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应用复习总结
08年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复习总结1 2008-9-26 13:48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1.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描述。
2.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3.信息和数据的关系:信息和数据是不可分离而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一方面,并非任何数据都能表示信息,信息只是认识了的数据,是数据的含义;另一方面,信息是更本质地反映事物的概念,而数据则是信息的具体表现,所以信息不随载体的性质而改变,而
数据的具体形式却取决于载体的性质。
4.管理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
5.信息间的递归定义:管理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一个系统或一次处理所输出的信息,可能是另一个系统或另一次处理的原始数据;低层决策所用的信息又可以成为加工处理高一层决策所需信息的数据,这就是信息间的递归定义。
6.管理:就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对组织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组织特定目标的过程。
7.管理的概念有以下含义:
(1)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目标。
(2)管理是对组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3)管理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进行的。
8.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
机整体。
9.管理系统:为了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安排、有效利用,以实现企业与其的经济效益目标,构成一个可控制的管理系统。它一般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管理的客体,即管理对象(生产和服务过程);二是管理的主体,即管理者和管理机构;三是联系两者的信息系统。
10.管理信息的作用:
(1)管理信息是重要的资源
(2)管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3)管理信息是实施管理控制的依据
(4)管理信息是系统内外联系的纽带
11.管理者管理的主要资源有: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机器资源(包括设备和能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五类。其中,前四种资源都是有形的,一般称之为物质资源;而信息资源是无形的,是由于它所描述的对象而具有价值,为此称之为概念资源。管理者
是利用概念资源来管理物质资源的。
12.物流: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流动。
13.信息反馈:是指控制物流的输入信息作用于受控对象后,把产生的结果信息(各种统计数据)在返回到输入端,并对信息再输入发生影响的过程。而上述作用于受控对象
后的结果信息称为反馈信息。
14.管理信息的特点:
(1)原始数据来源的分散性。
(2)信息资源的非消耗性。
(3)信息量大。
(4)信息处理方法的多样性。
(5)信息的发生、加工、应用,在空间、实践上的不一致性。
15.固定信息: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在各项管理任务中重复
使用,不发生质的变化。
16.流动信息:又称为作业统计信息,它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进程和实际状态的信息。
17.信息稳定系数=信息项目总数—变动数/信息项目总数
18.战略信息:供企业高级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时使用,包括系统内外、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的大量信息。
19.战术信息:供企业中级管理人员完成大量计划编制、资源分配等工作时使用。主要包括系统内部各种固定信息,历史情况与现状信息、以及部分具体的外部信息(如近期
市场需求等)。
20.业务信息:供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执行已经制定的计划,组织生产或服务活动时使用。主要包括直接与生产、业务活动有关的、反映当前情况的信息。这些信息数量很大,一般来说不需要长期保存。21.管理信息处理的内容:
(1)信息的收集
(2)信息的存储
(3)信息的加工
(4)信息的传输
(5)信息的提供
22.原始信息收集:是指在信息或数据发生的当时、当地,从信息或数据所描述的实体上直接把信息或数据取出,并用某种技术手段在某种介质上记录下来。
23.二次信息收集:是指收集已记录在某种介质上,与所描述的实体在实践与空间上
已分离开的信息或数据。
24.二次信息收集的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目的地选取或抽取所需信息;二
是正确地解释所得到的信息。
25.管理信息处理的要求:
(1)及时(2)准确(3)适用(4)经济
26.三种管理类型(战略规划、管理控制、日常业务管理)的管理活动所要求的信息的差别是:
(1)信息范围不同。
(2)信息源不同。
(3)信息概括程度不同。
(4)信息的时间性不同。
(5)信息更新间隔期不同。
(6)信息加工处理方法不同。
(7)信息使用频率不同。
27.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EDP)
(2)数据的系统处理(即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MIS)
(3)支持决策
28.MIS的特点:
(1)在企业管理中全面使用计算机。
(2)应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
(3)采用决策模型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29.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即可以利用一定的规则和公式来解决例行的和反复进行的、有章可循、可以“委托”给计算机处理的问题。
30.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特征:
(1)决策的目标和评价标准经常变动;
(2)支持决策的信息不能完全获得;
(3)支持决策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4)决策规则依决策者或决策环境而变化。
31.决策支持系统(DSS):是在半结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系统。
32.DSS的特点:
(1)主要针对管理人员经常面临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2)系统主要应用数据和模型进行决策分析研究,需要模型库的支持。
(3)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来使用。
(4)系统支持但不代替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
33.DSS的基本结构:一般由一个模型苦、一个数据库、它们的管理软件系统(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以及人-机交互系统(会话生成与管
理软件DGMS)组成。
34.群决策支持系统(GDSS):它是支持一群决策者为获得有效决策结果的计算机辅助系统。GDSS除了进行决策分析外,还着重于决策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在系统中,每个决策成员可以自己运行不同的决策模型;计算机网络完成个成员间的信息交流;公用屏幕可动态地反映各成员的决策过程,显示各种决策方案,使不同地点的决策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机终端参与共同决策。通过交流、磋商、讨论,可有效地避免个体决策的片
面性和可能出现的独断专行行为。
35.专家系统(ES):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实际应用,它是使用某专业领域中专家的知识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目标是让计算机具有与该领域专业同等水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36.ES的特征:
(1)掌握丰富知识,有专家水平的专门知识与经验。
(2)有通过学习或在运行中增长和扩大知识的能力。
(3)有判断和推理的功能。
37.专家系统有两个核心组成部分:一个是存放专门知识的知识库;另一个是利用知
识库的知识实现问题求解的推理机。
38.经理信息系统(EIS):是向高层主管提供企业整体绩效信息的系统。
39.EIS特点:
(1)信息提取方便。
(2)提供关键成功因素的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
(3)自动识别例外情况。
40.EIS的目标:是以决策者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向他们提供企业整体绩效的信息;系统操作又极为简便,使他们能亲自操纵、查询所需的信息,从而支持经理做出正
确决策。
4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条件:
(1)科学的管理基础
①管理工作的程序化。
②管理业务的标准化。
③报表文件的统一化。
④数据资料的完整化和代码化。
(2)领导的支持和参与
①抓好规划。
②抓好决策。
③抓好落实。
(3)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和培训
42.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
(1)职能结构——应用最早又较为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
(2)管理阶段结构
(3)层次(纵向综合)结构
(4)全面综合结构——最全面
43.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在MRPⅡ基础上,适应全球市场竞争供应链管理的需
求,对企业资源全面管理的思想。
44.ERP与MRPⅡ相比主要特点:
(1)实现面向供应链的信息集成。
(2)采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3)结合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45.商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职能可以分为六个子系统:
(1)市场销售子系统。
(2)商品订货管理子系统。
(3)商品库存子系统。
(4)财务会计子系统。
(5)商品物价信息子系统。
(6)劳动人事子系统。
46.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
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47.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领域:
(1)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2)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
(3)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
48.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就是对企业的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得企业的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经济绩效指标有巨大的提高。
49.业务流程:是指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
50.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51.虚拟企业:是指具有企业功能,但在企业体内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实体组织的企
业。
52.企业组织的虚拟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企业内部虚拟化;二是企业组织之间的虚
拟化。
53.企业内部的虚拟化:是指将企业一些传统的运作方式改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运
作,以实现企业组织的虚拟化。
54.企业组织之间的虚拟化:是指具有不同功能的多个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围绕一个核心组织,以信任和契约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结起来,形成一种临时合作
组织。
55.电子商务(EC):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即交易各方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进行信息的发布、传递、存储、统计,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纸介质信息交换
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商业交易。
56.电子商务的功能:
(1)网上广告宣传。
(2)网上咨询和贸易洽谈。
