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试题

时间:2019-05-15 10:4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课外文言文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课外文言文试题》。

第一篇:初中课外文言文试题

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蛙,昊郡钱唐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共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日:“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恳不泄也。”于是母予秘之。走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注]①菘:白菜。

26、解释下列句中括号中的词。(4分)(1)元琰(遽)退走 ___(2)母问其(故)_____,具以实答(3)(向)_______所以退,畏其愧耻(4)自(是)_______盗者大惭

2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1)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恳不泄也。

(2)走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28、文中的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你赞同不赞同范元琰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4分)

与四弟书①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导读:曾国藩作为清朝显赫一时的高官,却时刻不忘嘱咐自己的兄弟,子侄要勤俭,戒骄奢。“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真是至理名言。

注释:①《与四弟书》: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在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曾氏对其弟弟和子女们都要求很严.在这封家书中,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要想福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②老辈:长辈.奢:奢侈.③骄:骄横,放纵。④泽:恩泽。⑤勤:勘勉,勤劳。

21、解释加点的词。(4分)(1)总恐老辈失之奢().(2)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3)余微俭而不甚俭().(4)后来恐难挽().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2)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23、文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什么?(3分)

24、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试着概括。(3分)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③弋(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26、.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①主鸟而亡之()②请数之以其罪()..③以鸟之故杀人()④寡人闻命()..27、翻译句子。(6分)

(1)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3)数烛邹已毕,请杀之。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②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③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④,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⑤。”

【注释】

①还:同“旋”,掉转身。②故:特意。③希望。④厌:满足。⑤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请让我把你的话当做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昭:表明,显示。

2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王生不说 ②王生益愠 ..③莫逾自厌 ④王生惊觉,谢曰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②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③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28.从选文可以看出,李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王生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①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③馆竖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

26、解释句中加点的多义词。(4分)

(1)两虎方且食牛(2)卞庄子以为然

(3)馆竖子止之(4)有顷,两虎果斗

27、解释句中加点的“之”。(2分)

(1)馆竖子止之(2)从伤而刺之

28、下列句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的两项是()(2分)A、辍耕之垄上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从伤而刺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翻译句子。(2分)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29、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2分)

30、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可从人和动物两个角度来回答)(4分)

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

【注释】①皇甫文备;复姓皇甫。②武后:指则天。③徐大理:指徐有功。大理是官名,主管刑法。④党逆人:与叛逆分子勾结。

【文言知识】

说“狱”。“狱”指监狱,这是古今相同的,但文言中它还有“案件”之意,这要特别注意。上文“与徐大理论狱”,意不跟徐有功讨论案件。又,《曹刚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中“小大之狱”是指大大小小的案件。

【思考与练习】 26.解释: ①无何

②或 ③守 ④狱

27.翻译:

①彼曩时将陷公于死。

②今公反欲出之。

③安可以私害公?

28.你认为徐有功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大山人

清·陈鼎

八大山人①,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②,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 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③,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④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节选《八大山人传》有删改)

【注释】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②介:耿直。③攘臂搦管(nuò guǎn):伸长胳膊,执笔为文。④镒:二十两。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尝写菡萏一枝()(2)数十幅立就()(3)盈纸肮脏(...)(4)山人既嗜酒,无他好。().27.翻译句子。(6分)(1)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2)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28.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来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赵威后:赵惠文王妻

26.解释句中加括号的词。(4分)

①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②(书)未发:

③ 使者不(说):

④不(然):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民亦无恙耶?

②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③苟无民,何以有君?

28.赵威后“舍本而问末”体现出什么样的治国主张?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善回人主意_______________(2)故中辍耳_______________ ..(3)外皆严装已毕_______________(4)上尝得佳鹞_______________ ..2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1)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 夫 耕 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③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②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释】①息:呼吸。②术:方法。③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行者解衣下田()(2)气竭汗雨()...(3)谓农夫曰()(4)行者服而退()..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1)甚矣,农之惰也!

(2)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3)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28.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4分)...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 ① 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26.解释加点的词(4分)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

(3)俄而与子期逐()(4)夫诱道争远()

27.翻译(6分)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人(北方人)生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仕于南方()(2)席上啖菱()..(3)或曰:“啖菱须去壳。”()(4)欲以清热也()..

