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时间:2019-05-13 05:0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第一篇: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李建国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动员和激励全国人民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第一,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形成的,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顽强奋战,展开了一场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我们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从容,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心和热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敢和智慧,培育和弘扬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短时间内集聚迸发,不是偶然的,它深深植根于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展开的抗震救灾斗争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我们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领导核心。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党中央心系人民、总揽全局,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各族人民战胜地震灾害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越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我国的制度模式越是显示出巨大政治优势。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动员起巨大力量、汇聚起强大合力,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丰厚土壤。抗震救灾斗争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全面检阅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3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社会全面进步。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积累了强大实力,我们国家才能迅速聚集起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普通群众才能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的基础所在、力量所在、信心所在。日积月累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广大军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昂扬的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实际成效。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正是由于一点一滴的不断积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广大干部群众才能在危难关头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总之,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产生于伟大的实践和伟大的时代,也必将升华为推动历史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第二,抗震救灾精神为伟大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添了新的瑰宝。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五千年沧海桑田的悠久历史,始终传承着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民族传统,始终体现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始终挺立着压不弯的民族脊梁,这集中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精神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得到升华,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越是大灾大难面前,越是关键时刻,民族精神越能显示其威力,彰显其风采,诠释其真谛。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锤炼形成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巨大地震灾害是对我们党和人民的一场特殊考验,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全国人民守望相助,实现空前的团结和凝聚,形成了休戚相关、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在挫折中拼搏,在逆境中奋起,用无所畏惧的勇气开拓生活的希望,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精神。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抗震救灾中,人民至尊、生命为上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强烈共识和一致行动,从争分夺秒抢救被埋人员到及时开展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从妥善安排人民生活到情感关怀、心理疏导,每一项举措、每一个环节都围绕人来展开,特别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自然灾害遇难同胞设立全国哀悼日,更是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闪现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光芒。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实事求是、崇尚理性的科学态度。抗震救灾全过程始终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决策、科学调度、科学救援,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充分显示了理性精神和科技手段的强大力量。总之,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其鲜明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征,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敢于胜利,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展现了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新的丰碑。

第三,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凝聚民族力量、战胜艰难险阻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的看国家发展形势很好,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容忽视,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发生这样那样问题的可能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现实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优势,更好地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把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应对困难和挑战,不仅需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我们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精神武器,也是我们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精神支撑。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有助于人们从抗震救灾实践中领会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有助于人们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看到中国制度模式的强大发展活力;有助于人们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形成全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塑造人们精神、培育社会风尚的基础性工作。经过抗震救灾斗争的洗礼,人们对思想道德建设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期望更加强烈,对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要求更加迫切。抓住重大事件、重大考验提供的契机,总结和运用好蕴藏其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公民道德建设更能够引起共鸣、取得共识,产生集聚和放大效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十分珍惜用生命和热血浇灌出来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把抗震救灾斗争培育和弘扬的崇高思想、优良作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努力贯穿到公民道德建设各个环节,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过程成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的过程,成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

第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一种思想和精神,只有为人们理解认同,融入心灵深处,才能产生广泛影响,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通过生动活泼、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引导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有效途径。要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之中,大力宣传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决策部署和规划安排,宣传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强意志和全国人民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宣传各条战线在抗震救灾精神激励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显著成效。要把抗震救灾精神作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内容,体现到学校思想品德课及相关教育教学之中,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做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者、实践者。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各条战线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和先进集体,他们的英雄行为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有力注解。要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活动,使他们的感人事迹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颂,使他们的崇高精神在人民群众中落地扎根。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是文艺创作的深厚土壤和不竭源泉,要精心组织好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让人们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心灵的震撼、获得思想的升华。

