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社区 服务到家”活动实施方案
“幸福社区
服务到家”活动实施方案
为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幸福理念,促进家庭和睦,改善邻里关系,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根据省民政厅、市社工委和区社会建设局要求,结合各社区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幸福社区、服务到家”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各项社区活动,达到以下目标:
(一)搭建邻里交流活动的平台,构建邻里互助网络,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服务;
(二)树立互相关怀、互助自助的信念,形成相识、相知、相助、团结、文明、和谐的新型邻里关系;
(三)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及凝聚力,增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
(四)满足居民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服务和自我娱乐的需要,不断提升社区的和谐度和群众的幸福感。
二、活动时间
2013年9月至11月期间双休日、晚上。
三、活动内容
(一)制作派发社区睦邻卡
社区居委会以楼道为单位收集居民姓名、电话、特长等信息制成一张社区睦邻卡,并派发到本楼道居民手中,以便邻居互相认识,互相联系。
(二)开展社区文体活动
由各社区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日常文体活动,通过社区文艺汇演、社区运动会、社区文体节等形式,发动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各类文艺体育活动,激发广大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热情,提升社区居民的文艺体育素质。同时,组织广大社区居民和社区文艺团体,策划社区文化宣传汇演和体育活动,寓教于乐,营造喜庆和谐的社区氛围。
(三)开展互动游园活动
发动社区开展各种互动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游园活动,如猜灯谜、有奖知识问答、趣味游戏等。通过各种互动游园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为社区居民搭建沟通交流、自娱自乐的平台,营造和谐、幸福、温馨的社区环境,促进邻里间的友善、和睦、诚信和互助互爱。
(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依据社区自身实际和居民喜好,发挥居民的特长和创造力,举办各类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为居民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提供展示平台,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五)开展志愿帮扶活动
根据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组织社区志愿者广泛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如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各种服务、开展社区环境清洁行动、举办计生安全等宣传教育活动等,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和家园意识,自觉形成良好公共行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制定计划。各社区高度重视,落实领导责任,深入到社区基层,精心组织筹划并制定具体计划(详见附件1)。社区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现有场所,结合本社区实际开展好各类活动,同时鼓励社区利用现有的文体活动中心等设施和场所开展好活动,切实落实好“幸福社区、服务到家”项目。
(二)广泛宣传,做好保障。要借助社区家园网、社区宣传栏、宣传单、社区QQ群、短信、上门宣传等方式,认真做好宣传,广泛发动居民积极参与。要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妥善安排各项活动,提前做好人员聚集、疏散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避免对交通、商业等产生不良影响。
(三)注重实效,巩固成果。要以开展“幸福社区、服务到家”项目活动为契机,广泛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各项工作上新台阶,切实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要认真总结活动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形成社区特色品牌。要注意发掘社区骨干,培育发展互帮互助、公益慈善、文化体育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形成社区特色活动品牌。
第二篇:安全到家幸福到家
安全到家,幸福到家
打开电视新闻,那一幅幅血淋淋的车祸画面,让人触目惊心,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昙花一现,烟消云散了。每年的车祸,不知有多少个家庭瞬间家破人亡,不知有多少爷爷奶奶失去了孙子孙女,又不知有多少儿女失去了爸爸妈妈。原本幸福的家,顷刻之间就是悲痛万分,原本团团圆圆的家,顷刻之间就是亲人之间的阴阳两隔。万恶的车祸啊,你何时不再发生?
然而,又有多少车祸原本可以不发生。就是因为司机多喝了一杯酒,就是因为人们对红绿灯视而不见,就是因为心中缺少对亲人、对家庭的那份牵挂,更是对自己、对别人生命的藐视。司机叔叔呀,只要不喝那口酒,你就不会失去自己、伤害别人。行人呀,只要“尊重”红灯绿灯,你就不会撞上别人,别人也不会撞上你。司机们每次驾车外出,只要想到父母、妻儿盼着自己安全回家,就不会惘顾交通规则,与生命开起玩笑。只要对安全警钟的一秒钟的忽视就会留下永远的痛苦和遗恨。
人们啊,少一点痛苦就能多一点幸福!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百般地珍惜,不能让交通工具变成伤害生命的工具。人人遵守交通规则,让每一个生命活得长久而精彩,让幸福常伴你我他的身边。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轻视自己的生命、幸福和快乐,任何人也没有理由去夺取无辜者的生命、幸福和快乐。
我虽然还是个学生,但我知道“安全到家,幸福到家”。我的叔叔每次出车,我总是拉着叔叔的手说“叔叔,慢点,安全到家。”每次走在马路上,看到汽车从我的身边飞驰而过时,我在心里都会重重地说“司机叔叔,你慢点,要安全到家呀。”当我坐在公共汽车上时,我只要看到司机打手机,我会毫不客气地对司机说“司机叔叔,开车不能打手机呀,只有你的安全才有我们大家的安全。”司机叔叔从来没有过不高兴的,有的只是歉意的点头和善意的笑脸。每当这时,我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可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了。
你看那摩托车还在车流中横冲直撞,那满载“乘客”的农用车还在崎岖的山间“车路”上爬行,还有那轮子都快压扁的大货车在公路上飞驰,还有那„„每当我看到这些,我都为车上的生命捏一把汗。我在心里问他们,你们能走多远?前方等着你的是安全和幸福吗? 太多的车祸,该让人们警醒了。不管是驾车者,还是行人,我们都有遵守交通规则的义务,我们都有珍爱自己和别人生命的义务。只有安全到家,幸福才能到家。
龙王江中学九年级学生戴万富
指导教师姜志松
2012年3月20日
第三篇:社区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活动实施方案
一 课程实施步骤
1、提前准备。全面考察、了解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条件,确定参观、访问、服务、实践等活动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与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共同商议活动如何进行。
2、拟定方案。由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拟定实施方案或计划。方案内容包括:主 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具体步骤、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式等。
3、实施活动。师生走出课堂进入活动场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
4、交流总结。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评价。教师则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及时准确地 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 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
学校领导观念的转变和实质上的重视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成功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学校领导实质上的重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将流于形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把学生的学习从教室拉向牡会、从以教科书为蓝本转向通过自主 探索与活动体验来求得发展,这对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使得教师承担着更深刻的义务和更艰巨的任务,对他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学校没有高瞻远瞩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接受新的教育观念的领导群体,如果学校没有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意识、能够高出书本、课堂与考分来考虑问题的教师,学校就不能很好地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应使教师认识到,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探索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体现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与探索活动中。
2、加强教师指导、组织及协调能力的培养。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尤其需要做好学校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协调工作,做好本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协调工作,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本课程的实施。
3、在实践中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教研活动,使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领会本课程标准的主旨和要义,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积极探索, 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和设计课程。
