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光曲读后感400字
月光曲读后感400字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月光曲》.文章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为穷鞋匠兄妹弹琴,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在我第一遍读的时候,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著名钢琴家贝多芬先生要给穷鞋匠兄妹弹琴?我就仔仔细细地读了几遍,终于知道了答案.贝多芬从兄妹俩的对话中,被盲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和热爱音乐、执著追求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贝多芬发现盲姑娘很会体贴人,关心人,当她提出自己想听一遍贝多芬亲手弹的曲子时,哥哥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盲姑娘听了就立刻安慰哥哥:“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谁不想拥有一张贝多芬的音乐入场卷呢?热爱音乐的盲姑娘更是如此.我非常佩服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他写的第九自然段运用了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方法,仿佛让读者听到了这首又舒缓又动听的乐曲.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鞋匠兄妹俩带来了一片温暖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的艺术感受,也给自己的艺术生涯添加了辉煌、璀璨的一笔.音乐是一盏明灯,照亮了盲姑娘的心灵;音乐是一副良药,治好了盲姑娘的眼睛;音乐是一个上帝,它塑造了一个美好的灵魂;音乐是一个开心果,让盲姑娘忘记了烦恼,得到了快乐……音乐啊!你是崇高的,快乐的,善良的!
第二篇:月光曲说课稿
《月光曲》说课稿 小河中心学校
张
丽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选自语文注提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极富感染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艺术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乐曲的意境。
教学难点:根据乐曲的旋律,了解乐曲的内容,引导学生感悟“美好乐曲的产生不
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场,我认真地分析、研究,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能力,有机地把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倒叙教学法、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糅合,展开了本课的教学。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设计:
(一)调动情感,激发兴趣。
这篇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历较远,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亲密接触故事内容,而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来看故事呢?我想:有效地搭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对我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上课初始,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闯关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的片断,并展示一句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显示各关内容:
1、请你根据乐曲和这一句话,猜一个人,说出曲名。
2、你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贝多芬吗?(他的生平,或他的著名作品,或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谈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学生肯定会积极踊跃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轻松地让学生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他善良且富有同情心,他愿意用音乐为穷苦人造福;同时他还是个意志顽强的人,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还能创作出那么震撼人心的巨作,这些作品曾经使许多人振奋精神,鼓舞人们在逆境中扬起生活的勇气。正因为认识的深入,学生在贝多芬高尚情操的熏陶下,个人情感的调动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此时教师再相机提问:你知道这么优美的《月光曲》,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以此揭题,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了很自然的铺垫。
(二)再现情境,诵读内化。
这篇文章是写《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的,可是哪一段是具体描写月光曲的呢?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到第九自然段。在具体学习课文时我采用了倒叙教学法,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这一段的重点是了解《月光曲》的旋律,感受曲子的意境,可是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乐曲的琴声、节奏、旋律等,学生仅凭皮鞋匠兄妹俩听到琴声而产生联想的句子来了解乐曲,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为此,在教学重点段时我采用了以读促讲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地品读皮鞋匠兄妹产生联想的段落,然后点学生示范读,读后相互评议(主要从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展开),评议后再试读。在反复多次的朗读后我再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一段文字的感受,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美。“兄妹俩是根据什么想象出这样美好的画面呢?”“是根据贝多芬弹奏的曲子的琴声来想象的。”“这琴声有什么特点?”“应该是有慢有快,有高有低,还应该有轻有重。”“这其实就是曲子的旋律呀!那么这首曲子的旋律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说得出吗?
