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5 10:5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篇:《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1、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胡焕庸线、竺可桢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

4、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5、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6、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分别阐述各个时期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7、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8、简述现代(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9、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10、21世纪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向。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名词解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人地相关论、文化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2、概念辨析:

(1)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

(2)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与乡土文化区

(3)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与可能论

(4)文化景观与文化区

(5)文化区与文化整合

3、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

4、请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

5、试举一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统一性。

6、文化扩散有哪些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7、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8、简述文化景观的概念、特征。

9、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10、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1、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

12、比较“地理环境决定论”与“或然论”。

13、试简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

14、简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化历程。为什么说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善和科学?

15、和谐论是人地关系理论中较完善和科学的理论,试简要说明该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要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16、围绕人地关系出现过哪些理论?应怎样看待人地关系?

17、利用文化整合的思想论证我国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

18、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及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

19、指出下列现象属于那种扩散,说明原因。(1)传染病的扩散

(2)巴黎、罗马发布新时装的流行趋势,之后在香港、东京、上海开始流行,以后在各省会大城市开始流行;最后在中小城市乃至农村流行。

(3)在没有现代媒介以前,新生产技术新生产工艺的流行。(4)中国饮食文化在欧美、东南亚的流行。20、简述汤因比的人地关系论的内容。

21、简述J.E.斯宾塞等提出的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定研究步骤和计划。

2、设计一个人文地理学课题的研究方案。

3、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及内容。

4、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5、简述实证主义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6、简单介绍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7、论述人本主义思想给人文地理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8、比较经验主义方法论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优缺点。

9、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收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1、概念辨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与营养密度和比较密度、人口转变与人口转变模式、人种与地理人种、民族与种族、民族与民俗、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2、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3、分析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4、简述布莱克人口转变的“五阶段模式”及各阶段的基本含义。

5、试述当代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并简述我国人口转变模式和国外人口转变模式的异同。

6、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7、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8、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9、简述适度人口的概念及其应用价值。

10、试说明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

11、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12、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有何特点?

14、简述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提出的7条人口迁移法则(空间取向)。

15、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

16、举一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后果。

17、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现象的原因。说明你对解决西部人口匮乏的办法。

18、种族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19、世界种族如何划分?

20、简述地理人种的概念及分类。

21、四大人种的分布状况如何?

22、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23、简述民族的特征及分布。

24、在美洲的黑人主要集中在哪几个地区?

25、简述美国城乡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区。

26、民族整合的意义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27、为什么说种族、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为什么各种族、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状况、文明

程度又有很大差别?

28、民俗有哪些特点?试从民俗的各方面说明民俗与环境的关系。

29、民居不仅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化特征,而且也反映了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试分析之。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概念辨析: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

2、简答农业起源的理论。

3、分析农业形成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4、论述农业发展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特点。

5、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举例说明其分布。

6、现代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举例说明其分布。

7、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有何差异(以中国和欧洲为例)。

8、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出现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有何共性?

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简述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

3、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是什么?并说明其分布。

4、试述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

5、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

6、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工业布局有什么影响?出现的工业部门是什么?形成哪些重要工业区?

7、论述北美和欧洲的主要工业带的特点。

8、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9、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10、自然地理环境对工业布局有何影响?

11、简述二战以来,工业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12、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遇到了哪些问题?

13、论述影响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4、论述现代工业发展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5、试述当前世界工业(纺织、汽车、微电子)分布的新变化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6、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1、名词解释:城市、聚落、城市等级规模法则、城市地域、城市地域结构、城市职能、城市体系

2、分析乡村聚落的类型、成因及空间结构特征。

3、简述城市的兴起对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4、简述我国设置城镇的标准。

5、简述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6、城市的形成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7、试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及自然地理环境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8、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有那些?试分析所在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

9、简要阐述并评价城市内部地域的有关理论(3个典型模式)。

10、如何理解城市景观?

11、简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12、审视或评价城市景观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并简要说明。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1、语言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2、简述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3、简述汉语方言区域。

4、我国七大方言的分布状况如何?

5、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6、世界主要语系有哪几种?

7、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分析世界主要语言分布特点。

8、语言的传播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9、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特性?

10、试分析地理环境对语言的扩散和分布的影响。

11、以我国方言分布为例,简述影响语言分布的地理环境要素。

12、讨论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3、简述语言景观的涵义和内容。

14、试举例说明语言景观的特征。

15、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试对你所在地的地名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第九章 宗教与宗教地理

1、简述世界主要宗教类型及其分布。

2、分别简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起源、发展、教派及其分布。

3、分析地理环境对宗教的起源、传播及宗教习俗的影响。

4、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关系怎样?

5、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有哪些?以佛教的传播过程阐述影响宗教传播的因素。

6、民族宗教主要有那些?分析它们对地区或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7、结合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8、结合主要宗教景观的类型和特点讨论宗教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第十一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政治地理要素由哪些组成?

2、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

3、如何理解政治地理过程?

4、简述国家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5、简述领土形状的类型及其政治地理意义。

6、影响国家权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8、如何分析一个国家权利的要素与综合实力?

9、论述当代全球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并阐述当代的全球政治格局对我国的影响。

10、试评述地缘政治学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缘政治模式。

11、简述“冷战”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点。

12、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演变趋势分析。

13、结合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世界和中国的地缘政治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国家安

全战略。

14、名词解释:综合国力(国家权力、国力)、领土、国民、国家中心性区域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

1、名词解释:环境知觉、地理物象、行为空间、心理图谱、通勤活动行为空间、间接活动空间、直接活动空间

2、感知环境与认知环境有何区别和联系?

3、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有哪几种?

4、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5、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6、举例说明普雷德行为矩阵的应用。

7、简要评述消费者行为空间模型。

第二篇:2015级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为什么说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A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B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高地、填平低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C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2.简述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内外力是对立统一的。A内外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B内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C内外力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两者趋于动态平衡。3.试述地质构造和岩性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质构造和岩性。

A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B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第二章

1.名词:坡地地貌、风化作用、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坡积裙 坡地地貌:风化后的物质在重力和水等因素作用下,容易顺坡向下运动,形成坡地重力地貌。

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改变,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

崩塌:在陡峻山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主要在本身重力作用下突然急剧倾倒、崩塌,在坡角处堆积倒石堆或碎屑流。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滑坡: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着一定滑动面 整体下滑的现象。

蠕动: 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顺坡向下移动的现象。坡积裙:大量坡积物围绕着坡地下部呈片状覆盖,形如裙边,称为坡积裙。

2.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各自风化作用的方式。

物理风化:岩石因温度变化、孔隙水的冻胀过程、干湿过程、使岩石的盐类重结晶、岩石中一些矿物发生溶解以及岩体的应力释放都能使岩石崩裂破碎。化学风化: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等对岩石的作用,使岩石的化学策划那个分发生改变而分解的过程。通过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

生物风化: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岩石产生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破坏作用。生物物理风化:植物的根系起楔子作用对岩石挤胀而使岩石崩解或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进一步加速岩石破碎。

生物化学风化: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的有机酸对岩石的强烈腐蚀作用。3.简述崩塌的形成及触发因素。

形成:地形:崩塌只能发生于陡峻的斜坡地段。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高。

地质:主要是受岩性、结构和构造的影响。

气候:在一些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形成崩塌。触发因素:强烈地震、暴雨、爆破、冰雪融化等。4.简述滑坡的影响因素及滑坡的地貌特征。影响因素:气候、地下水、地震、人为因素 地貌特征:

滑坡体:斜坡上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体或岩体。滑动面:滑坡体沿之下滑的面,叫滑动面。

滑动带:有时在滑动面附近的土体有明显的扰动和拖曳褶皱现象,构成滑动带。

滑坡壁:滑坡体与坡上方未动土石体之间,由一半圆形的围椅状陡崖分开,这个陡崖称为滑坡壁。

滑坡台阶(阶地):滑坡体下滑后在斜坡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

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体前缘常呈舌状突出,称为滑坡舌。在滑坡体移动过程中,滑坡舌前面由于受到阻力挤压而鼓起,称为滑坡鼓丘。滑坡滑动后,在滑坡壁下部和滑坡台阶的后缘,即滑坡台阶的反坡处,常常形成滑坡洼地。有时因地表水或地下水出露而形成滑坡湖。滑坡裂隙:环状拉张裂隙:分布在滑坡壁的后缘。平行剪切裂隙:分布在滑坡体中部及两侧。鼓张裂隙:分布在滑坡体的下部。扇形张裂隙:分布在滑坡体的最前缘。

5.在滑坡发育过程中,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蠕动变形阶段 :斜坡后壁开始形成拉张裂缝,地表水下渗加强,两侧 出现剪切裂缝,滑动面逐渐形成。

剧烈滑动阶段:滑动面已形成,滑坡体与滑床完全分离;各种裂缝相 继出现,裂缝错距加大;滑坡后壁出露面积越来越大;滑坡体前缘形成滑坡舌与滑坡鼓丘;坡脚渗出大股浑浊泉水。此时预示滑坡即将滑动。在其他触发因素的诱发下,将产生剧烈滑动。

渐趋稳定阶段:经剧滑之后,滑坡体重心降低,能量消失于克服前进阻力和土体变形中,位移速度越来越慢,并趋于稳定。土体压实,裂缝逐渐闭合,滑坡壁变缓,形成马刀树。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层流:流动的水质点彼此平行的匀速运动,上下层水质点之间保持着恒定的流动方向,相互不发生干扰,即上下层水质点没有交换。

紊流:流动的水质点做不规则的漩涡运动,上下层水质点存在交换,相互发生干扰。

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底坡度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而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河床:河流平水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

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床下切侵蚀到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的水平面。即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河流的均衡剖面:当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平衡状态时所出现的河床纵剖面。

浅滩:河床底部的一些不同规模的冲积物堆积体。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河漫滩二元沉积结构:下部一般为粗粒的河床相冲积物;上部为细粒的河漫滩相沉积物。河流阶地:河谷中分布于谷底两侧谷坡上,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平坦地形。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占15~80%)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洪积扇: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流速也降低,再加上水流分散成放射 状,搬运能力受到限制,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的以沟口为顶点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扇。

冲击平原: 在构造沉降区由于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

河口三角洲:常把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成的冲积平原叫做河口三角洲。

分水岭迁移:被覆盖有显著差别,距基准面距离远近不同,就会导致两侧坡地剥蚀速度和侵蚀速度的明显差异,溯源侵蚀力较强的河流促使分水岭位置向另一侧缓慢的移动,使分水岭位置迅速变化。

河流袭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使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

2.论述河流作用(侵蚀、搬运和堆积)

侵蚀作用:河流水流破坏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有三种方式:冲蚀【水流流过泥沙时,其上部流速快、压力小,通过泥沙下部的水流,受到较大阻力,流速小,压力大,因而在泥沙颗粒上下产生压力差,使泥沙颗粒获得上升力,掀起河底表层松散颗粒。另外水对泥沙还有迎面冲击力,是被掀起的的泥沙向下游移动,形成侵蚀】;

磨蚀【在坡度大的山地河流中,流水可推动很大的砾石使其移动,这些砾石在移动过程中,还能互相碰撞和磨蚀河床底部而进行侵蚀】;

溶蚀【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侵蚀现象】

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包括推移【流水使泥沙和砾石沿底面滚动或移动,主要是泥沙或砾石手水流的迎面压力作用所致】;

