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保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银保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摘 要
银保合作是指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向同一客户群提供银行与保险产品及服务的一种安排。它是金融一体化下混业经营的产物。当前,银保之间的合作已从单纯的通过银行或邮局网络为保险公司销售特定保险产品扩大到代收保费、代付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融资业务、资金汇划、联合发信用卡、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形成双方业务渗透、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银保合作正日益显示出其勃勃生机和广阔前景。本文着重指出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银保合作 银保之患 创新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致使资源利用率极低并且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实行政府引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中国也在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金融业必然会从分业经营过渡到混业经营。
我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起步于1995年,当时,一些新设立的保险公司,如华安、泰康、新华等,纷纷与银行签订代理协议,迈出了我国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第一步。到1999年,国内开始出现了“银保合作”热。然而当前,我国的银保合作从总体上说还是处于浅层次的起步阶段,还存在较多问题急需解决,与西方国家较为完善的合作模式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近年来,我国银保合作总体上还是以销售协议为主,从银保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看,合作的范围包括代收保费、代付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资金汇划网络结算、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正在修改的《保险法》对银行保险业务的政策将有所突破:放宽目前“1+1”限制,允许一个银行网点可以代理一家以上的寿险和产险公司的产品。毫无疑问,打破一个银行网点只售一家保险公司产品的限制可为保险公司和银行提供更大的合作空间,此外,一些保险公司正加紧与银行合作开发“银保通”技术系统,通过该系统客户可即时在银行柜面拿到保单,保单即时生效。
通过总结近些年来银保合作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出银行保险业务已初见端倪,22年中国人寿1287.19亿元的保费收入中有166亿元来自银行保险,平安的银行保险业务超过1亿元,占其保费收入的2%。新华的银行保险增长达12%多,甚至超过了21年的保费总收入。然而,就在银行保险为寿险营销的成功欢喜的同时,其在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显现出来,业内人士称之 1
为“银保之患”。
一、“银保之患”
(一)浅层的银保合作
今年1月,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总裁兼CEO陈德仁在该公司的银保合作新闻发布会上坦承,与国外的银保业务相比,“国内的银保合作仍然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合作。”而这种浅层次性使表面上银保“双赢”的局面相对于保险公司来讲含金量大打折扣。从国外的经验看,银保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利润共享的关系,但除了平安保险与中国银行签订了为期8年的排他性战略联盟协议以外,其它的代理协议大多为一年期,而这种短期协议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很难保证保险公司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保险公司高额手续费的支出,只想着抢占市场,不惜采取高手续费的竞争策略,很少计算产品和客户成本,加上宣传以及硬件投入,最后可能这项业务处于无利可图或亏损的地步,为自己埋下了利润的“陷阱”。
(二)单一的银保产品
由于银行代售保险的技术含量要远远高于传统的保险分销方式,因此,银保双方主要是围绕某一具体业务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合作,这种合作无非是互为代理业务,并无多少实质性的“战略联盟”,合作的产品创新不足。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22年银保增长快速的支柱之一是分红型保险,占当年银保收入总额的43.6%,增幅达367%。
目前,平安、中国人寿、太平洋等公司都已相继推出第二代银保产品,但依然致力于短期两全分红保险,惟一有较大变化的就是价格,用低价格抢占市场的意图显而易见,但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上,保险公司很难羸利,那么红利就可能会少之又少了。
(三)银保业务的畸形发展
在有贷款利差越来越小的今天,代理保险等中间业务成为银行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保险公司可充分利用银行网点多、覆盖全的优点大力发展保险业务。而保险产品销得越好,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越多,银行所取得的代理手续费也越高。在此利益驱动下,在银保产品销售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非正规操作,甚至有不少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透析这种现象,我们发现有的以银行的名义介绍保险,有的则以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名义共同宣传保险产品,甚至在某些地方银行干脆公然地为保险公司做广告,宣称将存款转为保险既可保本生息还可以分红,并美其名曰“有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双重信誉保证”。这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如果不加以修正,势必会影响我国保险业的正常发展。
同时,我们看到,银保合作对保险公司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保险公司与客户联系的丧失;保险公司必须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要与分销机构签订长期的协议。只有签订长期的协议,才能促使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有效合作,双方受益。
二、针对“银保之患”的应对策略
在国内金融界,22年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莫过于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之间开展的一系列业务交叉和合作,业内人士坦言:合作是中国金融业多方位联合必须补上的一课。为达此目的,国内两大金融巨头,中国银行与平安保险再次汇集,共同打造未来金融服务新模式。
当前国际金融业加快了一体化步伐,银行与保险公司间的购并已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选择混业经营模式,使银行保险的特征更为明显。席卷全球的金融混业经营和购并浪潮对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中国的银行保险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银保合作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不断优势互补,形成双赢。合作双方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如消费者对银行的信赖度较高,通过银行销售保险,能满足客户的心理安全需要,还有银行具有丰富的营业网点和广泛的销售渠道,可以节省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保单销售效率。二是银行主导,有限代理:即银行在合作中占主导地位,寿险公司只是提供保险产品和核保、理赔等技术支持。在该模式下,银行即可赚取寿险公司支付的佣金,又可从保单销售中获取利润;寿险公司则可借助银行扩大其影响力和销售渠道。三是降低成本,讲求效益;合作双方要着眼长远,避免不计成本的合作。四是加强创新,规范运作。保险公司要提供可供银行柜台销售的保险产品,合作双方要在现行监管政策和制度下,选择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实行规范和有限度的合作,以达到优势互补,共拓市场的新境界。
(一)改进经营观念加大合作力度
我国的保险公司在较大程度上仍习惯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多采用降低保费、提高佣金、广设机构网点等低层次竞争方式,没有充分重视和利用银行保险。而不少银行虽然已与保险公司合作,但是对代理保险业务所能产生的预期效应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保险代理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产品创新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双方业务融合度不高,相互促动性不强的状况,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往往是协议签的多而实际收效小,目前通过银行销售保单的效果并不理想,保费收入仅占保费总额极小的比例(不足2%)。而在银保合作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银行代理销售的保险已占整个保险收入的35%至65%。比较这些国家的经验,同时考虑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的地 3
位,银行在促成保单的销售和维持中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够的。
(二)加快创新步伐 开发适合产品
