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练习题(09年10月5日)

时间:2019-05-15 10:4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年级语文练习题(09年10月5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年级语文练习题(09年10月5日)》。

第一篇:高二年级语文练习题(09年10月5日)

高二年级语文练习题(09年10月5日)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出题人:张霞 薛晓光

一、(48分,每题3分)

1、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吐哺(bǔ)氓之蚩蚩(máng)淇水汤汤(shāng).....B、弃秽(suì)乘彼垝垣(guǐ)窈窕淑女(yáo)...C、险隘(ài)尔卜尔筮(shì)说怿女美(yuâ)...D、蕙茝(cǎi)言笑宴宴(yàn)自牧归荑(kuì)....2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渌水(lù)贾人(jiǎ)脚著(zhuó)...B、青冥(míng)嘈嘈(cáo)呕哑(ōuyā).....C、幽咽(yàn)大弦(xián)琵琶(pa)...D、祠堂(cí)衰鬓(shuāi)潦倒(liǎo)...3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觉时(睡觉)殷岩泉(震响)列缺(指闪电)....B、左迁(贬官)耳暂明(暂时)间关(莺声婉转).....C、落木(秋天树木落叶)繁霜鬓(增多)伯仲(兄弟,引申为不相上下).....D、玉砌(台阶)次第(顺序)扬州路(道路)....4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自我徂尔

赍钱

怅然 B、其黄而殒

婀娜

矛戟 C、美人迟暮

子伶

骐骥 D、坚如磐石

踟躅

葳蕤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士也罔(无)极

皇览揆余初度兮(揣度)B、静言(说)思之

泣涕零(落)如雨 ....C、总角之宴(欢聚)却(退)与小姑别 D、人生几何(多少)渠会永无缘(他).....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我从去年辞帝京②莫辞更坐弹一曲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④使皇武子辞焉 ....B、①千古风流人物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④动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 ........C、①暮去朝来颜色故②故垒西边③今日还故乡④君安与项伯有故 ....D、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③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④不得已而....为之

7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据王粲《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B、据王粲《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C、据王粲“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D、据王粲《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8选项中加点词意义与题干相同的是()例:叶叶相交通 .A、及时相遣归

B、蹑履相逢迎 C、黄泉下相见

D、嬉戏莫相忘 ....9下列各句都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一组是()①主人忘归客不发。②秦时明月汉时关。

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④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⑤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⑦南取汉中,西举马、蜀,东割膏腴之地。

⑧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⑨主人下马客在船。A、①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⑨ C、①②⑤⑥⑨

D、①②⑥⑦⑨ 10下列各句画横线处所运用的修辞格,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借代)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拟人、借代)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问)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借代)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对偶)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代)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拟人)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比喻、对偶)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比喻)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拟人)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借代)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与题干相同的是()例:信而见疑 .A、渐见愁煎迫

B、相见日常稀 C、君既若见录

D、府君见丁宁 ....12对下列比、兴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用胡马、越鸟不忘本作比,说明人更不应忘本。

B、“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青青河畔草》)——以草柳的茂盛,物之及时,“兴”起一位青春貌美的“楼上女”。C、“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用“比”的手法,借孔雀的留恋徘徊,比喻焦仲卿夫妇的悲剧遭遇。D、“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冉冉孤生竹》)——前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竹子扎根山坳比喻女子托身于丈夫,并引起正文。1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B、《楚辞》产生于战国时代,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C、《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诗歌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与《木兰词》并称“乐府双璧“。D、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著名的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开创者。《归园田居》等作品表现了诗人重返自然的怡然生活,继承了诗歌浪漫义主的传统。

1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计算时间以地支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黄昏”是戌时,相当于19至21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21至23时。B、“结发”是男子成年20岁的代称,古代对年龄的代称还有:“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天命”50岁,“耳顺”60岁。

C、“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古时妇女在这一天晚上用针线活向织女乞巧。“下九”每月一次,古人以每月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

D、古人的称谓有名、字、号、斋名、谥号等。屈平是称名,屈原是称字;“五柳先生”是陶渊明的号;聊斋先生是蒲松龄的斋名;欧阳文公是欧阳修的谥号。

15、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溪涨清风①面,月②繁星满天。数只船③浦口,④声笛起山前。

①A、吹 B、掠 C、袭 D、拂()②A、落 B、圆 C、明 D、上()③A、傍 B、依 C、横 D、到()④A、声 B、有 C、几 D、一()

16、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9篇)、《九章》(11篇)、《远游》《卜居》《渔父》。B、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等。C、《滕王阁序》中的“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中的潘、陆,是指两晋诗人潘岳和陆机。D、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则表现出他的阳刚之气。

二、(40分)

1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饮酒(其八)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注] ①殄:灭绝。②异类:指众草。(1)这首诗歌颂的对象是什么?