跃移【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砂粒受上下压力差,跃起,被水流挟带流动,上下水流流速相同,压力差消失】; 悬移【较细小颗粒在流水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纵向水流作用推动泥沙前进,向上水流作用使泥沙抬升,泥沙重力作用下沉】

堆积作用:河流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河床坡度减小、水流流速减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都可引起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

三种作用经常变化和更替(海面下降&河流水流减少),在同一河段,三者同时进行。3.简述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 水文状况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发生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和堆积。

② 构造运动:~可使整个流域发生升降,或使流域内局部地区发生高差变化。③ 岩性的差异:不同岩石抵御侵蚀能力的差异而造成差异侵蚀。

④ 气候变化:~使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河流的侵蚀、堆积和基准面的升降。4.结合P31页图3-18简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其沉积结构的特征 河漫滩是河谷发展过程中,河床沿河谷谷底侧向移动与洪水泛滥加积形成的.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滨河床浅滩:粗粒沉积物一部分在河床上堆积,另外在 河流凸岸地段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②雏形河漫滩: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不断 展宽加高,以致在平水期大片露出水面形成雏形河漫滩。但雏形河漫滩上主要沉 积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质沉积物,较细的悬移物质被带到河流下游。③河漫滩:随着 河谷进一步展宽和雏形河漫滩位置抬高,滩上水流流速变小,只有较细的悬移质 能沉积在这里。这样,就形成了下部较粗上部较细的二元沉积结构的河漫滩。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一般为粗粒的河床相冲积物;上部为细粒的河漫滩相 沉积物。④牛轭湖:随着河床弯曲度的增大,弯曲的老河道完全断流,形成牛轭湖。

5.简述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地貌作用与危害

基本条件: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物质来源,暴雨和洪水-润滑作用,陡峻的沟谷--使泥石流快速形成并迅猛下泻。

危害:(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6.简述河口区动力过程(见书P43-P48)7.论述河流阶地的成因及主要河流阶地类型

形成阶地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先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谷底,后来河流向下侵蚀。

而引起河流向下侵蚀的原因有:)构造运动

构造相对稳定时期,河流在均衡条件下,形成宽阔的河漫滩;在强烈构造抬升时期,河流下切形成阶地。地壳运动具呈间歇性,多级构造抬升的结果形成多级阶地。因此形成的阶地较普遍;由于构造运动性质不同,阶地形态也各不相同。

2)气候变化

气候干湿变化:长期干湿变化引起堆积侵蚀交替作用,则这种阶地称气候阶地。干季时,河床堆积填高;湿季时,下切作用加强,下切干燥时期堆积的冲积层形成阶地。气候冷暖变化: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可形成交叉阶地。冰期时,上游加积,下游下切加强形成阶地;间冰期时,上游下切加强形成阶地,下游堆积或形成埋藏阶地。)侵蚀基准面下降

基准面下降后,河流向外伸展,原来河口附近出现裂点,加速下切。以后裂点位置不断上溯,裂点以下出现阶地,阶地面与裂点以上河漫滩位置相当。

8.以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谈谈河流地貌发育

一个地区的地貌发育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在构造抬升的基础上,外动力侵蚀剥蚀作用下,该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时间)可以分为幼年期、壮年期与老年期等几个地貌发育阶段。每一轮回即从构造抬升到再次达到老年晚期,全区呈现和缓波状起伏准平原状态,大约需要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之久。

第四章

1.名词解释

岩溶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作用(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

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卤酸盐类等)地区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所形成的一系列地貌。

峰丛:基座相连而峰顶分离,侵蚀较轻微,是位于垂直渗透带上的峰林集合体。常与洼地组合为峰丛-洼地地貌。

峰林:成群的石灰岩山峰,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成因:地壳长期稳定下石灰岩体遭受强烈破坏并深切至水平流动带所成的山群。

孤峰:散立在溶蚀谷地或溶蚀平原上的低矮山峰,是长期喀斯特作用的产物。如桂林独秀峰,伏波岩。

石笋:由洞底往上增高的CaCO3堆积体,形态成锥状、塔状及盘状等,形似竹笋,所以称石笋。

石钟乳:悬垂于洞顶的倒锥状CaCO3堆积体。由于它从洞顶向下悬挂,形似钟乳,所以称为石钟乳。

溶蚀洼地:一种面积较大的椭圆形封闭洼地,四周多被低山丘陵、峰林等围绕.底部堆积着2-3m厚的红土层,当洼地底部排水系统堵塞后(发育后期)积水成湖。

盲谷:一种死胡同式的河谷。当地面河进入地下河的入口转变为地下河时,河谷的前方常为石灰岩壁,岩壁的脚下是地下河入口,这种向前没有通路的河谷就叫盲谷。2.简述影响岩溶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气候因素: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气压。

生物因素: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

地质因素: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

3.简述岩溶水的垂直分带及其特征

① 垂直循环带:平时少水,仅雨季或融雪季节才有大量水流。水的运动方向是沿重力方向,由地面向下渗流。厚度取决于潜水面的位置。该带常发育垂直性洞穴。

② 过渡循环带:受季节性水位影响明显。雨季潜水面上升,该带水运动方向为水平,平时少水,潜水面下降,水流沿着重力方向运动。有利于垂直、水平和倾斜的地下溶洞发育。③ 水平循环带:该带地下水常年存在,水流总是排入河谷,流动的方向接近水平,且有自由水面。但在谷底深处,地下水会有承压性,故水流向上。这里有活跃的水质交替和混合,故溶解力较强。发育大规模的水平溶洞和暗河。

④ 深部循环带:水流极缓慢,甚至停滞,水质交替很弱,水流有承压性,水流方向不受主河谷影响,而向远处构造盆地或减压带排泄,如果近海则从海底涌出。该带仅见数量不多的蜂窝状小洞穴。

4.洞穴堆积物包括哪些?请简述之

化学堆积物、机械堆积物、生物堆积物。

5.试述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与分布(参见P73页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形成机制:参照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分布: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发育也很典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出露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以桂、黔、滇东为大(例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第五章、第六章 1.名词解释

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它是固态降水的零平衡面,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冰川: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

冰斗: 围椅状,由冰斗壁、盆底、冰斗出口处的冰坎组成,通过发展,在谷地源头多冰斗汇合,冰坎往往不明显或消失,此时,称为围谷或冰窖。

冰碛:在冰川作用过程中,所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鼓丘: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

鼓丘: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长轴方向平行于冰流方向。

羊背石: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特别在大陆冰川区,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犹如羊群伏在地面。

冰砾阜:一种圆形的或长方形的小丘,由一些有层理的并经分选的粉砂、砂和细砾组成。蛇形丘: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高地,由于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称蛇形丘。

冰楔:在多年冻土区,由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促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冰体填充,在剖面上成为楔状的现象。

融冻分选:

石环:指以细粒土或碎石为中心,边缘为粗粒所围绕的石质多边形土。

冻土:凡处于0℃以下,并含冰的土层或岩石。类型:季节冻土,多年冻土。2.简述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

气候:气温:一般温度愈高,雪线越高;温度愈低,雪线愈低。

降水量:一般固态降水量愈多,雪线愈低;固态降水量 愈少,雪线愈高。

地貌:山势:陡峻的山地,雪线位置较高;隐蔽的凹地或平缓的地势,雪线位置低。

坡向:在北半球大陆性较强的地区,南北坡降水量变化不大的山地,南坡、西坡雪线比北坡、东坡雪线高;在地形通过气候对雪线分布起作用时,可出现雪线高度南坡低于北坡的情况。

3.论述冰川作用及其相关地貌(P84~85)

冰川地貌:冰蚀地貌、冰碛地貌【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冰水堆积地貌【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

4.简述冰碛物的特征

1)粒度特征:由砾、砂、粉砂、粘土物质组成的混杂堆积,结构疏松、粒度差别悬殊、分选性差;)形态特征:冰碛物中的砾石 磨圆度差,颗粒形态多呈棱角状和半棱角状,具有擦痕和新月形裂口;)岩性与矿物特征:受冰川作用地区基岩岩性和岩石矿物组成的控制,冰碛 物里的矿物成分和冰川源头、冰川下覆基岩性质一致;)结构特征:一般缺乏层理构造,但有明显的定向排列趋势。

第七章、第八章

1.名词:风力作用、风沙流、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月形沙丘、黄土 风力作用: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风沙流: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在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含沙的气流称为风沙流。

风蚀蘑菇:发育在水平节理和裂隙的孤立突起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石软于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易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长期吹蚀形成大小不同的以椭圆形为主的,沿主风向伸展的洼地称风蚀洼地。

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是在风向较固定的单向风的作用下由沙堆演变而成的,形似新月的沙丘。黄土:①狭义的黄土:在干旱和半干旱的荒漠草原、草原和稀树森林草原环境中,经风沙搬运沉积的粉尘物质,在生物化学作用下形成的无层理、黄色粉质、富含碳酸盐并具有大孔隙的土状物质称为黄土。包括暖黄土和冷黄土。②广义的黄土:黄色的粉土状沉积物称为黄土。它包括典型黄土(狭义的黄土、原生黄土)和黄土状土(次生黄土)。2.影响风成地貌的因素?

地面特征:地面的物质组成、地面起伏、植物疏密和水分条件。

气流特征:气流的含沙量和气流运行方向。

人类经济活动:特别是在沙漠边缘及绿洲周围的流沙地区。

3.干旱区荒漠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荒漠地貌特征和地表物质组成,将荒漠分成岩漠【坚硬裸露岩石上分布一些松散岩屑的荒漠】;砾漠【地面由砾石组成的荒漠,又称戈壁】;沙漠【地面覆盖大量流沙的荒漠】和泥漠【有黏土物质组成的荒漠】。4.黄土有哪些性质

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细沙和粘粒较少.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为主,富含碳酸钙,其含量一般在 10-16%之间。黄土结构疏松,颗粒之间孔隙较多(孔隙度一般在 40~55%间),孔隙度大,且有较大的孔洞。黄土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黄土具 有湿陷性和潜蚀作用,极易遭受流水侵蚀。5.论述黄土发育与气候有何关系(P133~135)6.黄土的成因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你认为哪一种理论比较可信?为什么? 风成说

核心思想:荒漠地区是黄土物质的源地,强大的风力把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而成。认为亚洲中部(包括中国北部)地区的黄土,是由内陆干旱荒漠、半荒漠区强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形成的.风成说依据:黄土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如中国北部、中亚的黄土)和古大陆冰盖外围(欧洲,北美),即即黄土分布区以北依次出现沙漠、戈壁,三者逐渐过渡,并成带状排列;黄土物质的粒度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上,并保持相似的厚度;黄土剖面中具有多层埋藏古土壤层,说明黄土沉积具有间歇性,是连续反复进行的;黄土中含有陆生的草原动、植物化石;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与所在区域的下伏基岩没有多大联系。

第九章

1.名词解释

波浪作用:风对海面作用,使水质点做圆周运动,海面水体随之发生的周期性起伏,形成波浪。潮汐作用:由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所引起的海水水位周斯性升降和海水水平位移及其地质作用。

