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1、调查背景
互联网被称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作为新兴的信息载体,近几年在大学里日益流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网络存在诸多优点,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主性与多元性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扭曲,导致人格发育不健全。据专家分析,频繁阅览黄色,暴力等不健全网站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进而引发杀人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改变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为了探明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和针对这种现状所应采取何种措施,我们以某高校为调查主体,进行了“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此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大学生上网与性别、年级、有关,也与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上网以宿舍和家里为主,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好奇心,奴前网络信息的多而杂使很多大学生对其又爱又恨。
2、调查目的
(1)对网络行为进行分层次全方位的动态调查研究,对不同年级的人的上网时间,地点,频率,常上的网站,所关注的内容,上网的体验进行调查。
(2)调查大学生上网动机,文案调查包括网络学习,玩游戏,网恋,娱乐等。
(3)最受大学生喜欢的软件排名,和网络分类信息重要程度的排名。
3、调查对象及地点
本次调查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主体,分别在社科楼,寝室,小篮球场,体育楼,人行路上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以大
一、大
二、大三的学生为主体,以大四的学生为辅助调查对象。为了能全面反映在校大学生的上网情况,我们适当将部分大四同学加入调查样本中,以充实数据库,使其更加接近大学生群体上网现象的真实情况。
4、调查经过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问卷由15个问题组成,主要询问了200名大学生关于上网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级、花费时间、从事活动、对网络舆论的了解、获取信息手段、关心的话题、对网络舆论的评价、对此的态度等等。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5、调查时间
本次调查于2016年9月28,9月29日完成。
6、调查人员组成
此次调查以寝室为单位,由寝室全体人员组成。
二、主体
我们小组以ppt及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大家呈现了我们的调查结果,调查的结果如下:
1、从性别角度讲,参与网络舆论的男生占37.37%,女生占63.63%;且男女对上网地点选取存在明显差异,女生主要倾向家里和宿舍,男生主演倾向于学校和网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将同学们反馈的结果大致归纳如下:
(1)从是否便捷,安全及环境等角度来看,校内上网往往具有优势。在校内上网无疑会为大学生节约往返校内外所花的时间。而且校内的上网的环境也比较好,此外,部分学生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会选择在校内上网。这一点是77%的同学选择在校内上网的主要原因。
(2)网吧的“集聚效应”为网吧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客源。
2、娱乐方式的选择
很长一段时间“聊天”俨然成为最受学子青睐的娱乐方式,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和社会不易使他们倍感艰辛,心理上常处于压抑状态,非常需要有共同话题人的抚慰。聊天软件的推出,极大地冲淡了人们的害羞和尴尬的心理,进一步促进了网上聊天的兴起。因此,在大学校园里,聊天交友的有53%,且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使用微信,从事的网络活动中学习查资料的有9.1%,娱乐的有17%,关注时政的有8.33%,聊天交友的有53%,猎奇的有5.41%,其他的有6.34%。
在调查对象中,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大一年级占2.2%,大二年级占73.73%,大三年级占24.24,大四年级占1.1%;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大多为3~5小时,极少数为5~10小时;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了解大多为不了解;大学生获取舆论信息的手段大多为微信,微博,手机新闻推送;大学生对网络舆论最关心的事件话题有民生问题,娱乐新闻等;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舆论信息的态度是半信半疑;对当下网络舆论的评价说不清楚;认为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是基本不影响;对某些网络舆论大多数人保持一般关注,浏览观看;其中,经常参与“骂战”的有2.72%,偶尔的有20.1%,没有的有77.18%;大多数大学生未曾在网上担任“议题发起人”对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讨论持应当积极参与态度的为25%,适当参与的为15%,对感兴趣的参与的为15%,少参与的为45%;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环境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持一般态度。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我们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描述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在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参与和认识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参与大多是观望,积极参与,积极评论,还有待提高;
(2)对于网络舆论大多是消遣,而对涉及军事,财经等诸方面关注度还不是很高;
(3)部分同学不能正确认识网络舆论,导致盲目相信或盲目不相信,理解问题太过偏激,很容易出现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做好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教育引导的对策,强化大学生网络舆论素养教育,网络舆论认知能力建议学校强化科学建设意识,加大大学生思想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关注导向;
(2)强化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引导的艺术性,积极开展网络舆论认识课,是学生养成良好的正确参与舆论的习惯;
