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言绝句创作56技法
七言绝句创作56技法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邵祖平《七绝诗论》)。
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 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
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冯振先生 第1法: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第2法:
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第3法:
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
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第4法:
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第5法:
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圞)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
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第6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第7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第8法:
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第9法:
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第10法:
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第11法:
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第12法:
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
如明陆容《题画》:“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第13法: 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明·钟顺《清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第14法:
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如唐·李商隐《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第15法:
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如宋·项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
清·何绍基《无园种菜》:“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第16法:
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
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
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第17法:
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声,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 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第18法:
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第19法:
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
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第20法:
“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
如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明·田僧《题福教寺诗》:“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第21法:
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
如唐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宋邵雍《天津感事》:“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第22法:
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无”、“几”等字。
如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清周准《蝴蝶词》:“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第23法:
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
如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若个:谁,那个); 唐·张继《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第24法:
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
如宋·俞桂《溪流》:“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
宋·晁冲之《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第25法:
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
如宋·陆游《看梅归,马上戏作》:“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 金刘昂《吊李仲坦》:“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第26法:
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
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邵阳日影来”;
宋·陆游《杂感》:“故旧书来问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第27法:
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
如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明·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第28法:
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明·张羽《题陶处士象》:“五儿长大翟卿贤,彭泽归来只醉眠。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 明·龚诩《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第29法:
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如唐·张祜《听筝》:“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风”;
宋杨万里《龙山送客》:“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到龙山。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第30法:
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明·童承叙《宫词》:“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学打球。傍晚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第31法:
以“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如唐·白居易《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明·刘绩《听胡琴》:“胡弦轻轧语星星,破入甘州便泪零。一种尊前沈醉客,解听争似不曾听”。第32法:
“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两字。如明·夏寅《春夜曲》:“宝鸭烟消几缕香,月移花影过长廊。春情一种无聊赖,自起烧灯照海棠”;
清·沈受宏《同钱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烟戏题》:“酒绿灯青夜语中,家乡同隔海云东。伤心一种天涯客,卿是飞花我断蓬”。第33法:
第三句用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而第四句则其所忆之事也。
如宋·欧阳修《过中渡》:“得归还自欲淹留,中渡桥边柳拂头。记得来时桥上过,断冰残雪满河流”;
明·归有光《《初发白河》:“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第34法:
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皆申明其意者也。如·唐贾岛《赠人斑竹拄杖》:“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泪尽时”;
李商隐《宫词》:“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
明·王恭《春雁》:“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第35法:
“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则先说明其意者也。
如唐·郑谷《席上赠歌者》:“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明·王儒卿《寄吴郎》:“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风”。第36法:
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
如唐·杜牧《题城楼》:“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宋·陆游《杭头晚兴》:“山色苍寒野色温,下程初闭驿亭门。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第37法:
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字,第四句则其所问、所道之语也。
如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元·宋元《讨柴》:“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第38法: “说”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说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说之事也。
如唐·张祜《退宫人》:“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
清·朱凤翔《村外闲吟》:“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第39法:
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
如宋·苏轼《春日》:“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
元·高明《题青山白云图》:“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茅庐早起无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第40法:
第三句以“无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
如唐·李商隐《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闺婿,辜负香裘事早朝”;
宋·张咏《雨夜》:“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第41法: 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则或用“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
如唐·韦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宋·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第42法:
“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与前法小异。
如唐·韩愈《初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清·孙原湘《画梅》:“新年无客到山家,雨洒幽窗鼎沸茶。最是称心清绝事,对梅花恰画梅花”。第43法:
第三句首用一“纵”字或“任”字、“总”字,而第四句则或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字、“又”字等以呼应之。
如唐·司空曙《江村即事》:“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李商隐《代赠》:“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宋·郭震《老卒》:“老来弓箭喜离身,说著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第44法:
“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
如唐·杨凌《明妃曲》:“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
明·赵师秀《采药径》:“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才过得幽寻。如今纵有相逢处,不是桃花是绿荫”。第45法:
“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王维《少年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唐·高蟾《春》:“明月断云青蔼蔼,平芜归思绿迢迢。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东风也不消”。第46法:
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与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似之点也。
如唐·王维《送沈子》:“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明·谢榛《怨歌行》:“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第47法:
第三句用“唯有”或“独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则或用“年年”、“时时”、“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明·皇甫濂《杨柳枝》:“韶华回首怅离宫,梁苑隋堤荒草中。独有江边杨柳色,垂垂还是怨秋风”。第48法:
“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
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第49法:
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
如唐·李益《隋宫燕》:“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贾岛《马嵬》:“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第50法:
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
如唐·韦庄《鄜州寒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明·王时保《湖口县》:“青山一簇几人家,帘卷湖光日未斜。好是客船来泊处,一行官柳暗平沙”。第51法:
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
如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宋·苏轼《菡萏亭》:“日日移床趁下风,清香不尽思何穷。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田乱叶中”。第52法:
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
如唐·令狐楚《少年行》:“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宋·俞桂《江头》:“渔浦山边白鹭飞,西兴渡口夕阳微。等闲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肯归”。第53法:
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
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牧《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寒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第54法:
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
如元·杨维桢《张士诚席上作》:“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
清·孙原湘《题扇》:“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香作云。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处著尘氛”。第55法:
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
如唐·李涉《登山》:“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一日闲”;
宋·陆游《夏日杂题》:“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沈。茅檐三日潇潇雨,又展芭蕉数尺阴”;
明·陈献章《得廷实书》:“洗竹添花张户曹,忽抛闲散事煎熬。东门春水无人钓,又长溪头几尺高”。第56法:
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如唐·白居易《直中书省》:“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宋·陆游《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冯先生从历代1381首七言绝句佳作中所归纳提炼的56种作法,也许在信奉“至法无法”的读者看来,过于琐碎,甚至或许认为是“陈词滥调”,若“陈陈相因”,有碍其创造力的发挥。其理虽固然,而势未必行。不妨以书法类比。书家一生追求,在有其独特风格。然当其初始握笔,必从点画描摹作起,选帖、读帖、临帖、默帖,乃为其日常功课,此七言绝句56法,其犹唐代欧阳询“楷书结字36法”乎?其犹明代李淳“大字结构84法”乎?其犹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92法”乎?若36法、若84法、若92法,未有书家认其“琐碎”也,必视为至宝,奉为圭皋,时时研习,悟其妙道,以逐步形成其独特风格也。
冯先生在其《七言绝句作法举隅》自序中坦言“大匠能示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巧”,56法者,篇法、句法、字法之规矩也,守此规矩,渐入诗道,而后方能体会到“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红楼梦》黛玉语)。
第二篇:章草创作技法
章草创作技法
一、章草之草法
章草的草法,即一些约定俗成的草写法则和规律,它是草字准确易识而又结字美观的依据。
章草草法严谨,极有法度。章草结字,笔画已极省变、精练,一点一画都是有根据、有来源的。如果在书写时不合草法,随意连笔草写,就容易似是而非、妨碍认读,也不容易美观。
章草的草法,不外乎简、省、变、连等法则,下面略举一二。
1.简、省、变、连
A.简:即把原来较复杂的部分简化为简单的笔画或者符号。
如“器”字,章草作四个“口”字简化成了四点。如“君”字,下面的口字简化为一捺点。如“皆”字,下面的“日”字,简化作一回钩。
“简”(不等同于“减”),往往发生在偏旁部首。如“证”、“诗”字章草“言”字旁都简化成了符号。关于偏旁部首简化与假借法则,详见下面“草法辨异”小节中“偏旁部首假借”。
“简”亦有度,不能因简而误读。在实用当中,笔画的“简”常至“无可再简”的地步。
B.省:即省略掉其中的某些笔画或者结构。“省”,有“减”之意,省了笔画,也就是减了笔画。
如“密”字,省去了上面的宝盖。如“帘”字,省了左边的一“厂”。如“当”字,省了中间的“口”字。
笔画之所以能“省”,往往是因为有“借”,通过“借”笔,来模仿(仿佛)原字的结构和笔画关系。
C.变:即把原来的笔画形式(位置和相互关系),改变笔顺,成为另一种表达形式。
“变”,常发生在竖笔上。如“常”字,原来收笔的悬针竖,在中间部分简省的支持下,萎缩成了一点。有时,原来的收笔悬针竖,变为上钩连写。这样变化掉竖笔,是为了有利于章草横势的发挥,而且,也使结字容易处理、变得美观。
变化笔画的位置关系,即便于连笔草写,也为了结字美观。如“野”字,把左面的笔画“离间”后,结构变得更为绵密与美观。D.连:即把某些本不相连的笔车或者部件,连在一起书写,以求便利。除了上述“简”、“省”与“变”,笔画的“连”写,减少了起笔与收笔的次数,书写速度自然得以加快,可见,“连”法也是书写便捷的主要手段。
连笔,以“行顺路近”为原则,且兼顾准确、美观。
连笔出现的位置和运笔方向,基本与正常笔顺一致。如“刚”字、“慰”字,笔画均由左到右、由上到下连。如“天”字、“急”字,笔画均由上到下连。有时,连写的顺序与正常书写顺序稍有变动,如“率”字,由上到下写完中间部分,再由左到右补写两点。再如“烽”字,本来末写的竖笔,变回勾由下到上连,横成为末笔。再如“守”字,上面的点是再写完秃宝盖后,再由从上到下连写时补上的。
“连”,使章草书的笔画圆转得以具体体现,笔画间也因之常形成“圆圈”结构。
2.诸法并用
大多数的字,并不是用简、省、变或连一种方法能解决问题,而是诸法并用。通过简、省、变、连诸法并用,笔画达到精练,更利于便捷书写。
经过以上几种方法后的草书字,已远离了原来的笔画形象,有的已纯近于一种书写“符号”。
3.草法的形成
章草“下笔有源”,欲习章草,须明其“源”。“源”,既包括章草书体之来源,也包括章草草法之来源——其结字与笔画形成的规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胸有成竹、下笔“不生软”,才能做到“楷法用笔”,笔画分明,准确而又美观。
清孙星衍<<<急就章>考异序>>云:“急就之体,盖出于篆”。章草草法从篆,不难解释,因为有的章草是从草篆脱形而出,所以它带有篆书的影子,便不奇怪。
章草从隶,更好理解,因其本从隶书之“捷”。有的章草,是从古隶,其草法约定俗成而被沿用。
清人李滨以“玉烟堂”本史游章草书《急就章》为依据,逐字注解,编成《急就章草法考》与《急就章偏傍歌》,于古文篆隶递变之故,言之甚详,徽引亦广,治草法者颇可参考之(具体字例,请参建下面《补订急就章偏旁歌》一段。
欲辩草法,须明其变。草法初创,应有其理。后如研究,云其从篆从隶,均无不可,燃其产生与发展,必有过程,必从实践中逐渐总结完善。
二、草法辩异
章草,因为笔画简省甚多,所以字形本来不同的字,就可能趋于形似,这时,失之一豪便差之千里。书写时,多一点、少一钩,笔画长些短些、连写还是断开,行笔顺序不同、角度变化、迟速顿挫,起笔收笔的尖圆、轻重,都会关系到字形的变化与区别,故而不可疏忽大意、含糊其辞。
草书,由于形似字、混写字,偏旁部首假借等现象,在书写和识读时总是个麻烦。为了查阅方便以利练习,自明清以来,出现过不少关于草书辩疑与辩异方面的工具书,如明人韩道亨《草诀百韵歌》、范文明《草诀辩疑》,清人朱宗文《草圣汇辩》、陶南望《草韵汇编》、石梁《草字汇》、马雄镇《汇草辩疑》、汪由孰《草诀偏旁辩疑》姚嬘《草法汇考》以及李滨《草说》、《急就章章法考》、《急就偏旁歌》等,至近现代,则有王世镗《稿诀集字》、《增改草诀歌》、《改定章草草诀歌》以及于右任《标准草书》、卓定谋《补订急就章偏旁歌》、陈公哲《行草书例》、胡小石《标准草书字汇》、邓散木《草书写法》等,今人马国权《元刻〈草诀百韵歌〉、笺注》与《〈补订急就章偏旁歌>译注、田幕人《草书辩似大字典》、沈道荣《草书辩异手册、洪钧陶草字编等。这些工具书,以前人法帖为依据,为草书的书写规范化提供了范例和样本;虽然它们有些不是直接针对章草而编写,但对于章草,也都颇具有参考价值。
1.辨似
有些字,它们的章草写法之间,相差不大。如“尉”字,“财”字,章草做,前者收笔为点,后者收笔作捺点并与竖笔较差。所以,在书写这些字时,就应格外小心,一笔不苟;在识读时,也需要认真端详,不可马虎。草书“辨似”,辨别相似之草书也。
草书的辨似,有迹可寻,它们在结字和行笔等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总结。如明韩道亨《草决百韵歌》,采用便于记忆的五字句韵文,把易混的字放在一起,指明其间的差异处。如:“有点方为水(),空挑既是言()“,指出草写”水“字旁和“言”字旁的差别,在于有无上面的一点。
再如《章草草诀歌》(或王世镗《增改草诀歌》)中句“忧无心为夏,叟弃点成皮“以及”作非罪耻诈,劳功牙等身。
2.混写
有些字,因它们的章草写法极为相像,所以时常混用,这种现象即为“混写”。实际上,有时书写者也并非有意混写,只是这些字在被快速书写时,造型雷同罢了。例如“熏”与“爱”,“流”与“疏”,“於”与“抡”,“老”与“吝”,“期”与“欺”,“诗”与“侍”,“仲”与“”,“残”与“线”,“绿”与“缘”,“贻”与“绍”与“绐”(不是“给”),等等,它们的草书有时是混写的。
古法亦有紊乱而不完备处,“混写”现象即为一例。不完备者,今须改之,莫在流弊。书写时,遇易混之字,须严谨;一笔一画,不草何妨,以免给他人认读造成额外负担。面对古人制作,只好通读上下文,不能惟字形是依。
混写,常发生在偏旁部首,即不同的偏旁部首写法一样,此现象被称为“偏旁部首假借”。
3.偏旁部首假借
“偏旁”,亦称“字旁”,即字中经常出现的某些结构,如“诗、词、谓、谈、话”中“言”,“篇、偏、骗、翩、遍、匾”中的“扁”;“部首”,即字典中根据字的偏部、“马”不等。偏旁与部首,通常统一,有时合称“字符”。
习章草,要熟知偏旁部首的来历、变化,尤其是研究“假借符”,是基本功之一;不知之,就下笔无把握,不敢草,就不是真懂(会)草书。
偏旁部首,如“白”“日”“田”“目”,单写时彼此分明,但在作为左旁部首时,是彼此不分的,它们共用一个“日字符”,即其他三者假借此“日字符”。此时,假借符只是一种符号而已,便于书写、出于美观,然而,若容易混淆时,还是写其本来偏旁.上曾引《草诀百韵歌》的“有点方为水,空挑既是言,”,即指出了草写的“水”字旁和“言”字旁之间的易混性。对于易混之字符,宁可笔画多些,也不可轻易假借。尤其是主偏旁部首,因为它是主特征符号,如“谓”与“渭”、“诗”与“侍”,“耻”与“祉”,左面的偏旁反而成了“主角”,它一小错,整字大错。
偏旁部首的假借,在草书时是难免的,但草法若得以规范,偏旁部首就不能糊涂;“盗亦有道”,结也无妨,要看怎么借。偏旁部首的假借,包括左旁、右旁、上部、下部、对称符、左上符、右上符、交笔符等,熟记它们,在书写时极为有用。下面不怕麻烦,分别例举若干。
三、“草诀歌”与“偏旁歌”
1.“草诀歌”
王世镗有“三诀”:《增改草诀歌(并书)》、《稿诀集字(并书)》、《改定章草草诀歌(并书)》,对于章草书的辨异极有参考价值,而且,其草书亦平正精熟,堪为模式。据云,卓定谋题为《章草草诀歌》影印者本是王世镗《增改草诀歌》无款原拓本,不知两者是否本为一物或者本非一物?(因《章草草诀歌》之名较为普遍,为免生歧义,在此用之。)今人又有误之为宋人书者,乃把“《草诀歌》”与“《书<草诀歌>》”相混矣。
《章草草诀歌》歌句曾参考明韩道亨《草诀百韵歌》,故两者多有相仿佛之处。如:前者有“六手宜为禀,七红即为袁;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句,而后者则有“六手流为禀,七红滥谓袁;奉强十朱拟,言空三口宣”句。
《章草草诀歌》,可作为辨似、混写和假借的参考资料。如其歌日“务须通古义,假借不相仿。羲献固作故,以比费思量”、“竹让丛为简”、“才可代膀用”、““俱作飞,莫非取便焉”等句,说的是假借;“如(地)常即女(势)延” 4 说的是混写;“一字或数写”、“行行复去去,夫夫又天天”说的是一字多形;而“消诮涓可畏,伦临伶起竞”则说的是辨似。
清人李滨据史游本《急就章》,解散字体,梳理偏旁,研究其错综演变之故,注释简当,编就《急就章偏旁歌》,凡60韵;近人卓定谋据此加以补订,正疵4处,复增10韵以完善之,编就《补订急就章偏旁歌》。
章草变为今草,章法变化尚不算大,至乎张旭、怀素狂草,下笔连绵,由润至枯,使得章法、结字、笔法、墨法都开始了一次大的变革。
章草虽与楷书有相通处(楷法用笔、字间独立),但是章草毕竟是草书,其字终而意不终、行尽而势未尽,笔气连属,此则楷书所无有。同样,章草虽然与今草以及狂草有差异,但章草书的字间、行内、行间也讲究气息融合,刁二能支离。
2.结字之别 A.有无隶意之别
章草与今草,除了结字方面的明显差异,就是有无隶意之别。章草因为有隶意,笔画多平直,以方正取势;而今草则化乎直为更多的圆转,欹侧多姿。由篆书的长形,到隶书和章草的方扁形,再到今草的长方扁圆三角等形状自如,书体逐渐摆脱了汉字方块布置的窠臼。隶书的规矩整肃,被章草忘掉,章草已经能适意娱情,至今草乃至狂草,彻底自由,从此书法开始了笔歌墨舞的时代。B.法度宽严之别
章草:草体楷写,省变有源,法度毕具;今草:任情损益,信手挥洒,想象意造。也就是说,章草结字严谨,笔画符号化,一点一画——勾一连长一短,比较固定;今草(尤其是狂草)则束缚更少,可以任情发挥。如上面“辨似”中例举过的“才”(告)与“等”一点、笔画长短、笔画连还是断,区别大—了。顾炎武《日知录》云:“右军作草,犹是典型,故不胜冗笔,逮张旭、怀素辈出,则此法扫地矣”,此言即是从结字法度的宽严角度立论。于右任《标准草书》曾说章草有三个长处:“利用符号,一长也;字字独立,二长也;一字万同,三长也”,此“三长”,正是章草书体法度规整的具体表现。巳亦可相通章草与今草,虽体态有殊,然亦可相通。章草与今草之“通”,表现在:首先,·在书体方面两者有承传关系。唐张怀璀《扫断》云:“草亦章草之捷也”,今草中的大部分字,直接继承了章草的衣钵,所以体近章草是情理中事。其次,在书写时,一篇之内,章中可今,今中可章,两者可以相互挪借、彼此参合;取章草以求其古朴渊雅,取今草以得其流美潇洒,兼而用之,互通.有无,不亦妙哉?章草虽“死板”,但也并非不可灵活,那要看书写者驾驭草法与笔墨的本事。不仅在一字内可以今草化,甚至一行之内、行与行间,亦可采用今草之笔连或者意连。只是,章草与今草之搀杂,须应“不同而和”,不能做成“夹生饭”,不能互相排斥失去体统。章草古朴渊雅而又劲骨天纵,正中有斜,今草则流美潇洒而变化无穷,斜中有正,应用之妙,存乎一心。
今草(甚至狂草)中参以章草,如释智永真草《千字文》、怀素《小草千字文》、张旭《肚痛帖》、孙过庭《书谱》等,无不佳妙,此例甚多(另见下面“章草味”一段)。章草中杂今草者,则更不胜枚举,即便是古代章草法帖,也并非个个“字正腔圆”标准无逾;比如皇象《急就章》中很多字即是今草体态,再比如启功先生呼作“体作章草”(《论书绝句》)的传梁武帝《异趣帖》,帖内十四字中标准章草亦不过三四字。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云:“黄长睿言‘分波磔者为章草,非此者但谓之草’。昔人亦有谓‘各字不连绵日章草,相连绵曰今草’。按:草与章草,体宜纯一;世俗书或二者相间,乃所谓以为龙又无角,以为蛇又有足者也”。
看来,熙载的意见是章草理应规矩不二,否则即是“世俗书”,这样尺度严格,恐怕找不出符合标准的了。
3.先章后今
唐张怀璀《书断》云“(今)草亦章草之捷也”,所以,欲学草书,必须要明白章草与今草的承传关系与区别。宋姜夔《续书谱》云“大凡草书,先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明汪珂玉《珊瑚网》云,“汉为章草,草书之祖也。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学真,而先学草,如人未学立而欲走,盖可笑也。况章草之来,作于科斗篆籀,观其运笔圆转,用意深妙,焉有不通篆籀而能学草者哉”。姜汪二人之论,即明确主张,先习章草再习今草之正道(至于汪珂玉所说还需先通篆籀,则过严,难以实现)。近人王世镗有《论草书章今之故》文,论及章草与今草的区别与关系,说:“约而言之,初学宜章,既成宜今。今喜牵连,章贵区别;今喜流畅,章贵顿挫;今喜放宕,章贵谨饬;今喜风标,章贵骨格;今喜姿势,章贵严重;今喜难作,章贵易识。今喜天然,天然必出于工夫;章贵工夫,工夫必不失天然”,“今出于章,习今而不知章,是无规矩而求方圆,未见其可也”,此信甚确!章草是书体发展的最关键一环,习草书,欲超迈唐宋而逼近魏晋,甚而追摩秦汉之迹,不知章草等于“习武不练腰”。
顾炎武《日知录》“书法诗格”又有云:“今人将由真书以窥八分,由律诗以学古体,是从事于古人之所贱者,而求其所最工,岂不难哉?”不错,今人写篆书、隶书、行书多染俗气,因其用今人之笔法趣味写古体也。习草书,若能从汉魏晋时之各书体(如隶书、魏碑、今草,行书)中寻求营养,方为由根而起、源头活水。当然,再能旁汲唐宋元明清,多采其长则更善,只是不可偏离大道,泥于支路则不妙矣。
章草比今草(尤其是狂草)易于识读,实用性强些,那冬,能否因此说它们之间的艺术性也就有高下之分呢?不能,风格问题,是不好比高下的,司空图《诗晶》列有二十四品,品晶不同,请问何者最高、何者最低?
