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沈阳建筑大学博物馆解说词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博物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惟一的建筑综合类博物馆。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示、教学服务为一体,设有中外建筑展厅、地方建筑展厅、馆藏展厅、精品建筑展厅以及模型收藏、创意空间和建筑论坛等建筑学术交流和科普基地。本次展览设中外建筑大观、沈城的今与夕铜艺与建筑、全国历届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精品获奖珍藏等专题。其中有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的铜雕沈阳故宫大政殿,有铜雕故宫大正殿龙椅宝座,有获得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的300个建筑项目的600多幅图片,有上世纪20年代沈阳满铁附属地的全景图等珍贵图片和资料,有经历了70多年沧桑的历史文物东北电影院“老壁画”,有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建筑材料特种钢材,还有世界知名建筑的各种构件和模型等。
各界人士热心支持博物馆建设,通过捐赠不断丰富博物馆馆藏。
该校党委书记张福昌在开馆式上说,学校的建筑博物馆不仅是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基地,还是社会的建筑科普基地、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基地。学校将与政府和社会各界一起担负起保护、传承和创新建筑文化的职责,把建筑博物馆建成教育、科普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品牌。
您好!欢迎您来到模型藏书吧展区。在这个展区内我们为大家展示的主要是我校建筑学专业学生亲手完成的优秀作品,以及我们馆藏的珍贵书籍。您可以先看一看这张地图,这是我们学校的总体规划平面图。
(简单介绍一下校园的总体规划,然后指着博物馆的位置解说)这里就是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沈阳建筑大学博物馆。您一定好奇为什么一个博物馆会坐落在大学校园里吧? 这要从沈阳建筑大学的办学理念谈起。沈阳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建筑为特色,追求“大建筑,大土木”办学理念,立足于服务社会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多年来,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建筑类人才。如今,建筑博物馆的正式开馆及对外开放,更加彰显了一所大学对社会的责任。正如我校党委书记张福昌教授在开馆仪式上所说,我校将继续用全新的办学理念、勤奋的工作态度、开拓的创新精神努力去培养建筑的文化与精神,培养出一流的世界建筑大师和建筑精英,让校园更富有魅力,让社会更加和谐,让建筑更加承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建筑博物馆是集学科研究、珍品珍藏、精品展示、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教学实验为一体的重要基地,建筑博物馆面向社会的开放不仅促进建筑科学知识的普及,而且也为沈阳城市和辽宁地区增加了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作为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博物馆,这里不仅仅用于展示珍品,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自由研讨、学习交流的场所。
您看,就这个博物馆设计的本身而言,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上面的结构是井字梁结构,而旁边就是桁架结构。而这个展区的布置有一点大英图书馆的韵味。这些楼梯可供参观使用现在,请大家把目光移向这里。2009年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在全国举办了建筑创作大赛,这是300个获奖作品中的精品,是第一手资料,对于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给予极大的帮助和启迪。
下面请大家顺着我的手指方向看,这就是模型作品展区。为大家展示的模型均出自我们的同学及学长之手,模型的制作是建筑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功,可以从理性和感性上帮助我们认识空间,认识建筑。
一件件作品技艺精湛,它们不仅凝聚了师生的心血,而且展示了建大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20年之后我们重回母校,回眸自己的作品,那时将会无限的感慨与骄傲!
大家也会留意到这张桌子,而这张桌子呢,平时主要作为大家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在这里可以边做模型边向学长们学习,看看这些作品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这个投影仪,可以让我们坐在这里,就能看得十分清晰。现在这个主要是作为我们展区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西方建筑方面的历史。而平时不用于参观的时候,将来很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互相交流方案,互相学习的平台。
再看看这里,这里陈列的是建筑类精品书籍。而这个D1杂志呢,是我校老师和同学共同努力出版的杂志,这是第一本。现在我们D1杂志社的老师和同学们正在准备下一期的出版。
走到这里,第一展区的参观到此就要结束了,更为珍贵的收藏将会在下一序列的展区里陆续展开。现在我带大家到下一个展区。
我们手边的是建筑博物馆的接待台,这是由中国台湾的建筑设计师钟兆康老师设计的,(介绍设计特点)
前方就是“中外建筑大观”展区,下面将由我的同学为您做进一步的介绍··· ···
模型藏书吧展区
作为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博物馆,这里不仅仅用于展示珍品,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自由研讨、学习交流的场所。就这个博物馆设计的本身而言,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上面的结构是井字梁结构,而旁边就是桁架结构。而这个展区的布置有一点大英图书馆的韵味,这些楼梯可供参观使用。2009年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在全国举办了建筑创作大赛,这里摆放的事300个获奖作品中的精品,是第一手资料,对于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给予极大的帮助和启迪。
紧挨着获奖作品的是模型作品展区,这里为大家展示的模型均出自我们的同学及学长之手,模型的制作是建筑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功,可以从理性和感性上帮助我们认识空间,认识建筑。一件件作品技艺精湛,它们不仅凝聚了师生的心血,而且展示了建大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20年之后我们重回母校,回眸自己的作品,那时将会无限的感慨与骄傲!
