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的认识

时间:2019-05-15 10:4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的认识》。

第一篇:关于“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的认识

关于“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的认识

分工:吴涛阐述有关“一国胜利论”和“同时胜利论”的基本知识,当今主要研究观点;邹胜男提升层次,进行针对性分析,提出小组自己的观点看法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

一、“同时胜利论”

(一)提出:马恩

(二)代表著作: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三)提出背景

(四)主要思想:

1.社会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2.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各国无产阶级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实现社会主义有快有慢,有易有难,陆续取得胜利。

(1)英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充分发展和极端尖锐的国家。英国资产阶级最先负有使命来领导最终必然使劳动得到彻底解放的伟大运动。(2)法国工人阶级最近一百年来一直是欧洲革命的先锋队。如果革命首先在法国爆发,德国会立即跟上,英国将行动起来,俄国也要开始革命。

(3)德国工人阶级利用了它的先驱者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成果,因而最具有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运动的重心已移到德国,德国有可能成为欧洲无产阶级第一次伟大胜利的舞台(4)要是俄国发生革命,它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它将改变整个欧洲的面貌

二、“一国胜利论”

(一)提出:列斯

(二)代表著作: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

斯大林《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

(三)提出背景:

(1)世界主要国家进入帝国主义时期

(2)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为薄弱的环节

(四)主要思想:

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单独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注意:首先胜利,表明目标还是共同胜利)

3.无产阶级革命不一定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首先开始,可能在首先不发达的国家首先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是在世界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地方破裂的结果 4.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俄国胜利,俄国革命的胜利证明了这一点 5.列宁的新理论并不限于一国胜利,他同时还是世界革命发展论。不应把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的革命看做独立自在的东西,而应看做用以加速世界革命的助力和工具

三、马恩与列宁观点的关系(继承、发展)

(一)继承

1.共产主义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是国际的事业的思想

2.不同国家无产阶级在世界革命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的思想

(二)发展(含有否定之否定之意)

1.列宁发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并发现了这个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

2.列宁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指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免除了武装干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加以区别,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单独一个国家获得胜利。3.列宁指出,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不一定是资本主义工业最发达、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高、工人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而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他认为俄国这样一个在欧洲比较落后的国家,将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取得胜利。

俄国胜利的原因:

一、外部条件——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战争造成了革命形势,并使帝国主义阵营分裂和削弱

二、内部条件——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为薄弱的环节

1.沙皇君主制在政治上非常落后,使得群众的革命攻击力量异常强大,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1905年的革命使工农群众受到了非常多的政治教育;

2.俄国的地理条件使它比其他国家更能长久地对抗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军事优势; 3.无产阶级同农民的特殊关系便利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便利了城市无产者去影响农村半无产者的贫苦阶层;

4.罢工斗争的长期锻炼和欧洲群众性工人运动的经验,使苏维埃这种特殊的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形式易于在具有革命形势的条件下产生出来。4.列宁还指出了在一个国家内巩固胜利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所依靠的主要力量。

5.列宁设想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本主义以前时期的国家,这就有一个单独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同资产阶级国家及资本主义以前时期国家的关系间题。

如何处理与资产阶级国家的关系:

1.社会主义国家要以自卫战争来对付资产阶级国家企图扑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争。2.首先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支持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支持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推进世界革命;3.要避免在不利的情况下同帝国主义决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实行灵活的、退却的和等待世界革命最后成熟的策略,千方百计保持住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火炬4.在资产阶级国家停止武装侵犯的情况下,实行和平共处,发展贸易关系。

(三)一致性

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都认为革命的胜利是以一国为单位的,而革命的最终胜利依赖同时发生。

第二部分 当前主要的研究观点

一、“一国胜利论”是对“同时胜利论”的继承和发展(高放、徐昕)

二、列宁“一国胜利论”否定了马恩的“同时胜利论”(“对立论”)

三、“一国胜利论”是在“同时胜利论”流行的同时孕育的,马恩也提出了“一国胜利论”的构想,列宁只是发展(郭鹏)

四、“一国胜利论”本身就是马恩的思想;“同时胜利论”是根本不存在的,是斯大林为了证明自己的“一国建成论”而强加给马恩的(中央编译局 郑异凡)

五、将“一国胜利论”和“一国建成论”区分开来,认为前者由列宁1915年提出,后者由斯大林1924提出。

“一国胜利论”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关系

(一)“一国胜利论”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共同之处 1.不论是列宁的“一国胜利论”还是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他们都坚定地认为,在苏联是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

2.关于建成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列宁和斯大林都认为: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之中的俄国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建成社会主义。

3.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都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需要国内无产阶级和国际无产阶级两种力量的共同促成。

(二)“一国胜利论”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不同之处

1.提出理论的时代背景不同。“一国胜利论”是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同时胜利”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的革命形势和革命实践以及俄国的革命需要提出来的。而“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是苏联人民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面临着前途和道路选择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2.两种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标准理解存有差异。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社会,俄国虽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但是并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有一个过渡阶段;而斯大林则认为,即使存在阶级和国家,苏联也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3.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间长短,列宁和斯大林的认识存在差异。“一国胜利论”认为,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需要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而从苏联后来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来看,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很短时间内是能够实现的。

4“.一国胜利论”和“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的认识存有差异。列宁认为:完全的社会主义需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应该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斯大林则否认生产力标准,认为社会主义的建成可以通过强制改变生产关系就可以了。在此思想指导下,斯大林在苏联开展了大规模的农 5 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特点:同样的句子,解读出不同的味道来

第二篇: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抗日战争始于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结束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八年,中国军民付出了及其沉重的代价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中国军民啊伤亡3500万以上 直接经济损失超5000亿美元拖住了日军大量的军事力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胜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所挑起的这场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是孤立的战争也是必然失败的战争,本文章将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必然性进行分析和学习。

