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中河口中学 赵斌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自古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作用就尤为重要。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他们一时还不能脱离老师而独立、自觉地进行学习,而是需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地进行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既夯实学生的基础,又培养能力,这就成了本文研究的目标。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突显的三个要素。这三个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不能为考试而损害三者的和谐发展。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就数学学科而言,知识技能占的比重较大,而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可以适当渗透。如果把数学课当作语文或思想品德课来上,那是不合适的。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多年从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此也有一定的体会。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没有公共的标准,但最关键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从这几点也可以看出,学习的主体绝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要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进行梳理。通过大量的案例剖析,发现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是数学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性,而下面两种活动形式又在众多无效或低效活动中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如 “师问生答、师
讲生练”。又如教学活动中的另类“一言堂”现象。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而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的学生“一言堂”现象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同时也会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所以,要把握好操练的“度”。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要有所影响。而旧式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都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教师彻底失去作用。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的“发展”。
三、怎样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要切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第一,当前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第二,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第三,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提高;第四,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
1、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
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习较轻松,而初中阶段的学习从知识的量和深度来说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应耐心、真诚地指引学生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那些性格内向,对学习经常处于“恐惧”的状态,认为自己不行或永远不会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褒扬,要让学生享受到被尊重的欢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给学生一些鼓励,如果课堂上某位同学回答问题很出色或做作业达到“优”,全班同学都要给他们掌声鼓励。刚开始这样做,同学们有些不习惯。我告诉他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慢慢地,学生也就习惯了。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位同学做作业达到“优”,我知道他的作业是抄袭的,因为前几次上课他都看窗外或是做小动作,而且前两次作业都没有写,我还点名批评了他。当他上讲台领作业本时,全班哄堂大笑,有几位同学大声说:“他的作业是抄的!”他不好意思站在讲台前,我没有批评他,反而批评那些嘲笑他的同学:“每个同学都应该首先做到尊重他人,如果你不尊重他人,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课后,我才找这位同学单独谈话:“以后得一个真正的‘优’给老师看,也给那些同学看,好不好?”他认真地点头,我知道这回他是真正在下决心了。从此以后,这位同学每次作业都能按时完成,上课不专心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了。
2、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做学生的引路人中
初中生年龄小,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对待很多事情似懂非懂。我曾经同一些学生聊天,问他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他们的回答很简单:老师既要漂亮又要课讲得好。“漂亮”就是教师要注重仪容仪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名教师,仪容仪表的确很重要。因此,我很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仪容仪表。平时服装尽量穿得得体、素净,时常变变风格,从外表上让学生接受自己。其实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一位老师而喜欢上老师所教的课。“课讲得好”指的是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我会力争准备好每一次课,让学生听懂听会。引用一句老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应先有一桶水”。与此同时,3
只要有时间、有机会我就会与学生交流,谈自己的成长的经历,谈身边人的成长故事,告诉学生们其实老师和他们也一样,也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童年烦恼„„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如果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同一目标发展,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教学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可大幅度提高。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例如,在布置作业时,许多教师不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实行“一刀切”的方法,最后往往是优等生做作业没意思,后进生掌握不了知识。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策略上,可以采取布置不同层次水平的作业,例如,把作业或练习分成“夯实基础”、“巩固掌握”、“灵活运用”、“拓展创新”等几个阶梯。布置的时候,不要硬性规定做完所有部分,可以留下“拓展创新”部分让有能力的学生完成。实践表明,学生在这种充满挑战的环境里,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3,重视培养思维能力是有效课堂教育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提出“三个借助,三个转化”。即“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借助图画和方程,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借助说理,实现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
(1)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所谓表象,是指过去知觉的 4
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有一定的概括性。教学时,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思维的内化。
(2)借助图画和方程,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
(3)借助说理,由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初中生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抓住某个字句作为思维的依据,因而导致错误百出。我们把学生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无序性”。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加强了数学语言的提炼与实践计划,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用叙述性语言提炼出需要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在列式后,还要求学生叙述出这样列式的原因、依据,以此来强化和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比较、推理,进而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
