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族隔离:从“清真氛围不浓厚”的大学食堂开始
种族隔离:从“清真氛围不浓厚”的大学食堂开始
最近,笔者在网上看了很多大学行政管理部门公然违背国家法度,默认特定民族与特定宗教绑定,在学生食堂公然进行种族隔离的报道,感触很多。从最早的清真食堂,到外菜莫入、清真专座,再到后来的穆斯林专座、穆斯林专用食堂,我们看到了隐藏在教育体系与民宗体系内的两面人与宗教极端势力是如何通过日拱一卒的方式,一点一点渗透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校园,是怎样与我党争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笔者个人感到不寒而栗,笔者不知道我这一点点软弱无力的呼唤,居于庙堂者能否听到、看到,但笔者觉得还是要就这一点说些什么。
首先来说一下,到底什么是清真食品,在这里笔者引用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有关负责人的回应。1.首先,在方向上,主要是针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而不是对清真食品本身;2.其次,在适用对象上,主要针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管理规范,建章立制,便于政府有关部门有法可依,而不是针对普通消费者;3.第三,在清真食品的概念上,严格将清真食品界定为群众的生活饮食习俗,而不是将清真食品界定为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食品,为防止宗教干涉世俗生活建立了一堵防火墙,为促进我国清真食品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最为重点的第三条,将清真食品界定为群众的生活饮食习俗,而不是将清真食品界定为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食品,为防止宗教干涉世俗生活建立了一堵防火墙,为促进我国清真食品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清真食品到底清真不清真的问题仅仅是民俗,与伊斯兰教教义并无必然联系。既然是民俗,那就不可以要求有伊斯兰教神职人员参与,更不能要求必须有什么驻厂阿訇,更不能要求牛羊必须经过阿訇屠宰才能算是清真。只有穆斯林才会要求牛羊必须是由阿訇屠宰的,对于回族等十个伊斯兰教信仰广泛的普通民众来说,如果因为长期生活的社会与家庭环境有食物禁忌,比如说不吃猪肉等等,吃更容易入口的普通牛羊肉就可以了。还有其他例子不胜枚举。否则,所谓的“为防止宗教干涉世俗生活建立了一堵防火墙”就成了一句空话。
不过,笔者仔细浏览了多个省份制定的清真食品管理办法等条例,多个省份在清真食品管理办法多次出现伊斯兰教或者宗教信仰的字样,甚至还有民宗部门、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共同参与对清真食品的监管的条文。说好的将清真食品界定为民俗呢?说好的防止宗教干涉世俗呢?而在清真食品、清真食堂的管理中,各地的统战部门、民宗部门多次与当地伊协的神职人员参与到了对清真食品的审查,甚至于伊协的宗教人员还在大学校园里公然检查清真食堂。对于民宗部门、统战部门的相关人员来说,厘清民族与宗教的区别,阻止宗教干预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社会运转,是责任,更是义务,结果各地的相关部门却连这个基本的原则都搞不清楚,如何指望他们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统战工作?(新疆不算在内,新疆的 干部是好样的!!)笔者再说一句诛心的话,一帮连民族和宗教的区别都弄不清楚的官员,恐怕已经不仅仅是尸位素餐那么简单了,而是民宗部门、统战部门被要管理、统战的对象给管理、统战了,这对于我党的执政基础会构成严重威胁!