目前我国已经通过银行代理的形式成功销售了一些保险产品,但是从总体而言,针对银保合作的创新产品还很不够。现有的保险产品主要适于直销和个人代理销售,适合银行柜台销售的不多而且开发力度不足,从而影响了银保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合作的保证,没有适合银行特点的保险产品,就无法有效发挥银行保险业务的优势,因此在银行和保险业共同利益趋向的基础上,开发适于银行销售的新产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银行保险的产品应该简易标准、操作方便,适于柜台销售,同时又要与银行的传统业务相联系,从而增加对银行客户的吸引力,调动银行进行代理的积极性。
(三)选择营销组合促进银保业务
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和银行在营销理念、策略和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滞后于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造成市场需求和供给脱节,限制了银行保险业务的扩大。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过分注重抢占市场而忽略了对产品和客户成本的计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保险公司的信誉和未来的偿付能力。在营销方式的选择上,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策略尚处于彼此独立的初级运用阶段,无法发挥整体优势,推出的产品也较为雷同,尚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众多的银行保险同类产品中,一个产品要得到顾客的接受甚至是青睐,必须要有强大的市场营销攻势来突出产品的独特之处。国内保险公司不能再局限于产品名称的更新或者是费率和佣金优惠等方式来吸引顾客,而要积极引进营销理念,不断提高和完善服务。综合运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策略组合,准确传达银保商品信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以达到保险人、被保险人和银行的“三赢”。
(四)完善银保合作的法律环境
随着银保合作的兴起与发展,我国《保险法》和《商业银行法》中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一些违规行为无法进行监督和及时修正。因此需要对上述法律法规进行及时修订,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保监会则应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制定监管政策,既要防止银行和保险公司盲目发展、违规操作而造成过度风险,又要保证银行保险业务的长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田伶.浅论我国银行保险的深层次合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0):54-57 [2]李曼.我国银保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3):62-67 [3]张丹.银保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15):79-83 [4]郑涛.我国银保合作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现代经济信息,2009,(22):34-56 5
第二篇:银保合作
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摘要
随着我国金融混业政策的放松,各大国有银行已将进入保险业作为搭建金融集团公司架构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相继成立和酝酿成立银行系保险公司,银行的进入必将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新型合作机制下,银保产品结构、营销模式、经营理念均发生了相应转变,以银行系保险公司为主导的混业经营模式成为国内银保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程度依然不够,存在业务形式单
一、技术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阻碍因素。在世界金融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各种金融资源急需整合。作为资源整合的产物,银行保险的快速发展无疑可以使银行和保险公司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银保合作、合作动机、合作现状、对策建议
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银行业和保险业相互融合渗透产生了银行保险。银保业务在西方发展十分迅速,银保业务手续费收入已经占到西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总利润的20―40%,而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则占到了保费总收入的20―70%。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银行业和保险公司开始业务合作,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保险诞生并在进入21世纪后迎来快速发展。2008年,银行保险业务量激增,成为了我国寿险业三大主要渠道之一。2009年11月26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我国商业银行进军保险业务的序幕正式拉开。然而,国内银行保险增速在2011年明显放缓,进入了低谷期。首先是由于宏观经济大环境的低迷,其次银保业自身在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严重的弊病。多年的高速发展使得银行保险重量不重质,产品同质化严重,为抢占营销渠道陷入手续费用恶性竞争,盈利能力不强,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松散。同时,由于保监会迟迟未对银行保险发布专门监管政策,国内银保业务长期处在不规范销售、误导性宣传状态之中。因而,为了摆脱增长困境、规范行业经营、重塑银保形象,近来年,国内各大银行、保险公司以及保监会纷纷出台新政,推行一系列变革,使得国内银行保险业发展模式出现了新的动向。
二、文献综述
银保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相互渗透、银行资本和保险资本相互融合的产物,其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和保险业开辟新市场、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手段。我国的银保合作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但双方合作局限于简单的兼业代理层次,银行代理的保险业务在各银行总体业务比例较低,代理保险业务收入不多,还没有体现出银保合作的价值和优势。在当前银保合作快速发展中,问题不断暴露,甚至一些地方的代理业务出现大起大落。本文就通过分析当前银保合作中存在问题,找出原因之所在,提出了解决困扰银保合作的因素、产品创新和渠道维护等建议,探索加快银保合作的发展步伐、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银保双赢等途径。
三、商业银行进军保险业的动机
(一)从国际经验看,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有利于促进银行业和保险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银行可以借此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扩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利润来源、降低银行对息差收入的依赖程度。银保混业经营背后的巨大商业利益和长远战略性收益,促使国内许多商业银行都有意进军保险业务。
(二)实现销售范围经济。销售团队共享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发挥银保人员的营销潜 1
能,提高市场开拓效率。同时,一体化的销售渠道还可以改进银行销售网点的利用效率,提升银行投入产出比。二是实现成本节约。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可以大幅降低双方业务合作的交易成本。三是实现风险资本节约。代理保险业务成本较低,完全不占用银行风险资产额度。在当前资本充足率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商业银行进军保险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现客户资源共享。进军保险业务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实现与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源共享,扩大商业银行的客户范围,还可以极大地降低银行的客户开发成本。并且保险公司的客户一般比较稳定,忠诚度也较高。
(三)实现服务协同效应。发展保险业务是银行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工具。银保合作后,银行可通过保险公司丰富的保险产品和专业的理财能力,为客户提供从存贷款、理财、代收代付到保险等的“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一方面有利于银行开发多样性的“产品套餐”,为高端客户提供更好的财富管理服务,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客户交易成本,提升客户的金融服务体验,实现服务协同效应。
(四)实现产品开发效果。与投资业务相比,保险业务不仅可以给银行带来长期、持续的收入,而且受市场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小。近年来,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的持续繁荣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保障需要,使得人们逐渐将储蓄从银行转移到具有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三种功能于一体的保险产品上。进军保险业,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产品开发的效果,符合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再者,很多保险产品是银行业务的延伸,开发和营销的难度都相对较小,因此进军保险业还可以提高银行产品开发的效率。
