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电企业技术监督工作标准(2015年版)——电科院
发电企业各专业技术监督工作标准
一、绝缘监督 1)2)3)4)5)6)7)8)9)GB 50150—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DL/T 664—2008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规范 DL/T 1051—2007电力技术监督导则
DL/T 1054—2007 高压电气设备绝缘技术监督规程
DL/T 5293—2013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报告统一格式 国家能源局 国能安全[2014]161号《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 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国家电网生(2012)352号)福建省电网绝缘技术监督实施细则(试行)(闽电试技监[2002]002)
10)Q/FJG 10029.2—2004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 11)“关于对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2005版)中部分设备预防性试验周期进行调整的通知”(闽电生产〔2006〕865号)12)福建电网带电设备红外检测管理规定(闽电生[2004]484号)注:8、9、10、11为福建省网技术规定,仅做参考。
二、防污闪专业 1)GB/T 1001.1—2003 标称电压高于1000V的架空线路绝缘子 第1部分交流系统用瓷或玻璃绝缘子元件——定义、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 2)3)GB /T 16434—1996 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 GB/T 19519—2004 标称电压高于1000V的交流架空线路用复合绝缘子——定义、试验方法及验收准则 4)5)6)7)8)号)9)
DL/T 627—2004 绝缘子用常温固化硅橡胶防污闪涂料
国家电网污级划分与绝缘选择标准贯彻意见(闽电生产〔2007〕69号)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绝缘子质量全过程管理规定((闽电生[2004]702号)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输变电外绝缘防污闪技术管理规定(闽电生产〔2006〕762号)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设备外绝缘用防污闪涂料使用导则(闽电生产〔2007〕340福建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二O一一年版)10)福建省公司绝缘子入网抽样试验规定(闽电生〔2004〕456号)
三、油气专业 1)2)3)4)5)6)7)8)9)GB 2536—2011 电工流体 变压器和开关用的未使用过的矿物绝缘油 GB/T 7252—2001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 GB/T 7595—2008 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 GB/T 7596—2008 电厂运行中汽轮机油质量 GB/T 7597—2007 电力用油取样方法
GB/T 8905—2012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中气体管理和检测导则 GB 11118.1—1994 矿物油型和合成烃型液压油 GB 11120—2011 涡轮机油 GB/T 12022—2006 工业六氟化硫
10)GB/T 14541—2005 电厂用运行矿物汽轮饥油维护管理导则 11)GB/T 14542—2005 运行变压器油维护管理导则 12)DL/T 246—2006 化学监督导则
13)DL/T 571—2014电厂用磷酸酯抗燃油运行与维护导则 14)DL/T 595—1996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气体监督细则
15)DL/T 639—1997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运行、试验及检修人员安全防护细则 16)DL/T 651—1998 氢冷发电机氢气湿度的技术要求 17)DL/T 705—1999 运行中氢冷发电机用密封油质量标准 18)DL 1096—2008变压器油中颗粒度限值
19)国家电网生【2012】352号 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
20)Q/FJG 10029.2—2004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电力设备交接及预防性试验规程 21)SH 0015—1990(1998年确认)501抗氧剂 22)SH 0043—1991(1998年确认)746防锈剂
四、变压器专业
1)2)3)4)
GB 1094.1—2013 电力变压器 第1部分 总则
GB 1094.2—2013 电力变压器 第2部分 液浸式变压器的温升
GB 1094.3—2003 电力变压器 第3部分:绝缘水平、绝缘试验和外绝缘空气间隙 GB 1094.5—2008 电力变压器 第5部分:承受短路的能力 5)6)7)8)9)GB 1094.7—2008 电力变压器 第7部分: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导则 GB/T 1094.12—2013 电力变压器 第12部分:干式电力变压器负载导则 GB 1094.16—2013 电力变压器 第16部分:风力发电用变压器 GB 1207—1997 电压互感器 GB 1208—1997 电流互感器
10)GB 4703—2001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11)GB/T 6451—1999 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12)GB/T 7252—2001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 13)GB 10229—88 电抗器
14)GB/T 13499—2002 电力变压器应用导则
15)GB 20840.2—2014 互感器 第2部分:电流互感器的补充技术要求 16)GB 20840.3—2013互感器 第3部分: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补充技术要求 17)DL/T 572-1995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 18)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19)DL/T 722—2000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 20)DL/T 725—2013 电力用电流互感器使用技术规范 21)DL/T 726—2013 电力用电磁式电压互感器使用技术规范 22)DL/T 727—2013 互感器运行检修导则
23)DL/T 1251—2013 电力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使用技术规范 24)DL/T 1266—2013 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选用导则 25)DL/T 1267—2013 组合式变压器使用技术条件 26)DL/T 1268—2013 三相组合互感器使用技术规范 27)DL/T 1284—2013 500kV干式空心限流电抗器使用导则
28)DL/T 1332—2014 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现场低频试验方法测量导则
29)国家电网公司 110(66)k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技术监督规定(国家电网生[2005]174号)
30)国家电网公司 110(66)k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技术标准(国家电网生[2004]634号)
31)国家电网公司 预防110-500kV变压器(电抗器)事故措施(国家电网生[2004]641号)
32)国家电网公司 110(66)kV-500kV互感器技术监督规定(国家电网生[2005]174号)33)国家电网公司 110(66)kV-500kV 电流互感器技术标准(国家电网生[2004]634号)34)国家电网公司 110(66)kV-500kV 电压互感器技术标准(国家电网生[2004]634号)35)国家电网公司 预防110(66)kV-500kV互感器事故措施(国家电网生[2004]641号)
五、开关专业 1)2)3)4)5)6)7)8)9)GB 1984—2003 高压交流断路器
GB 1985—2004 高压交流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
GB 7674—1997 72.5kV及以上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 GB 11023—89 高压开关设备六氟化硫气体密封试验方法 DL/T 402—2007 高压交流断路器订货技术条件
DL/T 403—2000 12kV-40.5kV高压真空断路器订货技术条件 DL 404—1997 户内交流高压开关柜订货技术条件
DL/T 405—96 进口252(245)-500kV交流高压断路器和隔离开关技术规范 DL 427—91 户内型发电机断路器订货技术条件
10)DL/T 486—2000 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订货技术条件 11)DL/T 579—95 开关设备用接线座订货技术条件
12)DL/T 593—2006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 13)DL/T 595—1996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气体监督细则 14)DL/T 615—2013 高压交流断路器参数选用导则 15)DL/T 690—2013 高压交流断路器的合成试验
16)DL/T 728—2013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选用导则 17)DL/T 917—2005 六氟化硫气体密度测定法 18)DL/T 921—2005 六氟化硫气体毒性生物试验方法
19)DL/T 1300—2013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现场冲击试验导则 20)DL/T 1303—2013 抽水蓄能发电电动机出口断路器运行规程 21)JB 3855—1996 3.6-40.5kV户内交流高压真空断路器
22)JB/T 8738—1998 3.6~40.5kV交流高压开关设备用真空灭弧室 23)JB/T 9694—1999 六氟化硫断路器通用技术条件
24)国家电网公司 高压开关设备反事故措施(国家电网生[2004]641号)
六、过电压专业 1)2)3)4)5)6)7)8)9)GB 311.1—1997 高压输变电设备绝缘配合
GB/T 311.2—2002 绝缘配合 第2部分: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使用导则 GB 11032—2010 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GB/T 16927.1—2011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一部分:一般试验要求 GB/T 16927.2—2013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二部分:测量系统 GB/T 50064—2014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 GB 50150—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DL/T 475—2006 接地装置特性参数测量导则 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10)DL/T 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11)DL/T 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12)DL/T 804—2002 交流电力系统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使用导则 13)DL/T 815—2002 交流输电线路用复合外套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14)DL/T 887-2004 杆塔工频接地电阻测量
15)DL/T 1293—2013 交流架空输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使用导则 16)DL/T 1294—2013 交流电力系统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用脱离器使用导则 17)JB/T 6479—2014 交流电力系统阻波器用有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18)JB/T 9670—2014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电阻片用氧化锌
19)JB/T 9672.1—2013 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第1部分:3kV及以下直流系统用有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20)国家电网生技[2005]394号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防雷工作管理规定
21)闽电生[2005] 125号 福建省电网110~220kV变压器中性点过电压保护技术规定 22)闽电生[2004] 338号 福建省电网氧化物避雷器在线监测和带电测试技术规定 23)闽电生[2004] 411号 福建电网接地网连通电阻检测技术导则
注:21、22、23为福建省网技术规定,建议采用。20为国家电网规定,仅做参考
七、发电机专业 1)2)3)4)
GB 755—2000 旋转电机 定额和性能 GB/T 7064—2002 透平型同步电机技术要求
GB/T 7409.3—2007 同步电机励磁系统 大、中型发电机励磁系统技术要求 GB/T 7894—2001 水轮发电机基本技术条件 5)6)7)8)9)GB/T 20835—2007 发电机定子铁心磁化试验导则
GB 50170—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旋转电机施工及验收规范
DL/T 489—2006 大中型水轮发电机静止整流励磁系统及装置试验规程 DL/T 492—92 发电机定子绕组环氧粉云母绝缘老化鉴定导则 DL/T 507—2014 水轮发电机组启动试验规程
10)DL/T 735—2000 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动态特性的测量及评定 11)DL/T 751—2014 水轮发电机运行规程
12)DL/T 801—2002 大型发电机内冷却水质及系统技术要求 13)DL/T 817—2014 立式水轮发电机检修技术规程
14)DL/T 827—2014 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启动试验规程 15)DL/T 838—2003 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
16)DL/T 970—2005 大型汽轮发电机非正常和特殊运行及维护导则 17)DL/T 1049—2007 发电机励磁系统技术监督规程
18)JB/T 6228—2014 汽轮发电机绕组内部水系统检验方法及评定 19)JB/T 7071—2013 灯泡式水轮发电机基本技术条件
20)JB/T 10392—2013 透平发电机定子铁心、机座模态试验分析和振动测量方法及评定 21)国家电网公司发电厂重大反事故措施(国家电网生(2007)883号)
八、继电保护专业 1)2)3)4)5)6)7)8)9)GB/T 7261—2008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T 14285—200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14598.300—2008 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通用技术要求 GB/T 15145-2008 输电线路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GB/T 28566—2012 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条件及评价 GB/T 50976—2014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安装及验收规范 DL/T 478—2013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T 553—2013电力系统动态记录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T 559—2007 220-75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
10)DL/T 584—2007 3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 11)DL/T 587—2007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
12)DL/T 623—2010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评价规程 13)DL/T 624—2010继电保护微机型试验装置技术条件
14)DL/T 684—1999 大型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装置整定计算导则 15)DL/T 769—2001 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导则
16)DL/T 866—2004 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选择及计算导则 17)DL/T 995—2006 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 18)DL/T 1011—2006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数据交换格式规范 19)DL/T 1073-2007 电厂厂用电源快速切换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20)DL/T 1153—2012继电保护测试仪校准规范 21)DL/T 1309—2013大型发电机组涉网保护技术规范
22)DL/T 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 23)DL/T 5153—2002 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定 24)DL/T 5177—2003 水力发电厂继电保护设计导则
25)国家能源局 国能安全[2014]161号《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 26)国家电网Q/GDW 161—2007 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
27)国家电网Q/GDW 175—2008 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
28)国家电网Q/GDW 267—2009 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现场工作保安规定 29)国家电网Q/GDW 273—2009 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处理系统技术规范
30)国家电网Q/GDW 395—2009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评价规程 31)国家电网Q/GDW 421—2010 电网安全稳定自动装置技术规范 32)国家电网Q/GDW 422—2010 国家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技术规范 33)国家电网Q/GDW 1914—2013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验收规范
34)国家电网生〔2007〕883号关于印发 国家电网公司发电厂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的通知
35)国家电网调〔2008〕343号 国家电网公司继电保护全过程管理工作规定
36)国家电网生〔2012〕 352 号 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修订版)的通知
37)调继〔2005〕222号 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继电保护专业重点实施要求的通知
38)国家电网调继〔2007〕19号 微机保护软件管理规定
39)调综[2005]73号 福建电网继电保护用光纤通道技术原则及运行维护规定 40)调继〔2007〕105号 福建电网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运行管理规定(试行稿)41)调继〔2008〕51号 福建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监督实施细则 42)调继〔2008〕99号 福建电网继电保护“反三误”工作指导意见
43)调继〔2009〕76号关于印发 福建省故障信息系统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信息规范的通知 44)调继〔2010〕42号 福建省网继电保护检验标准化作业卡(范本)45)调继〔2010〕67号 福建电网继电保护专业图纸管理规定 46)调继〔2010〕71号 福建电网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软件版本管理规定
47)调继〔2010〕86号关于印发 福建电网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运行管理规定的通知 48)调继〔2010〕148号 福建电网2010年110千伏及以下继电保护检验规程
49)调继〔2014〕 16 号 国网福建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关于发布福建省网220 千伏及以上继电保护检验规程(2014 年版)的通知
50)闽电调〔2006〕1274号 福建省电网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检验周期时间及检验项目规定
51)闽电调〔2007〕291号 福建电网防止交流串入直流回路规定(修订)
52)闽电调〔2011〕 182 号 关于下发福建省网 220 千伏及以上继电保护典型设备和综合自动化系统标准化验收卡的通知
53)闽电调〔2011〕 377 号 关于下发福建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厂站自动化和直流系统反事故措施(2011 年度)的通知
54)闽电调规〔2010〕14号 福建电网继电保护新设备投产验收管理规定
55)闽电调规〔2013〕 2 号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关于印发《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现场工作保安规定福建省电网实施细则》的通知 56)调度函〔2007〕44号 厂站交直流互串试验方案
57)调通函〔2007〕101号 关于规范福建电网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信息报文的通知 58)调技〔2010〕99号 福建电网继电保护和调度自动化系统备品备件管理规定
九、励磁专业 1)2)3)4)5)
GB/T 7409.3—2007 同步电机励磁系统大、中型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技术要求 GB/T 14285—200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28566—2012 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条件及评价
DL/T 489—2006 大中型水轮发电机静止整流励磁系统及装置试验规程 DL/T 491—1999 大中型水轮发电机静止整流励磁系统及装置运行、检修规程 6)7)8)9)DL/T 583—2006 大中型水轮发电机静止整流励磁系统及装置技术条件 DL/T 843—2010 大型汽轮发电机励磁系统技术条件 DL/T 1049—2007 发电机励磁系统技术监督规程 DL/T 1166—2012 大型发电机励磁系统现场试验导则
10)DL/T 1167—2012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建模导则
11)国家能源局 国能安全[2014]161号《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 12)国家电网生(2007)883号 国家电网公司发电厂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13)福建电网发电机励磁系统管理规定省调文件
十、自动化专业 1)2)3)4)5)6)7)8)9)GB/T 18657—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
DL/T 516—2006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规程 DL/T 578—2008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基本技术条件 DL/T 822—2002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试验验收规程 DL/T 1009—2006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运行及维护规程