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现“月亮升起,波光粼粼”“月亮升高,卷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的动画,并配上相应的三个片断的乐曲,组织学生细致观察、讨论,分别引导学生概括出乐曲三个片断的特点:柔和舒缓、有力、高昂激越。教师播放课件引着孩子们欣赏、想象、感悟;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配乐表达乐曲的意境:一望无际的大海在夜晚显得格外宁静,一轮皎洁的明月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缓缓地升起,月亮姑娘把银光一点点铺在海面上,霎时间,月亮越升越高,银光铺满海面,银色的大海显得无比壮观,月亮在缕缕轻纱似的云彩里穿行。突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雪白的浪花不断地朝岸边涌来,此时的大海完全没有了先前的温柔,到处是波涛汹涌……
最后请他们轻声跟着老师伴随画面、音乐有感情地诵读,因为前面有了感情朗读的基础,所以有相当的学生已经能够轻松地背诵这段文字了。
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为孩子们搭建学习的桥梁,以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通过各种方式的感情朗读引导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乐曲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感悟到乐曲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轻松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不经意间也教会了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的方法,使学生的积累、感悟逐渐内化。
(三)引导探究,情感升华。
如此优美的乐曲,贝多芬创作的灵感是什么呢?肯定有学生说是因为当时的环境(蜡烛吹灭了,清幽的月光照进小屋,屋里显得宁静、明亮、美好。)使得贝多芬产生了灵感,创作出这首曲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这首曲子的节奏、旋律会有如此明显的三个片断的变化呢,这三个片断的旋律跟什么有关呢?”我意味深长地提出这个疑问,并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全文,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展开探究。故事的起因是贝多芬到莱茵河畔的小镇上演出,一天夜里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的心情轻松平静,这正如第一乐段的轻松舒缓;而后当贝多芬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乐曲以及兄妹俩的谈话内容时,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对盲姑娘兄妹的同情之心,继而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琴,当时的心情无疑有些激动,这正象第二乐段旋律渐强有力;一曲完了,盲姑娘居然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因为能在这样的小镇上遇到盲姑娘这样的知音而更显激动,因此思如泉涌,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即兴创作《月光曲》,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进入高潮。
这样细细分析,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原来《月光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盲姑娘,贝多芬是为遇到盲姑娘这样热爱音乐、深知音乐的知音而创作此曲的,文章借助穷鞋匠的想象来表达了蕴含在《月光曲》中贝多芬的内心的情感变化。自然而然地,难点就轻松地突破了。“那么《月光曲》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我感受到了贝多芬的善良和伟大,善良表现在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伟大表现在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我觉得他的人格很高尚,很让人敬佩!”“如果贝多芬没有对盲姑娘那种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他肯定创作不出《月光曲》。”此刻,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知、明理、悟情、抒怀,在贝多芬美好情感的熏陶下,自己的情感也得以升华。
(四)拓展创作,展现个性。
为了使课外学习成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特意设计了一项课后选择练习:请你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光曲》的来历,着重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写(你可以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或贝多芬,或盲姑娘甚至是皮鞋匠)。届时将选录优秀的作品进入班级的版报、网站,予以奖励。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参与了此项活动,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的选择学习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个性色彩!
第三篇: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c)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 重点、难点:
1、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四:教具准备: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1、认读词语,指导写字
2、师:《月光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贝多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关于这首曲子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一遍,想一想:这个故事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随机板书:贝多芬、走近茅屋、弹奏一曲、即兴创作)(三、)谈话激趣:
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穷苦人盲姑娘弹奏,弹了一曲,又弹一曲《月光曲》。我们知道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那么是怎样的情境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名曲的呢?(四、)教学3——8自然段。
1、请默看3——8自然段,拿笔,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或者哪些标点符号读懂了什么?在有关句子、词语、标点符号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抽生汇报,并及时指导感情朗读。
生:我从姑娘说的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该多好啊!”知道盲姑娘是多么喜爱音乐,多么想去听音乐会呀!
师:你体会得好。那么,你能不能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迫切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抽读、齐读)生:我还从皮鞋匠说的话中的两个“太”字,读懂了皮鞋匠很爱妹妹,但他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心里难过。
师:体会得好!他当时的心里只是一些难过吗? 生:不是的,是很难过。
师:对,很难过。难过得……(师指自己的心)生:心里很痛。
师:对,皮鞋匠当时心里隐隐作痛。那么怎样读这句才能表现出皮鞋匠买不起入场券时心里隐隐痛楚呢?