一、日本的挑起战争的必然性

1日本的崛起。.十九世纪中期,日本和中国一样一小农经济为主,闭关锁国,直到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了日本的国门,这极大的震慑了日本在内忧与外患的刺激下引发了著名的“明治维新”从此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实行君主立宪制。这是日本走上近代化发展的道路,但是改革并不彻底保留大量的封建势力带有鲜明的军事特征,这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比较强烈由于日本国家特殊的环境,国土狭小、资源短缺、灾害频发的情况使日本极度缺乏安全感。危机感使日本不断地创新学习,迅速掌握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并加以革新,一求超越。渴求与西方列强展开竞争。

2军国主义。

明治维新后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掌握政治大全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武士道精神被依序并逐渐成为主导了力量推动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在经济方面农村土地有极大的封建残余势力,日本自身原因限制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发展收到了制约政府维护富人的权利使农民心存不满,同时又使大批十足无法生存,统治阶级则以对面侵略为手段缓解国内矛盾将其引向海外征战,也将他们变为军国主义的基本力量。日本的工业化均是在侵略中完成的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紧密联系。自此日本从战争走向更大战争的恶性循环。

3中国的衰落与西方列强的默许

自晚清以来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从世界的轨道上脱轨,由先进变为落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不断的被西方列强所欺凌不断地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与战争赔款使中国国力羸弱。弱小就要挨打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西方列强为了自身的利益默许了日本种种侵略行为这无异于为日本军国主义打了一剂强心针自甲午战争后几乎每五年就会用兵一次直至依一九四五年的彻底战败。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完全是不间断地进行侵略和帝国主义的默许下发展的。而西方列强最终也吞下自己种植的苦果。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中国军民团结一致抵御外敌 抗日战争时长八年,实际上要从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从九一八到日本1投降历时十四年,十四年的坚守与抗争,中国二字永远标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册上,中国战场,开始时间最早、战争时间最长、战场最辽阔、损失最为惨重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在中国战场上中国牵制了日军三分之二的兵力歼敌一百五十万各国史料表明中国的抗战阻止日本的北进计划。德国在入侵苏联时曾要求盟友日本配合其作战。但是日本大部分兵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无法北上与强大的苏联战斗。因此苏联才可以把大量兵力调离远东对抗欧洲的德国。在抗战中期的胶着阶段派遣了十万精兵远征缅甸,仅有四万人返回。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将会导致我们的阵地全部崩溃而防止之上述局势的只有中国。中国军民在战争中的付出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2各国对中国的支持

在抗战期间各国友人纷纷来华支援中国的抗战如以约翰·拉贝和约翰·马吉为首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及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的成员,在日军疯狂制造南京大屠杀之时,保护了数十万中国难民。美国医务工作者艾伦·R·鲍因顿在武汉救助两万多难民。还有声援中国抗日战争的印度国大党首领尼赫鲁等。他们中的一些人,把宝贵的生命贡献给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如白求恩、柯棣华、希伯,苏联志愿空军队的大队长库里申科、拉赫曼洛夫和“飞虎队”的美国军人等。各国政府也都执行援助中国的政策。在抗战爆发后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例,向中国提供武器和军事顾问,美国英国都在与日本开战前做出了援助中国的援助,在对日宣战后直接参与帮助中国的战中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更是极大的鼓舞了中国军民的的士气国际友人的支持无论是人道主义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经济上的,直接援助还是间接援助都让陷入苦战的中国人感受到了深厚的轻易,在协调同盟关系、战争期间的国共合作做都在战争中起到了突出作用。

3日本短缺的资源

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在占领东北后解决了煤矿和钢铁的问题但是石油等战略资源依旧短缺依赖进口,需要从美国及其盟友进口,加之日本没有在短期内战胜中国反而陷入消耗战的泥潭之后被美国制裁禁运,日本为夺取资源发动太平洋战争对美国宣战陷入了恶性循环,日军内部面临着北进夺取西伯利亚资源配合盟友对苏联宣战另一个是进攻东南亚夺取石油与橡胶资源,日本错误的低估了美国的实力最后败在匮乏的资源与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下。

三、总结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极大的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是中国近代抗击侵略者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活在当今和平时代的我们不应安逸的生活,时刻的提醒自己不要让历史再次重演也不要忘记如今的和平是先辈们用鲜血与生命交换来的。我们后人应深刻了解这段历史加以反思,引以为戒,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第三篇:论《意志的胜利》的意识形态表意

论《意志的胜利》的意识形态表意

[摘要]《意志的胜利》作为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眼中迄今最成功、最地道的宣传电影,因其敏感的纳粹题材,独特的艺术性,导演的话题性等备受学界关注。此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类比索绪尔语言学中的二元对立论,同时结合麦茨的符号学理论,通过对影片组合项与聚合项的分析,来论证片中云层、火把、麦穗、鹰徽等符码所传达的意义,进而阐释其在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蒙太奇效应三个层面的意识形态表意。

[关键词]《意志的胜利》;符码;表意;纳粹

一、“罪”与“美”的同构:法西斯美学的实践者

作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定的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名艺术家中唯一的女性,莱妮?里芬斯塔尔从名噪一时的舞蹈家,到高山电影演员,再到希特勒纳粹宣传电影的御用导演,一次次的角色转变都让集荣耀与谩骂于一身的她备受瞩目。《意志的胜利》作为其导演生涯的高峰之作,获得了国家电影奖、威尼斯影展金奖和巴黎世博会最佳电影奖,却最终成为里芬斯塔尔最受后世诟病的政治宣传片。尽管她在各种场合公开宣称自己只是艺术与美的追随者,对政治不感兴趣。“不要因为我为希特勒工作了7个月而否定我的一生”的自传开篇也在彰显其余生之憾。然而在为期六天的党代会的拍摄过程中,她得到了纳粹宣传头目戈培尔最大的支持,数百人的摄制组和多达30~50台摄影机器的调用,纽伦堡甚至为其拍摄抢建桥梁、高塔与旗杆电梯。她远远不是为了某个政治任务被征召而来随后碰上麻烦的那种艺术家,正如她在1935年出版的《德国党代表大会的内幕》中所说,她是从纽伦堡大会的设计阶段进入的,而整个大会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电影场面专门构思的。①