这一展区中央摆放了一张桌子,桌子的形状是根据我们这一展区的外形做成的,平时主要作为大家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在这里可以边做模型边向学长们学习,看看这些作品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这里设置了一个投影仪,可以让我们坐在这里,就能看得十分清晰。现在这个主要是作为我们展区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西方建筑方面的历史。而平时不用于参观的时候,将来很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互相交流方案,互相学习的平台。中外建筑大观西方建筑区
这个位置有一个世博专题,图片是以上海世博为主的,中国馆和一些外国特色展馆。从第一届世博会的资料,到中国第一次参加世博会,再到中国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这是一个过程,我们在这里做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 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是以斗拱为原型。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演艺中心--外观造型宛如从天而降的太空“飞碟”。演艺中心内观众席的设置,可根据演出需要和观众容量,选择四千座、八千座、一万二千座及一万八千座等类型,可谓“伸缩灵活”。舞台则可以根据不同演出内容,进行三维组合,还可适应超前卫的“三百六十度空间”演出,整个场馆设计为中国内地所罕见。
沙特馆--“丝路宝船”带有浓厚的沙漠风情和阿拉伯神话色彩.阿联酋---网格结构织出流动沙丘.让参观者有幸在沙丘里住一回.阿联酋馆作为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展览场馆之一,运用了许多最新的科技,展示一个由被动变主动的城市环境、展示一个富有人文精神的城市、展示阿联酋致力于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城市未来的设想。整个展馆设计都体现了传统阿拉伯文化和现代都市的完美结合。
波兰馆-----将民间传统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展馆像一张剪纸板折叠出抽象造型,墙体布满精致的缕空花纹.白天,阳光透过空隙洒进馆内,在地上剪出“花纹”;夜晚,灯光从花纹中映射出去,在夜空中剪出立体花样。光影瞬息变化,让静态的建筑呈现轻歌曼舞的灵动之美。
英国馆----亚克力触须打造“种子圣殿”。“让自然走进城市”为主题的英国馆,通过种子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种子圣殿”是英国馆的核心部分,顶端都用特殊工艺浇灌进了不同类别、形态各异的种子,起风时六万根亚克力“触须”会随风摆动,飘逸婀娜;周边还有“打开的包装纸”形状的区域,共有三条用于展示的走廊通向种子圣殿.绝大部分种子都是存活的,而且今后取出来依然能够种植.展板的右边是同学亲手独立完成的模型有日本的明石大桥和法国巴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帕特农神庙的模型也是同学自己手工做的模型,帕特农神庙特别讲究“视觉矫正”的加工,使本来是直线的部分略呈曲线或内倾,因而看起来更有弹力,更觉生动。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腊国宝”之称。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这里有介绍罗马大斗兽场,这座庞大的斗兽场在血腥味最浓的鼎盛时期是始终座无虚席,最狂热的场面比比皆是,但却从未能像今日作为一座废墟那样打动人心。这里还有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详细介绍,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圣索非亚大教堂是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伊斯坦布尔的起跑点。哥特式建筑里有介绍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它与1901年正式完工,并于1904年对公众开放。据称,教堂正门与巴黎圣母院的正门很相似,正门的一扇圆花窗几乎一模一样。彩色玻璃窗上绘有栩栩如生的圣经故事和南澳的古往今来。巴洛克建筑,巴洛克一词原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1]艺术风格。法国古典主义时期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中外建筑大观展厅近现代建筑
这部分主要展出的是西方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普利策建筑奖和中国传统建筑。第一个展区展出的是四位著名的建筑师:,格伦皮乌斯主张建筑的功能和服务,代表作包豪斯校舍;密斯范德罗建筑理论是“少就是多”他的作品大量运用玻璃和钢,代表作萨伏依别墅“故事”朗香教堂“故事”; 莱特是一位田园风格建筑师,强调有机建筑理论;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
这些形象逼真的模型都是我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光之教堂”,他是安藤忠雄三部曲中最著名的一个。被称为二十世纪最美的一个教堂。是亚历山大灯塔,世界公认的古代七大奇观有两个在埃及,一个是名列七大奇迹之首的吉萨金字塔,另一个就是名列第七位的亚历山大灯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它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亚历山大灯塔的烛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只不过后来经过很多事变和地震,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接下来这些展板展出的是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普利策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当时代表了建筑的最高成就。1979年由凯越基金会设立,用以褒奖那些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环境做出贡献的建筑师。这五块展板展出的是历年获奖者,以十年为一块展板。
转过这个转角展出的是清明上河图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因此,《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在清明上河图上方是一个1:1的斗拱。这里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展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构造方式及特点,中国这些传统建筑自成一体,形成了一定的中国特色,中国古建以木材为主,形成了斗拱结构,榫卯sǔn mǎo结构:主要是连接作用;斗拱结构:主要是支撑作用。
