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医生培训-中医适宜技术
1、下列不是外感咳嗽的主要特征的是: A、起病较急B、病程较短C、常伴卫表证D、易反复发作E、实证多见
2、以下选项不属于内伤咳嗽的辨证要点是: A、久病B、常反复发作C、病程长D、可伴他脏兼证E、多伴卫表证
3、咳嗽痰白而稀薄属于:属风、属寒
4、咯吐血痰属于: 肺热或阴虚
5、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
1、风寒咳嗽可使用: A、小青龙汤
2、肺热咳嗽可以使用: C、川贝止咳枇杷颗粒
3、风燥咳嗽可以使用: E、二冬膏
4、痰湿蕴肺所致的咳嗽使用的方药是: A、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肺阴亏耗所致的咳嗽使用的方药是: D、沙参麦冬汤
1、下列属于不特殊类型偏头痛的是:A、眼肌麻痹型偏头痛B、偏瘫型偏头痛C、基底型偏头痛D、晚发型偏头痛E、三叉神经痛
2、下列不属于真头痛伴随症状的是:A、喷射样呕吐B、颈项强直C、偏瘫、偏盲、神昏 D、厥逆E、头晕
1、太阳经头痛疼痛的部位是:B、头后部下连于项
2、外感头痛的治疗原则是:B、散风祛邪
3、肝阳头痛的治疗宜采用:A、天麻钩藤饮
4、痰浊头痛的治疗宜采用:E、半夏白术天麻汤
5、肾虚头痛的治疗宜采用:D、大补元煎
1、乳岩首选的治疗方法是:D、手术治疗
2、乳痈热毒炽盛证最常用的方剂是:C、透脓散加减
3、乳痈的主要病因病机中,不正确的是:C、肝郁胃热,闭阻乳络
4、治疗乳癖肝郁痰凝证常选用:C、逍遥散加味
5、关于乳癖肿块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可单侧发生B、质地中等C、多伴有压痛D、与皮肤粘连
1、复发性阿弗他性口腔溃疡的病因是:D、原因不明确
2、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性口腔溃全身用药有:C、免疫调节剂
3、中医辨证治疗口疮不常见的分型是:A、肺热壅积
4、复发性阿弗他性口腔溃疡的主要症状不包含:A、黏膜呈白色网纹状B、疼痛明显C、黏膜溃疡中央黄色假膜D、黏膜溃疡中央凹陷E、溃疡边缘充血
5、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溃疡是:B、手足口病
1、不可能引起牙痛的病是:E、氟斑牙
2、可以引起牙痛的全身疾病不是:D、颈椎病
3、治疗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剂是:C、清胃散
4、急性牙髓炎牙痛的特点是:C、牙痛夜间加重
5、下列不属于牙痛的性质的是:D、持续痛
1、症状为牙痛局限,患牙有伸长感,有跳痛,不能咀嚼;牙龈突发红肿;有脓严重者全身不适,发热,此为:E、牙周脓肿
2、症状为自发性持续性后牙痛,张口受限,甚者吞咽时疼痛加重,相对面部肿痛。可有全身不适,此为:A、智齿冠周炎
3、症状为牙齿肿痛反复发生,自发性持续性痛,可放散至耳颞部;有严重的颌骨疼痛;颌面部肿胀。全身不适,可有发热,此为:C、颌骨骨髓炎
4、关于胃火牙痛叙述正确的是:D、治则为清胃泄热,凉血止痛
5、关于虚火牙痛叙述正确的是:C、方药用知柏八味丸
1、风热喉痹与风热乳蛾的区别在于:E、喉核无肿大,白膜
2、治疗虚火喉痹,不可选用:E、清咽利膈汤
3、治疗虚火乳蛾的常用方药,不包括:B、二陈汤
4、以下是风热乳蛾与咽白喉的鉴别要点,最主要的是:A、咽拭子细菌培养结果
5、不属于虚火乳蛾外治法中含法的用药是:E、清咽片
1、下列关于癃闭的论述错误的是:D、尿痛且每日排尿量多为正常
2、癃闭湿热久恋下焦,导致肾阴灼伤,治疗宜首选:D、滋肾通关丸加生地、车前子、牛膝等
3、下焦虚寒的癃闭,治疗宜首选:D、济生肾气丸
4、下列不属于癃闭的症状:D、排尿淋沥涩痛
5、患者郭某,女45岁,小便不畅两年,近一周来,出现小便量少不利,气短声低,神疲乏力,小腹坠胀,舌淡苔白,脉缓沉取无力。其治法是:C、补中益气
1、下列组织没有通过腕管内的是:C、桡动脉;
2、关于腕管综合征的诊查要点叙述错误的是:A、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的皮肤痛觉减弱或消失
3、下列关于腱鞘囊肿的治疗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通过牵引将囊肿拉破;
4、下列关于弹响指的描述错误的是:D、临床上可以分为三级;
5、弹响指的治疗方法不包括:D、抽吸疗法
1、下列网球肘的诊查要点中,错误的是:A、肘关节内侧疼痛
2、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诊查要点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C、被动桡偏时疼痛加重
1、对十二正经的描述错误的是:C、冲、任、督、带
2、内关穴归属于:E、手厥阴心包经
3、临床上针刺治疗尿潴留时,应采用的针刺方法是:A、斜刺或平刺
4、曲池穴的定位是:C、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5、印堂穴针刺操作时,应采取的手法是:C、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1、主治头项疾病的穴位是:D、列缺
2、晕厥临床治疗时,体针常取的穴位有:E、水沟 中冲 涌泉 足三里
3、抽搐出现时,临床刺灸法常选的俞穴有:B、印堂 人中 合谷 太冲
4、急性腰扭伤时,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是:E、刺络拔罐法
5、临床出现呃逆症状时,常选取的俞穴有:B、中脘 内关 足三里 膈俞
1、颈椎病多发于:A、中老年人群
2、肩周炎多发于:D、中老年人群
3、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一定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称为:A、捏法
4、所谓的三指拿法是指:C、食指、拇指、中指
5、不属于推法的是:D、食指推
1、以拇、食两指适当拿住选定部位(穴位所在处)两指反复地增减用力,则称为(D、拿法)
2、迎香穴的位置是(C、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3、心经穴的位置是(A、中指末端罗纹面)
4、肺经穴的位置(C、无名指末端罗纹面)
5、肾经穴的位置(B、小指掌面,稍偏外侧,自指尖至指根)
1、足三里穴位于犊鼻下(A、3寸)
