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人教版新课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以及小说等都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小学生受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对作品中的美感很难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文章中的那种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且有动感的画面图式,然后再创设出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或是氛围,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得学生与作品形成审美上的共鸣,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中没有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这样的阅读就是毫无效果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仔细地去阅读文章,然后再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这样可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和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时,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好习惯,将一些优美的词句、段子记录下来。动笔的方法有很多种,诸如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或者是在文章中作出相应的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一写读后感等。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则会在阅读中更加省力、高效,而且还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三、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语文是学生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是和人们的交际需要密切联系着的。基于此,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与出发点也应该是将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不断地激发出来,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阅读教学不能只是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需要紧密联系日常的生活实践,特别是听说读写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着的一些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其活化为一盘盘美食甘味让学生去品尝,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的目的,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并且还能够主动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获取知识,积极地使用所学的这些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例如,在教学作文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的这个问题,自始至终都围绕着作文选材进行有效的讲读,让学生意识到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阅读积累一些优美的句子、段落等都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这样教学会生动活泼,学生也会学得津津有味。
四、延伸语文阅读课堂,认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故事是每一个学生都爱听的,听到教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也都个个精神抖擞起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也会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演讲,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也早已经把学生的思绪带到另一个境界当中。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际,教师这个时候留下悬念,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与之相关的读物,然后再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用现身说法的教学方式激起其他学生的情感共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此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将学生对读书的渴望彻底地激发出来,这样也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除此之外,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关注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否得当,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五、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读写结合,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使学生积累写作语言,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样道理,写也会对读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还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语文教师都要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诸如摘录一些课外阅读中自己比较喜欢的词、句、段,篇,同时,还要组织学生自己出黑板报、写随笔,要求主题要突出,内容要丰富,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就必须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一些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素材库,进而才能更好地完成出黑板报的任务。现代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每一个人都需要经过自己的创造、理解、构建以及情感体验等,才能构成精神世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将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挖掘出来,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也能够参与到对话中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等,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社会,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让学生真正地去学习语文知识,进而爱上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识字能力,还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提高语文阅读质量的尝试仅仅是一个开始,阅读教学要想焕发更大的生命力,还须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期待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够在阅读中能找到更好、更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欢迎来参考!
新学期来临,仍然面对老面孔,但要重新面对新的教学任务,承受新的压力,即让自己减轻压力,又能搞出新名堂,出更上一层楼的教学质量,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塌实,学得兴趣高涨,本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的制定出如下的教学计划:
六班共有学生5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听讲认真,但是也许受年龄影响,肯积极发言的学生微乎其微,大部分甘愿当听众。作文方面,能做到文从句顺、文章优秀的学生仅占30%左右,而陈海丽与俞泽锋等几位学生是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辅导和监督。