影片《意志的胜利》以全知式的视角,记录了第三帝国时期,纳粹第二次纽伦堡党代会的盛况。全片围绕帝国元首希特勒分为列队欢迎、党代会开幕、检阅各部队、党代会闭幕等部分,带有明显意识形态宣教功用的万字符、党旗、煽动性演讲贯穿全片,在一战后德国经济萧条、失业率激增,整个国家心理失衡、易于被操纵的社会背景下,此片通过操纵符号、制造神话的政党策略在大众心中树立起希特勒在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进而升华到整个德国救世主的神话角色。片中各符码所传达出的意义,与苏珊?桑塔格提出的“法西斯美学”:歌颂愚昧、美化死亡的纳粹精神形成呼应。法西斯美学主张对从情境的控制、服从行为和狂热效应的迷恋中建构一种“主宰/奴役”二元维度的美学。②其追求集体性的反个人、反启蒙、反理性的感性魅惑与盛赞屈服,歌颂愚昧无知,美化死亡的论调构成了其基本内核。影片所体现出的高超的艺术技巧与其润物无声的隐形宣传企图使得影片集“罪”与“美”于一体,“只执行元首的命令来证明对元首的忠诚”“胜利万岁、希特勒万岁”“现在以及将来我们依然等待您的指令”等论调与法西斯美学的内涵不谋而合。

二、宣传符码:纳粹的表意利器

表意作为将信息传达给观众的过程,在运动影像的发展中逐渐演变为图像符号表意、指示符号表意及蒙太奇表意三个层级。而一部影片中的所有表意都必须经过符码的传达,才能被观众准确感知。符码作为信息得以传达和理解的逻辑关系,在台湾学者齐隆壬所著《电影符号学》一书中,其总结麦茨《语言与电影》中有关符码与信息区别的陈述,表明符码有一般性符码和特别符码的分野。一般性符码具有普遍性,是所有电影类型都适用的范畴,包含各种技术方面的剪接技巧,如淡入、淡出、叠化、蒙太奇技法等,类似于文学中的标点。而特殊性符码亦可称之为次符码,如美国西部片中的残阳、牛仔;公路片中的沿海公路、旅途伴侣;我国武侠片中的刀枪棍棒、人物服饰及布景等都具有特殊性,放之其他类型的影片中则不能明确指示其意义。齐隆壬的观点与美国学者达德利?安德鲁在《经典电影理论导论》第八章中的分类:只符合电影语言的特殊符码、存在于日常社会文化中且被移植到电影中的泛符码、电影与其他媒体共享共性符码,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让?米特里在《电影符号的质疑》一书中曾谈道:“电影每次的表意影像都是不同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任何固定不变的联系或特征。”③此观点类比到电影符码中,也可以很好地佐证电影符码所具有的特殊性。

麦茨曾认为表现素材与符码是相对立的,素材与符码的结合才能准确传达出影片的表意,这也足以证明符码在影片表意中的地位。在《意志的胜利》中,一般性符码与特殊性符码均有所体现。笔者发现,在人类文化生活中所长期存在的符码在此片中有多处移植,通过这种泛符码的表达,超越原符码的表征,进而引申为纳粹的意识形态宣传符号。在开场解释性文字后第一组画面中所出现的镶有金边的云层与穿梭在云层中的螺旋桨飞机明显超出气象与交通工具的本意,这是纽伦堡民众夹道迎接元首希特勒前的一组画面。云层虚无缥缈的神秘感及其投射的明亮日光,飞机穿梭于云层的主观视角都在直观地向观众展示“大人物”的到来,而高空来客必将化身为德国的“救世主”,这给一战结束后身心俱疲的德国民众带来了心灵寄托。此外,片中呈现频次最高的即为“?e”符码,同时“?e+雄鹰”“ ?e+麦穗”的衍生符码也多次在画面中以特写的形式出现。毫无疑问目前“?e”向左旋转约45°在普通观众的潜意识里已是德国纳粹党派的化身,殊不知“?e”起源于“?d ”,为佛教用语,是取吉祥与公德之意的宗教符号,希特勒认为“?e”象征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这一符码在片中以旗帜、袖章、胸章、雕塑等形式频繁出现,已成为全片最具典型意义的符码,其传递出的是纳粹党人团结一致、纪律森严、好战必胜的意志。雄鹰作为隼形目猛禽类动物,有鹰击长空、桀骜不驯的豪侠气概,麦穗作为农作物有丰收与勤奋的文化意义,这些普遍意义与“?e”结合,通过一系列特写画面的强烈感官刺激,迫使观众抛弃原有符码的文化意义,转而认可纳粹党派所宣扬的好战、胜利的政治宣传符码。正如麦茨所论,在一般的语言符号中,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相差甚远,可以说是处于分离状态。而在电影语言中,能指所表现的即为画面中的实实在在的指涉物,所以在影片中被再现之物本身就是指涉物,而云层、飞机、“?e+雄鹰”“ ?e+麦穗”即完成了由普遍文化表意向特殊表意的转化,影片赋予符码独特的纳粹话语,使得符码成为表现素材中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表现素材+符码=信息/意义”。而这种隐形的宣传,正是符合了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理念,他曾表示:“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④而这种寓宣传于符码中的艺术手段,也在侧面证明纳粹宣传策略的精心谋划。

三、魅惑的渲染:从图像到指示到蒙太奇

提到宣传性影片,除《意志的胜利》外,学界最为关注的当属美国影片《我们为何而战》,而这部战争知识普及与鼓舞军队士气的影片并没有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据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的实验证实,此片只能起到事实认知的作用,其意识形态的宣传功用微乎其微,而究其原因即为理性、客观呈现原则的贯穿。这与《意志的胜利》中情感鼓动、魅惑渲染的制片理念截然相反,纳粹认为“群众对抽象的思想只有一知半解,所以他们的反应较多地表现在情感领域。情感宣传需要摆脱科学和真相的束缚”⑤。因此在受众丧失自我意识的前提下,诉诸感性的宣传电影必定大获成功。感性策略的使用必将借助表意中的图像,指示及蒙太奇三个符号层面,下文结合索绪尔语言学中的二元论来阐述影片的感性符号表意。

