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学习考察报告(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10:0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瑞士学习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瑞士学习考察报告》。

第一篇:瑞士学习考察报告

开阔国际视野 聚焦高端要素 创新驱动发展

——南京代表团赴以色列瑞士爱尔兰学习考察报告

在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闭幕,确立了“办好青奥盛事、创成率先大业、建设人文绿都”目标任务的背景下,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率领南京市经贸科技代表团,于2011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访问考察以色列、瑞士和爱尔兰。重点宣传推介“南京321计划”,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软件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人才培养、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向国际奥委会通报南京2014年青奥会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交换相关意见。访问期间,南京代表团分别在三个国家组织召开大型推介交流会,安排拜访、会见、洽谈和考察活动共48场,签约合作项目9个,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圆满完成出访活动计划和任务。

【启示与思考】

这次出访考察的三个国家都是国际化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发达国家,虽然国土面积都不大、资源禀赋也不富足,但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都极具特色和竞争力、居世界领先地位。南京代表团边看边议、边学习边思考,对方强烈的创业激情、先进的发展理念、创新的思路举措,令人震撼、促人深思、催人奋进,紧迫感、危机感扑面而来,新思路、新动力油然而生。

启示之一:不同的原始动力,同样强烈的创新精神

以色列是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人均专利、风险企业人均占有数列世界第一,总资本超过1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业在全球规模仅次于美国,赢得了创业的国度之美誉。如果说以色列是为了生存发展而创新,那么瑞士和爱尔兰则是为了改变面貌而创新。代表团考察了三个国家最顶尖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大企业集团,拜会了当地政府部门、开发区和技术转移中心,所到之处,强烈感受到他们推动创新、致力创业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他们谈得最多的不是欧债危机的困难,而是阶段性困难中所孕育的发展新机;谈得最多的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以新一轮科技创业创新规划为代表的主动突破。无论是每年约占gdp贡献度达12%的以色列国家贴现银行等巨型企业,还是瑞士和爱尔兰的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他们在危机中自信乐观的把握机遇意识、充满激情的创业创新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使人警醒。这种精神不仅成为三个国家跻身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强大动力,也必将成为他们应对危机、转机成势的核心元素。南京和他们相比,不缺创新要素,缺的是创业激情,迫切需要学习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的创业精神,让这座蓄势待发的城市焕发出独特的精气神,重新激发起巨大的创业活力与创新动力。

启示之二:不同的资源禀赋,同样先进的发展理念

以色列接近一半的国土是沙漠,从建国之初工业几乎为零、农业基础薄弱,到以it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助推进入世界发达国家前列。瑞士多山少地,可耕地仅为28%,实际耕地仅为6%,生产生活所需能源和工业原料主要依赖进口,而金融业、高档钟表、医药等产业领域都在国际市场处于领先水平。爱尔兰腹地狭小,却以软件、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为支撑,一举完成由农牧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跨越。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经济形态,共同的裂变过程、共同的水平地位,成就这种深刻转型的内在动力,源于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源于政产学研金高效结合,源于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成为发展自觉。

魏茨曼科学院早在1959年就成立了推动技术转化的耶达研究发展公司,目前成为世界上赢利最多的技术转移公司之一,学院的科学家们直接推动了以色列技术孵化器体系的诞生。有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以色列理工学院于1991年建立理工学科科学园,被誉为理工学院企业家孵化器,是以色列最成功的大学科学园,也是以色列最大的孵化器之一。都柏林大学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03年,已成为爱尔兰技术成果转化的一个典范。代表团考察的 所有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建有技术转移中心或孵化器,当地政府建立科技创业创新特别社区,出台扶持政策,吸引企业和资本等进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孵化器、再到特别社区或加速器,最终做强做大。这种先进的发展理念、成熟的创新链条设计,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学习。

启示之三:不同的产业定位,同样科学的运作模式

代表团考察的三个国家历史不同、地缘相异,经济发展也有差别,但发展的现实趋势和长期走向却殊途同归,都标定了以创新型经济与服务型经济为主攻方向。这些新的动向给代表团以新的启示和思考。三个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培育、高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孵化和创业人才培养。他们善于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无论是爱尔兰企业发展局和投资发展局,还是香农开发区和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虽是国有性质,但运作模式完全商业化,管理模式都是公司化。政府注重政策服务引导,不是按照政府意志简单地行政驱动,而是突出政府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按照企业和大学需要什么、市场要求什么来提供服务。大学不再单纯追求发表了多少论文,都有技术转移中心或创新中心,中心70%以上的股权来自各种基金和私人投入,其余来自政府部门和大学投入。政府扶持资金投入一般不超过创业公司股权的10%,基金和私人资本控股保证了技术转移和公司创业的商业化操作。

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全按照市场机制也难以实现,政府提供制度设计、公共服务和前期支持非常必要。政府服务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心放在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而不是大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相比较而言,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创业氛围不浓等依然是困扰我市的重要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二次开发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恰到好处、充分有效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组合效应,加快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启示之四:不同的国情市情,同样智慧的发展追求

发达国家在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和老城保护等方面都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爱尔兰都柏林市两大鲜明特色是智慧和开放,依托大学科研优势,大力引进世界一流企业,积极发展软件产业,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和创新城市。都柏林着力发展智慧经济、集聚智慧人才、实现智慧管理、加强智慧服务、提供智能生活等,通过全方位开放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创新能力及融合各种资源的能力,为南京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要学习都柏林政府部门的服务与管理创新,使我们的服务更加智能化,管理更加高效化。三个国家对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理念先进、方式多样,以智慧的理念、创新的手法、科技的手段,把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融合,最大程度保护和发展了城市特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对策与建议】

在考察中大家深刻认识到,以科技创业和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深刻影响着城市未来发展。南京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道路,自觉聚焦“四个第一”,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是顺应时代、把握规律、势在必行的科学决策,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结合学习考察,建议在发挥南京优势、聚焦“四个第一”上“突出四个转变、实现四个突破”。加速发展理念之变,实现专业化推动的突破

通过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要坚定不移地聚焦“四个第一”,不遗余力地落实“南京321计划”和系列配套政策,通过建设科技创业创新特别社区等举措,最大限度发挥南京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以新理念新思路引领推动新发展。相比较欧美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我们并不具备先发优势,在发展软件产业、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等很多方面都要加强学习、奋起直追。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加快转变传统的资源观和人才观,进一步强化先进理念、尽快形成共识,切实提高响应力、执行力和创造力,不争论、不耽搁,看得更远、抓得更实。目前市级层面战略决策的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关键是要纵向建立一体化、纵深化、专业化的体系设计,更善于把握创业创新规律,更善于响应创业创新需求,更善于提升创业创新整合转化能力,特别是要有国际化视野、专业化水准的优秀团队来推进落实“321计划”,研究制定创业特别社区规划、政策设计和园区建设,设置创新公共空间、共享信息网络、建立风险基金等,着力把先进的理念和思路化作行动,把目标变为现实。加速运作模式之变,实现商业化运作的突破

南京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最大的问题是商业模式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效率不高。考察发达国家及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中心、开发区等,他们都是采用商业化模式、企业化运作,大学科研院所研发阶段的目的是“生产”专利技术,必须经过转化形成产品、走向市场,才能最终实现赢利。转化的过程都是公司化运作,每个转化中心都是公司性质。我们正在建设的各类孵化器和加速器,必须实行公司化管理,把土地作为资本,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变过去的一卖了之为滚动开发、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要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激励,主要是精神激励和导向激励,考核导向是关键,引导大家必须向创新创业这个方向走。二是政策,主要是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在政策体系创新上要有根本性突破,比如把政府投资基金及银行的融资变成种子基金,试行虚拟股权等。加速招商引资之变,实现精准化细分的突破

人口仅450万的爱尔兰,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高于金砖四国的总和,他们最成功的经验就是精准化、专业化细分招商。各区县、开发园区包括各类孵化器,要改变过去大规模招商为专业细分招商,变过去的招商引资为招才引智。培育专业化招商团队,深入到世界各个角落,尽快掌握科技趋势、产业转移和大企业人事变动情况,投入更多精力到爱尔兰、以色列等国的科技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和美国硅谷之类的产业基地,发现新的创业公司和创业人才,盯住有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在他们没有形成体系、作出布局之前,与之建立良好关系,以让这些公司在扩张时将南京作为首选目标。国外企业非常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前景,这对南京招才引智带来两大机遇:引进来,国外中小企业在人才和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需要资金和市场,想进入中国市场,过去我们以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为主,现在要抓住机遇引进人才和技术;走出去,鼓励雨润、苏宁、三胞等大企业抓住机遇走出去,利用国外低价创新资源做强做大。

