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宁波市李惠利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也就是科技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13岁中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67%,在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15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国学生出错率高。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许多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就是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学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教育。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较早地提出了科技教育,并在学校中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而在我国,科技教育有没有落实到课程改革中去,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有没有深入到每位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有没有内化为他们切实的行动。
三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使许多中小学片面地认为,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因而不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不注意引导学生去关心重大社会环境问题、生产技术问题等,更谈不上参与决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要。现代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
五是中小学教师素质跟不上。广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应是科学的倡导者、播种者,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科技知识基础、科学技能、组织能力、创新 意识等是决定科技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而现阶段教师的科技教育素质不容乐观。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浪潮——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积极转轨过程中,加强科技教育,从小让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研究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科技教育也应当和语、数、英等学科一样,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
我校是一所有着十多年科技教育经验的城区学校,十多年来,我校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形成了科技教育为龙头的办学特色。当前,我校正面临着如何保持并提高科技教育的质量;如何扩大科技教育的面;如何开展以科技活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如何依托科技教育,促进学生多方面科技素养的提高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发掘我校的科技教育资源,为此,我校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新的科技教育、课程理念作支撑,开发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
本研究是针对当前小学科技教育中面临的部分问题,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和突破口,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探索小学科技教育的新路。
(一)理论依据
1、“整合教学与课程”的观念。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任务对教学观念提出的要求之一。其基本含义是课程与教学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而应当是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要将“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转化为“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
2、“自主建构”理论。
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自主建构”理论对于本课题的意义在于指导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 2习中,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意知识与技能,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时,使科技教学、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科技知识与技能的自主建构的规律。
3、素质教育关于实践的观点。
该观念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由于自身具有的实践性、操作性、开放性等独特性,因此科技教育更应强调学生的实践。
4、“校本课程”理论。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一是就课程的开发者而言,应该包括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部分学生,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分课程,也可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三是从开发的程度而言,除了全新开发(新编、新创立)的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校本课程之列。综合来说,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二)课题假设
如果通过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实施符合实际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育,则能够探索实施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育模式,并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三)课题内涵界定
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理论为依据的,包括科学教育、社会教育、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五个因素的面向全体 3 学生提高其科技素质的教育活动。本研究的“科技教育”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教学设施及传播媒介,通过一系列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在学生了解和学习科技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上,有机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训练和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开发:本研究中的课程开发是指根据我校实际而进行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主题之一。课程实施是将课程变革的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是课程开发的一个环节,是推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行动的过程,是通过这个过程将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内在的教育意义。本研究中的校本课程实施是指学校把依据本校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思想开发的“科技教育”课程内化为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预期目标与内容
(一)、预期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提高教师科技教育意识和能力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1、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总目标:
在《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中,学生亲自实践研究“身边的科学”,探索“身边科学的奥秘”,扩大学生视野、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少年儿童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全体学生科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观念方面,能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做人。在动力方面,激发学生对科学追求的,推动学生去追求和探究。在感知方面,使学生接触科学,感知科学。在方法能力方面,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2、分目标:
低年级(小学1-2年级):具有初步的科技意识,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中年级(小学3-4年级):培养科技实践中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实事 4 求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能主动获取与生活和周围环境有关的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并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描述;初步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动手能力、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简单的科技技能。
高年级(小学5-6年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3、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研究内容:
(1)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材。(2)探索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3)形成典型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4)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的自行选择教学内容。挑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普知识。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自然科学、科技知识,由浅到深、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系统地学到自然科学知识。
