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牧居雁门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李牧居雁门阅读答案。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李牧居雁门阅读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李牧居雁门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①十万人,悉勒习战。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注释】①彀者:善于射箭的人。
8、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李牧多为奇陈:陈:陈列、摆放
B.赵王让李牧:让:责备
C.牧杜门不出,固称疾:固:坚持
D.王许之:许:答应
9、下面句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舍生而取义者也
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足肤皲裂而不知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他养精蓄锐,为后来打败匈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李牧被免职后,一直卧病在家,直到赵王重新起用他,才勉强领命出征。
C.李牧被重新起用后,仍然坚守不出,匈奴因此认为他胆怯。
D.李牧以小利引诱匈奴单于,然后出奇制胜,大败匈奴。
8、A
9、D
10、B
这篇李牧居雁门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二篇:雁门林场简介
雁门林场简介
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雁门林场成立于1957年11月,系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管理的事业单位。位于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省道107穿场而过,与随(州)岳(阳)高速和武(汉)荆(门)高速相距不足8公里。与京山县雁门口镇、钱场镇、屈家岭管理区、大观桥水库接壤。
林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年平均气温16.4℃,1月最冷,平均气温2.6℃-3℃;7月最热,平均气温28.8℃。初霜期11月中旬,终霜期3月中旬,无霜期240天,降雨量1094.6mm,适应多种植物生长,植被具有南北过渡特色。
总面积1641公顷,陆地1633公顷,水面9公顷。在陆地中林地1275公顷,荒地242公顷,农地36公顷,其他83公顷。在林地中森林712公顷,疏林26公顷,灌木林地420公顷,无立木林地17公顷,苗圃地(主要是绿化苗基地)90公顷。
总人口273人,职工160人,其中在职职工86人(含集体工10人),退休70人。
单位年收入110万元。职工自营经济收入480万元以上。职工家庭自营经济主要是养殖(鸡、猪、羊)、种植(绿化苗、经济林)、商贸运输、加工修配、林产品销售、信息服务等。
紧临大观桥水库,交通和水源条件较好,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机械作业,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发展绿化商品苗的理想场所。
林场具有地理、区位、矿产(主要有优质的建材石材、高品位的钙矿、丰富的水泥原料矿)优势。目前已有新生水泥厂和京兰水泥公司、九头山建材石料厂等十家企业使用我场矿产资源进行发展。同时可以在汉宜公路两侧200米以内的森林区域内发展与太子山休闲游览配套山庄等设施。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三篇:李贺《雁门太守行》鉴赏
读李贺《雁门太守行》
——兼探李贺身世经历对此诗的影响
李运生
李贺是中唐著名诗人,与盛唐的李白、晚唐的李商隐并称“三李”,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并称“诗鬼”,但是我们现在读到的李贺诗作,数量却与其名声远不相称。由此可见,李贺之盛名,显然不因数量而得,而以其诗作之质,人们看重李贺之诗,在质而不在数。
以《雁门太守行》为例,来看李贺诗歌。
这是一首写边塞战争之诗,作者浓墨重彩,以超凡脱俗之笔,别出心裁地选用角度,表现场面恢宏,战斗惨烈,歌颂了边关将士可歌可泣的为国捐躯精神。
黑云压城,表面写天色阴沉、乌云翻滚,实际却以自然之景,衬托敌人大兵压境,敌我力量悬殊,守城危如累卵。“城欲摧”的局势如此危急,我方将士的士气心情如何呢?“甲光向日金鳞开”!我方将士,并没有被人的气势吓破胆,仍然是摩拳擦掌、士气高涨,在偶尔射破乌云的阳光照射之下,盔甲闪闪,耀眼发光,金甲明亮而坚固,象征将士们意志坚强,阵容严明,金鳞闪耀,说明将士们奋勇争先,在强敌面前不但毫无惧色,反而斗志倍增。这样,以写景来记事,黑色配以亮金,既鬼而诡,彰显诗人高超技艺,实在不同凡俗。