(五)实现持续稳定盈利。目前保险佣金已占到欧洲银行业总利润的10%以上。巨大的、尚未开发的保险市场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进军保险业务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地赚取代理手续费。从长远角度考虑,进军保险业务,将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交叉销售、联动销售和捆绑销售机会。而国内保险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有望为商业银行带来持续的利润空间。并且与代理销售基金、券商集合理财等业务相比,银保代理业务收入较为稳定。(六)实现经营风险分散。通过与保险公司在信贷领域的合作,可以增强银行资金的安全系数,并使保险成为银行缓释、分散信贷风险、操作风险等的有效手段。如办理汽车贷款时提供汽车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办理住房按揭、商铺按揭贷款时提供房屋保险,办理公司贷款时提供企业财产保险等。从这个角度看,今后国内商业银行将越来越重视保险在缓释和分散经营风险中的作用,并有望逐步将之纳入整体风险管理战略。但商业银行也需防止业务合作过程中自身的信誉风险外溢。
四、银保合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银保合作的现状
1996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保险市场主体的激增的环境中,保险业竞争激烈。一些新设立的保险公司,如华安、泰康、新华等,为尽快占领市场,纷纷与银行签订代理协议。从 1999年开始,中国金融业开始出现“银保合作”热。1999年,光大集团与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成立合资公司,正式进入银保合作领域,可以说光大集团是中国目前为止第一家集银行、证券、保险为一身的金融集团。1999年以来,中国的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银行保险一般指寿险公司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络和客户资源销售保险产品。对于银行来说,积极发展银保业务不仅可以丰富银行的服务内容,拓展银行业务,降低银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而且可以利用保险公司的客户,深挖保险公司拥有资源的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利用银行庞大的营业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营销成本,而且可以借助银行良好的信誉和客户资源拓展市场。正是由于银保合作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双赢”。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入银行保险销售模式以来,银行保险发展迅速,成为寿险公司的重要销售渠道。2003年,银行保险占我国寿险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26%。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银行保险在国内的发展减缓,2005年前10个月更是进入低迷状态。2005年末起银行保险一改近两年的颓势,出现迅猛上升的势头。2006年一季度,银保业务量占到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33.9%,中国人寿股份公司的银保收入同比上升了121%,占到新单保费收入的40%。银行保险业务量的忽上忽下,表明我国银行保险业务还不够成熟,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基础并不牢固。本文就通过分析当前银保合作模式中存在问题,找出原因之所在,提出了解决困扰银保合作的因素、产品创新和渠道维护等建议。
(二)、银保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
银行与寿险公司的合作缺乏长期利益共享机制,银行尚未将银行保险业务纳入银行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保险公司也只是简单地将银行保险作为一种销售方式,侧重利用银行的品牌效应而忽视了自身品牌的维护和产品创新。因此,银保合作只能在简单代理销售的低水平进行。在各公司产品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对银行代理网点资源的争夺就成为保险公司发展银行代理业务的重要手段,而这种争夺又主要体现在代理手续费的竞争上。银行保险产品销售成本的不断攀升缩小了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加大了经营风险。
2、手续费居高不下。
银行凭借自身拥有的网络、信息、客户、信誉、形象、资源等因素占居银保合作优势,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呈“买方市场”,手续费高低取决于银行。随着保险公司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银行代理渠道成为稀缺资源,银行由于其优势地位而对合作保险公司手续费要价过高。据调查,保险公司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大体在3%~3.5%的水平,个别渠道甚至达到4%。除手续费外,保险公司还须向银保销售人员支付激励费用。此外,相当数量的商业银行会对合作保险公司提出购买基金产品等不同要求。
3、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观念与习惯难以认同。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消费者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保险意识比较薄弱,且国民平均收入也较低,有效的保险需求不足,个人购买保险的主动性较差,真正想投保的却是屈指可数。也可以说,保险消费大都属被动型消费,这就给习惯于计划经济运作模式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事实上,银行网点守株待兔式的代销保险产品的方式,其效果也不够理想。
4、缺乏服务意识,营销水平较低。
长期以来,中国保险企业主要通过代理点及兼业代理机构以及个人代理人开展保险业务,具体说就是主要靠数以万计的保险业务人员来促销与直销保险产品。银保合作,可以通过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但是,一些银行仍沿用传统的方式,由银行信贷部门利用信贷制约手段,向贷款企业推销(甚至强行推销)保险产品,收取保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强卖色彩。总体看,中国目前银保合作后的保险营销也还处于低级阶段。
5、协议分销模式致使银保产品同质化。
该模式下,银行不介入银保产品开发过程,只是为保险公司设计的标准产品提供销售渠道并从中收取回佣,从而忽视对代销产品质量的深入考察。目前,银保产品功能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一是代销保险产品以投资型为主,趸交业务比重高,保障功能低,不能完全满足各层次客户的保障需求;二是超过90%的代销产品是带有储蓄功能的分红保险,与银行产品的互补性较差,甚至会对中长期储蓄构成分流和侵蚀。
6、短期契约模式致使销售人员“行为失范”。
该模式下,银保合作协议以一年期代理协议为主,商业银行过分追求发展速度和销售业 3
绩,而忽略了对业务发展合规性和稳健性方面的考核,员工绩效考核存在“激励扭曲”,催生了不规范销售行为。一是误导销售,模糊产品性质,将保险产品与储蓄、银行理财产品混为一谈、简单类比,“存单变保单”。二是诱导销售,夸大产品收益,片面强调保险产品收益率高于存款利息,并以演示性的收益率计算方法向客户推介,忽略对中途退保需承担损失等风险提示。
7、政策法规的约束。
中国法律明文规定,银行、保险实行分业经营。2001年1月发布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六条第三款则十分清晰地指出银行与保险应实行分业经营。该条款内容是:“保险与银行、证券分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与人身保险业务分业经营。”诚然,中国有关金融方面的“分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规避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世界金融业的巨变,原来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要求,这也给中国银保合作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度障碍。
五、深化银保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开展深层次合作,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的银保合作现在还处于浅层次合作阶段,鉴于中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法律约束,从长远来看,“一对一”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应是最佳的合作模式。在此模式下,双方关系不再建立在短期利益上,更关注为客户提供亲和便利、专业的服务。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双方在代理手续费上进行博弈,减少短期随意性,维持银保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达到“双赢”。银行必须对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技术水平,产品创新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银行保险的经验等方面进行充分考察和筛选。否则,很难保证银保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也要树立全新的市场经营理念,积极开展银行保险业务,谨慎地选择合作伙伴,摆脱银保合作中的被动局面,通过合作内容上的深化,建立与银行之间长远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建立双方的资本纽带,进行银保资源的整合,逐步实现由简单的兼业代理向“长期合作战略联盟”过渡。
(二)、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代理保险业务销售体系。
