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剖检察机关应对刑讯逼供行为策略
近年来发著报端的胥敬祥、佘祥林案件暴露出在面对侦查机关侦查活动中存在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时,我国检察机关监督查处机制的不完善,因为在这两起案件中检察机关尽管知道在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中有可能存在刑讯逼供等非法侦查行为,但其却没有通过有效的措施来防止错案的发生。这两起案件的发生,应当引起我们对我国现行的检察机关对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监督查处机制的思考。刑讯逼供不仅是我国司法中的一个顽症,其还困扰着全世界的同行们。如何有效的遏止刑讯逼供行为对司法的毒害,我国检察机关在遏止刑讯逼供的工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当引起我们广大司法实务者的重视。
要完善我国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中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的监督查处机制,我们应当对刑讯逼供有所了解。
刑讯逼供不仅中国是中国的难题,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难题;刑讯逼供不仅存在于现代中国,更大兴于古代中国。在中国古代,当权者尽管知道刑讯逼供的危害性,但同时也认为,适当的刑讯逼供却能够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口供,有助于案件的侦破,因此对刑讯的对象、刑讯的手段等用法律做出了相应的的规定,如我国著名的《唐律疏义》中就有相应的内容。在当代,司法人员在办案中偏爱口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实践的大多数情况下,确实存在侦查人员没有口供不结案,检察人员没有口供不起诉,审判人员没有口供不判案等情况。但同时大家又都知道口供不可靠,办案时过分依赖口供很容易出问题,可是又都千方百计去获取口供。似乎手中没有口供,心里就觉得不踏实。离不开,忘不了,说不要,又舍不得。这就是“口供情节”。司法人员的“口供情节”不可避免地导致刑讯逼供的泛滥。
所谓刑讯逼供是指侦查机关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在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实施精神或肉体的强制性暴力行为。由此可见,刑讯逼供有如下三个特点:
1、刑讯逼供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为目的;
2、刑讯逼供发生于侦查机关完全控制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阶段;3刑讯逼供以精神或肉体的强制暴力为手段。基于此,刑讯逼供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有可能导致犯罪嫌疑人的错误供述,其是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最野蛮的践踏,严重危害了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合法性。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刑讯逼供有时候确实能够给司法实践带来“好处”:
1、在使用刑讯逼供后,我们有可能很快的获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并破获案件,打击犯罪;
2、对于有些犯罪,要能够破获案件,我们只有依靠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而要获得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我们只有通过刑讯的手段,如受贿罪,受贿行为大多数只发生在受贿人和行贿人之间,属于一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情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刑讯逼供似乎就成为了唯一有效的破案手段。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现在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局面:在宏观上,每个司法者都知道刑讯逼供的危害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刑讯逼供又时时刻刻存在。
在对侦查活动中存在的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如何有效监督和查处的问题上,我们检察机关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呢?从我国现有法律的授权情况和司法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检察机关在监督和查处侦查活动中的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上,其扮演的是一名事前事后监督均无力、手中握有仅是一把锋利程度较低的钝剑的角色。
首先,按照我国《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265条、383条规定,检察机关可以在审查起诉时以审查证据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此为事后监督;也可以提前介入重大案件的侦查,此为事前监督,从而通过两种监督方式来排除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的存在。可我国检察机关无论是以审查证据合法性事后监督、还是以在案件侦查阶段以提前介入这样的事前监督为手段都体现出了监督不力,也体现不出监督的效果。监督不力可以通过以下的数字做一番管窥,以某基层检察院2004-2005年工作为例,审查起诉科未发现一起存在刑讯逼供行为的违法案件;侦查监督科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案件257件,提前介入的为19件,仅占总数的7.4%。事后监督的数量是零,事前监督的比例仅为7.4%,这两组数字是说明监督不力,还是说明不存在刑讯逼供这样的违法侦查行为,笔者认为应当属于前者。体现不出监督的效果还是以胥敬祥、佘祥林案件为例。胥敬祥、佘祥林案件毫无疑问应当属于重大的案件,这样重大的案件中应该将刑讯逼供严格拒之门外,可结果是该案的侦查环节中依然存在严重的刑讯逼供的迹象。这恰恰说明了我们检察机关的监督机制没有显现出任何效果,因为胥敬祥、佘祥林还是依然被依法逮捕、依法提起公诉。
其次,我国检察机关掌握的对刑讯逼供违法侦查活动处罚的措施之剑的锋利程度太低,很难有效的打击到刑讯逼供者。规则中规定的应对刑讯逼供行为的措施有五:
1、重新取证;
2、提出意见,让其自行纠正;
3、发纠违通知书;
4、向上级报告;
