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总结
广州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总结
从2004年秋季起,广东省一步到位,全面铺开以课程标准为要求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广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当然也不例外。如何面对这样一场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广州市提出了:“积极、稳妥、探索、求真、实效”的原则,并结合广州市过去十年来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群众性教学设计活动、课型特征和教学模式的研究等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课程改革理论。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解决了课改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顺利推进了新课程改革。由于方针正确、措施得当,广州市普通高中物理首轮课改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就广州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设计分两步走的方案,第一步:多方尝试,摸着石头过河;第二步:逐步提升,确立研究课题。
一、多方尝试,摸着石头过河 1.发挥各教研队伍的作用
广州市的教研队伍是一支人员充足、实力雄厚的队伍,有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物理教研员、区教研员和特约教研员;有广州市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教学研究会下面有各年级中心组成员;有学科高考研究组;另外还有各校的科组与备课组以及一些业余的教研人员。所以我们有理由、有信心搞好广州的教学研究工作。在新课程推进初,我们重点是协调好各支教研队伍的工作,使这支教研队伍工作达到最优化、成效达到最大化;这支教研队伍每个成员都来自教学第一线,对中学教学最具有发言权。不同的人,担当不同的任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了解教学一线的具体情况,博采众长,集中集体的优势和力量,可以切实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使我们的教学研究有针对性,进而促使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尽可能发挥教研队伍中每一位成员的作用,为提高广州市中学物理教研活动的水平和大面积提高广州市中学物理教学质量贡献一份力量,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这支教研队伍在课改的最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新教材进行再创造、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案例。任务项目并不算多,但每一项都很艰巨。经过实践,这支教研队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工作是有成效的,且他们的研究成果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好评,很多研究成果被采纳并应用在教学一线之中。
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应该如何讲授?
粤教版物理必修1的第二章是安这样的顺序编写的:(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3).从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广州的教研队伍在研究这个内容时,提出必须对它进行调整。理由是:①历史上是不是先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即由特殊到一般)?②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从操作上来讲,要保证纸带上第一、二两点间距离为2mm是很困难的。从逻辑上来讲,为什么要保证纸带上的第一、二两点间距离为2mm?这明显是一个循环论证的问题,只有第一、二两点间距离为2mm才是自由落体运动;如果第一、二两点间距离为2mm肯定是自由落体运动。这样一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如果这个规律具有普适性,就应该任选一条纸带作为研究都应该是有一样的规律,为什么要限制呢?为了顺序教学思路,教研队伍一致认为:还是应选介绍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然后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自由落体运动,最后,用实验验证自由落体运动。在验证时,可以的出保证纸带上第一、二两点间距离为2mm的要求。
又如:质点要教些什么?
质点教学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基本概念,也是一个最基本的理想化模型,而且很抽象。我们应该怎样来进行教学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给出什么是质点,然后举一些实例来让学生判断。教学效果显然是学生记住教师分类给出的一些典型例子,来应付考试而已。
其实质点教学,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悟”到其中的道理,教学时可以先通过一些例子来让学生分析与感受,逐渐“悟”到为什么可以将物体看成质点,什么时候可以看成质点。如:(1)。两朋友打电话时,对方说:我现在在北京。当你听到这个信号时,你是否会关注他的手怎么摆放,或者他的手怎么摆放是否会影响他在北京的事实。他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是否在北京?(此时我们往往把在北京的人抽象成了一个点)。(2)。我们说某运动员跳高的成绩是2m,你第一感觉是什么?是运动员采用跳高的方式吗?这种跳高的方式会改变其成绩吗?运动员跳过2m的高度,是否运动员身体的任意一点均越过了2m高的横杆?(此时我们仍然无意中把运动员抽象成一个点,无论是肥胖还是瘦小、无论是高大还是矮小,无论是背跃式还是箭步式)(3)。一列火车离开站台,你是想到它的头部离开了还是尾部离开了?是否会头部离开了尾部不离开?运行过程中火车的任意一点是否人相同的速度?(此时取火车的任一部分均可反映火车离开站台的性质)„„等等通过这样一些例子,让学生明白,只要部分可以代替整体的物体都可以看成是质点。在实际中研究问题时,往往是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这样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学生悟到了其中的道理就行,不一定要记住什么是质点的定义。
以上仅提供两个例子,事实上广州的教研队伍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成果是很多的。2.抓好培训工作
做好新课程改革的发动、宣传和培训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环节。广州市物理科在培训教师方面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1).大面积的岗前培训,以通识培训为主,主要就课程的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的三维目标等内容进行全员培训;(2).分年级以继续教育的形式进行培训。我们与广州大学联合举办有关的培训活动,以继续教育的形式,对全体物理教师以所任教的年级进行分组,以起始年级的教师为主进行涉及案例分析与点评、录像课之类和包括通识培训在内的培训。(3).广州每学期每隔四周举行一次全市范围的教研活动,这么好的教研活动也毫无疑问地成了我们培训教师的机会,这样的培训一般结合具体的课例或教材的具体细节进行分析与解剖,是一种“微格式”的教研,教师认为往往这种培训收获最大。
另外广州在培训教师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第一,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教育学院的很多教授是我们很好的资源;第二,很多广州市中学物理骨干教师参加广东版新课程物理教材的编写。2003年,由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组织成立的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组织编写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物理》。一方面教材编写组吸收了广州一部分物理教师参与编写,另一方面广州市教研室物理科推荐了一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参与粤教版教材的编写。参与教材编写与研究是培养课改骨干的好机会,一线教师能通过编写教材,提前研究课程标准,对将来课程标准试验的实施很有帮助。从教材使用者的角度去反映一些中学的现实情况,这有利于教材更切合中学教学实际,提高教材的可用性。因此,我们积极鼓励、支持广州市中学物理骨干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他们当中有广州市和区/县教研员、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教师、广州市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的成员、刚退休的广州市名师等。这批教师在新课程教师培训和市、区教学研发、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
在大家都没有相关经验的情况下进行课程改革,开始遇到了不小的阻力,阻力主要是观念问题,对待新课程,广州在开始阶段主要有这么几种,第一是既不愿意改也不知道怎样改(占少部分);第二种是愿意改但不知道怎样改(占大部分)。所以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为此,我们广州提出: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方针。这一方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及广州市中学物理研究会,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做了几下几项富有成效的工作:(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思考集。(2)教育教学叙事论文的征集与评比活动。(3)教学案例的征集与评比活动。(4)教学片断的征集与评比活动。这几项活动在总结新课程改革、推广相关经验、顺利推进新课程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做用,让很多教师看到了希望,明白了操作,变被动为主动。在这个基础上,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及广州市中学物理研究会,在传统的教研形式上做了重在的改革,推出由教师自荐承担市公开课的举措,以招标的方式进行公开课,这是一项新的尝试,目前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教师涌跃报名参加,这无疑成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和成果。