加速政府管理之变,实现标准化服务的突破

无论是以色列、爱尔兰的政府部门,还是开发园区和技术转移中心,都非常重视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服务。爱尔兰企业局在全世界设立了32个办公室,帮助本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理念和方式要加快转型转变,变过去一般性、被动式服务为专业性、主动式服务,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市场要求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根据企业和人才的需求定制服务内容,建立一套严格、规范、专业的服务标准和体系,使服务更加具体化、专业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有标准、可考核。比如服务中小企业政府职能部门或开发园区的单位,建立咨询师服务制度,每个人联系20—30家中小企业,进行一对一交流指导,量化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等。

通过这次赴以色列、瑞士、爱尔兰学习考察,我们既看到了差距、开阔了眼界,又学到了经验、转换了脑筋,更重要的是提振了精神、增强了信心。要把类似国家和城市作为南京今后比学赶超的标兵,深刻把握、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新潮流,深入挖掘、全面放大自身的科技教育人才创新和文化资源优势,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为打造“三都市、三名城”,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篇二:瑞士培训总结 学习的思考

历时三周的黑龙江省中小型制造企业赴瑞士管理与创新培训圆满结束了,培训使我们学到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培训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使我们澄清了认识、理清了思路、看到了问题、找到了目标、坚定了信心。

企业管理是一门研究关于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科学,最终目的是要使企业的内部因素适应外部环境。正所谓物尽天择,适者生存。关于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国乃至我省与瑞士的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各异,因而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也不尽相同。但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随着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等各大战略举措的实施,中瑞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越来越接近。单就政府职能来看,中国的各级政府更加注重经济,更加注重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条件还更加具有优势。我个人认为,中国中小型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中最为不利的因素是政府操控下的行业垄断和进入壁垒。特别是我省老国企众多,民营经济起步晚,发展慢,使得中小型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关于企业的外部环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相关,课题很大,很敏感。

也不是这次学习培训的重点,限于水平我就不做过多的阐述了。下面我就瑞士企业发展在内在动因上的优势以及我们的缺陷和不足,浅谈个人的看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处在同样的外部生存环境,同时起步,甚至从事相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用人不同,选择的成长路径,采用的内部机制不同,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不同,最终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通过这次国外培训,结合自己制造企业的经历,我认为瑞士制造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有些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一、成功的教育,为企业提供了高素质的员工

瑞士具有世界上最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是我这次学习考察

过程中最为深刻的印象,这是瑞士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始终在行业内领先一步,引领潮流的最关键因素。我们企业运行过程中耗费管理者精力最多,深感头痛的人的管理问题,在瑞士恰恰是最为简单,不能算作问题的问题。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已经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是一种追求。管理者的任务,是将每个员工放在他最胜任、最能发挥其潜能的岗位上。多给员工加担子让其承担更高难度、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使其在同事面前体现出能力,已经成为对员工的一种奖赏。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效果,我认为与瑞士的现行教育体制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瑞士以钟表制造为代表的制造业是由传统的手工作坊起家,如今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早已不是过去年代所能比拟的,但企业中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即教技能又教做人的基本人才培养方式却一直延续保留至今,瑞士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在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后路径主要有两条。

应用技术 工程师、企业家 企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是经过学徒+职业学校到应用大学培养出来的,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高度融合统一,最大限度的汲取了过去企业师带徒与现代教育中的精华,在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教育资源,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反观我们的教育,过分偏重了普通大学教育,忽视了职业教育,使很多适合做能工巧匠的人也不得不去挤普通大学教育的独木桥。导致一方面普通

院校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高素质的工人奇缺,企业素质普遍下降。甚至出现了高一层次的大学毕业生又去读低一层次的职业学院的奇特现象。现在国家天天在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我个人认为教育的培养方式,普通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比例更需调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影响的是民族的未来。

二、正确的战略,对规律的充分尊重

在与瑞士的几个不同所有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规模企业的高管的接触中深刻体会到中瑞企业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也直接影响企业的日常运作和成长模式。瑞士企业的战略核心是如何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始终领先一步,进而获得超额利润。他们对企业的规模没有过分的追求,认为规模和市场是竞争力的产物。因而企业很少跨行业经营,很少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瑞士军刀世界驰名,生产军刀的维氏集团从手工作坊起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直到2004年才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尝试进入手表,箱包行业,但到目前为止,一把小刀的收入仍然占全集团收入的70%以上。一百多年的刀具生产经营过程中,他们对这一行业从市场到生产经营以及工艺技术的发展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一个小企业能够立足世界百年而不败,就在于对规律的敬畏和决策者独立的思想,即不追赶潮头,也不随波逐流,锲而不舍,精雕细琢,用一把小刀叫响全球。当面对制造普通刀具的工艺并不复杂,世界上有很多仿制军刀,维氏如何面对的提问时,企业高管平静的说:“从我们从事这一行的那一天起,仿制就没有停止过,维权的成本很高,我们不如将资金和精力用在发展我们自己上,将产品不断推向新的境界,即使价格贵一点,人们总是喜欢用世界第一的产品”。言语中充满着自信,又富含哲理,道出了经营之道,这本身又是一个极好的广告宣传,可谓一举多得。相比瑞士企业,中国企业的战略往往更加宏大,目标也十分诱人,动不动就“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几年进入世界500强也算的十分精确,各项保障措施也提的十分具体,大战略下面还有分战略子战略,但看起来更像教科书,严重脱离企业实际。在企业运营中更注重外延式发展,习惯于在低水平上铺摊子,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环境恶化,核心技术缺乏。战略的连续性很差,往往是“领导一换,战略不算”,翻烧饼,穷折腾的事层出不穷,损失浪费惊人。有些企业管理者非常浮躁,精力不是用在如何做好自己的产品,提高竞争力上,而是在研究进入新的领域,幻想着脱离目前的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产业,而进入一个没有竞争的新天地,导致很多产业形成了一种“围城”现象,进入的想出来,外面的想进去。试想,工业化进程到了今天,可看到的行业那有没有竞争的,你都进去了都干不好,又要去抢别人的,结果可想而知。中国企业家所欠缺的恰恰是瑞士企业家的那份执着。与其追求哪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还不如脚踏实地的去建设好赖以生存的小屋。篇三:赴欧洲考察报告 赴欧洲考察报告

姓名: 时间:

目 录

概 述 2010年3 月22日至4月2日,以李炳勇院长为团长、陈章侠为秘书长、王斌、李志刚、孟繁营为成员的五人考察团赴欧洲的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进行了为期12天的参观考察。学院对这次考察活动十分重视,在行前,慎重选定出国考察人员。行前考察团多次召开学习考察准备会议,要求考察人员要明确考察活动的目的、意义,强调在出国考察期间,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外事纪律,遵守当地国家法律,还特别准备了对各考察单位的考察提纲,准备了学院的中英文简介,并携带了一定数量的宣传画册。

考察的主要任务:一是了解欧洲主要国家的教育体系,重点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二是针对我院申报的奥地利政府贷款项目,重点考察想引进的模具加工设备、太阳能利用设备及汽车检测与维修的设备。参观考察由德国弗莱堡市经济-旅游-会展促进署负责牵头安排。

在短短的十二天内,我们先后考察了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的6所职业学校、3个生产企业,与学校和企业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亲身感受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详细了解了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收集了大量的重要资料和信息,达成了多项交流合作意向。圆满完成了本次出国考察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

德国的职业教育

德国的教育体系近两年开展了较大的改革。原因是以前的教育体系中,学生在小学四年级以后就进行分流为文理中学和普通中学,文理中学的学生可以继续升入大学,而普通中学的学生就要升入职业学校。过早的分流,对于学生来说会有许多的不公平,因此社会对此意见很大。在近两年的教育体系改革中,文理类和职业类进行了有效的互通,给学生的发展增加了许多选择的机会。下图为德国的教育体系构成图。篇四:德国、瑞士、瑞典大学管理考察报告

德国、瑞士、瑞典大学管理考察报告 2005年10月,以天津大学校长单平、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维嘉为首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大学管理考察团一行七人, 赴德国、瑞士、瑞典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访问,分别拜访了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hrk)、柏林州高教部、慕尼黑大学及医学院、洪堡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共管的夏瑞蒂医学院(charite universitatsmedizin berlin);瑞士联邦教科国务秘书处、瑞士大学校长联席会(crus)和大学联席会(csu)、苏黎士联邦高工、洛桑联邦高工、日内瓦大学;瑞典高教署和卡罗琳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等政府机构、著名大学和非政府组织。考察过程中,代表团与上述单位的领导、管理人员和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对三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总体设想和政策措施、大学校长委员会(校长协会)的功能及组织运作模式、大学医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大学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

识,深受启发,现将考察成果汇报如下。

一、三国高等教育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

(一)积极推进“波罗尼亚进程”。

三国都在采取积极步骤,大力推进“波罗尼亚进程”,逐步引进英美教育体系中的学士、硕士学制,取代以往实施的“本硕连读”学制,以进一步与国际高等教育学制接轨,推动国际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尽早地进入劳动市场。