4.“章草味”
严格意义的“章草”,应是指草法森严、结字纯正的章草。“章草味”,则说明某书体中,偶尔带有章草的韵味(即带有隶意的“燕尾”特征),但是,如果章草所占比例很小,则不能看作是章草书。在中编里面谈到的唐人写经,如《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六》、刨和名经关中疏卷上》、《大成起信论略述卷上》等,都不是纯正而标准的章草,但是章草味却都很浓郁。一篇当中,不管杂揉了多少种书体,最首要的是必须能够气息融合;“章草味”的出现,亦以此为要。章草与今草最易融合,只要今草的收笔连带,不影响章草“燕尾”的横向取势。
有时,一篇当中偶有竖笔“燕尾”出现,章草只作了“调料”,但“章草味”仍可作出。如明宋克《书杜甫壮游诗》(图187),通篇以大小草体势为主旋律,行气连绵,然偶尔出现的“浪”、“渡”等字的章草“燕尾”,顿生纵横之气,不愧为章草大家,他的“章草味”作得轻松而不费力。于右任《跋宋克书<杜甫壮游诗>》时说:“昔祝枝山尝称仲温为天才,当章草消沉之会,起而作中流砥柱。故论章草者,莫不推为大宗。惟仲温之书,人钟、王独深,其应世也,时为四体书,此则合章,今、狂而一之。故此种草谓之为古今草书之混合体则可,如谓章草则误矣”,此言可谓允当。
“章草味”,大多时候是晶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融合诸多书体、并不用章草结字、也没有“燕尾”,仍然可以有“章草味”。如明人张瑞图草书《醉翁亭记》和书《后赤壁赋》,字形取横势,使转处方劲有力,收笔连带,但仍有隶书风骨、有章草笔意。除张瑞图外,明代尚有黄道周、倪元璐,他们的书风,均远接钟繇楷则、索靖草法,带着“章草味”于“二王”一脉外别开生面;沿这条道路走来的,尚有清代的沈曾植及现代的李叔同、丰子恺。李叔同书法(尤其是早期)并不都是那般寂寥沉静,也是能活泼劲纵的。丰子恺书法(图193书《曼殊诗》),虽糅融了碑、楷、行、草等体,但章草笔意仍存(“无”、“冰”、“辰”、“秋”数字草法尚显著),只是“章草味”较含蓄罢了。朱光潜在《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文中提到:“他近来告诉我,他在习章草,每遇在画方面长进停滞时,他便写字”,此可透露,丰子恺于章草是用过功的,带有“章草味”也就不奇怪了。再如鲁迅书法,也有章草味,只是像丰子恺一样,不太“着相”。
炒菜,要想味正,除了作料好,主料也不能差;书法,有了扎实的临帖和笔墨功底,加什么“作料”就是什么味。“章草味”,是最容易品尝到的,因为,它那独特的“燕尾”最容易被发现。写章草,就要有“章草味”,得味容易,但要古雅纯正可就难了。不是纯正的章草但有章草味,总比虽写的是章草而章草味不足(甚或低劣)要好得多。但是,“得意忘形”、“得意忘言”的境界,不是轻易能达到的;习章草,没有扎实的临帖工夫,“形”尚且掌握不准,“意”更谈不上。
四、章草作品之创作
一幅章草书佳作,要包括章法、结字笔法、墨法以及一些可感而不可言的东西。
1.章法
一幅章草,其字与字之间大多是独立而不相连的,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布局谋篇时就相对容易些,因为只要照顾好单个字,把它的字形写好便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章草作品不需要“安排”。事实上,观察一幅章草佳作,其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一行之内、行与行之间、正文与落款之间,即便有主次与轻重之分、大小与疏密之别,但通篇之气息,必须是圆融的、浑然的、和谐的,决不是没有呼应、没有协调、彼此闹独立的一盘散沙。
《李笠翁曲话》在论剧作时说的“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戒浮泛”以及“审虚实”、“贵浅显”、“忌填塞”诸法,也可以当做论书法章法的好主张。
一出好戏,没有“戏眼”不行;一幅章草作品中,因为有众多的“燕尾”存在,也要有个“戏眼”,这是章法的技巧和难点之一。章法布置得体,通篇便提神、得势,奇气生焉;否则字字独立,彼此挂碍,通篇芜杂。字与字间、笔画之间,要讲究“揖让”,气息相合,互相生发,要笔短意长,而不能笔多而意不足、你争我抢、笔热抵消。
至于计白当黑、大开大合、虚实相间、擒纵自如、无笔画处亦有笔意在,则是章法的更高追求,其中有“境界”在。学章法,先需要掌握摆布平稳的基本功,倘作不出能晶,妙品、逸品、神晶就根本谈不上。“置于死地而后生”,需要高工夫,否则,置于死地必死无疑。
单个字好,靠功夫;能把整幅字摆布好,是一种修养。
2.笔墨 A.用笔
章草,可以说兼有篆、楷、隶、行、草诸体用笔之长,所以,写章草,用笔更须有节奏感,轻重有序、快慢得宜,不能一味地“疾”,也不能一味地“涩”。过于“沉着”而不“痛快”,则温、则死;过于“痛快”而不“沉着”,则野、则乱。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疾势涩笔,草情隶韵”,用以指章草之用笔,颇为准确。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言:“书家贵下笔老重,所以救轻靡病也。然一味苍辣,又是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方为用笔之妙”,妙哉。欲表现章草之“沉着”与’痛快”,除勇知“疾”与“涩”,还须知用笔之刚柔并济清王澍《论书媵语》言:“劲如铁,软如绵须知不是两语;圆中规,方中矩。使尽力气,至于沉劲入骨,笔乃能和,贝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清刘熙载《书概》训草书,也特别拈出“笔力”二字,说:“草寸尤重笔力,盖草势尚险,凡物险者易颠,非嘉有大力,奚以固之?”此言极真切,因为章驾更是“平”中见“奇”的。然而“笔力”,刃并非全赖笔锋之长短软硬;鞭虽软,挥之可围硬木,善使之故也。清笪重光《书筏》云:“欲知多力,观其使运中途;何谓丰筋,察爿纽络一路”,真是知者之言;用笔有无工夫,看线条即可,行笔是否浮躁单薄,转折是否气短乏力,何能欺人?晋卫夫人《笔阵图》述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飚洒落如章草,凶险司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梗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如果说章草集此“六种熙笔”于一身,并不为过,因为,可以说章草是通篆、隶、草的。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亦云:“作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而令墨不入纸;若作急,意思浅薄,笔即直过”,则着重指出作草书行笔必须古雅敦厚。汉蔡邕《九势》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软”者,灵活也、多变也,非软毫(如长锋羊毫)也。.今人多喜长锋,以为操之线条可以多变,实则手下无准而欲求偶然效果也,孰料,长锋腰软,伏而难起,不易驾驭。古人用笔斩截,硬毫也,其所以又能“奇怪生焉”者,胸有成竹也、肘腕灵便也。
古人论用笔之言甚多,读之须从适用角度揣摩,而后实践,反复体会,终会有得;莫可一律尊为真言,抑或一律贬为虚句。不论如何,只要能操纵笔锋,心手如一,想写怎样的线条、出怎样的效果,就能如愿,B.用墨
用笔,主观因素大,方圆、尖钝、缓急均无不可。而用墨,技术因素大,浓、淡、干、湿、涨、枯等效果,均是由笔、墨与纸等材料共同作用而产生。用墨,无外乎浓与淡,其关键,则在于用水。墨之各色,皆生于水,故会用水,则会用墨矣。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云:“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笔尖受水,一点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提之则水皆入纸矣。捺以匀之,抢以杀之、补之,衄以圆之”实践所得,很是具体。
宋姜夔《续书谱》在谈及用墨时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要体会这些话,不但需要首先对各种书体有个客观准确的认识,而且,对各种技法的把握,更需要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和熟练。
清王澍《论书腊语》云:“东坡用墨如糊,云‘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古人作书未有不用浓墨者。”浓墨虽然精神焕然,但是仍需有度,过浓则滞笔,则易“涩”而不能“疾”,总是一病。实际上,用浓墨,并不尽然;能淡中求厚重、求神采,亦更高明,正《老子》所谓“大味若淡”也。古迹墨光焕发,是古墨质佳,今人制工或许逊色古人,故虽浓至滞笔而仍无精神。
把笔墨一体。“笔”和“墨”虽然是两个概念,但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笔”,通过“墨”来体现;“墨”,是“笔”在各种不同运动方式(“永字八法”的侧、勒、努、超、策、掠、啄、磔,以及提、按、蹲、驻、拖、顿、挫、折、抢,疾、回、涩、迟、逆、倒、转、涡、啄、越、度、戈、飞、背、打、拔、平、纵、过、捻、搓、送、导、抵、揭,中锋、侧锋、偏锋、裹锋、铺锋、藏锋、露锋,圆笔、方笔、尖笔、钝笔,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钗股,等等)下留下的痕迹芑木版印刷、喷墨打印,何曾有“笔”,而“墨”不是明摆着的?清朱和羹则缶池心解》云:“要知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笔实则墨沉,笔浮则墨漂”。包世臣《艺舟双楫》亦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法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笔实则墨沉,笔浮则墨漂”。可见,用笔与用墨,是相辅相成、合二为一的,“本于笔、成于墨”,笔墨一体。笔墨效果除了在于书写者的操纵能力,还与所使用的材料有直接关系。如笔,长锋软毫储墨虽多,但软而不著力,难得厚重;而短锋硬毫,用笔虽能斩截,但储墨不多,不常蘸墨就会枯燥,常蘸墨又损于笔意。再如纸,上等宣纸能留墨,但涩笔;次等宣纸虽能尽显笔意,但因不 吃墨而难显墨趣。赵孟顺《笔道通会》云:“书贵纸笔调和;若纸笔不称,虽能书亦不能善也。譬之快马行泥滓中,其能善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笔墨之交亦有道,笔之着墨三分,不得深浸,至毫弱无力也。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然与其淡也宁浓,有力运之,不能滞也”,即说出了他自己用笔用墨的心得(“宁浓”、“有力运之”,实践中尚须把握,否则臃处如猪,燥处如柴)。欲求笔画骨肉停匀、变化多端而凤神独具,须了解和把握各种材料使用之妙,因材落笔。
唐孙过庭《书谱》云:“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而常迟,遣而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宋米芾《海岳名言》:“字要骨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这些都是论笔墨的实在话入得门径,就更易解其妙。横扫胡刷而形同枯柴,或者用笔犹疑而肥如“墨猪”,皆是不善笔墨之故。清王澍《竹云题跋》云:“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全具,而后可以为人,书亦如是”。清周星莲创临池管见》亦云:“字有筋骨、血脉、皮肉、神韵、脂泽、气息,数者缺一不可”。人有死活,笔墨亦有死活;以活人喻书、比笔墨,则思过半矣。笔墨协调多变,虽无张扬之气,实通体条畅、健康优雅也;笔墨单薄失调,燥气柴骨,虽貌似咄咄逼人,但无血肉,犹死物也。
中国书法,讲究笔墨,传统书论中言笔墨者难以尽录,实践中悉心揣摩,不亦快哉。
3.结字 A.楷法用笔.
