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精神和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
十八大精神和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
曹鹏飞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副教授
大家好,我们这一讲跟大家讲的专题名字是十八大精神与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围绕这个题目我们讲三个方面。第一个,党的十八大召开的特殊背景;第二个,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整体部署;第三个,十八大与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
一、党的十八大召开的特殊背景
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党的十八大召开的特殊背景。这个特殊背景我简要地把它概括为经济弱周期与政治强周期的切换。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都知道,截止今天为止,也就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这个时间为止,全球的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依然没有完全消除。欧美市场遭遇的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领域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我们主要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国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比较大,外部市场主要是欧美市场的不景气必然对我国实体经济领域产生比较大的冲击和影响,这是外部因素。
就内部因素而言,我国经济经过31、32年的高速增长,到了今天也陷入自身的一个调整周期的到来,那就是我们讲的一招鲜不能走到黑。我们过去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发展的一些积极有利因素,在今天,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否则可能会变成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比如,我们过去经济增长依赖的水电煤气油运一些大宗商品和行业,比方说我们过去主要依靠投资,依靠出口这两大引擎,而忽视或弱化了消费、内需的引擎。当外部出口不景气,当内部的投资过度依赖的时候造成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我国经过增长的后劲不足。
出口的这一部分市场需求受到挤压,受到萎缩,我们造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尤其是海外市场这一块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就投资这一块来讲,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从最上游的航运,到造船,到钢铁,到煤炭,到水泥,到电力,甚至包括像太阳能这样一些新能源产业也都出现比较大的过剩。我们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行业,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行业沉淀的资本比较多,沉淀的产能比较多,一旦上游的商品出口不景气的时候,下游的产能就必然显得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必然带来商品过剩,商品过剩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的总量的下滑,从这个角度来讲,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的共振,调整周期的共振对我们产生的经济压力是比较大的。
尽管我们说今年保持经济7.5%的增长速度问题不大,但是我们也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稳增长的压力,明显都能够感觉到通货膨胀随时抬头的势头、苗头,就这一点来讲,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的空间有限,而且在这种特殊的有限空间里面,经济发展的政策空间也是非常有限。现在大家都说经济不景气或者是经济稳增长的压力比较大,那就加大货币和财政的刺激,中央银行可以放水,但放水的结果可能使通货膨胀居高不下,高通胀必然影响增长,高通胀必然影响社会稳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经济空间和社会政治空间之间又发生了冲突,从这点上来讲我们的经济陷入一个调整期或陷入一个相对的弱周期,这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去年的“两会”上,我们也不失时机地把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地从政治上降下来,由过去的10%、11%将到了今天的7.5%的水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政治上对经济周期的一个回应。
就社会领域而言,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分,如果社会是一匹马,这一匹马要不让它乱跑,就必须用绳子把它牵着,就我们今天而言,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如果说整个的民众所组成的社会就像一个大船,像一匹野马一样,既要保证它的方向,又要保证它的速度,从而不让它失控,惯常的做法,基本两种办法,一种是经济办法,一种是政治办法,一旦经济陷入一个相对的调整周期(弱周期)的时候,经济的这根牵马的绳索有一点疲软的时候,有一点不给力的时候,这时候政治就要顶上去,政治对社会领域关系的调节,对经济的调节,对经济发展关系,主体关系的调节,对经济引发的社会领域关系的调节就要顶上去,从而使社会领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能够保持相对的和谐。
否则大家挣的钱少了,大家上班的时间减少了,甚至部分的工厂关门倒闭,下岗失业人员出现了,就业率没有过去高了,这些失业人员没有政治政策领域的充分关怀和保障,他们必然就变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要给力,要把经济领域的衰退产生的对社会的牵引力的消耗要给它弥补回来。所以,经济的弱周期与政治的强周期陷入切换的周期。
党的十八大的主题里面也充分地突显了这一点,大家可以看一下,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这样表述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里面我们重点关注的16个字,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如果我们把党的十八大的主题跟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做一个比较,在十七大的主题、提法当中,这16个字的表述和十八大发生很大的变化,十七大的时候强调的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十八大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变成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大家可以想一下什么是凝聚力量,什么是攻坚克难?这显然就是政治。政治就是动员力量,动员人的。所以,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是要通过政治手段,通过政治的途径,把大家的力量集中起来,集中大家的优势力量,到一些比较困难的领域,到改革比较艰难的一些方面要集中给力,要集中地打攻坚战,这就叫攻坚克难。我们今天的攻坚克难,一方面稳增长的问题,另外一方面社会发展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相互交织,经济和社会的关联度比较大,所以我们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承受的压力也比较多,这种压力最后要变成政治上的动力,这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特定的具体要求,就是党的十八大要给力,要对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国际背景引发的国内背景要做出有力的回应,这就是我们讲的经济在陷入调整的周期,政治上要充分的有所作为。这是我们讲的在背景的第一个方面,经济的弱周期与政治的强周期的切换,这被我们概括为党的十八大召开的特殊背景。
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整体部署
我们看第二个问题,知道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整体部署。针对第一个问题谈的党的十八大的特殊背景,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这样一个特殊背景具体做出了哪些方面的回应,这些回应就充分地体现在,或者说充分地概括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八大全国代表大会递交的一份政治宣言书,这份政治宣言书包含对过去五年、十年工作的总结,包含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方向目标方面的建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党的十八大的确是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过去五年、十年,开拓未来五年、十年。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讲,党的十八大势必要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经济弱周期与政治强周期的切换的这一特殊背景要有一个有力的回应和交待,我们从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内容来讲,我们充分地能看到这种回应或者说能够充分地看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做出了积极的安排和部署。这种安排和部署主要概括为12个方面。
