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要点名师透析(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要点名师透析
一、形象
1.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常见命题方式有:①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②这首诗歌中的某物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典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 1.炼字
(1)炼字(词)炼字中要炼的字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鉴赏的方法是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2)炼句
炼句中要炼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典例】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 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③②①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鉴赏语言风格特色
所谓语言特色(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鉴赏语言风格,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典例】(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 □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1.鉴赏描写手法
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等。(1).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2).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
(3).动静结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等手法。
(4).虚实相生:实写就是正面描写,写现实中的真实景物;虚写就是侧面描写,写想象中的景象,写所感。
(5).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典例】(2011·青岛质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代人赋① □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
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的能力。2.鉴赏抒情方式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喻今等。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来源:学,科,网Z,X,X,K](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乐情,恶景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还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3).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带景,情景融为一体。(4).托物言志: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有人物化的色彩。
(5).用典抒情: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6).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典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写,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抒情方法入手加以分析,写一段赏析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概况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主旨”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分析诗歌 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常用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典例】(2011·临沂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晚 望 □(清)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表达手法中“反衬手法”的运用。考查情与景的关系,重点要揣摩乐景与哀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乐景写哀情而愈见其哀。
2.把握思想情感
把握评价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站在一个高度上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把握评价思想情感常见的设题模式有:
(1).结合××句子,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2).××句诗(词)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作者为什么要写××两物?作者借这两物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典例】(2011·烟台一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①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旅夜书怀② □(唐)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评价观点态度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来源:学科网](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来源:学*科*网] 【典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归京师① □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高考真题】
1、(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答:(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2、(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是E级。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3、(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4、(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答:(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答:(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答:
5、(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考点模拟演练】
一、(2011·汕头市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齐己①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①齐己:唐末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②望春台:既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⑴诗的题目为《早梅》但诗句内容未见“早” 字。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整首诗是如何围绕“早”字落笔的。
⑵末联两句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什么心志?
二、(2011·长春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元十八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2.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
三、(2011·无为中学期中)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②
①②
①
②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②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本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共写了几个场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四、(2011·银川一中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诗人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幽竹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2011·东北师大附中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问题。
昭君怨 南宋•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本词上阕咏赞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要点名师透析答案
1、【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分析评价词中作者形象及其观点态度的能力。在这首词中,作者倾注了浓烈的主观色彩。“波神留我看斜阳”“水晶宫里奏《霓裳》”等浪漫的想象,显示了他的英姿以及豪迈的气概,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采。“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地面对风雨的情怀。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
答案:①达观、豪迈的胸怀。②“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词人不说自己的行程为大风浪所阻,而是抒写自己想象的意象,水神怀着深情挽留他欣赏那美好的夕照景象。“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面对风浪阻遏行舟的情况,词人处之泰然。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解析】诗的前半部分写实景,后半部分写虚拟想象的情景,用“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孤月高照,行人难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因而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亮)、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诗人借助想象,扩大意境,“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4、【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不能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要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对其艺术表现力进行分析。
