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会看病》预习单
预习单
班级
姓名
1.摘抄文中难读难理解的词语,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难读的词语: 不懂的词语:
2.认真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试着用词语概括母亲心理的变化。
第二篇: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知深明事理、柔肠百转的母亲和有勇气接受磨练的儿子这两个形象。并通过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深沉、广阔的爱,并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
3、发现并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表情、动作等描写间接揭示人物心理和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4、通过补白文本的方法,理解母亲虽经受内心煎熬,仍旧坚持锻炼儿子的良苦用心。从而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母爱,并树立独立面对生活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难点: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简介作者。
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毕淑敏的文章,它讲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文。
二、自学质疑
1、默读课文,把难懂的词语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交流难懂的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拖沓、打蔫儿在文中形容谁?从这两个词语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面对生病的儿子,母亲一般会怎么做?课文中的母亲又是怎么做的?(齐读课题)——《学会看病》
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
过渡:阅读课前“导读”:谁来读读课前的导读,也许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这篇文章。
1、小组合作:(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2)、把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在空白处写下你的感受和体会。小组内进行交流。
2、反馈
3、那么,我们就按照导读中写到的,先来读读母亲和我的对话,看能读出些什么。
4、细读人物对话,感受母亲的矛盾。1)、师与生分角色读对话。
2)、这一段对话是母子二人的对话,谁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狠心、残忍的逼问下,是母亲要锻炼儿子坚定的决心。
3)、品读“······”“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重的孩子”,感受母亲内心的矛盾。
5、品读人物内心,感受爱子深情。
自读21自然段至23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想一想,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1)、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留下母亲一个人在家中等待。“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1)、读句子。说说读懂了什么?(2)、再读句子。
2)、母亲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心里想了些什么呢?你还画了哪些句子? 预设
1:后悔:
(1)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2)有感情读句子:“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
预设
2:自责:
(1)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
(2)有感情读句子:“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
预设
3:痛苦:
(1)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2)有感情读句子。
仅仅是后悔、痛苦、自责吗?还可能会——
3)、是呀,使母亲的内心越来越沉重的不仅仅是时间,而是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加剧、累积起来的——担心、后悔、自责、痛苦······呀!
4)、谁又能说这复杂而矛盾的心路历程,对母亲来说不是一种磨炼呢?
6、想像儿子的内心活动,理解母爱。1)、终于,儿子平安回来了。并骄傲地向我宣布,已经学会了看病。儿子学会的只是如何看病吗?他还学会了——独立、生活。
2)、在这个过程中,儿子的内心又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就仿照着作者的写法,写写儿子的心里活动。
场景一:母亲要我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场景二:在医院里,我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陪伴,听到病童的哭 声不时从病房里传出来,我想······ 场景三:
我终于学会了看病,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前面回 家的路,我想······
3)、学生汇报。
四、拓展文中,升华母爱。
1、是呀,你们已经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文中的母亲在最后写到:配乐朗读。
2、倾诉体会,赞美母爱。过渡语:现在你们还小还能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但总有一天会长大不再有父母的这份呵护。到那时,要想经受住生活的风吹雨打,现在就要经受锻炼。此时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先写下来:
(1)我想对文中的母亲说……(2)我想对文中的儿子说……(3)我想对自己的父母说……
(4)我想对自己说……
3、教师总结:同学们,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呢?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自己的成长,用自己的成功,让父母放心。我们班同学行吗?