下面笔者来举个例子,2016年10月,云南省呈贡区民宗局清真办金丽萍主任带队,检查高校清真食堂,结果发现“清真氛围不浓厚”,责令整改。食堂承包人吓得连夜整改,并挂上穆圣头像…………
清真氛围不浓厚是什么意思呢?笔者到现在也没明白。整改方式更是匪夷所思,居然挂上了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的头像,默罕默德的后代是中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吗?好像不是吧,他是因为伊斯兰教先知的形象留在史书之上的,在清真食堂挂一个宗教人物,这就能让气氛“清真”起来? 先来看看百度百科对于清真的定义。清真,(阿拉伯语:?,英语:Halaal,halāl,halal),阿拉伯语原意为“合法的”,指符合宗教教法的。清真食品不仅仅是指不吃猪肉驴肉的问题,即使是鸡肉羊肉牛肉,宰杀时没有诵经,以真主之名宰杀,都不能算作清真,有宗教神学意义。但清真与阿拉伯语?词义的范围有所不同,作为一个中文词汇,清真仅针对符合伊斯兰教教法的饮食而言的,与其他如衣、住、行、思想无关。宋末时期开始用于伊斯兰教。到明清时期,这一用法和概念已经得到系统阐述和普遍接受。
既然国家民委相关负责人在回答有关清真食品的定义时,明确否定了清真食品不能够被定义为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食品,那各级宗教事务部门、伊斯兰教协会还有什么资格介入清真食品、清真食堂的监管呢?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有关教育的法律都明确了宗教绝对不能干涉教育,学生更不允许在校园进行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食堂是学校的组成部分,在食堂里贴什么宗教标志什么的应该吗?要知道,大学入学的学生往往最大也就是18周岁刚刚成年的学生甚至还不到18周岁,给这些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们进行变相的宗教宣示,这难道不残忍吗?一个孩子本应在社会主义大学里接受先进的社会科学文化,而不是愚昧唯心的一神宗教思想。更可恶的是,各级学校的主管官员们毫无警觉,对宗教、邪教思想借助民族的外壳借壳上市入侵校园无所作为,甚至是推波助澜。笔者不知道,这些为人师表的人,到底对不对得起党和人民赋予你们的职责与期望?从最早的清真食堂,到后来连清真这个民俗的外衣都不要了,直接开始搞什么穆斯林食堂,整天说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与科学,结果反而是信教,尤其是信了伊斯兰教就有特权。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在政策的不平等下,个体都是趋利的,学生,尤其是特定少数民族的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认为自己是穆斯林,哪怕自己对于古兰经、圣训一无所知。某些学校的脑残官员们还把这种加剧矛盾与隔离的行为当作“民族团结”的政绩来宣传,真是不知廉耻。还有某些脑残小清新圣母指责我们这些捍卫法律尊严、声讨尸位素餐官员的人破坏民族团结,笔者觉得,应该把这些无良官员和小清新圣母都丢到南疆反恐形势最严酷的地方去锻炼锻炼,因为这些无良官员与小清新圣母事实上已经成为了给新疆反恐第一线干部战士拆台的元凶罪魁之一。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马上把清真食堂废除,改为不具宗教色彩的民族食堂等等可能并不现实,但是对于各大高校、各级中小学的清真食堂进行严厉清查也是在情在理。比如说,禁止一切宗教标语、标识、标志出现在食堂中,同时将清真食堂的监管权力从民宗部门手中收回,回归到食监部门,让清真食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俗食品,而不是宗教食品。
其次,坚决禁止伊协成员等宗教神职人员干涉清真食堂、清真食品的管理,神职人员就老老实实地待在清真寺里,不要在世俗社会里胡搞瞎搞,更别拿自己那套愚昧唯心的宗教思想来荼毒校园里的学生。最后,不能在清真食堂内搞任何形式的隔离措施,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的学生不是天然的穆斯林,可能从小受家庭影响不吃猪肉,但是这种习惯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学校不能说只让这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去清真食堂,而不吃含有猪肉的普通食堂饭菜。归根到底,还是要尊重个人选择。比如说,满族有不吃狗肉的习俗,但现代社会的满族人有多少人对这样一条民俗完全无感,吃狗肉吃的特别欢?习俗虽然说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是遵守不遵守这种民俗,全在学生本身,学校不能强迫学生遵守这种习俗。还记得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个回族学生分享自己上大学之后第一次吃猪肘子的感受,他说“吃货改变信仰”,这样多好。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权,同时要鼓励学生接受科学的唯物主义思想,对愚昧的宗教思想SAY NO!!这才是大学的管理者们、老师们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笔者要问一句,陕西师范大学那个教授政治课程的女性穆斯林老师孙红娟开除了没有?光是她利用课堂传教,就足够开除了吧?