12个方面的,第一个方面主要是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和十年了总体总结。过去五年,党的十七大到党的十八大,第十七次全国党的代表大会选的中央领导集体这一届干的情况,过去十年的工作总结指的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十六大连续两届,整整十年时间,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领域一些基本的情况总结。这一个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和十年的基本总结谈的主要是过去十年的工作总结。在十年的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的第二部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是对过去的十年进行理论和政治上的总结。前面第一部分谈了过去五年、十年我们都干了些什么,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还有问题,对摆事实的情况,我们对它要加以规律层面,理论层面的概括,这就是十八大报告的第二部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过去十年告诉我们的基本结论,也就是我们对过去十年做出的理论和政治的总结。在前面的工作总结和理论与政治总结的基础上。
第三部分就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这一部分实际上是对未来五年新的一个目标的设定。过去十年我们有了工作总结,我们有了理论和政治上的总结,那么接下来的五年,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对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有一个建议性的方案或者说有一个建议性的意见,这个意见是对未来五年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这目标主要是第三部分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这个目标提出来,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第七部分、第八部分,也就是我们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五个方面主要含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前提下,从具体的工作方面来讲,我们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具体怎么办,这就是我们前面列举的这几个方面。比方说,第四部分,围绕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谈我们在经济领域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我们怎么办。接下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讲我们在政治领域围绕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该怎么办。接下来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指在文化领域我们围绕今后五年、今后十年的目标,我们该怎么办。接下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主要谈我们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我们围绕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确定的这样一个总体目标,我们在社会坚持和社会管理领域该怎么办。接下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指在生态文明领域我们围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该怎么办。所以,结构上很清晰。第三部分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然后接下来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这五个部分主要是围绕这样一个目标做出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工作方面的工作布局,五个方面的工作布局,这是我们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
我们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我们要有一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围绕这样一个环境,十八大报告的最后三部分就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讲的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这是我们的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要保障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的安全,所以国防的问题也很重要,围绕着我们前面五个方面、五位一体的工作布局,我们在外部的环境保障上,首先的第一个环境强调的就是国防的环境,在国防的环境的基础上,我接下来要强调的是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推进祖国统一的环境,在祖国统一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在祖国统一的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我们才有全面小康社会,我们才有全面的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总任务的完成。我们的全面小康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的,整体的小康,我们的改革开放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总体的改革开放,而不是一个部分的或者是领域的设计,在整体当中势必要包含祖国的统一这样一个关乎总局的总体问题,所以这一部分就外部环境而言,统一的问题,海峡两岸的问题在这一次也做了新的布局,也做了新要求,做了重点安排。在前两个国防和统一的环境的基础上,我们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就有了环境领域,我们谈的前面五个目标完成的环境方面的三个问题,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那就讲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基本的目标、基本的需求、基本的办法、基本的做法就四个字——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是中国实现完成全面小康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这两大目标的重要的外部环境保证,国际环境保证。如果说外部的国际环境,和平和发展的整体形势受到冲击和影响,中国要独善其身应当说比较困难,这是我们讲的倾巢之下,岂有完卵。中国的发展是处在世界整体当中,中国的发展是处在世界的时代背景环境当中这就是部分和整体,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问题,所以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发展也要关照世界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讲的从环境领域来讲的三个方面,围绕前面的总目标,围绕总目标的五个方面的工作部署,围绕五个方面的工作部署和总目标的完成,我们对外部环境有了三个方面的具体的理解和安排,那就是国防,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三个方面。
在前面的工作总结、理论和政治总结的基础上,我们有了目标,有了做法,有了环境的保障,接下来我们还有一个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小平同志讲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所有的这一切的建立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所有的这一切工作的推开和进展也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有的这一切目标的完成最终都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实施完成的,就像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样,没有一个带头人任何的目标最后都会沦为空谈,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这个政治保障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那么我们的环境变了,我们的目标变了,我们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升华了,党的领导是不是也要跟着发生变化,党的领导是不是也要改革,也要进步,这就是十八大报告的最后一部分,重点谈的内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在这一部分里面,就我们党的建设领域的思想理论问题,理想信念问题,干部队伍问题,人才问题,基层组织建设的问题,党的作风问题,包括党的纪律与党的团结统一的问题,八个方面在这一部分都做了重点的部署、全新的部署,尤其是对反腐倡廉的问题,就是我们讲的廉洁政府、廉洁政治、清廉干部的问题做了比较着重的表述。对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也进行了完善,我们过去讲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条主线,这一次在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纯洁性的建设。党的建设的主线在十八大这一次的会议上基本上就完整了,基本上理论上就全面了。能力问题,先进性是讲方向的问题,在方向的问题上,纯洁性是讲作风的问题,这就像一个人一样,这个人要有本事,但是有本事还得把这个本事用对方向,那就是我们讲的方向问题,有了本事,有了方向还得有实干,踏踏实实的作风,没有这种方向徒有方向和能力,依然一事无成,所以对党的建设来讲,党的十八大也做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和描述,在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上,在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的主线问题上这一次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诸如此类的这些方面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来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推向前进就要有目标,就要有工作来支持,要有目标,要有工作就要有环境,要有环境就要有领导核心、领导力量,这样的话,十八大报告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背景下,对中国社会理解,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未来的部署应当说取得了一个比较完满的部署和安排。三、十八大与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
