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华《围城》读书笔记
海则滩九年制学校
《围城》读书笔记
海则滩九年制学校 刘华
《围城》是我认为我有史以来度的最快的一本书了。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很鲜明,主人公方鸿渐的一些经历和我颇有相似之处。
我一开始,只是把这书当作一本普通的小说来看的,只是为了图个乐子,也并没想写什么读后感。于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气地读到了本书的200多页(全书共有335页)。这时,我十分纳闷——我一般读小说,200多页会读上近半个月。于是,我诧异地顿了顿,把书合了起来。
这时,我看到了本书的题目——《围城》。我惊呆了。当时,我凭题目感觉《围城》这本书应是写一些抗战时期的事情——“围城”吗!即八路军把日本鬼子围在一座孤城里无路可逃,被迫投降一类的事。但是,内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对不上号。它倒是讲了一个上海的青年,出国留学后骗来了个博士学位,回国时候和回国后发生的事情。
我不由得再次不信任地看了看书,并怀疑这书是否印错了,是不是误打误撞地把一个别的作家的什么别的著作给印过来了。但事实证明,书是对的,and I was wrong。我无奈,小憩后,继续看下去。
我这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书看到一半,就总想知道结尾。一番内心中的激战后,良心逐渐败下阵来,好奇心渐渐占了上风。以是余便翻经至其末,以观其后果。但,此“后果”使余大失所望——这书的末尾不是结尾,而是什么钱夫人写的“附录——记钱钟书与《围城》!” 我看了下去,还没看到一半,便猛地把书合上,万千的思绪戛然而止,学着赵辛楣骂孙柔嘉的架势嗔道:“Damn杨绛这个家伙,没事写这个干甚!这下可好,文章不用读了,内容不用捉摸了,我成受害者,冤大头了!” 但是,冤大头还是几乎一口气地把这本书读完了——它的内容太精彩了!从那次经历后,我终于明白了这大学生的平常生活和艳遇等事件与“围城”二字有什么关系。不过,在说“围城”二字之前,还是先来说说这本书,这对理解有好处。作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这书写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许正是这样,作者才写出了本书。其实,“围城”所讲述的正是主人公方鸿渐(即作者本人)身陷“围城”的情况。杨绛在写“钱钟书与《围城》”时,曾提到了“方鸿渐结婚后处境如身陷围城”。的确,方鸿渐在订婚前,甚至是婚前,和孙柔嘉的关系还算比较好(不能说是十分亲密——也许柔嘉说的没错,鸿渐根本就没真正爱过她)。但婚后二人动不动就吵嘴,甚至大打出手,柔嘉也开始吃了她以前说过不会吃的“陈醋”(即苏文纨与唐晓芙)。而且,用人李妈,柔嘉的Auntie,鸿渐家的两个弟媳和一些其他的人也唯恐天下不乱,帮他们添油加醋。但在最后的争吵后,二人都以深刻反省,他们虽不可能永远不吵嘴,但我衷心希望他们能够有所收敛,使身陷得状况好转一些。但我认为,主人公身陷围城的状态并不光单是这一点就造就了的,也不光单是这一点就造就得了的。
例如,在众人初到三闾大学时,才知道自己受到了校长高松年的“欺骗”,也许这个骗局不是高松年刻意设下的,但这也是身不由己。但,鸿渐认为,这是。而且,孙柔嘉也受到了那些“狗男生”的欺负。于是,我运用我超常的联想能力后,便想到了我自己。我小学时,我因学习成绩颇受大家的好评。但,升入初中后,这一切
海则滩九年制学校
只是“父母在夸孩子的假博士学位”罢了。于是,我整天担惊受怕,怕被别人耻笑。但,我的老师,家长对待我就像当时苏文纨对方鸿渐一样。不过,我的心里想着玩就像方鸿渐在想唐晓芙。我于是暗下决心:无论做每件事,都要像鸿渐最初对待唐晓芙一样对待它们。不知我是否做到了,也不知我是否能做到,但,然我立下了决心,就尽最大力来将它实现吧。我也知道,任何一件事中,都有一个“孙柔嘉”,不管“她”是好是坏,我们都要接受“她”。千万不要与“她”合不来,过不去,否则,下场是会很惨的。另外,我身边还有一点像小说里面的,就是绯闻闹得很厉害。这一点是我要“批斗”的。
第二篇:《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读书笔记15篇
《围城》读书笔记1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以幽默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常以平易的笔触,在貌似嬉笔中予以淋漓尽致的嘲讽和描写,以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表现出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讽刺。钱钟书的笔调和鲁迅的截然不同。鲁迅用的是锋利无比的匕首,一触见血,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 钱钟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部没什么用,但像针炙似地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让人被刺得心服口服。鲁迅严肃地对待问题,钱钟书漫不经心地提出问题,但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的用心都是一样的。钱钟书通过诙谐,轻描淡写的笔调,把个个读过几本书所谓的知识分于的龌龊灵魂一一勾画出来并以机智的幽默、渊博的学识、辛辣的嘲讽,对当时社会种种丑恶的事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苏才女的一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为主线,写了以方鸿渐为主角的一批留学生的社交生活,以及他们几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钱钟书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中国社会的某一部分,某一些人,写这些人,我也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两足无毛动物的基本根性。 ”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正在此吧。
《围城》读书笔记2
职场上不乏“跳槽”现象。有这么一些人,从事某一工作久了后感到乏味,开始另谋高就,换了新的工作后又觉得不是想象中的那样。
因此总有些人频频跳槽,也难寻称心如意的工作。即便感到后悔,也不一定会有“再来一次”一次的机会。
《围城》读书笔记3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44年,1946年完成。这是他在困顿之中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年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
《围城》所包含的含义绝不是一般爱情小说所能比拟的。初看《围城》简介写到:“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刚开始看到这样的介绍,我猜想的《围城》应该是有着四合院一样的城池包围着的人们的生活,就是所谓围起来的城市。但实际上却截然不同,故事是围绕着方鸿渐这一主人公展开的。
我感觉在我看过的小说中,他是个“反面教材”。他的禁不住诱惑:在回国船上与鲍小姐谈情说爱,况且鲍小姐已有未婚夫;他的爱慕虚荣:为了博取岳父和父亲的满意而购买假的文凭欺骗老人家;他的懦弱无能:明知道苏小姐爱慕自己却又对她的表妹一见倾心……我觉得他并不优秀又缺少主见。
相同的,优秀的人是苏文纨,我同大部分人的观点一样,好奇苏文纨为什么会喜欢方鸿渐,而却看不到真正优秀的赵辛楣。
这种特别的人物设定应该是有特别的用意,虽然我还是不能领悟到。怀着半懂不懂的心思,我继续看完了《围城》。说实话,我不是很懂这本书,我也没有懂得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人,是什么样的一些人……相比起来,我更喜欢余华的《活着》,富贵的一生教会我们做人的机遇和道理,文章也通俗易懂。
又比如像《围城》里写鲍小姐的一段话: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人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刚开始会觉得,为什么一句简单的话要牵引这么多人,越到后面才越知道,笑的背后,其实是在讽刺鲍小姐的不学无术。
文中很多地方都是用这种讽刺的手法,作者宁愿浪费大量笔墨也要表达的亦是这种效果。读完这本书,我认为,做人应该有原则,应用正当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像方鸿渐那样,一味满足,努力的过程是快乐的。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是这样的,你的性格注定了你的人缘,注定了你的思想,注定了你以后的发展。
方鸿渐,他虽善良,但懦弱,缺乏原则,甚至可以说玩世不恭,也因此,使他深陷一层接一层的《围城》。所以,告诉自己,人只有不被束缚才可以自由地追寻梦。这本看似爱情小说实则充满人性化的《围城》读完以后,虽然不是很懂但收获颇多。
《围城》读书笔记4
第一次看《围城》,是两年前的事,听说这书有名,于是弄来翻翻,除了觉得作者爱用幽默有趣的比喻,其他印象不深。近日再读,越读越觉有味道,犹喜欢“导读”上一段文字,觉得说出了自已的感受,也是对《围城》最好的概括和定位:“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郑重说点,是本睿智的书,因为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时,你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于作者何以竟能做到这一步。”
印象中,好象有人说“《围城》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对于什么是小说,怎样才称得上是小说,我不敢至喙,但我记得古人曾说过“文无定法”,不知“文”是否包括小说在内?就算不包括,套在小说上,行是不行?被誉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变形记》开头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从不安的梦中醒来,发现自已在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看,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再往深一层想,也许这句许真的说对了,说《围城》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充满睿智的书更适合。小说,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但本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省视自已的灵魂。《围城》就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它象一面镜子,照镜的不是人,是一个个赤裸的灵魂,映出了人性的种种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罗万有,但至小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态。光停留在反映人生百态上面,也不失为一部很好的作品,但还不算是智慧的书。智慧的书,作者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视人生,穿透种种表象,直达人性和灵魂的深处,并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作展示,给人启迪。我真的很惊诧,惊诧于钱先生有这种洞若观火的本事,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态的观察,细腻和深刻得让人难以致信。
能看穿人性,洞察人情世态的,我想有二种人,一种是“市井之徒”,一生争名夺利,结交三教九流,在俗世这个大染缸里如鱼得水,“流氓皇帝”刘邦,“乞丐皇帝”朱元章,就是代表,这类人世故,圆滑,狡猾。还有一种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看透了人性、人生,但不随波流,冷眼旁观,独善其身。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入而不出”,这是一种生存的本领!后者是“出淤泥而不染”,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显然,钱钟书就是后者。正经因为钟先生“入而能出”,所以能站在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上,清醒而明晰的剖析人性的种种,解剖纷纭的世态,举重若轻,包罗万有,呈现一幅刻画人性的“清明上河图”。有些西方批评家说《围城》写了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也有中国批评家说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失败,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不救中国的主题。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钱中书似乎并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他更着力于嘲讽伪文化人的可笑、可怜和可耻,更多地是要写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窘迫和困境。而从更广阔的文化意义上来体认,《围城》更主要的是写“围城”困境,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的界限和时代的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
你看《围城》中,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种种细节,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正是在这些琐事中,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是那样生动,艳活和逼真。《红楼梦》描写的不也是一个钟鸣食之家的日常生活?可是它达到的艺术高度,却是旷古炼今。表现生活的真实,却又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真实,上升到人性和世态的层次和高度上,正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文中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着笔很少,所谓的历史容量,时代风云只是点到为止,一笔带过--这在某些人看来,是一种遗憾,甚至是病灶。我却觉得这正是本书的成功处,因为它不以特定社会下的典型人物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态为目的,换言之他反映出了带普遍性,而超越了时代的人性百态。我敢说,象方鸿渐的不学无术,董斜川的附庸风雅,曹元朗的庸俗无聊,褚慎明的欺世盗名,孙柔嘉的胸府心计,鲍小姐的轻浮肤浅,李梅亭的厚颜无耻,高松年的老谋心,这一类文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后还会有;至于“文化沙龙”的无聊,三闾路上的见闻逸事,学校里的人情世故,上海滩上的稻梁谋,大家庭内的口舌是非,无不这样真实,又这般深刻,更不有说将婚姻喻为围城的永恒命题。
所以我个人觉得《围城》比《官场显形记》《儒林外史》等讽刺遣责小说更进一步,就在于前者有固定的社会背景,离了这个社会背景,人物意义就大打折扣。我们今天再读这些小说,多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上,并不能作为一种智慧之书来看,更不能让人看了后有审视自已的逼切和共鸣感。据称《红楼梦》是第一本将女人当人的小说,能不能说,《围城》是一本专门针对和审视“人作为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性”的书?鲁迅的《阿Q》是从个人方面着手刻画“中国人的劣根性”,那么,能不能说《围城》就是从社会的角度表现人性的共同点?