谈结字,怎的又讲“用笔”?不错,因为章草的“楷法用笔”,不同寻常,它是章草(以及草书)用笔的秘奥所在,它直接关系到草法、结字乃至风格。
“楷法用笔”,简单地理解就是,章草写法近乎楷书(或行楷)。碰巧,有些字章草写法就近似楷书,如皇象《急就章》中,字例甚多。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言:“后代草字,有唐以前所无者。实际上,有些字的章草写法,基本上就是隶书或行草,这也许出于易辨之原因。
于右任《标准草书》“杂例”部分,指出有些字是“不必作草”的:“凡过于简单之字,不必作草;凡过于冷僻之字,可不作草”。章草的特征在“燕尾”,但并非所有的章草都有“燕尾”。章草的隶意,由于字形等原因,书写时未必都是依靠“燕尾”来表现的,也可以用横画、转折、捺笔,点等来体现。较复杂地理解“楷法用笔”,就是:章草虽是草书,但其草字笔画数是一定的。要想写好章草,就要记住它的笔画——结字。不妨一试,同样一个字,你在不同的位置连或断,即,你用不同数目的笔画书写,字形(结体)不但有别,美与不美也自分晓。
深层次地理解“楷法用笔”,就是要求写章草要一笔不苟,起笔、行笔、收笔,也像写楷书一样,交代清楚;所以,写草以前,习楷书也是很必要的。引带(连笔、连写),是写草书的大问题,要心中有数,当断则断、当连则连。宋姜摹《续书谱》云“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
张旭、怀素规矩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云“最忌扛担阔脚,体势疏懈;尤忌连绵游丝,点画不分”。“弓I带”、游丝”,草书常用,章草的字间虽然少用,但字内不少,所以尤其小心,注意它(“引带”、“游丝”)是否代表笔画。当然,不能死板拘泥而不敢“引带”,以致使草书过于严重如楷书而失去其固有的飘扬之趣;本来么,章草与楷书大有差别,楷书中锋、藏锋,章草就大可不必。明娄坚《学古绪言》云“草书不难于放纵,而难于简淡”,清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云“草书不难于狂逸,难于狂逸中不违笔意也”,均是从气息的角度说出了草书“楷法用笔”之可贵。
晋卫恒《四体书势》述张芝常说“匆匆不暇草书”,后人始沿用此说,但亦不时有人产生疑问,如游赵翼《陔.余丛考》云:“《晋书·卫恒传》云‘匆匆不暇草书’,草书乃最速者,反云不暇?东坡尝求其说而不得”。的确,比话似乎矛盾,但如果辩证地想,也不费解:酱急了当然要草书,只是不一定能写好罢了草书,因为笔画省变之极,所以更需规范,也因此最能显示书法功底。情急作草,容易有笔墨所不到处,出现败笔,露出马脚,常言“忙中出差错”是也。宋陈师道《答无咎画苑》诗云“卒行无好步,事忙不草书。能事莫促迫,快手多粗疏”。黄庭坚《代书》云“遣奴迫王事,不暇学惊蛇”。江少虞《皇朝类苑》卷五十记“谚云:信速不及草书,家贫难为素食”。这些话,皆不难解,试想,慌乱奔跑之人,哪里还顾得上风度?当然,信手一挥,亦可偶出妙笔,为平日静心安排所不能得,但是,如果没有平日的硬工夫,这样的偶然几率太小。张旭能在情急时写下《肚痛帖》,他的工夫几人能及?“慢工出巧活”,写草书,虽不能下笔犹豫,但也不能一味地“急”。至于“家贫难为素食”,不好作常解,因为,家贫难置鱼肉,则素食又何难?此作一曲解:家虽贫,也不好只上素菜,让人瞧不起;没有书法功底,写楷书漏怯,就写草书蒙人吧。殊不知,家贫办盛宴,活受罪;没有功底而写草书,瞎胡画。
“燕尾”之造型章草,最显眼处莫过于其“燕尾”,太与众不同了。习章草,精熟草法当然重要,但于笔画结字之外,研究“燕尾”之造型,亦很关键。要“画龙点睛”,不能“画蛇添足”。
章草的“燕尾”,与隶书的“燕尾”异曲同工,但也不尽相同。章草的“燕尾”,比隶书要“痛快”一些,其形态也更加多姿多变一些:或险劲飞动,或温雅敦厚;或戛然而止,或余音尚存;或轻描淡写,或尽情夸张;或含而不露,或鼓努变态。章草书能飘扬洒落、峭若危峰、风神凛凛,其“燕尾”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唐张怀璀《玉堂禁经·论笔法》之“乙脚异势”举“乙”字收笔波磔为例,说:“蹲锋紧略,徐掷之。不欲速,速则失势;不欲迟,迟则缓怯”。的确,出“燕尾”很要劲,在于将出未出之际的疾与涩之间、轻与重之间“沉着”与“痛快”之间。
一篇章草,“燕尾”纷飞,其形状长短、取势方向、出笔速度等等,最怕单调。《东坡题跋》卷四“题晋人帖”有“群鹤耸翅,欲飞而未起也”之句,想那将飞未起的群鹤的翅膀,千姿百态,各各不同,何等生动,以之喻一篇章草中的众多“燕尾”,不亦妙乎?
清沈复《浮生六记》里陈芸品评新妇时有谓:“美则美矣,韵犹未也”。“态”与“韵”,移观书法,亦无不可。历代书法名作,无不“态”“韵”十足,“舞鹤游天”、“玉树临风”、“飘风忽举”之喻是也。
书法,若无美“态”,就不成其为艺术。当然,书法之“态”与“韵”,其表现形式和风格可以更隐含些、多面些、复杂些。书法之美态之所由出,在于章法、笔法、墨法,更在于结字、体势、体段(刻本不易体会用笔与用墨,但结字却也明白)。传统结字(即间架结构)之法所谓奇正、疏密、宾主、参差、虚实、变化、裹束、排叠、避就、穿插、向背、偏侧、揖让、垂曳、覆盖、承载、应副等等,无一不是为了结字之求美态。汉崔瑗《草势》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拟左扬右,兀若竦崎”,“几微要妙,临时从宜”。元赵孟顺《兰亭十三跋》云:“书法以结字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明赵宦光《寒山帚谈》云:“能结构不能用笔,犹得成体;若但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形矣。俗人取笔不取结构,盲相师也”。王世镗亦曾有诗论结字之美态与规律:“从来书画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工。悟得梅兰肘下趣,自然指上有春风”,“平行交点准几何,三角分明结构科;八线用来胜八法,两言领会一生多”。启功先生亦曾提出结字求美的“黄金分割律”,并说“没有真正的‘横平竖直”’(《论笔顺、结字及琐谈五则》文)。传统的法帖,竟也不“横平竖直”、“不规矩”。王羲之所说的“分均点画”、“方圆周整”,“分间布白,远近宜均,宜下得所,自然平稳(《笔势论》)等结字法则,并没有错,但那只是基础,在能“平”之后,还需要求“奇”。
但是,结字求“奇”,并非纯靠刻意安排所能得。真正之“奇”,是熟而后巧发乎天然、应运而生的。所以,既不可片面理解传统而囿于笔墨规矩,也不可刻意追求结字奇崛而夸张造作,失去自然。书写时的偶然性,与机械零件的安装或者平面几何的点线组合毕竟大异其趣。“态”之可贵者,非搔首弄姿、忸怩痘做作。一字如此,一行乃至一篇,亦同;:此理。观皇象、索靖,羲之、献之、陆十机诸家之书迹(即便刻本而非墨迹),其所以百看不厌者,就是他们均有非凡的造型的意识和才能,有主观能动性。常人不能如此,或因没有工夫,或因缺少意识,或两者俱亏,下笔则茫茫然,焉能出奇?作书之法,并非神秘不可窥;然则常人何以不能脱俗?知而弗行故也
五、工夫与面目
(一)关于工夫
A.选帖古人学书,寻一帖亦难。沈曾植《寐叟题跋》云:“《急就章》自‘松江本’外,世间遂无第二刻本。松江石在,而拓本亦至艰得。余求之有年,仅得江宁陈氏独抱庐重刻书册本耳。集帖自《玉烟》外,亦无摹《急就》者。思 元明书家,盛习章草,取资以为模范者,未必别无传刻也。况《玉烟》搜罗旧刻以成,固明见香光叙文中,无庸疑也”。以沈曾植的地位,寻一法帖尚如此难,何况他人?清冯班《钝吟书要》云:“贫人不能学书,家无古迹也;然真迹只须数行,便可悟用笔,间架规模只看石刻亦可”。今人已无此等难处,历代碑帖出版物不计其数;但是,选帖仍是问题,不可随便。选帖,宜选传世法帖,愈经典、愈标准、愈清晰就愈好,切不可取今人临摹本,因之笔画误差、远离本象。“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之说,用之选帖,尤其正确。选帖,当然应该选自己喜欢,性之所近,才易长进。清傅山《作字示儿孙跋》云:“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董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利,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孤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并提出其有名的“四宁四毋”,以为这样“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傅山只有一个,他的才学天性几人能及?今人只见其背离传统的狂的一面,而不知其所以然;若为之误,非傅山之过也。傅山说“人奇字自古”,那么,怎样才算得上“人奇”?没有一等的天性与学养,算不上“奇”,只能是“怪”。临帖选帖,如寻医问药,切忌随便服用他人“药方”,名家亦不例外。
字要出奇,选帖就要“出奇不意”。齐白石独辟蹊径,取法《三公山》与《天发神谶》,书法与篆刻遂成自家面目。选帖,要有所目的、有所规划,以自己将来欲铸之风格为主线、为经,然后采集众帖风格作纬;即便于常见之碑帖,也要从中见他人所未见,在他人不留意处开发出适于自己的营养来。
选帖以墨本(真迹或印刷晶)为上,拓本(刻本和碑拓)次之;墨本,能体现笔墨的来龙去脉,丝丝入扣;而拓本,只能得字形之轮廓,不能显示用笔和用墨的细节与技巧。汉晋章草名家法帖,除陆机《平复帖》外几无墨本,若拓本,则有张芝、皇象、索靖、王羲之等诸家,尚可参照。今人福厚,居延与敦煌汉简、楼兰晋人残纸先后出土,大量真迹可供观瞻临习,其古质渊雅,旷代难得。至于元明诸家如赵孟顺、宋克、邓文原等临《急就章》墨迹,亦可参考”币法。B.临帖务“像” 临帖,就要“像”。既然是“临”,花了精力,就要尽可能地临“像”,传其本来面貌与神态。至于所谓“意临”之“意”,留待创作时再抒发不迟。清姚孟起《字学臆参》云:“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说的对。