5、移交本院侦查部门,由检察长决定是否立案。上述的五种措施,第1种和第2种让其自行纠正,检察机关有的仅仅是一种建议处罚权,也即是真正的处罚权是掌握在侦查机关的手中;第3种发纠违通知书算是一种处罚,但这种处罚措施没有从法律的角度去评价,所以偏向行政化,而偏向行政化的处罚措施显然没有法律化处罚措施具有力度;第4种和第5种处罚措施因为环节太复杂进而影响了处罚的力度,因为太复杂的环节必然会将处罚过程拉长,从而更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由此可见,检察机关拥有的对侦查活动中存在的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应对措施很多,但真正能够体现处罚力度的却几乎没有。
最后,在关于应当由谁承担侦查机关是否存在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的举证责任上,检察机关观念落后,这直接影响了对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的查处和处罚。在认定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中是否存在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检察机关现在通行的做法是让犯罪嫌疑人自行举证,一旦犯罪嫌疑人自己举不出证据,则检察机关就认为侦查机关并不存在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自然也就不会对这些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查处了。而这一弊端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与江苏省司法厅于2008年4月3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刑事案件证据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也有体现,该意见中第六十一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对有线索或证据表明存在非法取得证据的可能的,检察机关应当对取得证据的合法性予以有效证明;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不能排除合理怀疑的,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大家可能会认为,这条规定不是规定是公诉机关承担证据合法性的举证责任吗?但我认为,大家不应当忽视一个帽子,正是这个帽子的存在,让被告人承担了部分举证责任。)
检察机关现行的应对侦查活动中的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的监督和处罚机制存在较大的缺陷,并不能够很好的遏止侦查活动中的刑讯逼供难题。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加强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的事前监督,将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检察机关实施事前监督的主要根据是《规则》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派员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和其他侦查活动,发现违法行为,应当及时通知纠正”。为了检察机关能够更好的履行事前监督的职能,笔者认为对该条规定必须做以下三方面的修改:
1、变“可以”为“必须”,并删除“根据需要”。首先,我国检察机关是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这样的规定表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因此在履行对侦查机关是否存在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的监督职能是检察机关必须的一项宪法规定的义务。其次,在重大案件中一旦出现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其造成的影响也将是十分重大的,如果赋予检察机关在重大案件上事前监督的自由裁量权,必然会对某些重大案件监督不到,不利于遏止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的发生。
2、细化重大的标准。如果不明确重大的标准,将会导致出现何谓重大案件的分歧,因此同样会造成检察机关事前监督不力的后果。在此,笔者认为此处重大的标准可以借鉴构成逮捕的标准。
3、赋予检察机关对一般案件事前监督的自由裁量权。我国的现状是不仅在重大案件中有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在一般案件中也会存在;同时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不仅会对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造成影响,也会对一般案件重的犯罪嫌疑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打击重大案件中的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还要打击一般案件中的违法侦查行为,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及诉讼成本的考虑,笔者认为赋予检察机关在一般案件中事前监督的自由裁量权,不仅能较好的分配司法资源,还能比较好的打击一般案件中的违法侦查行为。
第二,进一步强化检察机关对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的查处权,同时在处罚相关责任人的方式上要变间接处罚为直接处罚、变处罚行政化为处罚法律化。首先,强化检察机关的查处权和转变处罚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即要通过强化检察机关的查处权来进一步落实和深化新的处罚方式,同时要通过转变现有的处罚方式来强化检察机关对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的查处权;其次,在处理强化查处权和转变处罚方式的关系时,又应当抓住问题的关键,即应当以转变处罚方式来强化查处权。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强化检察机关对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的查处权是务虚的,即检察机关只要多做几次查处就可以了,但要真正遏止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还得进一步依靠转变处罚方式,只有检察机关真正拥有了对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的有实效的处罚方式才会给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真正的打击。那么将现有的处罚方式转变为什么样的直接的、法律化的处罚方式?笔者认为,此处的直接的、法律化的处罚方式具体是指在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阶段,一旦发现侦查机关在侦查活动中存在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检察机关立即否定侦查机关通过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获得的证据的法律效力,并且不再实施二次侦查。笔者做此设想的主要依据是:
1、现行方式存在缺陷,且面对缺陷,检察机关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法,进而不利于切实遏止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的发生。现行的处罚方式是一旦发现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检察机关立即发纠正通知,并要求做二次侦查。该方式的缺陷就在于:(1)侦查机关可能对纠正通知不予理会或进行纠缠;(2)侦查人员对二次侦查可能存有抵触情绪。面对缺陷(1),由于检察机关没有直接处罚权,纠正通知很可能会不了了之;对于缺陷(2),如果由检察机关自行侦查,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不足及物质条件的限制,很可能将案件办成夹生饭。
2、直接的、法律化的处罚方式能够有效避免上述尴尬局面,而且符合法律的原则。首先,既然检察机关一不能够直接给予违法侦查人员以处罚,又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够很好的开展二次侦查,那么检察机关就应当在出现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后,直接否定通过违法侦查行为取得的证据,进而否定违法侦查人员的工作能力,而这必定会对该人员的工作前途产生影响,从而达到职业道德处罚的效果。维护自己的职业能力影响力是每个人本能的反应,通过这样的方式,笔者认为,为了自己的工作前途,侦查人员应该会对违法侦查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后果进行考虑。其次,如果在出现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后,从程序公正基本原则的要求出发,也应当对通过刑讯逼供等违法手段获得的证据进行法律化的处罚,并不应当进行二次侦查。程序公正基本原则要求司法人员在进行法律适用的过程中应当保持绝对的公正性,而不能够带有一点瑕疵,这一点对于刑事诉讼显得犹为重要。刑事诉讼是国家运用国家暴力机器与个人进行对抗,双方力量对比严重失调。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以程序公正来严格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就极有可能出现国家司法机关滥用权力、使人民群众处于一种忐忑不安或人人自危的环境中的严重危害后果。如果允许国家司法机关在出现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后,还能够以二次侦查的方式来进行补救,就有可能出现上述的危害后果。
第三,检察机关在认定侦查活动中是否存在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时应当转变观念,即由现在的让犯罪嫌疑人举证证明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的存在转为由侦查机关自己证明在侦查活动中不存在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首先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都发生在案件侦查阶段中的羁押期内,在此期间内,侦查机关完全控制着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即使犯罪嫌疑人聘请了律师,律师也只在某一时间段内,而不可能一天24小时的在犯罪嫌疑人左右,而律师不在的时间内,侦查机关能够一天24小时的控制着犯罪嫌疑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对于侦查机关而言,犯罪嫌疑人明显的处在一种弱势、且是一种得不到任何有效的救助的弱势境地,因此,一旦发生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如果还让犯罪嫌疑人承担证明这些行为存在的举证责任不符合公平的法律原则,而且在被羁押期间,犯罪嫌疑人还存在举证不能的情况,即一旦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精神上的刑讯逼供行为,如控制犯罪嫌疑人的睡眠时间,犯罪嫌疑人如何举证?因此,要求犯罪嫌疑人完全承担存在刑讯逼供行为的举证责任,既不符合现代法治的法理要求,在司法实践中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合法性,而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所作出的供述属于证据的一种,因此,侦查机关要使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能够成为指控其犯罪成立的证据,侦查机关就必须证明该供述具有合法性,即侦查机关必须证明其并不是通过刑讯逼供或其他非法手段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由此可见,由侦查机关完全承担侦查行为中不存在刑讯逼供行为的举证责任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这一点上,英国人做的就比较先进。在此,笔者想通过一个关于供述自愿性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例子由两个案例组成。在第一个案例中,一个叫怀特被指控谋杀一位知名人士。公诉方寻求在审判法官面前用怀特的供述证明其有罪,而怀特的辩护律师则要求法庭调查供述是否是自愿作出的,如果不是,就不应当宣读。法庭认为这是不太靠谱的抗辩,因为被告人并没有提出其供述是受到威胁、引诱之后作出的。所以法庭最终采纳了怀特的供述,判处怀特死刑。后来到了1783年的R v.Warickshall案,“自愿性”原则才最终成为一项确定的法律排除规则。在该案中,法庭认为,公诉方必须证明供述系自愿作出的。通过这个例子,我认为,必须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做法,从而进一步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
目前我国检察机关的自侦部门正在推行询问、讯问同步录像制度的开展,其目的就是为了规范办案程序,进而杜绝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的存在。这一创举性的制度极有可能成为今后侦查询问、讯问工作的新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如何通过审查询问、讯问录像来监督和查处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因为并不是有了询问、讯问录像,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就会摄于该项制度之威,自动销声匿迹。基于此,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当对录像进行实质审查,即检察机关不应当要观看录像,还应当对录像的过程进行审查。如果检察机关仅对侦查机关移送的录像作观看性的审查,而不审查制作录像的过程,检察机关还是不能对违法侦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查处。因为该项制度还存在技术漏洞,并不能完全有效的遏止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该项制度仅要求检察院自侦部门在询问、讯问时制作录像,而没有要求检察院自侦部门在控制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阶段进行全程录像。询问、讯问阶段仅是检察院自侦部门控制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阶段中的一部分,在询问、讯问阶段不存在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行为,并不表示在检察院自侦部门控制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阶段中不存在;同时,录像中还存在重新制作的可能。综上,为了有效的对违法侦查活动进行监督和审查,检察机关在面对该项新制度时,应当审慎的对侦查机关移送的录像作实质性审查。
