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为挽救灾区人民生命财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而同样在玉树地震之后,中华民族人民也同样团结一致,使灾难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突然降临的罕见大地震,让全国人民目睹了袭击人类生命的巨大灾难:地动山摇的瞬间,房屋倒塌、家园被毁,数万生命被吞噬于瓦砾之下。而当我们悲悼同胞死难、痛感灾难无情之时,也看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充满英雄壮举的画面。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故事,哪里就有牺牲,哪里就有英雄。他们之中,有解放军指战员、基层干部、学生、记者、抗震救灾志愿者、出租车司机等……面对险情,面对生命的呼唤,他们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用自己最朴素、最无华、最壮烈的行动,将人间大爱诠释得淋漓尽致,在人们的心目中竖起了一座座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时代风采的精神丰碑。
可以说,在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中,英雄的身影遍布灾区的各个角落,有的甚至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信息便悄然离去,但他们的英雄壮举、英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他们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桩桩件件,可歌可泣,让我们读懂了什么叫大灾有大爱、什么叫尊严和勇气、什么叫凝聚和挺立、什么叫无私和无畏。在他们的身上,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展示了战胜灾难的无穷智慧和力量。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是最具体、最形象、最博大、最深刻的教科书,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灾难超越了地域与时空,灾难是人类共同的伤痛,在无法抗拒的大自然面前,只有爱才是人类得以永恒的力量,只有爱才是人类共同抗衡自然灾难的伟大力量!灾害无情人有情!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四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以至全世界人民的情!全国各地正积极行动,关心灾区群众,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参与灾害紧急救助和灾后的重建工作。
每一笔物资、每一笔捐款,都是灾区人民的一份希望!一日的工资,一天的零花钱也许微不足道,但汇聚起来将成为救灾救助不可低估的力量。让我们风雨同舟,为灾区增添一份力量,奉献一份爱心,帮助灾区同胞共渡难关。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证明我们民族的意志与毅力,证明我们团结爱国的赤子之心!
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未在磨难中倒下!灾难虽然无情地夺去了数万同胞宝贵的生命、摧毁了美丽的家园,却极大地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在这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再次挺起了它不屈的脊梁,用坚强和团结书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壮丽史诗。这次抗震救灾,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对整个民族精神的一次洗礼。江泽民同志在九八抗洪全国表彰大会上曾讲过,“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在这次灾难中,也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形成,在凝固,在升华,在感动着苍生万物,这种精神是“98抗洪”、抗击“非典”、抗击南方冰雪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再次集中呈现。它,就是“抗震救灾精神”。
首先,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同时,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祖国荣誉重于泰山,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是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的形式多种多样,爱国的内涵因时而异。情系故土,小而思乡,大而思国是爱国;“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抗暴御侮、以身许国是爱国;“以国事为己事,以国权为己权,以国耻为己耻,以国荣为己荣”,位卑未敢忘忧国同样是爱国。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嘉行懿德广为人民所传颂,忧国忧民的杜甫、抗击倭寇的戚继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等都是忠贞爱国的杰出代表。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无论是写好遗书毅然从五千米高空跳下的空降兵,还是身在异国他乡,仍情牵故土踊跃捐赠的海外华侨;无论是隔海相望心系灾区的台湾同胞,还是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在心中为遇难同胞祈祷的普通大众,都真实地流露出拳拳爱国之心,都真挚地表现了质朴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对家国的热爱,对“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加之“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熏陶,使得整个中华民族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表现出惊人的团结和亲密。这种民族精神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把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凝为一体。这次地震中,所有中华儿女都视灾区同胞为自己的亲人,视灾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不分老幼,不分远近,只要是中国人,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献自己的一份爱心,这种血浓于水、空前团结的局面,再次印证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蒙文系 09双语班
高娃0913022
第二篇:人民日报社论: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人民日报社论: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川汶川、青海玉树,见证了中华民族遭遇的重大地震灾难,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面对极为罕见的玉树强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在高原高寒地带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8月19日,中央在西宁召开大会,全面总结玉树抗震救灾工作,表彰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这是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一次大力弘扬,必将极大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面对强震袭向玉树,举国上下同玉树人民“在一起”,前方后方坚信“玉树不倒、青海长青”,四面八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6个民族血脉相通,凝结成患难与共、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我们党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和向心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示出同舟共济、团结一心的国家力量和民族气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斗,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强。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玉树强震突如其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各级干部身先士卒,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族群众奋力自救和互救。我们的人民军队冲锋在前,以坚强毅力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冲破千难万险为灾区群众送去生命的希望,共同展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在前进的道路上,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我们就必定能够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在抗震救灾的全过程中,“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成为共同信念,最大程度搜救了被困群众,最快速度救治了受伤人员,最大力度安置了受灾群众。党中央科学指挥,广大军民和各专业救援队伍坚持科学救援,充分发挥了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必将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前不久,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与自然灾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深信,玉树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必将激励各族干部群众经受各种考验,战胜人世遭遇的各种灾害。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伟业。
第三篇:如何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如何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摘要: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是要使之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就是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就是要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