海平面变化:海平面的升降变化。

基岩海岸: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称为基岩海岸。

沙质海岸:陆地岩石风化或河流输入的沙砾堆积在海边形成了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是由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主要是指粒径为0.05~0.01毫米的泥沙)组成,多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入海口沿岸。2.海岸带的概念,现代海岸带可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概念: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包括海岸线两侧的陆上和水下两部分。

海岸带的分段: 海岸(潮上带,后滨):高潮线以上至海蚀崖上缘的狭窄的陆上地带,以激浪作用到达处为上界。

潮间带(前滨):位于高低潮面 之间的地带。

水下岸坡(潮下带,滨外和临滨):为低潮面以下,至波浪对海底仍能起作用的深度(1/2 波长的水深处)。

3.简述中立带的概念及均衡剖面的形成过程

中立线:水下岸坡上各个中立点的连线则称中立线。

均衡剖面的形成过程:A剖面为在均一的岸坡上,中立点以下的沉积物不断朝海运移,中立点以上的沉积物不断地向岸运移,中立点上的沉积物仅作等距离的往返运动。B剖面表示出中立点两侧为上下两个侵蚀带,各呈向上凹剖面,上部侵蚀带物质移向岸线附近堆积形成海滩;下部侵蚀带物质离岸搬移,堆积在波能微弱的水下岸坡坡脚处,填高海底,形成水下堆积台。C剖面表示进一步发展使下部侵蚀带与上部侵蚀带连接为连续缓倾的上凹剖面。4.海面变化对海岸带地貌的影响(P152-P155)第十章

1.名词解释

断层崖: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断层一盘高出另一盘而出露地表的陡坎。单面山:指一面为陡坡或悬崖,另一面为缓坡或背坡的地形。断层崖与断层三角面:断层崖经河流或河沟切割侵蚀后形成的一种上尖下宽的三角形平滑崖面,是现代断层活动的标志。

大洋中脊: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界大洋的巨大的海底山脉。岛弧: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一长串岛屿。

边缘海盆地:位于大陆边缘,并以岛弧或其它海底堤坝与大洋分隔的海盆。2.什么叫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按规模可分为哪几级?

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和地壳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地貌。

一级构造地貌--全球构造地貌,即大陆与洋底。

二级构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如褶皱山带、大洋中脊。

三级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如断层三角面。3.解释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背斜顶部受张力,发生张裂,物质不坚实,易受外力侵蚀,最终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受侵蚀,最终成为山岭。这叫做地形倒置,一般发生于年代较老的背斜与向斜处。

4.火山按喷发特点可分为哪些类型?熔岩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裂隙式喷发:熔岩经一较窄的裂隙溢出地表。

中心式喷发:气体、固体碎屑和熔融岩浆沿一管道喷出,在地表形成火山锥和火山口。

熔岩地貌:熔岩丘,熔岩垄岗和熔岩盖,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熔岩湖。

第三篇:《社会保障学》各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四)

《社会保障学》各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四)该资料为《社会保障学》第4章 失业保险的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使用的教材:

赵曼主编,《社会保障》(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1、简述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

2、简述失业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区别。

3、简述失业保险津贴等给付标准。

4、简述失业保险津贴的享受资格。

5、简述失业保险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和区别。

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1、简述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

答:依据改革成本最小化和平稳过渡的原则,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把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与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联系起来,并将他们放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调整,盘活国有资产等“大盘子”中进行统筹规划,研究它们在改革中联动关系、逻辑顺序、临界速度和依托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符合体制转轨需要,并最终纳入市场经济体系。

2、简述失业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区别。

答:①前者所指失业人数的统计范围包括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和未登记的所有城乡失业人员;后者只限于再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②前者所指失业人员通常限定为最低劳动年龄以上、退休年龄以下,而后者人员只限定为16周岁以上、50周岁(女性45周岁)以下。

3、简述我国失业保险津贴的给付标准。

答:①低于失业者原有的工资水平,以体现劳动与不劳动的差别;②确保失业者及其赡养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③权利和义务相等的原则。

4、失业保险津贴的享受资格。

答:①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②非自愿性失业;③失业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合格期条件;④失业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

5、简述失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和区别。

答:(1)联系:①具有社会保障的共性;②货币基金的物质帮助形式;③保障生活的功能。

(2)区别:①失业保险津贴的给付属于短期给付;②失业保险不包括具有赔偿性质的项目;③享受对象具有劳动能力;④失业保险津贴是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体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第四篇:《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第一章 绪 论

第1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一)现代地理学

1、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2、三个不同的阶段:

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现代地理学,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3、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结构

4、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者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二)人文地理学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人文地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与空间研究: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第七卷1049—1650页)记载的是“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即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

区域的观点:2w—where、what

2、人地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是揭示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3w-what、where、why(现状)

3、时间序列研究:人文现象的时间尺度和差异。探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形成过程,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向。

4w—what、where、why、when 思考:下列哪些问题属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问题?  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

 美国对外政策与美国对外贸易伙伴  山东经济结构调整的未来方向  城乡人口流动机理分析  苏州旅游线路设计  国际大都市定位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尽管有些问题带有区域的修饰语,但并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因此它们不是人文地理问题。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三个维度 一横 + 一纵 + 时间变化

一横: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

一纵: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纵向关系;

时间序列:时代背景及随时间的发展变化。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一)社会性: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

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历史性。

(二)区域性: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

地理现象分布在一定的区域。

区域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区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人地关系具有一定的特点。

(三)综合性:横断学科

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地理现象之间相互联系 地理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案例: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现代钢铁工业起源于19世纪。

在早期的煤炭炼铁时代,钢铁工业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钢铁企业靠近大煤田,如德国的鲁尔区

20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冶金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钢铁工业改以铁矿资源为主导区位,钢铁企业转向靠近大铁矿,如我国的包钢、武钢、鞍钢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钢铁工业转向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上海宝钢的区位选择就是一例。

钢铁工业的临海型布局拉动了相关的电力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等工业部门在沿海港口地区的聚集,形成大型沿海工业区。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甚至不惜投资向海上扩大用地。

四、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结构

思考:

1、联系实际说明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举例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1、产生:

1)古罗马埃拉托色尼(地理学之父):geo-graphica,西方地理学概念的起源。2)古希腊希洛多德(历史学之父):地理学是以空间差异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地理学核心思想 3)古代中国

4)中世纪德国地理学大师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代表作《宇宙》,地球是统一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李特尔(Carl Ritter):代表作《地学通论》,“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最早阐发者和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2、古代人文地理学的特点(1)未形成独立学科

(2)知识的积累和记述,解释性学科(3)人地关系思想萌芽(4)已有实际应用(5)发展过程曲折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背景

地理大发现和地理探险 科学革命

其他学科的发展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特点 1)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

2)与工、商社会相适应的知识形态,以对地球表面各种现象及其关系的解释性描述为主体; 3)概念体系渐趋完善,学科分化也日益精细;

4)主要研究范式:地表形态与景观、人与环境关系、区域类型与结构、空间关系;

5)相应地有四个学派和传统:地学传统与自然地理学派、生态传统与人地关系学派、描述传统与区域学派、空间传统与区位学派。

(三)各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区域地理学派regional geography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源自19世纪德国的赫特纳。

观点: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在区域中自然和人文复合在一起。

2、文化地理学派cultural geography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

观点: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人类的文化,人类文化的地理现象就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3、人文(人本)主义地理学派humanistic geography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

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4、计量-空间地理学派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geography 代表人物很多

观点:利用数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研究人类空间活动,并建立人类活动的空间模型。

5、激进主义地理学radical geography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维(David Harvey)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人们活动的空间特点和规律。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6、女性(女权)主义地理学feminist geography 观点: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7、后现代地理学post-modernism geography 代表人物:索哈(E.Soja)观点:反对传统的、规范的、普适的地理规律研究。

(二)现代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1、新的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

2、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3、新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

(三)西方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向

多样化的人文地理学:制度-文化转向(institutional-cultural turn)--关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关注文化的根植性。

“研究别人的观点” eg:西方城市中的水,中国园林中的水 “分析真实与符号” eg:人们视觉中的“美”与真实生态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的美? “认识世俗与神圣” eg:解释西藏 “与现代主流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逻辑”。

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人文地理学

1、中国古代对人文地理学的贡献:

①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及因地制宜思想等;②区域人文地理知识的积累;反映在史书,地方志及游记中。

       殷周《易经·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地有山、川、原、濕,各有条理,故称理也”。人地关系思想:孔子主张“畏天命”,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方法论:以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来解释地理现象。

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区划的著作。

战国时代的《管子·地员》探索了中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进行系统分类的著作。

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进行的实地考察和描述性记载,以《徐霞客游记》最具代表性。

2、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特点:

1)始终保持自然、经济、人文统一的传统,未经历西方那样的学科分化和还原论分析方法发展; 2)科学基础薄弱,文学传统深厚; 3)朴素唯物辨证法的哲学思想基础;

4)为国家政治、军事、财政、外交服务的“经世致用”传统; 5)虽然强调“究天人之际”,但缺乏对自然规律的探讨。

(二)中国近代人文地理学:引进与发展 1)落后于西方

2)知识积累有新进展

3)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4)方法更加科学实用 5)为以后的发展作准备

西方学者促进了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 来华考察:德国的李希霍芬,俄国的谢苗诺夫—天山斯基、奥勃鲁契夫、科兹洛夫和普尔热瓦尔斯基,美国的亨廷顿、庞佩利、维利斯,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麦克唐纳、布朗、海登、布拉德和罗士培,法国的勒克莱尔、兰登诺、戴普拉,日本的西德二郎、福岛安正、小川琢治、横山又次郎、小藤文次郎,等等。 来华任教:美国学者葛利普、葛德石,德国学者克勒脱纳、卞莎和费思孟。中国学者的工作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 张相文: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倡议贯彻“学以致用”的地理学思想,开拓了中国地理教育,1909年在天津创立了中国地理学学会。

 竺可桢:1921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大学地学系,中国近代地理学主要开拓者,开创中国气候区划研究,中国人文地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     理研究的开拓者。

丁文江“关于中国人文地理”、翁文灏“中国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张其昀“中国土地人口新统计”等围绕人地相关理论: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研究。

胡焕庸: “中国人口之分布”--“胡焕庸线”。“江苏省之农业区域”和“中国之农业区域”--中国农业地理学的开山之作。

李旭旦“白龙江中游人生地理观察”、周立三“农业地理”、吴传钧“中国粮食地理”和“中国稻作经济” :对人地关系研究和人文地理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美锷:1945年提出“建设地理学”的概念和内容,地理学要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服务,地理学要解决重大经济建设问题。

1940年代黄国璋、李承

三、林超先后组织多专业的嘉陵江流域、汉中盆地、大巴山区、川东地区等区域的综合性地理考察,考察报告以专刊形式出版,是近代中国区域地理的经典之作。

(三)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949—1980年

1980-1990年:从取消到复兴、创新 1990年以来:

(1)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体系正在形成(2)开展大量实证研究(3)中国特色理论创新

(4)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区域发展、结构调整、体制改革、信息库。思考:

1、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什么新特点和新变化?

2、试比较中国与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论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内涵与特点

思考:什么是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有何特点?

一、人地关系的内涵

1、人: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从事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人类群体。

2、地理环境: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3、人地关系:人类群体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为纽带,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人地关系的特点 动态性 多样性 相对性

第二节 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论: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观点、思想流派的总称。

思考:

1、如何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决定论、可能论的主要观点?

