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知识总结
高一生物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O、H、N;
水
无机物 无机盐
组成细胞 蛋白质的化合物 脂质
有机物 糖类
核酸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 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 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 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 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
R — C —COOH |
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 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①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肽链数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分布 主要功能
单糖 C
H
O 核糖 动植物 组成核酸
脱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植物 ∕ 麦芽糖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 植物 植物贮能物质
纤维素 细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动物 动物贮能物质
三、脂质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功能
脂质 脂肪 C、H、O ∕
1、主要储能物质
2、保温
3、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磷脂 C、H、O
(N、P)∕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 有利于Ca、P吸收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联系
水 自由水 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 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 约4.5%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
(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 胞 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 胞 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 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 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 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高中生物知识列表
绪论
生物的基本特性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新陈代谢作用
应激性
生长、发育、生殖
遗传和变异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和影响环境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新陈代谢是活细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物学发展 三阶段:
描述性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细胞学说》——为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奠定了基础;
主题: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物种起源》——推动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孟德尔;DNA双螺旋结构;
生物科学发展 生物工程、医药、农业、能源开发与环保 疫苗制造——核心:基因工程
抗虫棉;石油草;超级菌
生命的物质基础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化学元素 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分类: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化合物 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水——自由水、结合水
无机盐的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糖类——单糖、二糖、多糖。
脂质——脂肪、类脂、固醇
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
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细胞形态、功能。
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脂肪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减少身体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内脏摩擦,缓冲外界压力。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维生素D、性激素;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
蛋白质与核酸 蛋白质和核酸都是高分子物质。
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蛋白质结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和肽链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功能:催化、运输、调节、免疫、识别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分类:真核生物、原核生物
细胞具有非常精细的结构和复杂的自控功能。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细胞膜 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磷脂、蛋白质。
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糖被的结构:蛋白质+多糖。
细胞壁:纤维素、果胶 功能: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选择透过性:自由扩散(苯)、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除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有害物质。
糖被功能:保护和润滑、识别 细胞质 基质——营养物质
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各种细胞器是完成其功能的结构基础和单位。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叶绿体是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
内质网——光面:脂类、糖类合成与运输
粗面:糖蛋白的加工合成核糖体
高尔基体
液泡对细胞的内环境起着调节作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和膨胀状态。
细胞核 结构:核膜、核仁、染色质
核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但不是半透膜
染色质——DNA+蛋白质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和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功能:
核孔——核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孔道。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
原核细胞 主要特点是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其细胞壁不含纤维素,而主要是糖类和蛋白质。
没有复杂的细胞器,但有分散的核糖体。
拟核 裸露DNA 细胞相对较小
细胞增殖 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
细胞周期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是有周期性的,也就有细胞周期
动物与植物有丝分裂区别:前期、末期 不同种类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不同。
分裂间期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意义: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细胞分化 仅有细胞的增殖,而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最大限度。
细胞稳定性变异是不可逆转的。
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全能性表现最强的细胞是已启动分裂的干细胞;
受精卵具有最高全能性。
细胞癌变 细胞畸形分化。