(2)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选择、整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感人故事或格言,对学生进行理想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于献出毕生精力的精神。
(3)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选择传授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科技小制作及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电路的组装、机械的组装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
(4)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将古今中外科技发明的构思、原理及作用介绍给学生,这对每个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思路。
(5)科技小论文介绍。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写科技小论文,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启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发现和揭示其奥秘,写出了有价值的科技小论文。
(6)创新方案。学生根据要求,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想象,自己设计方案,参加生活中的奇思妙想“金点子”评选和创意魔方组词比赛,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求异思维,使学生敢于幻想,勇于大胆创新。
5(7)思维训练。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引动联想,并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其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8)课后实践。提出一些课题,纳入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各班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来完成课题的研究。通过问题发布会,进行信息交流,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科学世界里。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研究是一种综合改革研究,它不同于单科、单项的教育研究,并不是揭示某一个变量在某种条件下如何起作用,而是在小学校本科技教育这个系统范围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把各种因素或变量作最优组合,寻求最优功能。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力争做到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逐步调整,不断深化。
(2)文献法。在广泛搜集国家、地方课程法规、文件、文献资料,同一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学学科课程再开发的类型、形式等进行适当分析,建立适合我校的小学科技教育培养目标,形成适合我校的学科课程与科技活动相结合的实施方式。
(3)调查法。对研究的学生进行关于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调查问卷,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培养目标,调整教育方法,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四、课题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本研究在时间轴上,渗透到课内学习时间、课外学习时间、校外学习时间;在空间轴上,渗透学校的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因此研究者要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使一时一事的教育行为,与整个研究系统的要求一致起来,处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学习的空间和氛围,以获取系统的整体效应。
2、发展性原则。由于小学的科技教育的定位在于启蒙学生的科技意识,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实践基本的科学技能,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着眼学生的发展,是本研究的宗旨和操作的原则。
3、重视过程原则。本研究中,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较高的科技成果,而是为了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相信科学、追求真理,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学习初步的科学实践的技能,培养动手能力,而这一些,在过程中显得更充分,因此在评价中,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要发现过程给学生带来的有益的、深远的影响。
4、层次性原则。整个教育过程,由于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因此必须体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递进的“层次递进”原则。包括:兴趣层次递进、知识层次递进、操作技能层次递进、创造能力层次递进。
5、愉快性原则。从学生的“乐学”、“兴趣”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成长,让学生在丰富的科技教育活动中施展创造才干,并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6、自主性原则。开展教育活动必须创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丰富多彩的、良好科技教育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激起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各项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科学知识,在参与中学会基本技能,在参与中发挥创造精神。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自2011年12月始至2013年12月,研究分个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预研究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
本阶段主要是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建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开展本课题启动前的培训工作及调查、考查工作,完成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为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3年9月)
本阶段根据研究假设,全面开展研究,努力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文本材料,探讨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途径、方法、教育模式及评价方法。
第三阶段为总结研究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在深入开展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分类整理课程资源(包括校本课程教学研究的论文、案例、活动的编辑),撰写实验报告,并准备开展更深入地、大面积地推广研究。
研究组成员分工: 课题总负责人:章旭锋
课题组组长:伊阳
课题组成员:陈展雷 陈洁 冯丽君 周灵宇 陈裕盛 童常春 王凌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课题组建立学习制度,加强理论研究。
建立学习制度,课题组的老师定期进行学习研讨活动。每年进行科技教育课的交流汇报教学研讨活动。
(二)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组教师分类指导,各创特色。
课题组教师坚持自主原则,坚持因班制宜,不求统一,坚持分类指导,支持鼓励各班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求实验教师宏观认识上要立意高远,着眼点落在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在课程内容安排、计划制定上要力求详细具体,做到五要:(1)要有目标有任务,(2)要有内容,(3)要有教学过程设计,(4)要有实施步骤,(5)要有评估检查措施。
(三)学校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城区小学,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经济状况并不理想,经费十分紧张。但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学校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作为课题专用经费,保证课题组教师的外出学习、开展活动、购买学习资料、研究奖励等等,学校开辟了科技活动室,每年的校园科技节学校也要拿出数量可观的经费来用于活动的开展,这些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二篇: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解读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宁波市李惠利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 也就是科技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加强和改进 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 题。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 13岁中学生 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 67%,在 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 15位,特别是 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我国学生出错率高。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 素质偏低,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许多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 科学家的教育, 中小学科技教育就是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学通过课外科技活 动进行教育。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 不够的。
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较 早地提出了科技教育, 并在学校中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而在我国, 科技教育有 没有落实到课程改革中去, 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有没有深入到每位科技教 育工作者的心中,有没有内化为他们切实的行动。
