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走向教师幸福的必由之路

时间:2019-05-15 10:4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德修养走向教师幸福的必由之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德修养走向教师幸福的必由之路》。

第一篇:师德修养走向教师幸福的必由之路

师德修养走向教师幸福的必由之路

摘 要:当前,教师的幸福正在逐渐失落:幸福体验,在“自我神往”中失落;幸福标准,在“角色扮演”中失落;幸福态度,在“生存病态”中失落。分析原因,教师自身幸福能力不足是重要因素。教师幸福是一种基于师德的心性能力,德性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是个人实现幸福必备的心性条件。因此,师德修养是教师德性能力培养的必要和主要的途径,也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由之路。其中,“按德分配”是教师幸福指引下师德修养要求教师确立的内心法则。

关键词:教师;幸福;师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14-04

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所能提供的幸福资源,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生理基础,但这些外在条件(影响主体幸福的客体因素)不是主体在有限的生命时段里能够完全左右的。况且,“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大量事实启示我们,主体内在的幸福能力是更为根本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并不是给定的,人生幸福是可以由自己把握的,是可以积极追求和争取的。因此,“幸福能力”一词几乎成了每一部幸福论著作的关键词,幸福能力也即“发现、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1],是一种最内在、最核心、最本质的主体生命力量。

教师幸福能力既包括技术性能力(如完整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育能力、高品位的审美素养),更指向教师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品味人生意义的能力。后者是教师实现幸福人生的德性能力。教师幸福“首先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精神品位和德性”[2]。教师幸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首先是一种价值生活能力,是一种德性能力。如果借用木桶理论来描述教师幸福的主体条件,用木桶容量隐喻整体的教师幸福能力,那么教师幸福的所有技术性能力均可算作“桶帮”,而“桶底”则是德性能力。“桶底”不结实,“桶帮”再高也无法承载幸福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说,狭义的幸福能力(也即德性能力)是教师幸福的心性基础。

一、教师幸福失落:自己的幸福别人说了算

当前,广大教师对于自身的职业满意率低,缺乏自豪感,大面积地存在着职业倦怠和“弃教改行”的念头,压力重重、身心疲惫、激情缺乏、意义失落,模糊了三尺讲台的神圣和风采。从总体上说,以使人幸福为己任的教师,生活得并不如意,并不幸福。教师幸福何以失落?教学压力增加,家长要求提高,教育复杂程度加深,社会分配差距拉大等,固然都是阻碍教师追求人生幸福的客观原因。但我们不能不深思教师自身的幸福能力问题,不能不从幸福与主体的内在联系中寻找原因。

(一)幸福体验,在“自我神往”中失落

教师,曾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度扮演着圣人的崇高角色。正是这种拔高的文化定位给教师职业贴上了幸福的标签,披上了幸福的光环,营造了幸福的幻象。然而,幸福不是挂在嘴边的标签,不是脑海里的幻象,幸福是融于生活过程当中的主体实实在在的感受,没有幸福感就无所谓幸福。“高尚、崇高只是一种来自外在的评价,而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只有与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活动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3]。全社会都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教师,势必形成一种幸福观的文化心理强势,迫使教师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世人设定的幸福标准――清高、节制、不染尘俗,甚至扭曲自己的内心意愿,舍弃正当的俗世欲求,当起了不折不扣的苦行僧。被圣化的教师幸福舍弃追求幸福的日常生活过程,远离“琐碎”“庸常”的俗世生活,企图以圣人的幸福来替代凡人的幸福,从而失去了现实生活的根基,掏空了教师幸福的现实内容。如此,教师只有在无休止地对幸福的“神往”中寻求安慰,教师幸福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个体真实的幸福体验失落在可望而不可及的假象之中。

(二)幸福标准,在“角色扮演”中失落

教师一直被视为社会代言人,教师从履行职责的第一天起就不得不“扮演”被社会规定的角色,角色规范构成了教师职业活动的外在律令。很多教师试图以幸福的外在尺度来替代内在尺度,结果造成了“自己的幸福别人说了算”的困境。如此,“在“扮演”中,教师的角色自我不断膨胀,个性自我日渐萎缩,教师生活的内在价值基础日渐动摇和脆弱。在“扮演”中,教师依据一种被教化和灌输的幸福标准来体验“自己”的幸福,而实质上,这只是他人评说的没有自我内核和内心根基的幸福。个体内在的幸福标准受到外部给定的幸福标准的强制,成了漂游不定的浮萍,主体只得依赖于外界和他人的评价,人云亦云地生活在他人的话语中,而无法把握自己的幸福。或者,他们对自己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无法自知,处在幸福的混沌状态,要么内心焦虑地艳羡别人,要么心性麻木;或者,他们的幸福体验因难以深入内心而不强烈、难持久,不足以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抚慰,不能唤起生命力量的涌流。