致癌因子:物理、化学、病毒。
癌细胞由于原癌基因从抑制变成激活状态,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的。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变化;细胞膜变化。
细胞衰老 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映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了变化。特征:水分减少,新陈代谢减弱;酶的活性降低; 色素积累,阻碍了细胞内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
呼吸速度减慢,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第三章 生物新陈代谢
在新陈代谢基础上,生物体才能表现(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酶 酶是活细胞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蛋白质、核酸)特征:高效性、专一性。
需要的适宜条件:适宜温度和PH
ATP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形成途径:动物——呼吸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形成方式:ADP+Pi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转化十分迅速,总是处于动态平衡。
光合作用 意义:除了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贮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以及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外,还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蓝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地球大气中才逐渐含有氧。
水分代谢 渗透作用必备条件:
具有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蒸腾作用是水分吸收和矿质元素运输的动力。
矿质代谢 矿质元素以离子形式被根尖吸收。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相对独立的过程。矿质元素的利用形式:N、P、Mg Ca、Fe
营养物质代谢 三大营养物质的基本来源是食物。
糖类:食物中的糖类绝大部分是淀粉。
脂类:食物中的脂类绝大部分是脂肪。
蛋白质:合成;氨基转换;脱氨基
关注:血糖调节、肥胖问题、饮食搭配。
只有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才能维持健康,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甘油&脂肪酸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
动物性食物所含氨基酸种类比植物性食物齐全。
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他们之间可以转化,但是有条件,而且转化程度有明显差异。
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相关系统:循环、呼吸、消化、泌尿。
包括: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内环境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
稳态: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稳态意义:机体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呼吸作用 分类: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有氧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生物体生命活动都需要呼吸作用供能 意义: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生命活动供能;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新陈代谢类型 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 自养型:光能自养、化能自养
异养型
需氧型
厌氧型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激素调节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植物 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引起定向运动。
植物的向性运动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其他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等有关。
生长素的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应用:促扦插枝条生根;促果实发育;防落花果。
动物——体液 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激素调节是通过改变细胞代谢而发挥作用。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血糖调节。
动物——神经 生命活动调节主要是由神经调节来完成。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结构基础——反射弧
兴奋传导形式——神经冲动。
兴奋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细胞间传递
神经调节以反射方式实现;体液调节是激素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来调节。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射活动——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神经中枢功能——分析和综合神经纤维上传导——电位变化、双向
细胞间传递——突触、单向
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器官共同调节作用下形成的。
行为受激素、神经调节控制。先天性行为:趋性、本能、非条件反射
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主要方式:条件反射
动物后天性行为最高级形式:判断、推理
高等动物的复杂行为主要通过学习形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处主导地位。
性激素与性行为之间有直接联系。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发育和性激素分泌,进而影响动物性行为。
大多数本能行为比反射行为复杂。(迁徙、织网、哺乳)
生活体验和学习对行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判断、推理是通过学习获得。
学习主要是与大脑皮层有关。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使产生的后代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单子叶:玉米、小麦、水稻
双子叶:豆类(花生、大豆)、黄瓜、荠菜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具有遗传和变异作用。
个体发育 从受精卵开始发育到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植物个体发育 花芽形成标志生殖生长的开始。受精卵经过短暂休眠;受精极核不经休眠。
胚柄产生激素类物质,促进胚体发育。
动物个体发育 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含色素的动物极总是朝上,保证胚胎发育所需的温度条件。
生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短暂而迅速的重演。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胚胎发育早期具有羊膜结构,保证了胚胎发育所需的水环境,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增强了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
遗传和变异
遗传物质基础 DNA的探索:
转化因子的发现→转化因子是DNA→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基因的本质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 脱氧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DNA分子结构:DNA双螺旋结构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不同排列构成了DNA的多样性,也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DNA双螺旋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精确、准确地进行,保持了遗传的连续性。
各种生物都公用同一套遗传密码。中心法则的书写。
一个性状可由多个基因控制。
生物变异 不可遗传:不引起体内遗传物质变化
可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多倍体产生原因,是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受外界影响,使纺锤体形成受破坏,从而染色体加倍。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 重要原因之一。