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另有 “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个学段识字量,故从六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教材后面附有生字表,按课序列出本册要求书写的80个字。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高年段前三册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读变调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首先是对课文的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热爱生活、民族团结、爱国主义、了解多元文化、热爱科学等方面的专题。还设置了以“告别母校”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难忘小学生活”。另外,上承五年级下册旨在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专题“中国名著之旅”,本册教材编排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这组教材在让学生接触一些经典的外国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六年级下册是在前面十一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本册教材的结构和思路对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继承,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过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如第五组,在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后面,链接了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而这个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第四题——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么,再简单写下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把链接内容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又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体现了最后一册对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要求。再如第二组,在课文《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的《除夕》片段,这也是课后最后一个思考题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将这两个片段同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发。这里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
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3篇文言文,篇幅也相应要长一些,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高年段其他各册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除第一组和第六组外,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迁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如,第二组“民风民俗”。
这一组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要求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俗,进行小调查。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要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还布置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课例:第一篇课文是老舍的作品《北京的春节》,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让学生看看不同作家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节的,各写出了春节的什么特点。在这篇课文的思考题中,还为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让学生想想、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后三篇都是略读课文,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在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安排了“资料袋”,展示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特色建筑。在后面三篇课文前的连接语中,都渗透了本组的学习重点,让学生着重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为学生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也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编辑思路。
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其实在本组的导语中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布置,学生将在这段时间内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并利用在课文学习中习得的方法进行习作,写完之后相互交流、修改,最后可以编一本民俗作品集。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3篇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知识积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背诵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起到这些作用,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但是,当前小学语文背诵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开发和思维引导还存在一些问题,小学生也因为现代快捷的查阅咨询的手段和背诵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而对背诵敬而远之。因此,笔者为了扭转这一观点,提升背诵教学的质量,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一、让学生了解背诵的积极作用
当前,小学生对背诵抱有比较大的抵触情绪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认识到背诵的积极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强。其实,背诵有很多作用。首先,通过背诵学生可以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可以让学生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从而触及文章的真正本质。而每一次阅读时候的环境不一样,学生的状态也不一样,因此,学生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不断地熟读之后进行背诵,则是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对文章投入了更多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文章和作文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虽然现代工具能够让学生在极短时间之内就能够查到相关的内容,但是实际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却仍然处于比较浅的层次,因此,学生也就很难真正地理解和领会文章的精神。
其次,大量的背诵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到学生的谈吐和思想。小学语文教材之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有着深刻思想和寓意的,而且其语言表达更加的精彩和丰富,是书面化表达的典范,长时间的学习和背诵能够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会自觉地模仿自己喜欢的名家的语言表达方式,长此以往,原本其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
最后,背诵是对学生记忆能力的锻炼,小学生的年龄都还比较小,其智商还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通过背诵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在背诵的过程之中,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大脑相关方面的活动也更加的频繁,这些都对学生的大脑开发有积极的作用。