有人也许要反问:“写那么像有什么用?”其实,别担心,就算是你努力想写像,你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或多或少硬加进了自己的东西,习惯使然,根本不可能一模一样。相反,应该疑惑和探究的是,如何才能把帖临‘‘像”。即使是双勾填墨,也会“谨毛而失貌”,徒有其形而不能传其神。实际上,用心求“像”,不但可以明晰原帖字形结构,还能高效率地掌握用笔之技巧:想写怎样的线条,就写怎样的线条,手下之竹乃胸中之竹。
“意临”的积极意义,是它可以·作为你在创作时风格转换的一段桥梁,倘不明此,“意临”就是迷魂药,成为你根本舍不得也下不了真工夫的借口。走马观花,何得之有?反之,临帖务“像”,有了下笔形准的把握,才能进一步追求心手双畅、游刃有余。入时留意,出时才能随意(遂意)。写出高水平的书法,虽然说不是靠的“傻功夫”,但是,不临帖,临不像,就不能熟练,字就写不漂亮,别人看着就不舒服。你也许有这样的经验,当你不熟悉一个字的写法时,下笔就会滞涩,就扫兴。倘若没有时间动笔墨,可以读帖、书空,所谓“心摹手追”,要心中有字,能闭目而字现眼前为佳。章草因为草法严谨,所以习章草就尤其需要多临帖。
C.融会贯通此外,临习章草,光盯住章草一门是不够的,更不可拘泥于一家一帖。章草,法通诸体,所以,广涉篆、隶、楷、行、今草,求营养丰富就成为必要。但是,要博观而约取,临帖时要步步为营,以一种碑帖为主要目标,临“像”之后,再临其他;切不可蜻蜓点水、好高骛远、食而不化,“贪多嚼不烂”是临帖之大忌。
看一个物体,要想立体、全貌,就要多换视角,观察它的不同侧面,不能只站在一个角度,否则,得到的物象只是平面的、单薄的,不是立体的、丰满的物体本身。作诗与画画讲究“功夫在诗外”、“搜尽奇峰打草稿”,即是说明掌握相关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写字,更需妙悟,“奔雷坠石”、“夏云奇峰”、“担夫争道”、“听江声”、“见蛇斗”等等,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善于从任何自然现象和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偶读东北二人转舞蹈“艺诀”十字:“拔、蹬、甩、顺、晃、颤、抖、反、心、傲”,觉得它对书法的结字、笔法、字势等亦有参悟价值,此十字怎讲?日:“斜身站,两道弯,收腹提气使拔劲;先屈膝,后伸直,勾脚迈步使蹬劲;兰花拳,在胸前,腕子向外使甩劲;头到脚,一根棍,甩腕蹬步使顺劲;大前扭,小前扭,直臂压腕使晃劲;大展翅,前后摆,似动非动使抖劲;脚下停,丁字步,原地打点使颤劲;向左迈,向右拐,声东击西使反劲;从脚尖,到手尖,由里往外使心劲;半睁眼,向旁看,微微一笑使傲劲章草书体,古雅独特,它上承古草,下启今草,其中有学问。若不想作字匠、书奴或一般的书家,要想写出品味、风格,要高古脱俗,光写字不行。专业书家,自古少见。书法,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行为,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流的书家,绝对不是光会写字,他有丰富的相关的知识和修养。诗书画印、金石考古或者文、史、哲等,任何一门的渊博,都是最好不过的书法基础。书法艺术,不讲究“形式”当然不行,但是,书法艺术又绝非一门单纯的形式(视觉)艺术。虽然说书法的抒情作用有限(区别于绘画、诗词,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但线条里确实可以内涵作者的文化、性情、修养。
没有规矩、自由度过大,没有书写难度的书法,绝对不是高明的书法,也不是真正意义的书法(不管叫什么艺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传统中的规矩,也并不容易认识。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论张长史书》云:“观旭书尚其怪而不知入规矩,读《庄子》知其放旷而不知其入律,皆非之子之钟期也”。意思是说,欣赏张旭的草书,光看到它的龙飞凤舞是不行的,还应该看到它的理性与规矩的一面;遗憾的是,一般人往往只能看到前者的热闹而看不出后者的门道。明谢肇湖《五杂俎》说,“作草书难于作真书,作颠、素草书又难于作二王草书,愈无蹊径可着手处也。”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云,“张长史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心实实到了。”这都是内行话。草书理应有严谨的法度,而章草,则更有发言权的。章草以楷法入草、笔画有源。刘熙载《书概》曾云“章草用笔结字,取乎有制。孙过庭言‘章务检而便’,盖非检不足以敬事也”(“检’,非“简”,章草草法既“简”巳“检”)。于书法艺术,孔夫子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是很难臻至的;正因其难,所以一般人不 识其难。南朝梁刹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有云:“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若妙识其难,其易也将至;忽之为易,其难也方来。”这话谈的虽是诗,于书法,其理亦通。学诗,先须知道平仄对仗;学书法,也得先知道九宫格、米字格、田字格是怎么回事。最简单的规矩都不曾入,焉能出新?任何高超的艺术,都必须首先经过一个循规蹈矩的痛苦阶段。经得起反复琢摩、品读,让人觉得高明,于是想学,但学又学不好,这样的书法才是高明的书法。传世书法作品中,不乏如此经典之作,如汉简、汉碑、晋人墨迹、二王行草等,即便识得其高古渊雅,也不可能一学就来。规矩,常是不容易掌握的东西。此处并不是在宣扬学书法只能循规蹈矩、泥古不化,只是觉得,“创新”一词,本身就包含“继承”的成分;因果,是一条关系链;没有“继承”之因,何来“创新”之果?“惟先矩度森严,而后超神尽变,有法之极归于无法”(《芥子园画谱》卷一)。先有人,才有出。尚未入规矩,就迫不急待地想“出新意”、要立“自家面目”,这样的“新”和“面目”,也许什么都不是。至于章草,其规矩比其他书体更多,所以更需下工夫。在没有下工夫之前,千万不要学阮籍“礼岂为我辈设哉”(《晋书·阮籍传》)的狂劲,阮籍之狂,也是有其根据的,他能自律,他出此言,言下之意或是:我辈岂不知礼哉?尚待尔等作庸庸语!
3.说“熟”熟能生巧,熟而后工,熟然后方可期“自然”。庖丁之所以解全牛而不碰骨坏刀,卖油翁之所以油入细瓶而不洒一滴,无他,惟手熟”耳。熟未必俗,生未必好。“熟即俗也”的说法,不可全信,因为它有片面性;更不应以此为理论根据,为自己的不下功夫找借口。清姚孟起《字学臆参》云:“熟能生巧,凡事皆然。书未熟而专事离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话说得多中肯!.“守拙”,不是要一直“生”下去,而是要老老实实先下笨工夫,先求熟练再说别的。翻看今人一些书法作品(包括有些名家之作),看似龙飞凤舞、笔墨纵横,然而细加观察和分析其结字草法、点画使转、起笔收笔,不难发现,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太多了,其原因,除了笔墨功力的欠缺之外,就是心中没底儿,笔下没准儿,于是难免在“举手投足”之际露出破绽,捉襟见肘而失态。造型稚嫩,笔划犹豫、使转仓促、位置失当,用墨敷衍,皆不熟之故也。
章草,虽是草书,亦不乏抒情性,但其冷静的成分仍很大。相对于大小草而言,其草法更有法度、更有规矩,所以熟练记忆其草法,笔顺,尤为重要。唐孙过庭《书谱》云:“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苓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举字与伊佃,事奉竽尽,潇洒流落,翻曲申飞,亦犹弘羊之心,豫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尝有好事,就吴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窥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按: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卜“技进乎道”,“技”离“道”不近,不是谁都能“进”的,况且,如果不下工夫,连“技”也得不到,遑论得“道”。书法,只要下笔熟练,“神晶·u不敢说,“能晶”问题不大诚如孙过庭所说的“纵未窥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熟”,是书法得以精能的基本功。启功先生认为,要写好字就要熟:“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虽举步如飞,不忧蹉跌。路不熟而急奔,能免磕撞者幸矣。此义可通书法”(《论书札记》)。此言太通俗易懂了!笔行纸上,正如人走悬丝,要想玩出花样,连站都站不稳怎么行?其实,“熟”的涵义,并不简单。宋欧阳修《试笔·作字要熟》云:“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苏东坡亦云:“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作字须求熟中生”。习章草,在草法熟谙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讲究韵味,使认识水平得以上升。熟能生巧,求巧,绝无止境;人称“求拙”,事实上本无真正之“拙”,即便大拙中亦有巧焉。求“熟”,不证明自己无能,相反,“熟”不是谁都轻而易举所可达到的。在还没有能够“熟”的时候,最好不要好高骛远地想“生”,“生”不起来而硬“生”,就是假“生”。有人或问,儿童书法、民间匠人书法,生拙率意,不“熟”,不也很有趣味吗?