文中的母亲锻炼了孩子独自看病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也让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我们懂得了要学会独立面对生活。因为路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她真是一位用心良苦地母亲。
五、作业超市
1、抄写本课生词,每个三遍。
2、摘抄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至少三处)
3、生活中,有很多事我们是靠父母的帮助才完成的,今天回去,尝试独立做一件这样的事。
4、阅读:《剥豆》、《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五、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狠心”
依赖
母亲
爱
儿子
磨炼
独立
第三篇: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打蔫儿、拖沓”两个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四字词语的意思。
2、抓住“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沙漏、忐忑不安“等词体会母亲担心、后悔的内心世界。并引导有感情的朗读。
3、通过男女合作朗读母子间的对话,找出母亲下定决心的原因。
4、在体会母亲内心情感的基础上,抓住两个“磨练”感受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5、通过谈生活中的实例和小练笔的方式进一步体会特殊的母爱。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1、检查预习情况
这些词儿你能读吗? 第一组词:打蔫儿 拖沓(1)指名读,正音;(2)这两个词文中是描写谁的?(病中的儿子),人在生病时往往是怎样的?(显得没精神,步子沉重„„)(3)这两个词正是描写出了儿子病时的模样。
第二组词:喋喋不休 忐忑不安 喋喋不休 按图索骥 聊胜于无
(1)谁来读好第二组词语?(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
(3)带着你的理解,把这些词再念一遍
2、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潜心会文,体味情深
过渡:是啊,课文就是围绕母亲让儿子独自去看病展开描写的,让我们来读读这些句子,你看到的是怎样一个母亲。出示句子:
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我想我一定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
1、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
过渡:是啊,这位母亲用“残忍”“冷漠”“狠心”这样的词来形容自己,真是这样吗?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细细体会母亲的内心世界。
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1)感悟母亲的“后悔、自责”
让我们先来交流一下当儿子离开家门后,母亲等候他归来的部分,看看你从中读出了母亲怎样的心情?(a)生说,师板书:后悔(b)你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到的?
出示句子:
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 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看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c)潜心体会
自由读读这一处。想想母亲在后悔什么呢?
是呀,我生了病,母亲不但不帮他,还给他雪上加霜。这是母亲后悔的原因之一。还有吗?
是呀,母亲还后悔第一次没领他去看病,那么,领着他会有什么好处呢?
用这里的一个词说就是“按图索骥”。但是母亲有没有这样做呢?所以他很后悔。让我们带着母亲的这种情感一起读读这段话。(2)感悟母亲的“担心”
除了后悔,你还从文中读出了母亲怎样的心情呢?(担心、不安)出示句子: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1)生说,师板书
(2)自己再读读这段话,想想为什么母亲的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她在担忧着什么?
(儿子路上会不会有事?会不会走错了地方?会不会打碎体温表?拿错了药怎么办?„„)
引读第一句话:这些都似棒槌在敲打着母亲的心,她更加不安了。所以在她眼里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你从这句话中又体会到了什么。从几个词中体会到的?(a)、理解词语 艰涩: 艰涩是什么意思呢?恩,你还从哪个词也体会到了时间过的很慢。沙漏:
你见过“沙漏”吗?来跟大家介绍一下。生说,师补充。
(中间相连的小口一打开,上瓶内的沙子便接连不断地坠入下瓶。下瓶内的沙子越积越多。可见,此时母亲的心是——慌慌的;沉重;不安„„)
(b)、朗读这一句:是啊,时间越长,妈妈越担心。带着这份沉重,怀着这份不安,读好这一句。
我分明看到了一位备位煎熬的母亲,再读: 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坐立不安,度日如年的母亲,读:
因此,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3)体会“下定决心”的原因
结合对话引导:但一开始,母亲却是怎么认为的?请男同学和女同学合作读读母子间的对话。男生读儿子,女生读妈妈这部分。
从这段话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是啊,也正因如此,让母亲的想法更加坚定。(板书:下定决心)(4)感悟母亲的“犹豫”
可是当她看到病中虚弱的儿子,他的内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犹豫)
2、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从儿子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母亲就开始后悔了。甚而深深地谴责自己。此时,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1、谈感想
引导:我想这也是所有同学心中的疑惑。请你想一想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6、27自然段,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板书:勇气回来)出示句子: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这句话中一共写道了两个磨练,这前后两个磨炼分别是什么意思?(锻炼考验儿子,母亲受到痛苦地煎熬)
读到这儿,这位母亲是想让孩子仅仅学会如何看病吗?(板书:独自面对生活)
四、情感升华
1、是呀,可见母亲真是用心良苦。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的父母有没有放手让你去做一些事?
