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原小组汇总报告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哲学关系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哲学关系 矛盾 联系 发展 认识 实践 真理
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二者能否兼顾,如何兼顾,是人们近几十年来非常关注的问题。自二十世纪以来,出于各种经济发展的需求,现代技术由于轻率和不加思考地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设施,已经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自然界早已向人类发出了预警信号,土地荒漠化、土壤板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异、空气质量恶化、放射性污染、噪音等等,这直接引起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压力。随着经济发展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破坏在深度及广度上日益加强,人们才开始去探寻一个平衡与自我更新的环境。在这一重要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环境危机的解除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提供了绝对的理论指导和支持。下面将对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分析。
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矛盾是普遍客观存在的,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样具有矛盾性和客观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也体现着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就如现在的状况一样,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就这样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严重的影响了环境的质量:环境恶化、生态危机,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挑战;反之,如果我们一味强调环境保护,又会因噎废食,阻碍人类发展进步的步伐。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贯通,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类永远不可能摆脱对外部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类的各项活动包括发展经济都需要自然资本的支持。农业发展依赖植物的光合作用、水的循环;工业发展需要大气净化功能、基础能源获取;旅游业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等等,这些无一不保障着人类生存的延续,维持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丰富的物质现象可以说明,人类与自然资本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如果没有大自然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无从谈起。当然,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可以为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反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了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了资源。因此显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促进的。并且由于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经济发展和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某些环境可阻碍或者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也可以破坏或优化生态环境。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双方之间的正确关系,我们要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协调双方,统筹兼顾,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人和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正是处在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中并互相作用。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能源的消耗,而能源的消耗不但关系到地球资源总量减少的问题,更会引起环境的污染。回首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这100多年来,由于少了系统完整地规划,人们在生产成本中不考虑废弃物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致使环境遭受污染。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只经过相当粗略的处理就排进江河中,使得在日后花费更多的投入来净化河道。这种废物的处理方式不仅从资金上考虑不经济,而且从生态体系的角度上看更是不明智和愚蠢的。同时,废物中的大量有害物质在生物圈中随着营养级的递增而不断富集,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健康。因此,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要求我们在了解个别事物时要注意把握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国要汲取欧美国家的发展教训,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传统的单方面追求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逐渐被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所代替。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发展模式的思想在一次次与传统观念摩擦中孕育而生。在传统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只停留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层次。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并不突出。但是,随着人类科学知识的丰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大大提高,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超越了以往,加之“人口大爆炸”时期的到来,人们开始对自然资源进行史无前例地疯狂攫取,其广度和深度都是大大超越以往的。这时,环境的生态承载力就受到了威胁,环境的严重破坏将其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推向了高潮。立足当今,在时空尺度上,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是愈演愈烈的。因此,当代人就不能再仅仅以前人的眼光、态度和方法对待这一问题,而应该审时度势,深入调查研究当今环境状况,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应只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更应该看到长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既要照顾现在人们对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唯有如此,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用认识和实践的视角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之间的认识,来源于对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地总结和分析。而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意识到了环境保护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然要采取实际行动,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