瑞士结构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可以分化为共时轴与历时轴,共时轴是一种前后相续且水平、在场的组合段关系,而历时轴则为一种联想、不在场、垂直的聚合段关系。台湾学者齐隆壬曾认为“分镜”在电影摄制中,实为聚合体到组合段的表现。⑥类比其理论,笔者选取了德意志青年军团在片中出场的三个镜头,依次为全景:青年军团露营地;中景:青年洗漱、打闹;特写:青年军团在齐柏林体育场接受希特勒检阅时坚毅的眼神。共时轴中的三个镜头是一种前后出现的水平关系,所有的画面都投射到银幕上,是一种在场的表现。而在垂直的历时轴层面,虚线框中可以是观众由组合段之景产生的合理想象,它可以分别是德意志党卫军的露营地的全景,可以是冲锋队员洗漱、打闹的中景,抑或是劳动服务队员接受检阅时的眼神特写。这些都是观众的联想,是不在场的聚合段。共时轴中的三个镜头,其主体均为德意青年军团。根据影片表意的三个层级,青年们的画面形象是图像符号表意的是第一等级;而作为来自于影片连续性元素的指示符号表意,可以做如下解释,首先每一个体青年都指示普通的德国青年,进而到露营地中的洗漱、嬉笑中的青年则开始具有一定的映射性,他们为即将接受元首的检阅而表现出欢欣鼓舞,同时打闹游戏的进展开始使得他们由普通青年到好斗、有组织纪律性青年的转变。而在齐柏林体育场接受检阅的着装统一、队列整齐的青年则成为象征符号,他们的角色已转化为纳粹的后备军,一张张意志坚定的脸象征着纳粹雄厚的人员储备,而对元首狂热的崇拜通过“举手礼森林”似的全景体现配以“希特勒万岁”的雷鸣呼号,能够深深感染到银幕前的观众,使得绝对服从、纳粹必胜的信念在观众心中再一次加强。

对于影片表意的第三等级,蒙太奇效应,只要不是一镜到底的影片,都会有所体现,让?米特里认定蒙太奇表意是最重要且最具特色的表意等级。在《意志的胜利》中,首先,复现式蒙太奇营造德意志民族安宁、幸福生活的虚幻之感。在影片开篇约14分钟,一组家庭窗口加窗外之景的复现画面配以悠扬的音乐给观众营造出清晨居民推开窗户迎接全新一天的画面美感。每一扇打开的窗户都象征着普通的家庭,使观众联想到历时轴中不在场的千万个德国家庭。窗外的炊烟、和煦的日光、窗台上的鲜花、清澈的河水,所有的符码都为营造氛围服务。第二,隐喻蒙太奇营造元首与士兵并肩作战,没有阶级之分的统一德国假象。在希特勒对其冲锋队及党卫军做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后,为了让部队铭记历史与屈辱,他走下高台,走向普通的士兵中去,此刻的希特勒与普通士兵融为一体。他抚摸每一幅印有“?e”的新旗帜。画面中鸣响的礼炮、希特勒、普通士兵、敬礼、握手形成了一个长达约1分50秒的仪式循环。同时剪辑速度不断加快,景别也在由全景到特写形成两极镜头的转化,最终简化为炮筒、行礼、握手的快节奏剪接。此组镜头与希特勒的演讲相呼应,具有深刻的隐喻之意,希特勒走下高台,就足以表现其愿意与普通士兵地位平等,且拍摄希特勒的镜头并没有使用片中一贯的仰拍镜头,而是以一种平视的透视角度,通过希特勒之手与士兵之手紧握的特写,来隐喻元首的亲善。除此之外,大部分时段,影片还是竭力把希特勒塑造为高于群众的角色,如运动镜头下希特勒演讲的仰拍画面与台下屏息凝视的普通民族的对比蒙太奇,从另一面指涉希特勒高尚的救世主形象,银幕前的观众与片中无理性的、歇斯底里的追随者一道也必将陷入元首崇拜、自愿服从、集体无意识的感性魅惑怪圈。

四、结语

有学者指出,电影的表意根基已经被一个大谎言所腐蚀,这个谎言除了不断重复主流的意识形态外,还摧毁了其他所有可能的表意方式。⑦这句话对于《意志的胜利》而言恰到好处,不可否认,从艺术性以及电影的宣传目的而言,片中的符码准确传达了列队狂欢、元首迷恋、信仰崇拜、力量至上所表现出的反个人、反理性的法西斯美学的意识形态表意,煽动了观众的纳粹情结,使得20世纪30年代焦躁与不安的德国社会有了精神寄托。然而片中的阳光不再代表正义,青少年不再可爱,音乐也传递出了火药味,因此,影片蛊惑战争、愚弄民众的现实作用只能让其艺术性黯然失色。

注释:

① [美]苏珊?桑塔格:《迷惑人的法西斯主义》,赵炳权译,《世界电影》,1988年第5期。

② 祁林:《意识形态的图腾抑或失效――关于两部二战宣传电影传播效果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7期。

③ [法]让?米特里:《电影符号学质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20页。

④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5页。

⑤ 张雷:《公共关系学派一种广域的视野》,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0页。

⑥ 齐隆壬:《电影符号学》,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版,第44页。

⑦ [美]达德利?安德鲁:《经典电影理论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202页。

[作者简介] 安冬(1990―),男,山东枣庄人,吉林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第四篇:论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与长征的最终胜利

论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与长征的最终胜利

论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与长征的最终胜 利 2006 年l0 月 第10 期总第152 期 理论学刊 TheoryJournal oct.2OO6 No.10Ser.No.152 论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与长征的最终胜利 孔德生(绍兴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长征途中,毛泽东立党为公,挺身而出,凭借高超的斗争艺术,力促遵义会议 的召开,保证了党的团结 统一,特别是对内挫败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对外赢得了共产国际的理解和支 持,胜利完成长征,从而挽救了 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充分体现了一位成熟政治家的风采.[关键词]毛泽东;斗争艺术;长征;胜利 [中图分类号]E0;K2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06)10-0023-04