4.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一个物理教师拥有的物理教学资源越多,他的教学越形象、生动、风趣和有效,越受学生的喜爱;一个教师拥有的物理教学资源越丰富,他的教学就越能左右逢源、水到渠成、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我们深知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于是,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及广州市中学物理研究会,布置了教师就教学资源问题进行专问研究,就物理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调查,调查发现:现行中学中过分偏重练习类教学资源、辅助类教学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资源一方面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严重的浪费。在研究中也提出了,要从:教科书中开发物理教学资源、平时公开课中开发教学资源、学生生边开发物理教学资源、挖掘物理仪器的潜在功能开发物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物理教学资源、利用各种报刊杂志开发物理教学资源„„等等开发途径。
5.抓好评价
如何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评价起很大的作用,一个好的评价将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广州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一点也没有放松对评价的研究。评价的不能仅仅以考试为目的,应该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以人的发展为目的,评价的内容要起到促进人的发展。下面这个内容是广州一间非常普通的学校制定的一个学分认定的评价方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由此也可看到广州在实行新课程过程中所做的工作。
XX中学物理必修1学分评定计划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规定,每位学生必须获得物理必修1的2个学分。为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学生掌握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经学校批准,物理科组制定了如下具体的学分评定方案;其中具体的操作分分,也就是将这2个学分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属于必修1的考试评定,可以由学期末的统考成绩来评定,也可以由高一完成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后的广州市的统一测定,成绩合格的学生就能够获得这部分学分,并将必修1的考试成绩填入学分评定表中,以此为依据给定这部分学分。不合格的学生考一次,补考合格的学生也可获得这部分学分,补考还不合格的则需要重修,重修后再通过必修1的考试评定后才能获得这部分学分就是说,一定要考试合格才能获得学分。
另一部分是属于平时的学习评定,这部分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做的内容,主要是以平时的学习为主,如对平时的作业、测结、实验等进行检查评定,以专题的形式提出;还有一部分是选做的内容,主要以课外的活动为主,如对课外的小制作、小论文和调进行检查评定。这些内容的检查都必须填写在下面的学分评定表中,要进行的评定的内容也在下面的附表中。
在检查的形式可根据不同的学校灵活进行,在下面的附表中已列举了几种检查的形式,还可以有其他的检查形式,只要能反映学时的学习活动就可以了;要检查的内容也可根据不同的学校情况具体来制定,下面的附表中也列举了一些,不同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况进行增减,也是要能反映出新教材的重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思想就可以了。当然了,由于是第一年的新教材的教学,每所学校都处的阶段,所以,我们平时对学生的检查的要求不能过高,不可能期望学生能搞出什么高质量的创新制作、发明、论文之类的,我们的要能反映出学生有没有做这些学习的内容,能不能体会学习知识的过程,并能进行基本的应用就可以了。最后还是要说的是,第一部考试评定合格了,才能完整的获得全部的2个学分,否则是不能得到这2个学分,也就是说没有获1个学分的情况,如果通过,则获分,没通过,还是0个学分。
以下的附表可以在开学初打印出来给学生看,并能向学生解释学分评定的情况,使学生更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和课外的学习活动附表:
这2个学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完成物理必修1的学习后,通过物理必修1的统一考试,可以获得1个学分,如果考试不合许一次补考,补考还不合格,必须重修物理必修1的内容,直到考试合格,才能获得这1个学分;另一部分是根据平时学习的情况来分为必做内容和选做内容:
必做内容有以下:
1.完成课堂布置的作业,要保留,以备检查;
2.完成书本中有关“交流与讨论”的内容,并要有书面记录,以备检查;
3.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包括电磁式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并能利用纸带判断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 4.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5.制作反应时间测量尺; 6.斜面实验探究;
7.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并能利用纸带计算加速度和瞬时速度(会用逐差法); 8.制作微小形变放大装置; 9.探究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10.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1.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2.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13.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14.探究超重和失重的状态;
15.对每章进行小结,并有书面记录,以备检查;同时检查平时单元测试的情况。
选做内容有以下(至少要做一项): 1.查阅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 2.验证摆的等时性; 3.查阅汽车的ABS刹车系统;
4.研究报告: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 5.制作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 6.研究报告:菜刀上的力学知识;
7.科技制作:研制水“火箭”;
8.学生还可自己选择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以上必做内容和选做内容,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另1个学分:
1.学生认为自己的小组已经完成必做和选做内容后可主动向老师汇报,通过了,可获得学分。2.在统一考试前二周,还没汇报的,由老师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了,也可获得学分。
3.对在本学期进行过的研究、实验或调查等,还不能得出结论时,要填写申请延迟汇报表,并上交所进行研究的书面记录;待完成再向老师汇报,通过了,也可获得学分。
附注:1.两部分学分必须同时完成,才能获得物理必修1的2个学分。2.所做的实验、研究报告等内容都要求有书面记录,并上交备案留底。
二、逐步提升,确立研究课题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最后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推进新课程的进程。在实施新课程以来,广州市中学物理教师确立了不少研究课题。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该课题就如何实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
2.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学物理的有效教学研究》。广州市物理科以课题立项的形式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从目前来看,参与的人数也是空前的,共有300多人作为相关的子课题的负责人参与了研究,加上参与研究的人员估计超过1000人,可以说研究的队伍够庞大了,现在需要的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
有效教学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时代不同,有效的内涵不一样,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适合现在要求的有效。我们对有效的研究不是从理论层面上来进行的,而是从实践层面上进行的,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有具体的案例,提供的有效案例具有可供借鉴、参考价值和推广价值。如可以从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角度提出怎样做才是有效的;也可以就课堂如何提问、怎样设计讨论与交流才是有效的进行研究;还可以是怎样的练习才是有效的;怎样的探究才有效„„等等,总之,我们的研究不要从理论到理论,也不要从书本到书本,不要在有效的概念上纠缠,而是要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案例。