4,统筹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 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的综合效用。所以,制度化学习时间应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我就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过让学生自己编写试卷的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成效。学生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既复习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与他人分工合作的能力,一举两得,教师和学生都轻松得获得效益。
另外,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的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5、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练习首先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练习的设计要深挖练习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解题策略,处理好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思想的关系,通过自主练习、解决问题,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感悟 5
其中的数学思想。其次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练习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使枯燥乏味的纯数学练习变为解决生动有趣的生活实际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再次要启迪学生的思维,练习的设计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存在,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激发自主发现的欲望,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总之数学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式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6、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这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也应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重视学习策略的选择,死读书、硬读书都是不可取的。
7、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 6
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协商评价法、延缓评价法、激励性评价法等。如,有位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的试卷上教师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你今后多动脑,勤思考!”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人文情调,既指出了他的成功之处,又提出了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更是激励与关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四、总结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一线教师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也要求教师在课标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努力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让校园充满着欢乐。
以上是笔者从几个环节谈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粗浅认识,纵观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提升有效性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获。
第二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衡阳县金溪中学
刘海青
【摘要】当前我国的初中教育内容中,数学是非常基础,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同时它也是能够直接体现出一所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关键性学科。很多教师由于还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的制约和影响,让我国部分地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迟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数学教师必须要积极的转变观念,确保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新课标 有效性 数学教学 【正文】
一、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性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具备和运用先进的教学观念、科学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将它们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得到稳步的提高,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之下,在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价时,我们已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数学成绩,而是从不同的方面去客观的分析,例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来评价一堂数学课的有效性。数学作为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初中数学与其他科目之间的联系更是紧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教学目标的改变,这与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更加贴近。因此,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
二、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首先是教师对于新课标、新教材、新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的认识与把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有效性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动实践新课标的要求。所以,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仔细的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了解教学中的难点,全面的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其次是师生互动的质量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师生互动是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因素;另外,师生互动也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具有学习兴趣,就能够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之如果学生认为数学课堂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那么教师即使采取任何手段都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降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后是教师与学生认知上的平衡。认知上的平衡一般指的是通过一些师生互动活动,帮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然后在学习目标的理解和认识上能够与教师处于相同的认知层次。另外,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教师对于课堂的整体控制能力、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解内容是否具有逻辑性和启发性、教学语言手势以及眼神等等方面。
三、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确保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不喜欢数学教师这个“人”,那么他也肯定不会喜欢数学这一门“课”,更谈不上在课堂上积极学习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自己放在“导师”的角度去命令学生学习,而应该认识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之后,才能够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和教师积极的互动;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之后,才能够让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活跃,才能够真正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枯燥的教学模式,学生才敢于放开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回答问题,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自身要积极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和学生相互了解,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大朋友,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不会对老师存在惧怕感,而教师也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采取更合理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