(3)网上产品订购。
(4)网上货币支付和电子银行。
(5)服务传递。
(6)意见征询。
(7)交易活动管理。
57.电子商务的特点:
(1)提供全球性商务服务。
(2)高效、快捷。
(3)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4)提高服务质量。
58.计算机:是一种用于计算的机器。即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
59.冯·诺伊曼体系结构:计算机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五个基本部分构成的,这样的硬件结构就是有名的冯·诺伊曼体系结构。
60.I/O接口:是输入输出接口,可以外接打印机、显示器、外存储器等各种输入输出
外部设备。
61.中央处理器CPU: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她由运算器、控制器和一些寄存器组成。
62.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程序、程序所使用的数据以及有关的文档资料的集合。
63.系统软件:是直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外部设备的软件。
64.应用软件:是直接完成某种具体应用的软件。
65.程序设计语言:是用来书写计算机可以执行的程序。常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有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等。最新出现的是面向对象的语言4GL.66.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并为用
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软件。
67.字长:是指计算机能一次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码的位数。字长决定着计算机运算的精度,字越长则计算机的运算精度越高。字长决定了指令直接寻址的能力,字越长则存放数据的存储单元数越多,寻找地址的能力就越强。
68.运算速度:用每秒钟能执行多少条指令来表示,单位一般用MIPS(百万条指令/
秒)。
69.内存容量:内存储器中能存储信息的总字节数成为内存容量。
70.主频:是指计算机CPU的时钟频率。一般用兆赫兹(MHz)表示。
71.存取周期:存储器完成一次读(取)或写(存)信息操作所需的时间称存储器的存取(或访问)时间,而连续两次读(或写)所需的最短时间,称存储器的存取周期(或
存储周期)。
72.总线宽度:总线是由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三组线构成的。
总线越宽,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越强。
73.媒体:是指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一般可分为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五类。
74.多媒体:常常是指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例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响等。
75.多媒体系统的主要特点:
(1)集成性。
(2)交互性。
(3)实时性。
(4)数字化。
76.数据通信:就是指在收发站之间传送二进制代码序列的过程。
77.信息源:是产生要发送数据的设备。
78.发送器:可以对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或转换,产生能够传输的光、电信号。
79.接收器:将收到的信号转换成目的站设备可以处理的信号。
80.接收端:是信号传送的目的地设备。
81.传输系统:是连接信息源与接收端之间的复杂线路网络。
82.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物理表示形式。信号电平连续变化的叫做模拟信号,以脉冲形式变化的叫做数字信号。
83.通信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
(1)信号接口。
(2)路由和寻址。
(3)呼叫和应答。
(4)可靠传输。
84.握手:信号发送前先呼叫,接收方应答后建立通信链路,这个过程叫握手。
85.带宽:信号的带宽就是频带的宽度,其单位是赫兹(Hz)。传输介质或通信设备的带宽是指允许通过的频率范围。数字通信中的带宽是指信号的传输速率,或叫位率、比特率,其单位是b/s或bps(每秒位数)。
86.基带传输:使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终端设备将数字信号转变成脉冲电信号时,这种原始矩形脉冲信号固有的频带叫做基本频带,简称为基带。在信道中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叫做基带传输。基带传输是一种最基本的数据传输方式。
87.频带传输:利用模拟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称为频带传输。(公共电话交换网)
88.调制: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的过程叫做调制。
89.解调: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叫做解调。
90.多路复用:在一条介质上同时传送多于一路以上信号的传输方式,叫做该介质的多路复用。
91.专线连接:最简单的数据通信形式,是在两个站点之间直接用线路连接起来进行
数据的交换。
92.电路交换:实际的电路交换是由交换机负责在两个通信站点之间建立一条物理专用线路。这种由多台交换机和它们的站点构成的网络叫做交换网络。各通信站点与各自的交换机是专线连接,各交换机之间也是专线连接。
93.存储转发交换的特点:
(1)将发送数据、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规定格式组成一个数据单元。
(2)通信网中的结点机由通信控制处理机、专用计算机担任,具有存储转发、差错
校验、路由选择等功能。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可以分为报文交换和报文分组交换两类。
94.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95.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1)数据通信
(2)资源共享
(3)分布处理
96.资源子网:是由主机、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组成的,可以向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负责整个网络的数据处理业务和各种
网络资源的共享服务。
97.通信子网:是由通信控制处理机(CCP)、专用或公用的通信线路及其他通信设备组成的,完成所有网络数据的传输、转发、加工和交换等通信处理工作。
98.点对点网络:网络要通过通信信道来完成数据传输任务,如果一条线路只能连接一对结点,这种信道叫做点对点信道,采用的网络传输技术也只能是点对点方式,而这种
网络也就叫做点对点网络。
99.广播式网络:如果有多个结点共享一条通信信道,一个结点发送信号,全网结点都会收到信息,这种信道就是广播信道,采用的网络传输技术就只能是广播方式,这样的网络就叫广播式网络。
100.局域网LAN:是小范围的计算机网络。覆盖范围一般在10公里以内,比如在一个实验室、一座大楼、一个校园或一家工厂内部。(考过名词)
101.广域网WAN:也叫远程网,它可以覆盖几公里至几千里的范围。一般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洲、几个洲甚至全球的网络。
102.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关系结构,所以实际
上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
103.通信协议:通信双方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约定就叫做通信协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1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就是我们俗称的网络七层协
议。
104.局域网技术特点:
(1)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适用于公司、机关、学校、工厂等处计算机、终端设备
和信息处理设备间联网的要求。
(2)能够提供高数据传输率、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
(3)总是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
(4)局域网的特性主要由网络拓扑、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决定。
105.局域网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
(1)网络操作系统。
(2)网络管理软件。
(3)网络应用软件。
106.对等网络模式:在这种网络模式中,所有计算机都具有相同的地位,不设置专有的文件服务器,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访问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每一台计算机既是其他计算机的服务器,同时又是其它计算机的客户机。
107.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模式(C/S)这种模式用一台或多台单独的、高性能、大容量的高档微机,或者大中型机、小型机作为网络中心服务器;而用多台微型机作为客户机,以总线、星型总线等拓扑结构与服务器连接成局域网。客户机一般是PC机、图形工作站
及小型机等。
108.网络互联: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类型相同或不同的、协议相同或不相同的网络及设备,相互连接构成更大规模的网络,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109.要实现网络互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互联的网络之间提供链路,至少有物理线路和数据线路。
(2)在不同网络结点的进程之间提供适当的路由来交换数据。
(3)提供网络记账服务,记录网络资源使用情况。
(4)提供各种互联服务,应当尽可能不改变互联网的结构。
110.internet的组成:
(1)通信线路。
(2)路由器。
(3)主机。
(4)信息资源。
111.TCP/IP协议:大家在进行数据通信是必须遵守统一的规范和约定。这种规范和约定就叫做网络通信协议,因特网的网络互连通信协议是TCP/IP协议。
112.物理地址:是制造在网卡上的地址码。
113.IP地址:因特网中对所有的主机进行统一的编码。这种地址就叫做IP地址。由4个字节(32位)的二进制数组成。每个十进制数的值应在0~255之间。
114.域名:为了便于记忆,常常用字符来表示网络地址,这就是网络域名。
115.Internet的应用:
(1)信息服务。
①信息浏览。
②信息发布。
③信息检索。
④文件下载。
(2)网上通信。
①电子邮件。
②网上聊天。
③IP电话。
④网上寻呼。
(3)协同工作。
①协同办公和联合研究。
②网上讨论。
③IP网络视频会议。
(4)电子商务。
(5)网上教育。
(6)网上娱乐。
116.万维网WWW:是以网页为基础的环球信息网服务系统。它通过超文本技术及超媒体技术将许多WWW服务器连接在一起。
117.电子邮件:又叫做E-mail,是目前在因特网上使用最频繁的一种通信方式,电子邮件为因特网用户收发信息提供了一种快捷、廉价的现代化通信手段。
118.企业内部网(Intranet):就是一个企业为实现内部管理和通信而建立的独立网络。Intranet利用成熟的Internet(因特网)技术,以TCP/IP协议为基础,以WWW(万维网)为核心,构成企业内部专用和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
119.Intranet的技术特点:
(1)为用户提供了统一、友好的浏览器操作界面。
(2)使用方便,可以节约培训费用和时间。
(3)完善的网络服务功能,用户通信环境比传统企业网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4)Intranet的用户既可以用E-mail发送邮件,又可以用WWW发布和阅读文档;文档作者可以随时修改文档,不需要打印就可以快速地送到各地的用户手中;企业管理者可以召开网络会议和进行网上办公;产品开发可以用协同操作方式,实现网上联合设计。
120.企业外部网:实际上就是企业内部网对企业外部特定用户的安全延伸。Extranet是利用Internet的协议和标准,并通过公共通信系统(可以是Internet网络或专用线路),是通过认证的指定用户(供应商、销售商、合作伙伴、顾客、在外地的企业员工)能够分享企业内部网上部分信息和部分应用服务的半开放专用网。
121.数据库(DB):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122.冗余:统一组织减少数据的冗余,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同一数据的重
复存储称为“冗余”。
12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指帮助用户建立、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简称为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
124.DBMS由下列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1)数据描述语言DDL
(2)数据操作语言DML
(3)其他管理和控制程序
125.数据库系统(DBS):是指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一般应当由数据库、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用户(最终用户、应用程序设计员和数据库管理员)四个部分构成。