三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 使许多中小学片面地认为, 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 的科学知识, 因而不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重视科学技术与社 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不注意引导学生去关心重大社会环境问题、生产技术问 题等,更谈不上参与决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要。现代中 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教材知识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 以传授科学知识 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
五是中小学教师素质跟不上。广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应是科学的倡导者、播 种者,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科技知识基础、科学技能、组织能力、创新
意识等是决定科技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而现阶段教师的科技教育素质不容乐 观。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浪潮——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积极转轨过程 中,加强科技教育,从小让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研究科学,培养他们的科 学素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科技教育也应当和语、数、英等学科一样, 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
我校是一所有着十多年科技教育经验的城区学校,十多年来,我校以科技教 育为突破口,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形成了科技教育为龙 头的办学特色。当前, 我校正面临着如何保持并提高科技教育的质量;如何扩大 科技教育的面;如何开展以科技活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 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如何依托科技教育, 促进学生多方面科技素养的提高等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发掘 我校的科技教育资源,为此,我校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为 指导,以新的科技教育、课程理念作支撑,开发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本研究是针对当前小学科技教育中面临的部分问题,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和突破口,以培 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探索小学科技教育的新路。
(一理论依据
1、“整合教学与课程”的观念。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任务对教学观念提出的要求 之一。其基本含义是课程与教学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而应当是课程的开发 过程。教学,要将“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转化为“体 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 , 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 载体, 而是教师
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 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
2、“自主建构”理论。
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 造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 信息, 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 事物的意义。“自主建构”理论对于本课题的意义在于指导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意知识与技能, 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 同时, 使科技教学、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科技知识与技能的 自主建构的规律。
3、素质教育关于实践的观点。
该观念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 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 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 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 不如 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由于自身具有的实践性、操作 性、开放性等独特性,因此科技教育更应强调学生的实践。
4、“校本课程”理论。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 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 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 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一是就课程的开发者而言, 应该包括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部分学生, 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 言, 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分课程, 也可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三是从开发的程度 而言,除了全新开发(新编、新创立的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 也属校本课程之列。
综合来说,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 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 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二课题假设
如果通过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实施符合实际的科技教育 校本课程教育, 则能够探索实施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形成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育模式, 并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 机制。
(三课题内涵界定
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理论为依据的,包括科 学教育、社会教育、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五个因素的面向全体
学生提高其科技素质的教育活动。本研究的 “科技教育” 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教 学设施及传播媒介,通过一系列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在学生了解 和学习科技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上, 有机结合人文素质教育, 训练和培养青少年科 技意识、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开发:本研究中的课程开发是指根据我校实际而进行的具有我校特色的 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 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完全依靠自身的条件和 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主题之一。课程实施是将课程变革 的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是课程开发的一个环节, 是推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 实施过程是一个行动的过程, 是通过这个过程将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可以 接受的课程, 从而实现课程内在的教育意义。本研究中的校本课程实施是指学校 把依据本校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思想开发的 “科技教育” 课程内化为每个学生的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预期目标与内容
(一、预期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提高 教师科技教育意识和能力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1、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总目标: 在《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中,学生亲自实践研究“身边的科学” ,探索“身 边科学的奥秘” ,扩大学生视野、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少年儿童在 科技实践活动中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 长,促进全体学生科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观念方面, 能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 学会做人。在动力方面, 激发学生对科 学追求的,推动学生去追求和探究。在感知方面,使学生接触科学,感知科学。在方法能力方面,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2、分目标: 低年级(小学 1-2年级 :具有初步的科技意识,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 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中年级(小学 3-4年级 :培养科技实践中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实事 求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能主动获取与生活和周围环境有关的现代科技基础 知识,并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描述;初步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动手能力、解决社 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简单的科技技能。
高年级(小学 5-6年级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 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3、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研究内容:(1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材。
(2探索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3形成典型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4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的自行选择教学内容。挑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 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普知识。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自然科学、科技知识,由浅到深、系 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系统地学到自然科学知识。
