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滥竽充数成语故事
【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
【出处】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释义】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混饭吃的人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同韵词】三薰三沐、义夫节妇、三翻四覆、连类比物、乘隙而入、动心娱目、骈首就戮、临危不顾、丑类恶物、贪位慕禄、......【年代】古代
【谜语】南廓先生吹竽
【邂逅语】南郭先生吹竽;红薯粉掺在藕粉里
【英语】betherejusttomakeupthenumber
【法语】occuperuneplacepourlaquelleonn'estpasqualifié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不久老国王死后,新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南郭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就连夜逃出了皇宫
【成语示例】言调整人事,滥竽充数,依然如故。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成语造举】
◎ 众多絮棉制品经营者纷纷抢滩这一领域,其中不乏假冒伪劣产品鱼目混珠,滥竽充数。
◎ 上海几万支大大小小的装潢队伍,约占95%以上是外省民工,其中90%的人员没有装修专业技术工程证,另有20%~30%的人员更是滥竽充数,仅仅在建筑队里干过几天小工,是铺盖随身带、居无定所的“三无”盲流人员。
◎ 以《滥竽充数》一课为例,用逆向思维方式会得出:南郭先生虽不懂装懂,但不是执迷不悟,“逃之夭夭”就是其醒悟的开端,南郭先生也有自知之明。
◎ 这样经过层层筛选、考核,最后招聘的人,自然是有真才实学的佼佼者,非但滥竽充数者不能混入,就是低能者也休想侥幸取胜。
第二篇: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及反义词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及反义词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的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案A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解课文内容,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10 成语故事)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两个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3.检查自学情况.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l)出示生字词.楚国、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楚”“数”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夸口:说大话.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三、指导书写
“矛”注意与“予”不要弄混淆.“演”左窄右宽.右边注意宝盖头下的短横不要忘记.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自相()盾()()充数 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四、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湣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教学板书: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
得俸禄
逃走了
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第四篇:滥竽充数教案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成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在学习之前,老师先来跟大家玩一个“看图猜成语”的游戏,请同学们看第一幅图,谁来猜?(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自相矛盾、亡羊补牢、守株待兔)
2、看样同学们知道的成语还真不少,其实这几个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出示“寓言”的含义,齐读),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书上的第二个故事——滥竽充数(板书:滥竽充数)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齐读课题,解释课题(滥:不好,不合格。竽:古代的一种乐器。滥竽:吹不成调的竽。充:冒充。数:数目。)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一)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清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于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2、思考:课文主要就讲了什么?
(二)检查
1.出示词语,注意红色字的读音!(指名读,齐读,相机评价,正音)2.理解词语,出示。
俸禄:古代官吏的工资。腮帮:脸颊的下半部,脸的两旁
3、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指名说。(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只好偷偷溜走了。)
三、细读感悟,理清课文
1、课文中讲了谁滥竽充数?滥竽充数的结果怎样?
2、课文中除了南郭先生,还写了哪些人物?(板书:齐宣王、齐湣王),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板书:父子)。齐宣王和齐湣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喜欢听乐师吹竽,但他们在听竽的方法上却不相同,他们分别是怎么听别人吹竽的呢?(板书:齐吹,独奏)。南郭先生又有怎样的表现呢?(板书:装吹 逃走)
总结:一起吹竽,有机可乘,所以南郭先生能混入其中,滥竽充数;而齐湣王不喜欢齐奏,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四、讨论问题,发挥想象,理解课文。
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齐宣王在位的时候,他却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小组内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2、交流讨论:
(1)、齐宣王叫很多人一起吹竽,让南郭先生有机可乘,混入队伍。
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比较:老师这有三个句子,请大家读一下,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哪句子用的好?为什么?(学生齐读)
A: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B: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C: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总是”说明什么?(说明齐宣王一直是这样,南郭先生才有机可乘),造句: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他成绩很好,每次考试总是考第一名。)(2)、齐宣王没能严格把关,选拔制度上有缺陷。(3)南郭先生很会作假。
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分析:这句话中有几个动词,将南郭先生的动作、神态表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那么谁能把找它出来?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南郭先生,你会用哪个词?(装模作样), 谁能把他“装模作样”的样子读出来?(指名读,动词重读,声调拉长)
(4)、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来表演一下南郭先生的吹竽时的样子,谁来试一试?(师读,生表演)
过渡:
3、面对齐宣王,南郭先生装模作样,在齐湣王面前,他却原形毕露lù,只好逃走了,他为什么装不去了?那位同学知道原因?