我国检察机关作为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在如何有效遏止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检察机关也应当认识到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对刑事诉讼而言是一项顽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发明出一劳永逸的方法来对付这个顽症。尽管目前我国检察机关对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的监督和处罚机制还不是十分完善,但是,只要从无罪推定、切实维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的角度出发,我们检察机关必定能有效的制止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并将这些违法侦查活动对刑事诉讼的危害性降至最低。
第二篇: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芜湖县人民检察院 彭永彪
内容摘要: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主题词:网络舆情 现状 应对 策略 正文:
一、我国网络舆情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随着“网络政治”的演进和阳光政府、电子政府的全面推进,互联网正以其自由、互动的独特性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1/4,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随后又来到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聊天,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网民在线直接对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网民的大力肯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近年社会热点事件,无论是“躲猫猫”、“70码”、“钓鱼执法”、还是内蒙古“最牛检察长”,都能看到网络言论的热情参与。诚然,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公众的意见表达和参与方式,“网络问政”、“网络议政”密切互动,正在将网络变成执政者思考与决策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但是,网络言论也是一把双刃剑,借助互联网这一当前规模最宏大、尺度最开放、参与门槛最低的公共舆论空间,几乎各种社会问题都可以暴露在网络上,形成利益诉求的第二落点。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凭空捏造式”曝光事件不断浮出水面,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
2009年8月,一个题为“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曹鑫”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并被10多家知名网站转载。该帖详细罗列了河南新蔡县弥陀寺乡中心学校校长曹鑫9种“疯狂敛财手段”,还曝光了他在公开场合辱骂教师、向老师摊派招生任务等“恶劣行为”。后经新蔡县纪委和县教体局调查,上述帖子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2009年12月,又一网帖火爆传播:兰州城市学院一名女生连同其男友,为了争抢自习室座位,挥刀砍向7名学生,致使4人死亡,3人正在住院治疗。后经警方调查,该帖所曝光的流血事件纯属子虚乌有。
以上两起事件均引起网络舆论高度关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去伪存真,获取最真实的民意正在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如何避免这一公共舆论空间被人利用,人为制造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更是当前和今后迫切需要考虑和寻求对策的新课题。
二、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俨然已成为检察机关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建立网络宣传工作领导机制,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一是必须建立检察机关网络宣传领导机制,由检察长亲自抓、宣传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行检察宣传工作上下统一、层层落实、人人参与,把检察宣传工作变成“硬任务”,力促宣传工作规范建设和各项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二是必须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一要建立通讯员队伍。检察机关无论是业务工作的开展,还是综合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一扇“窗口”,这扇“窗口”是检察机关展示自我的舞台,人们通过这扇“窗口”才能更加了解检察机关是怎样为民办事,怎样公正办案。因此,通讯员队伍是检察机关打造自己品牌的关键。二要建立网评员队伍。网评员负责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与本地宣传部门、网络监管部门和主流网络媒体的进行沟通交流,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网评员负责对涉及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通过实时巡查的方式随时掌握舆情动态,并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与信息上报。因此,网评员队伍是检察机关形象的守护神。