二、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学生的年龄本就比较小,其自律性还有待提高,同时,大量的背诵有时候也显得稍有枯燥,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发展,小学生也比较崇拜老师,因此,教师可以将自己树立成为学生的榜样,自己主动背诵相关的内容,并且在课堂上接受学生的检查,这样一来学生对背诵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其次,除了教师本身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学生群体之中选择一个榜样,在学生群体之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学生作为榜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通过表扬这个学生可以让其他同学内心产生一较高下的念头。最后,教师还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而背诵是需要学生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生就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积极地做好督促工作。比如,每节课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背诵或者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对背诵流利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不好的学生则要严肃的批评,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认真对待背诵并积极地投入背诵中去。大量的背诵之后学生自己就会发现背诵的积极作用,其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三、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只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背诵教学不仅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同时也需要教师交给学生科学的技巧。文章的背诵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有技巧可以运用的。小学语文背诵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技巧教学。这是因为文章的写作是可以找到规律的,一旦找到这个规律,那么背诵起来就容易了很多。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要做的是进一步对文章进行分类和汇总,对其中意思相近的和条理清晰的进行整理。句段之间的联系和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都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又比如说,有些文章是以时间作为线索的,在背诵的时候学生可以以时间作为主线,以其中一些重点的词句作为节点,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文章的背诵技巧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背诵任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背诵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广大的人民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背诵教学。笔者相信通过教师们的不断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做好背诵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二】
作文,指的是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它是极富个性的创作活动,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因而要让学生真诚地敞开心扉,并且是无拘无束地抒写自己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感受。作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和呵护学生的生命意识。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自主性,使作文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新天地。那么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张扬写作个性呢?我认为在写作教学中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引导学生善于开发、利用生活中的写作资源来展现个性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作文的起点和源泉。作文是学生的生活再现,我们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学生若能写出自己的思想,作文就有了个性。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累丰富而厚实的生活基奠。
首先,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作文。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个性爱好等因素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与众不同的写作资源。比如:有的同学喜欢写家乡和家庭题材的文章,因为是他最了解,最有感触的;有的喜欢写祖父、母亲或者老师等长辈题材的文章,因为这些对他成长影响最大,感受最深;有的擅长写体育题材,因为他是个体育爱好者。这类文章和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能够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其次,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找到身边的写作资源。教师可组织学生郊游、植树等活动;可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医院、商店、养殖场等;可组织学生开展拔河、跳绳、讲故事等文体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样才能让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来。
二、鼓励学生勇于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
作文是心灵世界的展现,这个世界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冰心说过:“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
……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到纸上。”莫名的感伤、惆怅,突如其来的感觉和情感,甚至个人心灵深处的隐秘之情,诸如对长辈的不满,对老师的意见,对朋友的遗憾,对事物的看法等等,只要是你自己的,我们就应该壮一壮胆子,放手去写,让一颗自由的心灵真实地跳动,这样才能显示你的才情个性,展示“真我”的风采。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智能基础,减少命题作文,适度调整要求,努力创设一个学生可以袒露心灵世界的空间。三年级下册第七篇作文是要求学生写好日记。写日记,这是学生袒露心灵世界一个很好的方式,我们要让学生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写自己所写,把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全部表达出来,写出带有自己思想感情的日记。我们知道:“落在猫脚爪下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限制过多,要求过于苛刻,带着镣铐跳舞总是跳不好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自由表达,说出心声,这样才能展现出学生不同的个性来。
三、深切抒写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心感悟,充分表现学生的个性差异
作文,说到底是一个人内心表达的需要,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这是一个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而又取之不忘初心灵天地。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写作时,要充分挖掘这一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发展学生个性。如:曾经在练习上做过一篇看图写话,是有关于“笼中鸟与笼外鸟”的故事。我在教学的时候并没有给定一个思路,而是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于这图画的理解也是全然不同的,他们通过仔细观察、联想,得出结论:有的写了“笼中鸟被抓,笼外鸟去救”的故事;有的则以“笼中鸟与笼外鸟对生活不同的看法”为中心编成的故事,还有的围绕“笼中鸟寂寞,笼外鸟相陪”为中心编成的故事……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只有让学生独特的想象入文,学生个性的灵性才能飞扬起来。