(2)歌颂了它的什么精神品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1)这首词用了一个著名典故,它出自谁的作品?由此可知这道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先写“白的梨花”和“红的杏花”,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玉楼春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受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前人评论这首词时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下阕所抒发的感慨,历来说法有异、褒贬不一。你认为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你如何评价这种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题目。(5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磐音。

(1)“山光”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悦”是________用法。(2)尾联运用了________ 的手法。

(3)尾联创造了________(用一四字成语概括)的意境。

(4)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同情调,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胸怀。

2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问题。(4分)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注]阿谁,即“谁”

①诗中描写的柳树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题目。(6分)

吴宫①怀古

陆龟蒙

香径长洲②尽棘丛,奢云艳雨③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注] ①吴宫:吴王夫差昔日的寝宫。②香径长洲:采香径,长洲苑,昔日吴宫里的处所。③奢云艳雨:用巫山神女的故事喻指吴王夫差与西施的风流韵事。

①诗人所见吴宫景象有什么特点?诗人认为夫差亡国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奢云艳雨只悲风”用什么方法概括历史事实?“奢”“艳”“悲”用词的巧妙之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题目。(8分)

西江月·黄陵庙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月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①这首词上阕写_____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词有情有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③全词有实有虚,历历在人耳目:其写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写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富诗情画意。④这首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2分)

24、请另选事物进行仿写。要求符合该物特征,并寄寓一定思想感情。(字数可略有增减)(6分)草

没有花朵的艳丽,没有身躯的伟岸,却以破土的力量昭示 ——什么是顽强。

仿写: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5、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上句或下句。(6分)

(1)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2)唯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3)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他山之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A项中,“氓”的读音应为“mãng”,“百姓”的意思。B项中,“秽”的读音应为“huì”,“窈”的读音应为“yǎo”。D项中,“茝”应读为“chǎi”)B(A“贾”jiǎ应读gǔ,C“咽”yàn应为yâ,D“潦”liǎo应为liáo)3 C(A中的“觉时”应为醒,B中“暂”应为“忽然、一下子”,D中“次第”应为“情形”,“路”应为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4(B应是“其黄而陨”,A“陨”的意思是“从上面往下落”,如“陨落”“陨石”等;“殒”的意思是“死亡”,如“殒命”“香消玉殒”等。C应为“子衿”,“衿”的意思是“古式的衣领”。D应为“踟蹰(chíchú)”,也作“踯躅(zhízhú)”,两词都是连绵词,且含义相同,但写法上不能混同。)B(这里“静言思之”的“言”用在动词前,是音节助词,无意义。)6 D(都解释为“能够”)7解析]A C(例句中“相”是“互相”的意思,C句中“相”字用法同例句。A句中“相”是“一方对一方”,这里代指“我”,指兰芝;B句中“相”也是“一方对一方”,这里代指“他”,指焦仲卿;D句中“相”是“一方对一方”,这里代指“我”,指兰芝。)B(运用互文手法的有①②③⑥⑧⑨)B(A中第③句应为“拟人”,C项中③不是对偶、比喻,而是借代、对偶,D项中②句是比喻,③句不是借代,是比喻)11 A(例句中“见”表被动,A句“见”意义与其相同。B句中“见”是动词,“看见”的意思。C、D中的“见”都是代词,表动作对象,“我”的意思。)C(这里运用的是“兴”的手法,以孔雀的留恋徘徊来引起下面焦、刘二人的爱情故事)13陶渊明的作品继承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C(这里所涉及的是古代节日习俗。古人以每月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二十九为“上九”)

15答此题时必须认真审清题干。“对仗工整”,“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拂面”的是夏夜的“清风”;只有“月落”才显出“繁星满天”,且“拂”与“落”平仄相对;几只船“横”在浦口,形象传神,也符合深夜的特点;“闲适恬静”,自然是“一声笛起山前”好。“声声”、“几声”都太热闹了,而“有声”则对仗不工整。①D ②A ③C ④D 16 A(屈原的作品中,《九歌》11篇,《九章》9篇)17①歌颂的对象是青松。(首句点出主语,次句中“其”指代青松,四句省略的主语仍是青松)②歌颂了青松高洁、卓然不群、不畏严寒、坚强不屈、不畏艰苦的精神品德。③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诗中以青松和异类、众草对比,虽然在盛夏长势旺盛,甚至盖过青松,但在严寒时节却纷纷凋敝,只有青松挺拔如故。再对比中突出了青松的品质。同时,诗人也用众草不畏严寒反衬出青松的不畏严寒。另外,这首诗中也运用了古诗中“比”的手法,以青松喻人、喻品德高尚的君子。)18(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词抒写的是桃花。