(二)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任何舆情危机的产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征兆。基层检察院要在成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在侦监、公诉、反贪、反渎、监所、民行、控申等主要业务部门各明确一名副职作为涉检舆情信息员,对本部门在办理案件、接待当事人过程中可能诱发网络突发舆情的行为,及时向舆情工作办公室通报。舆情办公室同时安排专人采用关键词搜索和细致搜索的方式加强对目标网站、论坛的定时、全面的搜索,对涉及本院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掌握舆论发展动向。
(三)强化正面疏导,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处臵机制。“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要依靠党委和上级院的领导,依法妥善处臵;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
(四)做好风险评估,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基层检察院依照舆情反映的对象是否具体、线索是否详实、情节是否严重、后果是否值得关注等诸多变量仔细研判,做好风险评估,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启动与之相对的反应机制。这样一方面能有效甄别舆情线索性质,一方面也能科学地剔除虚假网络舆情的干扰。
(五)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当舆情危机发生时,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和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这样做,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有利于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及时的信息发布和有效的媒体管理,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
第三篇: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没有或很少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那么,不管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也不管学生学得如何辛苦,都叫无效或低效教学。
化学教学内容没有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致教学的无效或低效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化学教师应该努力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包括大量的化学概念、化学实验结论、化学模型等)上,跳一跳采摘到桃子,而任何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简单强硬地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教学都是无效和低效的。化学教学方式没有体现生本教学理念,导致教学的无效或低效
2.1 讲授的无效或低效:对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点进行有序、清晰、生动的讲解和分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最重要活动,但在现实教学中存在很多无效讲授现象:有的教师讲授的语言不科学、不准确、不贴切,缺乏逻辑性、启发性、开放性,使学生听了教师讲授后云里雾里、模糊不清;有的教师讲授语言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吸引力,用同一种语速、语调、语音持续不断的讲述一个又一个化学事实,这种缺乏感染力的化学课,也就没有学习效率可言了;还有的教师经常会讲授一些与学科教学关系不大的内容,既浪费了宝贵的化学教学时间,也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化学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2.2实验教学的无效或低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堂中各种形式的化学实验不但能验证化学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是学生探索化学奥妙,培养他们创造精神的最重要的实践形式,但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变成无效或低效的实验教学:例如,我们有些化学教师实验准备不充分,没有预先做实验,导致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降低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可信度。有的教师由于实验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和安全性,造成实验的危险事故,这不仅会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有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化学的恐惧心理。有的老师为了教学方便且增加实验的成功率,用多媒体中的化学实验录像代替真实的化学实验,虽然实验结果如愿以偿,但是实验的可信度、现场感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大打折扣。有的化学教师甚至用所谓的“黑板实验”、“讲义实验”代替真实的化学实验,还振振有辞地解释,这种实验教学对付考试效果最好!极大地曲解了实验教学的内涵。有的化学教师做实验前没有介绍清楚实验,学生不知道教师在做什么实验,加了哪些试剂,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等,正当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时,实验已经做完了,也会使实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另外由于演示实验的药品少和仪器小,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除了前排几位学生外,其他的学生都没法完全看清这个实验,实验教学的效果更是无从谈起了。
