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pring IOC原理总结
Spring IOC原理总结
Spring容器高层视图Spring 启动时读取应用程序提供的Bean配置信息,并在Spring容器中生成一份相应的Bean配置注册表,然后根据这张注册表实例化Bean,装配好Bean之间的依赖关系,为上层应用提供准备就绪的运行环境。Bean缓存池:HashMap实现IOC容器介绍Spring 通过一个配置文件描述 Bean 及 Bean 之间的依赖关系,利用 Java 语言的反射功能实例化 Bean 并建立 Bean 之间的依赖关系。Spring 的 IoC 容器在完成这些底层工作的基础上,还提供了 Bean 实例缓存、生命周期管理、Bean 实例代理、事件发布、资源装载等高级服务。BeanFactory 是 Spring 框架的基础设施,面向 Spring 本身;ApplicationContext 面向使用 Spring 框架的开发者,几乎所有的应用场合我们都直接使用 ApplicationContext 而非底层的 BeanFactory。BeanFactoryBeanFactory体系架构:BeanDefinitionRegistry: Spring 配置文件中每一个节点元素在 Spring 容器里都通过一个 BeanDefinition 对象表示,它描述了 Bean 的配置信息。而 BeanDefinitionRegistry 接口提供了向容器手工注册 BeanDefinition 对象的方法。BeanFactory 接口位于类结构树的顶端,它最主要的方法就是 getBean(String beanName),该方法从容器中返回特定名称的 Bean,BeanFactory 的功能通过其他的接口得到不断扩展:ListableBeanFactory:该接口定义了访问容器中 Bean 基本信息的若干方法,如查看Bean 的个数、获取某一类型 Bean 的配置名、查看容器中是否包括某一 Bean 等方法;HierarchicalBeanFactory:父子级联 IoC 容器的接口,子容器可以通过接口方法访问父容器; 通过 HierarchicalBeanFactory 接口,Spring 的 IoC 容器可以建立父子层级关联的容器体系,子容器可以访问父容器中的 Bean,但父容器不能访问子容器的 Bean。Spring 使用父子容器实现了很多功能,比如在 Spring MVC 中,展现层 Bean 位于一个子容器中,而业务层和持久层的 Bean 位于父容器中。这样,展现层 Bean 就可以引用业务层和持久层的 Bean,而业务层和持久层的 Bean 则看不到展现层的 Bean。ConfigurableBeanFactory:是一个重要的接口,增强了 IoC 容器的可定制性,它定义了设置类装载器、属性编辑器、容器初始化后置处理器等方法;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定义了将容器中的 Bean 按某种规则(如按名字匹配、按类型匹配等)进行自动装配的方法;SingletonBeanRegistry:定义了允许在运行期间向容器注册单实例 Bean 的方法;例子:使用 Spring 配置文件为 Car 提供配置信息:beans.xml:通过 BeanFactory 装载配置文件,启动 Spring IoC 容器:XmlBeanFactory 通过 Resource 装载 Spring 配置信息并启动 IoC 容器,然后就可以通过 BeanFactory#getBean(beanName)方法从 IoC 容器中获取 Bean 了。通过 BeanFactory 启动IoC 容器时,并不会初始化配置文件中定义的 Bean,初始化动作发生在第一个调用时。对于单实例(singleton)的 Bean 来说,BeanFactory会缓存 Bean 实例,所以第二次使用 getBean()获取 Bean 时将直接从 IoC 容器的缓存中获取 Bean 实例。Spring 在 DefaultSingletonBeanRegistry 类中提供了一个用于缓存单实例 Bean 的缓存器,它是一个用HashMap 实现的缓存器,单实例的 Bean 以 beanName 为键保存在这个HashMap 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初始化 BeanFactory 时,必须为其提供一种日志框架,比如使用Log4J,即在类路径下提供 Log4J 配置文件,这样启动 Spring 容器才不会报错。ApplicationContextApplicationContext 由 BeanFactory 派生而来,提供了更多面向实际应用的功能。在BeanFactory 中,很多功能需要以编程的方式实现,而在 ApplicationContext 中则可以通过配置的方式实现。ApplicationContext 继承了 HierarchicalBeanFactory 和 ListableBeanFactory 接口,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多个其他的接口扩展了 BeanFactory 的功能: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默认从类路径加载配置文件FileSystemXmlApplicationContext:默认从文件系统中装载配置文件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让容器拥有发布应用上下文事件的功能,包括容器启动事件、关闭事件等。实现了 ApplicationListener 事件监听接口的 Bean 可以接收到容器事件,并对事件进行响应处理。在 ApplicationContext 抽象实现类AbstractApplicationContext 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一个 ApplicationEventMulticaster,它负责保存所有监听器,以便在容器产生上下文事件时通知这些事件监听者。MessageSource:为应用提供 i18n 国际化消息访问的功能;ResourcePatternResolver : 所 有 ApplicationContext 实现类都实现了类似于PathMatchingResourcePatternResolver 的功能,可以通过带前缀的 Ant 风格的资源文件路径装载 Spring 的配置文件。LifeCycle:该接口是 Spring 2.0 加入的,该接口提供了 start()和 stop()两个方法,主要用于控制异步处理过程。在具体使用时,该接口同时被 ApplicationContext 实现及具体 Bean 实现,ApplicationContext 会将 start/stop 的信息传递给容器中所有实现了该接口的 Bean,以达到管理和控制 JMX、任务调度等目的。ConfigurableApplicationContext 扩展于
ApplicationContext,它新增加了两个主要的方法: refresh()和 close(),让 ApplicationContext 具有启动、刷新和关闭应用上下文的能力。在应用上下文关闭的情况下调用 refresh()即可启动应用上下文,在已经启动的状态下,调用 refresh()则清除缓存并重新装载配置信息,而调用close()则可关闭应用上下文。这些接口方法为容器的控制管理带来了便利,但作为开发者,我们并不需要过多关心这些方法。使用:如果配置文件放置在类路径下,用户可以优先使用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 实现类:如果配置文件放置在文件系统的路径下,则可以优先考虑使用
FileSystemXmlApplicationContext 实现类:Spring 3.0 支持基于类注解的配置方式,主要功能来自于 Spring 的一个名为 JavaConfig 子项目,目前 JavaConfig已经升级为 Spring核心框架的一部分。ApplicationContext 在初始化应用上下文时就实例化所有单实例的 Bean。WebApplicationContextWebApplication体系架构:WebApplicationContext 是专门为 Web 应用准备的,它允许从相对于 Web 根目录的路径中装载配置文件完成初始化工作。从WebApplicationContext 中可以获得
ServletContext 的引用,整个 Web 应用上下文对象将作为属性放置到 ServletContext 中,以便 Web 应用环境可以访问 Spring 应用上下文。WebApplicationContext 定义了一个常量ROOT_WEB_APPLICATION_CONTEXT_ATTRIBUTE,在上下文启动时,WebApplicationContext 实例即以此为键放置在 ServletContext 的属性列表中,因此我们可以直接通过以下语句从 Web 容器中获取WebApplicationContext:Spring 和 Web 应用的上下文融合:WebApplicationContext 的初始化方式:WebApplicationContext 需要 ServletContext 实例,它必须在拥有 Web 容器的前提下才能完成启动的工作。可以在 web.xml 中配置自启动的 Servlet 或定义 Web 容器监听器(ServletContextListener),借助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完成启动 Spring Web 应用上下文的工作。Spring 分别提供了用于启动 WebApplicationContext 的 Servlet 和 Web 容器监听器:org.springframework.web.context.ContextLoaderServlet;org.springframework.web.context.ContextLoaderListener由于 WebApplicationContext 需要使用日志功能,比如日志框架使用Log4J,用户可以将 Log4J 的配置文件放置到类路径 WEB-INF/classes 下,这时 Log4J 引擎即可顺利启动。如果 Log4J 配置文件放置在其他位置,用户还必须在 web.xml 指定 Log4J 配置文件位置。Bean的生命周期1.当调用者通过 getBean(beanName)向容器请求某一个 Bean 时,如果容器注册了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config.InstantiationAwareBeanPostProcessor 接口,在实例化 Bean 之前,将调用接口的 postProcessBeforeInstantiation()方法;2.根据配置情况调用 Bean 构造函数或工厂方法实例化 Bean;3.如果容器注册了 InstantiationAwareBeanPostProcessor 接口,在实例化 Bean 之后,调用该接口的
postProcessAfterInstantiation()方法,可在这里对已经实例化的对象进行一些“梳妆打扮”;4.如果 Bean 配置了属性信息,容器在这一步着手将配置值设置到 Bean 对应的属性中,不过在设置每个属性之前将先调用InstantiationAwareBeanPostProcessor 接口的postProcessPropertyValues()方法;5.调用 Bean 的属性设置方法设置属性值;6.如果 Bean 实现了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BeanNameAware 接口,将调用setBeanName()接口方法,将配置文件中该 Bean 对应的名称设置到 Bean 中;7.如果 Bean 实现了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BeanFactoryAware 接口,将调用 setBeanFactory()接口方法,将 BeanFactory 容器实例设置到 Bean 中;8.如果 BeanFactory 装配了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config.BeanPostProcessor后处理器,将调用 BeanPostProcessor 的 Object 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Object bean, String beanName)接口方法对 Bean 进行加工操作。其中入参 bean 是当前正在处理的 Bean,而 beanName 是当前 Bean 的配置名,返回的对象为加工处理后的 Bean。用户可以使用该方法对某些 Bean 进行特殊的处理,甚至改变 Bean 的行为,BeanPostProcessor 在 Spring 框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容器提供对 Bean 进行后续加工处理的切入点,Spring 容器所提供的各种“神奇功能”(如 AOP,动态代理等)都通过 BeanPostProcessor 实施;9.如果 Bean 实现了 InitializingBean 的接口,将调用接口的
afterPropertiesSet()方法;10.如果在通过 init-method 属性定义了初始化方法,将执行这个方法;11.BeanPostProcessor 后处理器定义了两个方法:其一是 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在第 8 步调用;其二是 Object 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Object bean, String beanName)方法,这个方法在此时调用,容器再次获得对 Bean 进行加工处理的机会;12.如果在中指定 Bean 的作用范围为 scope=“prototype”,将 Bean 返回给调用者,调用者负责 Bean 后续生命的管理,Spring 不再管理这个 Bean 的生命周期。如果作用范围设置为 scope=“singleton”,则将 Bean 放入到 Spring IoC 容器的缓存池中,并将 Bean引用返回给调用者,Spring 继续对这些 Bean 进行后续的生命管理;13.对于 scope=“singleton”的 Bean,当容器关闭时,将触发 Spring 对 Bean 的后续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首先如果 Bean 实现了 DisposableBean 接口,则将调用接口的afterPropertiesSet()方法,可以在此编写释放资源、记录日志等操作;14.对于 scope=“singleton”的 Bean,如果通过的 destroy-method 属性指定了 Bean 的销毁方法,Spring 将执行 Bean 的这个方法,完成 Bean 资源的释放等操作。可以将这些方法大致划分为三类:Bean 自身的方法:如调用 Bean 构造函数实例化 Bean,调用 Setter 设置 Bean 的属性值以及通过的 init-method 和 destroy-method 所指定的方法;Bean 级生命周期接口方法:如 BeanNameAware、BeanFactoryAware、InitializingBean 和 DisposableBean,这些接口方法由 Bean 类直接实现;容器级生命周期接口方法:在上图中带“★” 的步骤是由 InstantiationAwareBean PostProcessor 和BeanPostProcessor 这两个接口实现,一般称它们的实现类为“ 后处理器”。后处理器接口一般不由 Bean 本身实现,它们独立于 Bean,实现类以容器附加装置的形式注册到 Spring 容器中并通过接口反射为 Spring 容器预先识别。当Spring 容器创建任何 Bean 的时候,这些后处理器都会发生作用,所以这些后处理器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当然,用户可以通过合理地编写后处理器,让其仅对感兴趣Bean 进行加工处理ApplicationContext 和 BeanFactory 另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ApplicationContext会利用 Java 反射机制自动识别出配置文件中定义的 BeanPostProcessor、InstantiationAwareBeanPostProcessor 和
