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五)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五)一、名词解释:
决策
决策树法
二、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一个不是决策的特征()。
A.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B.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
C.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楚D.追求的是最优最好方案
E、决策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狭义的决策是指()。
A.拟定方案B.评价方案
C.选择方案D.比较方案
3、管理的基础是()。
A.人员配备B.领导C.决策D.控制
4、主观决策法特别适合于()。
A.肯定型决策B.经验决策C.非常规决策D.常规决策
5、西蒙认为决策所选取的方案是()
A、最优方案B、满意方案
C、可行方案D、科学的方案
三、多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越是组织的下层主管人员所做出的决策越倾向于()。
A.战略型B.经验型
2.组织的最高层主管人员所做的决策倾向于()。
A.战略型B.常规型
C.科学型D.定型E.经验型
3.主观决策法的特点是()。
A.方法灵便B.易产生主观性
C.缺乏严格论证D.易于为一般管理干部所接受
E.适合于非常规决策
4.按决策信息的明确程度分类有()。
A.确定型决策B.战略决策
C.战术决策D.不确定型决策
E.风险型决策
5.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分有()
A.经验决策B.科学决策
C.非常规决策D.常规决策E.战略决策
6.决策的程序一般包括()。
A.识别问题B.确定决策目标
C.拟定备选方案D.评价、选择方案E.方案实施和完善
四、是非判断:
1、决策是整个管理的中心,整个的管理过程都是围绕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展开的。
2、决策就是从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方案。
五、简答题: 1.决策的特征有哪些?
2.简述决策的一般程序。
六、论述题:
试述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
(五)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决策:是对未来的行为确定目标,并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2、决策树法:是决策问题的树形表达,是以决策收益为依据,通过计算做出决策的一种决策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D2.、D3、C4、C5、C
三、多项选择题:
1、BCD2、AC3、ABCDE4、ADE5、CD6、ABCDE
四、是非判断:
1、正确。决策贯穿与管理的全过程。计划、组织、控制等各种职能都是围绕决策而展开活动的。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次都存在决策的问题,决策在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整个管理过程的中心。
2、不正确。由于有限理性、和不能掌握完全的信息等对于决策者而言,只能得到一个适宜或满意的方案,而不可能得到最优方案。
五、简答题: 答:
1、决策的特征主要有:
(1)、决策要求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若决策的目标是模糊的,甚至是模棱两可的,则无法以目标为标准评价方案,更无从选择方案。
(2)、决策要求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千万不要在问题不明、条件不清、要求模糊的状态下,作出选择。
(3)、决策要求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以便比较选择。必须要有可供选择的方案,否则不存在决策的问题,也不利于对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由于有限理性、和不能掌握完全的信息等对于决策者而言,只能得到一个适宜或满意的方案,而不可能得到最优方案。
(4)、决策追求的是最可能的优化效应。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对于决策者而言,同样不能以最理想方案作为目标,而只能以足够好的达到组织目标的方案作为准则。决策者只能得到一个适宜或满意的方案,而不可能得到最优方案。(5)、决策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决策的程序一般为:
(1)确定决策目标,拟定备选方案。计划工作的目标,也就是决策的目标。决策目标明确以后,就应拟定能够达到目标的各种备选方案。备选方案不可能是一个,但也不可能太多。因此,备选方案是带有概括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几个可能的方案。
(2)评价备选方案。评价标准是看哪一个方案最有利于达到决策目标。评价的依据有:经验、实验、分析与研究。在评价时,可确立两个尺度:一个是“必须达到的目标”,另一个是“希望达到的目标”。
(3)选择方案。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总体权衡后,由组织决策者挑选一个最好的方案。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决策是现代管理的基础。决策是从各个抉择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作为未来行动的指南。而在决策以前,只是对计划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没有决策就没有合乎理性的行动,因而决策是计划工作的核心。而计划工作的特点之一是计划工作的主导性,它是进行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工作等的基础。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决策是管理的基础。
(2)决策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决策贯穿与管理的全过程。计划、组织、控制等各种职能都是围绕决策而展开活动的。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次都存在决策的问题,决策在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整个管理过程的中心。
(3)、科学决策是现代管理者的首要问题。管理者的职责就在于:制定战略、拟订规划、组织管理、使用干部、检查督促等,要履行这些职能需要首先做出决策。作为现代管理者应该掌握系统化的决策知识。
(4)、科学决策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关键。通过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和方法找出问题,深入探寻问题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一定的程序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从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第二篇: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六)第六章计划
一、名词解释:
1、计划
2、计划工作
3、目标管理
4、滚动式计划法
二、单项选择题:
1、计划工作的第一步骤是()。
A、估量机会B、确定前提条件
C、确定目标D、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E、评估选择方案
2、首先提出目标管理的是()
A、孔茨B、德鲁克
C、巴纳德D、西蒙
3、目标管理适用于()
A、主客观条件变动较大的企业B、主客观条件较稳定的企业
C、只适用于长期计划D、只适用于短期计划
4、在计划工作中,制定“弹性计划”是运用计划工作的()
A、灵活性原理B、许诺原理
C、限定因素原理D、改变航道原理
5、我们把“确保事情按计划进行”的工作称之为()
A、领导工作B、组织工作
C、协调工作D、控制工作
6、计划工作的核心是()
A、确定计划目标B、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C、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D、作决策
7、使计划数字化的工作被称为()
A、规划B、决策
C、预测D、预算
8、在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工作是()
A、计划B、组织
C、人员配备D、指挥
三、多项选择题:
1、按计划的明确性程度计划可以分为()
A、战略计划B、战术计划
C、指导性计划D、生产计划E、指令性计划
2.计划工作的特点是()
A、预见性B、可行性
C、灵活性D、统一性
3、下列哪些属于计划工作的原理()
A、责权一致原理B、职务明确原理
C、许诺原理D、灵活性原理E、管理宽度原理
4、按计划指标的内容性质可以分为()
A、数量指标B、质量指标
C、实物指标D、价值指标
5、计划编制的方法主要有()
A、滚动式计划法B、运筹学方法
C、网络计划技术D、PDCA循环E、量本利分析法
6、目标管理的优点有()
A.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B.有利于形成激励C、有利于明确各级成员任务