3.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面上重点课题《农村高中物理探究课的开发和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进行,选取农村高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普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共同必修模块(粤教版)为研究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点解决高中物理探究课的开发和如何有效实施高中物理探究课。针对广大教师对科学探究认识和如何实施科学探究等问题,通过与高中教师座谈了解教师对探究课的认识情况;走访部分初中教师,从初中(注:初中比高中先实施新课程)教师那里了解实施探究课的一般程序和要注意的事项;通过文献研究,收集了一些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比较顺利地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在这个研究基础上,结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农村高中教学的具体实际,重点从操作层面上,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教学片断,从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探究性作业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开发了大量的适合农村高中具体实际的科学探究课例,充实了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内容、丰富了探究式教学的形式,对农村高中实施探究式教学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6).在开发大量课例的基础上,对“科学探究与探究式教学”、“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要求”、“探究式教学的计设”、“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和“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五个方面对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为教师正确认识什么是科学探究、什么是探究式教学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探究式教学等问题提供了帮助,为高中物理教师实施科学探究指明了方向,为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可借鉴和参考的模式。本成果收录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0出版的《物理教学与学业评价》一书中。在研究的过程中开发了近十个探究课例、公开发表的论文6篇、其中“摩擦力的实验探究教学” 在中国物理学会2006年举行的全国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大赛中获三等奖;“科学探究与物理探究式教学随想”,在全省物理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交流;有一批探究作业在试验;一批青年教师得到培养与发展。
课题的研究使我们推进新课程的步伐更加稳健。
三、探究性作业的初步研究
传统的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会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用以巩固知识、加深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而探究式教学的作业问题,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新课程实验中,都是一片空白。我国中学教学的现状仍然是大班制,师生一节课探究下来,学生有什么得失?是否落实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课堂上很难了解的。因此,通过布置探究作业,会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为此,我们提出了对探究性作业的研究,并对探究性作业提出了初步的要求:(1)包含探究的基本要素;(2)有探究的价值;(3)符合学生能力要求,具有可操作性;(4)探究的时间不宜过长;(5)实验器材要简单、易取;(6)实验现象要明显、效果要好。探究性作业的研究会是一个新的领域,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
四、存在的问题 1.评价的滞后
与新课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相对滞后,一些旧的过时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仍然保留下来了。评价里面存在“繁”、“难”、“偏”、“旧”、“怪”的现象。评价是一个方向,评价标准不好,其他的理念再好也无济于事。尤其是近几年广东省高考物理试题的不稳定性和评卷场带来的负面作用,简直无法指导教学。
2.培训的不到位
目前相当数量的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未能跟上新的形势,他们中大多数是认同课标的理念,障碍主要是未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而现在的很多培训缺乏实质,走过场的多,教师不能真正学到可操作的东西,尤其是现在每年都有大批新分配的大学生到中学,而这一批学生在大学又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大学课程的设置没有与新课程匹配,即没有与中学课改相关的学分课目。
3.为考试而教的现象仍然存在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考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在现实中为考而教的现象仍然存在,这除了教师的观念外,与评价方式的陈旧不无关系。
4.各种各样的评估过多
近几年各种各样的评估无花八门,不仅教师应付不过来,就连学生也招架不住了。频繁的评估毫无疑问要影响正常的教学。呼吁教育的行政部门少一些“折腾”。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物理科
2009年2月26日
第二篇: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学习总结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学习总结
在2007年8月10日这天,我国高中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开展。这次改革将实现我国高中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此次课改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这次学习,我有如下心得和体会:
一、课程新
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当务之急是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变化,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教师的角色将发生了改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意识转变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思想意识:
1、“视教育为艺术”的思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更是一门艺术。今天的教育不再是接受和继承,而是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自信、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同时,施教者也能在对事业的奉献中使自身的生命和才智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懂得了教育这门艺术特有的魅力,我们才能展现和擦亮教师的个人价值,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2、“开放”的思想。国家改革必须开放、教育改革也得开放,教育一线的教师更要具有“开放”的思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环境和内容、学习的方式等学习的全过程中进行开放,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方法及广阔的知识面。
3、“创新”的思想。教育要发展、要前进必须走创新之路,它要求教师要富有更高的灵性与悟性,因此“创新”在教育中就显的格外重要。教师具备创新思想,这种创新不仅影响着教育的对象学生,也发展了教育者本人,甚至推动社会的发展。
4、“发展”的思想。“发展”的含义,一是教师要树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二是树立教师自身发展、学习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的提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观念,以适应新的教育。
三、学习方式好
研究性学习正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因此,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更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
四、教材观要新
我国现有的学校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为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也为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就需要广大教师建立新的教材观。
1、教材改革的知识观:走向主客观的统一
新一轮教材改革,按照新的知识观,教材内容的选择就要坚持双重来源,一是文化传统,一是生活实践。以先进的学科观念审视教材的知识体系,重视结构化知识的意义和功能,对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加以清晰地展示,建立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和网络,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些都是教材设计要坚持的方向。坚持关注生活实践,则意味着教材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实践,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去操作、去体验等,从而使学生获得其中存有的属于个人的默会知识。
2、教材改革的学生观:改善学习的教材设计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主要媒介,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3、教材改革的教师观:改进教学策略的教材设计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因此,教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对教学策略进行开放性的设计和建议,是教材设计的重要任务。现代教学论的研究为教材设计带来了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如主体性教学、探究发现教学、合作性教学、反思性教学,等等,这些新的策略和方法在教材的设计中应得到充分的体现。
4、教材改革的技术观: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教材改革的一股新的动力。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工具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进人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引起了教学方式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负载在教育工具上的科学因素以理论或思想观念的形态进入课程与教学,影响到我们关于课程、教材、教学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影响到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等。
5、教材改革的整体观:走向统整的境界
