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4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奋力谱写“中国梦”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
篇章
2013年05月12日 10:50
来源:四川日报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重建完成的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姜家山全貌(5月9日摄)。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甘肃陇南受到重创。过去5年,中央和地方共筹集重建资金415.6亿元用于陇南市灾后重建,集中实施重建项目3905个,22.8万户农村居民、14558户城镇居民新修了住房,18.6万户农村居民的住房得到了维修加固,建成学校549所,医院275所。震后的陇南展现出新的面貌。新华社发(王耀东 摄)
5月11日,来自四川省达州市公安交警支队的“抗震救灾突击队”队员在雅安市天全县始阳镇新民村6组义务帮助受灾村民重建房屋。近日,驻扎在地震灾区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始阳镇的达州市公安交警支队“抗震救灾突击队”,组织近50名民警,走进田间地头协助震区受灾群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新华社发(邓良奎 摄)
今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5周年纪念日。震后满目疮痍的废墟,如今万象更新,欣欣向荣。
今天,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第23天。抗震救灾抢险救援已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过渡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正全力高效推进。
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深切缅怀在汶川特大地震和芦山强烈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牺牲的烈士!
从汶川到芦山,短短5年间,四川遭受两次大地震袭击,给人民带来巨大伤痛、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从汶川到芦山,同样的山河破碎、生命殆危,同样的自强坚韧、万众一心。四川人民穿越灾难,砥砺前行。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不被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正奋力夺取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全面展示坚强四川、奋进四川、安全四川、繁荣四川、美丽四川的良好形象,奋力谱写伟大“中国梦”的四川篇章。
从汶川到芦山,历经磨难的四川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支撑、推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抗震救灾的旗帜,是激励人民崛起危难、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千磨万击还坚韧,此时此刻,我们怀着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充满穿越灾难、共克时艰、共筑梦想的必胜信心。
从汶川到芦山,历经磨难的四川人民,最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此时此刻,我们怀着感恩之心,诚挚地向所有在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中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干警,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和志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支援和参与我省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兄弟省区市、各族各界,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一)从汶川到芦山,5年极不寻常的历程,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给予我们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必胜信心
5年间两次抗御巨灾,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党中央带领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和执行力充分彰显。多难兴邦,多难砺党。从中南海到龙门山麓、青衣江畔,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科学高效的统一指挥、周密有序的统一部署,引领抗震救灾有力有序高效推进,引领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全面胜利。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铸就应对巨灾的中流砥柱。抗震救灾的生动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高超领导水平和强大执政能力的先进政党,始终是人民的主心骨、顶梁柱。
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员力和凝聚力充分彰显。疾风劲草,烈火真金。从中央到四川,从震中到后方,全国一盘棋,人力、物力、财力、智力、领导力等各种资源在大范围内快速集结、有效调配。子弟兵筑起钢铁长城,医务人员点亮生命之光,对口援建助力重生步伐,社会各界架起援助桥梁……抗震救灾的生动实践雄辩地证明,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就了规模空前的社会动员、力量集结、精神凝聚,为夺取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汶川到芦山,中国再一次彰显了应对巨灾的中国力量,中华民族再一次迸发出应对巨灾的中国精神。“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人民军队好”的心声响彻灾区、激荡巴蜀。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我们充满必胜信心。
(二)从汶川到芦山,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党的执政能力经受住重大考验并不断提升,四川穿越灾难、昂首前行
灾难是特殊大考,检验发展理念,检验执政能力。
从汶川到芦山,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强化,体现为决不放弃、永不放弃的执着与行动,落实为快速的反应机制、高效的组织体系、有序的资源配置、有力的统筹推进。
当前,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已经进入过渡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地震灾区的特殊环境,使恢复重建的任务异常艰巨、困难更加明显。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迎难而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重建家园,责任如山。
受灾不是放慢发展的理由,灾区要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无论是灾区科学重建、发展振兴,还是全省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都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不动摇。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救灾,生命重于一切;重建,民生高于一切;发展,一切为了人民。要深入访民声、探民意、解民困、问民计、保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科学重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解决灾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带领灾区群众共建共享,重建美好家园。
我们要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化危为机、跨越提升。灾后恢复重建紧扣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政府与市场,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与“两化”互动、“四化”同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走出科学重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之路。要统筹兼顾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两手抓”,实现“双胜利”。
灾难从来阻挡不了社会发展的脚步,艰险也阻挡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汶川灾区已经脱胎换骨实现涅槃,芦山灾区也必将穿越灾难走向新生!