2.3多媒体教学的无效或低效:现代课堂教学普遍都用到了信息技术,很多化学教师也都能够熟练地应用这些多媒体技术,这样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了许多无效和低效的教学:例如,有的化学教师上课都按多媒体课件的流程来上,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以前的人灌走向了机灌,无形中增加了化学教学的容量和速度,许多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普遍感觉多媒体画面应接不暇,上课像在看电影,课后收效甚微。有些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进行灵活的调整,这样教师的预设就不能很好的生成,教学效果当然也无从谈起。还有的教师每节课都要用课件上课,把那些要在黑板上书写的内容全都在课件上反映出来,而且每天要花好长的时间精心制作多媒体,这种忽视了教学内容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思考的多媒体教学,效果更是可想而知的。
化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导致教学的无效或低效
3.1 无效或低效的教师提问: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并由教师作相应评价的教学方式。因此,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学生的习,促进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在现实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无效提问现象:有些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自己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权利。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范围太大,或是提出的问题指向性不明,模棱两可,学生不知道从哪个方面来回答才算符合题意。有时教师的提问缺乏层次感,提问的顺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生的正常思考方式,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有时教师的提问不符合科学原理,为了出题目而人为设置的错误化学练习,它虽然说能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但毕竟它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有时教师选择的答题对象不合理,如,让优秀的学生回答比较简单的判断题,使优秀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内在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让相对后进的学生回答高水平的问答题,就会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会使课堂气氛紧张,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3.2 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价值判断行为。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准确多样的教学评价可以稳定学生学习兴趣,在现实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评价现象: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很高,觉得经过自己的辛勤教学,学生一定能回答出自己的提问,一旦少数学生没有如教师所愿,教师就会表现出沮丧和失望,再加上有的学生连布置的作业都没有完成,教师的情绪很容易激动,甚至大力批评甚至挖苦学生,这样不但教学效果受挫,而且可能增加学生的自卑感,冷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甚至可能使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厌恶感和恐惧感;相反有的教师无论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做何回答,教师也都给予一概的肯定,甚至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明显带有错误时也不给予纠正,还有干脆不理睬就让学生坐下,这种误人子弟的评价势必将课堂教学引入歧途,使得本该是严肃的学术对话变成了毫无目的的聊天,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意义的。
应对策略:
课堂上提的问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提问的问题要清晰。提的问题一定要清晰明了,学生一听就知道你问的是什么,以及期待何种回答;(2)问题要提的有价值。只有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引发正确的思考和探究,才能对所学内容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3)问题要有趣味性。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引入入胜,深入浅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4)问题应具有“大众性”。问题应该引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不能仅仅局限提问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5)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开放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就强。(6)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对于回答的不完整的答案要追问或补答。
最好将课堂小测的试题也分层,按星级分层,根据本堂课所讲授的重点和解决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变型题,一星主要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二星对于中等学生,三星针对优秀的学生,一星和二星的题目要求所有当堂完成,三星要求优秀学生完成,并且要有时间观念,出的题目量要适中。
其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无效和低效的行为,例如:课堂环节衔接的不自然,课堂整体时间的控制不好,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得当等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整堂课的有效性,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改进。总之,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离真正有效还有一段距离,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课堂质量和效率,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课堂会变的越来越有生命力和质量!