2、写话
此时此刻,你对母爱又有了什么新的感想呢?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那位儿子,从医院回来,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拿出抽屉里的纸,选择一项写下来。
小结:是啊,放手也是一种爱,这种爱让我们学会独自面对生活,这种爱是更高层次的母爱,才是真正的母爱。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下定决心 独自面对生活 勇气回来
犹豫 担心 后悔
第四篇:学会看病 -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学会看病》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略读课文。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组课文都是以父爱母爱为主题的,旨在让学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够理解不同形式的父爱和母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毕淑敏,作者主要讲述了她儿子生病时,她没有给儿子看病吃药,而是让儿子自己去看病,最后儿子学会了看病,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文中有大量的母子之间的对话和母亲的心理活动,透过母亲一系列的动作和心理变化,真真切切地表达了一位母亲既心疼儿子又希望儿子独立的一种复杂的情感,体现了一位母亲的爱。
新课标对小学生的略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会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自主学习,交流感受,提高阅读能力。
◆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独立识字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本课是以一篇略读课文,对生字词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随文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和点拨。这篇课文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学生深入体会母亲那看似严厉、冷酷的言语下那颗温柔、充满母爱的心是有难度,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对学生来说,找出母亲心情变化的词句不难,但要理解其中的情感变化也是有难度,需要教师的点拨。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对伟大的母爱理解不深,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 设计理念
新课标倡导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当前语文课倡导的是“语文味”,因此本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人物,走进文本,身临其境,在朗读中品味语言,让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
◆ 教学方法
语文课的语文味是通过朗朗的读书声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分角色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样能更好感受文本的情感。因此,本课教师主要采用讲读法为主,辅以分角色朗读,情景创设,想象说话练习以及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上,主要采用勾画圈点法,自读自悟法,并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人物的心情变化。
◆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儿、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并通过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深沉、广阔的爱。
3、发现并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表情、动作等描写间接揭示人物心理和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4、理解母亲虽经受内心煎熬,仍旧坚持锻炼儿子的良苦用心。从而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母爱,并树立独立面对生活的信心。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课时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制造悬念
师:同学们,在你们生病的时候,谁最着急?他们是怎么照顾你的呢? 学生畅所欲言。
师:你们都是父母的宝贝,从他们无微不致地照料可以看出爱你有多深。可是有一个曾经当过医生的妈妈面对生病的儿子却选择了让他独自去医院,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妈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同学习第20课——《学会看病》。(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前先回忆对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关爱,利于调动他们的情感。然后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疑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母亲,相信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就会有答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师:课文读完了,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么做的?
预设:母亲没有亲自给我治病,也没带我去治病,而是告诉我看病的具体流程,要我独自去医院看病。
3、师:母亲究竟是怎么逼我去看病的呢?同学们找出我和母亲的对话。(ppt展示)
师:从对话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 预设:残忍、狠心、冷酷、坚决
师:接下来,我来扮演儿子,谁来扮演母亲?一起读读这对话。[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母亲坚决的态度。
4、师:如果你就是儿子,你赞同母亲的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预设1:赞同,这样做是为了让儿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
预设2:不赞同,因为儿子从没有独自看病的经历,如果耽误了看病的时间,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子生病了,作为父母的肯定会心痛。母亲是不是完全愿意让我独自去看病呢?(不是)课文在开头交待了“儿子长得比我高了”,这说明儿子不小了,已经到了可以独立做点事的年龄。原来不是母亲狠心,相反母亲对儿子还爱到极至了。
三、品读母亲内心,感受爱子情深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师:文中哪句话让你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ppt展示句子)做出决定: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师:同学们注意到这句话没有?句子中有一个省略号,它有什么用呢?面对生病的儿子,此时母亲的心中又在想写什么呢?
预设:不忍、心疼、动摇、矛盾?? 课件出示:“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师:在这狠心、残忍的逼问下,是母亲要锻炼儿子坚定的决心。
过渡:儿子第一次独自上医院做母亲的能放心吗?母亲是怎么做的?(学生接着汇报)
课件出示:“‘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师:“喋喋不休”是什么意思?喋喋不休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预设:母亲担忧、母亲的爱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个词,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担心和爱。犹豫不决:“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师:因为他还是个孩子,还在发烧,所以我—— 预设:犹豫了
师:儿子的过分依赖使我清楚地知道锻炼他的必要,而看着儿子烧得通红的小脸儿、听着他吵哑的声音,我又怎能忍心让他独自去医院。此时的母亲内心极为矛盾。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读读这对母子的对话。(由学生点评)
预设1:我听出了儿子对母亲的依赖; 预设2:我听出了母亲的心疼和犹豫; ?? [设计意图:]生生之间的评价比教师的评价更能靠近学生的内心,也更能反应出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能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人物的内心。
过渡:母亲话语中的每一个字都渗透着对儿子深深的爱。文中还有哪句话也渗透着这种母爱呢? 心软后悔:“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
师:母亲为什么后悔?