鞠躬尽瘁为国忧,华夏复兴望君同。
第二篇:大学四年规划----从计划开始
大学四年规划----从计划开始
在期期盼盼的一段日子里,终于踏进了我的大学。大学的第一步便是我的大学四年规划来开始,人生需要计划,更需要实际奋斗。
“梦想总是很诱人,但大部分梦想永远停留在梦想阶段。只有那些勇敢行为者,才能梦想成真。”
高中阶段,勤奋好学,孜孜以求,想考取大学,也许我也属“那些勇敢行为者”之列。终于考取,圆了大学之梦。进了大学,有了更加美好,诱人的梦。成为优秀大学生,成为班级乃至学校的佼佼者,成为学生会的“小头目”,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成为毕业后众多单位青睐的对象,成为……诱人的梦,美丽的梦,使人振奋不已的梦。为圆这些梦,我要好好规划一下四年的大学生活,让她去我生命的历史中留下灿烂的篇章。
每个人都应该设计属于自己的人生。因为青春,所以激情,想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并且乐不知倦的追求;因为青春,所以梦想,带着父母的期望,也带着自己对未来的理想。现在,我踏上了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想在这儿播下理想的种子,耕耘人生的价值,拼搏进取,成为南广的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
这次我被南阳理工学院录取,我感到很荣幸。立德、敬业、博学、竞先是南广学院的校训,我想这里一定能把我培养成更加有用的应用型人才。我读的是语言传播系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专业。据有关资料了解,这个专业为政府宣传,文化,公关等部门,传媒业和企业培养具备较好汉语写作水平和公关文秘知识,较高文学素养和教强组织协调能力,熟悉办公自动化技术,具有坚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语言交际能力的从事秘书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公共基础课外,这专业方向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中国 文学,古代文学,文学作品分析和基础写作,公共关系学,法学概论,国际礼仪,行政管理等。我想,我在以后的大学四年中一定加倍努力学习好这些课程,多看有关书类,时事政治等,来加强这门专业的知识,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中国传媒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
有人说大学是道门槛,节于社会与学校之间,跨过大学这道门槛便是社会,所以大学也可以说是一个准社会,是由幼稚走向成熟过渡期,是由狭窄的生活圈转变到大社会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如加入带社会的缓冲地带,这一切的变更便决定了我对自己要求的改变,除了如同高中的充实自己外还要更多的展示自己。我想要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的话,第一步便要适应大学了,修好每门必修课便是首要条件,比如说英语,英语确实很重要,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这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的人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但事实上我在这方面确实很差,这便是我在大一的学习中最起码的努力,因为多掌握了一种工具,就多一点生存的空间。
为了充分体现我在南广四年的人生价值,圆我南广之梦,我必须好好规划一下四年的学习生涯。
大一的时候,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的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多和师哥师姐们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因为大一任务不重,所以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学习计算机知识,争取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自己的学习,为可能的转系,获得双学位,留学计划做好资料收集及课程准备。多利用学生手册,了解相关规定课程,广泛涉猎中外名著,提高自己文学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另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也是我的另一个努力方向。
记得有本书说过:“一个人的成功,70%会是来自社交能力,30%是来自自身的努
力”。也许此话过于绝对,然而是以次说明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刚步入大学生活的我们,以前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变更,原建立起来的较稳固的人际关系被打破,而熟悉的人际关系突然变的陌生,一切又只能重新来适应了。所以首先必须要求自己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比如说要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环境。人常言:人之不顺心,十有八九。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现实,适应环境了。另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扩大知识面与人际交往关系,是人们获取事业成功的社会支持,而个人的品质和心理状态又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此,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希望老师能授予我一项班干,或者是学生会中能帮忙打点打点,之所以有这个愿望,是因为,我希望当了班干之后能更好地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能更好地约束自己,做出榜样,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来适应大学这个大家庭,干出一番业绩,以后报效祖国,我比较喜欢文艺之类的活动,希望,借此机会,展现自己的组织能力,发挥自己的爱好,同时借前车之鉴,改正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做到顾全大局,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宽厚待人,敢于修正自己的不妥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总之是抱着十分热切的希望能做个好班干,为班级尽一份责任。
大二的时候,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团体组织,锻炼自己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把英语四级通过,争取在后两年通过英语六级,并开始有选择的辅修其他专业的 知识充实自己。