2、试从人类意志决定论产生的背景出发,分析其主要观点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正确认识人类意志决定论有何重要意义?

3、什么是人地关系协调论?举例说明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的复杂性。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一、人地关系决定论

(一)(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1、背景

(1)经验背景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理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2)社会背景 早期自然崇拜

对中世纪黑暗神权的反叛 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危机论(3)科学背景 社会达尔文主义

生存空间说

2、主要观点

(1)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2)分类 气候决定论 地貌决定论 土地决定论 天文决定论

自然地理要素综合决定论(3)历史渊源

古希腊时代亚利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政治学》; 18世纪法国的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1689—1755年),《论法的精神》;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地理学界,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1844——1904年),《人类地理学》

(4)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

3、评价

(1)积极意义

反对唯心主义神决定论

客观上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2)危害

束缚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 自然宿命论 助长种族主义

发达国家的侵略扩张(3)启示

正确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影响程度

社会发展由内因决定,把握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度

(二)人类意志决定论(唯意志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1、背景

(1)经验背景

工业革命后开发利用自然取得重大成果 社会主义取得经济、政治重大胜利(2)社会背景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支柱国战败 全世界对自然环境决定论的批判(3)科学背景

曲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夸大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曲解人定胜天论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2、观点:人类意志决定社会发展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发展 ·意识形态决定经济发展 ·人类可以征服自然 ·文化决定社会发展 ·环境感知决定社会发展 渊源

·中国古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英国近代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英国近代洛克: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

3、评价

(1)积极作用

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客观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2)危害 破坏自然环境 破坏生产力 否定自然地理学(3)启示

正确认识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程度

正确评估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后果 人地关系不是相互决定的因果关系

(三)文化决定论(culturaldeterminism)

相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景观:传统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十里不同风” 不同的自然环境+相同的文化系统=相似的文化景观:现代社会-文化的趋同,“千城一面”现象

二、人地关系相关论

1、背景

(1)经验背景

社会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 同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可能形成不同的社会现象(2)社会背景: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3)科学背景

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人文现象的不定性和复杂性 人地关系的变动性,建立或然论的人地关系

(一)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1、观点: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由人类能动地择

2、代表学者: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年)20世纪初提出 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

人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被人类改造利用 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1869——1930年)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在人地关系方面,“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3、评价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1)积极作用

批判人地关系上的必然论、决定论

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发展(2)局限性

尚未找到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决定因素 尚未发现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径

将人地关系仍视为因果关系,不利于认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3)启示

在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分析不同时空的人地关系特性

(二)适应论

1、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

2、代表学者: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克斯比(1880—1947年)

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1)人的生理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种族地理现象(2)人类生产活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经济地理现象(3)人类社会组织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社会地理现象(4)人类政治活动适应地理环境形成政治地理现象

(三)人类生态学

1、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反应 地理学统一的主题是人地关系--人类生态

2、代表学者: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877—1960年)

生物学借用“生态”术语关注生物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社会学将“生态”还原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三、人地关系协调论(和谐论)

(一)背景

1、经验背景

协调人地关系的历史悠久:

人地和谐的民居 水利工程 华人融入海外社会 生态农业

现代人地关系恶化的严重后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2、社会背景

各国关注人地关系:1980年,国际地理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如何去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回潮

3、科学背景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潮

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长足进展 地理学的统一趋势和人本主义趋势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二)观点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人地巨系统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 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应协调发展

人类必须约束自身行为来协调人地关系 代表学者与论著

庄子齐物论李特尔M.J.怀特 吴传均

(三)评价

1、积极作用

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完善地理学的主线和结构

2、局限性

对人地关系的复杂机理尚缺乏认识 协调人地关系的实证案例尚不多

3、启示

人地关系是可以协调的

协调人地关系带有强烈的个案性、创新性 案例:世界遗产的保护问题

黄石国家公园:美国最早的国家公园,总面积约8889km2。

善待“自然灾害”:火来了让火去烧,不救火;水来了让水去流,不抗洪。火: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工具

1、淘汰病树、枯木,让新树有生长的空间

2、某些物种借助火才能迸开发芽。

3、焚烧过的土地更加肥沃,更利于树木生长。

4、周期性的大火可以帮助树木治病除害。水:

1、枯枝落叶的河水是各种水生物最好的生存环境:不清除阻挡公园河流枯树或落叶。

2、洪水是自然生态循环的一个链条,不能随意割断。不抗洪防洪,让洪水从河道中自然冲出,即使冲坏道路、房屋。

·许多简单的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着自然的客观规律。

·人类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冠以“灾害”之名的自然现象,是良性循环的自然界的一部分。

思考: 如何看待“沙尘暴”?

世界文化遗产——圆明园遗址的保护 两种观点的冲突:保护与修护(重建)

·修护:2002年国家文物局《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搬迁园内住户及单位,拆迁后的用地严格按原样恢复; 恢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山形水系、植物景观等; 恢复完善三园的道路系统;

清除园内垃圾,拆迁所有地上物,恢复地形地貌„„

·保护:百年积淀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之美+历史遗址的沧桑感。1)历史价值

“遗址”是最重要的价值,复建就是摧毁圆明园,摧毁它作为不可再生“遗址”的真正价值。2)生态价值

近百年的自然状态形成北京地区丰富的野生植物、野生群落,具有独特的生态保护价值。要保护园内的天然植物景观,保留生态真实性,稳定整个园内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世界各国的历史遗产保护中不同的观点: 意大利:与遗产的消失抗争。先进的文物修复技术,但文物修复部分与原有部分明显区分。

美国:昔日重现。对待各种保护方法态度开放。藏之名山、新旧并存、仿古重建、住人、空置等等。目的:将历史的现象保存,让现在的美国人了解过去的美国是什么模样。

日本:注重文物的保护性修复。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修旧如旧。

澳大利亚:改造再利用。许多传统建筑,保留原有立面、基本结构,对内部进行创造性的改造,而加以重新利用。

四、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一)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perception)环境感知: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由于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对环境的印象。即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

环境感知随着环境的变化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既受环境影响,又影响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对自然灾害的感知 移民的环境感知

△案例:中国人的环境偏好

中国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

元谋猿人(早期直立人阶段,距今约400-170万年):元谋盆地东山麓山丘上 蓝田猿人(早期直立人阶段,距今约100万年):灞河谷地,位于关中盆地的东南隅 山顶洞人(晚期智人,距今约1万年):周口店,华北大平原西北侧山麓的龙骨山

1、边缘结构和边缘效应

(1)边缘结构:山地与平原/盆地或河谷平原的边缘带上(2)边缘效应:

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了望-庇护”的便利性

围猎和防范的有效性:存在山崖、河流等天然障碍

2、闭合与尺度及其隔离效应

(1)闭合与尺度:边界明确、尺度适宜的生活空间——山间盆地、谷地或大平原之角隅在临近大山而又相对独立的小山丘上,高度和面积都有限

(2)隔离效应:有限的范围可以排除潜在的危险。生活空间的确定性和整体感,对种群的生存和延续十分重要。

3、豁口及走廊结构及其效应

(1)豁口及走廊结构:闭合空间具有一些与外界联系的豁口;豁口沿谷地延伸,成为沟通各相邻闭合空间的走廊。

(2)效应:

动物迁徙的通道,原始人迁徙的通道 有效地阻止侵入

河谷走廊提供生存所必须的水源和丰富的采集资源 ·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

日常行为中的理想环境:影响日常行为模式

对“边缘”环境的优先选择:草地-树丛边缘、水-陆边缘及广场边缘„„ 对便于了望和庇护环境的偏好

对走廊和便于“窥视”或“非法出入”的豁口的偏好 理想“风水”环境模式:居住模式

“风水说”的环境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理想状态:“玄武垂头(穴在山脉止落之处),朱雀翔舞(穴前明堂水流屈曲),青龙蜿蜒(左侧护山回环),白虎驯俯(右侧护山抱怀)”

具体:建筑选址在山脉止落之处,背依山峰,面临平原,水流屈曲,入收八方之“生气”;左右护山绕抢,前有秀峰相迎。

理想景观模式:宗教、神话、艺术作品 昆仑山(仙境):高峻山体,洪涛深渊所环,非羽仙不能到。蓬莱(仙境):海中之岛,海水洪涛所环、高峻、形如壶器,惟飞仙能到。壶天(洞天福地,道教):内腔大而口小,常人难以出入。须弥山(佛教):高峻山体,重山重水所围。*结论

1)环境整体特征的偏好:边缘结构、闭合结构、走廊结构

·依山面水或俯临平原的建筑选址;背靠树丛面向草地或水面的座椅选择 ·环抱而“透气”的空间,围合的树林草地;屈曲水流,蜿蜒的道路及走廊

·环境的具体成分(树林、山体、道路、水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环境的空间结构

2)农业社会的环境偏好基本失去原有的生态学意义,以环境的审美反应或吉凶反应的形势表现出来

(二)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汤因比,英国历史学家。《历史研究》 ·文明起源的原则: 挑战和应战: 逆境美德: 中庸之道: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三个层次 哲学(思维)方法论

具体方法(工具)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①确定研究课题 ②制定研究计划 ③收集、整理资料 ④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⑤分析研究

⑥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1、研究的目的(1)探索

调查研究较难理解的问题; 分析/发现重要的变量;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阐述

解释产生某种现象的原因;

分析某种现象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3)描述

对感兴趣的现象归纳并进行特征化。(4)理解

将现象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过程、相互作用进行理解和综合。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5)预测

预测某种现象会产生什么结果;

预测某种现象中将产生什么样的事件和行为。案例:关于人口迁移问题的研究 探索:人们为什么迁移--寻找原因 阐述:解释这些原因

描述:不同的原因--迁移类型

预测:从现状迁移类型预测未来可能的迁移类型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

用客观事实,无需理论解释 整理、总结、归纳的过程 基于定性的因果分析

生活经验--民谚:Eg: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大雪兆丰年 „„ 经验主义研究模式——归纳

1、求同法(契合法)

如果在A、B、C、D出现时,a出现; 如果在A、B、D、E出现时,a出现; 如果在A、C、E、F出现时,a出现„„ 那么A与a有因果关系

应用举例: 黄土高原、干旱、缺少森林——单面坡 冲击平原、干旱、缺少森林——单面坡

黄土高原、半干旱、缺少森林——单面坡„„ 那么,哪种自然环境与单面坡有因果关系?

2、求异法

如果在A、B、C、D出现时,a、b、c、d出现; 如果在B、C、D出现时,b、c、d出现; 那么A与a有因果关系

应用举例: 地点1:粗放的、北亚热带、丘陵地区——茶叶质量不稳定、春茶有绒毛、茶树不烂根。地点2:北亚热带、丘陵地区——春茶有绒毛、茶树不烂根。那么,结论是?

3、共变法

如果在A1、B、C、D出现时,a1出现; 如果在A2、B、C、D出现时,a2出现; 如果在A3、B、C、D出现时,a3出现„„ 那么A与a有因果关系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应用举例: 地点1:粗放的亚热带红土丘陵地区,茶叶生长不良 地点2:较集约的亚热带红土丘陵地区,茶叶生长良好。地点3:集约的亚热带红土丘陵地区,茶叶生长很好„„ 那么,结论是?