BeanFactoryPostProcessor,并自动将它们注册到应用上下文中;而后者需要在代码中通过手工调用
addBeanPostProcessor()方法进行注册。这也是为什么在应用开发时,我们普遍使用 ApplicationContext 而很少使用 BeanFactory 的原因之一IOC容器工作机制容器启动过程web环境下Spring容器、SpringMVC容器启动过程:首先,对于一个web应用,其部署在web容器中,web容器提供其一个全局的上下文环境,这个上下文就是ServletContext,其为后面的spring IoC容器提供宿主环境;其次,在web.xml中会提供有contextLoaderListener(或ContextLoaderServlet)。在web容器启动时,会触发容器初始化事件,此时contextLoaderListener会监听到这个事件,其contextInitialized方法会被调用,在这个方法中,spring会初始化一个启动上下文,这个上下文被称为根上下文,即WebApplicationContext,这是一个接口类,确切的说,其实际的实现类是XmlWebApplicationContext。这个就是spring的IoC容器,其对应的Bean定义的配置由web.xml中的context-param标签指定。在这个IoC容器初始化完毕后,spring容器以WebApplicationContext.ROOTWEBAPPLICATIONCONTEXTATTRIBUTE为属性Key,将其存储到ServletContext中,便于获取;再次,contextLoaderListener监听器初始化完毕后,开始初始化web.xml中配置的Servlet,这个servlet可以配置多个,以最常见的DispatcherServlet为例(Spring MVC),这个servlet实际上是一个标准的前端控制器,用以转发、匹配、处理每个servlet请求。DispatcherServlet上下文在初始化的时候会建立自己的IoC上下文容器,用以持有spring mvc相关的bean,这个servlet自己持有的上下文默认实现类也是XmlWebApplicationContext。在建立DispatcherServlet自己的IoC上下文时,会利用WebApplicationContext.ROOTWEBAPPLICATIONCONTEXTATTRIBUTE先从ServletContext中获取之前的根上下文(即WebApplicationContext)作为自己上下文的parent上下文(即第2步中初始化的XmlWebApplicationContext作为自己的父容器)。有了这个parent上下文之后,再初始化自己持有的上下文(这个DispatcherServlet初始化自己上下文的工作在其initStrategies方法中可以看到,大概的工作就是初始化处理器映射、视图解析等)。初始化完毕后,spring以与servlet的名字相关(此处不是简单的以servlet名为Key,而是通过一些转换)的属性为属性Key,也将其存到ServletContext中,以便后续使用。这样每个servlet就持有自己的上下文,即拥有自己独立的bean空间,同时各个servlet共享相同的bean,即根上下文定义的那些bean。Bean加载过程Spring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使用众多接口描绘出了所有装置的蓝图,构建好Spring的骨架,继而通过继承体系层层推演,不断丰富,最终让Spring成为有血有肉的完整的框架。所以查看Spring框架的源码时,有两条清晰可见的脉络:1)接口层描述了容器的重要组件及组件间的协作关系;2)继承体系逐步实现组件的各项功能。接口层清晰地勾勒出Spring框架的高层功能,框架脉络呼之欲出。有了接口层抽象的描述后,不但Spring自己可以提供具体的实现,任何第三方组织也可以提供不同实现,可以说Spring完善的接口层使框架的扩展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纵向继承体系的逐步扩展,分步骤地实现框架的功能,这种实现方案保证了框架功能不会堆积在某些类的身上,造成过重的代码逻辑负载,框架的复杂度被完美地分解开了。Spring组件按其所承担的角色可以划分为两类:1)物料组件:Resource、BeanDefinition、PropertyEditor以及最终的Bean等,它们是加工流程中被加工、被消费的组件,就像流水线上被加工的物料;BeanDefinition:Spring通过BeanDefinition将配置文件中的配置信息转换为容器的内部表示,并将这些BeanDefinition注册到BeanDefinitionRegistry中。Spring容器的后续操作直接从BeanDefinitionRegistry中读取配置信息。2)加工设备组件:ResourceLoader、BeanDefinitionReader、BeanFactoryPostProcessor、InstantiationStrategy以及BeanWrapper等组件像是流水线上不同环节的加工设备,对物料组件进行加工处理。InstantiationStrategy:负责实例化Bean操作,相当于Java语言中new的功能,并不会参与Bean属性的配置工作。属性填充工作留待BeanWrapper完成BeanWrapper:继承了PropertyAccessor和PropertyEditorRegistry接口,BeanWrapperImpl内部封装了两类组件:(1)被封装的目标Bean(2)一套用于设置Bean属性的属性编辑器;具有三重身份:(1)Bean包裹器(2)属性访问器(3)属性编辑器注册表。PropertyAccessor:定义了各种访问Bean属性的方法。PropertyEditorRegistry:属性编辑器的注册表该图描述了Spring容器从加载配置文件到创建出一个完整Bean的作业流程:1、ResourceLoader从存储介质中加载Spring配置信息,并使用Resource表示这个配置文件的资源;2、BeanDefinitionReader读取Resource所指向的配置文件资源,然后解析配置文件。配置文件中每一个解析成一个BeanDefinition对象,并保存到BeanDefinitionRegistry中;3、容器扫描BeanDefinitionRegistry中的BeanDefinition,使用Java的反射机制自动识别出Bean工厂后处理后器(实现BeanFactoryPostProcessor接口)的Bean,然后调用这些Bean工厂后处理器对BeanDefinitionRegistry中的BeanDefinition进行加工处理。主要完成以下两项工作:1)对使用到占位符的元素标签进行解析,得到最终的配置值,这意味对一些半成品式的BeanDefinition对象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到成品的BeanDefinition对象;2)对BeanDefinitionRegistry中的BeanDefinition进行扫描,通过Java反射机制找出所有属性编辑器的Bean(实现java.beans.PropertyEditor接口的Bean),并自动将它们注册到Spring容器的属性编辑器注册表中(PropertyEditorRegistry);4.Spring容器从BeanDefinitionRegistry中取出加工后的BeanDefinition,并调用InstantiationStrategy着手进行Bean实例化的工作;5.在实例化Bean时,Spring容器使用BeanWrapper对Bean进行封装,BeanWrapper提供了很多以Java反射机制操作Bean的方法,它将结合该Bean的BeanDefinition以及容器中属性编辑器,完成Bean属性的设置工作;6.利用容器中注册的Bean后处理器(实现BeanPostProcessor接口的Bean)对已经完成属性设置工作的Bean进行后续加工,直接装配出一个准备就绪的Bean。总结Spring IOC容器主要有继承体系底层的BeanFactory、高层的ApplicationContext和WebApplicationContextBean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容器启动原理:Spring应用的IOC容器通过tomcat的Servlet或Listener监听启动加载;Spring MVC的容器由DispatchServlet作为入口加载;Spring容器是Spring MVC容器的父容器容器加载Bean原理:BeanDefinitionReader读取Resource所指向的配置文件资源,然后解析配置文件。配置文件中每一个解析成一个BeanDefinition对象,并保存到BeanDefinitionRegistry中;容器扫描BeanDefinitionRegistry中的BeanDefinition;调用InstantiationStrategy进行Bean实例化的工作;使用BeanWrapper完成Bean属性的设置工作;单例Bean缓存池:Spring 在 DefaultSingletonBeanRegistry 类中提供了一个用于缓存单实例 Bean 的缓存器,它是一个用 HashMap 实现的缓存器,单实例的 Bean 以 beanName 为键保存在这个HashMap 中。
1、具有1-5工作经验的,面对目前流行的技术不知从何下手,需要突破技术瓶颈的可以加群。
2、在公司待久了,过得很安逸,但跳槽时面试碰壁。需要在短时间内进修、跳槽拿高薪的可以加群。
3、如果没有工作经验,但基础非常扎实,对java工作机制,常用设计思想,常用java开发框架掌握熟练的,可以加群。
4、觉得自己很牛B,一般需求都能搞定。但是所学的知识点没有系统化,很难在技术领域继续突破的可以加群。5.Java架构进阶群号:668395460
第二篇:结构设计原理 总结
结构:一般把构造物的承重骨架组成部分统称为结构
常用的结构一般可分为:混凝土结构 钢结构 圬工结构 木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配置受力的普通钢筋或钢筋骨架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 混凝土:是用水泥,砂子,石子三种材料经水拌合凝固硬化后制成的人工材料 钢筋混凝土的产生:将钢筋和混凝土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混凝土承受压力,钢筋承受拉力,将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钢筋分类:按加工方式不同分为 热轧钢筋、冷拉钢筋、热处理钢筋、冷拔钢丝,冷加工方法有 冷轧、冷拉、冷拔,预应力钢筋分为 高强钢筋、钢绞线、高高强钢丝及钢丝束 徐变: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将随时间而增加,亦即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继续增长,这种现象被称为徐变。
徐舒:钢筋在一定拉应力值下,将其长度固定不变,则钢筋中的应力将随时间延长而降低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以变长是150mm立方体标准试件中在20摄氏度正负2度,强度和温度95%以上潮湿空气中养护28d,依照标准制作方法和实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值。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按照立方体试件相同条件下制作和试验方法所得的棱柱体试件的抗压强度值 混凝土抗拉强度:用两端预埋钢筋的混凝土棱柱体做试件,试验时用试验机夹具夹紧两外伸的钢筋施加拉力,破坏在没有钢筋中部截面被拉断,其平均应力。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由立方体或圆柱体的劈裂试验测定的抗拉强度
设计:在预定的作用及材料性能条件下,确定构建按功能要求所需要的截面尺寸、配筋和构造要求目标可靠指标:用作公路桥梁结构设计依据的可靠指标
可靠性:结构在规定的时间(设计基准期)内,在规定的条件(结构设计时所确定的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称为结构的可靠性可靠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设计基准期:进行结构可靠性分析时,考虑持久设计状况下各项变量与时间关系所采用的基准时间参数极限状态:当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而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则此特定状态称为该结构的极限状态
结构抗力:结构构件承受内力和变形的能力。它是结构材料性能扣几何参数等的函数 作用: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或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它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作用标准值:结构或结构构件设计时,采用的各种作用的基本代表值 可变作用准永久值:在设计基准期间,可变作用超越的总时间约为设计基准期一半的作用值 可变作用频遇值:在设计基准期间,可变作用超越的总时间为规定的较小比率或超越次数为规定次数的作用值梁内钢筋组成:纵向受拉钢筋(主钢筋)、弯起钢筋或斜钢筋、箍筋、架立钢筋和水平纵向钢筋绑扎钢筋骨架:将纵向钢筋与横向钢筋通过绑扎而成的空间钢筋骨架一般用于整体现浇
焊接钢筋骨架:先将纵向受拉钢筋(主钢筋)弯起钢筋或斜筋和架立钢筋焊接成平面骨架,然后用箍筋将数片焊接的平面骨架组成空间骨架。
塑性破坏(延性破坏):结构或构件在破坏前有明显变形或其他征兆 脆性破坏:结构或构件在破坏前无明显变形或其他征兆
配筋率:所有配置的钢筋截面面积与规定的混凝土截面面积的比值
腹筋:把箍筋和弯起(斜)钢筋统称为梁的腹筋
剪跨比:剪跨比是一个无量纲常数,用来表示,此处M和V分别为剪弯区段中某个竖直截面的弯矩和剪力,h0为截面有效高度。广义剪跨比:m=M/Vh0 狭义剪跨比:m=a/h0 配箍率:=Asv/bsv,Asv表示斜截面内配置在延梁长方向上一个箍筋间距sv范围内的箍筋各肢总截面积b表示截面宽度sv表示延梁长方向的箍筋的间距 剪压破坏:随着荷载的增大梁的剪弯区段内陆续出现几条斜裂缝,其中一条发展成为临界斜裂缝,它出现后梁承受的荷载还能继续增加,而斜裂缝伸展至荷载垫板下直到斜裂缝顶端的混凝土在正应力剪应力及荷载引起的竖向局部正应力的共同作用下被压酥而破坏
斜截面投影长度:自纵向构件与斜裂缝低端而橡胶至斜裂缝顶端距离水平投影长度 充分利用点:在结构中钢筋的长度被充分利用的点
弯矩包络图:沿梁长度各截面上弯矩组合设计值Md的分布图,其纵坐标表示该截面上作用的最大设计弯矩
抵抗弯矩图:以各截面实际的纵向受拉钢筋所能承受的弯矩为纵坐标,以相应的截面位置为横坐标,所作出的弯矩图形。即表示各正截面所具有的抗弯承载能力。
钢筋混凝土构件抗扭性能的两个重要衡量指标:1构件的开裂扭矩2构件的破坏扭矩 轴心受压构件:当构件受到位于截面形心的轴向压力作用时的构件
纵向稳定系数 :考虑构件长细比增大的附加效应使构件承载力降低的计算系数。
长细比:杆件的计算长度与杆件截面的回转半径之比
偏心受压构件:当轴向压力N的作用线偏离受压构件的轴线时。
压弯构件:截面上同时承受轴心压力和弯矩的构件。
界限破坏:受拉钢筋达到屈服应变时,受压区混凝土也刚好达到极限压应变而压碎。
对称配筋:截面的两侧所用钢筋的等级和数量均相同的配筋。
受拉构件:当纵向拉力作用线与构件截面形心轴线重合时成为受拉构件
换算截面:将钢筋和混土两种材料组成的实际截面换算成为一种拉压性能相同的假想材料组成的匀质截面裂缝宽度的影响因素:1混凝土强度等级2钢筋保护层厚度3受拉钢筋应力4钢筋直径5受拉钢筋配筋率6钢筋外形7直接作用性质8构件受力性质