大三的时候,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术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验。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假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如果希望出国,就多接触留学生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
大四的时候,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定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技。
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大学的生活也是如此。应该多和老师以及师哥师姐们交流,尽快规划自己的大学行程。
要真正学到东西就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但除了勤奋还要注意学习方法,因为大学期间要学的东西很多,所以务必要分清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关键知识、,我准备从大一起,就应该养成每天上自习的好习惯,要让自己的自习时间占到课余时间锝70%。自习中最好把四大基础化,学好学透,打下坚定的基础,做到预习,认真听课,复习,三步曲。
以上是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的四年人生规划。这份规划使得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使我的追求之梦更诱人,更美丽,也更体现我的价值和追求。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将在南广宽阔而温馨的胸怀中茁壮成长。勤奋好学,踏实学习,孜孜以求,锤炼言志,塑造人生,成为南工出类拔萃的优秀生,真正成为圆梦的“勇敢行为者”。
第三篇:大学管理从“心”开始
大学管理从“心”开始
作者:储朝晖
钱学森之问已众所周知,但是大学为什么还是培养不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杰出人才为什么老是“冒”不出呢?这对不少人来说是个谜,其中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与决策者。
怎样的模式有利于杰出人才的培养?我认为钱学森之问与孟二冬精神恰好可以形成一对问答,孟二冬精神即“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追求真知、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的精神,这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个思考方向。然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的大学管理制度不利于普通教师践行这种精神,或者说不激励大学学人以这样的方式去生活。
大学管理的行政模式是条歧路
大学不注重学术价值,而重视经济、政治价值,这使大学偏离了本原,走入了误区。
中国现代大学诞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们先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再学习欧洲的办学理念,后来以美国为主要的学习对象。中国大学在1917年之后,逐渐融入了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从1917至1925年、1928至1937年、1937至1946年,中国大学发展先后出现几个小高峰,杰出代表是蔡元培任校长时期的北京大学、郭秉文任校长时期的东南大学、梅贻琦任校长时期的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
自1949年以来,中国高校管理以“前苏联”为模仿对象,引进行政管理模式,逐渐脱离了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这一源头应回溯到孙中山效仿“前苏联”模式,建立了广东大学,后来改名为中山大学,并形成了“党化教育”模式,受到了胡适、陶行知等人的批评。1928年国民政府开始反对“党化教育”,转而提倡“三民主义”教育模式。但这一大学与行政紧密结合的模式,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得到了广泛推广。
1952年,中国进行了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逐渐形成了偏重理工学科、轻视人文学科,偏重大学的经济和政治工具功能,轻视大学的人文功能的局面。
二十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年代。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提出了中国大学的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随后,很多学校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自1991年以来,大学的行政化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更多地将大学定位为官僚机构或工厂,这样的体制自然难以培养出学术大师。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高校和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找到了一种新的模式,即以工程、项目、课题的方式管理大学。这种管理方式表面上看很有效率,但实际上对大学构成了深层次的损伤。因为,这种模式使学人直接受到行政部门的干预,学人的自主性被系在一个个掌权、掌钱的外行人手里。
在2008年的时候,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曾对我说:北京大学曾经与美国大学是同步的。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改革的时候,北京大学的发展是和美国大学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西南联大也曾经步入世界大学前沿。但现在,内地大学和美国顶尖大学的差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差距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想主要在于:大学制度的行政化与大学内在价值的丢失
大学不注重学术价值,而重视经济、政治价值,这使大学偏离了本原,走入了误区。
大学本应承载三重价值,即学人的精神家园,学业和职业的基础,成人和幸福的基石。
近年来,有些学生一入校,就探讨将来的职业和收入问题,只注重职业与就业功能。就业当然很重要,但如果只是关注这一方面,未能在内在精神上成为真正的大学人,未免太过片面和狭窄,也太浪费青春。大学太过行政化,会导致大学精神的缺失,而精神的缺失使大学不能很好地完成成人的功能。因此,大学的发展要遵从其自身的内在生成规律。