四、大胆运用个性化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有新鲜感的词句。”由于性格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因此,写出来的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也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朱自清的文章严谨不苟,平易自然;魏巍的文章激情澎湃;冰心的文章亲昵流丽,婉约雅洁……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有的表现出喜欢叙述的倾向,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不太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词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果,因此,我们不要以自己好恶来影响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如有位学生在《草丛中的发现》一文中写到:“一只七星瓢虫,悄悄地落在我身上,让我一点也觉察不到。它还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亲了我一下,我才知道她在和我逗乐呢。”文中的“觉察”“顽皮”、“亲了我一下”、“逗乐”就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写出了这小小的七星瓢虫的可爱。对这样的“语言”我们就要给予鼓励、肯定。长期坚持下去,我相信学生这种“特别的”语言就会越来越多。到那时我们不仅会看到一篇篇富有个性、富有活力的习作,更会看到一个个富有个性,富有活力的学生。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被媒体刊载出来时,人们交口称赞。他运用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整篇采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折服了阅卷老师,作文得了满分。他的成功作文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个性化语言。对于学生的作文,我们要多点欣赏,少一点苛责;多一点感动,少一些失落,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经历感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语言特色。作文需要走入生活,需要体现个性,在作文教学中,要想使作文腾飞,就得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对学生来说,多一些自由,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思想,少一些禁锢。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体语言实践,才能使学生写出个性鲜明的有创新意识的作文来。
【篇三】
语文文本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片面上的求知与求学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品词析句,口味鉴赏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从中去发现美、口味美,鉴赏美。如《赵州桥》一课,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让学生紧抓住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以及中心词语“精美的图案”,结合书上插图、教学挂图和投影片上各种龙的图案,来口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形象生动。其中“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相互缠绕”等神形兼备的描写以及“吐”、“抵”、“游”等动词的准确运用更是赋予这些石雕龙鲜活的生命力,千姿百态。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所表现出的令人赞叹的创造智慧,继而使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创设情景,再现情境美。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生说诗意,教师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再现情境,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内外。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三、剖析形象,追求精神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所以剖析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美好内心的情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品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在危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时的刚毅的神态、果断的动作、坚毅的目光、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
四、感情朗读,激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生产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例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离别时依恋、痛恨和内疚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出深切的热爱祖国之情。同时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饱含着浓缩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不但辅助了讲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
五、角色体验,体会美的情感。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了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播放诗人站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曲的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凭着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口味。每当听一个学生读完,老师针对情况称赞:“真是入情入境了!”“真有些诗人的气质!”鼓励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体会美的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自主、自悟地学习。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3篇
【篇一】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的不断进步,研究其语文课程设计凸显出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实践经验,从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等方面,对该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设计
一、前言
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学科,语文教学在近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设计的整体水平。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概述
语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我们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学生自身素质养成的一个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小学语文教育也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步伐,以更适合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进步。
无论是对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类才能真正进步。小学语文教育同样需要改革,需要创新,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要想使小学语文教育更有效地开展,就必须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不断的实践探索,以更开放、更有效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果。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刚刚出现的一个新的专业,它是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基础教育需要而设置的,它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目前,很多高师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上分理科方向和文科方向等,其中文科方向的学生大部分将成为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借助富有语言创造力的文学作品的作用,丰富小学生的语言技巧,并且将语文精神遗产传承下去。当前小学语文面临着新大纲的要求,更加注重小学语文的主体地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感悟,体现了小学语文的规律性,便于小学生的形成语言的记忆力,同时,还能够加强小学生的语言感知力,提高小学生语文的鉴赏能力。因此,小学语文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要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不断反思,实现小学语文的教育水平。