(三)从汶川到芦山,四川人民在空前的精神洗礼中,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增添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
灾难砥砺品格,灾难浇筑风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既是我们战胜灾难、重整河山、重建家园的过程,也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升华道德情操、提振精神力量的过程。这一历程,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大真大善大美,也折射出四川人民坚强坚韧坚定的优秀品格和崛起危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从汶川到芦山,1800多个日日夜夜,经受两次大地震的严峻考验,经历冰雪灾害、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多重叠加,坚强不屈的四川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惊天动地的艰辛奋斗,在四川发展史上写下风云激荡、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倾力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新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与生动展示。这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与四川人民的精神气质血脉相通。世人从中看到了思想觉悟、观念视野、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提升的四川人,看到了由精神文明的提升所托举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家园。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四川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蕴含四川人民迎难而上、负重自强的基调,彰显四川人民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风尚,体现四川人民化危为机、奋发有为的魄力,刻画四川人民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品格,展示四川人民感恩奋进、苦干实干的情怀。
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铸就的一座崇高的精神丰碑,必须倍加珍惜,大力弘扬。当前,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英雄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服务人民、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必将成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强大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四)从汶川到芦山,波澜壮阔的实践赋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一切为了人民,紧紧团结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凝聚起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中国力量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建家园”……从“5·12”到“4·20”,从汶川到芦山,灾区人民发自肺腑打出的标语,彰显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倒下的是废墟,站起来的是坚强不屈、大写的人。回望与灾区人民风雨同行的日日夜夜,无论是抢险救援、过渡安置,还是灾后恢复重建,党委政府始终与灾区人民心连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有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方能拧成一往无前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从汶川到芦山,推进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过程;就是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发挥出来的过程;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过程。
这种力量,来自最广泛的团结。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喊响万众一心、共渡难关,团结就是力量。5年间,四川先后经历的两次大地震,给灾区带来了巨大伤痛和重大损失。同时,我们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复杂、突出,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还存在一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高效推进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的同时,更加积极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妥善地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如是,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才有最深厚的民心、民意、民智、民力基础,才能一路攻关夺隘、无往不胜。
(五)从汶川到芦山,在极其特殊、极其严峻的考验中,我们穿越灾难,共克时艰,共筑梦想,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从战胜“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到抗击“4·20”芦山强烈地震首战告捷,四川经受了极其特殊、极其严峻的考验。但是,四川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四川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推动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削弱,而且不断增强。我们要把“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统一到四川历经两次重大灾难,更需团结一致、砥砺奋进的思想认识上来;统一到欠发达是四川基本省情,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上来;统一到四川发展不平衡,需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部署上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也是9000万四川人民的共同期盼。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四川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新起点,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新课题,也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当前,四川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英雄的四川人民有着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巨大胜利的经历。今天,四川人民也一定能够战胜“4·20”芦山强烈地震带来的挑战,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努力实现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奋力谱写威武雄壮的“中国梦”四川篇章。只要全省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汇聚成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强大正能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四川,继往开来再出发。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携手同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加倍努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四川而不懈奋斗!
坚韧不屈的四川必将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胜利必将属于英雄的四川人民!(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第二篇: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宝贵财富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宝贵财富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3-06-03 05:42:00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6月03日 07 版)
5年前,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夺走数万同胞的生命。中华民族在悲愤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凝聚起抢险救灾、恢复重建的强大力量。5年后,在抗击芦山强烈地震的斗争中,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再次迸射出耀眼的光芒,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实践证明,这种精神不仅是我们战胜地震灾难的坚强支撑,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宝贵财富。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铸就的一座精神丰碑,是团结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巨灾的坚强精神纽带,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抗震救灾精神激发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中华民族从不畏惧困难和挑战,越是在危难关头,凝聚力和向心力就表现得越为充分和强大。抵御外侮同仇敌忾,抗击灾难同心同德。从汶川到芦山,我们万众一心、举国协力、守望相助,铸成了抗震救灾的钢铁长城:党中央、国务院紧急号令,中央各部门紧急行动,人民子弟兵千里驰援,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就地自救„„抗震救灾的举国行动,既展示了国家力量,更彰显了民族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是危难时刻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抗震救灾精神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处逆境而奋起、遭厄运而不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从汶川到芦山的伟大抗震救灾斗争中表现出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精神,进一步诠释了这种品格。5年前汶川的场景依稀再现:合力破“孤岛”、决战唐家山、鏖战都汶路„„今天芦山的人和事就在眼前:徒步挺进“生命孤岛”的消防官兵、独自搬开预制板救子的母亲、徒手刨出母亲的少年、告别亡母奔赴一线的年轻护士„„一个个英雄壮举、一幕幕感人场景,把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一次次展示出来。
抗震救灾精神升华中华民族人文传统。中华民族在延绵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重人文、讲伦理的深厚传统。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倍加珍视群众利益,倍加珍视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幸福。从汶川到芦山,以人为本奏响了抗震救灾的时代强音。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指示、批示和要求传递着党的关怀:“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减少伤亡”,“第一任务是救人,要抓住黄金救援期,一刻不能停。”以人为本理念在抗震救灾中转化为无声行动:72小时黄金救援期过去依然拉网式搜救,地震伤员全部免费治疗,受灾群众每人每天补助1斤粮、10元钱„„正是以人为本理念及其行动,使中华民族人文传统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升华。