预拱度:施工时预设的反向挠度挠度:结构构件的轴线或中面由于弯曲引起垂直于轴线或中面方向的线位移抗弯刚度:构件截面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混凝土结构在自然环境、使用环境及材料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在设计要求的目标使用期内,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加固处理而保持安全、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的能力。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1混凝土冻融破坏2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3侵蚀性介质的腐蚀4机械磨损5混凝土的碳化6钢筋锈蚀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事先人为地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中引入内部应力,且其数值和分布恰好能将使用荷载产生的内力抵消到一个合适程度的混凝土。
预应力度:由预加应力大小确定的消压弯矩M0与外荷载产生的弯矩Ms的比值。
预应力损失: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使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缩短,因而将引起预应力钢筋中的预拉应力下降,成为预应力损失消压弯矩:也就是构件抗裂边缘预压应力抵消到0时的弯矩 先张法:先张法是先张拉钢筋,后浇筑构件混凝土的方法。先张法所用的预应力钢筋,一般可用高强钢丝、直径较小的钢铰线和小直径的冷拉钢筋
后张法:先浇筑混凝土后张拉钢筋的方法。张拉钢筋的同时,构件混凝土受到预压 A类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允许出现拉应力且加以限制不允许开裂,拉而有限
B类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允许出现裂缝,裂缝宽度不超过规定值,裂而有限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介于全预应力混凝土与普通钢筋混凝土之间的结构,根据要求施加适量的预应力,配置普通钢筋以保证承载力要求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配置主筋为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
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由单根或多跟刚强钢丝、钢绞线或钢筋,沿其全长涂有专用仿佛油脂涂料层和有外包层,使之与周围混凝土不建立粘结力,张拉时可沿纵向发生相对滑动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内容:以确定所需的预应力钢筋、非预应力钢筋的面积及其布置为主要计算目标的截面设计,对初步设计的梁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截面复核)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截面验算)
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有效结合原因:1混凝土和钢筋之间有着良好的粘结力,使两者能可靠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在和在作用下能够很好的共同变形,完成其结构功能2他们的温度线膨胀系数比较接近,当温度变化时,不致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而破坏两者之间的粘结3包围在钢筋外面的混凝土起着保护钢筋避免锈蚀的作用,保证了钢筋与混凝土的共同作用钢筋混凝土的优缺点:优点1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强度是随时间而不断增长的,同时钢筋被混凝土所包裹而不致锈蚀,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较好,其刚度较大,在使用荷载用下的变形较小2可以整体现浇也可以预制装配,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浇制成各种构件形状和截面尺寸3钢筋混凝土结构所用材料中砂石所占的比例较大,砂石易就地取材,可以降低建筑成本。缺点:1自重大2抗裂性能差,带裂缝工作3施工受气候条件影响,建造期长4费较多的模具和木料5加固和改建较困难,隔热和隔声性能较差三个状况:1持久状况:桥涵建成后承受自重、车辆荷载等作用持续时间很长的状况。该状况是指桥梁的使用阶段。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2短暂状况:桥涵施工过程中承受临时性(或荷载)的状况,该状况对应的是桥梁的施工阶段,一般只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3偶然状况:在桥涵使用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状况。(可能遇到地震等作用的状况。只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作用分类:1永久作用:在结构使用期内,其量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忽略不计的作用(结构重力 土的重力 土侧压力 水的浮力 基础变位作用)2可变作用:在结构使用期内,其量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值与平均值相比较不可忽略的作用(汽车荷载 汽车冲击力 汽车离心力 汽车引起的土侧压力 人群荷载 汽车制动力 风力 流水压力 冰压力 温度作用 支座摩阻力)3偶然作用:在结构使用期间出现的概率小,一旦出现其值很大且持续时间很短的作用(地震作用 船舶或漂流物的撞击作用 汽车撞击作用)受弯正截面破坏形态:1适筋梁破坏(塑性破坏):a破坏特征:受拉区钢筋先达到屈服强度,后压区凝土被压碎而破坏b破坏性质:梁破坏前产生较大的挠度和塑性变形,有明显破坏预兆,属塑性破坏。c承载能力:取决于配筋率、钢筋的强度等级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2超筋梁破坏(脆性破坏)a破坏特征:破坏时压区混凝土被压碎,而拉区钢筋应力未达到屈服强度b破坏性质:裂缝比较密宽度较细,破坏前没有明显征兆c承载能力:取决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3少筋梁破坏(脆性):a破坏特征:拉区混凝土一开裂.受拉钢筋到屈服强度梁很快破坏b破坏性质:梁破坏前出现一条集中裂缝,宽度较大但很突然,属脆性破坏。c承载能力:取决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单筋矩形截面四个基本假定:1平截面假定2受压区混凝土应力图形采用等效矩形,其压力强度取fcd 3不考虑截面受拉混凝土的抗拉强度4.受拉区钢筋应力取fsd斜截面破坏形态:1斜拉破坏(脆性破坏):a产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剪跨比较大(m >3)的无腹筋梁b破坏特征:当斜裂缝一出现,很快形成一条主要斜裂缝(临界斜裂缝),并迅速延伸至荷载作用点,使梁斜向被拉断成两部分。破坏面较整齐,无压碎痕迹,同时,沿纵向钢筋往往伴随产生水平撕裂裂缝。这种破坏即为斜拉破坏。c抗剪能力:斜拉破坏主要是由于主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因此梁的受剪承载力很低,破坏荷载等于或略高于主要斜缝出现的荷载。2 剪压破坏a产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剪跨比适中即1≤m≤3的无腹筋梁b破坏特征:梁在剪弯区段内出现斜裂缝,随着荷载的增大,陆续出现几条斜裂缝,其中一条发展成为临界斜裂缝。临界斜裂缝出现后,梁还能继续增加荷载,斜裂缝延伸至荷载垫板下,直到斜裂缝顶端的混凝土在正应力和剪应力共同作用下被压碎而破坏,这种破坏称为剪压破坏。c抗剪能力:主要与混凝土强度有关,其受剪承载力比斜拉破坏高。3斜压破坏:a当剪跨比较小(m<1)b破坏特征:在加载点和支座之间出现一条斜裂缝,然后出现若干条大体相平行的斜裂缝.梁腹被分割成若干个倾斜的小柱体。随着荷载增大,梁腹发生类似混凝土棱柱体被压坏的情况,即破坏时斜裂缝多而密,但没有主裂缝,故称为斜压破坏。c抗剪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构件截面尺寸和混凝土抗压强度,受剪承载力比剪压破坏高。
矩形截面纯扭构件的破坏特征:1少筋破坏—一开裂,钢筋马上屈服,结构立即破坏2适筋破坏—纵筋、箍筋先屈服,混凝土受压面压碎3超筋破坏—纵筋、箍筋未屈服,混凝土受压面先压碎4部分超筋破坏—纵筋一部分钢筋先屈服,混凝土受压面被压碎变角度空间桁架模型基本假定:1混凝土只承受压力具有螺旋形裂缝2纵筋和箍筋只承受拉力3忽略核心混凝土和钢筋销栓作用斜弯曲破坏理论基本假定:1通过扭曲裂面的纵向钢筋、箍筋在构件破坏时均已达到其屈服强度2受压区高度近似地取为两倍的保护层厚度,假定受压区的合力近似地作用于受压区的形心3混凝土的抗扭能力忽略不计,扭矩全部由抗扭纵筋和箍筋承担4抗扭纵筋沿构件核心周边对称、均匀布置,抗扭箍筋沿构件轴线方向等距离布置,且均锚固可靠。弯剪扭构件的破坏类型 1弯型破坏 :弯矩作用比扭矩显著,构件破坏时体现为先是与螺旋形裂缝相交的纵筋和箍筋受拉达到屈服强度,最终截面上边缘的混凝土受压破坏 2扭型破坏:扭矩作用显著,顶部纵筋先于构件底部纵筋达到受拉屈服强度,破坏面始于构件顶面发展到两个侧面 3剪扭型破坏:剪力和扭矩都较大 ,破坏时与螺旋形裂缝相交的钢筋受拉并达到屈服强度,受压区靠近另一侧面 受拉破坏—大偏心受压破坏(塑性破坏)产生条件:相对偏心距较大,且受拉钢筋配置得不太多时。破坏特征:部分受拉、部分受压,受拉钢筋应力先达到屈服强度,随后混凝土被压碎,受压钢筋达屈服强度。构件的承载力取决于受拉钢筋的强度和数量受压破坏—小偏心受压破坏(脆性破坏)产生条件:1偏心距很小2偏心距较小,或偏心距较大而受拉钢筋较多3偏心距很小,但离纵向压力较远一侧钢筋数量少,而靠近纵向力N一侧钢筋较多时。破坏特征:一般是靠近纵向力一侧的混凝土首先达到极限压应变而压碎,该侧的钢筋达到屈服强度,远离纵向力一侧的钢筋不论受拉还是受压,一般达不到屈服强度。构件的承载力取决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和受压钢筋强度受弯构件产生裂缝的原因:1由作用效应引起的裂缝,(弯矩剪力扭矩以及拉力等)主要通过设计计算进行验算和构造措施加以控制2由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引起开裂,主要通过采用构造措施和施工工艺加以控制3 筋锈蚀裂缝:由于保护层混凝土碳化,冬季施工时掺氯盐过多导致钢筋锈蚀所至。计算裂缝宽度的三种理论:1粘结滑移理论:裂缝控制主要取决于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2无滑移理论:表面裂缝宽度是由钢筋至构件表面的应变梯度控制的,即裂缝宽度随着离钢筋距离的增大而增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3综合理论:考虑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裂缝宽度的影响,也考虑了钢筋和砼之间可能出现的滑移。受弯构件变形(挠度)演算的原因:挠度过大,损坏使用功能:如简支梁跨中挠度过大,将使梁端部转角大,引起行车对该处产生冲击,破坏伸缩缝和桥面;连续梁的挠度过大,将使桥面不平顺,行车时引起颠簸和冲击等问题。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优缺点:优点1提高了构件的抗裂度和刚度2节约材料,降低造价3结构质量安全可靠4增强结构耐久性5能促进桥梁新体系的发展 缺点1工艺较复杂,对质量要求高2需要有一定的专门设备3预应力反拱不易控制4设计要求高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三种概念:1预加应力的目的是将混凝变变脆性为弹性材料2施加预应力的目的是使高强度钢筋和混凝土能够共同工作3预加应力的目的是实现荷载平衡钢筋预应力损失的估算:1预应力筋与管道壁间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2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3钢筋与台座间的温差引起的应力损失4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5钢筋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6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预拱度的设置: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由预加应力产生的长期反拱值大于按荷载短期效应组合计算的长期挠度时,可不设预拱度;当预加应力的长期反拱小于按荷载短期组合计算的长期挠度时应设预拱度,预拱度值按该项荷载的挠度值与预加应力长期反拱值之差采用,即设置预拱度时,按最大的预拱值沿顺桥向做成平顺的曲线部分预应力钢筋的特点:1充分发挥预应力钢筋的作用,利用普通钢筋的作用,节省预应力钢筋与锚具2改善结构性能,允许在使用期间出现裂缝,扩大了应用范围;3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结构使用要求来选择预应力度的高低 结构:一般把构造物的承重骨架组成部分统称为结构 常用的结构一般可分为:混凝土结构 钢结构 圬工结构 木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配置受力的普通钢筋或钢筋骨架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 混凝土:是用水泥,砂子,石子三种材料经水拌合凝固硬化后制成的人工材料 钢筋混凝土的产生:将钢筋和混凝土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混凝土承受压力,钢筋承受拉力,将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钢筋分类:按加工方式不同分为 热轧钢筋、冷拉钢筋、热处理钢筋、冷拔钢丝,冷加工方法有 冷轧、冷拉、冷拔,预应力钢筋分为 高强钢筋、钢绞线、高高强钢丝及钢丝束 徐变: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将随时间而增加,亦即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继续增长,这种现象被称为徐变。
徐舒:钢筋在一定拉应力值下,将其长度固定不变,则钢筋中的应力将随时间延长而降低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以变长是150mm立方体标准试件中在20摄氏度正负2度,强度和温度95%以上潮湿空气中养护28d,依照标准制作方法和实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值。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按照立方体试件相同条件下制作和试验方法所得的棱柱体试件的抗压强度值 混凝土抗拉强度:用两端预埋钢筋的混凝土棱柱体做试件,试验时用试验机夹具夹紧两外伸的钢筋施加拉力,破坏在没有钢筋中部截面被拉断,其平均应力。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由立方体或圆柱体的劈裂试验测定的抗拉强度