D.有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E.有利于成员的自我管理
四、是非判断:
1、计划是计划部门的事,和其他管理人员无关。
2、当环境不断变化时,计划也要不断调整,因此计划的意义不大。
3、计划是一种约束,会降低组织的灵活性。
4、计划是首要的职能,对其他各项起着统率和基础作用。
5、目标是指在目的和任务指导下,提出组织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五、简答题:
1、简述滚动试计划法及其特点
2、目标管理及其基本原理
六、论述题:
计划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计划:计划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的行为、目标、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解。
2、计划工作:是指确定管理系统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及资源配置,并组织全体成员实施计划工作的全过程。
二、单项选择:
1、A2、B3、A4、A5、D6、A7、D8、A
三、多项选择题:
1、CE2、ABCD3、CD4、AB5、ABC6、ABCE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计划是管理工作的首要职能,任何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的,它是其他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是各级、各类人员的行动宗旨。
2、不正确。计划是一个全面的分层次的体系,其目的是综合、协调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共同实现组织目标,以指导人们的行为。计划一经制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严肃性。环境多变计划需要调整,反映了计划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是计划灵活性特征的反映,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计划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经营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不正确。计划一经制定并层层分解成为知道员工行为的行动纲领,具有指导作用,实现计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计划目标的设置,可以激发和调动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工作的积极性,所以计划并非约束人们行为,降低组织的灵活性。
4、正确。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必须首先从计划开始,确定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只有制定了计划管理工作才有了基础,组织指挥的才有依据;控制活动才有标准。
5、不正确。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五、简答题:
1、答:是指在编制和制定计划时,根据本期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客观环境的变化情况,将计划期顺序向前推移连续滚动编制计划的方法。特征是以滚动的形式编制出具有弹性的计划,可以避免未来环境变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远粗近细”把计划分为不同阶段,符合人们看待事物的规律;以一年为一个执行期,然后根据计划执行实际情况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制定下期计划,有利于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的衔接和协调。
2、答:目标管理是指将企业一定时期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明确的工作目标,并通过“自我控制”,按目标实现情况决定奖惩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总目标具体化的展开,使组织目标成为组织内每个单位、部门、层次及成员的努力方向,并以此作为评价个方面工作绩效的标准,从而产生激励作用,保证组织的有效运作。
六、论述题:
计划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要点:
1、计划是企业管理的首要只能,在各项管理中处于领先地位,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首先从计划开始来确定组织的目标和行动方案。渗透在其它各项管理职能之中,是其它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
2、计划为实施决策和实现目标服务,计划是决策的具体化,通过计划决策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组织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只有计划工作才能为实现目标提供保障。
3、计划贯穿与组织系统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组织活动的全过程。一个组织要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协调平衡组织活动中各方面,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都必须通过计划管理来组织和实现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七)第七章 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组织
2、组织文化
3、组织结构
4、集权
5、分权
二、单项选择题:
1、当代管理机构变革的一大趋势是()
A、管理层次复杂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管理幅度日益减少 D、锥型结构更受欢迎
2、斯隆模型指的是()
A、直线制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3、在企业中,财务主管与财会人员之间的职权关系是()
A、直线职权关系 B、参谋职权关系
C、既是直线职权关系又是参谋职权关系 D、都不是
4、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越少,其管理幅度就会()
A、越大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5、管理人员涉及组织的层次和管理幅度,确定各个管理部门和岗位,规定他的责任和权利。这些工作称为()
A、职能分析 B、管理规范设计
C、组织结构设计 D、协调方式设计
6、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
A.、授权B、劳动分工
C、管理幅度 D、分散
7、实行集中控制与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制 B、矩阵制
C、事业部制D、职能制
8、职能制的优点是()
A、权力集中 B、命令统一
C、解决主管负责人对专业指挥的困难D、决策迅速
9、对于规模小、任务较为单一且人员较少的组织,一般适宜于采用()
A、职能制的组织结构 B、直线制的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 D、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10、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A、组织的精神 B、组织的价值观
C、组织哲学 D、组织行为准则 E、组织道德规范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包括()
A、企业的生命周期B、市场份额
C.技术 D、环境
E、组织的规模
2、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有()
A、实践性 B、独特性
C、可塑性 D、综合性
3、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有()。
A、结构比较简单B、责任和职权明确
C、作决定较容易和迅速 D、减轻了上层主管人员负担E、分工较细
4、职能部门化的局限性表现在: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
A、难以形成统一的政策 B、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
C、会出现多头领导D、部门之间活动不协调
5、矩阵组织的弱点有()。
A.稳定性较差 B.多头领导
C.适应性不强 D.灵活性不够E.部门之间难以协调
6、过分集权的弊端,除了会降低决策的质量外,还会造成()
A、不利于政策的统一 B、阻碍信息的交流
C、降低成员的工作热情 D、助长官僚主义
四、是非判断:
1、授权与分权都是将权力下放,二者没有区别。
2、在组织运行中分权较集权有效。
3、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按统一的标准模式设计。
4、矩阵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最佳组织结构。
5、战略决定结构。
6、现代组织更倾向于“扁平化”,科层组织已经过时了。
五、简答题:
1、组织结构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
2、授权应遵循哪些原则?