2、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何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B、2、3趾)
3、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B、1.5寸)
4、支沟穴可治疗(E、便秘)
5、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为治疗血症的要穴的是(D、血海穴)
第二篇:乡村医生中医适宜技术试题
羊木中心卫生院中医适宜技术考核试题
单位:
姓名
一填空每题(7分,共70分)
1、针灸是------------和-----------的合称。
2、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刺入患者体内,运用-------与-------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3、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4、毫针的结构分为5个部分-------、-------、--------、--------、---------。
5、中医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之目的。
6、中医拔罐疗法又称角法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7、推拿又有“-------------”、“--------------”、“--------------”诸称号,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
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
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8、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取穴部位是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
9、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适应症是18—70岁男女不限,早中期的颈型、----------------、--------------、--------------、脊髓型(轻度)颈椎病。
10、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技术适应症是年龄在10--80岁之间---------------偏头痛急性发作的患者。
二,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的技术适应症。
2、简述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的治疗方法。
第三篇: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
主讲人:毛明
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年龄在18~70岁之间,属于高血压2级低、中、高危险层,并且有中医肝阳上亢症状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尤其适用于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或面部烘热、烦躁易怒,口苦而渴,脉弦等肝阳上亢症状明显的高血压患者。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患者愿意接受,易于推广使用。
三、治疗方法
1.取穴
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
2.操作方法
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经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约1~2mm,随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
杨氏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符合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气滞血淤型,临床表现为肘关节外侧区域胀痛或掣痛,但以肱骨外上髁为中心,触之有锐痛或钝痛剧烈,拒按,前臂内外旋转均困难,持物乏力(疼痛),影响患臂功能。脉象多弦或弦紧,舌苔薄白或舌边有瘀点或紫暗色。患处局部有时可触及条索状物或结节状或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具有针具特殊、手法新颖、见效迅速、疗效显著、适用病种多、范围广、使用简便、安全稳妥等特点。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钩针:特制。
测力握力器:中国中学生比赛专用,上海金甸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NL-90人体肘部扭力侧力仪:特制。
2.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患臂90度屈曲,暴露患处,手掌贴靠胸前部。术者靠近患臂一侧取坐位,距离适度,便于操作为宜,确定痛点部位,并做出记号,局部常规消毒,左手拇指或示指作指切压手,右手持经已消毒的钩针,呈执笔式,针尖朝下,用速刺法将针进入皮下组织后,进行提插法,得气后不出针,改行“一穴多向”刺,进行“钩拉”、“弹拨”手法,随即作“震 1
颤”手法10次。
运用针头的光圆部分,对骨膜作轻柔的“按摩”手法,操作手法较重,出针摇大其孔,以泻其实,操作完毕时,按进针方向倒退出针,然后用创可贴覆盖固定。
3.疗程
每次操作总时间约8分钟,每隔2天治疗1次,每2次间隔2~3天。6次为一个疗程,治疗需要两个疗程。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粘连前期和粘连期。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无创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易操作,且较经济。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LH202H型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2.取穴