DL/T 1100.1—2009 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 第一部分:技术规范 DL/T 5003—2005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
DL/T 5149—2001 220kV~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国家电网Q/GDW 213—2008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工厂验收管理规程
10)国家电网Q/GDW 214—2008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现场验收管理规程
11)华东电网生〔2003〕164号 关于修订500千伏变电站监控系统同期功能技术原则及落实整改要求的通知
12)闽电生〔2004〕465号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集控系统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试行)
13)闽电生〔2005〕37号 变电运行集控系统检验规程(试行)
14)闽电生〔2005〕101号 福建省电网变电运行集控系统四遥信息技术规定(试行)15)闽电生产〔2006〕951号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信号分类和传输规范
16)调继〔2011〕 233 号 关于印发《福建电网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检验规程》 的通知
17)闽电生产〔2010〕580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综自标准化验收规范 18)调自〔2010〕110号 福建电力二次系统二次安全防护管理规定 19)调自〔2010〕116号 福建省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规程
20)调运〔2003〕122号 关于明确220KV及以上开关同期装置整定原则的通知 21)调继〔2006〕111号 福建省网厂站端GPS时间同步系统技术规范(试行)22)调继〔2012〕98 号 关于印发《福建电网 220 千伏及以上开关和直调电厂各机变开关调度事故总信号技术要求》的通知
23)发供〔2004〕5号 转发关于修订500千伏变电站监控系统同期功能技术原则及落实整改要求的通知
十一、直流系统专业 1)2)3)4)5)6)7)8)9)GB/T 19826—2005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 DL/T 459—2000 电力系统直流电源柜订货技术条件 DL/T 637—1997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订货技术条件
DL/T 724-2000 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 DL/T 781—2001 电力用高频开关整流模块 DL/T 856—2004 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
DL/T 857—2004 发电厂、变电所蓄电池用整流逆变设备技术条件 DL/T 5044—2004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DL/T 19638.2—2005 固定型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
10)国家电网生〔2004〕634号 直流电源系统技术标准 11)国家电网生〔2004〕641号 预防直流电源系统事故措施 12)国家电网生技〔2005〕172号 直流电源系统运行规范 13)国家电网生技〔2005〕173号 直流电源系统检修规范 14)国家电网生技〔2005〕174号 直流电源系统技术监督规定 15)闽电调〔2010〕1070号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直流系统检验规程
16)闽电生产〔2007〕1238号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直流电源系统标准化验收指导书(试行)
17)生综〔2007〕140号 关于直流电源系统整定值管理的通知
18)生综〔2007〕107号 关于印发变电站站用电系统和直流系统反措的通知
19)调继〔2014〕 134 号 国网福建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关于印发《福建电网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运行规定》和《福建电网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标准化验收卡》的通知
十二、电测仪表专业 1)2)3)4)5)6)7)8)9)JJG(DL)01—94 电测量变送器检定规程 JJG(HT)34—1999 交流数字电压表检定规程 JJG(HT)35—1999 交流数字电流表检定规程 JJG 123—2004 直流电位差计检定规程
JJG 124—2005 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及电阻表检定规程 JJG 125—2004 直流电桥检定规程 JJG 166—93 直流电阻器检定规程 JJG 315—83 直流数字电压表检定规程 JJG 366—2004 接地电阻表检定规程
10)JJG 440—2008 工频单相相位表检定规程 11)JJG 495—2006 直流磁电系检流计检定规程 12)JJG 531—2003 直流电阻分压箱检定规程 13)JJG 598—89 直流数字电流表检定规程 14)JJG 603—2006 频率表检定规程
15)JJG 622—97 绝缘电阻表(兆欧表)检定规程 16)JJG 724—91 直流数字式欧姆表检定规程 17)JJG 780—92 交流数字功率表检定规程 18)JJG 982—2003 直流电阻箱检定规程 19)JJG 1005—2005 电子式绝缘电阻表检定规程 20)JJG 1072—2011 直流高压高值电阻器检定规程 21)JJG 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22)JJF 1033—2008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23)JJF 1075—2001 钳形电流表校准规范 24)DL/T 980—2005 数字多用表检定规程
25)DL/T 1112—2009 交直流仪表检验装置检定规程 26)DL/T 1153—2012 继电保护测试仪校准规范 27)DL/T 1199—2013 电测技术监督规程
28)DL/T 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 29)DL/T 5137—2001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30)SD 110—83 电测量指示仪表检验规程
31)Q/GDW 469—2010 钳形接地电阻测试仪检定规程 32)Q/GDW 1899—2013 交流采样测量装置校验规范
33)闽电生产[2011]880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测仪表技术监督实施细则 34)闽电调继[2011]233 福建电网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检验规程
十三、化学专业 1)2)3)4)5)6)7)8)9)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2145—2008 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 TSG G5001—2010 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 DL/T 246—2006 化学监督导则
DL/T 300—2011 火电厂凝汽器管防腐防垢导则
DL/T 333.1-2010 火电厂凝结水精处理系统技术要求 第1部分:湿冷机组 DL/T 332.3-2010 塔式炉超临界机组运行导则 第3部分:化学运行导则 DL/T 336—2010 石英砂滤料的检测与评价
DL/T 502.1~DL/T 502.32—2006 火力发电厂水汽分析方法
10)DL/T 519—2014 发电厂水处理用离子交换树脂验收标准 11)DL/T 543—2009 电厂用水处理设备验收导则 12)DL/T 561—2013 火力发电厂水汽化学监督导则
13)DL/T 606.3—2014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 第3部分:热平衡 14)DL/T 606.5—2009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 第5部分:水平衡试验 15)DL/T 665—2009 水汽集中取样分析装置验收导则 16)DL/T 712-2010 发电厂凝汽器及辅机冷却器管选材导则 17)DL/T 794—2011 火力发电厂锅炉化学清洗导则
18)DL/T 801—2010 大型发电机内冷却水质及系统技术要求
19)DL/T 805.3—2013 火电厂汽水化学导则 第3部分:汽包锅炉炉水氢氧化钠处理 20)DL/T 805.5—2013 火电厂汽水化学导则 第5部分:汽包锅炉炉水全挥发处理 21)DL/T 889—2004 电力基本建设热力设备化学监督导则 22)DL/T 912—2005 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水汽质量标准 23)DL/T 956—2005 火力发电厂停(备)用热力设备防锈蚀导则 24)DL/T 1039—2007 发电机内冷水处理导则 25)DL/T 1115—2009 火力发电厂机组大修化学检查导则 26)DL/T 1116—2009 循环冷却水杀菌剂性能评价
27)DL/T 1138—2009 火力发电厂水处理用粉末离子交换树脂 28)DL/T 1337—2014 火力发电厂水务管理导则
29)DL/T 5190.4—2004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 第4部分电厂化学
十四、节能专业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10.28修订)
GB/T 8117.3—2014 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 第3部分:方法C 改造汽轮机的热力性能验证试验 3)4)5)6)7)8)9)GB 21258—2013 常规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T 26921—2011 电机系统(风机、泵、空气压缩机)优化设计指南 GB/T 26925—2011 节水型企业 火力发电行业 GB 28381—2012 离心鼓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T 28557—2012 电力企业节能降耗主要指标的监管评价 GB/T 28714—2012 取水计量技术导则
GB/T 28749—2012 企业能量平衡网络图绘制方法
10)GB/T 28750—2012 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通则 11)GB/T 28751—2012 企业能量平衡表编制方法
12)GB/T 30256—2013 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要求 泵类液体输送系统 13)GB/T 30257—2013 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要求 通风机系统 14)JJF 1356—2012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 15)DL/T 255—2012 燃煤电厂能耗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16)DL/T 262—2012 火力发电厂煤耗在线计算导则
17)DL/T 606.3—2014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 第3部分:热平衡 18)DL/T 776—2012 火力发电厂绝热材料 19)DL/T 1052—2007 节能技术监督导则 20)DL/T 1189—2012 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导则 21)DL/T 1308—2013 节能发电调度信息发布技术规范 22)DL/T 1320—2014 电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 23)DL/T 1329—2014 火力发电厂经济性实时在线监测技术导则 24)DL/T 1337—2014 火力发电厂水务管理导则 25)JB/T 11268—2012 电除尘器节电导则
十五、汽轮机专业
(一)振动标准 1)2)3)4)5)6)7)8)GB/T 6075.1—2012 机械振动 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评价机器的振动 第1部分:总则 GB/T 6075.2—2012 机械振动 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评价机器的振动 第2部分 GB/T 6075.3—2011 机械振动 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评价机器的振动 第3部分 GB/T 6075.4—2001 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和评价机器的机械振动 第4部分 GB/T 6075.5—2001 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和评价机器的机械振动 第5部分 GB/T 11348.1—1999 旋转机械转轴径向振动的测定和评定 第1部分 GB/T 11348.2—2012机械振动 在旋转轴上测量评价机器的振动 第2部分 GB/T 11348.3—2011 机械振动 在旋转轴上测量评价机器的振动 第3部分:耦合的工业机器 9)GB/T 11348.4—1999 旋转机械转轴径向振动的测定和评定 第4部分
10)GB/T 11348.5—2002 旋转机械转轴径向振动的测定和评定 第5部分
(二)运行与试验标准 1)2)3)4)GB 3216—2005 回转动力泵 水力性能验收试验 1级和2级 GB/T 8117.1—2008 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 第1部分:方法A GB/T 8117.2—2008 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 第2部分:方法B GB/T 8117.3—2014 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 第3部分:方法C 改造汽轮机的热力性能验证试验 5)6)7)8)9)GB/T 13006—2013 离心泵、混流泵和轴流泵 汽蚀余量 DL/T 606.3—2014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 第3部分:热平衡 DL/T 834—2003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防进水和冷蒸汽导则 DL/T 839—2003 大型锅炉给水泵性能现场试验方法 DL/T 851—2004 联合循环发电机组验收试验
10)DL/T 1290—2013直接空冷机组真空严密性试验方法 11)JB/T 3344—1993 凝汽器 性能试验规程 12)JB/T 6320—92 汽轮机动叶片测频方法 13)NB/T 25039—2014 核电厂汽轮机防进水导则
(三)调速系统 1)2)3)4)5)DL/T 711—1999 汽轮机调节控制系统试验导则 DL/T 824—2002 汽轮机电液调节系统性能验收导则 DL/T 996—2006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电液控制系统技术条件 DL/T 1270—2013 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甩负荷试验导则 JB/T 4273—1999 汽轮机转速控制系统验收试验
(四)汽轮发电机 1)2)3)4)5)6)7)8)GB/T 20140—2006 透平型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动态特性和振动试验方法及评定 GB/Z 29626—2013 汽轮发电机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应用导则 DL/T 607—1996 汽轮发电机漏水、漏氢的检验 DL/T 651—1998 氢冷发电机氢气湿度的技术要求
DL/T 735—2000 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动态特性的测量及评定 JB/T 6227—2005 氢冷电机密封性检验方法及评定
JB/T 6228—2014 汽轮发电机绕组内部水系统检验方法及评定 JB/T 6517—2006 氢油水控制系统技术条件
(五)汽轮机调试 1)2)3)4)5)6)7)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能安全〔2014〕161号)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1996年版)及相关规程 火电工程启动调试工作规定
火电厂启动验收性能试验导则(1998版)DL/T 863—2004 汽轮机启动调试导则
DL/T 5294—2013 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技术规范
DL/T 5295—2013 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
(六)汽轮机用油 1)2)3)4)GB/T 14541—2005 电厂用运行矿物汽轮机油维护管理导则 DL/T 571—2014 电厂用磷酸酯抗燃油运行与维护导则 DL/T 705—1999 运行中氢冷发电机用密封油质量标准 JB/T 9591.1—1999 燃气轮机 油系统清洁度
(七)其它 1)2)
DL/T 1055—2007 发电厂汽轮机、水轮机技术监督导则 DL/T 1214—2013 9FA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维修规程 3)4)DL/T 1223—2013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性能验收试验 DL/T 1224—2013 单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性能验收试验规程
十六、锅炉专业 1)2)3)4)5)6)GB 3484—2009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 GB 4272—2008 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
GB 8174—2008 设备及管道绝热效果的测试与评价 GB/T 10180—2003 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 GB 10184—1988 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国能安全[2014]161号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的通知 7)8)9)TSG D7001—2013 压力管道元件制造监督检验规则 TSG R5002—2013 压力容器使用管理规则 TSG R7001—2013 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
10)DL/T 332.1—2010 塔式炉超临界机组运行导则 第1部分:锅炉运行导则 11)DL/T 340—2010 循环流化床锅炉启动调试导则 12)DL 435—2004 电站煤粉锅炉炉膛防爆规程 13)DL 466—2004 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选型导则 14)DL 467—2004 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性能试验 15)DL 468—2004 电站锅炉风机选型和使用导则 16)DL 469—2004 电站锅炉风机现场性能试验 17)DL 470—92 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 18)DL/T 606—2006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 19)DL/T 610—1996 200MW级锅炉运行导则 20)DL/T 611—1996 300MW级锅炉运行导则
21)DL 612—1996 电力工业电站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 22)DL/T 638—1997 火力发电厂锅炉炉墙检修工艺规程 23)DL 647—2004 电站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 24)DL/T 681—2012 燃煤电厂磨煤机耐磨件技术条件 25)DL/T 748—2001 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
26)DL/T 748.6—2012 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 第6部分: 除尘器检修 27)DL/T 776—2012 火力发电厂绝热材料 28)DL/T 777—2012 火力发电厂锅炉耐火材料 29)DL/T 838—2003 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
30)DL/T 934—2005 火力发电厂保温工程热态考核测试与评价规程 31)DL/T 936—2005 火力发电厂热力设备耐火及保温检修导则 32)DL 964—2005 循环流化床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33)DL/T 1034—2006 135MW级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导则 34)DL/T 1035—2006 循环流化床锅炉检修导则 35)DL 1127—2010 等离子体点火系统设计与运行导则
36)DL/T 1160—2012 电站锅炉受热面电弧喷涂施工及验收规范 37)DL/T 1165—2012 炉底干式排渣破碎及关断装置
38)DL/T 1211—2013 火力发电厂磨煤机检测与控制技术规程 39)DL/T 1213—2013 火力发电机组辅机故障减负荷技术规程
40)DL/T 1316—2014 火力发电厂煤粉锅炉少油点火系统设计与运行导则 41)DL/T 1319—2014 循环流化床锅炉测点布置导则
42)DL/T 1322—2014 循环流化床锅炉冷态与燃烧调整试验技术导则 43)DL/T 1326—2014 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导则
44)DL 5009.1—2002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1部分:火力发电厂)45)DL/T 5047—95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46)DL/T 5072—2007 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 47)DL/T 5142—2012 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技术规程
48)DL/T 5145—2012 火力发电厂制粉系统设计计算技术规定 49)DL 5190.2—2011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2部分:锅炉机组
50)DL 5210.2—2009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 第2部分:锅炉机组 51)JB/T 4362—2011 电站轴流式通风机 52)JB/T 10094—2002 工业锅炉通用技术条件
53)JB/T 11650—2013 循环流化床锅炉石灰石粉一级输送系统
十七、热工控制专业 1)2)
GB/T 30370—2013 火力发电机组一次调频试验及性能验收导则 GB/T 30372—2013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验收导则 3)国能安全[2014]161号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的通知 4)5)6)7)8)9)DL/T 261—2012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可靠性评估技术导则 DL/T 655—2006 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DL/T 656—2006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DL/T 657—2006 火力发电厂模拟量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DL/T 658—2006 火力发电厂开关量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DL/T 659—2006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10)DL/T 774—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规程 11)DL/T 775—2012 火力发电厂除灰除渣控制系统技术 12)DL/T 824—2002 汽轮机电液调节系统性能验收导则 13)DL/Z 870—2004 火力发电企业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导则 14)DL/T 924—2005 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技术条件 15)DL/T 996—2006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电液控制系统技术条件 16)DL/T 1012—2006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监视和保护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17)DL/T 1056—2007 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系统技术监督导则 18)DL/T 1340—2014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故障应急处理导则 19)DL/T 5001—2004 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
