3%,离婚登记自2001年以来一直持续增长。离婚率上升致单亲家庭增多社会要引起重视。据中国民政部门统计,1980年中国离婚对数为34.1万对,1990年为80万对,2000年为121万对,2003年为133.1万对,2005年为161.3万对。从绝对离婚对数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离婚人数增加趋势迅速。现在多少孩子,因父母离异而分隔一方,梦想破灭后变得愤世嫉俗,打架、旷课,被学校开除。最后流落社会,因抢劫而走上犯罪道路。事实证明,不健全的家庭,很容易造成孩子内心人格的扭曲。夫妻离异后放松甚至不管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引起社会特别关注。

要解决我国离婚率不断上升的现状,就必须从它的根本出发。在我国导致离婚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离婚的诉讼成本极低,难以提高人们的婚姻责任感。从我国《婚姻法》立法目的来看,离婚自由是我国社会主义婚姻自由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婚姻自由的必要的补充手段。我国在法律上规范和实行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无非是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以保障平等、和睦、健康稳定的婚姻关系为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法律手段。作为法律手段,婚姻自由不是我国婚姻立法的目的。

3、离婚程序使恶意离婚者有机可乘

现今,一些当事人为种种目的,设法规避有关的法律,钻政策的空子,搞假离婚或进行恶意离婚。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借离婚逃债、逃避计划生育。实践中“离婚不离家”、“财产一人占,债务一身担”的恶行令人痛绝,为社会唾弃。为什么这些当事人会得逞呢?最重的的原因就是协议离婚制度规定当事人只要自愿,即可离婚,而对是否确属自愿缺乏审查评判的标准。不可否认,离婚协议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事人自愿离婚的意思,但决非就能证明当事人确属自愿离婚。由于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没有规定登记机关具体的审查内容和程序,导致恶意离婚、假离婚者屡屡得逞,凭离婚协议对抗债权人,对抗人民法院的审判和执行,假离婚者则堂而皇之地与他人结婚,或“合理”、“合法”地生育,长此以往,还有什么法律的严肃性,社会的文明正义可言?

4、离婚协议缺乏强制执行力

夫妻双方离婚,就要涉及到子女抚养、财产分割、债务分担等一系列问题,男女双方协议离婚,按照协议离婚制度的有关规定,必须就上述三方面问题进行全面约定,否则,婚姻登记机关将不予受理离婚申请。但当事人达成的离婚协议书在获准离婚后又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当一方或双方不自愿履行义务,对方无权申请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只能依照婚姻法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重新起诉,这种诉讼在某种意义上说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但重新起诉无疑费时费力,与协议离婚制度简便、易行、高效的原则相悖。此外,协议离婚不利于债权人债权的实现。5,婚后的监督措施不便操作

为保障协议离婚的真实性、合法性,防止假结婚、恶意离婚,现行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申请婚姻登记的当事人弄虚作假、骗取婚姻登记的,婚姻登记机关应当撤消婚姻登记、对结婚、复婚的当事人宣布其婚姻关系无效并收回结婚证,对离婚的当事人宣布其解除婚关系无效并收回离婚证,并对当事人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这条规定实质上就是对违反协议离婚制度的当事人的监督处罚措施。在一定程序上对预防和制止假离婚、恶意离婚发挥着作用,但这一措施缺乏操作性,易流于形式。首先,骗取离婚登记缺乏具体、明确的标准。其次,协议离婚制度对骗取离婚登记的当事人只能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不能从根本上制止该行为。再次,对再婚者难以发生作用,实际生活中,夫妻一方为达到与他人结婚的目的,编造种种理由欺骗另一方,直至与其达成离婚协议,对此如按现今的协议离婚监督措施,婚姻登记机关可应另一方的申请,宣布原解婚姻关系的登记无效,但再婚的男女均将构成重婚。显然,此种情况下宣布婚姻登记无效将是进退两难的。

三、协议离婚制度的完善

协议离婚制度之所以存在以上弊端,主要是该项制度在立法上过于原则,程序简单,不能与相关的法律制度协调统一,而且整个系统较为封闭,为此,针对上述不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要设立协议离婚的审查期制度。依据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我国协议离婚的程序是申请、审查和登记。其中,审查是最重要的一环。然而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关于审查期的规定很不明确,建议填补这一内容,设立审查期制度。审查期的设立,旨在减少轻率离婚,防止假离婚、恶意离婚的发生,保证婚姻关系的稳定,增强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的管理职能。审查的规定必须长短适中,由于其具有考虑期的性质,因此应以三个月左右为宜。在审查期考虑期间,若当事人提出撤消离婚申请,婚姻登记机关应予准许。

2、要设立协议离婚的公正制度。针对协议离婚制度离婚协议书虽经婚姻登记机关确认,但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弊病,在协议离婚制度中应增设公证制度,且规定下列离婚协议还需要公证;离婚协议中有子女抚养分期给付内容;离婚协议中有财产给付,但在婚姻登记机关发放离婚前不能交付的离婚协议中有债务分担的;离婚协议中有夫妻经济帮助,需要分期给付的。对上述四种离婚协议,由当事人到所在地公证机关履行公证手续并由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的效力。一旦一方不主动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可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无需重新提起民事诉讼。

3、要细化离婚后监督措施。为维护婚姻法严肃性,惩处骗取离婚登记的行为,协议离婚制度应有具体的事后监督措施。首先应明确骗取离婚登记的具体内容和体现,如当事人离婚后仍继续同居生活;离婚隐瞒夫妻共同债务,致使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实现等,都应视为弄虚作假骗取离婚登记的行为,给婚姻登记机关提供骗取离婚登记行为的依据。其次,增加骗取离婚登记的处罚种类,加大罚款力度。对骗取离婚登记的当事人除给予较大数额的罚款外有关部门还应对当事人假离婚生育、分房、调动工作进行适当处理。

2014年5月13日

第二篇:论我国协议离婚制度的完善(定稿)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我国协议离婚制度的完善

者 指导教师

路云烽 许庆祝

摘要

协议离婚制度是婚姻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第一部《婚姻法》就确立了协议离婚制度,随着婚姻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协议离婚也有所完善,但协议离婚制度在客观上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存在一定缺陷,故分析我国协议离婚制度不足,考察借鉴国外的协议离婚制度,这些对于完善我国的协议离婚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协议离婚 程序 自由 限制

Talk about the our country perfect the system of the divorce

agreement Abstract The agreement divorces system is an important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law.Our country the first marriage law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the divorce agreemen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of marriage laws, our country also has perfect divorce agreement ,But the agreement divorces system for divorce agreement the regulation of system of too free.Objectively also brought some social problems, there are some defects, for our country the divorce agreement insufficient analysis system,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agreement divorce

system.These to perfect our agreement divorce system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words

divorce agreement program free limit

我国 《婚姻法》规定男女双方可以自主决定离婚,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但也要求了双方必须对子女和财产问题作出处理①。由此可以看出协议离婚能够最大限度保护离婚自由,节省司法资源,但也应当指出的是,和国外的一些协议离婚制度比较,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对于协议离婚制度规定并不完善,对协议离婚的条件规定不足,就当前来看协议离婚存在的缺陷使人有机可乘。为此,完善协议离婚制度,防止离婚自由权利滥用,使协议离婚制度符合《婚姻法》的立法本意,真正的将离婚问题交给当事人解决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协议离婚制度的法律规定