肩周炎患侧穴位一一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外关与合谷。
3.操作方法
刺激仪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cm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部二穴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l0±2mA。隔日治疗一次。头皮针抽气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符合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并结合CT或MRI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的偏瘫病人。
2.中医辨证为中风中经络的实证或本虚标实证者。
3.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偏瘫侧肢体中上肢瘫、指瘫、下肢瘫、趾瘫肢体功能评分或综合功能评分有一项>3分者。
4.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在2至3个月以内(即发病后第31天至第90天)者。
5.无神志昏迷,血压基本稳定者。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有较大的刺激量,同时有利于配合肢体运动,通过边行针、边运动、长留针、常运动,从而产生较强的改善肌力的效应,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一次性不锈钢毫针,型号为30~34号(直径0.23~0.30mm)、1寸~1.5寸(25~40mm)。
2.取穴
病灶侧(即偏瘫肢体的对侧)头部。采用《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中线在头顶部前后正中线,自百会向前至前顶。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即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2.操作方法
3.操作方法
取坐位,确不能坐者可采用仰卧位。采用2%的碘酒拭擦施术部位,再用7 5%的酒精棉球将碘酒拭净,或单用75%酒精棉球拭擦针刺部位的皮肤。用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切按在治疗线旁边,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快速将针刺入,针尖至帽状腱膜下层。
在针尖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毫针与头皮呈15度~30度角,在腱膜下层进入皮肤1寸(25mm)左右,指下有不紧不松的感觉和一种吸针感。然后进行行针操作,即用爆发力向外速提3次(约5秒钟),每次至多提出1分(2.5mm)许,又缓插至1寸,如此反复运针10遍,共计约5分钟。间歇动留针2个小时,每隔30分钟运针5遍(约2分30秒)。行针和留针期间,可结合患肢的运动。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慢慢提至皮下。然而,将针迅速拔出。出针后若有出血。应迅速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
4.疗程
每日针1次,每周针刺3次,共12次为1个观察疗程。特定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前列腺增生诊断标准:5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有排尿踌躇、夜尿增加等现象;直肠指检可摸到两侧叶或中叶有增大,表面光滑,可向直肠内膨出,质地中等,韧度有弹性感,两侧叶之间的中央沟变浅或消失;残余尿量在60ml以内,否则为手术摘除前列腺指征;膀胱镜检查可直接看到膀胱颈部前列腺增生的部位和程度,最多是两侧叶增生;超声波断层显像可见前列腺腺体明显增大;尿流率每秒在10ml以下者。
2.中医诊断标准:癃证、闭证。(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取穴精练,能减少针刺之痛苦,且疗效较好,具有很好的依从性。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28号5寸毫针和28号2.5寸毫针;艾条。
2.取穴
秩边穴,中极穴。
3.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对进行针刺点作局部常规消毒皮肤,取用28号5寸毫针,作60度刺入秩边穴,针尖向内侧会阴部进针,针进深度3~3.5寸,以针感向会阴部生殖器放射为佳,小幅度提插捻转1分钟,留针2O分钟,期间每隔4分钟,作小幅度提插捻转1分钟,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起针。然后改为仰卧,常规消毒进针点,取28号2.5寸毫针直刺中极穴,以针感向会阴部放射为佳。取艾条2cm长一个,点燃插入针柄上,灸2壮。
4.疗程
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8~70岁,男女不限,早中期的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轻度)颈椎病。
颈型:主诉颈项、头、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Χ线平片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失稳。
神经根型: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伴有颈椎活动受限、肌力减弱或肌萎缩;头部叩击试验、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至少有一项阳性;影像学显示相应颈椎关节退行性变。