接下来的“角声满天秋色里”,貌似风轻云淡的写景,实则危机四伏、云诡波谲、杀气腾腾。在古代,角声是边塞少数民族特有之声,后来演化而成的号角声,使用范围很大,但在此处,明显指敌人进攻的号角声,号角吹响,与古代汉民族的以鼓声鼓舞士气、以鼓声表示击鼓进军类似。此句不细品味,可能给人以诗情画意的错觉,以为是写边塞秋色一片、角声满天的独有风光,但实则是借写边塞风景与角声,来写敌人排山倒海的进攻,敌人的角号连天,一定是伴随着喊杀一片,也一定是短兵相接、血肉飞溅。但作者只以满天角声、满天秋色的轻松笔调轻淡点明,冷静淡然,更彰显写实的凝重,这实在是比现代任何高明的现实主义作家都高明的写法。如此的惨烈的战斗,没有像像《国殇》里对战斗的直接描写,其艺术效果上给人带来的震撼却毫未减逊,反而给读者增添了更多涵咏回旋的余地,而一下句直接就进入了战斗的结果是“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血雨腥风、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却用胭脂作喻,试图减淡满地尸体给人带来的视觉眩晕和心里反呕,让夜色掩映凝固的血块,似乎胭脂凝紫,边塞紫土,倒是边塞特有风物。战场上的战士都牺牲殆尽时,一株美丽的黄色菊花,在炮火的废墟上,坚强骄傲地屹立!
短短四句,写出尽了战争的残酷,但战争并未结束。尽管敌强我弱、我方伤亡巨大,我方友军仍不顾险阻、火速驰援,“红旗半卷临易水”。红旗半卷,战马衔枚而行,一为突袭疾行,行军迅厉,二为减少被敌人发现的目标;易水显然不一定是真正的行军之地,但在诗歌之中,为了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显然有借荆轲易水送别的悲壮,衬托援军驰援的悲壮和凶多吉少。“霜重鼓寒声不起”,就是对这次驰援结果委婉又直接的交待。“击鼓进军”“一鼓作气”,鼓声,在古代战斗中的意义实在非凡,大凡是战鼓咚咚、鼓声震天,一般预示着战斗的大获全胜。而此场驰援,则是鼓声不起,原因是“霜重鼓寒”,写出了驰援时的边塞苦寒、自然条件的极端恶劣,但作者更是在暗示,显然是说此次行动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的失利。失利的原因,一则是自然条件恶劣,另一方面显然更与敌人力量的强大,双方势力悬殊有关。
在首战几近全军覆没,驰援仍然失利的危急情况下,幸存的将士们又当如何呢?是归敌投降、苟全性命,还是血战到底、流尽最后一滴血?将士的选择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黑云压城、角声连天、燕脂凝紫、霜寒鼓重……再大的困难和阻隔都不会让英雄屈服,再大牺牲都不会让英雄把吓倒,再大的打击都不会让英雄投降,因为在英雄的心中,装满了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伟大的情怀,那不是宁死不屈,报为君知遇恩,全为国捐躯之志!
玉龙宝剑在手,浩气长存于胸,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存活时间的长度,而在于灵魂屹立的高度,短暂的个人生命,在历史时间的维度里,延展成永恒的长度,在广袤的国土空间里,拓宽为无垠的宽度和高度。
好个英勇献身,好个为国捐躯,好一群战神战魂,好一位诗鬼李贺,有此诗一首,诗鬼称号,当之无愧!
我实在感慨,一个从未上过战场、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竟然写出如此成功的边塞战斗诗,我不由地深深怀疑,这首诗,是不是诗人对自身际历的真实写照、心声的流露? 诗人李贺生于中唐,这时的大唐,在被安史之乱折腾得神颠意乱之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唐王室被黑云压城,盛唐气象不再,社会暗淡无光,百姓置身水深火热,个人对前途困惑迷茫,此时的文人,已不再有初唐文人的激越昂扬,也不再有盛唐文人的傲岸自信。
我想,作为才高情重多愁善感的李贺,理应也是如此。毕竟,他李贺家族是唐王朝的皇室宗族后裔!无论怎样,他们也算是皇家宗亲,纵然在李贺一代,他们已与皇室关系疏远,家道也渐趋中落。然而,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别说早已与皇帝关系扯不上关系的皇族远亲,就连皇帝直亲甚至皇帝本人,也要看着藩镇的眼色,受着太监的奚落生活,而且,武皇则天时期,李皇子孙已被毫不留情地大量杀戮,而今,唐朝国颓行至此,李贺,哪还能沾到什么皇族的恩泽呢?恐怕,情思深重多愁善感的李贺,每念及此,就会有一团浓重的黑云萦绕心头,无论如何也难以释怀吧。因为,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是极度的在意、十分的自豪,他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
其实,怀抱利器的李贺,就算没有他皇族的恩泽照顾,也完全有能力凭自己的才华,通过当时盛行的科举考试,来个进士及第、金榜题名,为自己博取一官半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为了孝道避讳,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纵然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而落第!李贺靠科举考进士晋身仕途的道路,竟因此而被活生生地切断。这对才高八斗、抱负远大,一心渴望通过科举仕途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知识分子李贺,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李贺的科举仕途命运,又怎不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呢?