抓住:“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原因:一齐吹竽,有机可乘,所以能混入其中,滥竽充数。而齐湣王不喜欢齐奏,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造句:谁能用“不要......而要......”造个句?(我们不要过分地依赖父母,而要学会独立。)
4、同学们,读完了《滥竽充数》,我们来做几个抢答题: 1)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给齐宣王吹竽时是怎么想的? 2)他拿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又是怎么想的? 3)当南郭先生逃走时,他又是怎么想的?
过渡:看来大家的反应都很迅速,对课文都有自己的理解。现在老师来奖励一下大家,让你们放松一下,穿越到战国,看看南郭先生当时是怎样表现的。(放视频),看完视频,请同学们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道理: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是不行的!
5、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拿起书本,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遍!齐读课文,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指名说(小贩以次充好;盖楼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山寨货,欺骗顾客.......)
6、同学们,“滥竽充数”在今天有了更多的用法,下面请同学们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五、总结,续编故事。
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南郭先生正因为没有真才实学,才会滥竽充数,最后只能偷偷逃走。那他逃走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又会有怎样的命运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齐宣王(父):齐吹——装吹
齐湣王(子):独奏——逃走
第五篇:《滥竽充数》说课稿
《滥竽充数》说课稿
说教材:
现在我要说的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这是篇寓言故事。语言简练却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的警醒。对于寓言,学生并不陌生,让学生在阅读寓言的同时,感受语言的精华,对寓言产生兴趣。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喜欢听很多人一起吹竽,就混了进去,领取报酬。等宣王死后湣王继位,没想到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处士赶快逃走了。为什么呢?寓言中没有说,留下的是思考,这也正是引发学生思考、交流、感悟的核心问题之一。
说目标、重点、难点:
课是上给学生的。学生学什么要依纲扣本。重在理解。根据我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本节课将完成三项目标:
1.学会5个生字及新词,尤其是“滥竽充数”的写法和两个多音字“好”及两个认读字“廪、湣”的读音。
2.能正确处理句子中的自然停顿,正确、流利的朗读,尝试背诵。
3.结合注释、插图和想象理解寓言内容,懂得不会装会、不懂装懂骗人害己,要有真才实学,并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尝试运用“滥竽充数”说生活中的现象,学会做人。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这一培育一指导恰恰是我们教师所做的,这一理解一运用恰恰是学生要做的。要想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要想让他们热爱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就要把死板的文字激活,让他们充满生机、充满情趣。正如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在学生心中烂熟于心。也就是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与运用滥竽充数。由于滥竽充数的现实价值学生可能感受不到,或没有接触过,在运用上将是这节课的难点。
说教学流程:
为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寓言的丰厚内涵,并对其产生阅读的兴趣,这节课将从以下几环节进行:
一、读写课题,看图粗知大意
崔峦教授认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所以一上课我将出示三年级所学的寓言插图,让他们根据插图写成语,积累词汇,并告诉他们:寓言像一个魔袋,能从里面掏出很多东西来。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则寓言。然后出示《滥竽充数》的插图,让学生猜是什么成语。我想有的学生应该能说出。因为有的学生预习了,有的在课外读物上看到过,我们不要小看学生,凡事给他们机会试试。此时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可板书课题,并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滥和竽特别容易写成别的烂和鱼。因为教师的每一次板书都要引起学生注意,而且有板书的必要。然后通过再读课题、看插图找到“竽、滥、充”所对应的插图内容。图文结合,初步感知滥竽充数的意思。接着让他们在本上正确、工整地写下这一寓言成语。因为这个成语的书写应该说与理解是同等重要的。既然重要,就要让学生当堂掌握。而且为最后的与“烂鱼充数”形成对比,感受韩非子的“滥竽充数”是文学经典,是故事的浓缩,而“烂鱼充数”则是“滥竽充数”的一种现实生活现象,同时也是含有两个错别字的误写。
二、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阅读的基础。在让学生结合生字表初读课文后,投影分别出示这三个词和三个半句话,为学生的再次复读扫清障碍。然后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达到正确、流利、自然朗读,体验朗读的成就感。
三、结合注释、插图和想象理解、背诵
对于文的理解,我们要利用好书上的注释和插图。用最简单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学习语文是我们所追求的。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在学古诗的时候,都是利用注释和插图加上自己的想象来理解的。所以这课我仍采用让他们先自己结合注释插图了解每个字的意思,再用连贯的语言描述出来。有问题的记下来。然后指名按先读句子、再说字义,最后说句意的程序交流。教师做好点评与强调。对学生把握不好的字给与及时指导。教师是什么,教师就是最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并帮助他们学习的人。对于理解的内容只有内化,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为调动他们的想象、加深对事件的理解,在他们说通句意后我将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还可加上动作、表情等讲出来,大家共同来享受想象中丰富了的“滥竽充数”的内容,同时也是活化故事中人物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然后师生互动尝试背诵:师问生用课文内容回答
师:南郭处士之所以能滥竽充数,是因为:(生接第一自然段)
教师要及时表扬:看,古人简练的语言走入了他的内心,字虽少,意思却相当明确。
师将再问:南郭处士怎么做的?结果怎样?(生接第二自然段)
宣王死后呢?(生接第三自然段)
后来,南郭处士逃跑了,又是为什么呢?