(二)以国际化为办学取向,在学术竞争中明确发展定位。

德国、瑞士和瑞典的知名大学倡导竞争与合作,很看重本校在欧洲或世界大学中的排名,作为自己办学成绩与发展取向的重要依据。瑞士苏黎世联邦高工(eth)的一位副校长介绍说:本校是瑞士最好的技术大学,在理工大学排名中,不少评价体系都将该校排在欧洲第一;该校也经常将有些指标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比较。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国际交流负责人介绍:该校是欧洲最古老、最好的医学院之一,在世界大学排名50多位,最近的一次全球医学院排名第15位。欧洲高校的合作与竞争得到体制上的鼓励,成为大学发展的推动力之一。慕尼黑大学副校长werner schubo认为:与慕尼黑工大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德国联邦政府提出精英大学计划,两校都想竞争进入;慕尼黑大学自认为在德国精英大学中是处于前列的。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有关负责人在交流中坦承:医学院自身只有单一的医学学科,院内无相关学科竞争,亦是办学的劣势之一。

我们考察的欧洲高校秉承学术开放原则,以国际化为特色。洛桑高工的校长认为该校是欧洲最国际化的学校之一。瑞士是小国,需要吸引大量人才,该校65%的教师来自国外;未来将计划以中国和印度为主,加强与东方国家的学术交流。日内瓦大学地处国际都市,正在加强已有的汉学系,其医学院对中医感兴趣,将考虑加强有关交流。

(三)人才第一,把聚集优秀拔尖人才放在首要位置。

欧洲这三个国家的高校均把聚集拔尖人才,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放在高校发展的首要位置。①用制度保证选择优秀的人才作大学教师。eth(苏黎世高工)生物物理学教授kurt wuthrich在学校的支持下,其学术前沿研究工作取得重要成果,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奖。在最近颁发的欧洲青年学者奖的 24名获奖者中,就有4名是eth(苏黎世高工)的教师。

②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和给予较优厚的薪酬待遇。德、瑞等国是欧洲经济发达国家,均能给大学教授提供可观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中瑞士的大学教授薪酬最高,吸引了不少德国学者到瑞士的高校任教。

二、德国“精英大学”计划的新进展

近两年,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社会改革阻力重重,但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争论却比以往更加激烈,最为典型的就是酝酿推出打造“精英大学”计划。

1、计划背景

德国高等教育的“洪堡精神”,即“教学科研统一”等思想为现代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近年来,由于政府教研经费削减、高教内部体制僵化等种种原因,德国高等教育本身却屡屡陷入困境。如何打破这种僵局,找出改革的突破口,德国联邦政府确实下了一番苦功。该计划推出的目的就是欲将自由竞争机制引入高校,由联邦和各州政府共同出资打造“德国版的哈佛大学”。

2、引发争议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沉睡”的德国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高校和科研人员欢呼雀跃,海德堡大学、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慕尼黑大学等著名院校跃跃欲试。

不少政党却对该计划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精英大学”并非社会民主之举,即便建立一所类似哈佛大学一样的王牌高校,也不能解决德国高教体制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

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秘书处认为,引进竞争机制、创建一流大学的设想,原则上是积极的,但不切实际。因为,美国的精英大学是在花费巨资、历经几十年发展的基础上打造而成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无论如何,争论的结果还是趋向改革。德国政府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决心,也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3、计划调整

(2)重点学科与研究团队:德国有各种不同的教育与研究机构,包括346所高等院校(大学、高等学院、艺术院校等)和70个大学以外的研究机构。以大学或精英研究院为依托,把相邻相关的研究机构联合起来,将包括本单位的、相邻机构的甚至外国的精英人才、科学家组织起来,共同开展攻关研究。慕尼黑大学认为,这种竞争与合作的机制是受欢迎的,因此与慕尼黑工业大学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而不会简单地进行合并。全国拟部署30个重点学科与研究团队,每个项目600-700万欧元。

(3)“精英大学”计划:该计划旨在高等教育竞争框架内,在全国遴选出5所高等院校,通过重点资助的形式将其打造成德国的“精英大学”。遴选分两轮进行,第一轮选出10所院校,第二轮则从第一轮候选者中选出最终的5所。承担遴选工作的评审团将由国内外专家组成。参加遴选的院校不仅要提出跻身一流大学的办学计划,而且还要寻找合适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入选的5所大学将从2006年起连续5年获得每年5000万欧元的政府专项拨款。

三、瑞士高校的发展战略重点

从访问苏黎世联邦高工、洛桑联邦高工的情况看,这些高校都十分重视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战略思路和发展规划。

(1)苏黎世联邦高工(eth):建于1855年,建校至今已有25人获诺贝尔奖。目前是瑞士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著名的大学之一。2004、2005年经费预算均超过11亿瑞士法郎。该校下设大学教师委员会和计划委员会。其中计划委员会由14名教授和学生、助教、工作人员代表各1人组成,主要任务是针对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及规模等问题,在各部门提出计划的基础上予以审批并形成整体规划。该校2004-2011年的发展规划,目标是建成世界上最好篇五:德国、瑞士工会工作考察情况报告

出国考察报告 11月18日至28日期间,我们湖州市工资集体协商和协调劳动关系考察团一行6人赴瑞士、德国、法国等地学习考察,先后到瑞士伯尔尼工会、德国北威州工会、法国巴黎商业协会,考察了三国工会的管理及运作模式、工会的组织体系、工资协商、职工权益和劳动关系状况,并就双方共同关注的工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其中对德国、瑞士的工会工作尤其印象深刻。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德国

(一)关于德国工会与企业委员会、企业监事会

德国工会联合会是欧洲最有实力的工会组织之一,虽然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出现了工会组织率下滑、会员流失等问题,使其影响力有所减弱,但就目前的组织力量、会员状况、经济实力综合来看,仍然是德国最有社会影响力的工人组织,在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实现工人经济权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德国工会联合会的组织形态。德国工会联合会简称德工联,是德国统一的工会组织,现有会员760万,分布在德国境内的16个联邦州。德工联领导着八大行业工会:建筑业工会,农业、环保业工会,煤炭化工能源工会,教师科研工会,五金工会(塑料、纺织、钢铁), 食品餐饮业工会,警察工会,运输业工会,服务业工会。其中,五金工会和服务业工会是两个最大的行业工会。八大行业工会领导着94个地区的行业工会。德工联由13人组成,其中8人是由八大行业工会选举产生的行业工会主席代表,另外5人是各个行业工会共同推选出的执行董事。德工联事实上是行业工会的服务机构,为各个行业工会提供支持和帮助,主要内容是

法律援助和业务培训。行业工会的主要职能与任务:行业工会的基本职能非常明确,就是依法维护会员的经济利益,这种维护主要是通过与企业雇主方进行以工资为基本内容的行业谈判形成行业协议的方式来实现的。作为谈判结果的劳资协议具有覆盖全德国同行业的法律效力,所有德工联的会员都受到劳动协议的保护,当然也要履行劳动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必须说明的两点:一是尽管在同一行业的同一企业工作,非会员的职工是不受这个劳资协议的法律保护的,二是只有八大行业工会有这样的谈判权和劳资协议的签约权,德工联本身和地区的94个行业工会没有这样的权力。

企业委员会的性质、地位与职。在德国的企业中,只有工会会员但是没有工会组织,包括工会会员在内的企业全体员工的权益是由企业(雇员)委员会来维护的。德国有企业委员会法,对于企业委员会的建立、职责、权限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从性质上看,企业委员会是代表全体员工意愿民主参与企业管理事务的工人组织:一是企业委员会由全体员工选举,并定期就休息休假、工伤补偿等事项代表职工与企业谈判;二是代表职工参与企业重大事项决策,企业在进行关闭、破产、停产、增减员工等重大事项决定前必须通知企业委员会,委员会可以代表职工提出不同意见要求谈判或提出补偿金标准。从地位上看,企业委员会是职工在企业中的合法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从职能上看,企业委员会具有维护职工权益和企业利益的双重职能。企业委员会有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责任,有组织职工技术技能培训等任务,但不能组织职工罢工。

工会联合会与企业委员会的合作关系。工会代表会员的权益,这种代表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企业委员会来实现,企业委员会成员中工会会员占有相当的比重,企业委员会要依靠行业劳资协

议维护企业员工权益。同时,工会与企业委员会的合作有法律的基础。工会有对企业的介入权,工会成员有参加企业委员会会议的权力,只要有25%以上的委员会成员同意,工会代表就可以参加委员会会议,发表意见参与表决。德国规定每季度要召开一次企业职工大会,行业工会成员有权参加企业的职工大会,工会有监督权,可以列席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监督行业劳资协定在企业中的落实情况;可以指导企业委员会工作,地区以上的工会人员都是劳动法律专家;企业委员会的成员可以要求参加行业工会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工会可以应企业委员会的请求,对雇主一方干预企业委员会选举工作等问题诉诸法律等。

