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研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课内外衔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物候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和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文艺作品的物候知识、生活经验中的物候知识,本地物候资料,并记在日记本上。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互相致意。
师:同学们,按照惯例,我们先来完成一篇口头作文,题目是《学习的兴趣》[投影出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班进行了“日记与作文教学相长关系研究”,“研究性学习实验”两个省级课题的实验,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七嘴八舌地说一说自己的体验。(生七嘴八舌地大声说)
师:好,刚才大家都在很认真的地说,现在请大家将刚才所说的内容梳理一下,马上老师要请同学来说。(生静默思考)
师:好,现在我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生争先恐后举手)
生甲:学习中有乐趣?大概不会吧!这是大部分同学的共鸣。但是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最大的乐趣不是游戏中的快乐,也不是被老师表扬后的自豪,而是研究活动中的快乐。下面我就来具体地说一说,告别了梦幻般的小学,跨入中学大门,不久,我们班就进行了日记作文课题的研究,为此,我们班还特意买了统一的日记本,老师要求我们天天写日记。刚开始,我们都不愿意写日记,怕写日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背着一捆柴回家,天已经黑了,由于他回家心切,所以连夜爬山,他正越走越累,忽然听见一个声音:“把你脚下的那块石头拾起来背上。”他没理睬,那个声音响了起来:“把那块石头背起来,不然我要用法力惩罚你。”他被迫无奈,只好背着那块石头爬山了,他翻过了山,天也亮了,把石头放下来一看,哪里是什么石头啊,原来是一块宝石!这个故事说明老师要求我们写日记,其实是为我们好,慢慢的我们就会知道写日记的好处了。从此,我们再也不怕写日记了。上学期,我们班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主要是围绕“公路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农村初中生怎样度过双休日”这两大主题来研究的。在这个研究活动中,我们通过明察暗访,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研究活动真好!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成长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因此我认为学习的乐趣是研究活动中的快乐。
师:很好,掌声鼓励一下好不好?(生齐鼓掌)
生乙:同学们,老师们,你们好!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觉得学习有乐趣吗?我想大家一定会唉声叹气地告诉我:“学习有什么乐趣呀,做不完的题海,说不完的ABC„„烦都烦死了,还有什么乐趣可谈呀!”
其实呀,我告诉你,学习的乐趣多着呢!就拿研究性学习和写日记来说吧!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的课程,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在传统课堂上,老师最讨厌学生吵吵嚷嚷挑头接耳,问一个问题没有几个人敢举手,因为同学们总是这样想:我的答案究竟是对还是错呀,错了怎么办?同学会怎样说,老师又会怎样看待呀„„于是课堂上就会出现这样一幕:老师等待着学生举手,而学生则在下面做着激烈的心理斗争,静悄悄的教室里充满了尴尬的气氛,最后往往是以老师宣读正确答案而告终。这样的课也难怪同学们不喜欢,既不能说又不能动,还要整天提心吊胆自己弄错,而研究性学习就截然不同了,大家一起讨论越激烈越好,只要你有理你就是对的。老师也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不会在乎你是对是错,只要你能自信地站起来说,你是好样的,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我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难道不是学习的乐趣吗?
日记是我们班的一大特色,刚开始同学们总认为写日记是一种课业负担,整天找不着材料,后来老师给我们上了许多节指导课,让我们用另一双眼睛去看世界,我们突然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真是太多了,渐渐地我们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这难道不是学习的乐趣吗?
我们为何不能把学习看得轻松些呢?
告诉你一个秘诀吧,学习的乐趣其实就在于不断探索,在于不断创造!
师:很好,刚才两位同学很有条理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那么刚才张燕艳同学说得很好,学习的乐趣在于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上周我们在学习了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之后,老师曾给大家布置了一个既需探索、又需创造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棗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大家还记得吗?
生(齐答):记得。
师:那么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
生:(齐答):物候现象。
师:很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各自的学习情况。先请个同学来写一个课题。(生纷纷举手,指名一生板书)
师:在我们王建华同学板书课题的过程中,让我们打开课本来回忆一下这样的几个问题
[投影出示]思考: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生思考,一会,板书学生已写完课题)
师:好,我们王建华同学已写完了课题,我们来看看,写得怎样?
生甲:不错,工整、漂亮。
生乙:有些斜了,字距也不太恰当。
师: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大家以后还要多练字,老师鼓励大家课后到黑板上练练粉笔字。好,刚才这四个问题,我现在来请人说。(生纷纷举手)
生甲: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很好,第二个问题。
生乙: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师:嗯,不错。接下去。
生丙: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师:不错,如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就好了。第四个问题,我们来一齐说。
生(齐说):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为了便利地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师:好的,这些就是这篇课文作者给我们讲述的主要内容,那么在学完这篇文之后,老师要求大家从哪三方面去搜集、寻找大自然的语言的?