20)DL/T 5175—2003 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设计技术规定
21)DL/T 5182—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就地设备安装、管路、电缆设计技术规定 22)DL 5190.4—2011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 第4部分: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 23)DL/T 5227—2005 火力发电厂辅助系统(车间)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 24)DL/T 5455—2012 火力发电厂热工电源及气源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25)DL/T 5456—2012 火力发电厂信息系统设计技术规定 26)DRZ/T 01—2004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技术规定 27)JB/T 5582—2014 工业铠装热电偶技术条件 28)JB/T 7495—2014 热电偶用补偿电缆
29)NB/T 25019—2014 核电厂汽轮机仪表和控制技术条件 30)华东电网生(2006)110号 华东电网技术监督工作管理规定
31)调自(2008)158号 关于印发《福建电网自动发电控制(AGC)管理规定》的通知 32)调调[2004]85号 关于印发《福建电网一次调频运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十八、化学仪表专业 1)2)3)4)5)6)
十九、计量热工仪表专业 1)2)3)4)5)6)7)8)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国务院法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
国家计量局/电力部法规 水利电力部门电测、热工计量仪表和装置检定管理的规定 GB/T 21369—2008 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JJG(电力)02—96 电子皮带秤实物检测装置检定规程 JJG 49—2013 弹簧管式精密压力表及真空表检定规程
JJG 52—2013 弹簧管式一般压力表、压力真空表和真空表检定规程 JJG 59—2007 活塞式压力计检定规程 JJG 74—2005 工业过程测量记录仪检定规程 DL/T 246—2006 化学监督导则
DL/T 665—1999 水汽集中取样分析装置验收标准 DL/T 677—1999 火力发电厂在线工业化学仪表检验规程 DL/T 913—2005 水质分析仪器质量验收导则 DL/T 5068—2006 火力发电厂化学设计技术规程 NB/T 25026—2014 核电厂在线化学仪表调试导则
10)JJG 105—2000 转速表检定规程
11)JJG 130—2011 工作用玻璃液体温度计检定规程 12)JJG 158—1994 标准补偿式微压计检定规程
13)JJG 195—2002 连续累计自动衡器(皮带秤)检定规程 14)JJG 226—2001 双金属温度计检定规程 15)JJG 229—2010 工业铂、铜热电阻检定规程 16)JJG 234—90 动态称量轨道衡检定规程 17)JJG 239—2009 活塞式压力真空计检定规程 18)JJG 257—2007 浮子流量计检定规程 19)JJG 310—2002 压力式温度计检定规程 20)JJG 326—2006 标准转速装置检定规程 21)JJG 351—1996 工作用廉金属热电偶检定规程 22)JJG 368—2000 工作用铜-铜镍热电偶检定规程 23)JJG 461—2010 靶式流量计检定规程 24)JJG 535—2004 氧化鋯氧分析器检定规程 25)JJG 544—2011 压力控制器检定规程 26)JJG 573—2003 膜盒压力表检定规程 27)JJG 586—2006 皂膜流量计检定规程
28)JJG 617—1996 数字温度指示调节仪检定规程 29)JJG 624—2005 动态压力传感器检定规程 30)JJG 633—1990 气体腰轮流量计试行检定规程 31)JJG 640—1994 差压式流量计检定规程 32)JJG 860—1994 压力传感器(静态)检定规程 33)JJG 874—2007 温度指示控制仪检定规程 34)JJG 875—2005 数字压力计检定规程 35)JJG 882—2004 压力变送器检定规程 36)JJG 897—1995 质量流量计检定规程 37)JJG 971—2002 液位计检定规程 38)JJG 1001—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39)JJG 1003—2005 流量积算仪检定规程检定规程 40)JJG 1030—2007 超声流量计检定规程 41)JJG 1037—2008 涡轮流量计检定规程 42)JJG 1048—1995 数据采集系统校准规范
43)JJG 1073—2011 压力式六氟化硫气体密度控制器检定规程 44)JJG 1098—2003 热电偶、热电组自动测量系统校准规范 45)JJG 1171—2007 温度巡回检测仪校准规程 46)JJG 1183—2007 温度变送器校准规范 47)JJG 1262—2010 铠装热电偶校准规范 48)JJG 2003—87 热电偶检定系统
49)JJG 2020—1989 273.15~903.89 K温度计量器具检定系统 50)JJG 2062—1990 13.81~273.15 K温度计量器具检定系统 51)JJF 1008—2008 压力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52)JJF 1027—91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53)JJF 1030—2010 恒温槽技术性能测试规程 54)JJF 1033—2008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55)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56)JJF 1257—2010 干体式温度校准器校准方法 57)JJF 1309—2011 温度校准仪校准规范
58)DL/T 1056—2007 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系统技术监督导则 59)JB/T 6802—2008 压力控制器
60)JB/T 6805—2008 压力表接点装置 技术条件 61)JB/T 7482—2008 压电式压力传感器
62)国电安运[1998]483号 火力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技术监督规定 63)Q/GDW 440—2010 油浸式变压器测温装置现场校准规范 64)集团公司热工技术监督制度
65)闽电生[2011]907号文件 SF6气体密度继电器现场校准方法
二十、金属专业(2013年)
(一)火力发电厂金属专业标准 1)2)3)4)5)6)7)8)9)GB 150.1~4—2011 钢制压力容器(第1~4部分)GB 713—2008 锅炉用钢板
GB/T 2102—2006 钢管的验收、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书 GB 5310—2008 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GB 9222—2008 水管锅炉受压无件强度计算 GB/T 19624—2004 在用含缺陷压力容器安全评定 GB/T 20410—2006 涡轮机高温螺栓用钢
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 R7001—2013 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
10)质技监局锅发[1999]202号 锅炉定期检验规则 11)DL/T 438—2009 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 12)DL/T 439—2006 火力发电厂高温紧固件技术导则 13)DL/T 440—2004 在役电站锅炉汽包的检验及评定规程 14)DL/T 441—2004 火力发电厂高温高压蒸汽管道蠕变监督导则 15)DL/T 473—1992 大直径三通锻件技术条件 16)DL/T 505—2005 汽轮机主轴焊缝超声波探伤规程 17)DL/T 515—2004 电站弯管
18)DL/T 531—1994 电站高温高压截止阀闸阀技术条件 19)DL 612—1996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
20)DL/T 616—2006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与支吊架维修调整导则 21)DL 647—2004 电站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 22)DL/T 652—1998 金相复型技术工艺导则
23)DL/T 654—2009 火电厂超期服役机组寿命评估技术导则 24)DL/T 674—1999 火电厂用20号钢珠光体球化评级标准 25)DL/T 678—1999 电站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 26)DL/T 679—2011 焊工技术考核规程 27)DL/T 695—2014 电站钢制对焊管件
28)DL/T 714—2011 汽轮机叶片超声波检验技术导则 29)DL/T 715—2000火力电厂金属材料选用导则
30)DL/T 717—2013 汽轮发电机组转子中心孔检验技术导则 31)DL/T 718—2014 火力发电厂三通及弯头超声波检测 32)DL/T 734—2000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焊接修复技术导则 33)DL/T 752—2010 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 34)DL/T 753—2001 汽轮机铸钢件补焊技术导则 35)DL/T 773—2001 火电厂用12CrMo1V钢球化评级标准 36)DL/T 786—2001 碳钢石墨化检验及评级标准
37)DL/T 787—2001 火力发电厂15CrMo钢珠光体球化评级标准 38)DL/T 819—2010 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 39)DL/T 820—2002 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验技术规程 40)DL/T 821—2002 钢制承压管道对接焊头射线检验技术规程 41)DL/T 850—2004 电站配管
42)DL/T 868—2014 焊接工艺评定规程 43)DL/T 869—2012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
44)DL/T 884—2004 火电厂金相组织检验与评定技术导则 45)DL/T 922—2005 火力发电用钢制通用阀门订货、验收导则 46)DL/T 925—2005汽轮机叶片涡流检验技术导则 47)DL/T 930—2005 整锻式汽轮机实心转子体超声波检验技术导则 48)DL/T 939—2005 火力发电厂锅炉受热面管监督检验技术导则 49)DL/T 940—2005 火力发电厂蒸汽管道寿命评估技术导则 50)DL/T 991—2006 电力设备金属光谱分析技术导则 51)DL/T 999—2006 电站用2.25Cr-1Mo钢球化评级标准
52)DL/T 1324—2014 锅炉奥氏体不锈钢管内壁氧化物堆积磁性检测技术导则 53)JB/T 1611—1993 锅炉管子制造技术条件 54)JB/T 3223—96 焊接材料质量管理规程 55)JB/T 3375—2002 锅炉用材料入厂验收规则 56)JB/T 3595—2002 电站阀门一般要求 57)JB/T 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58)JB/T 9630.1—1999 汽轮机铸钢件磁粉探伤及质量分级方法 59)JB/T 9630.2—1999 汽轮机铸钢件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方法 60)JB/T 11604—2013无损检测仪器 超声波测厚仪 61)国家电网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金属技术监督规定(试行)
(二)水电厂金属专业标准 1)2)3)4)5)6)7)8)9)GB 150.1-4—2011 钢制压力容器(第1-4部分)GB/T 2102—2006 钢管的验收、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书 GB/T 19624—2004 在用含缺陷压力容器安全评定 GB/T 19866—2005 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的一般原则 GB/T 20801.1~6压力管道规范
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 R7001—2013 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
DL/T 622—1997 立式水轮发电机弹性金塑料推力轴瓦技术条件 DL/T 678—1999 电站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
10)DL/T 679—2011 焊工技术考核规程 11)DL/T 695—2014 电站钢制对焊管件
12)DL/T 709—1999 压力钢管安全检测技术规程 13)DL/T 752—2010 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 14)DL/T 819—2010 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 15)DL/T 820—2002 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验技术规程 16)DL/T 821—2002 钢制承压管道对接焊头射线检验技术规程 17)DL/T 850—2004 电站配管 18)DL/T 868—2014焊接工艺评定规程 19)DL/T 869—2012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 20)DL/T 991—2006 电力设备金属光谱分析技术导则 21)DL/T 1318—2014水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
22)DL/T 5017—2007 水电水利工程压力钢管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 23)DL/T 5018—2004水力水电工程钢闸门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 24)DL/T 5070—2011水轮机金属蜗壳现场制造安装及焊接工艺导则 25)DL/T 5071—2011混流式水轮机转轮现场制造工艺导则 26)DL/T 5141—2001 水电站压力钢管设计规范
27)DL/T 5358—2006 水电水利工程金属结构设备防腐蚀技术规程 28)JB/T 3223—96 焊接材料质量管理规程 29)JB/T 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30)国家电网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金属技术监督规定(试行)31)福建省水电厂金属技术监督工作规定
二十一、环保专业
(一)污染物排放标准 1)2)3)4)5)6)7)GB 8173—87 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GB 8702—2014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GB 8978—200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3223—2011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3271—2014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5707—1995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无线电干扰限值
GB 12348—2008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
4、GB 18599—2001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8)9)GBZ 1—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二)环境质量标准 1)2)3)4)5)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6.1.1实施)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14848—93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三)规范、规程 1)2)3)4)5)6)7)8)9)GB/T 19229—2003 燃煤烟气脱硫设备
DL/T 175—2005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石灰石—石膏法 DL/T 178—2005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烟气循环流化床法 DL 414—2012 火电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DL 461—2004 燃煤电厂电除尘器运行管理导则 DL/T 514—2004 燃煤电厂电除尘器
DL/T 943—2005 烟气湿法烟气脱硫用石灰石粉反应速率的测定 DL/T 960—2005燃煤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条件 DL/T 986—2005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能效检测技术规范
10)DL/T 998—2006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性能验收试验规范 11)DL/T 1264—2013 火电厂环境统计指标
12)DL/T 1281—2013 燃煤电厂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技术规范 13)DL/T 1328—2014 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指标体系 14)DL 5053—2012 火力发电厂职业安全设计规程 15)DL/T 5196—2004 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计技术规程 16)HJ/T 75—2007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17)HJ/T 179—2005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18)HJ/T 255—2006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火力发电厂 19)HJ 2039—2014 火电厂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20)HJ 2040—2014 火电厂烟气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技术规范 21)HJ 2042—2014 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导则
22)JB/T 11644—2014 电袋复合除尘器设计、调试、运行、维护安全技术规范 23)电计[1996]280号文 火电行业环境监测管理规定
(四)试验方法 1)
GB/T 5468—91 锅炉烟尘测试方法 2)3)4)5)6)7)8)9)GB 7349—2002 高压架空输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 GB/T 13931—2002 电除尘器性能测试方法
GB/T 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DL/T 938—2005 火电厂排水水质分析方法
DL/T 988—2005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 DL/T 1327—2014 高压交流变电站可听噪声测量方法
HJ/T 76—2007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 706—2014 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噪声测量值修正
10)HJ 707—2014 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噪声 1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12)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五)排污收费及专项资金申请有关规定 1)2)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369号)
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第31号)3)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7号)
(六)法规、规定 1)2)3)4)5)6)7)8)9)2015年1月1日实施的 环境保护法
2008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12)2001年国务院批复的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13)2002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 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
14)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下发的 关于加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 防治工作的通知(19号)
1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国家环保局第14号令)或(88)水电计字第131号 火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办法
16)关于发布 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环发[2002]26号)
二十二、燃料专业 1)2)3)4)5)6)7)8)9)GB/T 211—2007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GB/T 212—2008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T 213—2008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GB/T 214—2007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 GB/T 219—2008 煤灰熔融性的测定方法 GB 474—2008 煤样的制备方法 GB 475—2008 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 GB/T 483—2007 煤炭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 GB/T 1574—2007 煤灰成分分析
10)GB/T 2565—2014 煤的可磨性指数测定方法(哈德格罗夫法)11)GB/T 3715—2007 媒质及煤分析有关术语 12)GB/T 15591—2013商品煤混煤类型的判别方法 13)GB 18666—2014 商品煤质量抽查和验收方法
14)GB/T 19494.1—2004 煤炭机械化采样 第1部分:采样方法 15)GB/T 19494.2—2004 煤炭机械化采样 第2部分:煤样的制备
16)GB/T 19494.3—2004 煤炭机械化采样 第3部分:精密度测定和偏倚试验 17)GB/T 30732—2014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仪器法 18)JJG 672—2001 氧弹热量计检定规程 19)DL/T 567.5—95 煤粉细度的测定
20)DL/T 567.6—95 飞灰和炉渣可燃物测定方法
21)DL/T 568—2013燃料元素的快速分析法(高温燃烧红外线导法)22)DL/T 747—2010 发电用煤机械采制样装置性能验收导则 23)DLJJF 1001—2002 库仑测硫仪校准方法 24)DLJJF 1002—2002 自动工业分析仪校准方法 25)DLJJF 1003—2002 破碎缩分制样机校准方法 26)DLJJF 1004—2002 红外测硫仪校准方法 27)DLJJF 1005—2002 哈氏可磨性测定仪校准方法 28)DLJJF 1006—2002 CHN元素分析仪校准方法 29)国认实函[2006]141号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二十三、电能质量专业 1)2)3)4)5)6)7)8)9)GB 755—2008 旋转电机 定额和性能 GB/T 7894—2009 水轮发电机基本技术条件 GB 12325—2008 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偏差 GB 12326—2008 电能质量 电压波动和闪变 GB/T 14549—93 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 GB/T 15543—2008 电能质量 三相电压不平衡 GB/T 15945—2008 电能质量 电力系统频率偏差