我们接下来在第一部分里面,就第一个专题里面,十八大精神与党的指导思想新飞跃里面,接下来主要跟大家讲一讲第三个问题,十八大与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大家从这个题目当中就明显地能够感觉到我们这里所说的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已经发生了比较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上,提法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我们过去谈的党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这么几个方面,我们过去谈的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来部署和安排中国的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经济发展,这一次我们在党的指导思想的问题上,我们明显地和过去相比较,在提法上这一次已经有了变化。这一次的新的表述是在以前的描述的基础上加进去了新的内容,主要是科学发展观,这样完整的加进去之后做了全新的表述,这种表述,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是这样说的,党的十八大对党的指导思想在表述上和十七大相比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地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那就说得很明确,在党的指导思想里面过去十七大的时候,我们谈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次十八大报告里面明确地指出科学发展观同我们十七大谈的党的指导思想提到的几个方面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把科学发展观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政治地位和重要性上来。大家可能觉得在党的指导思想里面加科学发展观的五个字好像区别不大,但是实际上大得多了,我们讲党的指导思想有它自身的历史逻辑和它自身发展的逻辑,从历史逻辑上来讲,也是按照思想和理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我们前面讲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历史阶段产生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了我们几十年的革命建设之后,接下来我们有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之后我们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今天我们有了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一脉相承的关系,党的指导思想同时又是层层递进,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扩展的一个关系。在层层递进的过程当中,党的指导思想由于自身的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的不同,它们各自的现实关系、远近不一样,就我们当前而言,科学发展观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我们各方面的工作指导性上来讲是最强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党的指导思想里面去,应当说是一个很重大的突破。党的十八大是怎么样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或者说十八大是如何完成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的?这个东西不是说谁随便提一个东西,然后多一行字,少一行字,多说两句话,少说两句话,好象随随便便的事情。就全党而言,就全党的政治而言,它具有党的宪法的意义,它将来是要写入党章的,党章里面对党的指导思想做出修改,这是关乎全党最严肃、最重大的一个问题,就这点上来讲,把科学发展观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地步应当说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十八大与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十八大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具体来讲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的。
(一)十八大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新飞跃的历程
首先就像我们对十八大报告的12个部分的内容概括的一样,这12个部分里面,第一部分谈的是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不外乎得出两个方面的结论,一部分做得很好,一部分做得依然还有问题。就做得好的这一部分来讲很显然说明我们的方向对了,办法对了,然后才有好的结果。那我们就要把做得好的这一部分上升到经验的层面、规律的层面,这就是党的建设的规律,这就是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的总结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明确说的一样,为什么我们过去的五年、十年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最关键的一条。
就像胡锦涛总书记所总结的一样,总结十年的奋斗历程,总结过去十年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讲的十七大以来党的指导思想,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过去为什么发展得好?为什么十年的工作总结当中,十年的总结当中我们还有很多做得好的地方,总结到底两条:第一条,党的指导思想好,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正确;第二条在十六大以来这十年的党的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又取得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新判断。这些理论、观点、判断最后升华为一个总的理论就是科学发展观。过去十年我们的成绩主要是因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头,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理论进步对头,这种理论进步沉淀下来,概括起来就说明科学发展观的路子是对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是适合中国,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十年取得了许多的成绩、许多的经验,科学发展观可以作为我们今后继续发展很管用的一个办法,所以从这点上来讲,我们有必要把科学发展观着重地强调一下,有必要把科学发展观提高到党的指导思想的这么一个地步,否则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问题,坚持问题,持续的贯彻落实问题就成为问题,只有把它上升到或者说升华到党的指导思想的这样一个高度,只有把它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以后写入党的党章里面去,在全党才具有宪法意义,在全党才具有根本法的意义,能够为全党的所有组织、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的人员和个人去执行。对党的指导思想做的这种理论的概括和升华,最主要的目的,立足点是立足于我们的过去十年的基本的总结,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我们做得对的地方必然有一些成功经验,这些成功经验最后上升为党的理论那就是科学发展观,所以科学发展观既是党的指导思想,又是党过去十年以来的最大的经验。这是十八大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的一个历程。
(二)党的指导思想新飞跃与科学发展观政治地位的确立
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与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地位的确立,二者之间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我们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就说明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科学发展观究竟有多重要,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中,在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总书记做的报告当中对这一方面做了专门的论述。这个专门的论述,我把它概括为“四定”,定源;第二个,定位,位置在哪里;第三个,定性,“性质”的“性”;第四个,定实,“实际”的“实”,它的实质内容。定源、定位、定性、定实。
就定源而言,十八大报告里面说得很清楚,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不是空穴来风,它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在方法论领域,在世界观方面指导下,我们才有了新的发展观,这种新的发展观就是科学发展观,这种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重新地和中国的环境和中国的实际和我们今天的时代再次结合,反复结合的结果,是我们讲的马克思中国化进一步推进的结果,要不断地结合,反复地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要继续结合,至少在今天为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反复不断地结合的过程当中产生的最新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这是它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中国运用的今天的必然产物,着重突出地体现为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讲的定源。它的源头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运用。
从它的地位上来讲,位置上来讲,十八大报告里面是这么讲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三个方面的地位。最新成果,集体智慧的结晶,强大的思想武器,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位置。