关键字:抗震救灾万众一心社会和谐实际行动
正文:
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面对特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彰显,是鼓舞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四川汶川、08年雪灾,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见证了中华民族遭遇的重大灾难,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尤其面对极
为罕见的玉树强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在高原高寒地带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
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国家: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灾后重建。新闻媒体:加强对抗震救灾的舆论宣传,营造团结互助、抗震救灾的社会氛围;宣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宣传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方针政策,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公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弘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灾区人民:自立自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中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勇于承担责任,增强责任意识;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做自立自强少年;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立志奉献社会。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与升华。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基本内涵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
我觉得在抗震救灾中体现的最明显的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崇高深厚的感情,是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心系灾区也是爱国主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是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到处都是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的长长队伍。支援灾区,大大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大家贡献所能,奉
献所爱。从中央领导到广大群众,从企业家到普通员工,从海外华侨到港澳台同胞,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活泼的孩子,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争相捐款,倾其所能,尽其所力,担其所责。人们时刻在心中默默为灾区群众祈福平安,在心中想着我该做点什么。一切为了灾区,为了灾区的一切,展示出全国人民全力支援灾区的民族凝聚力和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要学习抗震救灾的英雄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有领导干部、共产党员,有公安干警、武警战士,有普通农民群众,有人民教师,有医务人员等,为了救治受灾群众、减少灾区损失,他们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冲破重重困难和障碍,冒着余震带来的生命危险顽强战斗在灾区。他们如此理性、坚强,如此具有爱心、如此恪尽职守;他们为了祖国和灾区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奉献,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救助一个个生命、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着人间奇迹。“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救灾救人催他们的坚定信念、充满力量;爱国主义是他们顽强战斗的动力,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抗震救灾精神集中凸显了中国人民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团结起来共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格。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与“黄金72小时”以及更长时段的生死大营救相比,它延续的时间更长,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多。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把政府推动和运用社会各方面力量结合起来,把建设物质家园和建设精神家园结合起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用我们的双手和爱心,用我们的坚忍和奋进,尽快恢复受灾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灾区人民重建一个美好家园。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深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面对强震袭向玉树,举国上下同玉树人民“在一起”,前方后方坚信“玉树不倒、青海长青”,四面八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6个民族血脉相通,凝结成患难与共、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我们党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和向心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示出同舟共济、团结一心的国家力量和民族气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斗,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强。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玉树强震突如其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各级干部身先士卒,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族群众奋力自救和互救。我们的人民军队冲锋在前,以坚强毅力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冲破千难万险为灾区群众送去生命的希望,共同展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在前进的道路上,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我们就必定能够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在抗震救灾的全过程中,“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成为共同信念,最大程度搜救了被困群众,最快速度救治了受伤人员,最大力度安置了受灾群众。党中央科学指挥,广大军民和各专业救援队伍坚持科学救援,充分发挥了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必将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正成为中国人民开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四篇: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研究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研究
摘要:四川汶川和玉树发生特大地震以来,中华大地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情满人间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既要以雄厚的物质力量为后盾,也要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悠久深厚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战胜历史罕见特大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展现、锤炼和升华,凝聚为感召天下、永垂史册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深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抗震救灾,抗震救灾精神
1、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 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面对骤然而至的特大地震,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共抗国难,进行了一场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抗震救灾的分分秒秒、日日夜夜,无数同胞的大义大勇、至爱至情,人民军队的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灾区内外的手足情深、骨肉意重„„一幕幕、一幅幅,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又一座历史丰碑。数千亿元的物质财富顷刻之间消失了,但无形的精神财富在与灾难的拼搏中迅速增长。巨大的人员伤亡给整个民族以至人类带来了巨大悲痛,但生命的尊严、人的价值在生命大营救和举国同哀悼中高高弘扬。在我们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的同时,也孕育和锤炼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抗震救灾