随着环境危机的扩展和加剧,面临全球经济将被逐渐削弱的未来,人们应当对这些危机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虽然在这之中难免会存在一个从形式到落实的漫长道路,但真理是客观绝对的,改革必然要继续。对我们来说,环境与发展关系的问题解决得好,社会和自然就可以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解决得不妥善,则会不可避免地走上发达国家的旧路,而且将长期地走下去,环境的恶劣最终将导致人类社会的灭亡。
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由此可见,中国正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出应有的努力。
小组成员:盛子健、吴华龙、付凡宇、顾永超、彭帅
第二篇:马原小组总结
小组讨论总结
一、研究题材 社会
二、研究内容
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问题
三、小组成员收获与感想总结
通过几个案件的学习,可以看出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这个时代,银行也同时面临着来自多方面不法分子违法操作的案件风险,如票据诈骗、电话诈骗、短信诈骗等,不法分子企图利用客户信息、银行的薄弱环节进行诈骗,此类案件在近几年呈高发状态。面对这些各式各样的骗局,我们都不禁提出了疑问。而我们结合图文和自身收集到的案例向同学们解释其中的”技窍”后,大家头上的疑团才开始散开。诈骗可能不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但是人们在第一次知道这些诈骗手段时的反应还是比较惊恐的。高校诈骗案件的预防措施。大学生受骗上当主要有以下原因: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较差,贪图虚荣、遇事不够理智,有求于人、交友行事轻率,贪小便宜、急功近利等。因此大学生要做好对校园诈骗的预防就必须做到:
1、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谋取私利,不要轻信花言巧语,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
2、交友要谨慎,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
3、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高校,大家向往着同一个学习目标,生活和学习是统一的同步的,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比什么都珍贵,因此相互间加强沟通、互相帮助,以避免一些伤害。
4、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执行有关规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并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应有作用。当前随着网络、电信技术的日益飞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电信等媒介实施各种诈骗活动,打击和防范诈骗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话题,一方面,警方要重拳出击,打击不法活动,另一方面,就要靠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提高基本的防范意识和识破诈骗的能力。特别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朋友而言,要学习一定的防范诈骗的基本知识,提高防范诈骗的基本能力,遇到实际问题,忌盲目,多思考,千万不要被某些假象所迷惑。为了帮助大家识破一些网上和电信诈骗,我们在此整理了一些常见的诈骗类型,供各位大学生朋友们学习参考,实际上诈骗手段虽然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相信各位大学生朋友们,凭借着你们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够识破这些诈骗伎俩。利用银行卡消费在现代大学生中已经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然而我们对银行卡的诈骗手段以及网上银行安全交易问题却不是很清楚,本次为我们介绍了防银行卡诈骗对策,安全刷卡消费技巧以及 如何确保网上银行安全交易,这些知识使我们对银行卡的使用有了更好的认识。我们都对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以及应采取的对应防骗手段对策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防骗意识。
在现如今的社会,诈骗案件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至开学以来我校发生了多起学生被骗事件。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学生的虚荣心、贪便宜、单纯等心理特点实施各种诈骗伎俩,使部分学生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压力。为增强大家防骗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近几年来,我国逐渐推行电话实名制,但电信诈骗案件仍居高不下,尤其发生在近日的山东考生徐玉玉被骗一案,更是引起大家的广泛热议。
据媒体报道,2015年全国电信诈骗发案高达59.9万起,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但破案率却不超过百分之三。8月23日徐玉玉一案发生以后,8月28日案件就被侦破,国家高度重视,多方协作,不计办案成本成了迅速破案的原因,但这只是全国电信诈骗案的几十万分之一,只是诸多因电信诈骗而导致生命财产受到损害的诸多案件中的一起。假如不是因为徐玉玉因被诈骗而失去生命、不是因为准大学生的身份、不是因为媒体广泛报道,而只是一起普普通通的诈骗案,那这“仅仅”几千元涉案金额的电信诈骗案带来的伤痛可能只会停留在那个家庭中......那么为何电信诈骗案一直严打,仍旧不断高发呢?一方面这与电信诈骗犯罪多为团伙跨地区、国家作案,破案协作成本高,侦办难度大有关,另一方面还是巨大利益的诱惑。可能有些人会说:能赚什么钱?大部分人还是不会上当的,但异常猖獗的诈骗活动其实就是在说:这歪门邪道还是很赚钱的。犯罪分子通过某些途径获得电话号码和个人信息,尤其是具有针对性的电话号码(徐玉玉一案就是典型案例,诈骗分子知道其身份,也知道其有助学金要领取)以后,以“广撒网”的方式通过改号软件、伪基站、猫池等进行电话拨打、短信发送,这些成本是很低的。只要有一个“上钩”,那么就“大赚特赚”。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的诱惑,这才是屡禁不止、屡打不断的根源所在。同时,对这一部分人来说大多对于其自身的犯罪行为可能导致的危害后果是心知肚明的,但他们坚信的是“唯金钱观”,别提什么心有愧疚之类的反思和悔罪。
自13年底网络虚拟运营牌照发放以来,电信诈骗案件中的涉案电话逐步向虚拟运营商发放的170/171号段转移,这与网络售卡漏洞存在不无关联。但电信诈骗案件一直存在,就绝不单单是虚拟运营商的责任,这是存在很久的顽疾,需要的是我们制度的完善,监管的加强,侦办的协同,更需要的是我们自身辨别真假能力的提升。想想其实也蛮痛苦的,我们在与层出不穷、诡计多端的各类犯罪形式作斗争中被迫着进化。如果徐玉玉案之后,国家能够对电信诈骗下狠手严加整顿,从法制层面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想必“徐玉玉们”如果泉下有知,也会高兴的。
