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7年2月考试《语言学概论》题目及答案

时间:2019-05-15 10:4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师17年2月考试《语言学概论》题目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师17年2月考试《语言学概论》题目及答案》。

第一篇:福师17年2月考试《语言学概论》题目及答案

一 简答(60分)

1自言自语是个人可以控制的行为,这说明语言是一种个人现象。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高”与“矮”有无明确的界限?应如何辩证地看待词义中的这类现象?

二 论述(40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在使用中的规范与不规范,试举例具体阐述。

第一题答:1)表面上看,语言表现为具体的人说的话和写的文章,但语言不是个人现象。2)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在一个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语言就存在了,代代相传,不可能是个人现象。语言的产生与存在都是依赖于社会的,离不开社会的。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依然使用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所以语言不是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3)语言的社会性并不否认个人的语言特点和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不同的人对共同使用的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是不一样的,这是构成个人语言特点的主要方面;二是每个社会成员在运用语言时会不同程度地超出已有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这往往可以成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开端。4)总之,我们不否认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但归根到底语言是社会现象,不是个人现象。

第二题

答:.“高”与“矮”没有明确的界限。词义具有概括性,它把一类现象与一个名称联系起来,从而使这类现象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词义的概括性有3个特征: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所指的现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但是没有明确的界限。辩证地看待这类现象,就是要既看到词义对一类有相同特征的现象的界定,又要看到词义没有明确的界限这样的事实。

第三题

答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社会的组织和成员都要求语言有稳定的成分,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否则就会影响交际。因此,语言规则在语言稳定中起了“语言纠察”的作用,人们使用语言得遵守语言规则,一定的语言规则得维持相当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会发生重大变化,这就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但稳定并不等于排斥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由此也就产生了语言规范与变异的对立统一。由此也就产生了语言规范与变异的对立统一。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没有变异就没有规范,没有规范也就看不出变异。”变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新词大量产生。如“下岗”,“下海”,“代沟”等。再如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现了一些有关的专业述语,如“登陆”,“下载”,“连接”,“点击”,“聊天室”,“宽带”,“浏览器”,“服务器”,“搜索引擎”等,有的甚至进入全民语言的词汇库。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

义乌 张佳丽

第二篇:福师《语言学概论》 模拟题

福师《语言学概论》 模拟题1

一、简答(60分)

(1)词语的搭配要受到哪些语义条件的限制?

参考答案: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词语的组合要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同时还要受到词义条件的约束。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受到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

“我读书”可以,“我读饭”就不行。“我看报纸”可以,“报纸看我”不可。“猴子玩苹果”可以,“苹果玩猴子”不可。可用义素分析法考察,“饭”不可读。“看”主语必须是“生物”。再如“某人死了”,“那棵树死了”,“*门前那对石狮子死了”。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因为违反了现实现象之间的关系。

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语言不是废物堆,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堆词的集合,而是很像“七巧板”。其中,每一块要和它周围的几块巧合妙拼,这就是说要从语义场去了解词义。处于同一语义系列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甲的搭配关系不仅决定于它自己,而且还取决于它与乙、丙的关系,如果这个系列中消失了乙,甲和丙的搭配关系也会相应变化。如“汤”原包括开水、热水,后出现“开水”、“热水”,“汤”便仅指食物煮熟后剩下的汁水,不能与“洗”搭配了。每一个义项在它所属的一群或一套词里才有它确定的地位和意义,因为它和它是密切联系的。如“吃牛奶”“喝面包”就是属于语义特征的不和谐。

要考虑到社会使用习惯的制约。

使用习惯是由地域、民族约定俗成的,因此,词语搭配必须适应不同语言(方言)的表达系统的要求。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用“吃”“喝”“吸”三个词表达的行为(如“吃饭”“喝水”“吸烟”),在上海话以及南方的一些方言中只用“吃”一个词就可以表达了(如“吃饭”“吃酒”“吃烟”)。再如“肥”、“胖”在普通话和一些方言中的分工也不同。“寿”。民族:“龟”在汉语与日语中的寓意不同。

习惯无法用理性来判断。“共进午餐”可以,“共进午饭”不可。“吃食堂”、“打扫卫生”、“救火”,原也不可思议,约定俗成后成了规范的。

习惯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如酷毙了,帅呆了之类组合出现,也无法用理性去说明。(2)、语法的特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语法与语音、词汇既互相联系,又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语法具有以下的特性:

抽象性

语法规则是从语言实践中不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研究语法时必先撇开词语的具体意义(词汇意义),才能从其中概括出抽象的意义(语法意义)来,这就是语法的抽象性,如“救火”与“放火”,“我打他”与“他打我”,语法学上的许多术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指的是各类语法特点相同的词,而不管每个词的具体词汇意义的;又如主语,谓语、宾语等等,指的是一些在句法结构中功能相同的结构成分,也不管它的具体词语意义是什么。2 生成性

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这就是语法的无限的生成性。

这一生成性表现在替换,这一替换涉及到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例:小明看书。→小王看书。→小王看报。→小王买报。

“小明”与“看书”之间构成了主谓关系,“看”与“书”之间构成了动宾关系。上述其他句子,也可作类似分析,说明从这些句子中可以抽象出一个公式来:“主谓(动宾)。词与词发生横向的结构关系,这就是组合关系。

“小明”可以被“小王”或其他词代替,“看”可以被“买”或其他词代替,“书”可以被“报”等其他词替代。能在同一位置上相互替换的词语,语法功能可能相同,可类聚成同一类词。这就是聚合关系。生成性除了表现在替换上,还表现在扩展上,即在语言单位组合过程中,可以反复无限地使用这些有限的规则,从而使句法结构复杂化。如“我知道小明来了→你知道我知道小明来了→他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小明来了”。其他部分也可以扩展,即动宾结构里可以套动宾结构,同理,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及其它结构也都可以套用。稳固性

由于语法是抽象的,语法体系是逐渐形成的,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固性。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如汉语的词类,组合方式。当然,也有发展、变化,如古今汉语、语序有了一些变化。民族性与普遍性

语法体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两本书two books,这两个意义相同的短语,汉语在数名之间需有量词,英语就不同,但英语名词常加上词尾s表示它是名词复数。汉语不用词尾表复数,而是名词前的数量词表示。

语法的民族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语法还具有普遍性。如一般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的区别,一般句子都可以划分为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这是因为人类的头脑构造和发音器官基本相同,人们所接触的客观世界相同,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也基本相似,语法规律受思维规律的制约和影响而产生普遍性。二、论述题(40分)

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约定俗成的特点?语言的发展对符号的约定俗成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举例阐述。

参考答案:英国著名语义学家瑞恰慈的“语义三角”理论:

意(思想)

约定成俗

概括反映

言-------物(现实现象)

代表

特点与语义三角有关系。处理两种关系:言与意;语言本身。

任意性与线条性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

一 任意性

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hua•代表“花”这个义,“ren”代表“人”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义,•不能不带有某种任意性或偶然性。与征候不同,如前所述。“粉笔”、“黑板”、“公路”似乎可从组合知义,但“粉”、“笔”等创制时是任意的。汉语的量词丰富,但人用“个”,“马”、“牛”用“匹”、“头”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约定俗成。*留学生:“我在公路上看见一张兔子。”“一双裤子”。

当然也有些语言学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至少有一些语言符号包含着某些象征意义,似乎和某些意义有内在的联系,首先是各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拟声词,如汉语中的“布谷”、“知了”、“噼啪”、“轰隆”,英语中表示“流动”意义的很多名词都包括“l•”这个音。这种意见经久不衰,可见也不能随意地一笔抹煞。但总的来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语言的声音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符号与他所代表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总以为语言的声音和它所代表的东西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他用了一个什么声音来称呼自己,就仿佛只有他自己才配得上用这个声音。在故宫,有一个“宣武门”,被清朝的宣统皇帝改成了“神武门”。因为这个“门”的名称和宣统皇帝用了同一个“宣”字,犯了忌讳。但“喧”与“宣”音同。一个新皇帝即位,就总要有一批人得更改自己的名字。再如我国古代皇帝传位给下一代是称为“世”的,“一世”相当于“一代”,秦始皇是“一世皇帝”,胡亥即位是“二世皇帝”。但从唐代开始,这种称呼改变了,“世”为“代”所代替。因为避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讳。这种避讳的事,在封建统治下确实十分严格,更有甚者,清朝一考官出题:“维民所止”,被认为是“雍正”去头,诛九族。布什的猫“印度”。现代数字迷信。

当然任意是就单个的符号最初产生时候的情况之来说的。一旦已经约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经是“花”,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变,除非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办不到的。如有些是国际性的,“SOS•”是国际紧急呼救信号,语言中的国际术语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图改变语言的发展方向,改变整个语言的基本规律,哪怕是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办不到的。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罗马皇帝狄伯里乌斯(•公元前42年-公元37年)有一天说话用错了一个字,大臣马尔凯鲁斯是语法学家,•就指出皇帝的错误,另一个语法学家加比多也在场,他拍马屁,说皇帝的拉丁语很好,即使现在大家不这么说,不久以后大家也会这么说。马尔凯鲁斯当即指出:“加比多是一个说谎的家伙,因为,陛下,您可以把罗马帝国的公民权授予任何人,却不能规定一个字眼眼。”

非语言的符号也是如此。如《东周列国志》“烽火戏诸侯”。文革也有这样的例子:红、绿灯这一对符号作为交通讯号是规定的,但文革时红卫兵企图改变,因为他们从来接受的都是“红”作为革命的象征:红旗、红领巾、红心、红太阳……等等,而现在突然发现,在十字路口:红灯却表示要停止不前,他们的幼稚而天真的大脑认为这完全是同革命开玩笑,“红”原当是所向无敌,而不充当是退却的,因此他们曾经提出改为红灯表示可以通过,绿灯表示不能通过。但这是不可能的。语言符号被非语言符号所代替,它也具有约定俗成的道理。

在使用过程中带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需要有稳定的成分。但稳定并不等于排除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例:意义--帅呆了,酷毙了。组合--吃食堂,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您们。出现了规范与突破的抗衡,谁胜谁负,看最后的约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符号有时突破了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产生一种临时用法。如文学语言:

①等绕到丹桂商场,老李自己种在书摊面前。

老舍《离婚》

②……只见一皮鞭抽下去,屁股上陡然暴起两道红印!国杀猪一般叫着,哭得鲜艳而热烈!

李佩甫《无边无际的早晨》

③小村没有绿色邮亭,她喜欢缘小路,去投寄羞涩。

冯静辉《邮亭》

④滚圆的月亮,滚圆的诱惑,滚圆的温馨,滚圆的欢乐,中流《滚圆的诱惑》

有人将此称为“文学的狂欢节”。

这种语言的狂欢不但表现在文学语言中,而且表现在网络语言中。有人说,网络是一个没有过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语言的变异表现得无以复加。如“gg哥哥”、“mm妹妹”(读上声),以隐身的面目出现在聊天室的网虫们,为自己起了一个个能吸引人上前攀谈的网络名字,如四海为家的面条,大尾巴狼等等。这种变异现象在英美早已出现。英美一些青少年在用移动电话传递讯息时用了一些稀奇古怪、去头截尾的文字,早已形成风气。如RUOK(are you OK--你还好吗?)CULE(see you later--再见)。对这些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变异,能指符号形式的变异,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语言污染,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是语言的危机。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方言,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把这种现象看成语言的危机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歌词例:

《牵手》、《很受伤》、《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此外,在广告用字中也常见超常规的变异,如:咳不容缓,随心所浴,衣衣不舍,信誓蛋蛋,一触而就,一网打尽,痔者必得等等。这些用法有表达效果还是有负面作用,值得探讨。

二 线条性

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依次出现。如:你好啊。(链条性)

说话总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一个字儿说的,没法几个字儿一块说出来,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也就说,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上形成单向的一维的线性排列。既然是声音,就指语词在时间上的先后承接。我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却可以是多维的,一下子就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认识。我面前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又大又红又圆又香,我一下子就全部及时把握住了。但是我要把这种认识和思维内容告诉别人,由于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的限制,就没法一下子把我的印象全部告诉对方,而不得不通过语言符号把这种整体的认识分解成线性的结合,再传递给对方,由对方再还原为近似的认识和思维内容。有人打比方:喉咙象山洞,如“你好,你坏”一齐往外挤就挤不出。有时感觉到不知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大概和语言的这种特点有关。

线条性是德·莱辛《拉奥孔》中提出的,诗与画的关系,诗是用语言来讲的,必然注意时间上的线条性;画是用色彩来描画的,故有时间上的并列。即画是平面,诗是线条性的观点。

福师《语言学概论》 模拟题2

一 操作题(30分)

请以“云雾笼罩着高山”为基本句式,按要求变换出下列句子,并写出变换所用的手段。(1)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2)以“高山”为中心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3)以“高山”为全句主语的主谓谓语句。参考答案:变换常使用的手段:

1、移位:指句式构成成分的相对位置的改变。

2、添加:主要指语法成分的增加。

3、删减:主要指删去一些语法成分。

4、替代:主要指虚词、语调等语法成分的换用

(4)例如: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什么笼罩着高山?