126.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下建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简写为DBAS.它实际上是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系统,所以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经常
不加细分。
127.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
(2)数据共享。
(3)数据独立性。
(4)可控冗余度。
(5)统一的管理和控制。
128.模式:描述逻辑结构的称为模式(或概念模式、逻辑模式),它是数据库数据的完整表示,使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系统只有一个模式。
129.子模式:针对每一个用户或应用,又由模式导出若干个子模式(或叫外模式、用户模式)。一个数据库系统可以有多个子模式。
130.模型:对现实世界事物特征的模拟和抽象就是这个事物的模型。
131.概念模型:以人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概念模型(或称信息模型)。
132.数据模型:以计算机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数据模型。数据模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
133.实体: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134.属性:实体具有的每一个特性都称为一个属性。属性有“型”和“值”的概念,属性的名称(说明)就是属性的“型”;对型的具体赋值就是属性的“值”。
135.码:在众多属性中能够唯一标识(确定)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的称为实体的码。
136.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
137.实体型:用实体名及描述它的各属姓名,可以刻画出全部同质实体的共同特征和
性质,它被称为实体型。
138.实体集:某个实体型下的全部实体,叫做实体集。
139.联系:一个实体集内部各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叫做实体内部联系。在实体集之间也存在着联系,称为实体的外部联系。实体内部的联系是指组成实体的各属性之间的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是指不同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140.逻辑数据模型:是用户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看到的现实世界,它描述了数据库数据的整体结构。逻辑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概念组成。
141.物理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的。
142.关系:一张二维表对应一个关系。
143.属性:表中每一列叫做一个属性,属性有名和值的区别。
144.元组:由属性值组成的每一行叫做一个元组。
145.框架:由属性名组成的表头称为框架(关系型)。
146.分量:表中的每一个属性值。
147.域:每个属性的取值范围。
148.候选码:可以唯一确定的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可简称码)。
149.主码:一个关系中往往会有多个候选码,可以指定一个为主码。
150.主属性:可以作为候选码的属性也叫主属性。
151.非主属性:不能作为候选码的属性焦作非主属性。
152.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
153.作为一个关系模型的基本约束条件,起码必须具备以下几条:
(1)表格中的每一数据项不可再分,是基本项。
(2)每一列数据有相同的类型,叫做属性。各列都有唯一的属性名和不同的属性值,列数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3)每列的顺序是任意的。
(4)每一行数据是一个实体诸多属性值的集合,叫做元组。一个表格中不允许有完
全相同的行出现。
(5)各行顺序可以是任意的。
154.数据库表:在Visual Foxpro系统中数据表一般都存放在数据库文件中,这种表
叫做数据库表。
155.自由表:数据表允许游离在数据库外部,这种数据表叫做自由表。
156.索引:实际上是对数据表的排序,但是它不改变数据表中数据的物理顺序,而是
另外建立一个索引对应列表。
157.关键字:关系中的码在数据表中一般叫做关键字,主码叫做主关键字。
158.视图: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表,它往往由一个或多个表(或视图)中的部分字段或部分记录组成。但是视图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数据集合,只是在数据库中存放了相应的关系。
159.存储过程:实际上是封装在数据库中的一个命令(程序)文件。(考过名词)
160.程序:就是完成某个人物的一系列命令的集合。它以文件的方式存放在外存储器中,并以DO〈程序文件名〉命令调用执行。
161.系统开发的任务:就是根据企业管理的目标、内容、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系统发展的规律,为企业建立起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开发出一套适合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应用软件系统。
162.系统开发的特点:
(1)复杂性高
(2)集体的创造性活动
(3)质量要求高
(4)产品是无形的(5)历史短,经验不足
163.系统工程:是为了合理地进行开发、设计和运用系统而采用的思想、步骤、组织
和方法的总称。
164.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
(1)系统的目的性
(2)系统的整体性
(3)系统的相关性
(4)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5)工作成果文档化,图表规范化
165.文档的重要作用:(2007.10考过简答)
(1)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各种调查分析的结果和设计的技术细节必须以书面形式
记录下来,以供查阅和核对。
(2)开发人员之间、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可利用书面的、超越各自专业的共同语
言——文档的形式有效地进行交流。
(3)系统开发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后一阶段的工作要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也就是
在前期工作文档的基础上进行。
166.生命周期:广义地说,任何系统均有其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
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
167.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1)系统分析——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2)系统设计——确定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3)系统实施——按照物理模型实现应用软件的编制和测试、系统试运行、系统切换、系统交付使用以及运行后的系统维护和评价等工作。
168.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点:
(1)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全局性。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3)有利于整个项目的管理与控制。
169.生命周期法的缺点:
(1)难以准确定义用户需求。
(2)开发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170.原型法:首先由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在短期内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功能不十分完善、实验性的、简易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基本框架,称之为原型。接着运行这个原型,再不断评价和改进原型,使之逐步完善。
171.原型法开发过程:
(1)确定用户需求,进行总体规划、可行性分析
(2)开发系统原型
(3)评价修改原型
(4)满意——运行管理;不满意——修改原型
172.原型法的优点:
(1)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用户参与积极性高
(3)开发周期短,使用灵活
173.对象:就是数据和操作的封装通信单位。
174.消息:对象间的通信。
175.类:就是指一组具有相同结构、操作和约束条件的对象,对象类由“类说明”和
“类实现”两大部分组成。
176.类继承机制:一个类的上层可以有超类,下层可以有子类,形成一种层次结构。一个类可以有多个超类,也可以有多个子类。超类是下层子类的概括,因此子类可以继承超类的属性、操作和约束规则,这就是类继承机制。
177.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的作用:
(1)能实现一个具有快速响应、专用资源和早期查错功能的交互式开发环境。
(2)对系统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
(3)通过强有力的图形接口,实现直观的程序设计。
178.自行开发的优点:
(1)用户的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
(2)系统维护容易。
(3)可锻炼本企业计算机开发应用的队伍。
179.自行开发的缺点:
(1)系统开发周期一般较长。
(2)难于摆脱本企业习惯的管理方式的影响,不易开发出一个高水平的管理信息系
统。
(3)用于企业内部的开发费用高。
180.委托开发的优缺点:
优点:开发周期短;企业不必组织本企业的开发队伍;如果选择了好的开发单位,企业能密切配合系统开发管理工作,使之符合现代信息处理要求,则可开发出水平较高的系
统。
缺点:委托开发由于要由软件公司对企业的系统进行专门的开发,用于外部的费用很高;当企业管理发生变化或扩展时,系统维护工作困难。
161.系统开发的任务:就是根据企业管理的目标、内容、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系统发展的规律,为企业建立起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开发出一套适合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应用软件系统。
162.系统开发的特点:
(1)复杂性高
(2)集体的创造性活动
(3)质量要求高
(4)产品是无形的(5)历史短,经验不足
163.系统工程:是为了合理地进行开发、设计和运用系统而采用的思想、步骤、组织
和方法的总称。
164.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
(1)系统的目的性
(2)系统的整体性
(3)系统的相关性
(4)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5)工作成果文档化,图表规范化
165.文档的重要作用:(2007.10考过简答)
(1)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各种调查分析的结果和设计的技术细节必须以书面形式
记录下来,以供查阅和核对。
(2)开发人员之间、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可利用书面的、超越各自专业的共同语
言——文档的形式有效地进行交流。
(3)系统开发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后一阶段的工作要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也就是
在前期工作文档的基础上进行。
166.生命周期:广义地说,任何系统均有其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
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
167.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1)系统分析——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2)系统设计——确定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3)系统实施——按照物理模型实现应用软件的编制和测试、系统试运行、系统切换、系统交付使用以及运行后的系统维护和评价等工作。
168.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点:
(1)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全局性。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3)有利于整个项目的管理与控制。
169.生命周期法的缺点:
(1)难以准确定义用户需求。
(2)开发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170.原型法:首先由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在短期内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功能不十分完善、实验性的、简易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基本框架,称之为原型。接着运行这个原型,再不断评价和改进原型,使之逐步完善。
