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错误有感
读《错误》有感
花再美,无人赏,那美便失去了本意。心似空城,一朝一暮,只盼君归。
边外兵戎相见,马蹄声踏破苍穹,血红染遍山际。或为家,或为国,尽显男儿豪情。无从知道,边外的号角,曾否吹响英雄本色下深夜的思念。
战争是残酷的,他血洗每一方土地,荡涤每一位将士的心。它是无情的,更听不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立在门前心碎的抽噎。
盈盈双眸,芊芊倩影。每日随着日出升起的希望,伴着日落而归的叹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心中不知该为夫君战场的英勇而骄傲,还是为他迟迟不归而叹息。正如“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若没有跫音响起,春帷便不会揭开。
他或许是凯旋而归,路过这窗扉。兴许感叹过沙场的无情,闺中的孤寂。对不起,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也许我们会为郑愁予笔下的姑娘惋惜,为残酷的战争痛惜。这短短的几句诗文,为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感慨。
自古以来,战争每天都在发生,它像是一个魔鬼,夺走了金钱,幸福,和平和生命。它只会带来仇恨和泪水,还有刻骨铭心,正如诗中一样,战争中有多少幸福美满的家庭被拆散。即使最后欲望得到满足,望着双手,试问,你会为手中无数人鲜血换来的利益而快乐吗?
珍惜幸福,让曾经诗中“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落,不是归人,却是过客的错误远离我们吧!
三月的柳絮,达达的马蹄,一晃而逝的惊喜,是个美丽的错误„„
第二篇:读《错误》有感
2008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春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你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你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春日的江南如甜甜的糯米,入口即化,潮湿的空气笼罩在这儿,似乎使人想起什么。淅沥的小雨打在这曲折的江南小巷,洗刷着这青石古道像是一层薄纱将记忆掩埋。然而那是可以轻易忘却的吗?
弯曲的小巷向里延伸看不到尽头,一直延伸,延伸到我们的心里。这江南的小巷里的一切是那样熟悉,仿佛梦中千百次的演练,换来今次的旅程。沿着这狭长的小巷前行,雨水的冲刷使一切变得清晰明澈。抬头望去灰蒙蒙的天犹如那小巷人家的少女会按的心情。
又是一个绵长的雨季,时间老人从不肯停下他前行的脚步。那年初春的一天,他给了我一个美丽的诺言:雨季时,他便会回来。春去春来,花谢花开,可他何时归来?盼望的心情如火在烧,只等这绵长雨季用它细细的小雨将它浇灭。从此我变喜欢上了这绵长的雨季。不是因它朦胧的美,而是因为它承载着我无尽的期盼。
写于2008年
今年的这个雨季还是一样漫长,细细的小雨将青石板洗刷的干净。那凹凸的小道上一洼洼积水在雨滴中泛起点点涟漪。我的心也在颤抖。在那一刻,我以为这几年的等待终于有了一个美丽的结局,那时的我是如何欣喜,然而,随着他走近,我心中的火被再一次浇灭,无关细雨,却是希望的破灭,那个人和他一样风尘仆仆,却不会是他。
延着小巷前行,看到一个少女倚门而立,她娇美的面容如莲花般的盛开。在她的目光中,我看到的是久久的盼望,似乎有一刻她的眼中满是泪光,那是久久等待后的宣泄。当我走到她面前,她眼中没有了光彩,那容颜随之变得暗淡,我没有驻足,我怕,怕看到她失望的泪花如这细雨般滴滴垂落,我只是这江南小巷的一个匆匆过客。
第三篇:读《错误的行为》有感
杂想
读《错误的行为》有感
【背景介绍】《错误的行为》为现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理查德·泰勒(Richard H.Thaler)于2016年所著的关于行为经济学的著作;此书与卡尼曼的《快与慢思考》同购,同属行为经济学的范畴。与《快与慢思考》主要阐述两个思考系统如何影响人的纯学术书籍不同,此书更像是作者的行为经济学研究之路。有点编年史的味道。且看目录:
第一部分1970-1978年 行为经济学的发轫 第二部分为1979-1985年 心理账户 第三部分为1975-1988年 自我控制
第四部分为1984-1985年 我与卡尼曼合作的时光 第五部分1986-1994年 埋首于经济学研究的日子 第六部分1983-2003年 金融市场 第七部分1995年至今 助推计划 第八部分2004年至今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读书所感】
一切从错误开始