就定性而言,它的实际性质,它的最本质的部分是什么?最本质的部分是我们前面给大家强调的,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性质已经不是党的一个观点,一个立场,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问题。
有了它的来源,有了它的地位,有了它的性质,接下来它的实际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呢?十八大报告里面对这个也交待得很清楚,提出了这么几个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四个更加”。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实际内容,就是我们讲的定实的问题,十七大里面也已经有过概括,只不过在描述上没有从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重新地去表述它。这是我们讲的十八大与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的第二个方面。
(三)十八大实现党的指导思想新飞跃的意义
最后一个小问题我们就十八大把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一个新飞跃的这一点来看看它有什么意义,或者说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意义我简单地概括为这么三个方面。第一个,初步实现理论进步与经济进步的良性互动。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无疑是党的理论的发展,党的理论的发展,为什么?因为它是来自于实践,就是我们讲的过去十年的功夫总结的结果,过去十年总结,理论上概括出来,经验上沉淀下来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符合中国的一个理论,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一个指导思想,从这一点来讲,来自于实践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下一步还要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的实践,这蛮好的,有一个理论的进步,背后实际上我们过去十年工作的进步,是我们过去十年取得成绩的进步,所以说这种指导思想的飞跃,党的理论的变化,实际上有效地实现了理论进步与经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这个蛮好,每一届领导人上来之后好好干,只有好好干,然后才会最终在你换届的时候,对你进行相应的政治和理论上的总结,如果说这十年总结当中做得不好,政治上、理论上总结的话就没法总结,或者说总结出来的东西人家不信,所以说你只有好好干,最后才能给你政治上、理论上总结得好。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你先上车,开着车子走,最后看你的表现再决定要不要给你发执照,如果说你过去这几年干得很好,那么一定给你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地位、待遇,政治上和理论上给你重重地进行一笔总结,这样也是对过去十年工作的一个肯定。这无形当中就形成一种压力性的积极的中国独特的领导方式。每一届领导人上来,首先你要考虑一个问题,我这十年干什么,我得好好干,我不好好干的话,将来进行政治和理论概括总结的时候会给我怎么写,总结到哪些地方去,以什么语气总结,总结的结论是什么,无形当中还有压力,这是一种积极的中国独特的领导方式,我觉得蛮好。
第二个,理论体系的相对稳定与发展带来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稳定增长。理论一方面相对比较稳定,从马克思主义以来到今天为止就两大部分,一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一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在马克思主义这一基础理论的前提下,然后有了中国实践,有了中国理论的总结,有了中国本土化的概括,这些概括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有源头,又有发展,这是共产党人的领导体系相对稳定性的一面,它的这种发展性就体现在基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进程的不断的推进。所以,理论体系的相对稳定和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这种理论不能为理论而理论,它的最终目的和结果、用途还要回到实践当中去。那就是要带来我们政治上,经济上,社会发展当中的稳定和增长,要把理论成果变为实践成果,要把理论进步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我们今天比较有效地实现了这种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进步的良性互动。实践每前进一步,理论上做一次新的概括,理论上新的概括又反过来对实践做一次新的指导,实践又往前进一步,理论上再概括一步,这种良性互动是中国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确实既使我们的经验能够有效地积累下来,同时又能够使我们的经验回到现实当中去指导下一步的工作。
第三个方面,有利于实现物化形态的实体统一与精神形态的国家思想统一、政治统一。什么意思?中国,我们理解的中国好像是一个抽象的国家,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抽象的形态。其实一个国家包含了,我们通俗意义上讲虚的和实的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指的是物质层面,这个国家有土地,这个国家有建筑,这个国家有自然资源,这个国家有气侯,这个国家有特定的人口结构,这些都是硬件上、物质的层面上,物化形态的层面上的国家,除了这些物质形态、物化形态的国家之外,它还有一个精神形态的国家,比方说它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的法律制度,比方说这个国家的精神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的状况,比方说这个国家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都属于无形的精神的国家的要素,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家是两个部分,一个是物化形态的国家,就是实体,另外一个是精神形态的国家,精神形态的国家主要就表现在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十八大实现的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充分地向我们说明,我们不但完成了思想上的统一、理论上的、政治上的统一,而且这种思想和政治理论上的统一,最终会有效地推动我们实体意义上的国家的统一,那就是我前面讲的理论的发展必然带来政治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发展必然带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增长,那么这个综合实力里面就包括硬件和软件,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就是经济增长,软实力就是文化的、政治的、制度的方面。所以,党的指导思想的升华有利于国家的硬实力和国家的软实力的同步增长,那就是说软实力指导思想的领域在发生了新的变化,实现了新的飞跃,这种新飞跃既立足于实践领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又立足于未来的经济社会实践的进一步的增长,所以说,实现了物化形态的国家、物质形态的国家和精神形态的国家在相互良性的发展当中的统一,理论的中国,政治的中国,经济的中国,社会的中国,这几个方面最后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正是在这种共同的增长当中,共同的发展当中才有了进步意义上的,发展意义上的中国的统一,这是我们讲的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的意义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谢谢各位,这一讲我们就讲到了这里。
第二篇:党的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精神,可以概括为18个要点: 一:举什么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走什么路?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四:朝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拿什么样的最新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
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九: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十:24字新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不断改善民生。
十二: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
十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四: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十五: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推进祖国统一 十六: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十七: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八: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
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第三篇:学习党十八大精神
学生组织生活会会议记录
一、会议时间: 2012年11月5日
二、会议地址:A-01 五楼中
三、会议主题:学习党十八大精神
四、策划人:张国旗
五、记录人:郑彦杰
六、出席人:10级应用化学2班全体学生
七、内容:为了响应学校院系号召,我班召开了“学习党十八大精神”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有许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党员、预备党员,他们的想法和看法都别具一格,参加班会的同学都听得很认真,我们也传达了自2012年11月1日起(党十八大召开)党十八大的进程以及许多新的文件,其中,有几点给我们的印象很是深刻:党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章等等。这次会议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第四篇:党的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报告