(三)幸福态度,在“生存病态”中失落

人的生存病态集中表现为幸福病态,即主体不健康的幸福观念和求福行为。幸福不是上天的恩赐,不是免费的佳肴,幸福只能在积极的追求中获得,甚至可以说,幸福就是一种积极的追求。没有追求,就没有幸福;消极、被动、不合理的追求,会导致幸福病态,将与幸福之途南辕北辙。

“幸福的最大病态是享乐主义。在这种状态下,幸福等同于俗福”[4]。文化传统中及时行乐、崇尚俗福的享乐主义幸福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负面影响,使得幸福病态成了当今社会一个普遍性事实,并有不断加强的趋势。教师在对待个体人生幸福的态度上,也不同程度地沾染了幸福病态:一些教师奉行享乐主义,把幸福与感官快乐、物质享受等同起来,无视幸福的精神性和超越性,只讲俗福不求雅福(幸福的精神性),轻则降低了幸福的层次和强度,重则走向了幸福的反面。纵情享乐必然走向失乐,对俗福的沉溺会降低或破坏教师对其真正的幸福――雅福的领悟力和感受力,像毒品一样消解着教师幸福能力。

同时,节欲主义主导的教师幸福观依然存在。他们大多属于生存型教师,人生目标不高、成就动机低下、不愿接受挑战和风险,只是因为职业稳定、挑战性小而选择从教。他们对于生活欲望的克制蕴含着“退而求其次”的无奈和宿命的意味。他们也渴望幸福,但这种渴望不是积极地正向“趋乐”,而是消极地反面“避苦”。以制欲为手段,没有主动发展的欲求,充其量也不过是苟且偷生,不仅扼杀了主体追求幸福的意志努力,而且必然会带来另一种心理病态――以阿Q精神来寻求自欺和解脱。

二、教师幸福:一种基于师德的心性能力

亚里士多德最早完整地论述了“德福一致”思想,得出了两个著名论断――“幸福即是某种德性”,“幸福即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5]。据调查,年收入6万以上教师的幸福感并不高,年收入和教师幸福感并不呈人们期待的正相关的关系。[6]相反,职业倦怠、寻思跳槽的现象恰恰发生在不少薪水高、业务强的教师身上。可见,德性能力的缺席成了制约教师幸福能力发展的瓶颈。师德的创生意义在于,它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根本动力源泉。在这个意义上,师德修养和教师德性成长的过程即教师幸福能力提升的过程。

首先,德性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是个人实现幸福必备的心性条件。

从总体上说,德福一致具有必然性,虽然时有“好人命蹇”的错觉,但德性与幸福是基本一致的。从雅福的角度来看,德与福具有同一性,孔子所言“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就说明德性本身具有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超越牺牲的性质。德性与雅福之间的统一性,体现了伦理学上德福一致原则的精神实质。从人的终极追求上讲,与幸福一样,德性本身就可以成为人生的追求目标,这个目标本身就具有自足性和终极性。“如果生命离开德性的润泽,宇宙即蹈于虚空和诞妄……一个没有德性的人根本就无法获得幸福。与此同时,一个幸福的人就不可能没有德性”[7]。

其次,师德对于教师幸福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心性条件。

教育是一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善的事业。教师的职业生活过程既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育己的过程;既是一个成人的过程,也是一个成己的过程。教师既要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从业者,又要成为拥有幸福人生的人,两者在价值目的上是内在统一的。无论是成人还是成己,师德都是必须的和首要的心性条件。作为职业人,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育人成人,教育的成功和职业理想的实现是教师幸福的重要源泉。“德性具有实践的品格,德性的履行是一种实践,是产生巨大外在价值的根据”。“德性的力量也就是把责任的‘应该’转变成‘现实的力量’,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中,履行自己的职责,去尽自己的职守。[8]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对学生心灵的成长、教育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激励教师从敬业走向乐业的动力性因素。一个师德素养低下的教师,既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和智能成长,在事务的层次上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做到敬业履职;也难以创造性地提升自己教育生活的品位,美化和魅化自己的职业生活,在审美的层次上享用教育生活之美,做到乐业忘我。