(二)合理的设置课堂问题情境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身理心理的发育期,他们的年龄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为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创造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深刻性,教师应该掌握好各种例题的难度,过难或过于简单的问题都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反还会对学生造成恐惧感;另外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共同思考,尽量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有所收获。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简单的例题,在上课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选出2名代表让他们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谁做出的例题多并且正确率高,对于胜出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促进学生回答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通过这一活动教师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准确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授课
由于很多数学教师习惯了使用旧教材进行授课,因此有部分教师往往会在课堂教学中自行的加入旧教材中的内容,或者根据旧教材的内容对新教材进行一定的整编。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新教材在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教材编写体系,删去了旧教材中旧、难、偏的内容,是根据初中生的认知和心理进行科学编排的,而不是只追求保证数学理论知识体系的严密和完整,新教材从例题到课后的习题都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学习难度,但是却增加了教材内容的探索性和实践性,学生能够更好的培养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应该仔细的研究新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新教材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到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总之,新课程之后的新教材给予了教师很大的创造性教学空间,新教材并不是仅仅单纯的改变了一些教学内容和编排格式,而是在内容中融合了全新的教学观念,教师必须要准确的把握教材进行授课,做到吃透教材,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结语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追求,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并不是一两天时间就能够做到的,而是需要反复的实践总结。任何一堂数学课,即使是经过精心备案的示范课,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和不足,但是我们正是在这样的反复总结中解决问题、寻找策略,让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一次次的提高。作为一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把教改的重心放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去,科学合理的实施教学手段,这样才能让中学数学课堂质量真正的得以提升。【参考文献】
1、陈志诚;谈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体会[J];化学教学;1980年03期
2、陈启秀;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J];安徽教育;1980年03期
3、蒋琦亚 ,周伯炎;试论中学教师的基本功[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的提出
(1)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正不断向前推进,但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少课堂教学仍以传统的“师问生答,师讲生练”的模式为主,学习过程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无止境的题海战。长此以往,必将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从而掩盖了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
这种现状是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的,同时更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主体性、创造性人才的要求。要切实改变学生被动发展的处境,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就需要改革当前的课堂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正是在时代的呼唤下、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中,在对自己工作感受中,着眼于现实与未来两个维度的理性思考的产物。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变革,“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被提问的学生总是某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往往绝大多数是优秀学生。优等生能正确理解,我们教师就当作全班同学都理解了;优等生提出问题,我们教师就当作是全班同学的问题来解决。这种习惯非常普遍,也正是因为这种小范围的师生互动,促使中下生越来越多。如果学困生在每一节课中都得不到关注,长久下去缺漏的知识越积越多,问题也就越来越难以解决。为此,提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试图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理念
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建构主义的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3)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目前的教育状况
初中这个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最快,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形成,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认识、情感、意志、行为逐步养成,人格逐步完善。这一系列的心理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与指导。
(4)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心理学主张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意发展策略。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完整的发展中的人,以人为本应该是教学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学生)”。
互动教育理论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
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将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要突破的难点、所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内容
(1)、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等激发兴趣方法的调查研究。
(2)、从环节、内容和年级等不同层面,深入研究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和原则(研究重点)。
2、研究目标:实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四个转变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彻底抛弃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材观的转变—由以本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教学观的转变—由机械教给转变为自由习得;学生观的转变—由偏面单一转变为和谐发展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学法指导的实践中,我们要相信所有的学生,从能创新,人人想创新,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把问的权利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变教学为导学。”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