师:如何理解“雪上加霜”、“按图索骥”?
课件出示:“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谁能改为陈述句来读一读。师:这里用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预设:更加强烈地表达了母亲的悔意。
担心:“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师:这个句子很有味道,让我们来多读几遍。时间过得很慢:从哪个词感到时间很慢?
预设:艰涩:艰难。
师:慢得像——沙漏中的沙子一点一点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一读)堆积在心里,越积越多,让我的心越来越——沉重。(二读)
这沉重的内心世界里满满地装着对儿子的——担心。(三读)
师: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谁又能说这复杂而矛盾的心路历程,对母亲来说不是一种磨炼呢?
四、走进儿子内心,学会独立生活
1、师:在看病的过程中,儿子的内心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我们就仿照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方法,来写一写,说一说儿子的心理活动。
场景一:母亲要我一个人去医院看病,我想?? 场景二:在医院里,我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陪伴,听到病童的哭声不时从病房里传出来,我想?? 场景三:我终于学会了看病,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前面回家的路,我想??
2、学生汇报。[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是死板地教师教课,学生学习,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这种形式的训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在独自去看病的过程中,儿子也经历了一段复杂的心路历程。幸运的是他最后学会了看病,但母亲只是教会儿子会独自去看病吗? 课件出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师:“聊胜于无”的意思是? 预设:有点总比没有要好
师:谁来说说母亲还教会儿子什么呢? 师:这一段相对于全文有什么作用? 预设: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全文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找出重要的有关母亲情感变化的句子进行品读,层层递进,既理顺了文章的情感脉络,又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
小结:把孩子护在羽翼下是爱,而放手让它去飞翔,接受风雨的挑战难道不是一种更尽责、更理性的爱吗?教给孩子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是做为父母应尽的责任。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形式,它更深远更广袤。这是一种伟大的爱。
[设计意图:]生生互动的总结方式远比教师一个小结好得多。既能提供学生抒发这节课的学习心得的机会,又能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师:推荐两篇文章给同学们——《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是毕淑敏的又一作品。这是一篇很能反映天下父母心声的好文章。另一篇是选读课文《剥豆》。小小的一场剥豆比赛,却让母亲的心起起伏伏,这种复杂,希望你们也能读懂,那是一种深藏的母爱,跟《学会看病》的母亲一样。
第五篇: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教学后感
导师:杨晓红(教研室)肇庆市龙禧小学
程月敏 本学期,在校本培训展示课中,我选择了执教《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根据新课标中略读课文教学的方法是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等理念。作为略读课文,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基本上是放手,先让学生总结出自学的方法;再根据学习的要求,就让学生抓住一个问题——“母亲的感情有何变化”,让他们自己去独立阅读、探讨交流。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他们能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去品味感悟;最后课外拓展,读写结合。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平时你们生病了,是谁带你们去看的呢?(爸爸、妈妈。。)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母亲所写的《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2、介绍作者(课外资料)
这个导入紧密联系教学的目标、本节课的主题、情感的色调、教材的基点等因素,并力求使其自然、形象。如此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一节课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明确课的类型,总结自学的方法。
1、课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掌握和理解课文的词语。
2、阅读导读,明确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3、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学习课文。
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三、检查课前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
第一组:打蔫儿、拖沓
这是形容谁的?(生病的儿子,人在生病时往往是怎样的?显得没精神,步子沉重„„这两个词正是描写出了儿子病时的模样。)
第二组:喋喋不休、忐忑不安、大吃一惊、雪上加霜、来日方长、聊胜于无
2、运用是最好的理解。请从上面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列句子中。(1)、明天我要参加期末考试了,妈妈()地说着,要我仔细审题,要我把字写工整。(2)、小月的妈妈长期卧床不起,全家的生活靠爸爸一人支撑,最近,爸爸也得一场重病,这对他们一家来说真是()。(3)、都快六点了,妈妈还没有回家,我望着黑沉沉的夜空,()地想:“怎么还不回来?难道出什么事了?”