银保合作最大的优势是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银行广布的网点、众多的客户进行业务拓展,形成资源共享。如何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代理销售体系,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人员到位即抓好代理销售体系的建设。为了加强银行代理业务的专业化管理,银行、保险各自应设立保险、银行业务部,建立专管员和协管员队伍,从机构、人员上保证了银保合作业务的开展;二是认识到位即对保险公司而言,就是把银行代理工作提高到关系壮大业务规模、提升企业实力、抢占市场、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与实施,要对员工进行银行代性,增强了紧迫感;对银行而言,要把代理保险业务作为壮大银行实力、增加银行功能、发挥银行优势的重要渠道,看成是一种“双赢”行为。在银保双方达成共识后,各自员工认识的提高,为银行合作的发展打下思想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措施到位即实行公司领导与行领导沟通;做到采取措施、关系、服务、任务、考核办法、兑现、专管员的职责落实到位。银保双方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做到以上三个到位,代理保险业务工作得到落实,业绩得跟踪,动态得及时掌握,银保合作必然会得到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三)、加强银行保险的专职人员培训及客户经理队伍建设。
一方面,利用保险公司在培训上的行业优势,重点培训银行网点的主管和临柜员工。培训的重点要由业务培训为主转到以灌输营销理念为主,努力提高银行临柜人员的市场竞争意识牙口服务意识,增强他们对银行保险的认同感。银行应考虑为银行职员制定一个良好的激励制度,将保险销售指标纳入业绩考核体系中,切实激励员工代理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搞好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客户经理的工作对象是银行网点主管和临柜员工,他们的角色定位是:组织培训,负责对分管网点的银行员工进行银行保险业务培训;销售助理,指导并协助银行临柜人员办理承保手续;咨询员,对客户和银行员工提出的相关问题提供咨询和售后服务。由此可见,能够胜任客户经理一职的必须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因此,要使客户经理在持续不断的业务培训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培养新观念、掌握新技能,保证必要的文化和专业素质。
(四)、积极开展银保合作产品的多样性创新。
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不同金融机构相互合作的保证。银行和保险公司有着不同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没有适合银行特点的保险产品,就无法有效发挥银行的优势。银保合作的产品应该既形式简单、操作方便、适于柜台销售,又与银行传统业务相联系。这样不但可以对银行业务消费者更具吸引力,还可以调动银行进行代理的积极性。在业务创新过程中,银行和保险公司应组成业务开发项目组,对市场进行细分和定位,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客户群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依据当前的市场需求,设计出集方便性、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于一体的保险产品,满足客户对全套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既要有短期产品又要重视长期产品的开发,并以新的销售模式支持银行理财功能的实现,让保险产品融入到银行的服务产品系列中去。
(五)、建立银保合作的市场准入机制。
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目前发生恶性无序化竞争问题。从浅层次看主要涉及市场营销与银行保险产品管理方面的不规范;而从深层次上看,则是银行与保险在合作方面的战略理念与机制上的差异。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国内保险公司粗放式的业务扩张与争夺市场份额的动因,侧面显示出该业务市场发育的不成熟程度;另一方面则提示了这一市场现存竞争结构的不完善与不饱满。目前银保双方只是在产品销售渠道方面进行浅层次合作,加上银行掌控网点、保险资源,保险公司不能对银行柜台进行控制和施加影响,银行单方拥有的对手续费的讨价还价能力。这种交易策略非常不稳定,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短期的利益趋向。因而,银行保险业务应该采取市场准入机制即一家银行只能跟一家或两家保险公司建立代理保险业务关系。我们所说的一对一或两家保险公司的关系,要使银行保险双方合作站在长远、战略的高度来选择合作伙伴,合作双方才能在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维护银行保险的销售渠道,才能建立和培养一支相对专业、稳定的销售队伍,才能集中精力开发有利双方合作的销售体系,最终双方能够找出一个的共同点来关心、发展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一对一或两家保险公司的市场准入,对保险的实体监管提供了方便,只要了解双方总部下属经营单位在网点开发、手续费支付、销售方式、宣传途径等的运作,就能掌握银行保险业务的全面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也能对市场动态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为制
定银行保险业务政策和培育银行保险市场提供便利。
(六)、强化银保合作业务的监管。
银行与保险公司通过相互合作,必然会以各种方式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给银行业与保险业的明确界定和行业监管增加了难度。目前由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建立的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可以说适应了金融业务交叉发展的需要,既能使各监管部门独立地对本行业进行监管,又能使监管部门之间保持信息及时、充分的交流,尽早发现问题。监管当局应根据银保合作的既成事实制定一些有利的方案措施,争取出台更多的关于银行保险合作方面的成文政策。1.要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确保银保合作有法可依,应注重双方制度上的相互补充和协调统一。2.要对现有市场进行规范,坚决纠正误导行为。加强保险产品的宣传和信息披露管理,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维护消费者权益和银行、保险公司的信誉。3.要建立科学的商业银行代理业务考核体系。完善现有的考核制度,补充对保险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的考核指标。加强对各项中间业务收入的管理,确保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收入如实足额进账。4.要加强风险监测,防范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在大力开办保险代理业务的同时,应建立风险控制制度,分析代理业务潜在的风险,规范操作流程,切实做到对银保业务经营风险的监测和防范。
结语
从国外银行保险发展的过程来看,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是从低到高的一个过程,从早期的简单分销逐渐过渡到银行保险服务一体化。银行保险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银行入股保险公司是银行保险走向更深层次发展的需要。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后,可以通过内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使产品与服务体系高度整合,提供银行与保险的一体化金融服务,可以使银行保险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双赢。所当前我国金融业施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对于银行入股保险公司这一银行保险发展的新模式,必须注意相关风险的防范工作。面对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新模式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这样才能保证银行保险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青枝.银行保险与中国商业银行行为调整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梁立.银保新规下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及出路[J].时代金融,2012,(2)3.黄晓曼,孔宪飞.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投资与合作,2012,(3)4.吴利军,方庆.混业经营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国际比较与路径选择[J].教学与研究,2012,(8)
5、魏华林,杨霞.银行保险发展的国际经验[J].武汉金融,2007,(10).6、徐为山,赵海生.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背景下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一个协同视角[J].上海金融,2008,(5).7、胡再勇.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分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6
第三篇:规范银保合作
对规范银保合作的认识和XX在银行的规范运作
一、对规范银保合作的认识
1、银行和保险公司建立长期合作战略是时代、行业发展的要求,未来双方合作、发展的空间依旧巨大。
2、银保在我国经历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保险公司片面追求规模的发展,忽略了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特别是销售误导严重损害了客户、银行、保险公司的利益,同时对行业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对行业长期发展不利。
3、为了更好维护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相关监管机构出台了规范行业发展的相关文件,从长远看一定可以规范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但同时我们认识到规范文件对银保传统销售方式进行了颠覆,银保业务短期内一定会受到冲击,这必将要求保险公司在产品、服务上有所创新,要求银行在对自己销售人员培训方面加大投入。