中国大学发展现状,从外部环境来看,有四种迹象严重影响着中国大学的发展:第一,高等教育顶端外移,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生直接就读世界尖端大学本科、研究生。2009年有1万多名中学生选择不参加高考,直接出国。第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杰出教师并不多见。第三,创新能力难以提升。根据洛桑报告,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上处于中等水平。第四,评价方式单一,高校之间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现在学生入学仅凭高考分数,很难做到教学适宜,应该在高校和学生之间建立双向选择关系。
从内部发展来看,大学存在着五大突出问题:第一,真伪难辨。真研究还是假研究?真学历还是假学历?类似问题层出不穷,大学公信力下降。第二,钱权横行。大学里,能拿到科研经费的人比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人往往处于更好的位置,真正做教学和研究的人反而很难拿到经费。第三,虚实不分。有的教师认真教学、专心科研,有的教师头顶各种名誉招摇,哪种教师对大学的发展有实质贡献值得我们深思。第四,批判无力。有一次,我参加研究生开题会,一位老师给学生论文提出一些意见,学生就非常激动地认为,这位老师对他有意见。现在老师都不能批评学生,那么在老师之间还能互相批评吗?老师还能批评校领导吗?在这种的风气之下,学术研究怎么能进步?第五,闭门自慰。关起门来看自己的学校年年有进步,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指标,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横向和纵向比较。所以,我们要积极推动全国各地的学校做校史工作,这样会有利于各个学校以史为鉴,认清现状。
近十年来,内地大学发展有量的增长,但未能实现质的提升。从1995至2005年间,我国28所高校与美国大学联盟SCI论文指标比较可以说明,而这段时间大学教育不公平问题加剧。在扩招前,大城市与农村学生生源的比例约为3:1,而扩招后达到了5:1。大学的发展仍在粗放式地扩张规模,尚未走上内涵式自主发展之路;大学的发展仍然依据行政和商业规则运行,学术逻辑依然被边缘化。
2010年8月9日,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在《经济观察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学开马车赶火车”的文章,形象地指出了大学官本位浓厚、人事制度老化、师生关系疏远、教学声望下降、泡沫学术抬头、计划经济严重、人文精神模糊和改革步伐缓慢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个是在精神层面上丢心失魂,另一个是在制度层面上杂乱无章。总之,大学的发展亟须弘扬大学精神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要遵从大学的逻辑来办大学、管理大学。
“士志于道”:中国大学精神的千年根基
“士志于道”,是中国大学精神万变中的不变;自主与他主,是中国大学精神兴衰、显隐的主要根源;明道、变道、弘道,是中国大学精神发展的走向。
在中国历代大学中,“士”是个关键概念。“士志于道”即“士”追求“道”。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多样性的“士”,通过“士各有志”的多样性的“志”共同指向外在一致而内在多样性的“道”。这便是我国古代大学精神的基本原理,它对现实大学的发展启示太深刻了。
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等学校的个案研究发现,不同的大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出各异的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但深入研究会发现,各个大学精神都具有一定的共性,都与当时所处时代的救亡图存密切相关,带有“明道救世”的特征,具有对世事批判和审视的视角、尊道抑势的心态。
中国大学的源头在春秋战国时期。“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精神的起源,也是中国大学精神的起源。《大学》开篇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大学精神自身发展的道路也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士志于道”,是中国大学精神万变中的不变;自主与他主,是中国大学精神兴衰、显隐的主要根源;明道、变道、弘道(以行为承载道),是中国大学精神发展的走向。
简言之,“士”是中国大学精神千年主体,“德治”是中国大学精神久远根基,“做人”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首要论题,“合一”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结构特征。中国大学精神即是“士志于道”的精神,或者说是“士”的精神,是“德治”的精神,是“做人”的精神,是“和合”的精神。
近代中国大学中西融合,主要具有学人自主、民主科学为核心和全面深刻等三大特征。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大学逐渐吸收西方的精神,但这个过程是自主的。而在1950年之后,大学的调整、改革经常受到外在的影响,是不自主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大学的发展是全面与国际主流融合的,现在的情况仍然不能达到当时的融合程度。
开放是符合大学逻辑的选择
学术始终是大学千年不变的立身之本,开放是大学学人通向探求真理的途中最适宜的路径。
开放是大学本原的特征,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稷下学宫、书院,还是西方的波隆亚,都在生源、教师来源、学派关系、思想表达等方面呈现出开放的特征。大学因其开放性,历来就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组织形式和组成部分,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了大学的开放程度。
大学的开放性是由大学的社会职能决定的,培养高级人才和探究高深学问不可能在一个局促的环境里成就,唯有精神意识开放,才能在讨论、批判过程中促成知识增量的产生,才能培养人的问题意识和开放的思路。学术始终是大学千年不变的立身之本,开放是大学学人通向探求真理的途中最适宜的路径。
开放还是大学能成其大的缘由。现实中客观上存在行为和思想的域限,然而,这种域限是时代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不足造成的,而非主观设定的,大学开放即是立意于能容乃大,而尽力拆除有碍大学发展的行为和思想围栏的过程。
开放也是大学的生存机制,是大学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大学发展存在多维的空间,需要以学人独立自主的、开放的思想意识去探究、选择,寻找到适合自身条件和目标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开放是大学发展最为关键的免疫系统,它的存在和运行足以消解大学中各种危害学术的观念、制度、行为方式及其他妨碍本真、健康的学术增量产生的因素。只能依靠更大程度的开放,才能让伪知识、伪学问以及有违学术规范的行为原形毕露。