171.原型法开发过程:
(1)确定用户需求,进行总体规划、可行性分析
(2)开发系统原型
(3)评价修改原型
(4)满意——运行管理;不满意——修改原型
172.原型法的优点:
(1)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用户参与积极性高
(3)开发周期短,使用灵活
173.对象:就是数据和操作的封装通信单位。
174.消息:对象间的通信。
175.类:就是指一组具有相同结构、操作和约束条件的对象,对象类由“类说明”和
“类实现”两大部分组成。
176.类继承机制:一个类的上层可以有超类,下层可以有子类,形成一种层次结构。一个类可以有多个超类,也可以有多个子类。超类是下层子类的概括,因此子类可以继承超类的属性、操作和约束规则,这就是类继承机制。
177.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的作用:
(1)能实现一个具有快速响应、专用资源和早期查错功能的交互式开发环境。
(2)对系统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
(3)通过强有力的图形接口,实现直观的程序设计。
178.自行开发的优点:
(1)用户的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
(2)系统维护容易。
(3)可锻炼本企业计算机开发应用的队伍。
179.自行开发的缺点:
(1)系统开发周期一般较长。
(2)难于摆脱本企业习惯的管理方式的影响,不易开发出一个高水平的管理信息系
统。
(3)用于企业内部的开发费用高。
180.委托开发的优缺点:
优点:开发周期短;企业不必组织本企业的开发队伍;如果选择了好的开发单位,企业能密切配合系统开发管理工作,使之符合现代信息处理要求,则可开发出水平较高的系
统。
缺点:委托开发由于要由软件公司对企业的系统进行专门的开发,用于外部的费用很高;当企业管理发生变化或扩展时,系统维护工作困难。
181.企业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优点:在合作开发中,可发挥软件公司技术力量强,本企业人员对管理业务熟悉的优势,共同开发出具有较高水平而适用性又强的系统;有利于企
业计算机应用队伍的培养与提高。
182.购买应用软件产品的优点:
(1)软件产品可靠性、稳定性高。
(2)反映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
(3)开发周期短。
(4)费用比较低。
183.购买商品化软件的缺点:
(1)系统实施费用较高。
(2)系统维护困难。
184.系统开发领导小组组成:包括1名公司副经理(副厂长)、系统开发项目组长、有经验的系统分析师,以及用户各主要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共约5~7人组成。
185.系统开发领导小组的任务:
(1)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针策略;
(2)指导项目小组的工作;
(3)批准项目计划;
(4)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客观发展情况进行决策,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5)控制开发进度。
186.领导小组的职责范围:(2007年简答)
(1)提出建立新系统的目标和总策略。
(2)指导项目小组工作,保证满足企业不同部门对新系统的需求。
(3)对开发工作进行监督与控制。
(4)协调系统开发中有关的各项工作。
(5)向上级组织报告系统开发工作的进展情况。
(6)委任计算中心的主要工作人员,规定他们的职责范围。
187.项目小组成员:系统分析师、程序设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
188.信息系统规划:是关于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计划,是企业战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189.系统规划的目的:
(1)保证信息系统开发符合企业总的战略目标,使系统能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2)保证信息系统满足企业各部门对信息的需求
(3)为领导对系统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4)明确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
190.企业的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和可获得的资源情况,为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
191.战略性规划:是宏观指导性的长远规划。
192.执行性规划:是对战略性规划的具体化和细化。
193.信息系统的战略性规划:就是在企业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考虑企业管理环境和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对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进行合理安排,确定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结构关系,并制定出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关键任务和主要
内容。
194.企业信息系统执行性规划:又称为开发规划,是对战略性规划的具体落实。主要
内容有:
(1)系统目标和范围的描述。
(2)系统运行环境描述。
(3)信息系统的硬件与系统软件配置。
(4)系统开发计划。
195.诺兰模型:美国专家诺兰,提出了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即所谓诺兰模型。
196.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
段、成熟阶段。
197.战略集合转移法(SST):是把组织的总战略看成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如管理水平、环境约束)等组成。
198.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的过程:
第一步是识别和阐述企业的战略集
(1)描绘出企业有关的各类人员的结构。
(2)识别每种集团的目标。
(3)识别每种集团的使命及战略。
第二步是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
199.关键成功要素法(CSF):人们借助这种方法,可以对企业成功的重点因素进行辨识,确定企业的信息需求,了解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位置。
200.关键要素:就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指的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
201.CSF分析包括四个步骤:
(1)了解企业及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
(2)识别影响战略目标的所有成功要素,可以借助因果关系树等方法来辅助分析。
(3)确定关键要素。
(4)识别性能指标和标准。
202.企业系统规划法(BSP)的基本出发点:必须让企业的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的目标,让信息系统战略表达出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性的信息,并且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
203.企业过程:就是企业资源管理所需要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和活动。(考过
名词)
204.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一般由企业主管信息系统的领导、系统分析师和有经验的信息管理专家组成的可行性分析小组来负责。明确原系统存在的问题、新系统的目标和范围,对系统地执行性规划进行审定和可行性分析,初步评价解决问题的几种设想和方案,对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而提出建议。
205.初步调查:
(1)企业和环境概况
(2)信息处理状况
(3)开展系统开发的资源情况
(4)企业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系统目标和范围的看法,对系统开发工作的态
度
206.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1)经济的可行性
(2)技术的可行性
(3)系统运行的可行性
207.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现行系统概况
(2)现行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信息需求
(3)拟建系统的规划方案
(4)经济可行性分析
(5)技术可行性分析
(6)系统运行可行性分析
(7)结论
208.结论可以是以下四种之一:
(1)可以立即开始开发工作。
(2)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如资金、技术、管理)具备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3)需要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4)完全不可行,没有必要进行系统开发,终止工作。
209.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用户需求分析和新系统逻辑
模型的建立等。
210.现状调查:是在所确定的系统范围之内,对现行系统进行详尽、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目的是收集一切有关的实事、资料和数据,彻底掌握现行系统的工作状况,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和建立逻辑模型提供依据。
211.系统的业务流程:
(1)调查应按照原系统的管理业务流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深入细致地进行
(2)为了准确地表达原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和便于以后各工作阶段能有效地研究和使用这些调查成果,一般采用业务流程图作为描述原系统业务的工具
212.业务流程图:以一项业务或一组相互关联的业务作为描述对象,对它们的处理过
程及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描述。
213.系统的数据调查:
(1)全面收集与业务有关的所有保存和传递数据的载体,包括各种原始凭证、票据、单据、台账
(2)数据分布的估算
214.数据流程图:即使对原系统进行分析和抽象的工具,也是用以描述新系统逻辑模
型的主要工具。
215.数据流程图特点:
(1)具有概括性
(2)具有抽象性
216.外部实体:指不受所描述的系统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部门、群体,或另一
个信息系统。
217.处理功能:是指对输入数据流进行加工、变换与输出数据流的逻辑处理过程。
218.数据存储:是指逻辑上要求存储的数据,不考虑具体数据的存储介质和技术手段。
219.数据流:是指与所描述系统数据处理功能有关的各类数据的载体,是各处理功能
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集合。
220.扩展的数据流程图的具体内容有两个方面:
(1)应用计算机以后,可以增加许多原来手工处理难以完成的各种功能。
(2)扩展是增加对各种例外情况和错误情况的处理。
221.数据分析的任务:是将数据流程图中所出现的各组成部分的内容、特征用数据字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222.数据字典:是给数据流程图中每个成分以定义和说明的工具。
223.数据字典的作用: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种成分,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功能、外部项等的逻辑内容与特征予以详细说明。
224.数据字典编写的基本要求是:
(1)对数据流程图中各种成分的定义必须明确、易理解、唯一。
(2)命名、编号与数据流程图一致。
(3)符合一致性与完整性的要求,对数据流程图上的成分定义与说明无遗漏项,无
同名异义或异名同义。
(4)格式规范、文字精炼与符号正确。
225.数据项:是数据处理中基本的不可分割的逻辑单位,内容有数据项编号、名称、取值范围、数据项类型、长度等。
226.数据结构:用以描述数据流/许巨存储的逻辑组成。内容有:数据结构名称、编号、包含该结构的数据流/数据存储的编号、该数据结构中包含的数据项名称等。
227.数据流:该条目用以定义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流,内容为数据流的编号、名称来源、去向、包含的数据结构的名称以及单位时间(如年、月、日等)传输的次数等。
228.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条目的内容有数据存储的名称、编号、组成(即数据存储包
含的数据结构)、最大记录数等。
229.处理功能:处理功能的条目内容有处理功能的名称、编号、输入数据流、输出数
据流、处理逻辑概括等。
230.外部实体:外部实体条目内容有外部实体名称、编号、输入数据流、输出数据流
等。
231.功能分析:是对数据流程图中处理过程的功能作详细的说明。
232.决策树:又称判定树,是一种呈树状的图形工具,适合于描述处理中具有多种策略,要根据若干条件的判定,确定所采用策略的情况。
233.决策表:又称判断表,是一种呈表格状的图形工具,适用于描述处理判断条件较多、各条件又相互组合、有多种决策方案的情况。
234.结构化语言:用语言叙述是描述一个逻辑判断过程的最自然的工具。它使用的词汇主要有三种:即祈使语句中明确的动词;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中的名词;表示处理逻
辑结构的保留字。