《围城》常被看作关系婚姻问题,所谓“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冲进来”,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围城要表达的含义和内容与其是指婚姻,不如说是指人生!虽然故事从头就尾象是围绕着方渐鸿的婚姻展开,但钱先生其实是借方渐鸿的经历和其他人的小故事,表达了自已对人生的种种看法和理解,并以讽刺调侃的方式,让人在会心一笑时,有丝丝的苦涩。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读一次《围城》就象跟着方鸿渐游经一番,有了一次深刻的人生经历。《围城》中的文化讽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历史平台,而这正是钱锺书的着力点之一。一是以现代文化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如方鸿渐的父亲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荐的线装书中“中国人品性方正所以说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所以主张地是圆的”之类。二是嘲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丁,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如曹元朗摹仿“爱利恶德”(艾略特)《荒原》的《拚盘姘伴》诗,又如买办张先生式的洋泾滨。三是探讨对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诞,如方鸿渐在家乡中学演讲时所说的,“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又如三闾大学中的“导师制”。
但《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比如方鸿渐著名的克莱登大学假博士,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等等,又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陆子潇以国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赠书给自己等等,举不胜举。读者扪心自问,做过这些事的似乎不止这些人,有时也包括自己,就好像我们在阿Q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相貌特征一样。
钱钟书是一位大学者,可惜他的主要学术作品《谈艺录》和《管锥篇》我没看过,没办法全面领略他的学识和智慧,如果没有《围城》,我们从哪里领略大学者的这种智慧和风趣?这让我想到英国的培根,他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是一个思想家,却有58篇的《随笔集》传世。培根的随笔,就如钱钟书的小说一样,都不是“专业著作”,但牛刀小试的结果却产生巨大的影响,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大学者入世的智慧。如是没有《围城》,对钱钟书对我国文学也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和损失!
《围城》读书笔记5
很早以前就听人提起过《围城》,最熟悉的语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我们的生活中“围城”随处可见。不仅仅是恋爱婚姻、工作事业,还有学习生活、交友处世,无一不有一个“城”把我们“围”着。“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钱钟书用幽默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恶、虚荣。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了,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又如:“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这些语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给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读完《围城》,从主人公精彩而又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表现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动传神的描述。笔者认为,这些精髓需要我们去理解、去意会、去感悟……现代人观念开放了,对婚姻更加想的开,围城进去的快,出来也快,熟悉了不久结婚,婚后不久又离婚,视婚姻如儿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理解爱的含义和生活的真谛?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轻易,既然结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你们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富有兢业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也难觅如意的工作,他们厌烦本职工作,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换了新的工作后发觉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来工作的种种好处。只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时光不能倒流。就拿我们的幼教工作来说吧,在网上我时常看见这样的一些文章,有的老师当初考幼师时觉得这工作挺神圣,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会认为来的钱不快,看着一些同学、好友进了党政机关,权利带来了实惠;一些人下海经商成功,经济富裕。看着这些人别墅汽车、灯红酒绿,心里痒痒得十分难过,恨不得立马辞职跳槽去捞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党政机关并不是那么好混,人际关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下海经商也没那么轻易,风险大,竞争激烈,压得心里崩溃时才想起幼教工作的种种好处,有双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对着一群活泼无邪,天真烂漫的小朋友,心理也变的轻松快乐多了,也让自己变的年轻了许多了。回头再想想有这样让你愉快的工作,还为什么要去羡慕人家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着诸如此类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说:同仁们,让我们好好爱孩子,爱我们的幼儿园,爱我们的幼教事业吧。
最后,我要用钱钟书爱人杨的话来结尾:“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愿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更美好的。
《围城》读书笔记6
这本书一直听人提起,但是就是不想去看,常常听人说那句城里的人想出来,出来的人想进去,我就是不想去看,在我看来这本书应该会很枯燥,可能会不大合我的意。看一本书也是需要时机的吧,一段时间你喜欢轻松的文章,言情小说,有段时间喜欢严谨的实用性书籍,前一刻你不想看的书,看不下去的书,在下一刻又看得下去了,而且越看越入迷。这次就突然看了《围城》这本书,感觉多日没看书的空虚被填满,精神上得到了满足,看了这书才发现这书的幽默风趣,同时又有让人深思的地方,虽然不是真实事件,在生活中又可以看到那些人物事件的影子,钱老真的好可爱。
对于里面的几个人物,最开始我觉得赵辛媚这人并不咋地,政治家的那点子外交手段学得让我无语,后面对他改观是在五人一起去内地教书的路上,他知道另外两个人省钱的事之后的自省,后面也很仗义,这个人物我还是蛮喜欢的。方渐鸿的经历,各种失败,失意很多都是自己咎由自取,不作为,被动的去接受,工作,婚姻从来没有真正的在他的掌握之中,失败了,失面子了就怪别人,可悲可叹!书中人,世间事,有那么多的相同之处,是非窝啊,是非窝,婚姻就像围城,有人的地方就有城内城外,无他
《围城》读书笔记7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围城》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群原离战争烽火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抗战,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幸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英,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琐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围城》初看让人觉得是一部言情小说,细看我觉得更是一部人情小说。作品描写的不仅是方鸿渐的感情经历,而是一代知识分子对工作、爱情、婚姻迷茫的心理状态。书中把婚姻比作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伦中的夫妻关系。书中孙柔嘉利用女人的小聪明,千方百计地追上了方鸿渐,结婚后,经过生活的磨练,工作的变迁,渐渐得地发觉他的许多缺点,他既善良又迁就,既正直又软弱,婚姻慢慢地出现了危机,整天在吵架中度过,最终走自破裂,这样的婚姻生活,现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影子。
现代人观念开放了,对婚姻更加想的开,围城进去的快,出来也快,熟悉了不久结婚,婚后不久又离婚,视婚姻如儿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理解爱的含义和生活的真谛?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轻易,既然结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富有兢业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也难觅如意的工作,他们厌烦本职工作,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换了新的工作后发觉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来工作的种种好处。只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时光不能倒流。
“人们普遍想冲出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而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却成了围墙,把他们包围住了,而人们却要想方设法冲出去。”
《围城》读书笔记8
认识钱钟书是在中学课本上,而了解钱钟书却是刻意的。我不能说自己有多了解钱钟书,毕竟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他,但我确实被他的文学才识,人格魅力所吸引。当然这一切还是来自于他的那本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
刚开始决定读《围城》只是为了多读一本书,至于自己能否将它认真读完那是后话。而当我翻开书的第一章的第一段,就被这精妙的比喻深深吸引了。开头是这样的: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一句既应用了比喻又应用了拟人,这种修辞手法不动声色地将海洋上空的夜描绘得形象,生动,淋漓尽致,使人一读便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钱钟书在《围城》中善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例如:“他靠纱窗望出去。漫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害羞,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托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亮不到的阴黑里,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大眼睛。这虽然是很平常的夏夜景色,但在钱钟书的笔下却如此生动。“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这里把声浪比作水,声音的变化就像水被煮沸了。如此绝妙的比喻也只有钱钟书能想到了,忽然记起要是我们来描绘这夏夜,定是把蛙声用拟声词给代替了。