此环节的设计除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之外,还培养了学生对生字、词的自学与运用的能力。
四、学习课文
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课文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指名读导读,其它同学划要求,学生汇报自学要求。
2、根据要求自主地学习课文。课件出示要求:(1)、快速阅读课文,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么做的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老师巡视,提示坐姿、读书做笔记的习惯等)
3、学生汇报主要内容,老师结合板书
母亲
爱
孩子
4、学生四人小组交流体会后,请学生汇报体会。请以这样的开头说说你的体会:
我感受最深的是第()段,这是母亲的()描写。从中我体会到——————————————。
5、请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同桌分角色读课文。
6、提问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出示课外资料。
《丈夫眼中的毕淑敏》
7、老师小结
母爱不是溺爱,能为孩子将来着想,才是真正的母爱!这真是一位用心良苦地母亲。让我们再次聆听母亲的心声,这也 是天下所有母亲共同的心声!(师深情朗诵。)课件出示: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五、拓展延伸,将文本与生活接轨,读写结合,让学生所学落到实处。
此时此刻,你就是儿子,你有多少话想对母亲说,你有多少情想对母亲诉。拿起笔来,尽情写吧, 可以写你的激动,可以写你的幸福,可以写你的决心„„
这样的设计,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更深地理解了母亲的爱,明确了今后应如何回报母亲的爱。可以说,这个设计既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教会学生感恩,即要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爱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自己的成长,成功,让父母放心!课后反思:
课前试教了两次,根据大家的意见和自己的感悟,教案不断地修改。现在课总算是顺利地上完了,感觉松了一口气!课后静下心来,我对这节课有一些想法与体会。
整节课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教学的过程与所取得的效果大体还算令人满意:
一、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都因为怕学生学不会而填鸭式地满堂灌,喜欢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这样反而适得其反,你越灌越牵,他们越学不好,越学不会。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尝试放手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自主地学习。结果,学生的“潜能”迫发出来了,当学习任务布置下来后,同学们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的情绪高涨,在课堂巡视间,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找出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时,有的边读边想,边读边议,有的边读边作记号,方法各异,有的还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二、品味语言,激发情感。“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文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其情感和想象能力。在这堂课中,我非常注重语言点的训练,“喋喋不休”、“忐忑不安”、“按图索骥”、“ 拖沓”、“聊胜于无”等词语的教学都非常到位有效。并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这样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情味及意蕴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立体形象感。就这样引领学生一个个地品味词语,一次次地体会文本所承载的情感,一层层地体现母亲的爱子情深这个主题。
三、补充资料,加深印象,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通过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同学的汇报和讨论,学生对于文中的母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一位关心儿子的、为儿子着想的母亲„这时,我补充了一篇课外资料《丈夫眼中的毕淑敏》。同学们看得很认真,我相信同学们对这位母亲会有更深的理解。后来,在小练笔的时候,有同学写道:“妈妈,谢谢你对我的爱,你的爱是伟大的,理性的,看似冷酷,真实一切都是为了我着想。我以有你这样的一个母亲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四、读写结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课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平台——小练笔(此时此刻,你就是儿子,你有多少话想对母亲说,你有多少情想对母亲诉。拿起笔来,尽情写吧, 可以写你的激动,可以写你的幸福,可以写你的决心„„)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母亲有了很深的理解,所以在小练笔的时候,都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这样,通过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1、时间安排得不够完美,有点先松后紧。
2、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操之过急,学生未有好的发现时就匆匆告诉答案。
3、评价学生的语言不够丰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完美的课堂,有侍时间的磨练与不断的修改。期待着下一次的教研课!