第五,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贵在知行统一,真正落实到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上。认知是前提、是基础,践行是归宿、是落脚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联系各条战线的工作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把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求成效。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最好体现。要引导人们以抗震救灾精神激励和鼓舞自己,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创造出一流业绩。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要引导人们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敢于担当,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携手同心、守望相助、共渡难关,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于奉献,在日常的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总结推广抗震救灾斗争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推动城乡志愿服务深入开展,让一切爱心充分展示,让一切善举竞相推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恢复重建的重要阶段。夺取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要进一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关心灾区、支援灾区,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持。要引导灾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用自己的坚强和毅力,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重建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要注意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同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过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仅需要从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努力,也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阐释。要深入研究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不断深化人们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深入研究抗震救灾精神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培育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培育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培育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揭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丰富升华的脉络与规律。深入研究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转化为人们实际行动的措施和办法,使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长久地发挥作用。

第二篇: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推荐)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中央组织部作出决定,授予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党委等36个基层党组织“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授予叶青等29名共产党员“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追授共产党员杨勇“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些受到表彰的先进典型,是抗震救灾众多英雄集体和个人中的优秀代表,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灾区基层党组织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抗震救灾作为创先争优的主战场,行动迅速、组织有力,不怕困难、顽强奋战,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干部坚定地同人民在一起,坚守岗位、靠前指挥,把党的关怀和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信心带给群众,充分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广大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奋战在哪里,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全国各地广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视灾区群众为亲人,踊跃捐款捐物、自愿多缴纳党费支援灾区,与灾区人民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玉树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不负人民重托和期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13亿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克艰难英雄行动的集中体现。他们用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书写了对党的无限忠诚,践行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誓言,为党旗增添了光彩,为党史谱写了新的篇章。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我们要大力宣传和学习抗震救灾先进典型,学习他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坚定性和组织纪律性;学习他们牢记宗旨、服务人民,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使命意识和热血忠魂;学习他们不怕疲劳、不畏牺牲,敢于胜利的责任意识和英雄气概;学习他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私援助的大爱情怀和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的先进意识和崇高追求,在党内外形成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和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使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人民日报》2010年07月23日02版)

第三篇:如何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如何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摘要: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是要使之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就是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就是要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

关键字:抗震救灾万众一心社会和谐实际行动

正文:

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面对特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彰显,是鼓舞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四川汶川、08年雪灾,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见证了中华民族遭遇的重大灾难,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尤其面对极

为罕见的玉树强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在高原高寒地带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

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国家: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灾后重建。新闻媒体:加强对抗震救灾的舆论宣传,营造团结互助、抗震救灾的社会氛围;宣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宣传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方针政策,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公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弘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灾区人民:自立自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中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勇于承担责任,增强责任意识;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做自立自强少年;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立志奉献社会。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与升华。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基本内涵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

我觉得在抗震救灾中体现的最明显的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崇高深厚的感情,是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心系灾区也是爱国主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是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到处都是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的长长队伍。支援灾区,大大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大家贡献所能,奉

献所爱。从中央领导到广大群众,从企业家到普通员工,从海外华侨到港澳台同胞,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活泼的孩子,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争相捐款,倾其所能,尽其所力,担其所责。人们时刻在心中默默为灾区群众祈福平安,在心中想着我该做点什么。一切为了灾区,为了灾区的一切,展示出全国人民全力支援灾区的民族凝聚力和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要学习抗震救灾的英雄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有领导干部、共产党员,有公安干警、武警战士,有普通农民群众,有人民教师,有医务人员等,为了救治受灾群众、减少灾区损失,他们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冲破重重困难和障碍,冒着余震带来的生命危险顽强战斗在灾区。他们如此理性、坚强,如此具有爱心、如此恪尽职守;他们为了祖国和灾区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奉献,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救助一个个生命、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着人间奇迹。“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救灾救人催他们的坚定信念、充满力量;爱国主义是他们顽强战斗的动力,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抗震救灾精神集中凸显了中国人民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团结起来共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格。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与“黄金72小时”以及更长时段的生死大营救相比,它延续的时间更长,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多。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把政府推动和运用社会各方面力量结合起来,把建设物质家园和建设精神家园结合起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用我们的双手和爱心,用我们的坚忍和奋进,尽快恢复受灾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灾区人民重建一个美好家园。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深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面对强震袭向玉树,举国上下同玉树人民“在一起”,前方后方坚信“玉树不倒、青海长青”,四面八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6个民族血脉相通,凝结成患难与共、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我们党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和向心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示出同舟共济、团结一心的国家力量和民族气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斗,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强。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玉树强震突如其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各级干部身先士卒,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族群众奋力自救和互救。我们的人民军队冲锋在前,以坚强毅力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冲破千难万险为灾区群众送去生命的希望,共同展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在前进的道路上,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我们就必定能够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在抗震救灾的全过程中,“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成为共同信念,最大程度搜救了被困群众,最快速度救治了受伤人员,最大力度安置了受灾群众。党中央科学指挥,广大军民和各专业救援队伍坚持科学救援,充分发挥了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必将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正成为中国人民开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四篇: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研究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研究