多倍体育种营养物质增加,但发育延迟、结实少。
单倍体育种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一个稳定的纯系品种,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优生措施 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生物进化
进化基本单位---——种群
进化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生物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不同种群之间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必要条件。
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光: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光对动物的影响很明显。(繁殖活动)
温度:温度对生物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决定陆地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种群 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数量变化:“J”曲线、“S”曲线。
研究数量变化意义: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防治方面。影响种群变化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生物群落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生态系统 结构
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成分间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据此实现对能量的多极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一个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相反的关系。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低,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第二篇:56个高中生物小知识总结
1.人的成熟红细胞的特殊性:
①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②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结构; ③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④葡萄糖在成熟的红细胞中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两条途径:糖直接酵解途径EMP和磷酸己糖旁路途径HMP)。
2.蛙的红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分裂。
3.乳酸菌是细菌,全称叫乳酸杆菌。
4.XY是同源染色体,但其大小不一样(Y染色体短小得多),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Y染色体上基因少得多)。
5.酵母菌是菌,但为真菌类,属于真核生物。
6.一般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可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只是利用光能进行光解,这就是证明“并不是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要酶”的例子。
7.人属于需氧型生物,人的体细胞主要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但红细胞却进行无氧呼吸。
8.细胞分化一般不可逆,但是植物细胞很容易重新脱分化,然后再分化形成新的植株。
9.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具备全能性,但卵细胞是个特例。
10.细胞的分裂次数一般都很有限,但癌细胞又是一个特例。
11.人体的酶发挥作用时,一般需要接近中性环境,但胃蛋白酶却需要酸性环境。
12.矿质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但N例外。
13.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无胚乳,但蓖麻例外;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有胚乳,但兰科植物例外。
14.植物一般都是自养型生物,但菟丝子、大花草、天麻等是典型的异养型植物。
15.蜂类、蚁类中的雄性个体是由卵细胞单独发育而来的,只具有母方的遗传物质;雌性个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16.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吸收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甘油与脂肪酸则被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17.纤维素在人体中是不能消化的,但是它能促进肠的蠕动,有利于防止结肠癌,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了,所以也称为“第七营养物质”。
18.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兼性厌氧型,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
19.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20.化学元素“砷”是唯一可以使人致癌而不使其他动物致癌的致癌因子。
21.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但是,雄蜂和雄蚁就是孤雌生殖,只有卵细胞的染色体!
22.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植物中的香蕉是三倍体,进行无性生殖。
23.红螺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厌氧型。
24.猪笼草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需氧型。
25.病毒是DNA或RNA病毒,但是朊病毒没有DNA或RNA,其遗传物质只是蛋白质(“朊”意即是蛋白质)。
26.光合作用一般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但蓝藻和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不需要叶绿体。
27.有氧呼吸一般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但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主要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28.带“杆”字的、带“球”字的菌都是细菌,是原核生物,但带“菌”字的并非都是原核生物,比如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真菌)。
29.一般生物都有细胞结构,但是病毒、类病毒及朊病毒它们三类则没有细胞结构。病毒由蛋白质与一种核酸(DNA或RNA)构成;朊病毒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类病毒只含核酸,无蛋白质。
30.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菌不一定全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根瘤菌是消费者。
31.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有色素、抗生素、毒素和激素,而维生素却是初级代谢产物。
32.蓝藻和细菌是原核生物,它们结构简单,除了核糖体,一般无其他细胞器。
33.消化液中不一定含消化酶,如胆汁中不含任何消化酶。
34.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作用。
35.动物不一定只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同时也是分解者。36.植物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猪笼草、捕蝇草等(兼性营养)也可是消费者。
37.真核细胞不一定都进行有丝分裂,如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38.真核生物的细胞内不一定含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39.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有:抗体、胰岛素、消化酶等。
40.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能合成葡萄糖,如C4植物叶肉细胞有结构完整的叶绿体,但葡萄糖的合成却在维管束鞘细胞中完成。
41.大多数酶的最适pH值在7左右,而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在1.8左右。
42.黑藻不是藻类植物。它属于高等植物中的被子植物。在分类上是单子叶植物纲/水鳖科/黑藻属。