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理性人”基础上,以“理性预期学说”为主体;再后来引入数学公式(统计、概率、模型等)进入经济学,形成现在的主流经济学。一直以来,不管是什么原因,基本上主流经济学都未改变过。当有挑战的时候,主流权威即刻会回击,通过凯恩斯的“看不见的手”、小样本等理由;也能自圆其说。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确定一些定量,才能研究另一些变量。它的逻辑BUG在于假定的定量是实际上是变量。那么其结果注定就是学术的,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行为经济学实际上的区别在于考虑了“普通人”的特质,融入心理学的知识,进而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但是只是部分考虑了人性,并不完善。真正要研究经济学,出发点肯定是“人”。最近有点感受就是,其实表面上看没有问题的事情,最后有问题,一定是忽略了人性这个潜规则。从开始个别人怀疑主流经济学开始,被团灭;再到后面慢慢联合其他经济学家,通过几场重要的辩论,几次经济期刊的正面交锋,行为经济学逐渐树立了自己一定的地位;再到后面联合其他心理学家、法律界人士,理论进一步突破,并且形成了一些实证实验成果,进而进驻政府帮助其更好的公众决策,行为学用了将近50年的时间。
一切从错误开始,不管是否“正确”。从你怀疑的那一刻开始,就萌芽了另一个世界。
算账
书里提到一个心理账户。举了个栗子;比如购买电视机,标价4000元,便宜20元;比如买水壶,标价100元,便宜20元。从总量来说,都是便宜20元,但是前者便宜20元的时候,不会影响购买;后者购买时常常有划算之感。而这个划算之感就是所谓的心理账户:其实就是一个相对比较导致错觉。如能减少心理账户的影响,在总体投入产出比上,会优化我们的经济行为。
看到此处时,我联想到了一个词:“算大帐”与“算小账”。算大帐的人类似理性人,站在理性的全局看待投入产出比是否划算;算小账的人类似普通人,心理账户影响较大,易于在每一件事中计算投入产出比,而难于在全局去谋划。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现象。如:不会算时间的大帐——在买菜的讨价还价中花费时间,却不在重大决定中(如婚姻、如事业)花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不会算精力的大帐——在每一件小事上追求投产比最大化,却不在重大事项上加大投产比。所谓战术勤奋、战略懒惰。
摸象
不管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都能解释世界;不管是1为基数;还是以1和0的二进制,都能正常运行数理;理性预期经济学与心理行为经济学,两个出发点不一致,一个从宏观出发,设立模型,探索实践;一个从微观出发,实证实验,反证规律。因为经济学家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学说不同。就如同盲人摸象,都是象的一部分,但都还不是象的全部。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在摸象,都以为对方不是象,自己才是象。其实,只是相。
2016年12月28日
第四篇:读《孩子:挑战》有感:错误是学习的机会
错误是学习的机会
——读《孩子:挑战》有感
古梦仪
假如我们抱着批评的态度,就会无意中将好行为中偶然发生的错误单独拎出来,放大了错误的严重性,反而渐渐给孩子培养出永久性的缺点。
《孩子:挑战》这本书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之作,书中在第一章节就阐述了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这些父母们知道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但又不知道除了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学来的教育方式,还能用什么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我常常听到我的父母对我说这样一句话“当年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这样说貌似在表明他们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你不听我的,注定是会吃亏的!我能理解父母希望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的心情,却往往不愿按照他们说的那样做。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深深地感受到父母在我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和焦虑。
书中有一段关于“成熟”的解释,我特别有感触,同时也很庆幸自己及时接触到正面管教,让我认识到错误也是成长的机会!
我们还听到许多人说“现代的年轻父母和孩子都不够成熟”。成熟,是个含混的词,通常指的是“不幼稚”。这样形容一个人时,也就暗示着“幼稚、孩子气”是缺陷。借着“有礼貌”和“适应社会”之名,我们似乎更愿意人们显得世故,不要流露真实感受。实际上,“成熟”指的是心智得到完全成长,潜力得到充分发展。而只有少数人能认知体会这种快乐。完美的成熟,需要一生来完成。怎么能用“成熟”来要求孩子或年轻人呢?