银保规范合作,一定可以转变银保合作重规模轻效率、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型经营状况,从宏观层面讲促进银保合作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是加大金融制度创新、改革营销管理体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调整银保业务结构、协调银保合作监管,这需要保险公司、银行、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
二、XX在银行的规范运作
1、坚决执行监管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监管要求推动销售方式的转变。
2、在公司内部加大对客户经理的培训,把客户经理从传统的销售高手培养成培训高手、服务高手。
3、通过和银行合作,建立针对银行工作人员的多层次培训体系,使银行的高层、中层、基层人员真正了解保险,成为保险专家、营销能手,真正把银行保险业务视为本业的一部分。
4、双方加强对彼此营销理念、管理规程、职业操守的了解,促进企业文化的交流,实现银保双方合作理念和职业规范的融合。
5、坚持不透支银行的信用,本着对客户负责、对银行负责的态度,坚决不误导客户。
6、加大日常对网点人员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网点销售人员的销售技能、销售意识,把网点的销售人员培养成能独立销售银保产品的高手。
7、持续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提升客户满意度。
第四篇:银保合作
什么是银保产品
银保理财产品由银行、邮政、基金组织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银保产品是不同金融产品、服务的相互整合,互为补充,共同发展;银行保险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概念,在金融合作中,体现出银行与保险公司强强联手、互联互动的特色。银保产品实际上是消费者通过银行柜台能够买到的保险。它最大的卖点是“保障+收益+分红”,而最早通过银行销售的保险品种也是储蓄分红险。银保产品需要长时间坚持投资,银保产品多为1年期、3年期,而现在已有5年期、10年 期的产品,这就要求把保险产品当做储蓄来购买的消费者,在购买前一定得想清楚,这笔钱是否可以坚持这么多年不用。
银行保险已经成为保险业主要增长源,我省保险业近三分之一的保费来自银行渠道,截至去年底累计为452万人提供了1342亿元的保险保障。但在利益驱动下,欺诈误导、强制投保以及账外收付手续费等违规行为也有所抬头,损害了投保人利益。记者今天获悉,山东保监局、银监局联手出台监管意见,以推动银保规范健康发展。我省银保业务合作自2000年起步,目前已有30多家保险公司与相关银行签订了保险兼业代理协议,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财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保险产品都可以在代理银行网点购买。根据有关统计,2009年,我省保险密度(人均缴费水平)为778元/人,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之比)为2.34%,其中,仅银保业务就拉动保险密度提高245.78元/人,拉动保险深度提高0.74个百分点。
在银保市场快速发展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破坏了保险公司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诚信规范形象,为大量集中退保埋下风险隐患。山东保监局、银监局为此提出监管意见,要求银保双方在综合考虑银行盈利需求和防范银保业务费差损风险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并规范手续费支付,杜绝商业贿赂行为。
按照保监局、银监局的要求,银行代理业务与自营业务应严格分离,代理保险销售人员要与普通储蓄柜台人员严格分离,不得将保险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存款、基金等产品混同推介,也不得片面将保险产品的收益与银行存款利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基金收益等进行类比。遵循真实代销、专柜管理、卖者有责的原则,加强对基层网点等营销平台管理,各代理银行要审慎选择代销的保险产品,如因选择不当出现合同风险、声誉风险,特别是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的,监管部门将按照职责权限依法依规取消代理资格、叫停代理业务。
银保产品仅是初级层次
真正的理财规划是通过对个人财政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投入组合达到人生不同阶段的目标。个人理财按照风险的大小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共九个层级,将其简称为理财九段。
初级层次 理财一段即储蓄。它是所有理财手段的基础,也是一个人自立的基础。它来源于计划和节俭,连储蓄都做不到的人,除非收入达不到社会最低保障线,否则说明他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可能指望他在财富管理方面获得成功。
理财二段是购买保险。目前寿险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保险产品基本是理财功能和保险功能相结合的产品。因此,购买保险就是理财的一种方式。同时,购买保险也是一个人家庭责任感的体现。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单位都为雇员购买了基本的社会劳动保险。
理财三段是购买国债、货币市场基金等各类保本型理财产品。目前,金融市场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低风险金融产品,如集合理财产品、可转债等,也可以归到这一个段位。
以上三段可以归结为个人理财的初级层次。其特点是将个人财富交给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所购买的金融产品为大众化的无风险(低风险)、低收益(固定收益)、高流动性产品,购买这些产品无须专业化知识,风险很小,当然,收益也很小。
中级层次 理财四段是投资股票、期货。股票投资在最近15年进入我国人民生活以来,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10年大体可以归为高收益投资品种,最近5年基本上是高风险投资品种。期货则永远是收益与风险并存,不断考验投资者的经验和运气。
理财五段是投资房地产。房地产投资与股票投资刚好相反,最近几年带给我国人民的大多是美好的体验。之所以将其列为较股票、期货投资高一个段位级,原因在于其投资金额起点较高,流动性较低,参与难度相对较高。
理财六段是投资艺术品、收藏品。这是一个参与人群更少的投资种类。它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更为长期的积累,也需要更为雄厚的财力。其流动性更低,参与难度更高。
以上四到六段可以归结为个人理财的中级层次。这个层次的投资品种都是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品种。投资这些品种都需要较为专业的知识,同时也需要一些运气,当然更需要一些实力。
高级层次 理财七段是投资企业产权。在这里,它特指为拥有企业控制权或参与企业管理而进行的企业产权投资,而不是指为了获取差价而进行的企业权益票据——股票投资。
理财八段是购买与打造品牌。购买品牌也必须获得企业控制权或控股权,但它与一般投资企业产权的区别在于其企业经营行为的目标指向企业所拥有的品牌,而不仅仅是短期的利润。这种目标决定了其行为的长期性和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简单地说,八段理财高手着眼于长远的品牌建设,因此,更有可能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
理财九段是投资人才。真正的老板是特别善于发现人才并运用人才的人。聪明的人往往会雇佣比自己更聪明的人或与他们一道工作,而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能雇佣比自己更聪明的人,而且能够信任并控制他们,将自己事业的一方面交给他们。因此,理财高手的最高境界不是投资在物体上,而是投资在人身上。当然,根据风险收益对应原则,这种投资是风险最大的、也是潜在收益最大的。
这三个段位是个人理财的高级层次。在这个层次上,投资品种都不是简单的物体,而是物体与人的组合;所需要的知识也不仅仅是某个学科的专门知识,而是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和管理学、社会学的复合知识体系。在这个层面上,理财成败的关键在于对社会性因素的把握,如对行业趋势、市场变化、人们心理因素变化等因素的把握等等。银保产品饱受质疑 投保需仔细阅读条款
近一两年,保险公司与银行机构强强联合推出银行保险成为金融界的一股潮流。银行高密度网点和高端优质客户深得保险业的青睐,而保险业的交纳保费渠道以及非常庞大、稳定的客户群是银行业最为看重的资源,因此发行银保产品在双方看来是取得双赢的途径。不过最近有市民反映,在银行购买了一些保险产品后总觉得货不对板,有时候甚至跟销售人员所说的大相径庭。有保险专家表示,银保产品在国内还刚刚起步,无论是手续流程还是产品内容、售后服务都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市民在购买前一定要亲自仔细阅读条款,防止造成经济方面的损失。金融保险行业持仓市值排名第二 一年出险4次 上保险公司黑名单 少儿医保9月起并入住院医保 银保将长期处于黄金发展阶段 社保基金押宝十大亏损股的故事
记者就市民这些问题咨询过银行金融理财方面的专家,他表示银行保险产品属于典型的理财险,如果分红收益好的话,最后的收益可能与银行定期利息差不多,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类产品的分红通常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到最后收益会低于银行利息。有时候推销人员说过了多少年后就可以拿回多少金钱,他们所说的拿回,很多时候都是按照中档收益甚至高档收益的预算表计算出来,有“画大饼”的嫌疑。如果按照一般收益率来计算,存20年然后一次性拿回,收益通常不会超过80%。这位专家同时也表示银保产品被投诉最多的一点就是售后服务。如果市民到保险公司购买相关产品,一般都有保险代理人跟进或者解决你之后提出的各类问题,但银行保险一般是在银行柜台里销售,市民在银行购买此类保险后,遇到问题基本上不知道应该找谁去咨询或者投诉,这其实会很影响客户购买的积极性。
招商银行(600036,股吧)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市民想在银行购买保险产品,除了听销售人员的介绍外,自己应该仔细阅读里面的各式条款。一般来说,银保产品都会有犹豫期,大概10天,在这个期间内退保对客户来说是没有损失的。但如果购买后不按照合同的约定中途退保,那损失将会比较大,如果在三年内,基本上只有50%左右的保费可以退回,因此顾客在购买之前要考虑好自己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再作打算。
编辑本段小心银保产品改姓“保”