4、剩余法

如果在A、B、C、D的总和是a、b、c、d的原因,且已知A是a的原因;B是b的原因;C是c的原因;

那么D与d之间有因果关系。

应用举例: 那么„„?

应用局限:

1、样本地区或地点必须足够多

2、因果关系中的因必须尽量全 错误的情况:(1)求同法

因为:美国、气候多样、国土辽阔——机械化农业;加拿大、寒带面积广阔、国土辽阔——机械化农业 所以:国土辽阔,是发展机械化农业的原因

(2)求异法

因为:美国、温带、国土辽阔——机械化农业;温带、国土辽阔——机械化农业 所以:美国,是发展机械化农业的原因 工业化水平是遗漏的原因。

(3)共变法:

热带、平原、工业化国家——人口密度大(新加坡)温带、平原、工业化国家——人口密度较大(日本)寒带、平原、工业化国家——人口密度较小(拉脱维亚)那么,气候是影响人口密度的原因

(4)剩余法

存在问题:

1)传统地理学的基础:本质上是定性的经验性学科 2)基本途径:事实的调查、收集、归纳整理和表述。3)面临困境:

①难于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德裔美国地理学者舍费尔 “例外论(exceptionism)”,从而预测事物的发展;②难于了解事实的内在本质和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利用客观观察和测量的数据,确立规律,预测和解释。“实在,有用,精确,确定,相对”。

1、基本途径:取法自然科学方法,着重理论、模型和计量化,推求因果关系,寻找普遍性抽象法则,追求地理学的“科学”化。

2、实证主义分析演绎模式: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案例:杜能农业区位实证研究

实证主义思路:

1、感知经验: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影响农业生产经营;

2、先验模型:农业经营收益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3、假设:所有农业生产经营者都追求利益最大化;

4、定义分类度量

·定义: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定义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即: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度量

地租收入公式: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5、空间表达:

6、验证:

购置农场经营,记录数据并检验。

图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案例:文化景观实证研究

虫神庙分布与自然环境(香港中文大学陈正祥)实证主义思路:

1、感知经验:虫神信仰与蝗灾有关,蝗灾反映干旱的自然环境。

2、先验模型:虫神庙越密集的地区蝗灾频率越高。

3、假设:凡是有蝗灾的地方,就有虫神信仰。

4、定义分类度量:虫神庙种类,分布密度,蝗灾频率。

5、实验方案及空间表达:查阅方志,统计计算,绘制地图。

6、验证方案:一个一个省区做研究。

其他人文地理实证研究命题: 1)行为空间越大,普通话水平越高(语言文化传播)2)文化传播的地区差异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 3)城市犯罪行为与特定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关

4)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与地方性气候的宜人程度有关 5)影响城市餐饮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交通通达度 „„

3、空间活动表达内容:

1、点、线、面的位置和范围

2、空间作用的方向和强度

4、空间表达的形式:

1、文字表达:例如“福州位于„„”

2、地图表达:宏观位置图和内部结构图

3、图形表达:直方图、折线图、饼状图等

4、公式或数据表达:如区位商公式和人口重心公式 思考:景观图片和直观素描图是否是空间表达形式?

景观图不能准确地表示空间位置,因此它不是空间表达形式。

5、实证主义地理学发展的意义:

1、系统论思想和方法广泛认同和应用

2、数学模型的突出发展

3、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

科学的地理学的基础

 地理学作为研究空间关系的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体。 传统地理学关注地方(place)特点,理论发展受到抑制;

 空间科学的地理学寻求用空间(space)分布的普遍规律来解释各地区的独特事件:中心地方法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社区论、空间相互作用论等理论。

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假设一演绎方法。

强调实证研究所需的技能,尤其是数量化技术,以数学或统计学的形式表达研究成果——精确性、可重复性和确定性。

存在问题:着重科学理论结构的逻辑分析,但以经验证据来解释科学的概念和理论。 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都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依据---客观性??

 在事实的领域之外,则是逻辑和纯数学知识,也就是关于观念关系或纯形式的科学。---缺少社会内涵,解决社会问题??---地理学的综合性复杂性??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

将心理学、哲学的方法引入地理学。

经验和实证主义强调客观观察,人本主义则重视主观经验、价值观和主观观点。因为人是一种有思想的生灵,人的意向性创造他在其中行动的世界。

反对“神化”的科学主义,但并不否定和抛弃科学,并以科学为基础之一。

以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深入理解为终极目的而考察地理现象,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人在其特定空间内的相互关系。

目的不是增进解释和预测能力。所取得的认识被用来帮助各种人理解他们自己,从而增进自我认识的深度,并使能够改善生活质量。

1、人本主义地理学方法的特点:“我向”思维、诉诸情感、感悟性。

我向性:人本主义地理学的研究中,空间不再是客观的,而是“有我的”。

情感性或多样性: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客体是带有主体性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者也是带有主体性的。人本主义地理学强调两种主体性,研究视角和研究“结论”的多样性。

感悟性:人们对空间和环境的认识是靠感悟得来的,而不是靠实验和计量方法得来的。例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什么程度上是和谐的?

-感悟的过程是道德提升的过程。例2:人与人的关系在什么程度是和谐的?

-计量具有局限性。

案例:研究种族主义与暴力行为的关系问题 实证主义:通过测量暴力活动的次数与黑人失业情况的相关关系;

人本主义:调查暴力行为背后的个人动机,以排除种族主义暴力的基础。

2、人本主义地理学:地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人地关系—在理解环境是如何塑造人的同时,探讨环境如何被人们感觉和理解的。

----特别是个人和人群如何从环境中获取知识,这些知识如何形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人对所居住的环境的许多理解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经验,环境知识的获取是具有个人和群体特征的,如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和所居住的地方等。

例如,孩子们的兴趣因物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孩子们如何从环境中获取知识?男孩学习和成功的应付环境与女孩有什么不同?他们获取哪类知识?如何运用它?文化在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当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改变时会发生什么? 地理学家Cindi Katz对苏丹乡村的研究.doc

3、地理学研究的中心概念:景观和地方——是有意的和无意的人们行动的结果。Eg:北京798艺术区

每一个景观都是经营一个大的社会的复杂的反映,景观的特征代表着特定的价值观。

人以不同的方式归属景观和地方的意义,也体验从所体验的地方和景观中衍生的意义,不同群体的人体验景观、地方和空间不同。Eg:北京浙江村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

系统论:结构与整体

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 从结构的整体性上认识事物

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解释地理现象 案例:福建省城镇体系研究

城镇体系的系统结构包括: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城市首位度,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城市金字塔„„ 福建省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大中城市数量偏少且规模小。—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区位熵、统计分析方法„„

福建省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城市优势职能以工业城市为主,其他城市类型为辅。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四带三区” “四带”:沿交通干线所形成的四条城镇发展主轴,包括沿海城镇带,横南铁路、鹰厦铁路中段、龙梅铁路沿线城镇带,鹰厦铁路北段和外福铁路沿线城镇带和赣龙厦铁路沿线城镇带。“三区”,以福州为核心的闽江口城镇密集区,以厦门为核心的厦门湾城镇密集区和以泉州为中心的泉州“半小时”城镇群。案例:生态城市建设评价

案例: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思考:以一个实际的人文地理问题为对象,设计一个实证主义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地理社会调查

1、具体方法:

访问法、资料收集法、抽样调查法、专家系统法。—抽样调查

1、生成第一手定量数据

2、调查设计:

·目标/目的-为什么进行调查? ·样本人口-谁将被调查? ·调查方法-数据怎样生成?

·调查媒介-调查怎样进行?(面对面、邮寄、电话„„)·调查设计-调查怎样构成?(调查表设计的要素)·样本策略-调查怎样对你的样本人口提供帮助?

3、调查表问题类型(9)1)数量或信息

你的年龄?_______ 2)分类

你的月收入?

1、﹤1000元;

2、1000~3000元;

3、﹥3000元 3)全部或多个选择

你购买住房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单选项)

1价格2投资3区位4交通5居住环境6方便工作7方便小孩上学 4)重要性等级

请评价在你购买住房时价格因素的重要性等级(在对应的选项打勾)

不重要()相对不重要()重要()比较重要()相当重要()非常重要()不确定()5)语言上的不同等级

指出你购买住房时价格的重要性等级

6)排序

请把影响你购买当前住房的理由按重要性顺序排列(1-最重要到7-最不重要)价格()区位()投资()居住环境()交通()方便工作()方便小孩上学()7)综合的坐标方格或表格

请详细填写表格中列出的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每行对一个空格打勾)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8)相依关系

如果问题4中你认为价格非常重要,什么价格你会购买现在的住房? 每平方米﹤2000元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5000元﹥5000元 9)开放的结尾

有何意见和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4、调查问卷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开头与结尾:简短而信息丰富。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要求,对问题的说明,感谢等 2)明确问题与研究有关

3)问题简明扼要,避免歧异、偏见、混乱 4)问题从简到难、繁 5)对问题的答案留有余地

6)避免使用敏感性或感情性语言 7)避免以假设方式设问

8)问卷不能太长:不超过10分钟

5、调查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试调查 样本规模

样本选择:抽样方法——随机、二、地理空间分析

1、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地理问题,建立地理数学模型,从更高、更深层次上揭示地理问题的机理。

2、运用有关数学方法,通过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有关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3、基于变量的相关性,可以建立预测分析模型(如回归方程),继而从一个变量的变化预测另外变量的变化。

4、定量分析的谬误。案例:引力模型分析

地理空间中的地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与地理事物的集聚规模直接相关。

基本引力模式:表示位于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两个中心(城市、经济点、聚落、人群等)之间空间流(信息流、业务流、货流、人流等)的强度。

应用:定量考察、比较城市间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如计算城市间的经济吸引强度。

引力公式:

Iij表示两地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Mi、Mj表示两个地方的规模(如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等);ai、aj为指数,实际反映空间流的可流动性差异;Dij表示两个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b为距离摩擦系数;Kij为比例系数。

经济引力模式:计算区域内每两城市间的经济吸引力

Iij=(PiVi·PjVj)1/2/dij2 选择两个最能反映城市作用力强度的指标:P为人口规模、V为经济总产值、dij表示区内第i与第j两城市间在地理上的距离。案例:相关系数

考查两个事物(在数据里称之为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也就是,当某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会产生什么变化。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相关系数是对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量度,或者说两个变量变化的共同趋势有多少。皮尔逊相关系数:

·如果两个变量都是连续变量,采用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来测量。其值在-1至+1之间。

·如果有两个变量,X、Y 当相关系数为0时,X和Y两变量无关系。

当X增大,Y增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00与1.00之间 当X减小,Y减小,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00与1.00之间 当X增大,Y减小,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1.00与0.00之间 当X减小,Y增大,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1.00与0.00之间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和-1,相关度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相关度越弱。

通常情况下:相关系数0.8-1.0为极强相关;0.6-0.8为强相关;0.4-0.6为中等程度相关;0.2-0.4为弱相关;0.0-0.2为极弱相关或无相关。

nXYXY相关系数公式:

rxy NX2X2NY2Y2

图视相关系数:散点图(scatterplot)