设计:在预定的作用及材料性能条件下,确定构建按功能要求所需要的截面尺寸、配筋和构造要求目标可靠指标:用作公路桥梁结构设计依据的可靠指标
可靠性:结构在规定的时间(设计基准期)内,在规定的条件(结构设计时所确定的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称为结构的可靠性可靠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设计基准期:进行结构可靠性分析时,考虑持久设计状况下各项变量与时间关系所采用的基准时间参数极限状态:当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而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则此特定状态称为该结构的极限状态
结构抗力:结构构件承受内力和变形的能力。它是结构材料性能扣几何参数等的函数
作用: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或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它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作用标准值:结构或结构构件设计时,采用的各种作用的基本代表值 可变作用准永久值:在设计基准期间,可变作用超越的总时间约为设计基准期一半的作用值 可变作用频遇值:在设计基准期间,可变作用超越的总时间为规定的较小比率或超越次数为规定次数的作用值梁内钢筋组成:纵向受拉钢筋(主钢筋)、弯起钢筋或斜钢筋、箍筋、架立钢筋和水平纵向钢筋绑扎钢筋骨架:将纵向钢筋与横向钢筋通过绑扎而成的空间钢筋骨架一般用于整体现浇
焊接钢筋骨架:先将纵向受拉钢筋(主钢筋)弯起钢筋或斜筋和架立钢筋焊接成平面骨架,然后用箍筋将数片焊接的平面骨架组成空间骨架。塑性破坏(延性破坏):结构或构件在破坏前有明显变形或其他征兆 脆性破坏:结构或构件在破坏前无明显变形或其他征兆
配筋率:所有配置的钢筋截面面积与规定的混凝土截面面积的比值 腹筋:把箍筋和弯起(斜)钢筋统称为梁的腹筋
剪跨比:剪跨比是一个无量纲常数,用来表示,此处M和V分别为剪弯区段中某个竖直截面的弯矩和剪力,h0为截面有效高度。广义剪跨比:m=M/Vh0 狭义剪跨比:m=a/h0 配箍率:=Asv/bsv,Asv表示斜截面内配置在延梁长方向上一个箍筋间距sv范围内的箍筋各肢总截面积b表示截面宽度sv表示延梁长方向的箍筋的间距
剪压破坏:随着荷载的增大梁的剪弯区段内陆续出现几条斜裂缝,其中一条发展成为临界斜裂缝,它出现后梁承受的荷载还能继续增加,而斜裂缝伸展至荷载垫板下直到斜裂缝顶端的混凝土在正应力剪应力及荷载引起的竖向局部正应力的共同作用下被压酥而破坏 斜截面投影长度:自纵向构件与斜裂缝低端而橡胶至斜裂缝顶端距离水平投影长度 充分利用点:在结构中钢筋的长度被充分利用的点
弯矩包络图:沿梁长度各截面上弯矩组合设计值Md的分布图,其纵坐标表示该截面上作用的最大设计弯矩
抵抗弯矩图:以各截面实际的纵向受拉钢筋所能承受的弯矩为纵坐标,以相应的截面位置为横坐标,所作出的弯矩图形。即表示各正截面所具有的抗弯承载能力。
钢筋混凝土构件抗扭性能的两个重要衡量指标:1构件的开裂扭矩2构件的破坏扭矩 轴心受压构件:当构件受到位于截面形心的轴向压力作用时的构件
纵向稳定系数 :考虑构件长细比增大的附加效应使构件承载力降低的计算系数。
长细比:杆件的计算长度与杆件截面的回转半径之比
偏心受压构件:当轴向压力N的作用线偏离受压构件的轴线时。压弯构件:截面上同时承受轴心压力和弯矩的构件。
界限破坏:受拉钢筋达到屈服应变时,受压区混凝土也刚好达到极限压应变而压碎。
对称配筋:截面的两侧所用钢筋的等级和数量均相同的配筋。
受拉构件:当纵向拉力作用线与构件截面形心轴线重合时成为受拉构件 换算截面:将钢筋和混土两种材料组成的实际截面换算成为一种拉压性能相同的假想材料组成的匀质截面裂缝宽度的影响因素:1混凝土强度等级2钢筋保护层厚度3受拉钢筋应力4钢筋直径5受拉钢筋配筋率6钢筋外形7直接作用性质8构件受力性质 预拱度:施工时预设的反向挠度挠度:结构构件的轴线或中面由于弯曲引起垂直于轴线或中面方向的线位移抗弯刚度:构件截面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混凝土结构在自然环境、使用环境及材料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在设计要求的目标使用期内,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加固处理而保持安全、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的能力。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1混凝土冻融破坏2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3侵蚀性介质的腐蚀4机械磨损5混凝土的碳化6钢筋锈蚀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事先人为地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中引入内部应力,且其数值和分布恰好能将使用荷载产生的内力抵消到一个合适程度的混凝土。
预应力度:由预加应力大小确定的消压弯矩M0与外荷载产生的弯矩Ms的比值。预应力损失: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使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缩短,因而将引起预应力钢筋中的预拉应力下降,成为预应力损失消压弯矩:也就是构件抗裂边缘预压应力抵消到0时的弯矩 先张法:先张法是先张拉钢筋,后浇筑构件混凝土的方法。先张法所用的预应力钢筋,一般可用高强钢丝、直径较小的钢铰线和小直径的冷拉钢筋
后张法:先浇筑混凝土后张拉钢筋的方法。张拉钢筋的同时,构件混凝土受到预压 A类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允许出现拉应力且加以限制不允许开裂,拉而有限
B类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允许出现裂缝,裂缝宽度不超过规定值,裂而有限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介于全预应力混凝土与普通钢筋混凝土之间的结构,根据要求施加适量的预应力,配置普通钢筋以保证承载力要求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配置主筋为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
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由单根或多跟刚强钢丝、钢绞线或钢筋,沿其全长涂有专用仿佛油脂涂料层和有外包层,使之与周围混凝土不建立粘结力,张拉时可沿纵向发生相对滑动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内容:以确定所需的预应力钢筋、非预应力钢筋的面积及其布置为主要计算目标的截面设计,对初步设计的梁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截面复核)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截面验算)
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有效结合原因:1混凝土和钢筋之间有着良好的粘结力,使两者能可靠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在和在作用下能够很好的共同变形,完成其结构功能2他们的温度线膨胀系数比较接近,当温度变化时,不致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而破坏两者之间的粘结3包围在钢筋外面的混凝土起着保护钢筋避免锈蚀的作用,保证了钢筋与混凝土的共同作用钢筋混凝土的优缺点:优点1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强度是随时间而不断增长的,同时钢筋被混凝土所包裹而不致锈蚀,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较好,其刚度较大,在使用荷载用下的变形较小2可以整体现浇也可以预制装配,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浇制成各种构件形状和截面尺寸3钢筋混凝土结构所用材料中砂石所占的比例较大,砂石易就地取材,可以降低建筑成本。缺点:1自重大2抗裂性能差,带裂缝工作3施工受气候条件影响,建造期长4费较多的模具和木料5加固和改建较困难,隔热和隔声性能较差三个状况:1持久状况:桥涵建成后承受自重、车辆荷载等作用持续时间很长的状况。该状况是指桥梁的使用阶段。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2短暂状况:桥涵施工过程中承受临时性(或荷载)的状况,该状况对应的是桥梁的施工阶段,一般只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3偶然状况:在桥涵使用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状况。(可能遇到地震等作用的状况。只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作用分类:1永久作用:在结构使用期内,其量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忽略不计的作用(结构重力 土的重力 土侧压力 水的浮力 基础变位作用)2可变作用:在结构使用期内,其量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值与平均值相比较不可忽略的作用(汽车荷载 汽车冲击力 汽车离心力 汽车引起的土侧压力 人群荷载 汽车制动力 风力 流水压力 冰压力 温度作用 支座摩阻力)3偶然作用:在结构使用期间出现的概率小,一旦出现其值很大且持续时间很短的作用(地震作用 船舶或漂流物的撞击作用 汽车撞击作用)受弯正截面破坏形态:1适筋梁破坏(塑性破坏):a破坏特征:受拉区钢筋先达到屈服强度,后压区凝土被压碎而破坏b破坏性质:梁破坏前产生较大的挠度和塑性变形,有明显破坏预兆,属塑性破坏。c承载能力:取决于配筋率、钢筋的强度等级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2超筋梁破坏(脆性破坏)a破坏特征:破坏时压区混凝土被压碎,而拉区钢筋应力未达到屈服强度b破坏性质:裂缝比较密宽度较细,破坏前没有明显征兆c承载能力:取决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3少筋梁破坏(脆性):a破坏特征:拉区混凝土一开裂.受拉钢筋到屈服强度梁很快破坏b破坏性质:梁破坏前出现一条集中裂缝,宽度较大但很突然,属脆性破坏。c承载能力:取决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单筋矩形截面四个基本假定:1平截面假定2受压区混凝土应力图形采用等效矩形,其压力强度取fcd 3不考虑截面受拉混凝土的抗拉强度4.受拉区钢筋应力取fsd斜截面破坏形态:1斜拉破坏(脆性破坏):a产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剪跨比较大(m >3)的无腹筋梁b破坏特征:当斜裂缝一出现,很快形成一条主要斜裂缝(临界斜裂缝),并迅速延伸至荷载作用点,使梁斜向被拉断成两部分。破坏面较整齐,无压碎痕迹,同时,沿纵向钢筋往往伴随产生水平撕裂裂缝。这种破坏即为斜拉破坏。c抗剪能力:斜拉破坏主要是由于主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因此梁的受剪承载力很低,破坏荷载等于或略高于主要斜缝出现的荷载。2 剪压破坏a产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剪跨比适中即1≤m≤3的无腹筋梁b破坏特征:梁在剪弯区段内出现斜裂缝,随着荷载的增大,陆续出现几条斜裂缝,其中一条发展成为临界斜裂缝。临界斜裂缝出现后,梁还能继续增加荷载,斜裂缝延伸至荷载垫板下,直到斜裂缝顶端的混凝土在正应力和剪应力共同作用下被压碎而破坏,这种破坏称为剪压破坏。c抗剪能力:主要与混凝土强度有关,其受剪承载力比斜拉破坏高。3斜压破坏:a当剪跨比较小(m<1)b破坏特征:在加载点和支座之间出现一条斜裂缝,然后出现若干条大体相平行的斜裂缝.梁腹被分割成若干个倾斜的小柱体。随着荷载增大,梁腹发生类似混凝土棱柱体被压坏的情况,即破坏时斜裂缝多而密,但没有主裂缝,故称为斜压破坏。c抗剪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构件截面尺寸和混凝土抗压强度,受剪承载力比剪压破坏高。
矩形截面纯扭构件的破坏特征:1少筋破坏—一开裂,钢筋马上屈服,结构立即破坏2适筋破坏—纵筋、箍筋先屈服,混凝土受压面压碎3超筋破坏—纵筋、箍筋未屈服,混凝土受压面先压碎4部分超筋破坏—纵筋一部分钢筋先屈服,混凝土受压面被压碎变角度空间桁架模型基本假定:1混凝土只承受压力具有螺旋形裂缝2纵筋和箍筋只承受拉力3忽略核心混凝土和钢筋销栓作用斜弯曲破坏理论基本假定:1通过扭曲裂面的纵向钢筋、箍筋在构件破坏时均已达到其屈服强度2受压区高度近似地取为两倍的保护层厚度,假定受压区的合力近似地作用于受压区的形心3混凝土的抗扭能力忽略不计,扭矩全部由抗扭纵筋和箍筋承担4抗扭纵筋沿构件核心周边对称、均匀布置,抗扭箍筋沿构件轴线方向等距离布置,且均锚固可靠。弯剪扭构件的破坏类型 1弯型破坏 :弯矩作用比扭矩显著,构件破坏时体现为先是与螺旋形裂缝相交的纵筋和箍筋受拉达到屈服强度,最终截面上边缘的混凝土受压破坏 2扭型破坏:扭矩作用显著,顶部纵筋先于构件底部纵筋达到受拉屈服强度,破坏面始于构件顶面发展到两个侧面 3剪扭型破坏:剪力和扭矩都较大 ,破坏时与螺旋形裂缝相交的钢筋受拉并达到屈服强度,受压区靠近另一侧面 受拉破坏—大偏心受压破坏(塑性破坏)产生条件:相对偏心距较大,且受拉钢筋配置得不太多时。破坏特征:部分受拉、部分受压,受拉钢筋应力先达到屈服强度,随后混凝土被压碎,受压钢筋达屈服强度。构件的承载力取决于受拉钢筋的强度和数量受压破坏—小偏心受压破坏(脆性破坏)产生条件:1偏心距很小2偏心距较小,或偏心距较大而受拉钢筋较多3偏心距很小,但离纵向压力较远一侧钢筋数量少,而靠近纵向力N一侧钢筋较多时。破坏特征:一般是靠近纵向力一侧的混凝土首先达到极限压应变而压碎,该侧的钢筋达到屈服强度,远离纵向力一侧的钢筋不论受拉还是受压,一般达不到屈服强度。构件的承载力取决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和受压钢筋强度受弯构件产生裂缝的原因:1由作用效应引起的裂缝,(弯矩剪力扭矩以及拉力等)主要通过设计计算进行验算和构造措施加以控制2由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引起开裂,主要通过采用构造措施和施工工艺加以控制3 筋锈蚀裂缝:由于保护层混凝土碳化,冬季施工时掺氯盐过多导致钢筋锈蚀所至。计算裂缝宽度的三种理论:1粘结滑移理论:裂缝控制主要取决于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2无滑移理论:表面裂缝宽度是由钢筋至构件表面的应变梯度控制的,即裂缝宽度随着离钢筋距离的增大而增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3综合理论:考虑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裂缝宽度的影响,也考虑了钢筋和砼之间可能出现的滑移。受弯构件变形(挠度)演算的原因:挠度过大,损坏使用功能:如简支梁跨中挠度过大,将使梁端部转角大,引起行车对该处产生冲击,破坏伸缩缝和桥面;连续梁的挠度过大,将使桥面不平顺,行车时引起颠簸和冲击等问题。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优缺点:优点1提高了构件的抗裂度和刚度2节约材料,降低造价3结构质量安全可靠4增强结构耐久性5能促进桥梁新体系的发展 缺点1工艺较复杂,对质量要求高2需要有一定的专门设备3预应力反拱不易控制4设计要求高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三种概念:1预加应力的目的是将混凝变变脆性为弹性材料2施加预应力的目的是使高强度钢筋和混凝土能够共同工作3预加应力的目的是实现荷载平衡钢筋预应力损失的估算:1预应力筋与管道壁间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2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3钢筋与台座间的温差引起的应力损失4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5钢筋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6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预拱度的设置: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由预加应力产生的长期反拱值大于按荷载短期效应组合计算的长期挠度时,可不设预拱度;当预加应力的长期反拱小于按荷载短期组合计算的长期挠度时应设预拱度,预拱度值按该项荷载的挠度值与预加应力长期反拱值之差采用,即设置预拱度时,按最大的预拱值沿顺桥向做成平顺的曲线部分预应力钢筋的特点:1充分发挥预应力钢筋的作用,利用普通钢筋的作用,节省预应力钢筋与锚具2改善结构性能,允许在使用期间出现裂缝,扩大了应用范围;3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结构使用要求来选择预应力度的高低