摘要:四川汶川和玉树发生特大地震以来,中华大地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情满人间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既要以雄厚的物质力量为后盾,也要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悠久深厚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战胜历史罕见特大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展现、锤炼和升华,凝聚为感召天下、永垂史册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深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抗震救灾,抗震救灾精神

1、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 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面对骤然而至的特大地震,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共抗国难,进行了一场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抗震救灾的分分秒秒、日日夜夜,无数同胞的大义大勇、至爱至情,人民军队的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灾区内外的手足情深、骨肉意重„„一幕幕、一幅幅,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又一座历史丰碑。数千亿元的物质财富顷刻之间消失了,但无形的精神财富在与灾难的拼搏中迅速增长。巨大的人员伤亡给整个民族以至人类带来了巨大悲痛,但生命的尊严、人的价值在生命大营救和举国同哀悼中高高弘扬。在我们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的同时,也孕育和锤炼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抗震救灾

胡锦涛主席指出:“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必须继续作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生动地体现在我们党、政府和军队组织抗震救灾的一切部署和举措之中,体现在从抢救生命、救治伤员到安置受灾群众、恢复重建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的无数闪光思想和动人事迹中。

[1]救灾不仅是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精神的壮丽展示,也是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证明和褒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特质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愈久弥新,愈挫弥坚,垂范后世。自强不息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惊涛骇浪,在艰辛磨难中繁衍至今,兴旺发达,得益于自强不息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形成的、促进人们在意志和行动上和谐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和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伟大力量。这种精神的热能,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让灾区群众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已成为抗震救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动山摇、伤亡惨重,但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决心和毅力更加坚定。关山重重,英勇的健儿们挺身跨过;千险万难,英勇的健儿们昂首面对。全国各地纷纷表示,愿意承担最繁重最困难的任务,全

力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就是主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特别是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应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赖援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旗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人民克服困难度过难关的成功经验。艰苦奋斗是历代治国安邦的成功经验和人亡政息的沉痛教训的概括和总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3、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所体现的精神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是对抗震救灾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高度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可歌可泣。这种精神是党和人民与特大地震灾害顽强拼搏的精神结晶,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升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国家遭遇巨大灾难时得到了空前激发和弘扬,广大人民群众把爱祖国体现到爱同胞的关爱行动中,把爱国热情体现到志愿救援的公民责任中,把热爱社会主义体现到积极参与和配合党和政府的救灾部署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应对危急惨重灾害时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生命无价、信息公开、社会参与、救援开放等,反映了我们的党、军队和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历磨难而不衰,遭挫折而不馁,临逆境更坚强,离不开坚韧有力的精神支撑。抗震救灾斗争是阶段性的,是一定时期的特定活动,但抗震救灾精神却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无论是与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作斗争,还是推动民族的发展进步,都需要一种刚强、奋斗、团结、向上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能取得更大成就。因此,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用生命与鲜血、痛苦与泪水、毅力与坚强、爱心与奉献浇灌出来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要使它化为民族精神新的成分,转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抗震救灾精神是战胜新的严峻挑战的精神力量。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不少新的复杂因素,党和国家工作面临不少新的严峻挑战:抗震救灾工作进入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重建阶段,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进入关键时期,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形势逼人,任务艰巨。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这次抗震救灾,正是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因素和困难条件的一场斗争。山崩地裂、巨石滚滚,没有阻挡住十多万抢险救灾大军强行突进的脚步;高湖悬顶、溃坝在即,没有阻挡住千人徒步背运炸药的铁流;复杂的地形、气候,没有阻挡住陆航英雄义无返顾的飞行。任何严峻挑战都难不倒用伟大精神武装起来的英雄的中国人民和人民子弟兵,都阻挡不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坚定步伐。面对当前新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排除万难,在战胜挑战中夺取新的胜利。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历经磨难,却愈挫愈奋,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是形成了一种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持久的凝聚力和巨大的向心力,与时俱进,历久而弥新。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民族精神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支撑着我们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的又一次集中迸发和闪光。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的突出体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对凝聚全国人民的理想追求,以昂扬的斗志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次抗震救灾,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作用,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道德新的发展,无愧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伟大的新成果。