“去年我在银行存款时,工作人员给我介绍一种定期存款的理财产品,我存了5万元,最近得知,这种理财产品连续三年每年都要存5万,我想取出来,却被告知,要扣28000元”、“我去银行存2万块钱,却被忽悠成了保单,如果退掉,要扣3000元”。上周,本报接到数起到银行存款被忽悠成保单的投诉,据悉,投诉市民购买的都是银保产品,即在银行内销售的保险公司产品。记者走访几家银行得知,分辨银行理财产品和保险公司产品的最简单方法便是看销售合同上的公章,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所盖公章是银行的;银保产品的销售合同上,所盖的公章是保险公司的。
市民购买银保产品后,有两次退保机会,一次是10天的“犹豫期”,即保险合同签订10日内,如果后悔,可以要求退保,本金可以取回。另一次是客服人员的回访,在购买保险后,客服人员会致电询问是否反悔,此时可以提出退保。编辑本段银行理财的三类缺陷
增利型理财产品、银保合作理财、黄金投资理财、券商集合理财„„在股市、楼市未来走势不明朗的情况下,避险理财已成为居民投资的首要目标。今年以来,针对百姓理财的庞大市场需求,各家银行都推出了名目繁多的理财产品,可谓“花样百出”。
然而,目前银行理财市场普遍存在产品设计复杂、信息披露不透彻、投资收益“含糊不清”的通病。业内人士提醒,银行理财没有专家,只有赢家和输家,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谨慎鉴别,切不可盲目跟风。
“花样百出”的理财品种
“幸福加倍,金钱满柜”“轻松交费,长期收益,稳健增值,高额保障”„„8月中旬,记者走进交通银行某支行营业部,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
该行理财经理陈秋敏说,2010年上半年,股市动荡,楼市低迷,投资者观望情绪浓厚,致使银行理财产品再度受到热捧。现阶段银行针对普通投资者,主推的是增利型理财产品、银保合作理财、黄金投资理财、券商集合理财等类型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年收益率一般介于2%-3.5%之间。
陈秋敏说,以民生银行为例,该行推出的资产管理增利型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但不限于债券市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预期年收益率在2.25%-3.5%之间;银保合作理财是代销兼具保障与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预期收益率通常设计为1.5%-2.5%,分红率的高低根据当年保险公司可分配盈余的70%来分配。
除此之外,一些银行还会根据客户的投资偏好推出一些个性化的理财产品,例如投资黄金理财和券商集合理财等产品。“现在的理财产品太多了,我仔细研究发现差不多是大同小异,让我不知道如何选择。”投资者付林有些苦恼。
8月中旬,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对融资类银信合作业务实施余额比例管理,叫停开放式信托产品,并要求商业银行在近2年内将表外的存量业务转入表内。
虽然大多数银行已经按照要求停止设计新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但是已经发售的一些信托理财产品仍可面对大客户发售,同时转而开拓其他领域产品渠道。理财产品存在三类缺陷
业内人士指出,眼下居民投资渠道的缺乏热捧了银行理财产品。尽管时下银行各类理财产品名目繁多,但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目前银行理财市场存在三类缺陷,需要投资者特别加以关注:
一是产品结构设计复杂,产品说明书中运用的大量专业术语,已经超出普通投资者能理解的范围。“我一个50多岁的人怎么搞得清楚产品说明书中‘定期赎回’‘复利计息’的意思,我买的理财产品都是熟悉的客户经理推荐,反正只要银行按时给我分红就行。”市民鲁先生的话代表了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心声。
二是新产品信息披露不透彻,产品设计存在一定陷阱。投资者殷先生告诉记者,最近流行一些新兴方向的理财方式,比如投资艺术品和黄金。他接触过一款“黄金理财产品”,其投资方式是,在产品的投资期限内,若黄金价格上涨达到触发条件后产品终止,则银行向客户分配现金;若黄金价格下跌,则产品终止后银行向客户支付金条,客户将获得与其认购时相等克数的黄金金条。
“这款产品类似于前段时间高盛和国内某些企业签订的石油对赌协议。对投资者来说收益是相对锁定的,但风险却很大。即协议期内如果黄金价格大幅下跌,则投资者将面临巨大的损失。但这些潜在风险,银行的理财专员多半不会明确告诉投资者,而更多会强调黄金保值增值的潜力。”殷先生说。
三是针对中小投资者的理财产品单一,投资收益披露含糊不清,“固定收益”难以保障。记者发现,银行在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的时候,往往承诺至少能够获得固定收益,但实际上,产品合约上并不允许所谓“保本条款”。
专家提醒,尽管银行声明会保护大客户权益,但是根据相关规定,投资此类产品的收益并无法律保障,合同中也没有保本条款,因此可能面临损失本金的风险。
银保业务合作案例
案例背景:某保险公司拟通过工商银行,销售其保险产品。
运作模式:1.保险公司向工商银行表达合作意项。2.工商银行从对保险公司进行评价。3.工商银行与达到评价标准的保险公司签署总对总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双方针对具体渠道,选择合适的产品,并签订产品专项代理协议和银保通协议,双方就银保通系统进行开发。4.工商银行分行与保险公司分公司签署分对分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及产品专项代理协议。5.银保通系统通过测试后,工商商行为保险公司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代收代付服务。
工行与四家保险公司签订全面业务合作协议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分别与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全面业务合作协议》。至此,与中国工商银行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的保险公司达到19家。上述四家保险公司均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保险资产托管协议,使签约中国工商银行资产托管的保险公司达到17家,在《全面业务合作协议》框架下,中国工商银行将与四家公司逐步拓展包括代理保险、电子商务、银行卡、理财业务等在内的合作。
目前,与中国工商银行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的保险公司共有3家集团公司、9家寿险公司、7家财险公司。分别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银行和保险公司如何在现有环境下携手合作
内容提要:银保合作是银行业和保险业双赢的金融创新举措,在发达国家已十分盛行。但是,我国银保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作者在回顾国内银保合作的现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就在现有金融和法律环境下,银保如何携手合作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和实施措施,以期促进这项金融创新在我国的顺利发展。
银行保险作为银行和保险的合作形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是在金融服务融合和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一种补充。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银行保险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欧洲银行保险的典型是法国国家人寿CNP公司,它通过银行和邮政销售的保险业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0%以上。
一、银行保险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国内银行保险发展尚处初级阶段,主要开展方式是以代理销售协议的形式在银行柜台销售保险产品,通常被银行称作;代理保险业务;,是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内容。在国内,银行保险一开始是由银行代收保险费为主要内容,2000年开始逐步开始开展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在近年的低利率金融环境下,凭借销售储蓄性的分红银行保险产品,银行保险开始迅猛发展,尤其是在寿险领域,大量的寿险公司和银行开始进入并迅速拓展银行保险业务。
银行保险的发展,无疑成为保险公司保费增长的重要新渠道,受到保险公司的普遍重视。2000年占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不到1%,2001年为3%左右,到2002年猛增至17%,2003、2004、2005年的保费收入均稳定占据人身险保费总收入的25%左右。今年前两个月保费收入达261.92亿元,同比增长121%,占总保费收入34%,银行保险业务收入已经全面超过团体直销业务,成为人身保险销售的三大支柱之一。很多新兴的寿险公司更是把银行保险作为进入市场并迅速提升保险市场份额的主要渠道,其保费收入绝大多数来源于银保保费收入。
银行保险的对银行的重要性也逐步显现。随着银行主营业务利润空间的逐步缩减,银行对中间业务越来越重视。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的银行中间业务对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多在30%以上,有的超过了50%,甚至70%以上。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并不理想。国内商业银行一开始发展中间业务主要源自存款导向;,即发展中间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客户关系,稳定和增加存款,很多中间业务服务都是免费的。2000年以后逐步开始向收入导向;发展,出现了一些创新的中间业务,如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等。据银监会发布的数据,2002年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8%,2003年达5.63%,2004年约为8%左右,虽然与国外相比仍然偏低,但呈现稳步增加趋势。在目前蓬勃开展的银行保险中,银行方凭借客户、网点、信誉等优势占据主动地位,代理手续费节节攀高,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如较早开展银行保险业务的工商银行,就从中受益匪浅。作为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早在1992年左右就开始积极与国内外多家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并将大力发展银行保险业务视为有效实现金融创新和利润突破的新型中间业务。2000年开始伴随着国内银行保险的井喷式发展,工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据工商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工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提高很快,到2005年其境内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至138亿元,年增幅达20%,相对2000年累计增长了5倍。相关统计显示,2005年工商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量达到了853亿元,代理保险业务收入已经达到了8.64亿元,在全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为7.7%,成为了该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创新增长点。目前该行银行保险业务持续快速增长,业务规模稳居代理保险业务市场首位。