(指导读好皮鞋匠的话)
生:我还从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知道盲姑娘也很爱哥哥,她很懂事。
师:你体会得好!看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1:我还从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看出贝多芬很同情穷兄妹俩,他是一个大音乐家,但他不拿架子,却还那样热情地要为盲姑娘弹奏。
生2:我还从六自然段中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知道盲姑娘发现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本人的时候,她很惊喜,有些不相信。生3:我要补充。从这里的两个“!”可以看出盲姑娘确实很激动,她赞美贝多芬的钢琴弹得好。师:只是好吗?
众生:不只是好,是特别好。师:从哪个词语能看出?
生1:从“纯熟”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钢琴弹得特别好,他弹琴的技术很高超,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生2:我要补充,我认为当时盲姑娘惊喜的原因是她认为此人肯定是贝多芬本人,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曲子弹得这样纯熟,如果是其他人的话,就不一定弹得这样好。师:盲姑娘可是看不见的呀!她凭什么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生: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用心去感受音乐,她懂音乐,她知道只有创作乐曲的本人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所以她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师:你们体会得都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赞美、惊喜表现出来呢?
师:同学们,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作何反应? 众生:贝多芬没有回答。
师:他怎么不回答?他当时怎么想的?
生1:我认为他不回答的原因是他不想张扬自己,他当时可能在想,还是不回答盲姑娘吧,她喜爱音乐,我就再给她弹一曲吧!
生2:我认为贝多芬当时听了盲姑娘的话也很激动,他来不及回答,当时他很惊讶:啊,在这个偏僻的地方,竟然有人这么懂音乐,这个盲姑娘不简单呀!
师:你们真会想象,会体会。同学们,贝多芬发现盲姑娘很懂音乐,你们想,“我”懂音乐,她懂音乐,这叫什么? 众生:这叫“知音”!
师:对,这叫“知音”。大家都知道知音难觅呀!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竟然找到一个知音,而这个知音是正常人吗?
生:不是的,她是残疾人,是盲人。
师:对,这个知音不是正常人,是一个才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呀!贝多芬此时的心里能不激动吗?所以他问盲姑娘……
生齐答:“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出示插图)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吹起了茅屋里破旧的窗帘。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你们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图上的情景描述出来吗?
生:我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美丽。这时,贝多芬不由弹起了琴键,穷兄妹俩听得是那样认真。师:文中是怎样描写图上的内容的? 生:文中第八自然段描写图上的内容。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轻轻地、美美的读第八自然段吧,让我们细细地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八自然段的内容)
(五)教学9——10自然段内容。(《月光曲》响起)
d)
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什么?
生:我听见音乐开始很慢,接着逐渐快起来,最后又快又强。
e)
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找一找,找出来画上“﹏﹏”。
f)
抽生回答所勾的句子,师随机出示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出示选择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请选出合理的答案,并说出理由。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3)抽生选择。
生:我选择a。因为月亮开始升起,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应该是舒缓的;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在月光的照耀下飘动着,音乐应该是明快的;最后,风起浪涌,月光下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应该是高昂激越的。
(4)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月光曲》,看看曲调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样。(放音乐)
(5)把眼睛睁开,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这么美的乐曲,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呢?