27、翻译句子:(4分)①其人自护所短。

②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8、下列句中加点的“食”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是()(2分)A.衣食所安 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9、下列句中加点的“去”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是()(2分)

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

30、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2分)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阅读训练:

2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凡得学者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③吾徒相教 ④徒以有先生也 ..27. 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译文: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

28.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答:

第二篇:初中课外文言文训练

初中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栋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令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人子弟皆已惮籍矣。(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给文中加点字释义。

A.戮()B.俱()C.惮()D.族()

2.《陈涉世家》中,“

”句抒发了干古志士之胸臆,此文中“

”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被人称颂,“史公极力描写。” 3. 下列句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季父项梁(小叔父)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B.学万人敌(抵挡)

项氏世世为楚将(做)C.去学剑(前往)

又不肯竟学(竟然))D.梁以此奇籍(认为奇异)

与籍避仇于吴中(躲避)4.对本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叙述项羽的远大抱负及成长过程。B.叙述季父项梁的生平事迹。C.叙述项籍与叔父的相识相知。D.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二)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④焉,曰:“若⑤知具茨之山乎?”曰:“然⑥。”“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曰:“然。”黄帝曰:“异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⑩。”小童辞⑾。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⑿?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qǐ)首⒀,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 ①见:拜访。

②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③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④涂:同 “途”。即路。⑤若:你。

⑥然:是的。表应答。⑦所存:所在的地方。

⑧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⑨非徒:不但,不只。⑩为天下:治理天下。⑾辞:谢绝。

⑿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奚,何。以,因。异,不同。乎,于,相当于“与”、“跟”。⒀稽首:叩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2)问涂焉()(3)亦去其害马者而已()(4)黄帝再拜稽首()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3.用简炼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4.牧童认为如何治理天下? 5.源于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害群之马”,这个成语的比喻义是

6.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是害群之马?请举1~2个例子。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些害群之马?(三)诸葛亮受遗诏(章武三年春①,先主于永安②病笃(dù)③。召④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⑤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人事⑥。若嗣(sì)子⑦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⑧。”亮涕泣曰:“臣敢竭⑨股肱(gōng)⑩之力,效○11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12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13之如父!”(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

①章武:刘备的年号。三年:公元223年。②永安: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③病笃:病重。④召:召见。⑤谓:对„„说。

⑥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⑦嗣子:此指刘禅。嗣,继承。

⑧君可自取:您可以取而代之,即自己做皇帝。⑨竭:用尽。

⑩股:大腿。肱:自肩至肘的部分。股肱:用以比喻辅佐之臣。○11效:献出。○12敕:告诫,嘱咐。○13事:侍奉。1.翻译下列句子。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2.请用一个历来为人们称赞诸葛亮的成语,来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的高风亮节。

3、我们学过的《出师表》文中最能表达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思想感情的一句是

4、《出师表》一文中有“深追先帝遗诏”句,请写出刘备给后主遗诏中的一句名言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四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四)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③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

①媒:介绍,夸耀。

②屣(xǐ):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1)

(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信:(3)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索:

2、翻译下列句子。(4)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五)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

① 干:岸边。② 圮(pí):倒塌。

③ 阅:经历。

④ 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 柿(fèi):木片。⑥ 颠:颠倒、荒唐。⑦ 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翻译。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六)善呼者

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

① 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②汜:河岸。

1、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4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A、游玩,游览 B、游历,游学 C、交往,交际 D、游走,游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服)B、公孙龙顾谓弟子曰(回头)C、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D、往说燕王(游说,劝说)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与之弟子籍。

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记。B、给他弟子的身份。C、和他弟子籍贯相同。D、给他弟子的书籍。

4、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

(七)废弈向学 [明]何良俊

魏甄琛(人名)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仆役,仆人)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做官),若读书,执烛即(那就)不敢辞,今乃(副词。却,竟然)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来京)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人名)许(处所,地方),假(借)书研习,闻见(听到看到的,这里指学问。)日优(好,长进)。

1.下面句中“日”作状语的一项是()A.颇以弈棋废日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闻见日优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或时睡顿,则杖之

B.其一犬坐于前

C.一鼓作气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翻译句子。

颇以弈棋废日

4.从废弈向学这件事可以看出魏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八)婆媳棋局

[唐]李 肇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客舍;旅馆)。既灭烛,闻主人媪(老妇人)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认输)。”积薪暗记。明日覆(重摆,重演)其势,意思(用意、思路,这里指下子的方法。攻守的路子)皆所不及也。

1.解释加点词。

① 自谓天下无敌

② 既灭烛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A.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

B.气可以养而致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先帝不以臣卑鄙

3.下面句中“数”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A.层层指数

B.石篑数为余言 C.则凡数州之土壤

D.各言数十 4.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腰白玉之环

A.良夜难遣,可棋一局乎 B.自谓天下无敌 C.明日覆其势 D.佳木秀而繁阴

5.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发?用10字以内概括回答。

第三篇:初中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易子而教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了。(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事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易子而教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读书佐酒