第三篇:马克思原理总结
一、请简述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考点:哲学定义,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意义)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对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二、试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及其意义?(考点:物质定义及特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一个基本原理。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世界是统一的世界,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其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3、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其一,与唯心主义、二元论、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其二,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其三,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其四,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三、如何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考点:两者关系,如何更好发挥主观能动,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和主体选择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需注意: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3、需要正确认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能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所以,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关键在于主体选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四、普遍联系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考点(联系与发展的定义,特点)
1、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是:
1、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
物处以一定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2、发展:事物相互作用,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一定形式的运动意味着一定的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的特点是:
1、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其有
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败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适合新环境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过程才能实现自身发展;
3、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考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辩证关系,意义)
1、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 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总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2、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一,它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其二,在矛盾普遍性原理下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其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六、请谈谈适度原则在实践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考点:量、质、度、质变、量变定义、量变质变关系)
1、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2、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超过度的范围,事物就会转化为他物,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运用中取得成功。
七、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考点: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定义、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推翻;人类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相对性的真理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八、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考点:基本问题的概念、意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定义、关系)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九、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考点:人民群众的定义,是历史创造者的理由,意义)
1、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物质条件、经验材料或直接参与精神财富的创造;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4、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四篇:德育原理总结
第一章
德育的意义与任务
一、德育的意义
1.加强德育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2.加强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培养出来的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公民;其次才是人才;要先成人,再成才,否则培养出没有良好道德素养的高级人才,带给我们的只能是更大的危害。)3.加强德育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德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培养学生具有道德思维、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二章
德育即道德教育
一、大德育:政治教育(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
二、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
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道德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三、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 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的区分。
道德领域规范与其他的规范的区别在于它包含着善恶评价的标准,道德事件可以而且必须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在学校生活中,能够以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评价的领域叫非道德领域。在学校发生思想问题或行为或失范时,在认识和处理思想问题或失范行为中,需要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作出严格的区分,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
四, 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①二者内容的变动性不同:政治教育内容变化较快;道德内容比较稳定,变化较慢。②二者的实施过程不同:政治教育依靠强制性的方式;道德教育依靠自愿自觉。
(2)联系:二者在学生的教育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既不能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也不能用道德教育代替政治教育。
四, 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
1、在等级社会里,道德和礼仪的界限很难分清,到了近代,道德和礼仪的关系才被人重新认识
2、道德是内在的,礼仪是外在的
3、礼仪是道德训练的重要手段
4、礼仪不是美德,但它是一切道德之源
五, 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区别
1、对象不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品德;心理咨询的对象是人格
2、目的不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3、内容不同: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私德、公德、职业道德、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心理咨询的内容是人格心理的各种表现
4、方式不同:道德教育的方式是个别谈话、座谈、报告会;心理咨询的方式是心理咨询
5、方法不同:道德教育的方法是说服、示范、角色扮演等;心理咨询的方法是宣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互换等
6)运作机制不同:道德教育的运作机制是规范和评价;心理咨询的运作机制是移情和接纳
(7)理论基础不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德育理论;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是心理治疗理论、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2、联系: 1)心理咨询不是德育,但它是学校德育有益的补充(2)防止心理问题道德化和道德问题心理化
第三章:
1、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学校之所以有必要实施德育,首先是因为德育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必须的,人的道德属性使人不但接受道德教育的必要,而且有从事道德教育的必要,因为教育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方式,同时教育也使自我发展和自我延续的方式。而学校在实施德育上有着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学校德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学校不但是社会道德的继承者,而且还是社会道德的创造者,因此学校只有担负起对每个学生及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他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机构,第三学校是一种教育机构,就必然要担当道德责任,以促进学
生的品德发展和社会的道德进步为使命。学校即使不考虑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和社会道德进步,单以维护学校正常生活秩序的需要出发,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此外道德的相对性也使教育成为必要,正式因为道德还有相对的一面,所以在一个共同体才需要进行道德教育。