可是,应该知道,这种不“熟”,是天生的,是无意识的,是不做作的;而已经写过一段书法的人,就有了习性,“半生不熟”,反而令人生厌。教钢琴或小提琴,老师不愿收留那些曾经练过的学生,即是此理。儿童故作大人腔,或者大人故作儿童腔调,并不都是可爱。
此处推许“熟”,并不是怂恿“字匠”,我们的假设条件是,提笔者有文化、并非率尔操觚\能辩证地理解“熟”。4.“功”与“性”。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接着说,“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严羽的话很辩证:能写好诗,不见得靠多读书、多究法;但是,要想写得无可挑剔、无以复加(“极其至”),不下这样的工夫也休想。严羽论诗之言,衡之于书法,亦信然。书法,不是光靠“练”就能搞好的,所需条件甚多;因为,书法除了是一门艺术之外,毕竟还是一种文化行为。艺术,需要天分(“性”);文化,需要修养。用“功”,可以修“性”;但“性”之高低,不是单凭“功”能决定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理论,并不与实践同步。单靠理论而没有实践,难以济事;优秀的理论家,未必能搞出优秀的艺术。
近代杨守敬《学书迩言》开篇即言:“梁山舟《答张芑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练又次之。’此定论也。尝见博通金石,终日临池,而笔迹钝稚,则天分限之也;又尝见下笔敏捷,而墨守一家,终少变化,则少见之蔽也;又尝见临摹古人,动合规矩,而不能自名一家,则学力之疏也。而余又增以二要:“要晶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杨守敬举“天分”为第一要,并非唯心主义;至于侣言“多见”也“多练”之二要,则更是唯物辩证法,是站在高层次的人文角度来审视书法这一物的。书法,绝非“字写的漂亮”(即便漂亮也难达),所以杨守敬“增以二要”,“晶高”和“学富”,更是知者之言,难与常人道也。如何才算有功(工)夫?其外在表现是什么?启功《论书札记》有言:“所谓工夫,非时间久数量多之谓也。任笔为字,无理无趣,愈多愈久,谬习成痼。唯落笔总求在法度中,虽少必准。准中之熟,从心欲,是为工夫之效。”“熟”而“准”、“从心所欲”而“在法度中”,两者缺一或者缺欠,都算不上真工夫。明祝允明《论书帖》有曰:“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这话说明天分(性)与功夫的重要性,并 指出学习书法时两者的不可缺一。一条腿走不了路,两条腿不均衡也走不舒服。《论语·雍也》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类乎“功”,“文”,类乎“性”。《隋书··文学传序》云:“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文”与“质”说虽是用以论文,但对于书法亦甚妥贴。唐孙过庭《书谱》所云“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此之谓。“文”与“质”的关系,正可为“性”与“功”作一注脚。
性藉功而发,功赖性而用。功与性,并非轻易可得合一。明赵宦比《寒山帚谈》云:“名家书有下笔便佳者,有用意辄好、不用意即不佳者,有不用意反好、用意即不佳者;此天工、人工之异也”r即描绘了功与性时合时离的微妙状况。
下笨工夫而泥古不化,是无才的表现之一;不过,不必担心,今人鲜能下得了“笔冢墨池”的工夫,甚至不曾下得“百日功”,所以根本不可能“泥古”,更谈不上“不化”。用功之目的,在于修性,使之更好地发挥。“功”与“性”,亦在妙悟中得:能言之有文、文质俱佳,功中见性、性功双修,用心专也。学书法,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如果纯出于兴趣,别无他求,则心态自然平和,修身养性。如果出于名利之目的,必然患得患失,身随寒暑,倘得不到名利,岂不“鸡飞蛋打”?孔夫子有“余未尝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之叹,若活到今天,可否有“余未尝见好书法如好名利者也”之叹?“世间惟名实不可欺”、·“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宋苏轼《策别十二》),此言善哉。有名而不为之阻累,仍能用心书法;无名而不因此放弃,犹能乐此不疲,难矣哉。清姚孟起《字学臆参》云·“清心寡欲,字亦精神,是诚中形外之一证”;观夫今者,心中欲念既多而腕下笔软,何足怪焉?“字外功夫”的含义,今被笑解为要掌握关系学、成为社交能手,否则,名利难收。这种现象,不纯是个人主观原因,还有社会因素在,所谓风气使然欤?
(二)关于面目
1.必有来路任何东西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一种书体、一个书家的面目和风格,都能或远或近、或直接或间接地找到它的来源。马驴生骡,骡虽异于马驴,但其耳目尾腿毕竟有马驴的特征。绝对没有无源之水,绝对没有哪一种书体或书风是凭空捏造的。
从古到今,查阅各名家的书体,即便是个性十分突兀的,仍可在他以前的书法资料中发现苗头。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其号称“漆书’’的隶书,在书史上可谓别具一格。其实,“金农体”的“怪”亦不怪,主要出自隶书、北碑及造像(居延汉简中有类其体者,图199,此种书体,料金农不曾得见,然不谋而合、超时空而雷同,书体风格常有这样“隔代遗传”的现象),只是他把方笔、侧锋、横势的使用作了极力夸张而已;其行书,亦方笔多,碑味十足,收笔上挑,隶意浓郁(图200《三体诗册》残页)。金农有学问作支撑,他好学癖古,尝储金石千卷,心摩手追,用功良苦。明杨慎《墨池琐录》尝云:“今之笑学书者日:君学羲献,羲献当年又学谁?予诘之日:为此言者非惟不知书,亦不知古今矣。羲献学钟索,钟索学章草;章草本分隶,分隶本篆籀,篆籀本科斗,递相祖述,岂谓无师耶?今不屑步钟、索、羲、献之后尘,乃甘心为项羽、史弘肇之高弟,果何见耶?”这真是戳到了“不屑”传统者的脊梁骨。不曾深入传统而踊 跃骛奇者,尚不能把字写好看便大搞“现代”,“后现代”者,乃无能之表现也;譬犹跳高运动,无能争过杆之高,于是与人比钻杆之速,尚呶呶谓之别辟蹊径,不亦滑稽耶?继承传统,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割裂传统,无异于切断自己的后援物资。实际上,声称欲与传统决裂者,是自欺欺人之语,其决裂从来就不曾彻底过,笔、墨、纸,哪一样不从传统中来?“不践”古法亦“不见”古人,不知者所以狂也。
温故知新,欲习书法,先知书法。书法,是传统文化艺术之一种,它可以折射中国文化渊博之一端,其“大美”,难以说清道尽;但是,也没有必要把它说得玄而又玄,尊为核心之核心,否则,无疑将剥夺很多人从事书法的。2.从正门进“扬州八怪”中另一高手郑板桥,其书法也可谓别树一帜,号称“六分半”、“如乱石铺街”。他的书法,得之在杂揉诸体,失之亦在于此,不纯,是其缺憾。或篆或隶或行或草,有时一字之中又各取若干成分,成了“杂烩菜”,终是少了自然气,有造作之嫌。“板桥体”,完全属于他自己,别人一学就俗。个性超强,就越缺少共性,·不能说它不好,只是不能算作正门。学书,应从正门人,先掌握基本招术;而后,想怪才能怪得起来。近人杨钧《草堂之灵》云:“凡面目特异者,其道必小。如文之有胡天游、龚定庵,诗之有钟谭,字之有冬心、板桥,一入藩篱,终无出路。”不错,学金冬心与郑板桥,学得再像,也不是你自己。唐孙过庭《书谱》有云:“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水到渠成,是学书之正道,行不由径,终成遗憾。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一有录:“百体中有悬针书、垂露书、秦望书、汲冢书、金鹊书、虎爪书、倒薤书、偃波书、幡信书、飞白书、籀书,缪篆书、制书、列书、日书、月书、风书、署书、虫食叶书、胡书、篷书、天竺书、楷书、横书、芝英书、钟隶、鼓隶、龙虎篆、麒麟篆、鱼篆、虫篆、鸟篆、鼠篆、牛篆,兔篆、草书、龙草书、狼书、犬书、鸡书、震书、反左书、行押书、楫书、景书、半草书”,“西域书有驴唇书、莲叶书、节分书、大秦书、驮乘书、柠牛书、树叶书、起尸书、石旋书、覆书,天书、龙书、鸟音书等六十四种”,“百种”虽未录全,已足以让人开眼了,亦足以让人断掉所谓“创新”的念头,何必再重复此等杂耍呢?这么多的名目“失传”了,只有篆、隶、行;楷、草等数种被视为正宗,很说明问题。
3.转成新鲜。搞书法,也像搞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最难得的是有自家面目,有自我风格,有独创性、独特性和独立性,否则,就可有可无。有了临帖的熟练的基本功,再加之能恰当地把握自己的个性,不知哪日开始,自家面目初具,继而成熟、稳定;这是一个顺理戍章、水到渠成的过程。拔苗助长式的生搬硬造,难以奏效;急功近利地出笼上市,难免稚嫩乏味得很。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论及《红楼梦》时说:“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红楼梦》写实之细腻与传神,他人所难能;难能,故而可贵。“新鲜”者,新颖而异于往常也,鲜活而富有生趣也,稀奇而超出俗流也。众皆现代,出一传统 18 则新鲜矣;众皆抽象,出一写实则新鲜矣;众皆狂放,出一细腻则新鲜矣;众皆黑,出一白则新鲜矣;众皆浓,出一淡则新鲜矣;
众皆歪,出一正则新鲜矣;众皆大,出一小则新鲜矣;众皆燥,出一润则新鲜矣。此谓“出奇”;然则最难能亦最可贵者,是平中见奇,于寻常处见精神,惟如此,方能耐读,方能魅力持久。置人于悬崖危瀑,初则心跳激动,久而生厌起腻,殊不若初触似觉平淡无奇,然愈品愈有味,久而不肯割舍。似不经意,实匠心独运也。
《老子》谓“大美不言”、“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惜其理玄奥,常人难解。常人,以时流为新鲜,以名家为榜样,不堪寂寞,追求实惠,终失去自我。启功先生《论书札记》中曾揭开面目之“面纱”:“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古代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真乃折肱之言!“古人妙处”,只能仿佛,学亦难全,天性使然;“自家病处”,天生具有,扔亦不掉,亦毋需扔,善用即妙。比如临摹一事,古往今来,谁也不能达到一模一样、丝毫无爽(双勾填墨,也只是形同原迹,神则仍亏而不逮);于是便有“意临”一词:取原迹之意而临之,可以很像,也可以很不像。临帖,一人一样,均有个性注入。比如启功先生临陆机《平复帖》(图201),自有其章法、结字、用笔和笔画的个性在。面目,自是人人都有的;风格,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习性(甚或毛病)。人的面目,长得尽可以奇特,但还是让别人看着舒服为好;书法的风格,也尽可以怪异,但还是让人承认和接受为好。书法作为艺术,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完全是个人的自由,别人无可厚非;但是,能否在书法史上占有不可移易的座位,被后人承认、欣赏,继续传下去,则不是凭借一时之权威可以成功的。
第三篇:七言绝句
卷六 七言绝句·乐府
贺知章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COMING HOME
I left home young.I return old;
Speaking as then, but with hair grown thin;And my children, meeting me, do not know me.They smile and say: “Stranger, where do you come from?”