协议离婚,是指夫妻双方自愿离异,并就子女和财产问题的处理达成合意,通过有关部门的特定程序认可即可解除婚姻关系。由于协议离婚前提是双方当事人就有关离婚问题已达成合意,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手续,提高了效率,便与当事人快速摆脱不幸的婚姻,重新追求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同时,是双方当事人自愿接受离婚,排除了当事人怨恨情绪,使得当事人在处理婚后财产和子女抚养问题更加审慎理智,从而公平兼顾各方利益。所以,协议离婚受到很大推崇,也越来越多的成为离婚者的选择。我国目前协议离婚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从协议离婚的主体来看,我国规定协议离婚双方必须具有合法婚姻

第1页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关系且同时还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第二,协议离婚的实质要件是夫妻双方对离婚所涉及的一切问题均形成合意,即夫妻对离婚本身及其后果协商一致[1]。协议离婚的基础在于离婚合意。“离婚合意是夫妻双方对离婚问题达成的协议,即夫妻双方对离婚问题意思表示一致并分别明示[2],”我国目前法律规定合意内容不仅要求双方离婚的意愿必须真实,即夫妻双方均要求离婚,若一方要求离婚,而另一方不同意请求,当然不能达成协议离婚,同时我国也对婚后的财产问题以及子女抚养规定需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达成恰当合理的安排。离婚问题不仅仅是夫妻双方解除婚姻关系,它同时涉及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一系列问题,如若不对此作出规定处理,势必会相关利益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夫妻双方在达成离婚合意时不能忽视在这些问题上的合意,由此可以看出离婚合意是真实的,全面的,并非形式上的。对于离婚协议的形成,也就是达成离婚合意,通常是当事人自行协商的结果。当然这种协商应当是平等的、自愿的,双方的合意应当是真实的。就法律而言,它所注重的仅是双方形成的全面合意的结果,并不需要去规范该合意形成的过程。此外,达成合意的另一途径是通过外部介入,即通过第三方调解,但须明确,这种情况下,最终还是需要当事人之间达成协议。我国目前协议离婚的条件:

(一)登记离婚条件

从我国 《婚姻法》第 31 条规定,结合《婚姻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登记离婚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合法的婚姻,即婚姻关系为合法缔结,登记离婚在于解除有效的婚姻关系,因此,必须要求要求双方有合法有效的婚姻的婚姻关系[3],故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需是合法的婚姻关系,对于法律承认的事实婚姻也可以办理登记离婚。、主体适格,男女双方都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于那些限制或无民事行为人,由于该民事法律行为自始就为无效,故无需通过登记离婚解除。、合意内容的真实适当性,即要求离婚合意的内容真实,出于双方自愿作出,而不是虚假的。从目前的社会现状来看,很多选择协议离婚多是由于夫妻双方一时气愤,情绪失控作出的,还有一些对于夫妻财产的处分是为了躲避债务而达成合意的,这些情形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合意内容的真实性。关于协议内容适当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双方关于离婚协议不应附人身关系上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对“离婚后果合意应该适当[4]”。对此,法律并没有作详细规定,但对此我们也要明确合意的内容虽是当事人意思自治,但其不能违反法律规定。

(二)诉讼调解离婚条件

我国《婚姻法》有关于诉讼调解离婚规定②,人民法院进行调解,这是一种第三人介入的调解,由于法律的介入下调解离婚可能更加利于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利益。由于该种调解只是

第2页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同时它的前提也必须由双方当事人达成离婚合意,所以诉讼调解离婚也要求婚姻关系的合法性,以及婚姻双方当事人的主体适格和合意内容真实有效,对于诉讼调解离婚最大的特点是与审判结合起来,赋予当事人对于自己权利的充分处分权。

二、我国协议离婚制度的不足之处

从以上我国法律对协议离婚制度的规定可以看到我国的协议离婚制度基本上是完备的,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婚姻自由。但《婚姻法》31条规定的离婚条件过于简单,对协议离婚的限制性规定缺乏,这些问题都是我国离婚制度需要完善的地方。我国协议离婚制度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协议离婚的实质要件规定不够清晰明确。当前的协议离婚的实质要件只是笼统的要求当事人双方达成合意,且对子女和财产以作了处理。然而《婚姻法》对当事人的自愿达成合意并无其他要求,即只要符合意思自治即可,至于离婚的原因和目的等一概不问,因此导致了一些人作出虚假的意思表示,如现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通过此种方式逃避债务,享受住房优惠待遇,逃避计划生育等。现实生活中以这种假离婚方式规避有关法律规定并不少见,这些人通过欺骗婚姻登记机关达到目的,由于现行《婚姻登记条例》并没有相关处罚规定,同时由于婚姻登记条例对协议离婚的审查没有具体规定和相关程序,导致很多假离婚蒙混过关,很难对这种现象进行限制,此种现象严重影响债权人利益以及国家计划生育、住房等相关政策的实行。若任由这种情况发生下去,势必影响到社会风气以及法律的威严。

第二,高度自由的离婚制度导致离婚率上升,提高了离婚的风险,从而不利于婚姻家庭的稳定性,由于协议离婚制度简易,势必会导致配偶之间对婚姻依赖程度降低,故夫妻双方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以这种方式离婚,这样更容易导致夫妻双方一时冲动造成离婚。对于这种情况造成的婚姻家庭破裂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对协议离婚制度做适当的限制即可,故我国目前的协议离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草率离婚。

第三,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未能得到充分保护,目前我国的协议离婚制度未充分考虑到对未成年子女利益保护问题,在协议离婚中,双方当事人为了能够尽快达成离婚合意,往往会忽略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尽管登记离婚程序规定对子女问题处理达成合意,但其并没有进一步对如何保护子女利益,以及就子女抚养问题的合意的合法有效性进行审查,因此对于子女问题的协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以及是否有利于对未成年子女利益的保护,法律对此是没有任何审查。往往婚姻关系解除后,双方当事人互相推卸责任,不履行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这就是由于制度缺陷造成的。

第四,对于无效协议离婚行为以及可撤销协议离婚行为未作出具体法律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非法目的离婚以及违背真实意思离婚提供规避法律的途径,降低了违法成本,根据

第3页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也应当对无效协议离婚行为和可撤销协议离婚行为作出规定,符合我国民法精神,完善协议离婚制度。

三、国外关于协议离婚要件规定

协议离婚制度最早产生于古罗马,现代协议离婚制度的开端是1804年法国民法典关于协议离婚制的规定。但早期的资本主义法律对协议离婚制度的限制非常严格,如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在协议离婚的年龄、结婚年限及程序上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使得当时的协议离婚制度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近代以来 确认协议离婚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条件趋于简单,程序也在不断简化。通过对我国之外协议离婚制度的考察,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协议离婚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协议离婚的条件

1、当事人主体适格。即要求离婚的双方当事人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法国民法典就有对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规定:“夫妻一方处于精神机能失常而受监护和司法保护时,不得提出双方同意的离婚申请。[5]”

2、合意需自愿,即双方自愿离婚并达成离婚合意,这是协议离婚的基础③。这一点我国目前的婚姻法也对此作出了具体规定,显然协议离婚的合意对于协议离婚来说是一个前提条件,无法达成离婚合意,也就无法进行协议离婚。