2012-12-26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批准了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大会和随后召开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中央已经就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发出通知,强调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明确要求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为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而奋斗。
一、关于十八大的主题和历史性贡献
主题是报告的灵魂,是大会精神的根本标志。十八大报告开宗明义,精辟阐明了大会主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个主题,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坚持举什么旗。
这个主题,提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就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坚持走什么路。
这个主题,提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这就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坚持和发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这个主题,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就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在今后五到十年的奋斗目标。
十八大主题如此突出地强调旗帜、道路、精神状态和奋斗目标这4个核心问题,是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分析和判断,是对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的精辟总结和提升,是对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心愿和期待的集中回应,也是对国际社会所关注的中国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乃至更长时间根本走向的明确宣示。这个主题既是十八大的主题,也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事关党的方向、党的生命、党的形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
十八大取得许多重大成果,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二是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勾画了蓝图,作出了部署,进行了动员。四是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为推进党的工作和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规范和基本遵循。五是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充分体现了全党意志和全国人民的心愿,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十八大作出的重大历史性贡献,必将在党的代表大会发展史上、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二、关于十年基本总结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十八大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的基础上,高度凝炼地概述了十六大以来十年的基本实践,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并对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明确要求。
(一)十年的实践历程和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十年。报告在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了十个方面的成就,并且指出这五年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这十年的时候,用“三个大台阶”、“两个时期”对过去十年我国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作出了高度概括:“三个大台阶”,就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两个时期”,就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江苏十年来的发展是全国发展的生动缩影和有力印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四个万亿元台阶,去年达到4.91万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连跨五个千亿元台阶,去年达到5149亿元;进出口总额连跨五个千亿美元台阶,去年达到5398亿美元;全社会研发投入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万件;粮食总产超过660亿斤;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6341元和10805元,分别是2002年的3.2倍和2.7倍。2010年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为向“第二个率先”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这十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新的勃勃生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成就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报告特别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总结这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和实践要求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实践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创性事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说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说与时俱进,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第二,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必然要求。在中央就十八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普遍认为,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科学体系,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日益显现,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已经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使科学理论更好地用于指导科学发展实践,重点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即增进政治和思想认同,在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上下功夫;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上下功夫;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着力强化能力素质,在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上下功夫。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明确的路径。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才能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四,坚定不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实现科学发展,必然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深刻变革,必然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四个准确把握、四个更加自觉”: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更加自觉地坚持统筹兼顾。在新的起点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关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十八大报告的主线。总书记指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三十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十八大报告系统回顾了九十多年来我们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精辟准确地用“四个成功”,即“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概括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这样概括,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纵深感、更有厚重感、更有说服力,更能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和相互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我们党的认识也随着这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界定,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范畴。