(2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选择、整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感人故事或格 言,对学生进行理想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 念,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于献出毕生精力的精神。(3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选择传授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科技小制作及有 趣的科学小实验,如电路的组装、机械的组装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 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
(4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将古今中外科技发明的构思、原理及作用介 绍给学生, 这对每个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思路。
(5科技小论文介绍。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小论文,通过学习使 学生学会了怎样写科技小论文, 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启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 观 察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发现和揭示其奥秘,写出了有价值的科技小论文。(6创新方案。学生根据要求,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 和要求想象,自己设计方案,参加生活中的奇思妙想“金点子”评选和创意魔方 组词比赛,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求异思维,使学生敢于幻想,勇于大胆创新。
(7)思维训练。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引动联想,并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其在融会贯
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8)课后实践。提出一些课题,纳入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各班根据实际情 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来完成课题的研究。通过问题发布会,进行信息交 流,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科学世界里。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本研究是一种综合改革研究,它不同于单科、单项的教 育研究,并不是揭示某一个变量在某种条件下如何起作用,而是在小学校本科技 教育这个系统范围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把各种因素或变量作最优组合,寻 求最优功能。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力争做到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重点突 破,稳步推进,逐步调整,不断深化。(2)文献法。在广泛搜集国家、地方课程法规、文件、文献资料,同一研 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学学科课程再开发的类型、形式等进行适当 分析,建立适合我校的小学科技教育培养目标,形成适合我校的学科课程与科技 活动相结合的实施方式。(3)调查法。对研究的学生进行关于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调查问卷,根据调 查情况制定培养目标,调整教育方法,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四、课题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本研究在时间轴上,渗透到课内学习时间、课外学习时间、校外学习时间;在空间轴上,渗透学校的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环境课 程,因此研究者要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使一时一事的教育行为,与整个 研究系统的要求一致起来,处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学习的空间和氛围,以获 取系统的整体效应。
2、发展性原则。由于小学的科技教育的定位在于启蒙学生的科技意识,满 足学生的探索欲望,实践基本的科学技能,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着眼学生的 发展,是本研究的宗旨和操作的原则。6
3、重视过程原则。本研究中,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 得较高的科技成果,而是为了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科学、用科学的 意识,相信科学、追求真理,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学习初步的科学实践的技能,培养动手能力,而这一些,在过程中显得更充分,因此在评价中,要看结果,更 要看过程,要发现过程给学生带来的有益的、深远的影响。
4、层次性原则。整个教育过程,由于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因此必须 体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递进的“层次递进”原则。包括:兴趣层次递进、知识层次递进、操作技能层
次递进、创造能力层次递进。
5、愉快性原则。从学生的“乐学” “兴趣”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成长,让学生在丰富的科技教育活动中施展创造才干,并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6、自主性原则。开展教育活动必须创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丰富多彩的、良好科技教育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激起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促使 学生自觉参与各项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科学知识,在参与中学会基本 技能,在参与中发挥创造精神。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自 2011 年 12 月始至 2013 年 12 月,研究分个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预研究阶段(2011 年 12 月—2012 年 2 月)本阶段主要是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建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开展本 课题启动前的培训工作及调查、考查工作,完成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第二阶段为研究阶段(2012 年 3 月—2013 年 9 月)本阶段根据研究假设,全面开展研究,努力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 程文本材料,探讨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途径、方法、教育模式及评价方法。第三阶段为总结研究阶段(2013 年 10 月—2013 年 12 月)在深入开展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分类整理课程资源(包括 校本课程教学研究的论文、案例、活动的编辑),撰写实验报告,并准备开展更 深入地、大面积地推广研究。研究组成员分工: 研究组成员分工: 课题总负责人:章旭锋 7 课题组组长:伊阳 课题组成员:陈展雷 陈洁 冯丽君 周灵宇 陈裕盛 童常春 王凌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课题组建立学习制度,加强理论研究。课题组建立学习制度,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学习制度,课题组的老师定期进行学习研讨活动。每年进行科技教育课 的交流汇报教学研讨活动。
(二)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组教师分类指导,各创特色。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组教师分类指导,各创特色。课题组教师坚持自主原则,坚持因班制宜,不求统一,坚持分类指导,支持 鼓励各班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求实验教师宏观认识上要立意高远,着眼点落在全 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在课程内容安排、计划制定上要力求详细具体,做到 五要:(1)要有目标有任务,(2)要有内容,(3)要有教学过程设计,(4)要有 实施步骤,(5)要有评估检查措施。
(三)学校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顺利实施。学校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顺利实施。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城区小
学,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经济状况并不理想,经费十 分紧张。但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学校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作为课题 专用经费,保证课题组教师的外出学习、开展活动、购买学习资料、研究奖励等 等,学校开辟了科技活动室,每年的校园科技节学校也要拿出数量可观的经费来 用于活动的开展,这些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8
第三篇:《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个人实施计划
《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个人实施计划
仁怀市中枢三小:文 素
一、研究的课题:
《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
二、研究目标
抓住学校以科技特色活动的开展带动科技教育为主线,从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为抓手,通过教师有步骤、有重点、可持续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基础性培养的实践探索,强化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教育,从而整合学校的科技活动,提炼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
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展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性培养的实践和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方面:
1、进行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开发与利用,主要5个板块:科普教育、科技种植、发明创造、气象观测、天文观测。指导实践科技活动,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基础科学能力。
