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借景抒情作文1000字归园田居

时间:2019-05-15 10:5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借景抒情作文1000字归园田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借景抒情作文1000字归园田居》。

第一篇:高中借景抒情作文1000字归园田居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高中借景抒情作文1000字:归园田居

一声清脆的啼鸣打破一夜的寂静,天空慢慢张开了那双湛蓝的眼,使看见的人都仿佛受到了心灵的洗礼。大地发出了沉重的声响,又有什么在它的体内诞生了。在连着天际的山后面,一缕金色的耀眼阳光缓缓地似抚摸般的跃上了他那尚未清醒的脸庞,草帘轻响,惺忪的双目慢慢的打开了。美好的一天,又重新开始了,洗净铅华的世界重新苏醒了。

想着前段日子种下的小禾苗,一抹微笑慢慢袭上了他的唇角。呵,今天又是什么样子了呢?梳洗时的他,无不想着那几颗稚嫩的小幼苗,“吱扭”一声地打开那小巧精致的木栅门,深吸一口气,慢慢踱步走了出去,顺势带上了门。好似在仙境行走一样,周围都是浓浓的白雾。世界在他眼中的是全白的,唯独那几抹亮色一下抓住了他的思绪:也不知那草是怎么长的——全身都是晶莹的如钻石的露珠,一颗一颗俏皮的在页面上滚来滚去,像不听话的孩子一般。轻笑一声,目光转向了别处,不远处的几朵小花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眼球。那些像仙子一般的娇艳欲滴的花更让人心生怜惜,这些不知名的花儿虽不像养在皇宫里的牡丹般雍容华贵,却也有小家碧玉般的灵动柔美。放开了手,又重新上了路。

来到了山脚下,才自觉是多么的渺小。这是他那简陋的小茅屋南边的一座小山,即使没有像其他名山一般大的名气,没有那么巍峨,但在他的眼中却也有一番滋味。扛着一把精巧的小锄头,顺着那条崎岖的小路,山下的景色渐渐被他收入眼中。果然,只有在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才能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根本经不起一点点的动荡。不多一会儿,一片小小的菜园便出现在了面前,虽然不大,但还是可以从一些细节中看出主人的细腻和认真的:一只空的水桶,一把沾满泥土的铲子。他放下了手上的东西,一步一步慢慢地来到那几颗心心念的苗儿面前。

像一个小女孩发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样,他用手比划着,估摸着到底长大了几寸,全然没有注意那些在他身边已有他一半高的杂草。他兴奋得左捣捣,右翻翻,不知疲倦地忙活着,没过多久,额头上便出现了一层薄汗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强烈的热情阳光逐渐被柔和的冷清月光以及满天点点的星光所取代。好似一下子回过神来似的,又扛起了锄头,一步步的逛了回去。似乎是感到了阵阵的凉意,迎着月光,满身沾满了还带着青草和泥土味的水珠儿。哈哈一笑,重新回到了那间自己亲手搭的小茅屋,解衣欲睡时,瞥见了帘外的那一抹光亮。夜里带着丝丝凉意的风轻轻拍打着茅屋后面的一排年轻的湘妃竹,柔软的竹叶轻轻摩擦着,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首醉人的催眠曲。眼睑终于慢慢地重新合上了。不久,呼吸也变得均匀了。整个世界又恢复了如黎明般的寂静。一夜好梦,等待着大地的重新苏醒,等待着美好的一天的重新到来。

第二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论语教学:【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二、问题导入:

从这个单元开始,我就进入了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殿堂,前面我们刚学过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对中国古典的诗词有所接触,那么你们知道中国的诗歌在表现内容上可以划分了哪些种类吗?譬如说赠别友人的称之为送别诗;写边境军旅生活的称之为边塞诗;而写山水自然风光的我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你们知道我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是谁吗?(学生回答:陶渊明)是的,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诗歌。

三、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四、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赏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六、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2.为何而归?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提问:找出描写田园的诗句?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提问:作者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生活? 明确:闲适、宁静和幽美的田园生活。提问:在描述这些语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以动衬静、白描、融情于景

延展:所谓白描,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什么做人的启示?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取舍。

八、全班诵读,小结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比较阅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思考:

该诗在写景、抒情方面与课文相比有何异同?