二、简答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建立在民族基础上的。从最一般的、或最原始的情况看,一定的民族产生了一定的语言,同时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这样,语言和文化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释。

文化,一般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该民族的面貌。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劳动中同时创造了语言这个宝贵财富,一个民族的面貌,不仅决定于它的信仰、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同样也决定于它的语言。

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包含在语言之中,都借助语言来表达。没有语言而有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都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文化的一系列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典型的例子是词汇。在语言中可以划分出与文化特点有关的词汇范畴。具体地说,属于文化中心成分的词汇要比属于文化边缘特征的词汇详尽。反映文化现象的词汇,其数量与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成正比。

三、论述(40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约定俗成)的特点,试举例阐述。参考答案:英国著名语义学家瑞恰慈的“语义三角”理论:

意(思想)

约定成俗

概括反映

言-------物(现实现象)

代表

特点与语义三角有关系。处理两种关系:言与意;语言本身。

任意性与线条性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

一 任意性

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hua•代表“花”这个义,“ren”代表“人”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义,•不能不带有某种任意性或偶然性。与征候不同,如前所述。“粉笔”、“黑板”、“公路”似乎可从组合知义,但“粉”、“笔”等创制时是任意的。汉语的量词丰富,但人用“个”,“马”、“牛”用“匹”、“头”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约定俗成。*留学生:“我在公路上看见一张兔子。”“一双裤子”。

当然也有些语言学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至少有一些语言符号包含着某些象征意义,似乎和某些意义有内在的联系,首先是各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拟声词,如汉语中的“布谷”、“知了”、“噼啪”、“轰隆”,英语中表示“流动”意义的很多名词都包括“l•”这个音。这种意见经久不衰,可见也不能随意地一笔抹煞。但总的来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语言的声音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符号与他所代表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总以为语言的声音和它所代表的东西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他用了一个什么声音来称呼自己,就仿佛只有他自己才配得上用这个声音。在故宫,有一个“宣武门”,被清朝的宣统皇帝改成了“神武门”。因为这个“门”的名称和宣统皇帝用了同一个“宣”字,犯了忌讳。但“喧”与“宣”音同。一个新皇帝即位,就总要有一批人得更改自己的名字。再如我国古代皇帝传位给下一代是称为“世”的,“一世”相当于“一代”,秦始皇是“一世皇帝”,胡亥即位是“二世皇帝”。但从唐代开始,这种称呼改变了,“世”为“代”所代替。因为避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讳。这种避讳的事,在封建统治下确实十分严格,更有甚者,清朝一考官出题:“维民所止”,被认为是“雍正”去头,诛九族。布什的猫“印度”。现代数字迷信。

当然任意是就单个的符号最初产生时候的情况之来说的。一旦已经约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经是“花”,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变,除非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办不到的。如有些是国际性的,“SOS•”是国际紧急呼救信号,语言中的国际术语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图改变语言的发展方向,改变整个语言的基本规律,哪怕是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办不到的。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罗马皇帝狄伯里乌斯(•公元前42年-公元37年)有一天说话用错了一个字,大臣马尔凯鲁斯是语法学家,•就指出皇帝的错误,另一个语法学家加比多也在场,他拍马屁,说皇帝的拉丁语很好,即使现在大家不这么说,不久以后大家也会这么说。马尔凯鲁斯当即指出:“加比多是一个说谎的家伙,因为,陛下,您可以把罗马帝国的公民权授予任何人,却不能规定一个字眼眼。”

非语言的符号也是如此。如《东周列国志》“烽火戏诸侯”。文革也有这样的例子:红、绿灯这一对符号作为交通讯号是规定的,但文革时红卫兵企图改变,因为他们从来接受的都是“红”作为革命的象征:红旗、红领巾、红心、红太阳……等等,而现在突然发现,在十字路口:红灯却表示要停止不前,他们的幼稚而天真的大脑认为这完全是同革命开玩笑,“红”原当是所向无敌,而不充当是退却的,因此他们曾经提出改为红灯表示可以通过,绿灯表示不能通过。但这是不可能的。语言符号被非语言符号所代替,它也具有约定俗成的道理。

在使用过程中带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需要有稳定的成分。但稳定并不等于排除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例:意义--帅呆了,酷毙了。组合--吃食堂,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您们。出现了规范与突破的抗衡,谁胜谁负,看最后的约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符号有时突破了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产生一种临时用法。如文学语言:

①等绕到丹桂商场,老李自己种在书摊面前。

老舍《离婚》

②……只见一皮鞭抽下去,屁股上陡然暴起两道红印!国杀猪一般叫着,哭得鲜艳而热烈!

李佩甫《无边无际的早晨》

③小村没有绿色邮亭,她喜欢缘小路,去投寄羞涩。

冯静辉《邮亭》

④滚圆的月亮,滚圆的诱惑,滚圆的温馨,滚圆的欢乐,中流《滚圆的诱惑》

有人将此称为“文学的狂欢节”。

这种语言的狂欢不但表现在文学语言中,而且表现在网络语言中。有人说,网络是一个没有过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语言的变异表现得无以复加。如“gg哥哥”、“mm妹妹”(读上声),以隐身的面目出现在聊天室的网虫们,为自己起了一个个能吸引人上前攀谈的网络名字,如四海为家的面条,大尾巴狼等等。这种变异现象在英美早已出现。英美一些青少年在用移动电话传递讯息时用了一些稀奇古怪、去头截尾的文字,早已形成风气。如RUOK(are you OK--你还好吗?)CULE(see you later--再见)。对这些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变异,能指符号形式的变异,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语言污染,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是语言的危机。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方言,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把这种现象看成语言的危机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歌词例:

《牵手》、《很受伤》、《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此外,在广告用字中也常见超常规的变异,如:咳不容缓,随心所浴,衣衣不舍,信誓蛋蛋,一触而就,一网打尽,痔者必得等等。这些用法有表达效果还是有负面作用,值得探讨。

二 线条性

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依次出现。如:你好啊。(链条性)

说话总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一个字儿说的,没法几个字儿一块说出来,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也就说,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上形成单向的一维的线性排列。既然是声音,就指语词在时间上的先后承接。我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却可以是多维的,一下子就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认识。我面前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又大又红又圆又香,我一下子就全部及时把握住了。但是我要把这种认识和思维内容告诉别人,由于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的限制,就没法一下子把我的印象全部告诉对方,而不得不通过语言符号把这种整体的认识分解成线性的结合,再传递给对方,由对方再还原为近似的认识和思维内容。有人打比方:喉咙象山洞,如“你好,你坏”一齐往外挤就挤不出。有时感觉到不知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大概和语言的这种特点有关。

线条性是德·莱辛《拉奥孔》中提出的,诗与画的关系,诗是用语言来讲的,必然注意时间上的线条性;画是用色彩来描画的,故有时间上的并列。即画是平面,诗是线条性的观点。

福师《语言学概论》 模拟题3

一、简答题60分

1、语言符号的功能有哪些?

参考答案:交际功能;思维功能;文化功能。

2、语言会随着社会分化的不同类型而产生不同的分化,主要结果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是社会的地域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产生地域方言甚至亲属语言;

二、是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导致语言的社群分化,产生社会方言。

二、论述题40分

语义有什么基本属性?(举例说明)参考答案:

1一般性

词义的概括舍弃了事物具体的特殊的东西,保留了一般的普遍的东西。如“水”: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黄河之水天上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才饮长河水,又食武昌鱼。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同是一个“水”,代表了多少不同的形象,有的是惊涛拍岸;有的是碧波荡漾;有的是春风吹拂,令人心醉,有的是清流孤注,感人神伤。但这一切都是“水”。不仅这些,“蒸溜水”,苦涩的“海水”,清甜的“泉水”,也是水。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是概括的,“水”不是指某一种水,而是指一切水。词所表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般的东西。有人说“我喝水了”,那么他可能喝的是开水,生水或茶水。但它又是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如与“稀粥”区别开来,因为“水”概括了这类东西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殊性。

测试题:

①谁见过“人”?只能见到张

三、李四。

②“资本主义”是莫须有的东西。谁是资本主义呀?请拍个照来看看。

这两种说法对吗?①抽象的人见不到,只能见到具体的“张三李四”,“人”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体现了一般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②“资”拍不出来,但不是“莫须有”的,而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概括成一般的东西。所以上说是把一般性与特殊性割裂开了。

春秋战国时期公孙龙有一句著名的话:白马非马。这句话在当时是许多能言善辩的人所无法驳倒的。公孙龙的逻辑是,把从视觉得来的白与马分开,正像一加一不等于一,白加马也不等于马。实际上,这是把词义对事物不同程度的概括硬说成是两种东西。马这个词的词义是比白马更为概括的,但公孙龙却用一个相对具体的马来否定概括范围更广的马。这也是把一般性和特殊性分割开了。

模糊性

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发表了关于《模糊集》的第一篇论文,在数学方面提出了模糊概念,指出数学中许多概念是模糊的,由此引发了有关模糊概念的一系列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语言学等。

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如“大”“小”,什么是“大”,比认为“小”的大就“大”,比认为“大”的小就是“小”,所以可以说“小黄牛”、“大老鼠”,而实际上“小黄牛”比“大老鼠”大得多。细菌相对人体是小得无可比拟,但对病毒、原子、基本粒子等又是一个庞然大物。地球相对于人是太大了,但相对于银河系、宇宙则又是不足为沧海之一粟,如果硬要在“大”与“小”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显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再如“稀”与“密”,也是一对模糊概念。“头发之稀”与“树林之密”相比,头发要密得多。“美”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且不论审美观念不同,就是审美观念一致了,承认不承认她美,也不很容易达到一致,几个人同时说“她真美”时,各人心目中认为美的程度却不相等,有的打80分,有的打90分,有的只给70分。古语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是古时的绝世美人,但在情人眼中,对象的美如同西施那样,甚至超过西施。“美”在这里没有精确性,仅有一种模糊性。不仅形容词带有模糊性,其他词也大多带有模糊性。如名词“青年”、“中年”、“老年”之间也很难严格切分出一条界限。英哲学家罗素说过:如果要等头上最后一根头发脱落了,才说他由非秃头变成了秃头,那显然是可笑的。

所谓语言的模糊性,同“含胡”不是一回事。它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它表明了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为什么存在模糊性呢?词义是概括的,所以概括和综合的结果只能包括一个共同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具普遍性部分,而还有很多边缘用法没有概括进来。边缘区域是模糊的,中心区域是明确的。模糊现象往往出现在概念的边缘区域。所以,模糊性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边缘地带,这个地带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但不能过分,一过分,说这种语言的人就不承认了,如八十岁的老人不管怎么也总不能说是青年,零下十度总不能说是热。所以,词义的模糊性也不等于没有任何界限。

