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交通大学 电院 自动化 面试经验总结
今天电院自动化系的笔试和面试结束了。明天还有一项英语听力,但先说说今天复试的感受吧!
8:30~9:30 先是专业笔试。各专业难易不同。我考的是《数字媒体》,5道大题,两三个可以按照书上内容凑合着写上,但另两道书上没提过。
所以在此告诫各位后来者!复习的时候不要光看学校指定教材的内容,还要看看相关的其他资料,尤其是最新技术相关的,事先找些概述性的论文看看,很有帮助,看得面尽量广些,但不一定很深。(初试科目也类似,最好看看其他材料、教材)
然后是思政。这个完全没必要担心。每人大概5分钟,简单自我介绍一下,然后老师随便提问,就考察你有没有心理疾病啊精神面貌如何什么的。随便聊聊的。还问过我有没有女朋友,自己优缺点是什么,怎么克服缺点等等……(考查重点是“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据说是以此建立档案,在以后培养中作参考!)
接下来是关键的面试!面试分组不是按成绩来的,是整个自动化系几个专业混在一起,14名一组。政审完的就马上过去面试了。每人原则上20分钟。时间定的是10:00~17:00,但中午老师们没怎么休息,下午3点多就全结束了。所以排在第7,8位的同学要掌握好时间,后面的也要尽量早点过来看看形势。
我是第10个,1点20就轮到我了。刚开始还挺紧张的,可进去之后,老师就像聊天一样问这问那,什么大学在哪啊,以前叫什么啊什么的。交完资料,先让我用英语自我介绍。由于准备很匆忙,加上有点紧张,只说了一点点,后面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说完,老师们很惊讶:完了?这么短,你是这几个中说的最少的,准备不充分啊~ 汗!所以自我介绍(中英文)一定要准备好,至少2分钟以上,越长越好,还能拖延时间,在后面少问点其他问题!
接下来是专业英语翻译,我们那个组是用幻灯片的,打开一段文章,看个2,3分钟,然后翻译。其实就是一些专业相关的简单的英语,几乎没有生词,我抽的文章是图像文件格式的定义相关的。这个也不用太担心,只要考研考过来的都能做好。如果中间有不会的词,可以放下或说一下不会,老师会告诉你的,然后在补充一下,也没什么关系。
终于该来的来了。专业提问。因为我算是跨专业的,拿着成绩单,看看学过哪些课,就问问最相关的科目的问题。但我准备的都是报考专业相关而不是本专业学过的,而且本专业的东西已经差不多还给老师了,哪还记得……直流汗~!答不出来老师们还逐渐降低难度,问些最简单的问题……其实老师们也在等时间,最后到点立马结束……
要好好看看本科阶段的专业课(尤其是大三大四学的)!即使是跨专业的也要准备,老师们要了解的是你的本科学习情况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成绩表上的成绩不要太在意,即使有不少6,70的也无所谓,因为每个学校情况不一样,那个成绩也只能说参考了。
其实面试也不会太刁难你,即使有时候有个老师问的比较难,你想半天想不出来,说不会就行了,有时还有别的老师帮你解围呢!所以面试不要太紧张,知多少算多少,尽量答对答全。
每个组导师不同,情况也不同。但大体上严格程度都差不多。如果自己学的好,能跟面试老师聊的开,那是最好的。我看到不少面试组都挺和气的(面试是在有玻璃门的一个个小隔间,在外面都能看得到每一组的情况),又笑又聊的,所以也要看个人的能力了!
今天我自己发挥的不好,情况不容乐观。
希望各位后来者,以此为戒,好好掌握方向,顺利通过复试!
============================================
2008.03.29 英语听力
今天是全校统一的复试听力考试。9:00进场,9:15分开考并且禁止进场,大约30分钟。
来的比较晚,8点40多才到教室,已经坐的满满的。听力是用扩音器放的,效果很好,我坐在倒数第二排靠门的座位,但是听的效果蛮不错的。虽然教室很大,人又多,但无所谓坐哪里,坐哪效果都不错,只要全场安静的话。
题型都是选择题,三个类型:短对话、长对话、段落。对听力也不要太恐惧,感觉还没比6级难,语速较慢,发音很清楚。只要你能高度集中精神20几分钟就可以了。
先发答题卡。用的是博士研究生答题卡,准考证号只有6位。刚开始我还自以为是的填了后5位,结果开考的时候广播提示说要填后6位,只能换卡了~ 在这里提醒一下,考试时所有部分都会有广播提醒或监考老师的说明,所以不要太急。
接到了试卷。正反两面。先浏览下选项,尤其要注意长的选项,先有个心里准备。长对话和段落题,看看一组题的选项,大概了解下可能的内容,以及有没有相似项和完全反义的项,听的时候多注意一下。每个题之间还有些间隔,足够去琢磨了。有些题听完对话或文章就能选答案,再听后面的题目确认下。结束后还有约3分钟的涂卡时间,其实也没必要,边听边涂也来得及,最后再描描。
基础差的同学,平时多练练6级听力吧!尤其注重长对话、段落的内容掌握和细节掌握能力上。
至此,2008年考研终于告一段落了~ 接下来的就是焦急的等待结果…
据说我们系5天后才公布结果。
感觉不妙的还要准备校内调剂了~ ……
希望我这些小小的感受能给诸位提供一定帮助~也算是对考研论坛的一次小小回报了,呵呵,几年来考研论坛的帮助可不小啊~在此一并感谢各位热心的学长们!
===================================
呵呵,还有一个小建议!复试时别忘带必要的东西!除了必要的证件、文件之外,还要带蓝或黑色笔,2B铅笔,橡皮等,还有伞,今天这里还下了个小雨,呵呵
复试前要提前联系住房!晚了就剩贵的,要么住远一点。我这次就住到康城,虽然便宜点,但比较远,早上要早起~~还有在外面还要注意饮食!我第一天还吃坏了肚子~不要随便到外面吃东西。交大的食堂也收现金的,而且饭菜很好吃,呵呵...===================================
这里再补充下这次《数字媒体》笔试的题目。仅供参考,每年题型都不一定的,明年或许会有选择题什么的。今年全是问答题,共5道题。
1。关于FDDI的概述,拓扑结构、音频视频特点…有5,6个题目。
2。讲述语音识别与语音输出的有关原理,并举算法说明。
3。图像检索原理,并举算法说明。
4。图像无损压缩与有损压缩原理,并举算法说明。
5。介绍MIDI。(500字以上)
所以光看一本书是没用的,多了解了解扩展领域,看看一些概述性的论文,书上所涉及到的领域尽量多去了解。
====================================
体检方面,我觉得校医院的医生们都挺好的,都希望你能顺利通过。
早上刚去,可能是因为匆匆走过来的,也有可能是紧张,血压偏高,心跳较快,那位测血压的医生叫我先休息几分钟再测。也有几个跟我一样的几个哥们儿坐在旁边休息,等稳定了再过来测。
早上:测血压→抽血→尿检→胸透
下午:身高→辨色能力→体重→内外科(听听心脏,摸摸肚子
整个流程都不是很严格,一般来说,不是专业特限制的疾病,一般的不会有影响。在体检方面有顾虑的同学也不要太担心。最好在报考前先打电话到校医院问一下情况,所报专业在体检方面的限制。
体检时尤其不要太紧张,要不然有些数值会超标。我前面有人测心律太快,就因为有点紧张。这时候就深呼吸调节下,跟旁边人聊天什么的。
抽血看的指标是ALT和HBsAg,也就是肝功能是否正常及有没有乙肝病毒。还有Hb,好像是贫血之类的。至于尿常规检验不太清楚,可能是查糖尿病,肾什么的。
====================================(2008.4.7)
再补充一点吧~ 呵呵
,分男女科)→视力 去年模式识别招了43个,应该不算保送的吧。今年过线的有30个,刷了一个,也有可能系内有调剂,最后人数就不知道了。我估计这次刷的基本都是系里5个专业的350~360之间的人,好象总共刷了15个左右。面试的是9个组,每组14人,一共126人吧。比例差不多就是1:1.13。
自动化系复试刷人是整个系一起刷人,不是每个专业按计划刷人(可能没有专业具体计划,只有系里整体名额和大概比例),所以在招生简章上看不到每个专业具体招几个人。
总之,高分就是硬道理!初试高分,复试也有很大的优势!