2、通过实践和研究,整理完成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并有效利用。
四、研究重点
1、小学科技教育的活动载体形式的开发与利用。
2、小学科技教育环境开发与利用。
五、研究措施:
1、不断学习: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让自己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深化自己,在学习中提高素养,抓住一切可学习的时机与同事们交流探讨。
2、积极参与:认真参加课题组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活动,与全组成员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3、扎实工作: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作业。
4、多多动笔:在学习、研究中,不断地自我反省,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及时把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撰写成文
六、工作安排:
课题研究初期:
(1)学习课题组课题总方案。
(2)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3)积极参加培训,学习。
(4)上一堂研讨课。
课题研究中期:
(1)完成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2)注意及时收集、整理、上传资料。
(3)针对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总结。
(4)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结题阶段:
撰写课题研究论文,交流课题论文。
第四篇: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报告
田林三小崔莹
一、课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小学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改进科学教育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认为,“美国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向全体美国儿童提供有质量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教育”,并对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要;韩国把培养儿童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基本措施来抓,制定了有关科技教育法规;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鲜明的科技取向策略,要求通过学校课程来强化小学科学教育„„等等。国外发达国家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和采取的有效措施,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小学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组成部分。
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中国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扎实,而国外先进的教育考虑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是离开了老师也能够学习、思考的能力,而我们的科技教育还不能完全使学生有效地产生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要有效的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创造地学习。
所谓“科学研究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创造性的知识人才,要让学生习惯自主地研究、解决问题,只有从小学开始抓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我校总结了几年来开展科技普及活动的经验,认为依托小学科技教育,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很有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各种科技活动方案的积累,形成一套富有本校科技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田三科技活动的系列化;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进一步进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二、课题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一)现有的研究基础与外部条件
1、本校已有的科技教育成果:被授予徐汇区科技教育实验校、科技特色学校、绿色学校、上海市“生物和环境”先进校;科研课题“推广《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成果的实践”荣获徐汇区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二等奖;《小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与认识》被列为区重点研究课题,即将结题;进行了“田林三小节水大行动”、“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系列科普活动、“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参与各项科技竞赛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全国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区级一等奖14项。
2、本校开展“生物和环保”科技活动的特点初具规模:我们定期开展的“生物和环保”主题系列科技活动,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并且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化的活动模式,实现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人人参与,动手动脑。其中,“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的科技活动方案荣获上海市“生物和环境”优秀实践活动二等奖,“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的科技活动荣获上海市“壳牌”美境活动方案设计和实施2项一等奖以及全国创新大赛优秀实践活动二等奖。
3、“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化的科技活动模式,为学校开发科技活动校本课程提供了社会实践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广阔的活动领域。我校与社区14家单位和居委结为联谊单位;我们聘请社区科学家余家璜、俞渊、张映璜教授为常年科技指导教师、校外辅导员,使我校的科技教育颇具特色并取得成效。
(二)研究目标
我们希望抓住学校以科技特色活动的开展带动科技教育为主线,从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为抓手,通过教师有步骤、有重点、可持续地组织学生开展生物、环保的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基础性培养的实践探索,强化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教育,从而整合学校的科技活动,并坚持可持续开发,形成田三科技特色活动的系列化,提炼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
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展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性培养的实践和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方面:
1、组织教师撰写以“生物与环保”为主的科技活动方案,并指导实践部分科技活动,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基础科学能力;
2、通过实践和研究,整理完成田三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的开发。
(四)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我校科技活动方案的编写、整理和实施,整合已实践的科技活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设计新的科技活动方案,形成田三科技活动的系列化。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对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性培养的实践和探索,提炼经验,形成我校以科技活动带动科技教育的特色。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分三大阶段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阶段:
成立“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课题组,收集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情报资料;学习撰写科技活动方案,形成本课题实施的计划。
第二阶段:
1.编写、完成田林三小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
2.实施校本课程,开展各项“生物和环保”的系列专题研究活动
3.通过活动的开展,进行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三阶段:
总结编写和实施科技活动校本课程的经验,完成田三科技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科技教育的特色;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教育”;择时进行学校校本课程的观摩与展示活动,全面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最终完成时间及成果形式
本课题拟于2010年12月完成,成果主要形式有:
1.“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主报告。
2.田三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
3.学生科技活动中的小论文和研究报告。
4.教师探索和研究“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养成教育”的文章。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逐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实施办学自主权创设了广泛的空间,也为教师教育教学更加自由的开放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展台,激发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的极大热情。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通过校本教研工作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一些成绩,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规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