235.U/C矩阵的正确性,可由三方面来检验:
(1)完备性检验。
(2)一致性检验。
(3)无冗余性检验。
236.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
(1)原系统的状况和问题
(2)新系统的目标
(3)新系统的逻辑设计
(4)有关新系统方案的比较
237.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有:
(1)系统总体设计,其中包括应用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计算机及
网络系统配置方案设计。
(2)系统详细设计,其中包括代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3)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238.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分析的逻辑模型设计应用软件系统的物理
模型。
239.结构化设计的要点:
(1)模块化:即指将系统按一定规则划分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模块是结构化系统的基本元素。
(2)自顶向下,逐步求精。①把整个系统看作一个模块。②越下层的模块,其功能
越具体、越简单。
(3)上层模块分解为下层模块,由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
循环结构。
240.控制结构图:也称为软件结构图或模块结构图,它表示出一个系统的层次分解关系、模块调用关系、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关系,它是系统物理结构的主要
工具。
241.模块间调用,按以下规则进行:
(1)每个模块有自身的任务,只有接收到上级模块的调用命令时才能执行。
(2)模块之间的通信只限于其直接上、下级模块,任何模块不能直接与其他上下级
模块或同级模块发生通信联系。
(3)若有某模块需要与非直接上、下级的其他模块发生通信联系,必须通过其上级
模块进行传递。
(4)模块调用顺序为自上而下。
242.模块独立性:所谓两个模块彼此完全独立,是指其中任一模块在运行时,与另一
模块存在无关。
243.保证模块独立性高是涉及一个系统的关键,它具有以下优点:
(1)系统容易开发。
(2)系统可靠性高。
(3)系统容易维护。
244.模块凝聚:是用以衡量一个模块内部自身功能的内在联系是否紧密的指标,也是衡量模块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凝聚程度的由低到高可分为以下五级:偶然凝聚、逻辑凝
聚、时间凝聚、数据凝聚、功能凝聚。
245.模块耦合: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称为模块的耦合,它是衡量模块间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三种类型:数据耦合、控制耦合、非法耦合。
246.非法耦合:一个模块与另一个模块内部发生联系,即一个模块中的某些内容在另一模块中以某种方式被引用,称为非法耦合。
247.数据库设计的要求和步骤:
(1)满足用户要求
(2)满足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要求
(3)具有较高的范式
248.数据库设计步骤:
(1)概念结构设计
(2)逻辑结构设计
(3)物理结构设计
249.E-R图:描述概念数据模型的主要工具是E-R(实体-联系)模型,或者叫做E-R图。利用E-R图实现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就叫做E-R方法。
250.E-R图绘制步骤:
(1)确定系统实体、属性及联系
(2)确定局部(分)E-R图
(3)集成完整(总)E-R图
集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消除不必要的冗余实体、属性和联系。
②解决各分E-R图之间的冲突。
③根据情况修改或重构E-R图。
251.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建立的基本E-R图,按选定的管理系统软件支持的数据模型(层次、网状、关系),转换成相应的逻辑模型。
252.E-R图向关系模型转换按下列原则进行:
(1)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2)一个联系也转换为一个关系。1:
11:n
m:n
(3)具有相同码的关系可以合并。
253.为了加快数据的检索、显示、查询和打印速度,实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排序;
另一种叫索引。
254.索引关键字:就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字段构成的索引表达式。
255.索引的类型:主索引、候选索引、普通索引、惟一索引。
256.主索引:是能够惟一地确定数据表中一条记录的字段或字段组合表达式。
257.数据表之间的关联:永久性关联和临时性关联。
258.本地视图:是利用本地数据库表、自由表及其他视图建立在本地服务器上的视图。
259.远程视图:是利用远程服务器中的数据建立的视图。
260.虚表:在实际存储器中并没有这样的数据实体;在数据库中仅存放了与关联数据表相应的连接关系和操作要求。此类视图可称为“虚表”或逻辑表。
261.建立视图的目的:
(1)数据库系统是供多用户使用的,不同的用户只能查看与自己相关的一部分数据,以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完整。
(2)为了保证数据表具有较高的范式,往往将一个数据集合分解成多个相关的数据
表。
(3)简化对数据库的操作管理。
262.代码:是计算机和人都容易理解的符号(或语言),能够实现人和计算机的沟通。
263.代码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惟一地标识一个分类对象(实体)。
(2)加快输入,减少出错,便于存储和检索,节省存储空间。
(3)使数据的表达标准化,简化处理程序,提高处理效率。
264.代码设计的原则:
(1)惟一性
(2)简单性
(3)易识别性
(4)可扩充性
(5)合理性
(6)规范性
265.代码的类型:顺序码、重复码、成组码、表意码、专用码、组合码。
266.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代码:部门代码、人员代码、物资代码、设备代码、产品代码、会计科目代码。
267.程序设计:实际上是对象的设计。对象有自己的数据(属性),也包括作用于数据的操作(方法)和对象的响应(事件)。
268.人机对话:也叫人机交互,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为了控制或校验目的,通过计算机显示屏幕,使人和计算机对话(交互)的操作。这种对话操作的界面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菜单方式、工具栏方式、对话框方式。
269.下拉菜单的生成:
(1)打开菜单设计器。
(2)生成。
270.快捷菜单:只要在指定对象上单击鼠标右键,就会立即在屏幕上弹出该对象的快
捷菜单,因此也叫做弹出菜单。
271.快捷菜单创建的步骤:
(1)创建快捷菜单文件
(2)挂接到所属对象
(3)快捷菜单的运行
272.工具栏设计步骤:(2007年考过简答)
(1)建立用户子类
(2)在表单集中建立自定义工具栏
(3)在屏幕上创建自定义工具栏
273.信息的输入包括: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录入两个部分,采集就是确认和获取新产生数据的过程;录入就是把源数据转变为计算机可以识别处理的信息,并保存在外存储器
中的过程。
274.批处理:就是先把数据采集到一个文件中,待检测合格或计算机空闲时,再把数据文件中的数据一次性地输入管理信息系统中。
275.联机处理:是直接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输入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
276.信息输入的原则:
(1)源点输入。
(2)统一输入。
(3)数据简洁。
(4)用户界面友好。
277.“一次输入”原则:因为多次输入同样的数据,难免不出现数据的不一致性,或者格式的不统一性。数据一次输入,多次享用,是最经济、高效、可靠的方式。
278.输入数据的校验:静态校验、重复校验、界限校验、逻辑校验、平衡校验、匹配
校验、存在校验。
279.计算机数据校验的实现:逻辑校验、重复校验、界限校验、匹配校验、存在校验。
280.界面设计的原则:
(1)可靠性高、容错性好。
(2)操作简单,易学易用。
(3)风格一致,布局合理。
281.数据源:是报表数据的来源,可以是数据表、视图、查询或临时表。
282.布局:是用来定义报表输出格式的文件。布局一般提供了列布局、行布局、一对
多布局、多栏布局等。
283.报表输出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屏幕上显示,我们叫做预览;另一种是在打印机
中打印,可以叫做硬拷贝。
284.处理过程设计:就是要对控制结构图中,每一个模块内部的处理过程,进行具体的描述。
285.IPO图:详细地描述这个处理逻辑可以使用“输入-加工-输出”(IPO)图。IPO图将为编制程序提供指导,所以也叫做程序设计任务书。
286.系统设计说明书:又称为系统设计报告,是系统设计的最后成果,也是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和系统实施的依据。
287.系统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包括:
(1)控制结构图及每一模块的详细说明;
(2)数据库设计说明;
(3)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配置说明;
(4)代码设计说明;
(5)用户界面设计说明;
(6)计算机处理过程说明;
(7)实施费用估计。
288.系统实施的准备工作:
(1)建立系统平台
(2)培训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3)基础数据的准备
(4)管理流程重组
289.程序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系统设计说明书中关于模块的详细描述和处理过程的描述,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语言(例如Visual FoxPro)来编制程序的工作。
290.程序设计的质量要求:
(1)正确性。最基本要求
(2)可理解性。
(3)可维护性。
(4)可靠性。
291.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自顶而下、逐步求精。结构化程序方法提出了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基本程序结构,任何一个程序都可以用这三种结构装配起来。
292.语法错误:通常是因程序设计人员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不够,或程序设计基本
功不扎实造成的结果。
293.系统错误:往往是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引起的错误。
294.逻辑错误:指那些虽然不违反系统规则,但是却不合逻辑或不合题目语义的错误。
这些错误系统一般很难自行检测出来。
295.窗口功能:跟踪窗口、监视窗口、局部窗口、调用堆栈窗口、调试输出窗口。
296.调试窗口按钮:运行、单步、单步跟踪、运行到光标处、继续执行、跳出。
297.捆绑: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最大特征是强调构成事物的每一个对象,描述的是每个对象的属性与方法。二者设计在一起,也称捆绑。
298.对象:一般来说,现实世界中可以独立存在的,能够被区分的一切实体(事物)
都是对象。
299.类:是一组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特征的抽象描述,或者说是具有共同属性、共同操
作性质的对象的集合。
300.属性:所谓属性就是对象的特性,是对象外观及行为的特征。301.事件:就是对象可以识别和响应的行为与操作。它一般由用户或系统来触发。
302.方法:对象所具有的功能就是它的方法,因为一种功能必须是由一个过程(或叫
函数)来支持的。
303.过程:可以说就是一段程序(有时也叫方法程序)。
30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
(1)封装性。
(2)可扩展性。
(3)多态性。
305.多态:就是在程序中同名但是具体功能不同的方法可以共存。实现多态有两种方
法,那就是“覆盖”和“重载”。
306.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应当具有以下模块:主程序、系统菜单、系统登陆界面、数据库、数据输入界面、数据输出界面、数据维护功能、数据检索界面、帮助功能、项目文件。
307.系统主控程序:简称为主程序,是用来设置应用系统的操作环境、控制和调用用户初始界面、启动事件循环的最高一级的程序。
308.项目文件:它是应用系统中每一个任务的控制中心,提供了对于任务中所有文件的管理和维护功能。
309.连编:用于将项目文件编辑成应用程序文件或可执行文件。
310.系统测试:是保证系统质量的关键,是对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
统设计和实施的最终审查。
311.系统测试的目的:是努力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并改正错误。
312.错误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功能错误。
(2)系统错误。
(3)过程错误。
(4)数据错误。
(5)编程错误。
313.系统测试的基本原则:
(1)成立测试小组,测试小组应与开发组分立。
(2)精心设计测试用例。
(3)进行回归测试。
(4)集中测试出错多的模块。
314.回归测试:对于测试中发现错误的软件,经修正后,要用原来的测试用例在进行
测试称为回归测试。
315.系统测试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1)单元测试(模块分调)
(2)子系统测试(模块联调)
(3)系统测试
(4)验收测试
316.系统切换:就是指新系统替换老系统,即老系统停止使用、新系统开始运行的过
程。
317.系统切换的四种方式:
(1)直接切换
(2)平行切换
(3)试点后直接切换
(4)逐步切换
318.系统切换的主要工作:
(1)建立系统使用说明文档