关于企业监事会的组织形态。企业监事会是企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监事会成员的数量是由企业的规模决定的,2000人以上企业监事会由13人组成,股东7人,工人代表4人,第三方代表2人,主席由股东担任,副主席一般兼任企业委员会主席。第三方的两名代表可以是退职的官员、教师、消费协会成员,一个由工会选举,一个由股东选举。监事会中的工人代表,必须代表和维护工人的权益。监事会有两项重要职责,一是负责组成董事会,二是负责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比如企业超过百万以上的投资项目、购买其他企业股份等商业活动,都要经过监事会的同意。工会坚持监事会制度来推进民主监督,工会有智囊团帮助监事会中的工人代表了解商业政策,参与企业决策。

(二)德国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与现实问题 总体上看,在欧洲各国中德国的劳动关系还是比较稳定的。德国每年工人参与罢工的数字只有0.9%,而在法国是10.4%,类似法国的情况在欧洲很多国家是比较普遍的。德国之所以能够

较长时期保持劳动关系的相对稳定,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工会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多种渠道协调劳动关系。从北威州的情况可以看出,德国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主要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工会参与产业劳动政策的制定,代表会员与雇主委员会及其企业资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为会员提供多方面的法律援助和培训服务,参加企业委员会对企业的管理等等。由于工会能够与进步的社会组织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所以能够充分利用双方的合作来达成会员的意愿,为会员争取各方面的权益。工会将自身触角渗透到了多个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特别是企业管理领域,充分利用工会在这些领域的代表发言权来维护会员的权益,从而达到协调劳动关系的目的。在议会的议员中有60%是工会成员,这些代表利用与党派建立的联系从不同角度提议有关工会会员权益的立法。在企业监事会中有工会的代表,工会有专门建立的智囊团帮助监事会中的工会代表发挥作用,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从而使企业的重大决策必须兼顾到劳动者的利益。

集体协商谈判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工会通过行业集体协商谈判就职工工资、工作时间、员工福利等问题与企业达成劳动协议,从而尽可能避免采用游行、罢工等激烈的方式维护会员权益,是形成目前德国劳动关系相对稳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企业员工的工资由行业工会与相应的企业方组织既雇主协会协商确定,包括工资标准、劳动时间、劳动条件等。依照法律规定,德国八大行业工会每年与雇主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达成的劳动协议有上千个,覆盖了几乎所有的行业和产业。德国的企业委员会法,明确规定了如果企业没有集体合同或集体合同不健全,员工可以要求建立或完善集体合同,企业委员会可以依照行业劳动协议,就劳动双方关系、员工工作时间、工

资标准及支付方式、休息和休假、职工福利事项制度等与企业协商。工会指导下的企业委员会,在维护员工整体利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缓解劳资矛盾、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这一问题上,很多企业的劳动时间普遍低于法定的时间要求,休假长于国家的规定,其中,企业委员会的谈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给德国工会集体协商谈判带来的现实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压力下,德国的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逐渐下降。德国很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和降低生产成本,纷纷采取境外建厂转移生产资本的做法,资本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失业状况和社会保障的压力,从而使工会进行工资行业谈判的外部环境恶化。在行业工会进行的劳资谈判中,一些企业主以“如果工会不能够妥协让步,就把企业迁出境外”相要挟,并且这种问题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工会采取了相应的策略:一是确定了劳资谈判要权衡利弊、兼顾双方的原则,以尽可能兼顾企业一方的利益,寻求劳资双方利益的契合点;二是加强与相邻国家工会的联合,参与欧洲社会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制定;三是加强与本国社会力量的联合,进一步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施加影响。

二、瑞士

(一)政策制订的程序 在瑞士,工人完全有发表言论的自由,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纷纷向工会提出各种诉求(议题)。在众多的诉求中,大多以个性反映的问题为主,因此在所提的要求中基本上只有约10%被工会采纳,然后工会向劳工部申请,但前提一定要有瑞士籍10万人以上的签名,并且该过程应当在18个月中进行。

第二篇: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报告

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报告

应瑞士、德国农业部的邀请,以部科技教育司魏百刚副司长为团长,部国际合作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上海市农委、山东省农业厅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生态农业考察团一行6人,于2001年8月19日至9月3日对瑞士和德国的生态农业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在当地农业官员的陪同下,先后考察了有关生态农业科研、教育、生产、加工、流通等60多个单位,并与瑞士联邦政府农业局的官员进行了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瑞士是一个中立国家,国土面积4.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占25%,牧场占25%,森林占25%,高山、湖泊、河流占25%。总人口约700万,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古罗马语4个语区。劳动力384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占4.7%,工业占26.0%,服务业占69.3%。1999年GDp3770亿瑞郎,其中农业40亿瑞郎,占1.1%。瑞士有7.8万个农业生产单位,其中5.5万个纯农业生产单位,每个农场平均种植面积18公顷。目前生态农场已发展到5000多个,包括种植、养殖等,有机农产品的面积占8%左右,有机农产品比例居世界各国之首。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0万公顷,森林1039万公顷,草场560万公顷。人口810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占1.5%。农业人口人均占用耕地10公顷。德国的生态农业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德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目前德国共注册生态农场8400多家,面积40多万公顷,占农用土地面积的2.5%,有机农产品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

二、瑞士、德国农业的主要特点

(一)改革促进了瑞士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的发展。1992年,瑞士联邦政府农业局针对农业发展存在的政府支出增长过快、国内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农业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面临加入WTO等问题,颁布了第7个农业发展报告,决定对农业进行重大改革。政府制定了四项改革目标,即增强瑞士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放开农产品市场;建立更有效的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革分两步推进,第一步从1992年开始,主要是把价格政策和收入政策分开,减少政府定价的范围,同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进行机构改革。第二步从1995年开始,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直接支付制度。通过改革取得了五大成果,即农民收入趋于稳定;政府取消了农产品保护价;政府对生产的干预减少;政府支出趋于稳定;有效地履行了国际组织的义务和承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直接支付有关,而直接支付最核心的标准是生态农业。直接支付包括一般直接支付和生态直接支付,一般直接支付必须达到以下六条标准,①养畜要给生畜创照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如猪舍要有独立的进食间、睡觉间和活动间,我们形象地称其为“三居室”。②种植业必须进行平衡施肥。③要有相当比例的生态补偿。④必须实行定期轮作休耕。⑤必须进行土壤保护。⑥选择、定量、科学施用农药。生态支付必须农民自愿,选择生产有机产品,并达到有机产品的标准,才能得到。生态支付的标准要高于一般支付。德国也同样实施了生态农业的激励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农民的环保意识极强。92年以前,瑞士农产品自给率很低,92年之后,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积极扶持优势产业的发展,如畜牧业及其加工业,尤其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使瑞士农产品的自给率大幅度提高。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首先考虑的是环境问题,通过农业改革,增加生态农业的补贴数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自给率,而且促进了环境的改善。国民的环境意识很强,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自觉行动。我们所到之处农民普遍反映,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在我们考察的30多个农户中,已经进行有机农业种植的,多数表示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而没有达到有机农业标准的,也要采取措施争取尽快达到有机农业标准。同时,消费者也非常认同有机食品,尽管市场上有机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高30%以上,但销路仍然很好,而且已经建立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并不断壮大。我们看到有的消费者宁愿驱车近百公里专程到有机农场去购买有机蔬菜、水果和牛奶等。德国政府对生态农业也有较高的补贴。

(三)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职业教育,有高度发达和健全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咨询机构。瑞士的农民教育分工比较明确。农业教育分三个层次,即高等教育、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这些任务由不同的机构承担。瑞士有两个联邦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农业高等人才教育和基础研究;有六个研究站(实用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实用技术研究;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主要负责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技术学校,都有完善、先进的教学设施。高等教育注重基础理论,职业学校侧重实际操作。如葡萄酿酒专业,有葡萄园、小型酿酒厂及各种化验检测设备,并配有各种世界名牌葡萄酒供学生品尝、鉴别。瑞士的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凡是在生产中需要的技能学校都教,学生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能直接应用。如农业实用技术学院规定,招收的学员必须具有两年农场工作经验,并经技能考试合格者方可入学。教学内容除了品种和栽培技术外,还有农机修理、农机驾驶、木工制作等。在瑞士要从事农业生产必须拿到培训学校的毕业证书。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各种服务组织比较发达。瑞士的农业产业化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较大的农场都有自己的加工企业,如乳奶制品加工厂、果汁厂、气调库、蔬菜加工保鲜等,农产品要经过加工后才能出售,有的加工企业除了加工自己的产品外,还带动周围比较小的农户来发展生产。如我们这次参观的Bischfszell食品加工厂,该厂生产1134种产品,年产量17万吨,产值4亿瑞郎,其生产原料由周围60公里内的农户提供,从而带动了当地蔬菜生产的发展。同时,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等各种服务,规定农产品质量标准,按订单收购,对有机产品和一般产品实行分类加工和销售。二是市场带动型。瑞士的农产品市场有连锁店、批发市场和小型农贸市场,其中超市是主要的零售渠道。我们参观的Migros超市是瑞士两个最大的超市之一,其年零售额在150亿瑞郎以上,占社会总零售额的40%左右。瑞士成立了全国农产品销售协会,各地区设有分会,会员由生产者、销售者参加,定期召开会议,协商近期农产品价格并公开发布,生产者可以根据其发布的价格来确定生产。瑞士和德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有明显的标识,有机产品和一般产品分开销售。三是合作社(行业协会)。据我们在德国波登湖地区考察,该地区有两个蔬菜、水果协会(MABOWLZ),当地农民都是协会会员,协会的资金由农民按产值的2%上交,协会为农民提供物资、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年终有利润再返还给农民。当地的蔬菜、水果90%是由农业合作社销售的。