交大复试最后总成绩是:初试分(满分:500)+复试分(笔试100+听力20+面试80=200)初试比例也不小了,相比别的学校的话。
-----
我刚才看了下,今年模式识别招了25个(不含保送),面试的有30个,刚好是1:1.2。但是模式复试的确只刷了一个,剩下4个可能按照那个志愿系内调了(笔试前有个填协议和调剂意向)。这样也就满足了学校所规定的1:1.2的指标。
我觉得交大先是确定人数,也就是按照招生计划,划1:1.2的人数以系为单位来确定分数线。因为高分多,分数线也就高了。所以你要争取的是系里的排名靠前,而不光是专业里的。你过了分数线就说明一半已经进入了交大的门。剩下的要看看你的初试分排名会不会在0.2的比例里面,如果比较危险就得尽早联系校内调剂了~要不然跟交大无缘了~~
进复试之后,淘汰率相比初试没那么激烈,而且把握好的话,还能抓住几个其他学院复试机会!
当然,复试并不是不重要,这是直接跟老师们面对面的考核,也要有充分的准备,而且也要及格才行!
上海交大09自动化系的复试解读 作者:admin 日期:2009-6-8 19:45:29
模式和双控的复试是在一起么?
主要指面试~
两者区别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复试不是在一起的。可能复试英语听力会一起考。
恩,应该说二者区别还是很大的,首先二者的复试笔试科目就不一样,是吧?
其次在面试时,提问的问题差别也很大,模式由于没有本科的基础,老师不会问过多关于模式识别的专业问题;
而双控就完全不一样,老师的会问好多关于控制理论和微机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些东西即使你专业课考了150分,也不一定很完美的回答.去年的双控面试是英文的,所以专业词汇还是有必要看的。
模式的面试
09年自动化复试
笔试4选三 自控 微机 多媒体 计算机基础(编程)面试:思政面试 自我介绍,简单问些问题,看反应能力
导师面试 英文自我介绍 问一些简单问题 翻译一些专业词汇或文章
做过的项目,其它问题等
请问,模式的面试都会问些什么方面的问题啊?------------------复试的流程比较多,有英语听力,多媒体笔试,还有面试前的笔试,还有面试。
现在我大致介绍一下模式的面试情形吧,有疑问再提出来^_^
面试篇:去年的面试分两组,又分上下午,每个人定在20分钟,实际后来每个人的时间都很灵活,觉得面试最重要的。我所在的组一个教授,两个副教授,这三个人我在网上老师介绍都看过。还有比较年轻的一男一女,我不熟悉,应该是博士吧。
由于模式识别在在本科阶段没有得到相关的涉及,所以老师一般不会过多涉及到这些,但是如果你在准备复试阶段了解一下模式识别学科的一些情况,甚至在某一方向专心的看几篇专业的论文,了解常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那么,即使复试时老师问道你对于本学科有什么了解时,你不至于无话可说吧?
本科毕业设计最好要重视一下,当然和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接近就最好了,我就是这样,因为我很早就定了自己的考研方向,所以毕业设计选了相关的课题,自己也深入的做了些研究,后来复试时老师问道了,我简要介绍了自己所了解的,老师问了好几个问题,自己还算完美的回答了,给老师的印象算是positive吧。对我们来说,老师都是大牛,他们肯定会把你问倒才会放弃,如果你在复试时把老师难住了,那么你也不适合来这里深造了。
英文的自我介绍,建议自己事先准备一下,事实上老师们也都知道学生会提前准备,很多老师在复试时就不要英文的自我介绍,要你用英文介绍你的本科毕业设计,我们06年的复试就是这样,可以说很多人由于不会英文的专业术语而无法展开,这样对于老师的印象会很不好,所以毕业设计涉及的专业术语可以自己准备一下。关于本科的学习成绩,面试时老师不太看重本科成绩。
关于本科荣誉,那些证书,奖励在面试的当天都要带去吧,不过老师很有可能不看,除非你得过ACM,或者电子设计竞赛这样的荣誉.先写这么多了.有问题再问。
问一下‘多媒体笔’和‘面试前的笔试’有什么不同啊?
**********************************************************
多媒体笔试--复试笔试1:笔试科目是“多媒体技术”,参考书《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刘惠芬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全是选择题,觉得把那本参考书从头到尾看懂就没有问题了,这个也不是重点考察的,很多题目在常见的多媒体教材习题见过,自己可以注意收集一下练习。最后大家分数差不多的。
面试前的笔试---复试笔试2:在面试前进行的,编一个算法和做一段英文论文的中文摘要。我抽的题目的是验证歌德巴赫猜想,有的考的是求一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具体有些忘了,建议把基本的经典C语言算法复习一下。
编程主要看编程的思想,语法错误不是关键的。
英文翻译很简单,经过考研洗礼的都应该没有问题的。不妨看一些原版的英文教材,找找感觉。关于多媒体笔试
我觉得最好自己看看其他的教材,去年考试时有些题目老师是从其他书上出的,而在参考教材上面没有。没有时间的话注意自己搜集一下相关题目,理解会做就可以了。具体怎么掌握就看大家的安排了。跨专业
你好,我是一名跨专业的考生,我本科是数学。对于模式识别了解不多,报考的时候是因为这个专业是电院少有的
面向数学系招生的专业,所以报的,而且毕设的选择也跟模式识别关系不大。不知你能否对于我这样的跨专业考生的准备工作给出一些建议? 谢谢 ***************************************************** 觉得数学专业考模式识别似乎不算跨度很大,到研究生阶段你会看到,数学是很重要的,而那些本科的自动化基础并没有多大的作用。个人认为学习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报考这个专业似乎比自动化更有优势,实际上很多老师也非常喜欢本科是数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必要特殊准备什么,自己在面试时要突出你的数学基础,还有编程能力,这是你的优势和特色。当然如果你对模式识别大致有所了解最好不过了。我们不会考那些软件的用法的,考试只考原理。网上的大纲可以看一下,仅供参考,觉得除了应用软件的用法介绍,还是尽量多复习一些吧。http:// 有没有哪几章是比较重要呢?
看了那个大纲,好像好多章都没说考啊~~就画了只有5章。
另外,能不能给点多媒体习题的下载地址呢?找不到这方面的资料。谢谢。***************************************************** 你可以到以“多媒体试题”为关键字网上搜索一下,有很多的,也比较有参考价值。
复习最好全面一些,除了软件应用,所有的都看一下吧,尤其涉及原理的内容,大纲中的似乎确实有点少。09 【解读复试时导师的心思】你应该知道的细节!
MATCH
复试是学生与导师之间寻求match的过程,成与不成就在于导师对你的估计和判断了,合他的要求那么你龙出生天,不合他意,就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说来也很简单,导师和你原来本不认识,仅凭一张成绩单他是很难了解你的,所以复试,尤其是面试则成为了老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首先要明白老师想要怎样的学生。
其实导师带学生也是相当头大的,为了自己学生的毕业、找工作,导师们也是个个头大的要死。更何况学生还不一定听他的话,交给学生办的事情未必给他办,答应办的事未必能办好。所以招一个高素质又听话的学生对一个导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招好了,自己如虎添翼,招不好,就像捅了马蜂窝。举个例子,我有个老师,他读硕士的时候,他导师刚刚升硕导,没什么课题。他自己找课题,拼命发文章,不断写标书。等到他硕士毕业的时候,他导师正式升博导。在这其中,他是功不可没。而有些学生自己写不出论文,还不着急用功,成天想法,让导师在别人的论文上带自己的名字。或者一件“多余”的事都不做,导师叫他作些普通的事,只要对他没有直接的好处,他就不干,干也是应付差事。这样的学生,老师哪敢用啊,简直就是个定时炸弹,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给你捅出祸事来。所以,导师们也会总结经验,形成招生的一些方法。
导师想要什么样的学生呢?