PEACH-BLOSSOM RIVER
张旭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A bridge flies away through a wild mist,Yet here are the rocks and the fisherman's boat.Oh, if only this river of floating peach-petals Might lead me at last to the mythical cave!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ON THE MOUNTAIN HOLIDAY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IN SHANDONG
All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I am twice as homesick on this day When brothers carry dogwood up the mountain, Each of them a branch-and my branch missing.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AT HIBISCUS INN PARTING WITH XIN JIAN
With this cold night-rain hiding the river, you have come into Wu.寒雨连江夜入吴
In the level dawn, all alone, you will be starting for the mountains of平明送客楚山孤
Chu.洛阳亲友如相问
Answer, if they ask of me at Loyang: 一片冰心在玉壶
“One-hearted as ice in a crystal vase.”
王昌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 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 帘外春寒赐锦袍
王翰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IN HER QUIET WINDOW
Too young to have learned what sorrow means,Attired for spring, she climbs to her high chamber....The new green of the street-willows is wounding her heart--Just for a title she sent him to war.A SONG OF THE SPRING PALACE
Last night, while a gust blew peach-petals open And the moon shone high on the Palace Beyond Time, The Emperor gave Pingyang, for her dancing, Brocades against the cold spring-wind.A SONG OF LIANGZHOU
They sing, they drain their cups of jade, They strum on horseback their guitars....Why laugh when they fall asleep drunk on the sand ?--How many soldiers ever come home?
A FAREWELL TO MENG HAORAN ON HIS WAY TO YANGZHOU
You have left me behind, old friend, at the Yellow Crane Terrace,On your way to visit Yangzhou in the misty month of flowers;Your sail, a single shadow, becomes one with the blue sky, Till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on its way to heaven.THROUGH THE YANGZI GORGES
From the walls of Baidi high in the coloured dawn To Jiangling by night-fall is three hundred miles, Yet monkeys are still calling on both banks behind me To my boat these ten thousand mountains away.岑参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韦应物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韩觕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ON MEETING A MESSENGER TO THE CAPITAL
It's a long way home, a long way east.I am old and my sleeve is wet with tears.We meet on horseback.I have no means of writing.Tell them three words: “He is safe.”
ON MEETING LI GUINIAN DOWN THE RIVER
I met you often when you were visiting princes And when you were playing in noblemen's halls....Spring passes....Far down the river now, I find you alone under falling petals.AT CHUZHOU ON THE WESTERN STREAM
Where tender grasses rim the stream And deep boughs trill with mango-birds, On the spring flood of last night's rain
The ferry-boat moves as though someone were poling.A NIGHT-MOORING NEAR MAPLE BRIDGE
While I watch the moon go down, a crow caws through the frost;Under the shadows of maple-trees a fisherman moves with his torch;
And I hear, from beyond Suzhou, from the temple on Cold Mountain,Ringing for me, here in my boat, the midnight bell.AFTER THE DAY OF NO FIRE
Petals of spring fly all through the city
From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of the Imperial River.And at dusk, from the palace, candles are given out 轻烟散入五侯家 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 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
柳中庸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顾况 宫词
玉楼天半起笙歌 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 水晶帘卷近秋河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To light first the mansions of the Five Great Lords.A MOONLIGHT NIGHT
When the moon has coloured half the house,With the North Star at its height and the South Star setting, I can fed the first motions of the warm air of spring In the singing of an insect at my green-silk window.SPRING HEART-BREAK
With twilight passing her silken window, She weeps alone in her chamber of gold
For spring is departing from a desolate garden, And a drift of pear-petals is closing a door.A TROOPER'S BURDEN
For years, to guard the Jade Pass and the River of Gold, With our hands on our horse-whips and our swordhilts, We have watched the green graves change to snow
And the Yellow Stream ring the Black Mountain forever.A PALACE POEM
High above, from a jade chamber, songs float half-way to heaven, The palace-girls' gay voices are mingled with the wind--But now they are still, and you hear a water-clock drip in the Court of the Moon....They have opened the curtain wide, they are facing the River of Stars.ON HEARING A FLUTE AT NIGHT FROM THE WALL OF SHOUXIANG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刘禹锡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 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白居易 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薰笼坐到明
张祜 赠内人
禁门宫树月痕过 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 剔开红焰救飞蛾
张祜 集灵台二首·之一
The sand below the border-mountain lies like snow, And the moon like frost beyond the city-wall, And someone somewhere, playing a flute,Has made the soldiers homesick all night long.BLACKTAIL ROW
Grass has run wild now by the Bridge of Red-Birds;And swallows' wings, at sunset, in Blacktail Row Where once they visited great homes, Dip among doorways of the poor.A SPRING SONG
In gala robes she comes down from her chamber Into her courtyard, enclosure of spring....When she tries from the centre to count the flowers, On her hairpin of jade a dragon-fly poises.A SONG OF THE PALACE
Her tears are spent, but no dreams come.She can hear the others singing through the night.She has lost his love.Alone with her beauty, She leans till dawn on her incense-pillow.OF ONE IN THE FORBIDDEN CITY
When the moonlight, reaching a tree by the gate, Shows her a quiet bird on its nest,She removes her jade hairpins and sits in the shadow And puts out a flame where a moth was flying.ON THE TERRACE OF ASSEMBLED ANGELS I 日光斜照集灵台 The sun has gone slanting over a lordly roof 红树花迎晓露开 And red-blossoming branches have leaned toward the dew 昨夜上皇新授 [“录”加竹头] Since the Emperor last night summoned a new favourite 太真含笑入帘来 张祜 集灵台二首·之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扫蛾眉朝至尊
张祜 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
朱庆馀 宫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 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And Lady Yang's bright smile came through the curtains.ON THE TERRACE OF ASSEMBLED ANGELS II
The Emperor has sent for Lady Guoguo.In the morning, riding toward the palace-gate,Disdainful of the paint that might have marred her beauty, To meet him she smooths her two moth-tiny eyebrows.AT NANJING FERRY
This one-story inn at Nanjing ferry
Is a miserable lodging-place for the night--But across the dead moon's ebbing tide, Lights from Guazhou beckon on the river.A SONG OF THE PALACE
Now that the palace-gate has softly closed on its flowers, Ladies file out to their pavilion of jade, Abrim to the lips with imperial gossip
But not daring to breathe it with a parrot among them.ON THE EVE OF GOVERNMENT EXAMINATIONS TO SECRETARY ZHANG
Out go the great red wedding-chamber candles.Tomorrow in state the bride faces your parents.She has finished preparing;she asks of you meekly Whether her eyebrows are painted in fashion.I CLIMB TO THE LEYOU TOMBS BEFORE LEAVING FOR WUXING
清时有味是无能 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 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 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Even in this good reign, how can I serve? The lone cloud rather, the Buddhist peace....Once more, before crossing river and sea, I face the great Emperor's mountain-tomb.BY THE PURPLE CLIFF
On a part of a spear still unrusted in the sand
I have burnished the symbol of an ancient kingdom....Except for a wind aiding General Zhou Yu,Spring would have sealed both Qiao girls in CopperBird Palace.A MOORING ON THE QIN HUAI RIVER
Mist veils the cold stream, and moonlight the sand, As I moor in the shadow of a river-tavern, Where girls, with no thought of a perished kingdom, 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s.A MESSAGE TO HAN CHO THE YANGZHOU MAGISTRATE
There are faint green mountains and far green waters, And grasses in this river region not yet faded by autumn;And clear in the moon on the Twenty-Four Bridges, Girls white as jade are teaching flute-music.A CONFESSION
With my wine-bottle, watching by river and lake For a lady so tiny as to dance on my palm, I awake, after dreaming ten years in Yangzhou, Known as fickle, even in the Street of Blue Houses.杜牧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IN THE AUTUMN NIGHT
Her candle-light is silvery on her chill bright screen.Her little silk fan is for fireflies....She lies watching her staircase cold in the moon, And two stars parted by the River of Heaven.杜牧 赠别二首·之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 赠别二首·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PARTING I
She is slim and supple and not yet fourteen, The young spring-tip of a cardamon-spray.On the Yangzhou Road for three miles in the breeze Every pearl-screen is open.But there's no one like her.Parting II
How can a deep love seem deep love, How can it smile, at a farewell feast? Even the candle, feeling our sadness, Weeps, as we do, all night long
THE GARDEN OF THE GOLDEN VALLEY
Stories of passion make sweet dust, Calm water, grasses unconcerned.At sunset, when birds cry in the wind,Petals are falling like a girl s robe long ago.NOTE ON A RAINY NIGHT TO A FRIEND IN THE NORTH
You ask me when I am coming.I do not know.I dream of your mountains and autumn pools brimming all night with the rain.Oh, when shall we be trimming wicks again, together in your western window?
When shall I be hearing your voice again, all night in the rain? 李商隐 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树久离居 双鲤迢迢一纸笔 休问梁园旧宾客 茂陵秋雨病相如
李商隐 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 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 辜负香衾事早朝
李商隐 隋宫
乘兴南游不戒严 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半作帆
李商隐 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李商隐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A MESSAGE TO SECRETARY LINGHU
I am far from the clouds of Sung Mountain, a long way from trees in Qin;
And I send to you a message carried by two carp:--Absent this autumn from the Prince's garden, There's a poet at Maoling sick in the rain.THERE IS ONLY ONE
There is only one Carved-Cloud, exquisite always-Yet she dreads the spring, blowing cold in the palace, When her husband, a Knight of the Golden Tortoise, Will leave her sweet bed, to be early at court.THE SUI PALACE
When gaily the Emperor toured the south Contrary to every warning,His whole empire cut brocades,Half for wheel-guards, half for sails.THE JADE POOL
The Mother of Heaven, in her window by the Jade Pool, Hears The Yellow Bamboo Song shaking the whole earth.Where is Emperor Mu, with his eight horses running Ten thousand miles a day? Why has he never come back?
TO THE MOON GODDESS
Now that a candle-shadow stands on the screen of carven marble
And the River of Heaven slants and the morning stars are low, 李商隐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温庭筠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郑畋 马嵬坡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韩屋 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 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
Are you sorry for having stolen the potion that has set you
Over purple seas and blue skies, to brood through the long nights?