3、试述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4、简述组织文化的功能。
5、简述事业部制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六、论述题:
1、何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 如[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组织:通过组织要素确定相互关系,从而使之有序化的过程,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和相对静态的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
2、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及其成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共同信仰、行为方式与规范、思维模式以及物质表现的总和。
3、组织结构:是按分工、协作、隶属关系所构成的有序的结构总体。
4、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高层次上一定程度的集中。
5、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底层次上一定程度的分散。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A
5、C
6、A7、C
8、C9、B10、B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CD
3、ABC4、ABCD5、AB6、BCD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授权不等于分权,授权并不是将权力放弃或者让渡,授权者可以将权力收回和重新授出,而分权是决策权在较底层次上的分散。分权是授权的基础,授权以分权为前提。
2、不正确。集权和分权的有效性是相对而言的,在有的环境中集权更有效,而在另一些环境中分权更有效,并无绝对的标准。
3、不正确。组织结构设计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统一的标准模式,它受组织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组织的规模、战略、环境、技术和权利控制等因素影响,不同组织其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组织结构设计不能以标准模式设计。
4、不正确。权变观点认为:没有最佳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设计应该考虑当时的环境。任何结构形式各有其适用条件,矩阵制适用于需要对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映的企业。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也不是最佳结构。
5、正确。企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保证,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
6、不正确。由于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现代组织倾向于由金字塔式传统层级结构向扁平式的结构转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提高效率,实际上未必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而科层式的制度对于例行公事和单纯的业务能够发挥极高的效率;扁平化也是建立在科层结构之上。所以扁平化和科层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五、简答题:
1、答:每一组织内外的各种变化因素,都会对其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产生重大的作用。
(1)、组织的规模(2)、组织的战略(3)、组织的环境(4)、组织的技术
2、答:(1)、重要原则:要使下属认为被授予的权限是该层次比较重要的;(2)、明确原则:要向被授予者明确其责任、目标及权力范围;(3)、适度原则:授权既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又要保证不失去控制;(4)、不可越级授权原则:以免扼杀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导致机构混乱。
3、答:组织权变的观点认为:世界上没有最好的组织结构,一个好的组织结构能够实现任务、组织以及人员等三者的最佳配合,能够满足成员的需要,有效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用单一的模型解决组织设计问题。有效的组织设计依赖于组织所处的环境、结构、技术等。
(1)、环境于结构:有两种结构——机械的和有机的,稳定的环境中的结构是机械的,急剧变动中的组织结构应是有机的。
(2)、战略于结构:组织的结构要符合组织的战略,新的战略将导致内部结构的变化,否则战略将归无效。
(3)、技术与结构:一定生产过程要由一定自制结构来保证,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技术,大批量生产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机械性的管理系统,不属于大批量生产而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有机的系统。
4、答: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觉和理性的文化,具有特定的功能:
(1)、自我内聚的功能:组织文化通过沟通职工的思想,使之形成对组织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产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从而使职工的集体意识大大加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同组织整体联系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自我改造功能: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组织本身及其成员产生强大的作用力,改变其原有的价值观念,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建立适应组织运转所需的观念和模式。
(3)、自我调控功能: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软性文化,对组织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内化过程,形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调控、规范和操纵着组织的管理活动和事物活动。
(4)、自我完善功能:组织文化的积淀、形成的过程既是其本身的不断辐射、反馈、强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优化的过程,也是在其深化和完善过程中持续推动组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5)、自我延续功能:组织文化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一旦固化成型,不会轻易的改变和消失,相反会在对自我的不断认可、强化和修缮中延续和保持下去。
5、答: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其管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即在集中领导下进行分权管理。企业按产品、地区或经营部门分别成立若干个事业部。该项产品或地区的全部业务,从产品设计直到产品销售,全部由事业部负责。各事业部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高层管理者只保留人事决策、财务控制、规定价格幅度以及监督等大权,并利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事业部的经理根据企业最高领导的指示进行工作,统一领导其所管的事业部和研制、技术等辅助部门。
其优点是:有利于公司的最高层摆脱日常行政事物,致力于公司的战略和长远规划;有利于增强各事业不领导人的责任感,增强公司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专业化生产和事业部的协作;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管理人员。
不足:一是容易产生本为主义,各自为政。二是由于各事业部均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势必造成管理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增多,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上升。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合经营规模大,产品种类较多,生产工艺差别大,市场分布较广且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组织结构设计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确定组织目标:在综合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组织的总目标。
(2)、确定业务内容: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确定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业务管理工作项目,并按其性质适当分类。
(3)、确定组织结构:设计各个管理层次、部门的责任和权力。
(4)、配备职务人员:根据业务工作的性质和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挑选和配备称职的人员及其行政负责人,并明确其职务和职称。
(5)、规定职责权限:明确各单位和部门及其负责人对管理业务工作应负的责任以及评价工作成绩的标准。
(6)、联成一体:明确各单位、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方面的原则和方法,把整个组织连接起来,协调运作。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及答案
(八)第八章控制
一、名词解释:
1.控制
2.前馈控制
3.间接控制
4.预算
5.计划评审方法(PERT)
二、单项选择:
1、计划为控制提供依据,控制是计划实现的()
A、前提B、基础C、保证D、措施
2.控制过程的最后一步是:()
A、制定标准B、纠正偏差
C、用标准衡量业绩D、质量控制
3.现场控制还可以被称为()
A、反馈控制B、前馈控制
C、同步控制D、预防控制
4.控制过程中合理的顺序是()
A、制定标准、纠正偏差、衡量业绩
B、衡量业绩、制定标准、纠正偏差
C、衡量业绩、纠正偏差、制定标准
D、制定标准、衡量业绩、纠正偏差
5.控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
A、寻找错误B、衡量业绩
C、确保行为依循计划发展D、使人们失去自由
6.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大量的管理控制工作,尤其是基层的管理控制工作属于()
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
7.以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为控制重点的控制工作是()
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
8.控制论是由美国的()创立的。
A.维纳B.波特C.劳勒D.泰罗
三、多项选择:
1.按照控制作用的环节来分,控制类型有()
A、前馈控制B、现场控制
C、更正控制D、反馈控制
2.按照采用的手段来分,控制类型有()
A、前馈控制B、直接控制
C、间接控制D、预先控制
3.下列控制方法中,属于现代控制方法的有()
A、预算控制B、程序控制
C、计划评审技术D、动态控制
4.控制的基本过程是()
A、确定标准B、改变标准
C、衡量业绩D、纠正偏差
5.为了实施有效控制,必须要注意()
A、控制的目的性B、控制的及时性
C、控制的经济性D、控制的客观性等
6.预算分为()
A.经营预算B.项目预算
C.财务预算D.投资预算
7.经营比率包括()
A.市场占有率B.投入一产出比率
C.存货周转率D.相对市场占有率
8、管理者控制的主要内容有()
A、人员B、信息C、财务D、作业E、绩效
四、是非判断:
1.大部分组织仅仅只需要一种控制系统。
2.衡量业绩是控制活动的唯一目的。
3.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制定出以实物或以货币来衡量的标准。
4.反馈控制的工作重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结果上,并将它作为未来行为基础。
五、简答题:
1.控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2.谈谈你对控制的认识。
3.零基预算的程序是什么?