胡锦涛主席指出:“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必须继续作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生动地体现在我们党、政府和军队组织抗震救灾的一切部署和举措之中,体现在从抢救生命、救治伤员到安置受灾群众、恢复重建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的无数闪光思想和动人事迹中。
[1]救灾不仅是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精神的壮丽展示,也是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证明和褒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特质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愈久弥新,愈挫弥坚,垂范后世。自强不息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惊涛骇浪,在艰辛磨难中繁衍至今,兴旺发达,得益于自强不息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形成的、促进人们在意志和行动上和谐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和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伟大力量。这种精神的热能,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让灾区群众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已成为抗震救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动山摇、伤亡惨重,但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决心和毅力更加坚定。关山重重,英勇的健儿们挺身跨过;千险万难,英勇的健儿们昂首面对。全国各地纷纷表示,愿意承担最繁重最困难的任务,全
力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就是主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特别是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应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赖援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旗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人民克服困难度过难关的成功经验。艰苦奋斗是历代治国安邦的成功经验和人亡政息的沉痛教训的概括和总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3、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所体现的精神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是对抗震救灾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高度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可歌可泣。这种精神是党和人民与特大地震灾害顽强拼搏的精神结晶,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升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国家遭遇巨大灾难时得到了空前激发和弘扬,广大人民群众把爱祖国体现到爱同胞的关爱行动中,把爱国热情体现到志愿救援的公民责任中,把热爱社会主义体现到积极参与和配合党和政府的救灾部署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应对危急惨重灾害时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生命无价、信息公开、社会参与、救援开放等,反映了我们的党、军队和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历磨难而不衰,遭挫折而不馁,临逆境更坚强,离不开坚韧有力的精神支撑。抗震救灾斗争是阶段性的,是一定时期的特定活动,但抗震救灾精神却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无论是与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作斗争,还是推动民族的发展进步,都需要一种刚强、奋斗、团结、向上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能取得更大成就。因此,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用生命与鲜血、痛苦与泪水、毅力与坚强、爱心与奉献浇灌出来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要使它化为民族精神新的成分,转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抗震救灾精神是战胜新的严峻挑战的精神力量。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不少新的复杂因素,党和国家工作面临不少新的严峻挑战:抗震救灾工作进入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重建阶段,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进入关键时期,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形势逼人,任务艰巨。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这次抗震救灾,正是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因素和困难条件的一场斗争。山崩地裂、巨石滚滚,没有阻挡住十多万抢险救灾大军强行突进的脚步;高湖悬顶、溃坝在即,没有阻挡住千人徒步背运炸药的铁流;复杂的地形、气候,没有阻挡住陆航英雄义无返顾的飞行。任何严峻挑战都难不倒用伟大精神武装起来的英雄的中国人民和人民子弟兵,都阻挡不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坚定步伐。面对当前新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排除万难,在战胜挑战中夺取新的胜利。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历经磨难,却愈挫愈奋,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是形成了一种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持久的凝聚力和巨大的向心力,与时俱进,历久而弥新。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民族精神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支撑着我们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的又一次集中迸发和闪光。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的突出体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对凝聚全国人民的理想追求,以昂扬的斗志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次抗震救灾,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作用,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道德新的发展,无愧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伟大的新成果。
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宣传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大力宣传抗震救灾中的典型人物,以具体、鲜活、生动的典型事例,阐释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质和内涵。第二,要重视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要将抗震救灾精神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要使抗震救灾精神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真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第三,要开展抗震救灾精神的研究,把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推向深入。[2]
4、结语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抗震救灾精神集中凸显了中国人民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团结起来共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格。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即将举办的奥运会,是对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一次检阅,也是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一次检验。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顽强拼搏、创造奇迹的精神,它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超越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深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1]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2]何鲁丽 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第五篇:大力弘扬伟大抗洪精神1
大力弘扬伟大抗洪精神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中央文明办“学习江泽民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座谈会”发言摘编
讲话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首都文明办主任 王笑儒