椎动脉型与交感型:表现头痛、眩晕、耳鸣、眼花等交感神经症状,且与颈椎活动有关,曾有体位性猝倒;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失稳、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
脊髓型:临床表现下肢发紧、行走不稳、甚或肢体瘫痪、二便失禁等颈脊髓损害的症状;伴有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影像学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或脊髓受压。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着眼于恢复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运用柔和而又具有渗透力的手法松解颈椎周围的软组织、调整颈椎不良的位臵关系,使之恢复正常,具有见效快、复发率低、适应面广、痛苦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三、治疗方法
1.器械准备
普通治疗床。
2.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按揉法在颈项、肩及上背部常规操作,10分钟。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其头端,双手重叠自第3、4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与水平方向呈15度~20度角拔伸,着力点位于棘突之间,持续时间不少于1分钟,反复5遍。
以示、中、环三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两手协同,交替进行,包括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6遍,共12遍。
以中指指腹着力,以中等强度力量沿项韧带及其两旁自下而上弹拨,两手交替进行,反复5遍。
以中等强度力量勾揉风池、风府穴、阿是穴,按揉肩井穴各2分钟。
在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椎至极限位(约45度左右),不做扳法,反复5遍。
自颈根部将颈椎微微托起,然后边拔伸,两手边向头部滑移至发际,反复5遍。
3.疗程
每次治疗总时间约20分钟,隔天1次,6次为1个疗程。
推广联系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施仁潮 0571-88911628
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患者性别不限,年龄在10~80岁之间的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
二、技术特色
手法操作简单、易学,对于治疗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疗效迅速而确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三、技术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采用0.30mm直径,长40mm的不锈钢毫针(一次性管针)
2、详细操作步骤
(1)腧穴定位
阿是穴
(2)针刺方法
①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以龙胆紫标出阿是穴。
② 使用0.30mm直径,长40mm的不锈钢毫针。
③ 若痛点在颞部,以10~15度的角度,进针后,缓慢边捻转边从丝竹空穴向阿是穴透刺;若痛点在眉棱部,以相同角度从拈竹穴横透至阿是穴。毫针针尖必须在阿是穴这一点上得气。若未得气,应耐心仔细在周围搜寻,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以求得气,以免出血。
④ 得气后,向右轻轻捻转针柄180~360度,使软组织轻轻缠绕针尖,此时,患者针感会增强,然后行250~500次/分的震颤法1分钟,轻轻回转针柄180~360度,留针5分钟;如此反复操作5次后出针。出针时应在针下空松时缓慢出针,然后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3、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头痛严重者可延长至60分钟。
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3个月~5岁患儿,性别不限。
2.糊状便,蛋花样便,黄色水样便,每日不超过10次。
3.或伴有呕吐,食欲不振。
4.病程不超过2周。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投资少、安全、疗效好、见效快、取穴精、手法简、耗时少、患儿乐于接受。
三、治疗方法
1.揉腹
患儿仰卧。医者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示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5mm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5~6分钟。
2.揉足三里
患儿仰卧,双下肢微屈。医者以两拇指指腹放于患儿两侧足三里穴,力度以皮肤凹陷2~
3mm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分钟,频率80~100次/分钟。
3.揉背俞穴
患儿俯卧。医者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1~2mm为宜,点揉2~3分钟,先左侧,后右侧。
4.捏脊
患儿俯卧。医者两指桡侧缘顶住患儿背部皮肤,余四指放于拇指前方,十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开始向下至下髎穴重复捏提6~9遍,再从下髎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捏提3~6遍。
5.疗程
以上方法,根据年龄、体质强弱不同,调节用力的大小。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7天为1疗程。
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年龄3~14岁,性别不限。
2.一周内的新鲜股骨干骨折。
3.X线表现骨折移位明显。
二、技术特色