4.简述计划评审技术的特点。
六、论述题:
试论如何实现有效控制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控制:是根据既定目标与各种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2.前馈控制:就是观察哪些作用于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他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不利因素产生以前,采取纠正措施,消除不利影响。
3.预算:是以数字表述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分解成与组织一致的各部分,使预算与计划相联系,授权各部门保证计划在预算范围内得以实现。
4、零基预算:是指在每个预算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
5.计划评审方法(PERT):是把工程项目当作一个系统,由网络图或者是表格或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时间最长的关键路线,并围绕关键路线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和控制方法。
二、单项选择:
1、C2、B3、C4、D5、C6、C7、B8、A
三、多项选择:
1、ABD2、BC3、BC4、ACD5、ABCD6、ACD7、ABD8、ABCDE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控制对象涉及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产、供、销各环节,十分复杂,仅仅依靠一套控制系统难以实现有效控制。
2、不正确。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计划得以实现。衡量业绩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是控制基本过程之一,不是控制的目的。
3、不正确。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尽量制定出定性或者定量的衡量标准,减少无形标准。制定业绩衡量标准也是很复杂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仅以实物和货币作为标准,难以衡量不同类型工作的业绩。
4、正确。反馈控制的作用是发生在行动之后,主要是分析工作结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分析其原因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防止今后再度发生。
五、简答题:
1.答:控制的基本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
(1)、确定控制标准:所谓标准也就是评定成效的尺度和准绳,标准的制定依赖于计划,应根据计划内容和组织实施的具体情况,确立专门的控制标准。标准应该是客观、可核实的。
(2)、衡量工作绩效;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对工作作出客观评价,从中发现二者的偏差,为进一步采取措施及时提供全部准确的信息。
(3)、采取行动、纠正偏差:是控制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工作绩效,标准反映了实际情况应立即纠正偏差;
2.答:控制是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他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其目的只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控制的内容包括对人员、财务、作业、信息与组织的总体绩效进行控制.对人员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人员是完成工作的主体,所以对人员有效控制也就是对工作有效控制。对财务控制的重要性在于资金是企业运作与发展状大的重要资产,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合理进行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对实现组织的营利目标有重要。对作业的控制是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转换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进行控制。对信息控制目的是保证组织的信息流通,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对总体绩效的控制可以反映组织的目标达成与否。因此,控制工作的每项内容对组织经营均有重要作用。
4.答:是指在每个预算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一般而言包括三个过程:(1)、审查预算前。主管人员应首先明确组织目标,分清主次,建立一个可考核的目标体系。(2)、审查预算时。将所有过去的活动都当作重新开始。说明各项目的开支和要达到的目标效益。(3)、对确定的项目,根据已定出的目标体系重新排出各活动的优先次序。(4)、编制预算。资金按优先次序分配,尽可能满足前面的项目。
5.答:(1)、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整体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原理。(2)、能够帮助主管人员进行计划时,掌握全局,找出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3)、能够有效的对工作进度进行控制。(4)、能够通过网络分析,得出完成计划的多个可行方案,从而为选取最优方案创造条件。(5)、工程项目越复杂,其优点越显著。
六、论述题:
答:要是控制发挥作用。取得预期的成效,在设计控制系统时要注意:
(1)、控制系统应切合主管人员的实际情况。控制系统和信息是为了协助每个主观人员行使其控制职能,控制系统必须符合主管人员的情况,使他们能够理解、信任并自觉的运用。
(2)、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管理工作难免有许多主观因素在内,对下属工作的评价不能仅凭主观来决定,要客观的评价就需要有客观、准确和适当的标准。
(3)、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一个复杂的管理计划可能失常,控制系统应该反映这种失常的情况,有足够的灵活性。
(4)、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控制所支出的费用必须是合算的,要是所花费的控制费用最少,而又能实现控制的目的。
(5)、控制工作应有纠偏措施。一个正确的有效控制系统,除了应能揭示出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谁应当负责外,还应该确保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否则控制系统就会失效。
(6)、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点。对一个主管人员来说,进行控制工作的时候,不能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应从整体利益出发来实施控制,将各局部的目标协调一致。
(7)、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能预测未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偏差,预先采取措施,调整计划,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在去解决。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九)第九章 激励
一、名词解释:
1、激励
2、动机
3、正强化
4、负强化
二、单项选择题:
1、需要层次理论,是由()最先提出的A.赫茨伯格 B.马斯洛
C.弗鲁母 D.亚当斯
2.在激励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发现职工的()
A.安全需求 B.现实需求
C.主导需求 D.自我实现的需求
3.在赫茨伯格的领导理论中,下列哪一个因素与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关?()
A.激励因素 B.保健因素
C.环境因素 D.人际因素
4、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提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
A、需要层次理论 B、成就需要理论
C、ERG理论 D、双因素理论
5、有一种强化方法是撤除消极的行为后果,以鼓励良好的行为。这种方法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三、多项选择题:
1.在双因素理论中,更多的属于激励因素的有
A.责任感
B.与同事的关系
C.薪水
D.成就
2.激励理论可以分为()
A.过程型激励理论B.内容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D.强化激励理论
3.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
A.满意因素
B.不满意因素
C.保健因素
D.激励因素
4.根据双因素理论,()往往与职工的不满意关系密切。
A.企业政策
B.工作的成就感
C.工资水平
D.责任感
5、强化的方法按强化的手段来划分有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E.学习
6、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D.C.Maclelland)提出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
A.权力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对成就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E.对社交的需要
四、是非判断:
1、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他认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2、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特别是在大组织当中。
3.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连续性。
4.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成就需要
5、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叫做激励因素。
五、简答题:
1、简述激励理论的基本种类。
2、麦克莱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3、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六、论述题:
1、试论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
2.根据期望理论,企业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激励:是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2、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行为,并使个体行为朝着一定方向,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3、正强化:是指运用刺激因素,让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在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
4、负强化;预先告知哪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使人们减少这些行为,按所要求方式的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C
5、B
三、多项选择题:
1、AD
2、ABC
3、CD
4、AC
5、ABCD
6、ACE
四、是非判断:
1、正确。弗鲁姆认为: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的动力大小,取决于该活动所产生的成果的吸引力的大小(效价)和获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的大小(期望值),这两个因素。
2、不正确。高成就需要的基本特征是: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高成就需要并不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
3、不正确。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是强化应该及时,否则会自然消退,渐进性是采用小步子、多阶段进行,逐步增加强化物的刺激量,对行为产生促进作用。