抗震救灾精神展现中华民族时代风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科学,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两弹一星”,都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科学的向往、追求和积极探索。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的态度和理念,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我们成功破解了大力度抢救生命、大数量应急安置、大范围防病防疫、大规模恢复重建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在芦山抗震救灾中,我们表现得更加成熟冷静、更加科学高效。经过两次抗震救灾斗争实践,我们形成了科学决策、科学组织、科学救援、科学安置、科学规划、科学重建的一整套体制机制,为应对巨灾积累了宝贵经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汶川到芦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从灾难中奋起、在困难前挺立,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强大的精神支撑。正是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砥砺下,我们奋然前行,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支撑我们面对灾难处变不惊、自信自强。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形成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极大提振。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我们就能在突发的灾难面前处变不惊,在巨大的破坏面前自信自强。芦山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反应、妥当处置: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李克强总理当日下午飞抵灾区,四川省委、省政府立即启动Ⅰ级应急响应,灾区各级党政领导及时奔赴灾区,人民军队、公安干警、民兵预备役人员火速驰援,职能部门高效运作,社会各界大力援助,保障了抗震救灾的有序高效。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鼓舞我们面对困难百折不挠、愈挫愈勇。芦山地震是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遭受的第二次重创。面对两次巨灾,我们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和“一定能够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豪情壮志,展开了同时间赛跑、靠信念支撑、以发展取胜的伟大斗争。凭着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我们在汶川打赢了抢险救人、安置攻坚、重建家园的一场场攻坚战,建设起新的美丽家园;凭着这种精神,我们也一定能够在芦山抗震救灾和家园重建中再次书写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壮丽篇章。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激励我们面对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灾难考验意志,灾难砥砺品格。汶川特大地震发生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灾区不仅原地起立,而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实现了功能恢复与赶超跨越、民生工程与产业发展、重建质量与重建速度、自力更生与对口支援、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物质财富与精神家园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生态有改善”的目标,兑现了“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庄严承诺。当前,芦山灾区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基础设施正在抢修完善,水电供应进入正轨,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学校复学复课基本完成,重建规划已经启动。可以相信,有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坚强支撑,我们一定能够走出科学重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之路,遭受重创的芦山也必将穿越灾难、走向新生。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宝贵财富。在未来前进的征途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国梦顽强奋斗。事业成功就要自强不息,梦想成真就得顽强奋斗。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首先就体现在为实现中国梦而顽强奋斗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必须以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广大党员干部应牢记职责和使命,率先垂范、勇于担当,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实现中国梦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艰苦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吃苦耐劳、克俭节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必须把危机状态下的过硬作风转化为日常工作中的良好状态。当前,灾区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还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艰苦奋斗,就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要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感恩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国梦。然而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要求我们为实现中国梦矢志不渝、不懈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接近中国梦、最终实现中国梦。(执笔:赵明仁王素裴泽庆王骏飞)
第三篇:人民日报社论: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人民日报社论: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川汶川、青海玉树,见证了中华民族遭遇的重大地震灾难,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面对极为罕见的玉树强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在高原高寒地带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8月19日,中央在西宁召开大会,全面总结玉树抗震救灾工作,表彰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这是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一次大力弘扬,必将极大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面对强震袭向玉树,举国上下同玉树人民“在一起”,前方后方坚信“玉树不倒、青海长青”,四面八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6个民族血脉相通,凝结成患难与共、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我们党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和向心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示出同舟共济、团结一心的国家力量和民族气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斗,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强。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玉树强震突如其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各级干部身先士卒,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族群众奋力自救和互救。我们的人民军队冲锋在前,以坚强毅力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冲破千难万险为灾区群众送去生命的希望,共同展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在前进的道路上,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我们就必定能够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在抗震救灾的全过程中,“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成为共同信念,最大程度搜救了被困群众,最快速度救治了受伤人员,最大力度安置了受灾群众。党中央科学指挥,广大军民和各专业救援队伍坚持科学救援,充分发挥了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必将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前不久,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与自然灾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深信,玉树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必将激励各族干部群众经受各种考验,战胜人世遭遇的各种灾害。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伟业。
第四篇:《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把每个人的梦汇聚起来就组成了我们国家的梦,中华民族的梦,因此每个人的梦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我们才能幸福和谐的生活。
现在是“法治”社会、文明时代,“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时刻规范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只有学法、懂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一句话,对于法律,我们必须了解它、学习它、遵守它。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这“规矩”就是“法律”。“法律”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制进程的突飞猛进,300多部法律相继出台,“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多么令人振奋!然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可能会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就约束不到我们。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轻视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法律,就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准则。
当今这个经济社会,人们在不断地淡化道德意识,甚至有人讨论起一些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呼吁法律来维护我们的社会秩序。纽约,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却是犯罪率最高的恶源。有统计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场抢劫上演。而在我国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触犯刑法的不良现象。但是,我们应当坚信,法律永远维护正义。我们的法律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坚信法律的正义性,并学会扞卫它!