中国民居的建设与所在的地区有关,东北华北地区中庭很大,这样冬天可以引进阳光,南方建筑注重防晒,各个不同的地区民居有不同的特点。接下来是中国的园林,说到中国的园林,它有商周的园囿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各种各样的形式,不但影响这中国,对外国园林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园林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区等。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著名的皇家园林,至今保存完整。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北京故宫整体规划图,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东北电影院老壁画 东北电影院是由日本人在1938年建造完成。当时在整个东亚,是最大的电影院,所以最初名为新大陆电影院。解放后才被正式命名为东北电影院,曾经是老沈阳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如今这幅壁画也有70多年历史了,70年中不乏跌宕起伏。他经历了战乱的年代和动荡的岁月。时光冲刷,岁月洗涤,如今依然颜色鲜亮美丽,完整的呈现着他的艺术价值。
这幅壁画的面积是4X4米,由一万块以上的马赛克拼贴而成,走近点儿观察,可以发现他无论是颜色的搭配和过渡还是整幅画面的构图,都十分具有艺术感染力。各位如果有摄影爱好者,您可以试着把避免眩光的自动模式关掉,在左侧和右侧稍蹲下拍摄,您可以发现十分有趣的眩光式的波纹,不同的角度,波纹有不同的流向。如果采用的是广角镜头,开大光圈,还可以出现十分有趣的立体球面效果。人眼并不能发现,手机和卡片机等自动拍摄的相机也不能出现这种艺术效果。这也是这幅壁画最有意思的地方之一。在1938年,日本人建造这幅壁画的时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使用什么样的手法才能出现这种有趣的艺术效果的呢?据推测,应该是在拼贴马赛克的时候,采用立体刷涂的方式,每一个小正方形小格的釉面厚道不一,在不同的角度才能反射出不同的光感。出现不同的十分规则的光纹。而人眼不能看见的原因,可能是大脑自动处理了各种数据,汇集到一起,把这个细节忽略掉了,非专业相机也因各种自动模式对于画面的处理,不能表现这一细节,只有手动的专业相机,能够看到这个有趣的现象。
这幅壁画周围四边的暗黄色接缝。这幅壁画由日本建造完成,所描绘的内容大致是古埃及贵族的一个小生活场景。现在大家观看这幅壁画也许并没觉得具有冲击力,但在文革时期,这幅壁画十分具有争议,很多众说纷纭,有人说这幅画开放大胆,荒淫无度。有人说这幅画表现的是奴隶与贵族阶级,十分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宣扬的是落后腐朽的思想等等等等。由于当时在这幅画的四周,镶嵌着毛主席语录,还贴上了毛主席像,这幅壁画周围四边的暗黄色接缝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虽然争议颇多,红卫兵还是没敢把他砸毁。实在应该庆幸啊,建筑的化石没有在当时陨落。
在2003年,太原街整体改造拆迁,东北老电影院也拆掉了,这幅壁画已经计划着炸毁。这里展出的还有当时老东北电影院的照片,还有著名收藏家詹洪波先生收藏的东北电影院放映的最后一场电影的票根。还有这两张照片记录了这幅壁画整体搬迁过程。我们学校的专家和领导们听闻此事,跟他们提出建议不要毁坏幅壁画,因他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经过努力多次多方协调,终于保存下来,暂时存放在了沈阳文化宫的历史遗迹处。5年之后,我们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博物馆建造完毕,又将这幅壁画搬迁到我们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之所以说这是镇馆之宝,我相信不仅仅是因为这幅壁画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他还体现了我们建筑博物馆,我们沈阳建筑大学的精神。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也是有记忆的。我们学习建筑,建造建筑,也尊重和热爱建筑。建筑不仅仅攸关于衣食住行,在实用性和美学价值之后,还是一种文化。成千上万年后,书籍可能早已毁坏,文字甚至都已经失传,但是建筑,作为石头的史诗,是最坚固的文明记录者,在一砖一石中,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在漫长的岁月之后,依然见证着文明,记录着文化。我们建筑博物馆,就是在展示这种文化,宣扬这种文化,向社会公众传递着这种文化。这才是这幅壁画所体现的最核心的价值。这里展出的还有当时老东北电影院的照片,还有著名收藏家詹洪波先生收藏的东北电影院放映的最后一场电影的票根。还有这两张照片记录了这幅壁画整体搬迁过程。
沈阳今昔对比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我们学校区的模型。沈阳建筑大学始建于1948 年,在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历尽起伏波折,特别是建校的前三十年间,校址多次迁移,隶属关系数度改变。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战场上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保证战争的需要,也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奠定基础,1948年4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军区军工部党委决定建立一所军事工业学校,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由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何长工担任名誉校长,11月,何长工亲自到沈阳为学校选址,学校由哈尔滨迁至沈阳。辽沈战役结束后,1949年3月,学校分为预科和本科,预科学制1年,本科4年。几经变迁,曾先后改建为东北建筑工程学校、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辽宁省建设学院等。1977年7月,教育部下达(77)教计字221号《关于建立辽宁建工学院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同意你省(辽宁省革委会)所报将辽宁省建筑工程、辽宁省建筑工业两所学校合并改建为辽宁建工学院。自此,组建了辽宁省唯一的高等建筑学府——辽宁建工学院,学校恢复本科办学,1978年被确立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4年7月,学校更名为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是当时建设部的4个直属重点大学之一。2000年,学校在全国高校办学体制调整中划转辽宁省,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建筑大学”。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沈阳建筑大学协议,实行省部共建。经过恢复调整和改革,学校由一个单科性学院发展成为土建类学科专业齐全,以土木建筑、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主要专业为特色的、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理法学等学科的建设部直属的唯一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其建筑学、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城市规划和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等主干专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质量评估,标志着学校土建类学科整体水平居于国内前列,部分学科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两个模型记录了我们学校发展的历史,勾起很多我校的很多校友的回忆。