三、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接受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小学教育更是对初高中的教育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语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和挑战,特别是当前的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学习形式以及渗透其中的方法。它虽然也在不断演变,但根本点变化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学习逐渐暴露出缺陷。这些缺陷来自于它本身固有的过于保守的性质。
首先,传统学习方式是把既定的知识程序化,而不是把人的心理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作为根据和需要,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传统性,而忽视了它的社会性、实践性、进步性、发展性以及世界性。
其次,传统语文教学获取知识比较死板,手段僵化,再生性、可迁移性差,局限于已有的确定的知识,漠视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问题,不利于大面积获取未来所需的知识养料。
最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容易排斥学习中的个性意识和创作因素,不利于发现探索问题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传统语文教育基本是面向过去的适应性、维持性学习。它以人类知识呈匀速平缓发展,教学手段结构变化不大,知识对个性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性功能不够突出,作为自己占据优势的前提一旦条件急剧变化,不适应性和趋变性就显现出来了。
四、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一文时,我问学生:
“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她说我们要保护环境。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张扬。
五、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拥有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
情境教学,对于语文课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能把握好这一环节,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会大放异彩。这样就必须要求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精力、专注的感情、豁达的想象、微妙的语言、正确的概括,使学生耳闻目染,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拥有调兵遣将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问题要适中,如果太容易,学生就会觉得没意思,如果太难,学生会感到莫名的恐惧,无处下手,从而失去自信心。提问要紧扣课文内容,难易适中,能使学生抓住课文重点,一锤定音。学生都有求知欲和好胜心理,是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调动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现。
七、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的开展有赖于对多项优势因素的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篇二】
【摘要】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帮助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也是阅读写话的工具。它不仅能帮助识字,也能促进读写。在发展儿童的语言、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帮助学生成长,主要从这几方面入手:第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拼音学习;第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奠定综合学习的基础;第三,联姻课外,为学生提供学拼音的机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兴趣自主课外
汉语拼音是认读汉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进行汉语拼音教学,使学生掌握汉语拼音,对于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汉语拼音学起来比较枯燥,罗马字母对中国孩子来说也显得陌生,不易掌握。加上学生讲粤语方言居多,学起普通话来更加难。怎样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怎样从刚入学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去引导、帮助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拼音学习
“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是最好的老师”。它在人的生活和学生的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兴趣是儿童感知事物、发展思维的内在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学好拼音、用好拼音。
拼音字母是抽象的符号,刚入学的儿童要在三周时间里记住符号的形象和正确的发音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使学生积极而有趣地学习掌握声母、韵母、声调,可以采用游戏、自编儿歌、口诀等教学方法。利用实物、自制图片、录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着力于激发起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获得能力。
(一)结合游戏开展愉快教学
游戏具有娱乐性,可以消除儿童的紧张感受,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游戏具有竞争性,能引起儿童的高度注意,做游戏正合儿童活泼好动、好奇要强的天性。因此,用游戏法教汉语拼音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学生入学还保留不少幼儿园阶段的特征,要充分利用他们对游戏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采用游戏形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巩固新学知识。如采用“采蘑菇、摘桃子、降落伞、踩地雷、找朋友、小邮递员传信、开火车
”等一系列的游戏,让他们寓学于乐。
(二)编写儿歌记发音
儿歌的特点是工整押韵,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很适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在拼音教学中,编写一首首儿歌,学生边读儿歌边拍手边识记,学起来生动活泼。
儿歌的编写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的创作欲望很高,学生的作品生动活泼、富有新意。在创编儿歌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并且初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语文的信心。
23个声母,有的外形很相似,对于分辨能力较差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更容易弄混,把学生熟知的事物编入声母儿歌,使抽象思维形象化,有助于学生记忆。如教学声母n和m,就可以用自编的口诀:单门n,双门m。此口决既帮助学生记住了发音又记住了字形特点。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实物、自制图片、录音等视听教具进行拼音教学,使教学直观、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二、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为学生奠定综合学习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汉语拼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一)与教材深交,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