附:板书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教学反思

说起要开《归园田居》的课,最初是让我有些忐忑不安的,因为诗人陶渊明的遭遇及生活的处境是现在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学生自身阅历、情感体验的不足,造成了学生情感与课文内容的隔阂。如何去消除这些客观存在的隔阂,我想自己是比较迷茫,在如何处理本次公开课教学的问题上,我请教了高一集备组长跃辉师和我的指导老师明珠师,她们给我很多的建议,在最初的教学设计当中,我的设计是显得比较平庸,重点不突出,幸而得到她们的指导,让我重新整理了自己思路。

《归园田居》是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这首诗的诗意相对前两首较好理解,所以本诗设计为以学生理解为主,教师以问题点拨的教学方式。这一课当中我围绕一个归字设计了四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既然是教师以问题来点拨学生,那么这看似简单的一两个问题就成为了设计的关键。我的教学思路完全是根据我设计的四个问题展开的,除了着眼于课文的分析之后我还根据高考的要求,对于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涉及:你认为本诗在描写景物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以此带出对“白描”这一重要的知识点的巩固,并进一步体会古诗“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在陶诗中的运用。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什么做人的启示?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经验。这首诗这样处理下来,教师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们感觉到是自己通过思索和讨论解读出了一向较为畏惧的古诗,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这首诗的学习。

讲完这堂公开课之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理解作者情感方面的技巧还远远不够;二在诗歌诵读上还做得不好,既然是诗歌教学,那么必须要让学生多读,在诵读中体会情感;三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没有给他们留太多时间,只是我在一味的讲授,应该要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独立思考。

第三篇:归园田居教案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 ——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一种什么生活? ——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的诗歌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出仕做官,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这可谓是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情结”。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熟悉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 摒弃世俗 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先试归纳,教师再明确: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3、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四、分析艺术特色:

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五、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第四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从而体会诗中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

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及描写(白描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前一阵子风靡网络的一款游戏,叫开心农场,同学们肯定不陌生。很多玩家都沉迷于自拔不能自己,废寝忘食,甚至有人在凌晨2:00起床偷菜,或者自己到农场除除虫、除除草,可以说吸引玩家的不只是游戏本身,还有的就是这种田园生活的美妙的感觉,玩家后来已不满足于虚拟的空间中玩,放到现实中去。现在每到周末,很多人就会驱车逃离喧嚣的城市去乡外,然后耕作一块属于自己的农场,去感受这种田园风光的宁静与悠然。其实早在1700年前,我国东晋就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为了追求心中的田园梦,自辞官职,远离官场,回归田园,而且在他回归的过程中开创了田园诗,被后人誉为“隐逸诗人”之尊,“田园诗人之祖”。祖、尊呀很厉害,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这位诗人就是陶渊明。

二、讲授新课:

(一)知人论世:

1、根据初中学过的诗,回顾一下陶渊明的诗。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他还爱菊花,在《饮酒》中反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勾画出了一副不受外面影响的环境幽静的世外桃源。他淡泊名利,喜欢读书,在《五柳先生传》中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五柳先生”(自号)“靖节先生”(后人)“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隐逸诗人”(41岁辞官归田)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在辞官之际,写下了《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3、时代与生平经历:

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式的人物,他却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东晋在建国之日起,便处于“王与马,共天下”的事实中,在他短短的几十年中经历了3个皇帝,十个朝代。各路人马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陶渊明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曲折,而且身在官场之中, 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使舵, 相机而动, 委曲求全, 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渊明而言, 的确是无可 言表的悲凉。

尽管他生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早年的陶渊明却怀有 “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门阀制度森严。出生庶族的他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中年:直到29岁时才出仕,之后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在42岁担任彭泽县令时,在官第81日,正赶上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整齐齐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晚年:在他辞官的22年中,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并开创了田园诗派。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63年的生命历程。可以说陶渊明政治上的不幸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解词:归——本义女子出嫁,后来引申为女子回娘家,又引申为返回。提问:返回到田园居住,谁要返回?有哪些疑问?