(五)政策法规健全,措施落实到位。瑞士、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对环境保护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如为治理冬季农田施用厩肥引起硝酸盐的淋溶而导致地下水污染,德国于1989年正式立法,禁止农民于每年11月15日至来年1月15日在农田施用厩肥。为了保障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地力,防治病虫害,瑞士规定农场必须实行定期轮作,奶牛每年在室外的活动时间必须在50天以上,猪舍必须具备“三居室”等。同时在政府补贴上向生态农业倾斜。如2000德国农业部的财政预算为110.2亿马克,其中用于生态农业和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占总经费的66%。农民生产有机产品(Bioland等),政府每公顷补贴1000马克,生产综合防治产品政府每公顷补贴300马克。瑞士、德国政府注重法规的制定,更注重法规的监督实施。如瑞士政府委托联邦试验站对波登湖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通过水质的变化了解环境状况。对农场每年至少进行5次检测,两次全面检测,三次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收获和体会

在为期两周的考察过程中,我们结合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瑞士、德国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主要的收获和体会有: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新阶段后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要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农业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还要重视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产地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产量、质量和食物安全,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成效巨大,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农业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农业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临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亟待改善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当看到,我国现在的状况与瑞士、德国20年前相似,我们应该汲取“发展-污染-治理-发展”的教训,本着对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负责的精神,从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业环境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发展生态农业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瑞士、德国的生态农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其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分不开的,两国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标准规范,涉及水、土壤、大气、耕作制度、生物多样性、农产品质量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虽然也颁布了一些有关的法律法规,但与瑞士、德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表现在法律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质量标准不统一、执法队伍不健全等。因此,要加快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执法队伍。

(三)发展生态农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基础研究、实用技术、科技推广相配套。我们在瑞士、德国考察中看到,两国的科研、教育、推广体系十分健全,仪器设备比较先进,部门分工比较明确。我们参观的有机农场各种机械设备十分齐全,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物轮作、生物防治、草药防治、微滴灌溉等多种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在这方面我国还有一定差距,应该加快我国农业科研教育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与发展生态农业相适应的科研、教育体系,加强对适应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重视对学生和农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发展生态农业要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完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是瑞士、德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要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一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二是要拓宽流通渠道,通过建立有机食品专卖店、有机食品专卖区(专卖柜)、直销店等,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三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种专业协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通过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物资、信息、技术、销售等各方面的服务,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五)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尤其要提高农民的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农业生态环境涉及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必须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增强全社会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在这方面瑞士、德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农民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体,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今后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使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加强对各级领导和综合部门的宣传,提高他们对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紧迫感、使命感。二是加强对生产者、消费者的宣传,提高他们生产、消费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产品的自觉性。

(二)加强部门配合与协调,形成抓生态建设的合力。生态农业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农业部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有关综合部门的支持,组织有关活动,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在安排有关计划时向生态农业建设倾斜。农业部有关司局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形成合力。

(三)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抓紧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建设指标、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尽快颁布实施。

(四)增加投入,健全执法队伍。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满足检测工作需要。要有计划、分步骤、分区域地进一步加大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同时,要健全执法队伍,加强技术和管理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赴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团

魏百刚科教司副司长

刘中蔚国际合作司欧洲处副处长

高尚宾科教司生态环境处处长

王小兵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副处长

昂金莲上海市农委外经处副处长

蒋石宝山东省农业厅生产处副处长

二○○一年九月十八日

第三篇:南京代表团赴以色列瑞士爱尔兰学习考察报告

开阔国际视野 聚焦高端要素 创新驱动发展

——南京代表团赴以色列瑞士爱尔兰学习考察报告

在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闭幕,确立了“办好青奥盛事、创成率先大业、建设人文绿都”目标任务的背景下,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率领南京市经贸科技代表团,于2011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访问考察以色列、瑞士和爱尔兰。重点宣传推介“南京321计划”,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软件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人才培养、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向国际奥委会通报南京2014年青奥会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交换相关意见。访问期间,南京代表团分别在三个国家组织召开大型推介交流会,安排拜访、会见、洽谈和考察活动共48场,签约合作项目9个,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圆满完成出访活动计划和任务。

【启示与思考】

这次出访考察的三个国家都是国际化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发达国家,虽然国土面积都不大、资源禀赋也不富足,但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都极具特色和竞争力、居世界领先地位。南京代表团边看边议、边学习边思考,对方强烈的创业激情、先进的发展理念、创新的思路举措,令人震撼、促人深思、催人奋进,紧迫感、危机感扑面而来,新思路、新动力油然而生。

启示之一:不同的原始动力,同样强烈的创新精神

以色列是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人均专利、风险企业人均占有数列世界第一,总资本超过1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业在全球规模仅次于美国,赢得了创业的国度之美誉。如果说以色列是为了生存发展而创新,那么瑞士和爱尔兰则是为了改变面貌而创新。代表团考察了三个国家最顶尖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大企业集团,拜会了当地政府部门、开发区和技术转移中心,所到之处,强烈感受到他们推动创新、致力创业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他们谈得最多的不是欧债危机的困难,而是阶段性困难中所孕育的发展新机;谈得最多的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以新一轮科技创业创新规划为代表的主动突破。无论是每年约占GDP贡献度达12%的以色列国家贴现银行等巨型企业,还是瑞士和爱尔兰的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他们在危机中自信乐观的把握机遇意识、充满激情的创业创新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使人警醒。这种精神不仅成为三个国家跻身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强大动力,也必将成为他们应对危机、转机成势的核心元素。南京和他们相比,不缺创新要素,缺的是创业激情,迫切需要学习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的创业精神,让这座蓄势待发的城市焕发出独特的精气神,重新激发起巨大的创业活力与创新动力。

启示之二:不同的资源禀赋,同样先进的发展理念

以色列接近一半的国土是沙漠,从建国之初工业几乎为零、农业基础薄弱,到以IT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助推进入世界发达国家前列。瑞士多山少地,可耕地仅为28%,实际耕地仅为6%,生产生活所需能源和工业原料主要依赖进口,而金融业、高档钟表、医药等产业领域都在国际市场处于领先水平。爱尔兰腹地狭小,却以软件、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为支撑,一举完成由农牧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跨越。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经济形态,共同的裂变过程、共同的水平地位,成就这种深刻转型的内在动力,源于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源于政产学研金高效结合,源于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成为发展自觉。

魏茨曼科学院早在1959年就成立了推动技术转化的耶达研究发展公司,目前成为世界上赢利最多的技术转移公司之一,学院的科学家们直接推动了以色列技术孵化器体系的诞生。有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以色列理工学院于1991年建立理工学科科学园,被誉为理工学院企业家孵化器,是以色列最成功的大学科学园,也是以色列最大的孵化器之一。都柏林大学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03年,已成为爱尔兰技术成果转化的一个典范。代表团考察的所有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建有技术转移中心或孵化器,当地政府建立科技创业创新特别社区,出台扶持政策,吸引企业和资本等进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孵化器、再到特别社区或加速器,最终做强做大。这种先进的发展理念、成熟的创新链条设计,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学习。

启示之三:不同的产业定位,同样科学的运作模式

代表团考察的三个国家历史不同、地缘相异,经济发展也有差别,但发展的现实趋势和长期走向却殊途同归,都标定了以创新型经济与服务型经济为主攻方向。这些新的动向给代表团以新的启示和思考。三个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培育、高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孵化和创业人才培养。他们善于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无论是爱尔兰企业发展局和投资发展局,还是香农开发区和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虽是国有性质,但运作模式完全商业化,管理模式都是公司化。政府注重政策服务引导,不是按照政府意志简单地行政驱动,而是突出政府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按照企业和大学需要什么、市场要求什么来提供服务。大学不再单纯追求发表了多少论文,都有技术转移中心或创新中心,中心70%以上的股权来自各种基金和私人投入,其余来自政府部门和大学投入。政府扶持资金投入一般不超过创业公司股权的10%,基金和私人资本控股保证了技术转移和公司创业的商业化操作。