我们这一个展区的四周展出的是沈阳老照片与现在的对比,差不多是一样的地方不同时代的不同景象,这些可以看到沈阳的快速发展。
里面一部分,中央展出的是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图书馆门厅的地砖,它的原品是用马赛克拼成的,而我们这个做的是一个复制品。“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图书馆”旧址,位于南京南街和南一马路交叉口处(沈阳市和平区南一马路10号)。这座比较少见的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图书馆和很多至今留存下来的“满铁”机构一样,成为日本人侵占东北的一个伏笔。它多年来一直作为沈阳铁路局图书馆使用,是沈阳市第一批不可移动的文物之一。
然而,这个带着历史记忆的老建筑因迁移(复建的地点将选择在和平区南三马路)而消失于我们的视野,是保留历史信息还是留下“历史的赝品”?随之而来的争议使这座87岁高龄的老建筑打破寂静,成为各家媒体曝光的焦点。
早在1905年以前,日本就对中国东北怀有侵略之心,尤其日俄战争以后,更加夜郎自大,不可一世。他们从沙俄手里接管了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组建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这个看似一个关于修筑铁路的公司,实则是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策划与进行的准军事组织。目的在于控制东北交通动脉,并不断沿着交通干线,扩展殖民统治范围。同样,“满铁奉天图书馆”的筹设,表面观之不过为一传播世界文化及辅导社会教育机关而已,但就其内在的实质而言,已经远离了图书馆本应有的品格,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侵略研究所与阴谋补给源。
当年的奉天,沈阳站、太原街一带是日本人的天下,如今中山广场一带就是核心区之一。从“满铁奉天图书馆”所处的位置,也可以看出其在日本人眼中的重要程度。最初,建一座图书馆的计划始于1910年,11月在当时的奉天小学校内开设阅览场,由于规模范围甚小,不断改址扩充。1915年4月移入站前综合事物所二楼;1917年6月,改称奉天简易图书馆;1920年4月始改称“奉天图书馆”并动工修建,设计者:满铁奉天公务事物所的笼田定宪和小林广次,占地面积:8767.05平方米,建筑面积:1543.94平方米。新馆共耗用工费83025元,于1921年9月建成,12月迁入办公,1925年9月建成后楼四层书库。
满铁奉天图书馆最为令人惊奇的是后边的四层藏书楼。据曾经进入过该图书馆的王泽音回忆,四层藏书楼除了外墙壁,内部是一个巨大的四层钢架结构,包括楼梯、楼板、书架在内连成一体,由螺丝将之与墙壁固定在一起,这个建筑结构让王泽音极其震撼。“书架是1929年从美国购置的,虽然过了七八十年但是接缝处仍旧特别严密。”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图书馆,馆藏书籍数量之巨大而且涉及面之广,可谓卷帙浩繁。据肖振美馆长介绍说,从“满铁”时期的书到后来作为铁路图书馆,图书共有30万册,分类登记打包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如今这些包好了的书都成箱堆放在馆内。
日本人把“满铁奉天图书馆”作为了解东北乃至中国的渠道,广泛收集各种资料为日后的侵略战争做准备。作为满铁会社的业务服务,平时是为殖民活动提供资料,而到了战时,则为军方提供情报。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东北政府所在地临时迁往锦州,而日本军队仍然紧追不舍。一个夜晚,一位关东军青年参谋来到奉天图书馆,查找中国出版的辽西地图,该馆平日积累的中国东北各地地方志此时派上了用场,那上面的地理形势,虽然描画得不够科学,但山川古迹、庙宇佛阁,都标志得清楚,让那个查找者,亦即关东军青年参谋高兴得拍案呼叫。
对于“满铁奉天图书馆”要迁移复建,许多文保爱好者有自己的看法。王泽音的话表达了很多人的心声,“以目前我们所拥有的技术看,确实可以使用原有材料达到跟原建筑一模一样的效果,但是这个建筑是‘满铁’留下的侵华罪证,如果改变了地点,其作为证据的历史价值就消失了。”另外,从艺术的角度讲,每个时代的建筑风格都是无法模仿的。“就比如,古人进行的皇陵建筑,建筑者是怀着崇敬的心态工作、雕刻的,即使是同样的花纹可以仿制,但是建筑师的心态不一样,时代不一样,所采用的手法就会不同,无法还原旧有模样。”
铜雕与建筑展区
这一展区墙上挂的是石大师曾经做的户外作品,由于无法搬进室内展出,只好采用一些图片供大家观赏了,有岳阳楼的作品还有峨眉山的金顶,还有就是铜雕工艺在现代建筑上的应用了。这边展出的还有石大师在创作故宫时的工作照,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石大师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
我们正中央最显眼的就是这个铜雕的故宫大政殿了,这座高1.9米的铜雕沈阳故宫大政殿耗铜达8吨,它是沈阳顶级雕塑大师石洪祥十年心血的结晶,与真品比例:1:10,耗时10年。采用了铸、锻、錾、镂雕、浮雕、蚀刻等十余种传统工艺。由4万多个饰件组成,每个部件都可拆卸组装。这个铜雕作品开创了铜复制工艺的先河,这一作品正式雕成并在沈阳故宫与市民见面。目前石洪祥准备将此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整座“微缩”大政殿上,除八角亭式建筑外,四面与铜制楼梯相连,其中朝南的主梯上刻有两只金龙,二龙相戏栩栩如生。在这座大政殿的雕梁上,这些龙纹雕饰,其中位于正南的两条升龙,将头探向了正殿前额上的火焰明珠,较文物原型更显逼真生动。这座大政殿完全采用手工制作,运用铸、锻、錾、镂雕、浮雕、蚀刻等十余种传统工艺,使得这件铜雕作品与大政殿几乎一模一样。
曾获得全国美展特等奖、全国雕塑最佳奖的石洪祥十年前迷上了大政殿,“至少有一年多的时间,石大师对大政殿上的每一片瓦、每一个吻兽、每一扇窗户和门,乃至于梁上的每一个纹饰,都进行细心地研究和临摹。此后,石洪祥倾其所有购买黄铜铜料,按照1:10的比例,将大政殿进行“微缩”,大政殿通高19米,它的“微缩”全高1.9米。在这座由4万多个饰件组成的“微缩”大政殿上,每个部件都是可以拆卸组装的。这座铜雕塑,一共耗费8吨多铜,最终用到这座成品上的还剩3.8吨,中途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扔掉了多少次做得不好的半成品。在这座铜雕塑上,最难做的是48扇门,只是手锉48扇门就耗时两年多,这些门都是可以开启的。它们都是用两毫米厚的钢板制作,门上的每个棂子都要用手锉才能锉出,因此,仅这一项就耗时达两年多。在制作雕塑过程中也有很多遗憾。比如像那对升龙,有资料记载它是有龙须的,可是石洪祥大师找不到相关的影像资料,看不到龙须的走向,最终不敢妄自雕出它来。据了解,由于这座铜雕塑开创了铜复制工艺的先河,记录的又是世界遗产大政殿,因此石洪祥大师正在准备资料,希望能将其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旁边摆放的是一些相关的建筑构建,是放大了故宫大政殿的,包括承重结构和装饰作用的构建。
