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所要说的是《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作用。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还确立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一节语文课的组织上,教学重点的确立既关系到教材中知识重点的确立,又关系到通过知识重点教学发展能力等问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 点:(1)体会作者笔下的田园之美。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 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四、说教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1、主要采用点拨法、诵读法。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本课着重点主要在于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的讲解。反复朗读在于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把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结合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2、多媒体教学法
优点在于让学生能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更加直观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说学法
叶圣陶指出“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到知识,更拿到了打开知识世界的钥匙,从而通向终身学习之路,走向成功,这是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在本节课中,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
(一)圈点阅读法:教师应该适当地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圈点、画线的良好阅读习惯,这其实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二)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六、说教学过程
课时: 计划1课时或者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具体视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而定。
1、导入新课(计划用时2分钟)导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兴趣引导,能让学生尽快的从下课完的气氛中进入到上课的气氛中,让学生尽快的把注意力转移到本堂课的学习中。
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归隐田园的故事导入《归园田居》。
2、作者简介(计划用时2分钟)主要是对作者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结合作者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结合学生预习使学生在课前就进入陶渊明诗风所营造的氛围,为学习本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好准备。作者情况将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让学生能够迅速的浏览一遍。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以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传为佳话,从此辞官归隐,从此结束了身不由己的仕途生活,终老田园,死后世称“世称靖节”。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的是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 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归园田居》是一组组诗共五首,本诗是第一首。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计划用时3分钟)
请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由教师提示指正个别字的读音及重点字词意义。以完成前面教学方法中所提到的点拨法、诵读法的教学模式。
4、解题(计划2分钟)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从而提出问题:“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出:“归”。
从而进一步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从而提出以下四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并通过学生朗读课文,自由讨论,探究学习寻找相关信息,来回答上述问题,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主动性。在重难点问题上,教师将进行点拨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5、内容探讨,读读背背(计划用时25分钟)(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从而归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归来?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性)
从而归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淡泊明志)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从而归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自然的向往)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恬静,朴素,和谐而充满生机)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明确:这里作者通过几处普通的意象衬托出了作者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的感情,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归去如何?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而归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过程主要是针对前面的教学目标而设定,意在通过重点语句,词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全诗。)
6、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之美。(7分钟)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7、总结:(计划用时2分钟)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总结回顾本课的重点,全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慨括出: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8、知识拓展,布置作业(计划用时2分钟)
1、结合根据本文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散文,600字以上。(本文所描述的田园生活至善,至美。写散文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散文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2、背诵全文。(本课重点诗句在高考诗歌默写中出现的概率很大,并且在新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要求学生背诵全文,所以在这里我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并达到默写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本课的板书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求工整,简洁,以便学生直观理解,体会,并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
本课板书:
归园田居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尘网、樊笼 本性、守拙 美丽园田 无/有、久/复 厌弃官场 淡泊明志 自然和谐 自由、喜悦
第二篇:《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
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今天说课的内容将分为如下几点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的诗歌,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们放在整个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另外,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写作背景。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隐士)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感受诗人返璞归真的高尚情怀。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法
多媒体,播放音乐《梦田》,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 1
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四、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释惑学习乐趣。
(2)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音乐激趣
多媒体,播放音乐《梦田》,营造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说作者、明背景。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3)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叫1-2名同学朗读,再由学生点评,同时老师也作适当点拨提示。
(4)讨论探究,解读诗歌。
围绕“归”字。讨论探究“从何而归?(涉及的是尘网、樊笼的句子)为何而归?(涉及的是爱丘山,羁鸟,池鱼)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归后如何?(开荒,草屋,户庭,桃李,虚室等句子)”这四个问题。即把所有的句子都统一到这四个问题中来,最终表明陶渊明与官场的决绝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请同学们试着捕捉诗歌流露诗人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提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提问:陶渊明给他的田园里种下了什么? 明确:现实田园:种“榆柳”、种“桃李”
精神田园:种“高尚人格”、种“自由、独立”(即精神上的自由独立)作业:1.背诵
2.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像他一样隐居吗?(200字左右)
第三篇: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特点,我作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能力目标:学习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教学重点】: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我所任教的班是普通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但是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羽泉《归园田居》,学生立即对悦耳的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跟着音乐的弦律而调动他们的感官,引起视觉听觉的兴奋,这时让学生找出歌中所写到的景物,找到一个古代诗人,引出诗人陶渊明。
【步骤二】讲评尝试练习,进一步认识陶渊明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演练,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步骤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之美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再经过师生共同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步骤四】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我教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分析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到关键字眼,抓住提纲挈领的字,条分缕析地理解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 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字你可以看出文章分哪四部分呢?即文章回答了四个问题: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请同学们围绕这四个问题划分文章层次。