原本以为《围城》这本书不过就讲那些琐碎的小事,不值深读。可当我慢慢读下去时,发现故事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但我们这是阅读,不是听故事。所以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他善于应用精言妙语,来使文章更有看头,当然在他的刻画下,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也是如此鲜明。例如一号人物方鸿渐,他是一个不学无数的人,他好的不纯然,坏的不彻底,不想像狗一样媚悦于人,又不甘低人一等,所以他只能像皮球一样被人一脚踢开。而苏文纨则是“底子”最厚的一位女生,她有着美丽的容貌,丰裕的家境,良好的教育,但却虚伪,傲视群芳,最后只得孤芳自赏。唐晓芙是苏文纨的表妹,她是一个集智慧,妩媚,青春于一身的小家碧玉的女孩子,她是我在《围城》中最喜欢的人物,因为她端庄大方,不做作不矫情近乎完美。孙柔嘉是后来方鸿渐的太太。她自然有柔弱的一面——被学生欺辱时,哭得像个孩子。但是她也是一个有心计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常常玩弄心机。至于赵辛楣,他是一个装腔作势,附庸风雅的人。不过他虽然不喜欢方鸿渐,但也会给方鸿渐提供真心的帮助。
听杨绛说,这些故事里也有钱钟书的留学经历,不过也是虚构的。我想如果不是博览群书,对社会有敏锐的观察,对人生有独到的见解。钱钟书有怎么会有这样一本《围城》。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可见他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围城》读书笔记9
大年二十六刚新婚不久就来拜读钱老的《围城》,爱人说他也看过,但没看明白。确实小说是需要静心看、用心体会的。我是一边读原文一边看读者们的解读,才体会到了小说的魅力。钱老的语言笔下的人物除了辛楣都非常有讽刺性,三闾大学的人情世故是那么鲜活。
感触深的还是要谈谈婚姻。刚为城内人,还不至于一地鸡毛。婚后确实是两个家庭的交往,门当户对还是必要的,避免像小说中双方见后,留下彼此的鄙视。主要的还是生活理念、三观相近才能少矛盾。对于婚姻,还是要乐观对待的,虽然看完本书,觉得婚姻比较压抑,但是读完杨绛的《我们仨》,你肯定又要羡慕美好的婚姻了。所以婚后琐事虽多,柴米油盐自然不少,但是要做个乐得被困的城中人,就像钱钟书、杨绛两位伉俪,被困在城中,不也羡煞旁人。所以步入婚姻,得想清楚是心中所向,还是随波逐流。若是心中所向,那就正视婚后零星琐碎之事,两人同心合意,一起经营生活,做彼此的soulmate,多交流沟通,格局大一些,不可只盯着家长里短,斤斤计较,互相伤害。
《围城》读书笔记10
《围城》是钱钟书的作品之一,讲的是解放前的一些事。《围城》中的男主角名叫,他的父亲很早就将他送到国外留学。但方鸿渐不好好学,隔必天就换一个学校听课,不能静下来在一个固定的学校上课,直到几年后,他到了应毕业的时间了,但他根本就没有一个学校的毕业凭,他的父亲写信催他快点回家,他不得已买了一个假凭 。在回去的船上,他与有夫之妇鲍小姐好上了,中途鲍小姐下了船,他又有跟苏小姐好上了,回到家后,他在附近找了个工作,苏小姐一直与他有联系,但有一个男的也喜欢苏小姐,但苏小姐最后嫁了另外一个人。后来有一所新天的三闾大学写信来邀请他来当教授,他与另外几个同样补邀请的人同路,一起上了路.路上发生了一些不月愉快的事情.到了学校货后他并没于有当上教授,而只被校长任命为副教授.在学校,有一些教授经常找他的错,想将他赶做走.教了几年后,他被人流传与孙柔嘉有关系,在多方压力下,最后他干脆与孙小姐结婚了.过了一年,他没有在被任用,孙柔嘉也辞职与他一起走了.回家后,方鸿渐的家人不太喜欢孙小姐.在往后一起的生活中,也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孙小姐被气回了娘家, 方鸿渐也离开了家乡,到其它地方去找工作了.
这本书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十分混乱,人与人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争斗.人们只为自己着想,排挤他人,也表现出当时社会的落后,所带给人们的无限的伤害,我们要正视过去,改正过去不好的风气,创造更好的未来.
《围城》读书笔记11
很早就听过《围城》,一直都没有看过,现在看完了,感触颇深。翻完合上书时觉得结局像是还没完全揭露出来似的,意犹未尽。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一直是视为经典的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里面对人物的刻画细致生动,出现的每个主要角色都有明显的人性弱点。例如:看似颇有学识但品行放荡为人自私小气的李梅亭;学历颇高修养似乎不错的大家闺秀苏文纨,最后也没摆脱婚后显露出的庸俗;外形木讷老实但内心阴险、唯利是图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就是最大的主角方鸿渐也难逃被贬低的“噩运”,他就像赵辛楣所说的,他并不让人讨厌,只是全无用处。他抱有着那个时代所谓的知识青年所具有的正义感,尽管这正直常在诸多生活琐事所迫下屈服。也正因为这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正直,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无论是三闾大学,还是报馆,他混得甚至还没有他的夫人好。而且作者把人性的虚荣讽刺得淋漓尽致。对于大学教授,他们借着兵灾来吹嘘:汪处厚得意地宣扬他南京的房子;陆子潇流露出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补筑洋房;方鸿渐也把故乡老宅放大了好几倍……“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对于方鸿渐的两个弟媳,则是开了自己嫁装的虚账,调查孙柔嘉的陪嫁。人物形象是那么鲜明。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当我读完全文后,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依然是那句充满哲理的话“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被围困的城堡有很多种解释,或许是封建礼教,或许是爱情,那些城里城外的人便是一些热血沸腾,想改变命运,依然寻找成功途径的人。愿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更美好的。
《围城》读书笔记12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初中时,语文老师在阅读课上向我们推荐这本书,我看完了一遍,完全没看懂,感觉极其索然无味,那时我在“城外”看这本书;大学时,同学送了我这本书,我又仔细看了一遍,我才读懂,它是在讽刺在这围城之内的世俗之人,那时我在“城里”看这本书;两个月前,过年回家,无聊时又看起了这本书,我思索万千,脑中闪过自己离家这两年里经历的一幕幕,那时我在“城墙”之上看《围城》。这多姿多彩的世间,也许不止婚姻这一个围城。
“大榭岛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大榭岛的天气经常阴雨朦朦,路面一直湿漉漉的,想放风筝却一直等不到好天气,休息的时候好想去别的城市呆几天,感觉自己好像很厌倦这里的天气。我大半年也没有出去旅游了,刚好前几天班组团建要去南京和扬州,可把我乐坏了。我穿着自己新买的衣裙,化着精致的妆容,带着喜悦的心情去旅行,可是去的第二天,自己却身体不适,躺在酒店的床上,感觉自己好想回到大榭,回到那个自己熟悉的地方。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多少人向往的事,风景宜人,可却只能是我这旅客短暂的驻留,过长的停留真的会“水土不服”。大榭岛没有扬州的魅力,却是我的栖身之地。
“当下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时间的变化是自然规律,这个社会对我们的需求也在变化,父母的社会需求农作劳动力,我们的'社会需求创造劳动力。走出校门时对自己有过无数的憧憬,可是走进社会时却不能只有憧憬,更要有努力。以前没背的单词,现在统统要加倍背回来,以前没有的努力,现在要加倍努力,每个阶段的当下都是一座围城,以前不喜欢上课,现在却怀念,当时只想着逃离那个围城,出来了却发现自己只是到了另外一个包围城,不但没出去,反而把自己套在了一个“环”里。所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利用当下,我们也许不能逃离某座围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这个围城范围变大。通过努力让它扩大到你想要到达的每个角落。
世俗之人都在这围城之中,我也在其中,成为大众的一员,但是,只要我们选择正确的途径,不断努力,不忘初心,执着的前行,珍惜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时光,抓住当下,这围城会褪去它的色泽,让我看到未来的路。
《围城》读书笔记13
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我说:“心灵也是一座围城,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只会越困越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走出围城。”
——题记
先哲们曾说过:“外在的敌人纵然强大,但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要征服世界,首先就必须征服自己。”
的确,面对生活,有的人因为曾有过失败,便不敢主动去接触;有的人因为平凡,便以为无能而不想去接触;有的人则因为已经取得过成绩,怕弄不好有损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去接触。……他们总是生活在自己心灵的阴影中,受到心灵的束缚而不愿去尝试,不愿去拼搏,最终也只能在心灵的围城中越困越深。因而,只有不看自己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有所超越。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面对困境与束缚,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爱迪生作为美国的发明大王,在他的发明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就如发明灯丝而言,他就历经了1000多次的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并没有因此止步不前,而是在困境中振作,从失败中奋起,坦然地面对挫折,最终,他取得了成功,成为大名鼎鼎的发明大王
弥尔顿曾说:“人是有意志的动物。”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他很平凡,甚至比平凡人还要平凡。因为他先天残疾。但他并没有就此而放弃自己。他坚信“瀑布是江河走投无路时创造的奇迹。”因此,他努力克服着自己的自卑心理,战胜自己并不断尝试,不断奋斗,最终成为意大利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家。被人称为是:“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新一代哲学家们的提法。在世界各国的印象里,中国女排是一个神话。她们曾经创造了奥运会的五连冠,她们创造了骄人的战绩,她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们并没有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更没有怕有损自己的荣誉而不愿拼搏,她们没有像克拉克那样束缚在心灵的围城里。她们不断地奋斗拼搏,因此她们成功了。她们再次取得了奥运冠军。
的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失败面前,我们不应当气馁;在平凡面前,我们更应当执着;在成功面前,我们更应当拼搏。人生最大的对手莫过于自己,只有走出心灵的围城,才能取得成功。
围城读书笔记500字6
去年暑假,我就看过电视剧《围城》,当时还是被里面的一些情节吸引了,引起了我读《围城》原著的好奇心,只是一直没有时间,手头也没有这本书。直到这个暑假,我从朋友那里借来这本书后,才慢慢读着。
读了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了。方鸿渐这个人,在钱钟书的笔下似乎是一个除了会点舞文弄墨、缺有百般缺点、一无是处的人。他的文凭是买来的,志大才疏、胸无点墨、性格软弱又好强要面子。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现出假装清高、不通人情世故,有时还很虚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给了我深深的印象。他做事小心、对爱情执着,有时候往往透着一些可爱。
在学业上,出国留学的他居然没有取得文凭,他居然花钱买张假的,这里就体现出他的可爱来。既然作假,国内又很难被查出,自己却还是担惊受怕,怕被发现。好像是一个
偷吃了蜂蜜的孩子,怕被母亲发现。
在爱情上,方鸿渐也透出他的可爱来。他同事和三个女性交往,既爱这个,又喜欢那个。后来结婚后,居然发出谈恋爱无用的感慨。事业上,方鸿渐是不得志的。处处是别人的棋子,可是方鸿渐却无奈接受,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没有放弃,表现出坚持的可爱来。
看《围成》这本书的过程中,里面的幽默、讽刺的用语给了我欢乐;看完后,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悲剧有深深的感慨。
《围城》读书笔记14
从小学到现在,《围城》只看了三遍,却一直不能忘怀苏文纨那句:“冷若冰霜,艳若桃花。”
官小姐出身的苏文纨本身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权利,再加上留学博士的头衔更是让她把爱情看得特别珍贵,不肯轻易施与。
然而留学归来的她,也许是受到了方鸿渐和鲍小姐亲热的刺激,也许是回国后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熏陶”,她的“冷若冰霜”早已热得蒸成了汽了。