3、对未成年子女问题做出妥善处理。对于未成年子女利益的保护各有不同,但都作出了比较完善的处理规定,尤其是对子女教育和抚养费用承担都要求双方当事人在协议离婚中写明,而我国目前并没有就这一点作出规定,把责任在协议离婚中写明,这样对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实践性强,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我国对于“已作出适当处理”规定相比之下就有些不完善了。对于协议离婚监护人的确定,日本民法典规定了法院有权变更监护人,根据子女利益的需要,变更监护人这一制度更加具有灵活性。

(二)协议离婚的限制性规定

由于协议离婚当事人享有高度自由的意思自治权,为了有效防止离婚双方当事人滥用权利,为此很多国家作出限制规定,主要有:

1、对于申请协议离婚的期限设立一定的期限限制,规定双方婚姻在存续了一定期限后,协议离婚的申请才有效⑤。这一点法国民法典有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婚后草率离婚,婚后初期夫妻双方都需要一段适应婚姻生活的时间,双方都有可能因一小事发生冲突,对此设定一定期限,是夫妻双方适应婚姻生活是很有必要的。

2、离婚考虑期制度⑥。法国民法典规定了三个月的协议离婚考虑期限,即在双方申请之

第4页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后法官给与当事人一段时间考虑离婚是否真正出于对于婚姻生活破裂的绝望,重新确认是否离婚,对于未进行确认的,协议离婚的申请失效。

3、离婚双方当事人须无未成年子女。有一些国家和地区规定了只有夫妻双方没有未成年,由于未成年无法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志,处于弱势一方,父母双方离婚时有必要听取子女意见,为此由法官确定监护人可能更加利于保护未成年儿童[6]。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在一些协议离婚的国家和地区中,一方面,各国对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自治给予了充分的保护;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协议离婚制度也作了适度的限制,这充分表明,在法律的范畴内,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尽管法律赋予当事人协议离婚的权利,但同时也对当事人权利行使作了一定限制,防止当事人滥用协议离婚权利。

结合我国当前的协议离婚制度,对比国内外协议离婚制度的规定,我国目前协议离婚制度有一部分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如何规避各种目的的假离婚以及如何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国外关于协议离婚的一些规定对于完善我国协议离婚制度具有借鉴价值。为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借鉴国外的协议离婚制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我国协议离婚制度[7]。

四、完善我国协议离婚制度

当前社会离婚率的攀升以及各种假借离婚之名或得非法利益情况都要求我们要重新审视我国当前的婚姻状况以及《婚姻法》,“障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非经法定程序办理的离婚无效[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婚姻家庭法虽经几次修改,但始终坚持婚姻自由这一基本原则,对于轻率离婚在一定程度上做了限制,同时对离婚程序有了比较系统规范限定。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这些法律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婚姻双方当事人行使婚姻自由权,但已不能完全规避各种假离婚带来的问题以及对未成年子女利益保护的漏洞,如果不能对协议协议的实质要件以及子女保护方面作出完善的规定, 对离婚自由予以适当限制, 势必会造成对法律精神的践踏, 对债权人、对子女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人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如何完善我国的协议离婚制度?本人认为最主要的途径是加强离婚制度的立法 ,完善离婚程序和条件,使离婚登记部门在审查离婚登记时有法可依。同时在修改完善我国离婚制度立法时,适当借鉴国外的相关法律法规。当然这种借鉴,不是简单照搬照抄,而是要把国外的相关法律规定与我国离婚制度相结合,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适当的对有关法律的同化。因此,解决我国协议离婚制度的缺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一)适当限制协议离婚的自由

婚姻关系的稳定关系到家庭关系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关于协议离婚制度的第5页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规定要做做好两方面,一方面,要保护宪法赋予公民的婚姻自由权利,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弱势者一方的利益保护。结合我国当前的协议离婚现状,同时借鉴外国对离婚条件的限制,对于限制协议离婚,本人认为协议离婚应有期限的限定:

1、纵观国外都有对当事人结婚一定期限才能申请离婚,比如法国规定结婚初6个月内不得提离婚,我国目前对此并没有对此做出限制,这样很容易使一些人在刚结婚后轻易选择离婚,尤其在现在社会很多年轻人流行闪婚,这样草率结婚更容易草率离婚,这样对婚姻家庭的稳定性有极大的冲击,同时也对登记部门的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因此,我国对于登记离婚的法律规定有必要借鉴法国民法典,作出对于结婚一定期限后才能提出离婚的规定。

2、同时也应当对协议离婚设置一定的考虑期限,即在离婚双方当事人提出协议离婚后,给予双方当事人一定的考虑期限,例如法国民法典规定了3个月的考虑期限,即双方当事人在这三个月期间内可以重新考虑是否需要离婚。这样规定对于因一时冲动而离婚的当事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冲动的缓冲期。由于我国只是强调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即可,并没有对此作出规定,从有过社会生活的一些人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当事人在一时冲动提出离婚协议以后并以经向离婚登记机关提出离婚申请后,经多方亲友调解以及双方积极沟通认可重新一起生活。故婚姻登记机关在收到协议离婚的申请后,应该给与当事人适当的考虑期,“考虑期届满后,若双方仍然坚持再次提出离婚申请,则可以发给离婚证[9]。”因此,在此处借鉴一下国外相关法律规定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应当加大对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保护

对于未成年子女利益的保护,我国的婚姻法并未作出较为详细完整的规定,结合到我国当前有一部分离婚当事人对离婚后子女抚养存在逃避现象 [10],同时离婚后 ,由于监护责任从原来夫妻双方转化成离婚后的一方,此时由于当事人一人承担监护责任势必会造成监护疏忽,对于未成年子女若不能正确引导,必将对未成年子女造成极大地心灵创伤,无论是对子女还是对社会都会将造成极大伤害。故在协议离婚制度中对于未成年子女的保护也很重要,鉴于我国目前尚未对此作出具体规定,因此有必要细化法律对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保护,例如“有识别能力的子女 ,监护人的确定应当征求子女的意见。以及对于子女抚养费用和教育费用的负担 ,不能损害婚姻法规定的子女可得权利[11]。”同时我们从国外和其他地区的法律规定中看到,有的国家和地区就规定了有未成年子女,就不能采取协议离婚登记程序离婚,这样的规定也值得我国借鉴[12]。

(三)增加对离婚协议的实质审查

我国婚姻登记机关对离婚申请的审查多为形式审查,但从婚姻法的精神要求来看,协议离婚的法律制度应该对当事人的离婚的真实意思进行审查,即审查离婚合意的完整性,真实

第6页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性,对此我国《婚姻法》只是规定登记机关需要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即可,《婚姻登记条例》只要求办理离婚登记时对个人身份等证明材料审查即可,但此处并未规定婚姻登记机关需要审查离婚的原因,从此处可以看出我国对协议离婚的审查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主义,故一些人以此来规避法律规定,从而为获得某种非法利益采取假离婚,这也间接导致当下一些人趋之如骛的追随“假离婚”,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很大一部门是是对协议离婚的审查过于形式话,因此,非常有必要增加对协议离婚实质要件的审查,就如何增强审查协议离婚的真实性,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增加离婚公示制度,当婚姻登记机关受理离婚申请后先予以公示,如有异议者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反映,当然异议期不能太长[13]”。通过公示这一制度一方面是虚假离婚者心有恐惧,一方面可以通过监督来减少这一现象。二是加强婚姻登记机关的审查职能,赋予审查人员适当的调查取证权[14],一旦发现有假离婚可能时,此时审查人员就可以走访调查取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审查过于形式化,除此之外外应该适当规定对于虚假离婚的惩罚制度。由于我国目前其对弄虚作假,骗取离婚登记并没有相关的惩罚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部分人的违法成本,这也间接上促使人们敢于以此来获得非法目的,由于法律的缺失,婚姻登记机关对此很难做到有法可依,故可能造成法律盲点这样导致很多人更加有恃无恐的假离婚,钻法律空子,为此,有必要对新条例作补充规定,完善立法,使登记机关有权撤销欺骗取得的违法离婚登记。对于钻法律空子,为逃避债务,规避计划生育而搞的假离婚,应该加大处罚,树立法律权威。