模糊与精确又是辩证统一的。如《威尼斯商人》中的“一磅肉”,阿娃尼回答国王的问话,都体现了精确与模糊的对立统一。尽管人们在社交中常常要力求提高精确性,但实际上在人与人交际中,特别是在社会生活而不是在科学研究中,却要承认这种模糊性,在很多场合,不但不能消除这种模糊性,还要利用这种模糊性。这是由于社交活动的需要。例如你想请朋友到你家玩,如果你说:“请于明天上八点三十五秒准时到我家!”说得很准确,可对方肯定会被这种通谍式的“勒令”所激怒。如果你用模糊语言发出邀请:“明天如有空请到我家玩。”对方自然会接受。当然,得守信。再如评价新衣。如果你不善于在社交中灵活的利用模糊语言,那你不仅不易达到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如领导指示秘书到会场找人的指令。

文学作品中更少不了模糊语言,如形容姑娘的美:“她美得像一朵带露的玫瑰,身材修长,跑起来像鹿一样快。”如换上具体数字:“姑娘的脸呈一个15厘米直径的圆盘,五分之三为红色,五分之二为白色,高1.68米……”不仅毫无美感,就连真实感也消失殆尽。所以有人说:没有模糊语言,就没有文学的美。

当然,模糊语言的使用受到场合限制。在文件,对双方都有制约作用的条约、合同、契约,药方等语体中不能滥用模糊语言。如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的《乌查理条约》因“必须”与“可以”引发纠纷。计算机处理中的模糊语言问题,例美国电影《未来世界》。

3全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有些事物如人、军队、国家、监狱、都有很强的阶级性,但反映它们的词义却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因为词义的概括舍弃了这类现实现象的阶级性,保留了阶级所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的东西,因而可以象其他词一样,一视同仁地为各阶级服务。

第三篇: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语言学概论 40 主 祝敏青

2008年12月第2版

海峡文艺出版社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简答(20分)

“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这能说明语言是个人现象吗?为什么?

考核知识点: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语言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是依赖于社会,离不开社会的。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使用的依然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依据的依然是全民语言的基础。

二、论述(35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试举例阐述。

考核知识点: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社会任意约定的;语言符号在开始制定时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义是任意的,如hua代表花;正是因为语言符号形式和内容的这种联系不是天生的、必然的,世界上才有多种多样的表示同样意义的符号,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才是可以改变的,语言符号才是可以发展变化的。

三、问答题(45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建立在民族基础上的。从最一般的、或最原始的情况看,一定的民族产生了一定的语言,同时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这样,语言和文化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释。

文化,一般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该民族的面貌。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劳动中同时创造了语言这个宝贵财富,一个民族的面貌,不仅决定于它的信仰、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同样也

决定于它的语言。

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包含在语言之中,都借助语言来表达。没有语言而有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都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文化的一系列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典型的例子是词汇。在语言中可以划分出与文化特点有关的词汇范畴。具体地说,属于文化中心成分的词汇要比属于文化边缘特征的词汇详尽。反映文化现象的词汇,其数量与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成正比。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60分,每题30分)

1、词语的搭配要受到哪些语义条件的限制?

参考答案: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词语的组合要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同时还要受到词义条件的约束。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受到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

“我读书”可以,“我读饭”就不行。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语言不是废物堆,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堆词的集合,而是很像“七巧板”。其中,每一块要和它周围的几块巧合妙拼,这就是说要从语义场去了解词义。处于同一语义系列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甲的搭配关系不仅决定于它自己,而且还取决于它与乙、丙的关系,如果这个系列中消失了乙,甲和丙的搭配关系也会相应变化。如“汤”原包括开水、热水,后出现“开水”、“热水”,“汤”便仅指食物煮熟后剩下的汁水,不能与“洗”搭配了。

要考虑到社会使用习惯的制约。

使用习惯是由地域、民族约定俗成的,因此,词语搭配必须适应不同语言(方言)的表达系统的要求。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用“吃”“喝”“吸”三个词表达的行为(如“吃饭”“喝水”“吸烟”),在上海话以及南方的一些方言中只用“吃”一个词就可以表达了(如“吃饭”“吃酒”“吃烟”)。再如 2

“肥”、“胖”在普通话和一些方言中的分工也不同。“寿”。民族:“龟”在汉语与日语中的寓意不同。

2、语法的特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语法与语音、词汇既互相联系,又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语法具有以下的特性: 抽象性

语法规则是从语言实践中不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研究语法时必先撇开词语的具体意义(词汇意义),才能从其中概括出抽象的意义(语法意义)来,这就是语法的抽象性,如“救火”与“放火”,“我打他”与“他打我”,语法学上的许多术语,生成性

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这就是语法的无限的生成性。

这一生成性表现在替换,这一替换涉及到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例:小明看书。→小王看书。→小王看报。→小王买报。稳固性

由于语法是抽象的,语法体系是逐渐形成的,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固性。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如汉语的词类,组合方式。当然,也有发展、变化,如古今汉语、语序有了一些变化。民族性与普遍性

语法体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两本书two books,这两个意义相同的短语,汉语在数名之间需有量词,英语就不同,但英语名词常加上词尾s表示它是名词复数。汉语不用词尾表复数,而是名词前的数量词表示。

语法的民族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语法还具有普遍性。如一般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的区别,一般句子都可以划分为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这是因为人类的头脑构造和发音器官基本相同,人们所接触的客观世界相同,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也基本相似,语法规律受思维规律的制约和影响而产生普遍性。

二、论述题(40分)

语义有什么基本属性?(举例说明)参考答案: 1一般性

词义的概括舍弃了事物具体的特殊的东西,保留了一般的普遍的东西。如“水”: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黄河之水天上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才饮长河水,又食武昌鱼。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同是一个“水”,代表了多少不同的形象,有的是惊涛拍岸;有的是碧波荡漾;有的是春风吹拂,令人心醉,有的是清流孤注,感人神伤。但这一切都是“水”。不仅这些,“蒸溜水”,苦涩的“海水”,清甜的“泉水”,也是水。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是概括的,“水”不是指某一种水,而是指一切水。词所表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般的东西。有人说“我喝水了”,那么他可能喝的是开水,生水或茶水。但它又是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如与“稀粥”区别开来,因为“水”概括了这类东西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殊性。模糊性

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如“大”“小”,什么是“大”,比认为“小”的大就“大”,比认为“大”的小就是“小”,所以可以说“小黄牛”、“大老鼠”,而实际上“小黄牛”比“大老鼠”大得多。细菌相对人体是小得无可比拟,但对病毒、原子、基本粒子等又是一个庞然大物。地球相对于人是 4

太大了,但相对于银河系、宇宙则又是不足为沧海之一粟,如果硬要在“大”与“小”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显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再如“稀”与“密”,也是一对模糊概念。“头发之稀”与“树林之密”相比,头发要密得多。“美”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且不论审美观念不同,就是审美观念一致了,承认不承认她美,也不很容易达到一致,几个人同时说“她真美”时,各人心目中认为美的程度却不相等,有的打80分,有的打90分,有的只给70分。古语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是古时的绝世美人,但在情人眼中,对象的美如同西施那样,甚至超过西施。“美”在这里没有精确性,仅有一种模糊性。不仅形容词带有模糊性,其他词也大多带有模糊性。如名词“青年”、“中年”、“老年”之间也很难严格切分出一条界限。英哲学家罗素说过:如果要等头上最后一根头发脱落了,才说他由非秃头变成了秃头,那显然是可笑的。

3全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有些事物如人、军队、国家、监狱、都有很强的阶级性,但反映它们的词义却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因为词义的概括舍弃了这类现实现象的阶级性,保留了阶级所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的东西,因而可以象其他词一样,一视同仁地为各阶级服务。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三及参考答案 一 操作题(30分)

请以“云雾笼罩着高山”为基本句式,按要求变换出下列句子,并写出变换所用的手段。

(1)(2)(3)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以“高山”为中心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以“高山”为全句主语的主谓谓语句。

参考答案:变换常使用的手段:P131

1、移位:指句式构成成分的相对位置的改变。

2、添加:主要指语法成分的增加。

3、删减:主要指删去一些语法成分。

4、替代:主要指虚词、语调等语法成分的换用 例如: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

什么笼罩着高山?

二、简答(30分)简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与思维存在着辩证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两种独立现象。

(一)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

(二)思维与语言是两种独立现象

三、论述(40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约定俗成)的特点,试举例阐述。P45 参考答案:英国著名语义学家瑞恰慈的“语义三角”理论:

意(思想)

约定成俗

概括反映

言-------物(现实现象)

代表

特点与语义三角有关系。处理两种关系:言与意;语言本身。

任意性与线条性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一 任意性

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hua•代表“花”这个义,“ren”代表“人”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义,•不能不带有某种任意性或偶然性。与征候不同,如前所述。“粉笔”、“黑板”、“公路”似乎可从组合知义,但“粉”、“笔”等创制时是任意的。汉语的量词丰富,但人用“个”,“马”、“牛”用“匹”、“头”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约定俗成。*留学生:“我在公路上看见一张兔子。”“一双裤子”。

当然也有些语言学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至少有一些语言符号包含着某些象征意义,似乎和某些意义有内在的联系,首先是各种语言中都有

相当数量的拟声词,如汉语中的“布谷”、“知了”、“噼啪”、“轰隆”,英语中表示“流动”意义的很多名词都包括“l”这个音。这种意见经久不衰,可见也不能随意地一笔抹煞。但总的来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语言的声音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符号与他所代表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总以为语言的声音和它所代表的东西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他用了一个什么声音来称呼自己,就仿佛只有他自己才配得上用这个声音。在故宫,有一个“宣武门”,被清朝的宣统皇帝改成了“神武门”。因为这个“门”的名称和宣统皇帝用了同一个“宣”字,犯了忌讳。但“喧”与“宣”音同。一个新皇帝即位,就总要有一批人得更改自己的名字。再如我国古代皇帝传位给下一代是称为“世”的,“一世”相当于“一代”,秦始皇是“一世皇帝”,胡亥即位是“二世皇帝”。但从唐代开始,这种称呼改变了,“世”为“代”所代替。因为避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讳。这种避讳的事,在封建统治下确实十分严格,更有甚者,清朝一考官出题:“维民所止”,被认为是“雍正”去头,诛九族。布什的猫“印度”。现代数字迷信。

当然任意是就单个的符号最初产生时候的情况之来说的。一旦已经约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经是“花”,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变,除非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办不到的。如有些是国际性的,“SOS”是国际紧急呼救信号,语言中的国际术语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图改变语言的发展方向,改变整个语言的基本规律,哪怕是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办不到的。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罗马皇帝狄伯里乌斯(•公元前42年-公元37年)有一天说话用错了一个字,大臣马尔凯鲁斯是语法学家,•就指出皇帝的错误,另一个语法学家加比多也在场,他拍马屁,说皇帝的拉丁语很好,即使现在大家不这么说,不久以后大家也会这么说。马尔凯鲁斯当即指出:“加比多是一个说谎的家伙,因为,陛下,您可以把罗马帝国的公民权授予任何人,却不能规定一个字眼眼。”

非语言的符号也是如此。如《东周列国志》“烽火戏诸侯”。文革也有这样的例子:红、绿灯这一对符号作为交通讯号是规定的,但文革时红卫兵企图改变,因为他们从来接受的都是“红”作为革命的象征:红旗、红领巾、红心、红太阳„„等等,而现在突然发现,在十字路口:红灯却表示要停止不前,他 7

们的幼稚而天真的大脑认为这完全是同革命开玩笑,“红”原当是所向无敌,而不充当是退却的,因此他们曾经提出改为红灯表示可以通过,绿灯表示不能通过。但这是不可能的。语言符号被非语言符号所代替,它也具有约定俗成的道理。在使用过程中带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需要有稳定的成分。但稳定并不等于排除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例:意义--帅呆了,酷毙了。组合--吃食堂,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您们。出现了规范与突破的抗衡,谁胜谁负,看最后的约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符号有时突破了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产生一种临时用法。如文学语言:

①等绕到丹桂商场,老李自己种在书摊面前。

老舍《离婚》

②„„只见一皮鞭抽下去,屁股上陡然暴起两道红印!国杀猪一般叫着,哭得鲜艳而热烈!