苏子美为人豪放不受约束,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正听到子美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偷袭行刺秦始皇,刺客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车上(这一段)时。他突然拍手说:“真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将我送给陛下呀。”(苏子美)又拍桌子说:“君臣相遇,竟如此艰难呀。”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知人不易

孔子穷乎陈蔡(1)之间,藜(2)羹(3)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孔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饭了。白天睡在这里,颜回则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时,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要用干净的饭祭奠先人后再动口。” 颜回回答道:“不可以,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所以我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它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而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衣①敝衣②以耕,鲁君使人往贻③邑焉,曰:“请以此修衣④。”曾子不受。反⑤,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⑥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⑦子有赐,不我骄⑧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⑨其节也。”--------选自《说苑·立节》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从曾参的话来看,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节操的。” 罴说 柳宗元

鹿畏䝙①,䝙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人立,绝③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④而即之山。为(9)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5)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⑥捕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鹿害怕䝙,䝙害怕虎,虎又害怕罴。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样站着,非常有力而且会严重地伤害人们。

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药的罐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他、搏击他、捉住他、撕裂他,最后把他吃掉了。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02.貙(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

03.罴(pí):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子,胆入药。亦称“棕熊”、“马熊”、“人熊”。04.被发:披散毛发,被(pī),同“披”。05.绝:极。06.为:模仿。

第四篇:初中课外文言文——课外文言文B.答案

(一)曹彬仁爱

【参考答案】

1、(1)居住(2)担任

2、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墙壁瓦石的缝隙里,蛰伏着各种虫子,不能伤害它们的生命

3、为下面的故事作衬托,突出他“仁心爱物”

4、不以个人喜怒杀人 冬日不修敝屋 仁心爱物

(二)狄仁杰

【参考答案】

1、(1)派往(2)到„„去

2、(蔺仁基)因此对李孝廉说:“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3、表现出狄仁杰的品行影响了他人,侧面衬托出狄仁杰品质的高尚

4、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友好相处,尽力帮助他人

(三)巨商蓄鹦鹉

【参考答案】

1、(1)才(2)因为

2、(商人)就许诺它,说:“我应当亲自送你回归大自然。”

3、(3)思维敏捷,及时倾诉自己的不幸(4)离别时情真意切

4、不要剥夺他人的自由,不要剥夺其它生命的自由

(四)鲁肃简公二事

【参考答案】

1、(1)回家(2)详细

2、但是我已经换了衣服,街上也没有认识我的人

3、他嗟叹鲁肃简公宁愿受责罚,也说实话,在官场上保持着少有的诚实、正派

4、诚实正派(忠实)安贫乐道

(五)床头捉刀人

【参考答案】

1、认为;使者

2、但是(那位)座位旁边握刀(侍立)的人,才是位才略非凡的人啊。

3、D

(六)韩休为相

【参考答案】

1、(1)做,担任(2)到

2、韩休担任宰相,陛下(变得)很瘦,为什么不罢免(驱逐)他

3、韩休为人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为了国家大计,敢于与皇上争执。他是个有良好声誉的官员。

(七)洪承畴①二事

【参考答案】

1、(1)替,给(2)跑,小跑

2、洪承畴出去以后,先生拿笔很快地写了一副对联

3、闭目不视 憎恨洪承畴背叛明朝(不与洪承畴同流合污),保持了民族气节

4、巧用人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八)刘南垣开喻门生

【参考答案】

1、(1)等到(2)勉强

2、(1)直指因为(是)老师说的话,不敢推辞(2)、直指明白了这是在开导他,以后就再也不敢因饮食问题而苛责别人了

3、B

4、(供参考)刘南垣教训弟子的方法巧妙、得体,我们给别人提建议,也要讲究方法,使接受者心服口服。或:待人要宽厚,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

(九)明成祖讲官

【参考答案】

1、(1)看(2)道义,真理

2、小人确实有不能放弃的才能,必须经常告诫他,不让他有过错就可以了

3、小人逞才而无耻

4、略(讲出道理即可)

(十)银烛

【参考答案】

1、(1)做,担任(2)原先的

2、你的蜡烛不能够燃烧,换可以燃烧的

3、希望丰庆不要追查他的贪财行径,保住官位

4、他是个清廉正直的人,是个做事讲究方法策略的人(是个照顾别人面子的人)

(十一)知人

【参考答案】

1、(1)不久(2)看着(回头看)

2、知道这些情形的人,都感叹赵开心有知人之明。

3、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改观

4、示例:要通过平时的言行,真正了解人的内心,要有知人之明。或:做人要知恩图报,要古道热肠

(十二)谲判

【参考答案】

1、(1)路(2)导致

2、你的银子确定是五十两,但这里写明为四十五两,这不是你的银子

3、为了惩罚得人帮助不知感谢,反而昧着良心含血喷人的人

4、本分,不贪不义之财,懂得教育子女走正道

(十三)物破自有时

【参考答案】

1、(1)说(2)全

2、你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玉盏,又不是故意的,这有什么罪呢

3、坐客皆愕然 尤为宝爱

4、待人要宽容大量

(十四)赵人患鼠

【参考答案】

1、(1)善于(2)吃

2、他的儿子觉得猫成了祸患,告诉父亲说:“何不把这只偷吃鸡的猫赶走呢?”