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宣传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大力宣传抗震救灾中的典型人物,以具体、鲜活、生动的典型事例,阐释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质和内涵。第二,要重视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要将抗震救灾精神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要使抗震救灾精神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真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第三,要开展抗震救灾精神的研究,把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推向深入。[2]

4、结语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抗震救灾精神集中凸显了中国人民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团结起来共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格。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即将举办的奥运会,是对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一次检阅,也是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一次检验。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顽强拼搏、创造奇迹的精神,它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超越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深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1]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2]何鲁丽 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第五篇: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三平”精神,扎实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三平”精神

扎实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在第四届河南公民道德论坛上的讲话

赵素萍

(2012年5月8日)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省委高度重视,指定下发《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对学雷锋活动做出全面部署。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推出学习雷锋见行动、“三平”之中做贡献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总载体,学雷锋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活动扎实开展。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及时跟进、迅速行动,学雷锋活动热潮涌动、不断升温。目前,全省学雷锋活动有序推进、逐步深入,发展势头良好,成效初步显现,雷锋事迹、雷锋精神的大众传播更加广泛,“三平”精神的学习宣传更加深入,学习先进、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

今天,我们举办第四节河南公民道德论坛,主题就是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三平”精神,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举办这界论坛,主要谜底就是从理论和时间的结合上,对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三平”精神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交流工作情况,开展理论研讨,探索实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中原人文精神,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充分认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雷锋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生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以22岁的短暂生命,谱写了务必炫丽的人生篇章,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座历久弥新的精神标杆。1963年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以来,学雷锋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长盛不衰,在塑造美好心灵、培育高尚情操、增前精神力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峰离开我们快50年了,时代已经变化,环境已经变迁,但雷锋不仅精神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们前行的独特魅力。在全国人民心中,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

第一,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是时代发展之所系。当今时代,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追求、目标认同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强化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但也容易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导致一些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迷失方向、随波逐流。在这样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正确思想指引发展方向,都需要伟大精神凝聚前进力量,都需要先进模范引领社会风尚。雷锋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孕育出来的时代楷模,雷锋精神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有利于倡导盒饭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是人民群众之所盼。当前,社会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也出现一些突出问题。一些领域、一些方面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

值观扭曲,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淡薄,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贪图享乐等现象时有发生,“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引发了人们源于道德问题的深层思考。人民群众热切盼望有一个更加温馨的精神家园,热切盼望社会的道德温度不断提升。应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爱心善举,也不缺少大美大德,关键在于我们要挖掘道德之力、弘扬道德之美,把道德的火种散播到人们的心田。雷锋是真善美的化身,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写照。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呼唤,大力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宣传张扬更多雷锋式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有利于激发人们参与思想道德建设的热情,有利于匡正道德失范、弘扬公平正义、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第三,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之所需。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国之大事、省之大计、民之大业。大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事关河南的长远发展,事关全省人民的福祉。建设中原经济区,既面临难得机遇、有利条件,同事又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应对许多挑战,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很重,科学发展、转变方式的任务很重。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还需要破解许多难题,克服诸多困难。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调动全省上下的奋斗意志,才能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实现新发展。雷锋精神浸润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道德基因,具有穿越时空的震撼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大家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对于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引导人们热爱河南、建设河南,对于振奋全省人民斗志,激励人们立足岗位、无私贡献、勇争一流,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三平”精神是雷锋精神在河南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雷锋精神以坚定信念为根本支撑,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以艰苦奋斗为人生品格,以敬业奉献为不变信条。爱党爱国、助人为乐、敬业奉献、锐意创新、艰苦奋斗是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雷锋精神代表社会的道德理想,体现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以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三平”精神,是对河南人民优秀品质、优良作风和精神风貌的最新概括。雷锋精神和“三平”精神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同样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样凝结着服务人民、报效社会的庄严使命,同样体现着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基本特征,同样折射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耀眼光芒。正如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所说:雷锋精神和“三平”精神是一致的,“三平”精神是雷锋精神在河南人身上的具体体现,雷锋精神就是在平凡、平静、平常之中体现出来的为民精神、奋斗精神。