(6)试读、抽读、范读、再抽读、配乐读。
(六)布置作业
板书:
贝多芬
10、月光曲 走近茅屋
弹奏一曲
有才华、有爱心 即兴创作
第四篇:月光曲说课稿
《月光曲》第一课时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月光曲》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二、说学情
情感体会方面,学生通过《伯牙绝弦》的学习,初步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但对音乐艺术感受尚浅。内容理解方面,学生有一定的概括理解能力,但提取信息,抓取重点,有效质疑方面仍有欠缺,在本课学习中可侧重于信息提取及质疑解疑的训练。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情和教学课时,将教学目标细致化,明确化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我设计的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会写本课8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生词“幽静、纯熟、清幽、陶醉、苏醒、霎时间、微波粼粼”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提取信息,质疑解疑,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掌握以关键句解疑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体会分析,了解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及贝多芬为穷兄妹弹琴的心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凸显,有针对性地突破,是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所以我设计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掌握以关键句解疑的学习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体会分析,了解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及贝多芬为穷兄妹弹琴的心境。
五、说教法学法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阅读能力的要求,我采用了讨论法、信息提取法,质疑解疑法进行教学。
学法方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主要采用的是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阐述,把要学习的知识按照其学科的内在逻辑分解为若干部分,使学习由浅入深,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的关键是程序的制定,他提出了制定程序的五个原则:小步子,自定步调,积极反应,及时强化(反馈),低错误率。因此我的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提取信息。(直观信息,如这是一首曲子,表现的主题是月光。隐藏信息,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所作。)
(2)结合课后资料袋,补充介绍贝多芬。
2、结合文意理解本课生词。(解词能力训练及学生语言表达习惯培养。)理论依据:于永正先生五重教学法中重习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的最大成功。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
3、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提取,课题信息提取的延伸与运用。)
5、快速浏览课文第2至10自然段。读了这一段说一说你有哪些疑问?(质疑能力的训练,从课文内容及作者写作手法等方面质疑,以抓取文章重点。)理论依据:新课标中对高年级阅读提出,“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相关材料”,“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6、回答第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探讨解疑方法。(找出关键语句,细化质疑,分析体会,整理归总。)
7、出示“解疑过程表格”,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以致用,按方法解疑。理论依据:(1)于永正先生五重教学法中重迁移,在教学中,要边学边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而福特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教”;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用”字。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知识就成了死的了。(2)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况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8、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明确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七、说板书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有力的辅助,清晰明确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第五篇:《月光曲》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执教人 :江西省教研专家 徐承芸
课前谈话:
徐老师向你们提三个问题,你们也向老师提三个问题,让我们互相了解了解,让我们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更开心,好吗?
徐老师向学生提问:
你来自哪所学校?哪个班?班上有多少个学生?今天来了几个? 于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徐老师是属老鼠的,特别喜欢吃美食。你能告诉我于都有哪些美食吗? 学生向老师提问:
生1:南昌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生2:南昌有什么美食?
生3:徐老师,你做调研时去过哪些地方?
一、音乐导入,了解贝多芬
师:徐老师这次到于都来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音乐。你们喜欢听音乐吗?
生高兴地喊:喜欢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这首曲子,想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吗?第二个问题:这首曲子的作曲者是谁?第三个问题:这首曲子你听后你感觉它告诉了你什么?闭上眼睛,一直闭着,一直到音乐结束。(播放曲子)
生闭眼听音乐。
师:睁开眼睛,谁能回答刚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生:这首曲子可能是《命运》
师:你很谦虚。它就是叫《命运》,又叫《命运交响曲》。祝贺你答对了,谢谢你!请坐。第二个问题
生: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贝多芬。
师:你真棒!知道他是哪个国家的作曲家吗? 生:德国
师:很好。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又叫《命运》。第三个问题,听音乐,你只要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就行了。
生1:我感觉这首音乐有时非常高昂,有时非常低,让我的心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师:他表述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述得很清楚。说明他用心地听了。生2:这首交响乐曲高低起伏。我感觉到了人生的命运非常坎坷。师:真棒!我发现你有做音乐家的潜质呢!
师:刚才我提了三个问题。几位同学也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你们发现了吗,徐老师没有重复的问题,而你们都回答得很好。说明我们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会了听人讲话。老师同时提出了三个问题,你们听完曲子还能记得,而且逐一回答。待会儿我们上课就这样做好不好?徐老师有的时候会连续提几个问题,需要你回答几个问题,好不好?
师:这首曲子的确是《命运交响曲》。这首曲子向我们阐释了作曲家贝多芬坎坷的命运。同学们昨天都预习了《月光曲》。我想你们对贝多芬也应该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了解的贝多芬?