《孩子:挑战》
我在班级管理中,常常希望小班干部们在协助我管理班级时能够成熟稳重,独当一面,最好就是不用我说,他们都能做得很好。有一次因为任课老师临时调课,教室没有老师在场,几个班干部商量给同学们看动画片,于是就自作主张开了电脑播放动画片。我刚好到班上拿作业本,看到此情此景,作为班主任的我,顿时火冒三丈。一是因为我觉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脱离成年人的监管会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隐患。其次,我曾在班干部会议时说过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必须及时告诉老师,作为班干部的他们没有及时向我反映情况就自作主张打开电脑播放动画片的行为让我很恼火。我本能的就要发一顿脾气了,我知道我的“大脑盖子”已经打开了,此时的我需要冷静。孩子们也看出了我的情绪不对,都很认真的看着我,但是他们可能都没有想到我会说:“我很生气,我需要离开一会冷静一下!”
我回到办公室,让自己平静下来。我一直期待班干部带领班级能成熟稳重,可是却忽略了他们也只是6、7岁的孩子,他们也会犯错,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不能完美地完成一件事,我又怎么能用“成熟”来要求他们呢?“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极少有错误会变成大灾难”,更何况,他们能想到给同学们播放动画片,甚至整个班级在他们的管理下都很安静,不也正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吗?
孩子会犯错误,做错事,这很正常。假如我们抱着批评的态度,就会无意中将好行为中偶然发生的错误单独拎出来,放大了错误的严重性,反而渐渐给孩子培养出永久性的缺点。
《孩子:挑战》
正面管教有一个理念是“错误是学习的机会,我们必须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我平静下来将“大脑盖子”合上后再回到班里处理这件事。我问孩子们:“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孩子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孩子认为“我们没有去找老师是不对的,因为现在是上课时间,可能是老师太忙忘记了来上课。”“如果我们没有找到上课的老师,就应该跟班主任说。”“我们不应该打开电脑看动画片,因为没有经过老师的允许。”听到他们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又问道:“你们觉得有什么比较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孩子们回答:“我们可以让班长去找老师,其他同学就在班里看书,安静地等老师来。”“我们可以提前提醒上课的老师。”此时的我,对刚刚发生在教室里的情景已经完全释然了,我对孩子们说:“我注意到你们很认真的在想办法,并且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我感到很欣慰,我相信你们可以从这件事中明白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是的,比起让孩子们从错误中学到应对问题的措施,犯些错又有何妨?
我们往往会要求孩子出色地完成某项任务,却忽略了孩子是在不断的犯错中成长起来的。或许读完这本书之后,当我再遇到孩子犯错时,我会知道给予自己和孩子一个空间,尊重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尊重当时的情境。正面管教有一句话“纠正行为之前先建立连接”,我们不需要及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因为孩子们的想法会比你给出的方法来的更实际,他们会更愿意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锻炼,形成自己的技能。
第五篇:读有感
读<>有感
人们都知道有许多向命运挑战的人,比如说张海迪,爱迪生,奥斯特洛斯基,海伦凯乐,吴运铎等.其中,霍金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我读《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后,使我对霍金有了更多的了解。
从这篇课文里,我知道了霍金在21岁时被医生诊断出生患绝症后,不肯向命运低头,勇于向命运挑战,顽强的同病魔作斗争,还刻苦进行科学研究,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他在身患绝症后,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艰难地走上楼去。‘‘可见他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并用他仅有的力量坚持锻炼,使我深受感动‘‘病情不断地加重,霍金终于站不住了,坐上了轮椅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还可以活动.说话相当困难,说几个词要花很长时间‘‘虽然命运威胁着他,随时都可以要了他的命,可是他仍旧坚持进行学术交流,向命运挑战,他是多么坚强啊!一般的人是无法跟他比的,那些人也许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后,会痛苦不堪,卧床不起,有的甚至刚得到消息就自杀了。
霍金太坚强了,我们现在有的人,得了一点儿小病都会十分伤心,十分着急,更别说身患绝症以后,那不是会因痛苦而早早的死去吗?我相信,每个人都存在着担心自己生病的这一想法,但是每个人生点儿病是难免的,可是不能因为"病"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伤心欲绝,痛苦流涕,我们一定战胜病魔,要向霍金那样向命运挑战。
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的确也是,张海迪就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她虽然瘫痪了,但她的桌子上放了一面与眼睛平行的镜子里看书,这样日复一日,她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会见了保尔在“我的大学”中,结识了高尔基在“我的生活故事”里,理解了海伦凯乐.她从不理会那不公平的命运,开始懂得在追求理想,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得靠努力奋斗.张海迪为了学好英语,她就把英语单词和句子写在桌上,墙上,床单上,泥塑的大娃娃身上,有空就读或背.1982年12月15日,张海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她与霍金一样,我钦佩她。
霍金现在还活着,这就是向命运挑战所创造的奇迹.如果霍金现在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一定会问他许多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