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问题,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4)、学习效果的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研究从“还”字做起的。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让学生的参与时间增加到一节课二分之一乃至更多,优化时间结构不是降低内容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对学生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要引进“小组学习”形式,最大限度地扩大参与面,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教师特征与教学的有效性。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前斯蒂文思、卡特尔等的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
2.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的有效性。
(1)、关注学生的学习:加涅,还有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的研究把注意力从教师的身上移向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他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和研究方法
1、主要研究措施
(1)、加强学习,丰富理论素养。
开展读书活动。一方面,课题组研究教师要学习“课程标准”和一些“教学情境”、“有效教学”、“建构主义”方面的书籍;广读一批教学期刊,研读一本教学专著,撰写一定的读书心得。另一方面,上网搜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从中获得部分理论性较强的文章。
另外,课题组还定期组织研究教师相聚“理论交流”,在交流、切磋中不断提升参与者的理论水平。
(2)、突出活动,推动研究深入。举行四次课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围绕研究重点设置一个研讨的主题,安排3~4节课题研究课及 “课题研究体会交流”。让每次研究主题在理念与实践的碰撞中,在个体与群体的交融中得到澄清和深化。“专题交流”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一方面,针对教材中教学情境的分析、调整、补充和整合等问题的集中研究,放在四次课题研讨活动中进行,每次的“课题交流”,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此展开交流和探讨。另一方面,针对教学环节层面的研究,在对内容层面研究的基础上专设时间专题研讨,提炼出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2、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针对实验班级现有的课堂教学有效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2)、行动研究法。立足于课堂的研究才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因此以课堂、课例的实践研究才是研究的主要方法。
(3)、个案分析法。记录教学研究中的经典案例与课堂教学个案,进行研究分析。
(4)、经验总结法。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得到从实践中得到的有意义的经验,并加以应用、推广。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成员均具有较强的业务技术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各有所长、有利于组成合理的研究团体;其中余存根校长承担过市课题的研究,从而确保课题始终
能朝着科学、前瞻的方向前进,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物质基础坚实。学校文献资料丰富,信息技术设施能完全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
潘华林
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课堂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情境化„„课堂已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探索、充满情趣的学习乐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在认识上不深或理解上偏差,导致课堂形、实不一致,教学内容不明确,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课堂结构设计不清晰,课堂教学缺乏让学生有效探索体验的过程,学生学习表面化,教学效率低下。
鉴于此提出课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本课题于2016年9月开题,以历时1年半时间,现将2017年9月——2018年1月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阶段概况: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课堂教学主要包含三个主要因素:目标、过程、反馈。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大多是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所谓过程,就是分析问题的思路,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们将研究这三个要素的清晰有效性。
2、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智能为主旨”的原则,把以教师为主的课变为以教学生会学为主的课,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主动掌握这一结构的认知程序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课型(概念课、练习课、专题课、实验课等)设计不同结构,采用不同的教法,逐步优化学科教学。
3、通过课题研究的过程,提高教师设计教案、驾御课堂、指导学生的能力。
4、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和文献查阅法
(二)研究途径:本课题研究的是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因此,工作即研究:课题组成员分别以学科为单位进行教案研究、示范课研究,从理论的层面、实践的层面、清晰的层面、有效的层面对各种课型的结构加以分析,归纳,形成本学科的各种课型的课堂结构的教学模式,再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发挥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和优势进 行经验借鉴,最后形成教学模式和方法,形成我校的校本教学资源,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上课能力和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4)加大听“推门课”的力度。
四、课题研究基础
课改至今,课堂已趋于理性,教师已不再一味地追求新、奇、怪,而是转向实效。因此,本课题现有许多教师在研究,并且卓有成效。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就会有不同教法、不同学法这一理论,别人的经验要通过我们的内化方可鉴戒,加上近年来教材变化较大,更需要我们加强研究,所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形成我校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并成长一批骨干教师。
阶段研究成果
(一)、开课情况:
组内公开课次序安排:
1、组内公开课次序安排:
第四周:七年级
(1)郭
斌
(2)刘华英
(3)杨友敏
第六周:八年级
(1)饶
军
(2)曾长贵
(3)赵丹丹
第八周:九年级
(1)潘华林
(2)马红秀
组内间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2、优秀教师献课活动:由潘华林、马红秀上校级优秀示范课,由绕军在初二上校级研讨课,供大家参考借鉴。
3、赛课:结合双流区教师赛课要求在组内开展人人献课选拔活动。
4、积极开展初中ACTS数据研讨解读分析,2018年1月8日在县教研室组织的 解读比赛荣获一等奖。
5、现正在准备初三中考解读资料,力争拿到好的名次。
(二)、理论实践研讨活动:
1、开展“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研究(主讲人:潘华林);
2、在初二开展“ACTS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的经验交流(主讲人:马红秀);
3、在初三开展“中考数学考点分析”学习交流学习会(主讲人:潘华林);
4、在初三开展“中考数学A卷解读分析”研讨(主讲人:潘华林)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第一,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 “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第三,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们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总之,该课题实施两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了。课堂已趋于理性,教师已不再一味地追求新、奇、怪,而是转向实效。因此,本课题现有许多教师在研究,并且卓有成效。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就会有不同教法、不同学法这一理论,别人的经验要通过我们的内化方可鉴戒,加上近年来教材变化较大,更需要我们加强研究。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达到了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实状况和解决策略
宕昌县八力九年制学校教师:李建斌
随作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目前,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化,每个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我根据自己上课的体会和多次听课掌握的情况,呈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现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想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要合乎实际。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绞尽脑汁”,甚至“太做作”,也不管这个情境是否合适,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不是新课标理念下的课了。