总而言之,师德不仅解答了教师面对职业的诸多问题,而且解答了教师面对个体人生的问题。师德是教师追寻人生幸福的一种德性能力。教师幸福感的获得,必须有教师德性的引导和支撑。在化解职业压力、发掘教育之美、超越“教育工匠”境遇的过程中,师德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心性基础和内在力量。

三、“按德分配”:幸福指引下师德修养的内心法则

探讨师德与教师幸福的内在关系,最终要落实到教师如何实现人生幸福的途径与方法上,落实到教师幸福能力的培养上。据楼世洲等人对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9],有51%的教师认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主要途径应是“加强自身修养”,有22.9%的教师认为应是“强化师德教育”,有21.6%的教师认为应是“制度保证”,另有少量教师(4.5%)认为是“其他途径”。可见,对于教师的德性成长,师德教育是外因,师德修养才是内因。这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德性培养重在“养”,通过内心修悟达致柏拉图所言的“心灵转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德性的养成不只是被动接受一大堆道德理论和规范,而必须在内心深处积极地悟解道理,培养情感,磨练意志,进而提高德行能力。当前师德修养面临困境的症结在于:师德修养中教师幸福的价值缺席和教师主体的角色逃逸,导致人的道德实践不能深入内在心灵。应对当前师德修养困境,当务之急是找回教师的主体地位,确立教师追求个体幸福的价值目标,把教师幸福作为师德修养乃至整个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让教师主体在自己真心悦纳的人生目标指引下自觉地付出修德的努力。

师德修养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克服自我评价“泛道德论”。正确的义利观是义与利的统一。教师不是一种单纯的“义务人”,而是拥有相应权益的主体,不能把利看作是恶的东西而加以排斥。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着利益牵挂和俗世欲求的普通人。那种排斥教师利益的道德本身是不道德的,排斥教师利益的师德修养也是不道德的,是缺乏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排斥教师的俗世利益,实质上就是否定教师作为普通人的事实,把教师逼入虚幻的生存“真空”。教师首先要戒除把自己“圣化”的心理,基于一个普通的俗世的人的生存事实来谋划自己的人生,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视为一种正当行为,而不是一个道德问题,理直气壮地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教师尤其要克服自我评价中的“泛道德论”倾向,确立师德评价(包括师德自我评价)的合理边界。正确的义利观是教师利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也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动力之源。

教师幸福指引下的师德修养,要求教师确立“按德分配”的内心法则。“按德分配”指的是社会资源和利益按照个体的德性能力和德行表现进行分配,让有德尚德之人得到更多的资源和利益,即让“德”者有所“得”。“按德分配”原则是“德福一致”思想的具体化和生活化,是建设现代诚信社会的基本原则。坚持“按德分配”,不仅要在社会层面积极营造“按德分配”的道德环境,构建“按德分配”的社会,更要从教师主体的层面确立“按德分配”的内心法则。一方面要确立由“德”而“得”的合法性,戒除羞于言“得”的心理,积极追求所得;另一方面要正确看待“得”。

首先,“得”是一个整体目标,不只是物质利益的实现,也包括精神利益的获得,即心有所得。在精神利益层面,“得”与“幸福”是同一的概念,主要是指以成就感、价值感、崇高感、舒适感等情感体验为内容的幸福感的获得。道德对于主体的利益主要是精神利益,加之教师职业的精神性特点,师德修养应重在精神利益的获得(比如成功的快慰,学生及社会的敬重),而不能片面地以物质指标(比如金钱)来衡量“得”。必须指出的是,如何看待成功是影响精神利益之“得”(即幸福)的重要因素。没有成功的体验,幸福就会大打折扣,但不能把成功当成修德的全部目的,修德的目的是实现幸福的社会和幸福的人生。换言之,幸福才是目的,而成功只是目的的一个方面。正如罗素所言,“成功只能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惜以牺牲其他一切来得到它,那么这个代价是太昂贵了”[10]。对成名成功的狂热追求,会导致人忘掉德行的最初目的;名利思想太重,最终会毁掉自己的幸福。其次,“得”不是一个只在修养行为结束时静态呈现的终结性目标,而是与德行实践相伴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性目标。正如旅游观光,不只是美丽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寻佳觅胜的过程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人生哲理的领悟。师德修养之“得”讲究日积月累、日修日得,讲究心灵敞放、积极体悟,讲究情境交融、虚功实做。