生(齐答):文艺作品中的物候知识、生活经验中的物候知识、本地的物候状况。
师:很好,现在我们拿出日记本,分小组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任务是:
[投影出示]:讨论任务
(一)1.去伪存真,剔除与物候知识无关的内容。
2.分类组合,将描述同类现象的内容组合。
3.推选小组发言人,公布本组研究成果。
(学生热烈讨论,师巡视指导。听课的领导、老师巡视察看学生日记,察看学生讨论情况)
师:刚才大家讨论得热烈,很好!现在请小组举手发言,我要请你们公布你们组的研究成果。
生甲: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推动着世界,我们这次的研究是调查物候的情况,我们第三小组发现了:
1.关于物候知识的农谚有3条,如: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关于预报地震的谚语有12条,如震前动物有前兆。
3.关于预报天气的农谚有12条。如鱼跳水,有雨来。
4.关于一年四季的物候有10条诗句,如:春来发几枝,春去花还在。
5.关于写一年四季的成语有10个,如春暖花开,夏日可畏,秋高气爽、冬温夏清。
6.关于写预报雨的有119条,如乌云遮东,有雨不凶。
我们这个地区是暖温带,去年我们这里出现了暖冬的现象,而今年的春天又早早地来临。我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
另外我们找到了唐代诗人陆游的《鸟啼》一诗,本诗通过不同的鸟声来安排农时。
师:哦,这首诗我还没读,课后教教我。(生笑)再请人说。
生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我们第四小组所有成员的努力,我们找到了一些有关物候的知识。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古人对此写了许多诗,我们找到了描写柳树的10首,如贺知章的《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花的有8首,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草的有10首,雨有5首,如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在这过程中,我们还找到了有关天气预报的谚语30条,如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在我们本地有许多特产,像桑树、小麦、大豆这些植物,黑嘴鸥,四不像鸟等动物。人们常用一句话来说凤尾鱼,“海豚来看灯,凤尾鱼来踏青。”
小麦,在每年寒露自霜降播种,第二年夏天成熟。
油菜是家乡的一种重要粮作物,在农民们的口中流传着一句收油菜籽的谚语:“十成熟七成收,七成熟十成收”。
师:另忙,请你把这句话解释一下。
乙生:在油菜七八成成熟时,收获籽比较好,在油菜籽要变成棕褐色、果角没有开裂时,收菜籽也好。
师:好,今年我家收油菜籽时,就好办了。(生笑)
师:很好,其他小组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丙:我们第八小组还搜集有关24节气的谚语。
生丁:我们第五小组还搜集了根据雾判断是否有雨的谚语。
师:很好,大家搜集的这些资料很丰富,令我大开眼界,那么,搜集了资料,我们还要对之进行整理。请看任务二
[出示投影]讨论任务
(二)1.与课本介绍的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逐一对号入座。
2.排出不能对号入座的内容,思考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还有什么因素?
3.小组写出简短小论文(150字左右)
(生热烈讨论,师巡视指导。听课的领导、老师巡视察看学生日记,察看学生讨论情况。)
生甲:我们第十小组认为人为的破坏与物候现象也有很大的关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而有些人却在破坏环境,就好象在进行一种慢性自杀,垃圾也就成为了自杀的武器。
人们的生活中将一些旧的、坏的、用不着的东西到处乱扔,造成了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破坏,所以我们认为人为的破坏与物候现象也有很大的关系。
师:有点道理,不错。
生乙:据资料显示,我国北方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9℃,降水比现在多195mm,而1.8万年前的最冷期,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1.33℃,降水量比现在少165mm。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研究气候变化必须把地球本身地质变化的因素考虑进去,才能搞清环境物候变化的实质。
几亿年前,当地球刚刚出现生命、水、空气的时候,地壳也进入地质变化阶段,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第一阶段”。在“第二阶段”之后地球又经过了几次改变,在第四阶段的时候,地球的气候也就基本形成了。在这个阶段里,各种生物的变化也相当巨大,恐龙也在这个时候出现的,直到有一次,由于陨石撞击地球,使地心发生动摇,地壳下陷,海水上涨,地壳构造活动释放出巨大能量破坏了大气层,造成生态不平衡,使地球气候,一直难以控制,直到几百万年前,气候才渐渐稳定下来,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变化才形成了今天的四季分明的气候。
师:发言挺具有专业性的,从哪里知道的?