我感觉,第一:吃苦耐劳,不斤斤计较。交给他办的事扎扎实实的办好;交给他写的文章,认认真真的自己分析过,而不是东抄西抄,抄完自己还是没有一点了解;交给他管的病人,管的细细致致,不犯同一个小错。
第二:认认真真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把交给他的任务很细致的做好,而不是错误百出或者直接造假。
第三,自力更生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有些导师课题多,他希望学生不要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把他的课题作完先,有些导师课题少,就要学生自谋生路了。
第四,基础知识和能力扎实。做操作、专业英语、英语口语等等等等,都反应了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也直接决定了你多长时间才能培养成一个独立干活、少让老师提心吊胆的科研人员。
第五,善于交际。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酒桌上的技巧、和领导说话、团结同事、喜欢唱K,会开玩笑,懂得逢迎。这些在社会上的生存技巧是非常受导师重视的。他要你来不光是干活的,你也是他重要的人脉之一,如果你能成为一朵交际花,无疑,他的阵营中有多一名可以协调关系的干将。有个博导、专科主任,他升到这个位置靠的并不是专业水平和科研实力,而是他能够协调好各个关系极差的博导之间的关系,这种制约平衡的能力使得大家都希望他当主任来平衡各方利益。
当然不是要你具备所有的长处,人无完人,但你要突出你的核心竞争力。
导师怎样判断一个学生的水平呢?
1.是否熟人推荐、老乡、校友之类。这种乡土情怀是没有办法消除的。
2.大学成绩。大学成绩反应出学生的刻苦程度。但是如果大学成绩和能力不符,那么他就认为你是那种没有实习的专业读书族,这种人导师们是很畏惧的。
3.是否有工作经验。有工作经验的人往往懂得人情世故,知道轻重缓急,可以不经培养直接上岗,导师们是相当喜欢这类学生的。当然不是所有有工作经验的一定都比新手强,但是总体来说是这样。
4.是否名牌大学毕业。名牌大学毕业生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高考已经替导师们选拔了一次。而且名牌大学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支持学生不做实习的高分低能培养。
5.是否男生。社会以及女人对男人的要求在于事业,男人对自己的价值认定也在于事业。而这一点正符合导师的利益。不是说女生水平低,不务正业。余世维说:在工作上男人女人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他是对的,可惜这个社会的评价系统的问题不是一两个人说说就能改的。
6.有无特长。有特长,特别是有有助于交际的特长导师们也是很看重的。
7.英语口语。这点不用废话了。导师们也不指望你专业英语强到那里,当然你强的话更好。从面试可以看出你人际交往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等,也是直接给老师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建议和问题:
1.多参加求职面试。积累面试经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要读研,就不去找工作了。这样我个人认为不可取。第一,也许你能找到更好的工作。第二,你没有面试过,不了解面试官的心态,也容易上场就说:“我叫不紧张。”要从不到半小时的接触中脱颖而出,大方得体、信心十足、谦虚好学、侃侃而谈的本事是至关重要的,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学会的,必须经过多次面试的磨练。我想求职面试多面几次大家都能接受,考研面试多来几次谁也受不了吧。
2.自我介绍中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自我介绍的时间往往不长,5分钟左右,英文自我介绍,看看你的口语,顺便看看你的核心竞争力。
3.提前找导师,不要被其他导师知道。提前找一下导师,面试的时候导师心理对你就会相对重视一些,除非你的竞争者太多,否则他还是会优先招你的。如果这个导师知道你找了其他导师,他自然不会跟那个人抢你,除非他是大主任,有资格抢。
4.精心设计面试时每一个可能回答的问题,要读懂这些问题的隐含意思,以及在回答问题中体现你的核心竞争力和优良品格。如你为什么转专业?你为什么要读科研型的研究生?你有什么业余爱好?你家里人怎样?等等。
5.好好实习,对实验只有那些经过磨练的的人才能有较清楚的思路。从这一个专业问题就能立判你的高下。
6.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总而言之,复试是老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个方式固然有它的缺陷,但是在没有新的复试方式出来之前,我们还是应该学会这个游戏规则。进行推荐信的写作时,要好好利用这三封推荐信全面的展现出申请者的特点和优势就会涉及到三个问题;
第一,是如何在三封推荐信中合理分配推荐的素质;
第二,是如何选择推荐人;
第三如何去体现这些素质。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申请者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
和PS相结合的原则
★
合理分配原则
★
例证原则
第一:和PS相结合原则:确定需要体现的素质
这一原则的立论基础是:PS,推荐信和简历是三位一体互相映照的,如果脱离了材料的中心PS孤立地撰写推荐信,不会对申请材料起到任何加强的作用,甚至会有副作用。那么如何和PS进行结合,确定推荐信需要体现的点?
1、PS中强调的点,需要推荐信进行印证,比如说你参加的项目,你对专业的热爱等;
2、PS中无法覆盖的点,需要通过推荐信进行补充:比如说你的语言能力、课外活动、个人的特长;
3、PS中无法扩展的点,需要通过推荐信进行扩展:比如说申请者具体的某种能力;
4、PS中暗含的点,需要通过推荐信进行说明:比如说申请者的性格,品质。
第二:合理分配原则――选择合适的推荐人,在三封推荐信中合理分配需要推荐的素质
确定好了需要体现的素质之后,就可以根据需要推荐的素质确定推荐人以及每封推荐信推荐的素质。
第一种搭配: 1位任课老师(核心课程的)+1位任课老师(基础课程)+1位对自己十分了解的老师;
第二种搭配: 1位任课老师(核心课程的)+1位对自己十分了解的老师+实习/工作/培训单位的上司;
第三种搭配: 1位任课老师(核心课程的)+1位任课老师(基础课程)+导师;
第四种搭配: 1位任课老师(核心或者基础课程)+导师+1位对自己十分了解的老师;
第五种搭配: 1位任课老师(核心或者基础课程)+导师+实习/工作/培训单位的上司;
第六种搭配:
导师+实习/工作/培训单位的上司+1位对自己十分了解的老师;
第七种搭配:1位任课老师(核心课程的)+1位任课老师(基础课程)+实习/工作/培训单位的上司;
对老师职位的要求:最好是教授,副教授也可以,但是最好不要是副教授以下的职位;
任课老师、导师可以是系主任,院长,系里面的教授等,用来突出研究层次的素质;
对自己了解的老师可以是系主任,班主任,院长,或者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可以是教授了自己课程的)
在强调研究层次能力的基础上展现其他方面的素质:比如社会活动能力,公益心,特长 实习/工作/培训单位的上司:用来展现工作能力,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第三:例证原则――选择具有说服力的实例对于所推荐的素质进行论证
一份有说服力的推荐信,不仅仅要有整体的素质规划,针对每一种素质要给予具有专业性和说服力的例子才可能成为一份有分量的推荐信。
一份失败的推荐信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大部分是空话和套话,放在哪里都可以用
2、所提供的例子和论点不吻合
3、所提供的论据不具备所申请学科的学科性和专业性.为了让大家避免出现以上三种错误,现在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给大家参考,清楚地认识到每一种素质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是什么样子的,需要如何去表达。
★ 对研究有帮助的专业素养:
1、专业功底(理论,以及研究中突出强调的学科知识和基础)
2、对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
1、专业功底可以通过学业成绩,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对专业的理解来体现。
学业成绩的体现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提及整个的GPA,及较高的基础和核心课程;
第二种是所教授的那门课程的成绩,还可以顺带提及其他相关课程的GPA;
第三种是不仅仅有很好的成绩,而且打下了很好的专业功底。
第二篇:上海交通大学电院专业设置
自动化系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
本学科创建于80年代初,是国内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资助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副教授10余名,国内外顾问和客座教授6名。本学科依托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主要从事数字图象(图形)的融合、分析和渲染、文本信息处理、模式识别、机器视觉、自然语言理解、智能技术和系统等信息技术领域中前沿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具有软硬件开发工具和网络环境下的工作站,个人机及专用的图象输入输出设备。主要承接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面向应用的开发研究项目。现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将近300名,他们主要在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从事教学、科研及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专业研究方向
图象处理与分析、模式识别与机器视觉、计算机图形学及虚拟现实、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文本信息处理、智能技术与系统、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及演化计算
专业课程设置
1.学位课程
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基础英语、专业英语、随机过程、矩阵理论、近世代数、数字图象处理、智能原理与系统、计算机模式识别。
2.非学位课程
计算机图形学、人工神经网、多媒体技术与系统、中文信息处理、语音处理与识别、图象通信、计算机通信网、图象分形与小波变换、学术报告会学位
毕业研究生适合从事的工作
学位获得者业务上具有数字信息及网络技术坚实而宽广的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在模式识别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向,熟练掌握数字图象处理和智能技术的专业知识。毕业生适合从事IT及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工作。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
本学科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首批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1985年首批获准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2001年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资助学科,2002年再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副教授10余名。
本学科针对各类复杂控制问题,研究和发展新的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目前的研究重点涵盖了从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到高技术应用的不同层次,包括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流程工业建模、控制与优化;空间信息处理;生产自动化与智能机器人等。本学科所在的自动化系设有鲁棒与非线性控制研究室、计算机集成制造研究室、过程控制研究室、复杂系统控制研究室、智能控制研究室、网络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室,以及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实验室、机器人与自动化实验室、网络与仿真系统实验室、Rockwell自动化实验室,可以进行数字仿真、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实时控制及优化等方面的实验研究。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国家攻关计划、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基金项目以及面向应用的委托开发研究项目。已经培养博士后40名、博士160名、硕士360名,主要就业去向为国内外科研机构、IT及其它高新技术产业。
专业研究方向
复杂系统的鲁棒控制、非线性控制、预测控制;智能控制系统与技术;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与应用;工业过程监控及先进控制技术;智能机器人和微机电系统;工业生产系统的综合自动化技术;自动化生产线技术与工程;计算机信息融合。
专业课程设置
1、学位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矩阵理论、数理统计、运筹与优化、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原理及应用、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神经网络、模糊控制及专家系统。