在赵辛楣、方鸿渐和曹元朗中游离,看着他们三个男人为她“争斗”成了她最大的乐趣。
有人说,一切都会变,除了改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
也许正是如此吧,时光如梭,命运如滚滚车轮将我们带往未知的世界。
看到赵辛楣与方鸿渐的针锋相对时,有谁会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曹元朗来,还最终和苏文纨结了婚。
在看到唐晓芙和方鸿渐之间的不断互相爱慕、猜疑和争吵这些小打小闹的时候,有谁又会想到晓芙将会远去,而方鸿渐却被孙柔嘉“骗婚”。
也许正是因为方鸿渐和孙柔嘉之间本身并无感情基础,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会发展成为最后的离家出走。
良好的感情基础对于婚姻来说真的很重要啊。
在书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从头到尾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假如婚姻中有一方过于强盛而一直对另一方不公平的话,婚姻便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了。
方逐翁说过:“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
”只可惜后来他儿子并没听他的话,娶了个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孙柔嘉,仗着个好管闲事的姑妈,压迫得方鸿渐喘不过气,逼得婚姻进了死胡同。
也许这正好应了那句话:围城里的人想出来,而围城外的人想进去。
我们的世界正像这么一个大染缸,缸外的人瞅着这鲜艳多彩的繁华而羡慕不已,而缸里的人,却回想着这外面的纯洁干净的好。
婚姻不过是两个人的一种协议,却有着这无穷的吸引力,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之疯狂。
围城里的好戏还在上演,而围城外,羡慕的人们仍在继续渴望着。
《围城》读书笔记15
钱钟书老先生的书《围城》我最终是大着胆子买下了。为什么要大着胆子买下呢?因为这本书早就被我其他的书友赋予了“难读”、“难懂”、“深奥”等等神秘的色彩。我是生怕得到了书却不能领略其中的深意,那样于书于我都没有什么意义。但我最终决定考验一下我的思想了。
整本书一直都在围绕方鸿渐的个人经历徐徐展开。他在爱情上捉摸不定,甚至一直处于见一个爱一个的状况,他的虚荣心让他不会真正爱上谁,所以常常等原以为自己不爱的女子嫁了他人才开始后悔。在他身上,这种事情就像一个怪圈紧紧推着他绕来绕去,最后他只好随便选择了一个不爱的女子匆匆结婚。他在事业上飘忽不定。由于自身出国时对自己的懈怠,以及没有目标导致他回国后用尽心思拿着假的文凭四处求工作,但是真是假的学识,是真是假的人才,人们一试便知。又因为他对职场上的应有手段完全不懂,所以他的工作总是换了又换,甚至最后结婚后仍旧又变回了无工作无收入的闲人,甚至需要自己的夫人养活。他的一生基本就在飘忽不定中度过了。
在我看来,他的人生就是一幕悲剧,尽管剧中掺杂着喜剧,但仍然不是他想要的喜,而是别人眼中的可笑。他没有目标,没有行动,没有成就,更没有光辉和意义存在于他的人生中。以我浅薄的思想理解这部小说,虽然看似是人物的事迹描写,但其实都是在体现那个时代甚至现在的人们常用有的无奈;虽然表面看来文章似乎与其题目毫无关联,但细细想想其实两者之间联系十分紧密。这些都是必须认真读完在书中的世界里静想的。
我所理解的围城有两种。
第一种,人处在一个又一个围城中,正如书中的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种心态和类似的事情又有哪个人没有遇到过?不过这类的心思太短暂,易忘记。所以我在此提起几个典型的例子。比如上学期间想放长假,可放假时间长了却又想念起学校的欢乐时光,想念学校;又比如有一件物品,拥有它的时候,可能会认为它影响视线或者影响心情,但真正的扔掉它的时候,却又开始回忆起有关它的故事,万分后悔。
第二种,有些人的生活受到别人的固定思想的影响,这就像一种围城。四四方方,规规矩矩,很难逃出去。有的人必须按照父辈的“规矩”活,听他们死板老套的教育思维,过失去自我的生活,冲不破“习惯”“礼仪”之类的牢笼。这些虽然是钱钟书老先生描写的过去的那个年代的腐朽,但是这第二种“城”今天又何尝没有?这“城”一般是自己甘心受他人影响自己建造的,那些固定的思维方式阻碍了我们自己天生拥有的创新能力,阻挡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第一种“城”,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开导和暗示迅速冲破它,第二种“城”,我们要牢记我们是一代新的青年人,青春的,鲜活的,火热的鲜血流淌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应该是有创造力的一代;我们应该是有改变世界愿望的一代;我们应该是有拒绝一切腐朽能力的一代!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世界上,创造力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们不仅要相信自己有能力阻止类似的“城”的建造,更要努力增长自己的实力,真正冲破这第二种“城”。
这本书不仅带给我那个时代的悲哀,更告诉了我一个青年人应该怎样做,应该成为怎样的青年人。也许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依旧是太浅太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部经典之作,值得任何人一读、一品、用青春体会、用一生思索。
第三篇: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读书笔记 篇1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尚未翻开书页仅仅是一览上述简介,便开始暗暗期待《围城》的内容,即便在此之前已略有耳闻。
开始读《围城》后,我对钱老先生越是好奇,于是找了一个关于他的介绍节目来看。节目中提到钱老先生一次访美用多国语言演讲,开口语惊四座。哈弗大学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哈里·莱文,他著作等身为人高傲也是出了名的,但他与钱老先生见面后却沉默良久,他人问他沉默缘由他道出: “他的`世界我未涉猎。”我想这是对钱老先生的高度赞扬了。
围城读书笔记 篇2
第一次看《围城》,是两年前的事,听说这书有名,于是弄来翻翻,除了觉得作者爱用幽默有趣的比喻,其他印象不深。近日再读,越读越觉有味道,犹喜欢“导读”上一段文字,觉得说出了自已的感受,也是对《围城》最好的概括和定位:“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郑重说点,是本睿智的书,因为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时,你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于作者何以竟能做到这一步。”
印象中,好象有人说“《围城》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对于什么是小说,怎样才称得上是小说,我不敢至喙,但我记得古人曾说过“文无定法”,不知“文”是否包括小说在内?就算不包括,套在小说上,行是不行?被誉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变形记》开头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从不安的梦中醒来,发现自已在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看,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再往深一层想,也许这句许真的说对了,说《围城》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充满睿智的书更适合。小说,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但本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省视自已的灵魂。《围城》就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它象一面镜子,照镜的不是人,是一个个赤裸的灵魂,映出了人性的种种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罗万有,但至小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态。光停留在反映人生百态上面,也不失为一部很好的作品,但还不算是智慧的书。智慧的书,作者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视人生,穿透种种表象,直达人性和灵魂的深处,并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作展示,给人启迪。我真的很惊诧,惊诧于钱先生有这种洞若观火的本事,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态的观察,细腻和深刻得让人难以致信。
能看穿人性,洞察人情世态的,我想有二种人,一种是“市井之徒”,一生争名夺利,结交三教九流,在俗世这个大染缸里如鱼得水,“流氓皇帝”刘邦,“乞丐皇帝”朱元章,就是代表,这类人世故,圆滑,狡猾。还有一种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看透了人性、人生,但不随波流,冷眼旁观,独善其身。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入而不出”,这是一种生存的本领!后者是“出淤泥而不染”,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显然,钱钟书就是后者。正经因为钟先生“入而能出”,所以能站在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上,清醒而明晰的剖析人性的种种,解剖纷纭的世态,举重若轻,包罗万有,呈现一幅刻画人性的“清明上河图”。有些西方批评家说《围城》写了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也有中国批评家说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失败,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不救中国的主题。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钱中书似乎并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他更着力于嘲讽伪文化人的可笑、可怜和可耻,更多地是要写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窘迫和困境。而从更广阔的文化意义上来体认,《围城》更主要的是写“围城”困境,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的界限和时代的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
你看《围城》中,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种种细节,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正是在这些琐事中,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是那样生动,艳活和逼真。《红楼梦》描写的不也是一个钟鸣食之家的日常生活?可是它达到的艺术高度,却是旷古炼今。表现生活的真实,却又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真实,上升到人性和世态的层次和高度上,正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文中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着笔很少,所谓的历史容量,时代风云只是点到为止,一笔带过--这在某些人看来,是一种遗憾,甚至是病灶。我却觉得这正是本书的成功处,因为它不以特定社会下的典型人物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态为目的,换言之他反映出了带普遍性,而超越了时代的人性百态。我敢说,象方鸿渐的`不学无术,董斜川的附庸风雅,曹元朗的庸俗无聊,褚慎明的欺世盗名,孙柔嘉的胸府心计,鲍小姐的轻浮肤浅,李梅亭的厚颜无耻,高松年的老谋心,这一类文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后还会有;至于“文化沙龙”的无聊,三闾路上的见闻逸事,学校里的人情世故,上海滩上的稻梁谋,大家庭内的口舌是非,无不这样真实,又这般深刻,更不有说将婚姻喻为围城的永恒命题。
所以我个人觉得《围城》比《官场显形记》《儒林外史》等讽刺遣责小说更进一步,就在于前者有固定的社会背景,离了这个社会背景,人物意义就大打折扣。我们今天再读这些小说,多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上,并不能作为一种智慧之书来看,更不能让人看了后有审视自已的逼切和共鸣感。据称《红楼梦》是第一本将女人当人的小说,能不能说,《围城》是一本专门针对和审视“人作为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性”的书?鲁迅的《阿Q》是从个人方面着手刻画“中国人的劣根性”,那么,能不能说《围城》就是从社会的角度表现人性的共同点?