2、消极德育与积极德育:消极被动的德育观,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教育需要等待时机,它并不是教育者想进行就可以进行的活动。只有当个体在道德实践中遇到道德问题,有接受道德指导的需要时,才对他进行道德指导。另一种是积极主动的德育观。这种观点认为,道德品质是人类必备的品质,不论个体有没有道德发展的需要,不论他愿意不愿意接受道德教育,都有必要义无反顾地对他进行强有力的道德教育。
(2)消极德育的积极意义:今天人们普遍反对违背学生的自觉自愿进行道德灌输,主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实施程度不等、内容各异的道德教育,实际上与孔子、卢梭的见解有着某种契合。
第四章
德育的可能性 一,美德可学不可教
美德学习不同于知识、技能、语言的学习,技能本身无善无恶,而美德则是价值观的完全体现,模仿榜样是儿童的天性,但刻意为美德学习树立的榜样只会适得其反
1、从教的日常语义上说,美德可教;
2、从教的严格意义上说,美德不可教
二, 美德可间接教不可直接教:
1、直接教授美德效果微乎其微
2、间接的道德渗透是有效的德育途径
三、伦理学分歧
(一)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善的理性知识
(二)美德最终落实在行动上
亚里士多德:
1、知识不是作善作恶的源泉
2、美德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最终体现在行动上
3、美德的获得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习惯的养成和获得
第五章:德育内容:
1.试分析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 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通常以家庭就美德为核心,学校中的私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其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学校中的公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意识,养成其符合国家公德,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道德规范。学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1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学校实施的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各含不同内容,但是在一些方面又相互交叉重叠,如为人诚实,即可能是私德教育的内容有可能是公德教育的内容,还可能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2.分析道德思想教育 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学校德育中,道德思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要求的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得意实现,道德原则通过各种道德规则得以落实,道德理想指导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的运用,道德原则也指导道德规则的运用。
3.分析促进道德认识发展,培养道德情操,道德行为训练之间的关系。这三者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早起的行为训练开始的,所以道德教育以儿童早期良好习惯的训练为基础,但纯粹的行为训练并非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既要发展学生的认知,又要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还有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且这三方面的工作不能割裂开分别进行。
4.试从德育内容的结构上分析学校德育的功能
学校德育内容存在的三个不同层次,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其中,道德理想教育激励并指导这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具有激励的功能。道德原则是指导学生行
为的基本准则,道德原则教育具有指导功能,道德规则教育重在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约束功能。学校德育的层次结构影响着学校的德育功能,学校的与功能不足或功能失调的问题多出于结构不合理。
5.是比较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与西方学校德育内容的异同。
不同之处体现一下四点,第一 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限于道德教育。第二,中西学校德育都有公德和私德内容,相对来说,中国重视私德教育,西方重视公德教育。第三。中西教育都有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道德规则和原则比重较大,道德规则教育的内容贫乏。西方学校德育重视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我国德育比较重视对学生高尚品德行为的激励作用。第四,都重视知,情,行三方面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更加重视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我国中小学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我国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某些具体美德。而西方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某些一般的道德精神。
第六章:德育手段 .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义务判断
在道德语境中,“评价性语言”声明的,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有义务去做的事情。这些判断均系“道德价值判断”,而非“道德义务判断”。这类道德判断归根结底是对善良生活由什么构成、什么东西由什么构成、什么东西具有终极价值、应当追求什么、珍视什么,把什么传递给下一代的断言,有别于关于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的“道德义务判断”。区别是相对的:道德价值判断可能隐含道德义务判断,反之,道德义务判断也可能隐含道德价值判断。如“做人要信守诺言”暗含“信守诺言是一种美德”的评价,“希望你搞好学习的同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其实是在说“你参加集体活动不够积极,不关心集体”的评价。2.试论述师德和德育的关系。
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对学生最具有感染力。因此,学校德育特别强调教师在言行上起道德表率作用。师德的专业精神包括服务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以身作则。教育专业服务的内容和师德规范的内容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首先必须成为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师德不但是约束,鞭策和指导教师的道德手段,也使鼓励和教育学生的道德手段,学校德育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能实现他的道德目的
3、学校惩罚的伦理原则:为了形成和维持学校和课堂生活的正常秩序,学校和教师迫不得已,会对犯有严重过失的学生实施惩罚。但是,惩罚学生必须遵循许多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伦理原则。第一,必须按正当的程序实施惩罚。第二,必须结合改造和教育实施惩罚。第三,惩罚必须仅针对学生的道德过失。第四,必须以恰当的方式惩罚学生
第七章:德育方法 1.说服和压服的区别
说服强调以说理的方式使人心服,压服则是用权威 权利暴力 强制 威胁 恐吓等强制性手段迫使人屈服,说服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效果牢靠,压服之内的非理性的方法有时虽能迅速取得效果,但教师应当尽可能的运用理性的方法,耐性的说服学生。2,说服和说理的区别
说服强调对学生讲理,但说理不等于说服,说服的关键在于说理,说理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即运用证据进行论证并取得结论的过程,有说服里的论证,依赖于充足的证据和合理的论证,证据充分,推理合乎逻辑,并不足以是学生信服,若要使学生信服,陈述的道理以及说理的形式必须能为学生所理解,否则就不能说服学生。3.说服和说教的区别
说服是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的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接受某种道德理念。改变形成的某舟态度和方法。而脱离学生经验,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说理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说教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因而不会被他们的认知结构化,自然也不能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上。4,是比较直接示范和间接示范
以德服人是一种直接示范。教师以身作则,在工作、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为人师表,躬行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表率,这就是一种直接示范。
教师以历史上或现
实生活中的道德典范为样板,鼓励学生见贤思齐,效法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对于教师本人的示范,这是一种间接示范。
直接示范的教育效果强于间接示范。间接示范完全可以同直接示范结合起来使用。
5,论述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义务判断和道德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价值判断鉴定事物的价值,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有价值、什么没价值。义务判断指导人们的行为,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事实判断只描述事实,没有评价功能和规范功能。
伦理论证的根本依据,是价值取向或规范取向,而不是事实。教师对学生说理,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摆事实”,而是寻求或建构双方都认可的价值或规范取向。然而事实是道德推理的重要依据,没有相应的事实根据,往往难以形成伦理结论。第八章:为什么说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因为学生大部分事件是在课堂生活中度过的,所以可以说,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这里的教学包括道德教学和学科教学,他们相辅相成,构成了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而知识的技能可以直接教,态度或价值观念就只能间接的教,学生从直接的道德教学中获得的主要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而不是美德,这正是道德课作用有限效果不佳的原因,也是强调以学科的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在学科教学中间接渗透道德影响的理由
名词解释
间接德育;主要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直接德育:是指学校设立专门的道德教育课,把其中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学校集体生活:是学校各级各类机构自发或自觉的组织的各种活动的总会,包括学校,年纪,班级,以及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群体。第二章 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认知洞见 :指的是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与事物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的认知品质
2、评价性用法:在日常语言环境中,人们利用教育积极向善的涵义而进行的价值判断、规范性用法:用教育积极向善的涵义来规范人们的言行、描述性用法:理论研究者在研究活动中对教育的特定用法,它所指的教育有善有恶
第三章1道德虚无主义
1、社会根本不存在真正的道德
2、道德是罪恶的根源和表现
3、没有道德也不需要道德的人和社会才是最理想的人和社会
4、没必要也不应该进行道德教育
2,道德相对主义::
1、道德是相对存在的,不存在绝对的道德
2、用绝对的道德进行教育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3、没必要进行道德教育
3、道德天赋论:
1、道德是先天固有的2、道德是理性的3、教育是感性的,它无助于道德
4、环境自发影响论:
1、道德不是先天固有的
2、道德是儿童生长过程中自然习得的结果
3、教育对于道德的形成无关紧要
5、取消学校德育论:
1、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育人,不应当涉及价值教育
2、现实中学校德育效果不明显,浪费人力物力
3、道德教育的任务应由家庭社会承担
六、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上具有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势
劣势:(1)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冲突削弱了学校德育 2)现代学校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影响了道德教育(3)教师的德育意识淡薄降低了德育效果