2、非学位课
高级过程控制、预测控制、鲁棒控制、动态大系统方法导论、非线性控制系统、自适应控制、CIMS导论、机器人原理及控制、离散事件系统、专用控制技术、系统辩识、集散控制与现场总线系统、现代信号处理、工业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现代空间信息系统(GIS/GPS/RS)、微机实时测试与控制、故障诊断、学术报告会。
毕业研究生适合从事的工作
毕业研究生在自动控制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适合从事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智能信息处理及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的各种工作。
仪器系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本学科建立于1975年,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 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是以机械电子学为基础,综合应用精密工程、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理论等科学技术,进行现代仪器科学与技术机理、结构、性能和应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专业实验室配有多种现代精密测试与数据处理仪器设备,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阶段的研究课题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五”重点科技项目、国家教委重点科技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计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项目、行业重点攻关项目,取得了多项国内首创、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奖20余项。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8人、高级工程师3人,兼职院士4名。
培养目标:
本学科主要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同时也为国家重点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输送从事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管理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深厚的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深入了解国内外在上述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发展动态,系统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具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组织管理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主要研究方向:
1、导航、制导与控制
(1)惯性技术及导航设备(2)运动载体导航与定位(3)信息融合与智能控制(4)智能仪器控制技术(5)GPS技术及其应用
(6)新型控制技术及其在导航中的应用
2、精密仪器及机械
(1)微型机电系统和微型机器人
(2)仿生机械、智能机械、特种机器人智能机械及其运动控制
(3)精密测试与传感器技术
(4)仪器无线传输和现场总线控制技术(5)仪器嵌入式技术及网络控制技术
3、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1)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现代检测技术与系统(2)在线检测及无损检测技术(3)新型传感器及数据融合技术(4)光电检测及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5)纳米检测
(6)遥感和遥测技术
专业课程设置:
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矩阵理论、数理统计、优化方法和最优控制、线性系统理论、光电检测技术、动态测试分析、微弱信号检测、数字信号处理、微型机电系统技术、新型惯性器件及系统、机电控制技术、陀螺仪原理及应用、导航与定位、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数据融合技术、计算方法、数字图象处理、随机过程、自适应控制、智能仪器技术、总线测试平台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先进无损检测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与测试系统、精密工程特论、可靠性技术、仿生机械学、机电系统可靠性工程、学术报告会。
毕业研究生适合从事的工作: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国内外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理论的发展动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与本学科有关的专门技术工作和具有创新能力,能用外语阅读本专业书刊并撰写论文摘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职教授
陈卫东 所长、教授(1998)CHEN Weidong, Professor
PhD: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96 智能机器人、多机器人系统、机电控制
方涛 教授(2001)FANG Tao, Professor
PhD: 中国矿业大学,1996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tfang@sjtu.edu.cn 021-34204819
wdchen@sjtu.edu.cn 021-34204302
关新平教授(2007)GUAN Xinping, Professor
PhD: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99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
控制系统性能评估、鲁棒者,长江学者
预测控制, 网络化计算机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认
控制系统
知无线电技术、多智能体
胡立生 教授(2000)HU Lisheng, Professor
PhD: 浙江大学, 1998 工业系统实时监控、工业协调控制
xpguan@sjtu.edu.cn 021-34204549
lshu@sjtu.edu.cn 021-34204543
李建勋 教授(2002)LI Jianxun, Professor
PhD: 西北工业大学, 1996 多源信息获取、处理与融合
(红外)图象处理与制导工程、组网环境下的稳健参数估计、航空航天信息
李少远 教授(2000)
LI Shaoyuan, Professor
PhD: 南开大学, 1997 预测控制、自适应智能控制、模糊智能控制
syli@sjtu.edu.cn 021-34204011
与控制
lijx@sjtu.edu.cn 021-34204305
刘允才 教授(2000)LIU Yuncai, Professor
PhD: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 1990 长江学者
计算机视觉、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苏剑波 教授(1997)SU Jianbo, Professor
PhD: 东南大学, 1995 智能机器人与多机器人协调、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
别
jbsu@sjtu.edu.cn http://rcir.sjtu.edu.cn
021-34204276
whomliu@sjtu.edu.cn 021-34204340
在职教授
田作华 教授(1970)TIAN Zuohua, Professor
BA: 上海交通大学, 1970 控制系统远程故障诊断、汪小帆 所长、教授(2002)WANG Xiaofan, Professor
PhD: 东南大学, 1996 混沌控制与复杂网络研
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究
xfwang@ieee.org
zhtian@sjtu.edu.cn 021-34205356
021-34205322
王景成 教授(2000)WANG Jingcheng,Professor
PhD: 浙江大学, 1998 德国洪堡学者 实时系统控制与仿真
席裕庚 教授(1984)XI Yugeng, Professor
PhD: 慕尼黑工业大学, 1984
预测控制与滚动优化、大系统控制与优化
ygxi@sjtu.edu.cn 021-34205030 jcwang@sjtu.edu.cn 021-34205374
杨根科 教授(2000)YANG Genke, Professor
PhD: 西安交通大学, 1998 制造系统调度与供应链管理
杨杰 所长、教授(1994)
YANG Jie, Professor
PhD: 德国汉堡大学, 1994
数据融合与数据挖掘、智能理论与系统应用、图像处理与识别
jieyang@sjtu.edu.cn 021-34204033
gkyang@sjtu.edu.cn 021-34204304
杨新 教授(1997)YANG Xin, Professor
PhD: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1994 偏微分方程的研究、医学图像处理、三维物体可视化
杨煜普 教授(1996)YANG Yupu, Professor
PhD: 上海交通大学, 1994
神经网络、智能控制
yangxin@sjtu.edu.cn 021-34204324
ypyang@sjtu.edu.cn 021-62932953
在职教授
袁景淇 所长、教授(2000)YUAN Jingqi, Professor
PhD: 华东理工大学, 1999
张卫东 教授(1998)ZHANG Weidong, Professor
PhD: 浙江大学, 1996 控制系统设计理论及其应用 网络化控制系统与现场总线
德国洪堡学者 生物技术中的计算机应用、核电站模拟仿真、wdzhang@sjtu.edu.cn
http://automation.sjtu.edu.cn/wdzhang/ 021-34204019
火电烟气脱硝
jqyuan@sjtu.edu.cn 021-34204055
赵群飞 教授(2005)ZHAO Qunfei, Professor
PhD:日本东京工业大学,1988 智能机电控制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视觉伺服与工业测控系统、数码
图像处理技术
zhaoqf@sjtu.edu.cn 021-34205008
职副教授
蔡云泽 副教授(2003)CAI Yunze,Associate Professor
PhD: 上海交通大学, 2003 智能控制、鲁棒控制、小波滤波
陈彩莲 副教授(2008)CHEN Cailian, Associate Professor
PhD: 香港城市大学, 2006 无线网络传输协议、非线性系统智能控制、非线性输出调节
yzcai@sjtu.edu.cn 021-34204029
cailianchen@sjtu.edu.cn 021-34204279
杜秀华 副教授(1989)DU Xiuhua, Associate Professor
MS: 上海交通大学, 1989 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
范启富 副教授(2002)
FAN Qifu, Associate Professor
PhD: 日本千叶大学, 1997 磁悬浮轴承控制系统、多媒体信号处理
及其应用
qffan@sjtu.edu.cn 021-34205027 duxiuhua@sjtu.edu.cn 021-34205023
范征宇 副教授(1993)FAN Zhengyu, Associate Professor
MS: 上海交通大学, 1982 智能控制、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
顾战松 副教授(1977)GU Zhansong, Associate Professor
BA: 上海交通大学, 1977 微机控制系统
zyfan@sjtu.edu.cn 021-29965830
zhansonggu@yahoo.com.cn 021-34205320
韩兵 副教授(1997)HAN Bing, Associate Professor
PhD: 西北工业大学, 1996 CIMS与生产过程调度、控制系统容错与故障诊断、飞行器自适应控制
何星 副教授(1996)HE Xing, Associate Professor
PhD: 上海交通大学, 1996 智能控制、现场总线
xhe@sjtu.edu.cn
bhan@sjtu.edu.cn 021-29701749
021-34204029
办公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电信楼群4号楼100B室 办公电话: 021-34204501(闵行)、34204654(闵行)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1:30, 13:30-17:00 国定节假日休息
第三篇: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暂行)2 008-01-25 14:36:32