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全按照市场机制也难以实现,政府提供制度设计、公共服务和前期支持非常必要。政府服务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心放在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而不是大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相比较而言,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创业氛围不浓等依然是困扰我市的重要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二次开发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恰到好处、充分有效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组合效应,加快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启示之四:不同的国情市情,同样智慧的发展追求

发达国家在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和老城保护等方面都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爱尔兰都柏林市两大鲜明特色是智慧和开放,依托大学科研优势,大力引进世界一流企业,积极发展软件产业,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和创新城市。都柏林着力发展智慧经济、集聚智慧人才、实现智慧管理、加强智慧服务、提供智能生活等,通过全方位开放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创新能力及融合各种资源的能力,为南京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要学习都柏林政府部门的服务与管理创新,使我们的服务更加智能化,管理更加高效化。三个国家对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理念先进、方式多样,以智慧的理念、创新的手法、科技的手段,把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融合,最大程度保护和发展了城市特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对策与建议】

在考察中大家深刻认识到,以科技创业和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深刻影响着城市未来发展。南京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道路,自觉聚焦“四个第一”,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是顺应时代、把握规律、势在必行的科学决策,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结合学习考察,建议在发挥南京优势、聚焦“四个第一”上“突出四个转变、实现四个突破”。

加速发展理念之变,实现专业化推动的突破

通过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要坚定不移地聚焦“四个第一”,不遗余力地落实“南京321计划”和系列配套政策,通过建设科技创业创新特别社区等举措,最大限度发挥南京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以新理念新思路引领推动新发展。相比较欧美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我们并不具备先发优势,在发展软件产业、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等很多方面都要加强学习、奋起直追。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加快转变传统的资源观和人才观,进一步强化先进理念、尽快形成共识,切实提高响应力、执行力和创造力,不争论、不耽搁,看得更远、抓得更实。目前市级层面战略决策的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关键是要纵向建立一体化、纵深化、专业化的体系设计,更善于把握创业创新规律,更善于响应创业创新需求,更善于提升创业创新整合转化能力,特别是要有国际化视野、专业化水准的优秀团队来推进落实“321计划”,研究制定创业特别社区规划、政策设计和园区建设,设置创新公共空间、共享信息网络、建立风险基金等,着力把先进的理念和思路化作行动,把目标变为现实。

加速运作模式之变,实现商业化运作的突破

南京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最大的问题是商业模式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效率不高。考察发达国家及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中心、开发区等,他们都是采用商业化模式、企业化运作,大学科研院所研发阶段的目的是“生产”专利技术,必须经过转化形成产品、走向市场,才能最终实现赢利。转化的过程都是公司化运作,每个转化中心都是公司性质。我们正在建设的各类孵化器和加速器,必须实行公司化管理,把土地作为资本,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变过去的一卖了之为滚动开发、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要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激励,主要是精神激励和导向激励,考核导向是关键,引导大家必须向创新创业这个方向走。二是政策,主要是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在政策体系创新上要有根本性突破,比如把政府投资基金及银行的融资变成种子基金,试行虚拟股权等。

加速招商引资之变,实现精准化细分的突破

人口仅450万的爱尔兰,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高于金砖四国的总和,他们最成功的经验就是精准化、专业化细分招商。各区县、开发园区包括各类孵化器,要改变过去大规模招商为专业细分招商,变过去的招商引资为招才引智。培育专业化招商团队,深入到世界各个角落,尽快掌握科技趋势、产业转移和大企业人事变动情况,投入更多精力到爱尔兰、以色列等国的科技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和美国硅谷之类的产业基地,发现新的创业公司和创业人才,盯住有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在他们没有形成体系、作出布局之前,与之建立良好关系,以让这些公司在扩张时将南京作为首选目标。国外企业非常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前景,这对南京招才引智带来两大机遇:引进来,国外中小企业在人才和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需要资金和市场,想进入中国市场,过去我们以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为主,现在要抓住机遇引进人才和技术;走出去,鼓励雨润、苏宁、三胞等大企业抓住机遇走出去,利用国外低价创新资源做强做大。

加速政府管理之变,实现标准化服务的突破

无论是以色列、爱尔兰的政府部门,还是开发园区和技术转移中心,都非常重视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服务。爱尔兰企业局在全世界设立了32个办公室,帮助本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理念和方式要加快转型转变,变过去一般性、被动式服务为专业性、主动式服务,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市场要求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根据企业和人才的需求定制服务内容,建立一套严格、规范、专业的服务标准和体系,使服务更加具体化、专业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有标准、可考核。比如服务中小企业政府职能部门或开发园区的单位,建立咨询师服务制度,每个人联系20—30家中小企业,进行一对一交流指导,量化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等。

通过这次赴以色列、瑞士、爱尔兰学习考察,我们既看到了差距、开阔了眼界,又学到了经验、转换了脑筋,更重要的是提振了精神、增强了信心。要把类似国家和城市作为南京今后比学赶超的标兵,深刻把握、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新潮流,深入挖掘、全面放大自身的科技教育人才创新和文化资源优势,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为打造“三都市、三名城”,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第四篇:学习考察报告

9月18日至27日,江西水利考察组一行11人在汪普生、朱来友同志的带领下,前往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山东省学习考察水利工作。

在黄河水利委员会,考察组先后考察了水调中心、防汛调度指挥中心、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花园口数字化水文站、花园口全数字水质自动监测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等,并就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与黄委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在山东省,考察组先后考察了荷泽市赵王河改造工程、济南市卧虎山水库和锦秀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寿光市弥河综合治理工程和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威海市大沽夹河综合治理工程和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项目等,听取了山东省水利厅领导和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关于水利政策法规建设、规费收缴、队伍建设、厅直单位改革、抗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情况介绍,并进行了座谈。通过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山东省的水利工作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黄河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创新思路,推进“数字黄河”工程建设

为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黄委根据水利部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创新治黄思路,提出了建设好“三条黄河”(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现代治黄理念。其中“数字黄河”建设就是以水利信息化作为支撑。

“数字黄河”主要是借助现代化手段及传统手段采集基础数据,对全流域及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和数学模型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有五大技术环节:一是信息采集系统。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手段采集数据、图像、声音、视频等基础信息;二是数据传输系统。通过微波、超短波、光缆、卫星等快捷传输方式,传输防汛指挥、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和水土保持治理等所需基本信息;三是数据存储及处理系统。利用高容量存储和高速度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完成;四是数学模拟系统。利用优越的计算机性能和水利学、气象学、环境学等学科知识,实现对天气系统、水流及泥沙运动、生态及水环境变化等现象的实时模拟;五是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内容全面的知识库,优化选择一个可行的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方案。

其建设十分强调实用性。“数字黄河”的应用主要有五个方面:防汛减灾,即利用遥测、遥感、卫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科技手段进行降雨预报、洪水预报、水库调度、洪水演进;水量调度,即建立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河口地区生态模拟系统、现代化水资源实时调配系统、引水口门的自动监控系统、地下水观测系统等;水质监控,即在关键断面进行水质监测,建立实时监测预测系统;水土流失治理与监测,即运用3S技术,进行动态监测、治理和评价;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即通过远程视频技术,建立水库、堤防等工程运行和管理系统。

2、推进水利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数字黄河”建设是一项规模庞大、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工程。为达到预期目标,统筹各单项工程建设,避免重复,黄委确立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求主导,共建共享;

先进实用,开放拓展;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的原则,并采取四项重要措施: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2001年9月成立了以李国英主任为组长的“数字黄河”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对全过程进行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抽调了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多方筹措资金,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二是精心规划。2001年10月,黄委组织委内有关单位开始进行“数字黄河”工程规划编制,并于2002年12月完成,2003年4月通过水利部批复,成为水利部批准的第一个江河数字工程规划。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再进行了各相关专题规划。为“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是实施开放式建设。针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实际,黄委采用开放的方式,遵循“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原则,在基于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项需求进行“数字黄河”工程总体规划和重要专题规划的同时,还采用国际招标的办法吸纳了清华大学、河海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美国微软公司等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校和国际一流的IT公司参与,从而为工程建设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撑。

四是注重吸引和培养人才。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专门人才是关键。为此,黄委一方面制定优惠措施,大力吸引国内外IT和水利方面的优秀人才,一方面分批派出业务骨干出国学习,及时掌握国际最新科技动态,培养和造就一流的科研人才队伍。