(点评:理想的语文课是什么?这是许多语文老师追问的一个问题。我想通过语文课让学生知道内容,学会表达,懂得做人,这是语文课最根本的目的。所以我们设计和上课的时候就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把以上三个目标一一落实。小程能够从这几方面的目标出发,力图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做人,尝试是基本成功的。期望她新的学期在课堂教学技巧方面再下苦功,取得更大进步。)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与《学会看病》执教者范老师探讨
作者:向荣华
添加日期:2009年10月26日
抓住一点,大胆放弃
——与《学会看病》执教者范老师探讨 今天听了范俊胜老师执教《学会看病》,激发起许多感触和获得若干收获。
《学会看病》是第九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该课所在组的主题是从各个侧面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伟大。《学会看病》是该组的最后一篇。范老师在疏通字词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文章内容要体会“狠心的”爱。课堂上,范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出母亲可以有哪几种“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对前三篇课文中父母之爱的回顾与总结。作为当过医生的母亲在家给孩子看病是情理之中的母爱;作为从没有独自去医院看过病的孩子的母亲,亲自带孩子到医院看病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责任。这些都是平常而又普通的母爱了。《学会看病》就是要让学生感受的是另一种更高层次的母爱,是一种令母亲也倍受心理煎熬的母爱。范老师在上课时紧紧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反复体会母亲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难道这位母亲真的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吗?就让我们走进字里行间,走进这位母亲的内心深处,边读边体会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的句子,从中去寻找依据,并把你的理解和感受标注在书上。”这是范老师课堂上的主线。让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后,再让学生自由汇报。在汇报中,范老师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句子段落、理解词语、分析写法。在汇报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母亲的爱,说“这是一种————的爱。”并提问:“你有过这种经历,表面冷漠而实际充满着爱?”最后通过CAI介绍作者及文中的孩子成长。
正如特级教师黄祖训老师所言,一堂示范性公开课能给听课者带来什么一样,一篇略读课文在短短的一节课里也应给学生带来什么?从重难点的处理来看,范老师淡化了事件本身,强调了事件给母亲带来的心理反应。文中母亲首先自己评价自己“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然后又出现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她后悔了,她又坚定起来,想着想着,她又心软了,她还担心、自责起来,最后重新坚定起来。范老师本堂课抓住了本文母亲给予的“不是狠心”的爱,分析母亲的心理,让学生充分阅读感悟母亲不同的心理感受,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强化“这是一种无私的爱”。我认为这是本堂课给学生带来的鲜明印象。
既然是略读课,就应该有舍弃,我们工作室顾问黄老师不是也说过吗,课堂教学难以求全,尤其是略读课文。那么《学会看病》一文哪些内容不能舍弃,哪些内容可以舍弃呢?范老师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特点,重视词语训练,引导检测关键字词的理解,重视学生的朗读,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比如“忐忑不安”、“雪上加霜”、“你感受最深的是那个词?读出母亲的心。”等词句的理解与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自己的感受:“你有过这种经历,表面冷漠而实际充满着爱?”等等。这些基本训练都是不应该舍弃的。但有一个训练内容,我认为可以适当减少时间,甚至不用训练。那就是“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范老师说:“这句话已经写出了母亲的心情,后面的话有必要写吗?”这是文章写法方面的训练。略读课文学习目标中只是让学生通过这一段话的阅读,体会出母亲后悔的心理,从而感受到母爱即可。