《围城》常被看作关系婚姻问题,所谓“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冲进来”,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围城要表达的含义和内容与其是指婚姻,不如说是指人生!虽然故事从头就尾象是围绕着方渐鸿的婚姻展开,但钱先生其实是借方渐鸿的经历和其他人的小故事,表达了自已对人生的种种看法和理解,并以讽刺调侃的方式,让人在会心一笑时,有丝丝的苦涩。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读一次《围城》就象跟着方鸿渐游经一番,有了一次深刻的人生经历。《围城》中的文化讽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历史平台,而这正是钱锺书的着力点之一。一是以现代文化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如方鸿渐的父亲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荐的线装书中“中国人品性方正所以说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所以主张地是圆的”之类。二是嘲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丁,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如曹元朗摹仿“爱利恶德”(艾略特)《荒原》的《拚盘姘伴》诗,又如买办张先生式的洋泾滨。三是探讨对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诞,如方鸿渐在家乡中学演讲时所说的,“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又如三闾大学中的“导师制”。
但《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比如方鸿渐著名的克莱登大学假博士,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等等,又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陆子潇以国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赠书给自己等等,举不胜举。读者扪心自问,做过这些事的似乎不止这些人,有时也包括自己,就好像我们在阿Q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相貌特征一样。
钱钟书是一位大学者,可惜他的主要学术作品《谈艺录》和《管锥篇》我没看过,没办法全面领略他的学识和智慧,如果没有《围城》,我们从哪里领略大学者的这种智慧和风趣?这让我想到英国的培根,他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是一个思想家,却有58篇的《随笔集》传世。培根的随笔,就如钱钟书的小说一样,都不是“专业著作”,但牛刀小试的结果却产生巨大的影响,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大学者入世的智慧。如是没有《围城》,对钱钟书对我国文学也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和损失!
围城读书笔记 篇3
与其说《围城》是一本小说,不如说它是一本人生哲学,我觉得《围城》具有一种神奇的“功能”,一种能让人审视自己的功能,它像一面镜子,可照镜的不是人,而是人的灵魂,它通过一些生活的琐事最直接反映着人性的善恶美丑,包含着人生百态,我惊诧于钱老先生的火眼精睛,他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的观察,都是那么细腻、深刻,什么在他眼里都无所遁形。
在这《围城》之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譬如谈话、吃饭、交友、工作、恋爱、家庭,全是些生活中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也正是这些琐事能更鲜活地展示人物形象,能更一针见血地看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人性的善恶。这笔风不禁让我想到了中国的一部名著——《红楼梦》,《红楼梦》中描写的是钟鸣鼎食之家的日常生活,而《围城》却展示了战乱时期相对安定的人情世态,这两本书显出了生活的真实,却又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真实,人性美丑,世态炎凉,都跃然书中。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书中不学无术的方鸿渐,附庸风雅的董斜川,城府深、心机重的孙柔嘉,庸俗无聊的曹元朗,轻浮肤浅的鲍小姐,这些人不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吗?至于“文化沙龙”的无聊,学校里的人情世故,大家庭里的.口是心非,无不显出真实、深刻,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需要任何时代背景,换句话说,便是它具有普通性,这又是超越了时代的人性百态。
故事从头到尾都像是在围绕着方鸿渐的婚姻展开,但这书表达的含义和内容却不仅仅是指婚姻,钱先生其实是借着方鸿渐的经历和其他人的小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世态的感悟。讽刺调侃的方式让人在苦笑中也不觉得苦涩,这也许是书的又一个高明之处吧!
读了《围城》,我有种感觉,好像跟方鸿渐在人生中穿梭,体验他的心中感受,体会这琐事中的人生哲学!
围城读书笔记 篇4
很早就听过《围城》,一直都没有看过,现在看完了,感触颇深。翻完合上书时觉得结局像是还没完全揭露出来似的,意犹未尽。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一直是视为经典的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里面对人物的刻画细致生动,出现的每个主要角色都有明显的人性弱点。例如:看似颇有学识但品行放荡为人自私小气的李梅亭;学历颇高修养似乎不错的大家闺秀苏文纨,最后也没摆脱婚后显露出的庸俗;外形木讷老实但内心阴险、唯利是图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就是最大的主角方鸿渐也难逃被贬低的“噩运”,他就像赵辛楣所说的,他并不让人讨厌,只是全无用处。他抱有着那个时代所谓的知识青年所具有的正义感,尽管这正直常在诸多生活琐事所迫下屈服。也正因为这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正直,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无论是三闾大学,还是报馆,他混得甚至还没有他的夫人好。而且作者把人性的虚荣讽刺得淋漓尽致。对于大学教授,他们借着兵灾来吹嘘:汪处厚得意地宣扬他南京的房子;陆子潇流露出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补筑洋房;方鸿渐也把故乡老宅放大了好几倍……“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对于方鸿渐的两个弟媳,则是开了自己嫁装的虚账,调查孙柔嘉的陪嫁。人物形象是那么鲜明。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当我读完全文后,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依然是那句充满哲理的话“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被围困的城堡有很多种解释,或许是封建礼教,或许是爱情,那些城里城外的人便是一些热血沸腾,想改变命运,依然寻找成功途径的人。愿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更美好的。
围城读书笔记 篇5
我是测绘专业的一名学生,普普通通,没什么特殊的才能,会读书,会思考,没事偶尔上上网。不爱空想,不爱做作,胸怀小理想,奋斗为生活。
我没有担任学校或者班级的干部,选择了做一个站在路边鼓掌的人。在象牙塔中,我摸索着模糊地看社会,模糊地与人相处,模糊地生活。要是有人问我,是否愿意做一个围城人,我会笑笑说愿意。生活充满不易,何苦为难自己。
在钱钟书先生的笔下,“围城人”抑或是一个让人同情又受人讥讽的存在,他扮演着一个庸碌、无为、懦弱的角色。他没有干坏事儿,也称不上是英雄;既与世无争,又于事无补。在那个乱世中,不得不沦为一个失败者。
主人公方鸿渐便是这个“围城人”,钱老把他写成了一个十足的失败者。在他留学归来乘坐的油轮上,意志不坚定的他认识了一位澳门女子鲍小姐,之后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而鲍小姐诱惑他之后,又麻利地甩了他。他拒绝了同学苏文纨的爱慕之情,疯狂地爱上了苏小姐的妹妹唐晓芙却遭到了唐小姐的拒绝,满怀悲痛的他出行去湖南教书,在旅途中他也遭遇了各种颠簸,到了学校,看到了教职员工争风吃醋等种种丑相,让他感到很是反感,于是离开湖南,在香港与孙柔嘉小姐成婚,接着他们回到上海,方鸿渐感到上海人情冷淡后又想离开上海到重庆发展,两人由于产生分歧导致婚姻破碎。
在整本书的人物中,钱老只塑造了唐晓芙唯一一个纯洁而可爱的人,其他的所有人除了方鸿渐都展示出他们卑鄙的、可笑的、猥琐的、虚伪的'一面,而主人公在前文说过,即是那位围城人,他在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生存与竞争、精神上的危机时,没有足够强大的信仰、力量、理性与热情。他虽然不是一个卑鄙的人,也有自知之明,但这恰恰显示了这个角色的尴尬,最终围城在他的婚姻破碎时也宣告结束了。
然而,即使如此,我依然要说,在当今社会,我甘愿做一个围城人。
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我看来,所有人都污浊不堪只有屈原清楚明白,那其实是他污浊了,所有人都醉了只有他醒着,其实是他一个人醉了。真理可能确实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是如果绝大多数人如果不认同,我想这也没有必要称为真理。早些年的时候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让现代人不要把世界看得太清楚,现实过于残酷,生活太过艰辛,人性充满黑暗,这些现象无时无刻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难道我们非得要像方鸿渐一样,在看到学校里教职工处心积虑,勾心斗角的现象后毅然辞职么?像他一样因为在上海受尽了人情冷淡,倍感凄凉之后决定离开而导致与妻子产生分歧直至离婚么?生活已然不易,何必看得太清,而让自己受罪。
我愿做一个站在路边鼓掌的人。当我看到人性的黑暗面时,我会告诉自己,这在所难免,毕竟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个黑暗的角落,人无法控制住这股黑暗力量时便会犯下罪过。我看到社会上一系列不公平的现象,种种骗局,种种剥夺,我会以平常心去看待它们,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阻止这类现象的发生,因为存在即是合理的,我相信这是一个社会维持其稳定性的必要因素,我们无法避免。当你看透了生活的种种之后,你的生命又剩下了什么?可能是看破红尘,做到了清心寡欲,也可能是一辈子生活在抱怨里,郁郁而终。这样的生活如果有意义,我想屈原也不会跳江。
既然如此,面对诸多问题,我们为何不已一个围城人自居,凡事都看得浅一层,再浅一层,无需过度地去看到炎凉的事态,去深究凄凉的人生,去感慨伪善的人性,我要做的是独善我身,我要做的是在本是凄凉的环境下做好自己。我做围城人,但不是一个庸碌、无为、懦弱的围城人,我有自己的信仰、力量、理性与热情。虽不期望能成为英雄,却能做到自己自律,虽不会与世相争,亦不会自甘堕落。
在炎凉的世态中,灯火一样给予我苟且偷生的能力。我愿做一个围城人,毕竟现在不是乱世。
围城读书笔记 篇6
“婚姻仿佛一个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了离,离了结,没有结局。”
“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是《围城》第三章里的两句话。主人公方鸿渐后来在去湖南的途中对赵辛楣说:“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围城,围的不是人,而是现实的琐碎和人的心,若人心无羁,婚姻也会无绊。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人们永远都逃不出其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婚姻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但当他住进去后才发现与他的想像相差甚远。在三闾大学里也有一座事业的围城,里面只有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责任、事业衰败的社会大围城,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黑暗的.大手掌控着。无才的方鸿渐也只有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同情、亲戚的施舍。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也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或许城外的人读《围城》,不能体会城里的心酸无奈,因此想冲进去;而城里的人读《围城》,正因为看破城里的虚情假意,才想逃出来。