对教师而言,人生幸福并非一个旗号、一种遥不可及的“神往”,教师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主体努力自主把握自己的人生幸福。师德是教师幸福的心性基础,德性能力是教师幸福能力的灵魂。教师幸福的积极追求与师德修养的结合,是提升教师幸福能力和超越当前师德困境的必经之途。面对自己的职业人生,教师应当加强师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唯此,教师才能享受自己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3]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2,201.[2][4]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1,45.[5]亚里士多德.尼可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6]韩竹青.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幸福感问卷调查与分析[D].青岛大学,2012:32.[7]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8]陈根法.论德性的意义和价值.复旦大学学报[J],2002(3):107.[9]楼世洲,蔡志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6):43.[10][英]罗素.罗素文集(第一卷)[M].靳建国,等,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307.责任编辑 徐向阳

第二篇:教师师德修养

教师师德修养

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师德修养,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修养。教师的师德修养,具有激励教师敬业乐业,控制和调节意识、情感和行为的职能。它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制约着教师的知识、才能的发挥,制约着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是教师实施教育影响的前提,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教师的师德修养包括哪些方面?目前说法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最基本的有三个方面:忠诚事业,献身教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第三篇:教师师德修养

教师师德修养;

(二)全面准确地把握《规范》的精神实质;新《规范》基本内容有六条,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对;教师要注重师德修养;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社会文化、伦理道;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首要的是要有忠于教育事;良好的师德修养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通过维护学生的尊;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 教师师德修养

(二)全面准确地把握《规范》的精神实质

新《规范》基本内容有六条,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其中“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具体说,一是倡导“爱国守法”,就是要求教师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人民教师要牢记人民的嘱托,要遵循法律的规范,因而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二是倡导“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每一位教师都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三是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做到严慈相济,努力做学生良师益友,这是师德的灵魂。四是倡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始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教师的天职。五是倡导“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立教,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同时,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这是也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六是倡导“终身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做终身学习的表率。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学习和业务学习,潜心钻研知识,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教师要注重师德修养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授者和示范者。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意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道德教育和传授知识的,从这可以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历来也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要履行教书育人、培养理想远大、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的职责,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准。所以,身为教师就应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的人,在执教的工作岗位上为人师表,以优良的思想作风教育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形象和人格影响和激励学生。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首要的是要有忠于教育事业和肯于奉献的精神,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师德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自己从事的执教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甘为人梯,专心致志做好教学工作,并且在执教活动中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型综合人才。

良好的师德修养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也是教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学生人生观的建立,道德情操的形成固然需要教师的课堂教育,而教师的个人品格、行为习惯、言行举止以及处世方法,给学生们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比他教授的知识更能影响学生。由此看来,教师能给学生施以影响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时候是习惯,是心态,是做人的标准。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崇高的,教师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给学生做出榜样。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义愤填膺地抨击各种丑恶现象,走出教室却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迎合或追逐,这种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行为,对学生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师爱是师德的核心。身为教师应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我们的教育事业本身就是爱的事业,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教师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样也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内心深处培养对学生的“爱”,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在学生受到挫折的时候去安慰他们,在学生受到烦忧的时候去开导他们,在学生迷茫的时候去帮助他们。教师对学生既要关爱,又要严格要求,做到严慈相济。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通过维护学生的尊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从而形成师生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每一位教师都应刻苦学习,严于律己,努力践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这对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会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因此,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为人民教师,必须自重、自励、自爱,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意识和使命意识。唯有教师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高尚的师德水准,做到以德修己,以德育人,才能真正担负起为祖国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在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和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所以,作为小学教师,作为把孩子领入知识殿堂大门的老师,更应该努力提升个人的师德修养。

那么,如何提升教师个人师德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调整心态,增强职业认同感。

加入教师队伍的人,形形色色,有些是真心地热爱教育事业,有些可能是形势使然,把教师职业只是看作一个饭碗。所以当遇到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时,这些人对教师这份职业更是没有认同感。这时,需要个人心态的调整,首先应该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有针对性地去了解、学习古往今来的名师,领略他们高尚、伟大的人格,仰望他们在历史长河留下的烁烁光华,重新认识教师职业的崇高,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一份责任,一种使命,更是一种光荣。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劳动,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是个可以长期看见效益的收获,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各条战线上做出杰出的贡献时,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自然油然而生。