教材的统整,要求树立学科教材改革的整体观。学科教材设计需要更多地研究学科规律和适应各学科的普遍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知识的整体之间的关系,切实增强教材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需要防止学科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随着学校和教师对教科书的选择性的增加,将使教科书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形成能够反映课程改革理念的多样而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五、课程评价的改变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评价必须改变以单一的学习结果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突出学习的过程和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意志、信念、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带来了评价标准、方法、主体诸方面的发展性科学评价。在评价时,由于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评价达到真正促使人的发展的根本目的。又由于新课程强调性质评价,将定性的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所以,新课程正在深情地呼唤教学的新评价理念。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了解了物理教师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为物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确立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它阐述了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要学习的内容及其水平,以及如何评价等等。《课程标准》制定以后,物理教师的教学就有了起码的规范和衡量的标尺。通过学习我也清楚认识到《课程标准》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因此,我们要在《课程标准》的范围内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在认真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内涵的基础上学会使用它,并将把它的要求内化于日常教学行为中,所以我们物理教师也需要提高课程意识,培养课程开发的能力,不断提高所开发出来的课程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促进教学水平的持续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新课程,为实施新课程奠定基础。
第三篇:课程改革总结
课 程 改 革 总 结
(2013——2014学)
果香峪中心小学
刘全利 2014.07
2013--2014学课程改革总结
一学年以来,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扎实的培训、考察学习,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优秀观摩课展示、论文评比、专题研讨,为我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我们走上一条研究之路;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的工作方式的改变,我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一学年以来,我有必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次总结,找出在课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使其能继续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得到发扬,查找出教学中不当之处,以便加以改正,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一、我转变了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1、树立了新的教学观
我们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仅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更要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树立了新的学生观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父母外出打工较多,无暇照顾孩子,全由爷爷、奶奶照料。因此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和蔼、亲切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不同学生具有独特性,并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学习中迸发。我努力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
3、树立了新的教师观
通过学习,我已经认识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新课程的实践者。新课程的综合化和探究性学习的出现,使我不能像以往那样完全单独地完成教学工作,因为单个的教师不能驾驭对学生在知识、方法、过程、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所有指导工作。针对这一方面的情况,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我们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由备课组长制定备课和听课、评课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每周一次集体备课,讨论备课情况,并及时交流上周教学情况,并且重视教学反思。每学期两次公开教学,听课、评课,积极参加教师之间随堂听课。平时常常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信息,到电脑室、图书馆查阅先进的教学资料。
4、树立了新的评价观
评价应着眼于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着眼于引导、促进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评价必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应该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因此我在评价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变单一的考试考核为多种途径考核。考核成绩与平时的课堂表现、英语学习档案本,家长评价等结合起来。考核形式以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使评价形式更全面,考核方法更科学。其次,评价内容要科学化。变以前的单纯考试为日常考核与期中、期末评价相结合,将学生平时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与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考评,使评价更科学,更接近学生学习水平。再次,评价方式要人性化。变由学校的单方面评价为学校与家庭共同评价。通过英语达标评价,家长随时抽查,家长意见反馈等形式,将学生在校的学生情况及时向家长通报,同时将家长的意见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并通过发放喜报、等激励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快乐英语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我们更新了教学方法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在学习中我们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还注意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组织学生到电子阅览室上网学习英语,让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通过课改以来,我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变化
1、我注意了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前每堂课有着固定的模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小结。现在我们以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组织、示范、引导的作用。我们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比如知识竞赛、辩论会、动手做、游戏等等,教室里有笑声、有掌声,气氛活跃,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着并快乐着”的思想。
2、我注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新教材增添了许多图表、图像、文字资料,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把有关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突出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知识点不断循环往复,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让学生“温故知新”。学生由初期的不适应逐渐转变为接受,从不爱开口,到积极发言,踊跃参与,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学会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在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以提高。
三、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改中,我在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培训之后,在实施阶段似乎全凭教师摸索,缺少专家指导,难免要走弯路。能否给我们一线教师多一些实质性的帮助。
2、课改要求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教师却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更苦了,更累了,教师如何在课改中减轻负担。
3、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较多的方法,学到较多的知识,进步很快,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有的甚至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能掌握,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第四篇:课程改革总结