43.有叶绿体的细胞一定是植物细胞,但植物细胞不一定含叶绿体。如植物根尖等非绿色结构的细胞中不含叶绿体。
44.植物细胞也不一定含有液泡。如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45.有细胞壁的不一定是植物细胞。如细菌、真菌等细胞含细胞壁,但它们不是植物细胞;原核细胞不一定都有细胞壁。如支原体。
46.有细胞壁,用纤维素酶处理,有变化的不一定是植物细胞。比如蓝藻;有细胞壁,用纤维素酶处理,无变化的不一定是原核细胞。如酵母菌等真菌。
47.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蓝藻与光合细菌;可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如好氧细菌。
48.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里专营寄生生活,在离体的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
49.噬菌体等病毒结构简单,不是原核生物,也无细胞结构。
50.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与植物细胞壁的成分(纤维素和果胶)不同。
51.有丝分裂一般都是均等分裂,但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却是不均等的。
52.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吸收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甘油与脂肪酸则被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53.呼吸作用中的特例:
①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兼性厌氧;
②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5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NA;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RNA;非典病毒和艾滋病病毒遗传物质是RNA;类病毒只有核酸无蛋白质;朊病毒(如疯牛病病毒)只有蛋白质没核酸。
55.真核生物的遗传性状多数由细胞核基因决定,但也有一些性状由细胞质基因决定。如椎实螺的壳螺旋方向等。
56.所有的逆转录病毒都是动物病毒。
第三篇:高中生物盲点知识总结(第一版)
高中生物盲点知识总结
主编:巩丽芹王丽娜(前期)王亚妮姬广萍(必修1)许亮刘娟娟(必修2)李阿娜王晓蕾(必修3)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高尔基体的作用
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2、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
外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这些细胞器有关;而胞内蛋白只考虑其合成场所核糖体,不考虑其加工过程(即认为与内质网、高尔基体无关)。如果问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只答核糖体。
3、质壁分离程度与吸水能力的关系
在细胞保持生命活性的前提下,质壁分离程度越大,细胞的吸水能力越强。
4、渗透与扩散、自由扩散的联系和区别
渗透作用是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扩散是一种物质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物理运动,不管是否通过半透膜。自由扩散指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出细胞(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之一)。三者的的关系可表示为:
A、B、C依次为扩散、自由扩散、渗透。B、C的交集指水等溶剂进出细胞。
5、协助扩散的例子
协助扩散的例子有: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离子通道等。
注:葡糖糖、氨基酸、离子等如果题干中不知道浓度关系,也不知是否消耗ATP,一般认为是主动运输。
6、酶的特性相关实验试剂的选用
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过氧化氢(H2O2)作底物,原因是高温可使H2O2分解。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要用碘液检验实验结果,原因是碘能与NaOH反应。
7、ATP的结构简式
ATP的结构中“A”代表腺嘌呤与核糖结合而成的腺苷,ATP去掉两个磷酸后与RNA的组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相同。
8、产生ATP的场所
植物叶肉细胞ATP的产生场所有“三处”即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但叶绿体中产生的ATP专用于暗反应,不能用于其他耗能过程。
动物细胞产生ATP的产生场所有“两处”即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9、细胞产生CO2的部位
动物细胞CO2只来自有氧呼吸,只产自线粒体;
绝大多数植物细胞及酵母菌等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CO2既来自有氧呼吸又来自无氧呼吸,即CO2可产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10、水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缺水可直接影响光合作用,更主要的是,缺水可能导致气孔关闭,限制CO2进入叶片,从而间接影响光合作用。
11、光合作用曲线上补偿点与饱和点移动问题 一般情况补偿点与饱和点变化相反,若因素变化对光合作用不利,则补偿点左移、饱和点右移;若因素变化对光合作用有利,则补偿点右移,饱和点左移。
12、区分真实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
表示真实光合作用速率的表述:①植物叶绿体(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量;②植物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制造的氧气量;③植物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制造、合成有机物(或葡萄糖)的量;
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的表述:①植物从环境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②容器中减少的二氧化碳量;③植物叶片释放的氧气量;④容器中增加的氧气量;⑤植物叶片积累、增加的有机物(或葡萄糖)的量。
13、确认植物能否生长的依据
确认植物能否生长主要参照净光合量而不是总光合量,净光合量大于零,植物才能生长,净光合量越大,植物生长越快。
14、分裂间期的S期及其应用
抑制分裂间期的S期(DNA复制期)可抑制细胞分裂。该原理可应用于抑制癌细胞增殖。另外诱变育种也是作用于S期,可提高突变频率。
15、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比较
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全能性的结果是形成“完整个体”。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有全能性是因为:细胞含有本物种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
16、盐酸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水解是用8%的盐酸,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DNA与蛋白质分离。“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是用解离液(15%的盐酸与95%的酒精混合液1:1),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17、酒精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
50%酒精,在“油脂鉴定中洗去多余染色”实验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95%酒精,在“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中,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在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做解离液;鉴定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用于脱色;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冲洗2次。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1、Aa产生的配子比例
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个体,产生的含A精子与含a精子的比例为1∶1; 基因型为Aa的雌性个体,产生的含A卵细胞与含a卵细胞的比例为1∶1;
但含A精子与含a卵细胞的比例不是1∶1。一般而言,精子数远远大于卵细胞数。
2、关于生物的遗传物质
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有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有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对于一种生物,遗传物质只能是一种,例如豌豆,遗传物质是DNA,不能说主要是DNA.3、极体与极核的不同