第四篇:7种典型类型客户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同济装潢学习(一)——7种典型类型客户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08.12.26
1.谨慎、戒备型客户
行为:坐在洽谈桌上一言不发,只是看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心理:此类客户一般往往比较小心谨慎,有自己的主意,带有一定的戒备心理,是客户中比较难处理的客户 应对策略:
我们可以观察他们喜欢什么的设计图片,在后期洽谈时可以顺着他们的思路走,不要着急说话,以免处于被动,但客户看完图片时你一定要开始说话,否则客户就会一走了之。对待此类客户要学会欲擒故纵,采用迂回战术,不要着急,慢慢引导他们 此类客户一旦对你产生信任感,就会毫不犹豫下订单
2.自尊心强型客户
行为:一进门就打电话,要求看图片,吹嘘自己的客户
心理:此类客户一般往往是自尊心比较强的客户
应对策略:
对待此类客户要学会当他的忠实的听众,要适时的抬捧他,而引导他消费,告诉他如何做更显档次和美观,切忌在语言中出现 对他们说的准备投入的装修资金不能完全相信
3.最好的、有诚意型的客户
行为:坐下后会很谦虚的叙述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心理:此类客户一般往往是最好的、有诚意的客户
应对策略:
这个时候要多用笔记录下他们的要求,一定要表现出你很诚实、认真、能干。如果你没有记住他所说的话,他将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而失去进一步洽谈的兴趣 对待此类客户要学会多用耳朵听,用笔记录并做好最后的总结发言
4.势利、迷信权威型的客户
行为:进装潢中心后,就不停的走动及观看墙上的设计图片
心理:此类客户一般往往是比较傲慢、势利和迷信权威的应对策略:
对待此类客户我们要学会用行业及国家的规范等来压制他的傲慢,也可以通过环保,安全等独有的优势来赢得他们的尊重。说话方式建议采用棉里藏针,摆出大公司或大权威性语言来压制平衡,往往因为没有压住他们嚣张气焰而使他们流失
他们心理很虚,才会表现的傲慢。但千万不能激怒他们,注意语言的亲切,但一定要有分量
5.有实力但虚荣心强型的客户
行为:一进门就说要找最好的设计师谈
心理:此类客户一般往往是虚荣心较强,急于展示自己实力的客户
应对策略:
对待此类客户要学会用自己的气质压住对方,话宜少而精,讲一些他不知道的新材料施工工艺,一定要展示专业人士的风格。多讲一些设计理念和思路洽谈开始不讲具体的设计方案,调动他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一般这类客户注重大感觉
6.寻求答案说服自己型客户
行为:一进门就说好美家种种不合理、不好
心理:此类客户之所以说好美家的不好的原因是想在你这里寻求他所能
接受的答案来说服自己,是真正的客户。
应对策略:
适当吵吵有利于谈判。你如果能准确回答他们的问题,你可以适当把好美家的优点当缺点来讲,会增加你的说话可信度,你也可以给客户讲在好美家装修会产生什么样的附加值 说到底了就是他想知道能得到什么保障和权益
7.心直口快、提问型的客户
行为:刚坐下,就不断向你发问,提问题
心理:此类客户一般往往是心直口快,往往自己没有什么主意,需要你的引导
应对策略:
不能让客户无休止的问,不要让客户把我们给“设计”了,尽快控制谈判局面,应该让客户知道的公司规章制度,对待此类客户要学会设计我们谈判的过程,让他们顺着我们的思路走 以快制快,引导他的提问思路,最终获得认可
第五篇:传播学论文:网络舆论监督 政府应对行为 过程研究 传播学策略
传播学论文: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研究
【中文摘要】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从舆论监督诞生之日起,政府一直是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之一。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意见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的常态,因此,在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网络对政府的监督力也越发强大。而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的新闻舆论监督有所不同,它对内有着自己的生成变化规律,对外也会对被监督对象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这就为政府在网络舆论监督环境下的应对行为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围绕“网络舆论监督”和“政府应对行为”这两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环境的现实和该环境下政府产生应对行为的客观必要性,进而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出网络舆论监督生成和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并归纳出政府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应对行为的几种不合理类型和合理类型,进一步分析出产生这些不合理行为的内在原因。最后通过分析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科学化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提出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科学应对行为的理想化策略,为政府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应对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
【英文摘要】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POS)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in China.In the Internet era, POS that participates in social affairs and
expresses views through networks platform has become normality.Since the birth of POS,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its focus, so