李佩甫《无边无际的早晨》

③小村没有绿色邮亭,她喜欢缘小路,去投寄羞涩。

冯静辉《邮亭》

④滚圆的月亮,滚圆的诱惑,滚圆的温馨,滚圆的欢乐,中流《滚圆的诱惑》

有人将此称为“文学的狂欢节”。

这种语言的狂欢不但表现在文学语言中,而且表现在网络语言中。有人说,网络是一个没有过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语言的变异表现得无以复加。如“gg哥哥”、“mm妹妹”(读上声),以隐身的面目出现在聊天室的网虫们,为自己起了一个个能吸引人上前攀谈的网络名字,如四海为家的面条,大尾巴狼等等。这种变异现象在英美早已出现。英美一些青少年在用移动电话传递讯息时用了一些稀奇古怪、去头截尾的文字,早已形成风气。如RUOK(are you OK--你还好吗?)CULE(see you later--再见)。对这些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 8

关系的变异,能指符号形式的变异,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语言污染,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是语言的危机。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方言,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把这种现象看成语言的危机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歌词例:

《牵手》、《很受伤》、《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此外,在广告用字中也常见超常规的变异,如:咳不容缓,随心所浴,衣衣不舍,信誓蛋蛋,一触而就,一网打尽,痔者必得等等。这些用法有表达效果还是有负面作用,值得探讨。

二 线条性

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依次出现。如:你好啊。(链条性)

说话总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一个字儿说的,没法几个字儿一块说出来,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也就说,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上形成单向的一维的线性排列。既然是声音,就指语词在时间上的先后承接。我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却可以是多维的,一下子就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认识。我面前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又大又红又圆又香,我一下子就全部及时把握住了。但是我要把这种认识和思维内容告诉别人,由于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的限制,就没法一下子把我的印象全部告诉对方,而不得不通过语言符号把这种整体的认识分解成线性的结合,再传递给对方,由对方再还原为近似的认识和思维内容。有人打比方:喉咙象山洞,如“你好,你坏”一齐往外挤就挤不出。有时感觉到不知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大概和语言的这种特点有关。

线条性是德·莱辛《拉奥孔》中提出的,诗与画的关系,诗是用语言来讲的,必然注意时间上的线条性;画是用色彩来描画的,故有时间上的并列。即画是平面,诗是线条性的观点。

第四篇: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20分)

“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这能说明语言是个人现象吗?为什么?

考核知识点: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语言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是依赖于社会,离不开社会的。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使用的依然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依据的依然是全民语言的基础。

答:世界语是波兰籍犹太人柴门霍夫创造的,那么是否由此可说语言是个人现象呢?可从两方面看:

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发展是早就存在的社会愿望。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五千余种。语种之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进步。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希望能造出一种理想的语言,他的这个想法为以后许多人造语的拟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英国哲学家培根、法国笛卡尔等都先后提出过倡议。共同的美好愿望吸引着不少人尝试设计某种人造语言。载止一九二九年,人们先后提出了五百多种方案,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生命力最强,一直流行到现在的只有Esperanto(我国最初有人把它译为“国际语”、“爱世语”、“爱斯不难读”或“万国新语”等,后沿用日本译名,习称为“世界语”。)还可以从世界语本身来看,它是在印欧语系各种语言的基础上,吸其所长,去其所短精心设计出来的。柴早在中学时代就刻苦攻读了俄语、乌克兰语、波兰语、英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多种民族语言,着手创造一种对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中立的人造语言,这种语言要能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由此看来,世界语的创造基础也是社会现象,只不过个人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论述(35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试举例阐述。

考核知识点: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社会任意约定的;语言符号在开始制定时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义是任意的,如hua代表花;正是因为语言符号形式和内容的这种联系不是天生的、必然的,世界上才有多种多样的表示同样意义的符号,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才是可以改变的,语言符号才是可以发展变化的。

答: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hua•代表“花”这个义,“ren”代表“人”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义,•不能不带有某种任意性或偶然性。与征候不同,如前所述。“粉笔”、“黑板”、“公路”似乎可从组合知义,但“粉”、“笔”等创制时是任意的。汉语的量词丰富,但人用“个”,“马”、“牛”用“匹”、“头”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约定俗成。

当然任意是就单个的符号最初产生时候的情况之来说的。一旦已经约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经是“花”,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变,除非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办不到的。如有些是国际性的,“SOS”是国际紧急呼救信号,语言中的国际术语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图改变语言的发展方向,改变整个语言的基本规律,哪怕是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办不到的。语言符号被非语言符号所代替,它也具有约定俗成的道理。

在使用过程中带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需要有稳定的成分。但稳定并不等于排除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例:意义--帅呆了,酷毙了。组合--吃食堂,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您们。出现了规范与突破的抗衡,谁胜谁负,看最后的约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符号有时突破了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产生一种临时用法。如文学语言:

①等绕到丹桂商场,老李自己种在书摊面前。

老舍《离婚》

②„„只见一皮鞭抽下去,屁股上陡然暴起两道红印!国杀猪一般叫着,哭得鲜艳而热烈!

李佩甫《无边无际的早晨》

③小村没有绿色邮亭,她喜欢缘小路,去投寄羞涩。

冯静辉《邮亭》

④滚圆的月亮,滚圆的诱惑,滚圆的温馨,滚圆的欢乐,中流《滚圆的诱惑》

有人将此称为“文学的狂欢节”。

这种语言的狂欢不但表现在文学语言中,而且表现在网络语言中。有人说,网络是一个没有过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语言的变异表现得无以复加。如“gg哥哥”、“mm妹妹”(读上声),以隐身的面目出现在聊天室的网虫们,为自己起了一个个能吸引人上前攀谈的网络名字,如四海为家的面条,大尾巴狼等等。这种变异现象在英美早已出现。英美一些青少年在用移动电话传递讯息时用了一些稀奇古怪、去头截尾的文字,早已形成风气。如RUOK(are you OK--你还好吗?)CULE(see you later--再见)。对这些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变异,能指符号形式的变异,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语言污染,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是语言的危机。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方言,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把这种现象看成语言的危机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歌词例:

《牵手》、《很受伤》、《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此外,在广告用字中也常见超常规的变异,如:咳不容缓,随心所浴,衣衣不舍,信誓蛋蛋,一触而就,一网打尽,痔者必得等等。这些用法有表达效果还是有负面作用,值得探讨。

三、问答题(45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建立在民族基础上的。从最一般的、或最原始的情况看,一定的民族产生了一定的语言,同时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这样,语言和文化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释。

文化,一般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该民族的面貌。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劳动中同时创造了语言这个宝贵财富,一个民族的面貌,不仅决定于它的信仰、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同样也决定于它的语言。

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包含在语言之中,都借助语言来表达。没有语言而有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都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文化的一系列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典型的例子是词汇。在语言中可以划分出与文化特点有关的词汇范畴。具体地说,属于文化中心成分的词汇要比属于文化边缘特征的词汇详尽。反映文化现象的词汇,其数量与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成正比。

答: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本文对语言的内在系统,从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上作了分析,并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进行了探讨。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然而,人类的语言现象又如此神秘,是人类迄今尚未完全了解的东西。自古以来,语言学家们都试图从多方面对语言进行探讨,形成了许多语言学流派。归纳起来,现代语言学主要来源于两大传统:语文学传统和人类学传统。语文学传统从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开始,根据文学作品和书面文献的研究对语言进行分析和比较。19世纪语文学家的工作为现代语言学的独立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发展到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这一传统的继承者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系统,把 2

语言学看成是一门横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独立的边缘科学。人类学传统指运用人类学方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和文字传统的社会集团的语言。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和萨丕尔以来,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把语言学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研究。人类语言学的研究传统诱发了文化语言学的出现和兴起。通过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语言的交际过程,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方面有两种提法:“语言与文化”和“文化中的语言”。为了界定语言与其它文化现象的关系,有的语言学家将文化分为两大范畴,“大文化”和“小文化”。其中,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语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原始人与动物有许多相近之处,但是人产生了语言,动物却没有。原始人具有宗教、信仰、道德、习俗等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动物则不可能有。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在文化结构中,语义的基本单位是“义素”。义素是词位通过文化结构表示语义的基本单位。一种语言中的词位和义素之间的关系是基本稳定的。这种稳定关系反映出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同时使语言成为了解文化的钥匙。但是,词位和义素之间并不一定总是一对一关系。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中,不同地区或不同社会圈子的人的不同文化行为也会影响词位和义素的对应关系。

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语音符号系统和书写符号系统,是一种语言区别于另一种语言的根本所在。不了解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就无法辨认该语言的语音或书写的符号,并从中获取语义。没有掌握法语语言结构的人,就很难辨认法语字母不同组合后所表现出的词义,同样,不懂俄语的人,也会把俄语当成抽象的字母组合,根本不懂它所表达的词义。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60分,每题30分)

1、词语的搭配要受到哪些语义条件的限制?

参考答案: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词语的组合要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同时还要受到词义条件的约束。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受到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

“我读书”可以,“我读饭”就不行。“我看报纸”可以,“报纸看我”不可。“猴子玩苹果”可以,“苹果玩猴子”不可。可用义素分析法考察,“饭”不可读。“看”主语必须是“生物”。再如“某人死了”,“那棵树死了”,“*门前那对石狮子死了”。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因为违反了现实现象之间的关系。

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语言不是废物堆,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堆词的集合,而是很像“七巧板”。其中,每一块要和它周围的几块巧合妙拼,这就是说要从语义场去了解词义。处于同一语义系列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甲的搭配关系不仅决定于它自己,而且还取决于它与乙、丙的关系,如果这个系列中消失了乙,甲和丙的搭配关系也会相应变化。如“汤”原包括开水、热水,后出现“开水”、“热水”,“汤”便仅指食物煮熟后剩下的汁水,不能与“洗”搭配了。每一个义项在它所属的一群或一套词里才有它确定的地位和意义,因为它和它是密切联系的。如“吃牛奶”“喝面包”就是属于语义特征的不和谐。要考虑到社会使用习惯的制约。

使用习惯是由地域、民族约定俗成的,因此,词语搭配必须适应不同语言(方言)的表达系统的要求。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用“吃”“喝”“吸”三个词表达的行为(如“吃饭”“喝水”“吸烟”),在上海话以及南方的一些方言中只用“吃”一个词就可以表达了(如“吃饭”“吃酒”“吃烟”)。再如“肥”、“胖”在普通话和一些方言中的分工也不同。“寿”。民族:“龟”在汉语与日语中的寓意不同。

习惯无法用理性来判断。“共进午餐”可以,“共进午饭”不可。“吃食堂”、“打扫卫生”、“救火”,原也不可思议,约定俗成后成了规范的。

习惯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如酷毙了,帅呆了之类组合出现,也无法用理性去说明。

2、语法的特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语法与语音、词汇既互相联系,又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语法具有以下的特性: 抽象性

语法规则是从语言实践中不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研究语法时必先撇开词语的具体意义(词汇意义),才能从其中概括出抽象的意义(语法意义)来,这就是语法的抽象性,如“救火”与“放火”,“我打他”与“他打我”,语法学上的许多术语,生成性