JIASHENG
When the Emperor sought guidance from wise men, from exiles,He found no calmer wisdom than that of young Jia
And assigned him the foremost council-seat at midnight, Yet asked him about gods, instead of about people.SHE SIGHS ON HER JADE LUTE
A cool-matted silvery bed;but no dreams....An evening sky as green as water, shadowed with tender clouds;
But far off over the southern rivers the calling of a wildgoose, And here a twelve-story building, lonely under the moon.ON MAWEI SLOPE
When the Emperor came back from his ride they had murdered Lady Yang--
That passion unforgettable through all the suns and moons
They had led him to forsake her by reminding him Of an emperor slain with his lady once, in a well at Jingyang Palace.COOLER WEATHER
Her jade-green alcove curtained thick with silk, Her vermilion screen with its pattern of flowers, Her eight-foot dragon-beard mat and her quilt brocaded in squares
已凉天气未寒时 韦庄 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陈陶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张泌 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 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无名氏 杂诗
尽寒食雨草萋萋 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 杜鹃休向耳边啼
王维 渭城曲 Are ready now for nights that are neither warm nor cold.A NANJING LANDSCAPE
Though a shower bends the river-grass, a bird is singing, While ghosts of the Six Dynasties pass like a dream Around the Forbidden City, under weeping willows Which loom still for three miles along the misty moat.TURKESTAN
Thinking only of their vow that they would crush the Tartars-The palaces of China have never known such beauty-Not even Flying Swallow with all her glittering garments.A SONG OF PURE HAPPINESS III
Lovely now together, his lady and his flowers Lighten for ever the Emperor's eye, As he listens to the sighing of the far spring wind Where she leans on a railing in the Aloe Pavilion.THE GOLD-THREADED ROBE
Covet not a gold-threaded robe, Cherish only your young days!If a bud open, gather it--Lest you but wait for an empty bough.
第四篇: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
春日偶成 宋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社日 唐
张演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绝句
僧志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游园不值 南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湖上 宋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春晴
唐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春暮
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莺梭
宋 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客中初夏 南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初夏睡起 杨万里 南宋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田家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秋月
宋 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湖上初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 林洪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寒夜 宋 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诗论
元好问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
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天平山中
明 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示儿 南宋 陆游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客晓
沈受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晚春田园杂兴
范成大。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姜白石
细草穿沙雪半消
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
一夜吹香过石桥.湖上寓居杂咏 姜夔
荷叶披披一浦京,青芦奕奕夜吟商。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横溪堂春晓
南宋
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千里作远客,五更思故乡。
寒鸦数声起,窗外月如霜。
病起 明 先著
移植甘蕉为绿阴,经年长大已成林。
天寒霜落休轻剪,恐有秋来未死心。
半山观桃
清代 马曰璐
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
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
题画竹 清
郑板桥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小廊
郑板桥
小廊茶熟已无烟,折取寒花瘦可怜。
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
吴兴杂诗
清
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三日寻李九庄
唐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春行寄兴
唐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送齐山人归长白山
唐朝 韩翃
旧事仙人白兔公,掉头归去又乘风。
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窦巩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渡桑干
贾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出塞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桃花溪 唐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少年行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客 中 作 唐代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不第后赋菊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咏月 唐
李建枢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咏华清宫 王建
行尽江南数十程 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 都入长杨作雨声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月寻李九庄 唐诗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本事诗 苏曼殊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湖上杂事诗
清 袁枚
“烟霞石屋两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 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
题画 清 蒋士铨
不写晴山写雨山,似呵明镜照烟鬟。人间万象模糊好,风马云车便往还。
赠当筵索诗者 清 赵翼
盈盈十五出堂时,妙转歌喉劝客卮。也是人间生活计,老夫和泪写胭脂。
安宁道中即事
清 王文治 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
剪衣 高梅阁
风满帘栊露满台,寒衣未就起徘徊。声声促织门前叫,萤火无容近案来。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北宋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禾熟
宋代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桑茶坑道中
宋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华岳
田家
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 犹恐良人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晓星。
于役书见
清 王允皙
几树萧条远见天,一溪寒冷自生烟。
惠崇小景无人买,挂在荒村不计年。
题不倒翁
齐白石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对菊感赋
清高旭
聊复持螯且自夸,万千心事乱如麻。天生傲骨差相似,撑住残秋是此花。
晒旧衣
清 周寿昌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重逢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
已亥杂诗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栈 清 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送险亭边一回首,万蜂飞舞下陈仓。
遣兴
清 袁枚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台湾竹枝词
钱琦
竹舍茅檐似画图,疏篱都夹绿珊瑚。不教夜雨空阶滴,添种芭蕉三五株。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宋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夏夕
高梅阁
玲珑角枕紫藤床,收卷残书趁晚凉。好是月斜风过后,一帘花影送清香。
第五篇:七言绝句250首
七言绝句大全250首
七言绝句大全(一):
01。《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齐,互为因果,诗的形象所以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02。《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仅家喻户晓,并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名扬海内外)
必读经典七言绝句名诗
03。《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仅有李白一人。(美轮美奂)
04。《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05。《凉州词(其一)》·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该诗又名《出塞》,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王之涣,曾官文安县(今属河北)尉,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其一)》最脍炙人口,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也是百世流芳的诗歌)
06。《望庐山瀑布(其二)》·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诗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入乎其内,发乎其外。想落天外,形神兼备。”这是古人对此诗的评价。【必读经典七言绝句名诗】必读经典七言绝句名诗。这首千古名篇,一向激发着国人的爱我中华的豪情,此诗乃李白代表作之一。(绝对是古代最出名的诗之一)
07。《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这诗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向为人们所传诵。(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喜此诗者甚多)
08。《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在盛唐时代广泛流传。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之后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王维的五言或七言绝句,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王维最著名的七绝)
09。《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千家诗》中有一首被认为是杜牧所写的《清明》诗,一千多年来为人所传诵。这首诗意境优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一千多年来为人所传诵)
必读经典七言绝句名诗
10。《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资料,这首诗告诉我们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能够具有多大的容量,又能到达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历代好评众多)
11。《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送别诗,该作品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我国诗歌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和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而此诗正好相反,但至真之情却由性灵肺腑中流出,景真情切,遂成千古名篇。
1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这首节日的诗,影响力比上方的《清明》略差一点点)
13。《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描述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14。《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15。《回乡偶书(其一)》·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老少皆知,尤其是第一首。第二首是第一首的续篇。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从贺知章这首诗里,我们能够领会“偶得”二字,有得之于生活,得之于心底的意思。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16。《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17。《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述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这是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18。《绝句四首(其一)》·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世称杜少陵,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梦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唐宋诗醇》:“虽非正格,自是绝唱。”
19。《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一样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一样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烟花三月下扬州”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20。《别董大(其一)》·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21。《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过华清宫》共有三首,第一首便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其一)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22。《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李白来到金陵说:“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成千古名作。杜牧来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又是千古名句。而乌衣巷,则最终等来了刘禹锡,等来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全诗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23。《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题都城南庄是诗人崔护的一首七言绝句,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被世人喻为佳作。之后人们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情绪。
24。《离思(其四)》·元稹
以前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感情的诗。这首诗在描述感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亦堪称名篇佳作。“以前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广为流行,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七言绝句大全(二):
1、《横江词》(六首选一)
李白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2、《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3、《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4、《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5、《秋下荆门》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6、《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春夜洛阳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0、《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11、《清平调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东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12、《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3、《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悲痛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4、《会赦后酬主簿所问》
刘长卿
江南海北长相忆,浅水深山独掩扉。
重见太平身已老,桃源久住不能归。
15、《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6、《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7、《营州歌》
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18、《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9、《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0、《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七言绝句大全(三):
咏柳
【北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城南二首(其一)
【北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
【北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经典七言绝句精选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春夜
【北宋】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北陂杏花
【北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江上
【北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题乌江亭
【北宋】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淮中晚泊犊头
【北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画眉鸟
【北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丰乐亭游春(其三)
【北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梦中作
【北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七言绝句大全(四):
1、《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9、《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1、《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2、《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3、《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4、《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5、《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6、《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7、《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9、《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七言绝句大全(五):
一、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二、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五、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六、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七、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八、从军行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九、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十、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一、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十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十三、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十四、少年行(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十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六、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十七、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十八、伊州歌(王维)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十九、清平调词其一(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十、清平调词其三(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二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二、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五、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二六、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七、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八、客中作(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二九、朝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十、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三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三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三、哭晁卿衡(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三四、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五、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三六、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三七、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三八、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九、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四十、听张立本女吟(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四一、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四二、早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四三、绝句漫兴其一(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四四、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四五、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四六、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七、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八、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四九、山房春事(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五十、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立刻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五一、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五二、寒食(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五三、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四、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啼,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五五、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五六、初至巴陵与李白裴九同泛洞庭湖(贾至)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五七、巴陵夜别王八员外(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五八、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五九、江村即事(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六十、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六一、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六二、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六三、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六五、苏溪亭(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六六、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六七、汴河曲(李益)
汴河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六八、从军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六九、宫怨(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七十、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七一、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七二、隋宫燕(李益)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七三、上汝州郡楼(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悲痛不独为悲秋。
七四、写情(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七五、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七六、江南曲(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七七、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七八、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七九、春兴(武元衡)
杨柳依依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八十、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八一、三日寻李九庄(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八二、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八三、凉州词(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八四、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八五、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八六、送友人(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八七、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八八、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八九、早春呈水部张籍(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九十、秋思赠远(王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九一、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九二、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九三、竹枝词(刘禹锡)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九四、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九五、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九六、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九七、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九八、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九九、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一百、惜牡丹花(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一0一、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一0二、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一0三、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0四、夜筝(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一0五、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0六、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一0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一0八、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一0九、润州听暮角(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一一0、再宿武关(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一一一、望夫词(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倾,回文机上暗生尘。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一一二、赠婢(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一一三、遣怀(元稹)
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一一四、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一五、离思(元稹)
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一一六、集灵台(张祜)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一一七、题金陵渡(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一一八、长门怨(刘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一一九、旅次朔方(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一二0、宫词(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一二一、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二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一二三、南园十三首之一(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一二四、南园十三首之五(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一二五、忆扬州(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一二六、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一二七、客有卜居不遂薄游千陇而题(许浑)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一二八、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二九、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三0、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杆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一三一、初冬夜饮(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一三二、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三三、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三四、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三五、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一三六、赠别其一(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一三七、赠别其二(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一三八、遣怀(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一三九、叹花(杜牧)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一四0、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四一、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一四二、金谷园(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是坠楼人。
一四三、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四四、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一四五、赠少年(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一四六、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一四七、北齐(李商隐)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一四八、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四九、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五0、为有(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一五一、寄酬韩偓冬郎兼呈畏之员外(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一五二、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一五三、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五四、江楼感旧(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一五五、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一五六、赠妓云英(罗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一五七、西施(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一五八、柳(罗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一五九、蜂(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一六0、怀宛陵旧游(陆龟蒙)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朓青山李白楼。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一六一、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一六二、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一六三、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未展芭蕉(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一六五、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一六六、己亥岁(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六七、寒食夜(韩偓)
恻恻轻寒剪剪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一六八、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一六九、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一七0、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一七一、杂诗(无名氏)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一七二、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一七三、寄夫(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一七四、述国亡诗(花蕊夫人徐氏)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一七五、寄人(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仅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一七六、题龙阳县青草湖(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一七七、初渡汉江(无名氏)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属岁阑。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一七八、金缕衣(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一七九、杂诗(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一八0、社日(王驾)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