(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National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Test Program,简称ITP)”,是在我校“本科生研究计划(PRP)”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深化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施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安排及关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对ITP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遵循的原则是:“鼓励创新、培养能力、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参与本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导师指导下完成实验过程;要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要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三条 ITP由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领导下的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组)负责。领导组成员单位有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科研院、实验室与设备处和财务处。教务处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工作,包括项目的申报、评审、日常管理、结题验收,以及为学生配备导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等;学生处、团委负责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搭建学生交流平台等;科研院协助组织项目评审、评价及导师配备等;实验室与设备处负责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和管理;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的筹措和管理。
第四条 各院(系)成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成员由教学副院长、学生工作副书记、教学指导委员会部分成员以及思政教师等组成,负责本院(系)学生的项目管理工作。
第五条 项目经费由学校财务处实施统一管理、专项核算,并严格按照教务处核定的预算进行经费的控制与核算。经费使用实行项目负责人制,主要用于购买相关图书资料、调研、印刷相关材料、试验材料、论文发表等费用的开支,专款专用,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财经法规和学校财会管理有关规定。
第三章立项规则
第六条 项目采取自愿申报、专家评审、择优资助的原则;申报项目每年受理一次,具体时间见教务处通知。
第七条 申报项目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本校正式注册的,距毕业时间超过一年的本科学生。
2.项目参与者为本科学生个人或团队,每个团队人数不超过5名,项目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参与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每位学生一般只能同时参与一项ITP项目。
3.学生申报项目应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项目研究方案可行,且预期成果具有可考核性。
4.项目执行时间为1-3年。
5.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学校对优秀PRP项目、竞赛获奖项目、结合教师科研的项目、依托于学校科研基地和实验中心的项目等予以优先立项。
6.项目必须配备有本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指导教师。每个教师同时指导的ITP项目一般不超过两项。
第八条 项目立项程序:
1.申请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并提交《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表》。
2.院(系)工作组对申请立项项目进行预审,限额上报。
3.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校领导组终审,获批项目由教务处通知项目申请人。
4.项目申请人在接到批准项目立项的通知后,应在15天内与教务处签订《上海交通大学ITP项目管理合同书》。不按时签订合同者按自动放弃处理。
第四章项目管理
第九条 实施要求:
1.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并管理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应注重学生在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导师应发挥辅助作用,营造一个教学相长、亲密融合的学术氛围。导师与学生应经常保持联系。
2.全校各类实验室(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部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均要向执行项目的学生免费开放,并给予热心指导和提供方便。
3.对参加项目的学生可制订柔性化培养方案,并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学分认定、选课、考试、成果认定等。需要时由学生提出申请,经指导教师和所在院(系)ITP工作组签署意见后,报学校领导组批准,并在教务处备案。
4.学校组织项目参与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
5.学校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
第十条 过程检查:
1.学校组织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学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2.学期检查由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组织进行。检查一般安排在期末或假期。届时立项人须填写《上海交通大学ITP项目学期检查报告》,经指导教师、院(系)工作组负责人审核并签署意见后交教务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
第十一条 项目变更:
项目内容及其参与学生不得随意变更。如确需变更,需提交变更申请报告,经指导教师和所在院(系)ITP工作组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学校领导组批准,并在教务处备案。
第十二条 延期与中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项目组提出延期,须在合同规定的截止日前1个月向教务处提出书面延期申请报告,详细阐明延期的缘由,经指导教师同意、院(系)工作组批准后报领导组审核、教务处备案。原则上每个项目只能申请一次延期,且必须保证在项目负责人毕业离校前完成。延期期满后仍不能结题的项目,视为自动中止。对执行不力的项目,领导组可视情况中止该项目。因故主动要求中止的项目,需提交项目中止申请报告,详细阐明中止的缘由,经指导教师和院(系)工作组签署意见后报学校领导组审核、教务处备案。中止项目的经费不予继续下拨,并酌情考虑收回部分或全部已下拨经费。同时,该项目组成员将不得再申请新的ITP项目。
第十三条 项目验收:
1.项目完成后,每位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研究论文。论文内容不仅涵盖学术论文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而且还应包括学生在项目自主实验过程中,在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特别是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体验和收获。提交的项目成果一般应达到或超过项目立项时的预期目标。允许项目失败,但不是由于态度不认真、工作不负责而造成的失败。对失败的项目,论文中应就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刻总结,提出相应的建议或意见。学生完成研究论文后,交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论文和平时的工作态度、工作量和工作表现等填写指导教师评语。
2.每一申请结题的项目,需由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结题报告。
3.学生所在院(系)的ITP工作组负责组织项目答辩验收。项目按优秀、通过、不通过三档评价。学生个人成绩采用等级制(A、B、C、D和F)纪录,A等成绩要从严掌握。
4.被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通过: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不完整,或无故未完成预期成果,或擅自改变《上海交通大学ITP项目管理合同书》规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5.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设计图纸、模型、样品、装置、软件、高水平论文、专利、获奖、成果应用与转化等,均应注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ITP)资助”和项目编号。项目研究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6.ITP归档内容包括所有项目的立项申请书、学期报告、验收报告、设计文件、样品、计算机程序、成绩单、所有学生的研究论文(含电子文档)、教师评语、发表论文或录用通知、专利授权证书等知识产
权证书,保存期限一般不少于四年。涉及国家机密的课题应作为一定密级的档案妥为保存。
第五章其他
第十四条 学生学分和成绩:
1.ITP项目结题后,学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具体学分数在项目申请时提出、学校审定后在合同书中明确告知,答辩验收时,由学生所在院(系)工作组根据项目完成情况给出建议,由校ITP领导组最终审定。
2.ITP成绩记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学习成绩大表》。
第十五条 指导教师工作量:
项目通过验收后,指导教师获得相应的工作量。工作量计算方法参照《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研究计划(PRP)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奖励:
1.完成项目且成绩优秀、或完成项目且产生重要知识产权(如发明专利、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等)的学生,在申请参加国内外竞赛、直升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等方面将享受一定优惠。
2.指导教师的ITP指导方案可申报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3.学校对优秀项目的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组负责解释。
第四篇: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校长宿舍此楼建于1899年,位于老图书馆北面。欧式风格,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70平方米,曾作校长及教工宿舍之用。1982年12月建教师活动中心时被拆除。
中院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夏,初建时为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风格。供办公、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中院位于校园中央绿地北侧,东面与教师活动中心和老图书馆相邻,西面与新上院相邻。中院是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图为1899年落成的中院校舍。