另外,略读课文学习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应该是在主线之下进行。母亲首先自我评价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经过强烈的心理斗争后,母亲再次肯定了自己的做法,并且认为对孩子的磨练是必要的,同时也认为对自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范老师在课堂上围绕主线和重点段落组织了说和写的练习,效果也不错,我在这里也提供一个不成熟的调整思路:当分析到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的独白时,让学生明确母亲为什么不惜磨练自己,也要下“狠心”磨练孩子的真正原因后,再出现文中“孩子”的成长现状,要求学生以这个孩子的口吻在书上对这位“狠心”的母亲写几句话。交流后,再问学生:“你有过这种经历,表面冷漠而实际充满着爱?”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狠心”父母的爱。学会看病
执教:曹鸿飞 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浏览等方法,理解“按图索骥、忐忑不安、艰涩”等词语的意思,借助“按图索骥”一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2.通过还原感受,走进母亲让儿子去看病时的内心世界,领会作者在表达母亲心情时将“愿意”与“不愿意”交叉描写达到引起读者认知冲突的方法。
3.通过互文阅读,自主建构,认识到让学生学会独立才是文中母爱的真谛。教学实录:
一、残忍吗——引发认知冲突
1.朗读词语,借助“按图索骥”感知文章大意。这是五年级的课文,有点难,读过课文了吧。
出示词语:喋喋不休
雪上加霜
按图索骥
忐忑不安 点名朗读。正音:冀(ji)理解“按图索骥”:
这是这篇课文的新的词语,从字面上猜猜是什么意思,猜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生1:可能是按照说的做。生2:按照图纸说的去选马。师:哪个字是“马”的意思。生2:骥
师:骥,是好马,良马,千里马。说知道这个成语有个故事 生3:伯乐按照图上的去寻马,最后寻到癞蛤蟆。
师:传说春秋时期,孙阳是识马高手,还写了一部《相马经》,掌握了寻马的本领。他的儿子就按照这本书去寻马,最后找到一只癞蛤蟆。后来也指机械地寻求答案,或者按照线索寻找东西。
师:那么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在课文中的意思。生1:自己去看病 师:说话完整些
生2:按照母亲的图纸,按照图上所写的去看病。师:我们就用这个词大概地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
2.朗读词语,引发对母爱的质疑,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新的阅读期待。出示:残忍
狠心
冷漠 读词。
师:喜欢这组词吗? 生:不喜欢。
师:喜欢这样的人吗? 生:不喜欢。
师:喜欢这样的母亲吗? 生:不喜欢。
师:先别急着下结论
二、赞同吗——直面阅读初感
师:请默读课文,思考:你赞同还是不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依据,说明理由。出示:
让儿子独自去看病,我赞同,理由123
让儿子独自去看病,我不赞同,理由123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赞同派:
生1:这是锻炼儿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样母亲以后不用再为儿子生病而担心; 生2:这是不让孩子形成依赖的行为; 生3:„„
师:又没有不赞同的? 不赞同派:
生1:孩子几乎没有去过医院,现在让孩子一个人去,不太好。应该让孩子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万一„„ 师:你倒是实话实说
生2:生病时去,会出意外吧
师:作为母亲,她到底愿不愿意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我们要去问问这位母亲。
三、愿意吗——品悟母亲内心
1.凭自己的感觉,母亲愿不愿意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生:不愿意
师:完全愿意嘛,又有点不愿意;
完全不愿意嘛,又有点愿意,这样就是左右—— 生:为难,师:进退—— 生:两难
师:按照课文中的一个词就是忐忑不安。这就是母亲矛盾的心理,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呢? 出示句子: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点名读。
师:注意感叹号 再指名读,齐读。
师:但是母亲的心理还有另一种想法—— 出示句子: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点名读,齐读。
师:下面我们就要做一件事情,边朗读课文,边划出母亲前后心里变化的句子,然后把这些心情的词语带到这两句话的后面去。
出示要求:
思考:边朗读课文,边划出母亲前后心里变化的句子,用课文中的语言按照句式来说理由。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因为—————————— 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因为————————-
交流:
师: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因为——
生1: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因为让孩子独立面对 师:另一个声音说:
生2: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 师:一个声音又坚定地说:
生3: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因为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师:一个声音刺痛着他——
生4: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想锻炼他,也应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她先有个印象,以后好按图索骥。师:但是母亲有坚定信心——
生5: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因为现在是锻炼孩子独立看病的最好时机 师:又一个声音折磨着他——
生6:我是最狠心的妈妈了,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而且还雪上加霜。师:这两种声音交织着,折磨着她,让母亲非常悲痛,来看看这段话,自己也读读。2.相机重点学习第22节,体会母亲内心的矛盾、斗争与煎熬。出示第22段。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母亲的痛,做做批注。学生作批注。交流:
生1:忐忑不安。母亲担心儿子发生什么意外
生2:艰涩。我从这个词读出了母亲的着急,时间过得很快 师:时间是快还是慢? 生:慢
师:艰难苦涩,时间过得很慢 生3:疼痛。生4:“坠”字看出母亲的后悔和着急 师:给“坠”换词 生5:跌 师:组词
生6:坠落、坠毁
师:比较出不同了吗? 生7:“坠”是比较重,从很重的地方砸下来。师:很恐惧吧!生8:,坠落,会摔碎的
师:真因为如此,每一秒时间的流逝,像很重的东西砸进母亲的心房,而且是整整两个小时,齐读第22段。3.课堂练笔。借助“倚”字再次凸显母亲的矛盾心理。
师:还好!儿子终于回来了,终于听到儿子的脚步声了—— 出示第24段。读。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母亲的疼痛? 生1:终于,说明度分如年
师:把矛盾、疼痛都赶出来了。母亲等了两个小时,饱受折磨。现在,儿子终于回来了,倚在门上。此时,母亲倚在门上,看到儿子回来了,可定有千言万语要对儿子说,请你以“儿子”开头,写写母亲想对儿子说的话。出示:我开了门,倚在门上。儿子—————————— 学生练笔。交流:
生1:孩子,你终于回来了,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我是在锻炼你的生活能力,别责怪母亲的冷漠,我也为你学会看病感到自豪;
生2:儿子,终于回来了。我刚才心如刀绞,忐忑不安„„你想吃什么,我给你做去; 生3:儿子,你知道母亲有多着急,多后悔吗。但我不能不下决心,有些困难必须“享受”,这都出于我对你的爱。生4:儿子,不要恐惧,你总有一天要学会看病的„„
师:母亲的千言万语,把刚才同学们的想法串起来,就是母亲的心声哪!
四、残忍吗——感悟母爱真谛
1.互文阅读,对比发现两篇课文的共同点,强化本文叙述表达的特色。师:类似这样母子的故事,还有一篇《剥豆》。关注这个故事和今天的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出示《剥豆》,学生默读。交流:
生1:两篇课文都有矛盾的心理,不知道让孩子赢还是输 生2:都能看出母亲对孩子的爱
师:也就是也写出了愿意不愿意,让孩子输还是让孩子赢,矛盾的内心交织着来写。师:为什么承受这样的煎熬? 出示结尾。
师:这是《剥豆》的结尾,读一读,读懂了吗?齐读。师:很巧合,学会看病也有这样的结尾。齐读。
2.互文阅读,感悟母爱真谛,理解“聊胜于无“ 师:哪个词不理解? 生1:聊胜于无。
师:你们猜猜什么意思? 生2:总比没有的好。
师:哪个是“比”的意思?
没有——无;于——比;胜——好;聊——稍微,略微
你连起来再说说意思 生3:稍微比没有的好一点。
师:理解了,再连起来读读。齐读最后一段。
3.再读词语,认识到母亲“残忍”的用意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的母爱真谛。师:我们再来读这几个词:孤独、狠心、冷漠 生读。
师:你现在又什么新的想法?
生1:这是表面上的行为,文中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师:看上去有些狠心,其实是想让孩子学会看病; 生2:让孩子独自去面对生活 生3:学会独立„„ 师板书:学会独立
师:这也是一种“母爱”!
4.简介作者,推荐阅读 出示毕淑敏母子俩照片。
师:这就是两个故事中的母亲,毕淑敏。旁边的是她的儿子,现已得到三个硕士学位。她写了《母子环球旅行记》,建议大家去读读。
课后点评:
曹老师的课突破了原有教学结构和模式,从“残忍吗——引发认知冲突”到“赞同吗——直面阅读初感”,接着“愿意吗——品悟母亲内心”,最后回归“残忍吗——感悟母爱真谛”,教学设计别具一格。这堂课,达到了“沉入词语,让文本苏醒过来;沉入思考,让智慧释放出来;沉入课堂,让学生成长起来”的教学境界,颇有诗意语文之感。
思考:
通过对话描写(语言描写)与心理活动描写(母亲内心的独白)反映母亲矛盾的内心世界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母亲的矛盾心理是贯穿故事的始终,对话中的犹豫不决也凸显了母亲的忐忑不安。建议曹老师直奔“内心独白”一部分教学之前,再整体地把握一下框架,然后根据略读课文特点,有的放矢地将“内心独白”这部分研读到底,实现表象化的体验到植根语言扣人心弦的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