长征是中国革命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更是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令毛泽东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代 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凭其高深的马列主义理论 修养,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超凡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特别是立党为公,以其高超的斗争艺术,直接 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及时召开,确保了红军长征的顺 利进展并取得最后的成功.长征与毛泽东历史地紧 密联系在一起.一 ,毛泽东以团结多数的斗争艺术.直接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及时召开 遵义会议前,博古中央的后台是王明,而王明的 后台则是共产国际,具有相当高的权威.博古,李德 等“左”倾领导人占据着党和军队的诸多重要位置, 几乎统治了一切.教条主义束缚了许多同志的思 想,宗派主义压制了党内民主.鉴于“左”倾中央统 治的顽固性,毛泽东深切地认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 量还远远不够,必须争取到尽可能多的支持者,大家 同心合力,才能有所作为.而在支持者中,如果能争 取到一位反对者,其作用和意义将非同寻常.因此, 毛泽东特别注意与王明路线的主要成员洛甫和王稼 祥接近,以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王稼祥是以六届四中全会代表团成员身份来到 中央苏区的,在实际斗争中,他日益认识到毛泽东路 线的正确,便在1932 年lO 月宁都会议上支持毛泽东,开始与“左”倾路线决裂.在苏维埃政府与毛泽 东共事时,与博古早有分歧的洛甫,也开始了新的思 想历程.长征出发时,毛泽东抓住机会,被批准与洛 甫,王稼祥合编在中央纵队担架队之中,一同行军, 以便随时做他们的思想转变工作,将他们争取过来.一 路上,三个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谈,中心内容 是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错误.此时,觉悟较早的王 稼祥更加觉悟了,洛甫也真诚地表示“真理在谁手 里,我就跟谁走”.这样,王稼祥,洛甫终于和毛泽 东走到了一起,三人拧成了一股绳,就形成了以毛泽 东为首的反对李德.,博古领导的“中央队”三人集 团,给遵义会议的伟大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在湘江战役后,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讨论失败 的原因!”“王稼祥最先支持毛泽东的意见,认为要 扭转党和红军的危急局面,必须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改变中央领导.张闻天也很快接受了毛泽东的主 张,并且在中央政治局内开始反对李德,秦邦宪军事 指挥错误方面的斗争.”【1】(此时的中央最高“三 人团”虽形式上还存在,但实际上是周恩来一个人在指挥军事了.毛泽东在争取了王稼祥,洛甫之后, 更加注重与周恩来的接近,而湘江战败后苦苦支撑 危局的周恩来也渴望得到毛泽东的扶持.1934 年 12 月12 日,中央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行 动方向问题.李德主张红军主力北上湘西与红二, 六军团会合,“毛泽东坚持继续向西进军,进入贵州 内地.这次他不仅得到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而且 还得到了当时就准备转向'中央三人小组'一边的 周恩来的支持.因此,毛的建议通过了O”[2](P124)此 次会议是毛泽东自宁都会议以来第一次参与决策, 其意见第一次得到尊重并对中央的战略决策发生影 响,这是毛,周,洛,王联合的第一次胜利.实践证 23 明,周恩来的军事思想同毛泽东基本一致,而同 “左”倾领导者是对立的.因此,在这个危急时刻和 随后召开的黎平会议,遵义会议上,周恩来能同毛泽 东站在一起,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是很自 然的.1935 年1 月15 日,经毛,洛,王研究后由王稼 祥提出,获得周恩来等人支持的遵义会议终于召开 了.会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与会2O 位代表中 除博古,李德,凯丰外所有人的热烈拥护,这是毛泽 东善于团结多数,以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赢得 人心的结果.其中,有三个人的发言最关键,所起的 作用也最大.第一个是洛甫.洛甫在党和军队领导 人博古和周恩来的正副报告作完后,率先站起来,根 据他和毛,王共同草拟的集中反映毛泽东的主张的 提纲作反报告,点名批判博古,李德.第二个是王稼 祥.拖着病体躺在担架上与会的王稼祥在毛泽东发 言后,第一个抢先发言,直截了当地讲了三条:完全 赞同洛甫和毛泽东的发言;红军应该由毛泽东这样 富有实际经验的人来指挥;取消李德,博古的军事指 挥权,解散“三人团”.曾为王明路线的骨干成员, 在党和军队担任重要职务的王稼祥的发言,是对毛 泽东的有力支持.对此,毛泽东多次讲过:“遵义会 议是一个关键,--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两位同志 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第三个是周恩来.“周恩来在发言中全力推 举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的今后行动.”他的这一倡 议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谁主沉浮已不再是个问题了.显然,周恩来的态度对毛/ 4

泽东的正确主张能取得胜 利,才是最为关键的一票.连毛泽东也认为“恩来 同志起了重要作用.”[3](P283)