二、自我缓解,化压力为动力。

教师的工作,特别是小学教师的工作是极其繁琐,细腻,甚至看去是极其微小的。低年级的孩子除了教学,在生活上不仅需要你人格力量的感染,还需要你事无巨细的关心,手把手的教导。从文明礼貌到交通安全,直到服装整洁都需要细致入微的指导。一个人长时间投入在这样琐碎、重复的工作中,意志会有所消磨,而学校里还有各种活动,公开课、评比、检查,教师必然感觉到压力重重,动辄则咎。如何缓解压力,首先,要意识到一定压力是有益处的。它能提供行为的动机。在各种公开课和评比中,你的教学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肯定能得到提高,在每次的活动过后,不管是成功、失败,都不要太计较得失,肯定自身的每一次提高,多寻找心灵的满足感。在琐碎的工作中,多看到自己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多找找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那么,工作就不再是盲目,重复的,工作的意义和成就也会显现出来。

三、不断充实,厚积而薄发。

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丰富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本身就是一个高素质教师的专业要求,而也只有丰富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才能沉淀出高尚的人文素养。大师让我们高山仰止,不止是因为他们的博闻强记,学术成果,更是因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那是他们身上丰富的文化沉淀所展现出的魅力。薛瑞萍老师在《心平气和一年级》中说到:“小学教师是一份艰辛卑微的职业,要想从中获得充实宁静的感觉,必先拥有丰盈的教育智慧。”作为教师,应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多看书,多反思,多积累,教育的智慧,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四、关爱学生,从心出发。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爱,需要尽心,需要宽容,需要平等。桂贤娣老师说,要因生施爱。因生施爱,首先需要尽心,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要。这听起来并不容易,但只要从心开始的关心,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和你亲近,了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犯错,是每个孩子都会做的事,正确地看待孩子犯的错误,有一颗宽容的心,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理解他们,才能真正的宽容孩子。平等,则需要保持一颗童心,有一颗童心才能和孩子真正的沟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关爱学生,不是口头,也不只是事无巨细的教导,还应从心出发,用心贴着心,才能温暖。当你向孩子们交出你的心时,孩子肯定会回报给你更炙热、纯净的心。这时,教师职业特有的快乐,已不是能用言语来形容。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生活在一个充满物欲和复杂人际的红尘俗世里的教师,他的灵魂是不是天底下最健康的灵魂呢?教师也是凡人,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一个洁净的灵魂,需要自身通过不断的自省和学习。只有不断地完善、提高自我修养,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的领路人。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以德立教“爱满天下”,是“万世师表”的楷模。他爱国、爱民、爱教育。由于有了这种深切的“爱”,才有了他那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执着追求。他穷毕生的精力,投身于人民教育的各项革新运动,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旧中国矗立起一座人民教育的丰碑,铸就了民心所向的一代师魂,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他的教育思想是超时代的,他的教育成就是卓越辉煌的,他的教育影响是跨国界的。因此,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是将来,他都是师之楷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典范。要弘扬陶行知思想,光大陶行知精神,首先,我们就要学习陶行知的崇高师德。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由此可见,师德是立教之本,正因为教师职业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师使命具有的特定性,所以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水准就高于其它行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教师队伍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集团,它的道德水准高低将与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社会劳动,没有教师道德的高素质,便没有新一代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以德立教,以身示教,与时代同步,锻造不朽师魂!

锻造师魂先立德,学陶师陶重实践。教师的职业道德应是集公民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优良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统一集中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概括地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树立忠诚教育,教书育人的信念。这种信念源自于对现代教育的性质、地位和功能的深刻理解上。“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取决于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确立。教师应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从一选择上教师职业,就应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永不为外物所动的胆魂与气概。

其二,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一种理想与情感,爱生才是实施教育的基本触发点和着力点。陶行知先生说:“待学生如亲子弟”。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此,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爱的形式与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伍为基础。只有这样的爱,才是以德立教。只有以德立教的“爱”,才能爱出师生间的“师生谊”,爱出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爱出“爱满天下”的陶氏风范。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爱生”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得到升华。爱的双向功能是现代教育中的媒介,润滑油和崔化剂,不热爱学生的老师,学生决不会欢迎他。因此,“爱生”是现代教育衡量每一位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

其三,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因之必须有真才实学。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

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自律自爱,持之以恒,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要“为人师表”,恐非易事。故此,当代师德对教师的要求也包容了“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这一内容。