十八大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现实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这一科学概括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这“三个总”的新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报告强调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深刻揭示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因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矛盾与问题。所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报告强调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涵更加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报告还根据新形势新变化,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报告强调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是深深扎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的。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十八大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以此来动员和激励全党同志,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以此来团结和凝聚所有中华儿女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在深刻总结六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十八大又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这八项基本要求,从依靠力量、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外部条件、领导核心等方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八项基本要求,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这“五个基本”是管全局、管长远、管方向的,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
四、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成功经验。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提出了要努力实现的新要求,并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一)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的基本考虑和主要内容。十八大报告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这些目标要求,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求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把定性与定量、连续性与前瞻性相结合,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主要是出于这样三点考虑:一是保持连续性。十年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是符合实际、完全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为实现这些目标努力奋斗。同时,根据条件变化和实现进度,对一些具体目标进行调整和深化,都是在坚持十六大、十七大已经确立的总体目标基础上提出的,并没有另起炉灶设立一套新的目标。二是增强针对性。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此十八大报告在目标要求的导向上,把解决“三不”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有针对性地修订或增加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标,目的在于强化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导向。三是体现全面性。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随着认识和实践的深入,各方面普遍认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报告根据这个要求,不仅进一步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而且首次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要求,在奋斗目标上完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的新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从十六大到十八大,虽然都提“翻番”,但内涵不一样,十六大和十七大强调的是经济增长,十八大把经济增长落实到居民收入增长上,经济增长和惠民富民并重,是实实在在的翻番、切实可行的翻番、共同分享的翻番。从总量指标看,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实现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今后几年只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就可以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保持年均7%的增速就可以实现,这符合发展实际,也与“十二五”规划纲要一致。从人均收入指标看,报告提出的人均收入倍增,是剔除了物价上涨因素的实际增长,体现了民生优先的政策取向,使全面小康的图景在老百姓心中变得更加可感可触。实现这一目标,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只要年均增长6.8%,经过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是有把握的。
根据党的十八大的新要求,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与时俱进地丰富了“两个率先”的目标内涵。“两个率先”是江苏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的总定位,是中央对江苏一以贯之的明确要求,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回顾历程:2003年,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根据十六大精神,作出了推进“两个率先”的决定。2007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根据十七大精神,提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明确了“六个更加注重”要求。2010年,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小康指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011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根据发展阶段变化,确立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目标。当年有超过3/5的县达到省定小康标准。刚刚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根据十八大的最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充实“两个率先”目标内涵,明确提出“五个新”的更高工作追求,要求在确保到2015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同样也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第一个是到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近十年我省经济增速一直比全国高出2-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比全国提前两年实现翻番是能够实现的。第二个是到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我省在2010年就提出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再次明确了这一目标。“十一五”期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10.2%和8.2%,按照趋势测算,今后几年居民收入加权后年均实际增长有望达到10%以上,经过努力能够实现七年倍增。
(二)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改革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八大报告不仅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努力实现的新要求,而且着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制度保障,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当前,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攻坚期,发展必须加快转变,转变必须深化改革,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只有准确领会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思路,才能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第一,改革要攻坚克难。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的“硬骨头”不少,协调各方形成改革共识和合力的难度不小,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需要稳妥推进,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才能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第二,改革要重点突破。深化改革千头万绪,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比如,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改革涉及调整利益格局,要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下功夫,积极稳妥推进存量利益优化。对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鼓励先行先试。第三,改革要协调推进。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落实报告的要求,必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同时,不同领域的改革也要协调推进,这样才能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四,改革要形成制度。十八大报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项建设中都强调了制度建设的要求。我们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用制度巩固推广改革成果,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在制度建设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
