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汉语 翻译与加标点
1、《论语·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参考译文一: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已乱,)好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躲避坏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参考译文二: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问路。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天下到处局势混乱,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政见不同的人(指孔子),还不如跟随避世的隐士呢(指自己)。”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2、《苏代为燕说齐》(《战国策·燕策》)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十镒,以为马食。” 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译文 :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kūn}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守候在集市里,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还回头看它一下,这样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绕着马转了几圈,离开时还回头再看了一眼,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暴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人替我前后周旋,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 1 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了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 2 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屋子,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
5、标点并翻译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言:“岁数丰穰,谷贱,农人少利。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上从其计。寿昌又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翻译: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奏说:“连续几年丰收,谷价低,农民获利少。按以往惯例,每年从函谷关以东地区运输粮食四百万斛以供应京师,需用运粮卒六万人。应从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购买粮食,以供应京师,可以节省函谷关以东运粮卒一半以上。”汉宣帝接受了耿寿昌的建议。耿寿昌又禀告说:“命令沿边各郡一律修建粮仓,在粮价低时加价买进,粮价高时减价售出,名为‘常平仓’。”百姓因此受益。汉宣帝于是下诏赐耿寿昌关内侯爵。
第二篇:加标点练习
加标点练习
1、□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
2、□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
3、□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4、□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5、□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6、妈妈问□你去干什么呀□
7、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8、□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9、□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10、□快点收拾行装□妈妈说□大部队要出发了□
加标点练习
1、□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
2、□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
3、□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4、□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5、□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6、妈妈问□你去干什么呀□
7、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8、□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9、□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10、□快点收拾行装□妈妈说□大部队要出发了□
第三篇: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
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文言散文的标点
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读书的人自己先断句,然后在该停顿的地方打个记号。不加标点的文献典籍,一般叫白文。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做个圆圈,叫“句”;在一句话没有结束但要停顿的地方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读”就是暂时停顿一下的意思,从意义上来讲就是逗。句和读合起来便叫句读。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古代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这是说,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1982年9月在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出土的一件两诏秦椭量,容器外底刻的秦二世诏第一行“疾”字右下,第二行“焉”字右下,第三行“帝”字右下,第五行“德”字右下,都刻有L形符号,当是古代的标点,即钩识。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实物见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就已有关于句读的解说。例如:
丶:有所绝而识之也。(卷五下)亅:钩逆者谓之亅。象形。(卷十二下)レ:钩识也,从反亅。(卷十二下)根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就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此外,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也常常会涉及到断句,也即标点的问题,例如:
*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 《左传?庄公十一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言惧而名礼,绝句。或以名绝句者,非。”这是说,这句话应该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该在“名”之后断句。“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的意思。*(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闻其骈胁,绝句。欲观,如字,绝句一读至„裸‟字绝句。”有时,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并不用相关术语表明断句。例如:
*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间则散,敌中则夺。《荀子?彊国》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指出:卢文弨曰:俗本“上”字在下句首,今从宋本移正。《外传》亦同。又如: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东汉郑玄注:“四者漫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四者之祸,即指长、从(读如纵)、满、极,故应在这四个字后面断句。
此外,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一般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例如: *子曰:“诗三百,(孔曰:篇之大数。)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犹当也。)曰:思无邪。(包曰:归于正。)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谓法教。)齐之以刑,(马曰:齐整之以刑罚。)民免而无耻。(孔曰:免,苟免。)道之以德,(包曰:德,谓道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也。)《论语?为政》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陈澔注: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亲行。比音畀。)天子五年一巡守。(《舜典》曰:“五载一巡守”;《周官?大行人》曰:“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孟子》曰:“巡守者,巡所守也。”守,去声。)陈澔注:《礼记集说?王制》(括号里的)注文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的,这在古书注解中已经是一种固定的做法。因此,我们阅读古书,看到有注解的地方,就知道那里该断句。但是古人不是每句话都加注解的,有些在古人看来比较浅显的词语或句子就不一定加注解了,这就要靠我们自己来断句。
宋代人刻书,开始加句读了。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云:“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监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其加句读的方法,毛晃《增韵》说:“今秘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如《礼记?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逗号代表读分之微点于字中者。民国期间,在新式标点产生以前,出书一般是在该停顿的地方点一个点,或圈个圆圈。例如教材中所举的例子。(见下文)
断句不正确,说明对文章中某些句子或某些语词还没有理解。正确的断句,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词语、语法、音韵以及要有比较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大抵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
在对文言散文标点之前,应反复多读几遍,做到真正理解古人的意思和具体语词的意义之后,再进行标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这样,再进行标点就可靠得多了。当然也有标错的。例如: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在第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把我年少时写的辞赋一篇送给你”,其中的“往”是送去的意思;下一句里的“相与”,是相给的意思;而“夫”在文言文里一般是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或提起下文。原来的标点法,表明没有读懂原文,字句讲不通。正确标点应该是: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又如:
*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卷三十七在这一句里,“不售”指老百姓卖不掉的东西,可由官府负责收购暂为保管起来;“欲得”指老百姓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是不能收购的,应由官府给予之。所以,“与”是给予的意思。原文没有读懂“与”的动词义,把它当成连词来理解了,结果标点有误。正确的标点应该是:收不售,与欲得。
*其春,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天子于是幸绛氏城,拜卿为中大夫。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毋所见,见大人迹云。《汉书?郊祀志》 句中的“宿”,标点者误以为止宿之义,其实“宿留”是一个词,为汉人常语。《汉书?五行志》:“其(飞雉)宿留告晓人,具备深切。”又《李寻传》:“唯弃须臾之间,宿留瞽言。”唐颜师古均注云:“宿,音先就反;留,音力救反。”《后汉书?韦彪传》:“子其宿留乎?”李贤注:“宿留,待也。宿,音秀,留,音力救反。”可见“宿留”是叠韵连语,不应分开读。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标点后的句子,意思如果不合情理,或与上下文的意思相违背,那就有错误了。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
一百四十六按照这种标点法,则战败的士兵争着投水是为了死,这不近情理。争投水是为了逃命,而不是为了死。所以,在“争投水”之后应加逗号:“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綦毋张丧车以后,想搭乘韩厥的战车,故曰“请寓乘”。但是,把“从左右”也括在里边,成为綦毋张对韩厥讲的话,意思就不好理解了。要么站在左边,要么站在右边,怎么能从左右呢?所以应把“从左右”移到括号外边,这样,下文的“皆肘之”也才有着落。
*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
按照上面的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的分三路兵不相应。查《明史》卷一三O、一三一,应当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个人,都是早年随朱元璋起兵的名将。这样的标点与原意和史实都不合,应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三、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标点的文言散文,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及虚词的用法;如果是韵文,在押韵的地方还必须符合古代的音韵。例如:
*建一宫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传?襄公三年》
在古代汉语里,的确有“也夫”连用的例子,如《论语?宪问》:“莫我知也夫!”这种用法是表示感叹的,但本句的情况不是这样,本句是陈述一个道理。且“夫唯”在古代汉语里也经常连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本句正是用在陈述句句首的。所以应改为: 建一宫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