中院几经修缮,使用功能也历经多次变化。1999年学校对其进行了复原性大修,房屋结构由原来的砖木结构变为钢筋砼框架结构。中院由公学监院、美国人福开森亲自设计并督造。在当时中国,斥资49926.2两银元,建造一幢近5000平方米建筑,属于“大手笔”一类的“作品”。很大的中院,更是一个大的教育世界。它集教学、办公、食宿于一体,如同一个浓缩的新学教育小社会,刻写下中国人自主创办近代新式学校的典型实践。许多著名校友如吴稚晖、钮永建、白毓昆、马衡、周厚坤、邹韬奋、陆定一等都曾在此楼学习过。中院大厅南洋公学首任总理(校长)何嗣焜铜像。何嗣焜先生是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先生办学思想的具体实施者和交通大学重要的筹建者。何嗣焜担任校长四年,开创系统的分级办学体制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先河,师范班开学之日也成为交通大学校庆日的来历;开创中国近代大学管理章程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大学派遣留学生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大学乃至中国近代体育运动史中上最早的大规模运动会之先河,使公学初具规模,为南洋公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中院三楼原作过教师、学生宿舍。如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01年受聘出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就住在中院三楼60号。他常常晚间约两、三位同学来宿舍谈话,讨论学业问题。新中院建于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是一座具有九十多年悠久历史的校园建筑,为传统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康白渡式”风格(即买办式风格)。建成后曾作为男生学生宿舍使用,建国后作为院系办公场所之用。楼高二层,建筑面积为1250平方米,口字形平面,中央留有天井。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该楼中西合壁,质料典雅。著名校友凌鸿勋、陆定一等曾在此楼住过。新中院2003年改作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展厅实际使用面积6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航运史馆”,二楼为“董浩云陈列室”。小楼像小船一样静静地泊在上海交大校园里,楼前斑驳的铁锚仿佛经历过无数风雨。
上院(新上院旧址)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由美国人福开森统一筹划设计,里面包括教室、实验室、大礼堂、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在当时被称为上海高校中最伟大的建筑。底层中部原有一个可容500人的礼堂,1911年12月底孙中山在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夕莅临本校,就在这里向师生发表过重要讲演。1927年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将此礼堂命名为文治堂。
1954年上院拆除重建后,更名为新上院,总面积增至9746平方米。现为学校的主要教学楼之一,正面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后部有多间阶梯形大教室和一间大型活动室。上海交大1986年校庆时,在新上院大厅内树了一尊盛宣怀半身铜像表示纪念。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上海交大校刊》和《交大通讯》上,发表几篇论述文章称盛宣怀为“教育家”。
2010年上海交大在闵行新校区室外铸造落成一尊盛宣怀全身铜像,并把盛宣怀办南洋公学的奏折全文刻在石碑上,安放在校门内侧大道边,一条校内干路取名“宣怀大道”。
工程馆原为恭绰馆,设计出自设计国际饭店和大光明电影院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之手。1930年12月由当时的铁道部批准建工程馆并由馥记公司以23万8千两承办全工程于,1932年1月竣工。该馆的部分资金为校友集资,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口”字形,原为二层楼的教学楼,占地
6500平米。1960年加层改造后总面积达到12898平方米。工程院的底层设有锅炉房、机械、水力、金工、材料、电气、标本等试验室,上层设有教室、绘图室、演讲厅、仪器室、模型室、教授休息室等。造型古朴、典雅,建筑手笔多有独到之处。交大一批又一批“冀与欧美各国颉颃争胜”的人才如钱学森和江泽民等都在此楼中学习过。工程馆二楼前厅叶恭绰前校长塑像。叶恭绰(1881~1968),字誉虎,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他长期位居交通要津,1917年7月任交通部总长,兼任铁路督办、邮政总局局长。叶恭绰是一位交通救国论者,提倡交通救国,重视实业教育。1921年8月,他以南洋为中坚,将部属四校合并成一所大学,定名成立交通大学。学校分设上海、唐山、北京三地,称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唐山学校、北京学校。叶恭绰被推选为校长。从交通大学成立开始,叶恭绰就希望把交通大学办成世界先进大学。为此,叶恭绰计划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曾联络过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商议进行合作。叶恭绰同时希望缔造“天下交大是一家”,一直到建国后,国立交通大学演变成现今的上海、西安两所交大,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分别发展成为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部分迁移台湾的交大校友在新竹创立“国立交通大学”。在分分合合的历史变迁中,五所交大演绎成“天下交大是一家”。哲生馆规划建于1937年。由于抗战,实际1946年竣工。
经校史博物馆工作人员鉴定,这就是科学馆建成时的楼铭,已湮没多年,如今终于象冰山浮出水面。科学馆原名哲生馆,哲生馆的建成,还颇有波折,早在黎照寰治校时期的 1936年,学校就开始动工兴建此幢工程试验室。1937年5月21日,为纪念前校长孙科(字哲生)对学校建设的功绩,学校将即将落成的工程试验室定名“哲生馆”,并函请近代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馆名。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建筑只得停工。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才重又开工并于当年的10月24日竣工。1947年 4月 8日,在学校 51周年校庆之际举行了授钥典礼。该楼建筑总面积2162平方米,为三层楼实验室用房。建国后改名为科学馆。现在又改回来了。
总办公厅原名“容闳堂”,是为了纪念我国最早留美的爱国学者容闳先生而命名的。建成于1933年,是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庄俊先生设计的,具有严谨的仿欧洲古典主义式样,表现了办公建筑的庄重气质。
总办公厅门额“总办公厅”四字出自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之手。1934年12月,由蔡元培先生主持、上海14个学术团体联合召开的“欢迎意大利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大会”曾在此楼召开。
体育馆由张铸校长发起而建成于1925年,为全国高校建立最早的体育馆之一。该楼为三层钢筋水泥结构,楼层建筑面积为2957平方米。底层有小型游泳池、浴室、办公室及乒乓球室;二层内有室内篮球场,南部有小型舞台,可供演出和集会用;三层为室内跑道,亦可作为观赏球赛的看台。学校历来提倡智德体并重,篮球是优秀传统项目。1960年,上海交大篮球队代表上海高校参加了全国乙级联赛,获合肥赛区第一。上海市体委决定由上海交大篮球队代表上海二队参加全国最高水平的甲级篮球联赛。这支以大学生为主的高智商、重技术的业余篮球队,在湖北赛区连胜湖北省队、河北二队、贵州省队,并在上海表演赛中战胜了上海一队,表现惊艳。交大被赞誉不愧为是篮球运动的摇篮。
百年校庆里程碑位于大草坪中央,是为1996年上海交通大学一百周年校庆时所立的纪念碑。该碑高12.5米,碑体呈三角形,寓意教书育人以德、智、体三方面为根本,以暖灰色花岗岩为碑面。纪念碑为不锈钢环所围绕,周围有花岗岩台阶,象征交通大学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台阶上有浮雕,象征交通大学所经历的百年沧桑。碑北面有一喷水池,池中有由广西白大理石底座托起了五个印度红花岗岩石球,中间主球可以转动,象征交通大学永恒的生命力。北面红色花岗岩上海刻有百年校庆志和校友捐赠名录。校内许多活动在此碑前举行。
交通大学日晷始建于1925年,后于1988年重建,现位于大草坪南侧,正面刻有“与日俱进”四字。1925年9月27日乙卯级同学毕业十周年返校时,曾于大草坪南侧修筑日晷台一座,背后刻有捐赠者姓名。1938级校友毕业五十周年返校时重建,今在上方放置有现代日晷仪。五卅惨案纪念碑。
史霄雯、穆汉祥烈士纪念碑
大礼堂 也称新文治堂,位于校区西侧,东邻体育场,北为第二食堂。为两层钢砼结构,总造价38万元,建筑面积2913平方米。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原上院旧文治堂仅能容纳500人左右,已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同时为了纪念前校长唐文治先生对学校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学校理事会决定新建一座大礼堂并将之命名为新文治堂。
学校中心的大草坪体育场。我们校足球队当年在这里训练比赛可没有这样漂亮的草坪哦。
学生第一宿舍楼即执信西斋。该宿舍位于校园西侧,又为纪念1920年在反对桂系军阀战争中英勇就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朱执信先生,故定名为“执信西斋”。
楼呈马蹄形,中间为三层,两翼为二层。初用作学生宿舍,室内设施完备精美,有房屋187间,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文革”期间我们足球队曾经住在二楼中间二间宿舍,还常常在阳台上健身。
门前有1933年由1930届校友发起建筑的“饮水思源”纪念碑,它已成为学校的代表标志。穆汉祥烈士和钱学森都曾居住与此。1932年日军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宋庆龄与何香凝曾借用此楼共同创立了国民伤兵医院。
铁木工厂,俗称“玻璃房子”,建于1930年,位于工程馆东面,建筑面积956平方米,前校长孙科曾为其题词。原为学生木工、金工实习基地,建国初期为材料力学实验室。钱学森等校友曾在此做过实验。
现在铁木工厂位置上新盖的建筑。除了那些历史建筑外,解放以后又盖了不少教学楼。这是新建楼,几十年面貌还是老样子。原第三教学楼现在是MED—X研究院,是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建设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之一,是学校直属的从事医工、医理交叉研究的科研教育机构。原电机楼拆除后,新建了凯原法学院。
原四、五系的无线电楼。在广元路边上的浩然科技大厦。包兆龙图书馆不知是改建还是在重建。这是在原游泳池地盘上新建的钱学森图书馆。门牌为华山路1800号。馆内基本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馆藏钱学森同志文献、手稿和书籍76000余份,珍贵图片1500余张,实物700余件。馆内设有资料厅、专题展厅、学术交流厅等文化设施。
上海交大还有个法华校区在法华镇路535号,該校址原为法华禅寺所在地,“法华”一名取自《妙法蓮华经》。该寺最初兴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历代多次重修。1930年拆除寺院,在原址兴建正始中学,1949年后建成中共上海市委党校。1959年上海市委将党校移交給上海交通大学,1961年起作为上海交大基础部使用。我们一年级时就在这里上课、住宿。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現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搬迁至此。这是现在的校门。
原先有遮雨长走廊连接的几栋宿舍已拆除,盖起了高楼和花园。
新建的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学大楼。
大门对面法华镇路上的三座漂亮小桥,勾起人们对一千多年前法华古寺和寺前香花桥的无限遐想……
德润的天空2014.7.23
第五篇: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1929年,钱学森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被誉为“全国造就建设人才最高学府”的交通大学。他在交大刻苦攻读,成绩出众,于1934年毕业于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围绕“钱学森之问”,学校还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教学与科研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加快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美育工作成果显著,进一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
上海交通大学一直致力于开展并推进美育工作,特别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将“美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作为大学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学校以走近艺术、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旨,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开展美育工作,并将其渗透进学校中心工作,潜移默化浸润全校师生。如今,该项工作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重要文化标签,凝聚、服务和教育了数十万青年学生,引领其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培育共同文化追求。学校的美育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认可,在2012年2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大学校长美育论坛上,校党委副书记徐飞教授受邀作主题发言。
南京大学历史: •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6年起
• 李瑞清(1867-1920),1905-1911任监督:
• 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南高东大时期