生乙:是我看到去年第三期的《科学大众》上的。
师:很好,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课后要多读了书,以长见识。
生丙:众所周知,影响物候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殊不知,物候还与昆虫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自然界中,昆虫大致可分为害虫和益虫,益虫对庄稼有好处,农民当然欢迎。反之,对害虫可谓恨之入骨,处于恼怒之下,盲目的使用农药,用以来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可是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杀害了益虫。久而久之,害早对农药产生了抗药力。益虫的减少可帮了害虫迅猛繁殖,疯狂地侵蚀植物,植物能够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人类正与其相反。若植物被破坏,就没有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生物了,谁都知道。二氧化碳的增多,意味着地球会变热。这大概与世界气温趋向变暖也有些关系吧!
师:不是大概,是肯定,这就是什么效应?
生:温室效应。
师:好,刚才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观点独特新颖,真是了不得,那么看来我们的第三个讨论任务也难不倒你们了,请看棗[投影出示]
讨论任务
(三):
回忆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联系以前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体验,小结出从搜集信息到发现规律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生热烈讨论后,纷纷举手)
生甲:先搜集信息,再剔除无关内容,再分类组合,最后找出规律。
师:很好,那么剔除无关内容其实就是筛选信息,分类组合其实就是加工整理信息,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概括为棗
生:(齐答)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整理、找出规律。
师:(竖起大拇指)很好,这个规律终于为我们发现了,为我们的今天喝彩。(带头鼓掌,生也纷纷鼓掌)
师:请个同学将这个过程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生齐举手,指名一生上,一会,该生板书完毕)
师:好,本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情况,并总结出研究学习的大致规律,大家的表现都很好!虽然,我们这节课将要结束了,但是大家的学习、研究还是刚刚起步,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学习不止,研究不止,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今天的作业就是将这次研究性活动的体验写在日记本上。下课。
第二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 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 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 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
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 勃勃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叶子籁籁落下,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风雪载途 的寒冬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 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第二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 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
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育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②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③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④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四、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巩固练习:
一、基础测试
1.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3)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二、阅读理解 3.《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第三篇:《大自然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理请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两遍,以小组为单位复述1—3段,体会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和结构,探讨说明方法及作用。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弄清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四)师生总结《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四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尚娜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教学难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
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2)你来读一读。(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语言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你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尚 娜
北师大版教材中,要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而不过多分析课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语言》是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重点品评;拓展延伸、仿写练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这个思路设计的。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上,在识记生字、朗读课文及理解课文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感悟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自读、齐读、分小节读、开火车读等)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信息技术,求激趣
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大家都知道,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本节课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课开始欣赏四季美景,一开课就把学生引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请学生欣赏动画后,提出“你知道了什么?”时,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味生”的效果。
又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再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三叶虫”化石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4、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中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并写成小诗,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上了这节课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归根结底原因在我身上。反思自己,首先,我在平时没有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我临场应变能力不够强,没有灵活运用教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示范作用,遇到临时出现的特殊情况不能有很好的办法来应对。
有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没有缺点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不管这一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怎么样,只要我从中悟到一些东西,让自己在教学中成长了,同时由于我的成长也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成长,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大自然的语言》测试题
班级 姓名
一、写出下列词的近义 词。
粗心()如果()到处()
二、照样子写词。
一片 汪洋 _________台灯 _________锁(suǒ)子
_________小花 _________厂房 _________学生
三、读下面的比喻句并填空。
1.你看那大雁编队南飞,不正像省略号一串?
这句话中,运用了()和()修辞手法。
2.你看那水里的蝌蚪,多么像游动的“逗点”。
这句话中,把()比做()。
四、把下面的词排列成一句通顺的话。
1.人间 春天 来到 已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粗心大意 大自然 的 人 的 语言 看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自然 真的 语言 的 妙不可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大自然的语言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三年级下册﹚
河北省正定县曲阳桥小学
姚彦会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的科普儿童诗。白云高飘,蚂蚁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飞这些自然现象耳熟目睹,文章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优美的文笔,带领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解读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明白了自然界的气候、气象变化的征兆;鱼鳞上的圆圈,“三叶虫”“庐山漂砾”可以推算鱼儿的年龄,推知史前地质。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读起来生动有趣,是一本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的书,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却缺乏发现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放手让学生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谚语,寻找大自然的语言,了解大自然的现象,激发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大自然的语言,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韵律。
4、了解大自然的其他语言,仿照诗歌写一段。
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并适当通过资料的搜索拓展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的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大自然的语言,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2、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
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大家提个问题,我们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是通过什么进行的?(语言)
师:别以为只有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不信吗?大家看—— 看云识天气等一些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图片,并配以解说。【百度视频搜索】:
高温前兆鱼鳞云:http://v.ku6.com/show/QIj6gyDeO8FF8VLg.html 排骨形地震云:http://v.ku6.com/show/B2QYcTAk7jrwlII_.html
2、师:这种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的谈话,由自然现象导入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自由读)
2、播放课文朗读,学生注意倾听。
3、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4、请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给同桌听,并说说从诗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开始吧
5、谁来说,你从诗歌中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读通课文,结合文本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这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哪一种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自由读)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3、谁想把你最感兴趣的大自然的语言和大家说一说
第二小节
1、“准是”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2、为什么说明天准是、一定、肯定、绝对是个晴天?