(2)先写梨花和杏花,既映衬又对比,赞美红的桃花别具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凌越世俗,醉心自然的品格和感情。

19(1)同意“境界”一说。一个“闹”字,写尽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如不同意,只要自圆其说也可以)。(2)一说,抒发了庸俗浅薄、消极无聊的“及时行乐”的感慨。另一说,这首词抒发的是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其中包含

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0(1)山光使鸟儿怡然自乐

使动(2)以动衬静(3)万籁俱寂(4)寄情山水的隐逸 21 ①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

②通过柳树生长之地荒芜冷落,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①残败凄凉。夫差亡国的根本原因是骄奢淫逸,而不应归罪西施 ②运用鲜明的对照手法,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凄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用“奢”“艳”修饰“云雨”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批评态度。“悲”是作者的感觉,移情于物,使“风”染上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诗的批判性。

23①湖面的美好风光

美妙的想像 ②大自然美好秋景的喜爱 ③秋色 湖光 斜阳 细浪 波神留我 露宿何妨 ④对偶,如“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拟人,如“波神留我看斜阳”。反问,如“今宵露宿何妨?” 24

滴 没有大海的浩瀚,没有江河的奔腾,却以穿石的不懈告白 ——什么是执著

25、(1)来吾道夫先路也(2)恐美人之迟暮(3)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4)可以攻玉(5)池鱼思故渊

第二篇:高二年级语文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二)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三)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二、难点、重点分析

(-)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与第三册中《祝福》《母亲》《药》《夜》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二)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

分析: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三)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

分析: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四)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上有哪几次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

分析:开始是漫不经。动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

(五)我们在高一年级时,曾学过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几段对话了。试与本课周、鲁两人的对话作比较。

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对话是从漫不经心到感觉奇怪到惊恐紧张,最后语不成声。鲁侍萍的话是语调平缓,自然掩饰,最后是悲愤地揭露。而小说《荷花淀》中水生夫妻的对话却是那么简洁朴素又情意绵绵:夫妻话别一场水生妻的四句问话是平问、侧问、追问、逼问,水生则是表情憨厚有意躲闪;而表现水生妻情态的三句对话,则又申明大义,自豪纯朴;水生离别前的三句嘱咐和妻子的三句答嘱,更是表现出不甘落后,积极向上,英勇不屈的内心世界。再有,几个女人商量探夫与探夫不遇回来的两场对话,更是生动传神。主要目的偏用次要理由说出,几个女人虽未露面,然伶俐乖巧、质朴憨厚、仅促羞涩之态,早已跃然纸上。

两篇课文的人物对话,都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情境、氛围、语调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六)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分析: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待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七)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分析: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八)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

分析: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

(九)课文第二场中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分析: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十)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

分析:鲁大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2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300块钱。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高二年级语文《雷雨》教案2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十一)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分析:鲁大海的斗争明显地表现出经验不足,从他的语言也足见他的鲁莽和幼稚,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

(十二)这一场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分析一下她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话是:“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第二句话是:“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话饱含了复杂的感情,她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慨,感到了阶级对立的尖锐,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但看到自己眼前的儿子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强盗和帮凶,又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清。

(十三)课文以鲁家母子的离去作为结束。那么周朴园作为一个典型形象塑造其社会意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

分析: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

(十四)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十五)归纳主题思想是什么?

分析:《雷耐》以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高二年级语文《雷雨》教案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绍作者,明确目标

1、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的“盛唐气象”。

2、学习目标:学习诗歌的暗示性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

三、学生速读课文(5分钟),理请文章的结构脉络。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请同学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明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二)阅读4――6段,结合1、2、3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1、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树”和“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春季、夏季。

2、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木叶”和“落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萧瑟、凄凉。秋季。

3、在此基础上,我们比较一下“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两句诗。看看诗中的“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和单纯。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秋天到了,树叶落了。

小结:这就是“木”在古诗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

4、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让我们比较以下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小结:“木“的艺术特征是: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微黄干燥单纯,带来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而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充满生机、活力。