极核是指植物胚珠内的成熟胚囊中央的两个核,受精后最终发育为胚乳。极体是动物体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伴随卵细胞形成的,最终退化消失。
4、减数分裂有关知识(二倍体XY型为例)
①高中阶段生殖细胞指其狭义定义,即指成熟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等)。而广义的生殖细胞指原始生殖细胞至成熟生殖细胞的所有细胞。因而,有题目认为原始生殖细胞不算生殖细胞,而是体细胞。②雄性减数分裂完成时产生的是精细胞,其经过复杂的变形才成为精子。③减Ⅱ过程中细胞染色体数为N或2N,而减Ⅱ中期染色体数为N。④减Ⅰ过程中的均等分裂一定是产生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减Ⅱ过程中的均等分裂有两种可能:产生两个精细胞或者产生两个极体。所以减数分裂过程中只要是不均等分裂一定是雌性动物,若出现均等分裂,可能是雄性动物,也可能是雌性动物(第一极体)。⑤二倍体生物同源染色体不仅存在于减Ⅰ过程中,在有丝分裂中始终存在。⑥受精卵中DNA不是来自父母各半,而是来自母方较多(多提供了质DNA);核DNA是父母各半。受精卵中染色体则是来自父母各半。
⑦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上有B,b基因,可能是由于交叉互换,也可能由于基因突变,不可能是由于染色体变异。⑧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包括发生在减Ⅰ前期的交叉互换,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受精过程不是基因重组。
5、自交和自由交配的区别 自交≠自由交配。自交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自由交配指各种基因型的个体随机交配。
理想条件下,杂合体连续自交时,尽管基因频率不变,但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表现为纯合子的概率不断增大,杂合子的概率不断减小。符合遗传平衡的种群随机交配,后代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保持不变。
6、伴性遗传中纯合子判定
AAXBY、AAXbY、aaXBY、aaXbY也叫纯合子(Y上无B、b的等位基因)。
7、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
格里菲思的实验仅能证明转化因子的存在,而不能确定转化因子的物质成分;艾弗里的实验才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8、关于转录的产物
转录产物不仅是mRNA,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其产物是RNA,包括mRNA、tRNA、rRNA三种。
9、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判定
判断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关键是发育的起点,而非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
10、伴性遗传中基因频率计算
XBY、XbY个体中因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所以其体内基因数等于个体数,如
11、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区别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了就可以叫做进化。进化不等于物种形成,只有进化到一定程度,即产生生殖隔离时,新物种便形成了。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1、血液、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液=血浆+血细胞 血浆=血清+血浆蛋白
2、组织水肿的原因:
(1)组织液的来源和去向:
来源:血浆经过毛细血管壁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生成
去向: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被重吸收形成,少量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不断地生成,又不断地被重吸收回血液,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血量和组织液量维持相对稳定。(2)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 营养不良 肾小球肾炎
代谢产物积累增加 过敏反应
毛细淋巴管受阻→淋巴生成受阻
3、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的区别: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里,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题干中常见的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有:一是细胞内的物质: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膜上的载体蛋白等)、胞内酶(如DNA聚合酶、呼吸酶等);二是与外界相通的结构或器官中的物质如消化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等)4、0.1mol/L的NaCl溶液与0.1mol/L的蔗糖溶液渗透压的关系比较:
前者大于后者,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而不是溶质的浓度。
5、腋窝温度与体温: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6、内环境稳态:
(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3)这一动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消化液、尿液、汗液、泪液等液体属于体液吗?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而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消化液、尿液、汗液、泪液等这些液体的储存场所消化道、膀胱、汗腺、泪道等都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这些液体不是体液。
8、关于突触:
(1)突触间隙里充满液体,从内环境成分看属于组织液;
(2)突出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可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这取决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的种类(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3)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9、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兴奋的传导方向:双向传导、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
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膜外: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10、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判断:(1.)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小于号开口方向为传导方向;(3.)小(前角)进大(后角)出。
11、离子进出神经元细胞膜的跨膜运输方式: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K+外流为协助扩散,K+内流为主动运输; 神经细胞外Na+浓度明显高于膜内,Na+内流为协助扩散,Na+外流为主动运输。
12、关于激素、酶和神经递质: 激素有调节作用,不参与生化反应;酶有催化作用,参与生化反应; 神经递质同激素(发挥作用后被分解)。
13、关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若下丘脑被破坏,则垂体活动减弱,甲状腺活动减弱 若垂体被破坏,则下丘脑活动增强,甲状腺活动减弱 若甲状腺被破坏,则垂体活动增强,下丘脑活动增强
14、关于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球和肾小管。
15、特异性免疫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
特异性免疫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其中吞噬细胞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
16、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根的背地性和顶端优势现象,茎的背地性、向光性不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7、生长素与生长激素的区别:
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由幼嫩部位(不是器官)产生; 生长激素化学本质:蛋白质,由垂体(器官)产生。
18、光与生长素的关系: 从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可知,无论是在黑暗环境还是在有光环境,完整的胚芽鞘均能正常生长,这说明光并不影响生长素的生物合成,它只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和分布。