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全面总结了这次抗洪斗争取得的重要经验 和重大成果,深刻阐述了抗洪斗争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精辟概括 了在抗洪斗争中形成的伟大抗洪精神,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弘扬抗洪 精神,积极工作,开拓进取,满怀信心地去实现今年改革和发展的目 标。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气势恢宏,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不仅 是对抗洪斗争的全面总结,而且是指导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 纲领性文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江总书记重要讲话给了首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江总书记对抗洪 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深刻论述充分表明,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战胜困难,实现国富民强;只有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加快建设步伐,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坚持人民是创造历史的 真正动力,才能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只有坚持 党的基本路线,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 胜利走向胜利。
今年是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市八次党代会精神、实现跨 世纪宏伟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体会,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弘扬抗 洪精神,首先要动员全市人民顽强拼搏、知难而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今年全市经济增长9%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二,要把弘扬抗洪精神 作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任务,充分运用抗洪精神和抗洪抢险英 模的先进事迹这一生动教材,在干部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深入开展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进一步 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努力把首都建设成精神文明的首善 之区。第三,要继续做好维护首都稳定的工作,确保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四,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新形势下各 级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党 风廉政建设。特别要把学习抗洪英模、弘扬伟大抗洪精神作为各级党 政领导机关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内容,纳入基层党组织党课教育 内容。
弘扬伟大抗洪精神 推进两个文明建设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许德明
9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在上海各行各业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讲话,坚决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弘扬伟大抗洪精神,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 推动上海两个文明建设的新发展。
现在,抗洪抢险工作的重点已转向灾后重建。积极发展经济建设 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上海对灾区的最大最好的支持,也是对全国两个 文明建设的贡献。
首先,我们要发扬抗洪抢险第一线广大军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 的伟大抗洪精神,鼓舞全市人民的斗志,确保今年上海经济10%的增 长速度,为确保全国经济增长8%作出贡献。
其次,我们要将伟大的抗洪精神贯彻到精神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 中去,进一步推动工作的开展。文明小区、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要在 扩大创建面的同时,注重质量的提高;抓好文明城区创建的试点工作,实现文明城市的创建目标;全行业规范服务达标工作要进一步巩固成 果,着力巩固和提高同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行业的服务质量;抓好文 明行业创建的试点工作;志愿者活动要始终坚持以抗洪抢险中先进人 物的英雄事迹为榜样,在全社会弘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志愿 者精神,使志愿者活动扎根于群众,成为弘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弘扬抗洪精神的有效载体。
第三,我们要以抗洪抢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教 育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要结合党员民主评议、评选好公仆等 活动,教育党员干部树立人民公仆形象,廉洁奉公,勤俭节约,想人 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做人民所盼,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健全市民学校,在市民中深入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 教育,使广大群众牢固树立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争做“四有”新人;运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抗洪精神融入到青
少年的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去,使他们从小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良好思想品德,树立起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抗洪精神的形成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了新阶段
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明委副主任 刘东辉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气势恢宏,精辟地阐述了伟大抗洪精神,明确提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 设的目标和方向,是指引我们搞好两个文明建设,胜利迈向21世纪的 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江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于我们 深刻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胜利和伟大抗洪精神的形成,把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推向了新阶段,它铸就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壮丽丰碑,为进 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这是因为:
(一)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洪抢险斗争,是对精神文明建设 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 下,在历史罕见特大洪水的严峻挑战面前,江河大堤在经受着严峻考 验,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堤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抗洪抢险斗争的伟 大胜利,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精神文明的巨大力量,证明了改革 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效,证明了精神文明建设大有可为。
(二)在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斗争中,爱国主义精神空前释放,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高 度升华,其间形成的伟大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 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和新时期的创业 精神一样,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财富。世世代代继 承和弘扬这些精神,我们就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三)抗洪抢险斗争不仅使中国人民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风雨 同舟的经历还形成了党心、民心、军民的空前凝聚。党群、干群、军 民、军政关系的空前密切,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社会主 义制度优越性的再次显现,为精神文明建设昭示了前进方向;抗洪抢 险中涌现出来的英模人物,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强烈的感召力量。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不仅取决于经济上的实力,政治上的成 熟,还取决于其精神上的凝聚力。我们决心在江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指 引下,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奋发有为的精神,推动黑龙江省的精神文 明建设再登新台阶,为全面落实十五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做出新贡献。
宣传抗洪精神 实践抗洪精神
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明委副主任侯伍杰