第三篇:马原报告
提纲:
1、摆现象—学生工现在尴尬的处境
2、引进学生工的概念
3、提问——a如果只是能改变命运,那读完技校之后改变的是什么呢?列举案例说明问题b出现这种境况的原因(社会的责任、学生自我意识和认知、公司唯利是图)正文:
在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工作在社会的基层,工作强度、加班时间和其他工人无异,可算很难算得上是正式工。他们的工资还会部分被扣除上交给学校。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们受过比较高的教育,也有过职业培训的经历,可最终去从事着像一个初中生在培训着几个小时后就胜任的简单劳动的工作。也许你已经猜到了,对,他们就是寄居在城市里的“学生工”。
学生工”是这样一批少年:自觉读大学无望,又不甘接受“农民工”的命运,于是进入技校或者职业高中学习,企图习得一技傍身,但就在一年后,便几乎毫无例外地陷入迷惘。他们平均是在16到18岁之间。他们的迷惘在于:现代科技下的生产线,已经尽可能地简化了工人所需的生产技能。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每一个初中毕业生经过几个小时的培训都可以胜任。于是,读技校或者职业高中,几乎变成了一次“奢华旅行”。
学者潘毅说,“国家每年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那么多钱,但学校提供给社会的,却是这类没有任何真正技能的工人。” 如果知识能改变命运,那么,读技校之后,改变的是什么呢?
有两个初中毕业生。甲毕业后直接到富士康打工;乙则读了技校(或者职业高中),每年交四千多元的学费学习酒店管理的中等专业技能,一年后,学校组织实习,两个16岁的少年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相遇了。他们加同样的班,拿同样的工资。黄夏便是这个“乙”。他几乎清晰地看到了自己2011年夏天从技校毕业以后的每一步:进入一家工厂,从事着和专业无关的工作,拿着一份和自己“学历”无关的薪水。读或者不读技校,于他,区别仅在于花没花这一万多块钱的学费。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了解,目前,黄夏这样一批年龄在16到18岁之间的学生工,已经是很多企业的主要劳动力。去年,由两岸三地多所高校实施的关于富士康的一项调查报告称,根据问卷抽样,深圳富士康很多生产线上的学生工比例大约占了30%。今年,北京大学富士康调研小组对重庆、成都的富士康学生工也进行了调查,认为学生工比例远超深圳。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令人恼怒的现象,那这样惨剧的背后,又有哪些“幕后操纵者”呢?为此他们有应该夫妻怎样的责任呢?
我觉得首先应该负责的是哪些唯利是图的企业家。也许是因为身在大学,社会上的丑陋在这里被过滤了一回,所每次看到这样的没有责任感甚至为谋取暴利而做出有损公利的案例是都很无法理解,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吗?他们的善,他们的良心去哪里了!如果不是企业的唯利是图,对这种廉价劳动力有着强烈的需求,学校有怎么会“如此积极的配合”呢。这种使用学生工的行为,简直是一种对教育资源的绑架。在这个时间中,连教育部分也诶忽悠了,间接的成了不良企业的帮凶。
当然,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每年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那么多钱,但学校提供给社会的,却是没有任何真正技能的合格工人。” 现在实际上这些职业教育学校已经成为了给工厂提供年轻、廉价、驯服的劳动力的中介公司。”枯燥的教育,松散的管理,简单的培训之后,就本着“实习”的名义,直接向其他公司输出所谓的“学生工”。有些学生几乎已经成了“职业实习生”。进到单位后就是做着单调乏味的流水线工作,计时拧螺丝什么的。而从表面上看,工厂、政府、学生工,三方都从目前的模式下“获益”了。工厂解决了用工短缺,政府解决了引资项目,学生“补贴了家用”。于是,各种红头文件下,“学生工”的细小的命运,也就被忽略了。学生大规模的退学、实习期大面积的缺席,已经从学生的角度折射出他们对此种模式的失望。整个事件的背后“学生工”才是真正的受害者。由于个中原因他们没能继续高等教育,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是祖国的未来,就应该被残忍的虐待啊!我不期望唯利是图的企业能做出什么改善,也不相信已经步入营利一员的中职能打发慈悲,只希望我们的教育制度能更加完善,给不幸的他们一个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因为我始终相信: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第四篇:马原综合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报告要求
参考下列选题方向,请撰写一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体会,具体报告题目自拟。
一、选题方向:
1、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的认识与思考。
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分析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分析生活中的矛盾(如“和而不同”的人际观)。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分析你对人生价值观的理解。
5、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6、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全球化现象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全球化。
7、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说明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8、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矛盾论》、《实践论》、《资本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撰写心得体会。
二、相关要求:
1、要求有封面,2000字左右,A4纸打印;
2、报告正文要求有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5部分构成,其中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加【】;
3、正文题目要求三号宋体加粗,其余均为5号宋体。
第五篇:马原读书报告
[
中山大学]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姓名: 吴敏
学 号: 15343081
院 系: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6年12月2日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两句话是记忆中对《共产党宣言》的印象,也是让我热血沸腾的两句话.记得第一次看《共产党宣言》是上中学的时候,再一次的重温使我体会到了它鲜明的观点、严谨的体系、紧密的结构以及生动的叙述.读了《共产党宣言》这部慕名以久的著作,我感慨很深.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观点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指引着工人阶级运动和前景的方向.里面的那句名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 更是为无数人传述.《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系统的阐述.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开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揭示了共产主义必然取 代资本主义并走向胜利这一客观历史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唯物主义历史观:贯穿《宣言》全篇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宣言》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两个必然性”的原理.