2014——2015学
赵康初中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一如既往地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强化常规管理,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为每个孩子未来着想”的办学宗旨,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师生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具体做法与成效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课改管理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变革。为使学校课改工作真正做到领导有力、措施落实,真抓实干,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各成员平时加强协商研究和对课改的领导和指导,及时跟踪、了解课改工作状况。
二、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教学艺术精湛,能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新世纪教育对学校的要求。
1、强化师德教育。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纲要》等规章制度,组织教工深入开展“创教育新风,树师表形象”的系列活动。透过课改沙龙“师德论坛”、撰写师德论文等活动,让教师们进一步认识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需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2、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应对教育发展的信息化和综合化,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将会被无情的抛弃。我们重点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等。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个人自学、课改沙龙等。另外,我们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基本功硬笔书法比赛、优质课比赛,让教师在活动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
三、规范课改常规管理,夯实素质教育基础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常规,新常规务必要处理好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多元发展和学会选取、张扬个性和尊重他人等多重关联。因此要以《纲要》和新课程为标准,在继承传统的、优秀的课堂的基础之上发奋建立新的教学常规。因此本学期我校课改的重点是:将课改向常规并轨。我们的教学管理也实现教学常规和课改两个管理的并轨,将课改管理作为常规管理,以扎实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来促进课改过程管理。
1、严格教学纪律。学校对教师教学常规的管理是严格而有序的,教师务必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决禁止挤占和私自调课,以保证学生受教育的全面性;我们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个性是提前五分钟到教室,转换观念,做到教师等学生上课,而不是学生等老师上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尊重学生人格,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等。
2、逐步完善常规管理,体现制度化、规范化与人性化、科学化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堂转型、师生主角转变及课程功能的转变,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管理。我校对教学常规进行修订完善,修改完善《赵康初中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加大检查督促的力度,把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结合起来,并根据学校实际进行了适当的物质奖励,打破了吃大锅饭的现象。
3、加强了教学的过程性管理;首先是实行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学校管理人员经常性深入一线课堂听课,实行每月不定时随堂课检查,保证每一个月每位教师的课有管理人员听、评,每位管理人员每学期保证致少听、评完全校教师的课;对于透过听随堂课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交换意见,帮忙和督促整改。这样就准确把握课改现状,了解我校新课程实践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与教师持续紧密联系,并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下与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与推荐,指导教师的教学,提高他们的业务潜质,又促进常规到位。随堂听课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师一种“务必认认真真上好每节课”的观念和压力,极大地推动了教师日常教学的认真规范程度,使教学工作走上一条扎实而稳定的道路。学期中,学校对质量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商量对策,为抓好教学质量做好指导,当好参谋。
四、开展校本教研
1、我校的教研活动以校本教研为核心,学校依据校情、师情和生情以及学情,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教研组,各组除了具体负责组织的组长之外,还有一名管理人员作为分管领导,负责检查督促。各组组长在拟定计划的基础上严格按计划开展每月2一3次的教研活动,结合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和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每次教研活动做到了有计划,有目的,有资料,有效果,使校本教研确实起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全体教师还认真参加中心学科教研组活动,并能按时保质完成每次心得体会和论文,并及时将教研活动所得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以促进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学习、研究和交流。
透过几年的课改和校本教研的实施,校本教研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个教师心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课标、纲要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和需要。除了学校及上级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的集中业务学习,老师们还利用休息时刻进行了自学,并写出心得体会和学习笔记;同时,教师将学习和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应对面的相互交流已成为一种常规行为;教师还加大了课堂交流的力度,教师之间互相听课25节以上、评课均达15节次以上,管理人员评课均达25节以上。
3、坚持校本培训
为提高老师的业务技能,我们按校本培训计划开展了校本培训,资料涉及班主任、教育技术培训和课件制作、硬笔书法比赛等,老师们均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参与,使校本培训切实起到了促进老师专业成长的功效。
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高度重视校际交流,每次对外交流都有领导带队,交流老师做到了充分准备,认真试讲,认真评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继续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学校根据实际状况,对课题各组进行踏踏实实的研究,实事求是搜集和分析数据。学校严格监督课题实施全过程,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五、落实过程管理提高课改质量
1、继续认真验证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勇于实践,敢于质疑,在教学中发现新课标、新教材的缺点和不足,并大胆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提出修改意见和推荐,而不是一味的、忠实地去执行课标。
2、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渗透新的课程理念,发奋向新课程标准靠拢,为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打好坚实的基础。
3、评价改革日臻完善和科学,各学科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加强课改中的家校交流
我们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活动,展示课改成果,让家长感受学生可喜的变化,让家长走进新课程,认识课改,理解课改,从而参与课改,以提高课改的质量。
本期内我校加大了教学开放的力度,开展了“学校教学开放周”活动,全校的所有教师怀着用心、认真、负责的态度向家长展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并与家长真诚地交换意见,共商新课程下的学生教育、教学协调管理对策。
透过课改课改,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由被动理解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从而使课堂呈现生机勃勃,成为师生交往、用心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充满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洋溢着求实、探究、创新的气氛。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激情激趣,在充满情趣的课堂中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智慧的挑战。