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这就是语法的无限的生成性。

这一生成性表现在替换,这一替换涉及到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例:小明看书。→小王看书。→小王看报。→小王买报。稳固性

由于语法是抽象的,语法体系是逐渐形成的,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固性。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如汉语的词类,组合方式。当然,也有发展、变化,如古今汉语、语序有了一些变化。民族性与普遍性

语法体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两本书two books,这两个意义相同的短语,汉语在数名之间需有量词,英语就不同,但英语名词常加上词尾s表示它是名词复数。汉语不用词尾表复数,而是名词前的数量词表示。

语法的民族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语法还具有普遍性。如一般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的区别,一般句子都可以划分为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这是因为人类的头脑构造和发音器官基本相同,人们所接触的客观世界相同,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也基本相似,语法规律受思维规律的制约和影响而产生普遍性。

二、论述题(40分)

语义有什么基本属性?(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一般性

词义的概括舍弃了事物具体的特殊的东西,保留了一般的普遍的东西。如“水”: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黄河之水天上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才饮长河水,又食武昌鱼。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同是一个“水”,代表了多少不同的形象,有的是惊涛拍岸;有的是碧波荡漾;有的是春风吹拂,令人心醉,有的是清流孤注,感人神伤。但这一切都是“水”。不仅这些,“蒸溜水”,苦涩的“海水”,清甜的“泉水”,也是水。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是概括的,“水”不是指某一种水,而是指一切水。词所表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般的东西。有人说“我喝水了”,那么他可能喝的是开水,生水或茶水。但它又是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如与“稀粥”区别开来,因为“水”概括了这类东西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殊性。模糊性

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如“大”“小”,什么是“大”,比认为“小”的大就“大”,比认为“大”的小就是“小”,所以可以说“小黄牛”、“大老鼠”,而实际上“小黄牛”比“大老鼠”大得多。细菌相对人体是小得无可比拟,但对病毒、原子、基本粒子等又是一个庞然大物。地球相对于人是太大了,但相对于银河系、宇宙则又是不足为沧海之一粟,如果硬要在“大”与“小”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显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再如“稀”与“密”,也是一对模糊概念。“头发之稀”与“树林之密”相比,头发要密得多。“美”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且不论审美观念不同,就是审美观念一致了,承认不承认她美,也不很容易达到一致,几个人同时说“她真美”时,各人心目中认为美的程度却不相等,有的打80分,有的打90分,有的只给70分。古语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是古时的绝世美人,但在情人眼中,对象的美如同西施那样,甚至超过西施。“美”在这里没有精确性,仅有一种模糊性。不仅形容词带有模糊性,其他词也大多带有模糊性。如名词“青年”、“中年”、“老年”之间也很难严格切分出一条界限。英哲学家罗素说过:如果要等头上最后一根头发脱落了,才说他由非秃头变成了秃头,那显然是可笑的。

3全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有些事物如人、军队、国家、监狱、都有很强的阶级性,但反映它们的词义却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因为词义的概括舍弃了这类现实现象的阶级性,保留了阶级所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的东西,因而可以象其他词一样,一视同仁地为各阶级服务。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三及参考答案

一 操作题(30分)

请以“云雾笼罩着高山”为基本句式,按要求变换出下列句子,并写出变换所用的手段。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以“高山”为中心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以“高山”为全句主语的主谓谓语句。

参考答案:变换常使用的手段:P131

1、移位:指句式构成成分的相对位置的改变。

2、添加:主要指语法成分的增加。

3、删减:主要指删去一些语法成分。

4、替代:主要指虚词、语调等语法成分的换用

例如:① 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

什么笼罩着高山?

② 以“高山”为中心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

被云雾笼罩的高山。

③ 以“高山”为全句主语的主谓谓语句

高山云雾笼罩着。

二、简答(30分)简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与思维存在着辩证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两种独立现象。

(一)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

(二)思维与语言是两种独立现象

答: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也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人类生活所在的客观世界是基本一致的,人类的大脑机制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而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的成果,所以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思维决定语言。

1)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2)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一种语言,无论它的结构简单复杂与否,都是能满足一个社会集团交际的需要的,当然也能适应思维的要求。因此人类语言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无所谓优劣,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三、论述(40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约定俗成)的特点,试举例阐述。P45 参考答案:英国著名语义学家瑞恰慈的“语义三角”理论:

意(思想)

约定成俗

概括反映

言-------物(现实现象)

代表

特点与语义三角有关系。处理两种关系:言与意;语言本身。

任意性与线条性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一 任意性

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hua•代表“花”这个义,“ren”代表“人”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义,•不能不带有某种任意性或偶然性。与征候不同,如前 6

所述。“粉笔”、“黑板”、“公路”似乎可从组合知义,但“粉”、“笔”等创制时是任意的。汉语的量词丰富,但人用“个”,“马”、“牛”用“匹”、“头”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约定俗成。*留学生:“我在公路上看见一张兔子。”“一双裤子”。

当然也有些语言学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至少有一些语言符号包含着某些象征意义,似乎和某些意义有内在的联系,首先是各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拟声词,如汉语中的“布谷”、“知了”、“噼啪”、“轰隆”,英语中表示“流动”意义的很多名词都包括“l”这个音。这种意见经久不衰,可见也不能随意地一笔抹煞。但总的来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语言的声音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符号与他所代表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总以为语言的声音和它所代表的东西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他用了一个什么声音来称呼自己,就仿佛只有他自己才配得上用这个声音。在故宫,有一个“宣武门”,被清朝的宣统皇帝改成了“神武门”。因为这个“门”的名称和宣统皇帝用了同一个“宣”字,犯了忌讳。但“喧”与“宣”音同。一个新皇帝即位,就总要有一批人得更改自己的名字。再如我国古代皇帝传位给下一代是称为“世”的,“一世”相当于“一代”,秦始皇是“一世皇帝”,胡亥即位是“二世皇帝”。但从唐代开始,这种称呼改变了,“世”为“代”所代替。因为避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讳。这种避讳的事,在封建统治下确实十分严格,更有甚者,清朝一考官出题:“维民所止”,被认为是“雍正”去头,诛九族。布什的猫“印度”。现代数字迷信。

当然任意是就单个的符号最初产生时候的情况之来说的。一旦已经约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经是“花”,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变,除非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办不到的。如有些是国际性的,“SOS”是国际紧急呼救信号,语言中的国际术语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图改变语言的发展方向,改变整个语言的基本规律,哪怕是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办不到的。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罗马皇帝狄伯里乌斯(•公元前42年-公元37年)有一天说话用错了一个字,大臣马尔凯鲁斯是语法学家,•就指出皇帝的错误,另一个语法学家加比多也在场,他拍马屁,说皇帝的拉丁语很好,即使现在大家不这么说,不久以后大家也会这么说。马尔凯鲁斯当即指出:“加比多是一个说谎的家伙,因为,陛下,您可以把罗马帝国的公民权授予任何人,却不能规定一个字眼眼。”

非语言的符号也是如此。如《东周列国志》“烽火戏诸侯”。文革也有这样的例子:红、绿灯这一对符号作为交通讯号是规定的,但文革时红卫兵企图改变,因为他们从来接受的都是“红”作为革命的象征:红旗、红领巾、红心、红太阳„„等等,而现在突然发现,在十字路口:红灯却表示要停止不前,他们的幼稚而天真的大脑认为这完全是同革命开玩笑,“红”原当是所向无敌,而不充当是退却的,因此他们曾经提出改为红灯表示可以通过,绿灯表示不能通过。但这是不可能的。语言符号被非语言符号所代替,它也具有约定俗成的道理。在使用过程中带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需要有稳定的成分。但稳定并不等于排除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例:意义--帅呆了,酷毙了。组合--吃食堂,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您们。出现了规范与突破的抗衡,谁胜谁负,看最后的约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符号有时突破了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产生一种临时用法。如文学语言:

①等绕到丹桂商场,老李自己种在书摊面前。

老舍《离婚》

②„„只见一皮鞭抽下去,屁股上陡然暴起两道红印!国杀猪一般叫着,哭得鲜艳而热烈!

李佩甫《无边无际的早晨》

③小村没有绿色邮亭,她喜欢缘小路,去投寄羞涩。

冯静辉《邮亭》

④滚圆的月亮,滚圆的诱惑,滚圆的温馨,滚圆的欢乐,中流《滚圆的诱惑》

有人将此称为“文学的狂欢节”。

这种语言的狂欢不但表现在文学语言中,而且表现在网络语言中。有人说,网络是一个没有过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语言的变异表现得无以复加。如“gg哥哥”、“mm妹妹”(读上声),以隐身的面目出现在聊天室的网虫们,为自己起了一个个能吸引人上前攀谈的网络名字,如四海为家的面条,大尾巴狼等等。这种变异现象在英美早已出现。英美一些青少年在用移动电话传递讯息时用了一些稀奇古怪、去头截尾的文字,早已形成风气。如RUOK(are you OK--你还好吗?)CULE(see you later--再见)。对这些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变异,能指符号形式的变异,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语言污染,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是语言的危机。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方言,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把这种现象看成语言的危机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歌词例:

《牵手》、《很受伤》、《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此外,在广告用字中也常见超常规的变异,如:咳不容缓,随心所浴,衣衣不舍,信誓蛋蛋,一触而就,一网打尽,痔者必得等等。这些用法有表达效果还是有负面作用,值得探讨。二 线条性

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依次出现。如:你好啊。(链条性)

说话总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一个字儿说的,没法几个字儿一块说出来,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也就说,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上形成单向的一维的线性排列。既然是声音,就指语词在时间上的先后承接。我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却可以是多维的,一下子就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认识。我面前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又大又红又圆又香,我一下子就全部及时把握住了。但是我要把这种认识和思维内容告诉别人,由于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的限制,就没法一下子把我的印象全部告诉对方,而不得不通过语言符号把这种整体的认识分解成线性的结合,再传递给对方,由对方再还原为近似的认识和思维内容。有人打比方:喉咙象山洞,如“你好,你坏”一齐往外挤就挤不出。有时感觉到不知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大概和语言的这种特点有关。

线条性是德·莱辛《拉奥孔》中提出的,诗与画的关系,诗是用语言来讲的,必然注意时间上的线条性;画是用色彩来描画的,故有时间上的并列。即画是平面,诗是线条性的观点。

第五篇:语言学概论题目及答案(xiexiebang推荐)

语言学概论试题

(一)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 根词。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 辅助 交际工具。

•3.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 语文学,通称为“小学”。4.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 日耳曼 语族的西部语支。

•5.语音可以从 生理 角度分析它的产生方式,从 物理 角度分析它的表现形式 传递过程,从 社会功能 角度分析它的功能作用。

6.是否能够 独立 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7.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直接来源于 拉丁 字母。•8.具有不同功能的三种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是 语素、词、句子。•9.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渐变性 和 不平衡性。

•10.我国宪法 1982年 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 普通话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的传统语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是(D)

••A.文字学 B.语音学• •C.词汇学 D.语法学 •2.汉语属于(B)

•A.屈折语 B.孤立语 •C.多式综合语 D.粘着语 •3.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B)

••A.音素 B.音位 ••C.语素 D.音节 •4.文字的前身是(C)

••A.结绳记事 B.手势 ••C.图画记事 D.实物记事 •5.派生词中包含(B)

••A.词尾 B.词根 ••C.虚词 D.根词 •6.语音和语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C)

••A.音素 B.义素 ••C.语素 D.音位 7.汉语单词“忽然”出现的位置是(C)

••A.主语位置 B.谓语位置 ••C.状语位置 D.定语位置 8.以下各种语言变体中,属于社会方言的是(D)

•••A.土话 B.客家话 •••C.客套话 D.黑话 9.下列语素中属于自由语素的是(C)

•••A.初 B.视 •••C.人 D.民

10.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叫(D)••A.转换关系 B.组合关系 ••C.层级关系 D.聚合关系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专语语言学 以具体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2.组合关系 指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