the effe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NPOS)on the government is becom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Som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POS, NPOS not only has its own discipline internally,but also has various effects on...【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 政府应对行为 过程研究 传播学策略 【英文关键词】network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government’s response procedure research communication
strategy
【目录】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研究4-59-149-1010-13述12-13研究思路1313-1
4Abstract
5目录6-9
第一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
1.3.1 中文摘要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1.1.2 研究的意义10
1.2.1 国内研究综述10-1
2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不足13-141.3.2 研究方法1
31.3.3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政府面临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及政府应对行为
2.1 相关概念梳理14-17
2.2 当前我的必要性14-23
国政府所面临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17-21督的技术环境不断进步17-18成环境不断扩大18-19
2.2.1 网络舆论监
2.2.2 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构
2.2.3 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不断
改善1919-2020-212121-23
2.2.4 网络舆论监督受到政治环境鼓励2.2.5 网络舆论监督的媒介环境发展趋于成熟2.2.6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环境不断扩充2.3 网络舆论监督环境下政府采取应对行为的必要性2.3.1 “网络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加,要求政府必须做
2.3.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需要政府应对
2.3.3 目前我国基层政府第三章 网络舆论监督3.1 宜黄事件概述
出应对21-2
2行为与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循环22机构应对网络舆论监督能力不足22-23中政府应对行为的过程研究23-3823-2525-29
3.2 事件的网络舆情与政府应对行为分析3.3 宜黄事件的其他因素分析和启示29-3
13.4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的类型31-35对类型分析31-3333-34
3.4.1 不合理应
3.4.2 合理应对类型分析
3.4.3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不合理类型
3.5 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不合理3.5.1 缺乏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化、3.5.2 政府管理者对网络舆论监督认识片的共同误区34-35的深层次原因35-38常态化机制35-36面36
3.5.3 部分基层政府领导习惯管理者角色,行为应对者
3.5.4 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
角色转换难.3636-38
第四章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科学化的紧
4.1 应对行为科学化的紧迫性
迫性和理论指导38-4338-40
4.1.1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使政府公信力下降,政府
形象受损3838-39
4.1.2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导致网络谣言盛行
4.1.3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造成群体的极化效应,甚
4.1.4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造
4.1.5 微博的至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39
成”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的频发39-40
发展使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受到新挑战4040-43
4.2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科学化的理论指导4.2.1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
4.2.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
为提供方法论指导40-41
体系为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提供特殊的指导意义41-42
4.2.3 一体多翼:以新闻传播学理论为主体,以其他理
第五章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科
5.1 策略基于的具体理论和原则
5.1.2 “把关
论为辅助42-43
学化的传播学策略43-5143-44
5.1.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43
人”和意见领袖理论43-4444
5.1.3 遵守相关法律原则
5.2.1 建立
5.2 政府应对行为的传播学策略44-51
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44-4545-4646-47
5.2.2 网络舆论传播的控制
5.2.3 网络舆论监督发起对象的控制和引导5.2.4 议程的控制与引导47-49
5.2.5 做好信第六章 总结
息反馈:网络舆论监督议程的后期追踪49-5151-5254-55
参考文献52-54致谢55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