优势:(1)学校德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可控性(2)学校德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3)学校的集体生活锻炼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
第五章
德育内容
1、差异格局:费孝通提出的,指与己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从来就没人关心,整个社会普遍缺乏公德心
2,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1)道德理想:是学生所追求的、对学生起着激励作用的最高道德境界,是道德原则和规则的高度概括2)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是道德规则的一般概括(3)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是学生不可违反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3,中西学校德育内容之比较:
1、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西方学校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2、我国重学生私德和国家公德培养,西方重社会公德培养
3、我国学校德育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比重大,道德规则内容贫乏;西方学校德育道德原则
和道德规则比重大。我国德育重视对学生高尚道德行为的激励,求大、务虚;西方德育重视学生具体道德行为的养成4、我国学校德育重视道德知识传授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西方学校德育重视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培养。我国重培养学生具体道德;西方重培养学生道德精神
4, 调整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若干建议:
1、需要对学校德育进行分类和分层,使之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
2、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培养
3、需要加强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包括道德推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决策能力、道德抉择能力)
4、需要调整学校德育内容,加强道德规则教育,改变“理想泛滥、规则贫乏局面” 第六章
德育手段
近代德育手段不顾及学生特点:说教、灌输
现代德育手段丰富多样:语言、榜样、情景、环境、体验
1, 规范性用语:指教师用来指导学生行为的语言。属于道德义务判断
2、评价性用语:指教师对学生本人或学生的动机、意向、品格进行评价所用的语言。属于道德义务判断
3、师德的专业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或协作精神、以身作则
4、情景
(一)说明情景:教师运用语言叙述故事向学生说明某种道德要求的道德教育形式,它是道德教育中运用最多的情境
(二)实验情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形成或巩固某种道德认识
(三)体验情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情境,目的使学生在行动中获得对某种道德要求的切身体验
(四)道德两难情景:指包含道德冲突的道德教育情境。它属于问题情境,没有固定的答案,是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力的有效手段
(五)体谅情景:指学生身临其境的生活中的人际互动事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它属于问题情境
(六)后果情景:指让学生作为旁观者而对事件结果产生想象、理解、推测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七)冲突情景:指让学生作为冲突一方,从而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五,惩罚的含义和标准:批评是教师运用语言等其他方式对学生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它是一种精神惩戒。
惩罚是批评的一种辅助手段,不可滥用:(1)它必须是学生违反规则的后果;
(2)它必须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有意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3)它必须由权威执行。
六、学校惩罚的伦理原则:1必须按正当的程序实施惩罚。2必须结合改造和教育实施惩罚。3,惩罚必须仅针对学生的道德过失4,必须以恰当的方式惩罚学生。第七章 德育方法
一, 德育方法
1、我国有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际锻炼,修养指导
2、西方有道德讨论,案例研究,叫角色扮演 二,结果论与非结果论的区别:
(1)概念不同 :“结果论”就是只根据行为的后果来说服学生按要求行事,或者接受某种道德价值观的说理方式。“非结果论”就是不从行为的后果出发说服学生,而只根据普遍的伦理原则或道德义务,为各种行为规范辩护的说理方式。
(2)推理方式不同 : 结果论强调行为的善恶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某种行为道德或不道德由它的结果来决定。它主张正确的行为是使善最大化的行为。这一主张应用于社会就是著名的社会功用主义,强调为最大多数人谋求最大福利。非结果论的推理方式认为道德与行为结果无关,凡是动机善良、从普遍的伦理原则或道德义务出发的行为,不论造成何种结果,都是道德的行为。非结果论强调道德规则具有普遍性,没有例外,适用于所有人的规则适用于每个人,不许任何人将自己视为特例。
三、角色扮演 : 角色扮演是一种引导学生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
角色扮演是儿童社会化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学生通过这种活动学习各种不同的社会行为方式。
第八章 :直接道德教学 与间接道德教育
1、直接道德教学质疑
1、设置独立的道德课,本意是为了加强学校德育。但把道德教学与学科教学相提并论,实际上贬低了学校德育的价值和地位,使德育由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转变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工作(教学)。这在观念上是一种倒退。
2、德育领域宽泛而弥散,无明确界限,不能限制在一套固定的课程里进行教学。
3、道德课实为关于道德知识的教学,与其说是在实施德育,不如说是在实施智育。
4、难以确定谁有资格担任道德课教学。
5、现代学校学科教学的任务繁重,教师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必须放在发展智力上,留给道德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仅仅通过道德课进行道德教育,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就极有可能落空。
6、直接的道德教学的实际作用相当有限,对学生行为即便有所改善,其数量也是有限的,其程度也是比较轻微的。
7、直接的道德教学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在“道德教学”和“学科教学”之间的分工;担任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能会认为自己在德育方面没有责任,把德育推诿给担任道德教学的教师,导致学校大多数老师不管德育的现象。四,间接道德教育
2、间接道德教育主要指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道德学习虽然包含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成分,但其核心是态度或价值观的学习,而态度或价值观就只能间接地教。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由于历史与文化条件的不同,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德育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对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望。
一、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及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
私德教育:学校中的私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其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习惯,如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关心、诚实、忠信、上慈下孝等。
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谓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
公德教育:学校中的公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意识,养成其符合国民公德、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礼貌、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等。
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教育:学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诚实劳动、廉洁奉公、团结协作、维护本行业声誉等。
二、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
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道德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
第五篇:统计学原理 总结
统计的基本任务
所谓推断,就是以样本所包含的信息为基础对总体的某些特征作出判断、预测和估计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大量观察法2.统计分组法3.综合分析法4.统计模型法5.归纳推断法
如何理解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
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试述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凡是客观存在,并与某一项同性质基础结合起来的由许多事物组成的整体,称为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个独立的个别事物称为总给单位;随着研究和目的和任务的变动,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变换。
标志与指标有何区别何联系
主要区别:1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2 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特征,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主要联系:1 有些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得到的 2 在一定研究范围内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
统计工作的任务1.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2.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3.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调查的种类 1.按调查范围分 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
2.按调查的时间是否连续 分经常性调查(连续)、一次性调查(定期)3.按调查组织方式分
统计报表调查、专门调查
统计调查方式
普查 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统计调查方法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问卷法、网上调查法、邮寄调查法、电话调查法等。
调查方案设计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注意: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三者是不同的概念)
3.确定项目和拟定调查表(注意四个问题)
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注意:调查时间、调查期限、调查登记时间三者的不同)
5.制订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一)统计误差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分为两类: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类
(二)统计误差根据是否带有倾向性,又可分为系统性误差(系统性登记误差、系统性代表误差)和非系统性误差(非系统性登记误差、非系统性代表误差)
什么是平均指标 是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数量差异抽象化的代表性水平指标,其数值表现为平均数。
平均指标可以分为哪些种类 算术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 众数 中位数 为什么说平均数反映了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
就社会经济现象变量数列的分配情况看,通常是接近平均数的标志值居多,而远离平均数的标志值少;与平均数离差愈小的数值的次数愈多,而离差愈大的标志值次数愈大,形成正离差与负离差大体相等,整个变量数列以平均数为中心而波动的状况。所以平均数反映了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
为什么说简单算术平均数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特例 f1=f2=fn 相等 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有哪些特点?