(3)提高防御能力,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设置心理咨询并开展网络舆论咨询业务,使学生养成健康适度的网络舆论参与习惯,加强学生心理疏导;
(5)强化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活动的实践性,充分发挥校园网站的网络舆论参与主阵作用,利用学生对学校的关心,对自身切身利益的关注,适时开展议程设置,将高校网站建设成为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园地;
(6)让大学生成为网络舆论参与的主体,通过校园网站教师指导,让大学生学会运用网络宣传技术,掌握网络舆论参与的主动权,使网上有更多更强的正面的声音;
(7)鼓励大学生从网上走入网下,开展与网络舆论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发挥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社会效益。
第二篇:网络舆论调查报告
湖州市居民对网络媒体舆论的态度与行为调查报告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逐渐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须臾离弃的手段和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20日在京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而上网用户中经常使用游览新闻这一网络服务功能的占62.1%。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畅所欲言,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潮。也正因有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极度自如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网络舆论的反映和形成呈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不同的特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这既是网络媒体应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也是网络媒体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一个言论的“自由市潮。在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和“发展论坛”、国际在线的“管窥天下”、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网的“千龙评论”、东方网的“东方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这些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正如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学者闵大洪所说,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新形势下,要求网络媒体适应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通达社情民意。这既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如何利用好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成为了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课题。
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安全阀”和“减震器”。网络媒体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能起到心理疏导、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当然,网络媒体不能只满足于作网民的“出气筒”,而要紧紧围绕网民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各种思想疑虑,做好解释说服工作,把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事求是地告诉人民,把党和政府为解决困难和问题所作的努力明明白白地公之于众。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
中凝聚人心,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互联网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网络媒体,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在走向成熟和理智的道路上,时时处处都呈现出“双刃剑”的两面性。网上正面积极的舆论曾在振奋精神、激扬民气、凝聚人心、增强合力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错误消极的网上舆论也曾扰乱视听,混淆是非,为社会上某些错误或偏激情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网上主流话语权比较弱势,网络舆论过于分散和混乱,网络监管存在不少漏洞与“空白”,中国网络媒体在自我净化和完善发展上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因此,研究和分析研究和分析湖州市居民对网络媒体舆论的态度,对发展我国网络媒体有着重要意义。
一、湖州市居民对网络的使用行为和习惯、(1)总体上,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最常用的为网络,手机网络与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次之。以此看来网络舆论对湖州地区居民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不同的人群在使用网络是关注网络舆论热点也不同(见图一),我们发现居民对国内经济问题关注的最多,并且随着收入增加对国内政治问题关注也会随之增加。
(2)网络上有很多煽动性和争议性话题,关于他们制造话题的目的湖州市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是为了报复个人和社会,但随着被调查者的学历的升高这样的看法逐渐减少。认为他们是为了宣泄不满、抒发郁闷的比例较少。其中认为他们是为了标榜自身个性也占有很大比例。
(3)网络上各种思维聚集,不同的人对事件的看法不同,有些意见与言论有些偏激,关于这一特点,我们也对湖州市居民进行了调查(见图三),结果表明在面对偏激言论时,居民多选择不予理睬,选择向相关部门举报的较少。在遇到认同的偏激理论时选择狂顶并告诉其他人的比较多。
图一
图三 i
(4)针对群众在网络方面对政府的信任这一点,我们调查了湖州市居民当自身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时首选的解决方法(见图四),在各种解决办法之中,居民更倾向与赵政府帮助解决,这说明政府在群众心中还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的。
二、湖州市居民对各种网络所采取的态度、看法与行为