①用户操作手册(用户使用说明书)
②计算机操作规程
③程序说明书
(2)系统初始化
319.信息中心: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后,就必须要由人和组织来管理,这个组织在不同的企业中称呼不完全一致。有的称为信息中心、计算中心;有的称为信息部、电
子部、信息处等。
320.集中式:是指将所有信息资源的规划、配置、协调、控制和管理权全部集中于统一的信息中心,企业任何一个部门的信息资源需求都有信息中心负责提供。
321.集中式优点:统一的、集中的、专业化的资源管理和控制,有利于企业全部信息资源的协调和平衡;系统具有整体性,有统一的信息资源标准和操作规范,有利于实现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控制。
322.分散式:的极端形式是将信息资源分别置于企业各部门的管理和控制之下,信息系统开发活动、开发人员、数据存储都采取分散的形式。
323.分散式的优点:能满足各部门内部的信息需求,各部门对信息资源的控制、使用
和维护比较方便。
324.信息中心的任务:是负责总体规划、协调,全局数据库设、维护以及指导各部门
用户的开发、维护工作。
325.信息中心各组成部分:系统开发组、系统维护组、计算机运行组、数据库管理组、网络组。
326.安全性:是指应保护管理信息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部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防止非法使用者对系统资源,特别是信息的非法使用而采取的安全和保密手段。
327.可靠性控制:主要指防止来自系统内部的差错、故障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328.影响安全性的因素:
(1)自然灾害、偶然事件。
(2)软件的非法删改、复制和窃取,使系统的软件遭泄密和破坏。
(3)数据的非法篡改、盗用或破坏。
(4)硬件故障。
329.系统安全性保护措施:
(1)物理安全控制。
(2)人员及管理控制。
(3)存取控制。
(4)数据加密。
330.存取控制:是在共享资源条件下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措施。通过用户鉴别,获得使用计算机权的用户,应根据预先定义好的用户权限进行存取,称为存取控制。
331.信息系统可靠性:是指在运行中能抵御各种外界干扰、正常工作的能力。
332.实用的可靠性措施有:
(1)设备冗余技术
(2)负荷分布技术
(3)系统重新组合技术
333.双工方式:是指一台设备联机运行,另一台同样的设备处于脱机后备状态或处理其他事务。当联机设备发生故障时,可将脱机设备切换为联机运行。
334.双机方式:则是由两台同样的设备并联完成相同的任务,处理相同的信息,然后比较两者的处理结果,相互校对。只有当处理结果一致时,才可认定处理是正确的,可继续进行;如处理结果不一致时要找出原因,纠正错误。双机系统下有一台设备发生故障,另一台可照常工作。
335.系统评价:系统转换投入运行后,运行结果是否达到开发的预期目标,还存在哪些缺陷,应该如何维护和改进,需要进行全面的检验和分析称为系统评价。
336.企业建立信息系统的驱动因素,有以下三种:
(1)降低库存、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2)提高产品响应市场的能力。客户的响应速度和灵活度、订单履行率等。
(3)提高集团管理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
337.性能评价:着重评价系统的技术性能,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响
应时间、容错性、使用效率等。
338.性能评价指标:
(1)提供用户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
(2)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
(3)系统运行效率
(4)信息中心工作质量
339.系统维护的目的:保证系统正常而可靠的运行,并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善和
提高,始终处于正确的工作状态。
340.系统维护的内容:
(1)应用软件维护
(2)数据维护
(3)代码维护
(4)硬件设备维护
341.应用软件系统维护:是指对已开发投入运行的应用软件系统进行局部修改或改进的活动。
342.重新开发:则是指对正在运行的系统要进行重大的改动,需重新开发一个新系统
来取代它。
343.应用软件系统维护的类型:完善性维护、适应性维护、纠错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344.完善性维护:就是在应用软件系统使用期为不断改善和加强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所进行的维护工作。
345.适应性维护:是指为了让应用软件系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维护工作。
346.维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1)数据库安全性控制;
(2)数据库的正确性保护、转储与恢复;
(3)数据库的重组织与重构造。
347.重组织:按原设计要求重新安排记录的存储位置。
348.重构造:改变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349.系统运行的管理制度:
(1)系统操作员操作制度
(2)子系统操作员操作制度
(3)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
(4)文档管理制度
(5)应用软件维护制度
第二篇:计算机复习总结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1. 计算机采用的进制是二进制。
2. 微机硬件系统中最核心的部件是cpu(中央处理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3. 内存比外存存取速度快,但断电后内存中的信息会丢失。
4. 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由8个0、1代码位组成。
5. 计算机五个基本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其中,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
6. 磁盘处于写保护状态,磁盘中的数据可以读出,但不能写入和删除。
7. 微型计算机能识别并直接执行的语言是机器语言。
8. 计算机病毒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计算机程序。
9. 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途径主要是软盘和网络。
10. 1G=1024M1M=1024K1K=1024b
二、Windows操作系统
1. Windows是一个系统软件,属于单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
2. Win98中,呈灰色显示的菜单意味着该菜单当前不能用。
3. 回收站是系统在硬盘上开辟的一块空间,用来暂存从硬盘上删除的文件,回收站里的文件可以清除,也可以还原。软盘等移动磁盘没有回收站的概念。
4. 剪贴板是系统在内存中开辟的一块区域,用于临时存放数据。
5. 常用操作的快捷键:F1帮助,Ctrl+C复制,Ctrl+V粘贴,Ctrl+A全选,Alt+PrintScreen
拷贝当前屏幕窗口到剪贴板,Alt+F4关闭当前窗口。
6. Windows文件名可以有空格,但不能用:?*“<>。
7. 对文件和文件夹均可以进行新建、更名、删除、复制、移动等操作。若要对其操作,首先要选中它。可以同时选多个文件和文件夹,连续选要按住Shift键,跳选要按住Ctrl键。
8. 若将文件或文件夹的属性设为“隐藏”,可以使其在窗口中不被显示。
9. 在Win98中,若某一程序长时间无响应,结束该任务,应使用的组合键是Alt+Shift
+Del。
10. Win98中,可以对系统资源进行管理的是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
11. 从Win98中卸载应用程序,应用控制面板中的“添加/删除程序”。在“添加/删除
程序”的“启动盘”选项卡,可以创建启动盘。
三、Word字处理软件
1. 记事本可以生成纯文本文件,其扩展名为txt,Word文档扩展名为doc。
2. 查找/替换功能在“编辑”菜单下。
3. 在“视图”菜单下可以定制Word窗口界面,可以插入页眉和页脚。
4. 常见排版方法掌握:①字符间距;②首字下沉;③段落缩进(首行缩进和悬挂缩进);④加边框和底纹;⑤分栏。这些功能均在“格式”菜单下。
5. Word带有拼写和语法检查,文字下的红色线表示拼写错误,绿色线表示语法错误。
6. 用word绘制图形时,可以将多个形状选中并“组合”成一个对象。
7. 将图形覆盖在文字上,若不想让图形遮盖文字,可以做的工作是:将该图形的填充颜色设为“无填充颜色”。
8. Excel的主要功能是处理报表,即对大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四、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
1、PowerPoint文档的扩展名是ppt。
2、定义动画是为文字、图片等设置的动态播放效果,而幻灯片切换方式是指幻灯片放映时切换幻灯片的特殊效果。
3、换页方式有“单击鼠标换页”和“每隔…时间换页”两种。
五、FrontPage网页制作
1. 站点是网页的集合,是网页存在的场所。
2. 主页(Home)是网站的第一页。
3. 在Word、PowerPoint和FrontPage中都有书签的概念。书签是文档或网页内部的超级链接标志。
4. 网页的背景音乐可以在“网页属性”中设置。
5. 框架可以将页面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当页面上其他内容变化时,某个窗格中内容可以保持不变。每个被分割的窗格可称为一个框架,框架的集合称为框架集,每个框架才是真正的HTML文件。
6. 常用的图像类型格式有两种:GIF格式(无损压缩,256种颜色)和JPEG格式(损耗压缩,边缘失真,压缩比大,支持1670万种颜色)。
7. FrontPage中最常用的组织版面内容的编排技术是表格。
8. 网页文件的扩展名是htm。
六、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
1. 网络的主要功能是: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
2. 若想连到Internet上,必须遵循的通信协议是TCP/IP。TCP/IP协议是Internet的基础和核心。
3. Internet上的常用应用:www.xiexiebang.com表示商业组织。
7. 新乡医学院的域名是:www.xiexiebang.compute(给变量赋值)、Count(某值是否在某变量即某列中出现)、Recode(由原变量生成新变量)、Categorize Variables(将连续性变量按要求分成等间距的几组)、Rank Case(排秩次)。
7.由原始数据生成简易频数表:
a、使用排序求出最大、最小值,计算出极差;(或使用Frequency过程直接求出极差)b、根据样本量和极差确定组段数、组距、各组段上下限;
c、使用Recode过程建立一个新变量用于记录组段号;
d、使用组段号变量对原变量进行Reports→Case Summaries...统计描述,即可得到简易频数表。附:Case Summaries...过程主要为定量资料的描述服务。用于按指定的一个或多个变量分组统计汇总。
二、常用统计图:
1.条图常用于两个或多个组某指标大小的比较。分3种:简单(单式)条图、分组(复式)条图、堆
积条图(分段条图)。
2.直方图用于观察某个变量的分布情况。若选择display normal curve复选框,则会同时做出
一条当前变量理想状况的正态分布曲线供你比较。
3.箱式图显示数据的实际分布情况。框中间粗线为中位数,方框为四分位数间距范围,上下两个
细线之间的距离是1.5四分位数间距。
4.P-P图和Q-Q图常用于直观表示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5.饼图通常用来表示数据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6.ROC 曲线一般用于比较两种诊断性试验的效果,并判断这些实验的合适的分界点。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菜单)
1.2.3.4.Frequencies过程的特色是产生频数表,分类/定量资料均适用。Descriptives过程则进行一般性的统计描述,适用于正态定量资料。Explore过程用于对数据分布状况不清时的探索性分析; Crosstabs过程则完成分类资料/等级资料的统计描述和一般的统计检验,我们常用的X 检验
也在其中完成。2
四、均数间的比较(Compare Means菜单)
该菜单集中了几个用于定量资料均数间比较的过程,要求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具体有:
1.Means过程:对需要比较的各组数据计算描述指标,进行检验前的预分析。
2.One-Samples T Test过程:进行样本均数与已知总体均数的比较。
3.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过程:进行两样本均数的比较,即两样本的t检验。
4.Paired-Samples T Test过程:进行配对资料的显著性检验,即配对t检验。
5.One-Way ANOVA过程:进行两组及多组样本均数的比较,即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还可进行
随后的两两比较。(要求各总体方差齐)[单应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注意:①Dependent应变量(需要分析的变量),Independent自变量(分组变量)。
②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适用于两分组;多于两组,要对均值进行比较的,应选用One-Way ANOVA过程;若两组之间彼此不独立,应选用Paired-Samples T Test过程;若需比较的变量明显非正态分布,应选用Nonparametric Tests中对应功能进行分析;若需比较的变量是分类变量,则应选用Crosstabs功能作交叉表进行卡方检验。
五、方差分析(General Linear Model菜单)
要求:各样本独立、正态、方差齐(即每一个单元格中的方差齐)。实际上方差齐不作要求。1.
2.3.