4.不正确。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社交的需要。
5、正确。赫茨伯格认为: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因素,如:工作本身、成就、赞赏、责任和发展等,这些因素具备后,才能激发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给员工带来极大满足。
五、简答题:
1、答:关于激励的理论有很多,但从激励理论研究的侧重点看: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内容型的激励理论,着重探讨决定激励效果的各种基本要素,研究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和结构包括: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2)、过程型的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激励实现的基本过程和机制,包括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3)、结果反馈型理论,主要研究对一个人行为评价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有强化理论等。
2、答:麦克莱兰通过实验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的社会性需要:成就、权力和社交需要。具有成就需要的人有强烈的成功愿望、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社交需要的人喜欢与人沟通,并希望与人建立友善关系,获得他人的友谊,维持融洽的社会关系,并从中得到乐趣,也乐于帮助别人;追求权力需要的人渴望能够影响别人,控制别人的行为,也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许。
3、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作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横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他人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二是纵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自己过去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判断报酬的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决定下一步的行为。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答: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认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应着眼于激励因素,即从内部和工作本身入手,调动员工的内在动机,改善保健因素不能直接产生激励作用,只能起到预防不满和消除情绪的作用。
第二;按照双因素理论,管理者要持而高效的激励员工,必须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有成就、担负着责任、自己在成长。同时经常表扬员工,使他们感到自己受重视、受尊重。管理者不能忽视保健因素。
第三;在具体应用中,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在一定的条件下并非一成变,有效的管理者应把保健因素化为激励因素。
2.根据期望理论领导者必须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答:(1)、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如果人们通过较大的成绩可以获得好的成绩
即期望值较高时,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把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增强工作信心放在首位。
(2)、工作成绩与奖酬的关系。二者应该有机结合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必须严格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3)、奖酬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即人们总希望通过努力的得到的奖酬能满足人的需要,这要求管理者因人而异,奖人所需。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十)第十章 领 导
一、名词解释:
1、领导
2、领导艺术
3、领导风格
二、单项选择题:
1、领导活动的全过程,主要有五个构成要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职权 D、客观环境
2.下面关于领导授权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使组织成员,相信自己有能力
B.为自己的工作意义,提高工作效率
C.减少领导者的工作量和责任
D.使成员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做出贡献,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3.下面关于领导特质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特质是天生的,领导者也是天生的
B.我们现在仍然要进行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以便于区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C.没有所谓的领导者特质,特质理论没有什么意义
D.没有一个一般的,普遍适用和有效的领导者特质清单
4.下面哪个理论认为领导者的风格是不可改变的?()
A.情境理论 B.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C.途径—目标理论 D.领导风格连续流一体理论
5.途径—目标理论指出的领导方式是()
A.独裁型、支持型、推销型和成就型 B.指导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
C.独裁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 D.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和成就型
6.下面哪个理论关注下属的成熟度?()
A.领导生命周期理论B.途径—目标理论
C.情景理论 D.领导者参与模型
7.在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中,他认为效率最高的领导者作风是()
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压榨式
8、在管理方格理论中,(1.9)型管理方式又称为()
A.贫乏型管理 B.俱乐部型管理
C.任务型管理 D.中间道路型管理
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认为,极有成就的领导者采用的管理方法是()
A 利用——命令式 B 温和——命令式
C 商议式 D 集体参与
9、布莱克和穆顿把管理中领导者的行为概括为()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
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
10、领导工作的作用是()
A、有效、协调的实现组织目标 B、调动人的积极性
C、处理好人际关系 D、促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三、多项选择题:
1. 早期研究领导行为的学者,主要是从领导者如何运用其职权的角度来划分领导方式,风格或形成的。最基本的分类有()
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仁慈专制式 E.支持式
2.领导者要正确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进行有效的领导,因此,需把握的原则有:()
A.合法性原则。B.民主性原则。C.时代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E.例外性原则。
3、具体讲职权主要涉及()
A、合法权 B、专长权 C、奖赏权 D、感情权 E、惩罚权
4、管理方格理论认为:领导风格取决于两个维度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
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
5、.菲德勒所确定的对领导的有效性起影响因素的三个准度是:()
A.职位权力、B、任务结构、C、领导与下属的关系
D、领导者性格、E、领导者素质
四、是非判断:
1.领导者只要有权力,下属自然会跟从。()
2.高关系高工作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8.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最崇敬的是个人的品德魅力、知识能力和成功经历。
10.高层领导者拥有概念技能的比重应大于基层领导者。()
11.9.1型即消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20.对领导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形成了权变理论。()
五、简答题:
1、如何认识领导特质理论?
2、简述管理方法图中的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3、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什么?
4、简述路径—目标理论。
六、论述题:
如何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者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行使领导职能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在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技能和技巧。
3、领导风格:是指在影响他人的过程中,领导者对权力的运用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D
5、D
6、A
7、B
8、B
9、D
10、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ACE
3、ACE
4、CE
5、ABC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领导者要有权威既与其地位、才智、能力相称,领导者个人的德、能、智、资、绩与领导的职权有效的结合起来,这种影响力才能激发下属极大的热忱和忠诚,从而下属才会愿意跟从。
2.不正确。领导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最佳领导方式,有效的领导方式应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
3.正确。作为一个高层领导者工作涉及制定组织战略、塑造组织文化,创新、率领成员实现目标等职能,所以必须拥有概念技能。即认识、控制和决策等能力。基层领导者主要是决策、计划的执行者,概念技能要求底一些。
4.不正确。1.9型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5.正确.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权变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随被领导者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提高领导有效性。
五、简答题:
1、答:领导特质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过程有效性相联系的领导者的品质特征。关于特质理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造就的;如:斯托格迪尔的六类特征、吉伯的七种品质等理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有效领导的某些品质特征是后天造就的,只有身体特征是遗传的。如:德鲁克的五种有效领导者特征、心理学家吉赛利的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等。特质理论的发展有助于领导者个人较好的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无法指出哪些素质是领导者必须的,也无法对各种品质的相对重要程度作出评价;领导特质忽略了领导的环境因素。