汉语拼音是掌握识字的一把金钥匙,但它是一套抽象的符号,在冗长的拼读中,儿童学起来枯燥乏味。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的汉语拼音部分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综合性、科学性、启发性等特点。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因此,与其一遍遍地要学生读、拼、写,不如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让他们主动地发现,创造性地学习,体验成功的快乐。
1.联系图画想象
教材中的情境图多以字母的形状呈现,学生通过“找一找、想一想”,加深了对字母的印象。如,在教学“gkh时,学生就说“g”就像和平鸽嘴里衔着的那个橄榄枝;“k”就像两只小蝌蚪在吃水草;“h”就像小朋友喝水时坐的椅子。而且还有学生自编了儿歌来记忆字形:“一只鸽子ggg,两只蝌蚪kkk,长长椅子hhh。”
2.从生活中搜索
在教学拼音部件的字形时,除了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情境图找出与拼音部件相似之处外,我还让孩子们找一找自己家里、在幼儿园、在街上等实际生活中与拼音字母形似的事物,孩子有的说:“m”像麦当劳的标记;“l”像老师的粉笔;“k”像柯达彩色胶卷的标记……
(二)构筑舞台,让学生“互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关键还在于打破传统的“独立作战”,变单一的个体型为互动的合作型,在合作中探究学习。那么,如何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我认为找准合作点是关键,细化合作的要求是重点。
1.组内互助,共同提高
在每个合作小组中,可以安排一优二中一差的学生,旨在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实施“小老师”制,全面地提高拼音教学效率。如学生容易弄懂aieiui怎么书写,难的是读音。教师就以“ai”为例,让学生看口型,掌握要领,自己琢磨发音。再请已经学会的小朋友做小老师,在小组内教一教其他的同学,这样实现了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
2.开展竞赛,体验成功
儿童好胜心、进取心特别强烈,在拼音教学中,适当引入地竞争机制,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从竞赛中体验成功,维持自主学习的动力。如aieiui一课中,学生已初步掌握发音的基础上,小组内开展“玩转盘/拼读音节“的竞赛活动,一人读,大家评,比一比谁拼得对、谁读得准、谁进步最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主体验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三、联姻课外,为学生提供学拼音的机会
(一)整合其他学科
汉语拼音
与美术课的结合。绘画和语言一样,都是儿童表达思想的工具。美术和语文教学要尽量的配合。例如在“随意画”教学中,可尽量用汉语拼音做课题,来引导学生随意地制作课题要求的自由画,一方面小学生可以接受汉语拼音的音、形的启发,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巩固汉语拼音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学生生活
小朋友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例如玩游戏、打电脑、听录音等。课外可引导小朋友听录音读课文中的汉语拼音,也可以让他们听听故事类的录音带,并让他们想想听到了什么,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听的能力。玩电脑也是小朋友十分感兴趣的,有条件的可让他们通过键盘的字母,教他们用拼音输入法,让他们亲自操作,感受电脑的乐趣性,从电脑中学习拼音,熟悉拼音。使小朋友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拼音是一个基础内容,拼音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虽然其内容乏味,但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能积极合理地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弥补内容的缺陷,同样能让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成为欢乐的海洋。
语文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驰骋学生的想象力,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拼音教学也不例外。其实,汉语拼音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中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把拼音教学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把汉语拼音纳入到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去认识、去定位,使汉语拼音教学真正能为整个语文教学奠基铺路。
【篇三】
“万事贵乎始”,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积极参与并有所得,是师生在配合默契的基础上快乐学习的过程。刚上课,学生的心理准备与老师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参差不齐,因此,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在导入这个环节精心设计,巧妙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学也就不难进入最佳境界。
明白了新课导入的重要性,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一环节呢?我认为,导入应从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习兴趣这个角度入手。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激发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学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因此,教师的新课导入应该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神入”到整个教学中去,主动地学习。做到这一点,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是大有裨益的。
这样,我们就应该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并结合中学生的心理认知年龄特点,科学地设计新课导入。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谈几种新课导入法及实践体会。
一、故事导入法
喜欢听故事是人的天性,男女老幼,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因此,在上课前给学生讲一个或几个小故事,一定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我们并不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目的是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到新课上来,所以,故事要精心选择,首先要和本课内容有关,其次要有吸引力,再有就是新颖。
例如我在复习“语言运用得体”这一知识点时,先讲了两个小故事,一是秀才买柴的故事:从前有个秀才,有一次到集市上去买柴。他远远看见有一个卖柴的人站着,就大声喊道:‘‘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着莫名其妙,但‘‘过来’’两字还是听懂了,又看到秀才招手,便挑着柴走过来。秀才问:“价格几何?”卖柴的人糊涂了,但“价”字还是听懂了,于是说了价钱。秀才嫌贵,便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的人听了这句话,不知道秀才说的是什么,只好走了。第二个故事是某饭店,一老先生生日宴会,老友热情地点歌祝贺。掌声响过,歌声骤起,“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顿时主人容颜大变!尽管及时制止了乐曲继续演奏,但整个现场的气氛已十分尴尬。故事讲完以后我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纷纷回答“因为秀才讲话没有注意对象,而老先生的朋友点歌没有注意场合”,由此,我顺理成章地带着学生进入本课教学,学生也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
二、情境导入法
现实生活是酸甜苦辣咸的综合体,人的情感也是丰富而多样的,语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进入某个作家的内心世界,一起了解感受许多美好的东西,从而上升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但每篇文章的情感并不总是符合学习时的心境,作为教师,就应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氛围,使之与课文情境合拍,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从而进入课文内容的赏析。