7、学生齐读第七段,品味“木叶”与“树叶”、“木”与“树”的区别。并思考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在艺术语言中。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节前3句)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纯洁,引导学生联想。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梅花绝句》。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2、使学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4、让学生体会本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难点:本文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容易把握,要点是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以及文章文学情趣的分析和理解,前两点宜采用教师质疑,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予以评析、明确的方式进行;关于文学情趣这一点,略有难度,宜主要以教师讲析为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南方有一种非常有名的水果,它叫荔枝。大家不仅看见过,听说过,而且品尝过。今天,我们要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代表作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三、解题

1、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生长的地域

六月:成熟的时间

丹:明艳的色泽

(结合课文注释①)

2、文体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属于说明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四、检查预习

请两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

词语注音

红缯紫绡()醴酪()龟裂()

龟甲()蒂部()渣滓()贮藏()

答案:zēngxiāolǐlàojūnguīdìzǐzhù

五、分析课文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详略剪裁作用。

3、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全面发展”的人为切入点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计划】

两课时: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教学内容】

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说起。

二、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三、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圈画诵读疑难点。

2、范读

正音:善属文(zhǔ)连辟公府(bì)邓骘(zhì)璇玑(__uán)算罔论(wǎng)

傍行(páng)河间相(jiān)乞骸骨(hái)

准确句读

四、问题设置

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为什么说他是“全面发展的”?

讨论明确:(1)品格(2)文学(3)科学(4)政治

2、理清提纲:

明确:部分(1节):介绍张衡品格和文学才能。

第二部分(2—4节):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

第三部分(5、6节):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

3、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段)

4、质疑、点拨

实词:属、贯、辟、奇、就

虚词:乃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句式: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5、分析评价

结合语句,分析张衡有那些品格和才能?

明确:虽才高于世,而无矫尚之情。

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五、深入探讨

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1)、广泛学习

(2)、不要骄傲自满

(3)、从容淡静

(答案多元,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这篇传记,对文章内容做了整体感知,初步认识到张衡的“全面发展”,重点研读了段,充分认识张衡的品格和才能,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我们不妨用一副对联对其品格和才能:

七、作业

以“人性与才华”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八、板书设计

张衡传

一、品格、文学(1节)

二、科学成就(2—4节)

三、政治才干(5、6节)

九、学科组长点评:

这节课注意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落实,通过教与学的过程,渗透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堂课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进行,在思考交流中提高能力。

朗读方式新颖,让学生在理解中读书,在读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教师的泛读。这种形式,避开了教师感染影响,实现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计划,教师的泛读只起到订正作用。

多元解读的环节调动学生思维,丰富学生头脑,实现课堂资源共享,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长期坚持利于课堂的操作,利于思维的培养,利于成绩的提高。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十、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共安排了两课时,按一般的教学设计,课时疏通文句,整体感知。第二节课进行内容分析。我考虑到那样设计会割裂文句与内容的结合,所以做了一下调整,本节课没有疏通全文,只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疏通并分析理解段,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开始担心时间紧张,教学目标完不成,因为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朗读和整体阅读又较为容易,所以一节课下来,时间够用。

本节课我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进行,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讨论探究,多元解读,完成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了学生学的能力和阅读习惯。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时,我时刻注意教师引导的方式,有预设的问题,也有应变的问题,这一点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不过,指导的语言有待锤炼,技巧有待提高。

第二课时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怎样才算读懂现代语体文。

2.学会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把握文章线索,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给他们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电脑方便灵活的检索、显示功能,以及网络教室教室机和学生机之间的交互功能,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个别辅导,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向全班同学进行转播。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整堂课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个别辅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电脑的稳定性问题,由于网络的稳定性有着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为确保讲课顺利,课前与电脑管理员共同做好计算机的调试工作,把出现的故障可能降至最低。

2.学生对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斗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

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

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

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

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

怎样去找这条线呢?

回到刚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

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

2.做好笔记,课后写一篇题为《棋》的周记。

第三篇:高二年级语文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详略剪裁作用。

3、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全面发展”的人为切入点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计划】

两课时: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教学内容】

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说起。

二、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三、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圈画诵读疑难点。

2、范读

正音:善属文(zhǔ)连辟公府(bì)邓骘(zhì)璇玑(__uán)算罔论(wǎng)

傍行(páng)河间相(jiān)乞骸骨(hái)

准确句读

四、问题设置

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为什么说他是“全面发展的”?

讨论明确:(1)品格(2)文学(3)科学(4)政治

2、理清提纲:

明确:部分(1节):介绍张衡品格和文学才能。

第二部分(2—4节):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

第三部分(5、6节):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

3、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段)

4、质疑、点拨

实词:属、贯、辟、奇、就

虚词:乃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句式: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5、分析评价

结合语句,分析张衡有那些品格和才能?