当代社会亦是如此,职场、情场上的勾心斗角比《围城》中更为激烈,钱钟书的《围城》也不过是现实社会的缩影。
钱钟书在《围城》中把幽默的讽刺发挥得淋漓尽致。“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
主人公方鸿渐在《围城》中是游手好闲却又好高骛远的失败形象。他不断的渴求摆脱“围城”,然而冲出这个“围城”之后又发现陷入了另一个“围城”,永远找不到理想的自由,永远在渴望与失望中重复。他与苏文纨、唐晓芙等人的感情纠葛,都是因自己的无能和懦弱而以失败结束,使他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最后也自食婚姻苦果。无能所以懦弱,懦弱继而无能。大学时他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写信回家要求解除,被老父亲痛骂一顿之后就“吓矮了半截”,“忙写回信讨饶和解释”。与妻子孙柔嘉吵架吵来了姑母,他怕得要走,“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恨得不复伤心,嘶
声说:‘你是个Coward!Coward!Coward!我再也不要看见你这个Coward!’”连续四个Coward正是方鸿渐的完美写照。
而孙柔嘉正好与方鸿渐相反,她虽然看起来小鸟依人,没有什么主见,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甚至可能比苏文纨更甚一筹。苏文纨对自己过于自信,她对方鸿渐的爱用的是“引诱”加“欲擒故纵”的策略,却未成功。而孙柔嘉就不同了,她会审时度势,会伪装自己,一开始她表现得很单纯,“方先生在哄我,赵先生,是不是?”“我一定要知道,方先生,你告诉我”,还“笑意全收,甜蜜的执拗”。只有赵辛楣看出她的伪装:“一个大学毕业生会那样天真幼稚么?”“方才我这旁观者看得清清楚楚,孙小姐--唉!这女孩刁滑得很。”孙柔嘉对方鸿渐的策略是“设陷”加“逼迫”,她千方百计让方鸿渐求婚的那天,就有逼迫的成分在里面。可以这样说,孙柔嘉伪装得很好,心计也很成功。她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不过,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了方鸿渐。
总之,在我看来,《围城》是一部以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读书笔记 篇7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44年,1946年完成。这是他在困顿之中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年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
《围城》所包含的含义绝不是一般爱情小说所能比拟的。初看《围城》简介写到:“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刚开始看到这样的介绍,我猜想的《围城》应该是有着四合院一样的城池包围着的人们的生活,就是所谓围起来的城市。但实际上却截然不同,故事是围绕着方鸿渐这一主人公展开的。
我感觉在我看过的小说中,他是个“反面教材”。他的禁不住诱惑:在回国船上与鲍小姐谈情说爱,况且鲍小姐已有未婚夫;他的爱慕虚荣:为了博取岳父和父亲的满意而购买假的文凭欺骗老人家;他的懦弱无能:明知道苏小姐爱慕自己却又对她的表妹一见倾心……我觉得他并不优秀又缺少主见。
相同的,优秀的人是苏文纨,我同大部分人的观点一样,好奇苏文纨为什么会喜欢方鸿渐,而却看不到真正优秀的赵辛楣。
这种特别的人物设定应该是有特别的用意,虽然我还是不能领悟到。怀着半懂不懂的心思,我继续看完了《围城》。说实话,我不是很懂这本书,我也没有懂得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人,是什么样的一些人……相比起来,我更喜欢余华的《活着》,富贵的一生教会我们做人的机遇和道理,文章也通俗易懂。
又比如像《围城》里写鲍小姐的一段话: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人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刚开始会觉得,为什么一句简单的话要牵引这么多人,越到后面才越知道,笑的背后,其实是在讽刺鲍小姐的`不学无术。
文中很多地方都是用这种讽刺的手法,作者宁愿浪费大量笔墨也要表达的亦是这种效果。读完这本书,我认为,做人应该有原则,应用正当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像方鸿渐那样,一味满足,努力的过程是快乐的。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是这样的,你的性格注定了你的人缘,注定了你的思想,注定了你以后的发展。
方鸿渐,他虽善良,但懦弱,缺乏原则,甚至可以说玩世不恭,也因此,使他深陷一层接一层的《围城》。所以,告诉自己,人只有不被束缚才可以自由地追寻梦。这本看似爱情小说实则充满人性化的《围城》读完以后,虽然不是很懂但收获颇多。
围城读书笔记 篇8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应该说是同情。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但最终却为他选择了一个悲惨的命运。方鸿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抱着无奈的心情,他一头钻进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的单恋。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大学勉强毕业。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士失之交臂。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假交差。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终于在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围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鸿渐自视清高,手持的却是一张假。自我感觉颇好的他,课堂效果却死气沉沉。正是他对自己过高的估计,使他越来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围城里陷得越来越深。他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以及和别人的差距,转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围城,一座自卑的围城。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求教,并对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对,那座虚幻的围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时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对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羡慕,万分的嫉妒。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份内之事,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自视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鸿渐的老路,抱憾终生。
还是那句老话,社会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
围城读书笔记 篇9
钱老先生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看得见的语言和看不见的道理是充盈书中最大的成功。绝妙的比喻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景物事物的形象比喻;第二类是将抽象的思维感觉运用具体的物像来比喻,或者反向描述;第三类是利用本体和喻体在价值上的强烈反差,达到对对象的嘲讽贬抑的目的,这无疑使得作品兼具诙谐幽默的同时,又发人深省,在你读书大笑的时候突然给你灵魂一击,让你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现状。
小说整整九个章节,虽然是围绕主角方鸿渐的爱情与职场故事展开的,但是却可以从中看到潜藏着批判视角的人生现象。这些现象,也都如作者题写在扉页中的那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现象一:个体与社会
方鸿渐的可悲在于,他作为个体,对于他当前的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来说都是个失败者。十里洋场的社交生活他无法适应,三闾大学教书落得被解聘的下场。在那样的环境下,他的聪慧又显得如此单纯,他内心厌弃的正是在那个小社会中生存所需的,而他展露和追求的正是那个环境无法包容的。这种社会环境不会培植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冲破的“围城”。
现象二:面子和里子
在钱老先生描绘的社会群像中,没有纯粹意义上的英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难以启齿的小秘密。他们为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使出浑身解数扯起一面自认为是最漂亮的旗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如今,假精致的背后,榨干了多少年轻人。高负债的困顿中,奢侈品堆砌的形象下,他们的确在朋友圈活出了面子,却在现实中丢尽了里子。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纵使是时势使然,可只有里子,才能赢得真正的.面子。
现象三:眼前和远方
在钱先生笔下的方鸿渐是被动、无能、优柔寡断的,但最突出的是他性格中的不安现状。用一句话可以形容他的生活状态:身处当下,心在远方,可远方太远,模糊到看不清方向。他一次次冲出一个“围城”,又进入另一个“围城”,别人眼中的一手好牌,被他打的却零零散散。走在这人生旅途上的人啊,仰望星空可以,但也一定要脚踏实地,寄明确的希望于以后,才能不辜负每一个当下。
现象四:爱情与婚姻
爱情像个孩子,喜欢捉迷藏;婚姻像个大人,喜欢在沉默里哀伤。方鸿渐与四个女人的情感纠葛,道尽了爱情与婚姻的真相。天长日久的相处看到了全部优点和缺点,往往生活琐碎会掩盖优点,而又无限放大缺点,使得婚姻不再是柔美遐想,而是霸道和凌掠。婚姻生活是以无数琐碎串联起来的,遍布着各种需要妥善处理的关系: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可这正是婚姻的本真,也正是生活原有的样子。所谓的白头偕老,并没有那么高深,有的只是慢慢习惯彼此。
现象五:顺从和反抗
人生是艰难和极具压力的,与之伴随的必然就有顺从和反抗,二者结伴而生却又互相压制,这压制关系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上。人生的悲哀在于面对当下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缺乏与之抗衡的胆量,或是逐渐丧失了抗争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生活中必然的绝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学会和这种心平气和的绝望握手,而不是深陷无力感。从无力感中解救自己,不让生活中繁重的日常诸事和具体的情感绑缚灵魂,深知人生围城的必然,但仍要反抗这必然带来的绝望,如是鲁迅《过客》式的英雄:前面是什么?前面是坟,但我仍要走。
写在最后的一句话:决定我们命运的并不是我们所处的环境,而是我们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围城读书笔记 篇10
今天我读完了围城这本书。对于这本书中的种种迹象,我良慨颇多。首先是这个主人公方鸿渐,他算是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吧。但他出国留学,不学无术。为了面子,和家里的期望,他造假了一个博士毕业文凭。然后得意洋洋的回国。