1.独特的手法、整复方法在复位骨折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2.皮牵引可持续保持整复后骨折的对位对线,有利于骨痂生长,缩短治疗时间。
3.杉树皮夹板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可塑形又能防止骨折侧方移位,能保持复位后良好的固定。
4.杉树皮夹板轻便透气,各夹板间有一定间隙,可减少因固定而引起的循环障碍,较对照组石膏固定肿胀消退快,疼痛缓解早。
5.与石膏固定相比,采用杉树皮夹板固定便于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对固定松紧度可及时调整,有利于维持骨折复位后的对位对线,减少断端移位。
6.治疗中并发症较少。
7.杉树皮夹板取材方便,简单经济,治疗费用较低。
8.便于临床护理、拍片观察,适用于各级医院。
三、治疗方法
1.器械准备
杉树皮夹板采用本地产,选用清明后取下的大块杉树皮,压平整凉干后备用。制作时削除粗糙外皮,厚度一般3mm左右,修剪光滑后备用。
普通医用绑带(大号)、橡皮胶布、脱脂棉及牵引架、牵引绳。
透气柔软的本地产桃花纸。
2.操作方法
手法整复(以左侧为例)患儿仰卧,近端助手双手按住患儿骨盆两侧髂嵴,远端助手以右手扶住患侧腘窝膝外侧,左手握住患侧内后踝,术者立于患侧,左手由内侧握住骨折远端,右手由外侧握住骨折近端,与远侧助手一起屈膝外展,同时嘱远侧助手拨伸牵引,当重
叠纠正后折顶、反折;同时回旋触顶手法使断端吻合,使下肢中立位,远端助手维持牵引,使骨折复位。屈膝屈髋外展角度:上中段骨折屈髋大,屈膝小,下段骨折反之。3天内达到功能对位(断端重叠小于2.0cm,前后成角小于15度,无侧方成角及旋转移位)以上,必要时在X线透视下进行复位。
皮牵引 选用两条橡皮布胶,宽约4.0cm,长5.0cm,正中断开贴于下肢内外侧上下缘皮肤,其顶端低于骨折断面下1.0cm,胶布长出足跟部下7.0cm左右以利于贴住牵引板,牵引重量按体重设臵为2~3kg。膝内外侧及双踝部等骨突部位放臵少许脱脂棉花垫,牵引皮肤区有软组织挫伤者以无菌纱布覆盖后行牵引,胶布粘贴皮肤后用绷带包扎固定以防脱落。胶布远侧3~5cm处附牵引托板、牵引绳和滑轮。根据X线片复查,有中等量骨痂生长时,予拆除皮牵引,而仅用杉树皮夹板固定。
杉树皮夹板的制作和固定 治疗时用杉树皮夹板前、后、内、外侧共四块,后侧、外侧块,长度为患肢臀部或粗隆顶点至踝上2.0cm,上宽下窄,内侧块自腹股沟至踝上2.0cm,上宽下窄,上边斜形,形状与腹股沟走向相似,前侧块长度腹股沟至膝上2.0cm,四块夹板宽度为肢体周径的1/5~1/6,并将各夹板边角压软变钝,放臵少量脱脂棉花衬垫。按加垫原则,在相应处加垫,以纠正成角移位,各骨突处加棉垫保护。下段骨折,在相当于骨折断端处加垫,每块杉树皮夹板均在腘窝处塑形,并在腘窝处加棉垫,使膝关节略屈约15度左右,以对抗腓肠肌牵拉而致的股骨远端的向后成角。夹板放臵完成后,助手手持夹板临时固定,术者用1.0cm宽胶布条至上而下螺旋形环扎固定后,外以绷带螺旋型重叠环扎固定,绷带外再用胶布环扎固定。臵患肢于外展位,下肢内外二侧用沙包固定,根据体重情况,安臵2~3kg重的牵引锤。
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外伤后影像学证实为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发病在2周之内就诊者。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由于杉树皮的特性,在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病人痛苦少,消肿止痛快,透气性好,压迫感少,并发症少,夹板松紧便于调整,疗程短,功能恢复快。杉树皮夹板作为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方法简便,易于学习,适宜于推广应用。
三、治疗方法
1.器械准备
每当清明至立秋季节,取树龄在10年以上,树干直径超过15cm,杆挺拨直,生长在阳光充足山上的刺杉树,将树干截成若干段,除去树枝分叉的以上部分,在1周内剥去外表绒毛状的表皮,用铲刀将皮纵向剖开,然后小心地用力将树皮整块的剥下来,将剥下来的树皮晒干,压平待用。挑选出无虫蛀,无桩节、无霉变、干燥、平整、厚度10mm,清洁的树皮,根据肢体长短,粗细、剪取4块并剪成:背、掌、尺侧的上宽下狭呈楔形,桡侧块上宽下狭并呈刺刀形。然后除去夹板外表的皮层,使其厚度为5mm。夹板的长度和宽度:根据患臂的长短,粗细的不同,制作不同的长度和宽度的夹板。
2.操作方法
复位后患者坐或立于医者对面,患侧手心朝上,医者左手食指扣住骨折远端背侧与第3、4、5指同时使患者掌屈于30度,手向上向尺侧牵拉。左手拇指在骨折近端掌侧向背侧尺侧按压,助手立于患臂外侧准备包扎,医者用棉纸将前臂包裹好,保护皮肤,防止擦伤,然后先将掌背侧块夹板放好,远端齐掌指关节,掌侧块远端齐腕横纹,尺侧块远端齐尺骨茎突,桡侧块远端齐第一掌指关节,固定于腕屈曲30度尺偏位,夹板之间间距1cm,保持良好的透气性。助手用胶布由近端到远端作螺旋形固定,然后用绷带包扎,外面再用胶布固定。然后前臂屈肘90度旋后位悬挂,掌心向上。
3.治疗时间及疗程
整复固定后3天摄片复查,调整夹板,如肿胀严重则放松固定,肿胀消退后重新扎紧,此后每周复查1次,第3周X摄片复查,第5周结束时X摄片检查,骨折线模糊,有骨痂形成,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即可解除固定,嘱患者加强功能锻练。
第四篇:中医适宜技术方案
中医适宜技术
1、毫针疗法:
又称“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
2、电针法:
是指在刺入腧穴的针具上,用电针机通电,将电流刺激和针刺结合起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电针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有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电针的适应范围基本和毫针刺法相同,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常用于各种痛证、痹证和心、胃、肠、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以及癫狂和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并可用于针刺麻醉。
3、拔罐疗法