此展中,最让人关注的作品是一件惊世的铜雕《沈阳故宫大正殿龙椅宝座》,精湛的铜雕工艺,古色中透着贵气,沉稳中透着奢华,让现场参观的人们感到震撼。这把铜质龙椅宝座以沈阳故宫大正殿内龙椅宝座为原型按1:1比例手工锻造而成,铜雕龙椅不仅展现了清代文物的原貌,还把锻铜工艺发挥到了极致。龙椅通体高1.86m,座高0.78m,宽1.62m,座前脚踏高0.35m。宝座上雕有形象生动的13条蟠龙,从中间向两侧扶手处逐渐走低,宝座上盘绕的蟠龙,首尾相连、盘根错节、须发直立、形态逼真。坐椅的前后面是双龙戏珠浮雕图案,其他诸如莲瓣、火珠、如意云头等相应的装饰纹样,遍布宝座全身。皇帝的尊贵和高尚的地位透过这把龙椅表现的淋漓尽致。石洪祥用了7年的时间,以他超人的耐力和意志,打造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把也是唯一一把纯手工锻造的铜雕龙椅宝座,其仿真程度经多方专家认定已经达到90%以上。这对传承清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体现了锻铜工艺的极致,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石洪祥大师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2009年被评为中国金属艺术工艺大师。多年来石洪祥先生潜心钻研我国青铜的文化,数十年来制作了上百件青铜工艺作品。谈起创作这把铜雕龙椅宝座的初衷,石洪祥说,他在创作铜雕大政殿时就被殿中的这把龙椅的精美造型和威严气势深深吸引。在测绘大正殿外形的同时也大量临摹了许多龙椅宝座的草图。后来,在沈阳故宫的帮助下终于将龙椅宝座上的细节特点都一一详尽地记录下来。由于选用了铜金属材质制作,这把龙椅又具有保存时间长、不易变形的特点,更是由于长达7年时间的推敲、测量、完善,这把龙椅宝座的仿真程度经过多方专家认定已经达到90%以上,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问及为什么要选择铜雕清文化作为艺术创作载体,石洪祥说,作为一个雕塑家,他有责任托起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通过雕塑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紧挨着龙椅的是一个铜镜,古铜镜具有的独特神韵和魅力,主要表现在铜镜背面的装饰纹饰。这些纹饰图案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从历史人物、典故到神话传说,从几何图形到动、植物以及神化、异化了的珍禽异兽,从自然景观到世间的诸事万物,均囊括其中,包罗万象。
据专家介绍,古铜镜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制作年代。战国、唐代铜镜价格最高,其次是汉代铜镜,宋、元、金时代的铜镜价格较低,明、清时代的铜镜价格更低。按大小分,200毫米以上和50毫米以下的铜镜比较珍贵。按品种分,战国的“山”字镜、菱纹镜,汉代的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隋唐的瑞兽葡萄镜、花卉镜、花鸟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等均是铜镜中的珍品。
纵观4000多年的铜镜发展史可以发现,历代铜镜均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传承与发展体现在其形制、纹饰题材和制作技巧的变化上。铜镜虽小,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却十分丰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石洪祥先生还将向我校博物馆捐赠铜制岳阳楼空间解析作品。铜雕“大政殿”完成之前的10年时间,石洪祥把全部心血都花在了上面,为了能够精确复制大政殿的原貌,他对大政殿上的每一片瓦、每一个吻兽、每一扇窗户和门,乃至于梁上的每一个纹饰,都进行细心的研究和临摹。他先后500多次来到沈阳故宫进行实地考察,积攒下的门票足有一尺多高。由于他的行为无人理解和支持,他每次到故宫就像做贼似的,偷偷用望远镜观察天花板的雕花纹饰。有时怕别人注意,上午来中午出去,午饭后再买票进来,可是这样的花费太高,后来干脆一开门就带两个盒饭进去,到闭馆时再出来。夏天还好,冬天有几次因为太投入,等到觉得饿了,打开饭盒的时候,饭已经冻硬了。石洪祥在故宫一待就是一天,拿着纸笔工具量量画画的引起了派出所和保卫部门的注意,两次将他带走询问,说起这段经历,他脸上的笑容带着淡淡的苦涩。
在不断超越自己中,石洪祥一步步攀上艺术高峰,不久后再次在全国雕塑界引起轰动、让同行刮目相看的是他的铜雕《天坛》问世。问及为什么要选择铜雕古建筑作为艺术创作载体,石洪祥说,与其他雕塑作品很难保存的弱点相比,很多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出土之后,仍然器形完好,闪烁着深邃厚重的光华。沈阳故宫和北京天坛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北京的天坛始建于公元1417年,500多年来,天坛经历了多次重修和改建;沈阳故宫大政殿始建于1625年,是沈阳故宫最早、最具特色的建筑,也是清王朝建筑史上最灿烂的明珠之一。但由于它们都是木石结构的建筑,难免年久经不起风雨的侵袭,作为一个雕塑家,他有责任托起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通过雕塑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如今,石洪祥立志挖掘整理青铜文化传统工艺。“青铜文化在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如司母戊大方鼎、越王勾践剑等都是青铜文化艺术的代表作。古代青铜文化传统工艺极其丰富,我们运用到现代作品上的还不到0.1%,因此,青铜文化传统工艺亟须研究、整理,使其重新焕发光彩。”石洪祥如是说,为了这一目标,他的肩上又多了一层责任。
六十年建筑奖
从中央的坡道上去,首先来到的是我们的六十年建筑奖展区。
“梁思成建筑奖”是授予我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该奖以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家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以表彰奖励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和成绩的杰出建筑师。自2001年起,本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设梁思成建筑奖2名,梁思成建筑提名奖2至4名。每位梁思成建筑奖获得的人员,将从《梁思成奖励基金》中获得1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同时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牌。获得梁思成建筑提名奖的人员,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牌。希望通过“梁思成建筑奖”的设立,激发我国建筑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努力繁荣建筑创作,为提高我国建筑设计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看到的这几幅照片是我们国家建国前十年建造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建筑,包括有名的“十大建筑”,还有首都剧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此次大奖共评出300项获奖作品,它们都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作品。往下看可以感受到我国六十年的发展有多么迅速,我们的生活环境在这六十年里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建筑创作大奖是目前我国建筑界最高奖项,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举办一次,所以我们的展品也是不断更换的,大家可以经常来参观。
奥运专题
首先大家看到的就是当时由设计师汤桦设计的我校新校区的中标方案。但在施工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改动,这面墙上所展示的就是他的效果图,大家可以比较着看一下。这里就是我校的长廊,它也是亚洲第一长的长廊。教学楼采用了网格式的设计,各个馆这件都是相互连通的,设计非常有创意。在往前就是一个奥运专题的展出。整个这一区域属于奥运系列,有沈阳的奥体中心和奥运会主办场的一些东西。展示在正中央的就是沈阳奥体中心的一个模型。正对着这个模型的是鸟巢外部钢结构的一部分,取下来放到这里。大家可以看到那块红色的小区域,他所对应实际尺寸就是这边这块钢铁大小。这块钢铁是由上海宝钢运来的。