答案:协调。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的朦胧,颜色的深暗,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动态美。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
5、答案:本诗全篇的抒情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日之萧瑟。末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乡思,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6、【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表达手法中“反衬手法”的运用。考查情与景的关系,重点要揣摩乐景与哀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乐景写哀情而愈见其哀。答案: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
7、【解析】本题为比较阅读题。所选诗歌一为唐诗,一为宋诗,但都是五律。要求分析二诗情感的相似之处,属比较阅读的范畴。在分析时注意结合诗歌所选用的意象的相似性进行作答。答出两点即可。要求比较宽泛。
答案:情感相似之处有:①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②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③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④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
8、【解析】首先应否定。“故园”既然“无兵马”,那么“愁”什么呢?这就是诗句的内涵。结合注释①②与历史背景,可知宋朝南北分裂,国土沦丧。综合起来,就可得出答案。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感悟高考真题】
1、(1)【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小。词的上阕,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
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2)【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整首诗可以这样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根据词意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 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答案: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
2、(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是E级。本诗是绘画诗,鉴赏时要抓住画中的景物,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氛围。要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来进行赏析,还必须结合诗中观画者(作者)的反应。作答时,一要描摹画面景物,二要交代观画者的表现。
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是E级。一般来说,涉及诗评的试题,大多和诗歌表达技巧有关。分析本题,判断是不是“太过”、太夸张了,要看作者的意图,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作者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具匠心,深析透辟,即以意胜。
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3、(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鉴赏诗句的妙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说出这个句子在诗中的含意及其描绘了怎样的景象;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等);③点评该句的妙处(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从内容上说这两句写了山泉美妙的声音与奇异的色彩,在结构上与上面的描写形成抑扬关系,也为下文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③展示形象的意义。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本 诗前六句写景,描写山泉的平凡、色彩和声音,最后两句赞美山泉的品格,寄托了诗人的人格追求。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附赏析:
唐代诗人储光羲,以写山水田园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丝生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澄清,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冷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然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和谐统一,使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
4、【解析】这首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风雨骤至。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翻车轴”形容风雨声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首联两句,一写暴雨将至,一写暴雨已至;两者相距仅在“牛尾”“牛头”之间,正如俗谚所说的“夏雨分牛脊”。而颔联的“怒涛”“卷”“十万军声”“吼”等词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渲染出夏雨的来势之猛、之大。颈联,则介绍牧童的放牧情况。尾联则写夏雨来去“骤然”的特点,通过牧童的举动写出了骤雨的情趣。解答本题第(1)问,要分析出这两个词语是如何表现“骤雨”特点的。第(2)问,要分析出 “骤晴”“山又绿”所隐含的意思,可从夏雨的特点及牧童的情绪上考虑。第(3)问,可根据自己对诗歌前后内容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问具有探究性,答案也较开放,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示例一: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示例二: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5、(1)【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
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考点模拟演练】
1、答案:(1)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写“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全诗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围绕“早”落笔。(2)语义双关,祝愿梅花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写出满怀希望的心境,借咏梅花传递出自己不甘寂寞,意欲大展宏图,有所建树,满怀期待的心志。
2、答案:1.答案: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景象。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
2.答案:①“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②“影 落”,写出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可以远眺山川景物,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净不可待言。③这也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
3、答案:1.共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诗人与友人送别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第二个场景是日暮独下西楼,写出了友人离去之后诗人孤寂凄清的情怀。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宝贵,离别的痛苦,大好秋光反倒成了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4、答案: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2、这里诗人用了反衬的手法(对比也行)来突出幽竹清音不改的形象。(答拟人手法的不算错,酌情给分)用晚春时节竹的花来反衬,突出幽竹清阴不改的形象。幽竹的不改清阴,体现出幽竹坚持自我的气节,而作者以一个“怜”字,表达了深深地怜爱和赞美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5、答案:1.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进而写花枝......旁逸、栽种在农家院内的姿态。..2.用了对比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洁品格、高尚情操。本词译文:说它是花,春天却未到来。说它是雪,却香得出奇。冒着严寒,傍着竹林,在乡村的农舍绽放。无论是生长在荒野人家还是在亭台水榭的富贵之乡,都是一样的盛开。
第二篇:诗歌鉴赏要点透析(学案)
诗歌鉴赏要点透析(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要点 2.明确诗歌鉴赏的考查形式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学会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学会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
第一、二、三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
1、读懂大意;
2、知人论诗;
3、领悟情感;
4、赏析技巧(2)小结读懂一首诗的方法步骤
明确:
1、题目
2、作者
3、注释,翻译
4、诗句的情感语、意象语
二、【要点透析】
(一)、形象
1.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常见命题方式有:①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②这首诗歌中的某物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典例】
1、简析下面这首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菩萨蛮[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絮飞,离人犹未归。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词,你从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鹧鸪天[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夕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此词为作者被贬黄州时所作。
答:
3、阅读课本P12《拟行路难》,完成后面的问题。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全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4、注意:有的诗中的人物形象是某个特定人物,或也不是诗人以外某个特定人物,而是虚拟出来因寄所托的某一形象。对此类人物形象的鉴赏,要深入把握其寓意。这类型题目必须回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典例】(1)、请对诗中的“将军”形象作简要分析。
从军行[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答案:
(2)、阅读下面一首诗,对诗中“剑客”形象作简要赏析。
剑客 [贾 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答:
(3)、1.阅读课文P14《蜀相》,对诗中“丞相”形象作简要赏析。答:
2.阅读课文P16《书愤》对诗中“诸葛亮”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
第二类:景的形象鉴赏
把握景物特征和情与景的关系(常用衬托)
1、再读《蜀相》,思考
(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景物形象的鉴赏常从意境的角度命题(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日暮 [杜 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释:这是作者流寓夔州期间所写的一首诗。
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答案:
2、阅读课本P28《夜归鹿门歌》,回答下面的问题(1)你从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答:
第四、五课时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语言鉴赏:语言风格(特色)、关键词(诗眼)、关键句
1、语言风格(特色)【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
(2)再次阅读《夜归鹿门歌》,思考本诗的语言特色。答:
2、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指诗句中运用得最精练传神、意蕴丰富的词语。有的又叫诗眼。动词、形容词、数词、虚词都可成为关键词。
一般来说,关键词有两个作用:一是表达诗人感情,二是渲染气氛。
【典例】
1、再次阅读《夜归鹿门歌》,思考下列问题
(1)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这首诗第八句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问:第三句中的“出”字生动传神,为一句之诗眼,试赏析其艺术效果。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
4、读下面的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声。
问: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
5、阅读文本《登岳阳楼》P33,试分析“坼”与“浮”二字的好处? 答:
6、阅读文本《旅夜书怀》P36,回答下列问题。1.找出本诗的诗眼并简析。答:
2.分析“垂”和“涌”二字选词的精当处。答:
第六、七课时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典例】
1、再次阅读文本《旅夜书怀》,思考
(1)“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2).《唐诗鉴赏词典》称杜甫的这首诗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的一个范例,请作具体分析。
答:
2、阅读文本《阁夜》,思考
(1)从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答:
3、复读《蜀相》与《书愤》,比较两诗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答:
4、阅读文本《李凭箜篌引》P45,思考: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答:
第八课时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常见的设题模式有:
(1).结合××句子,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
(2).××句诗(词)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典例】
1、后人评价韦庄词„似直而曲,似达而郁‟,结合《菩萨蛮(其二)》P35(4).作者为什么要写××两物?作者借这两物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典例】阅读《苏幕遮》P50,思考:
(1)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答:
二、评价观点态度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谈谈你的看法。
答:
2、阅读《苏幕遮》P50,思考:
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感悟高考真题】
1、(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2、(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3、(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来源:学|科|网](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4、(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答: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答:
第三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步骤
1,抓住诗歌的感情
首先了解诗歌的情感才可能读懂诗,才知道每句诗的重点 1)诗歌的情感类型
诗歌一般表现出来的情感有: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等。
2)抓住诗歌情感的方法
从内容和意境来体味诗歌情感
诗中有事也直接突出情感,如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但要分清该词是不是诗人的情感。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某种意境来表达出来的。因此,在阅读古诗时,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画面的色调,来体味其情感。诗歌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乐景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但有时也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
固定的意象包含着固定的情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有些特定的意象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例如:“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这些常用典故还用化碧、鸿雁、长亭等等。
2.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 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 分析其写作技巧。
4.表现方式
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
(赋比兴、象征)
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4)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5)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
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突出。。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抑扬:突出于强调
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6.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 1.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步骤一)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步骤二)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步骤三)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5.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范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头:山多大石貌。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6.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游子思乡归: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3.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1.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3.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4.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5.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8.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第四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及技巧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整体感知诗歌主旨
例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概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二步:组合意象,探究诗歌内涵
1.借助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三)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三步:认知诗歌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1、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虚词等)
例:明月别枝惊鹊 惊:使„„鹊惊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胜:超过
山寺月中寻桂子 寻:找 体会意境:明月别枝惊鹊(依恋美好情);“寻”、“看”(清闲、幽静)
2、领会诗歌意境创作的方法
①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②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烘托、比喻、夸张、用典、联想与想象等
(四)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四步:抓住诗歌的诗眼体会主旨
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眼为“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真意”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对尘世超脱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五)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五步:多角度领会诗歌
①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作品风格: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②体察背景:
同是烽火战争-唐朝安边创立功业,南宋收复失地悲壮。
③注意题目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④注意注释: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⑤注意比较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