中国官方公布了一个最新的中国网民数据,截至目前,中国网民已经达到3.16亿,仍保持全球第一大网民数量国家。同时,伴随自媒体、网络社区的蓬勃发展,网民参与社会事件、政府政务的热情与能力大的增强,在典型负面事件发生时,网民的热情参与讨论,对事件中疑点与处理结果提出质疑,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并借助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扩展公众舆论,迫使政府重新审视事件,尊重网络舆论的基础上深入调查,最终得到事实真相。
关于政府在大多数网络事件中舆论引导的表现如何,我们针对这点对湖州市民进行了调查了解(见图五),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效果一般,其次是比较好,选择效果很不好的人数最少。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是很有效的,但是存在一定缺陷,需要不断的改进。
Pies show counts
图五 i
三、结语
网络舆论是广大网民向政府表达诉求、平等对话的重要工具,是广大网民
抨击时弊,反腐倡廉的重要工具,是广大网民发扬民主,建言献策的重要工具。网络舆论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权利,有利于建设高速廉结政府,有利于促建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实现公平正义。针对不同网络舆情热点进行的舆论引导,可以综合运用上述方式,同时也更需要网络媒体的工作者们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在网络舆情热点出现时随机应变,及时分析应对。
第三篇: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许行
指导教师:陈金华
自从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资讯的传播速度有了一个指数型的增长。消息来源变得更广更及时,已经从平面媒体转为门户网站和个人博客。特别是在微博、SNS等Web 2.0型社交网站出现后,更多的声音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这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空间,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舆论。然而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关注一些主流媒体忽视或者被迫忽视的地方,使得正义得以张扬;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网络的放大作用,很多意见在网络的环境下变得“夸张”,甚至产生“网络暴力”。
因为大学生是目前网络的主力军,从而引发了笔者对于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兴趣。
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网上以人人网投票的方式发放,网下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并且辅以面对面口头访谈。然而,由于受课题开展过程中发生的黄山事件的影响,使得后期数据被迫删除而样本数量较少,并且由于接受调查学生的组成片面性,调查样本具有参考价值而不具备严格的代表意义。但是,依然可以从调查中收集出许多重要的信息。
从调查中可以分析出调查对象——大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网龄长、每天上网时间长、并且关注各类事件。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最主要参与者。
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讲道理、辩论不是一种不良的网络行为,他们认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的权利是必须尊重的”,然而,在网络辩论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行为,其中,恶搞、调侃甚至粗口脏话是比比皆是。辩论者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而来标榜自己,阐明自己观点,对此多数大学生认为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很多辩论者用一些虚无的证据,从道德层面来消灭对手却成了一种常见的暴力现象。
当被问及对网络暴力舆论的看法时,一位历史系的受访者说:“网民对特定事件的讨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利,而且,由人肉搜索的案例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而是直接延伸和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这是十分危险的。”
一位旅游管理系的受访者也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认为“网民有以道德讨伐的名义执行法律职责的倾向。”
然而,有不少受访者有另外的看法。一位新闻系的受访者说:“‘网络暴力’只是由于我们现在网络环境不成熟的表现,现实压力、突发性事件、其他观点表达渠道缺失,成为网络暴力形成的条件,而这本身并非是网络舆论的错。事实上,网络舆论更多的时候表现出的是一种对被忽视者的关注,和对真理的追求。”
甚至有受访者认为,网络舆论只是一种舆论,网络只是一种渠道,而只是因为网络的渠道特性使得网络舆论备受关注。
对于如何解决网络舆论中的暴力问题,有许多受访者认为需要立法。然而支持者还不到一半,与笔者预料有很大出入。有人担心立法会剥夺正常的言论的权利,暴力与非暴力的界限难以区分。很多受访者坚持认为只有靠网友自律来改善网络环境。一位软件工程的学生说:“网络的本质是匿名的,这使得法律监管绝对无法实现。事实上,‘网络舆论暴力’的消除的关键在于网民的自身素养的提高,网民们把握言论自由的限度,不能侵犯他人权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同寝室友也表示:“我经常登录英文的社交网络,就发现国外的网络环境比国内的好很多。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是国内社会的病态导致网民在现实中的病态,然而在现实中又难以表达,导致网民在网络上的病态的爆发。”
对于“是否参与过网络舆论事件”的问题,几乎所有受访者选了“仅仅是围观”或者“我只是随波逐流”的选项。对此,笔者分析,事实上网络舆论的日益强大并没有使网民获得一种言论上的自由,反而丧失了思维上的自由。
从调查中发现,笔者身边的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认识还是十分理性的。但是,他们也表示会由于舆论的引导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感性的情感认识,甚至很多人有过冲动的行动。
第四篇:网络舆论调查报告