明确:虽才高于世,而无矫尚之情。

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五、深入探讨

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1)、广泛学习

(2)、不要骄傲自满

(3)、从容淡静

(答案多元,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这篇传记,对文章内容做了整体感知,初步认识到张衡的“全面发展”,重点研读了段,充分认识张衡的品格和才能,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我们不妨用一副对联对其品格和才能:

七、作业

以“人性与才华”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八、板书设计

张衡传

一、品格、文学(1节)

二、科学成就(2—4节)

三、政治才干(5、6节)

九、学科组长点评:

这节课注意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落实,通过教与学的过程,渗透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堂课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进行,在思考交流中提高能力。

朗读方式新颖,让学生在理解中读书,在读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教师的泛读。这种形式,避开了教师感染影响,实现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计划,教师的泛读只起到订正作用。

多元解读的环节调动学生思维,丰富学生头脑,实现课堂资源共享,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长期坚持利于课堂的操作,利于思维的培养,利于成绩的提高。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十、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共安排了两课时,按一般的教学设计,课时疏通文句,整体感知。第二节课进行内容分析。我考虑到那样设计会割裂文句与内容的结合,所以做了一下调整,本节课没有疏通全文,只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疏通并分析理解段,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开始担心时间紧张,教学目标完不成,因为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朗读和整体阅读又较为容易,所以一节课下来,时间够用。

本节课我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进行,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讨论探究,多元解读,完成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了学生学的能力和阅读习惯。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时,我时刻注意教师引导的方式,有预设的问题,也有应变的问题,这一点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不过,指导的语言有待锤炼,技巧有待提高。

第二课时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怎样才算读懂现代语体文。

2.学会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把握文章线索,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给他们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电脑方便灵活的检索、显示功能,以及网络教室教室机和学生机之间的交互功能,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个别辅导,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向全班同学进行转播。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整堂课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个别辅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电脑的稳定性问题,由于网络的稳定性有着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为确保讲课顺利,课前与电脑管理员共同做好计算机的调试工作,把出现的故障可能降至最低。

2.学生对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斗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

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

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

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

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

怎样去找这条线呢?

回到刚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

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

2.做好笔记,课后写一篇题为《棋》的周记。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绍作者,明确目标

1、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的“盛唐气象”。

2、学习目标:学习诗歌的暗示性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

三、学生速读课文(5分钟),理请文章的结构脉络。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请同学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明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二)阅读4――6段,结合1、2、3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1、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树”和“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春季、夏季。

2、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木叶”和“落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萧瑟、凄凉。秋季。

3、在此基础上,我们比较一下“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两句诗。看看诗中的“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和单纯。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秋天到了,树叶落了。

小结:这就是“木”在古诗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

4、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让我们比较以下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小结:“木“的艺术特征是: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微黄干燥单纯,带来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而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充满生机、活力。

7、学生齐读第七段,品味“木叶”与“树叶”、“木”与“树”的区别。并思考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在艺术语言中。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节前3句)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纯洁,引导学生联想。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梅花绝句》。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二)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三)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二、难点、重点分析

(-)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与第三册中《祝福》《母亲》《药》《夜》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二)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

分析: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三)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

分析: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四)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上有哪几次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

分析:开始是漫不经。动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

(五)我们在高一年级时,曾学过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几段对话了。试与本课周、鲁两人的对话作比较。

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对话是从漫不经心到感觉奇怪到惊恐紧张,最后语不成声。鲁侍萍的话是语调平缓,自然掩饰,最后是悲愤地揭露。而小说《荷花淀》中水生夫妻的对话却是那么简洁朴素又情意绵绵:夫妻话别一场水生妻的四句问话是平问、侧问、追问、逼问,水生则是表情憨厚有意躲闪;而表现水生妻情态的三句对话,则又申明大义,自豪纯朴;水生离别前的三句嘱咐和妻子的三句答嘱,更是表现出不甘落后,积极向上,英勇不屈的内心世界。再有,几个女人商量探夫与探夫不遇回来的两场对话,更是生动传神。主要目的偏用次要理由说出,几个女人虽未露面,然伶俐乖巧、质朴憨厚、仅促羞涩之态,早已跃然纸上。

两篇课文的人物对话,都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情境、氛围、语调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六)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分析: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待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七)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分析: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八)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

分析: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

(九)课文第二场中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分析: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十)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

分析:鲁大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2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300块钱。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高二年级语文《雷雨》教案2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十一)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分析:鲁大海的斗争明显地表现出经验不足,从他的语言也足见他的鲁莽和幼稚,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

(十二)这一场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分析一下她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话是:“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第二句话是:“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话饱含了复杂的感情,她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慨,感到了阶级对立的尖锐,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但看到自己眼前的儿子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强盗和帮凶,又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清。

(十三)课文以鲁家母子的离去作为结束。那么周朴园作为一个典型形象塑造其社会意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

分析: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

(十四)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十五)归纳主题思想是什么?