生1: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他创作了9首交响曲。
师:真棒!书上都没有。你还找了资料。真了不起,课前做了充分地准备。还有补充吗?说了的我们不说。
生2:贝多芬从小接受父亲的训练。28岁时听力有些减弱,50岁时双耳失聪。师:很好,但是这位同学在说这些话时出现了一点点小问题。你们听出来没有? 生:她说二十八岁时,听力减弱.师:嗯,没错啊!这里她说对了呢!老师把我的想法告诉你们好吗?贝多芬从小接受父亲的训练,然后接下来就是说他二十八岁听力减弱,那似乎,他听力减弱是他父亲训练导致的,是这样子说吗?是不是有这种感觉,那你说应该怎么说呢,贝多芬是一位很有天赋的音乐家,他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从小就接受父亲的熏陶教育,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音乐家,可惜的是,你要有转折吧!对不对?他有着音乐天赋,可惜的是,他二十八岁开始听力减弱,中年五十岁双耳失聪。听明白了没有我们说话条理要清楚逻辑要清楚。作为一个大音乐家,双耳失聪,这对贝多芬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是,贝多芬没有沉沦,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你们谁知道?
生: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师:很好,你真棒!这句名言在学课文的过程中老师还会谈到。说到命运的坎坷,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和命运抗争的决心,所以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交响曲就体现了贝多芬和命运抗争的决心和力量。你们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那么老师就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给大家,希望让孩子们在课前对贝多芬有所了解。7.今天我们要学习贝多芬的一个故事。(课件出示贝多芬的头像和资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叫什么?
生:月光曲
8.师:班上哪个同学的字写得最漂亮?我请他帮我写个课题。生上台板书课题。师纠正“曲”的笔顺。9.生齐读课题。
师:这个课题还是一首曲子的名字。请同学们翻开书,看到26课,看下面的注释,《月光曲》又叫什么?
二、听写生字,检查预习
一名学生上台写,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听写:
谱写
蜡烛
盲姑娘
琴键
记录
陌生
波光粼粼
1.边听写老师边强调:高年级的学生,书写要有一定的速度,书写要美观。听写时师适时表扬坐姿好的同学,纠正不正确的坐姿。
2.学生自己检查一遍。
3.集体订正,师强调“蜡烛”的“蜡”是虫字旁而不是火字旁,因为蜡烛最原始是从昆虫的身上提取的脂肪,所以“蜡烛”的“蜡”是虫字旁。说记住“盲”字的办法:眼睛死亡了。
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针对课文提问
1.师:谁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答)
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有一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用这句话来概括?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能把这段话概括成一句话吗? 生:课文主要写了《月光曲》的传说。
2.师:传说是指民间流传的故事。我们以前学过的民间故事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追日》、《愚公移山》。这些传说故事有些是真的,有些不一定是真的。但是传说故事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情感和美好的期待。
3.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一个传说故事。学习传说故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读懂文字。昨天同学们都预习过了课文。会读书的孩子首先要会提问。你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问题?
生1: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月光曲》?
师:这位同学,我想问问你;你还想给这篇课文取什么题目? 生:贝多芬弹琴。
师:谢谢你。会提问的孩子就是会读书的孩子。不过这个名字实在是不好听。这个问题等我们学完了课文让别的同学告诉你或你自己就会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
生2: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师:这个问题就能贯穿全文了。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能把这个传说故事讲出来了。还有什么问题?
生3: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穷人弹琴?
四、学习2——5自然段
1.师:课文中提到的穷兄妹两就是穷人是吗?老师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一个大音乐家,为什么会给穷兄妹俩弹琴呢?默读课文2至5自然段,这是贝多芬开始弹琴前的一些描述,想想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为穷兄妹俩弹琴。请你拿着笔在书上勾画出相关的句子,标出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可能还有第四个原因。你能读懂的原因最多就说明你读懂了文字。
读完了在书上做些批注。
2.生默读思考批注。师适时提示:我们要扣住文中的关键词,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3.学生反馈原因:按顺序找。第一个原因,生1:第三段„
师:待会一定让你回答。谁能在第二自然段里找到第一个原因?