2、答:是由美国学者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认为分析领导行为有两个维度:一是对人的关心;二是对生产的关心,再将横坐标和纵坐标氛围1-9个标度,在方格中形成五种典型的组合,表示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1.1型:贫乏型领导方。既不关心生产又不关心人,只做最底限度努力,以求完成工作;9.1型:任务式领导。非常关心生产但不关心人,能够集中精神去完成任务,却很少关心下级;9.9型:团队式:对人对生产都表现出最大可能的献身精神,士气旺盛,生产任务完成出色;1.9型:俱乐部式领导。注重对职工的关心、支持和体谅,搞好人际关系,但忽视工作的效果和进度。5.5型:中间型。对生产对人都适度的关心两者兼顾,但强调适可而止,缺乏进取心。
3、答: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1)、“利用-命令式”。主管人员分布命令,决策中没有下属参与,决策权局限于最高层。(2)、“温和-命令式”。用奖赏兼恐吓及处罚的方法去鼓励下属,允许自下而上传递信息,某些决策权授予下属,但严格政策控制。(3)、“商议式”。主管人员作出决策是征求、接受和采用下属的建议,运用奖赏偶尔兼用处罚的办法和让员工参与管理的办法来激励下属。使下情上达,又使上情下达。(4)、“集体参与”。主管人员向下属提出挑战性目标,并对他们能够达到目标表示出信心,上下之间信息畅通,鼓励各级组织作出决定。利克特发现方法之四是极有成就的领导者。
4、答: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的效率是以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满足下属需要来衡量的。提出了四种领导行为类型:指令型、支持型、成就导向型和参与型。认为运用什么样的行为应考虑具体的权变因素,其权变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权变因素、二是员工的特点。才能实现领导绩效。
六、论述题:
答:由于领导者的工作内容是处理好与人的关系 与事的关系以及与时间的关系,所以要想成为
成功的领导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培养对人的观察力。领导者可以通过对一些因素有意识的注意,逐渐内化成习惯,养成一
种正确有效的态度:神人,自知和客观。所谓神人是指能从别人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自知主要
是领导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及影响力。客观地对待事物,这是有效的领导者必需的态
度。
2.坚持合理的工作次序。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尽量摆脱过去,而着眼于未来。按例外原
则办事,充分授权。不应以压力作为工作次序的标准。
2. 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这是有效的领导者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有效地利用时间可以考虑:第一步,记录时间。第二步,分析时间。第三步,合理安排时间。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七)第七章 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组织
2、组织文化
3、组织结构
4、集权
5、分权
二、单项选择题:
1、当代管理机构变革的一大趋势是()
A、管理层次复杂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管理幅度日益减少 D、锥型结构更受欢迎
2、斯隆模型指的是()
A、直线制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3、在企业中,财务主管与财会人员之间的职权关系是()
A、直线职权关系 B、参谋职权关系
C、既是直线职权关系又是参谋职权关系 D、都不是
4、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越少,其管理幅度就会()
A、越大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5、管理人员涉及组织的层次和管理幅度,确定各个管理部门和岗位,规定他的责任和权利。这些工作称为()
A、职能分析 B、管理规范设计
C、组织结构设计 D、协调方式设计
6、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
A.、授权B、劳动分工
C、管理幅度 D、分散
7、实行集中控制与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制 B、矩阵制
C、事业部制D、职能制
8、职能制的优点是()
A、权力集中 B、命令统一
C、解决主管负责人对专业指挥的困难D、决策迅速
9、对于规模小、任务较为单一且人员较少的组织,一般适宜于采用()
A、职能制的组织结构 B、直线制的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 D、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10、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A、组织的精神 B、组织的价值观
C、组织哲学 D、组织行为准则 E、组织道德规范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包括()
A、企业的生命周期B、市场份额
C.技术 D、环境
E、组织的规模
2、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有()
A、实践性 B、独特性
C、可塑性 D、综合性
3、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有()。
A、结构比较简单B、责任和职权明确
C、作决定较容易和迅速 D、减轻了上层主管人员负担E、分工较细
4、职能部门化的局限性表现在: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
A、难以形成统一的政策 B、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
C、会出现多头领导D、部门之间活动不协调
5、矩阵组织的弱点有()。
A.稳定性较差 B.多头领导
C.适应性不强 D.灵活性不够E.部门之间难以协调
6、过分集权的弊端,除了会降低决策的质量外,还会造成()
A、不利于政策的统一 B、阻碍信息的交流
C、降低成员的工作热情 D、助长官僚主义
四、是非判断:
1、授权与分权都是将权力下放,二者没有区别。
2、在组织运行中分权较集权有效。
3、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按统一的标准模式设计。
4、矩阵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最佳组织结构。
5、战略决定结构。
6、现代组织更倾向于“扁平化”,科层组织已经过时了。
五、简答题:
1、组织结构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
2、授权应遵循哪些原则?
3、试述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4、简述组织文化的功能。
5、简述事业部制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六、论述题:
1、何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 如[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组织:通过组织要素确定相互关系,从而使之有序化的过程,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和相对静态的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
2、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及其成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共同信仰、行为方式与规范、思维模式以及物质表现的总和。
3、组织结构:是按分工、协作、隶属关系所构成的有序的结构总体。
4、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高层次上一定程度的集中。
5、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底层次上一定程度的分散。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A
5、C
6、A7、C
8、C9、B10、B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CD
3、ABC4、ABCD5、AB6、BCD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授权不等于分权,授权并不是将权力放弃或者让渡,授权者可以将权力收回和重新授出,而分权是决策权在较底层次上的分散。分权是授权的基础,授权以分权为前提。
2、不正确。集权和分权的有效性是相对而言的,在有的环境中集权更有效,而在另一些环境中分权更有效,并无绝对的标准。
3、不正确。组织结构设计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统一的标准模式,它受组织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组织的规模、战略、环境、技术和权利控制等因素影响,不同组织其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组织结构设计不能以标准模式设计。
4、不正确。权变观点认为:没有最佳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设计应该考虑当时的环境。任何结构形式各有其适用条件,矩阵制适用于需要对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映的企业。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也不是最佳结构。
5、正确。企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保证,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
6、不正确。由于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现代组织倾向于由金字塔式传统层级结构向扁平式的结构转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提高效率,实际上未必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而科层式的制度对于例行公事和单纯的业务能够发挥极高的效率;扁平化也是建立在科层结构之上。所以扁平化和科层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五、简答题:
1、答:每一组织内外的各种变化因素,都会对其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产生重大的作用。
(1)、组织的规模(2)、组织的战略(3)、组织的环境(4)、组织的技术
2、答:(1)、重要原则:要使下属认为被授予的权限是该层次比较重要的;(2)、明确原则:要向被授予者明确其责任、目标及权力范围;(3)、适度原则:授权既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又要保证不失去控制;(4)、不可越级授权原则:以免扼杀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导致机构混乱。
3、答:组织权变的观点认为:世界上没有最好的组织结构,一个好的组织结构能够实现任务、组织以及人员等三者的最佳配合,能够满足成员的需要,有效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用单一的模型解决组织设计问题。有效的组织设计依赖于组织所处的环境、结构、技术等。
(1)、环境于结构:有两种结构——机械的和有机的,稳定的环境中的结构是机械的,急剧变动中的组织结构应是有机的。
(2)、战略于结构:组织的结构要符合组织的战略,新的战略将导致内部结构的变化,否则战略将归无效。
(3)、技术与结构:一定生产过程要由一定自制结构来保证,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技术,大批量生产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机械性的管理系统,不属于大批量生产而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有机的系统。
4、答: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觉和理性的文化,具有特定的功能:
(1)、自我内聚的功能:组织文化通过沟通职工的思想,使之形成对组织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产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从而使职工的集体意识大大加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同组织整体联系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自我改造功能: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组织本身及其成员产生强大的作用力,改变其原有的价值观念,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建立适应组织运转所需的观念和模式。