3、以水利信息化为支撑,全面推进黄河开发治理的现代化

随着黄河水利信息化的推进,极大地带动了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一是“数字调水”有效地提高了水量调度方案的科学性和控制能力。黄委已实现了委机关与沿黄各地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水量调度的统一和现代化,从黄河水量调度中心发出指令,可以启闭远在千里之外的引水涵闸,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在水调中心的大厅,随时可以看到各地的可用水量和实际取水量,实现了用水的适时自动监控。水量调度的大部分工作都通过计算机及网络进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是“数字防汛”发挥出了显著的作用。黄河“数字防汛”体系主要包括暴雨洪水预警预报、洪水水沙调度、组织指挥、洪水水沙演进、抢险减灾五大系统。目前已使用的技术手段和应用系统包括小浪底库区物理模型、黄河下游泥沙冲淤数学模型、黄河下游工情险情会商系统、视频异地会商系统、防洪预报调度与管理耦合系统等14项。依托数字微波、光缆、通信卫星、公共电信网等通信资源,初步建成了覆盖黄河下游省、市、县三级通信网络和四级网络节点的计算机广域网。黄委至七个指挥分中心以及河南、山东两省14个市的异地会商系统已经建成。日臻完备的防汛专业数据库、信息服务平台和虚拟仿真平台,构建起有机结合、功能强大的数字化防汛体系。在2003年黄河防汛指挥部署中,实现了“三条黄河”的联动。“原型黄河”提出防汛决策的基本需求;“数字黄河”借助现代化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手段,快速分析洪水演进现象及其内在规律,为防汛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模型黄河”通过不同的物理条件,模拟自然水沙运动,观测变化要素,验证防洪调度方案的合理性。

三是“数字黄土高原”大大提高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监控能力。“数字黄土高原”

系统是借助现代化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处理手段,把黄土高原装进计算机,通过数据集成,模拟、分析、研究有关黄土高原的自然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掌握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寻求最佳治理方案,最终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开发,“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供技术支持。“数字黄土高原”是通过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实现的,主要包括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已经开发的应用系统包括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本底数据库、黄河上中游地区三维可视化信息查询系统、水土保持遥感监测系统、淤地坝辅助设计系统、淤地坝管理信息系统。这5个应用系统贯穿了从基础数据获取、规划设计到项目管理等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环节,可以为水土保持的监测、规划、治理和预防监督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套系统已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建成投入使用。如要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想查询某地的水土流失状况、防治成果,想对某小流域建淤地坝前科学选择坝址及每年运行效果,想在空中从不同高度和角度查看黄河流域典型区域的真实地貌,只要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轻点鼠标,这一切马上呈现眼前,方便、快捷、直观、科学,让人切身感受到高科技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黄河水质监测自动化水平大为提高。黄委建成的花园口水质自动监测站是我国首座江河自动化水质监测站。在花园口水质自动监测站,从取水、化验、分析等各环节已实现了自动化,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并不受风雨洪水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监测的精确度。

从一日千里的“数字黄河”到一步百米的“模型黄河”,再到气势磅礴的“原型黄河”,一天之中跨越“三条黄河”,折射出强烈的现代水利气息。“三条黄河”科学构想和创新令人感慨。信息化,正在加速黄河治理开发的现代化。“三条黄河”,三位一体,互为作用,成为我国水利现代化的一个缩影,也是现代水利的发展方向。

第五篇:学习考察报告

常州徐州合肥襄阳四地学习考察报告

7月9日至14日,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发改委、市商务局等单位一行8人,围绕“开放强市产业立市”这个主题,赴江苏常州、徐州,安徽合肥,湖北襄阳等地学习考察,通过进园区、进工厂,看项目、看现场,听情况、听介绍,深入了解四地在对外开放、产业发展方面的重大成就、主要做法与先进经验,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外地的做法、成效和经验,对常德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开放高地、发展宝地,是我们此行感受的深刻印象

这次苏皖鄂之行,四个地市对外开放的广度、产业发展的高度、城乡建设的亮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概括起来主要是六个字:高、大、强、好、优、美。

1、四地之“高”——发展定位起点高。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常州、徐州、合肥、襄阳四地坚持国际视野、现代理念、长远眼光,在发展定位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常州市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等重大机遇,全力打造一城(建设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一中心(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一区(建设国内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徐州市围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大力推进“一中心”(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一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一高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合肥市立足丰富的科教资源,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定位,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产业创新中心。襄阳市按照“提升首位度、打造增长极、争当排头兵”的要求,着力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巩固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2、四地之“大”——项目建设力度大。四地在项目引进、项目推进、项目建设上,定期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进行实打实的调度、通报和考核,力度之大、气魄之大、成效之大,令人佩服和赞叹。常州市自2014年以来引进总投资过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11个,总投资过50亿元或5亿美元项目22个。徐州市把招商引资摆到发展生命线的高度,坚持主要领导挂帅,明确提出“三个第一”,即招商引资是全面转型的第一路径、工作考核的第一权重、锤炼干部的第一阵地。合肥市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摆在突出位置,推动格力、美的、海尔、长安汽车、京东方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该市“十二五”规上工业产值增量的70%、固定资产投资的60%、地方税收增量的50%,均来自招商引资企业。襄阳市在全市上下大力开展项目拉练活动,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对各县(市、区)和开发区重点项目开展巡回拉练、观摩评比,每次拉练“看新不看旧、看大不看小、看高不看低”,促进各地比学赶超抓招商、抓项目。2016年,襄阳市招商引资工业项目投资占比超过70%,引进投资过10亿元的产业项目54个,有18个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竣工投产。

3、四地之“强”——产业发展实力强。从总量来看,2016年常州、徐州、合肥、襄阳四地GDP分别达到5773亿元、5808亿元、6274亿元、3695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23万亿、1.4万亿、过万亿、7054亿元。从规模来看,四地支柱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常州持续推进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太阳能光伏、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碳材料等“十大产业链”建设,2016年“十大产业链”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6.5%,过百亿工业企业达到14家;徐州全力构建以6个优势产业为主体、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6+6”现代工业产业新体系,2016年过千亿产业达到8个;襄阳拥有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3个千亿产业。从质量来看,常州市大力实施“三位一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和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合肥市坚持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导向,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和新能源汽车4个产业基地为依托,力争到2020年打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产业等4个产值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品牌来看,常州是传统的工业明星城市,与苏州、无锡一起创造了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徐州享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美誉,拥有徐工集团、卡特彼勒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2016年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合肥是中国三大家电产业基地之一,家电“四大件”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襄阳全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目前整车生产企业达到4家,未来将达到100万辆的产能。

4、四地之“好”——基础设施平台好。规模经济的扩张,高平台的构筑,需要强有力的承载。从基础设施来看,四地均拥有铁路、公路、机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人流物流十分便捷。常州市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纵贯其中,与上海、南京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实现半小时通达;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合肥在高铁时代实现崛起,“米”字形高铁已具雏形;襄阳自古是交通要地,呼南高铁、郑渝高铁、福银高铁在这里交汇。从产业园区来看,四地均拥有2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多迈过千亿级门槛,省级园区实现县域全覆盖。从开放平台来看,四地均大力发展航空、水运、陆路口岸,开通国际货运班列,并依托“互联网+”,大力建设电子口岸、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平台,襄阳还被纳入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范围。

5、四地之“优”——经济发展环境优。四地都高度重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努力打造公平公正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常州、徐州大力推行“3550”改革,即全面推行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的改革目标。同时,建立“不见面审批(服务)”体系,具体路径是“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主要流程是“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全程公开、快递送达、网端推送、无偿代办”,力争实现80%的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1+3+5”政策,“1”是扶持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3”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5”是工业政策、农业政策、服务业政策、自主创新政策、文化政策。这个政策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四个转变”:由事后为主向事中事前介入为主转变,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由无偿使用为主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由直补企业为向创造外部环境转变。

6、四地之“美”——产城共生共融美。行走在苏皖鄂的四地市,所到之处的工业园区给我们的印象,早已不是几栋孤零零的厂房矗立在那里,到了晚上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而是园区与城区融为一体,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成为生产方便、生活丰富、生态优美“三生协调”的现代化新城区。比如常州市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002年4月在高新区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目前常州市委市政府等一批党政机关搬迁于此,高铁站、飞机场坐落区内,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构筑形成新的城市商圈,5A级景区环球恐龙城成为四面八方游客的好出处,园区成为常州中心城区经济活跃、产业发达、商业繁荣、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产业新城。

二、解放思想、重在实干,是我们应该借鉴的成功经验

四地的成功实践可圈可点,成功经验弥足珍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成功源于思想的解放。分析常德与四地的差距,表面上看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四地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思想的解放、眼光的长远、思路的开阔,抓开放、促发展的思维超前、措施超常。常州市依托地处长三角的优势,夺开放之先机,以开放促发展,接轨上海、主攻欧美、强化日韩,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本动民营经济上台阶、上水平。徐州市为拓展对外对内双向开放新空间,对接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集中力量、集聚要素、集成政策,全力推进十大开放平台建设。襄阳市虽地处内陆,但不以内陆者自居,不安于现状,不封闭僵化,站在全省全国的大格局视野下谋发展,争取到了当前对外开放的最高平台——自贸区,一下子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使襄阳成功挺进内陆开放的前沿行列。