3.语流音变 语流中的某些音由于相互影响而发生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叫语流音变。4.语义场 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

5.语法范畴 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每题2分,共10分)1.优秀 2.维持 3.宏观 4.精神 5.离开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每题3分,共9分)

•1.瞻仰 [+用眼 +往一定方向 +崇敬地] •• 鸟瞰 [+用眼 +往一定方向 +向下] •2.生 [+存在状态 +开始或继续] •• 死 [+存在状态 +结束] •3.乳母 [+人 +女性-生育关系 +成年-长辈 +授乳关系]

六、简答题(每题7分,共21分)

••1.指出汉语普通话 a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描述其发音特点和出现条件。答题要点:

1)a 音位的条件变体有四个:[a]、[A]、[ɑ]、[æ](1分)2)发音特点(3分)

••[a]前、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A]央、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ɑ]后、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æ]前、半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3)出现条件(3分)

••[a]在韵尾[i]、[n]之前 ••[A]无韵尾

••[ɑ]在韵尾[u]、[]之前

[æ]在韵头[i]或[y]同韵尾[n]之间 2.举例说明词义的特点。答题要点:

概括性、客观性、民族性、时代性、模糊性(每一点分,举例共2分)

3.语言的分化和统一是怎样表现的? 答题要点:

1)伴随社会的变化进行(1分)

2)分化的初级表现是方言,•最大分化是亲属语言(3分)3)方言分歧缩小,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最后形成共同语。(3分)

七、论述题(共1题,共15分)•1.指出下列句子中“语言”的含义有何区别?在此基础上,论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1)“四美”是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2)要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3)鲁迅是运用语言的楷模。评分要点:

1.指出三个例子中的“语言”的差别。(3分)2.前两例指“言语”例(3)指语言。3.指出“语言”和“言语”定义。(3分)4.具体说明两者的不同。(9分)1)一般与个别 2)封闭性与开放性 3)时间先后(言语先于语言)

语言学概论试题

(二)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在语言学学科分类中,属于一般 普通/理论 语言学。2.1898年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是 马建忠 写的《•马氏文通•》。3.俄语属于印欧语系的 斯拉夫 语族的东部语支。

4.从产生声音角度来看引起音质的不同主要是 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器形状 三个方面。5.根据语素在句子中是否具有独立性,可以把语素分为 成词语素 和 不成词语素。

•6.文字是在 记事图画、词语 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固定地与语言中的 语素 联系在一起,•才具备文字的资格。

7.“吃饭”、“煮饭”和“混饭(吃)”中的具体语义关系分别是动作与 受事、结果、目的 的关系。•8.语言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外部 社会 和内部 语言结构要素的相互影响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研究语言亲属关系的语言学是(C)•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小学

• C.历史比较语言学 D.转换生成语言学

2.一个词尾可以同时表示多个语法意义的语言属于(A)• A.屈折语 B.词根语 • C.多式综合语 D.粘着语

3.音高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语言一般属于(A)• A.汉藏语系 B.印欧语系 • C.南岛语系 D.阿尔泰语系 4.汉字属于(B)

• A.图画文字 B.表意文字 • C.表音文字 D.音节文字 5.采用拉丁字母的是(B)• A.俄语文字 B.汉语拼音

C.朝鲜文字 D.日语文字 •6.下列语言学术语与语法形式有关的是(C)

A.主谓 B.体 C.语调 D.语境 7.汉语语法学中,有将副词归入实词的,其分类标准是(•A•••)A.能够作句子成分 B.是否能够表达意义 • C.能够作句子的主要成分 D.是否有形态变化

•8.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系叫(D)••A.转换关系 B.组合关系 ••C.层级关系 D.聚合关系 •9.洋泾浜英语的基本特征是(D)

• A.语音、词汇是英语的,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 B.词汇主要是英语的,语音、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 C.语音有较大改动,词汇、语法基本上是英语的

D.语音有较大改动,词汇主要是英语的,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 10.下面词语属阶级方言的一组是(B)• •A.多头、田心 B.黔首、寡人• C.行头、亮相 D.圣母、上帝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语法 语言中各语法单位的组织结构规律(包括词法、句法)•2.聚合关系 语言单位按某些共同点相互联系的纵的潜在关系 •3.音位 一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4.文字 记录语言的书写的符号体系

•••5.语言的演变 指语言中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有时导致语言系统变得不同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每题2分,共10分)

1.年龄 2.至少 3.寒暄 4.角度 5.部门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每题3分,共9分)

•1.• 妻子 [+人 +女性 +成年 +未婚] • 未婚妻 [+人 +女性 +成年 +已婚] ••2.香(气味香)[+嗅觉 +好气味] ••••香(他很吃香)[+感觉 +受欢迎] • 3.镰刀 [+工具 +农具 +用于割谷物和割草+由弧形刀片和木把构成]

六、解答题(每题7分,共21分)

•• 1.指出汉语普通话 e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描述其发音特点和出现条件。

答题要点:

A.四个:[e]、[ε]、[ә]、[γ](1分)•••B.发音特点(3分)

••••••[e]前、半高、不圆唇舌面元音 ••••••[ε]前、半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ә]央、中、不圆唇舌面元音 ••••••[γ]后、半高、不圆唇舌面元音 C.出现条件(3分)•••••••[e]在[i]前 •••••••[ε]在[i][y]后 •••••••[ә]在[n]前或辅音后轻声 •••••••[γ]单独或辅音

2.“狼孩儿”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题要点:

狼孩儿的故事说明了:

A.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分)B.离开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2分)

C.孩提时期是学会语言、掌握语言的一个重要的阶段。(2分)如果错过了这个最好的时机,•就很难学会一种语言。••3.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及其产生的地方? 答题要点:

A.圣书字、产于古代埃及(2分)

B.楔形文字、产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2分)C.汉字、产于中国(2分)D.马雅文字、中美洲(2分)

七、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1.什么是词类?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有哪些?哪种标准最适用汉语?为什么? 评分要点:

1.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2分)

2.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有三: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功能标准。(6分)3.功能标准最适用于汉语(1分)

4.A.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无法从形态上区分词类。•(2分)

•• B.意义标准过于抽象,不易辨认,且词类是语法上的分类,理当从语法的考虑。(2分)

•• C.形态标准从本质上看也是功能。(2分)

语言学概论试题

(三)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一般是指 语言教学。

2.17世纪,法国波瓦雅的修道院里有两位学者阿尔诺、兰斯洛合编了一本 《 普遍唯理语法 》。3.汉藏语系的语言除了汉语外,还包括 壮侗、苗语、藏、缅(选二)等三个语族的语言。4.音素 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 是人类自然感知到的最小语音单位。5.义素是用 对比 的方法,在词与词或者其它语言单位之间发现的意义区别特征。6.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 表意 文字再到 表音 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

7.语法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 中心词 分析法、层次(直接成分)分析法、转换 分析法。8.方言和亲属语言是语言 分化 的产物,•共同语的形成是语言走向 统一 的结果。

9.一种声音表达了几个意义,它们是同音词关系还是多义词关系,区分的标准是 看这几个意义是否有 联系。•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是(D)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描写语言学

C.转换生成语言学 D.历史比较语言学 2.英语属于(A)

• A.屈折语 B.词根语 C.多式综合语 D.粘着语 3.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意义区别功能的声学特征是(C)

A.音高 B.音强

C.音长 D.音质

4.英语、俄语、法语等语言使用的文字基本上以一个字记录语言中的一个(A)

• A.音素 B.音节 • C.语素 D.短语 •5.属于熟语(固定短语)的有(B)• A.述语 B.专名 • C.短语 D.“的”字短语 •6.下列语言学术语与语法意义有关的是(A)• A.主格 B.内部屈折 • C.重叠 D.虚词

•7.表层语法意义不同而深层语法意义相同的是(B)• A.给他钱,叫他师傅 B.给他书,笔给他 • C.给他凳子,给他开门 D.给他小说,看他的小说

• 8.汉语只能用“男”、“女”、“雄”、“雌”等来表示事物的自然性属,这说明汉语(A)

•• A.没有性的语法范畴

•••B.有性的语法范畴,但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示 •••C.有性的语法范畴,但通过分析手段来表示 •••D.用分析手段来表示相当于性的语法范畴的意义 •9.从语言的谱系分类看,汉语属于(A)• A.汉藏语系 B.印欧语系 • C.词根语 D.粘着语

•10.在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不为人们使用而逐渐消失,•其原因是(B)•• A.音质音位的合并 B.旧事物的消失 •• C.词义的演变 D.汉字的简化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亲属语言

•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这些语言就是亲属语言。2.语法手段

把具有共同特征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形成的类。3.义素• 就是对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以后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即词义的区别特征。4.音位变体 一个音位的实际发音。5.语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体系。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每题2分,共10分)

1.耐劳 2.始终 3.航线 4.排比 5.走向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每题3分,共9分)

1.丈人(古义)[+人 +男性 +年长的] • 丈人(今义)[+人 +男性 +年长的 +妻子之父] 2.朋友 [+人 +有交情的] • 敌人 [+人 +敌对的] 3.酒精 [+无色液体 +药品 +用于消毒]

六、简答题(每题7分,共21分)

1.音质的不同取决于哪些条件?举例说明。

答题要点:

A.发音体不同。如二胡声和鼓声不同。(2分)B.发音方法不同。如[t]是不送气,[t]是送气(2分)

C.共鸣器的不同。如[n]和[t]的不同,[n]是鼻腔,[t]是口腔。(2分)2.什么是显性语法意义?它具有什么特点? 答题要点:

A.通过词形变化、•辅助词和词序等手段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2分)•B.成分之间是连续的;是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单一的(6分)

3.说明印欧语系的主要特点。• 答题要点:

A.没有声调,有固定重音(2分)

B.主要使用附加成分和内部屈折等语法手段(3分)C.没有量词(2分)

七、论述题(共1题,共15分)1.试论述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评分要点:

1.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4分)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A.从词的音义结合的关系来证明(4种关系)(4分)B.从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来证明(3分)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4分)

语言学概论试题

(四)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历史比较 语言学的出现,•标志着语言学走出传统语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我国各民族的语言属于 汉藏、印欧、阿尔泰、南亚、南岛(选二)等五个语系。•3.在元音和辅音的几个区分标准中,是否受到阻碍 是决定性的。

•4.国际音标是在拉丁、•音标和音素字母的基础上根据 一对一/一音一符、一符一音 的原则创制出来的。•5.言外之意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是因为 语境 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

•6.世界古老的表意文字主要有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美尔人的 楔形字,中美洲的 玛雅文字以及中国古代的汉字甲骨文。

•7.分化歧义,经常采用语法结构分析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和 转换 分析法。8.语言之间的接触会导致语言的借用、同化/(融合、替换)、混合等结果。9.是否能够 独立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描写语言学、规范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的分类角度是(D)

A.语言结构部门的范围不同

B.语言存在的时间范围不同

C.语言学与其它科学联系方式不同

D.研究语言的操作方法不同 2.英语属于(A)

A.屈折语 B.词根语 C.多式综合语 D.粘着语

•3.发音的时候。声带振动,发音部位之间形成的窄缝比较大,气流略有摩擦。这样发出的音叫(B)••A.元音 B.半元音 C.浊擦音 D.塞擦音 •4.对文字的产生有直接作用的是(B)• A.实物记事 B.图画记事 • C.结绳记事 D.系珠记事

•5.根据语素是否有直接用来造句的能力,可以分为(D)• A.词干语素和词尾语素 • B.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 • C.前缀语素和后缀语素 • D.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6.分析性的语法手段是(B)

•• A.零形式 B.语序 C.外部附加 D.内部屈折

• 7.汉语的“我”,翻译成英语在不同的句子成分中,•分别是“I”、“me”、“my”、“mine”,这里使用的语法手段是(B)