Univariate子菜单:两因素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单应变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Multivariate子菜单:多元方差分析。[多应变量的方差分析] Repeted Measures子菜单: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4. Variance Components子菜单:用于对层次数据拟合方差成份模型。
六、非参数统计分析(Nonparametric Tests菜单)
1、分布类型检验方法:亦称拟合优度检验方法。即检验样本所在总体是否服从已知的理论分布。具体包括:
Chi-square test:用卡方检验来检验二项/多项分类变量的几个取值所占百分比是否和我们期望的比例有没有统计学差异。与行×列表卡方检验区别:Chi-square test是检验分类数据样本所在总体分布(各类别所占比例)是否与已知总体分布相同,是一个单样本检验。行×列表卡方检验是比较两个分类资料样本所在的总体分布是否相同,在spss中要用crosstable菜单来完成。
Binomial Test:用于检测所给的变量是否符合二项分布,变量可以是两分类的,也可以使连续性变量,然后按你给出的分界点一分为二。
Runs Test:用于检验样本序列随机性。一般来说,如果该检验P值有统计学意义,则提示有其他变量对该变量的取值有影响,或该变量存在自相关。
1-Sample K-S Test:采用柯尔莫哥诺夫-斯米尔诺夫检验来分析变量是否符合某种分布,可以检验的分布有正态分布、均匀分布、Poission分布和指数分布。
2、分布位置检验方法:用于检验样本所在总体的分布位置/形状是否相同。具体包括: 2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s:即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分布位置的检验。
K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s:成组设计的多样本分布位置的检验,此处不提供两两比较方法。Related Samples Tests:配对设计的两样本分布位置检验。
K Related Samples Tests:配伍设计多样本分布位置检验,此处同样不提供两两比较。
实验考试重点:
1、在Word中生成目录;
2、输入保存一个数据文件。
第三篇:计算机应用基础复习(精选)
计算机应用基础
复习资 料
1.信息系统一般包括(ABCD)。(多选)
A.管理信息系统B.数据处理系统
C.决策支持系统D.办公自动化系统。
2.RAM的全称是(A)。
A.Random access memoryB.randam accessable memory
C.random accessable memoryD.randam access memory
3.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B)投入使用。
A.1972年B.1969年C.1971年D.1970年
4.以下(ABCD)属于对微机的维护。(多选)
A.保持电脑工作环境清洁B.减少震动与冲击
C.养成正确关机的习惯D.养成经常整理硬盘的习惯
5.(B)不是设计实时操作系统主要追求的目标。
A.及时相应B.资源利用率C.快速处理D.安全可靠
6.下列(D)类型IP类型包括最多的主机地址。
A.E类B.C类C.B类D.A类
7.冯·诺依曼的设计思想是(B)。
A.运算程序B.存储程序C.控制程序D.应用程序
8.(A)是第一个用于科学计算的高级语言
A.FORTRANB.JavaC.C#D.SQL
9.下列(D)机构简称中代表我国IP地址管理中心。
A.NICB.InterNICC.APNICD.CNNIC
10.下面关于系统主机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系统主板简称主(机)板或母版B.对任何计算机系统而言,主板是通用的C.主板上主要布置有:CPU插座、内存条插槽、CMOS芯片、BIOS芯片、cache芯片、跳线开关、接口电路等
D.各主要部件通过总线结构互相连结起来
11.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一般以(C)编码形式出现的。
A.八进制B.十六进制C.二进制D.三十二进制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计算机主要性能指标的是(D)。
A.运算速度B.字长C.主频D.操作系统版本
13.第一代电子计于版面的构成要算机采用的主机电器元件为(A)。.A.电子管B.超大规模集成电路C.晶体管D.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14.现代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四个要素中,(C)是最重要的部分。
A.若干被管代理B.至少一个网络管理器
C.一种网络管理协议D.一个或多个管理信息库
15.目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有(ABCD)。(多选)
A.数据传输B.资源共享
C.实现分布式信息处理D.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16.CPU全称是(B)
A.cetral procesing unitB.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central procssing unitD.cetral procssing unit
17.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主机电器元件是(A)。
A.电子管B.晶体管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D.大规模集成电路
18.按照计算机原理分类,可分为(ABD)。(多选)
A.混合式B.模拟式C.集成式D.数字式
19.在下列领域中,广泛应用计算机的是(ABCD)。(多选)
A.科学计算机B.实时控制C.人工智能D.数据处理
20.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的5次巨大变革的顺序是(C)。
(1)文字的誔生(2)语言的诞生(3)印刷术的诞生(4)计算机技术的应用(5)电磁波的应用
A.12345B.23145C.21354D.12354
21.一条指令通常由(CD)两个部分组成。(多选)
A.操作行B.操作字C.操作数D.操作码
22.下列(C)不属于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A.文件管理B.存储管理C.汇编管理D.设备管理
23.(B)不是设计实时操作系统主要追求的目标。
A.安全可靠B.资源利用率C.及时相应D.快速处理
24.以下(D)不是BIOS的功能。
A.程序服务处理B.自检及初始化C.硬件中断处理 D.软件中断处理
25.输入汉字时所采用的编码是(C)。
A.汉字国标码B.汉字机内码(内码)
C.汉字输入码(外码)D.汉字字形码
26.指令是用()形式表示的代码。B
A.八进制B.二进制C.十进制D.数据
27.操作系统提供给程序员的接口是(A)。
A.系统调用B.进程C.系统库D.系统调用和系统库
28.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ABCD)。(多选)
A.环行拓扑B.星型拓扑C.总线拓扑D.混合型拓扑
29.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ABCD)。(多选)
A.传输介质B.网络操作系统C.计算机D.相应的应用软件
30.(C),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骨干网(CHINANET)工程建成开通。
A.2000年6月B.1998年6月C.1996年6月D.1997年6月
31.以下(C)不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A.InformixB.OracleC.LinuxD.SQL Server
32.(A)组织还没有信息网(ISONET),负责与成员国交流、交换国家和国际标准、技术规程规定和其他标准化文件资料等。
A.国际标准化组织B.区域标准化组织C.行业标准化组织 D.国家标准化组织
3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有(ABCD)。(多选)
A.过程模拟领域B.影视娱乐业C.旅游业D.教育领域
34.微型计算机的特点是(ABCD)。(多选)
A.价格便宜B.灵活性大C.使用方便D.体积小
35.(D)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
A.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B.实现分布式信息处理
C.资源共享D.数据传输
36.目前我国拥有的国家级骨干网络中,(C)代表中国教育和科研机构网。
A.ChINANETB.CERNETC.CSTNETD.CHINAGBN
37.IP管理中最常见的就是(D)的问题。
A.地址写错B.地址重定向C.得不到地址D.地址盗用
38.一般把速率超过(B)的接入称为宽带接入。
A.1.5MbpsB.1 MbpsC.2 MbpsD.0.5 Mbps
39.(C)是目前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利用计算机来加工、管理和操作任何形式的数据资料,如企业管理、物资管理、报表统计、帐目计算、信息情报检索等。
A.人工智能B.实时控制C.数据处理D.科学计算机
40.以下(ABCD)部件组成计算机。(多选)
A.输入、输出装置B.存储器C.控制器D.运算器
41.与TCP/IP有关联的网络管理协议的名称是(B)。
A.CMIPB.SNMPC.SMTPD.NMTP
42.在如今生活中,已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计算机是(C)。
A.工作站B.大型机C.微型机D.巨型机
43.通常所说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是指每秒钟所能执行的指令条数,一般用(D)来描述。
A.一万条指令/秒B.千万条指令/秒C.十万条指令/秒 D.百万条指令/秒
44.(D)指明该命令要完成的操作的类型或性质。
A.操作行B.操作字C.操作数D.操作码
45.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计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程序员必须手动控制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十分昂贵,唯一想到利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问题的人是德国工程师(B)。
A.冯·诺依曼B.楚泽C.图灵D.迈克尔·赞舍尔
46.以下(B)设备不属于输出设备。
A.打印机B.鼠标C.显示器D.绘图仪
47.现代操作系统的两大最基本特征是并发和共享。A
A.正确B、错误
48.以下()设备不是输出设备。
A.打印机B.显示器C.鼠标D.绘图仪
49.以下(ABCD)属于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多选)
A.控制器B.只读存储器C.运算器D.鼠标
50.外部设备是指连在计算机以外的设备,它一般分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A)
A.正确B.错误
51.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数据进行各种运算,以下(A)不是基本逻辑运算。
A.差B.非C.或D.与
52.主板会根据(C)来识别硬件,并进入操作系统发挥出支撑系统平台工作的功能。
A.OSB.KDEC.BIOSD.PCI
53.目前586(Pentium, Pentium Pro, Pentium II, PentiumIII, Pentium 4)的字节大多是(B)位。
A.64位B.32位C.16位D.8位
54.当某台计算机负担过重时,或该计算机正在处理某项工作时,网络可将新任务转交给空闲的计算机完成,这属于计算机网络功能的(B)。
A.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B.实现分布式信息处理
C.资源共享D.数据传输
55.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他有(ABCD)特点。(多选)
A.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B.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C.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D.支持资源共享
其他:冯诺依曼思想,计算机存储单位(位、字节等)及换算关系,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如英文字符占多少空间,中文字符占多少空间),计算机网络定义、计算机网络包含几种技术、网络的功能,存储器(主要是内存)分类
第四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
1.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在美国问世。
2.计算机的时代划分: 电子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和大规模集成电器计算机时代。
3.计算机的主要应用:网络应用 电子商务 科学计算
4.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CAM计算机辅助制造
CAT计算机辅助测试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5.计算机的特点: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存储量大、记忆功能强,具有逻辑判断能力、运算自动化。
6.计算机系统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7.硬件系统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8.控制器和运算器合成为中央处理器CPU CPU和内存又称为主机。
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又统称为外部设备。9.运算器的运算分为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10.存储器按功能不同可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11.内存储器又称为内存或主存,主要用来存放CPU工作时用到的程序和数据及计算后得到的结果:CPU只能直接访问内存,外存中数据需要先调入内存再读取。
12.随机存储器(RAM)允许用户随时进行数据读写的存储器,断电后数据全部丢失。