大学开放就是营造并维护大学的原生态。开放则兴盛,闭锁则衰败,大学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代表着大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
封闭则是中国大学积弱的主因,中国大学在生源、师资、课程、管理等核心层面均未深层融入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中国大学要立足本土,发挥优势,但一定要融入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管理体制官僚化必然导致封闭。封闭的后果是:大学成为行政科层的附属品和复制品、学人权力边缘化以及办学过程“学店化”。
中国大学在人类大学中的生态状况必须通过开放才能改变,“自我举起”式的改革不可能改变中国大学的生态状况。只有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中,才能实现同世界范围内优秀大学有效交流、对话和沟通,可以直接体验到的,竞争是通向人类大学生态顶端的现实路径。
大学开放是多层级的开放,生源开放是起点,考察指标是外地学生的比例。师资开放是关键,考察指标是学校是否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教师;双向、平等、全面开放是目标,现在很多学校是不平等的开放;价值开放是最高境界,学术自由是保障;开放的微观体现是人际的包容,当你身边有一个人在创新或与您意见相左时,你是支持、容忍还是厌烦、打压,这是检验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开放性的微观标示。
开放并非必然或自然导致大学发展。若以因循、被动、他主的态度迎合开放,中国大学可能会江河日下;若以求新、自觉、主动、自主的态度迎接开放,中国大学才可能真正获得提升。有些大学领导说,教育部说怎么改我就怎么改,这就是典型的因循。开放环境中的竞争是促使一所大学不敢松懈,积极进取的巨大动力。开放意味着大学而有更多的公平、效率与健康。
进一步开放是提高大学质量的关键,大学质量不可能完全靠被动地接受评估而提高,不可能靠物质金钱堆砌,不可能靠较高的行政级别抬高,必须靠师生自觉感知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开放和自主发展才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
开放大学的精神和理念
从“心”开放,是获得真实有效发展的根基,是解决当前大学发展中遇到的众多突出问题的一种有效选择。
从“心”开放,是大学开放“先立乎其大”的选择。“心”是指大学的精神和理念。大学精神与理念的开放是决定大学开放的首因。大学的本质特征决定着大学的开放必须从内部开始,必须首先实现大学精神、理念和思想的开放。
从“心”开放就是依据大学发展的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从大学内部发出的一种理性、真诚和诚挚的诉求;是一种自觉、自主和自为的开放;是“主体在场”而非“心不在焉”。只有保证这样的诉求不失真地发挥作用,才能引导大学健康、协调和稳步前行。
从“心”开始才能使开放成为大学诚于中而形于外的特性。评价大学是否开放主要看它的思想、精神和理念是否开放,再看它的其他方面是否同样显示出开放的特征,不能因为它具有某些形而下的开放特征就判定它是开放的。
从“心”开放,是获得真实有效发展的根基,是解决当前大学发展中遇到的众多突出问题的一种有效选择。如何将大学办出特色,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出更多、更杰出的人才,如何解决资金、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在思想、精神和观念上进一步开放。先准确定位大学,依照大学的逻辑,把这些问题放在大学发展之中逐一解决。
从“心”开放,是中国大学的战略选择,包容、融合世界上一切优秀教育文化和大学发展模式是再造和创新未来大学发展的基础。中国大学应有长远眼光、宽广心胸和远大志向。进一步国际化是中国大学发展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惟有在真诚参与中,才能提高中国大学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中国大学从“心”开始,进行开放的时机与机遇已经到来。抓住当前的机遇,实现从“心”开始的大学,开放是中国大学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选择。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多地关注了世界各国大学的外在、过程、制度和结果,而对属于大学内核的内在精神、宗旨、原则和理念或关注不多,或忽略,或避而不谈,或有意排斥,没有沉下心来打造中国大学独特的精神视野和路径,没有因时因地制宜、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由于精神理念没有完全开放,使大学在设置和运行方面手足受束。没有进入原生状态,一直没有完整地展现出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大学精神与理念的开放,不是一个简单的形态开放,而是向着大学本原的目标,遵从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立足于人类大学文化的积淀,超脱于权势和利益,由学人自主地沿着大学发展的轨迹向前迈进。
育人、学术是大学的目的。大学的一切办学措施在于保障和增强大学的育人与学术整体能力。学术、育人若不能成为大学的目的就必然成为大学的手段。
大学开放是由实然大学向应然大学之路的开放,是向大学学人责任与权力的开放。大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专业性社团组织,必须建立宽松的研究环境,让思想自由奔驰。每个学人都应勇于发起和接受挑战。每一位真理的探求者在真理面前都是天真的而非老成的,是虔诚的而非虚伪的。
大学精神理念的开放,集中体现在社会和政府对大学师生在追求真理、增值知识、成就人才上的充分信任。社会和政府应该相信学人能够通过研究共同体内在的准则处理好内部以及学人与社会其他组成的关系,使学人们能够自主地追求大学的核心价值,不用大学的外在价值束缚学人对大学的核心价值的自主追求。
学人的精神是独立的,应立足于独立思考,而不是成为物质和世俗权势的奴仆,更无须对社会采取追赶、逢迎和讨好的态度。为此,大学管理中要多些自主权,少些行政命令;多些民主评议,少些“一长制”。
大学学人要成为大学的真正主人。一些学校总是把仅到过学校一两次的领导人的照片放在前面,而无视长期工作、生活在校园的师生。大学开放要使大学学人不再仅仅是打工者,尤其不应成为“搬运工”,而应成为以中西文化为基础的独立思想者,成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材料的原创者。
大学精神理念和思想开放不是追求无政府,而是要寻求更有效率、更符合大学特征的、更为严谨的管理,主要依据学术逻辑而非行政逻辑或商业逻辑对大学进行管理。学术的真实权力应掌握在实实在在做研究且在某一领域走在前沿的人手中。开放在于使学术规范畅行无阻,承认学术规范是天下的公器,不可私用,也不可为一部分人所用,每位学人都有同等的使用权力。
“彼且为大学,与之为大学”
每一个大学学人都要作出自己的选择,选择麻木还是清醒?选择自主还是他主?选择闭锁还是开放?选择为学还是为官?选择求真、求善还是趋伪、附恶?选择独立思考还是一味服从?