(3)、自我调控功能: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软性文化,对组织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内化过程,形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调控、规范和操纵着组织的管理活动和事物活动。
(4)、自我完善功能:组织文化的积淀、形成的过程既是其本身的不断辐射、反馈、强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优化的过程,也是在其深化和完善过程中持续推动组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5)、自我延续功能:组织文化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一旦固化成型,不会轻易的改变和消失,相反会在对自我的不断认可、强化和修缮中延续和保持下去。
5、答: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其管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即在集中领导下进行分权管理。企业按产品、地区或经营部门分别成立若干个事业部。该项产品或地区的全部业务,从产品设计直到产品销售,全部由事业部负责。各事业部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高层管理者只保留人事决策、财务控制、规定价格幅度以及监督等大权,并利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事业部的经理根据企业最高领导的指示进行工作,统一领导其所管的事业部和研制、技术等辅助部门。
其优点是:有利于公司的最高层摆脱日常行政事物,致力于公司的战略和长远规划;有利于增强各事业不领导人的责任感,增强公司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专业化生产和事业部的协作;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管理人员。
不足:一是容易产生本为主义,各自为政。二是由于各事业部均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势必造成管理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增多,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上升。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合经营规模大,产品种类较多,生产工艺差别大,市场分布较广且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组织结构设计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确定组织目标:在综合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组织的总目标。
(2)、确定业务内容: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确定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业务管理工作项目,并按其性质适当分类。
(3)、确定组织结构:设计各个管理层次、部门的责任和权力。
(4)、配备职务人员:根据业务工作的性质和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挑选和配备称职的人员及其行政负责人,并明确其职务和职称。
(5)、规定职责权限:明确各单位和部门及其负责人对管理业务工作应负的责任以及评价工作成绩的标准。
(6)、联成一体:明确各单位、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方面的原则和方法,把整个组织连接起来,协调运作。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及答案
(八)第八章控制
一、名词解释:
1.控制
2.前馈控制
3.间接控制
4.预算
5.计划评审方法(PERT)
二、单项选择:
1、计划为控制提供依据,控制是计划实现的()
A、前提B、基础C、保证D、措施
2.控制过程的最后一步是:()
A、制定标准B、纠正偏差
C、用标准衡量业绩D、质量控制
3.现场控制还可以被称为()
A、反馈控制B、前馈控制
C、同步控制D、预防控制
4.控制过程中合理的顺序是()
A、制定标准、纠正偏差、衡量业绩
B、衡量业绩、制定标准、纠正偏差
C、衡量业绩、纠正偏差、制定标准
D、制定标准、衡量业绩、纠正偏差
5.控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
A、寻找错误B、衡量业绩
C、确保行为依循计划发展D、使人们失去自由
6.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大量的管理控制工作,尤其是基层的管理控制工作属于()
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
7.以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为控制重点的控制工作是()
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
8.控制论是由美国的()创立的。
A.维纳B.波特C.劳勒D.泰罗
三、多项选择:
1.按照控制作用的环节来分,控制类型有()
A、前馈控制B、现场控制
C、更正控制D、反馈控制
2.按照采用的手段来分,控制类型有()
A、前馈控制B、直接控制
C、间接控制D、预先控制
3.下列控制方法中,属于现代控制方法的有()
A、预算控制B、程序控制
C、计划评审技术D、动态控制
4.控制的基本过程是()
A、确定标准B、改变标准
C、衡量业绩D、纠正偏差
5.为了实施有效控制,必须要注意()
A、控制的目的性B、控制的及时性
C、控制的经济性D、控制的客观性等
6.预算分为()
A.经营预算B.项目预算
C.财务预算D.投资预算
7.经营比率包括()
A.市场占有率B.投入一产出比率
C.存货周转率D.相对市场占有率
8、管理者控制的主要内容有()
A、人员B、信息C、财务D、作业E、绩效
四、是非判断:
1.大部分组织仅仅只需要一种控制系统。
2.衡量业绩是控制活动的唯一目的。
3.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制定出以实物或以货币来衡量的标准。
4.反馈控制的工作重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结果上,并将它作为未来行为基础。
五、简答题:
1.控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2.谈谈你对控制的认识。
3.零基预算的程序是什么?
4.简述计划评审技术的特点。
六、论述题:
试论如何实现有效控制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控制:是根据既定目标与各种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2.前馈控制:就是观察哪些作用于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他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不利因素产生以前,采取纠正措施,消除不利影响。
3.预算:是以数字表述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分解成与组织一致的各部分,使预算与计划相联系,授权各部门保证计划在预算范围内得以实现。
4、零基预算:是指在每个预算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
5.计划评审方法(PERT):是把工程项目当作一个系统,由网络图或者是表格或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时间最长的关键路线,并围绕关键路线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和控制方法。
二、单项选择:
1、C2、B3、C4、D5、C6、C7、B8、A
三、多项选择:
1、ABD2、BC3、BC4、ACD5、ABCD6、ACD7、ABD8、ABCDE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控制对象涉及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产、供、销各环节,十分复杂,仅仅依靠一套控制系统难以实现有效控制。
2、不正确。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计划得以实现。衡量业绩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是控制基本过程之一,不是控制的目的。
3、不正确。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尽量制定出定性或者定量的衡量标准,减少无形标准。制定业绩衡量标准也是很复杂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仅以实物和货币作为标准,难以衡量不同类型工作的业绩。
4、正确。反馈控制的作用是发生在行动之后,主要是分析工作结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分析其原因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防止今后再度发生。
五、简答题:
1.答:控制的基本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
(1)、确定控制标准:所谓标准也就是评定成效的尺度和准绳,标准的制定依赖于计划,应根据计划内容和组织实施的具体情况,确立专门的控制标准。标准应该是客观、可核实的。
(2)、衡量工作绩效;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对工作作出客观评价,从中发现二者的偏差,为进一步采取措施及时提供全部准确的信息。
(3)、采取行动、纠正偏差:是控制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工作绩效,标准反映了实际情况应立即纠正偏差;
2.答:控制是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他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其目的只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控制的内容包括对人员、财务、作业、信息与组织的总体绩效进行控制.对人员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人员是完成工作的主体,所以对人员有效控制也就是对工作有效控制。对财务控制的重要性在于资金是企业运作与发展状大的重要资产,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合理进行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对实现组织的营利目标有重要。对作业的控制是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转换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进行控制。对信息控制目的是保证组织的信息流通,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对总体绩效的控制可以反映组织的目标达成与否。因此,控制工作的每项内容对组织经营均有重要作用。
4.答:是指在每个预算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一般而言包括三个过程:(1)、审查预算前。主管人员应首先明确组织目标,分清主次,建立一个可考核的目标体系。(2)、审查预算时。将所有过去的活动都当作重新开始。说明各项目的开支和要达到的目标效益。(3)、对确定的项目,根据已定出的目标体系重新排出各活动的优先次序。(4)、编制预算。资金按优先次序分配,尽可能满足前面的项目。
5.答:(1)、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整体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原理。(2)、能够帮助主管人员进行计划时,掌握全局,找出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3)、能够有效的对工作进度进行控制。(4)、能够通过网络分析,得出完成计划的多个可行方案,从而为选取最优方案创造条件。(5)、工程项目越复杂,其优点越显著。
六、论述题:
答:要是控制发挥作用。取得预期的成效,在设计控制系统时要注意:
(1)、控制系统应切合主管人员的实际情况。控制系统和信息是为了协助每个主观人员行使其控制职能,控制系统必须符合主管人员的情况,使他们能够理解、信任并自觉的运用。