其四,教师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认真负责,勇于创新。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商品。商品生产出了次品可以弥补,学生教育出了问题,几乎无法补救。以众多优秀教师工作成功的表现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之一,就是尊重教育科学,遵循教育规律办事。他们讲求教育艺术,坚持“文道统一”,他们不是照本宣科的“经师”,而是融科学、艺术、文化、道德于一身的教育精英。他们有科学的头脑,敏锐的触角,艺术的手段,善于从不同的科学领域撷取时代信息,提炼精髓,精心设计,合理运用乃至创造性地施为。他们无不时刻以自身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去催化新一代的科学潜能。因此,他们获得了创造性劳动的成功。由此看来,科学化教育才能对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负责,对教育的社会效益负责。讲究科学,无疑是现代师德所应涵盖的内容之一。

其五,教师还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现代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劳动,教师的工作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竞争促进了教育发展的繁荣――为教育增添了活力――如竞争中涌现了大批专家型教师,大批星级教师;展现了大批教育教学成果,造就了大批新型的人才。但教师又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个教师的劳动成果,而是教师群体与家长,社会积极力量通力协作下的群体劳动成果。教师只有善于处理好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社会积极力量的关系,才能减少教育过程中的内耗,从而形成取向一致的教育力量。

其六,教师还应有高尚的人格,端庄的仪表,优雅的风度。教师高尚的人格,大度的仪表,优雅的风度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亲和力。教师高尚的人格来自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端庄优雅的仪表、风度、气质来自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只有以协调的人格美、仪表美、风度美,才能以德立教,以身示教,塑造出当代教师的美好形象,造就新一代的师魂。

综上所述,良好的师德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效益的保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因之,它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调节、影响作用。学陶师陶重在实践,弘扬师德要正师风。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陶行知崇高师德的价值,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塑造自身的形象,锻造新一代的师魂,把中国的教育推向新的辉煌!

第四篇:教师师德修养

教师师德修养

(二)全面准确地把握《规范》的精神实质

新《规范》基本内容有六条,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其中“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具体说,一是倡导“爱国守法”,就是要求教师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人民教师要牢记人民的嘱托,要遵循法律的规范,因而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二是倡导“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每一位教师都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三是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做到严慈相济,努力做学生良师益友,这是师德的灵魂。四是倡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始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教师的天职。五是倡导“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立教,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同时,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这是也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六是倡导“终身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做终身学习的表率。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学习和业务学习,潜心钻研知识,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教师要注重师德修养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授者和示范者。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意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道德教育和传授知识的,从这可以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历来也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要履行教书育人、培养理想远大、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的职责,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准。所以,身为教师就应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的人,在执教的工作岗位上为人师表,以优良的思想作风教育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形象和人格影响和激励学生。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首要的是要有忠于教育事业和肯于奉献的精神,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师德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自己从事的执教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甘为人梯,专心致志做好教学工作,并且在执教活动中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型综合人才。

良好的师德修养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也是教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学生人生观的建立,道德情操的形成固然需要教师的课堂教育,而教师的个人品格、行为习惯、言行举止以及处世方法,给学生们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比他教授的知识更能影响学生。由此看来,教师能给学生施以影响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时候是习惯,是心态,是做人的标准。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崇高的,教师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给学生做出榜样。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义愤填膺地抨击各种丑恶现象,走出教室却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迎合或追逐,这种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行为,对学生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身为教师应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我们的教育事业本身就是爱的事业,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教师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样也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内心深处培养对学生的“爱”,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在学生受到挫折的时候去安慰他们,在学生受到烦忧的时候去开导他们,在学生迷茫的时候去帮助他们。教师对学生既要关爱,又要严格要求,做到严慈相济。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通过维护学生的尊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从而形成师生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每一位教师都应刻苦学习,严于律己,努力践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这对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会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因此,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为人民教师,必须自重、自励、自爱,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意识和使命意识。唯有教师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高尚的师德水准,做到以德修己,以德育人,才能真正担负起为祖国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在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和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所以,作为小学教师,作为把孩子领入知识殿堂大门的老师,更应该努力提升个人的师德修养。那么,如何提升教师个人师德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调整心态,增强职业认同感。

加入教师队伍的人,形形色色,有些是真心地热爱教育事业,有些可能是形势使然,把教师职业只是看作一个饭碗。所以当遇到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时,这些人对教师这份职业更是没有认同感。这时,需要个人心态的调整,首先应该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有针对性地去了解、学习古往今来的名师,领略他们高尚、伟大的人格,仰望他们在历史长河留下的烁烁光华,重新认识教师职业的崇高,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一份责任,一种使命,更是一种光荣。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劳动,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是个可以长期看见效益的收获,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各条战线上做出杰出的贡献时,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自然油然而生。