1)机械刺激作用: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负压效应: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是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3)温热作用: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
4、推拿法:
推拿又称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外治疗法。推拿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已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基本作用是:
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2)调整脏腑 3)理筋散结 4)正骨复位 5: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指在经络、腧穴、压痛点,或皮下反应物上,注射适量的药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腧穴注射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由于应用药液剂量较常规小,故又名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如采用麻醉性药物(如普鲁卡因)者,则称为穴位封闭疗法。
6、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上进行熏灼的艾灸方法。
7、艾炷灸:
艾炷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8、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9、热敏灸:
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因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却超过临床针灸而出名。是江西省中医院陈日新教授临床18年的科研成果、专利技术。06年10月28日经国家技术鉴定评选为原始创新技术。同年,获准为全国重点推广技术,并在江西首次成立“全国医疗协作网”全面推广。时任江西省省委书记的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指示,要迅速推广这种“简、便、验、廉”的承古创新型医疗保健技术,并建设成“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的产业格局。该技术因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副作用,效果却超越临床针灸而闻名,属于临床针灸替代疗法。临床上对男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性冷淡、肠胃不适、肩颈不适、腰腿不舒、腰肌劳损、女性妇科炎症、月事异常、痛经、小叶增生、风湿类风湿、面瘫等各类慢性退行性、功能性病变有非常独特的疗效。临床用于针灸替代疗法,疗效显著,治疗范围广泛,对临床100多种常见病、疑难杂症有独特的疗效。应用热敏灸技术治疗20余种病症,如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枕神经痛、慢性腰肌劳损等,大幅度提高了临床灸疗疗效,开创了一条治疗疾病的内源性热敏调控新途径。
10、火针疗法
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火针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主要用于痹证、胃下垂、胃脘痛、泄泻、痢疾、阳痿、瘰疬、风疹、月经不调、痛经、小儿疳积及扁平疣、痣等。
11、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放血祛除邪气而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适用于“病在血络”的各类疾病。
12、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此时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第五篇:中医适宜技术展板
毫针疗法
毫针疗法,又称“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毫针疗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刺疗法的主体。
毫针疗法,用毫针(包括芒针)刺入体表的经络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常用的一种针刺疗法。一般以针体长度在4寸以下(含4寸)者称为毫针。针体长度在5 寸以上(含5寸)者,称为芒针(又称长针)。实际上,芒针只是在长度上比毫针延长,其操作方法与毫针相类。毫针刺入体表相应部位,可促进和调整经络气血运行,协调和恢复机体阴阳平衡状态,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具体应用的技术方法有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是一种独立的治疗保健方法,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火以后,被火灼伤,发现具有治病、疗伤的效果而逐渐产生的。所谓艾灸疗法,是利用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在历代的针灸著作中,多数将针刺与艾灸并列论述,不过由于灸法对人体易产生灼伤,故逐渐失传。近几年由于中医养生文化重新兴起,人们又重视起具有神奇疗效的艾灸疗法。尤其是现代艾灸疗法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艾灸疗法的燃烧及污染环境,操作不便,易灼伤患者等难题,使我国博大精深的艾灸疗法的普及成为可能。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拔火罐”是中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拔罐疗法在中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种独特的