②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
本文出自:
第五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中,最令学生头疼的就是艺术手法鉴赏这一部分。这些问题之所以令学生感到头疼,一是学生不知道诗歌中都有哪些手法,二是不同术语的使用使得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其实,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也叫表达技巧)不外乎抑扬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渲染、衬托等等。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表达方式的技巧、表现手法的技巧、修辞手法的技巧。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诗歌鉴赏中的易混点加以梳理,以期能给我们复习备考提供一些帮助。
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有的同学总是对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搞不清,实际上“手法”和“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达方式就是诗歌在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或是记叙,或是描写,或是抒情,或是议论。比如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诗在表达上主要是运用描写的方式,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他的“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采用的是抒情的方式。
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即作者在表现情感时所采用的一种表现技巧。诸如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还是同样的例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正面描写的手法,他的“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手法。再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表达方式上说是抒情的方式,从表现手法上说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总之,我们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手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在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干问的是“方式”还是“手法”。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常见的描写手法(也叫创作手法)有: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联想、想象、白描、细节、比兴、象征、用典、抑扬、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乐景衬哀情等。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指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两者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只要把握住各自的内容就可以区分开了。
二、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这两种手法也是同学们易混淆的艺术手法,实际上只要仔细辨别,是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的。虽然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但是托物言志描写的“事物”往往是一个“事物”,并且所涉及的事物也会被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作者借助这一“事物”的某些特性表达有关意志、节操、品德方面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作者所托的“物”要和某些“志”有相似点。比如2000年春季高考卷中选用的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借助“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自己的“垂绥饮清”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然声明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作者描写的事物只有一个“蝉”,并且对“蝉”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垂绥饮清露”是写蝉的饮食高洁,“流响出疏桐”写出了蝉声悦耳动听、传播之远,最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是通过对蝉的肯定委婉的表达自己追求傲然独立的高尚品格的心志。而借景抒情所描写的事物则不止一个,同时它是通过对诸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草木山石等“景物”的描写,用“景物”寄托、暗示感情。诗人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往往是单一角度或单层次的,有的甚至将几种景物融合到同一画面中。比如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诗句,就是将“风、天、猿、渚、沙、鸟”这几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通过这幅惨淡的画面来表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老病孤愁的凄凉心境,借凄景抒凄情。再如2006年高考福建卷中李商隐的《谪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里诗人通过对“空床”“青苔”“红树”等多个景物单层次的描写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客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青苔,寓所冷寂的场景。在这里,作者也就是要借周围景物来表达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象征和托物言志这两种手法容易混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象征和托物言志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情感。其实两者是不尽相同的,象征属于修辞手法,托物言志属于抒情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思想感情,和借喻很相似;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心志”。比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中的“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诗句,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句中,诗人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杏花的描绘,表现自己顽强的斗争精神。再比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的诗句,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便因依仗权贵得势而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四、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由于对比和反衬都同时出现正反两方面,所以导致不少同学区分不清。反衬是从反面衬托,突出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只是作为陪衬的。比如王藉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诗中尽管出现了“噪”“鸣”和“静”“幽”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但作者在这里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显得幽静。对比就不同了,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比较,正反两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例如李白的《越中揽古》中的“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诗句。在这里前三句描写夕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两厢对照鲜明而强烈,这两者都是作者所强调的,在对比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五、烘托和渲染烘托和渲染是最易混淆的两种手法。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的人也把烘托叫做烘云托月。这种称谓可谓十分形象。在烘托手法的运用中,可以是人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是以物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但更多的是以物托人,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唯见江心秋月白”,分别烘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渲染则是为营造某种气氛创设一种意境,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登高》中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这里连用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凄清孤冷的特点,目的是为下文表现自己老病孤愁的凄凉心境创设一种氛围。
六、借古讽今和用典这两种手法也是经常在同学们头脑中容易混淆的术语。实际上借古讽今和用典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的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的意图来说的。用典就是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古人古事或者化用前人的诗句含蓄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典的常见方式有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比如2006年安徽高考卷中的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中的“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随舟行”诗句,分别化用苏味道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的“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的诗句,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的相思。借古讽今是诗人借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讽谏当朝统治者的目的。如王安石的《桂枝香》中的诗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以及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都是借咏叹六朝灭亡讽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荒芜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