(四)对无效协议离婚行为和可撤销协议离婚行为作出法律规定

关于无效协议离婚制度以及可撤销协议离婚制度,我国的《婚姻法》并未作出相关规定,但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无效的民事行为种类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即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第二是违反法律禁止规定或者强行规定的民事行为[15],而对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多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故无效的协议婚姻应是违反法律强制性的规定,而可撤销协议婚姻应是意思表示不真实,违反意思自治原则的婚姻。因此,我们可以规定那些恶意串通假离婚,未对子女和财产没有适当处理,当事人双方主体资格不是格,对于这些情形都可以归于无效,对于那些采用欺诈手段片得一方当事人同意的协议离婚可归于可撤销。故无效的协议离婚的法律后果即是该协议离婚自始无效,完全无效,而“对于可撤销的协议离婚在被宣告后无效,但受欺诈或胁迫的一方当事人应当自登记离婚之日起一年内提出[16]。” 对此作出具体的法律规定,可以为婚姻登记机关提供更为详细的处理办法,同时,对于滥用协议离婚权利的当事人也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更加利于我国协议离婚制度健康合理的发展。

结论 自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1950)开始,我国就对协议离婚制度予以了确认,经过1980《婚姻法》和2001年的《婚姻法》修正案,我国婚姻法的协议离婚制度得到了进一

第7页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步完善,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离婚自由,我国协议离婚在条件上和程序上和国外相关法律规定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国外的协议离婚制度附加一些限制条件,而且国外对协议离婚的实质条件审查更为完善。然而我国2003年《婚姻登记条例 》过度强调保障婚姻自由权利,对防止权力滥用,存在一定的漏洞。结合国外协议离婚制度的法律规定,完善我国协议离婚制度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婚姻自由权利,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保护协议离婚中弱势方的利益,有利于树立我国婚姻法的权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注释:

①《婚姻法》 第31条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 ②《婚姻法》32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 ③法国民法典第 230 条规定:“如夫妻双方共同请求离婚,无需说明其原因,夫妻双方仅应将处理离婚后果的协议草案呈报法官审批。”以及第 232条规定:“如法官确信夫妻各方的意愿为真实的,且确系自由的表示同意时,得宣判离婚,并以同一判决批准其处理离婚后果的协议。④比利时民法典第278条规定:“夫妻在离婚协议中,必须写明离婚后子女和财产的照管办法以及当事人探望子女的权利,夫妻对子女抚养和教育费用的承担,并不得损害民法典规定的子女可得的权利。”日本民法典第766条规定:“父母协议离婚时,关于子女监护人及有关监护的其他必要事项,以其协议确定。协议不成或不能协议时,有家庭法院确定。认定为子女的利益所需要时,家庭法院可以变更子女监护人,或命令就监护实行其他相当处分。” ⑤法国民法典第230条规定:“结婚最初6 个月内不得提出双方同意的离婚。” ⑥法国民法典第 231条规定:“夫妻双方如持离婚的意愿,法官应向双方指出其申请应在3个月的考虑期限以后重新提出。如在考虑期届满后 6 个月内未重新提出申请,该共同申请即失效。”

参考文献:

[1][2][4]陶毅.新编婚姻家庭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3,145,149.[3]谭桂珍、张胜先.婚姻家庭法[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109.[5]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M].法律出版社, 2005, 216.[6]夏吟兰.对中国登记离婚制度的评价与反思[J].法学杂志, 2008,14.[7]周丹.浅论我国协议离婚制度的完善——比较法的视角[J].法制与社会, 2007.02 ,229,230.[8]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M].法律出版社, 2005,264.[9][12]周丽、权大国.浅议协议离婚自由的限制[J].法制与社会,2008.07, 90.[10][11]詹有平.略论我国协议离婚制度的完善[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03,97.[13]胡明玉.我国登记离婚制度研究法制与社会[J].法制园地,2010.01,36.[14]杨晋玲.论我国现行协议离婚制度的缺失与完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11,34.[15]魏振瀛.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7,166.[16]何群.论我国协议离婚制度的完善[J].求索, 2003.2,95, 96.第8页

第三篇:浅析协议离婚制度

浅析协议离婚制度

关键字:协议离婚制度漏洞完善制度

一、协议离婚

1、协议离婚的含义

协议离婚又称两愿离婚或登记离婚,我国《婚姻法》中称作双方自愿离婚,指婚姻关系因双方当事人的合意而解除的离婚方式。《婚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这一规定中未使用协议离婚一词,便却规定了协议离婚的条件和程序。协议离婚与诉讼离婚相比具备如下特点:

1、程序简易、便捷。

2、离婚协议易于当事人自觉遵守和履行。

3、避免了讼累,缓解了婚姻当事人的仇视和敌对。协议离婚制度作为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夫妻双方自愿离异,并就离婚的法律后果达成协议,经有关部门认可解除婚姻关系的离婚方式”。[1]该离婚制度为解决离婚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协议离婚制度简化了繁琐的诉讼离婚程序,为当事人解除婚姻关系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婚姻当事人的离婚自由。另一方面以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达成离婚协议的方式解决婚姻矛盾纠纷,避免案件进入庭审后相互指责对方的过错,可能导致的矛盾的激化,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司法资源,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对协议离婚的评析

从我国现行法律来看,我国对于协议离婚采取相对自由的态度,对于协议离婚的适用条件非常宽松,只要婚姻当事人就子女抚养、财产、债务等问题达成了一致处理意见,且达成的离婚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婚姻登记机关在进行形式上的审查后就应当发给离婚证。应当肯定协议离婚制度在简化繁琐的离婚程序,为婚姻当事人和平解除婚姻关系,充分保障了婚姻自由,保护个人隐私方面有诸多优点,这一制度有其存在必要性。但是这种相对宽松的协议离婚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防止当事人轻率离婚方面没有任何的限制性规定,在实践中容易出现婚姻当事人因意气用事而即行离异,而实际上夫妻感情确未破裂,事后又后悔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存在对未成年子女以及弱势一方的保护不足的情况,由婚姻登记机关对当事人提供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也为假离婚、恶意离婚提供了一条方便快捷的离婚途径。面对我国协议离婚制度目前的诸多不足,应该从制度上进行弥补,在保障婚姻自由的前提下,增加对协议离婚的限制性规定,实现保障离婚自由和防止轻率离婚的平衡,避免部分婚姻当事人利用低成本的协议离婚逃避债务等通谋现象的出现,以维护公众对婚姻制度的信心,维护婚姻的尊严。

二、协议离婚制度的漏洞

我国的协议离婚制度虽然充分体现了“离婚自由”的原则,并成为离婚双方的首选方式,但从它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的兼顾而言真的就是一种完善婚制度吗?诚然,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法律也是。任何法律都是在不断发现错误进行修正的过程中完善的。我认为我国的协议离婚制度有以下几点不足:

1、过分发挥了离婚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在当前有关婚姻家庭立法改革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我国实行婚姻自由,就不应该对离婚加以限制。如果法律对离婚加以限制,就是对离婚自由权利的侵犯,从而也就是剥夺了离婚当事人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我认为,婚姻作为民事活动,应当充分发挥当

事人的意思自治。但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必须是相对的,而没有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在旧中国,大多是“夫权婚姻”,妇女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直到解放后,妇女权利才得以保障。1980年首次确立了我国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实行了感情破裂原则。但由于协议离婚只需离婚双方意思上达成一致即可,形成一种类似于无责主义离婚。

2、忽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2009年中国共办理结婚登记1145.8万对,同比增长9.1%,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登记171.3万对,同比增长10.3%,离婚登记自2001年以来一直持续增长。离婚率上升致单亲家庭增多社会要引起重视。据中国民政部门统计,1980年中国离婚对数为34.1万对,1990年为80万对,2000年为121万对,2003年为133.1万对,2005年为161.3万对。从绝对离婚对数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离婚人数增加趋势迅速。现在多少孩子,因父母离异而分隔一方,梦想破灭后变得愤世嫉俗,打架、旷课,被学校开除。最后流落社会,因抢劫而走上犯罪道路。事实证明,不健全的家庭,很容易造成孩子内心人格的扭曲。夫妻离异后放松甚至不管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引起社会特别关注。

要解决我国离婚率不断上升的现状,就必须从它的根本出发。在我国导致离婚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离婚的诉讼成本极低,难以提高人们的婚姻责任感。从我国《婚姻法》立法目的来看,离婚自由是我国社会主义婚姻自由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婚姻自由的必要的补充手段。我国在法律上规范和实行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无非是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以保障平等、和睦、健康稳定的婚姻关系为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法律手段。作为法律手段,婚姻自由不是我国婚姻立法的目的。

三、完善协议离婚制度

1、离婚申请提出的婚前教育考察

自愿成立婚姻关系,也就意味着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当事人自愿承担婚姻的全部责任,婚姻关系的当事人就不应该对婚姻草率态度。在婚姻登记前进行适当的相关知识教育,在夫妻双方提出离婚申请时首先考察其是否已获得与婚姻有关的只是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只是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婚姻法及婚姻登记制度、婚前个人财产及夫妻共同财产区分和管理的基本理财知识、夫妻关系权利义务、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离婚的程序及与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相关的法律知识。

2、离婚提起的限制

(1)、设置离婚考虑期的制度

为了防止离婚自由权力的滥用,西方一些国家对此做出了一些规定,例如法国就设置了6个月的考虑期。我认为设置考虑期的制度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时间过长则是限制和剥夺当事人的婚姻自由,不超过三个月足矣,况且考虑期太长也不利于防止当事人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同时,考虑期的设置能够减轻民政部门的工作压力,使对于离婚尚无确实意愿的当事人,自行明确其主张。

(2)、离婚申请提出后的咨询建议

在我国,协议离婚的审批期为1个月,较之其他国家的审批期短,如果经过前述的“考虑期”后,经过离婚双方冷静思考表达自己真实亿元,理应获得婚姻登记机关附有效的审查。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否,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稳定的婚姻关系是家庭美满幸福的源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给“婚姻自由”一个限制,减少轻率离婚现象,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势在必行。

第四篇:论协议离婚制度

论协议离婚制度

姓名:班级:学号:

中文摘要:一谈到离婚,大多数人马上就会想到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可是相当一部分离婚当事人愿意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协议解除婚姻关系手续,除非离婚双方之间存在了不可调和的分歧,才会想到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由于《婚姻登记条例》在制定时只注重了对离婚登记程序的简化而忽视了相关配套措施的设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被滥用的情况。

关键词:协议离婚制度不足完善制度

一、协议离婚制度的一般原理

1、协议离婚的含义。协议离婚又称两愿离婚或登记离婚,我国《婚姻法》中称作双方自愿离婚,指婚姻关系因双方当事人的合意而解除的离婚方式。《婚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这一规定中未使用协议离婚一词,但却规定了协议离婚的条件和程序。协议离婚制度作为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夫妻双方自愿离异,并就离婚的法律后果达成协议,经有关部门认可解除婚姻关系的离婚方式”。该离婚制度为解决离婚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协议离婚制度简化了繁琐的诉讼离婚程序,为当事人解除婚姻关系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婚姻当事人的离婚自由。另一方面以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达成离婚协议的方式解决婚姻矛盾纠纷,避免案件进入庭审后相互指责对方的过错,可能导致的矛盾的激化,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司法资源,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协议离婚的特点。协议离婚与诉讼离婚相比具备如下特点:程序简易、便捷;离婚协议易于当事人自觉遵守和履行;避免了诉讼疲劳,缓解了婚姻当事人的仇视和敌对。

3、协议离婚的核心。协议离婚制度的核心在于依法保障离婚合意。其保障方法就是在离婚合意的程序要件和实质要件上采取一定的措施。程序要件的完整、系统、科学,既使国家对离婚合意的监督、管理权力得以充分地渗入和完善地发挥,又促使当事人在决定离婚合意时慎重考虑。各国在程序要件的保障方法主要有:当事人须亲自提出离婚申请;有关机关对离婚合意进行审查;离婚合意

须公示;规定提出离婚申请后的考虑期;限制和好后再申请的期间;进行调解等。而实质要件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规定一些条件,在此条件下达成的离婚合意才被认为是适当的。各国在实质要件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协议离婚主体的范围;规定婚姻持续期间;限制协议离婚主体的年龄;明细子女保护与监护、婚姻财产分割与离婚后的扶养、住房分配等问题的解决;规定不真实或不当合意的协议离婚无效或可予撤销等。

二、我国协议离婚制度的不足

我认为我国的协议离婚制度有以下两点不足:

1、过分发挥离婚双方当事人的意志。在当前有关婚姻家庭立法改革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我国实行婚姻自由,就不应该对离婚加以限制。如果法律对离婚加以限制,就是对离婚自由权利的侵犯,从而也就是剥夺了离婚当事人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但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必须是相对的,而没有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1980年首次确立了我国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实行了感情破裂原则。但由于协议离婚只需离婚双方意思上达成一致即可,形成一种类似于无责主义离婚。那么,当事人意志得到进一步发挥是否会更有利呢?现今社会,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协议离婚很容易使当事人有机会为逃避共同义务或为获得共同利益而通谋虚假离婚。此外,在当事人双方地位没有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在社会和经济上占有优势的一方很可能借协议离婚遗弃另一方。最突出的是,有些当事人不考虑婚姻所应承担的责任和社会义务而草率离婚。

2、忽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事实上,在离婚的“家庭悲剧”中,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但离婚似乎只是夫妻两人的事,没有谁听听孩子说愿意不愿意,有的甚至把他们当成要价的“筹码”或者可以分配的“财产”。

我国协议离婚法律制度的内容也有一些不足,其中有些方面还较明显。其一,行政登记离婚制度的法律内容不完善。办理协议离婚法律条件和程序的简明,对协议离婚制度的实现具有实际意义。但是,离婚制度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是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协议离婚制度的法律内容并不是无限制地越简单越好。其二,诉讼调解离婚制度,法律的裁判色彩浓厚。诉讼调解离婚是协议离婚的一种,但它所运用的并不是独立的条件和程序。它与判决离婚是在同一法定标准之下,且和大多数判决离婚是在同一程序上,由于双方当事人主观意志的不