19、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比较
无子番茄的形成是由于生长素促进了子房的发育,遗传物质并未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而无子西瓜的形成是由于秋水仙素引起染色体变异的结果,是可遗传的变异。20、使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的原理:
使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是通过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21、生态系统的结构所包含的内容: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22、生态系统的功能所包含的内容: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是不循环的。
23、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例如: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捉后者,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捕猎,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信息传递。
24、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捕食链)中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体现出来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没有体现出来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分解者。(2)食物网中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生物的关系可能是:捕食、竞争。(3)食物网中,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也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25、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不仅包括绿色植物,还包括光合细菌,各种化能合成细菌; 植物不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
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秃鹫等属于分解者;
不是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属于消费者,自养型细菌属于生产者;
26、关于能量流动过程图解:
(1)流经某一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流经某一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为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2)输入某一营养级能量的去向:
两条去向:①呼吸作用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②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体有机物中三条去向:①呼吸作用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②分解者分解释放; ③流入下一营养级
四条去向:①呼吸作用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②分解者分解释放; ③流入下一营养级 ④未被利用
(3)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包括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这一部分能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
(4)桑基鱼塘这一人工生态系统遵循的生态学原理: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不是循环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不是传递效率)
27、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不能改变群落演替的趋势(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增强)
28、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的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长城镶嵌分布),高山顶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29、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 增长率的计算公式:(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 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时间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 λt 中,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种群增长率=λ-1(不变的),增长速率(即曲线的斜率)是不断增大的; “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越来越小,增长速率: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增长速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种群数量达到K/2之后,增长速率逐渐减小,种群数量达到K时,增长速率为零。30、捕捞有益动物最后使数量降为K/2左右原因: 既可有较大的捕捉量,又能维持种群数量快速增长。
31、植物激素、生长素类似物、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关系: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称为生长素类似物。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素类似物也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生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主要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32、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判断:
鸟类鸣叫、植物开花属于物理信息,花的芳香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3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同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大小呈负相关,但沙漠生态系统、北极苔原、青藏高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都弱。
第四篇:高中生物中关于红细胞的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知识的总结
济源一中生物组 李立峰(整理)
一、形态:双凹圆饼状。
意义:增大红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其与周围的血浆进行气体交换。
二、结构特点:无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
1.意义:为血红蛋白腾出空间,提高运氧效率(增加运氧量)。2.相关影响——
①无核→寿命短,如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只有120天。
注意:虽无核,但仍是真核细胞。因为人家曾经拥有!比如,其中的血红蛋白就是自身的核糖体在消失前合成的。
②无DNA→无全能性。不能用于“DNA的粗提取和鉴定”。③无其他生物膜→是研究细胞膜的最佳材料。
④血红蛋白相对含量高→可用于“血红蛋白的提取和鉴定”。
血红蛋白——由四条肽链组成,每条肽链环绕一个亚铁血红素(呈红色),此基团可携带一分子O2或一分子CO2。
三、功能特点:
1.只进行无氧呼吸。
①意义:自身不消耗氧气,提高运氧效率。
②相关影响——由于无氧呼吸产生能量少,所以红细胞在吸收葡萄糖时,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2.不能分裂。红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直接分裂分化形成。
四、与人红细胞相关的疾病:
1.缺铁性贫血:属于营养不良症。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遗传病,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五、其他与红细胞相关的内容:
1.蛙红细胞可以进行无丝分裂。2.DNA的粗提取和鉴定选用的是鸡血。
3.无核的真核细胞还有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
4.涉及红细胞的跨膜计算——例题:某植物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从产生到释放,再到最终进入某人体的肝细胞中被利用,共穿过了多少次膜? 答案:14层!