GB/T 17626.30—2012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能质量测量方法 GB/T 18481—2001 电能质量 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
10)GB/Z 19963—2005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11)GB/T 24337—2009 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间谐波 12)GB/T 30137—2013 电能质量 电压暂降与短时中断 13)DL/T 1053—2007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规程
14)DL/T 1198—2013 电力系统电能质量技术管理规定 15)DL/T 1208—2013 电能质量评估技术导则 供电电压偏差 16)DL/T 1227—2013 电能质量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17)DL/T 1228—2013电能质量监测装置运行规程 18)Q/GDW 212—2008 电力系统无功补偿配置技术原则
19)闽电运检[2012]232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能质量管理办法 20)国能新能2010[433]号 风电机组并网检测管理暂行办法
二十四、水工专业 1)2)3)
主席令第74号(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主席令第88号(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国务院令第441号(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4)5)6)7)8)9)国务院令第77号(1991年)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 GB 17621—1998 大中型水电站水库调度规范 GB/T 22385-2008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验收规范 GB 50201—94 防洪标准
DL/T 1085—2008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技术条件 DL/T 1254—2013 差动电阻式监测仪器鉴定技术规程
10)DL/T 1259—2013 水电厂水库运行管理规范 11)DL/T 1271—2013 钢弦式监测仪器鉴定技术规程 12)DL/T 1272—2013 多点变位计装置
13)DL/T 1273—2013 光电式(CCD)双金属管标仪 14)DL/T 1313—2013 流域梯级水电站集中控制规程
15)DL/T 1321—2014 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 16)DL/T 5173—2012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17)DL/T 5178—2003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18)DL 5180—2003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 19)DL/T 5209—2005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 20)DL/T 5211—2005 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规范 21)DL/T 5129—2013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
22)DL/T 5135—2013 水电水利工程爆破施工技术规范 23)DL/T 5256—2010土石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 24)DL/T 5259—2010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25)DL/T 5272—2012 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实用化要求及验收规程 26)DL/T 5299—2013 大坝混凝土声波检测技术规程 27)DL/T 5306—2013 水电水利工程清水混凝土施工规范 28)DL/T 5307—2013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度汛风险评估规程 29)DL/T 5308—2013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30)DL/T 5309—2013 水电水利工程水下混凝土施工规范 31)DL/T 5310—2013 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及库盆施工规范 32)DL/T 5313—2014 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评价导则 33)DL/T 5315—2014 水工混凝土建筑物修补加固技术规程 34)DL/T 5317—2014 水电水利工程聚脲涂层施工技术规程 35)DL/T 5385—2007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施工监理规范 36)SL 105—95 水工金属结构防腐蚀规范 37)SL 210—98土石坝养护修理规程 38)SL 228—98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 39)SL 230—98 混凝土坝养护修理规程
40)SL 240—1999水利水电工程闸门及启闭机、升船机设备管理等级评定标准 41)SL 247—1999水文资料整编规范
42)电监委令第3号 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管理办法
43)水电部(76)电生字第69号 水电厂水工建筑物评级标准 44)电监安全[2005]24号 水电站大坝安全注册办法 45)电监安全[2005]24号 水电站大坝安全定期检查办法 46)电监安全[2009]4号文 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工作管理办法 47)国家电网生〔2010〕329 号 国家电网公司大坝安全管理办法 48)1992年 福建省水法实施办法 49)2003年 福建省防洪条例
二十五、水机专业 1)GB/T 6075.5-2002 在非旋转部件上测定和评价机器的机械振动--第5部分:水力发电厂和泵站机组 2)3)4)站机组 5)6)GB/T 15468—2006 水轮机基本技术条件
GB/T 15469.1—2008 水轮机、蓄能泵和水泵水轮机空蚀评定 第1部分:反击式水轮GB/T 8564—2003 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规范
GB/T 10969-2008 水轮机、蓄能泵和水泵水轮机通流部件技术条件
GB/T 11348-2008 旋转机械转轴径向振动的测量和评定 第5部分:水力发电厂和泵机的空蚀评定 7)规程 8)9)GB/T 18482—2010 可逆式抽水蓄能机组启动试运行规程
GB/T 20043—2005 水轮机、蓄能泵和水泵水轮机水力性能现场验收试验规程 GB/T 17189-2007 水力机械(水轮机、蓄能泵和水泵水轮机)振动和脉动现场测试10)GB/T 28570—2012 水轮发电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11)GB/T 28785—2012 机械振动 大中型转子现场平衡的准则和防护 12)GB/T 30141—2013 水轮机筒形阀基本技术条件 13)GB/T 31066—2014 电工术语 水轮机控制系统 14)DL/T 507—2014 水轮发电机组启动试验规程 15)DL/T 751—2014 水轮发电机运行规程
16)DL/T 817—2014 立式水轮发电机检修技术规程
17)DL/T 827—2014 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启动试验规程 18)DL/T 1055-2007 发电厂汽轮机、水轮机技术监督导则 19)DL/T 1068-2007 水电站设备检修管理导则 20)DL/T 1225—2013 抽水蓄能电站生产准备导则 21)DL/T 1246—2013 水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管理导则 22)JB/T 871—2014 模拟指示式转速表
23)JB/T 1270—2014 水轮机、水轮发电机大轴锻件 技术条件 24)JB/T 1271—2014 交、直流电机轴锻件 技术条件 25)JB/T 2274—2014 流量显示仪表
26)JB/T 3334.1—2013 水轮发电机用制动器 第1部分:水轮发电机用立式制动器 27)JB/T 3334.2—2013 水轮发电机用制动器 第2部分:水轮发电机用卧式制动器 28)JB/T 5220—2014 转速数字显示仪 29)JB/T 5221—2014 接触式手持数字转速表
30)JB/T 6478—2013 水轮机、蓄能泵和水泵水轮机用符号 31)JB/T 6752—2013 中小型水轮机转轮静平衡试验规程 32)JB/T 7023—2014 水轮发电机镜板锻件 技术条件 33)JB/T 7071—2013 灯泡式水轮发电机基本技术条件 34)JB/T 7349—2014 水轮机不锈钢叶片铸件
35)JB/T 10180—2014 水轮发电机推力轴承弹性金属塑料瓦 技术条件 36)JB/T 10265—2014 水轮发电机上下圆盘锻件 技术条件 37)JB/T 12004—2014 低真空蝶阀 技术条件
二十六、调速器专业 1)2)
GB/T 9652.1—2007水轮机控制系统技术条件 GB/T 9652.2—2007水轮机控制系统试验
3)4)5)6)7)8)9)GB/T 11805—2008 水轮发电机组自动化元件(装置)及其系统基本技术条件 DL/T 496—2001 水轮机电液调节系统及装置调整试验导则 DL/T 563—2004 水轮机电液调节系统及装置技术规程 DL/T 792—2013水轮机调节系统及装置运行与检修规程
DL/T 1120—2009 水轮机调节系统自动测试及实时仿真装置技术条件 DL/T 1245—2013 水轮机调节系统并网运行技术导则 JB/T 2832—2004水轮机调速器及油压装置型号编制方法
10)JB/T 7072—2004水轮机速调器及油压装置系列型谱
11)Q/GDW 748—2012 同步发电机原动机及其调节系统参数实测与建模导则 12)Q/GDW 1774—2013大中型水电站黑启动试验技术规程
13)电监市场〔2008〕61号 华东区域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14)电监市场〔2008〕61号 华东区域并网发电厂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15)华东网Q/GDW-08-J102—2008 电网频率控制标准
16)华东网Q/GDW-08-J104—2008 华东电网控制区频率静态特性系数实测暨频率偏差系数设定标准
17)调调〔2004〕85号 福建电网一次调频运行管理办法 18)闽电调〔2007〕1039号 福建电网发电机组调速系统管理规定
第二篇:5-浙江电科院技术监督管理经验
技术监督管理经验交流
2012年神华国华电力技术监督工作会议
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
二00二年三月
前言
神华国华电力技术监督工作,一直实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精细的管理作风,公司的《电力全过程技术监督管理标准》,使技术监督工作标准化、统一化和规范化,依据标准开展技术监督检查和评价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技术监督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指标的提升,确保实现发电设备全寿命期内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神华国华与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多年来双方坦诚友好的合作、各负其责的协同配合,为技术监督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简要介绍
1、概况
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始建于1960年,是浙江省电力公司直属的大型试验研究机构和重要技术参谋部门,是浙江电网的技术监督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信息中心。
2、资质与授权
浙江省政府经信委授权 浙江电监办授权
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第一批评审机构 质量体系 实验室认可 专项计量授权
浙江电试院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获得省经贸委“浙江省电力行业技术中心”的授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浙经信电力[2010]537号)和浙江电监办(浙电监发[2010]67号)关于开展省电力行业技术监督工作的授权,是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第一批评审机构单位,具有火电工程、送变电工程甲级调试资质,通过了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证。包括技术监督在内的各项工作于1999年开始先后通过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证。多年来,定期接受认可/认证机构的定期监督及复评审,一直保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3、内部监督网络
浙江电试院技术监督工作实行总工程师领导、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各专业部门协同配合的管理体系。
设立院技术监督办公室,总工程师任办公室主任,生产技术部主任任办公室副主任,生产技术部设立技术监督主管负责日常技术监督汇总管理工作,各相关专业所主任和各专业技术监督专职为技术监督办公室成员。
4、全员监督理念
厂网分开后,浙江电试院对发电厂的技术监督工作不但没有消弱,反而进一步加强,面对电厂多,人员紧的局面,强调全员监督理念,加强对专业所技术人员的技术监督培训工作,人人参与,协同开展技术监督工作。
5、技术监督本质核心认识
通过几十年来的技术监督工作,浙江电试院认为技术监督本质核心是:通过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防止同类问题重复发生。强调监督是根本、服务是基础,实行技术监督发现问题、通过技术服务解决、通过科技研发提升和有效持续改进的机制。
6、细化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信息月报、季度小结、总结、考核评比
加强技术监督信息传递,强化技术监督的超前防范作用。每月及时完成技术监督信息月报,每季、年按时完成各专业技术监督工作总结。及时反映技术监督工作动态、技术监督指标完成情况及各项技术监督工作信息。强化对设备运行参数和各项指标的监督,将设备运行情况和缺陷情况分析及时全面地传递、反馈给各级领导。
在全省发电企业系统开展技术监督工作劳动竞赛活动,按照技术监督考核、评比办法,对系统各单位的技术监督工作、监督人员进行考核、评比,并发文给予通报表扬。
7、强化现场服务
现场服务:季度检查、异常分析处理、迎峰度夏、专题交流 浙江电试院每季度安排绝缘、金属、热工、化学、环保、电测、锅炉(节能)、汽机(节能)、继保、励磁和计算机监控等专业,去发电厂现场开展技术监督检查工作。
每个工作日参加省公司生产碰头会,第一时间掌握全省发供电设备异常、设备停复役情况,及时安排技术监督人员赴电厂进行异常分析处理。
不定期开展发电厂现场的技术专题交流活动。
二、2011年浙江电试院主要技术监督工作
1、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体系
协助电厂组织修订并完善相关专业技术监督工作制度、实施标准和细则;组织宣贯各专业的技术监督相关标准与规范,以工作制度和标准为依据开展技术监督工作,加强制度的执行,强调全过程闭环管理。
健全监督体系,强化技术监督三级网络作用,在宁海电厂技术监督网的各项技术监督小组中,都安排一名浙江电试院的技术监督专责人员。落实技术监督的分级管理责任制,有效促进了管理品质提高。充分发挥技术监督的防范功能,确保机组处于“可控、在控”状态。
浙江电试院每季度一次参加国华宁海电厂的现场定期技术监督服务活动,及时向电厂传达最新技术监督信息,与相关技术监督专责及相关网络成员进行交流,就各专业技术监督工作中应进行的事项、应注意的事项及出现的问题交换处理意见。保证技术监督处在动态可控之中。
2、积极组织技术监督会议,重点把握技术监督工作的新动向
电试院各专业分别召开了技术监督工作会议,对全省2010年的专业技术监督工作进行总结,讨论通过了2011的重点工作,以会议纪要的形式下发了2011重点工作要求。及时传达有关技术监督工作的最新要求和工作安排,加强与电厂在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并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及方法。
3、认真组织监督检查,为电厂排忧解难
为进一步加大技术监督力度,增强技术监督的时效性和各技术监督指标的真实性,协助发电企业查找危害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解决生产中遇见的技术难题。浙江省电试院定期每季组织绝缘、金属、热工、化学、环保、电测、锅炉、汽机、继保、监控、励磁和电能质量等12个专业监督对电厂进行现场技术服务,院领导对技术监督检查工作十分重视,亲自带队,组织各技术监督专业骨干,到生产现场进行检查核实。各专业监督针对电厂技术监督工作和设备的实际状况制定了检查评估大纲,根据大纲的内容结合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评估,与电厂的领导和专业人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各专业以标准为依据、用数据说明问题,对检查评估中发现的缺陷和不足,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和意见;对各类设备进行状态诊断和比较分析,根据运行情况,排查设备异常,力争消除隐患于未然;通过检查工作的开展,使各发供电单位的许多问题都得到了积极整改,促进了各发电单位技术监督基础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运行经济性。
2011年对神华国华宁海A、B两厂共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220余项,一些重要问题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多数问题得到整改,保证了发电设备可靠经济运行。
4、加强技术监督信息传递,强化技术监督的超前防范作用
为了加强技术监督信息传递,技术监督除了每月信息月报和季、总结报告外,还实行技术监督通知单制度,对生产中发现的危害安全的重要问题以技术监督联系单的形式提醒各发电企业重视、制订反措并解决。例如我院2011年核发《西门子汽轮机液动盘车操作建议》、《ABB励磁调节器PT断线判据存在缺陷》、《汽门位置反馈电缆和电源开关隐患排查》等技术监督告警单12份。
5、发挥技术优势,全力解决机组存在的技术难题
2011年,积极响应电厂要求,充分发挥电试院技术优势,组织专家与技术骨干及时赶赴现场参与设备或机组故障原因分析查找,跟踪处理,指导、配合电厂处理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难题。如:
1)热机所成功解决宁海B厂两台百万锅炉结焦、再热汽温偏低、送引风机耗电量大、NOx排放浓度高等重大问题。宁海B厂两台百万机组自从基建调试移交生产后一直存在锅炉严重结焦等诸多问题,2009年底曾因锅炉掉大焦卡死捞渣机而造成机组非计划停运一次,严重影响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为彻底解决两台百万锅炉存在的重大问题,热机所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宁海电厂进行试验方案讨论、试验结果分析、试验优化调整等,通过制粉系统和锅炉配风优化,变摆角、变氧量、变磨煤机组合运行方式试验,锅炉吹灰优化等一系列调整措施,经过为期近1个月的试验研究,终于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电厂的结焦问题,提高了机组再热汽温(近20℃),降低了锅炉运行氧量,大大降低了送、引风机及磨煤机的耗电量(满负荷工况下单台引风机电流从420A左右降到405A左右,单台送风机电流从145A左右降到125A左右,磨煤机平均电流从82A左右降到70A左右),减少了NOx排放浓度(与燃烧调整前相比可降低NOx排放浓度60 mg/m3左右),提高了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2)热机所首次完成宁海电厂6号1000MW汽轮机能耗诊断及运行优化试验。作为火电厂节能降耗工作方式的新探索,国华宁海电厂6号1000MW汽轮机能耗诊断及运行优化试验工作的特点是通过高精度的试验,将以往分部进行的机组循环效率试验、汽轮机滑压优化试验、冷端优化试验、变背压微增出力试验、加热器水位优化调整试验、冷却塔特性测试以及汽轮机通流状况、回热系统和热力系统泄漏状况评价等节能降耗工作项目进行集成,对影响汽轮机经济运行的各重要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并针对性地提出节能降耗的方案和建议,从而有效提高了机组运行经济性。为缓解火电厂节能减排压力,降低发、供电煤耗发挥积极作用。
3)另外我院还解决了宁海电厂#5机组脱硝系统控制过激、机组RB过程负压偏大、一次风压偏高等问题。
6、加强技术服务,确保发电设备安全、经济、高效运营
为了提高发电设备的安全经济性,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认真行使监督职能,不仅通过技术监督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服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无论白天、黑夜还是节假日,只要电厂有要求,我们就能及时赶赴现场参与设备故障或机组跳闸原因分析,是我院急电厂之所急的一贯传统。一丝不苟开展诊断性试验,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是我院履行优质服务的一贯承诺。
1)高压所:对宁海电厂常规例行试验时发现#5主变500kV变压器B相套管介损异常,立即开展末屏加压等诊断性试验方法进行介损测试,通过多次复测并开展专题讨论,最终更换密封垫片后消除缺陷,得到了电厂好评。
2)热工所:与热机所联合针对宁海B厂#5机1000MW超超临界塔式炉机组,一起开展了一系列机组性能优化工作。历经半年,在提高AGC性能及精度、修正滑压曲线、节能降耗等方面利用多种优化手段,使得机组在保证电网辅助服务能力的前提下,汽机调门开度比原来开度平均大5%,经电厂发电部核算,有效降低机组煤耗大于0.5g/kwh。
3)热机所:查明并解决宁海电厂#6机组由于前置器及线头松动原因引起的#4瓦振动波动问题。
热机所完成了宁海电厂5号机组机组的真空差查漏工作。宁海#5机组A修后真空严密性高达1000Pa/min,真空只有90Pa左右,为此热机所集中力量对该机组进行全面检查,经过3天3夜的努力,终于查出漏点,经处理后真空严密性下降到190Pa/min,机组经济性有了很大提高。
4)材料所:及时总结省内北仑电厂等超超临界机组大修金属检测经验,有针对性的在宁海电厂#5机组锅炉大修检查中进行重点检查,发现2处P92材料焊缝表面裂纹和多处熔合线部位存在大块状铁素体。在宁海B厂#5炉首次大修检查发现过热器二级减温器螺纹连接喷嘴密封焊部位存在疲劳裂纹。为电厂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5)环化所:进行化学异常的分析处理工作,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反渗透系统运行以来出水水质有较大下降,省电试院化学人员多次至现场进行原因分析,并将膜送厂家分析,认为是杀菌剂二氧化氯加入量过高造成反渗透膜的氧化,提出调整杀菌剂加入量,严格控制反渗透进口ORP不高于150mv的监督建议。
进行含煤废水异常处理:2011年11月至12月,浙江电试院针对国华宁海A厂含煤废水处理系统目前存在的处理后废水水质指标不稳定,经常出现浊度超标现象(浊度>10 NTU)的问题,进行小型试验,并安排进行现场试验,认为污水调节池的pH值不稳定是导致含煤废水处理系统出水浊度经常超标的主要原因。
对电厂脱硫废水、煤污水处理出水以及雨水口取样进行了年检,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了评价和异常原因分析,对超标指标进行了复测。
开展了#3炉小修前后电除尘性能试验;#5炉修前修后电除尘、脱硫脱硝效率试验;#5/#6炉烟道阻力测试;对脱硫系统的浆液、石膏和石灰石、脱硫废水、煤污水进行多个样品的测试(A、B厂合计18份报告),开展了一年2次的厂界噪声的测试。
对#1炉开展脱硫系统优化调整和试验。通过调整运行参数、优化自动控制品质、改变系统运行方式,与实验室分析数据相结合,获得了折流塔型吸收塔系统实际运行的相关数据,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出了系统pH、密度最佳运行工况点,并提出从运行的经济性出发,保持单氧化风机运行即可;低硫分条件可改为间断排浆方式运行的建议。
7、进一步深化服务,以电厂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专题技术研究
2011年我院与宁海电厂合作的《1000MW机组脱硫岛自启停控制系统(APS)设计与应用研究》、《锅炉再热汽温偏低原因分析与研究》等专题技术研究工作。
8、精心策划,交流培训取得实效
2011年的交流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不同需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或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以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针对不同的受众对象合理安排交流内容,培训内容的选择既有当前电力发展的最新科技,也有发电企业最迫切需求的关键技术。培训形式既有集中培训、交流座谈,也有现场实际操作指导。