这是唐孔颖达给《左传》作疏时引东汉服虔的断句。“字小之难”不成句,故此句断句误。孔颖达疏曰:“侨闻为国家者,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事大国养小国不为难也,无礼以定其位,是国之大患。”且本句前之“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与后句“无礼以定其位之患”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只是在宾语与动词之间用一个“之”来复指。全句意思是:治理国家并非难在不能事大字小,而是担心无礼以定其位。所以应把“大”字后边的逗号去掉。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原标点者把“非第”看成“不是高贵的门第”,与“卑贱”并列起来。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相当于“不仅”,与下句表示递进意的“而愈”相呼应。所以此句应断为: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又如:
*间者,月数以春夏与日同道,过轩辕上后受气,入太微帝廷扬光辉,犯上将近臣,列星皆失色,厌厌如灭,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汉书? 两夏侯京翼李传》
这是李寻以星占为根据劝哀帝退近臣、求贤良的一段话。句中的“外臣”是李寻自称,“窃”是自谦之辞,后边不应有表示决断语气的副词“即”,致使“窃信天文即如此”句意不清。其实,本句中的“即”是表假设语气的连词,意为若如此的话,就……。就是说,“即”应连下读,而不应连上读。此句当为: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此句言项羽率士卒破釜沉舟,以示拼死一战的决心。所示者是决心,而不是必死,故知当在“心”字下断句。为: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kuì,割)羊无血。《易?归妹》
古代如此断句,误。清人武亿说:“此„筐‟、„羊‟一韵,„实‟、„血‟一韵,亦隔句用韵法。”筐、羊同属阳部,实、血同属质部,隔句押韵,即交韵。上六,是卦名。此句应断为: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又如:
*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踰。《左传?哀公十七年》晋杜预在“衡流而方羊裔焉”句下注曰:“衡流方羊不能自安裔水边,言卫侯将若此鱼。”刘炫以为“卜繇之辞文句相韵,以„裔焉‟二字宜向下读之。”孔颖达疏曰:“诗之为体,文皆韵句,其语助之词皆在韵句之下”;“此之„方羊‟与下句„将亡‟自相为韵,„裔焉‟二字为助句之辞”;“且繇辞之例,未必皆韵。此云„阖门塞窦,乃自后逾‟,不与„将亡‟为韵。是或韵或不韵,理无定准。”顾炎武《杜解补正》指出:“当以„裔焉大国‟为句。言其边于大国,将见灭而亡。”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也指出:“杜注既失其句,而又失其韵。”惠栋云:“未有繇辞而无韵者,从杜读,则失韵矣。„窦‟字读„度‟,又读„徒‟。„逾‟亦有平、去两音。”此句“羊、亡”押韵,“窦、逾”押韵,是换韵。方羊,叠韵联绵词,亦作仿佯,《广雅》:“仿佯,徙倚也。” 竀,读chēng,《说文》:“正视也,从穴中正见也。”又为赤色,言鱼劳则尾赤。裔,水边;焉,于;阖门,犹言关门;塞窦,塞洞;逾,越也。言自己把门洞都堵起来,然后从后逾墙而出。此句应断为:
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踰。”
第二节 文言散文的翻译
把文言散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白话文,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一个基本要求。能否准确地把文言散文译成相对应的现代白话文,是考核古代汉语基本功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古代汉语水平的标志之一。
把文言散文对译成现代白话文,这里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要求既有一定的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又要有一定的现代汉语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这样,才能做好这象项工作。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点要求。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
这里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严复虽是对外文译成汉文提出的要求,但拿过来要求文言散文对译成现代白话文,也是同样实用的。“信”、“达”是翻译的基本要求,“雅”则是翻译追求的目标。
文言散文的翻译,以往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下面我们对这两种方法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一、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忠实于原文,在正确理解原文和具体词语的基础上,尽可能按照原文句子的结构、语序、意义以及言语风格进行翻译。一般来说,对原文的词语采取不增不减的做法。下面举一些较好的直译的例子: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遗憾的是个人的心愿还没有实现,默默无闻一辈子,因而文章著述不能流传于后世。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墨子?非攻》
[译文]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云梯一类的器械,造成了,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先生墨子听说了这件事,从齐国出发,走了十日十夜到了郢都,见到公输盘。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译文]风的强度如果不大,那么承负巨大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九万里,风就在它的下面了,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而没有阻碍,然后飞往南海。
*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新唐书?魏徵传》
[译文]如果喜爱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优点,撤免邪恶的人而不犹豫,任用贤能的人而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旺了。*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柳宗元《封建论》 [译文]周朝所以败亡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避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译文]韩厥拿着马缰绳站到齐顷公的马车前,拜了两拜又磕头至地,然后捧起酒杯加上一块玉璧献上,说:“我国的国君让我们替鲁国和卫国请求,(请齐国不要攻打他们),并且叮嘱说:„不要让军队深入到齐国的国土上。‟下臣不凑巧,恰好碰上这次该出征,没有可以逃避的地方,且害怕逃避会使两国的国君蒙受耻辱。臣勉勉强强恐有辱武士,其实我很愚笨无能,既然担任司马这个官职,且又无人手,只好叫你受委屈了!”(意思按规定还是要把齐侯抓俘虏。)
二、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这就叫意译。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因此,意译有时要适当增加一些词语,或改变原句的语序,乃至句子的结构。下面举一些例子。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我虽然才能低下,但也曾旁听说过长者遗留下来的好的风范。