二、自我缓解,化压力为动力。

教师的工作,特别是小学教师的工作是极其繁琐,细腻,甚至看去是极其微小的。低年级的孩子除了教学,在生活上不仅需要你人格力量的感染,还需要你事无巨细的关心,手把手的教导。从文明礼貌到交通安全,直到服装整洁都需要细致入微的指导。一个人长时间投入在这样琐碎、重复的工作中,意志会有所消磨,而学校里还有各种活动,公开课、评比、检查,教师必然感觉到压力重重,动辄则咎。如何缓解压力,首先,要意识到一定压力是有益处的。它能提供行为的动机。在各种公开课和评比中,你的教学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肯定能得到提高,在每次的活动过后,不管是成功、失败,都不要太计较得失,肯定自身的每一次提高,多寻找心灵的满足感。在琐碎的工作中,多看到自己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多找找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那么,工作就不再是盲目,重复的,工作的意义和成就也会显现出来。

三、不断充实,厚积而薄发。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丰富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本身就是一个高素质教师的专业要求,而也只有丰富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才能沉淀出高尚的人文素养。大师让我们高山仰止,不止是因为他们的博闻强记,学术成果,更是因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那是他们身上丰富的文化沉淀所展现出的魅力。薛瑞萍老师在《心平气和一年级》中说到:“小学教师是一份艰辛卑微的职业,要想从中获得充实宁静的感觉,必先拥有丰盈的教育智慧。”作为教师,应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多看书,多反思,多积累,教育的智慧,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四、关爱学生,从心出发。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爱,需要尽心,需要宽容,需要平等。桂贤娣老师说,要因生施爱。因生施爱,首先需要尽心,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要。这听起来并不容易,但只要从心开始的关心,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和你亲近,了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犯错,是每个孩子都会做的事,正确地看待孩子犯的错误,有一颗宽容的心,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理解他们,才能真正的宽容孩子。平等,则需要保持一颗童心,有一颗童心才能和孩子真正的沟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关爱学生,不是口头,也不只是事无巨细的教导,还应从心出发,用心贴着心,才能温暖。当你向孩子们交出你的心时,孩子肯定会回报给你更炙热、纯净的心。这时,教师职业特有的快乐,已不是能用言语来形容。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生活在一个充满物欲和复杂人际的红尘俗世里的教师,他的灵魂是不是天底下最健康的灵魂呢?教师也是凡人,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一个洁净的灵魂,需要自身通过不断的自省和学习。只有不断地完善、提高自我修养,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的领路人。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以德立教“爱满天下”,是“万世师表”的楷模。他爱国、爱民、爱教育。由于有了这种深切的“爱”,才有了他那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执着追求。他穷毕生的精力,投身于人民教育的各项革新运动,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旧中国矗立起一座人民教育的丰碑,铸就了民心所向的一代师魂,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他的教育思想是超时代的,他的教育成就是卓越辉煌的,他的教育影响是跨国界的。因此,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是将来,他都是师之楷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典范。要弘扬陶行知思想,光大陶行知精神,首先,我们就要学习陶行知的崇高师德。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由此可见,师德是立教之本,正因为教师职业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师使命具有的特定性,所以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水准就高于其它行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教师队伍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集团,它的道德水准高低将与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社会劳动,没有教师道德的高素质,便没有新一代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以德立教,以身示教,与时代同步,锻造不朽师魂!

锻造师魂先立德,学陶师陶重实践。教师的职业道德应是集公民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优良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统一集中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概括地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树立忠诚教育,教书育人的信念。这种信念源自于对现代教育的性质、地位和功能的深刻理解上。“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取决于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确立。教师应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从一选择上教师职业,就应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永不为外物所动的胆魂与气概。

其二,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一种理想与情感,爱生才是实施教育的基本触发点和着力点。陶行知先生说:“待学生如亲子弟”。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此,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爱的形式与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伍为基础。只有这样的爱,才是以德立教。只有以德立教的“爱”,才能爱出师生间的“师生谊”,爱出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爱出“爱满天下”的陶氏风范。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爱生”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得到升华。爱的双向功能是现代教育中的媒介,润滑油和崔化剂,不热爱学生的老师,学生决不会欢迎他。因此,“爱生”是现代教育衡量每一位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

其三,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因之必须有真才实学。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

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自律自爱,持之以恒,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要“为人师表”,恐非易事。故此,当代师德对教师的要求也包容了“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这一内容。