在回国途中的船上遇见了鲍小姐,他忍不住鮑小姐的诱惑,与这位已订婚的女子发生了几天的感情纠葛。而在船将抵达内陆的时候,她便与同船的`书苏小姐熟识,苏小姐对阵方鸿渐也有一点爱意。但这位苏小姐却是一个颇有城府,心机很深的一个女人。但方鸿渐对觉得自己对他不是爱。不久便与苏小姐的表妹唐小姐认识,唐小姐是一位性格活泼开朗,很真诚的一位女子。方鸿渐不久便深深爱上了她,但是由于苏小姐的从中作乱,他们俩最终未走在一起。其中也是因为方鸿渐的懦弱。
不久他与之前的所谓情敌赵辛眉两个人同往湖南三闾大学教学。两人在路途中成为了好友。而与此同行的有一位孙小姐孙柔嘉。在这一段长途中,不时地被赵辛眉所调侃,他与孙小姐之间的摩擦,而方鸿渐便觉得自己对孙小姐有一些爱慕之情。最后他们两个随意匆忙结婚了。但是结婚四个月中,他们俩不时的吵架斗嘴,甚至最后打架终于闹掰各自一方。而方鸿渐是一个没出息,没本事,爱慕虚荣的男人。对自己的爱情没有把握,没有追求;对自己的学业没有努力,没有奋斗;甚至对自己之后的工作没有上心,追求表面。他是一个深陷于自己所创造的围城中难以自拔的人。围城内的人想出去而为城外的人想进来。就是这样循环往复,错综复杂。
而其中所描绘的社会环境也是非常封建,如方鸿渐的家庭规矩,在学校工作的人,往往都是那种攀高贬低,追求一己私利的人。
而这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人必须有一己之长,有自己的本事。才能够在某一方面有立足的地方。我们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不能不学无术,造假欺骗自己,从而毁了自己的未来。而对自己的感情等其他方面都要牢牢把握,且不能任听他说,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要能为自己做决定,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承担后果,这这是一种责任与担当,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这本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方鸿渐这一类人的惨象,令人发省。
围城读书笔记 篇11
认识钱钟书是在中学课本上,而了解钱钟书却是刻意的。我不能说自己有多了解钱钟书,毕竟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他,但我确实被他的文学才识,人格魅力所吸引。当然这一切还是来自于他的那本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
刚开始决定读《围城》只是为了多读一本书,至于自己能否将它认真读完那是后话。而当我翻开书的第一章的第一段,就被这精妙的比喻深深吸引了。开头是这样的: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一句既应用了比喻又应用了拟人,这种修辞手法不动声色地将海洋上空的夜描绘得形象,生动,淋漓尽致,使人一读便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钱钟书在《围城》中善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例如:“他靠纱窗望出去。漫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害羞,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托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亮不到的阴黑里,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大眼睛。这虽然是很平常的夏夜景色,但在钱钟书的笔下却如此生动。“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这里把声浪比作水,声音的变化就像水被煮沸了。如此绝妙的比喻也只有钱钟书能想到了,忽然记起要是我们来描绘这夏夜,定是把蛙声用拟声词给代替了。
原本以为《围城》这本书不过就讲那些琐碎的小事,不值深读。可当我慢慢读下去时,发现故事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但我们这是阅读,不是听故事。所以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他善于应用精言妙语,来使文章更有看头,当然在他的刻画下,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也是如此鲜明。例如一号人物方鸿渐,他是一个不学无数的人,他好的不纯然,坏的不彻底,不想像狗一样媚悦于人,又不甘低人一等,所以他只能像皮球一样被人一脚踢开。而苏文纨则是“底子”最厚的一位女生,她有着美丽的容貌,丰裕的家境,良好的教育,但却虚伪,傲视群芳,最后只得孤芳自赏。唐晓芙是苏文纨的表妹,她是一个集智慧,妩媚,青春于一身的小家碧玉的女孩子,她是我在《围城》中最喜欢的人物,因为她端庄大方,不做作不矫情近乎完美。孙柔嘉是后来方鸿渐的太太。她自然有柔弱的一面——被学生欺辱时,哭得像个孩子。但是她也是一个有心计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常常玩弄心机。至于赵辛楣,他是一个装腔作势,附庸风雅的人。不过他虽然不喜欢方鸿渐,但也会给方鸿渐提供真心的帮助。
听杨绛说,这些故事里也有钱钟书的留学经历,不过也是虚构的。我想如果不是博览群书,对社会有敏锐的观察,对人生有独到的见解。钱钟书有怎么会有这样一本《围城》。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可见他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围城读书笔记 篇12
《围城》,一部家喻户晓的批判讽刺小说,是钱钟书所作的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之一,更是被誉为“新儒林外史”。不得不说,这部如此高评价的小说承载了多方面的社会批判和文化讽刺,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达到了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
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原本以为他是个才华横溢的知识青年,能在文学界有一定的建树。可是,故事一开始,方鸿渐被他的“岳父”资助去欧洲读书。但是不学无术的他在出国的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地方,伦敦,巴黎,柏林,最后却为了应付父亲和“岳父”,用下流的手段,购买了一张“美国克莱登大学”的文凭。就这样,貌似载誉归来的他还受到故乡人们的赞扬和支持。
一个无所事事的假文艺青年,还受到了许多才女的青睐。故事的发展让我感到无比的恼火,但更觉得这样的情节不正是带有浓厚的嘲讽的喜剧情调。才女苏文纨有着一定高度的才学,她却喜欢上了方鸿渐,但是,他却喜欢上了唐晓芙,一对表姐妹。我越来越觉得书中的情节真的是让我大跌眼镜,通过这样的情节设置,方鸿渐口齿伶俐内心懦弱,有些小见识但又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方鸿渐深深地刻入我的脑海里。这就是抗日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么?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对我们现在更有教育意义,方鸿渐就好似我们当今的一些没有远大理想,不知道怎么掌控自己命运的游手好闲之徒的批判和警醒。书中的其他角色,例如学术骗子李梅亭,在如今更是数不胜数。在文化方面,中西文化冲突在书中也表现得尤其突出,有顽固旧思想的老者的迂腐,还有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借用和学习,真的都是如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围城》中的人,各个有自己的优点,但是他们都有着自己心理的缺陷。各种各样丑陋的人性暴露在那时的社会背景下,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的“喜剧”。或许,在那时日本侵略的时候,这还真的是不是一种想象而已。
《围城》告诉了我人性的真面目,也教给我一些人生的哲学。人,活在世上,不是碌碌无为地顺应生命的消亡,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社会的变革,甚至改变人类的进步。方鸿渐,一个失败的人,有些许爱国情怀的人有着悲惨的结局,我们作为大学生,抱着对人生的希冀,用自己的双手定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钱钟书
围城读书笔记 篇13
围城,一道紧闭的墙。并不坚硬,也不难越。难的是如何轻松,如何洒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墙,墙上有一扇门,好奇的人们总想走进里面,探究里面的奥秘。方鸿渐如此,苏文纨如此,我想钟书老先生亦如此。
纵观《围城》中的人物,主人公方鸿渐----一个典型的旧社会知识分子和西洋文化糅合的产物
。既有陈旧的根基,又有新思想的火花。从他的大学,到西方的游学;从留洋的经费,到买来的文凭;从鲍小姐到苏文纨,从唐晓芙到孙柔嘉。懦弱中不失知识分子的根本,幻想中脱离不了乱世的现实。悲剧中的方鸿渐,注定了方鸿渐的悲剧。
苏文纨----高智商的旧社会女子,典型的中国特色的代表。高的学位,不错的外表,显赫的家世,造就了她的特殊性格。
为了达到目的而绞尽脑汁,想走进方鸿渐的围城,又表现出无所谓,千方百计的阻挠方鸿渐和唐晓芙,为的'不单单是爱情。或许在苏文纨的眼里,爱情根本就是计谋和得失。最后,她和曹元朗走到一起,也不失是一个好的归属。也许只有他们在一起,才是苏文纨想要的。因为有权势,有地位。
假如苏文纨真的和方鸿渐走到了一起,那何尝不是两人的另一种悲哀呢。
唐晓芙----《围城》中近乎完美的形象,也是钟书先生塑造的唯一的纯洁且可爱的人物,短短的篇幅,留给了我们更多想象。人都是向往美好的,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总是如此之大。唐晓芙在《围城》中是完美的化身,但人都是真实的,只要真实,那人都是可笑的、可悲的。这让我想到,也许只有残缺,才能给我们想象完美的空间。假设一下,方鸿渐和唐晓芙走到一起,方鸿渐和唐晓芙就一定会幸福吗?幸福的标准又是什么?这种完美只能在想象中,假设把完美放入现实,那么完美就不是完美了。
鲍小姐-----一个经常被遗忘的角色,我认为她才是《围城》中人物的经典。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需要,无论生理上还是物质上。更特出的是,敢于表现自己,更敢于遗忘。大胆的装饰,放肆的笑声,超强的适应能力。短短的一段海上游轮,就发生了那么多的故事。想一想,她的一生,何其丰富。假如有一天,鲍小姐写上一份回忆录的话,我相信,肯定是满城空巷,一书难求啊!只可惜,生不逢时,在那样一个年代,她也只能在医生丈夫的怀抱中假装幸福。
《围城》中的幽默的文字,犀利的语言,穿透人心的洞察力,让人叹为观止。人生总是在不满中追求成功,成功中不满,如此轮回。何时是个尽头。总想离开这个围城,跨进另一个围城。可另一个围城里面是什么?也许只能像《围城》的结局一样,听着不准的钟声,彷徨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围城读书笔记 篇14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断断续续看完了钱钟书的《围城》,一直想写篇短短的读书笔记,今天才想起来。初读此书,读到主人公方鸿渐用着岳母家的供给,不但不好好读书,还到处闲逛,花钱如流水,因为没有好好钻研任何一门学科毕不了业,而造假买学历的行为,让人从心底鄙夷他。然后回国的船上有各种牵扯不清的感情让人感觉他没有实力的自负感到很可笑。至他回国后在处理岳父岳母家的关系上,更是让人觉得不可理喻。
后面在讲述他对待唐小姐的.事上又觉得他就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少年情愫,用情真诚,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他处理事情的鲁莽自私自负,对待苏文执他高傲,对待唐晓芙他自卑,这大概就是不喜欢一个人的困扰和喜欢一个人而困扰的真实写照。
再到后期他和情敌赵辛楣的友情,他对待朋友真诚也敏感,真诚是他感激辛楣的帮助,敏感是自己能力不足却始终不愿意承认,甚至有点懦弱,自己做的事做了却又犹豫后悔。方鸿渐这个人身上我们能看到好多人的影子,甚至自己的影子,没有得到的东西总是想得到,得到之后又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又想方设法的逃离。
这本书是很有趣的一本书,比如书中形容一个人不知不觉走进一个人生活里,很不经意写到:“就像一只猫咪悄声走进一个安静的屋内,没发觉的时侯以为房间里还是空无一人的,发觉猫咪的时候会突然一惊,噢原来它一直都在”等等。
推荐将这本书当做睡前读物,一是比较耐读,二是有趣。有时间大家可以看看哦!