估计学生会说:因为湣王喜欢一个人一个人吹,而他不会吹,所以逃跑了。
因为他怕湣王发现他不会吹杀了他,所以赶快逃跑了。
应该说学生此时能深刻认识到南郭处士根本就不会吹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清楚:这则寓言是选取了南郭先生这一反面形象来警醒我们要想生活,就要有真才实学,要实事求是,混只能混一时,混不了一世。这才是文本的价值。学生可以只顾南郭处士混时的聪明、头脑灵活,但我们教师不能片面去看,要把学生引到生存、生活的正道上来。正如巴金老人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我们也要让我们的语言文字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为了这一目标,我将要和学生、和文本对话,进入第四环节:
四、质疑交流明寓意,结合实际巧运用
《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育是无声的。我将随着学生的回答点拨:对,他是因为不会吹竽而逃走的。孩子们,南郭处士是逃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没有走。(边说边板:逃)这一充一逃值得我们深思呀!再读课文,边读边悟。我想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从充的角度谈,也可能从逃的角度谈,或者把二者联系起来,不管学生说什么,在交流中教师的评价语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又要让他们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高度概括,这需要教师很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深深感受到不会装会、不懂装懂,骗人害己,要有真才实学。人哪,不能靠蒙骗过日子,要靠真本事。然后让学生再读注释一,看看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估计学生对前两种比喻义没有问题。关键是第三种表示自谦可能质疑的较多。如果学生提出来,那我将出示下面三句话:同学们,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由比喻人的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到比喻物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再后来又比喻人的自谦。看看韩非子的“滥竽充数”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吧。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
在指名读、说比喻义的同时,我想学生们也找到了滥竽充数的生活落脚点,在他们心中也会勾起一件件滥竽充数的往事,也会不由自主的想倾诉自己心中的事。这也正是我们课堂所追求的,听到来自孩子心底的声音。应该说学生的畅所欲言已经为这堂课敲响了下课铃,但真正的课堂应在关上一扇窗的时候又打开一扇通向知识殿堂的门。所以教师的总结不容忽视,这是打开门的钥匙。在学生的即兴发言后,我将兴奋地对他们说:韩非子写成的“滥竽充数”,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它在提醒我们是人就要有真才实学,是物就要货真价实。
《滥竽充数》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学期第23课《寓言两则》包括《滥竽充数》和《邯郸学步》这两则寓言,我选择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它讲的是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齐湣王继位后他怕败露,只好偷偷逃走,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这个故事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再行家里充数的人。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来读一读,在第一个环节导入中让学生回忆过去的或者读过的寓言故事进行交流,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感知寓言形象是理解、揭示寓言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阅读课文,对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再全班提出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学此环节时,我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纳小结,最后落脚再三个问题上:南郭先生是怎样在乐队里混的?为什么能混过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发现呢?后来他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课文的学习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根据学习要求,再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文,并在有收获的基础上到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抓住由这三个问题引出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课文。如“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南郭先生那不会装会的丑态,我用老师的朗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大胆地发挥自己的现象,把自己脑海里浮现出的南郭显示描述出来,然后读出来,这样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形象画面,课堂效果非常不错。再理解“讲排场”一词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排场”再这里是指三百人吹竽的大场面;再理解“滥”字时我又用了选择字义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不同形式地理解词语的方法都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并且注意训练学生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叙述和回答问题,不要复述课文,体现了教学的文本性和工具性,也充分体现了“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也。”
整节课我觉得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感悟寓言小非常好,学生能够大胆发挥想象,积极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非常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我觉得还不够理想,老师的语言显得比较贫乏,缺乏对学生指导性的评价,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