分析:《雷耐》以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高二年级语文《雷雨》教案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2、使学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4、让学生体会本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难点:本文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容易把握,要点是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以及文章文学情趣的分析和理解,前两点宜采用教师质疑,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予以评析、明确的方式进行;关于文学情趣这一点,略有难度,宜主要以教师讲析为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南方有一种非常有名的水果,它叫荔枝。大家不仅看见过,听说过,而且品尝过。今天,我们要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代表作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三、解题

1、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生长的地域

六月:成熟的时间

丹:明艳的色泽

(结合课文注释①)

2、文体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属于说明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四、检查预习

请两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

词语注音

红缯()紫绡()醴酪()龟裂()

龟甲()蒂部()渣滓()贮藏()

答案:zēngxiāolǐlàojūnguīdìzǐzhù

五、分析课文

第四篇:思想汇报09年10月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在东莞理工学院师范学院的组织号召下,我认真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从而更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了解。当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面临着前所未有新的考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任务比过去更为艰巨。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线,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加强党建设,应坚持关注到四个着眼点,学习六条基本经验,发展四个“大兴”。六条基本经验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党是关键,党的建设尤为重要。因而要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要常怀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因而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共产党应该分享史实,总结好过去经验。坚持保持党的活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一要懂,二要信,三要用。要将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特别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在马克思政治方面的学习,还应加强党员道德方面和经验知识的学习。全会还提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作为一个在校读书的大学生,我觉得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学习,加深体,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思考,切实把精神学深学透,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我们也要努力做好带头宣传作用,带头运用作用。我们要积极的为党的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最后要深入研究,要深刻认识、牢牢把握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基本经验。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我虽不是党员但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将以正式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的学习放在首位,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性观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保持和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同学,作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五篇:高二语文10月月考参考答案

岑溪三中高二10月份月考题参考答案

1、B(A 缱绻(quǎn)狡黠(xiá)C债券(quàn)D桎梏(gù)敛声屏气(bǐng)).....

2、D(A犄角之势(掎)B陷井(阱)鬼秘(诡)涡角虚名(蜗)C苍海(沧)纹......身(文)良晨美景(辰)D愁怅(惆)悬梁刺骨(股))...

3、C(“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说事情是单方面闹不起来的,而“孤掌难鸣”是比喻一个人力量单薄,办事困难。)

4、D(A、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不用破折号,应去掉B、一句话之中不能用两层冒号(两层或多层引用除外),前一处冒号应改为逗号。C、引文末是问号或叹号,即使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一般也要保留,标点使用合乎规范。)

5、D④③⑤②①(①②③写雨中的西湖景象,①写雨中断桥景象,它迷濛忧伤,是“情致”的具体体现②写雨中西湖景象,用比喻和通感手法写雨中西湖的哀伤和喜悦,也是“情致”的具体体现;③总写雨中西湖情景,用“情致”表现坐船所见所感,“船”“苏堤”说明作者游踪,所写为近景;④总写西湖晴好天气的景象,“湖波如镜”可见是远望,“如镜”“倒映”说明天气晴好,“袅袅倩影”即是长堤的杨柳;⑤引用苏轼诗句写西湖景象,“晴”“好”与④呼应,“雨”“奇”与①②③呼应,尤其与③中“别有一番情致”呼应。可见,以作者游踪为线索,围绕“情致”行文,写游览西湖的所见所感,天气先晴后雨,先总写晴好和雨中的西湖景象,再引用苏轼诗句过渡,然后分写雨中西湖情致和雨中西湖断桥,因而可分为两大层,三小层,④为一层,③⑤为一层,②①为一层,故而排列应为④③⑤②①)