图1:完全相关(相关系数r=1);图2:正相关(相关系数r=0.702);图3:负相关(相关系数r=-0.8);图4 不相关(相关系数r=0.071)。

三、时间地理学方法

传统地理学:研究空间事物的科学,分布论学科。在实际讨论中 “时间一般作为背景”。历史地理学:强调地理学的时间研究

1960年代以来,脱离时间就无从进行空间研究,地理学必须深入考察地理环境中时间的性质和作用,必须从静态走向动态。

时间地理学:建立了时间空间模式,认为时间在所有的行为尺度中是一个基本组分,和空间一样同属于可利用的资源。

1、现实问题:

按照人们坐车外出的空间与时间特点来设计道路的密度、信号灯的开关以及公共汽车的次数;

根据人们的生活喜好和时间规律,安排小区周围的商店、医院、小学、娱乐场所等以及它们的开放时间;或者说配合人们的时间要求而安排这些设施的营业时间;„„ 让城市成为一个十分人性化的地方。

2、理论问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转向:科学主义主导—人本主义主导 城市空间研究转型:物质实体空间--社会行为空间 城市交通研究转型:出行行为--移动-活动行为 快速变化的城市物质实体空间 快速变化的城市居民行为空间

3、时间地理学产生的现实背景:

瑞典等高度福利国家的社会状况-1960年代后从经济发展目标转向社会发展目标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的重视

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 —在时-空间上公平配置公共设施 政府的作用与重视

4、时间地理学(Time Geography)方法体系:

1960年代瑞典地理学家及区域科学家哈格斯特朗为代表的隆德学派(Lund School)人本主义思想+微观研究:个人生活时间调查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5、时间地理学核心概念:

(1)生命线(2)生命路径

各种各样的路径(path)1)路径的时空间尺度

①空间尺度:国家、地区、城市等

②时间尺度:一生、年、季度、周、日等 ③对象尺度:个人、家庭、组织等 2)路径的典型类型

①日路径(daily path)②周路径(weekly path)③生命路径(life path)(3)时空立方体(4)制约的概念

1)重视“制约”的时间地理学:

一个人要满足需要,要从一个驻所移动到另一个驻所,而移动受到许多制约。

一些是生理上或自然形成的制约,另一些则是由于个人决策、公共政策及集体行为准则造成的制约。个人通常只能部分地克服制约。

2)三种制约:①能力制约(capability constraints)②组合制约(coupling constraints)③权威制约(authority constraints)①能力制约

个体自身能力的限制;睡眠、用餐等生理性制约;移动所受到的物理性限制。

可达范围(reach):在特定时刻特定地点存在的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可能移动的空间范围 时空棱柱(prism):可达范围上加上时间轴后的移动可能空间范围

能力制约示意图: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②组合制约

个人或集体为了从事某项活动而必须同其他的人或物的路径同时存在于同一场所中的制约。

组合制约基本决定了时空棱柱中的路径,决定了个人在何时、何地必须要与其他个人、工具、设施相结合以便进行生产、消费及社会交往。时间表的限制:城市与社会的时间节奏 活动束(activity bundle):几条路径的组合

③权威制约

法律、习惯、社会规范等把人或物从特定时间或特定空间中排除的制约。“领地”(domain): 一个时空间复合体(柱体);其中的事物及发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制约;可限制过多的人的进入;多样性与等级性,最高等级可决定或改变次级领地的时空间范围; 有的领地经过邀请、付费或办理一定的手续可进入。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6、时间地理学的行为观

人的行为研究中的基本态度:①强调人本身的制约;②强调围绕人的外部客观条件

人的生理界限的描述:①人是不可分割的;②人的一生是有限的;③一个人同时从事多种活动的能力是有限的。

7、时间地理学的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的可计量性;

时间和空间都是实际存在的一种资源:①所有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②空间内的移动要消耗时间;③空间的容纳能力有限;④地表空间是有限的;⑤现状必然受到过去的状况的制约。

8、时间地理学的主要应用研究领域: 个人生活史 女性地理学 福利地理学 城市社会地理学 技术创新扩散研究 城市交通规划

瑞典的时间地理学研究 主要框架的提出 Hagerstrand,1970 交通规划案的计算机模拟模型,Lenntorp,1978; 儿童一天的时间安排,Martensson,1977;

单位及学校日常活动安排的假想方案研究,Ellegard, Hagerstrand and Lenntorp,1977 日本的时间地理学研究 高桥伸夫为首的筑波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组—日本农村居民的生活行为及生活空间研究 神谷浩夫等—日本家庭主妇的日常活动结构研究

荒井良雄等—城市地域研究与居民生活活动空间基本结构分析近藤胜直—交通规划研究中的交通行为分析

时间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城市交通规划 雷恩陶普在瑞典卡尔斯坦德市(Karlstad)针对城市公共交通所做的实证研究(Lenntorp,1978)开发活动日程调整与公共交通有效利用的方法;活动日程的改善。交通GIS学者大量运用时间地理学的方法;Miller, Kwan, Shaw et al.时间地理学的贡献:

宏观上,认识城市交通问题,例如对城市交通拥堵区域的识别;

微观上,指导个人外出活动,例如建立居民交通出行的决策支持系统;

时间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女性研究 女性日常活动受到的制约往往比男性更多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时间地理学在女性研究中显示出极大的有效性

米勒的研究:19世纪中后期居住在郊区的家庭主妇的生活行为的时间地理学分析;郊区家庭主妇受到的结合制约比能力制约更强等特征。

9、时间地理学的特点:

①微观研究作为个体的人的各种活动及其制约条件 ②在时空轴上动态的描述和解释各种人类活动

③关注生活质量问题,强调为市民提供公平的服务设施配置方案 ④在城市社会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⑤在地理学与社会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10、展望

①基于行为的城市化与城市空间研究 ②城市空间与活动-移动行为的互动 ③制约条件下的活动-移动行为模式

④个人的活动-移动行为透视经济与社会转型、城市空间重构 ⑤调控和优化现存城市空间,营造理想“行为空间” ⑥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动态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思考:

1、以一个实际区域人文地理问题为例,设计一份地理抽样调查问卷。并说明基本的设计思路。

2、辨析时间地理学的核心概念。

第四章

文化与文化地理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地理

思考:举例说明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和结构

(一)文化的概念:古今中外约250多个概念 古代中国,文化:文治教化

古代西方,文化:培育、栽培、耕耘

日常生活,文化: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

广义的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狭义的文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地理学的文化: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

(二)文化的结构模式

1、物质文化

(1)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2)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具体的器物

·器物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体现在器物中的精神、欲望、智慧、爱好等(3)物质文化的类型:

生产性物质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第三产业文化 生活性物质文化: ·按需求层次:

基本生活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建筑文化)非基本生活文化:婚嫁文化、丧葬文化、岁时文化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按时代特征: 民俗文化 流行文化……

2、制度文化

社会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各种制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行为规范(非正式制度):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

·正式制度:由权威机构颁布实行的正式条文。·组织机构:实施制度的组织机构

3、精神文化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

·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的核心。·示例:语言文化、宗教文化、艺术(音乐、戏曲、绘画、书法、雕塑……)文化的“三位一体”

·文化结构上的三个层次的文化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建筑物: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中国的典型民居——四合院

四合院由多种材料建成的,属于物质文化。

四合院可以容纳几代多子女家庭聚居在一起。是我国传统家庭制度的反映,属于制度文化。

四合院的建筑装饰、室内摆设,是艺术产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等。

四合院营建风水制度:座北朝南,门开东南,八卦方位。

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体现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蝙蝠、寿桃图案,花瓶、月季花图案,抱柱楹联……

四合院布局结构的文化内涵:内敛、封闭、集聚、天人合一

二、文化与地理

(一)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类文化活动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基础,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1、地理环境影响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形成文化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远古时代,原始经济活动取决于天然动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农业社会,气候、土壤、地貌和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有巨大影响; 现代社会,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是影响产业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

在聚落选址和格局安排中,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实质上是一种对自然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各地方民间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乃至文化心态的形成与演变带有地理环境的烙印。

2、人类通过文化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结果,表现为在自然的基底上叠加了各种文化景观,如各种聚落——城市和乡村景观、产业活动景观、政治景观、建筑景观等等.不同的地域文化类型使文化景观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

出现了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不协调的文化景观。

(二)文化地理学

1、文化地理学: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地域文化系统: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的集合。

3、文化要素:相对独立性,文化系统中最小、最基本的构成,如某种行为、思想观念、生产工具等。文化特征:具有标志性、独特性的文化要素。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地域文化系统:地域文化要素(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子系统(文化区,地域文化综合体)→地域文化系统(文化圈)

案例:稻作文化系统

文化子系统:稻作生产、饮食、服饰、民俗、信仰

文化要素:以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有关生产方式、生产工具、食品、服饰、民间节日、民间艺术、民间崇拜

案例:中国文化系统

文化要素:饮食、服饰、建筑、农耕、文字、戏剧、语言……

文化特征:汉字-书法-对联、中餐-筷子、旗袍-长袍马褂、京剧、民乐-民族乐器、武术、四合院、灯笼、水墨画、风筝……

文化子系统:北方文化、南方文化(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

(三)文化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个方面:文化景观、文化区、文化起源和传播、文化生态、文化整合

第二节

文化地理研究的主题

思考

1、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举例说明文化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的联系与区别。

3、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化的接触性扩散、刺激性扩散和等级扩散。

4、比较文化适应与生物适应的区别与联系。

5、试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中华文明延续性发展的原因。

6、为什么说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7、举例说明文化景观建设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现象——文化区

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类型:

形式文化区(formalcultureregions)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cultureregions)乡土文化区

综合文化区(comprehensivecultureregions

(一)形式文化区

具有某种或多种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分布的地理范围。该文化特征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某种语言、宗教或艺术形式的分布范围。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形式文化区的特点:

核心区: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相对来说是该文化特征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外围区:核心区周围,该文化的典型性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边缘区:文化上的过渡带,在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特征,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现象。

(二)功能文化区

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农场、一个教区、一个学区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的特点:

中心:对区内某种功能起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位置明确。功能联系:该区内部因某种功能活动而相互联系。边界:由明确该功能的范围所划定的确切界线。

(三)乡土文化区(感觉文化区)

对于某个文化区域的一种认同,包括区域内与区域外居民的认同。思想感情上共同的区域意识,感性认识。

示例: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国的北方文化、南方文化…… ·乡土文化区的特点: 缺乏文化特征上的一致性

没有功能中心,没有明确的边界

文化特征存系在区域内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成为维系某一群体或区域的内在力量。

(四)综合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起源和文化扩散

(一)文化起源

1、文化源地

文化要素(文化特征)的源地:单源与多源 文化综合体的源地 早期人类文明的源地 文化创新的源地

2、文化起源的地理背景 水利灌溉论 气候文化论 粮食生产论 挑战-应战学说

3、农业起源理论 人口压力说 宴享说

(二)文化扩散

1、扩展扩散(expansiondiffusion)

(1)扩展扩散: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居民从源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所占据空间越来越大。(2)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位于新的分布区内。(3)从扩展扩散特点上,三种类型:

·接触扩散,亦可称传染扩散(contagious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等级扩散(hierarchicaldiffusion):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刺激扩散(sitmulus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relocationdiffusion)

(1)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2)迁移扩散的特点:

速度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的不连续

(三)文化扩散的屏障 阻碍文化扩散的因素:

·自然屏障:山脉、河流、海洋……

·社会屏障:语言、宗教、政治、教育…… 不能渗透屏障:移民限制、户籍限制…… 可渗透屏障:

(四)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文化在不同人群中的传播过程 文化扩散:文化在不同地区人群中的传播 文化传承:文化在不同代际人群中的传播

2、文化传播模式:

·垂直传播:家庭内部父母对子女的传播

·斜传播:家族、群体或社区内不同代次之间的传播

·水平传播:同代次人群之间的传播,包括各种媒介和社会舆论的传播 ·综合传播

不同文化特征、不同地区文化传播模式不同:政治、宗教等文化特征-垂直传播;生活习惯、娱乐等文化特征-斜传播和水平传播。

·现代文化传播工具:大众传媒、广告 大众传媒:影响的直接性、传播的广泛性 广告:经济目的与文化形态的结合

--经济:有效性。根据商品的特点研究信息扩散的类型,选择有效的广告形式。市场细分: ·有偏使用商品与无偏使用商品 ·商品消费的等级性……--文化:真善美的统一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1、研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

2、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创造文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适应:文化起源与发展 文化衰落

3、文化适应与生物适应

生物适应: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

文化适应: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在利用和制造工具、发展技术、群体组织与分工等方面的变化,以有效地改善生存条件。

发展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4、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共性

1、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2、不断优化的原则

3、优胜劣汰原则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4、环境优先的原则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差异:继承与传承

1、遗传与学习

2、纵向遗传与横向学习

3、群体更替与文化更新

4、生物环境与人类环境 ·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①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自然环境对所研究的文化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强式文化生态关系。即A-B-C……

②网链型文化生态关系:文化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弱式文化生态关系。即A-B,A-C,B-C,……

③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在文化与环境形成的变因网络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对整个体系产生影响。各因素之间是多方向的因果关系。

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四、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1、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体系中,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征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文化体系的整合--发挥文化的正向功能作用,促进该文化体系的迅速发展,提高内部的凝聚力,有利于该文化的扩散。

·文化体系不能实现整合--负向作用:该文化衰落,甚至该文化的解体与消失。·文化整合的一般过程: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

2、现实社会中的文化整合 区域一体化:欧盟

民族整合:新的民族的形成,民族融合 农产品的交流: 宗教的形成与发展:

时尚流行文化的传播:“中国风”、“韩流”…… 语言的发展演变 技术的推广……

3、现实社会中文化的不能整合 前苏联、前南斯拉夫解体

种族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 不同思想观念的冲突

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矛盾……

五、文化景观

(一)景观与文化景观

1、景观的原意: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

2、地理学: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某个限定性区域具有明确的边界和统一的外貌,可辨识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是其重要特征

3、景观: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1)自然景观:自然现象的综合体。未受到人类活动直接影响或这种影响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2)文化景观:人类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上叠加了人类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景观: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不同文化集团的文化特征。·自然景观重点研究景观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 ·文化景观重点研究景观的空间环境与文化功能(3)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①文化景观: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创造的经济价值+精神、伦理和美学价值。

②文化改变和建造景观:根据人类文化对景观的影响程度分类--自然景观、管理景观和人工景观。人为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干扰 人为活动对管理景观的影响:改造

人为活动对人工景观的影响:决定性的,构建 ③文化通过景观来表现

中国的传统民居类型多样--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徽州民宅,福建客家圆楼,广西竹楼等。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4)文化景观研究的地理意义

·文化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景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原貌,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及其作用程度。

·文化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然环境。文化景观--指示某种自然环境特征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建立该文化景观时的自然状况。

·文化景观能体现一地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一些文化景观成为地方象征或标志性景观,在加强地方文化认同,宣传地方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

(二)文化景观论

1、文化景观的特性

(1)功能性:人类创造和使用文化景观的目的(2)空间性:

·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文化景观的功能意义并不取决于其占据的空间大小。·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相对固定。根据文化景观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区相对稳定的文化差异。(3)时代性:

·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创造或生产时代的特点。

·文化景观的功能可能因时代而变化。文化景观功能的变化,反映了它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

2、文化景观的构成

(1)自然基底:自然因素 ·文化景观的底色

·自然因素的地带性—文化景观的地带性

·主要的自然因素:地形地貌、生物群落(天然植物和人工栽培植物)、水文、气候(2)具象材料:具有色彩和形态,可以用眼睛感觉的有形的人文因素。·活动性材料:人、交通工具

·相对稳定性材料:文物古迹、建筑物、交通设施

(3)非具象材料:不能被人直接感知的、无形的,但对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人文因素。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价值观、政治因素、生产关系等。(4)氛围:抽象的感观:凌驾于具象与非具象材料之上,由诸材料共同产生的、难以表达的感觉。

3、文化景观的分类

(1)聚落景观:城市和乡村(2)农业景观(3)建筑景观 城市景观:

·城市总体格局:城市中心、功能区、城市天际线 ·道路布局:棋盘式、辐射式 ·建筑物式样和组合 乡村景观:

·聚落形态、土地利用格局、建筑物样式和组合

·乡村聚落景观:集村、散村,土地利用结构、建筑物 ·乡村田园景观:

第五篇: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解读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复习要点

客博他乡 http://blog.sina.com.cn/u/1979267232 2012-01-06 21:21:27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德国,发源地,拉采尔环境决定论系统理论(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赫特尔区域学派(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施吕特尔景观学派,区位理论学派(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市场区位理论)法国,维达尔·白兰士人地关系,白吕纳(人地学原理)英国,麦金德(历史地理枢纽),罗士培适应论。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亨丁顿(气候与文明),巴罗斯人类生态学。索尔文化景观学派,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俄国,经济地理学,地理学派巴朗斯基和萨乌什金,经济学派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古代思想萌芽,《禹贡》《徐霞客游记》等。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等,成立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创办《人文地理》学术期刊,翻译介绍国外人文地理著作、论文,出版了一系列教材、论著,逐步实现了人文地理学科的普及。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一、人文事项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人文地理学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这是指某中文化现象易于为接受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等级扩散:这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当面,存在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得其在当地存在。

迁移扩散的特征:

1、比扩展扩散传播快;

2、使文化现象出现孤立的点或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3、随着时间向四周传递,范围逐渐扩大,并逐渐减弱最后完全消失;

4、存在周期性。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一、生态文化关系类型:直链型,网络型,社会体系,和谐。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为文化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环境加速或延缓文化发展;环境条件的差异导致文化的差异;人类活

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地貌,形成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二,其他学科理论: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韦伯的宗教思想、年鉴学派。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让你问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地理社会调查法;科技文献资料法;新技术新方法(遥感技术RS、GPS、GIS);区域地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归纳)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

一、主要数学模型:

1、统计分析模型;

2、规划与管理模型(线性规划方法、多目标规划方法、随机型决策方法和AHP决策分析方法、网络分析方法)

3、系统分析模型(控制论、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二、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1、分布型分析

2、相互关系分析

3、类型研究

4、网络分析

5、趋势面分析

6、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7、系统仿真研究

8、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

9、空间扩散研究

10、空间行为研究

11、地理信息优化调控研究

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一、人口转变理论:

1、法国,迪兰,1934《人口革命》,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

2、美国,诺特斯坦,1944,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三个阶段:高低高、过渡、低低低;寇尔,五个阶段:原始静止时期、前现代时期、转变时期、现代时期、现代静止时期。

二、人口转变模式:

1、西北欧模式

2、日本模式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4、印度模式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人口分布规律 主要表现在水陆、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之间;在各大洲分布也极不均匀。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低平地区河岸边(海岸、河岸)。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对人口的分布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雨量来实现的;人口分布多趋向于低平地区,其原因是气温和气压都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降低,直接制约着人类的生理机能;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水体;矿产。

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因素。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美国拉文斯坦七条迁移法则: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移民,长距离的移民一般趋向于迁移到大的工业中心。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3、两地之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富有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全家迁移是很少见的。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到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人口迁移的机制:

1、环境,2、个人动机。。经济为主,还有政治文化生态等因素。人种的划分:

标志:毛发(亚洲直发,欧洲波状,非洲羊毛卷);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型(白狭黄中黑宽);血型;指纹

种族划分:四大种群十二种族,1、白色种族群(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度种族)。

2、黄色种族群(蒙古族、美洲印第安种族、爱斯基摩人)。

3、黑色种族群(尼格罗种族、布须曼种族)

4、棕色种族群(澳大利亚种族、美拉尼西亚种族、波利尼西亚种族、密克罗尼西亚种族)

地理人种:①亚洲地理人种。又称蒙古地理人种。是居住在亚洲大陆(除西亚)及其附近岛屿,以及北美洲北极地区的人群,包括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斯基摩地域人种等。

②欧洲地理人种。又称高加索地理人种。是主要居住在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的人群,包括东北欧地域人种、西北欧地域人种、阿尔卑斯地域人种和地中海地域人种等。1500年以后,欧洲地理人种经历了一场异常迅速的扩张活动,大量移居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③非洲地理人种。又称尼格罗地理人种。是主要居住在非洲撒哈拉地区以南的人群,包括森林尼格罗地域人种、俾格米地域人种、班图地域人种、布须曼和霍屯督地域人种(即开普地域人种),以及东非地域人种、苏丹地域人种和南非有色地域人种等。1500年以后,随欧洲地理人种大量迁入美洲,非洲地理人种亦大批移入北美洲、加勒比群岛等地区。

④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是原居住南、北美洲和加勒比群岛的人群,包括北美印第安地域人种、中美印第安地域人种、南美印第安地域人种、福吉安地域人种(即火地岛地域人种)等。1500年以来,欧洲地理人种的迁入,使美洲印第安人种人数大减,且大都被迫离开原居住地。现在的北美洲居民不少是非洲人和欧洲人的混血后裔,南美洲居民大量是印第安人与欧洲人的混血后裔,加勒比地区居民不少是印第安人和非洲人的混血后裔。

⑤印度地理人种。是居住在印度次大陆的人群,包括印度地域人种、达罗毗荼地域人种等。

⑥澳大利亚地理人种。原居住于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的人群,包括已于1876年灭绝的塔斯马尼亚地域人种,以及默里澳大利亚地域人种和卡奔塔澳大利亚地域人种。由于18世纪以来欧洲人的大量迁入,现在欧洲人及其与当地人的混血后裔已占澳大利亚居民的绝大多数。⑦ 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又称美拉尼西亚-巴布亚地理人种。是居住在新几内亚、斐济群岛和西太平洋其他岛屿的人群。

⑧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居住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以及西南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人群。

⑨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居住于东太平洋广大地区,自夏威夷、波利尼西亚群岛到新西兰一带的人群。

种族歧视是指根据种族将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行为。种族主义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种族主义可以视作是一个社会问题,经常被政客作为政治工具来使用。种族主义从集合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解释为一种情感上的现象。

种族主义通常指基于种族的偏见、暴力、歧视与迫害。种族主义(Racism)通常指基于种族的偏见、暴力、歧视与迫害,此字有时带有负面意义易引起争议。

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

在美国,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而且面积较大的称之为民族省,较小的称为民族岛。民族邻里指民族聚居所形成的街区;一民族受某种压力和歧视而居住在市内某地区,这一地区称为聚居区。农业的起源: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1、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2、传统农业,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

3、现代农业,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六个农业圈:自由农做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草农作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工业

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始于十八世纪中期,发展过程为:纺织工业—钢铁工业—采煤工业—运输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产业类型及其分布:

一、第一产业中的工业:

1、伐木业,2、捕捞业,3、采矿业;

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世界上主要工业带的分布情况:

1、北美工业带(传统工业区:新英格兰区、中大西洋工业区、摩霍克河谷区、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大湖西岸工业区、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新兴工业区:东南工业区、海湾工业区、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西海岸工业区)

2、欧洲工业带(英国工业区、莱茵-鲁尔工业区、莱茵中部工业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

3、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中央工业区、伏尔加工业区、乌克兰工业区、库兹涅茨克工业区)

4、日本工业带(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5、其他国家的工业区(拉美工业区、亚洲工业区、非洲工业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

三、其他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

第四产业:即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主体的IT业。

第五产业: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工业区位论:韦伯,韦伯工业区位理论,1909;;;斯泰勒,中心地理论,1933;;;廖什,市场学派;;伊萨德,成本-市场学派,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艾伦·斯科特,新工业区位论,80年代中期;;普雷特,汉密尔顿,社会学派。

工业分布的新变化:钢铁工业的变化;纺织业与成衣业的变化;汽车制造业的变化;电子信息工业的产生。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1、农业生产力水品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

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集聚力(由 多而方便的服务设施、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 引起的);离散力(由 经济条件方面原因、过高成本与负担 引起的);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家庭生产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模型。

城市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等级规模法则;首位城市法则。语言

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交际性、公共性。

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语言是人类认知和交流的媒介;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汉语的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世界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一、印欧语系:

1、日耳曼语族(英语:全世界、西日耳曼语:德国、北日耳曼语:瑞典挪威丹麦冰岛)。

2、罗曼语族(即拉丁语族,法语:法国、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意大利 瑞士、其他语言:罗马尼亚 罗曼什 加泰隆 撒丁语)。

3、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西斯拉夫语: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保加利亚,这些语言主要在巴尔干半岛上使用)

4、印度-伊朗语族(印度: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伊朗:波斯语,普什图语,库尔德语)

二、汉-藏语系:

1、汉语(七大方言,四大官话:北方、西北、西南、下方官话)。

2、其他语言(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

3、未定语言(日语、朝鲜语、越南语)

三、闪-含语系:

1、阿拉伯语(北非 西亚)。

2、希伯来语(巴勒斯坦地区、以色列)

3、其它语言(安哈拉语:埃塞俄比亚北、柏柏尔语:非洲西北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图阿雷格语:阿尔及利亚、马里、尼日尔交界处、库希语:东非、加拉语:埃塞俄比亚南、索马里语:索马里)。

四、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1、乌拉尔语(芬兰语、匈牙利语等)。

2、阿尔泰语(土耳其、蒙古国、西伯利亚地区)

五、非洲语言:

1、尼日利亚-刚过语系。

2、科伊桑语系。

3、尼罗-撒哈拉语系。

六、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马达加斯加岛——复活节岛

七、其它语言:印第安语、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澳大利亚土著语言。语言传播的特性

谱系树理论:将某个时段内的所有语言看做是从几个基本的根生长出来的不同的树枝。波浪说理论:将一种语言或语言要素作为波源,它的扩散如同波一样向四周散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波源的波相遇后,形成了一个新的语言现象的生长点,这些点又可以作为新的波源。语言传播与扩散的几个特性:外延性和连续性、距离衰减性、层序性和阶层性、复合性、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化性。

宗教分类:以宗教起源和演化阶段: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近现代宗教。以流传范围: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民族宗教:犹太教、道教、印度教 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公元前6-5世纪,悉达多·乔达摩,无常、无我、苦。

2、基督教。公元一世纪,耶稣基督,人类从始祖起就犯有罪,并在罪中受苦。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3、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默罕默德,除安拉外,再无神灵,默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并信死后复活与末日审判;信一切都由安拉前定。宗教传播形式:移民、传抪、领土竞争。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的关系:

1、神权政治,宗教组织是政府统治和施加政治力量的工具;

2、政府与宗教,宗教组织有时给政府提供仪式服务,是精神统治的工具,反过来又受到政府的保护;

3、民族与宗教,民族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常常影响着一个民族在政治归属上的分与合,进而改变政治地理的格局。

主要宗教的分布区: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大洋洲等。伊斯兰教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西南亚与东南亚最多。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其他教派分布在其起源地。旅游业

兴起与发展:公元前3000年埃及金字塔

大众旅游:1845年,托马斯·库克,托马斯·库克旅行社。1908年,斯塔特勒,第一座商业饭店。

旅游者分类:游客、旅游者、短途旅游者。

国际旅游者:离开定居国到其它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客源地: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的来源地。欧洲、北美、亚太地区。

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阿尔卑斯山。

交通连接:交通是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桥梁。第一层,外部交通:客源地到旅游地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交通,跨越的空间大,主要为航空与铁路;第二层,在旅游区内由中心城市到旅游地、风景区的交通。跨越的是中小尺度空间,交通方式为公路与铁路。第三层,内部交通:旅游地、风景区内部的交通,跨越的是微观或小尺度的空间,索道、游艇、电瓶车、畜力车、骑马、步行等特种交通。

旅游文化的基本特征:地域性、大众性、综合性、直观性、季节性。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一、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1、旅游也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

2、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

3、旅游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

二、旅游与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在不同的地区所需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

三、旅游与收支平衡:作为非贸易外汇收入的国际旅游收入是国际贸易中最大的项目之一。

四、旅游与就业:旅游业的直接就业是由于游客的直接消费产生的,受季节影响,女性较多。

五、旅游与税收: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从旅游业发展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主要是税收。

六、旅游与经济结构: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旅游地区域产业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七、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超前影响:

1、旅游过渡超前发展,2、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

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1、对风景区的影响:建筑污染、带状发展和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

2、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使城市用地更为紧张、停车场不足。交通流量大而堵塞、夜晚旅游活动的噪声增加,影响附近居民。旅游对区域社会的影响:

一、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受到冲击。

二、示范效应;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积极意义;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产生贫富差别,对当地的政治力量产生影响。

三、旅游和社会道德;旅游旺季犯罪率上升,一些国家地区靠赌博招揽游客。

四、旅游与宗教;宗教圣地为迎合旅游业而发展,从而失去其宗教意义,宗教将旅游接待看做重要收入来源,导致宗教排他性减少。

五、旅游与语言;威胁旅游地语言的纯洁性。

六、旅游与健康。既有助于公共健康设施的改善,也有可能引起健康标准的倒退。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一、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影响有:

1、生态环境的改变;

2、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最大);

3、社会进化过程。

二、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以工艺美术品为例:

1、传统艺术形式的复兴;

2、传统艺术形式的退化。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政治地理结构:政治空间结构(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政治实力结构(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

政治地理过程: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主权变化。

国家的基本特征:四个,1.拥有确定的领土、2.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4.拥有主权。国家的中心区域:

1、首都:首都是一国政治权威机构聚集的地方,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国家的象征。

2、核心区:从历史看,核心区是国家得以起源,或国家观念赖以传播的中心地区,即起源型核心区;从现状看,核心区是指国家的人口、交通、工商业、资源等高度聚集的地区即经济型核心区。

国家权力要素的影响因素:

一、领土空间:

1、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的影响: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前提,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集中的重要地理因素,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直接)

2、领土面积(对国家权力的影响表现在: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影响要素。)

二、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指标。

三、人口规模: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的权力地位。

四、经济水平:经济水平是国家权力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一国建设现代化国防及进行现代化战争的根本保证。

五、军事力量: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有强制性的;由武装部队的数量和素质、武器装备、军事技术、军事领导的才能等军事要素组成。

六、科学技术:交通、通讯及导弹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削弱了距离的障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资源的经济、政治、军事含义;军事技术的进步刷新了战争的打法,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及不断进步,使经济优势越来越向拥有更高经济水平的国家倾斜。

七、国民士气: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为政府的质量提供一个无形因素;它以“全民皆兵”或军队士气的形式决定着武装力量作战的效能。

八、政府的质量:是最重要的;

政府质量评价标准:政府性质;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政府的机构和效能;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

国立方程:P=(C+E+M)·(S+W)P:被确认的国力,C:基本实力,包括人口和领土,E:经济能力,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中的各部门,M:表示军事能力,等于战略力量加常规军事力量,S:战略意图,W: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

“综合三元要素”国立学派 三要素: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强制能力。

一、国际贡献能力构成要素:

1、基础实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科学技术实力)

2、政策能力(财政能力、对外活动的积极性、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

二、生存能力的构成要素: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实力、防卫实力、国民意志、友好同盟关系。

三、强制能力的构成要素:军事实力、战略物质和技术、经济实力、外交能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形成:

1、欧洲的殖民扩张;

2、主权国家的产生与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

3、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

4、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导致解体原因:新中国的崛起、西欧的发展、日本和亚太地区的迅速崛起、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反霸斗争的展开、苏联为自保牺牲军事);

2、第二阶段:一强多级的格局(国际形势的变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该地区所发生的变化、欧盟的东扩、中亚与中西等地的动荡、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的发展)。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科恩的多级世界模型;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

地物现象:知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包括直接和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直接活动空间: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通路,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经验所了解的的空间。

间接活动空间:人们通过间接地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

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1、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2.......偏好模型。3.........信息模型。4.........学习模型。5.........综合模型。

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 1.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3.臭氧层遭破坏。4.水体污染加剧。

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各国都成为全球经济网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相互影响不容忽视。当前发达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旺与生产能力过剩,发展中国家则迫切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1、工业产品需求不旺原因:人口增长缓慢;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技术的提高。

2、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工业化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工业生产能力越来越大,从而产生竞争,导致生产能力过剩。

3、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发达国家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可是市场有限,在产品销售中遭遇激烈的市场竞争。

4、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劳动力低廉,单缺少资金、技术、机器、管理等。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下载《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一、单选题 1、地理学代表人物。 2、扩散类型的应用。 3、种族分布。 4、古文明分布(文化特殊性)。二、多选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2、近代......

    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一、行政执法的合法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现阶段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的途径有哪些? 案例分析题 2007年2月7日,某市区城管执法局执法人员巡查到某超市门前时发......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P154和P189

    人文地理学P154和P189课后思考题答案1. 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比如梯田,是人们根据地理环境而建的。依水建水田。农业景......

    线性代数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1.3节 例5、例6; 1.5节 性质1~6、例7、例8、 例10;1.6节 引理、定理3、例12、推论、例13; 1.7节克拉默法则、例14、例16; 第二章:2.2节 矩阵的乘积、转置、行列式及性质、......

    《金融学》复习思考题

    《金融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货币的流动性结构:流动性高的货币和流动性低的货币之间的比率2.直接融资:货币资金需求方通过金融市场与货币资金供给方直接发生信用关系3.......

    土壤学复习思考题

    土壤学复习思考题1.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水分和养分)、协调营养元素和环境条件(空气和湿度)的能力。3.岩石:是构......

    基础课复习思考题

    基础课复习思考题1、结合大学生活实际,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结合药家鑫案,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结合自身理想,论理......

    《复合材料》复习思考题

    《复合材料》复习思考题 1. 2. 3. 4. 5. 6. 什么是复合材料?试述它的基本思想。何谓混杂复合材料? 结构材料最基本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复合材料中的增强相主要选用纤维和晶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