“彼且为大学,与之为大学”的意思是,将大学作为大学,不能作为政府机关或商业机构来管理,要遵从大学的逻辑,采用大学的模式管理。
一般地,大学管理依据可以有三点:一是从学生天性出发,依据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提供管理服务。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采用把课程内容备好告诉学生的方式,而非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定期和学生谈话,发现学生的特长,分别指导。二是从政府文件出发,通过行政指令、领导要求的方式,制定教学计划,师生按要求活动。这种方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达到了顶点,但往往违背师生天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三是从社会需求出发,根据学校定位,形成办学理念,制定教学计划,师生按计划活动。
比较科学的大学管理应该将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作为第一依据、社会需求作为第二依据,依照专业社团的方式进行管理,依据法律和大学的特性和内在逻辑管理大学。只有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人力资源才能增强,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现代大学应该依据人的成长和知识增值的逻辑管理,即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学生自治;依据法律保障,授权与问责相结合,决策与执行相分离,使大学学人有责有权;依法民主管理学校。
要明晰高校与政府的法律关系,由大学来办大学,教育家办大学。政府并不一定能办好大学。应对现行《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大学办学自主权很难得到政府行政部门尊重的部分作修改。建立学术主导的内部管理,普通教授主导的教授委员会负责学术评价、人才引进和评价、招生、财经分配,健全的学生自治组织。只有在学术最前沿的人,才知道学术资源如何分配最为有效,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学术主导。现在高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一定要考核学历,因为没有同行能客观地评价他的学术能力,如果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近期目标是:第一,打破计划体制,实现学校平等竞争(打破招生分批次,校长论级别,资源分配论关系的局面)。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评办分离,恢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第三,保障学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完善校内的民主管理。第四,明确学校章程(条例),各校依章办学。大学自身面对改革宁可快半拍,不要慢半拍。首先制定章程,练好内功。把学校建成知识分子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真正落实服务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策略。
每一个大学学人都要作出自己的选择,选择麻木还是清醒?选择自主还是他主?选择闭锁还是开放?选择为学还是为官?选择求真、求善还是趋伪、附恶?选择独立思考还是一味服从?建议大家独立思考而不一概接受,求真拒伪,趋善而远名利,务实而戒浮躁,创新而不简单重复。以此与大家共勉。
《光明日报》2012年1月30日
第四篇:2019年大学党课思想汇报《从选定方向开始》-
2019年大学党课思想汇报《从选定方向开始》-范文汇编
敬爱的党组织: 最近几天很多位青年老师都对我们的现状表示担忧,他们花费精力在课堂直接表达这种复杂情感,当面指出我们的问题。言辞中还隐约透露出了他们的不理解,一种我们难以理解的“不理解”。
有老师明确指出:“与其他学校的学生对比,我们的学生显得能力不足,动手能力远不及武大的学生,甚至连某些地方师范院校的实习生的粉笔字都写得比我们要好得多。”还有老师这样说道:“三年前,你们与考上武大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可能不那么大,四年以后,武大的学生好的进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斯坦福,差一点的则保送到北大、清华、中科院,而我们却以考进武大为荣,像曲阜师范学院的学生每年考进北大清华的也是大把大把的……我们在大学里不应该只压压马路,看看电影,牵手了,又分手了……”
青年教师对我们这批年轻的本科生的那种关心让我本人惭愧不已。他们所言是否属实我无法考证,但这些刺激性的话语值得我深思,也希望能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结合近期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课程,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但由于自身水平所限,不得不感叹,“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当我们有些人把生活过得风风火火的时候,当另一些人把日子过得浑浑噩噩的时候,怎谈“把握现在”呢?个人觉得这些都算不得把握。风风火火并不一定表示充实,也许只是抵抗寂寞的一时的胡乱挣扎;浑浑噩噩也许不代表放弃了追逐的勇气,也许只是向周围发出了一种求救的信号,代表自己无力面对与承受。我们是否应该有一种计划,使其能够像暗夜中的北极星,指引人生的路;能够稳居于心,贯穿一生,给予我们有尊严地自豪地活下去的勇气。这个答案只能在“放眼未来”的过程中寻找,不应一味强调现在的重要性,不应过分沉溺于曾经的失败和成功之中,将现在积分起来才是我们完整的一生,也许我们要积淀的只是厚度与面积而已。