同或差别,而可能顺序出现的或前者、或后者的两种结果。这就使得它和判决离婚具有很多相同的特点。

三、完善协议离婚制度

为解决我国协议离婚制度法律内容的不完善及其对执法实践的影响,我认为应当在立法上采取一些科学的措施。

1、提出离婚申请的婚前教育考察。自愿成立婚姻关系,也就意味着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当事人自愿承担婚姻的全部责任,婚姻关系的当事人就不应该对婚姻草率态度。在婚姻登记前进行适当的相关知识教育,在夫妻双方提出离婚申请时首先考察其是否已获得与婚姻有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些知识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婚姻法及婚姻登记制度、婚前个人财产及夫妻共同财产区分和管理的基本理财知识、夫妻关系权利义务、离婚的程序及与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相关的法律知识等。

2、提起离婚的限制。设置离婚考虑期的制度。为了防止离婚自由权力的滥用,西方一些国家对此做出了一些规定,例如法国就设置了6个月的考虑期。我认为设置考虑期的制度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时间过长则是限制和剥夺当事人的婚姻自由,况且考虑期太长也不利于防止当事人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同时,考虑期的设置能够减轻民政部门的工作压力,使对于离婚尚无确实意愿的当事人,自己明确其主张。在我国,协议离婚的审批期为1个月,较之其他国家的审批期短,如果经过前述的“考虑期”后,经过离婚双方冷静思考表达自己真实意愿,理应获得婚姻登记机关附有效的审查。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否,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稳定的婚姻关系是家庭美满幸福的源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我们应给“婚姻自由”一个限制,减少轻率离婚现象,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

参考文献:

[1]《论我国协议离婚制度的完善》邵世星 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 1998年

[2]《离婚自由与限制论》夏吟兰 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论离婚自由的限度——兼论我国离婚制度的完善》 陈鹿林 法制与经济 2006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释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5]《论我国协议离婚制度不足及建议》张振宇 北大法律信息网 2002年

第五篇:论我国离婚损害制度的完善4

安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内容摘要:现行我国婚姻法对离婚损害赔偿做出了规定。2001年4月28日公布施行的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第46条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这一规定是我国《婚姻法》的重大改革。有利于维护合法婚姻关系,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制裁过错方的违法行为。但是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立法上仍然有诸多不足,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从三个部分对离婚损害赔偿的不足和完善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婚姻法 离婚损害赔偿 缺陷 建议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概述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性质及法律特点

1、概念

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就是指婚姻关系因夫妻一方法定的过错行为破裂,而有过错一方向非过错一方赔偿损失、给付抚慰金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现行《婚姻法》第46条规定:“有下列四种情形:

(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2、性质

一种是违约责任说,一种是侵权责任说。违约责任说是建立在“婚姻契约说”的基础上的,认为婚姻是男女双方以共同生活为目的而依法结成的以人身和财产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种民事契约。而侵权责任说则是建立在“婚姻制度说”和“配偶权”的基础上,认为婚姻是一种同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内在结构性关系的制度,婚姻关系中的当事人基于其配偶的身份享有配偶权,婚姻一方的过错行为侵犯了社会制度也侵犯了另一方的配偶权,故其行为属于侵权行为。①

我个人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应归之于侵权责任说,从婚姻本质和立法状况来分析,理由如下:

(1)从婚姻本质考虑,“婚姻契约说”在我国缺少传统观念基础,很难为大众所接受,然而“婚姻制度说”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状况相符,且由于婚姻形式要件和程序要件的法定性,“婚姻契约说”本身的合理性就值得思考!

(2)从我国相关法律条文来看,离婚损害赔偿包括了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而精神损害赔偿一般不属于违约责任范围,而属于侵权责任的范围。

① 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安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3、法律特点

与一般侵权责任不同,离婚损害赔偿责任具有以下特点:(1)其权利主体是夫妻。这种人身关系的主体,具有亲密的感情关系,一旦一方受到外遇的伤害,其精神打击较大,内心创伤更重。(2)在侵权对象方面,其侵犯的是婚姻权利。即夫妻的配偶权,主要表现在人格利益及身份利益的损失。(3)在违反义务方面,其违反的是婚姻义务,可能是积极义务,也可能是消极义务。(4)在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方面,离婚过错方的侵权行为不仅造成受害方的精神损害事实,而且导致了离婚事件的发生。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赔偿情形、功能及法律特征

1、离婚损害制度的赔偿情形(1)重婚

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与他人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结婚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重婚行为应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自己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即法律上的重婚;二是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即事实上的重婚。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3)实施家庭暴力

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是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虐待是指,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经常故意地折磨、摧残家庭成员,使其在肉体或精神上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遗弃是指家庭成员中负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一方对需要赡养、抚养、扶养的另一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

2、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功能

(1)补偿的功能。离婚损害赔偿的基本目的就在于弥补财产损失,通过补偿损失,使受到损害的权益得到救济和恢复,其赔偿范围应以离婚所受损失为限,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2)惩罚和预防的功能。离婚损害赔偿既是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也对其他有可能实施侵权行为的人,具有警戒和预防作用。

安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3)精神抚慰的功能。精神损害赔偿的抚慰金兼具有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的双重功能:一是从经济上填补损害,二是慰抚受害方因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遭受的痛苦。

3、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特征

(1)法定性。指离婚损害赔偿主体是法定的,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只能是离婚诉讼当事人中的无过错方,而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则只能是离婚当事人中的过错方。可以请求损害赔偿的事由也是法定的,即新《婚姻法》第46条所列举的四种情形,除此之外的行为不能请求赔偿。

(2)救济性。指通过过错方的损害赔偿,使无过错方的实际物质损失得到有效弥补,精神伤害能够得到经济补偿和精神慰藉,使无过错方被损害的利益得到救济和恢复。

(3)惩罚性。离婚本身不具有惩罚功能,但若对造成离婚的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不加以追究,则是对行为人的放纵和对受害方的不公,不符合法律公平正义理念。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将离婚与离婚原因相分离,以该制度来惩罚造成离婚的侵权行为,令过错配偶为自己的侵权行为付出代价。

(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成要件

离婚损害赔偿,是配偶一方违法侵害配偶他方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离婚时对无过错配偶所受的损害,过错配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根据我国新《婚姻法》第46 条的规定,离婚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构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要件:

1、须有法定违法行为。这里的法定违法行为,指新《婚姻法》明确规定的: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且已导致离婚的四种违法行为。这些是严重违背婚姻义务或严重侵害配偶他方的人身权益,并造成离婚的法定违法行为。必须指出的是,如果实施的是法定违法行为之外的其他违法行为,如赌博、吸毒等,或实施了前述法定违法行为尚未导致离婚的,均不属于离婚损害赔偿中的法定违法行为。

2、须有损害事实。即因配偶一方实施了法定违法行为而导致离婚,无过错配偶由此受到的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何谓离婚财产损害,我国学者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见解 :一种意见认为,离婚财产损害,是指因实施法定违法行为致配偶他方现有财产利益的减少及为恢复损害而造成的财产利益损失等,如拒不履行家庭扶养义务,造成配偶他方现有财产利益的损失或夫妻共同财产的减少,配偶 3 安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一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造成配偶他方人身或精神上的损害所引起的财产损失,如医药费、误工费等。即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另一种意见认为,离婚财产上的损害,包括所持财产的减少和可能失去的利益,后者如可期待利益的丧失。