七、狠抓校本课程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基础教育已走向多元化的轨道: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为我们创办特色学校,培养多元化人才开辟出一条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更清楚认识到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立足于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兴趣爱好、家长的愿望、教师的特长、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实际状况构思了校本课程体系。我们根据现有资源,充分开发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校本课程资源,本着“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原则,以增强学生科技意识,安全环保意识,法制意识等,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引导教师选用课程计划空间,行使课程开发的自主权、研究权、开发权,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特色构成。我们尝试把手工制作和劳技教学引入课堂,把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情景与各学科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科知识更加亲近。
八、存在的困惑
1、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认识还比较肤浅,明白尚不透彻,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对课改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实践、总结、提高有待于解决。
2、课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课堂上超多的时刻都是由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照顾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差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新课程强调凸现个性,但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又该如何进行实践?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今后发奋的方向。
我们坚信,只要循着新课程的理念作不懈的发奋,我校课改实验的明天会更加灿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绩只代表过去,但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将新课程继续向前推进的无穷动力。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将深化学校的课改工作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总之,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实践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念,扎扎实实做好新课改工作。
2015——2016学
赵康初中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一、课改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校本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决策、协调、组织、保障和评价工作,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改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了如下培训:
(1)、岗前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组织实验教学师参加了多元化、实效性各级培训。(2)、校本培训:加强新课改思想、理念、方法等培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纲要》和有关新课程资料的学习,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提高实验教师的课改实效。(3)、家校培训。起始年级投入实验,及时召开家长会,注重对新课程的宣传,为实施新课改营造良好的氛围。(4)“未来工程”培训。对中青年教师定时限期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能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课件制作,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5)后续培训。教科室及时了解新课程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透过研讨、评课、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后续培训。
2、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⑴、规定每周三为教研活动时刻为课改实验研讨日,进行课改通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或收看典型课例,或听专题讲座,或交流课改经验,或研读《课程标准》。
⑵、定期群众备课、互相探讨。每周由年级组长组织实验教师群众备课时刻,教科室派专人负责,及时了解实验状况,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⑶、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月总结,学期总结,如教改经验,教学随笔、课后反思、教学札记等,进行新课改经验总结,新课改教师研讨会,课改教学质量分析,研讨,课改教学成果展示。
⑷、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指导,研究制定新课改中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⑸、安排学校计划安排进行新课改教学研讨课、课改教学展示课、课改教学问题研讨、利用周三科技文体课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实践。
⑹、从本校实际出发,选取适当的资料,确立校内或市级课改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走上教研之路。
(7)、落实《纲要》和《方案》的精神,逐步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全面实行新课改革做好准备。
3、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实验。
(1)、以课改实验为龙头,大力开展教学研究。(2)、创新教法,将课改理念不断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3)、广泛开展了“愉快教育”,创设“和谐教育”的课堂情景。(4)、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学习意识。(5)、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6)、注重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7)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4、建立科学、规范的校本教研体系,推动课改工作。
(1)、理论启动:启动了“创新教育教学”思路。(2)、课题推动:实施“教育科研工程”,切实抓好教学研究工作。(3)、系统活动:教研活动抓落实,有实效,构成了“教导处——学科组——教师”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体系,使教研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4)、信息传动:加强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引导广大教师理解和应用科研成果。(5)、榜样带动: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作用,推行“名师效应”。透过典型示范、课堂观摩、专题讲座等活动,推广骨干教师教研教改经验,扩大了研究成果。(6)、群体促动:定期召开教学研讨活动,课改经验交流研讨会,不断把课改实验工作推向深入;开展各科综合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改革考试与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校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着为学生、为教师、为家长服务的指导思想,放下校领导对教师、学生的权威性评价,建立了具体开放的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即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2)、学生评价。采用每月一次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伙伴互评、教师评价的“四评”方式。(3)、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作业等六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潜质潜质的提高。(4)、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激励性语言、体态性语言广泛地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田。(5)、发挥奖赏分明的奖励制度的激励、促进作用,建立了优胜劣汰的多元化、开放式评价体系。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发生的变化
1、教师的主角开始转变。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忙者和同伴。师生间的距离正逐步靠近,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联正在逐步构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构成教学反思的习惯。一年来,教师撰写的教后随笔、反思型的论文越来越多,其数量、质量较之实验前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潜质,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潜质的提高。
3、构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及非实验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透过群众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教师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在实验中增强了,理论水平在实验中得到了提高。新课程实验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用心性,变原来的“要我上”为“我来上”,教研的氛围更浓了。
4、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简单,学生学得快乐。