3、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4、有所失,才有所得,不可因小失大。(或:当事物必须加以取舍时,应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将损失降到最低,获益力求最大)

(十五)登泰山记

【参考答案】

1、(1)山脚(2)尽头

2、到了泰山的脚下,已经看见所说的天门,在几千丈以上

3、姚鼐

4、奇 独

(十六)鸟 说 【参考答案】

1、满;寻取,寻觅

2、距离地面不超过五六尺,人的手能够碰到它们

3、羽毛洁(或:色明洁)音鸣好

4、在世俗的社会中,高洁的人,往往命运多舛。

(十七)说马

【参考答案】

1、(1)到(2)被

2、回家的路上想不出其中的缘故,到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给了前辈长者

3、(1)庞且峻,雄而有力(2)鬣长蔽目不见虎,故不知其为虎,故其气猛,猛故不惧

4、天下事,成于勇,败于怯

(十八)东坡逸事

【参考答案】

1、(1)担任(2)欠

2、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不是不肯偿还债务

3、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

4、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十九)君子济

【参考答案】

1、(1)路(2)命名、取名

2、他的儿子把钱币全部赠给津长,津长不接受

3、厚道,不贪财

4、君子济命名的缘由

(二十)赵母训子

【参考答案】

1、(1)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2)吃

2、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

3、勤学苦读,获取功名

4、例:家庭(母亲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第五篇:初中课外文言文(教师用书)

初中课外文言文(教师用书)

一、画皆以人重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阅读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听茶声然 B.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相许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_

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②永叔,即(),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参考答案

1、B(这样),……的样子;

2、① 值 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

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 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

4、D;

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欧阳修

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xiāo)。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 ②人疾之如仇敌

2、指出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人疾之如人仇敌,恶之如鸱枭。()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4、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 : ◆参考答案

1、①用来…… ②痛恨;

2、状语后置;

3、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4、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dan吃; ②wo洗 ③ji供应 ④cha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揭示主题

四、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④迨:等到。⑤倍:同“背”,背诵。

阅读训练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子墨子九距之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参考答案

1、①担心 ②等到 ③才 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五.范缜治学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王献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 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②刘王献(hu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③芒(juē):草鞋.(④《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⑤萧琛:南朝人.】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闻 沛 国 刘 王 献 聚 众 讲 说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⑴少: ⑵从: ⑶善: 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 性格.4.选出对画线句子” 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A.刘王献 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B.刘王献 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C.刘王献 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D.刘王献 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

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

1、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

2、年少 跟从好

3、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朴实

4、D

5、因为范缜表现非常优秀与别人不一样而学习非常勤奋,刘献感到很惊奇。

6、言之有理即可。

六.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2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题目答案:

1.(4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你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

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反衬(对比)(各1分)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翻译】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七.【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1)出淤泥而不染:(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3)陶后鲜有闻:(4)待到山花烂漫时: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莲,花之君子者也。译文: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4.【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11.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答案;1.(1)沾染;污染(2)我(3)听说(4)等待;等 8.莲,是花中的君子。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4.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八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鄂州市2007年初中升学考试样卷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 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⑴长枝节,生出枝节 ⑵少 ⑶停止 ⑷合宜,适合(2分)

2.C(2分)3.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4分)4.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3分)5.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3分)

九(16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2分)A.强迫 B.接近,迫近C.狭窄 D.威胁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

答案:1.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2.B(2分)

3.A(2分)

4.(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5.B(2分)6.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7.洁身自好 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

下载初中课外文言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课外文言文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外文言文

    (一)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

    文言文课外

    11、崔景偁拜师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

    课外文言文

    (一)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 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 蛇成,夺......

    课外文言文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

    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一)徐孺子的故事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世说新语•言语》) 1、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

    课外文言文2

    九、戏巫 恶少年愠其诞,瞳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

    课外文言文专题

    课外文言文专题阅读2010上海初三二模专题复习杜刚【奉贤】(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商汤见伊尹①②③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