第五篇:高中生物教材实验中涉及试剂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中涉及试剂知识总结
1、斐林试剂 : 配制:1)甲液质量浓度为 0.1g/ml,取10gNaOH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2)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取5gCuSO4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用时甲乙两夜等量混合,水浴加热,且必须现配现用。鉴别可溶性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时产生砖红色沉淀。
2、双缩脲试剂:配制:1)甲液质量浓度为 0.1g/ml,取10gNaOH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2)乙液质量浓度为0.01g/ml,取1gCuSO4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先加入甲液,再加入乙液。用于检测蛋白质中的肽键。应注意的是蛋白质一定有肽键,有肽键的不一定是蛋白质,如尿素。鉴定蛋白质时,产生紫色反应。
3、班氏尿糖定性试剂:配制:称取17.4克无水硫酸铜(CuSO4)溶解于100毫升热蒸馏水中,冷却后,稀释到150毫升。称取柠檬酸钠(Na2CO3)100克,加蒸馏水600毫升,加热使之溶解,冷却后,稀释到850毫升。把硫酸铜溶液倾入柠檬酸钠及碳酸钠溶液中,搅匀后即为班氏尿糖定性试剂。使用方法同斐林试剂。
4、苏丹红Ⅲ /Ⅳ:配制:取0.1g苏丹Ⅲ,溶解在20ml95%酒精中。用于鉴定脂肪被苏丹红Ⅲ染为橘黄色,被苏丹红Ⅳ染为红色。鉴定时,先制备临时装片,再进行显微观察。
5、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必须现用现配。DNA遇到甲基绿为蓝绿色,RNA遇到吡罗红为红色。
6、盐酸:配置解离液或改变溶液的PH值。
7、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到淀粉变为蓝色。(用于光合作用实验)。
8、龙胆紫溶液: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显色反应。
9、醋酸洋红溶液:为碱性染料。与龙胆紫溶液一样,都是用于染色体着色,但它却是将染色体染成红色。
10、层析液:配置:苯+丙酮。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1、二氧化硅:可使绿叶研磨充分。
12、碳酸钙: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13、13.0.3g/ml的蔗糖溶液: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用于质壁分离实验。不会使细胞致死,且细胞分离后可复原。
14、胰蛋白酶:用于分离蛋白质。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开,制成细胞悬浮液。
15、秋水仙素:巨毒。人工诱导染色体组加倍。原理:化学诱变因子抑制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16、氢氧化钠: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或改变溶液的PH值。用于细胞呼吸。
17、碳酸氢钠:提供二氧化碳。用于细胞光合作用。
18、澄清石灰水:鉴定二氧化碳。
19、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二氧化碳。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 20、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检测酒精在酸性条件下,酒精使橙色的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变为灰绿色。用于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1、健那绿染色剂:专一性用于线粒体染色的活细胞染料。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22、解离液:固定细胞形态,使细胞分散开。
23、23.95%的酒精溶液: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于与1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后解离根尖。
24、二苯胺:配制:称取1.5g二苯胺,溶于100mL冰醋酸中,再加1.5mL浓硫酸,避光保存。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