五、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八大报告关于“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内容丰富、举措有力,五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要通过深入学习报告,全面把握“五大建设”的相互关系,促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报告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实现经济工作重点的转变。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和必将带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再靠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支撑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把这场深刻变革抓好,就是要把抓改革、促转变、谋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十八大报告对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继承和深化,具体体现在“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上。“一个立足点”,就是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决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在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大功夫,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四个着力”,就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五个更多”,就是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第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延续了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也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写入十八大报告,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依靠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两个最”成为我国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的核心要求,成为我国科技改革发展的重大责任,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以贯之、长期坚持。第三,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四化”同步的思想,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决策。促进“四化”同步,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放大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供给的互动功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要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第四,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过去讲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往往谈到产权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现在明确最主要的是要找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更好地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这“两只手”的作用。十八大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定位,特别强调各种有所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保障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对于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十八大报告从我国改革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出发,从七个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作出部署。要着重加以把握的是: 第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模式,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我们党态度是鲜明的,决心是坚定的,推进是有力的。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坚持“三者有机统一”,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都不能偏废。做到“三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选举民主制度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大力发展协商民主,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坚持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又肯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地位;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作用,有助于拓宽有序政治参与渠道,有助于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有助于推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加广泛地凝聚智慧和力量。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进一步部署,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要着重把握三条: 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十八大报告用“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两个文明一起抓”、“三个面向”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鲜明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唯一正确的道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阔步前进,一定能够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第一个倡导是从国家层面讲的,第二个倡导是从社会层面讲的,第三个倡导是从公民层面讲的。这三个层面的表述,完全符合党和国家一贯倡导的思想、理念、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不但要培育,而且要践行,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好,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并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释放文化创造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四)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从立意到主题,从宏伟目标到战略部署,都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报告把“创新社会管理”与“改善民生”一起,共同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理解:
第一,要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并用较大的篇幅阐述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住房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教育方面,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既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就业方面,把就业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加以强调,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保证各个群体就业的基础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使人民群众的工作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收入方面,不仅提出量化目标,而且首次提出倍增目标,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收入分配公平,并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明确要求为“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社保方面,从十七大报告的“加快建立”到十八大报告的“统筹推进”,从“加快完善”到“全面建成”,从“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到“全覆盖”,字字句句说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里。医疗方面,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医改的目标,而且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住房方面,报告把住房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为我们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二,要更加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比如:社会结构不尽合理,社会组织体系有待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社会管理理念思路、法律政策、方法手段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等等。只有突破这些体制性制约,才能从整体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体制改革要做到“一个围绕”、“四个加快”,即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报告首次将“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这既是十八大的一大理论创新,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单篇阐述,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落实这些部署,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凝聚共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一个重大发展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切实走出一条造福子孙万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是明晰路径,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路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可以概括为“五个准确把握”:准确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切实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准确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准确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准确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准确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三是创新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对此,十八大报告主要强调了五个方面:就是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六、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 围绕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以新的伟大工程支撑伟大事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党的自身建设高度重视,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我们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主题。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些年来,党的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自身状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打铁还需自身硬,治国必先治好党。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二)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贯穿“一条主线”,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报告在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上,充实了纯洁性建设的内容,使主线更加突出、布局更加合理。二是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针。三是建设“三型政党”,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目标,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定位,又表明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自觉和深刻。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十八大的新提法,它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变化以后,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重大变化,体现了我们党的与时俱进和时代特色。四是增强“四个能力”,即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这是保持党的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的根本途径。五是推进“五大建设”,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
(三)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部署了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每个方面的内容都很丰富,重点需要把握四点。一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报告中的这一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新发展。报告突出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同时,报告还明确要求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二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报告提出了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的重大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干部队伍建设的着力点。报告强调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这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三是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报告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其方针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目标是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四是切实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单独列条进行部署,特别强调“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强调“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切实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坚强决心。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征程。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对我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奋力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坚定不移朝着“两个率先”目标奋力前行,共同谱写江苏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党的十八大精神
十八大精神是什么?党的十八大精神的18个要点
根据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根据习近平等领导同志相关的讲话精神,对十八大精神,可以概括为18个要点: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一:举什么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二:走什么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三: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四:朝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五:拿什么样的最新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九: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24字新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不断改善民生。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二: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四: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五: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推进祖国统一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六: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七: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八: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