生2:因为在一个茅屋里他发现有人在弹琴,而且还弹得这么好,这正是贝多芬写的曲子。这茅屋一般是比较穷的人住的,可是却弹着贝多芬的曲子,这就引起了贝多芬的好奇。
师:真好。在刚才你的回答里面你觉得哪一个词是关键词? 生1:断断续续
师:你找的是文章里的关键词 生2:好奇
师:他为什么好奇?
生1:住茅屋的人一般比较穷,为什么还有人会弹钢琴呢?
生2:住茅屋的人较穷,为什么还有心思弹琴,应该去赚钱才对。师:贝多芬为什么好奇?刚才一位同学在文中找到一个很关键的词 生:他听到弹出的琴声断断续续,说明那个弹琴的人弹得很不熟练。
师:嗯,贝多芬也奇怪了,弹得不熟练,断断续续的,而且最重要的让他感兴趣的是 生:弹的是他自己的曲子
师:是啊,他弹得还是我的曲子,贝多芬因为好奇。请同学们看到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了没有,写文章上下连贯。这就表现了上下连贯。正因为他听到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得又是他自己的曲子,所以贝多芬就靠近茅屋了。
师:第二个原因是什么?第三自然段里找一找 生:我从“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多好啊!”这句中感受到盲姑娘想听贝多芬弹琴的愿望十分强烈。
师:谢谢你。你找到了第二个原因。他听到茅屋里有个姑娘在说话。姑娘说的是什么呀?我们一起来读读姑娘说的话。
生齐读:一个姑娘说„„那该多好啊!
师:读得情真意切,果真和这位小姑娘说话的语气一样。但徐老师给你们指出一个小问题好不好?在这句话里面有几个感叹号?(2个)感叹号前有个什么字?(啊)这个字单独让你注音的话,它一定是“a”,没有错,但是放在一定的句子里,这个字有着神奇的本领。这个字它会变音呢!就像“一”字,你发现它会变音吗?比如“一个苹果”,不会读第一声“一个苹果”,又如“一往直前”。这个字的变音是由它后面那个字决定的。“一幅画”“一个人”„„这个“啊”字和“一”字一样会变声,而且不仅仅是变调。徐老师读给你们听一听。你们感受一下。(师边读边指出“啊”的不同读法)
生:读盲姑娘说的话。
师:贝多芬从盲姑娘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生1.: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师:他很开心。还有吗?
生2.从盲姑娘的话中听出了盲姑娘酷爱音乐。这种精神让贝多芬感动了。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
生:在第三段。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从这里看出姑娘为了不让哥哥增加负担,非常懂事。贝多芬听了非常感动。
师:从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听出这是一个贫穷的家庭。刚才那位男生在交流贝多芬的资料的时候说到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们请他再重复一遍,听到他的这句名言大家就会明白了。
那个男生读贝多芬说的一句名言:我的音乐只应该为穷人而弹,如果我做到了那该多么幸福啊!
师:贝多芬做到了这一点吗?他推门进去了,因为他也要寻找一种幸福。有第四个原因吗?贝多芬推门进去了,他看到了什么?