只要我们心藏法治,我们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就不会感情用事,我们就不会做违反国家利益,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我们会维护国家和人民以至社会,当我们的行为都很好,很规范了,我们的国家就会和平,我们就能生活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环境里,快乐和幸福就会伴随着我们。
我最大的骄傲是身为一名中国人,最大的自豪是外国人叫我“Chinese”,最大的幸福是生活在中国,最不想放弃的称谓是中国公民。我想你们大家应该也是如此,在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所以让我们一起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第五篇: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
------十三亿双手紧握的力量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铿锵有力的16个字,足以让地动,让山摇。它既概括了汶川地震灾害的严重破坏性,紧急投身救灾的迫切性,更是对13亿中华儿女应肩负社会责任的严肃召唤!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中央领导人、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民警、白衣天使、志愿者等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多难兴邦、忧患砺党——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锤炼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们一起努力经受住了考验,一起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十三亿人一起大力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共同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自强不息精神---是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重要保证。上到国家领导,下至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灾区人民都将自强不息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面对大灾,党和政府科学应对、调度有方、从容不迫,上下一心,镇定自若,给全国人民吃了定心丸。强有力的指挥,体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指挥有力,领导有方,或亲临一线,或运筹帷幄,保证了全国一盘棋,全力支援抗震救灾斗争。十几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紧急动员,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昼夜兼
程,赶到灾区。尽管桥毁路损,尽管大雨滂沱,尽管给养一时难以到位,可他们不讲条件、不顾安危、不怕牺牲、义无反顾,顽强地在废墟中搜救每一名幸存者,抢救每一名伤员。在抗震救灾战场上,他们是主力军,是突击队,是攻坚勇士,听指挥,肯吃苦,能承受,能战斗!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国难当头,他们仍然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广大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自救互救,患难与共,自强不息,赢得了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敬重。为就学生而牺牲的中学老师、拿出所有药品救人的诊所医生、成都出租车组成的营救对、清理废墟,搭起帐篷,下地抢收油菜、下田插秧的农民们每个人都值得称颂。
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灾难和死神面前的不屈不挠、舍己救人的人间大爱、拯救生命的坚定从容、忠于职守的高度责任、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等等,都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已经深深融进中华儿女的血脉里,集中体现在各族人民的行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组织力量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了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整体形象,充分表现了在灾难面前顶天立地的崇高精神境界。当前,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需要我们用更加统一的意志、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密切的配合来扎扎实实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中央强调抗震救灾工作和社会经济建设都要抓。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以
人为本,努力做好安臵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灾后重建等工作。只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弘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我们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险阻,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力。
抗震救灾工作虽仍严峻,但不可否认我们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从抢险抢救转为灾后重建,从保全生命保证生活转入正常生产。悲痛确实让人难过,但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必须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好好地活下去,是对死者最好的慰籍,也是对恩人最大的报答。这就需要再去人民---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就是主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特别是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应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赖援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自力更生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自身力量是一种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再好的外部条件和外部因素也只能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顽强的中国人民既然能在1976年战胜唐山大地震,接着又建起一个新唐山。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坚信,有13亿人的支持,我们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伤害,要不了多久,一批崭新的城市和乡村,将会在巴蜀大地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