即运用唯物史观论证和阐明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目的,扼要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建党理论和基本策略.尤其是关于工人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和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工人阶级先进政党的先进性、预见性、战斗性、原则性、策略性等特征,从而为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坚定了必胜的信心.《共产党宣言》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进程和主要的历史任务.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旗帜:《共产党宣言》指引着工人解决前景的方向,是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旗帜.工人阶级有着最强大的力量,也有着最强大的解放自己的愿望,是推动历史_x0005_前景和解放的动力.工人阶级是解放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中流砥柱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出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石.它产生以后,在向工人阶级灌输的过程中,掌握住了千百万无产者的心灵,迅速地被觉悟的工人所接受,影响并形成了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工人阶级政党也在不断的进步和觉悟中产生了,也最终使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由自发斗争转换为自觉斗争.《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与目的,以及在无产阶级解放过程终 工人阶级发挥的历史作用、承担的历史使命,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中传播和接受后,就会具有一种神圣的不可战胜的物质力量.实事求是的原则 :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由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背景,因此,在学习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对其基本的原理,作为实践者应当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对基本原理的个别性和一般性都应该由清醒的定位与认识.应该严格区分基本原理和具体原理,但是必须严格遵守基本原理,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解决具体问题.违背基本原理就是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方面,是觉得不允许的.马克思主义发表不到一个半世纪后,社会主义的实践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巴黎公社的创立;第二次高潮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第三次高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一系列国家特别是在中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宣言》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做了生动的论述,对其发展的规律做了深刻的揭示,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做了科学的评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具有历史联系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实现现代化尚需很长的一个历史过程,在这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先行者,因此作为后发型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也可以从资本 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决不是什么空想,而是已经或将要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是经过革命政党和人民持久奋斗终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崇高理想.同时表明,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很曲折的,它要经过多次的成功与失败、高潮与低潮,这样迂回曲折的历程.《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共产党人在革命运动中必须坚持的这条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同样适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历史同样雄辩地昭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真理的力量是谁都无法抵挡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从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他和人民一道,锐意改革,励精图治,把一个逐步摆脱了贫困并开始走向全面小康的中国带进了21世纪,从而产生了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及一切旧社会的根本性标志.要充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伟大目标,不仅要消灭一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且要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还要使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受到良好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极大提高.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利益才能达到高度一致,社会和谐才能达到最高境界.那时,“让别人的生活由于你的生存而更美好”,将会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信条,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社会主义的希望是有价值的人类生活的唯一基础.《宣言》所表达的思想和传达的精神是符合人们价值去向和发展目标的.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时代、形势和实践的新变动,以新的实践为基础,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环 境下,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时代条件的不断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变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站在世纪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一定会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向更高的生产力转移和发展!
参考文献:《共产党宣言》、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