此句中的“仆”、“罢驽”和“侧闻”都是谦称,翻译时没有直接的词语与之相对应,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意译。*高帝不怿而有愆色,迺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史记?酈生陆贾列传》
[译文]高帝不高兴,显现出惭愧的表情,就对陆生说:“请您试着为我写一些秦失天下,而我得天下是何道理的文章,以及古代一些成败兴亡的国家。”
这句话如果按照原文的句子结构翻译,就不通顺,只能用意译。*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译文]我以为您是问别的人,竟是问仲由和冉求呀!
“以……为……”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且此句为宾语“异”前置句,在宾语“异”和动词“问”之间用代词“之”复指,这是一个结构很特殊的句子。下一句“曾”是个情态副词,“由与求”也是做“问”的宾语的,同时也用“之”复指。所以,在翻译时只能根据原句的意思,用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子来译。*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此句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译文]再说水积聚得也不厚,那么,它就无力负载大舟。
前一句话的 “水之积”,由于在主谓之间用了“之”取消了它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前一句的主语。如果把此句译成“再说水的积聚也不厚”,虽也讲得通,但终不如“再说水积聚得也不厚”那么简洁常见,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第四篇:二年级上册补充句子加标点
一、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姓名:————
1、北京真____________!我多么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真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葫芦藤上挂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样子写句子。
1.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2.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4.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吧。
5.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小脸。6.科里亚望着窗外高兴地笑了。
可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兴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猴子_______________地爬到葡萄架。
8、小猴子_____________地吃起葡萄来。
9.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10.湖水像一面镜子。
我要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
11.太阳会把浅水洼里的水蒸干。12.他把小鱼扔进大海里。
浅水洼里的水会被太阳蒸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姓名:————
1、北京真____________!我多么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真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葫芦藤上挂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样子写句子。
1.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2.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4.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小脸。6.科里亚望着窗外高兴地笑了。
可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兴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猴子_______________地爬到葡萄架。
8、小猴子_____________地吃起葡萄来。
9.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10.湖水像一面镜子。
我要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
11.太阳会把浅水洼里的水蒸干。12.他把小鱼扔进大海里。
浅水洼里的水会被太阳蒸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小学一年级句子加标点练习
姓名:
学号:
班级:
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哪座房子最漂亮()2.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3.谁的尾巴最好看()4.你要到哪里去()5.你呢()
6.这些房子都给谁住()7.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8.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9.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10.妈妈,妈妈,冬瓜大,茄子小()11.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12.妈妈,妈妈,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13.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14.这是什么花呀()15.花生可好吃啦()16.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17.下雪啦,下雪啦()18.青蛙为什么没参加()19.他在洞里睡着啦()20.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21.今天我把生日借给您()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哪座房子最漂亮(?)2.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3.谁的尾巴最好看(?)4.你要到哪里去(?)5.你呢(?)
6.这些房子都给谁住(?)7.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8.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9.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10.妈妈,妈妈,冬瓜大,茄子小(!)11.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12.妈妈,妈妈,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13.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14.这是什么花呀(?)15.花生可好吃啦(!)16.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17.下雪啦,下雪啦(!)18.青蛙为什么没参加(?)19.他在洞里睡着啦(。)20.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21.今天我把生日借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