二、目前国内银行保险发展困境在银行保险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原本掩盖在繁荣背后的弊端日益突出。目前国内的银行保险市场远没有达到;相互渗透;、;一体化;的要求,仍然存在业务模式初级、竞争点过分密集的情况。目前银行保险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由银行主导的银保市场环境越来越明显,由于双方缺乏深层次资源整合,银行保险产品单一,竞争的焦点多集中短期的竞争点上,例如产品价格、收益率、手续费率等。由于竞争者众多,直接的结果就是竞争过度,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越来越低,而客户的需求、银行销售能力却得不到明显的满足和提高。
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银保发展的困境?一般认为,其根源还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和金融环境。目前,我国实施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制度。在一体化经营的金融环境中,银行和保险公司同属一个金融集团公司,或者是同一个集团下的子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利益都要服从集团的总体利益,因此他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而我国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都限定在自身的领域,不得交叉经营,也不允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利益目标上不完全一致,难免在合作时产生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在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金融业是优先发展银行业的思路,保险业发展的时间较短。与银行相比较,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要小得多。
银行保险是金融一体化过程中混业经营的产物,没有相应的制度环境,银行保险难以有大的发展。因此,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出,要促进国内银行保险的发展,需要首先营造有利于银行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从长远来看,金融一体化是银行保险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只有建立较宽松的金融法律环境,才有可能实现金融一体化,为银行业更积极地进入银行保险建立良好的环境。我国金融业以迅猛的速度在发展,银行与保险在加速融合,随着银行业与保险业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银行保险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必然要求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破除阻碍金融发展的制度束缚,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
三、立足当前,放眼未来,银行、保险公司携手共促银保合作的深化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和2002年10月修改通过的《保险法》都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金融分业经营的管理体制这一原则。考虑到我国金融业并未经过充分发展,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及风险控制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目前大规模修改金融法律体系、确立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条件还不成熟,坚持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符合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发展实际。但是,是不是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可以放弃银行保险发展,等到金融环境成熟时再去发展呢?其实不然,无论从目前金融环境的变化趋势还是我国银行业、保险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分析,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有尽快发展银行保险的深刻动因,银行保险也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银行业和保险业都需要主动抓住时机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这样才能在将来的银行保险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
在现有的金融环境下,要想摆脱这种银行保险目前的困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跳出现有对双方长远发展均不利的市场竞争框架,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分析研究银行保险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沟通协作,共同促进银行保险的发展:
1、保险公司和银行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优势,在既有的法律框架下,主动升级业务模式,找准并创新价值点
从国际经验看,银行保险是有较高价值的,目前在国内的内涵价值这么低,甚至被一些保险公司视为鸡肋,是目前的发展模型没有产生价值。目前国内的银保发展模型,使得竞争主要集中在收益率和网点的争夺上,导致银行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谁的佣金高就和谁合作,谁的产品好卖就卖谁的产品。不打破这种行业竞争怪圈就只能停留在无休止的价格战上,就无法实现突破性增长。为此,保险公司应当避免沿用传统的战略逻辑,采用找准并创造崭新价值点的战略,主动去推动业务模式的升级更替。这就要求双方必须寻求价格和佣金以外与双方合作关系更为密切、更为关键的价值点。
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下,只有少数公司能实现与银行共同组建合资保险公司,为数更少的公司才能成为金融控股集团,多数保险公司和银行最多只能发展到战略同盟的阶段,但是相比其初级的代理关系,战略同盟所能实现的收益已经十分可观。其次,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应充分研究价值创新策略,通过合作模式和业务模式的升级更替,短期内可以分散竞争的集中度,为合作双方赢得时间来夯实基础,实现双方银保业务的稳健发展。在长期,通过不断深入合作,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紧密,合作深化的结果就是导致业务模式的演进,从整合程度较低的模式发展到更为高层次的模式。
合作双方还可以通过共用品牌使得资源可以进一步整合。初级的品牌策略可以是双方联名,例如保险公司与银行的联名信用卡;高级的品牌策略包括品牌联盟、专有品牌的产品等。
在销售模式上,也可以合作尝试出柜面代理之外各种创新模式,如保险顾问或理财顾问模式,即面对银行客户,将保险作为一种理财产品为其提供理财建议。还有银行电话行销模式,即从信用卡资料库中抽取客户名单,由保险公司通过邮寄信件方式将保险产品介绍给客户,并通过电话追踪并予以确认成交。
2、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合作,发挥整体联动优势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这是银行保险业务得以发展的关键。银保成功需要两个要素,客户群与销售模式。国内银行已经有很庞大的客户群体,却没有找到好的销售模式,只是以销售储蓄型产品为主,造成银保业务价值较低。在新产品的开发上,银行必须主动和保险公司联手创新,使产品能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体,以满足客户对全套金融服务的需求。对此,银行和保险公司应组成市场拓展的专家小组,对银行客户进行细分,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产品应该针对银行客户的细分区隔进行开发,以达到与银行享有产品充分互补的效果。
产品上双方的合作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保险公司根据银行普遍的销售对象,结合保险产品自身的区隔,针对银行的业务特点,细分出各类客户,如储蓄存款客户、贷款客户、信用卡客户等,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虽然缺少银行的实际参与,缺少特定银行的针对性,但开发出来的产品也可具有普遍的适应性。第二个层次是银行参与到产品开发的过程,把该银行特有的销售对象、销售习惯等特点融入产品特性中,有效地实现产品的互补性和不同银行的专属性。
3、双方在银保的后援支持方面加强合作,全面提升银保合作水平(1)双方加强培训合作。培训是保险行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目前银保合作中银行需要充分重视的。保险公司应根据产品和销售的特点对银行职员进行悉心培训,同时,把握住银行建立;理财中心;的机遇,为银行职员提供全方位的金融知识培训,并从中渗透保险营销理念。这样的培训可以使得银行职员更全面掌握金融知识,同时由于逐步了解并认同保险营销文化,在销售过程中更具主动性。