第四篇: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刘家疃中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的目标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它的基本目标是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三、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实施
1、设置社会实践课程的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可得到增强;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
1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由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德育基地活动、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组成:
参观和郊游:可以是配合研究性学习进行的专项考察和实地参观活动;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
社会调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德育基地活动:可以是配合教育专题进行的参观考察活动,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等。
学农林牧副渔:指参加工农业生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
科技文化活动: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及走出校门参加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4、活动实施记录
活动前教育:在活动前学校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活动过程: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并记录活动过程与活动心得。
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和活动过程中的体会心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在小组间交流。
(三)社区服务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社区服务活动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区科技文化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社区学校的辅导、板报宣传、村农技站(组)的科技活动、科普活动、扫盲辅导、电脑培训等。第二、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参加社区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如居民小区的公共卫生;城市交通秩序维持活动、村镇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等。
第三、志愿性的活动:如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家政服务、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中小学生假期活动辅导、支援农忙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保障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加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
第一、建立起相应的指导、管理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过程落实、实施检查等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课程建设档案制度、校内设施设备使用制度、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教师指导经验的交流制度等,并建立家长和社区有效参与的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管理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第三、完善教师的培训与试教制度,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年段组在组织、协调方面的作用,强调班主任在研究性学习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第四、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师和职工,包括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
第五篇: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绥芬河市职教中心汽修系12汽修班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的目标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它的基本目标是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实施
1.设置社会实践课程的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可得到增强;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
1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社会实践活动时间:2013年3月
三、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加社区活动,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它们,并能学会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也能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结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1、设计社区服务课程的目的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2、社区服务课程的内容
社区服务活动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区科技文化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社区学校的辅导(上党课、团课;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村农技站(组)的科技活动、科普活动、扫盲辅导、电脑培训等。
第二、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参加社区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如居民小区的公共卫生;城市交通秩序维持活动、村镇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等。
第三、志愿性的活动:如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家政服务、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中小学生假期活动辅导、支援农忙等。
3、课程组织形式与实施
可以随时调整,利用课余或高
一、高二期间的假期时间分散进行,不必过分拘泥于形式,而应注意活动的实效。可综合采用多种组织形式,既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又培养学生的团队观念、合作精神。
3.1 活动前的准备:在活动前要进行安全、法制、礼仪等的教育。整个活动从设计到实施,始终要注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及易引起诉讼的事件发生。
3.2 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坚持就近原则。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主题、课程资源的不同特点与学校现有的条件,尽量采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测量、采访、宣传、郊游、野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以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3.3 活动计划与实施:根据活动内容和实际需要灵活安排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等组织形式学生按计划进行活动,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始终关注活动的开展。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必须认真填写《学生社区服务记载卡》,还应撰写一些有关活动的感受、收获等内容的文章。统筹考虑时间。
3.4 总结与交流:活动结束后,个人写出活动小结与活动的感受,活动小组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班级、学校内外的交流。
4、活动记录与课程学分认定
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学校德育处、团委统一记录,录入《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学生自行组织的活动,由学生本人在活动结束后,将《学生社区服务记载卡》交社区记录,并带回学校确认。由团委或学生会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进行学分认定,而自行组织的服务活动由班主任和年级长根据服务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来认定,最后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获得2学分的条件为:三年内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社区服务记载卡》记录完整。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保障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加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
第一、建立起相应的指导、管理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过程落实、实施检查等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
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课程建设档案制度、校内设施设备使用制度、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教师指导经验的交流制度等,并建立家长和社区有效参与的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管理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第三、完善教师的培训与试教制度,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年段组在组织、协调方面的作用,强调班主任在研究性学习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第四、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师和职工,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利用电子信息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