6、D 原文中说作者把许多概念名词引入散文中,并没有说是新概念、新名词。

7、D 应是“新生代散文”作家大都受过高等教育。

8、B A项“一个因时空转移而产生相对诠释的名词”是台湾作家林燿德和黄凡对“新世代”的界定。拟将“新生代散文”界定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的创作主体体现出来的新的言说状态的散文。C项“新生代”也延续了这一传统,错。原文中说“真实”对“新生代散文”来说,完全是主体人格和精神的真实,虚构成为“新生代散文”中一种本体论式的存在。D项,原文是“不同于平铺直叙式的浅浮的诗意”,并没有和以往的散文的诗意作对比。9.B(礼节相同)10.B(私人:心腹)11.D 12.B(文段没谈到“一向”)

13翻译:押解的官兵都是纪纲的心腹,在途中打得周新体无完肤。(关键词各一分:锦衣:押解的官兵;私人:心腹;掠:打得。句意两分。)

14、(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大意对即可,各2分)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1分)。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2分)。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1分),诚恳而又热情(2分)。

15、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 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 雁字回时 波心荡,冷月无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

日出江花红胜火

谁道人生无再少

(2)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干戈寥落四周星 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 长使英雄泪满襟

赂秦而力亏

花自飘零水自流

16、参考答案(从内容,结构,情感三方面分析):

(1)作者不仅写到了老母亲(1分),还特意描述老屋院落在晚秋时节的萧条,疲态尽显(1分)(内容上:2分);

(2)承接上文对老家老屋进行描写,(1分)为下文写老屋也进入它存续过程的“晚秋”和老母亲达观面对“季节和人生”的晚秋之寒作铺垫(1分)(结构上:2分)

(3)表达了作者对老屋进入存续过程的“晚秋”的失落和遗憾,而对它养育之恩的感激,喜爱等复杂之情,(1分),以及对老母亲坦然(心态平和的)面对人生晚秋的敬佩(喜爱,敬仰)(1分)。(情感上:2分)

17(1)老屋虽然修建的历史已经较久,但是却是不同寻常的老屋(1分),它就像大丰收的季节晚秋一样(1分),给我们祖祖辈辈留下了许多珍贵美好的东西。(采分点:要准确解释关键词“硕果累累的晚秋”和“平常”的含义,2分,)

(2)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因为人生的的遭遇和经历,会影响着他们对周围的世界的认识(或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会因为“际遇”而收到束缚),而没文化的老母亲,却能达观的心态看待人生、看待社会,心态平和,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佩。(采分点:准确理解关键词“桎梏”1分,注意作者体现的情感态度1分)18,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1分),表现了老母亲的细致,坦然的性格(1分)。从老母亲晾晒“送老衣”那平缓细腻的动作中,看出经历过沧桑已至暮年的老人从容,坦然面对人生的晚年(1分)。四季轮回,新陈代谢本是自然规律,老人以平实的心态看待这一切,突出了母亲顺天而行,大道自然,热爱生活,用平常心诠释着伟大的真谛(2分),也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沉的爱和敬佩(1分)

19、:⑴作者对故乡老家老屋的怀念,喜爱和遗憾,失落之情(1分),久居城里的喧嚣,安静而历史悠久的老家老屋更令“我”喜爱而怀念,(1分)但是因为时间的洗刷是使老屋变得陈旧,我有几分失落(1分,简要分析总2分); ⑵也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沉的爱和从容面对人生晚年的敬佩之情(1分),老母亲安祥地晒着她那套彩线绣成的送老的衣服,如此的从容,如此的安静,没有一丝对死的恐惧,也没有半点对生的渴望。完全是顺其自然。在如此“疲态尽显的晚秋夕阳”下,老迈的母亲便显得格外的淡定(1分)。慈爱的母亲演绎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还告诉我们“晚秋带来寒意,更没必要大惊小叹”。这种平静超常的心情,在浮躁的社会真的很少,以达观的心态看待人生、看待社会,令人敬佩!(简要分析总2分)20、(1)在“推出新产品”后加“———”,或者在“具有造型美观”前加“这种浴缸”。

(2)将“适应”改为“适宜作”。(3)在“卫生洁具”前加“的”。并去掉顿号。

21、山峰,放远了观望才觉得秀美。友情,放远了回忆才觉得珍贵(每句3分,意思对即可。第2句所表达的事物应为人文的,不合此要求扣1分。)(6分)

22、【写作指导】两则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关注理想,立足当下,各有侧重,不论是选择生活,还是被生活选择,都涉及有理想、关注现实、奋发向上的人生观,每个人对此都会有自己的思考。

第一,考生可以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兴奋点,有趣有用,这就非常广阔,将考生个人的兴趣充分表达出来;考生也可以选择穿越时空,将自己超越现实条件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表达出来;此外,考生结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思考都是可以的。