雷锋说过,“我愿永远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缅怀雷锋短暂的人生,他的崇高和伟大都是通过一件件平凡小事集聚起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说过:“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雷锋之所以伟大,关键在于他把崇高的理想与平凡的工作紧紧结合在一起,把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有机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可以说,雷锋精神体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雷锋对事业满腔热忱,对工作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雷锋有一种“钉子”般的精神,他刻苦学习理论、钻研技术,当农民是“优秀拖拉机手”,当工人是“先进生产者”,当战士是“优秀驾驶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他都以一颗对事业高度负责、对岗位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心无旁骛、埋头苦干,出色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从这点上说,雷锋精神体现了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雷锋胸怀理想、勇于担当,对祖国对人民充满赤诚、极端负责,他恪守“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的人生格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的铮铮誓言。正是这种“甘当人民的勤务员”,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是的雷锋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处处事事为国家着想,把人民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从这个意义上讲,雷锋精神体现了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立足当前,回眸历史,中原儿女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创造力非凡业绩,书写了华彩乐章,形成了富有中原人文特色的“三平”精神。我们要把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与倡导树立“三平”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育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进一步树立务实发展、务实河南的良好形象,不断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持久动力。

三、进一步明确学雷锋活动的主要任务

推动学雷锋活动扎实开展,要牢牢把握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刻领会“三平”精神的根本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群众实践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动员全省人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倡树文明新风,提升道德境界,树立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河南人的形象,形成人人践行雷锋精神、人人争当先进典型、合理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生动局面。具体讲,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宣传雷锋事迹。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雷锋的光辉事迹,让更多的人了解雷锋的成长经历和感人事迹,感受雷锋的高尚品格、崇高境界和人格魅力。二是大力弘扬雷锋精神。要大力宣传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大力弘扬雷锋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助人为乐的宝贵品格、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推动雷锋精神在中原大地代代传承、发扬光大。三是大力倡导“三平”精神。引导人们深刻认识雷锋精神就是在平凡、平静、平常之中体现出来的为民精神、奋斗精神,引导全省人民与时俱进做、求真务实做、“三平”之中做,提振人们的精气神,树立河南的新形象。四是大力加强道德建设。以组织开展学习雷锋见行动、“三平”之中做贡献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升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五是大力推动实践转化。推动学雷锋活动同各项业务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雷锋精神、“三平”精神融入平时工作,融入日常生活,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伟大实践,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