2、成功源于长期的坚持。长期以来,四地在发展的战略取向上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业发展,各级领导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把主要精力用于抓开放、抓招商、抓项目、抓发展,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向产业发展倾斜。常州市在土地资源日益趋紧的情况下,2014—2016年连续三年不向房地产开发项目供地,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基础建设项目需求。2006年合肥市出台了促进新型工业化政策,这是该市产业发展政策诞生的元年,之后10多年,该市根据发展变化情况,一直不间断地对产业发展政策推陈出新,加以完善,最终构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1+3+5”产业政策体系。徐州市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指导思想,聚焦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加速构建“6+6”先进制造业、“333”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成功源于创新的精神。四地的成功经验还在于他们具有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常州市本是一个旅游资源不丰富的地方,但他们靠创新创意与科学策划,走出了一条“资源创造型”发展新路,打造出“无中生有”恐龙城、“小题大做”天目湖、“点土成金”古淹城、“借题发挥”大佛塔、“虚实结合”嬉戏谷等一批极具创意精神的知名景区。常州环球恐龙城目前是国家5A级景区,2016年接待游客超过85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在全亚洲数千家主题公园中排名第4位。合肥市在招商引资、产业扶持政策上,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给土地,而是采取产业基金模式,实现“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当年为了引进京东方这个战略投资者,在175亿元的巨额投资中,合肥市政府承诺给予90亿元的保底。在资本市场京东方增发了120亿元,合肥市5家国资企业通过产业基金认购了60亿元。之初合肥市政府以2.4元价格购进的京东方股票,政府不仅没有亏本,而且赚得盆满钵满。徐州市宕口公园是在一处废弃的采矿旧址上就地取材、变废为宝,通过“恢复生态、覆绿留景、凝炼文化”建设而成。整个工程建设投入5000多万,每年管护经费仅20多万元,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收益,原来千疮百孔的荒山如今成了游客和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成为生态修复治理和发展工业旅游的典范。

4、成功源于务实的作风。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徐州人自己说,我们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这个中心城市不是上级封的,也不是自己吹的,而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靠的是实力、靠的是实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徐州市中心城区商品房购买者有三分之一是外地人,购物消费量有40%左右来自外地,三甲医院住院与周边7个地市实现同步报销。常州市连续4年围绕重大项目这个主题,每年赋予新的不同内涵,先后组织开展了“重大项目突破年”“重大项目深化年”、“重大项目推进年”和“重大项目提升年”活动,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取得显著成效。合肥市支持企业创新和抓重大项目的措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进合肥市委市政府办公楼一楼大厅,入眼所见,一是摆放和展示的江淮汽车厂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二是重大项目的任务完成进度展示牌。襄阳市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项目拉练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全程参与,坚持“三个不看”,亿元以下项目不看,基础设施类项目不看,实物投资量低于当年投资计划50%的项目不看,紧盯产业转型升级,“比”出建设新气场,“逼”出发展新速度。

三、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

学先进,重要的是学精神、学思路、学作风、学胆略。站在新的起点,面临新的形势,开放是强市之路,产业是立市之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是贯彻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决策的具体行动,是针对常德当前发展实际、着眼常德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全市上下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完善的政策、更加坚实的平台、更加优良的环境,真正实现开放强市产业立市。

1、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抓发展。视野开阔,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必须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以思想的大解放引领大开放、大发展。一是脑子要清醒。要正视自身现状,摒弃小富即安、小成即满、小过自谅等传统思想,坚决打破“视野障碍”、坚决扫除“视野盲区”,把常德放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中去考量,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切实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发展水平。二是路子要坚定。开放的步子是闯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发达地区之所以对外开放程度高,就是因为善于探索创新、敢于先行先试、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常德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必须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在紧密结合国家深化改革最新举措、扩大开放最新政策的基础上,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探索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新路子。三是步子要坚实。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要落实在实打实的行动上来,落脚到实打实的项目上来。要以最大的决心和诚意引进战略投资者,全面抓招商、全员抓招商、全力抓招商,强化责任,创新方法,力争在重大项目引进上实现突破。

2、以更加务实的理念谋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五大发展新理念,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推动新发展、实现新转变。落脚到产业发展上,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质量效益要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是关键。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高端产业体系,打造现代产业高地。二是坚持集群集聚。全面撒网不如重点培养。要积极对接全省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大力发展烟草、装备制造、食品等优势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更多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配套项目落户常德,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三是坚持产城融合。产业发展离不开城市载体,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要加快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等工业园区向现代化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发挥城市对产业的承载作用、产业对城市的支撑作用,推动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兴产。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常德深厚的农业基础、丰富的旅游资源,立足烟草、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继续放大资源集聚效应,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3、以更加完善的政策促发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扶持。针对常德现状,重点要完善四类政策。一是产业发展类政策。要准确把握国家宏观产业政策要求,认真研究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结合常德实际情况,修订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特别是要借鉴合肥等地发展产业的政策,抓紧出台产业基金管理政策,进一步加大降费减负力度,助推实体经济发展。二是招商引资类政策。要在政策允许和法定权限范围内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加大税费减免、要素保障、资金奖励等方面力度,并认真兑现各类合同、协议、承诺,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增强政策吸引力。三是项目推进类政策。学习借鉴襄阳、徐州等地经验,在项目推进上动真格、实打实,不搞数字游戏、文字游戏,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定期考核制度,看现场、看进度、看实效,真正建立起唯项目是举、用项目说话的政策导向。四是人才引进类政策。合肥市清华启迪科技城项目,就是引进清华高层次人才的成果。要大力完善人才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成长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就业、就学、住房等方面配套政策,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4、以更加坚实的平台求发展。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一是夯实产业园区平台。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和主阵地。要更加充分地用好常德经开区和常德高新区两块国家级金字招牌,注重整合各区县(市)工业园区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园中园、特色园,避免过度的同质化竞争,实现各园区之间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二是夯实开放口岸平台。按照“统筹谋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构建我市“四港一中心”的水陆空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当前重点是要抓好盐关水运口岸、桃花源航空口岸的建设,适时申报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尽快启动常德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三是夯实科技创新平台。要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搭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研发平台和众创载体等创新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对接、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产业技术,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级工程中心、研发中心、标准中心、检测中心、计量中心等落户常德,推动常德成为科技创新的洼地。四是夯实基础设施平台。重点是交通设施。要加快推进黔张常高铁、长益常高铁、常岳九铁路、宜常高铁等建设,全面推进沅澧快速干线和沅江隧道建设,进一步畅通城市内外交通网络,全力构建现代化、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5、以更加优良的环境保发展。环境就是生产力。好的环境,能够产生“磁场”效应、“洼地”效应;没有好的环境,再多的优势也会丧失,再好的机遇也会错过。一是打造亲商重商的人文环境。把环境营造从“物”的层面提高到“人”的层面,在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文明素养上多做功课,在全社会形成亲商重商的浓厚氛围,创造引得来、留得住、有奔头的投资环境。二是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抓手,认真落实“放管服”的各项工作,不断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推广在线服务、网上审批,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企业活力的“加法”。三是打造规范文明的执法环境。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程序,强力整治经济发展环境“顽疾”,为企业和市场主体多一点“放水养鱼”,少一点“杀鸡取卵”,确保市场公平竞争,让市场活力充分涌流。

下载瑞士学习考察报告(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瑞士学习考察报告(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考察报告

    学习考察报告201-年-月-日,我们某某县20名学员从县城出发,去西安坐动车奔赴北京,参加由全市组织举办的“--市家长学校负责人暨家庭教育指导师第一期培训”活动。20日上午在北京......

    学习考察报告

    **银行学习考察报告2012年2月13日至2月17日,按照行内安排由我带队,*>*>*、一行五人赴**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学习考察。通过现场和**领导和客户经理交谈、实地考察等方式的工作交......

    学习考察报告

    赴浙江嘉兴电厂学习考察报告 2004年5月10至5月12日赴浙江嘉兴电厂二期输煤专业学习考察。本次学习考察的主要内容是该厂二期工程输煤系统调试的开展和进行过程。 浙江嘉兴电......

    学习考察报告

    赴吉林学习考察报告 一、前言 随着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及服务水平日益受到重视。为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信息化建......

    学习考察报告

    安阳骨干教师学习之旅的考察报告 安阳市内黄县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市骨干教师的培训,又很幸运的在郭老师的安排下,在安阳几所名校进行参观并学习,听了几位校长介绍关于学校办学理......

    学习考察报告

    赴上海、北京、哈尔滨学习考察报告 3月21日—29日,**********组织*******有关单位12人赴上海、北京、哈尔滨考察了牧草种植、收获机械等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

    学习考察报告

    赴滇闽浙苏学习考察报告 一、七市旅游业发展情况 学习考察的七个市有发展较早的旅游大市,也有后来居上的“旅游新秀”;有文化旅游发展的先进市,又有生态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市。......

    学习考察报告

    实践基地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先进地区实践基地建设的先进经验,2015年11月3日-11月7日,我中心参加了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践教育分会主办,江苏省常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