这里展出的还有北京四合院胡同。大家都知道,北京的旧宅大多有一定程度的损毁,许多有特色的民居一也已经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代化的建筑,失去了老北京质朴的文化气息。那么北京的菊儿胡同就是将古典的四合院格局和现代的材料合理的融合,既体现了老北京的特色,也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四面房屋,中间庭院的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内敛的性格特点,因此获得了世界各地建筑认识的好评,他同样是中国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个建筑大奖。
校区规划模型展示区
这里展出的是我校在建立新校区之初投标入围的三组规划方案,首先大家看到是由我们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校区规划方案,而中间的则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的,接下来的是当时被一致看好,由德国GMP公司设计的方案,由于造价过高的原因搁浅了。我们最终选用的是由汤桦设计的,拥有亚洲第一长廊之称方案,他的模型展在馆藏展厅中有具体的展现。
现在大家看到的大木作(柱,梁,斗拱,等承重部分)就是凝结着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光芒的斗拱,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特有的承重结构,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承接上部支出的屋檐的重量,且传给下方的柱子。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保真妙的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今年中国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来自斗拱,它是一个传递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符号,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我们博物馆的馆徽设计灵感也来自斗拱,整体的形状就是抽象出来的斗拱,而每一个网络方格的设计也代表着我们沈阳建筑大学无限生长网格式的建筑体系。
接下来我们进入的是建筑历史典藏区,这些展柜中陈列的是近代收藏家詹鸿阁先生和一些古物爱好者捐赠的。这里的城墙是明代城墙遗址。“当年辽阳的古城墙犹如铁桶一般易守难攻,素以高、厚、坚固而著称。自古就有“铁打的辽阳”的说法。对面的这个空间主要展出一些奉天昭陵的图片和一些遗迹的构件,它们都是十分有纪念和收藏价值的。继续往前走,玻璃展柜里的是詹鸿德先生专门给我们建筑博物馆提供的收藏照片,展现了中国近代和西方的一些建筑。老沈阳们都可以在这些照片中找到过去的影子。接着,大家可以看到这些我们用来分隔空间的板上都是一些对建筑的简介,包括建筑结构,材料,构件等,如果有对贝聿铭大师的旋转楼梯很感兴趣的,可以在这里观看一下介绍。
中堂展出的是几个经典的大型模型,中间的这个小区是人杰水岸的模型,它位于沈北新区,它的设计体现的是一种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利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例如太阳能引用、可移动外层等,创造了新型的低碳住宅,使我们的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里都有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观众可以自由参观一下。挨着它的这边是远洋和万科的几个小区模型,大家在参观时,可以更关注他们的整体规划和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这在楼盘的模型制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它的的右手边展示的这些图片是世界知名建筑师的作品,有我们熟知的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还有我非常喜欢的Philip Johnson的作品,这个作品是建于八十年代中期,是一座结合现代与古典的建筑,大家可以明显看到他设计的顶端部分是哥特建筑风格的,巧妙的体现了建筑的高大。
顺着这面墙大家走入的空间是我们建筑博物馆的报告厅,报告厅的墙面保留了学校的外墙砖,这个设计令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校园的气息,这里的圆桌,是为了使大家在这进行一些学术活动。
第二篇:博物馆解说词
博物馆解说词范文通用1
今天下午,我们将要去逛古街,参观博物馆。一点多种,我们乘着巴士经过繁华的街道,来到了平江古街的一头,就开始了“长途跋涉”。
进入古街,我立刻感觉到我好像身穿战袍,手提宝剑,骑着快马回到了古代。小河旁一排杨柳显得十分苍翠,地上的石板路都快被游人走平了。路边有一座亭子,里面有游人手持折扇,边赏景边乘凉,好不自在。提到赏景,当然要品茶了。瞧,这里就有一个茶楼,十分清雅。接着往前走,我发现了一个名叫“名堂青年旅社”的店,可能这就是以前的宾馆吧,虽然外观不好看,但有空也要到里面去看一看。继续走了一段路。我发现了一个客房部,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平江客栈”,这大概也是宾馆吧。
我们穿过马路,来到了东北街上,再走了一会儿,我一眼便认出,那是“忠王府”!“忠王府”是古代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是我国历史上遗存下来最完整的农民起义军王府。大门旁的.两个石像狮子显得很庄严。进入大门,发现里面十分宽敞,难怪是一个王府啊!
终于来到了苏州博物馆。以前听爸爸说苏州博物馆,里面很大也很漂亮,今天终于瞧见了,馆里全是些高科技。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一些名人的作品,他们画得很有创意,我非常喜欢,甚至想用照相机拍下来,可惜没有。当我们来到一间房间时,里面的物件让我惊叹不已,全都是古代的陶器、玉器,漂亮极了,我真佩服能保存现在。博物馆里面还有一个池塘,里面有五颜六色的鱼儿,金的、黄的、蓝的、红的,真是美不胜收!
这次还没看够,下次再来细细欣赏一番。
博物馆解说词范文通用2
今天,我参观了包头的博物馆,心情兴奋极了。包头博物馆的外观很宏伟,让人感觉它是高高在上的;里面的装修也很宽敞并且很明亮。因为前几天是“七·一”,博物馆展览了“井冈山红色精神”。展厅里展出了那时红军穿的草鞋,蓑衣等,做工粗糙,草鞋上还有碎碎的草绳,穿上一定很难受,和我们现在穿的鞋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展出的还有那时的红旗:三角红旗虽破破烂烂,但却无比鲜艳,看过后,让人全身都充满力气。这当中还有一幅画,画中,xxx穿着一身蓝色军装,站在岩石上为战士们讲话,和蔼极了!
参观完后,我们又去了另一个展厅,展出的是佛教的唐卡,唐卡上有着丰富多彩的画,每一个的笔迹都很细腻。有如来佛祖、四手观音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有绿度母和白度母的画像。绿度母全身呈翠绿色,很有特点。而白度母如同人间的绝色美人,白皙的皮肤,清秀的面庞,非常美丽。
在我们内蒙古出土的文物就更令我感兴趣了。我最喜欢的有两件,分别是“三素色熏炉“和”双耳瓶“。三素色熏香炉的.做工很精细,熏香炉像古代的房子,上面画着似龙非龙、似蛇非蛇的浅绿色动物,旁边缠绕着桃花树枝,上面开满了桃花,粉粉嫩嫩的,像小姑娘的脸蛋,特别可爱。之后的美术馆,真令我大开眼界。展出的书法、画作和剪纸,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亮点,让人禁不住赞叹:“真美啊!”。
这次参观博物馆,真是非常有意义!