众数1.数量不唯一性
2.位置平均数,其数值不受极值的影响
3.其计算的假定前提是:数据分布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即假定众数所在组与相邻两组的频数之差反映了数据分布陡峭上升而缓慢下降这一特征;且众数组的频数在该组内是均匀分布的。中位数 ① 数量唯一性;
② 位置平均数,其数值不受极值的影响;
③ 其计算的假定前提是:数据分布具有明显的
集中趋势,且中位数组的频数在该组内是均匀分
布的;
④各变量值与中位数的离差绝对值之和最小。即:
∑│Xi-Me│=min 动态数列概念及意义
概念 动态数列又称时间数列、时间序列,它是将某一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所形成的一种统计数列,即将某一个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其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就形成一个动态数列
意义
时间数列分析可以描绘社会经济现象变化的过程;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速度和趋势;可以探索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还可以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进行预测。长期趋势的测定方法
(一)时距扩大法:只能对数列修匀,不能预测。
(二)序时平均法
(三)移动平均法:可以对数列修匀或预测,但有时滞效应。
(四)数学模型法
1.直线模型法:重点介绍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模型。** 2.曲线模型
时间数列构成要素
一是时间要素
二是反映现象在不同时间上数量表现的统计数据
时间数列的种类 一般将时间数列按其指标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三种
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
1.时期长短应相等 2.总体范围应统一 3.计算方法要统一 4.经济内容应相同
如何选择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
水平法:侧重考察末期水平,。累计法:累计法侧重考察整个计算机的总和水品
简述测定季节指数的原始资料平均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其计算的一般步骤是:
1、计算数年内同月(或季)平均数;
2、计算总的月(或季)平均数;
3、计算各月(或季)的季节指数:
4、预测,根据季节指数预测未来某年各月或各季的数值。
季节指数=同月(年)平均数/总平均水平
移动平均法能不能剔除季节变动?为什么?
原始资料平均法简便、易懂,但它没有考虑长期的影响。所以,计算出的季节指数不够精确,尤其是在原始数列中存在长期趋势且波动较大时,就对前后期的平均数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季节指数的精确性大打折扣
统计指数的作用
1综合反映不能直接相加或对比的复杂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2用指标体系分析受多因素影响的现象总体变动中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3通过编制指数数列,反映现象变化的长期趋势。
综合指数的编制步骤
1确定指数化因素:要研究其数量变化的因素。例如,产量综合指数中,产量为指数化因素。2确定同度量因素:将不能直接相加的因素转化为可以相加的因素(同度量作用和权数作用)。例如,产量综合指数中,价格为同度量因素。3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时期
原则如下:
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指数体系的作用
1.利用指数体系,可以分析各个因素对于现象总体变动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
2.利用指数体系还可以进行指数之间的相互推算
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
(一)概念 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方面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方向和程度的一种方法。
(二)要点和步骤** 1.构建指数体系,将总指数分解为因素指数的连乘积
2.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测定某一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3.相对数分析:现象总变动指数等于因素指数的连乘积。
4.绝对数分析:现象总变动额等于各因素影响额之和
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步骤
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 3.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4.选择评价指标的合成方法。常用加权平均或几何平均法
在实践中,比较成熟、可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标准比值法和功效系数法 本章小结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二、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步骤**
1.数量指标指数:以基期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2.质量指标指数:以报告期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三、平均数指数是综合指数的变形,在掌握非全面资料时有独特的优点,具体编制有两种情况:
1.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用以编制数量指标指数,以基期价值额为权数算术平均。
2.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用以编制质量指标指数,以报告期价值额为权数调和平均。
四、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的作用与建立
(二)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进行分析。
1.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法
2.总量指标的三因素分析法
五、统计指数在我国的应用(了解)如工业生产指数、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
抽样估计的特征
1.抽样估计是由部分推断总体的一种认识方法。2.抽样估计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
3.抽样估计运用的是不确定的概率估计方法。4.抽样估计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总体方差的确定
1.用抽样方差资料代替。已经证明,样本方差相当接近总体方差。这是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用过去调查所得的资料,既可以是抽样资料,也可以是全面资料。如果有几个不同的总体方差资料,则应选用最大值。
3.对成数的方差,可以选用最大值0.5*0.5=0.25 点估计法的评价
1.计算简便直观,一般不考虑抽样误差和可靠程度。
2.适用于对估计准确与可靠程度要求不高的情况。
确定样本容量的必要性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抽样误差的大小与抽取的样本单位数紧密联系。但是如果抽样单位数过多,不仅会影响统计资料时效性,还可能受人员、经费等物质条件的制约;而抽样单位数过少,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定样本容量是抽样调查之前所关心的中心问题。
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有:
1.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变异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标志的变动程度越大,确定的样本单位数就多。
2.允许的误差范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允许的误差范围越小,相应地必须抽取的样本单位数就多。
3.抽样推断的置信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求的可靠程度越高,所必须样本容量越大。
4.抽样方法和抽样组织形式。由于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抽样方法和组织形式有不同的抽样误差,所以在误差保证相同时,它所必须抽样单位民必然不。
简单随机抽样特点:1)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机会均等;2)简便易行;3)适用于:总体单位的标志变异程度不大(均匀分布)时,否则不宜。
机械抽样
1.概念
又称等距抽样或系统抽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然后依固定顺序和间隔来抽选样本单位的组织方法。
2.特点
1)是不重复抽样;
2)可保证被抽选的单位在总体中均匀分布,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整群抽样
1.概念:又称集团抽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划分成若干群,再以群为单位从中随机地抽取若干群,对被抽中的群的所有单位进行全面调查的一种抽样组织形式。2.抽样方法
第一步:先将所要研究的总体根据需要划分出若干群; 第二步:把各群按时间或空间顺序编号;
第三步:按简单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群。
显然,整群抽样是不重复抽样,其实质上是以群代替 单位标志值之后的简单随机抽样,并对选中群进行全面 调查,所以只存在群间抽样误差,而不存在群内抽样误 差,这一点和类型抽样只存在组内抽样误差,不存在抽 样误差恰好相反。
抽样估计的置信度与精确度
1.置信度:表示区间估计的可靠程度或把握程度,也即所估计的区间包含总体参数真实值的可能性大小,一般以1-
表示。其中
表示显著性水平,即某一小概率事件发生的临界水平。
置信度通常采用三个标准:
(1)显著性水平=0.05,即1-
=0.95
(2)显著性水平=0.01,即1-
=0.99
(3)显著性水平=0.001,即1-
=0.999 2.抽样估计的精确度:用置信区间的大小即抽样极限/允许误差来表示。
3.抽样估计的置信度与精确度的矛盾关系。
在样本容量和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若希望抽样估计有较高的可靠度,则必须扩大置信区间,即必须降低估计的精确度;
若希望抽样估计有较高的精确度,即置信区间范围缩小,则必须降低估计的把握度。
即:抽样估计要求的把握度越高,则抽样允许误差越大,精确度越低;反之则相反。
整群抽样与类型抽样的区别
类型抽样划分的组称为“类”,作用是缩小总体,使总体的变异减少,而抽取的基本单位仍是总体单位;
整群抽样划分的组称为“群”,作用是扩大单位,抽取的基本单位不是总体单位而是群,从而简化抽样工作程序。
多阶段抽样
优点;1.便于组织抽样。2.可以获得各阶段单元的调查资料。3.方式灵活 4.抽样单位的分布较广,降低抽样误差。
适用情况
当总体单位很多且分布广泛,几乎不可能从总体中直接抽取总体单位时,常采用多阶段抽样。
统计指数分类:
按反映现象的范围不同:个体指数,总指数
按指数性质不同: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按编制方法不同: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