•••A.重叠法 B.异根法 C.重音移动法 D.外部附加法 8.能够充当句法结构的结构成分的语法单位是(B)

A.语素 B.词 C.句子 D.句群

9.在各个语系中,研究得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是(B)

A.汉藏语系 B.印欧语系 C.南亚语系 D.阿尔泰语系 10.下列诸现象中属于构词现象的是(A)

A.汉语的“老”加“虎”变成“老虎”

B.汉语的“儿童”加“们”变成“儿童们”

C.英语的“help”(“帮助”,•现在时)加“ed”变成“helped”(“帮助”,过去时)••D.英语的“dog”(“狗”,•单数)加“ s”变成“dogs”(“狗”,复数)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对比语言学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言的构造要素进行比较的语言学 2.言语 就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对语言的使用•• 3.条件变体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音位变体 4.语法形式 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 5.民族共同语 一个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词各的读音(每题2分,共10分)

1.讲话 2.寻求 3.忠实 4.航行 5.增补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每题3分,共9分)

•1.丢失 [+停止 +具有] • 保存 [-停止 +具有] •2.凳子 [+家具 +有腿 +供坐用-有靠背] •• 椅子•[+家具 +有腿 +供坐用 +有靠背]•• 3.爱戴 [+爱 +下级对上级] •• 爱护 [+爱-下级对上级]

六、简答题(每题7分,共21分)

1.语音的四要素是什么?在语言中各有什么作用? 答题要点:

音高,区分音调(1分)

音长,区分长元音和短元音(2分)音强,区分轻重音和语调(2分)

音色,区别语言的意义的最重要的因素(2分)

2.举例说明语言演变的两大原因。答题要点:

A.社会原因(3分)B.语言内部原因(3分)

3.文字的发展规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汉字属什么性质的文字? 答题要点:

A.三个阶段: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3分)

B.汉字属表意文字。(1分)因为汉字随着形体的演变已失去了象形的特征,但它仍同整个词发生关系;汉字不表音,虽有表音成分,但本质上仍是表意的。(4分)

七、论述题(共1题,共15分)1.人以外的动物有没有语言?•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评分要点: 1.没有语言(1分)

2.A.功能方面(4分)B.构造方面(6分)C.习得方面(4分)

语言学概论简答题复习资料

1. 举例说明语言的社会功能中的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7-10页)

答: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这一功能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内容的表达。信息的传递是社会中人与人交流的基本方式。与其他某些具有一定社会性的动物群体相比较,人类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极其卓越。语言所能传递的信息可以没有穷尽,信息内容可以跨越时空。人类社会能够建立起如此辉煌的文明,是以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为基础的。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可借助语言外的其他形式,如文字、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都是传递某种信息的形式。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可称为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说话者在传递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在表达着主观的情感、态度和意图,寻求听话者的反馈。

2. 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线条性特点。(26-27页)

答: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之间的关系而言。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表现:学习外语时无法由声音推知意义;不同语言可用不同的音来表相同事物,也可用相同或类似的音表不同事物;语言不断发展变化,语音等也在变化,但所代表的现实现象没有改变,这也说明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规定的,不是天然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依次出现,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依次出现的文字符号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乱排。即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汉语的语序很重要)符号的任意性是就单个符号的音与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的,而符号和符号组合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是可以论证和解释的。符号和符号的组合条件就是语言里的各种结构的规则。如“香瓜”和“瓜香”不一样,因为前者是偏正关系,后者是主谓关系。

3. 举例说明语言的层级性。(28-30页)

答:语言的层次性是就整个语言系统和各个子系统而言,都是分层次的,不是单一层次的,而且有上位层次、下位层次之分。(语素、词、短语、句子、语篇)

4. 举例说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31-32页)

答:组合关系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就是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语言具有线条性的特点,符号和符号依次出现,因而具有时间性,不具有空间性。正因为语言符号是依次出现的,所以谁先谁后,组合起来是什么关系等都十分重要。所以符号的组合顺序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顺序不同,位置不同,组合起来关系就不一样。如:白花——花白

蓝天——天蓝

因而,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并非是任意两个词就能构成组合关系。如:我吃饭——我饭吃——饭我吃——饭吃我符号的组合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讲究、有一定的规则的。

如: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聚合关系是指语言链条同一位置上有相同作用、互相能替换的符号间的关系。

在语言的组合链条上,每一个符号都是可替换的,有许多有相同功能的单位可换用,且替换后语言结构的关系和功能不变。这些有相同功能的单位(具体结构中的符号和用来替换的符号)聚合在一起,它们就形成了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其实就是有相同功能特点的一群符号间的关系,由于它们的功能相同,所以在同一结构关系中可互相替换,替换后虽具体内容有所改变,但功能与结构关系没有变化。如:“红花”“白、蓝、香、小”等;“光、线、眼睛”等。如替换后发生了变化,那就说明替换的符号和被替换的符号功能不同,无聚合关系。如:“红”不能用“动”代替;“花”不能用“很”代替。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联系:词的组合方式是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续,好像一根链条,一个环节扣着一个环节。语言链条上由符号组成的每一环节都可卸下,换上另一个环节,组成新的链条。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二者间的联系如下:

小说

(横向——组合关系)

我烧

开水

什么?

他们

讨论

明天去什么地方

老师

批改

学生的作文

我买

我们

小张

主持

节目

(纵向——聚合关系)

5.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有哪些本质的区别?(33-35页)

答:1.任意性 2.单位的明晰性

3.结构的二层性:音系层、符号层(语法层)4.能产性(创造性或开放性)5.传授性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6.举例说明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区别与联系。(40-42页)

答:音系学和语音学是有各自独立研究领域又彼此有交叉的两个学科。

音系学与语音学相对独立:音系学的出发点在于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属于语言学的核心部分;语音学的出发点在于语音自身的自然属性或听觉反映,与语言学的核心部分是间接联系。

7.举例说明音位和音素的区别。(42-44页)

答:音素:以语音的自然属性和人类语音共性为研究对象的语音学。音位:以语音的社会属性和语音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音系学。

两者有同有异。好多时候,一个音素也是一个音位。如:堵(du)——虎(hu)但有时却不同,如:恰(qia)——好(hao)

前者是前a,后者是后a,是两个不同的音素,但却是同一个音位。(归并为一个音位,还有如几个e,几个i)

(1)二者的划分角度不同:音素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所以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它的身份往往是双重的,从一个角度看是音素,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是音位。

(2)二者划分的目的不同:划分音素的目的是认识语音单位的构成特点,弄清音素与音素的区别,划分音位的目的是认识语音单位在语言体系中区别意义的功能。

(3)研究音素可超越具体语言或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研究。如一些清、浊音像[b]与[p],在英语中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吴语也如此),而在普通话里只是一个音位;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如[p]和[p‘]在俄语与英语里是一个音位,在普通话里是两个音位。

(4)音素只能从音质角度上切分,音位可从语音四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上划分与归并。如:普通话[p]、[p‘]、[m]、[f]等音质音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A51]前时,会引起意义的改变:[pA51](爸)、[p‘A51](怕)[mA51](骂)、[fA51](珐)[p]、[p‘]、[m]、[f]是不同的音位(音质音位)。再如,普通话非音质音位要素之一的四种音高[55]、[35]、[214]、[51]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mA]时,也会引起意义的变化,如[mA55](妈)、[mA35](麻)、[mA214](马)、[mA51](骂),可见,伴随着音质音位的[55]、[35]、[214]、[51]也是不同的音位(非音质音位)

(5)音素是一次发音就可分析出来的,音位则往往涉及一类发音。划分与归并音位时,确定音质要素或非音质要素是对立还是非对立,要考察一类或几类音质或非音质要素,如[p]、[p ‘]、[m]、[f] [55]、[35]、[214]、[51]

(6)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则要具体分析。音质音位本身也是音素,但不是一般的音素,是能区别词或语素的音素,它们当然也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非音质音位则是一些给区别词或语素的音高、音长、音强的最小形式。其中的音高和音强必须要附加在一个或几个音素音段上,在语音线性序列中不占有位置。8.举例说明元音和辅音的区别。(54-55页)

答:(1)气流是否受阻:从发音时气流是否受阻看,发元音时,口腔大开,呼出气流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发音器官的某部位要闭合形成阻碍,呼出的气流只有克服这种阻碍才发出声音来。发音时呼出气流是否受阻是元音和辅音最主要的区别。

(2)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部位较紧张。试比较发音:a—p。

(3)气流强弱:发元音时,由于口腔打开,没有阻碍气流,气流在发音过程中是均匀呼出,因此呼出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呼出气流较强,因气流是在口腔受到阻碍后克服阻碍冲出来,因而明显有一股较强的气流呼出。可拿一张纸放在口腔前面测试,发元音时,纸张只是轻微颤动一下,发发音时,纸张在突然放出的气流的作用下,颤动十分明显。

(4)声带振动与否: 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因元音都是乐音,发音十分响亮,没有声带的参与,元音就不可能发出来;发辅音时,只有少部分浊音声带振动,大部分辅音声带不振动,是清音。

(5)持续时间的久暂:发元音持续时间长,发辅音持续时间短。除浊辅音外,清辅音的发音都非常短暂,如双唇塞音[p],发音时,双唇闭塞阻住气流,然后猛然放开,爆破成声,结束发音动作。

9.举例说明对立关系和互补关系。(64-66页)

答:对立原则:两个音如果可以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出现,互相替换之后就会产生意义的差别,那么它们就是对立的。对立关系是划分音位的主要依据。彼此对立的能区别意义的语音是两个不同的音位。比如说普通话的[ta](搭)和[t‘a],(他)都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互相调换之后读音产生意义的区别,这就是对立的,应该归纳成不同的音位。

互补原则:两个音如果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那么它们是互补的。互补的语音不能起音位辨义作用。因为它们在相同的语境里互相排斥,不会构成最小对立体。这样的两个音可以归纳成同一个音位的变体,例如汉语里的[A],[a],一个出现在单独做韵腹的时候,一个出现在[i/u]韵头后面,不出现在同样位置,也不能辨义,就不是不同的音位而只是音位变体。

10.举例说明音位变体中的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67页)

答:条件变体是指一个音位因受语音环境的制约而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音素。

这些不同的音素所处的语音环境不同,它们相互排斥,即出现a的地方不会出现b,出现b的地方不会出a,相互处于一种互补关系之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它们在语音上又相似,就可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从而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如普通话里,舌面音“i”和舌尖前“i”和舌尖后“i”各自有自己的出现环境:舌尖前“i”:出现在“z”、“c”、“s”后:资、次、思;舌尖后“i”:出现在“zh”、“ch”、“sh”、“r”后:知、吃、诗、日。舌面音“i”:出现在除“z”、“c”、“s”和“zh”、“ch”、“sh”、“r”以外的其他位置:你、提、记。一般情况下,上面三个元音的出现环境是互相补充的,不会出现对立现象。因此可把它们归入同一个/i/音位。

自由变体是指可在同一语音环境里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它们各音素的音质虽有不同,但说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感觉不到它们是不同的音,把它们当作同一个语音单位来使用。西南方言里的[n]和[l]可自由变读,不会引起意义的改变。在这种话里,“南”和“兰”同音,可读作[lan],也可读作[nan]。[n]和[l]就是西南方言[n]音位的两个自由变体。

11.举例说明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68-69页)

答:1.音质音位:音位是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的角度来分析的,叫音质音位。

2.非音质音位:在语音中,除音质音位外,音高、音重、音长也能区别语音单位的语音形式,从而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也能构成音位。这种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叫做非音质音位,以区别于由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构成的音质音位。调位(音高)、重位(音重)、时位(音长)是非音质音位。

12.举例说明语流音变中的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76-77页)