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文献。讲话不仅是对史诗般的抗洪抢险斗争的历史性总结,而且是进一步号 召全党、全国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 新世纪的宣言书、动员令。“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 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 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我们党和 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 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一句话,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的集 中体现。这一精神是中华民族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以其 崇高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铸造的精神丰碑,是中国人民全面落实十五 大精神、创造更加辉煌业绩的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是培育和造就一代又一代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四有”新人。而用高尚的精神 教育人、塑造人是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内容。抗洪精神就是中华 民族在其灿烂的历史发展和伟大的现实变革中创造出的高尚精神的集 中体现。因此,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 任务就是组织全体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抗洪精神,大力弘扬 抗洪精神,努力实践抗洪精神。
认真学习抗洪精神,关键是要认真学习领会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 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在党中央的领导 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以世所罕见的勇气和力量战胜这场洪水的 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认识江泽民总书记深刻总结的夺取这次抗洪抢 险斗争伟大胜利的基本经验;认识江泽民总书记高度概括的抗洪精神 深厚的历史内涵、现实根据和伟大意义;认识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洪精 神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 巨大促进作用。
抗洪精神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新优势
广东省文明办副主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蓝红
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新 的丰富的内容。表彰大会结束后,广东省很快发出了《认真学习贯彻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的通知,要求全 省当前着重抓好几项工作:
一、以伟大抗洪精神为内容,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这次抗洪的 伟大胜利,我们取得了两个成果:一个是保住了大堤,保住了国家和 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意义;一个是铸造了 伟大的抗洪精神。这一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 神在新时期的升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是今后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以抗洪救灾的先进事迹为教材,进一步推进道德风尚的建设。
三、以弘扬抗洪精神为契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向纵 深发展。当前,我们要把弘扬伟大抗洪精神同我省正在开展的学习中 山经验,争创文明城市的活动结合起来。
四、以抗洪精神为动力,推进我省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 现。伟大的抗洪精神是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最近,省委 召开工作会议,围绕增创我省发展新优势、促进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这个主题,动员全省上下以抗洪精神为动力,以邓小平理论为武器,开展“五破五立”思想教育活动:一是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小
农思想,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力争上游、不断开拓的创业精神; 二是破除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思想,树立不怕 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三是破除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不思进取的享乐主义,树立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拼搏精 神;四是破除强调客观条件差、怨天尤人的等、靠、要思想,树立奋 发图强、励精图治的精神;五是破除形式主义、作表面文章的不良作 风,树立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的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江西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 张剑
通过对‟98抗洪斗争的总结,江总书记高度概括出24个字的伟大 抗洪精神。24字抗洪精神,字字千钧,内涵丰富,高屋建瓴,正气浩 然,极大丰富了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抗 洪精神是与井冈山、延安精神一脉相承的我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 富和精神支柱。
今年遭受特大洪灾的江西人民对伟大抗洪精神倍感亲切,体会更 深。在江西抗洪抢险取得重大胜利、进入决战的关键时刻,江总书记 亲临江西视察。9月4日,江总书记发表了《发扬抗洪精神,重建家园,发展经济》的重要讲话,首次提出24字抗洪精神。江西人民深深体会 到,我省今年能够战胜这场特大洪灾,一是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二是有伟大抗洪精神激励我们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创造了人间奇迹。
用抗洪精神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是当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 要任务。我们在下一步学习总书记讲话的过程中,准备着力抓好四个 结合:一是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用抗洪抢险斗争中可歌可泣的英 雄事迹,深入开展“三个主义”教育,讲清讲透爱国主义的本质、集 体主义的实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讲清讲透社会主义公德的准则,职业道德的标准,家庭美德的要求。二是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相结合,在全省学校开展“弘扬抗洪精神,争做„四有‟新人”教育
活动,在全省群众中开展“弘扬抗洪精神,心系灾区人民”教育活动,在灾区开展“弘扬抗洪精神,坚定必胜信心,积极重建家园”教育活 动。三是与为灾区办实事相结合,采取有力措施,做到“四个确保”: 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过冬住所,有干净卫生的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确保灾区学生能上学;确保灾后无大疫;确保 灾区社会稳定。四是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发展经济相结合,教育 和引导干部群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革命斗志,防止和克服 悲观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确保完 成中央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
带领青年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胡春华
今年抗洪斗争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胜利,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军民同心同德、团结奋 战的结果。通过这次抗洪斗争,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国人民切身体 会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军队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以及 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尤其是在同洪 水的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所表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更是 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 宏伟目标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这次抗洪斗争中,各级共青团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 投身抗洪和抢险第一线,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从 抗洪斗争中汲取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接受了一次崇高的精神文明洗礼,体验了一 次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的伟大实践。团中央书记处要求各级团组织以 此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大力弘扬伟大的 抗洪精神,在广大团员青年中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推动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体来说,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组织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领会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 神。