大家对柳青的一句名言并不陌生,他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在年轻时选定方向,并坚定地践行自己的理想,不忘思索、修正与动态规划,这样内心才会有一种坦然吧!我愿用毕生精力向着这种美好的感觉前进。汇报人:lunwen.cnkjz.com 2010年12月29日
第五篇:美国大学开学第一课从血拼开始吧
美国大学开学第一课 从血拼开始吧
对初次登上美国国土的学子来说,美国留学开学第一周十分重要。中国人常说“开门红”,寓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意味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留学美国的生活。留学生在美国生活凡事都需要身体力行,开学第一周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同学们需要早作安排。
美国大学一般要求低年级学生住校,高年级学生自行安排。因此,新生家长来到学校第一步莫过于把学生安顿下来,领取宿舍钥匙把东西搬进来。
第二天一般要注册本学期的课程。很多美国高中生在附近的大学上课,这些学分一般会被这些大学承认,因此注册课程过程并不简单。这个时候学生一般会见到自己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的责任是按照学生高中所上的课程量体裁衣帮学生参考什么课可以免修、什么课要加强。有时候,能否免修一门课会让人伤脑筋。因为很多学校按照学分算学费,免修一门课程意味着省下不少钱,学生家长当然希望能够免修,但指导老师却不见得同意。为了减少纷争,不少学校设有评估考试,考过了可以免修那门指导员和家长意见不合的课。
美国大学生选择专业很自由,在校期间可以轻松地换专业,入学时也一样。不过也许是因为太过自由,很多时候学生都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一般这个时候学校会安排人员再次和学生交谈帮忙定夺。不过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就是拿不定主意,那倒没有太大问题,学校允许学生把自己当做“无专业人士”,先选几门中意的课然后再慢慢想。
下面一起来看看哈佛大学上课第一周的情况吧。
哈佛开学的第一周,叫Shopping
Week。
购物周?
是的,只不过shopping的对象,是课程!
很多同学对选课很纠结,因为以往的经验表明,你以为有趣的课程不一定有趣,你以为适合自己的课程不一定真正适合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哈佛将开学第一周定为Shopping Week,学生可以在这一周尽可能多的试听课程,了解课程内容和教授风格。
大二学生Mayo表示:“我可以在Shopping
Week里自由听课,就算是那些跟我的专业没关系的课程,我也愿意去听一听,看看他们到底在研究什么。”
下图是Shopping
Week期间,哈佛学生涌出教室。
教室座位有限,很多学生在Shopping
Week只能站着听课。
《微观经济学:高级课程》课堂上大家讨论热烈。
当然啦,落定宿舍、选完课程,大会小会是免不了。学生会被安排和学校、系领导以及教授见面。怎么开会各个学校各有特色,但是有几样一般是免不了的:至少有一个会是校长、各级领导和教授穿上各自最高学位毕业学校的学位服。美国各大学的学位服虽然格式差不多,颜色却有些不同,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位颜色更是差别很大,因此台上看上去真的是五颜六色一大片,煞是好看;会前一般会唱美国国歌,一般是一个领唱其他人跟唱;如果是和教会联系紧密的私立大学,有时候还会有神职人员来祷告,公立大学必须政教分离,学校不得出面支持任何宗教活动。
做完这些,一般就是周末,过了周末就要开始上课,很多学校会安排学生在此周末参加社区劳动,颇为类似于“学雷锋”活动。新生会被安排到本地某些部门干些杂活。
去社区劳动总得有人带队去,一般带队的是学校的教职工、已经毕业的校友或者所在地的热心居民也会来帮忙,这些一般是义务带队没有报酬;不过很多时候会安排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带队,学生领队却有颇高的报酬。当然,一般只有成绩好的高年级学生才可以成为领队,这也成了鼓励新生好好学习的机会:今年各科都拿个好成绩,明年就轮到你带队赚外快了。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活动不但得到接受单位的重视、学校的重视,有时候家长也很重视,大概最不喜欢的就是学生自己了。
接收单位重视社区劳动很好理解,有人来免费干活总是再好不过的。而学校一般也把此类活动当做和当地单位联谊的方式,互相增进了解,有利于将来合作,说不定还能从那些单位得到些捐款。从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角度,学校一般希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互相认识,在劳动中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一般接受单位总多多少少有毕业的校友,这些校友一般会是此次活动的接待人员,学校希望校友能关心自己的弟弟妹妹们,特别是他们将来找工作时能够帮忙出主意、在各方面多多关照。
推荐阅读:
网申美国大学最易出错的问题大汇总
2015年QS世界大学排名出炉 麻省理工位居榜首
no zuo no die 《查理周刊》恶搞叙利亚小难民之死遭各方谴责
扒一扒当红艺人留学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