答:同化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books的复数词尾s/s/是清音,可是doɡs由于其中/ɡ/是浊音,/s/受其影响也变成了浊音/z/。这种叫顺同化。如普通话“联盟”:lian35menɡ35——liam35menɡ35,这种叫逆同化。异化和同化作用相反,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如北京话两个上声相连,如“领导”第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这是调位的异化。同化是为了追求发音的顺口;异化是为了避免发音的拗口。如何变异,决定于语言社会。

弱化是指在语流中,有些发音可能变弱,不那么清晰的现象。如:汉语的轻音(声)就是弱化音节,其中的元音往往发生变化。如“木头”/mu t‘ou/弱化成/mut‘o/,把韵尾“u”弱化了。又如:ma+ma——mame(妈妈)弱化的音往往会进一步脱落。如北京话的“你们”常发成/nim/,把“们”的韵母脱落了。“豆腐”/toufu/说成/touf/,把韵腹“u”脱落了。别的原因也可能引起语音的脱落。英语中有较多语音脱落现象,如:I am——I’m;She is——She’s;I shall——I’ll;I have been——I’ve been;He is not——He isn’t。英语的所谓“失去爆破”的现象也是一种脱落,如fast train(快车)、great deal(许多)、white goose(白鹅)里形容词的“t”常常不发声”。

13.举例说明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82-84页)

答: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一个接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这种规则是现实的,说这种语言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就会造成错误的句子,说出谁也听不懂的话来。如“羊”“吃”“草”三个词有六种组合方式。因此,我们可以用有限的词造出无限的句子来。

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几个语法单位(主要指词),互相在同一位置可替换,替换后结构类型和功能都没有变化,这样的几个语法单位,就形成了一种聚合关系。

功用:掌握了一定的组合规则后,人们可利用聚合规则,用同一类别的词语进行替换,聚合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14.举例说明组合的递归性。(98-99页)

答:递归性:结构中某个单位(如词)可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词组去替换,结果可使基本结构里的项扩展成非常复杂的结构,但作用仍等于原先的那个项。例如,“花开了”是主谓结构,可把主语“花”扩展成“牡丹花”“院子里的牡丹花” 等。结构规则的递归从理论上讲可以是无穷尽的,上面的例子不管扩展到什么地步,其作用还是等于“花开了”的“花”。正因为语法结构有递归性,我们才可能用有限的规则支配相对有限的词去造出数量上无限多、长度上不受限制的句子。

15.简述常见的语法范畴。(104-107页)

答: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归类,是对语法意义类别的概括。同类的语法意义与一定的语法范畴相对立,包含在一定的语法范畴中。一个语法范畴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性质且互相独立的语法意义构成,也就是说,只有表示共同的意义领域才能构成语法范畴;并且只有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才能进一步综合概括为语法意义。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性”是某些语言里的名词的分类,例如俄语和德语的名词与形容词都有性的语法范畴,分阳性、中性和阴性三种,不同性的词有不同的变格方式。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性”与生物学的“性”的概念并不一定是一致的,而相同的词在不同的语言中的“性”也是不同的。

“数”这个范畴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如英语的名词,俄语的名词和形容词都有单数和复数的变化。

“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名词、代词作主语时用主格的形式,作及物动词的直接宾语时用宾格的形式,作间接宾语时用与格的形式,表领属关系时用属格的形式。

“体”。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方式,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如英语动词的普通体、进行体和完成体,而汉语中的动词加“着”“了”“过”的现象,有人认为也是“体”的分别。

“时”。也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刻为准,分为现在、过去、未来。

“人称”。在不少语言中,动词是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如俄语、法语都有三种人称,而英语动词只在现在时单数的时候有第三人称和其他人称的对立。

“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一般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

一般说来,“性”“数”“格”是名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形容词因为要随着名词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也有这些范畴;“时”“体”“态”“人称”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

16.简述孤立语的主要特点。(115页)

答:孤立语也叫词根语,指缺少词形变化的语言。以汉语为突出代表,另有彝语、壮语、苗语。

孤立语的主要特点:(1)词序严格:由于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最主要特点),或者说词形变化极不丰富,一个词在句子中属什么成分没有形态上的标志,完全是据语序来确定,因此词序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你打我”和“我打你”,词序不一样,意思就不一样。(2)虚词十分重要:孤立语中词和词的关系,常通过虚词这一重要的语法手段来体现。如“我把你打了”和“我被你打了”,只是介词不一样,意思就刚好相反。(3)复合词多,派生词少:大部分合成词是由词根构成的复合词,这些词不带有表各种语法关系的帽子(前缀)和尾巴(后缀和词尾),词的结构较简单,往往是一个孤立的词干。所谓孤立语的称呼就与这个特点有关。

17.简述屈折语的主要特点。(115页)

答:它以词形变化作为表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印欧语系诸语言为代表,如俄语、英语、法语等。

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1)有较丰富的词形变化:如“我”在英语中居于主格的位置是“I”,处于宾格的位置是“me”,“脚”的单数形式是“foot”,复数形式是“feet”。(2)一种词形变化的语素可表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可表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如英语“works”,其中的词尾“s”,这里表明了单数、第三人称、普通体、现在时四个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也可用不同的词形变化表示。如数的范畴,可通过外部屈折的方式即加词尾“s”表示,有些词则是内部屈折,如“woman”(女人、单数),“women”(女人们、复数)。(3)词尾和词干或词根结合十分紧密,脱离开词尾,句子中词根就不能独立存在。

18.举例说明词义概括性的具体表现: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答:一般性是指:词或名称是用来标志一类事物的符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有一个所指的范围,一方面是它所指称的东西有共同特征。如“鞋”的词义是:“穿在脚上、走路时着地而又没有高筒的东西。”这个意义就是从皮鞋、布鞋、棉鞋、平底鞋、高跟鞋、球鞋、旅游鞋、拖鞋等各种具体的鞋子中抽象出来的,它反映了各种鞋所共同具有而他类事物所无的特征,各种鞋在材料、款式、用途等方面的差别则被舍弃了。这样,各种各样的鞋就都可用“鞋”这个词来指称,而其他事物,如靴子、袜子等则被排除在外。

模糊性是指:通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义的指称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如“学者”一词,注释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那么究意取得多大的学术成就才称得上是“学者”,这并没有也不可能有量化的标准,也就是说学者和非学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绝对的界限。特别是那些反映程度差别的词语,意义的模糊性就更大,如“高”,人的身高达到多少才可开始算高,如身高1.8米可算高,那么1.79米呢?1.78米呢?1.77米呢?„„人们对身高的“高”只有大致的标准,说不清楚高与不高的绝对分界处在什么位置。类似的词语如“大、小”、“长、短”、“粗、细”、“多、少”、“远、近”、“胖、瘦”、“美、丑”、“好、坏”、“冷、热”等也如此。

全民性是指:词义是全民性的,没有阶级性。语言是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条件,不是阶级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条件。这是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须服从的一个前提。“人、军队、监狱”的阶级性,对语言来说,就像不同的颜色、形状对“苹果”一词的意义一样,在概括时是可舍弃的。19.举例说明“蕴涵”和“预设”。(147-148页)

答:蕴涵:通俗地说,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张三买了马铃薯——张三买了蔬菜、张三感冒了——张三病了”两对句义间的蕴涵关系直接与词义的上下位关系相关,如“马铃薯‘是”蔬菜“的下位义,”感冒“是”病“的下位义。一对句子中相同语义角色的词如果词义有下位与上位的关系,则句义一定有蕴涵关系。“张三批评了李四——李四挨批评了”是同一动词的施受同现句与受事单现句。由于两句有相同的动词,所以两句的语义角色应该是相同的。也即受事单现句其实也隐含有施事,只是未限定施事的人选。这种句法上的区别,其实与前两句在词义上的区别有异曲同工之妙,句子中隐含施事的可能人选(可理解为“有人”)一定大于施受同现句中的显现的施事,从概念外延上看,也相当于上位包含下位的关系。所以,有类似句法对应关系的句对也一定有句义蕴涵关系。

预设:通俗地说,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他姐姐昨天回来了|没回来——他有姐姐,许多学者认为预设是蕴涵的一种特例。

20.举例说明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193-196页)

答:1.不平衡性: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在语言系统内表现为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不同:(1)词汇部分:词汇具体成员的更迭变化最快。伴随着社会生活中新事物、新观念不断出现和旧事物、旧观念的不断淘汰,构成词汇的语词也在不断的更替。改革开放以来,新词、新语大量涌。在社会生活变动激烈时,变动的词汇可在总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组成词语的最小成员,如词根语素,特别是与人类世世代代日常生活都相关的基本词根,它们的更迭是很慢的。

(2)语音部分:语音的变化较缓慢,在同一地区同一社团中生活的人们一般觉察不出上一代和下一代的语音有什么变化。但语音的确在缓慢变化,比较《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和现代儿歌押韵上的差异,就可发现语音已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了。

(3)语法部分:语言中属于规则和模式化的部分也较慢。如语法上有无性、数、格、时、体、态等语法范畴,成句有无主谓一致的要求,有无量词词类,宾语在动词前还是在动词后,修饰语在中心语前还是在中心语后等;词法上,一个词尾表示的语法范畴义是一个还是多个,词尾与词根间是否有较明晰的界线,常用派生构词法还是复合构词法等,都是变化较慢的部分。

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另一特点。它制约了语言须不断有所变动,否则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它也制约了语言不能突变,否则不能成为交际各方共同理解。语言内部各部分演变速度的不平衡性正适应了语言渐变性的需要:词汇虽变化速度快、变化比例大,但大多数新词是利用原来旧有的词根和构词规则来建造的,旧有词根与语音的联系、构词规则正是语言中较稳固的部分,可用来推断新词的意义。新词中蕴涵的不变要素保证了它变化快中的“慢”,仍属渐变性质。

21.举例说明语言替换的两种情况: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221-223页)

答: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前一种情况叫自愿融合,后一种情况叫被迫融合。在我国历史中,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都有不少例子。

就总的趋势看,隋唐以前,以自愿融合占优势,隋唐以后,被迫融合的比重大一些。历史上鲜卑族的魏孝文帝所谓“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的改革就是自愿融合,金朝的女真语则是被迫融合的。从秦汉到隋唐,和汉民族发生融合关系的主要是所谓的“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唐以后与汉族、汉语发生融合关系的主要是契丹、女真(包括满族)及它们的语言。

下载福师17年2月考试《语言学概论》题目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师17年2月考试《语言学概论》题目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福师《语言学概论》在线作业(DOC)

    福师《语言学概论》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语言可以分为底层和上层,底层是一套: A. 音位 B. 语素 C. 词 D. 句子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2. 元音和......

    福师《语言学概论》在线作业一

    福师《语言学概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 下列选项中属于偏正式的是:( D ) A. 眼花B. 脸红C. 地震D. 雪白 满分:2 分 2. 语言中,(A)是发展速度最快......

    福师《语言学概论》在线作业一

    2016年秋季 福师《语言学概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得分:20 1.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A. 形态的改变 B. 语法范畴的消长 C. 词类的发展 D. 语......

    福师《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范文大全

    一、操作题 请以“群山拥抱着巫山镇”为基本句式,按要求变换出下列句子,并写出变换所用的手段。 (1)以“群山”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 (2)以“巫山镇”为中心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的定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B.语言就是人们说出来的话 C.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

    语言学概论答案

    电大汉本语言学概论作业形考答案1导言、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历时语言学——就各种语言的历史事实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它的“亲属”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叫历时语言学......

    福师《语言学概论》在线作业二(合集5篇)

    福师《语言学概论》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 语言学概论这门课就属于:(B) A. 历时语言学B. 普通语言学C. 共时语言学D. 应用语言学 满分:2 分 2. 语......

    16春季福师《语言学概论》在线作业一

    [键入文字] 福师《语言学概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北京话“友好”中的“友”实际读音声调是阳平,这种现象属于语流音变中的。 . 同化 . 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