13.只读存储器(ROM)只允许用户读取数据,不能写入数据的存储器,断电后数据不丢失。
14.外存储器 主要用来存放需要长期保存的程序和数据。
15.软磁盘 又称软盘 速度慢 容量小 ;硬磁盘 又称硬盘,寿命长、存储量大。16.速度、容量、价格:硬盘>光盘>软盘 17.高速缓存
18.计算机主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和鼠标;主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屏和打印机。19.微机的总线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三类。20.软件是各种程序的总称,不同的功能的软件由不同的程序组成,这些程序经常被存储在计算机的外存储器中,需要使用时装入内存使用。21.微机软件系统通常可以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2大类。
22.系统软件是微机必备软件,它是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基础。操作系统是最重要的系统软件。
23.应用软件是人们为了解决某种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各种各样的软件。
24.计算机操作系统有:DOS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
25.计算机性能指标:字长、速度、容量、带宽、版本和可靠性。26.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都是以二进制形式编码表示的。27.二进制
八进制
十进制 十六进制
28.二进制的优越性:技术可行性、运算简单性、温和逻辑性。29.进制数值间的转换:
30.计算机使用的标准编码是ASCII(阿斯克码)。ASCII编码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美国国家信息标准代码》,它使用一个字节的低七位(高位为0)来表示一个字符。0b1b1b3b4b5b6b7
31.将国标码,规定每个汉字符号用2个字节表示,每个字节的最高位维0其余低七位表示汉字符号编码信息。为了与英文字区别,将国标码的每个字节的最高位置为1,得到对应的汉字符号的内码表示。32.程序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33.用高级语言设计的程序称为高级语言源程序。源程序不能直接被计算机理解执行,不需进行过饭以后才能执行。通常有2中方式执行:编译方式和解释方式。
34.汉字输入编码方案主要可分为4类:拼音码(音码)、字形码(形码)、音形码、流水码(区位码输入,无重码)。
35.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3个基本特性:处理信息形式的多样性、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和人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
36.多媒体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压缩和解压压缩。37.JPEG标准,针对静止图像的压缩国际标准。
38.MPEG标准,针对活动图像编码,即信息压缩和解压缩。
第二章
1.操作系统是最重要的软件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2.Windows系统是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3.键盘组合键功能:鼠标指针常见形状及作用。
4.Windows XP系统可分为活动窗口和非活动窗口。活动窗口最多只有一个,而非活动窗口可能有多个,也可能没有。5.用鼠标拖动黄口的标题栏完成 移动 6.窗口切换:Alt+Tab Alt+Esc
7.快捷方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图标(也称快捷图标),它实质上是一个指向对象的指针,而不是对象本身,快捷图标所处的位置不影响其对象的位置,更名或删除也不会影响到对象本身。
8.在windows XP系统中文件名的长度可以有255个字符。文件名中不能出现的特殊符号有:/,\,<,>,|,“,﹡,?。
9.“回收站”是硬件中的一块区域,使用“回收站”中只能存放硬盘中的文件及文件夹。
10.剪贴板是windows XP系统中一段连续的可随存放信息多少而变化的内存空间,用来临时存放交换信息。每次只能存放最细剪切和复制的信息,新的信息将会无条件覆盖旧的信息。11.命令提示符窗口有2中各种方式:窗口工作方式和全屏幕方式,用Alt+Enter键进行转换。
第三章
1.Word2003是一种运作在windows平台上的文字处理应用程序,扩展名:.doc。
2.标尺有水平标尺和垂直标尺之分,在“页面”视图下才可见垂直标尺。3.保存:第一次保存文件不管是用“保存”还是“另存为”均会出现另存为对话框。
4.特殊号码的输入:单击“插入”下拉菜单中的“符号命令”,打开对话框。5.用鼠标选中文本:
6.状态栏的右下角“改写”字样的深浅来表示当前处于“插入”还是“改写”状态。插入和改写通过Insert键来进行转换。
7.视图可分为:普通视图。Web版式视图、页面视图、大纲视图和阅读版式。8.在页面版式中,屏幕看到的页面内容实际打印的真是效果(控制符除外)9.段落对齐方式:两端对齐、居中、左对齐、右对齐和分散对齐。
10.格式刷用来将某种选定对象或文本的字符及段落格式的复制(不复制内容)到另外的对象或文本中。
11.页眉页脚的设置:单击“视图菜单”下拉菜单中的“页眉和页脚”命令进行设置。
12.Del键仅能删除其内容,不能删除无安定的表格部分。
第四章
1.Exce2003是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电子表格软件,扩展名.exl 2.一个工作簿有三个工作表组成(缺省情况下),一个工作簿文件至少有一张工作表,最多有255张工作表。
3.最大行号是65536,最大列号是256。
4.公式是以“=”开头且有常量函数及运算符、单元格地址、单元格名称组成的序列。
5.强制换行“Alt=+Enter”
6.在同一个工作表中单元格的引用:相对引用、决对引用和混合引用(在行号或列号前加$来表示单元格名称)。
7.单元格复制:如果选择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格中,使用相对或混合地址,复制后结果将会变化;如果使用的是绝对地址,则结果不会变化。
8.在excel2003系统中,可建立2中类型的图小:嵌入式图标和独立式图标。9.分类汇总前要先进行排序,将同一类数据按要求进行汇总。
第五章
1.中文PowerPoint是专门处理电子文稿的软件,制作的演示文稿的扩展名为:.PPT。一个演示文稿由一张或多张幻灯片组成。
2.演示文稿视图可分为:普通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以缩图方式显示,不能编辑内容)、幻灯片放映视图(“幻灯片放映”从当前幻灯片开始)。3.一般演示文稿的扩展名为:.PPT。如果类型存放为:.PPS,则该演讲文稿为自动播放演示文稿文件,即打开该文件时,演示文稿自动处于放映状态。4.幻灯片放映方式:单击“幻灯片放映”下拉菜单中的“观看放映”命令;单击“视图”下拉菜单中的“幻灯片放映”命令:单击“幻灯片放映”工具按钮(从当前页放映);按F5键。
5.超链接,建立后其文本下面加上了下划线成为超链接符号。
第六章 1.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的核心,它是一种系统软件,建立在操作系统基础之上,对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2.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关系模型中,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一张二维表格。
3.Access数据库是一个典型的小型数据库,扩展名为:.MDB
第七章
1.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将分散而独立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在相应软件的支持下相互通信的系统。
2.路由器:是网络层中的中继系统,除网桥的功能以外,还具有路由功能,适合在运行多个网络协议的大型网络中使用的互联设备。
3.网关:又称高层协议转化器,一般用于不同类型且差别较大的网络系统间的互联。也可用于同一物理网而在逻辑上不同的网络互联。4.常用网络介质有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5.双绞线不能超过100米。
6.网络协议是网络系统中通信双方维了能正确、自动地进行通信,针对通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而制定的一套规则和约定的集合。7.OSI协议是层次图
第一层:物理层 第三层:网络层 第四层:传输层 第五层:应用层 8.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
9.网络地域的分类: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城域网(MAN)。10.IP地址的长度维32个二进制数,划分为4个字节,可以标注的主机个数为2的32次方个。为了方便用户理解记忆,采用点分十进制标记法,每个字节的二进制数值用一个十进制数值表示,数值间用“。”隔开。11.IP地址分为动态IP地址和静态IP地址。
12.TCP称为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P称为网络协议(Internet Protocol)。
13.DNS域名服务 实现IP地址和域名之间的相互转换。
14.FTP 文件传输协议主要用于Internet上2台计算机之间的文件传输送。15.Telnet远程登录 可以使用Internet网络上的一台计算机仿真称为一台计算机的终端并与网络上的任何一台主机相连。
16.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利用TCP协议在Internet 网络上传输超文本。17.网上浏览器服务通常是指WWW(Word Wide Web)万维网服务,它是Internet信息服务的核心。
18.Web服务器中的网页是一种结构化文档,它采用超文本描述语言(HTML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可以是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
19.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用户名@主机名
第八章
1.开机顺序是先外设后主机,关机与开机相反。
2.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指令或者程序代码。3.计算机病毒主要特点有传染性、隐蔽性、破坏性和潜伏性。
第五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我每学期必上课程之一。虽然这门课上过数次,但我从来不敢马虎怠慢,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编写教学计划、备课,到课堂教学、答疑、批改作业、成绩考核、操作实验,我都能踏踏实实地做好。而这学期主要担任的是11广告制作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同时兼任该班班主任。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下,我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下面我把这学期的工作做简要的总结。
1、潜心钻研,认真备课。
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学习指南参考书,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认真写好教案,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以生为本,微笑上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集体讲授法、小组协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微笑行动,也是我对自己的教学的新的要求,学生喜欢老师的笑脸,这样能给学生自信.3、虚心学习,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认真总结经验,取长补短.经过听课,评课,本学年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上机时间达80%以上,保证了同学们有充分的上机时间。学生成绩的取得,首先取决于学校机房的建设,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足够的上机训练时间是教学考证的根本保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一个大方向,就是以操作为中心。经过一年的积累,我基本上能做到,只要学生想考证,就有把握让他考得到。
5、采用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班的整体素质。差生往往学习成绩差,自信也差。提高差生成绩,重点在于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抓差生要双管齐下,首先,要有给差生表现的机会,凡是差生有了一点小进步,就一定要宣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对差生,要有耐心。差生之所以差,或者不爱学习,时间用来干别的事,或者是脑子不好用,反应慢,总之,是学习时间不够,我就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陪着他一起练习。另外,还充分发挥学生中“小老师”的作用,组成学习小组,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理论考试题加复习。
理论题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只要理论基础好,成绩就一定会提高。因此我们主要利用学习指南的习题册对学生提出要求,做相应的习题。
6、多做模拟试题,经常测试评讲,对重点难点多做分析和点评等。
当然,我也看到了本学期的不足,比如说,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深,以后还需多花时间去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在教学方面,还应多向老教师、优秀教师学习,以提高自已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新期的技工教育和学校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