第三篇:博物馆解说词
博物馆解说词1 一、主题思想与设计思路
1、主题思想:
1)承传统之美,扬科技之光,展中华之风; 2)自主、开放、多元;
2、设计思路:
以人们出行工具和出行方式的变迁为主而制作的一些小科技作品。(Welcome to Ma Quanying
branch school, The main ideas are The beauty of tradition, the li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xhibition of the Chinese wind;Our design thought is Changes in travel patterns.Its name is “ the museum of the tour.”)
现在您看到的是原始社会:(3件展品)人从直立行走开始脱离动物群体,走向了一个新的纪元…… 一号作品是:脚印
二号作品是:圆木运输:一块石头,下放三根圆木; 三号作品是:木筏:用细绳编5/7根圆木作为筏子,放篙 Thank you for your visit.谢谢参观。
博物馆解说词2
现在您看到的是封建社会,从周晚期到清代的作品: 一号作品是:牛车。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王亥就发明了牛车。
分别有 :双马车,骈/三马车,骖/四马车,驷/六马车,騑./独轮车/木牛/流马.接下来是轿子:民轿、官轿、婚轿、辇。
然后就是: 独木船、大船。明朝郑和下西洋率领两百多艘海船从南京出发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
Thank you for your visit.谢谢参观
博物馆解说词3 现在您看到的是近代社会的一些作品:首先看到的是自行车 ,现代自行车(永久,飞鸽).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实用型的自行车出现于19世纪初.清朝时期,同治十三年(1874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运来人力车输送到上海,这种车称为“东洋车”,因其色黄又叫“黄包车”,成为代步工具。
1897年,中国开始从英国进口自行车,1940年上海自行车厂成立,使中国有了自已品牌自行车生产企业.解放后 1949年中国自行车年产量共只有1.5万辆左右;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飞鸽”在天津诞生。黄包车,火车,汽车.Thank you for your visit.谢谢参观
博物馆解说词4 现代社会:红旗轿车: 红旗CA770 红旗CA771 车身多了三面红旗,多了后视镜
红旗检阅车
三代领导人阅兵用的都是红旗牌轿车。
1958年5月12日,国产第一辆小轿车试制成功。第一辆国产小轿车的名字并不叫“红旗”,而叫“东风”,红旗H7 跑车:吉利美人豹
是一款“中国第一跑”外形
吉利美人豹是以一个跑车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要开拓的是国内还处于空白状态的平民跑车市场。
大公交车(无人)支撑这次无人驾驶的,叫“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是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系统!和谐号高铁 /大飞机C919:/长城运载火箭:/航天飞机:/辽宁号航空母舰:/蛟龙号潜水艇:.Thank you for your visit.Goodbye.谢谢参观,再见。
第四篇:沈阳建筑大学 大学生通讯社简介
沈阳建筑大学 大学生通讯社简介
沈阳建筑大学大学生通讯社隶属于校党委
宣传部,是由校报编辑部具体指导的全校性学
生组织,以对内报道校园新闻,对外宣传学校
形象为主要职责。
大学生通讯社由办公室、新闻部、文学部、策划部、文艺部、培训部、外联部、摄影部、技术部九大部门和各学院10个记者站组成,拥有近200名学生记者和通讯员。各记者站对大学生通讯社和各学院学生会负责,归大学生通讯社统一管理。大学生通讯以《沈阳建筑大学报》为主要工作阵地,学生记者和通讯员在这里进行校园新闻的宣传和报道,通过学习校园新闻写作,培养自己敏锐的新闻洞察力。
在这里,同学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文笔写作上的进步,练就一支卓越的笔杆。每个学期,大学生通讯社都会举办各式各样、好玩有趣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以培养同学们个人素质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为主要方向,比如开展辩论赛、户外素质拓展活动、新年联欢会等;还有的以提高同学们写作兴趣和就业意识为主要方向,比如新闻、散文写作培训会、新闻采访培训会、优秀毕业学生记者经验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同学们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敏锐的思维能力。在大学生通讯社工作期间,在校报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学习成绩优异者,均可被校报聘为一名光荣的学生记者,成为大学生通讯
社的骨干力量。在通讯社,学生记者的天地更加广阔,采访来校的名
人名家,近距离接触校内的优秀教师,结识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参加全校的各种大型活动,还有机会加入沈阳市《华商晨报》大学生记者团,更进一步圆了同学们的记者梦……
大学生通讯社,给了学生记者、通讯员一片成长成才的自由天空,同学们在这里,挥洒热情,播种勤奋,用闪耀的智慧和灵动的笔端书写成长的篇章,而一份友情、一份家的温馨、一份成熟的喜悦就在这里悄然孕育,等待有心的人去采摘。
第五篇:沈阳工业博物馆观后感
走进中国首座工业博物馆
车间、工厂,机床、马达、汽车,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词汇及实物在这里汇聚。令人都想看一看。来到这里。博物馆外观给人新的印象,钢架结构透着工业化的痕迹,是一座典型的现代派建筑。造型简洁明快,富于动感,坚实的长方体建筑在向上高约上三分之一出突然向外张开,像坚定的V字,又像张开的双臂,为工业文明欢呼。
沈阳铁西区素有“中国鲁尔”之称。中国工业博物馆坐落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14号,就是沈阳铁西区的北一马路和卫工街交叉处,由原铸造博物馆(沈阳铸造厂原址)改扩建而成。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是省市区政府联建的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填补了国内博物馆的空白。2011年5月18日奠基开工,整体建筑采用新老建筑结合的方式。2012年5月18日博物馆一期开发通史、机床、铸造三个馆。二期有冶金馆、重装馆、汽车馆、机电馆、香港馆、车模馆、铁西馆七个馆,并且在完善展馆功能的基础上,开设餐饮、休闲、体验、互动等区域,2013年9月1日对外开放。
进入展馆大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铜质浮雕,这个铜雕名为《铁流凝变》,长22米,宽11.5米,净重50吨,是目前我国最大工业题材青铜雕塑。浮雕画面表现宽敞的车间、高高的塔罐群、轰鸣的机器、转动的齿轮、纵横交错的管线、飞溅的铁水、热情饱满、蓄势待发的工人等等,场面宏大,气势不凡,以生产为背景,以工人群体为雕像,朝气蓬勃,栩栩如生。工业博物馆依托工业而生,仿佛铁块一般静默而饱蕴能量。所有这些元素均由中国第一包飞流直下的钢水流淌演变而成,展现了中国工业恢宏磅礴的气势。