全年召开控制优化及AGC/一次调频经验交流会、电力系统材料专业新技术研讨会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振动治理技术探讨会、火电厂污染物减排控制新技术研讨会、给水加氧和内冷水pH调整研讨会 发电厂关口计量技术研讨会等各类会议、交流培训共60余场。
同时,为满足发电企业员工急需提高专业技能,掌握新技术在电厂中的应用需求,我院各专业所也经常组织专业技术骨干深入电厂,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在宁海电厂现场举办《提高热控可靠性》、《DEH应用技术》、《热控系统隐患梳理》、《二氧化氯杀生剂加药优化控制》等交流专题会议。通过现场的交流培训,双方都受益匪浅,达到了分享知识、交流感情、共同提高与进步的目的。
9、充分快捷,为发电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为满足电厂要求,专门面向发电厂提供服务的发电科技信息网站已在2010年开始投运。经过一年的营运,发电科技信息网功能和资源进一步完善。科技信息网站提供了全面、丰富的数字资源,目前已拥有各类期刊、会议论文2909万篇,博硕士论文近98万篇,电子图书手册近18万册,电力科技动态信息66万条,国内外技术标准全文39万项,全国电力科技成果信息近4万项。
三、结束语
为适应在新形势下对技术监督工作的要求,我院将不断拓展技术监督的内涵,从指标管理扩展到关注设备安全经济运行和管理,从管理上强调全员监督,从内涵上强调设备监督,努力探索发电厂技术监督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推广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升技术监督整体水平,为保证电厂安全、稳定运行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电科院实习报告
篇一: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信管电厂实习报告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实习报 告 实习名称
专业班级:信管10k1 学生姓名: 号: 成 绩:
指导教师: 贺翔硕 实习日期:| || | 学
一、实习目的及要求
电力生产认识实习是对电力生产进行认识培训的实践环节。通过认识实习,对电力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设施、流程有所了解和认识,使课堂讲授中的有关电力生产环节和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生产中的认识,体现电力特色,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实习期间,要求积极配合实习单位教师安排,认真听讲并做好记录,结合实际内容复习教材所学内容;通过借阅有关资料对实习内容进行补充,在实习结束前,围绕实习内容写出实习报告。
二、实习安排
2012年12月10号周一参观保定热电厂
2012年12月12号周三参观电力系动力系实验室
三、实习内容(一)参观电厂
首先,我们看了实习教学录像,对电厂有了大概的了解,同时也对电厂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贺老师的带领下兴奋地坐车来到了位于保定西郊一亩泉河畔的保定热电厂。到了电厂我们每人都发放了一个安全帽,在一个师傅的带领下开始了电厂之旅。以下是我们主要参观的地方。
地下水净化室——首先师傅带我们去了化学水净化室。映入眼帘的是两排硕大的锅炉,经介绍才知道是阴阳床。地下水净化的原理是地下水首先被送进了阳床除去阳离子,然后进入阴床除去阴离子,最后还要经过混床除去杂质。经过阳床、阴床、混床处理过的水才是合格的要被送进锅炉的水。
煤场、传送带——从净化室出来师傅带我们去了储煤的地方。煤的主要来自山西,进入炉房前首先要有传送带送进粉碎机粉碎利于充分燃烧。原煤磨制成煤粉,再送入粉仓,炉膛整个过程中经过的设备。主要部件有磨煤机、给煤机、煤粉分离器等。
锅炉——从净化室出来的水进入锅炉,处理的煤就进入炉膛。燃烧产生的废气首先进过生石灰处理净化才能排到空气中,废炉渣可用来修路。体现了环保的概念。
汽轮机、发电机——其原理是锅炉里的蒸汽带动汽轮机转动,汽轮机转动带动电动机转动,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来发电。水塔——水塔的工作原理: 利用吹进来的风与由上洒下来的水形成对流,把热源排走,一部分水在对流中蒸发,带走了相应的蒸发潜热。从而降低水的温度。
2、参观实验室——各设备模型
参观完电厂后知道了发电的大概流程,电厂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四个能量形态的转换过程,首先煤的化学能经过燃烧转变为热能,这个过程在锅炉内完成;再是热能转变为机械能,这个过程在蒸汽轮机中完成;最后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电厂中使用的煤得先磨成煤粉,再送入炉膛燃烧。锅炉中使用的水必须得经过化学处理,燃烧后的烟气也要经过除硫除尘处理。做功后的乏汽在进入锅炉重新加热前先要冷却,所以还得流过凉水塔冷却。热电厂有两大标志性建筑:烟囱,凉水塔。有三大设备: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当然还有数不清的管道。但具体各个设备的具体功能及应用是在一校电力系试验时和动力系实验室听了两位老师讲解后才了解。以下是各个设备的的具体功能。
1、汽轮机部分 1.1 整机概况
汽轮机是以蒸汽为工质的旋转式热能动力机械,与其他原动机相比,它篇二:电科所实习报告
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 生产实习报告
院 系:信自学院自动化系 班 级:xxx 学 生:xxx 学 号: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 二○一二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 前言....................................................................................1 1.1 实习的时间和地点.............................................................1 1.2 实习的目的和意义.............................................................1 1.2.1 实习目的......................................................................1 1.2.2 实习意义......................................................................1 第二章 实习单位简介.....................................................................3 2.1 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3 2.1.1基本情况.......................................................................3 2.1.2 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5 2.1.3 科技成果产业化...........................................................6 2.1.4 研发条件与基础能力建设明显增强.............................7 2.2 实习单位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8 第三章 实习内容.............................................................................9 3.1电器元件介绍......................................................................9 3.2 实习单位的主要自动化生产流程....................................12 3.2.1 机加工车间.................................................................12 3.2.2 低压车间.....................................................................13 3.2.3 高压车间.....................................................................13 3.2.4 自动化车间.................................................................13 3.3柜子类型及作用.................................................................13 3.3.1低压车间的柜子..........................................................13 3.3.2 高压车间的柜子..........................................................15 3.3.3 自动化车间的柜子......................................................16 3.4 本人参与的具体工作......................................................17 3.5 对现有设备和系统的改进构想.........................................21 第四章 实习总结和体会................................................................22 参考文献.........................................................................................25 附录 实习日志...............................................................................26 i ]期日取选[第一章 前言 1.1 实习的时间和地点
实习时间:2012年6月25 至 2012年6月29日 实习地点:昆明兴三方科技有限公司 1.2 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1.2.1 实习目的
使得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对实习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学习,可以提高学习对本专业真的了解和认识,增加学习兴趣和增强专业自豪感,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
1.2.2 实习意义
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平台与外界事物接触,不至于使我们只会读死书,死读书。实习对我们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加强劳动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生产实习培养了我们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以及生产现场中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并培养我们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生产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了我们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产实习是与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中,]期日取选[生产实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生产实习区别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领会,而生产实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向生产向实际学习。通过现场的讲授、参观、座谈、讨论、分析、作业、考核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来巩固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获得在书本上不易了解和不易学到的生产现场的实际知识,使我们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最重要的是使我们对自己的不足有了了解,使我们在大四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把握自己的努力方向。2 ]期日取选[第二章 实习单位简介 第二章 实习单位简介 2.1 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 2.1.1基本情况
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61年,是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的多专业、综合性电工科研院所,全国电工产品高原环境技术研究归口单位。1999年转制为科技型企业,2000年完成企业法人登记,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我所占地17617平方米,科研生产用建筑面积9416平方米。经营性固定资产1950万元。近年新建标准厂房2500平方米,添置了先进的制造和试验设备。建成了年生产能力达8000万元的生产基地。为进一步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力资源是本所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大的资源。在国家各部委、云南省、昆明市政府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经过40年余年的建设,研究所拥有一个创业、创新意识强的领导集体和一支优秀的科研生产技术队伍。在168名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占70 %,其中高级职称29人,教授级高工2人。新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省技术创新人才2名。多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和研究课题;拟定、编制了数十个电工产品高原环境技术指导性文件和国家、行业标准;相继开发出数十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自动控制设备及高原型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并取得两项专利。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技项目40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40余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各类协会、学会交流论文、学术报告30余篇,有10余篇论文获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论文奖。
昆明兴三方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是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为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和市场竞争需要而组建的有限公司,其股东由昆 ]期日取选[篇三: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认知实习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认知实习报告
班级:电气 学号: 姓名: 教师:
一.实习目的: 经过两个学年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并掌握了电气专业的知识。然而实践出真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明确电气专业的学习方向,以及了解电气产业在实际生产中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我们进行了此次专业认知实习。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
1.2013.7.5下午 海南金盘(武汉)、高新热电厂讲座 2.2013.7.5晚上 长江动力讲座 3.2013.7.6上午 海南金盘(武汉),高新热电厂参观实习4.2013.7.6下午 长江动力参观实习5.2013.7.6晚上 强磁场中心讲座
三.实习经过:
期末考试过后,我们开展了认知实习。本次实习,在热浪中开始,在暴雨中匆匆结束。实习时间很短,而且因为大暴雨,强磁场中心的实习被取消掉,但大家依然学到了许多实践知识。1.第一课
实习在7月5号下午拉开帷幕。5号天气很闷热,但大家热情不减,早早来到了西九502报告厅。下午的报告会首先是宣读安全准则,老师列出了注意事项。因为是“真枪实战”,所以安全是第一位。佩戴安全帽,着装整齐得体,不能穿拖鞋,女生扎好辫子等。
之后海南金盘电气(武汉)公司,以及高新热电厂也就他们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方向做了展示。同时对第二天的实习做了初步的介绍以及对安全事项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亲临生产第一线,必要的准备以及安全事项的考虑是良好高效生产的基础。这是这次实习给我们上的“第一课”。2.细片变厚桶
6号一早,下起了大雨。给实习带来了一丝凉意。上午的任务是海南金盘(武汉)公司和武汉高新热电厂。
8:45的校车,可是几位同学迟到,一直拖到8:55才发车。这也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不能迟到。不论是平时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都要严格遵照时间表,不得迟到。迟到,不仅耽误自己的时间,更是耽误他人的时间,也会使得工作的计划安排被打乱,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金盘电气公司的讲解人员非常有激情,这也是我们的第一站,所以大家听的都很认真。讲解员首先带领我们来到车间的入口,首先引入眼帘的是的一圈圈绕起来的具有金属光泽的物体,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硅钢片。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我们上电机学课程时,经常提到的硅钢片。有同学想伸手去磨,感受一下什么是硅钢片,工作人员立马提醒说到不能用手去摸,因为硅钢片特别薄,只有几毫米,甚至0.35-0.5毫米厚,却非常锋利。工作人员讲解到,金盘电气总部在海南,可是变压器生产却选在武汉,就是因为硅钢片的原因。因为硅钢片的原材料生产主要在武钢,所以考虑到市场因素,节省运费,所以选址在武汉。在车间里,我也观察到,车间的工人都是用叉车来运输硅钢片,一桶硅钢片大约重1吨,这足以表明长距离运输成本之高。接着我们看到的是硅钢片的切割流程,轰鸣的机器声下,我们看到一块块成型的硅钢片完整的堆叠在一起。对应于不同的变压器有着不同的硅钢片类型,包括厚度以及形状等等。沿着车间走,我们又看到了成型的蓝色电枢,仔细一看,都是有薄薄的硅钢片一层一层堆叠而成。讲解员对我们讲道:“电枢转自的铁心就是有硅钢片堆叠而成的。”这时,大家都怨声载道起来:“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原来在《电机学》考试中,有一道考题是问电枢以及磁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好多同学都没有答出来。其实,这个知识点是学过的,可是大家没记住,就是因为没有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导致知识点遗忘。由此,我们也知道了,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死记是没用的,真正投入上实际运用,知识才会成为自己的。继续前行,我们看到了红色圆筒形的变压器。讲解员还就三相,一次侧,二次侧的安放位置等知识分别考验了一下我们。观看时,我注意到变压器外侧一圈一圈的物体,询问讲解员那是什么,他告诉我那是绝缘子,具有足够的电气绝缘强度和耐潮湿性能。平时做火车时,看到火车上方的电线节点处都是这样的绝缘子,都是为了增加爬电距离的。路过一个成型的变压器时,讲解员拿着一块变压器的型号牌给我们做了深入的讲解,让我们能看懂变压器的型号。s代表三相,c代表变压器的绕组为树脂浇注成形固体,500是指500kva,10kv/0.4kv表示一次侧电压10kv,二次侧电压400v。最后我们看到了烧制树脂的流程,有两台很大的烧制仪器,我注意到都是德国huber公司进口过来的。看来,工业生产的国际合作是越来越密切了。当然,这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也要加强合作与交流。3.黑煤化亮电
结束了金盘电气的参观后,我们又来到了高新热电厂。一下校车,远远的,就看见了一个高高的烟囱,吐着滚滚白烟。
高新热电厂建筑物比较老旧,但是内部技术与研究项目却是最新的。内部有特高压户外试验场、高电压计量大厅、系统暂态实验室等。
刚进门,每个人就分发了一个安全帽,因为这里是高压研究,所以存在危险因素,安全帽是必须的。安全帽很厚重,戴着有着十足的安全感。
首先看到的是特高压户外试验场,因为刚结束在金盘电气生产变压器的参观,因此我们对于变压器仍有着较浓的兴趣。之前看到的是变压器的生产过程,现在看到的就是其实际运用。因为是特高压试验,所以我们见到的变压器也非常大。讲解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此y型变压器,一次侧与二次侧的区分,并说此处的电就可以直接输送出去供用户使用。
随后,我们跟随带队老师进入了厂房。还未踏进厂房,震耳欲聋的机器运转声就传来,以至听不到老师讲解的内容。车间有些陈旧,但内部设备,机组非常庞大。一层巨大的发电机组迅速的运转着,运输蒸汽以及燃料的管子诠释着能量的转化。紧接着,我们又来到第二层。通过的楼梯非常陡而且窄,扶手上也布满了灰尘,可见热电厂内工作条件的艰苦以及因烧煤而致的严重污染。但就在这艰苦的条件下,工人们为广大市市民输送着电能。刚爬上二层,映入眼帘的是两台绿色的汽轮发电机组。机组很大,乍一看,像一个火车头。这就是我们做《电机学》习题时碰到的汽轮机了。内部的转子飞速的转着,产生震耳的噪声以及巨大的热量。但就在这噪声与热浪中,交流电就已经源源不断的产生了。之后我们来到了调控室,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技术员们正盯着显示屏,观察着周边地区用电情况以及故障存在情况等。在其身后,我们看到一个模拟板,上面有着电厂各个部门,生产车间的运行的示意图。其边上有着led灯,显示着运行情况,一旁还显示着无故障运行天数。
之后,我们来到了燃料生产基地。因为下雨,地上都是积水,然而因为运煤,烧煤,积水都成黑色的了。我们先进入到煤粉生产车间。内部弥漫着热腾腾的蒸汽,眼镜都模糊了。我们的右方有一个漏斗形装置,里面有有融化的液体向下流,好像是铁水,散发着热量,闪耀着刺眼的光茫。同时,煤块被送入磨煤机而磨成煤粉,并送入热空气来干燥和输送煤粉。形成的煤粉与空气混合,经分离器分离后,合格的煤粉经过排粉机送入输粉管,通过燃烧器喷入锅炉的炉膛中燃烧。步出煤料基地,就看到一排铁轨,以前运煤都是通过火车皮来运送的,可是现在铁轨边已是杂草丛生。新技术已经取代了旧式运输环节。铁轨的尽头,我们看到巨大的烟囱吐着浓浓白烟。据介绍,以前高新热电厂在武汉是一个排污大户,废水、废气是主要污染源。但几年前,公司进行改造,对废气进行脱硫处理,使得灰黑色的浓烟转化为了白色的低污染烟。同时,对废水也进行处理,公司正想环保型企业迈进。高效,低耗,环保这也正是任何一家企业发展的目标。4.水火今交融
冒着大雨,大家艰难的向长江动力公司前进。长江动力公司离学校很近,但是因为雨太大,我们走了大约一个小时才到。相对于上午参观的热电厂,长江动力公司规模更大,而且厂房也要新一些。
到了公司大家的裤子鞋子都湿了,而且已经迟到好一会儿了。戴好白色的安全帽,大家就排着队前去参观了。车间很大,闷热的空气下,很多台数控机床在轰轰作响,也有冲床在工作着,工人们辛勤的打磨,缠绕,运送材料,娴熟的操作着。工厂里面,我们看到长条型的铜块,原来都是用于电机里定子绕组线圈、转子轴套和压圈、以及电机引出线等。没想到铜线是那么粗,那么厚。但转念一想,在实际中,汽轮机中产生的电压很大,为了减小电流,降低损耗,横截面积铜块做成导线是必须的。参观完通篇生产地后,我们又来到制造车间——汽轮机
第四篇:余热发电工作标准
余热电站车间主任工作标准
为进一步强化余热车间生产现场的管理,规范各岗位人员的行为,和旋
窑中控做好沟通协调,确保人身设备安全,确保机组良好运行,发电最大化.依照电力安全生产规程.结合实际工作,特制定以下工作标准: 一 核实每班各岗位人员是否到位,工作状态是否良好.二,检查主机及辅机设备是否运行良好,若有异常情况及时组织人员处理.三,核对运行参数, 1,汽机温度是否在290度以上,主汽压力在1.0Mpa以上,过冷度控制在3度范围,循环水温和后汽缸排气温度是否相差8-15度,凝结水泵电流7-8.5A.射水泵电流63-70A,循环水泵电流285A-265A,润滑油压0.055-0.16Mpa,安全油压 0.97Mpa,事故油压0.09Mpa,脉冲油压0.51Mpa,主油泵出口油压1.0Mpa,轴瓦震动在30um以下,轴向位移0.4mm,主保护装置是否投入,备用泵是否联锁,轴瓦温度80度.2,锅炉进口与出口温度 SP炉进口280度以上,出口在190-205度,AQC炉进口在350度以上,出口在85-110度.锅炉负压是否正常,蒸汽量是否与烟汽温度相匹配,AQC拉链机电流是否在7.0-9.0A,润滑是否到位,有无异常响声,SP炉震打装置是否工作良好
3,电气:功率因数0.8-0.95 发电机线圈温度130度以下.发电机铁芯温度120度.4,化水:1.炉水品质是否合格,SP炉硬度小于等于30umL/v 电导小于等
于10us/cm PH 8-11 除盐水指标 硬度小于等于10umoL/L 电导 小于等于10umoL/L
PH 8-11 凝结水指标
硬度小于等于10 电导小于等于10
PH 8-11 循环水指标