第二,今年材料作文给考生的思维,立意的多向丰富性留有很大空间,考生可以在写作中多角度思考,自由发挥;同时这则材料也有利于选拔善于思考,富于创新性表达的优秀考生。

第三,考生对文体的选择更加自由,可以发挥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水平,不论是议论文、散文、记叙文都是合适的。我相信考生能够写出令自己较为满意的文章。

译文:周新是南海人。起初名叫志新。成祖经常单独叫一个“新”字,于是把它作为名,也就用志新作为字。洪武年间以诸生的身份选入太学。任大理寺评事,因善于判案受到人们的称赞。明成祖即位,改任监察御史。敢于发表意见,多次弹劾官员,显贵的高官和亲戚都震惊畏惧,把他看做“冷面寒铁”。京城里面,以至于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小孩子便四处逃走躲藏。周新到福建巡按,上奏请求都、卫、所各级武官,不得欺凌府、州、县各级文官,文武官员相见,礼节相同。带兵的人因此有所收敛„„

回到朝廷,就被提升为云南按察使。还没去,又改到浙江。被冤枉的百姓被拘禁久了,听说周新到,高兴的说:“我得救了!”周新到来,果真为他们昭雪。锦衣卫指挥纪纲让一个千户去办事,抓捕罪犯,这千户索贿受贿,作威作福,周新要依法惩治他。千户就逃走。不久,周新送公文到京城,在涿州遇到这千户。就把他逮捕捆绑起来,投进州里的监狱,却被他逃脱,跑去告诉纪纲,纪纲就上奏诬陷周新罪名。皇帝很生气,下令逮捕周新。押解的官兵都是纪纲的心腹,在途中打得周新体无完肤。到了朝廷,周新跪在台阶下高声说:“陛下下令让按察司办事,跟都按察一样,我执行陛下的命令,捉拿狡诈邪恶的人,怎么却治我的罪?”皇帝更加生气,命令把他杀了。临行刑时,周新大声高呼:“活着要做直臣,死了应当做直鬼!”最终还是把他杀了。又一天,皇帝后悔,问侍臣说:“周新是哪里人?”回答说:“南海。”皇帝感慨说:“岭外竟然有这样的人!杀他是冤枉了。”

他妻子很有气节操守,周新没得到皇帝的信任起用时,衣服自己缝纫,可以自给;等到周新富贵,升了官,参加同官的夫人的私宴,依然还穿着粗布衫像农家妇女。各位夫人感到羞惭,把她的衣服穿戴全换了。周新死时没有儿子,妻子回归故里,生活非常贫困。广东巡抚杨信民说:“周志新是当今第一人,怎么可以让他夫人终日受饿呢?”常常补贴她。周志新妻子死的时候,在广东做官的浙江人都参加了送葬。

下载高二年级语文练习题(09年10月5日)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年级语文练习题(09年10月5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高二语文备课组以促进语文教研,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深入研究,认真实践,齐心协力完成了如下工作: 1、这学期教学内容较多,主要是选修......

    高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夏晓莉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市教育局及本校教学工作为计划,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

    高二年级暑假数学练习题五篇范文

    选择题1、投掷质地均匀的硬币一次,可作为随机变量的是A.掷硬币的次数 B.出现正面的次数C. 出现正面或反面的次数 D. 出现正面与反面的次数之和2、设随机变量X的分布为 ,则......

    高二年级

    高二年级“文明礼仪伴我行”德育教育工作计划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摇篮,是一方纯净的沃土,校园的文明直接折射出社会的文明。要成为一个文明的人,必须接受文明之教育,就像一块矿石,......

    09年10月1日思想汇报

    10月1日的北京,风和日丽,阳光灿烂,天气和人的心情一样美好。***广场,花的世界,歌的海洋,举世瞩目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自豪,喜悦,振奋,感动,伴随着阅兵方......

    09年10月(推荐5篇)

    敬爱的党组织: 我崭新的大学生活在皖南医学院优美的校园里开始了。在这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感受很多,受益匪浅。除了学习的氛围,我更加感受到了一种新的氛围,共产党员的组织......

    大学生09年10月思想汇报

    内容提要:敬爱的党组织:自从我大一时参加了党课学习,接受了党的教育,系统地了解了党的历史、性质、奋斗目标、建党宗旨、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等基本知识,大学生09年10月思想汇报......

    四五年级语文句子练习题一

    四五年级语文句子练习题一 姓名: 一、扩句。1、颜色照耀着眼睛。 。2、飞机飞进云层。 。3、沙滩上种着西瓜。。4、溪水流过村庄。。5、雪花飘落。。二、 缩句。1、星期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