四、着力在促进知行统一、推动实践转化上下功夫

推动学雷锋活动要突出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搞好宣传教育,扩大人民群众对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二是丰富实践载体,引导人民群众把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付诸实践,转化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行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知是实践的前提。宣传教育是推进学雷锋活动的基础性工作,要调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雷锋精神、“三平”精神,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一要加强新闻宣传。各级主要媒体要办好学雷锋活动专题专栏,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嘉宾访谈等形式,深入宣传各地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措施办法、进展成效,宣传先进典型和有益经验。深入宣传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宣传“当代雷锋”郭明义的先进事迹,宣传邓州市编外雷锋团、邵均克等模范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使学雷锋活动形成声势、持续不断。二要加强社会宣传。运用展览展示、座谈报告、征文演讲等方式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在窗口单位和公共场所设立宣传栏、宣传橱窗、墙报板报、公益广告等,使雷锋事迹、雷锋精神、“三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要加强理论宣传。把雷锋精神、“三平”精神列入社科研究规划,加大研究力度,进一步阐释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弘扬雷锋精神、“三平”精神提供智力支持。四要加强文艺宣传。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以雷锋精神、“三平”精神为主题的歌曲、影视剧、文学作品和动漫作品,抓好展演、展映、展播,让人民全中在文化活动中汲取精神养分、感悟道德力量。五要加强网络宣传。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加强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教育实践活动网络平台建设,利用微博、彩信、手机报等手段开展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雷锋精神来自实践,最大的价值也体现在实践之中。学习雷锋,关键在做。只有内化于心、外现于行,雷锋精神才能真正开花结果。要多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多开辟全中乐于接受的渠道。在党政机关开展“践行雷锋精神、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在企业开展“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活动,在社区开展“学习雷锋、奉献爱心”活动,在农村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建设文明乡风”活动,在服务行业、窗口单位和公共场所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在学校开展创建“雷锋式学校”、“雷锋式班级”,“争做雷锋式青少年”活动,在民营企业和工商户中开展争创文明诚信企业和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活动,努力把学雷锋活动延伸到基层单位,拓展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要深入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应急救助,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职员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在中原大地蔚成风尚。要注重抓好量大群体:党员领导干部是引领、是榜样、是形象,要教育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走在前列,充分发挥其影响带动作用;青少年是学雷锋活动的生力军,是未来、是希望、是活力,要注重激发和保护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学雷锋行列,推动青少年认识雷锋、崇尚雷锋、学习雷锋。

五、大力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学习弘扬雷锋精神,贵在坚持不懈,重在形成机制,恒在实现常态。只有一以贯之、锲而不舍,才能推动雷锋精神、“三平”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一要完善组织领导机制。要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建立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团体积极配合、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各级党委特别是宣传部门要把学雷锋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加强协调、精心组织、搞好运作,推动学雷锋活动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与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紧密结合。要把学雷锋活动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测评体系,乃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加大考核力度,使学雷锋活动成为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常态化的考核项目。

二要完善典型宣传机制。树立典型、宣传典型,是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是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途径。谢谢年来,我们持续宣传推出谢延信、李文祥、裴春亮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起到了“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创新典型宣传工作机制,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形成先进典型层出不穷的生动局面。要注重推出更多大众化、平民化的先进典型,使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信,让人们感受到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处处可为”。要认真组织“雷锋精神在中原、先进典型在身边”网络推介活动,调动网民参与热情,发现更多凡人善举,用平凡的故事展现道德的光芒,激励更多的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践行雷锋精神。要利用重要节庆和节日组织看展走访帮扶先进典型活动,关心先进典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营造尊重关爱模范人物、崇尚学习先进典型的浓厚风气。

三要完善奖惩约束机制。要把学雷锋活动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当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各领域。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对学雷锋活动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要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褒奖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热心公益等道德行为,加大对不道德行为的制约和惩戒力度,让人们乐于学先进、敢于做好事,使以德报德、崇德尚义成为一种共识、一种风气、一种导向,在全省进一步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条件。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崇高的使命召唤伟大的精神。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推动雷锋精神、“三平”精神代代传承、发扬光大,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下载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日报社论: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人民日报社论: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川汶川、青......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 ------十三亿双手紧握的力量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铿锵有力的16个字,足以让地动,让山摇。它既概括了汶川地震灾害的严重破坏性,紧......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范文模版)

    机电工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学期论文论文题目: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年月日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自强不息、顽强......

    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努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面对四川汶川地震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

    全方位扎实有效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市在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过程中,以建设“信用*”为目标,以宣传《纲要》为核心,分解层块抓教育,创新载体促深入,健全机制保实效,结合实际,狠抓落实,全方位扎实有效地推......

    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精选多篇)

    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广大民兵预......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 ------ 一、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党的传统和人民实践的光辉结晶 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经济困难时期,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