5、教研方式正在悄然变化。教研改变了过去那种教研员导课、教师看课、教研员总结的单一呆板的方式,采取由实验教师自主上课,全体教师参与式讨论、研究的新形式,透过比较教研、互动教研、联合式教研等活动,支持和帮忙学校教师构成学习共同体,借助群众的智慧来提高教师的潜质,新的教研方式正逐步构成。
三、课改工作取得的成效
1、课改善入实施阶段以来,各学科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讨活动,帮忙教师树立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教学主角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用心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课改教学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专业化成长的平台。课改将教师推上了自觉参与的教研教育科研之路。良好的教育科研之风已蔚然构成,成为我校教育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3.课程实验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建立了三级教研网络、校本教研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强化反馈制度、加强实验研究协作制度,从而提高了教研实效。
4、初步建立了贴合新课改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化的考试与评价体系和机制。实验中,我们以《课程标准》为向导,提出“让教师与学校一齐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改变以往以考试来衡量教师与学生的权威性终结评价,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1)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教师评价体系。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引导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使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包括师德师风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常规评价、成果评价。
(2)、建立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评价分为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考试评价、非学业资料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伙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注重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期末考试评价、非学生资料的评价。
四、存在的问题:
1、要继续提升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彻底转变陈旧的观念,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虽然透过培训和实践,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的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新课程的要求还是有必须的距离。
2、要继续探索理念与实践的新的结合点。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如何处理好课堂的开放与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这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五、今后发奋的方向
1、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忙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发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用心稳妥地推进课改善程,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课改成效,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3、继续推进经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在研究完善考试与师生评价体系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校管理的评价改革体系。
2016——2017学
赵康初中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随着全县整体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也使新课程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更走进了我们师生的生活。
我们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课程改革实验。全体教师在课改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回顾一年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用心引导。
课改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对于这样一次涉及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大事,作为学校确实把它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加于重视,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有效组织,科学管理,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学校成立了由王海龙为组长,学校赵跃生为副组长,教导处、教科室及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还成立了课程改革办公室、学科指导组及专家指导组。实行“三个一、三有、三保证”的新课程管理办法。“三个一”:教师每课做一次教学反思、每学期向学校带给一个典型个案,上一节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研讨课;“三有”: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做到有教研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会议记录;“三保证”:即教研时刻有保证、教研人员有保证、教研实效有保证。本,学校透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保障实验经费,建立激励机制,有力地推动了课改工作顺利进行。
2、转变观念,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
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转变,课程改革只能徒有其表。因此,透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师资培训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县课改办要求所有课改年级教师务必“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基于这一点,我校实行了集中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的校本培训、经常性的自学相结合的路子。
在暑假时,学校就早早地安排好骨干教师参加县级的通识培训和分科培训。在开学前,又进行了校本培训,先整体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更熟悉,从思想上、观念上、情绪上对新课程产生认同感,并有信心投身于课改之中。再分组、分块进行课程标准的解读,使一些根深蒂固、陈旧的观念有效得到洗涤。而观念的更新,更注重于平时的积累。教师们平时工作挺忙的,经常要集中在一齐学习的时刻也是有限的,因此,学校经常翻印一些从杂志上摘录下来的文章、教案、案例等给一线教师,使他们的学习有的放矢,让他们或两三个一堆共同学习或一个人带回家自学,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学习时刻和知识层面。
3、制订课改计划。根据县课改办的方案和意见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课改计划,并按照计划扎实开展课改工作。
4、关注课堂,注重实效,狠抓课改目标落实
课改的生命存在于课堂,课改的魅力呈现于课堂。学校带领老师们边实践边研究,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发奋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一是注重师生关联的重建;二是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改革;三是注重学生实践潜质和创新潜质的培养;四是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
二、制订制度,教科研拉动。
教师总以为教科研是领导们和教科员们的活,和自己是无关的。其实不然,学校在教研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是学校先后制订了《学习制度》、《研究制度》、《分析总结制度》、《考评奖励制度》等,制度中的条条款款使教师明白了发奋的方向,认准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也使教师“不得不”走上教科研之路;二是极力营造科研氛围,使课改实验教师全体融入科研之中;三是增加随堂听课的频率,我校的随堂听课是不打招呼的,教师一旦被随机抽查的次数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去研究课堂、精心准备,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此刻,课改年级教师都明确了这样一点:课改呼唤着科研,为科研带给了源源不绝的课题,同时课改也只有贴近科研、依靠科研才能有出路,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三、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课改就应说不仅仅仅是实验年级就应做的,只但是是实验年级用了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给师生留下了丰富的互动和创造的空间而已,如果不研究,也只是走老路或是走形式。因此,学校以一年级为实验点。先由点上的教师上研讨课,组织其他一年级教师来听课、评课。过一段时刻后,再由其他年级教师上研讨课,大家评课,最后深入村小,这样以点带面,层层推进。要求其他年级对教材重新进行组合,使他们的课堂做到:老教材、新理念。
四、课改取得的实效