学校设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决策机构,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制订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决策组织、协调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立教务处、教科室所有成员组成的组织协调小组,负责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部署执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终审校本教材和计划,检查与监督其执行情况。设立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的执行实施小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本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教师之间的合作,全力促进课程的形成。培训教师队伍,决定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务安排,组织校本教研,编著和初审校本教材。班主任、任课老师职责:负责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和管理。
二、以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努力做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初步形成富有成效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加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和课程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验。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努力使全体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形成一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科学安排,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流程 1.开发流程即:调查→申报→审核→培训→实施→督查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教研组征集教师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标题及内容。并就即将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考察所开发的课程是否符合学生及家长的意愿与需要,而后提交《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对教研组提交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根据科学性、可行性等标准进行审定。学校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引导他们逐渐胜任课程的开发工作,最后,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校本课程,由教务处列入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列入学校课程表付诸实施。教导处和教科室负责校本课实施检查,包括教案、授课、课后反思、建议意见等,汇总后作为下一轮校本课开设的经验材料和决策依据。
2.实施流程即:选课→排课→上课→考核
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即专题)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和第二志愿。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为提高教学效益,一般情况下,凡选择人数不足20人的课程暂不开设。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周五第七八节(两)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
教师或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导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四、安排教师,实施校本课程
1.《校史在我心中,光荣伴我成长》
对象:高一年段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一年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一第七节、星期二第七节、星期四第七节授课,计10课时。学习形式:讲座,参观学校校史馆。授课教师:饶文福老师。
2.《趣味数学游戏及其原理》
对象:高一年段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一年第三学段、第四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一第七节、星期二第七节、星期四第七节授课,共10课时,授课教师:黄巧燕老师。
3.《中学生心理健康》
对象:高二年段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二第一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心理健康专任教师钟建芳老师
4.《生活处处有语文》
对象:高二年段文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第二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张小茹老师。
5.《中学化学基本思维方法》 对象:高二年段理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地二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黄伟老师。
6.《论语与人生》
对象:高二年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二第三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林建平老师
7.《闽南文化概述》
对象:高二年段文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年第四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计10课时。授课教师:陈汉馫老师。
8.《航天与物理》、对象:高二年段文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年第四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计10课时。授课教师:骆炎平老师。
五.落实管理,加强监控,健全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一)评价原则
科学地构建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是有效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不断发展和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的根本保障。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来实施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1、评价内容突出全面性和综合性
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从研究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程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全面衡量师生素质、全面反映师生发展过程的教育评价制度。
2、评价方式力求多样性和灵活性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数据测量评价与成长记录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寄语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等,都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3、评价标准体现主体性和差异性 从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个体更多被认可的机会和可能出发,研究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以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使教育评价最大限度地产生教育效益。
4、评价过程强调公正性和科学性
以当前最新的学习观和教育新理念为指导,力求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科学手段,认真分析全面、准确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数据,并用恰当的表现形式进行总结。努力以一种公正、公平的态度进行评价,排除任何可能干扰评价结果正确性的偏见和歪曲的数据统计,以准确得出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可靠结论。
5、评价设计讲求艺术性与创新性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追求有教师个性的、有班级及课程特色的、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的创新。尝试“寄语型评语”等具有人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新型评价方式,以实现新课程评价的最大效益。
6、评价工作体现民主性和公开性
我校教师和学生人人都可以以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身份参与发展性教育评价全过程。积极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参与评价的机会,真正让评价的过程成为民主性最大的认同过程。学校和教师定期向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报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认真接受公众的监督。
(二)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四、初步的成果与反思
1、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完善了课程框架,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激发了教师的教研意识,教师敢于打破教材束缚,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效果。
3、通过校本课的实施,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了空间,审美意识,健康体魄得以提升。
4、通过校本课的实施打造了学校品牌,我校学生的文学水平与绘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学生书画作品也多次在全国省市、区比赛中获奖。
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为学校特色发展,体现办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有些困惑。
1、现有校本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教师培训有待加强,人员压力比较大。
2、由于任课教师个人素质发展不均衡,还不能达到以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所喜爱的科目,还存在“紧笼”的现象。
3、学校现有课程编排受限制,校本教材课节与常规市、区要求开齐的科目冲突,没有时间专门安排校本课,只能兼开。
4、校本教材的开发给教师现任科目增大的负担,有的教师身担5――六科的教学任务,备课负担重。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克服一切困难,边反思边补充,要有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踏实的工作,去积累、去丰富、去完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