硬度小于等于900mg/L 导电小于等于1700us/cm PH 7.0-8.8 绿离子小于100mg/L 钙离子小于630mg/L 浓缩信数小于等于2.5 总磷 3-5mg/L 5,真空泵是否运行.6.锅炉硬度电导高的情况下,连排是否打开.四,工作人员和设备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巡视期间巡视人员是否按规定配戴安全帽,灭火器是否具备及完好状态 五,和旋窑中控操作员沟通,寻找最佳点,达到双赢.六,确保成果导向,把每日发电量分配到班产36700Kmh,台时4600Kwh 七,卫生标准,严格按公司卫生标准达到车间卫生9.0分以上.控制室卫生9.5分以上.九,完成领导交代的临时性任务.十,按照培训计划组织车间人员进行学习.汽机工作标准
汽机操作员在当值期间应严密监视各项数据的变化,并对操作规程,安全规程,重要运行参数熟悉,要严格按照规程统一操作,随时与锅炉操作员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依据蒸汽品质调整负荷,运行参数: 1.汽轮机
型号: 额定转速: 高压进气参数: 低压进气参数:
BN5.5-1.5/0.35 3000r/min
额定功率: 临界转速:
7500KW 1580~1630r/min
P1=1.5MPa
T1=300°C
Q1=30.6t/h(最大35.3t/h)P2=0.35MPa
T2=95°C
Q2=3.5T/h(最大4t/h)
2.辅机运行:过冷度控制在3度范围,循环水温和后汽缸排汽温度是否相差8-15度,凝结水泵电流7-8.5A,射水泵电流63-70A,循环水泵电流265-285A,润滑油压0.055-0.16Mpa 安全油压,0.95-0.99Mpa,事故油压0.09Mpa, 脉冲油压0.51Mpa,主油泵出口油压1.0Mpa,轴向移位0.4mm,主保护装置是否投入.备用泵是否联锁。3.汽轮机起动、运行标准(1)负荷限制规定:
1)下列情况下,允许汽轮机可带额定电功率长期运行: a.蒸汽压力降到1.35MPa(绝对),蒸汽温度降到290°C时,冷却水进水温度不超过25°C。
b.冷却水进水温度升高至33°C,但应满足下列条件: c.蒸汽参数不低于额定值;
d.冷凝器保持计算的耗水量;
2)后汽缸真空低于-0.0867MPa时,机组应减负荷运行;真空降至-0.0733MPa时,负荷应降至零;真空降至-0.0607MPa时应事故停机。
.降负荷前应通知各有关部门做好准备。各辅助油泵进行试验,试验盘车装置电机。
.检查主汽门、补汽门和调节汽阀阀杆有否卡涩现象。降负荷时,随时注意机组的膨胀及振动情况。
密切观察凝汽器热井水位,注意调整主凝结水再循环管道上的阀门开度。
注意检查调节汽阀有否卡涩。如调节汽阀卡住而且不能在运行中消除时,应逐渐关闭主汽门或电动隔离阀,减负荷停机。
负荷减到零,得到“解列”信号后,打闸关闭主汽门,将自动主汽门手轮关到底,检查主汽门是否关闭严密。当补汽阀投入时,应先将补汽阀关闭,检查关闭严密后,再“解列”关主汽门。
停机降速过程中,应注意电动(备用)油泵是否自动投入运行,否则应手动起动电动(备用)油泵,维持润滑油压不低于0.050MPa(表)。在汽轮机减速过程中,同时降低凝汽器的真空度,其方法是缓慢打开凝汽器抽空气管到射水抽气器间管道上的放空阀。凝汽器真空降至-0.04~-0.03Mpa,转速降至500r/min时,停止向轴封供汽。在汽轮机转速及凝汽器真空降低过程中,不可过早停轴封供气,否则冷空气将自轴端进入汽缸,使转子和汽缸局部冷却,严重时会造成轴封摩擦
和汽缸变形。
转子完全静止后,立即投入盘车装置。盘车期间切换为润滑油泵运行。汽缸金属温度(调节级后)降为250 °C后,改为定时盘车,直至汽轮机完全冷却(汽缸金属温度低于150°C)。盘车投入前,关闭射水抽气器,停下凝结水泵。
转子静止1小时后,后汽缸温度又不超过50 °C时,停用循环水泵。以后盘车时,改用备用水源向冷油器供水。
冷油器出口油温降至35 °C以下时,关闭冷油器水侧阀门。关闭汽水管道上的所有阀门,打开直接疏水门。关闭通向汽缸本体的疏水门,严防漏汽进汽缸内。
化水运行工作标准
化水运行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为锅炉提供足量,合格的除盐水,并根据取样和化验结果及时给锅炉加药,确保水质量合格.当班期间应巡视二次所属设备运行情况,并检查循环水池水位,根据情况及时补水,当发生事故隐患时应根据规程要求及时进行处理,并立即向班长汇报,制水时定时测定阳床,阴床水质,然后确定再生时间,再生前确保酸碱罐内酸碱是否够用,如果剩余不多,立即通知领导购买.1.炉水测定标准:硬度小于30umoL/L.碱度小于等于2.0umoL/L 磷酸根:6-16
PH:25度时8-11 炉水不合格通过控制给水标准,加药,排污来控制调整.2.除盐水控制指标: 电导小于等于1.0us/cm 硬度小于等于10umoL/L 3.凝结水控制指标:DD(电导)小于等于10us/cm YD(硬度)小于等于10umoL/L 4.给水标准: YD小于等于30umoL/L
DD小于等于10us/cm 5.化验循环水,根据水质情况合理加药,排污,严格控制水质量标准,根据浓缩倍数适当调整排污量,减少水量损失.降低补水率.循环水控制标准:总磷:3-5mg/L YD:小于等于900mg/L JD小于等于500mg/L DD小于等于1700us/cm PH:7.0-8.8 CL小于等于100mg/L 钙离子小于等于630mg/L 浓缩倍数小于等于2.5 6.再生时各参数标准:再生前进行反洗15min,确保除氧器水位不低
于1.2m.疏水箱不少于半箱.除盐水箱水位2.7m以上.然后通知汽机人员关闭除氧器进水阀进行再生.再生时再生剂流量控制HCL:0.3-0.4立方米/h.NaoH.0.3立方米/h 再生水流量控制在3.2立方米/h.HCL用60cm NaoH用45cm.然后进行量换40-60min 正洗时确保原水压离0.2Mpa左右,一般进行15min.当阳床硬度小于10umoL/L PH 4-5 阴床:YD小于10umoL/L PH:7-8 DD小于等于10us/cm时阴床出水。
7.化水运行人员应熟悉所有的化水设备的操作,调整,维护及事故处理,当发生隐患时,能及时并准确的找出问题所在,并处理,当无法处理时应立即同志当班班长或检修人员处理,并记录.电气工作标准
电气操作员在当值期间应严密监视各项数据的变化,查看各参数是否在规定范围之内,励磁电压(41-138.5V)励磁电流(121-295A)有功,无功,恒功率(0.8-0.95)最高运行电压不应高于额定值110%,发电机正常运行频率保持在50Hz,正常变动范围为正负0.2Hz,最大偏差不得超过正负0.5Hz.此时发电机可带额定负荷运行,禁止升高或降低频率运行.运行中的检查,在巡检设备的过程中,对电机检查轴承温度,振动,轴承润滑是否良好.地脚螺丝是否有松动,接地是否良好.检查发电机碳刷是否有无打火.定期对所维护的设备保养加油,并做好记录.1.主要设备电流:
凝结水泵电流7-8.5A
射水泵电流63-70A 循环水泵电流265-285A
低压给水泵4.5A 高压给水泵140-154A
AQC拉链机电流7.0-9.0A 2.发电机各部分温度的规定:(1)发电机定子线圈、铁芯最高允许温度分别为130°C。(2)转子线圈最高允许温度为130°C。
(3)发电机额定冷却风温出入口之差为40°C,其最低进风温度应以空冷器不凝结水珠为标准;通常凝结水珠的温度在20°C左右。3.发电机运行中的监视和维护
发电机运行中除按本规程5.3.2的要求进行有关检查外,还应检查以下各项:
(1)发电机进出口风温在规定范围。(2)发电机各部应清洁,周围无杂物。
(3)从发电机窥视孔对内部进行检查,不应有电晕及凝结水珠,线圈无变形,内部清洁无异音。
(4)所有炭刷接触良好,无过短、冒火、发热、卡住、破碎、跳动及迅速磨损现象。
(5)发电机引出线各接头应牢固,主开关、励磁开关刀闸不应发热、变色。(6)风冷室内无杂物、水及凝结水珠现象。
(7)每班应检查一次10KV母线与励磁回路绝缘情况,在励磁回路工作时不要进行测量。
运行中发现炭刷长度已达到或接近使用极限时,应及时将其更换(炭刷接触面至炭刷铜辫的长度小于或接近总长的1/3),更换时应注意下列各项:
(1)更换炭刷时应站在绝缘垫上,使用工具手柄应用绝缘物包好,不得同时触及不同极性的导体,或一处触及导体、一处触及接地部分,以免造成接地短路。(2)更换炭刷时要扣紧袖口,注意不使衣服及拭布被转动的部分挂住。(3)更换炭刷不应将两块炭刷同时提起,应一块一块的进行更换,并将炭刷表面打磨光滑,其接触面积不得少于70%。
(4)更换炭刷时应先提出炭刷后方可拆压辫螺丝,安装时相反,所用炭刷型号必须一致。
(5)每班更换炭刷的数量不得超过全部炭刷的1/3。
(6)更换炭刷应由有经验的人员进行操作,执行工作时应严格执行《安规》中的规定。
锅炉工作标准
(一)锅炉运行值班人员的职责
1.运行人员的任务就是要保证运行参数的稳定和绝对安全。为做到上述两点,要求余热锅炉的运行人员必须随时监视运行工况的变化,主要是监视汽压、汽温、水位、以及汽水品质。汽水品质不可忽视,汽水品质不合格易造成受热面结垢、积盐、恶化传热,严重的还会引起超温爆管。
2.在余热锅炉正常运行中,要求每班至少进行4次全面巡视检查,如果发现异常,应该及时处理。一般巡视检查的范围包括余热锅炉房内的全部设施,对巡视检查出的问题,除及时处理外,还需做好记录,以备查用。
3.余热锅炉运行数据日常记录工作是每小时进行一次。记录的目的在于分析运行情况,合理进行操作,判断事故的隐患。
(二)汽压调节
保持汽压稳定是余热锅炉运行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汽压过高,会引起安全阀的频繁动作;余热锅炉汽压波动太大,则不能满足汽轮机运行的要求,同时也可能引起锅炉本身发生事故。因此运行人员必须密切注视运行压力的变化,做到勤与水泥生产操作人员联系,勤与汽轮发电机操作人员联系,根据烟气温度、流量调整发电负荷,保持汽压稳定。
(三)位监测
水位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冲洗水位计是一项基本功。为了清洁水位计玻璃板,便于观察水位,并防止水汽连通管堵塞,以免运行人员被假水位现象所迷惑而造成汽包缺水或满水事故。冲洗水位计的操作步骤是:
(l)全开水位计的放水阀,冲洗汽联管、水联管和玻璃(石英)管;
(2)关闭水位计水侧旋塞,冲洗汽联管和玻璃管;(3)关闭水位计汽侧旋塞,开水侧旋塞,冲洗水联管;(4)开汽侧旋塞,缓慢地关闭放水门,此时水位应立即上升至冲洗前正常水位,并有轻微波动;
(5)如冲洗后与其它水位计校对,发现水位计发现异常,应当重新冲洗、校对。
冲洗水位计时,操作要缓慢,不可同时关闭上部的汽阀和下部的水阀,以免玻璃管剧烈冷却。操作人员要有切实的防护措施,操作时面部不要正对水位计;以防玻璃管破锅炉汽包压力应控制在1.8Mpa以下,过热蒸汽1.6Mpa以下.低压汽包0.5Mpa以下,过热蒸汽0.35Mpa以下.如汽压过高,会引起安全阀的频繁动作,汽压波动大,也不能满足汽轮机运行,还可能引起锅炉发生事故,所以要严密注视压力变化,勤与中控联系,及时调整.保持汽压稳定.AQC,SP过热蒸汽低于290度,低压过热蒸汽低于140度.应开启疏水,联系中控提高烟温,避免蒸汽带水,发生水冲击.汽包水位,低于正常水位,避免负荷增加,压力下降过快,造成水位突然上升,如水位过高,应立即开启紧急放水,及时调整.锅炉正常运行中,应勤与中控联系在保证旋窑的同时,尽可能的加大锅炉负压,还有烟汽温度,同时调整旁路来提高发电量,定期对自己所维护的设备保养加油,锅炉极度电导高的情况下,加强对锅炉排污.碎伤人。
余热电站班长工作标准
班长在当值期间对本班人员核实,工作状态是否良好.并规范各岗位人员的行为,和中控做好沟通协调,确保人身设备安全,发电量最大化,依照,电力安全生产规程,结合实际工作,定以下工作标准: 一检查主机及辅机设备运行是否良好,若有异常情况及时组织人处理.二,核对参数,1,汽机温度是否在290度以上,主汽压力在1.0Mpa,循环水温和后汽缸排汽温度是否相差8-15度.润滑油压0.055-0.16Mpa,安全油压0.97Mpa,事故油压0.09Mpa,脉冲油压0.51Mpa,主油泵出口油压1.0Mpa,轴瓦震动在30um以下,轴向位移0.4mm,主保护装置是否投入,备用泵是否联锁.三,锅炉进口,出口温度:SP炉进口280度以上,出口在190-205度,AQC炉进口在350度以上,出口在85-110度.锅炉负压是否正常,蒸汽量是否与烟气温度相匹配,AQC拉链机电流是否在5.2-6.0A.润滑是否到位.有无异常响声.SP炉震打装置是否工作良好.四,电气,功率因数0.8-0.95,发电机线圈温度90度以下.发电机铁芯温度85度.五,真空除氧器是否运行
六,锅炉硬度,电导高的情况下,连排是否打开.七,工作人员和设备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巡视期间巡视人员是否按规定配戴安全帽.八,确保组班发电量,严格按公司卫生标准达到车间卫生9.0分以上.控
制室卫生9.5分以上.1. 主持班前会,核实本班出勤人员,了解设备运行情况:传达车间当天工作安排意见,班组成员按时签到并能自觉检查各岗位设备运行情况;主动与交班班长交流沟通,掌握有无异常运行方式及所采取的措施。2.(1)填写接班记录,安排本班工作:正常履行交接班手续,按照车间“卫生管理制度”的分工和标准安排各岗位人员打扫卫生;根据锅炉运行参数适时调整汽轮发电机组的负荷,保证稳发多供;对存在的设备缺陷报告车间主任,并能采取措施,保障设备安全运行。(2)与中控联系了解水泥线生产情况,并通报电站生产情况:定时与中控人员联系,报告余热锅炉的温度、压力,协调负荷增减的趋势,优化余热发电系统的最佳运行方式。不主动联系或调整不及时,每次成长赞助10元、俯卧撑10个。3. 巡回检查锅炉、汽机、化学、电气各专业设备;按照各专业的巡回检查路线图,对各专业的主要设备进行定时检查,发现设备安全隐患及缺陷,应立即采取正确的安全措施并汇报车间主任;监督各专业进行设备的定期切换试验,随时掌握主蒸汽温度和压力、负荷、真空等重要运行指标。4. 了解各专业现场安全措施执行情况:(1)正确地和安全地组织工作,监督本班人员正确使用劳保用品和安全用具。(2)协助车间或公司组织的安全检查活动,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落实整改。(3)对本班组当班期间所发生的异常、障碍、未遂及事故,要及时记录和上报,保护好事故现场并组织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杜绝类似事故的重复发生。5. 坚守岗位:班长值班期间不得擅自离岗,外出巡检时应指定电气或锅炉专业的主操作员临时负责,并保持与控制室联系畅通。6. 根据锅炉出力,保证机组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余热发电必须依附熟料线的生产情况,而锅炉进口烟气量是影响其出力的关键,只要熟料线运转率正常,应保障机组具有最佳运行方式。7. 负责统计本班发电生产主要经济指标:在确保当班期间不发生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同时,保证班发电量不低于机组经济负荷即8MW、自用电率小于8%,保持一定的先进指标。在车间开展的小指标竞赛中,对成绩突出者报公司给予奖励;在每旬评比最后一名交成长赞助5元、俯卧撑5个,月度考核最后一名交成长赞助10元、俯卧撑10个。8. 服从上级命令,做到令行禁止:积极参加公司或车间召开的有关会议,及时向班组成员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工作上服从车间的统一指挥,遵守调度命令,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不按时参加或违犯相关纪律,每次成长赞助5元、俯卧撑5个。9. 组织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和读书学习,并能与班组成员共同成长:在班组中经常开展相互学习,自觉提高专业水平,能正确指导工作,保持头脑清醒处理意外事件;主动进行事故预想,把可能发生的异常、障碍及时消除,防患于未然。10.例行班后会:在交班后组织班后会,及时通报本班安全生产情况,欣赏班组成员,查摆不足和问题,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没按规定组织班后会或不认真执行,每次成长赞助5元、俯卧撑10个。
余热电站运行班长日常工作标准
第五篇:国电华北电力有限公司发电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标准(试行)
国电华北电力有限公司 发电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标准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发电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管理方针。按照“关口前移、闭环控制”的原则,实行技术管理责任制。
第二条 生产技术管理是发电企业生产设备安全、经济、环保、可靠运转的重要基础。为规范和加强国电华北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所属发电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理顺管理体制,结合点检定修、运行集控及项目管理的体制,特制订本生产技术管理标准。
第三条 发电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应当贯穿整个生产流程的全过程,公司所属发电企业在发电设备设计、选型、安装、调试、验收、运行、检修、更新、报废等各个阶段均应执行本标准,使各项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准备、实施、分析、验收、总结等各个步骤更科学、有效、规范且具有可追溯性。
第四条 各单位应根据本标准要求制订和发布本企业的有关基础管理、设备管理、运行技术管理和检修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不断探索更新,认真归纳总结,使之不断完善,逐步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做到技术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以适应和促进生产技术的进
-2-步和发展。
第五条 发电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应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积极推行EAM、MIS、点检系统等管理系统,资料共享,提高效率。
第六条 严格执行上级单位技术监督、电力设备可靠性等各项管理规定,完善技术监督、可靠性分析等生产技术管理体系。
第七条 发电企业应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每年进行重大危险源定级评估。制定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并按规定进行演练。
第八条 发电企业应制定安全性评价、节能评价、环保评价、技术监督评价等滚动规划,健全完善工作体系、制度,按期按规定进行评价,并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注重实效,以保证机组设备安全、环保、经济、可靠运行。
第九条 发电企业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成本管理暂行办法》、《国电华北公司生产费用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加强生产费用管理,规范生产费用统计分析工作,实行好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促进企业节支创效。
第二章 生产技术基础管理
第十条 发电企业生产技术基础管理工作应包括以下几
-3-个方面:技术标准和规程管理、台帐资料管理、技术培训管理、生产信息管理等。生产技术管理资料管理遵循以电子版为主,印刷版为辅的原则。
第十一条 技术标准和规程管理
(一)发电企业的技术管理部门应收集国家、行业和上级主管单位颁发的有关标准、规程、导则、规定、制度、反事故措施和管理办法,分专业定期交资料室归档保存,并及时更新、完善,保证资料室存有最新管理标准。并加强文档资料电子化管理,便于相关人员查阅。
(二)发电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本企业的标准、规程、规定、制度或实施细则等,并经主管领导签字后生效,发布执行。
(三)当设备、系统、逻辑发生更改或异动时,应及时办理异动手续。
(四)发电企业至少每两年修订一次本企业制定的规程、规定、标准、制度和实施细则。
第十二条 台帐资料管理
(一)发电企业应制订本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档案管理制度》,技术档案形成厂、部门、班组三级管理体系,明确档案管理的职责及分工、档案的形成、积累、管理和开发利用要求。档案按照《电力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规则》及《国有企业文件材料归档办法》进行管理。
(二)企业在新建扩建、运行检修、技术管理、设备改造、科技攻关、物资供应等方面形成的文件材料,均应按期
-4-归档。主要包括有关规划、设计、制造、安装、验收、调试、运行和检修工作的各种文件资料;主辅设备、机具、仪器的图纸和技术文件;在质量管理、技术引进、更新改造和标准、计量、监督、环保、科技攻关和科技情报管理中形成的技术文件资料等。
(三)设备更新改造、机组检修、设备系统重大试验等应在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将有关图纸、说明书、试验报告、总结等整理归档。技术资料的正本存入档案室,副本由专业保存。
(四)各专业应建立的台帐和资料主要包括: 1.通用部分
(1)职能部门、车间(分场)有关生产设备管理技术资料档案的总目录;
(2)执行的本企业生产设备管理规章制度明细表;(3)主辅机振动监督报告;
(4)机组检修计划、设备治理计划、更改工程计划、反事故技术措施计划、科技项目计划、节能项目计划、环保项目计划、技术监督工作计划等;
(5)厂家说明书和设备图纸;
(6)设备检修规程、运行规程、专业系统图;(7)设备台帐(即设备清册,含设备名称、规范、参数、及重大变更等);
(8)电站压力容器登记簿、压力容器检查检验记录;(9)热力设备及管道支吊架变形检查及调整记录;
-5-(10)管路与承压部件金属材质检查、寿命评估、老化治理记录(包括各疏水管弯头等易冲刷部位材质检查及测厚记录);
(11)设备检修技术记录(即检修台帐);
(12)设备分析(含缺陷统计分析、专题分析和月度专业分析)报告;
(13)专业技术工作总结;(14)专业检验、试验、化验报告;(15)设备异动通知单;
(16)机组检修策划、管理、验收资料,冷、热态验收报告,检修总结;
(17)需监督运行的设备、部件的详细记录及监督的技术措施;
(18)更改工程、重大非标项目的技术方案、施工方案、总结报告;
(19)设备未消二、三类缺陷记录及消缺计划;(20)机组一、二类障碍及事故分析报告;(21)备品备件清册;
(22)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评级报告;(23)重大危险源评级报告;
(24)建构筑物检测分析记录、基础沉降记录。2.锅炉专业
(1)锅炉受热面及承压部件超温超压记录、泄漏记录、原因分析及防范技术措施;
-6-(2)锅炉检查记录,受热面管子腐蚀、蠕胀、变形、磨损、过热等缺陷及处理情况;
(3)承压部件金属、化学检验报告,割管检查记录、割管金属性能试验报告、水冷壁结垢量和年沉积率分析报告;
(4)安全门定期检验校对记录和排汽试验记录;(5)空预器的腐蚀、堵灰、磨损及漏风记录;(6)磨煤机出力试验报告;
(7)除尘器修后空载试验报告及除尘效率报告;(8)输灰管线运行维护记录;
(9)储灰场大坝自然沉降定期检验记录、基准点、观测点、坡面、坝前积水、坝体检查等记录;
(10)脱硫系统运行维护记录。(11)脱硝系统运行维护记录。(12)脱汞系统运行维护记录。3.汽(燃气)机专业
(1)机组调节系统静态试验或仿真试验和超速、甩负荷试验报告;
(2)转子叶片频率测试报告;(3)机组阀门关闭时间测试报告;(4)凝汽器、加热器泄漏及堵管记录;
(5)机组大轴晃度、轴位移、各轴承及轴振动测试记录及异常分析报告;
(6)机组正常起动过程中的波德图和实测轴系临界转
-7-速值;
(7)正常情况下盘车电流值及电流摆动值记录;(8)历次停机惰走曲线记录及与典型工况下的惰走曲线对比分析;
(9)停机机组本体金属温度下降曲线及温度记录;(10)典型工况起动曲线和停机曲线;(11)DEH功能说明及操作手册;(12)机组试验档案;(13)机组事故档案;
(14)转子技术档案(转子原始资料,包括制造厂提供的转子原始缺陷和材料特性;历次转子检修检查资料;机组主要运行数据、运行累计时间、主要运行方式、冷热态起停次数、起停过程中的温度、压力、负荷变化率、超温超压运行次数和每次时间及累计时间、主要事故情况的原因和处理。);
(15)缸体、转子、螺栓等部件金属检查报告,螺栓伸长检测记录;
(16)承压部件金属、化学检验报告。4.电气一次专业
(1)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报告;(2)电气设备定期预防性试验报告;
(3)发电机护环和转子锻件的金属检验报告;(4)发电机定子绝缘监测记录;
(5)电气设备红外监测记录及定期分析报告;
-8-(6)电气设备外绝缘爬距资料;
(7)升压站所属污区等级、盐密、灰密值实测记录;(8)接地网接地电阻测试及开挖检查记录;(9)生产区域避雷设施检查记录。5.电气二次专业
(1)励磁回路绝缘监视装臵的测试记录;
(2)继电保护和自动装臵的定期检验记录报告、设备调试报告;
(3)继电保护(包括故障录波器)月度动作统计和分析报告;
(4)蓄电池的充电记录、核对性放电记录、定期测试记录;
(5)充电装臵的定期检验记录;
(6)直流系统绝缘监察装臵定期检验记录;(7)直流系统电压监察装臵的定期检验记录;(8)励磁调节器定期检验报告;(9)最新保护定值表。6.热控专业
(1)热工联锁保护装臵定期试验记录,联锁保护投退审批情况记录;
(2)自动调节装臵投入时间统计记录、定期试验记录、调节品质统计记录及动、静态参数修改记录;
(3)主要仪表定期校验记录;(4)事故顺序记录仪定期试验记录;
-9-(5)DCS系统抗射频干扰能力测试记录;
(6)DCS测点接入率统计记录、完好率统计记录及定期试验记录;
(7)DCS供电系统定期切换试验记录;(8)DCS接地系统定期测试接地电阻记录;(9)DCS时钟定期校准记录;
(10)DCS系统主要模件、主要控制器、通讯网络冗余、定期切换试验记录;
(11)DCS环境温度、湿度、灰尘定期测试记录;(12)DCS(含工程师站、操作员站、历史站、CRT、LCD、机柜等设备)滤网定期清洁更换记录;
(13)DCS工程师站使用记录;(14)最新保护定值表。7.化学专业
(1)化学监测日报、月报、季报和总结;(2)化学仪表校验记录;
(3)水质全分析记录,油质分析记录;(4)燃煤、燃油分析记录;
(5)氢气纯度、湿度检测分析记录;(6)锅炉烟气检测分析报告;(7)进厂化学药剂质量检查记录;
(8)脱硫废水、工业废水处理及外排废水分析记录;(9)停用设备保养措施及实施情况记录。8.燃料专业
-10-(1)接卸煤设备、报警装臵、自动保护、闭锁装臵试验记录;
(2)铁路调车信号、通信和闭锁装臵试验记录;(3)煤场及输煤系统等生产环境煤尘检测记录;(4)油泵房内可燃气体测试记录;
(5)贮油罐本体及基础情况检查记录,贮油罐安全附件试验记录;
(6)油区防雷设施及防静电设施检查记录、接地电阻测试报告;
(7)燃油存量及盘点记录;
(8)煤场存煤煤种、煤质、煤量等记录及每次盘点记录;
(9)燃煤的掺配管理制度。第十三条 技术培训管理
(一)发电企业要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机制,制定本企业《生产人员培训管理制度》,实现生产人员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企业技术培训应建立健全厂、部门、班组三级培训网络,明确各级培训人员的职责及权限。
(三)按编制企业生产培训规划及培训计划,经主管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对运行人员进行仿真机培训是必须项目。
(四)从事运行、点检、特殊工种等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五)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技术、技能竞赛,以竞赛促培训,努力提高生产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第十四条 生产信息管理