二、大力宣传抗洪抢险英模的英雄事迹,对广大团员青年进行生 动具体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三、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用实际行动支 援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努力形成团结友爱、互助互济的良好风 尚。
弘扬伟大抗洪精神 推进我军精神文明建设
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徐天亮
江主席一贯要求军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并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这次抗洪抢险斗争中广大官兵的英勇表现,是这些年来贯彻执行江主席指示,加强部队全面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 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现。目前全军各部队正在认真学习江主席的重要讲 话,不断从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汲取丰厚的思想营养,进一步 加强和推进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建军原则。抗洪抢险斗 争的实践再次表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全党全军全国 各族人民竭诚信赖和拥戴的坚强领导集体,具有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 卓越领导才能,在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具有巨 大的号召力。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教育,抓好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一系列根本制度的落实,保证全军部队在任何 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维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 权威,坚定不移地听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挥。
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我军发展壮大的深厚根基。抗洪抢险中,广大官兵以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舍生忘死,顽强拼搏,用 鲜血和生命实践了我军的宗旨,受到了江主席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党和人民群众对军队的厚爱,使全军官兵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大 家决心更加自觉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倍珍惜在抗洪 斗争中形成的军民鱼水深情,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永远把 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我军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尤其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战争年代,我军正是靠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劣势装备打败了优势装 备的敌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同样是靠了强大的精神支柱,经受 住了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这次抗洪抢险斗争中我军继续 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熔铸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在世纪之交的重要 历史关头,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实际,认真学习贯彻江主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坚持用进步的精神贯注于部队之中,不断强化官兵的精神支柱,把军心凝聚在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下,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努力把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 的水平。
发扬抗洪精神 培育“四有新人”
教育部副部长 张天保
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气势磅礴,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 历史唯物论,既对下一步的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也是对教育战 线广大师生员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
这次抗洪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应该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 导。抗洪斗争的实践再一次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工人 阶级的先锋队,她在最紧急的关头体现了自己的宗旨——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
抗洪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应该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今年的洪水是历史上罕见的。但是,由于有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 制度,有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有全国的支援和帮助,不仅使灾害损失尽量减少,而且灾区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被盖,有医看,灾区的学生能按时开学,这同旧中国灾后尸首遍野、卖儿卖 女、流离失所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社会 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
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还应该归功于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 队。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不怕疲劳、连续作战 的精神,出现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
抗洪斗争的实践也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具有 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传统和巨大的凝聚力,可以战胜任何困难,夺 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就是培育“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为教育广大师生员工
提供了重要教材,抗洪斗争中涌现出的许多先进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是广大师生员工学习的榜样,教育战线要抓住这个极好的机遇,把学习宣传抗洪精神,作为新学期开学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把用抗 洪精神教育和塑造青少年一代,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对青少年 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 义教育。
讲话是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毕志伦
江总书记“9·28”重要讲话,是党中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 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作出的又一重要战略部署,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现实 意义和历史意义。
1998年大抗洪,中国人民不仅取得了战胜特大洪水的伟大胜利,而且创造了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江泽民总书记精辟概括 的伟大抗洪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源于中 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源于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社会主义思 想教育,源于亿万人民振兴中华、建设国家的共同理想和伟大实践。正如江总书记所指出的,伟大的抗洪精神“是我们党历来倡导的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 发扬,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伟大的抗洪精神也是湖北军民艰苦卓绝抗洪斗争的真实写照和科 学总结。生活在长江两岸的湖北人民,有着与洪水搏斗的光荣历史,在长期与自然灾害斗争中形成的抗洪精神,在这场与特大洪水的殊死 搏斗中再次得到了迸发、锤炼和升华。八十多个日日夜夜,生死鏖战,人水相搏,日月为之惊诧,山河为之动容,世界为之瞩目,历史为之 沉思。200多万抗洪军民置生死于度外,视洪水若等闲,头顶烈日,身 挡激浪,日斗洪魔,夜巡长堤,用舍生忘死、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大局至上、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科学分析、果断决策的求实精神,艰苦顽强、恪尽职守的负责精神,万众一心、风雨同舟的协作精神,诠释了江总书记精辟概括的抗洪精神。
江总书记重要讲话,既是对这场伟大抗洪斗争的全面总结,也是 我们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发展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 文明建设的动员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江总书记 的讲话精神,努力把我省的双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