1、从什么地方返回?(从何而归)

2、为什么返回?(为何而归)

3、返回到那里?(归向何处)

4、返回后如何?(归去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诗歌。

(三)、朗读课文。

1、先听老师泛读,解决生字词,理清诗歌大意。

(五言诗朗读节奏:二一二;二二一;一二二)

2、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并思考以上4个问题。

(四)、解读诗歌:同学们读完此诗,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1、从什么地方返回?(从何而归)

A、请同学们联系陶渊明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思考!明确:官场 B、进一步提问:那么诗中诗人把官场比作什么呢?从全诗中来找。明确:尘网、樊笼

C、诗人把官场比喻成尘网和樊笼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官场的厌恶之情。从哪儿看出呢?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实为13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落”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久在”显示诗人在官场之久的痛苦。

好,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就是第二个问题“为何而归”的原因之一,那么请同学们讨论总结一下原因之二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2、为何而归? A、从课文那几句看出返回的原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诗人本性喜爱自然。那么诗人“归”的原因就是对官场的厌恶和本性爱自然。

B、提问:怎样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鸟”和“池鱼”呢?

明确: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诗人以“羁鸟”和“池鱼” 自比,“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暗示诗人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样,失去自由。他也像“羁鸟”“池鱼”一样渴望适合自己生存的田园生活。所以诗人要归,而归向何处呢?看第三个问题。

3、归向何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园田)

A、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拙”字。“拙”自谦之辞,这里引申为“原始,本真的”。“守拙”表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过田园生活。

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点明了全诗主旨所在。B、(迅速找出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并齐声朗读)诗人回到田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明确:“榆柳荫后檐,······鸡鸣桑树颠。”

我们来看是怎样一幅画面呢,房屋四周有十余亩地,八九间草屋,屋后榆柳成荫,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侧耳倾听,在深巷中有狗叫的声音和鸡在桑树上得意的鸣叫。

板书:看,听。明确:看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听到“狗吠、鸡鸣”。(板书:景语)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常见的事物,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的田园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板书:情语)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提问:诗人面对如此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画面有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看最后几句。

5、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同学们看反映作者归隐后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表现了诗人过着一种愉快、喜悦、轻松、自由的田园生活。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使我想起《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体现了虚室有余闲。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同学们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解答,对全诗也应该有一定的把握了。

三、课堂小结:

这就是陶渊明,她的归来,她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在历代文人学士中,和陶渊明一样懂得舍得的诗人很多,李白摆脱污浊官场,唱出了“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成就了“诗仙”的美名;苏轼放弃了污浊官场,在长江边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言,开创了豪放诗派;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所以,同学们,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追求,当这追求如夜空中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会有烦恼,你要做的不在困苦中消沉,而是要学会舍得。

四、布置作业:

1、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2、背诵本诗。

五、课后记载:

第五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2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这一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比喻的修辞,以“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追问: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

1、陶渊明思想的溯源: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2、赏析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七、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板书设计:归园田居

陶渊明

为何而归 厌恶 官场(尘网、樊笼)——比喻 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喜爱 田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归去如何(村庄、炊烟)白描手法

(狗吠、鸡鸣、桑树颠)

自己(羁鸟、池鱼)——比喻

下载高中借景抒情作文1000字归园田居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借景抒情作文1000字归园田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1【教材定位】《归园田居(其一)》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课文都是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归园......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所要说的是《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解说。 一......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风格特点。 2.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陈华方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08级对外汉语2班的陈华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设计及其这样设计的理由和依据。 一......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意境。 2.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课前预......

    归园田居 有感

    归园田居有感——勿把帘子遮住眼 曾几何时,你有没有想过抛下所有一切、放下心里所有包袱勇敢去追寻自己真正的生活,在追寻中感受自然的魅力、在找寻中感受生命的悸动、在执着......

    归园田居教师版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 方法。。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