湖州市居民对网络媒体舆论的态度与行为调查报告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逐渐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须臾离弃的手段和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20日在京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而上网用户中经常使用游览新闻这一网络服务功能的占62.1%。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畅所欲言,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潮。也正因有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极度自如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网络舆论的反映和形成呈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不同的特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这既是网络媒体应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也是网络媒体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一个言论的“自由市潮。在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和“发展论坛”、国际在线的“管窥天下”、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网的“千龙评论”、东方网的“东方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这些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正如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学者闵大洪所说,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新形势下,要求网络媒体适应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通达社情民意。这既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如何利用好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成为了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课题。
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安全阀”和“减震器”。网络媒体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能起到心理疏导、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当然,网络媒体不能只满足于作网民的“出气筒”,而要紧紧围绕网民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各种思想疑虑,做好解释说服工作,把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事求是地告诉人民,把党和政府为解决困难和问题所作的努力明明白白地公之于众。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
(2)网络上有很多煽动性和争议性话题,关于他们制造话题的目的湖州市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是为了报复个人和社会,但随着被调查者的学历的升高这样的看法逐渐减少。认为他们是为了宣泄不满、抒发郁闷的比例较少。其中认为他们是为了标榜自身个性也占有很大比例。
2.1(3)网络上各种思维聚集,不同的人对事件的看法不同,有些意见与言论有些偏激,关于这一特点,我们也对湖州市居民进行了调查(见图三),结果表明在面对偏激言论时,居民多选择不予理睬,选择向相关部门举报的较少。在遇到认同的偏激理论时选择狂顶并告诉其他人的比较多。对于网络上具有煽动性和争议性话题,他们制造话题的目的
图一
2.01.9为了企业、行业或个 说木美 1.7炒作出名宣泄不满、抒发郁闷标榜自身的个性1.51.4小学及以下高中、中专或中技初中硕士及以上大专、专科报复个人或社会其他1.81.6教育程度-3
二、湖州市居民对各种网络所采取的态度、看法与行为
中国官方公布了一个最新的中国网民数据,截至目前,中国网民已经达到3.16亿,仍保持全球第一大网民数量国家。同时,伴随自媒体、网络社区的蓬勃发展,网民参与社会事件、政府政务的热情与能力大的增强,在典型负面事件发生时,网民的热情参与讨论,对事件中疑点与处理结果提出质疑,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并借助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扩展公众舆论,迫使政府重新审视事件,尊重网络舆论的基础上深入调查,最终得到事实真相。
关于政府在大多数网络事件中舆论引导的表现如何,我们针对这点对湖州市民进行了调查了解(见图五),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效果一般,其次是比较好,选择效果很不好的人数最少。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是很有效的,但是存在一定缺陷,需要不断的改进。
政府表现效果很好效果比较好效果一般效果不太好效果很不好Pies show counts
第五篇: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一.选题意义
身为90后,我们开始接触网络的年龄比以往的70后、80后一代更早地接触到互联网,网络对于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也更加大。网络是我们了解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近几年,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也成为我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工具,尤其是新浪微博成为我们了解时事热点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社交工具使我们参与网络讨论更加方便,也使我们接触到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观点,接收到良莠不齐的信息。每当一个事件发生,网络上会出现受人追捧的几个主要观点,网络舆论由此而来。网络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这把剑的背后人物的真实目的如何,有些时候许多人无法正确辨别,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素质比较高的群体,他们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因此,我们组织了这次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的调研活动。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及分析
本次问卷共有100份,分网络问卷30份和纸质问卷70份,回收率100%。网络问卷的调查对象含本校和外校大学生,纸质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生命科学院学生。其中第6,8,10,11题有一两个同学未选择选项,具体题目中有注明。1.您的性别是()A男 B女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本次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37人所占比例为37%,女生63人所占比例为63%。由此可以看到调查对象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比男生多了26%,比例较为失衡。
2.您所在的年级是()
A大一 B大二 C 大三 D大四
由上图我们可以得知此次的调查对象中大二学生占73%,人数最多;其次为大三学生占24%;大
一、大四分别只占2%、1%。各个年级学生的参与比例不太均衡。
3.您经常上网吗?