中国首个工业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中收藏文物年代从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纪30年代初的铁西规划图、1900年的中东铁路钢轨、西周青铜盔、春秋时期盔甲、殷商时期铜镜都为如今的馆藏。中国工业博物馆征集的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三级文物10件。目前有1300多件实体文物,上展文物7000多件,分别以文字、照片、实物和数据等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在展览馆,我近距离看到一枚与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样大的国徽,它直径2米,用特殊金属材料铸成,庄严神圣。当年,沈阳第一机床厂接到铸造国徽的任务,经过全厂员工的艰苦努力,于1950年10月陆续铸造出67枚国徽悬挂在国家政府部门和重要机关。其中,最大的一枚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历经6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熠熠闪光。
在去往通史馆过厅的墙壁上,是一幅巨大的工人组照。该馆要为工人立传,征集知名工人照片和简历,有尉风英、郭明义等2000张照片在博物馆展出
漫步浏览了通史馆,展厅的门是用钢制的,上面有齿轮等工业时代典型的标志,中间有一条钢制的路,上面写着“走工业化”。厅里展览分为国内外两部分,国际部分做得好些,简洁明快,用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重要历史和科技事件,表明工业化进程。展馆的三分之一介绍了世界工业的发展历程。从工业前奏到蒸汽革命,从电气变革到微电子技术,尽囊展览中。虽然之前对这样一个过程大体上是了解的,但当一幅幅画面和一个个影响世界的名字都来自于欧洲和美国。再看占据展馆三分之二的中国工业历史,怎能不让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古代中国的四大发现给世界工业文明播撒了火种;鸦片战争的失败才让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了工业革命的厉害;旧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的军事与经济的掠夺下,也只能在风雨中飘摇;新中国的工业在“一五”和“二五”取得了进展与成绩的同时,人们的头脑就热了起来,接着又是一场浩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三十年的工业发展与改革开放,使“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激发工业增长活力。从票证退出历史到汽车驶进家庭,人们的生活方式悄然改变;从家电升级换代到网络覆盖各地,科技型高新企业成为时尚。网络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手机和电脑的普及,把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连成为一体,世界缩小,地球成村,人类生活随之而变。未来蕴涵着机遇,明天充满挑战。中国工业化以其成果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又在人民的期盼中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期盼中国工业未来创造更多辉煌。
最令人感叹的是,中国工业博物馆不像大多数博物馆那样是静止的展示,它“活”着!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的过程中,真正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参观“铸造馆”。一进到馆里,巨大的空间让我赞叹不已,视线顿时向上,几层楼高的厂房,向两面延伸,里面有巨大的罐子,走进这间老厂房改建的博物馆,一进门是一个50吨钢锭模模型,这是2002年沈阳铸造厂为韩国生产的当时国内同类模型中最大的钢锭模。这个中空的圆柱形的大家伙立在门口,仿佛是个时光隧道的入口,把人们带进铁西的工业历史之中。巨人当年用过的焖火窑如今被改建成了小型的放映厅,一架老式的钢琴和呈弧形的铸造模件充当的座椅,一个窑内坐二三十人是不成问题的。多少让这里冷冰冰的钢铁工业气息,沾染上很多艺术的气质,感受在历史中定格的工业文化。整个空间黑洞洞的。过了前面一个小门,视线被再一次扩展,里面更加开阔,从右首开始介绍铸造馆为主的铸造内涵。进入这里,仿佛是跨进一条源远流长的工业长河,会品味出那些鲜为人知的铸造工业文化,以及在这方土地积淀百年中国现代史上风云激荡的工业文明。参观时空画廊,亲身体验从铁水浇铸成各种形体的演变进程。博物馆还用大量的实物、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再现铸造厂七大造型工艺流程及车间工人生产劳动的场景。观感超出了我以往参观博物馆的所有印象,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感觉,沧桑,渺小,震撼…其实这就是原来的沈阳铸造厂的一个车间,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变成了博物馆。这倒是符合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把一些工业遗迹变成工业遗产,保留下来供人参观,德国的鲁尔区也是这么做的。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大工业时代的化石。当年的一间旧厂房,如今却成了文物,工业文明的痕迹在铁西甚至沈阳,都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沈阳铁西区有“中国重型工业的摇篮”之称,工业遗存非常丰富,跨越了日伪统治、解放战争、国家“一五”“二五”等近百年的历史时期,承载了沈阳工业大部分的历史记忆。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亲临铁西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铁西区在引领我国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在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工业文化方面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筹建中国工业博物馆,对于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保护保存近代工业历史文物资料,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专门有一个《铁西馆》,再现了铁西百年工业发展历程。当那些在记忆中的“永久”等各种自行车、缝纫机、上海牌手表、海鸥、凤凰120方盒子照相机出现在眼前时,仿佛搭乘着“时光穿梭机”让时间倒回了四十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庭结婚都需要的,我家也有这几种东西,120方盒子照相机和放大机就摆在我的书房,它让我的家庭风光化瞬间为永恒。这里还有新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沈阳工人住宅楼群,“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了当时人们对工人村的生动描述。在铁西馆,人们走进工人村“样板房”,复原场景中摆放的二八自行车、旧式收音机、老式立柜、友谊雪花膏、带喜字的大茶杯、脸盆…两个小时在博物馆内的走马观花参观,仿佛跨过了几百年,只能让我与中国工业的历史匆匆走过。
回首博物馆大厅的浮雕,那炼钢炉在工人坚毅目光、果敢手势的指挥下,倾泻而出,喷涌而来的气势,可能在年轻人看来有些过时,但对于我曾经当过工人,熟悉工厂,倾听过马达轰鸣,现在年过花甲的人来说,那钢水所象征的意义是凤凰涅盘的壮美,是产业工人一往无前的精神凯旋。
这座别样的博物馆,有着别样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