形成“俭朴、勤奋、诚笃”校风以“诚”为校训 • • • • • • • • 训育、智育、体育并举
首开“女禁”,实现男女教育公平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开办暑期学校
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中国自然科学的发源地 创办《学衡》
“四个平衡”的办学理念
具有“钟山之崇高,大江之雄毅,玄武之深静”的“国士”风范
• 现在: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百年南京大学魅力之——办学特色
肇始于1902年的南京大学,虽屡经风雨、数番离合,却众志成城,不断发展。百余年来,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以良好的学风校风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核心,形成了南京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特色一:弘扬“诚朴雄伟”学风,秉持“知行合一”理念,提升大学文化品位,营造一流育人环境。
早在20世纪初叶的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学堂监督李瑞清就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倡导“俭朴、勤奋、诚笃”的校风。30年代出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大力倡导“诚、朴、雄、伟”的学风。他的阐释是:“诚”就是对做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朴”就是质朴和朴实,崇实而用笨功以树立朴实的学术气象;“雄”是指“大雄无畏”;“伟”,是伟大崇高,是指要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着眼,不存门户之见,不故步自封,要立志做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情、大成果出来。南京大学的另一源头金陵大学则以“诚、真、勤、仁”为校训,同样要求师生诚心向学、诚心教学,崇真尚实,笃学为功。进入南京大学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的传统精神得以继承并不断阐扬。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被确定为校训。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诚朴雄伟”的学风与“知行合一”的理念相辅相成,充实、升华,构成了南京大学特有的文化底蕴。它的精髓体现在五个方面:
——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现代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创造知识的场所,更是教人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家园。正如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实事求是,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探寻并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成为历代南大人不懈的追求。哲学系讲师胡福明以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理论勇气撰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最初四稿,后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揭开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序幕。从风雨如磐的20世纪初叶,到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岁月,求真求实精神一脉相承,发扬光大,成为南大文化的主旋律。
——尚诚尚朴的人文情怀。南京大学素以学风严谨、治学诚朴著称。早在两江师范学堂时期,监督李瑞清就告诫学生要“以不欺为本”。特别是80年代以来,南京大学坚持“严谨、求实、勤奋、创新”学风,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急功近利,因而能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朴实而又坚实的进展,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1997年,我校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展“整顿学风、教风、校风,挞伐‘泡沫学术’,维护大学殿堂的圣洁”的大讨论,把学风问题提高到维护科学尊严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来认识。不仅先后有15位资深教授和16位中青年学者向全国发出“牢牢筑起大学教师的道德堤坝”的倡议,而且在1998年即制订并实施《关于科学研究行为规范的管理办法》。——厚积薄发的治学风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南京大学薪火相传、一以贯之的传统。2006年我校有两件大事为海内外瞩目:其一是由匡亚明老校长倡导和主持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卷,穷20年之功,集数百位名家,终于编撰出齐,被陈至立国务委员誉为“近百年来最为浩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工程”,最近该丛书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其二为“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闵乃本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19年磨一剑”,不仅在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而且在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基础上,研究成果“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文一理两项重大成果的问世,充分体现了“南大学人”“大雄无畏”、“厚积薄发”的治学风格。——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长期的办学实践塑造了南京大学创新求实的优良学风,尽管斗转星移,但创新的传统一直在我校不断延续和发扬。80年代初,匡亚明校长果断决策,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办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首开中外合作办学先河。80年代中期,曲钦岳校长“取法乎上”,与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接轨,在基础研究领域集中优势,取得突破。同时在大陆高校最早将科学计量学方法引入学术评价,使得南大在最能反映科学研究水平的SCI等“学术榜”上脱颖而出,一马当先,领跑大陆高校达7年之久,而且带动了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上升,为中国的SCI论文数排名从1985年的世界第24位跃居2005年的第5位作出了突出贡献。
——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1952年院系调整后,南京大学的办学条件十分薄弱,加上“七五”、“八五”未能获得国家重点投资,学校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矛盾和压力。学校党政领导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卧薪尝胆之心,立“再铸辉煌”之志,穷则思变,励精图治。学校决定优先建设教学、科研用房,确保固体微结构、配位化学、机算机软件新技术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7个专业实验室如期建成,并努力在前沿领域“做一流的科研工作”。而名誉校长匡亚明、校长曲钦岳和校部机关都在三排低矮的平房办公,被新闻界誉为“陋室生辉”。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统计数据方面,尽管南大的办学经费数、教师数等均列中下,但体现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却位居前列,若干统计指标还曾经连续数年名列榜首。特色二:始终坚持内涵发展,突出办学质量和效益。南京大学力求将质量和效益放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八字原则的核心位置,将质量和效益作为内涵建设的首要衡鉴。遵循这一原则,具体的做法是:高起点擘画,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建设,高效益产出。
——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这是我校反复比照、深入论证后所作出的战略抉择。从1985年至2005年,学校曾经多次尝试推进“强强联合”以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均未如愿。学校审时度势,集思广益,确立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提高内涵”的指导思想,结合“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继续抓紧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干的“学科群”的建设,并提出了设立“学科特区”的新思路、新机制,先后发展了分子医学等一批新学科。在首批进入“985工程”的9所高校中,我校是极少数未合并其他院校的大学之一。主要通过“内涵发展”的南京大学仍然保持着奋发、崛起的势头,位居全国高校的前列。——育人为本,重视本科教育。现代大学固然兼有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与引领社会等职能,但是培养人才却是大学最初始、最根本、最重要的职能。为了强化“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自1996年以来,学校先后组织了4次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在2005年召开的南京大学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强调要把本科生教育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代表学校提出了“四个一流”的基本要求。学校要求各院系必须真正落实好“教授进入本科教育的第一线”的问题,把教授、博导进入本科生课堂的比例作为评价各院系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将把这些指标作为年终院系领导考核的重要参考。
——追求卓越,突出“质量”和“效益”。纵观一流大学,不仅是水平高、成果多、实力强,更重要的是“人均产出高”、“投入产出比高”。我校近20年来始终把“质量”和“效益”作为追求卓越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统计数据中,尽管我校的经费总数、教师人数、教学科研用房面积等多项指标大体排名在30位左右,但体现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数(院士数、重点学科数、科研成果数、获奖数)却总是位居前5位。
特色三:注重基础,注重融通,注重共生,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80年代以后,南京大学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以“吸引一流的生源,给予一流的培养,形成一流的竞争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依托研究型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先进的科研条件、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学生创新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浓厚氛围,不断探索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逐渐形成“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自主选择、早期介入科研、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入21世纪,“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就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而欲造就“伟器”和“精英”,则必须注重基础,注重融通,注重共生。这是南京大学新世纪的新目标、新思维和新举措新。