A经常 B有时上 C不太 D从不
从上面柱状图可以得知,接受调查的100人中有83人经常上网,占83%;15人有时上网,占15%;2人不太上网,占总人数的2%;从不上网的人数为零。由此可以推知大学生上网时间较长,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4.您对从网络上所得到的信息作何看法?
A完全可信 B具有参考价值 C怀疑态度 D完全不可信
从柱状图可以得知,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网络上的信息完全可信的只有1人,占1%;认为网络信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有86人,占86%;对网络信息持有怀疑态度有12人,占12%;认为网络信息完全不可信的只有1人,占总人数的1%。对接收到的网络信息会产生思考的即占比98%,说明大部分大学生不会对网络信息有极端的态度。
5.您对网上的新闻帖子的可信度的评价?
A10%以下 B10%-30% C30%-50% D50%-70% E70%-90% F大于90%
从饼状图可以得知,接受调查的100位同学里认为网上新闻帖子可信度有50%到70%的占41%,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认为可信度是30%到50%的占38%;再次是认为可信度为10%到30%的占比13%;认为网络新闻可信度为10%以下的、70%-90%的、大于90%分别占比3%、3%、2%。可见79%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认为网上新闻帖子可信度为30%到70%。6.您认为目前网络言论的自由程度如何? A仍然不够自由,有很多想说的话不能说 B还可以,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 C挺好的,应该保持目前状况
D过于自由了,很多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从柱状图可以得知认为网络言论还不够自由的同学有7人,占7%左右;认为网络言论较自由,但仍需进一步规范管理的有63人,占63%;认为应该保持目前的网络自由程度的同学有8人,占8%左右;认为网络言论过于自由,很多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的同学有21人,占比21%。可以看出约有84%左右的人认为网络言论自由程度较高,需要进行规范管理;有16%的人认为要保持目前的言论自由程度甚至提升网络自由程度。
7.您对于一些网络负面舆论事件持何态度?(单选)(如周久耕事件,李刚事件)
A积极参加讨论 B支持 C抱观望态度 D反对 E无所谓
从饼状图可以得知,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对网络负面舆论事件持观望态度的所占比例最大,达70%;其次是持反对态度的同学,占比10%;持支持态度的同学占比6%;能积极参与讨论网络负面舆论事件的同学占比5%;还有9%的同学对网络负面舆论事件表示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爆出来的网络负面舆论事件,会采取观望态度,不会快速参与支持或讨伐的阵营。
8.您对于一些报道率、发帖数、回帖数、评论数、转载率高的网络资讯是否更加注意? A是 B无所谓 C否
从柱状图的数据可以得知,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60%左右会对一些报道率、发帖数、回帖数、评论数、转载率高的网络资讯更加注意,40%左右的同学对此表示无所谓或者并不会受此影响。
9.是否在网上发布对时事的评论?