二,毛泽东以避实击虚,稳扎稳打的斗争艺术, 确保了遵义会议的顺利进展与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 遵义会议只提军事问题,而闭口不谈政治问题.确实,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只是批判了博古等人在 军事路线上的错误,“其他问题暂时不争论”,“很多人一下子就接受了”.《遵义会议决议》也只批判了“左”倾错误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没有批判他们 在政治上的错误,甚至肯定“一年来反对'围剿,的 困苦斗争,证明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是正确 的”L4“嘟,在扎西会议上被正式通过.可以说,遵 义会议是在非常情况下召开的一次紧急扩大会议, 目的就是要解决错误的军事指挥问题.遵义会议切 实集中全力地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 题,但政治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增选毛泽东为 24 常委,博古等人都仍在原位;组织上也只是在军事指 挥上作了一些调整,取消最高”三人团“,成立以毛 泽东为核心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毛泽东本来 可以乘胜追击,清算博古中央在政治上的错误,但他 有意绕开了两条路线的对立.只提军事问题,形势 使然,人心所向,因此受到批评的人不多,有利于团 结大多数,共同对付当时的危局.不提政治问题,是 由于党内许多除了认识到”左“倾中央军事路线错 误之外尚未认识到其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错误.条件不成熟时,如果贸然讨论政治问题,受到批评的 人必定很多,会议很有可能开崩.在一次政治局扩 大会议上去纠正一次中央全会确立的政治路线,显 然是困难的,组织手续也不健全.只批评李德,博古 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剥夺他们的军事指挥权,同样 达到了否定”左“倾路线的目的.再者,毛泽东相当 清楚军事和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当时军事斗争是 重心,红军的生死存亡问题压倒一切.挑明政治问 题还没到时候,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彻底解决最为紧 迫的军事问题.在军事上有决策权的人在政治上绝 不会没有地位的.谁能把红军带出泥沼,就能赢是 多数的信赖和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抓住了这个主要 矛盾,也就抓住了机遇,由军事领导核心而成党的领 导核心.三,毛泽东以以退为进的斗争艺术,力辞总书记 记,创立”洛毛体制“,奠定了新成立的中央领导集 体团结稳固的坚实根基 毛泽东立党为公,心地无私,不贪功不争权,力 辞一把手,创立”洛毛体制“,取得了”一箭多雕“的 良好成效.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已经成为众望所 归的领袖,但他没有任一把手,而只是去任政治局常 委.直到”鸡鸣三省“政治局常委开始分工时,尽管 周恩来,洛甫一致推举毛泽东接替博古,出任中共中 央总负责,但毛泽东还是坚辞不就,并力荐”应该让 洛甫做一个时期“.毛泽东的眼光是远大的.因为 中国共产党当时只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按照严 格的组织规定,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更换,必须报经共 产国际批准.毛泽东从未去过苏联,共产国际缺乏对他的直接了解和必要的信任.而洛甫则不同,他 在苏联呆得久,在共产国际的根基很深,共产国际信 得过.就中共党内而言,洛甫既有留苏的经历,又有 很好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在理论上足以与教条派 抗衡,又有从”左“倾营垒中冲杀出来的经历,和实践派的思想感情比较接近,还有在遵义会议上做 ”反报告“的大功劳,容易被各方面的人所接受.事实证明毛泽东的眼力不错.”洛甫这个同志是不争 权的“,在此后洛甫任总负责的八年多的时间里,一直与毛泽东保持着良好的共事关系:毛泽东真诚地 支持洛甫主持并开展工作,洛甫则相当尊重并全力 维护毛泽东的领导,既化解了外在压力,又增强了内 在合力,毛泽东实际上成为党的领导核心.四,毛泽东以既团结又斗争的正确的党内反倾 向方针,挫败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 1935 年6 月12 日,毛泽东和党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在红 军战略方针这个关键问题上,党中央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发生了分歧.党中央根据对形势的科 学分析,提出了北上方针,而张国焘认为西进,南下才有出路,团结欢乐的气氛很快被罩上了一层阴云.洛甫,毛泽东等人耐心地与张国焘进行电报往来磋 商,交换意见,希望他权衡利弊,同意中央的战略方针.但是,张国焘拒不执行军委计划,私自率军向川 康退却,并提出要解决所谓红军的”统一指挥“和中央的”组织问题“.张国焘如此这般,根源是权力驱 使.因为他看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刚组建不久, 只有三万多人马,而自己兵强马壮,拥有八万多条人枪.他自恃枪多势众,已不满足于一个中革军委副主席的职位了,开始公然向党争权.为此,他还策动一些人向中央提出改组中革军委和总司令部,要求 由张国焘担任军委主席,给以”独断决行“的大权.中共中央坚决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但为了照顾红军的团结,经过反复商量,最后于7 月18 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军阀主义作崇的张国焘根本不 把党中央放在眼里,妄图篡夺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 权.为打破张国焘擅权红四方面军,红军总部决定把一,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8 月上旬,中央政治局在沙窝召开会议,重申北上的战略方针,较策略地批评了张国焘的”西进“,”南下“

错误 方针,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维护 两个方面军的团结.而张国焘无视中央的劝告,坚 持”乘势南下“的主张.同时,他又背着党中央密电 右路军政委陈昌浩用”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方法挟持右路军和党中央随他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 中央.由于叶剑英的机警,毛泽东先于陈昌浩知道了电报内容.在形势处于千钧一发之际的紧急关 头,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英明决断,为贯彻北上方针, 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决定率右路军中的 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迅速转移,脱离险境,先行北 上.9 月12 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 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本着”惩前 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会议内容限制在师以上干 部中传达.《决定》指出张国焘坚持向川康退却的 方针是错误的,张国焘同中央的争论实质是由于对 政治形势的分析和敌我力量估量上存在着原则的分歧.中央号召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团结在以毛泽东为 首的党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错误作斗争,促其觉醒 北上.一,四方面军分裂后,有人主张开除张国焘党 籍,毛泽东不同意,认为这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应 看到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否则的话,争取他统率 着的被蒙蔽着的几万军队过草地就会困难得多,很可能造成红军,造成党的真正分裂.危急时刻,毛泽 东沉着镇定,举重若轻,坚持党内斗争的原则性与策 略性的有机统一,既对其进行善意的规劝与一定程度的让步,又对其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与斗争.”为 什么这样呢?就是要把犯错误的同志团结起来,特 别是在困难的时候.“L5J(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 正是”这种正确处理党内问题的政策,使大家团结 起来,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完成了长征.“J(嘲)1935 年10 月5 日,张国焘错误地认为北上的 党中央人单势弱,已不成气候,个人野心急骤膨胀, 竟公然在卓木碉另立党的”中央“,自封党中央”主 席“,并宣布对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要撤去 现职,并要”开除“党籍予以”通辑“112 月5 日,他 狂妄地要求已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不得再冒用党 中央名义“,只能称北方局,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 央红军也只能称陕甘政府和北路军,口气是如此咄 咄逼人.中央面临着大分裂!红军面临着大分裂!毛泽东面临着严酷的局面11936 年1 月22 日,党 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 定》,责令张立即取消他所成立的”中央“等非法机构,停止一切反党活动.蛮干的张国焘所部人员折损过半,给养困难,进退无着,南下方针已被实践宣 告彻底破产.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不满情绪高涨,朱德,刘伯承等高级将领的坚决斗争,使张国焘 的权威骤降,愈发难以维持.尤其是刚回到陕北的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明确表示支持毛泽东,他 以共产国际特使的身份,对张国焘进行说服工作.张国焘不服从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领导,但他”表示 一 切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J(嘲.于是,迫于内外双重压力,张国焘被迫于1936 年6 月6 日宣布取消 他的第二”中央“.并同意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与 中央会合.1936 年1O 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 25 主力红军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 长征取得了最后胜利.在全党反对张国焘右倾分裂 主义的斗争中明确指出:过去红四方面军所犯错误, 应由张国焘负主要责任,反对把同张国焘分裂主义 的斗争,歪曲为反对红四方面军全体干部的斗争,并 对四方面军干部站在毛泽东革命路线上来给以鼓 励.党中央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了不折不扣的批 判,但对其本人还是予以同志式的团结,也用事实教 育了全党全军,”既弄清了是非,又团结了同志,这 是毛主席从团结愿望出发的一贯方针的伟大胜 利.“[7](P219)