(一)发电企业应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手段,不断完善MIS、SIS、EAM、绩效管理、耗差管理、生产任务等管理系统,不断提高生产指标、技术监督、缺陷管理、可靠性管理、计量管理、检修管理、物资备件管理、能耗分析等的管理水平。
(二)发电企业应设立专门机构对DCS等生产控制系统进行监管,确保安全可靠。企业的MIS等管理网络只能从DCS等生产控制系统中提取必要数据,严禁向DCS等生产控制系统传输数据,且必须按相关规定采取设臵防火墙等可靠的隔离手段,严防病毒从MIS传入DCS等生产控制系统。
第三章 设备管理
第十五条 发电企业设备管理应推行点检定修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以强化设备寿命管理为主线,以全过程管理工作为基础,以落实各级人员责任制为核心,建立健全设备管理规章制度,使设备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备分工(责任制)、设备定期检测分析、设备检修、设备缺陷、设备维保周期(有效期)、设备润滑、设备异动、反事故技术措施、设备更新改造、备品备件、技术监督、设备可靠性、技术进步及科技项目等管理。
-12-第十六条 设备分工(责任制)管理
(一)发电企业应制订《设备分工管理规定》,落实设备管理责任制,做到全部设备(系统)都有责任部门、责任人。设备部(生技部)、车间、班组应参照本企业《设备分工管理规定》制订本单位设备分工管理办法,做到台台设备落实到人、责任到人,并随人员的变更及时变更。
(二)《设备分工管理规定》应根据设备专业属性、功能和明显的现场界面划分,并应考虑设备管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一般情况下宜将专业属性和功能上不可分离的最小单元的设备归属一个单位管理,最大限度地从管理上避免责任不清、推诿扯皮。
(三)外包给其它单位负责运行、维护、检修的设备及系统,发电企业应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和设备管理责任人,严禁以包代管。
第十七条 设备点检分析管理
(一)发电企业应明确点检人员是设备管理责任人,制定设备检查周期、检查项目、检查标准、检查方法等,对每台设备进行跟踪检测,并做好记录和统计分析,掌握设备劣化趋势,控制设备健康状态。积极开展精密点检、状态检测技术和诊断分析技术的研究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应用。
(二)发电企业应开展设备异常分析工作,制订本企业《设备异常管理标准》,根据点检结果做出趋势分析,对出现的异常,由点检人员负责分析并编写《异常分析报告》,-13-其内容应包括异常现象描述、异常原因分析、可能引起的后果及应采取的对策等。对不安全现象早发现、早准备、早处理,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设备管理部门每月组织检修、运行专业人员进行设备分析,结合设备缺陷分析、主要异常分析、运行定期分析、设备检测统计分析(振动、红外测温、油质等)及技术监督发现的问题,分专业对设备状态进行评价,明确下一阶段的点检重点、消缺重点和工作重点。
第十八条 设备缺陷管理
(一)发电企业应制定本单位《设备缺陷管理实施细则》,明确缺陷分类及各类缺陷处理时限的要求。对重大缺陷、需要降负荷、停机处理的缺陷,要及时向公司安全生产部和调度局汇报并提出消缺申请。
(二)要定期对缺陷发生情况分别按缺陷类别、发生原因分专业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消除情况和遗留缺陷进行汇总,对重大缺陷和频发缺陷要进行专题分析并制订解决办法。
(三)对于短期内不能消除的缺陷,应制订消缺的技术组织措施,落实方案、备件、材料,具备条件时及时消除,各专业应在批准的消缺时间内对本专业设备进行必要的检查或维护。
(四)设备缺陷从填报、确认、消除、验收到终结实行计算机系统全过程管理。
第十九条 设备维保周期(有效期)管理
(一)发电企业应按技术监督规程、计量法规、锅炉压力容器监察检验规程等要求,对高温高压部件、仪器、仪表、压力容器、电气绝缘等严格按周期进行定检或校验;对使用中会发生劣化、磨损、腐蚀、疲劳、剥落、老化、性能退化等的设备或部件,应根据其设计寿命等因素,实施有效期管理,按周期对其进行检查、检修或更换。
(二)定修周期应按以下几个因素确定:上级颁发的有关规程、规定和相关标准;制造厂提供的设计技术资料;检修工艺规程以及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和备用容量;设备状况、实际运行条件以及同类型设备检修维护经验等。
(三)对纳入维保周期(有效期)管理的设备或部件,应建立台帐,标明设备或部件的检查、检修周期,记录上次检查、检修时间、内容,结合机组检修计划、运行状况等安排下次维保。
(四)当设备、部件、材料或运行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维保校验周期。
第二十条 设备润滑管理
(一)发电企业应对所有润滑设备进行分类,依据标准、规程、厂家说明书及运行方式制订《设备润滑管理制度》,明确设备名称、加油部位、加油方式、加油种类、加油标准、换油周期和责任分工。当润滑油种类发生变化时,应经企业主管部门批准。
(二)需用专用设备加油或检修时一次性加油的设备一般由设备维护人员负责完成,并对加油情况做好记录。
(三)设备管理人员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二十一条 设备异动管理
(一)发电企业应制订《设备及系统异动管理制度》,明确异动申请和审批程序、异动单内容填写、异动执行和验收、异动单归档等要求。以下范围均应纳入《设备及系统异动管理制度》的管理范畴:
1.检修或改造引起设备规范、运行方式的变动; 2.管路系统、阀门、支吊架的变动; 3.电缆的变动;
4.热工电气设备、线路、原理、功能、软件逻辑及定值的变动。
(二)设备异动应由相关单位填写设备异动申请单,向设备异动相关管理部门申报,经设备管理部门审核并按程序报副总工程师及以上生产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实施,与电网运行方式有关的异动需经电网主管部门批准。
(三)设备异动单应标明设备异动原因、异动前后设备及系统状况,并附图说明。
(四)设备异动完成后,设备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进行验收,异动单经验收签证完毕及时归档,并及时修订设备台帐、记录、检修作业文件包、系统图、接线图、逻辑图等资料,修改备品配件图纸和储备量,对新增设备进行分工;凡设备异动构成固定资产变动时,应办理固定资产增加(报废)手续,并报财务主管部门备案。
(五)异动设备投入运行前应由运行管理部门向运行
-16-人员进行交底,修改和增补异动后设备的编号、命名和标志、标识,必要时制定专门运行措施或修改相应的规程、制度、图纸,并事先组织运行人员学习和考试。
(六)发电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对设备异动单进行整理并修订相应的图纸、资料和规程、规范,修订周期一般不超过二年。
第二十二条 反事故技术措施管理
(一)发电企业应制订《反事故技术措施计划管理制度》,明确反措编制的责任分工、立项依据和审批程序、项目的实施和验收、统计检查和评价总结等要求。
(二)发电企业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反措项目计划的编制和管理,要根据《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重大事故预防措施》及电力生产的各种事故案例分析、上级部门下发的各种文件要求,结合生产设备存在的问题,依据安全性评价、技术监督、运行分析、设备诊断分析等情况,经过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讨论,制订反事故技术措施计划,经批准后,企业应以正式文件下发各部门,落实方案、完成时间和责任人。计划的编制工作一般应在大小修、更改计划制定前完成。
(三)设备管理部门在编制生产费用计划时,应保证反措项目的资金落实。
(四)各执行单位应把当月应执行的反措计划项目列入当月的工作计划中去,以保证计划的完成进度。计划项目完成后,项目责任单位组织进行项目验收。对重大反措项目,应由企业主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会同项目责任部门进行竣
-17-工验收。
(五)发电企业设备管理部门每月应定期进行反措项目完成情况检查,统计计划完成率,对不能按计划完成的项目及时进行分析、协调处理,保证计划的全面落实。每季、年应对反措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
(六)企业本反措计划表和上反措计划完成情况统计分析报告(重大反措项目应有专题报告),应于每年的1月底前报公司安全生产部。对于当年确实不能完成的项目要提前上报申请,经批准后可跨转到下一实施。
第二十三条 设备更新改造项目管理
(一)发电企业应根据公司相关技术改造项目管理规定,结合具体情况编制本企业《设备更新改造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二)发电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应结合本企业设备运行状况、运行年限、设备技术水平、国家环保能耗及产业政策要求,按《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生产型资本性支出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在每年9月1日前完成本企业更新改造项目计划和三年滚动规划的组织编制,并报送公司安全生产部审核。更新改造项目要优先安排影响设备安全、电网安全、环境保护、经济运行的项目。
(三)更新改造项目立项前应按规定编制《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主要技术方案、所需费用和效益分析,经报主管部门批准并落实资金后方可实施。
(四)更新改造项目的实施采用项目管理制,严格执行招投标管理、项目开工、竣工报告等各项制度,实施工程全过程管理,必要时实行项目监理制,加强项目质量验收,保证施工质量和改造效果。
(五)更新改造项目完工后应按《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的要求,对技术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办理固定资产变动手续,报财务主管部门。
(六)更新改造项目完成后应做好项目实施后的效果跟踪、工程验收、总结和项目后评估工作,并及时(一般不超过一个月)编写《项目完工报告》。内容包括:项目概况、计划费用、实际发生费用(超出计划应有详细原因说明)、验收情况及遗留问题、安全经济效益评价分析等。重点及以上项目的竣工报告应报公司安全生产部和集团公司项目主管部门。
(七)对于更新改造项目的实施情况,各单位应于12月底前,编写项目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项目完成进度、质量、资金使用情况及效果等,报公司安全生产部。
第二十四条 备品备件管理
(一)发电企业应制订本企业《备品备件管理规定》,明确管理要求和职责分工,使备品备件从订货到验收、入库、保管、领用、报废的各个环节均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发电企业应依据本企业或同类设备的其他企业经验以及市场规律制订本企业《生产用备品备件清册》和《事故备品备件清册》,标明备品备件品种、规格、型号、用途、-19-图号、在装量、应备量、库存量等。应备量的确定要做到既不影响安全生产又不过多积压资金,备品备件消耗后要及时补充。设备系统经过更新改造或重大修理后,要及时修订备品备件清册。
(三)发电企业必须推行网上采购系统,实行供应商准入制度,严格审查生产(经营)单位的资质、能力、业绩、信誉等,把好第一道关。对于有明确入网规定的物资,必须选用有《进网许可证》的产品。
(四)发电企业应加强备品备件的到货验收工作,合金部件应进行光谱复检,热工和电气类设备、仪表、测量元件使用前应进行试验或校验。
(五)事故备品应做到帐、卡、物相符。事故备品领用须经分管生产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批准。库存事故备品应按保管规程,定期进行保管保养、试验,做到质量合格、无损伤、变质。
第二十五条 技术监督管理
(一)发电企业要贯彻落实国家、行业、上级主管单位有关技术监督管理政策、规程、标准、制度、技术措施等规定,制定本企业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标准及实施细则,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技术责任制,按照依法监督、分级管理的原则,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企业电力生产和建设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监督管理。技术监督工作以质量为中心,以标准为依据,以计量为手段,建立质量、标准、计量三位一体的技术监督体系。
(二)发电企业要成立技术监督领导小组,由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任组长,领导本企业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设备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并设技术监督管理专责工程师,技术监督专责人员应参加岗位培训并取得岗位资格证书。要建立技术监督三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技术监督网络,明确各级技术监督人员责任分工和监督范围要求,按规定定期开展活动。
(三)发电企业应制定技术档案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各种技术监督工作档案、规程、制度、资料、报告。设备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及技术改造等电力建设和生产全过程的技术监督原始档案和技术资料,应做好归档保管,并确保其完整性和连续性。被监设备应有:技术规范、技术指标和检测周期,相应的检测手段和诊断方法,全过程的技术监督数据记录。
(四)发电企业应结合大、小修和技术改造工程,按规定编制各项监督计划(包括定检、维修监督计划,设备检修、“预试”周期检验计划等辅助计划),监督计划要求具体、全面,应报上级技术监督单位审核后严格执行。定期召开本单位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会议,落实技术监督管理的工作计划,协调、解决技术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检查技术监督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并做好总结、考核。
(五)发电企业应做好技术监督的定期工作,按规定周期对设备进行检测、试验,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重视历史数据间的比较、分析和评价,各项技术监督指标应符合国家、-21-行业及上级公司有关规定或监督规程要求。技术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整改措施,落实到人,限期整改,使被监设备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六)加强对技术监督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保证技术监督人员持证上岗。
(七)国家、行业技术监督标准规程等资料应按规定配臵齐全。
(八)按国家、行业计量管理体系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企业计量管理网络、制度、标准、台帐,设立计量管理专责人,做好量值传递,保证计量量值的统一、准确、可靠。企业应保证计量器具配备率、检验率达到标准。应制定能源计量器具、标准计量器具、在线计量器具周检计划,并严格执行,加强证书报告保存管理。应对计量工作进行好总结。
(九)发电企业应按技术监督规程规定和上级监督要求执行好技术监督管理报告制度。其中定期上报公司技术监督中心文件如下:
1.每月度监督项目及指标完成情况,应按规定格式于下月5日前报送。
2.每季度监督项目及指标完成情况,应按规定格式于每季度后第一个月15日前报送。
3.每年10月31日前应报送下一的技术监督工作计划。
4.每年1月15日前应报送上一的技术监督工作总结。
-22-5.发现被监设备出现异常或事故,应按照集团公司“技术监督异常情况报告制度”要求立即向集团公司安全生产部及公司技术监督中心和所委托的技术监督服务单位报告。
第二十六条 设备可靠性管理
(一)发电企业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力可靠性管理的政策、法规、行业规定和《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电力设备可靠性管理办法》等上级单位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本企业的可靠性管理工作标准及实施细则。
(二)发电企业要成立可靠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任组长,领导本企业的可靠性管理工作,设备管理部门或企业指定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并设可靠性管理专责工程师,可靠性专责人员应参加岗位培训并取得岗位资格证书。要建立健全可靠性管理网络体系,定期开展设备可靠性指标分析、评价活动,发现设备的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结合设备的运行方式、检修、维护和技术改造等工作制定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超前控制事故的发生,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水平。
(三)发电企业要推行量化的可靠性目标管理,将公司下达的可靠性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岗位,并严格考核。定期对可靠性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开展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自查。
(四)建立可靠性管理台帐,包括:基础数据报表、设备规范、设备变更记录及提高设备可靠性的有关措施、技术分析、工作总结等。
(五)发电企业要按《发电设备可靠性评价规程》(DL/T793)、《输变电设施可靠性评价规程》(DL/T837)、《电力可靠性基本名词术语》(DL/T861)、《电力可靠性监督管理工作规范》、《火力发电机组可靠性评价实施办法》、《风力发电机组可靠性评价规程》、《燃气轮机组可靠性评价规程》等规定,建立可靠性管理信息数据库,提高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水平,贯彻及时、准确、完整的原则,对发电设备及输变电设施的可靠性指标进行采集、统计、计算、分析、评价、审核和报送。新机组从投产之日起开始进行可靠性统计。各发电企业对非计划停运、非计划降出力事件必须客观、认真地分析原因,并详细记录。
(六)发电企业要严肃可靠性管理工作,做到按规定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向集团公司、地方可靠性管理部门报送可靠性数据。要确保报出数据的一致性,做到事件定性、代码准确,事件和内容无遗漏,客观地反映设备健康状况和运行维护检修水平。各企业报送的电力可靠性信息有变化或有错误时,应当及时更正,并以书面形式说明原因。发电企业每月3日前将上月主机可靠性数据报送公司安全生产部;每季度后第一个月3日前将上季度主要辅机、输变电设施的可靠性数据报公司安全生产部;每年1月10日前将上电力设备可靠性分析总结报公司安全生产部。向公司报送电力可靠性信息的范围:
1.25MW及以上容量的火电机组、40MW及以上容量的水电机组、15MW及以上容量的燃气机组、100KW及以上容量风
-24-力发电机组可靠性信息。
2.200MW及以上容量的火电机组的辅助设备可靠性信息。
3.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输变电设施可靠性信息。4.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报告和电力可靠性技术分析报告。
5.重大非计划停运、停电事件的分析报告。第二十七条 技术进步及科技项目管理
(一)企业应按《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上级单位的相关规定进行技术进步及科技项目管理,并有效地组织实施。应制定完善本企业科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网络,并正常开展活动。制定技术进步中长期规划、计划和科技项目计划,并纳入企业的工作计划,保证计划完成率。
(二)每年第三季度按要求及时向上级公司提交申请材料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规定及时上报科技项目执行情况。科技项目完成后,应在一个月内报送结题报告,并提出验收申请。科技工作应及时进行总结并报公司安全生产部。
(三)科技项目费用的使用必须遵守财务制度,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科技项目费用应按批准额度使用。
第四章 运行技术管理
-25-第二十八条 运行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发电企业运行管理工作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要贯彻落实“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加强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运行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水平,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杜绝误操作,认真监盘,深入开展运行分析,及早发现设备存在的不正常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事故防范措施和处理预案。注意积累运行资料,为设备的更新改造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二)发电企业应按照公司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实行运行集控制和辅控集控制,服从电网的统一调度管理,设备的启、停及重大操作、试验等必须实行全厂统一调度,保证生产系统的指挥、协调、控制和管理通畅。
(三)制定各项运行管理制度,加强技术培训,做到全部运行岗位持证上岗。
(四)运行人员应努力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并积极推广,提高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五)机组启、停及重大操作和事故处理,应严格执行相关人员到场制度,生产领导和运行技术人员应对运行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
(六)机组发生重大异常或故障跳闸,除按调度渠道报告外,应尽快将故障情况报告公司安全生产部。
第二十九条 运行规程、系统图和文件的管理
(一)规程的编制与修订
-26-设备运行规程是运行值班人员进行各类操作、调整、检查、试验及事故处理的准则和依据,要求正确、全面和可操作,文字简单、明了。规程应根据制造厂技术资料和设计资料,参照行业相应典型运行规程、导则等有关规定及现场运行经验编写。运行规程的颁布、修订须经总工程师批准。运行规程应根据已发生的事故暴露出的问题、上级反事故措施和设备异动情况随时进行补充与修订,一般2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设备运行规程应包括如下内容:
1.引用标准和设备规范;
2.设备的操作程序,以及正常和极限的运行参数; 3.设备异常情况的判断和事故处理;
4.分散控制系统的主要逻辑关系及机电炉等各专业的保护联锁定值;
5.设备运行中的检查和维护; 6.设备定期倒换和试验规定。
(二)应具备的运行规程:
1.主机集控运行规程(或轮机运行规程、锅炉运行规程、电气运行规程、热网运行规程、升压站运行规程、风电场运行规程等);
2.辅控网运行规程(或输煤运行规程、除尘除灰运行规程、化学运行规程、循环水系统运行规程、脱硫运行规程、脱硝运行规程、废水处理运行规程、原水中水运行规程等)。
(三)相关专业规程: 1.继电保护规程;
-27-2.热控系统规程; 3.消防规程; 4.其它规程。
(四)系统图
系统图必须真实反映现场设备系统实际,以便指导运行人员正确操作和故障分析。系统图应根据设备、系统变动情况随时进行修改。运行系统图的修订须经总工程师批准,并实行统一标准的CAD绘制。应具备的系统图:
1.炉侧系统图; 2.机侧系统图; 3.电气一次系统图; 4.电气二次系统图; 5.除尘除灰系统图; 6.循环水系统图; 7.化学系统图; 8.输煤系统图; 9.脱硫系统图; 10.脱硝系统图; 11.消防系统图; 12.地下管网系统图; 13.热工保护联锁逻辑图; 14.热工CCS和DEH控制图; 15.原水、中水系统图; 16.废水回收系统图;
-28-17.其它系统图。
(五)应具备的法规、规程、制度,并及时更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3.安全事故应急处臵和调查处理条例;
4.电力工业技术管理法规;
5.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发电企业和变电所电气部分);
6.生产事故调查规程; 7.安全生产工作规定; 8.安全生产工作奖惩规定; 9.电业生产人员培训制度; 10.电网调度规程;
11.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重大事故预防措施; 12.其它法规文件。第三十条 运行记录管理
(一)值班日志管理
运行岗位值班日志是反映运行岗位活动的历史记录,是接班人员了解非在岗时间设备、系统状况的重要手段,不同岗位值班日志保存期限为1-3年,值长日志宜长期保存。
1.运行日志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1)运行方式及变更;
(2)运行操作(包括启停、试验、切换及热工或继电保护的投停等工作);
-29-(3)调度命令(包括值长指令及操作步骤)及上级指示;(4)发生的事故、异常、设备缺陷及其处理情况;(5)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和工作票管理;(6)与相关岗位的联系事项。2.运行日志填写要求:
(1)日志的填写必须真实、准确,用词规范,字迹工整;(2)与相关岗位的联系要写明时间、地点、操作人、下令人、通知人等;
(3)设备名称有双重编号的要写明双重编号;(4)设备正常启停及调整操作记录要完整、简明扼要;(5)详细填写接受或发布的指令、故障及其处理情况等重要内容。
(二)运行表单管理