生:他在茅屋中看到了在微弱的烛光下„.前面有架钢琴,钢琴前有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师:那你觉得贝多芬为他们弹琴的第四个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贝多芬看到他们很穷,而盲姑娘又很想听到他弹琴。
4.师:贝多芬走进这个贫苦的家庭,让他觉得震惊的是这位酷爱音乐的姑娘竟然是个一味失明的姑娘,于是怜爱之心油然而生。从第二之第五自然段,贝多芬决定给盲姑娘弹琴。课文在描写的过程中有两个特点,发现没有?第一个特点是:层层递进。他为什么会靠近?靠近了为什么会推门?推门又看到了什么?这个故事就发展的扣人心弦了。这就是写故事的诀窍。第二个特点:因为这个故事有三个人物,作者写了三个人物的对话,而且每个人的语言都符合他的身份。我们一块来练习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5.师生合作分组分角色朗读。老师读旁白。你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老师不按照书里的顺序读,所以你们要特别注意听,想明白你们是什么角色。
6.总结学法
现在明白了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穷人弹琴了吗?奇怪的的是贝多芬不仅弹了一首曲子给他听,而且是弹了一首再弹了一首,这是为什么?(板书:再弹一首)我们学了2——5自然段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
找出相关段落。(2)读文字。(3)巧联想
7.记住我们读书不仅要用眼睛还要用脑子。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穷兄妹俩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2分钟
8.生汇报:说上一段话,用上“因为。。所以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能说上一段话吗?后面说的同学要和前面同学说的不一样,你至少要有一个亮点。
生1:因为盲姑娘有善解人意的心地,在贫困的生活中仍然酷爱音乐,并认出了贝多芬。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十分感动,于是产生了弹第二首的想法,创作的激情也油然而生。
师:谢谢!你刚才给我一种感受是因为贝多芬找到了知音,因此他弹了一曲又弹一曲。生2:因为贝多芬弹第一首的时候,盲姑娘就听出了是贝多芬。他想盲姑娘那么爱音乐,那么懂音乐,那么有音乐素养,所以他想再弹一首给她听。
师:他从盲姑娘的话中感受到这是一个不一般的姑娘。他爱才心切,对吗?所以他要再弹一首。
生3:“„„弹得多成熟啊!”从她的话感受到她对音乐的痴迷。
师:这位同学用了一个很精道的词:痴迷。我们一起来读读盲姑娘说的这句话。注意这里几个“啊”的读音。(师指导)注意激动的语言。(生齐读)
师: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粉丝)。盲姑娘听过贝多芬弹琴吗?见过贝多芬吗?(没有)。盲姑娘能自己练贝多芬的曲子,还是个盲人。这一次她听到贝多芬弹曲子竟然能发现这就是贝多芬,神奇不神奇?这种神奇的力量来自于哪里?
生1:她对音乐的痴迷,如痴如醉。生2:她对音乐的热爱。
师:对了,还有她对贝多芬音乐风格的了解。
五、学习第九段,体会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法
1.有了一位这样的好姑娘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还有什么原因给他创作的灵感? 2.举手的同学全部站起来齐读出描写月光的句子。
3.师评:他们读对了,但读得不够好,没有把清幽的月光读出来。能读出清幽的月光的同学请站起来读。
4.他们读出这种意境了吗?全班一起读
5.贝多芬就在此时此景有了创作的欲望,于是贝多芬按起了琴键。(播放《月光曲》)6.生伴着音乐读飘出来的文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7.师评:读得不错,给你们80分。为什么才80分呢?徐老师给你们提个小意见,你们刚才读的时候没有注意到逗号、句号的停顿。因为逗号、句号的停顿不一样。句号停顿的时间稍稍长一点,逗号停顿的时间稍稍短一点。教你们一个很好方法:读到有逗号的地方时在心里默数一下,句号心里默数两下。这样读出来的停顿就不一样了。但不能数出声音来哦,不然就不好听了。稍稍控制一下,再来。
8.再伴乐齐读。
9.老师听得入迷了。这段文字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第9自然段)
10.看到第9自然段,老师要教你们一个新的知识,这一段文字有描写实景的句子,也有描写联想的句子。这两种句子你能区分吗?
11.指名汇报写实景的句子。
12.那“
” 这一大部分都是写联想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3.生汇报
生1:„生2:琴声带给兄妹俩无穷的遐想,还衬托出贝多芬高超的、纯熟的弹琴技术,反衬出《月光曲》感人的故事。
生3:从“月亮升起到„”体现出这时候的琴声低沉而又缓慢。从“„”可以看出月光曲声音越来越高昂,节奏非常快。
14.师小结:这位同学把这段描写联想的句子给我们进行了分析,当声音想起的时候,作者写出的句子和乐曲的节奏是有关系的。这种写法在我们高年段的课文中会出现,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需要练习这种写法。这种写法叫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一、不会使文字枯燥乏味。
二、可以衬托贝多芬的曲子美妙。建议利用一节课听曲子写意境,训练这种写法。
六、解决最后一个问题:题目为什么叫《月光曲》。小结全文 教学赏析: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二、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
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