第二步:揣摩艺术手法,感悟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学生能容易地看出诗歌的艺术手法,而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则需要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归纳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朗读“归向何处”一层,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归去如何”一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第三步:总结全文特点,探究讨论归隐
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这些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看出,老师一边展示板书一边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真”,突出陶渊明直率朴素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而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则需要辩证地看待,需要老师指导点拨。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步骤五】布置巩固练习
1、阅读迁移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结合题目《归园田居》将板书设计成圆形,理解陶渊明归隐田园,真情直率的情操,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归隐思想,突破圆的束缚。
第四篇: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陈华方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08级对外汉语2班的陈华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设计及其这样设计的理由和依据。
一、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属于必读课。这首诗写于作者辞官归隐次年,着重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本诗的学习,能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二、说学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且陶渊明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时我们已经学习过他的《饮酒》等篇目。因此,学生对其生平以及其诗歌风格多少有些了解,本诗的学习也就不困难。但高中学生毕竟没有走向社会,对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的体会还尚浅。所以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能在陶渊明的感染之下提高自己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认识,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四个方面:
1、了解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4、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通过对误入官场的悔恨和对田园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其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所以,本诗的教学的重点是:
1、解读陶渊明的思想;
2、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教师学生平等的对话者,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对教材的认识,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法:
1、诵读法:通过名家朗诵和学生自己朗读,初步感悟诗人所要传达的感情。
2、启发点拨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构建师生间互动合作。
3、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二)学法
根据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提出如下学法:
1、朗读法:诗歌文体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诗歌的音律美、意境美。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在诵读中感受作品意境,得到精神陶冶。
2、自主学习发:本诗相对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资料,自己揣摩,以对本诗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及团队协作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一篇散文《桃花源记》的作者来进入新课。这样导入,既复习了旧课,又能让学生对本诗产生熟悉感。作者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幅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那在本诗中又描绘了一片怎样的风光?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诗中。随之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这一部分主要在学生收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图,这样利于学生更好把握诗歌情感。
(二)整体感知
在听名家朗诵和自己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感情。这和新课标要求“学生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相符的。再以题眼“归”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如下几个问题: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以此把握作者心情的转变。
(三)合作探究,精品诗文
这一环节,我将把学生氛围四组,每一组探究一个问题。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共同讨论。讨论完后,每一组派一个代表阐述讨论的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完善。这样做的依据是“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这里,教师只抛出了问题。学生是真正解决问题的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而对于诗中一些较难的问题如:如何理解“误”字,老师要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精品之后,由学生对本诗做出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对本诗的艺术特色进行总结。
(四)拓展延伸
在对本诗进行全面的学习之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对诗人归隐的看法,老师加以引导。促进学生对人生理想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有一定的思考。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把课堂的学习和课后的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2、学生下来自主学习《归园田居》组诗的其他四首,既延伸了课堂又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八、板书设计:遵循板书设计科学、美观、简洁的原则,我将板书分为两大块:左边写作者、写作背景,艺术特色;右边:分析诗歌,以“归”为核心统领的四个问题分布展开。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第五篇: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七课《汉魏晋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领略古体诗的诗情画意,体悟诗人的心灵世界。《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介绍
通过本课前面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经有所掌握,但对诗歌鉴赏的能力仍较欠缺。此外,高中学生生活阅历较少,对本课陶渊明的选择和思想感情较难深层次理解。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1.回顾以前学过的陶渊明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学会知人论世。2.学会背诵这首诗。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法和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以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确立的教学方法为:诵读法、点拨法、情境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羽泉《归园田居》,学生对悦耳的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跟着音乐的弦律而调动他们的感官,引起视觉听觉的兴奋,这时让学生找出歌中所写到的景物,同时引出诗人陶渊明。
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诗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
(二)诵读诗歌,感悟真情之美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此环节设计首先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三)课堂互动,品味田园风光
为了深刻理解本文,本环节主要采用讨论法,点拨法,通过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
第一步:分析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到关键字眼,抓住提纲挈领的字,分析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
1.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题眼? 明确:归
2.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明确: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为何归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归向何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二步:揣摩表现手法,体会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学生能较容易地看出诗歌的艺术手法,但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则需要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归纳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以羁鸟、池鱼来比喻官场中的自己,表现作者对田园的眷恋和向往。2.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炊烟、狗、鸡、桑树;构成了一副恬静安宁、空阔祥和的田园山水画。
3.“归去如何”一层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比,“一无一有”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这是诗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四)讨论探究,分析诗人态度
诗歌的艺术特点较为简单,可由学生探讨得出,而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则需要辩证地看待,由老师指导点拨。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 明确:首尾呼应、语言朴实、情景交融
2.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明确: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只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五)思维扩散,交流心得体会
品读、探究,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1. 出示四首诗歌内容
2. 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课知识
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学生阅读面,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了以下两项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7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结合题目《归园田居》将板书设计成圆形,理解陶渊明归隐田园,真情直率的情操,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归隐思想,突破圆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