(2)要在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建立一套运作顺畅的行政管理系统,保证销售过程中以及随后的客户服务能够到位。行政管理系统,包括开发适合银行保险需要的业务处理系统,为银行保险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平台。除此之外,保险公司和银行可以合作建立动态、持续的监控系统,定期评估销售的变化,把握市场机遇,这有助于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提高各自的业务运作水平。同时还要把客户服务纳入双方的行政管理系统。保险公司和银行必须理解顾客的需求,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客户服务。如双方根据客户状况共同制定综合理财产品计划,让客户享受真正;一站式;的金融服务。保险公司可以协助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提升服务意识,提高客户留存率。
(3)共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银保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有足够的激励引导银行职员主动销售保险产品。当然,激励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能推动销售,长期可能损害业务发展。所以,在长期内,双方应该把激励与培训结合在一起,运用;软;激励,例如提供资助让业绩优异的银行职员参加高级金融理财课程,或者资助他们考取有关认证等,辅助他们进行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而非简单地给予金钱、旅游等。
第五篇:银保合作措施浅析
银保合作措施浅析
银保合作,“借助银行卖保险”,是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而进入保险领域。银保合作既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银保合作起步较晚,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已呈现出迅猛而又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其间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金融监管体制所存在的瓶颈及滞后的营销理念等。深化我国银保业务合作,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优势,把分业监管逐步引向混业监管,是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银保合作(Bmlcassurance)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借助银行卖保险”,也就是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而进入保险领域。总的来说,银保合作是保险公司或银行采用的一种互惠互利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银保合作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首先,银保合作有利于有效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保险公司通过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可以直接利用银行现有的资源;其次,通过银行网络有利于保险公司扩大信息来源。现阶段,由于社会征集体制的缺失和保险行业的内在缺陷,保险公司与保险市场之间一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与银行的合作,能进一步了解投保客户的财务和信用状况,从而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再次,通过银行销售保险产品有利于保险公司拓宽经营渠道。银行良好的信誉和客户关系有助于保险公司树立良好可靠的公司形象,缩短保险产品和客户之间的距离,改善客户关系,扩大客户群;第四,银保合作有利于完善保险服务的内容。在保险产品特点和价格差异趋微的今天,谁能够提供更多元化、差异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占市场先机。保险公司通过银保合作向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或复合式的)金融服务,就会尽快提高保险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就会提高其竞争力。银保合作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基本地位下降,市场份额缩小。商业银行希望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结构,扩大产品和服务范围来阻止这种下滑的趋势。同
时,商业银行不仅对费用收入感兴趣,而且十分迫切希望通过向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以留住原有的客户并扩大新的客户群,它们希望向客户提供从银行到保险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因此,总的来说,商业银行希望而且必须扩大其产品范围。
商业银行对保险业的以下两个领域尤其感兴趣,即享有税收优惠的储蓄类产品和普通的人寿保险产品。年金和各种与养老基金,退休资产相似的产品因其精算风险可以最小化而且资产数量巨大而极富吸引力。普通人寿保险产品的精算风险很难确定,潜在的积聚资金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吸引力。
银保合作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银保合作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逐步开始合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我国银保合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从1999年开始,中国金融业开始出现“银保合作”热,我国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已有国内五大保险公司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在内的10家银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其中大多数银行或保险公司都有多个合作伙伴。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三家寿险公司均已经在短时间内建立了银保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合作关系并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而呈现出交叉的特点。当前国内出现的银保合作热,符合国际金融一体化趋势,是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入世”之际审时度势作出的理性选择。.但是,我国目前的银保合作只限于单一的银行兼业代理经营保险模式,只是浅层的拼合,与真正意义上的银保合作差距还很大。首先,我国保险公司和银行在营销理念、策略和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滞后于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市场需求和供给脱节,限制了银行保险业务的扩大。其次,在营销方式上,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策略还处于彼此独立的初级应用阶段,业务融合度不高,没有发挥整体优势;再次,在实践中,银保合作主要是围绕某一具体业务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互为代理合作,没有发展形成实质性的“战略联盟”;第四,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观念与习惯难以认同。我国消费者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保险意识比较薄弱,且国民平均收入也较低,有效的保险需求不足;第五,中国金融监管的体制瓶颈阻碍了银保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国内的银保合作目前发展迅猛,形势喜人,但也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技术上的障碍,也有双方认识上的原因。如保险公司与银行没有实现联网,双方高层沟通协调不够。而造成银保合作隐患的本质原因是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发达,金融业仍处于较为完善的不成熟阶段。在国有商业银行占垄断地位,尚未实现股份制改造的情况下,不可能繁衍出“银保合作”的新后代。随着政府角色的转变,和我国加入到世界贸易竞争格局中后,国家的经济逐步走向成熟,金融业也必然会根深叶茂,真正成为经济的发动机。那时,真正的银保合作才会全面实现。在国内,由于各金融部门自身发展尚不成熟,金融监管部门缺乏较高的监管效率,仍然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银行、保险、金融业开始相互融合的形势下,各行业间不易协调,影响金融监管效率,从而危及银保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瓶颈。
深化完善我国银保业务合作的途径和措施
银保企业应大力发扬开拓职业化的进取精神,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激活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积极开发银保合作的新产品,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不同金融机构相互合作的保证;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这是指导银行与保险有效合作的基本
前提,平衡银行与保险的文化理念冲突,节约成本,重视利益分配,重组相关人员的培训;针对金融监管体制的瓶颈,可以逐步实行功能性的监管,由一个部门根据银行、证券、保险三者相互融合、联系密切的特点进行监管,统一协调解决跨行业合作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即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混业监管模式。我国在条件具备后应逐步与之接轨,由分业经营、监管向混业经营、监管过渡。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及利益均沾的合作优势,有利于金融资源整合。银行业与保险业作为世界保险市场的一部分,必须顺应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作为商业保险的合作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基于核心的课题,推进银保合作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