生:因为白云高高飘在天上
3、师:你来读一读这句话(找2个人、可以范读)
我们看到几片洁白的云朵,飘在高高的蓝天上,晴空万里,这样的天气真舒服呀,带着这样愉悦的心情来读读吧
第三小节
1、谁还想和大家分享你最感兴趣的大自然的语言,蚂蚁为什么搬家?(生1:躲雨。生2:蚂蚁的窝可能建在了低洼处,大雨来了,蚂蚁要快点搬家,要从低处搬到高处)
2、多聪明的小蚂蚁呀,还有预知天气的本领呢读一读这一小节吧
3、同学们我们已经读懂了两句大自然的语言,这两句都是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 第四五小节
1、你们看,谁向我们游来了,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这一节诗,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假如,你就是大自然,你会怎么告诉我们这一大自然自然语言呢?
(1)你瞧,大雁在编队南飞 【百度视频搜索】:
http://video.sina.com.cn/v/b/1870319-1250194987.html 就像什么,还像什么?最像什么?是啊,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引读 “省略号”一串?)是啊,大雁在编队南飞,(齐读 :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2)你们看,多可爱的省略号,他们在边飞边,他们会看到什么呢?(学生想象)(3)同学们说的这些就是大自然在蓝天写给我们的信息,它是(齐读:
秋天就在眼前)(4)谁想来读,(指名读)还有谁能读得更棒?你来 第六七小节
1、(1)你们看,大自然又把语言写在了树的年轮里 【百度视频搜索】:
http://video.sina.com.cn/v/b/32153580-1728112880.html(2)谁知道它有几岁了?你是从哪句诗中读出来的?
(3)让我们把这两种大自然的语言告诉给那些不知道的人好吗?(大家齐读)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1)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第八九小节
1、(1)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百度视频搜索】: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787.html?tp=0_11 课件出示: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八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 【百度视频搜索】:
鱼化石的形成过程:http://video.sina.com.cn/v/b/36901839-1778829885.html。
2、【百度视频搜索】:
漂砾的形成简介:http://baike.baidu.com/view/547048.htm 你知道漂砾是什么吗?(指名说)
3、是呀,漂砾就是由冰搬来的,冰川消融后,它就留在了江南的庐山,看到漂砾我们就想到了地质的变迁,多神奇呀,读读吧
4、三叶虫化石和漂砾这是在告诉我们地质的变迁 第十小节:
1.我们读懂了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语言既丰富多彩,又妙不可言你知道吗?大自然中
还有很多语言,你觉得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它们呢?
生:仔细观察
„„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意思对即可。如: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四、总结、整体回顾全文,品味文本蕴涵的情感
1、只有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中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2、课件出示: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大自然的语言真是﹙
﹚。(学生填空)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它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一和最后一小节诗吧
3、我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速度和理解 谁愿意来读一读?你来,(生读)其他学生点评,学生跃跃欲试 我们一起来,拿起书本,大声地读读自己喜欢的那一小节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运用文本提供的素材进行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的欲望,这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时机另外,在教师精彩的引导下,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手段很方法尤其是教师设计的加提示语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设计意图: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六、作业
搜集其他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写一段。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蝌蚪游泳——春来到 大雁南飞——秋来到 大树年轮——一圈一年 鱼鳞圆圈——一圈一岁 三叶虫化石——汪洋 庐山漂砾——冰川
教学反思:
在精心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要求自己做到: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观看课件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理解文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本节课的教中我通过课件展示了色彩斑澜的图片,为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悟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准是’还可以用哪个词代替?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言语分析的训练,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但导入部分用时过长,以致在诗歌内容的理解上,教学任务的完成上有所欠缺。今后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