3、须有因果关系。配偶一方实施的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法定违法行为,必须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造成无过错配偶遭受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的直接原因。离婚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均属于物质损害,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违法行为是发生损害结果的直接原因,才能认定有因果关系。离婚精神损害,只需确认配偶一方有法定违法行为而直接导致离婚的,就可以认定。但是,如果违法行为未导致离婚,受害配偶在婚姻存续期间提出追究过错配偶侵权责任的,应按婚内侵权行为处理,不适用离婚损害赔偿。

4、须有主观过错。离婚损害赔偿以配偶一方有故意的过错为主观要件,即配偶一方故意实施法定违法行为。如因过失伤害家庭成员等导致离婚的,因不具备主观要件,故不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

以上四个要件同时具备,即构成离婚损害赔偿民事责任。②

二、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一)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

2001年4 月28日公布施行的修正后的《婚姻法》正式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1、我国婚姻法第46条规定:有下列四种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1)重婚;(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3)实施家庭暴力;(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明确表明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范围具有局限性。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二十八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解释》的有关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承担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对于当事人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提出的损害赔偿,② 陈苇,离婚损害赔偿法律适用若干问题探讨,法商研究,2002年第二期。安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不予支持。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当事人不起诉离婚而单独依据该条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基于该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必须在离婚时同时提出。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也不基于该条规定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可在离婚后一年内就此单独提起诉讼。第三十条第三款规定: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案件,一审时被告未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另行起诉。③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七条:当事人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后,以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但当事人在协议离婚时已经明确表示放弃该项请求,或者在办理离婚登记手续一年后提出的,不予支持。

(二)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缺陷

1、现行婚姻法规定:责任主体仅限于有过错的配偶,责任主体范围过小。根据《司法解释》

(一)第29条的规定: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有过错一方的配偶,并没有提到第三者的侵权责任。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仍与其重婚同居或保持不正当的性关系,属破坏家庭性的第三者。最终立法者把离婚损害赔偿不同于侵权损害赔偿为由未把第三者纳入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

2、遗弃,虐待家庭成员中的“家庭成员”确定的范围过大。

离婚损害赔偿是配偶之间的纠纷,解决的配偶之间民事身份及民事责任问题不宜扩大到配偶以外的家庭成员,此情形与“实施家庭暴力”有重复之处,3、离婚损害赔偿法定情形有限,适用范围不明。

我国《婚姻法》第46条规定,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原因,包括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导致离婚的四种法定情形。

这四种违法行为不能涵盖现实生活中一方因过错严重伤害另一方并导致婚姻破裂的情形,范围过于狭窄。如一方长期吸毒、通奸、嫖娼、卖淫等,也会造成另一方当事人物质和精神的损害。有学者认为,“通奸、卖淫嫖娼行为通常是 ③于东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安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秘密进行的,通奸属于不道德行为,不宜由法律来规范;卖淫嫖娼行为主要是危害社会公共秩序,我国刑法和有关行政处罚条例对其已有相应的处罚措施。”④

如果一方婚姻当事人经常进行通奸行为,对另一方的精神和物质造成严重伤害,如果法律不赋予受害方提起诉讼的权利,如何保障其合法权益?而卖淫嫖娼等行为虽然通过刑法的制裁对其进行惩戒,但并不能使受害方作为民事主体,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应有的补偿,而且重婚同样构成犯罪,仍应纳入离婚损害赔偿的违法行为范围之内,可见这种因为已受到刑事制裁而免去其民事责任的理由是难以服人的。

4、“同居”、“无过错”难以界定。

婚姻法《解释一》对“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定义为:“有配偶者与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⑤

由于目前不少案件的过错当事人与“第三者”的同居行为常无固定住所,或者有长期的性关系、甚至作为“第三者”的女方已经怀孕多次,但他们并不同居。有的虽是同居,但无过错方举证太难,很容易引起打架等其他纠纷。实践中还遇到,女方向法院提交了男方的日记本,上面记载与“第三者”多次发生性行为等情况,法院能否依此认定构成同居而判令损害赔偿?对于这些问题,实践中难以掌握。

在我市某县法院审理过这样的离婚案件:丈夫与人保持同性恋关系并进行同居,妻子向法院起诉离婚并请求损害赔偿,丈夫辩解是因妻子对其性冷淡导致其同性恋。婚姻感情破裂问题是很明显,可是否进行损害赔偿确实让法官为难。因为同性恋不是可以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那么,丈夫与同性恋者同居的行为是否属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中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这种法定情形呢?而且,妻子因对丈夫的性冷淡是否还可以认定为无过错方呢?

5、无过错方得举证面临诸多困难。

据2007年我市司法局统计数字表明,在我市人民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中,以重婚、虐待、遗弃要求赔偿的情形极为少见,有近60%以上的当事人提出对方有婚外恋或婚外性行为,还有的甚至提出过错方与婚外异性同居,或者实施家庭暴力。但因婚外同居现象大多是隐蔽或无固定住所的.无过错方很难就过错方婚外同居的行为提供确凿证据;对于实施家庭暴力的,除个别无过错方事发当时 ④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刘银春,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人民司法,2002年第5期。

⑤ 安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留下视听材料(比如经过报警而现场收集的照片或录像)外,大多当事人在事发当时不愿让外人知道家中丑事。当案件起诉到法院后,无过错方大多需现收集证据,可是即使有现场目击者,很多情况下也会因某种原因而不愿作证,造成无过错方无法完成举证责任,致使人民法院无法有效保护其合法权益.由于无过错方提供的证据不充分,过错方又尽力予以抗辩,致使法官对无过错方提供的证据难以认定。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官又不得主动调查收集证据,这样就使得许多无过错的当事人的损害赔偿请求得不到支持。例如:某女与某男结婚多年,近年由于某男与张女交往密切,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某女起诉离婚并提出因某男与婚外女性张女同居而请求损害赔偿。

为此,某女提供下列证据:

1、张女在某医院住院纪录“家属”一栏记载的是某男,“住址”一栏写的是张女的房屋地址;

2、在某男身上找到张女住所的钥匙。某男并不否认,但辩称仅这两个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与张女同居。由于知情人李某、曾某碍于某男之情面不敢出庭为某女作证,而法官又不宜到医院、派出所等地收集证据,致使某女提供的证据难以认定,故某女的赔偿请求无法支持。⑦

6、关于请求权行使得时间限制不合理。

根据《司法解释》

(一)第30条的规定,法院在受理当事人的离婚诉请时,应告知当事人依据婚姻法第46条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受害的原告如果没有一同提起则视为放弃,这一规定虽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诉讼成本,但合理性受到质疑。但如果受害人作为被告在诉讼中提起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允许在离婚后一年内,只因原告和被告诉讼地位不同,请求权行使时间限制不同。