我是夹石中学数学教研组长,曾听了同年级组老师“代数式”一课,执教者在介绍了代数式的概念之后,出示人物:小刚和爸爸。小刚的身高用X来表示,爸爸的身高比小刚的2倍还多4厘米,爸爸的身高可以用(2X+4)表示。老师问:现在告诉你小刚的身高是85厘米,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纷纷举手:2×85+4=174厘米。老师继续问:那么如果小刚的身高是90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这样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提问“你还能说吗?”于是,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听到这儿,我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否与实际相符合呢?气氛虽然热烈,可课的性质却似乎改变了。课后,我问上课的老师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振振有辞:我这是贯彻新课标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同时解决了“求代数式的值”的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或错误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相对比,我在上该课时采用了这样的情境:师:你想知道你将来能长多高吗?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请看身高预测公式----(屏幕上出现),男孩成人时的身高:(x+y)÷2×1.08,女孩成人时的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
学生都怀着好奇心,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出来了,他们兴奋地互相报着,带着惊奇的表情,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一米八哪!”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着:“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
二、让学生精点地动起来。
曾经,数学课总给人抽象、枯燥、单调、沉闷的感觉。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可常常是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为所动,或者教师连哄带骗,结果也只有几个学生撑撑场子。
如今,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下面列举的是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教师就是“很好”、“不错”、“想法很好”。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教师都给予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
(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教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视而不见;甚至个别学生失去自控,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
(三)是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实验课时,让学生分一下组,合作讨论一下,动手操作一番。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这样照顾了学生的心理,轻松自在,学生当然欢迎,而老师采取的是放羊的方式,根本没有有效组织,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引导。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事实上学生始终停留于活动的表层面,数学课变成了单纯的活动课,不能在活动中获得系统的知识,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不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预见性和严密的组织性。
我不反对表扬学生,更不提倡经常批评学生,并且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让学生学的轻松开心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应该仅仅获得浅层次的满足。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只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
如我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取24”的游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首先宣布游戏规则,同时出示问题:“在游戏结束后,思考怎样才能保证获胜?有什么技巧?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然后让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与同桌一起做游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开始游戏,同时牢牢记着老师的问题,在游戏时积极思维,紧张探索,接着又是热烈的讨论,同时教师也应参与进去。最后我请同学代表到讲台上发言,这位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大家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十分到位,在活动中知识得到了内化,思维得到了碰撞,能力得到了提高,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善于取新老教学法的精华。
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只要是上公开课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这也成为了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之一。传统教学方法就如昨日黄花花香不在,他日黄鹤一飞不回,由此也出现了课堂教学“三不”的怪现象。
1、不板书。一些公开课和观摩课,由于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里不断呈现精美的文字画面,但一幅画面闪过之后,很快又到下一幅画面,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仍旧是空无一字。
2、不看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书。
3、不作业。我在2005年参加了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其中8节课,竟有6节课学生整堂课不写一个字,占听课总数的75%。有1节课教师虽然布置了课堂作业,可是学生刚翻开作业纸,下课铃就响了。
那么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看书、板书和作业,在课程改革后果真要被淘汰吗?我以为,数学课上必要的看书、板书和作业不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加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数学书不仅是给教师用的,更是给学生用的。叶圣陶也曾说过,“课本必须善读”。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课前让学生看书预习,在课中让学生看书自习,在课后让学生看书复习,都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与态度,书写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是思维外化的过程。教师的写(板书),比之课件的电子虚拟、一闪而过,有着无法替代的示范作用,更能显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演变程序。而学生的写(作业),更是别人无法代替的。特别是一些计算教学课,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模仿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无从谈起。
那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三不”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多媒体的引进是主要原因。“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摘自新课标),目前很多老师都对其存在片面的理解。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动态直观,的确给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可我们也发现常常是课件牵着教师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上教师被课件所累,学生成了课件的观众。好像看电影一样。如我曾听过“直棱柱的侧面积”一课,教师为了创设情境,用计算机演示了直棱柱的侧面沿一条侧棱剪开铺平的动态过程,课前教师为这个动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我认为实际教学中教师只须制作一个直棱柱的模型,学生就能直观地认识到有关直棱柱的侧面积的性质,这位教师的设计给人以小题大做的嫌疑;再有在椭圆的定义教学中,有一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形象地演示了椭圆的生成过程,进而得到椭圆的定义,事实上教师用一根细线,两颗图钉就能完成教学目标,并且还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实践,分享成功。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课的效果还不如普通的传统课堂教学效果,这种脱离教学实际的“多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相信,通过每个教师的积极实践和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更成熟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