晚安啦!
第四篇:围城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围城》
小时候,很喜欢读童话故事。最终的结尾一定会是帅气勇敢或者智慧的王子娶了美丽聪明的公主,两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于是在每次看完美丽浪漫或者荡气回肠的故事之后,我总爱发一阵子呆,美妙地幻想着那铺着红地毯、散发着爱情光芒、弥漫着幸福气息的婚姻殿堂的模样。
然而长大后,看的书多了,却开始迷惘,婚姻是什么?
文学家说,婚姻是爱情的结果。
外交家说,婚姻是一种谈判,要学会相互妥协。
恋爱达人说,婚姻是幸福一天,痛苦一辈子。
时尚小资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再浪漫的爱情经过婚姻这道门槛之后也不会长久,最终沦为亲情。
钱钟书的一句话让我眼前一亮,他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似乎这种说法更为大众所接受,也更为我所接受。本来,世事无绝对,如果婚姻真是像现在一些人说的那么不堪,那就不会每天有那么多的恋人前仆后继乐此不疲地坐上迎亲的礼车,奔赴婚姻的鸟笼了,结婚登记处也可以关门大吉了;可是婚姻也不会像童年时的幻想一样,到处冒着充满着浪漫和情调的彩色气泡,幸福得无以复加,那样的婚姻只是梦想,太不现实。
可是钱老的那句话,着实吸引了我。于是自己跑到图书馆去借了本《围城》,细细地读。在书中,我看到抗日战争时期,一群原离战争烽火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抗战,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钱老在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幸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英,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琐的李梅亭。钱老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觉得钱钟书先生对表现人物很是一绝,在书中他多次通过抓住人物的一点扼要而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现出该人物的特点、形象,例如书中提到的汪太太,“十点红指甲,一张红嘴唇”,一句话,就勾画出那个时代一个爱打扮、却在打扮中流出一些俗味的一个爱虚荣的女人形象。
书中把婚姻比作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伦中的夫妻关系。书中孙柔嘉利用女人的小聪明,千方百计地追上了方鸿渐,结婚后,经过生活的磨练,工作的变迁,渐渐得地发觉他的许多缺点,他既善良又迁就,既正直又软弱,婚姻慢慢地出现了危机,整天在吵架中度过,最终走自破裂,这样的婚姻生活,现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影子。现代人观念开放了,对婚姻更加想的开,围城进去的快,出来也快,认识了不久结婚,婚后不久又离婚,视婚姻如儿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理解
爱的含义和生活的真谛?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容易,既然结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你们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
诚然婚姻如围城,然而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那样的“城”也许不再被“围”了吧。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如果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快乐更美好,那是一切的围城都将是让我们乐在其中的围城。
07文秘荣晨君078329152
第五篇:《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回倾谈。令少不更事者恍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诉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的无法沟通的小说。阅读《围城》,会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在形而上层面对人性的思考。也许,他并不能将乡土中国与市民社会描绘好,但是,他却从熟知的知识分子身上,看到了东西文化交织中的荒诞的人生。它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也是最伟大的一部。作为讽刺文学,它令人想起像《儒林外史》那一类的著名中国古典小说,但是我觉得它比它们优胜,因为它有统一的结构和更丰富的喜剧性。作者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暴露人们的缺点来表现他们的生活,但是,没有用说教来揭露他所看到的社会弊病,而是用讽刺。“围城”一词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好,整个生活似乎都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德感情纠葛,每每因为自己的怯,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不陷于工于心计的孙柔嘉德婚姻陷阱之中,最后自便婚姻苦累,这座情感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份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名争暗斗,时刻让人压抑,令本性善良的胆怯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是他离开那里,面对的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才的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的屈服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返顾的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正本书中除了她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除了方鸿渐,迫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辛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迷信思想的围城,而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总而言之,文中所有得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只是为了一点点的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这也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得弊端。自然,70多年前的事情,如今再提似乎也陷入了这座怀旧围城之中,钱中书先生以这样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真正的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的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的价值。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知识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围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确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身边的同样的一座围城。“围城”自这本小说而成为社会生活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人们借以表达欲说不尽进退两难的状况。《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名争暗斗,勾心斗角,更加激烈也更凶险。
那就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请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和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拼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的 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围城》中的比喻,来源广泛,标新立异,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频频发笑的同时认识了深刻的道理。如“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这种带有格言味道的比喻对高松年爬上校长地位后就暴露恶劣本性进行彻底的嘲弄与讽刺。再如方鸿渐一行坐车从宁波到金华,一路颠簸难受,作者把那辆破车写得妙趣横生:“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僻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驶了解。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一口气走了一二十里,……前面路还走不走呢?它生气不肯走了,汽车夫只好下车,向车头疏通了好一会,在路旁拾了一团烂泥,请它享用,它喝了酒似的,摇摆地缓行着。”这里作者把老旧的汽车比成摆架子的官僚,闹别扭的女郎,想象奇妙,新鲜别致,既把汽车的残破不堪形容得淋漓尽致,又把官僚、女郎丑态揶揄得入木三分,嬉笑怒骂之中别有一番愤世嫉俗之情。又如“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女人的地方笑多”,“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的通信”等等。这种新颖独特的比喻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又带给人深深地思考。
《围城》是我认为我有史以来度的最快的一本书了.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很鲜明,它的内容很和我的胃口(可能含有贬义,不知是否有人会骂我早熟之类的),甚至主人公方鸿渐的一些经历和我颇有相似之处(关于这一点,我会在文章中向大家慢慢道来).我一开始,只是把这书当作一本普通的小说来看的,只是为了图个乐子,也并没想写什么读后感.于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气地读到了本书的200多页(全书共有335页).这时,我十分纳闷——我一般读小说,200多页会读上近半个月.于是,我诧异地顿了顿,把书合了起来.这时,我看到了本书的题目——《围城》.我惊呆了.当时,我凭题目感觉《围城》这本书应是写一些抗战时期的事情——“围城”吗!即八路军把日本鬼子围在一座孤城里无路可逃,被迫投降一类的事.但是,内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对不上号.它倒是讲了一个上海的青年,出国留学后骗来了个博士学位,回国时候和回国后发生的事情.我不由得再次不信任地看了看书,并怀疑这书是否印错了,是不是误打误撞地把一个别的作家的什么别的著作给印过来了.但事实证明,书是对的,and I was wrong.我无奈,小憩后,继续看下去.我这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书看到一半,就总想知道结尾.一番内心中的激战后,良心逐渐败下阵来,好奇心渐渐占了上风.以是余便翻经至其末,以观其后果.但,此“后果”使余大失所望——这书的末尾不是结尾,而是什么钱夫人写的“附录——记钱钟书与《围城》!”
我看了下去,还没看到一半,便猛地把书合上,万千的思绪戛然而止,学着赵辛楣骂孙柔嘉的架势嗔道:“Damn杨绛这个家伙,没事写这个干甚!这下可好,文章不用读了,内容不用捉摸了,我成受害者,冤大头了!”
但是,冤大头还是几乎一口气地把这本书读完了——它的内容太精彩了!从那次经历后,我终于明白了这大学生的平常生活和艳遇等事件与“围城”二字有什么关系.不过,在说“围城”二字之前,还是先来说说这本书,这对理解有好处.作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这书写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许正是这样,作者才写出了本书.其实,“围城”所讲述的正是主人公方鸿渐(即作者本人)身陷“围城”的情况.杨绛在写“钱钟书与《围城》”时,曾提到了“方鸿渐结婚后处境如身陷围城”.的确,方鸿渐在订婚前,甚至是婚前,和孙柔嘉的关系还算比较好(不能说是十分亲密——也许柔嘉说的没错,鸿渐根本就没真正爱过她).但婚后二人动不动就吵嘴,甚至大打出手,柔嘉也开始吃了她以前说过不会吃的“陈醋”(即苏文纨与唐晓芙).而且,用人李妈,柔嘉的Auntie,鸿渐家的两个弟媳和一些其他的人也唯恐天下不乱,帮他们添油加醋.但在最后的争吵后,二人都以深刻反省,他们虽不可能永远不吵嘴,但我衷心希望他们能够有所收敛,使身陷得状况好转一些.但我认为,主人公身陷围城的状态并不光单是这一点就造就了的,也不光单是这一点就造就得了的.例如,在众人初到三闾大学时,才知道自己受到了校长高松年的“欺骗”,也许这个骗局不是高松年刻意设下的,但这也是身不由己.但,鸿渐认为,这是.而且,孙柔嘉也受到了那些“狗男生”的欺负.于是,我运用我超常的联想能力后,便想到了我自己.我小学时,我因学习成绩颇受大家的好评.但,升入初中后,这一切只是“父母在夸孩子的假博士学位”罢了.于是,我整天担惊受怕,怕被别人耻笑.但,我的老师,家长对待我就像当时苏文纨对方鸿渐一样.不过,我的心里想着玩就像方鸿渐在想唐晓芙.生活本来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在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他,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上永远不会变的如此美好,但是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样美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