其四,教师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认真负责,勇于创新。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商品。商品生产出了次品可以弥补,学生教育出了问题,几乎无法补救。以众多优秀教师工作成功的表现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之一,就是尊重教育科学,遵循教育规律办事。他们讲求教育艺术,坚持“文道统一”,他们不是照本宣科的“经师”,而是融科学、艺术、文化、道德于一身的教育精英。他们有科学的头脑,敏锐的触角,艺术的手段,善于从不同的科学领域撷取时代信息,提炼精髓,精心设计,合理运用乃至创造性地施为。他们无不时刻以自身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去催化新一代的科学潜能。因此,他们获得了创造性劳动的成功。由此看来,科学化教育才能对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负责,对教育的社会效益负责。讲究科学,无疑是现代师德所应涵盖的内容之一。

其五,教师还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现代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劳动,教师的工作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竞争促进了教育发展的繁荣――为教育增添了活力――如竞争中涌现了大批专家型教师,大批星级教师;展现了大批教育教学成果,造就了大批新型的人才。但教师又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个教师的劳动成果,而是教师群体与家长,社会积极力量通力协作下的群体劳动成果。教师只有善于处理好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社会积极力量的关系,才能减少教育过程中的内耗,从而形成取向一致的教育力量。

其六,教师还应有高尚的人格,端庄的仪表,优雅的风度。教师高尚的人格,大度的仪表,优雅的风度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亲和力。教师高尚的人格来自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端庄优雅的仪表、风度、气质来自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只有以协调的人格美、仪表美、风度美,才能以德立教,以身示教,塑造出当代教师的美好形象,造就新一代的师魂。

综上所述,良好的师德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效益的保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因之,它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调节、影响作用。学陶师陶重在实践,弘扬师德要正师风。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陶行知崇高师德的价值,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塑造自身的形象,锻造新一代的师魂,把中国的教育推向新的辉煌!

第五篇:教师师德修养心得体会

教师师德修养心得体会

我会更加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职责!师德修养心得体会范文,小编为你推荐。欢迎参考。

任教以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师生的尊敬和爱戴。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工作作风扎实严谨,善于钻研,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学习领会其实质,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素质。

在工作中做到依法施教,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

工作14年来,我始终坚定信念、不懈努力、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本人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师德要模范、班级管理要优秀、教育教学成绩要突出„„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时刻感到自己的不足。

《初中数学教与学》等理论书籍成为我业余时间的“朋友”。

我阅读摘录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博采众家之长,用来不断充实自己,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各学科的示范课、教学论坛,都为我的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的认识也有了提高。

另外,各级领导也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学习机会,丰富我们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积极利用县组织的业务培训、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在把握准教材中心,重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写出详细教案。

讲课以教学法为指针,积极实践,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坚持“抓中等生、促优秀生、带学困生”的个人原则,使上、中、下三类学生都能有所学,学有所得。

教书之余与教书同时,精心育人,我还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很多名学生都有了光辉的前程。

既然命运指引我选择了这个职业,那么我愿意像那些在平凡的工作中默默付出的平凡的老师们一样努力的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自己的贡献。

我知道接下来等待我的是教育途中的艰辛,但我依然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职责!

下载师德修养走向教师幸福的必由之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德修养走向教师幸福的必由之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教师师德修养

    浅谈新时代教师师德修养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心灵的塑造者,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教师作为智慧田野的播种者和文明的传导者, 应该比其他人群有着......

    教师学习体会——师德修养

    教师学习体会 师德修养心得体会 跨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学校教育不再仅仅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也是学生各方面成长的过程。教育是一个系......

    教师师德修养心得体会

    教师师德修养学习心得体会新联小学 贺克花我觉得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该是与传统的标准揉在一起的。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严厉并不是苛刻,老师也是有七情......

    加强教师师德修养

    加强教师师德修养,明确办学方向 -------记向阳学校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侧记在当前全国教育系统纷纷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热潮中......

    教师个人师德修养计划

    教师个人师德修养计划 后史庄小学 陈瑞涓 2015.8 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师德素质,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特制定自己的个人师德修养计划如下:一、指导思......

    教师个人师德修养计划

    教师个人师德修养计划 新学期又开始了,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教育工作,特制定本学期个人师德修养计划如下: 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充实自己的......

    教师个人师德修养计划

    2017-2018学年度教师师德个人修养计划 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师德素质,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特制定自己的个人师德修养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

    幼儿园教师师德修养心得体会

    篇一:《新时期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学习体会 《新时期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学习体会 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能否培养好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