A经常 B偶尔 C 很少 D从不
从饼状图的数据分布可以得知,经常在网上发布对时事评论的同学仅占2%;偶尔在网上发布对时事的评论的同学占比27%;很少在网上发布对时事评论的同学占比最多,为44%;也有27%的同学从不在网上对时事进行评论。
10.你对网络色情、暴力内容的看法如何?(如艳照门事件等)
A即便是经常浏览,也不算什么,网络需要自由,无所谓 B偶尔可以看看,但是需要引导,不应该影响学习生活 C任其自由发展 D属于违法行为,坚决抵制
从柱状图的数据发布可以得知,认为应该坚决抵制网络色情暴力内容的同学占比最多,为49%左右;其次是认为可以偶尔看看,但不应该影响学习生活的同学占比36%左右;约有15%的同学认为可以任其自由发展,无所谓。
11.网络舆论会影响您的情绪吗? A经常会 B有时会 C不会 D不清楚
从饼状图可以得知,在接受调查的同学当中55%的同学的情绪有时会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所占比例超过一半;其次有35%的同学表示情绪不会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3%的同学的情绪经常会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6%左右的同学不清楚情绪是否会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
12.若要规范或净化网络上的舆论,您认为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可多选)A让谣言的发布所在的网络公司进行辟谣,降低谣言所造成的影响 B具有权威性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发布客观正确的信息
C网民应遵守网络的文明公约,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进行网络交流 D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控制
此题是问卷调查中唯一的多选题,从图中可以得知:有78人认为网民应遵守网络的文明公约,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进行网络交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68%的人认为应该让具有权威性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发布客观正确的信息;再次是56%的同学认为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控制;所占比例最少的是A选项--让谣言的发布所在的网络公司进行辟谣,降低谣言所造成的影响,这项措施实际上也很难实行。
三.从数据分析中发现的问题
1.调查对象中的男女比例没有控制好,从第一题的结果可以得知,女生占比超出男生26%,这对问卷中的其他问题的收集结果有一定影响。女生较男生更加感性,这一问题在11题得到的结果表现的尤为明显。
2.调查对象中的大
一、大
二、大
三、大四各个年级的比例不够均衡。大二所占比例太大,达73%;而大
一、大四所占比例太小,仅为百分之一二。
3.从3、11题调查结果来看,接受调查的100人中有83人经常上网,占83%。大学生上网时间较长,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而当中55%的同学的情绪有时会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所占比例超过一半。可以知道大学生对网络依赖性较大,网络舆论也会对他们的情绪产生一定影响。不管网络对我们的影响是否有利,这对我们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现象。
4.从第4、5、题的调查结果来看,80%左右的同学认为网络信息包括新闻帖子的只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信度大约50%左右。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网络自由程度较高,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说明大家也比较理性地看待当前的网络环境。5.从8、9题的调查结果来看,超过半数的同学会对网络讨论程度较高的新闻资讯进行关注,但是在关注中他们大多采取观望态度,真正参与度较低;对于时事,70%左右的同学都较少在网上发布评论。
6.从7、10两题的调查结果来看,对于网络暴力色情内容,半数左右的同学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对于负面舆论事件,超过半数同学采取观望态度。对于此类事件,感觉大家稍微倾向其自由发展。
四.解决方案和对策
1.对于第1、2个问题,应该将调查对象中的男女比例控制为1:1,各个年级参与人数设为1:1.5:1.5:1左右才算合理。可以在大
一、大四两个年级中增加人物采访的活动形式。2.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上网时间,多参与校园活动,发展自己更加生活化的兴趣爱好;高校社团组织也应该多宣传组织类似文明上网、科学上网的活动。3.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控制,净化网络环境。
4.采取权威性组织认证机制,由具有权威性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发布客观正确的信息 5.网民应遵守网络的文明公约,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进行网络交流,政府及各高校也应该加强网络文明方面的宣传。
6.高校政治教育也应该多增加网络时事评论的环节,使得大学生多关注时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