五,毛泽东以主动求援的斗争艺术赢得了共产国际的支持.为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的发展及长征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外部保证条件 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协 调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及时派代表到莫斯科向共产 国际汇报,以求得理解与支持,从而确保了遵义会议 的成果不失.这位红色使者是陈云,时任中央政治 局常委,早在中央苏区时就认识到了毛泽东路线的 正确,遵义会议上明确支持毛泽东.遵义会议尽管 没有批判”左“倾中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但通 过批判其军事路线,实质上已否定了其领导地位;遵 义会议尽管安排洛甫任党的总负责人,但毛泽东是 第一代领导集体真正的核心.对此,李德和博古耿 耿于怀.他们正在筹划着向共产国际和王明告状, 为自己翻案.历经政治磨难,练就了娴熟的党内斗 争艺术的毛泽东,对此早有准备.为巩固遵义会议 来之不易的成果,当李德等人还在密谋如何采取行 动之时,毛泽东棋高一着,实施了一项果敢而稳妥的方案:派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赴苏向共产国际汇报,主动争得共产国际的支持.作为共产国际属下的一 个支部,中共作出改换领袖,改变路线的重大决定, 无疑需要得到共产国际的认可,否则是不算数的.为了让共产国际了解中国革命的实情,以防李德等人”恶人先告状“坏了中国党和革命的大事,中共中 央及时派陈云赴苏联,于1935 年8 月辗转来到了莫斯科,并带去了《遵义会议决议》,说明了中央和红 军领导机构的变动情况.陈云慢声细语,娓娓而谈, 讲述遵义会议的决议,形象地描述了遵义会议怎样使中国革命发生了极大变化,会议以后以毛泽东为 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怎样指挥红军机动灵活 地与敌军周旋.他的汇报,使共产国际了解了实情, 肯定了遵义会议决

议.王明虽然对遵义会议的结局 不甚满意,但鉴于会议仍肯定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的 政治路线正确,他所信任的洛甫替代博古成为中共一把手,路线还在,加之共产国际已经首肯了遵义会 议的结果,王明也便无话可说了.这样,陈云的出使 获得了圆满成功,博古指望”或迟或早会同共产国 际执行委员会恢复联系,并'纠正'现时的政治路 线“的希望落空,李德也失去了”告状“的勇气,毛泽 东的领导地位初步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肯定.陈云赴 莫斯科的使命,就是向共产国际详细汇报中国党和 红军领导人的变化及新的路线和策略.尽管遵义会 议是中共中央在与共产国际失去电讯联系的有利条件下,彻底摆脱了共产国际的控制而召开的,并独立 自主地解决了党的组织问题,令共产国际十分震怒.尽管王明攻击遵义会议的”政治,军事和组织路线 是完全错误的“,”其目的是为了反对共产国际的正 确路线“,但共产国际并没有这样看.共产国际对遵义会议及其决议并没有积极地反对,而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其中原因,一是事实已经证明受自己支持的博古”左"倾中央的领导导致了中国革命的 失败,共产国际不得不承认中国党的选择.二是陈云的汇报使共产国际自红军长征后第一次了解到中国革命真相,并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对于中国革命形势和条件的估计同实际情况是有一定距离的.共产 国际的态度,对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 位是至关重要的,也为长征胜利提供了极为重要的 外部条件.参考文献: [1]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 版社.1993.[2][德]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M].北京:现代史料编刊 社.1980.[3]金冲及.周恩来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 版社.1989.[4]李聚奎.遵义会议前后[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5]卢瑞莲.共和国领袖的决策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1997.[6]邓小平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作者简介:孔德生(1968 一),男,吉林长春人,法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政治系主任,副教授.责任编辑:穆敏

第五篇:自由与信念的胜利

自由与信念的胜利

——《埃及王子》观后感

《埃及王子》是美国著名电影制作公司“梦工厂”早期的一部作品(1998),也是其最受好评的作品之一。该片以圣经《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的第一章到第十四章为蓝本,讲述了圣者摩西(Moses)接受神谕,带领希伯来人走出埃及人的残酷奴役与血腥统治的事迹。影片以描述希伯来人苦力建筑埃及殿堂的宏伟场景出发,并细化到一位希伯来母亲将男婴置身藤篮弃于河中。之后被埃及王室成员捡起,与法老长子兰姆西斯(Rameses)一同抚养长大。随后影片极力渲染了兄弟两人一起闯祸并接受法老责骂的场景。摩西偶然发现了自己的身份,并在梦中见证了希伯来人的惨状。抱愧于心的摩西在一次阻止埃及监工对希伯来苦力施暴时失手杀死了监工,并逃出皇城。摩西被米甸(Midian)部族收留,并与大祭司之女成婚。他偶然接受了耶和华的神谕,并携同妻子返回埃及皇城。他的兄长对他所展示的神迹予以耻笑,并拒绝了他的要求。灾难也因此肆虐于整个埃及,所有埃及家庭的长子也都因此丧命。百般无奈的法老只得允许希伯来人离开。在迁徙路上,天降大火阻挡了埃及追兵,海水分开为之让路。最终摩西带领他的人民抵达海的对岸,一个流淌着奶与蜜的地方。