课改给学校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学校初步构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课改特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特色,突出了办学亮点。课改赢得了广大家长的明白和支持,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在社会上初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课改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观念正在构成;课堂教学在变,课堂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师生关联在变,师生之间建立起共同发展、平等的师生关联。
五、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课改中我们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我们坚信:只要认准目标,真抓实干,必须会迎来收获的时刻。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
(1)由于课改工作系统性和复杂性使教师的压力较大,老师们经常遇到很多的困难、疑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2)发展性教师评价成为课改工作的一个瓶颈,操作难度较大,到此刻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3)家长素质不高,学生学习水平参次不齐,班级人数较多,如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下阶段要发奋的方向:
(1)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强教研组之间、校际之间的专题研讨活动。
(2)继续坚持随堂听课、评课制度,抓好点和面的课改工作。(3)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并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
(4)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加强重点课题研究,确保取得成效。
第五篇:课程改革总结
某某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 推进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回顾和总结这一年来的工作,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这主要是各级领导重视,广大一线教师、校长、教研人员团结奋斗、积极参与的结果。课改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可喜变化,它还使一批教师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反思学校的教学研究,反思我们的校园文化,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无意中抵制了学生特长的发挥还是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课改,就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反思,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反思,就不可能从过去的错误认识中走出来。通过实践,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将为我校课程改革发挥重要作用。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基础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参加课程改革实验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切体会到,实施新课程,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必须树立新型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必须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鼓励教师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广大教师、校长、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就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的基础上,推进课程改革并获得较大成果的。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
保证
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全方位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社
会各界十分关注。学校领导能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自觉地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校专门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副校长任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组织,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实验方案,制定工作计划,指导课改实验工作,为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
了组织保障。
(三)开展培训、提高师资素质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关
键
教师培训工作在课程改革实验各项工作中处于重中之
重的地位。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十分注重师资培训工作,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培训途径与方法,基本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把培训与教研相结
合,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为课改实验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我们建立了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制度,立足岗位,采用“说课说评”、“教后反思”、“课题研究”、“教学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培训中,坚持把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学科培训与教研活动相结合,把理论学习与参与研讨相结合,并注重以点带面,把培训工作由课改教师向全体教师辐射。为了将新课程理念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学方式的变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还开展了“课改教师汇报课”、“新课程教学大赛”、“新课程理论论坛”等系列化主题活动,以活动为载体,用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影响并引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和谐施教”的教学理念已形成共识,这为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正确审视课改实验存在的问题
我们看到,课改工作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来自课改一线的信息反馈,也使我们深感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
(一)课改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教育教学设施装备,影响着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活动,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给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带来困难,表现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乏力无术,学生的学习负担难以真正减下来。
(三)师资队伍素质仍然是课改实验的瓶颈,绝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是接受的,但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与新课程要求下的教育教学能力之间的落差是明显的,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对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能力,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深感底气不足。
(四)机制改革与运行相对迟缓,评价制度、升学制度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五)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问题,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特别是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小学和初中之间的不平衡性客观存在。这种种不平衡性固然有来自于管理机制、硬件条件,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观念层次上的差异,影响着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
可见,新课程改革问题和困难客观存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如何应对,已是摆在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这需要
我们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心,有必要从教育哲学层面上来分析和认识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从教学论层面上来分析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种种困惑和方法问题,多从学校管理层面上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的重新构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回顾过去的工作,需要我们总结经验,珍惜成绩,正视不足,巩固成果,坚定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信心;展望将来的工作,更需要我们振奋精神,团结协作,重道务实,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进程,共同为我校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