我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场景:在黑板前面竖放一块长条形的小木板,用粉笔写上“×××之墓”,另外准备了一束菊花。上课后,我请学生们先酝酿情绪,然后在我设置的场景中为自己逝去的亲人、朋友或心中的伟人扫墓,向他们表达内心的哀思。刚开始,没有学生敢上台,因为那节是公开课,学生比较紧张,不敢轻易表现自己,后来有大胆的学生带动以后,就陆续有学生上台,带着真正悲痛的心情说了很多心里话,有两个学生还当场哭出了声,一时全场气氛凝重,在这种气氛中,我请全班起立,带着感情朗读课文,一起祭奠伟大思想家马克思,了解他的生平和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课后师生反响不错,说明这节课的情境设置是成功的。
三、音乐导入法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高中生正处在情感变化的年龄,大部分学生对音乐很感兴趣,特别是流行音乐,因此,用适宜的音乐导入新课,对营造氛围,激发情感等大有裨益。
例如,可用歌曲《过雪山草地》导入王愿坚《七根火柴》,用歌曲《回延安》或《延安颂》导入贺敬之《回延安》,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导入《孔雀东南飞》,用《月满西楼》导入李清照《一剪梅》,用《葬花吟》导入《红楼梦》,用《懂你》导入关于母爱的作文主题,用《感恩的心》导入关于感恩的作文主题,等等等等,学生会觉得,老师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教学,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和内心的感受,这样,师生的心理距离就缩短了,接下来的课堂交流也会变得很自然。
四、表演导入法
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渴望,只是有些人的愿望更强烈,表现更大胆些罢了。所以,作为教师,应当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引导他们把握机会,大胆表现自己,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从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这一方法也可用在新课导入上,因为很多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变成剧情,搬到教室的舞台上演。
在教授《雷雨》、《欧也妮•葛朗台》、《西门豹治邺》等课文时,我提前一个星期布置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然后请那些想参加表演的同学报名,角色确定以后,学生根据改编的剧本自己找时间排练,有疑问时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准备好以后,在正式讲新课那天向全班同学展示,然后请学生点评,提出宝贵意见,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的讲解与领悟当中。我认为这种方法很好,虽然要花去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可以培养学生思考、探究与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收获是巨大的,当然,不可能每篇文章都这样做,一个学期有两到三次就很好。
五、图画导入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课堂上使用ppt教学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效率添砖加瓦,特别是生动形象的图片、动人心弦的音乐等,能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和最深切的感受,在这些感受带动下,他们会发自内心地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升,课堂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用课件展示图片,我们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教学挂图、水彩画甚至粉笔简笔画等导入新课,生动形象,深受学生喜欢。例如在学习契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之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前的插图,并思考这个人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学生回答时教师及时引导点拨,即使不看课文我们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理解和把握,后面的学习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以上都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新课导入方法和体会,这些方法并不孤立存在,有时可以综合运用,而且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好的新课导入法比如设疑导入、温故导入、实验导入、竞赛导入等,无法一一阐述,但无论怎样,我们的教学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让课堂导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要掌握好度,控制好时间,毕竟,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环节,并不是课堂的主体,不能顾此失彼,轻重不分。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八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36人,男生19人,女生17人,大部分学生来自于本校,其中有1人是从东山屯村校转来的,有1人是休学半年后本学期继续试读,可以说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本班学生从总体情况看成绩还是比较好的,像段立成、刘敏、单宝辉等同学等都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能进行自主学习,他们的写作水平都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标准。但是也有几个同学由于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得当,成绩还很不稳定。像周可欣、于胜宏、张海泉等同学做作业还需要多次提醒才能完成,有时还会拖拉。这些都待这学期再进行严格督促训练。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
(一)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二)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
(四)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着重继续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措施:
1、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习惯依靠是快速反应直觉,是要长期实践,反复训练的。
2、本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原则。因为班级有新生,他们学习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不可以一开始上课就很快,第一周,要注意培养他们集体意识,使他们融入到其它同学之中。
3、注重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要指导全班学生把书读通顺、流利、连贯。
4、要充分利用好教辅手段,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5、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这学期继续让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引导学生做好语言的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的方法。
6、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课堂教学环节设计采取的措施。
1、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采用朗读、讲故事、趣事回顾等形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说话能力。
2、在教学中要做到激趣导课,采取多种形式,如抓课文题眼,设置悬念等导深形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想学的兴趣。
3、在授课过程。我准备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或发现问题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的过程。通过“初读寻疑,一再读释疑—细读解析一精读入情一美读品味一熟读成诵使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耳出于口。发于心,出于口、眼、耳、脑并用。从而达到以由学会到会学的目的。
4、巧设结尾,善始善终。在教学中我们又可以根据课文不同采用延伸式,悬念式等有效的结课形式。
5、板书设计新颖,简练,力求体现文章主旨。
6、合理分配时间、教案有课后记。
教学准备:挂图、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第一组:12—1课时第二组:10—1课时第三组:12—14课时。第四组:12—15课时第五组:10—13课时第六组:10—14课时
第七组:12—14课时第八组: 11—13课时
总之,教无定法,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充实和调节自己,使教学任务能更好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