运行表单是运行人员通过量化的数据参数了解设备系统运行状况的一种手段,是进行运行分析的依据之一。发电企业应根据机组实际情况、岗位特点确定各岗位运行表单内容,以反映该岗位所辖设备的运行状况。运行表单必须真实、准确、字迹清楚,一般保存期为1-3年,典型表单应长期保存。
(三)专项记录管理
在运行日志和运行表单的基础上,发电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立一些专项记录,以便于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一般应有:
1.工作票登记本:记录工作票号、缺陷单号、工作类型
-30-(热力机械、电气一种、电气二种或明火工作)、工作内容、发出时间、终结时间等内容。
2.停送电记录簿:记录设备名称编号、操作时间、操作人、许可人、对应工作票号等内容。
3.绝缘记录本:记录测量时间、被测设备名称、设备电压等级、使用仪表、测量值、环境温度、吸收比、测量原因、测量结论、测量人等内容。
4.设备定期试验记录本:记录定期试验轮换设备、试验时间、试验数据、分析结论、试验人员等内容。
5.临时地线登记本:记录地线编号、安装日期、安装地点(包括机组)、安装执行人、安装发令人、地线号码、拆除发令人、拆除人、拆除时间、地线存放地点等内容。
6.调度命令登记本:记录接令人、发令人、发令时间、命令内容、操作执行人、操作完成时间、回令人、回令时间以及回令接受人等内容。
7.保护室、制氢站、油库、消防泵房、危化品库等进出登记本:记录进入保护室等处的人员、进入时间、批准人员、进入原因、离开时间等内容。
8.钥匙借用登记本:记录钥匙借用时间、借用人、借出人、归还时间等内容。
9.收发讯机试验记录本:记录线路名称、测试时间、测试人、测试结果等内容。
10.热工保护与联锁投退登记本:记录热工保护联锁退出时间、保护联锁内容、批准人、退出操作人、投入时间、-31-投入操作人等内容。
11.保护装臵定值及校验记录本:记录设备名称、保护或装臵名称、保护定值、定值变化情况、保护校验时间、校验人、校验结果、异常及处理情况、注意事项等内容。
12.设备异动登记本:记录异动时间、异动专业、异动简要内容、设备或系统异动工作单编号、异动批准人、异动登记人等内容。
13.反事故演习记录本:记录主持人、题目、运行方式、日期、天气情况、事故现象、参加演习人员、处理顺序、演习评价等内容。
14.生产知识考问讲解记录本:记录出题人、出题时间、题目内容、答题人、解答内容、答题评价及评价人等内容。
15.设备缺陷记录本,宜采用微机管理:记录缺陷发现时间、缺陷内容、缺陷发现人、缺陷单号、缺陷处理方法、缺陷处理结果、缺陷处理人、缺陷消除确认人等内容。
16.调电记录本:记录班次、调电计划时间、预计调电计划、实际调电、实际发电、各台机组实际发电、违约电量、违约原因、各机组AGC投退、一次调频情况等内容;
17.调煤记录本:记录班次、各机组接班飞灰、各煤仓煤位或粉仓粉位、对燃料的热值要求、实际热值情况、各磨煤机的预计启动时间等内容。
18.解锁钥匙使用记录本:应记录解锁时间、解锁设备、解锁原因、批准人、解锁执行人等内容。
19.主再热汽超温超压记录本:记录锅炉主再热汽超温
-32-超压值、超限时间、恢复时间、记录人等内容。
20.过热器、再热器管壁超温记录本:记录锅炉过热器、再热器管壁温度超限时间、恢复时间、记录人等内容。
21.炉膛负压超限运行记录簿:记录炉膛压力超限值的运行时间、原因、记录人等内容。
22.重大操作到场记录本:记录重大操作应到场岗位人员到场时间、离场时间、签字情况等内容
随着发电企业自动化管理(MIS)水平的提高,以上各项记录本均可纳入计算机管理。
第三十一条 运行资料管理
(一)机组典型记录
每台机组每月应有各专业各种典型工况下的全面数据记录;同时在正常启停机及故障时,应记录机组实际的惰走曲线及升降压、升降温曲线等。对于供热机组,应有典型供热工况全面数据记录。典型记录要长期保存。
(二)报警记录
机组报警记录是反映机组是否偏离正常运行工况的重要数据,是进行运行分析的重要依据之一,必须精心管理。对于有计算机报警打印的机组,应对其报警打印记录定期收集、分析,对于没有计算机报警打印的机组,运行人员要记录报警时间、内容、产生原因。
(三)事故分析报告
运行事故分析报告对运行人员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对其进行分析学习也是提高运行水平的一种手段。
(四)各种试验报告
机组进行漏风试验、真空严密性试验、超速试验、甩负荷试验、深度调峰试验、制粉系统试验、燃烧系统调整试验、滑压定压运行对比试验、发电机进相试验、汽机调节系统静态试验、励磁系统试验、各种运行方式对比试验及检修(技改)前后的热效率试验等试验报告要妥善保管,以供运行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参考。
(五)各种技术资料
发电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编制本企业《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预防措施实施细则》,制定事故异常防范技术措施,如防止煤仓蓬断煤、电网故障时保厂用电等措施,供运行人员使用并妥善保管。
第三十二条 运行分析管理
(一)运行分析是通过对设备状态、操作监视、异常现象和运行经济指标等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设备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改进运行措施和对策,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的重要活动。各发电企业应每月召开一次运行分析会议。
(二)运行分析的重点内容为:
1.通报上月生产计划和经济指标(包括节能项目)完成情况,对上月及累计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主要运行参数和运行方式的安全性、合理性和经济性,提出改进运行的措施。
2.通报上月机组可靠性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到年底完成-34-可靠性指标在运行管理上所采取的措施。
3.对各专业运行情况、技术监督指标、目前设备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机组设计值进行分析比较,提出建议措施。
4.重大和频发的设备缺陷。5.异常运行情况。
6.设备的检修质量、试验状况及设备健康水平。
(三)运行分析,包括岗位分析、定期分析、专题分析。岗位分析的主要依据是交接班检查、巡回检查、监盘等所获得的运行参数变化及设备的状态变化信息,查明变化产生的根源与实质,使运行岗位人员明确设备系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岗位分析是运行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它的开展深度是运行人员值班质量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必须做好有关记录,运行管理人员要进行审核。
定期分析一般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一般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对运行表单、典型记录、各种曲线等数据进行整理,针对一段时期内设备系统参数、数据的变化趋势、规律、试验结果以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专题分析是对发生的事故、异常、事故处理等进行总结分析,对影响机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的问题提出改进运行操作、加强运行管理的措施,特别是抓住机组启停过程中发生的不安全情况、运行中发生的老大难技术问题和频发性的异常操作或工况,深入剖析其产生的根源,从管理上、-35-技术上制定相应的措施,指导日后的运行工作,并提出设备维修和改造建议。
第三十三条 “两票三制”管理
(一)“两票三制”在提高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也是运行管理的基本制度。发电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工作票和操作票管理制度
工作票和操作票是对发电设备及系统在启动、运行、停运过程中和在停运期间进行各类检修、检查、实验、测试等项工作以及运行人员对设备进行各类操作的依据,是检修人员安全施工、运行人员安全操作的保证。
发电企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集团公司《发电企业工作票管理制度》、《发电企业操作票管理制度》,编制本企业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以确保发电设备在进行各类检修维护工作中不发生不安全现象。
动火工作票是针对动火工作的特点提出的,它是工作票的延伸。在动火工作管理中,发电企业应对各区域的动火级别、动火工作的具体要求、各级人员的职责分工、动火工作票的使用标准进行严格规定。在已停运的可能引发爆炸、剧毒等危险的设备上进行动火工作时,必须制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并经主管厂领导批准。
发电企业的操作票管理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安全正确操作的基础上,对使用操作票的范围、使用操作票的-36-种类、设备设施以及操作人和监护人等必备条件、操作票的填写要求、操作的具体程序、操作票的统计与考核做出明确的规定。
(三)交接班管理制度
交接班管理制度是运行工作的基本制度之一,也是发电企业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组织措施,通过它的实施将轮班制的运行人员的劳动协作关系有机地组织起来,保证了电力生产的连续性、安全性。
交接班管理制度应对运行人员的交接班方式、交接班的主要内容、交接班期间的注意事项、交班与接班的检查及准备工作、班前会与班后会具体要求,并对在交接班期间发生异常等情况做出详细规定。
(四)设备巡回检查制度
设备巡回检查制度的严格执行能够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及变化规律,及时发现设备缺陷、故障或隐患,对确保安全经济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发电企业的设备巡回检查制度要对巡回检查的人员、方法、路线、项目、周期等有明确、详细的规定,以保证检查工作的协调、统一、规范。
(五)设备定期试验与轮换制度
设备定期试验、定期轮换工作的正确开展,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的保护、报警以及备用设备的具体问题。发电企业应认真研究确定各专业系统设备在启动、运行、停运、检修、备用等各阶段所需定期试验或轮换的项目、周期、试验人员等,并对试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合理调度设备运行,保
-37-证备用设备的可用。
第三十四条 运行计划管理
(一)为了提高运行管理水平,运行工作应实行计划管理,以保证工作的前瞻性。运行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季节或环境变化确定标准运行方式。2.根据运行方式的变化制定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措施。
3.制定季节性反事故措施。4.运行人员的培训及考试管理。5.热力试验项目及计划管理。
6.机组计划检修、停备的启停及试验、试运计划管理。7.其它运行生产计划管理。第三十五条 其它相关管理
(一)发电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危险点分析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预案演练,以减少事故和提高事故处理操作水平。
(二)发电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生产调度管理制度,保证生产指挥系统畅通,对中调管理调度以及电厂管理调度的设备的检修、试验、计划申请、批准程序、批准人员、发生紧急缺陷的处理程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使设备的启停调度严格有序。服从调度命令,按调度曲线合理安排机组运行方式,确保机组设备安全、环保、经济、可靠运行。
(三)发电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运行岗位责任制度,明确
-38-每一个运行岗位的职责。
(四)发电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运行值班管理制度,明确运行值班人员在值班过程中所从事的操作、监护、监盘、调整、巡视、抄表以及值班纪律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五)发电企业必须搞好工器具的建帐、定期维护、试验与校验、借用、报废等规范化的管理工作。
(六)发电企业应加强对主(辅)控室、继电保护室、热控电子间、电气开关站(变电站)、配电室、制(供)氢站、油库、消防泵房、化学药品贮运间等重要生产场所管理,建立规章制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第五章 检修技术管理
第三十六条 检修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执行GB/T19001质量管理标准,根据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办法,推行全过程管理,执行标准化作业,开展好设备检修的策划、实施、验收、总结、归档和后评估工作,以实现机组修后长周期安全、稳定、环保、经济运行。
(二)发电企业应根据集团公司《设备检修管理办法》、《风力发电设备管理规定》及《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DL/T-838)等规定对发电设备检修管理的原则要求,结合本厂设备点检定修实际情况,制定设备检修管理计划,逐步
-39-实现状态检修,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检修维护成本。
(三)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编制质量管理手册,完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加强工序和过程管理。机组A/B级检修推行监理制度,以加强对检修质量的监督和考核。
(四)检修中应积极推广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效率,缩短工期,节约材料,避免浪费,提高设备技术水平,有效降低检修费用。
第三十七条 检修计划管理
(一)火力发电设备计划检修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检修为恢复性、改进性大修。B级检修为针对性、扩大性小修,工期处于A、C级检修之间,视机组状况一般在两次A级检修间安排一次。C级检修为设备标准小修,一般间隔为10-12个月,年内有A、B级检修的机组不安排C级检修。D级检修停用期约为C级检修的一半,主要利用节假日及电网低谷期间进行检修。
风力发电设备检修工作包括定期维护、状态检修、计划大修。定期维护是指对风电设备开展的检查、保养和预防性试验等工作,维护间隔和工作内容执行设备厂家规定;状态检修是指根据设备状态监测结果及运行状况对重要部件(如叶轮、齿轮箱、发电机、主轴等)开展的专项检修;计划大修是指对投运时间在10-15年的机组或等效利用小时累计超过3万小时的机组采取的预防性检修。风电机组检修维护间隔应根据厂家规定、设备运行状况和当地气象条件综合确
-40-定,海上和沙尘暴多发地区的风电机组应适当缩短检修间隔。机组维护检修应安排在少风或无风季节进行,减少弃风,提高风能利用率。
(二)发电企业应按《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和集团公司《设备检修管理办法》、《风力发电设备管理规定》等制度的要求,每年编制定检滚动规划和次检修计划,经充分论证、研究和生产厂长(副总经理)批准后,于8月15日前报送公司安全生产部审核。
定检滚动规划主要是对A/B级检修后需要在下一轮A/B级检修中安排的重大特殊项目进行预安排。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上次A/B级检修的时间、重大特殊项目的立项依据和重要技术措施概要、预定检修时间、预定停机天数、需要的主要备件和材料、工器具等。
检修项目计划主要根据本厂的主、辅设备检修间隔、设备技术指标和健康状况,结合3-5年定检滚动规划进行合理编制。主要内容包括检修项目名称、检修级别、检修主要标准项目、特殊项目及立项原因、主要技术措施、检修进度安排、工时和费用等。主要设备按单台列计划;辅助设备按系统分类作为独立项目列计划;生产建筑物按名称列单位工程;非生产设备按其设施名称列单位工程;特殊项目应逐项列计划。
第三十八条 检修策划管理
(一)基层企业应按照公司下达的检修计划及早编制检修策划文件并落实各项准备工作。B、C、D级检修策
-41-划一般应提前3个月,A级检修(大修)策划提前6个月,提前1个月具备开工条件。
(二)检修策划管理文件、检修作业指导书等一般应在检修开工前1个月内编制完成,由生产领导批准后执行。文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检修实施目标、任务;
2.检修组织措施(机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等); 3.检修中应执行的安全、工艺、质量管理标准及规定; 4.检修项目进度和网络计划图; 5.外包项目计划;
6.技术监督、锅炉压力容器监督计划; 7.机组检修备品材料计划; 8.工器具、安全用具计划; 9.检修安全隔离措施、定臵图等; 10.检修质量管理程序;
11.检修作业指导书编制及使用导则; 12.检修不符合项管理程序; 13.检修前机组试验项目; 14.检修前缺陷统计报告;
15.检修调试工作程序和整体试运行大纲;
16.检修项目计划表(含标项、非标、技术监控、安评、经评项目等)及质量监督验收计划(含三级验收级别设臵和W、H验收点设臵);
17.检修总结要求(含技术资料收集、汇总、归档;试
-42-验报告、验收报告及专业检修总结);
18.检修用各类现场记录表格(质量验收申请单、验收单、通知单、设备异动申请单、不符合项通知单等);
19.检修各项考核细则(检修管理、质量、文明生产等考核办法)。
(三)检修项目的确定应依据集团公司《设备检修管理办法》和《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DL/T-838)的规定,结合机组设备状态进行编制。检修项目分标准项目和特殊项目两类。
特殊项目是指在标准项目以外,为消除设备先天性缺陷或频发故障,对设备局部结构或部件进行更改以及执行反事故措施、节能措施、技改措施等而不构成新的固定资产的项目,发电企业可根据需要安排在各级检修中。检修单项费用在30万元以下的项目为一般特殊项目,检修单项费用在3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为重大特殊项目。
发电企业可根据设备的状况调整各级检修的项目,原则上在一个A级检修周期内所有的标准项目都要必须进行检修。
1.A级检修标准项目的主要内容:
(1)制造厂家要求在大修中进行的检查、检修项目;(2)全面的解体、定期检查、清扫、测量、调整和修理项目;
(3)定期监测、试验、校验和鉴定项目;(4)按规定需要定期更换零部件的项目;
-43-(5)按技术监督规定检查项目;
(6)根据状态检测、诊断结果需要进行检修的项目;(7)消除设备和系统缺陷和隐患的项目。2.B级检修标准项目的主要内容:
根据机组设备状态评价及系统的特点和运行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部分A级检修项目和定期滚动检修项目。
3.C级检修标准项目的主要内容:(1)消除运行中发生的缺陷;
(2)重点清扫、检查和处理易损、易磨部件,必要时进行实测和试验;
(3)按各项技术监督规定检查项目。
(4)按周期进行的定期监测、试验、校验和鉴定;(5)根据状态检测结果需要进行检修的项目。4.D级检修的主要内容是消除设备和系统的缺陷。
(四)策划文件中应确定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负责人和责任人,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和权限,以保证质量监督和验收系统的正常运转,有效控制各检修项目和工序的施工质量。
(五)检修作业指导书是检修人员为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必须执行的书面文件,检修开始1个月前应完成各检修项目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审核、批准、印刷等。
(六)检修开工前企业应组织有关人员,针对机组设备运行状况、技术监督数据、存在缺陷和最近一次C/D级检修检查结果,结合上次A/B级检修总结,对检修准备情况全面
-44-复查确认。按照检修计划确定检修的重点项目,制定符合实际的对策和措施,并做好有关的设计、试验(修前机组的性能试验)和技术鉴定工作。A/B级检修开工前一周应向公司安全生产部报送“检修开工报告单”,公司组织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一般包括:
1.检修策划文件(检修实施计划、检修进度网络图和控制表、现场定臵管理图等)已经批准,其各项内容落实完毕;
2.非标项目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案(工艺方法、质量标准、安全措施、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等)已经批准并已向施工班组交底;
3.各检修项目作业指导书编制完成,并已批准; 4.检修物资(备品配件、材料、专用工具等)已落实,并经验收合格;需测绘和校核的备品配件加工图已确定;
5.施工场地布臵已落实;
6.施工机具、安全用具、起吊器具等经试验合格; 7.测试用仪器、仪表、量具有质量鉴定合格证和校验证书并确保在有效期内;
8.修前各项试验、技术鉴定和状态检测工作结束; 9.外委外协项目施工合同签订和准备工作结束; 10.特殊工种已做好安排,资质审查合格;
11.组织全体检修人员和有关管理人员进行安全规程、策划文件、检修作业指导书学习,讨论检修计划、项目、进度措施及质量要求,必要时经考试合格;
12.根据检修项目和工序管理的重要程度,制定质量管
-45-理、质量验收和质量考核等管理制度,明确检修单位和质检部门职责,确定检修项目的施工和验收负责人;
13.监理单位已到现场并已按监理作业计划开展工作。第三十九条 检修实施管理
(一)设备系统正式解体检修前应首先确认与运行系统、带电设备的安全隔离措施已经执行,办理好允许开工项目的工作票、危险点分析票等手续。
(二)主设备和主要辅助设备解体时,专业技术人员应在现场指导,掌握第一手资料,查找设备问题,掌握设备内部状态,鉴定以往检修和技改成果。
(三)设备解体检查基本完成后,应及早召开检修阶段会,对解体情况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以便及时调整检修项目、进度、技术方案和施工措施,发生重大变更时应在检修进行到一半之前报公司批准。
(四)检修过程应严格按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和标准执行,并及时做好记录,所有记录应完整、正确。
(五)质检验收人员应严格按质量验收计划设臵的验收级别进行验收。验收工作必须在现场进行,并应实测实查,实行验收签字责任制和质量追溯制。若验收不合格,质检人员应填写“不符合项通知单”,经返工仍不能合格者,按不符合项程序进行处理。
(六)检修中应特别注意对检修质量极其重要的特殊工艺(如焊接、热处理和无损探伤等)和隐蔽工程的控制,应对这些工序进行连续监督,并保存工序、设备和人员的鉴
-46-定记录。
(七)各级检修结束三日之内,发电企业应向公司报送“检修竣工报告单”。
(八)设备检修工作完成后,应按检修调试工作程序进行分部试运、冷态验收和整体试运工作。分部试运前必须确认相关设备检修工作已全部结束,工作票已终结或临时收回,重要设备或系统的试运要有企业主管领导批准的试运措施。参加试运的人员应包括检修、质检、运行和生产管理人员。
(九)设备分部试运全部完成后,由发电企业生产领导主持进行冷态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机组整体热态试运启动。
(十)整体热态试运期间,检修人员、运行人员和质检验收人员应共同检查设备的技术状况和运行情况。经大负荷试运合格后,按生产调度程序向电网调度报竣工。
第四十条 外包项目管理
(一)外包项目承包方应具有相应的业绩、资质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以招投标方式择优确定承包方。
(二)加强对外承包工程质量管理,明确对外承包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和质量验收人,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防止“以包代管”。
(三)加强对外承包工程的安全管理,承包方施工队伍应严格执行企业相关安全管理和生产场所准入制度,起重
-47-工、电焊工、架子工等特殊作业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使用的计量器具、仪器应符合相关安全和技术标准,并有校验合格证书。
第四十一条 检修评价、总结与资料管理
(一)机组复役后,发电企业应及时对检修中的安全、质量、项目、工时、材料和备品配件、技术监督、费用以及机组试运行情况等进行总结并作出技术经济评价。
(二)A/B级检修后及时做好总结工作,7天之内应有简短文字整体评价,复役后30天内完成检修总结并上报公司安全生产部,60天内应完成整体热效率试验并提供报告,作出评价。300万元以上重大特殊项目应按照企业自评和集团专家查评的程序开展后评估工作,实现项目的闭环管理。
(三)A/B级检修总结报告按《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DL / T-838)规定的格式编写,主要内容包括:检修质量、进度、安全、人工、物资消耗、费用、过程管理等方面。
(四)小修总结报告可参照大修总结内容编制。
(五)外包工程总结应随检修工作总结同时提交,内容包括外包项目、工时、费用、承包商及效果评价等。
(六)机组检修后应及时修编检修文件包,修订备品定额,完善相应计算机管理数据库。
(七)修后应及时整理检修技术资料并分级归档,内容包括:
1.检修策划文件(要对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比较); 2.机组冷、热态验收报告;
-48-3.机组检修前、后热效率等试验报告; 4.轮机检修前、后调速系统特性试验报告 5轮机叶片频率试验报告
6.重大特殊项目的技术措施及施工总结;
7.机组检修工作总结(附检修工时、材料消耗统计资料);
8.检修技术记录和技术经验专题总结; 9.设备系统异动报告;
10.更改和新增系统、设备技术资料、图纸、说明书; 11.质量监理报告; 12.质量监督验收资料 13.试验、调试、鉴定报告;
14.有关单位对设计、材料、标准、技术说明进行修改或补充的文字资料等;15.承包方负责的设备检修记录及有关的文件资料,应由承包方负责整理,并移交发电企业设备管理部门进行归档。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管理标准根据相关国家、部委或行业颁发的规程、标准等制定。
第四十三条 本管理标准适用于国电华北电力有限公司、直属发电企业及控股发电公司。
-49-第四十四条 本管理标准由公司安全生产部负责解释。第四十五条 本管理标准自下发之日起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