7、离婚损害赔偿的数额标准问题。

赔偿数额的确定是损害赔偿的核心,也是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司法实践中通常由法官综合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造成的损害后果、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各方面情况,依法酌定具体的赔偿数额,在赔偿数额的确定上,法官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为此,有学者指出,应在新婚姻法中对离婚损害赔偿的赔偿数额规定一个“下限”或“最低限额与最高限额”,有效地对自由裁量权加以限制。笔者认为,由于各地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不尽相同,如对离婚损害赔偿的赔偿数额作统一的划定,就会造成在适用法律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且,作为民事诉讼,提起离婚损害赔偿 ⑥⑦

⑥ 深雪红,《婚姻案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3期

何志,《婚姻法判解研究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58页。安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的情形各异,在赔偿的数额上,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全面考虑,个案处理,而不宜一刀切。

另外,精神损害赔偿不同于财产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抚慰性质的措施和手段,由于精神损害赔偿并不适用于财产损害赔偿中明确量化和科学计算的赔偿原则,这就需要由法官依法行使手中的司法裁量权。⑧

三、完善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立法建议

1、现行婚姻法规定:责任主体仅限于有过错的配偶,责任主体范围过小并没有规定破坏家庭幸福的第三者。但少数国家如美国日本的婚姻法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判例法将破坏他人家庭的有过错的第三人列入赔偿义务主体。据网上报道:在河北曾发生过15岁的男孩状告生父和第三者的案例,这名男孩要求生父履行抚养教育义务,同时要求生父和第三者赔偿精神损害。在国外,也有类似案件发生。对这个问题在司法中如何把握,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建议要拓宽赔偿义务主体范围应把把第三者列入义务赔偿责任主体之内。以此打击和惩罚破坏别人家庭幸福的第三者。

2、遗弃,虐待家庭成员中的“家庭成员”确定的范围过大。建议就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中的“家庭成员”做限缩解释,不应把配偶之外的家庭成员包括在内。可限定为虐待、遗弃配偶的。

3、离婚损害赔偿法定情形有限,适用范围不明。重大过错行为范围过于狭窄,四种重大过错行为,因其没有“其他”的概括性规定,就使离婚损害赔偿成为一种严格的责任。但是,现实生活中,如一方长期与他人保持通奸行为、法律对过错行为的严格列举,限制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建议应当适当扩大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可以外加一项其他情况作为第五款,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便对于个案的正确处理,从而更好地保护离婚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也使新《婚姻法》第46条所规定的立法精神得到正确贯彻实施。

4、“同居”、“无过错”的难以界定 对“过错”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首先,它不仅仅是一种主观过错,在非主观情况下,由于过失造成严重影响婚姻关系的行为也算是“过错”,也可以是一种行为过错:其次,它是直接导致离婚这一结果的过错。也就是说只有行为人实施了婚姻法规定的过错行为导致离婚的,才能构成“离婚损害赔偿”的过错。无过错配偶应当仅指:就其自身而言,不存在导 ⑧ 杨立新,论侵害配偶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15页。安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致婚姻破裂的法定离婚损害行为的一方当事人,并非是对于配偶方实施离婚损害行为没有任何过错的一方当事人。所以立法原文没有涵盖或排除现实生活中的婚外性行为、同性恋等造成婚姻破裂的行为,也没有对无过错明确界定,这亟需立法进一步完善。

5、无过错方的举证面临诸多困难。举证难,阻碍了大批受害配偶真正获得赔偿。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受害配偶,必须竭力去证明配偶另一方存在法律所列举的重大过错行为。⑨

然而,重婚、姘居的隐蔽性,使受害配偶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取得确凿的证据,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的隐蔽性、长期性和习惯性,使受害配偶往往既不能提供有力的物证,又不能提供充分的人证。举证不能,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则必然得不到支持和实现。如果要获得确凿证据,则会使法律处于两难境地:要么牺牲配偶另一方的隐私权,要么让举证方承担几乎不可避免的侵犯他人隐私权的风险。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立法技术和价值上的不足,使得实践中提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案例不多,而真正获得损害赔偿的就更为稀少。建议举证责任倒置可避免举证难问题。

6、关于请求权行使得时间限制不合理,不能只因原告和被告诉讼地位不同,请求权行使时间限制不同所以应完善我国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的期限。毕竟离婚之诉和损害赔偿之诉不是合并之诉,建议完善请求权行使时间限制。

7、建议离婚损害赔偿的数额标准问题议在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②过错方具体的侵权情节;③过错方的过错程度;④其他因素,如过错方侵权行为的社会影响、过错方的经济负担能力以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⑩

综上,对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我们有必要根据其不同的情况,综合考虑上诉因素,制定具体的赔偿数额和标准,以达到其对无过错方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的目的,以便于司法实践的操作。当然,因离婚后夫妻双方已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再次发生,赔偿金原则上应一次性给付,如一次给付确有困难的,可以分期给付,无过错方可以要求执行分期给付的另一方提供财产担保,以保护无过错方的利益。

⑨⑩ 陈爱萍,姬新江,《婚姻家庭法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第90页。周宏高著,《完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9期。安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结 语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为保障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而建立的一种救济制度。虽然目前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随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司法实践的发展,该制度必将愈加完善,必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安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2)刘银春,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为问题的解释,人民司法,2002年(3)杨大文主编:《婚姻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于东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5)何志,《婚姻法判解研究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6)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7)夏吟兰,蒋月,薛宁兰,《婚姻家庭关系新规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版(8)深雪红,《婚姻案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9)陈爱萍,姬新江,《婚姻家庭法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10)陈苇,离婚损害赔偿法律适用若干问题探讨,法商研究,2002年

(11)曹诗全,孟令志,麻昌华,《婚姻家庭继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周宏高著,《完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版

下载论我国协议离婚制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协议离婚制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离婚损害赔偿是修订后的《婚姻法》最引人关注的规定之一,它的制定使法律对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更加有力,使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的审理和判决有了......

    民诉法论文—论我国的调解制度

    论我国民事诉讼法院调解制度 摘要: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法律制度,它作为我国民间调解的延续和发展,在化解纠纷方面表现得十分出色,在国际上......

    离婚协议

    离婚协议 男方:陈正山,男,穿青人, 1978年10月27日生,住三甲乡泳朝村坡头组,农民,身份证号码:***614。联系电话:*** 女方:熊敏,女,汉族,1981年 01月 20日生,住贵州省织......

    离婚协议

    自 愿 离 婚 协 议 书 立协议人: 男方 与女方 现因 自愿 离婚,经双方商定,对有关事项达成以下协议: 一、 子女抚养: 二 、共同财产分割(其中明确写明有否债务关系):......

    离婚协议

    每一个人都不愿意遇到离婚的事情,不管是协议离婚还是诉讼离婚,如果不幸遇到,一般也只有一次。因此,绝大多数当事人在打办理离婚手续时,对于冗杂的法律程序,许多当事人往往云里雾......

    离婚协议

    离婚协议书男方:马强,男,回族,住西安市莲湖区大皮院47号,身份证号:***110,联系电话:***女方:乌丹,女,回族,住西安市莲湖区红埠街4号,身份证号:***122,联......

    离婚协议

    关于离婚协议 关于离婚协议1 上个月,婚姻律师在丰台法院代理了一起涉及男、女双方协议离婚时,在离婚协议中王先生(化名)与郭女士(化名)约定将夫妻共有的、登记在王先生名下的......

    离婚协议协议

    离婚协议协议 离婚协议协议1 男方:女方:男方与女方于 年 月熟悉,于 年 月 日在 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结婚证号码 ,婚后于 年 月 日生育一儿子,名 。因双方性格不合无法连续共同生活,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