然而李贺决不甘心,“甲光向日金鳞开”,他要抓住一切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不屈的斗志,向命运抗争,与身边和周遭小人作顽强斗争,纵然对手力量强大,却依然在“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展豪情,这才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风貌。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十五岁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起名,十八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写《雁门太守行》拜谒韩愈,深受韩愈器重。然而,“角声满天秋色里”斗争的结果,却是“塞上胭脂凝夜紫”:为父守孝服丧,错过礼部科举考试,21岁再次试图参加科举,却被诋毁:“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不得不悲愤离开考试贡院,真正是心血淋漓,泪湿尘土,尘泥变色。他的失利,让欣赏他的韩愈大为不满,专门写作《讳辨》为他声援呐喊,然而,最终并未能改变李贺与科举无缘的结局。实在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虽然后来的李贺经宗人推荐,任了个从九品的奉礼郎,“牢落长安”3年,却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第四篇:《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1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 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答案:
1.(2分)C
2.(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2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炼字或修辞手法中任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3分)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黄金台”和“玉龙”分别指什么?此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3.(1)示例一:炼字角度:①“压”字,本意为“逼近”/“压迫”。(1分)②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1分)③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1分)④衬托守军将士士气高昂,严阵以待。(1分)
示例二:修辞角度: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②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1分)③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1分)
(2)①“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1分)(只答到“招揽贤士的地方”就可得分)②“玉龙”:指宝剑。(1分)③情感:赞扬了将士们为维护国家统一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2分)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3古诗词阅读(5分)
【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3.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表达的主旨不同,【甲】诗表达了,【乙】诗表达了。(2分)
14.对《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加以赏析。(3分)
答案:
13.(2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诗人忘身报国之情(或立志报国或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愿望)
14.①“压”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巨大的情状,(1分)反映了守城将士处境艰难,(1分)也表现了将士们要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决心。(1分)②从云缝李透射出的日光照在将士们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要人眼目,(1分)说明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1分)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1分)(任答一点即可)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2 分)
【解析】
“角声”从声音即听觉;“燕脂凝夜紫”写颜色,从视觉。
10.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2分)
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圧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 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解析】
C.诗中“不起”指的是鼓因霜重“声不起”,而战士们依然是斗志昂扬。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5古诗词阅读(4分)
[甲]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甲诗三、四句和乙诗的一、二句都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的气氛。(1分)
15.据说王安石对甲诗的一、二句曾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你能否从诗歌赏析的角度为王安石解疑?‘(3分)
阅读答案:
14.(1 分)苍凉悲壮。
15.(3 分)“黑云压城”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甲光向日”则是描写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6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 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答案:
23.(2分)C
24.(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7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⑴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⑵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C
(2)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8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4、尾联作者多次(表现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了 的情感。(2分)
1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4分)
阅读答案:
14、用典 尽忠报国
15、“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第五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宜城市郑集镇璞河中学
朱康玲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写诗歌:
1.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2.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三、读品诗歌:
1.读注释,思考古诗内容。小组交流交流诗歌意思。(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声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3.指导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注: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
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2按要求写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2)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3)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
(5)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将士高昂气势和爱国热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现了诗人誓死报国的忠心。
(7)《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激战中苍凉悲壮之气氛,奇异边塞风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感情诵读: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