特殊的治病方法。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是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玻璃,或头发、苎麻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用以治疗有关的疾病。本疗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简易治疗方法,流传甚久。多用于治疗夏秋季时病,如中暑、外感、肠胃道疾病。由于本疗法无需药物,见效也快,故现仍在民间广泛应用,我国南方地区更为流行。
刮痧疗法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疏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根据现代医学分析,本疗法首先是作用于神经系统,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体的防御机能。其次可作用于循环系统,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淋巴液的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据研究证明,本疗法还有明显的退热镇痛作用。
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疗法的特点:
(一)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
(二)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三)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和仪器。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四)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五)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穴位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耳压疗法
耳压疗法是在耳壳上按压的治疗方法,称为耳压疗法。耳压疗法是在耳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疗法。一般采用小颗粒的植物种子,如王不留行子、油菜子、白芥子、绿豆等,或具有一定形状和质地的药物及其制剂,如冰片、牛黄消炎丸、咽喉丸等,将其置于0.5~0.8cm见方的胶布中,准确地贴敷在耳穴上,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效应,以达到治病保健的作用。根据经络学说,十二经络都与耳部有直接联系。因此,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耳壳的相应区域便出现一定的反应点。耳压疗法就是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按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法具有适应证广,奏效迅速,副作用少等特点。
耳压疗法也要讲究手法,也存在着“得气”和“气至病所”的问题。临证时,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症,按虚、实、寒、热对各耳穴施术,都会达到“得气”和“气至病所”的。
一般地说,虚证、老、弱、孕妇、儿童常用点压法或轻揉按摩法,实证、年轻力壮者常施以直压或对压法。需补的耳穴用点压法或轻揉按摩法,应泻的耳穴用直压或对压法。
推拿疗法
推拿又称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外治疗法。推拿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解除局部病变;刺激神经-内分泌调节,调整内脏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理筋散结、正骨复位的作用。主要治疗扭伤、挫伤、软组织劳损、落枕、肌肉萎缩、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症、关节运动功能障碍、骨折愈
后功能恢复期、腱鞘炎、腱鞘囊肿、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感冒、早期高血压、头痛、失眠、呃逆、面瘫、偏瘫、截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乳腺炎、痛经等疾病。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乘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此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可分为全身熏洗法、局部熏洗法两种。
中医薰洗疗法无痛苦、无危险,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改善肢体微循环等多种功能,发挥了药到病除的特殊治疗效果,成为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独特疗法。对于慢性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因长期打针、服药,胃脏欠佳的患者尤为适用。熏洗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外治疗法之一,在外治疗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显示了独特的治疗效果。适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雷诺综合征、血栓性浅静脉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稳定期及后遗症、静脉性溃疡、各种血管炎、淋巴水肿等多种周围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