这部影片取材非常宏大,但其制作又非常细腻,每个人的情感经历都显得朴实厚重,有血有肉,避免了宗教题材的脸谱化。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

一、民族的大义与亲情的羁绊

摩西和兰姆西斯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亲密无间:一起赛马,一起毁坏建造中的神像,一起接受父亲的叱责,一起戏弄祭祀,一起受封„„法老对于兰姆西斯寄予了全部的希望,而摩西总会站出来承担责骂,并嘲笑兰姆西斯畏首畏尾;而当法老封兰姆西斯为摄政王,管理神庙事务时,兰姆西斯的第一反应就是任命摩西为首席建筑师。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摩西接受耶和华之谕回到皇城,兰姆西斯是毫无掩饰的欢喜,而摩西则是开心中带有一丝忧虑;当摩西阐明来意,满怀无奈与希冀,兰姆西斯则表现得诧异不解;当摩西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兰姆西斯则是毫无憎恨的愤怒;两人亲情与民族矛盾的碰撞在瘟疫爆发时被以一整首歌剧的形式展现,针锋相对而又彼此牵绊;法老长子殒命,兰姆西斯充满了作为一个父亲的内疚和作为一个君王的无助,而摩西亦是满怀惭愧立于其侧;影片的终了,摩西借耶和华之言,看到了自己兄弟的最后一眼——伏于海边的岩石上,背影无限凄凉。

摩西是被神选中的圣者,他肩负着真个犹太种族生存的重任,因此面对亲情与民族大义,他没有选择。他对自己的兄长满怀愧疚,但是如果没有尼罗河的血水,如果没有肆虐的瘟疫——甚至如果没有法老长子的死——世代为奴的希伯来人都无法走上独立自由的道路。

二、布满血与火的走向自由之路

独立需要革命。革命会死人,死很多人。

导演布伦达•查普曼似乎并不想宣传杀戮,以至于整部影片当中都没有宗教征伐的那种双方血拼刺刀见红的场景,也没有埃及人虐杀希伯来奴隶的血腥场面。在摩西梦境中的壁画上,埃及人的绝户政策得以展示;在耶和华带走埃及家庭长子灵魂的那晚,影片也间接表达了生命的逝去——油灯熄灭,瓦罐摔碎;而在影片最终部分,海中通道消失,海水平复之时,又是不计其数的埃及士兵没于海水之中。这种间接的表现,远比传统战争影片中的拼杀或是枪战要令人印象深刻的多。它所带来的杀戮感,仿佛梦魇一般纠缠人不去,给人以强烈的暗示感。

三、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奇迹将会出现,只要你肯相信。

这句歌词在剧中由摩西的姐姐,米莉安(Miriam)口中唱出。这似乎是整部电影的主题;不得不说,这也是绝大多数美国商业电影的主题。美国人毫不掩饰地把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带入了片中——而无疑,出埃及记的情节本身也十分适合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宣传。而这首充满希望的能够治愈心灵的乐曲,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单曲。

真实历史难以考证,但根据历史上大多数奴隶**发展过程来推断,出埃及记无非是摩西——一名带有希伯来血统的埃及贵族——出于对希伯来人的悲悯,对埃及人暴政的不满,而带领奴隶进行反抗,最终开辟新家园的故事。

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根据《旧约全书•出埃及记》改编的这部电影《埃及王子》,不失为一部精彩之作。其剧本跌宕起伏,以摩西的人生经历(明线)以及希 伯来人的命运(暗线)为主线,穿插着亲情的眷恋,民族宗教的摩擦,感人至深;其场景大开大阖,既长于描绘恢弘的气势,又能够于细处抓住观众的心理,带给我 们多方面的震撼,完美地诠释了一位解救他子民的天主的成长历程。

下载关于“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的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的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法制与法制

    论法制与法制 “法制”与“法治”是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个词,人们有时甚至不加区分地使用。实际上,“法制”与“法治”是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词。......

    论幼儿园音乐教育新认识

    论幼儿园音乐教育新认识 (张家口市桥西区民族幼儿园贾薇 邮编:075000) [内容摘要]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它表达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各种感受、观念和情绪,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

    罗马共和国的胜利与悲哀读书笔记

    人天性热爱自由,痛恨奴役凯撒 高卢战记 大多数人想要的不过是公正的主人,只有极少数人热爱自由 萨鲁斯特 历史 自相矛盾的共和国 西尔比预言书罗马人 国家秘密普通人敢抄录 沉......

    光明与黑暗纪念抗战胜利演讲稿

    “我们正在进行一个比赛。如果你违反了三条规定中的任何一条,你的得分就会被扣光:一、如果你哭二、如果你想要见妈妈三、如果你饿了,想要吃点心,想都别想!” 这段话来自意大利电......

    胜利社区民主决策与管理制度(5篇模版)

    胜利社区民主决策与管理制度 为推进我社区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保障居民群众在社区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保障居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

    胜利日阅兵与国庆阅兵的不同之处

    【追寻历史】抗战胜利日阅兵与国庆阅兵有哪些不同? 作为中华儿女,看到祖国的大兴盛世,你一定也是满怀着骄傲和自豪吧!据了解,昨日盛大举行的9·3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5次阅......

    论道德与发展

    论道德与发展 受父亲的影响,十岁我便开始涉猎一些武侠小说,通常是父亲看完一本,我便接着他看。小说里面的行侠仗义,救死扶伤,劫富济贫等等,都在我小小的脑海里根植下了所谓的“侠......

    课程与教学论

    1.( )突破了班级授课制的统一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是分组教学制的一种形式。 A.圣巴拉拉制 B.设计教学 C.道尔顿制 D.特朗普制 答案:A 2.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