——注重基础。南京大学的优势和强项在基础学科,本科教育的特色也在基础人才的培养。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所谓创新人才,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缺乏发展后劲。基于这一认识,南京大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基础课改革,将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近几年教育部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多位教授主持的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7名教授荣获“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注重融通。80年代中期,南大构建了以“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教学模式,使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与加强能力培养互相融通;使有形课程与潜在课程、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业务培养与素质提高有机结合。2006年以来,学校进一步提出了“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思路,重视在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渗透道德、心理、人文和科学素养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事业心;强调学生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形成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强调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一定要以一流的科研为背景,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渗透与反哺,通过教学和科研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形成探索未知、创新知识的意识。
——注重共生。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性特征。把包括前沿内容在内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成果引入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具有科研性,同时将课堂讨论中的新思想、好主意、妙技巧等“回馈”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教学过程最突出的特点。人才与成果共生,教学与科研分享,教师与学生互动,是南大本科教学的新取向、新追求。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博士生导师分别以授课、讲座、论文指导等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力求让本科生分享研究型大学的资源和氛围。结合“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促进师生以科研训练为平台进行教学互动,鼓励本科生在高水平教师的指导下,早期进入专业科研实验室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接受较为系统和规范的科研训练。每年都设立“本科生创新工程”项目,同时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自立课题,独立设计,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
•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有哪些办学特色?
• 竺可桢 国立浙江大学校长 •(任期1936年4月-1949年5月)•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 做什么样的人?„„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 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
——摘自《竺可桢校长对新生的讲话》,1936年9月18日 •
●大学教育的目的,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又在于养成公忠坚 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摘自竺可桢:《广西宜山浙大开学典礼演讲》,1938年11月1日 •
●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沉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 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这几点是做领袖所不可缺乏的条件。•
——摘自《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的讲话》,1939年2月4日 •
●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摘自《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的讲话》,1939年2月4日 •
• 路甬祥 浙江大学校长
●我们的校风应该是“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校风,这是浙大的传统,也是科学的精神,革命的精神。求是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求是就是要实事 求是,脚踏实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追求科学真理,遵循科学真理,坚持科学真理,为科学真理而献身。因此,求是本身业包含着创新的精神。创新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以现献身的精神,奋发进取,锲而不舍,开拓创新,探索新的科学真理,发展新的应用领域,开拓新的科学与建设事业。创新必须在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及基础之上,我们浙大人应该继承和发扬求是创新精神,为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幸福作 出应有的国内贡献。• •
——摘自路甬祥讲话:《坚定不移地坚持深化综合改革,同心协力,团结奋斗,办好社 •
• 潘云鹤 浙江大学校长 •
•(任期1995年4月-1998年9月,1998年9月-2006年7月)•
• ●近年来,我校积极实施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KAQ人才培养模式。......还积极探 索并不断完善了以“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人才培养框架为基础的宽、专、交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教育前期着重打好宽厚的基础,加强通识教育,后期突出专业教 育和交叉学科的培养。
●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更要致力于培养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精英。这样的人才应当包括国 际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科技、文化和管理中的创新型人才,适应全球市场和环境变化的高层次人力资源等养这样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人 才,要特别注意培养: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团队的领导素质,能进入跨国公司的关键岗位;人文和科学综合的知识结构;提出和驾驭各种“游戏规则”,占领国际经济、文化和科技活动制高点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环境需求的素质和创新与创造能力。•
——摘自潘云鹤:《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精英》,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3、4 期 •
●浙江大学的教育使命:“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 这是中国和世界的 需要,浙江大学的使命,求是学子的志向。„„要进行自主化学习、高效化学习、研究 化学习和国际化学习。•
——摘自潘云鹤:《成才之道——谈浙大教育的使命、理念和方法》,2005年9月27日 •
浙江大学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综合优势,贯彻“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重视因材施教,为优秀学生提供各种发展途径。
1.设立竺可桢学院,以全新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为优秀学生
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
2.实施“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人才培养框架和宽、专、交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多种能力提供了
发展空间。
多通道:指通过完善学分制,向学生提供就业、读研究生(包括免试推荐、本硕连读、考研)、出国留学、停学创业、延长学制
等多种选择;
多规格:指通过全面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在本科阶段,除主修专业外,还可修读第二专业(含辅修、第二专业)、各类强化班、或交叉学科的专业课程;学习优秀的学生还可进入竺可桢学院按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以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 模块化: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均按模块设置,如全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志趣选择某一课程模块修读一定的学分。此外,还设置了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自学课、讨论课、研究型课、工程设计系列课、创业训练课等。3.实施以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主副修制等为特征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学生在系科专业转移和选择修读课程、学习进程、任课教师等方面有相当的自主权。
4.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每年举行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程序设计、结构设计、机械设计、机器人制作、创业计划等学科竞赛和各种学术节,参加学生达万人,并在全国和国际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全面实施校院两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投入100万元,立项数在1000项以上。• 百年浙大,素以“求是”之精神砥砺后学,褒扬先进,以求是之风培育求是之人,故而人才辈出。新浙大成立以来,更以营造积极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既循循善诱,又提倡宏扬个性,以求培养人格健全,既而脚踏实地,又能锐意进取的跨世纪人才为己任。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总揽科学、人文,着眼于未来,立足于青年,立意为浙大数万学子搭文化之台,扬成材之帆。严谨的“求是”学风,执着的创新精神,培养了无数英才。学校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面向一流”的教改战略,实行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英才教育并举的方针。本科教学推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开设有特优学生组成的“竺可桢学院”(包括混合班、工程教育高级班、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班、文科和理科综合试验班、本科学生高科技产业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等)。为了给知识交叉提供更大的空间,近年来还按大类打通基础,实行分层次教学,推行双学科双学位,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优势,使学校的科研工作发展势头强劲。浙江大学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方针,具有完整的学士枣硕士枣博士枣博士后培养体系。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教育框架。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举办多种学术节、学科竞赛和各类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发展空间。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我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利用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优势,加强学科建设的全面布局,坚持“开放、网络、动态、竞争”的方针,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