(2)、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管理工作难免有许多主观因素在内,对下属工作的评价不能仅凭主观来决定,要客观的评价就需要有客观、准确和适当的标准。
(3)、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一个复杂的管理计划可能失常,控制系统应该反映这种失常的情况,有足够的灵活性。
(4)、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控制所支出的费用必须是合算的,要是所花费的控制费用最少,而又能实现控制的目的。
(5)、控制工作应有纠偏措施。一个正确的有效控制系统,除了应能揭示出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谁应当负责外,还应该确保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否则控制系统就会失效。
(6)、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点。对一个主管人员来说,进行控制工作的时候,不能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应从整体利益出发来实施控制,将各局部的目标协调一致。
(7)、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能预测未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偏差,预先采取措施,调整计划,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在去解决。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九)第九章 激励
一、名词解释:
1、激励
2、动机
3、正强化
4、负强化
二、单项选择题:
1、需要层次理论,是由()最先提出的A.赫茨伯格 B.马斯洛
C.弗鲁母 D.亚当斯
2.在激励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发现职工的()
A.安全需求 B.现实需求
C.主导需求 D.自我实现的需求
3.在赫茨伯格的领导理论中,下列哪一个因素与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关?()
A.激励因素 B.保健因素
C.环境因素 D.人际因素
4、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提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
A、需要层次理论 B、成就需要理论
C、ERG理论 D、双因素理论
5、有一种强化方法是撤除消极的行为后果,以鼓励良好的行为。这种方法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三、多项选择题:
1.在双因素理论中,更多的属于激励因素的有
A.责任感
B.与同事的关系
C.薪水
D.成就
2.激励理论可以分为()
A.过程型激励理论B.内容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D.强化激励理论
3.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
A.满意因素
B.不满意因素
C.保健因素
D.激励因素
4.根据双因素理论,()往往与职工的不满意关系密切。
A.企业政策
B.工作的成就感
C.工资水平
D.责任感
5、强化的方法按强化的手段来划分有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E.学习
6、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D.C.Maclelland)提出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
A.权力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对成就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E.对社交的需要
四、是非判断:
1、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他认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2、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特别是在大组织当中。
3.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连续性。
4.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成就需要
5、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叫做激励因素。
五、简答题:
1、简述激励理论的基本种类。
2、麦克莱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3、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六、论述题:
1、试论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
2.根据期望理论,企业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激励:是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2、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行为,并使个体行为朝着一定方向,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3、正强化:是指运用刺激因素,让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在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
4、负强化;预先告知哪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使人们减少这些行为,按所要求方式的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C
5、B
三、多项选择题:
1、AD
2、ABC
3、CD
4、AC
5、ABCD
6、ACE
四、是非判断:
1、正确。弗鲁姆认为: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的动力大小,取决于该活动所产生的成果的吸引力的大小(效价)和获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的大小(期望值),这两个因素。
2、不正确。高成就需要的基本特征是: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高成就需要并不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
3、不正确。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是强化应该及时,否则会自然消退,渐进性是采用小步子、多阶段进行,逐步增加强化物的刺激量,对行为产生促进作用。
4.不正确。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社交的需要。
5、正确。赫茨伯格认为: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因素,如:工作本身、成就、赞赏、责任和发展等,这些因素具备后,才能激发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给员工带来极大满足。
五、简答题:
1、答:关于激励的理论有很多,但从激励理论研究的侧重点看: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内容型的激励理论,着重探讨决定激励效果的各种基本要素,研究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和结构包括: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2)、过程型的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激励实现的基本过程和机制,包括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3)、结果反馈型理论,主要研究对一个人行为评价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有强化理论等。
2、答:麦克莱兰通过实验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的社会性需要:成就、权力和社交需要。具有成就需要的人有强烈的成功愿望、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社交需要的人喜欢与人沟通,并希望与人建立友善关系,获得他人的友谊,维持融洽的社会关系,并从中得到乐趣,也乐于帮助别人;追求权力需要的人渴望能够影响别人,控制别人的行为,也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许。
3、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作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横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他人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二是纵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自己过去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判断报酬的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决定下一步的行为。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答: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认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应着眼于激励因素,即从内部和工作本身入手,调动员工的内在动机,改善保健因素不能直接产生激励作用,只能起到预防不满和消除情绪的作用。
第二;按照双因素理论,管理者要持而高效的激励员工,必须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有成就、担负着责任、自己在成长。同时经常表扬员工,使他们感到自己受重视、受尊重。管理者不能忽视保健因素。
第三;在具体应用中,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在一定的条件下并非一成变,有效的管理者应把保健因素化为激励因素。
2.根据期望理论领导者必须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答:(1)、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如果人们通过较大的成绩可以获得好的成绩
即期望值较高时,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把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增强工作信心放在首位。
(2)、工作成绩与奖酬的关系。二者应该有机结合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必须严格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3)、奖酬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即人们总希望通过努力的得到的奖酬能满足人的需要,这要求管理者因人而异,奖人所需。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十)第十章 领 导
一、名词解释:
1、领导
2、领导艺术
3、领导风格
二、单项选择题:
1、领导活动的全过程,主要有五个构成要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职权 D、客观环境
2.下面关于领导授权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使组织成员,相信自己有能力
B.为自己的工作意义,提高工作效率
C.减少领导者的工作量和责任
D.使成员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做出贡献,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3.下面关于领导特质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特质是天生的,领导者也是天生的
B.我们现在仍然要进行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以便于区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C.没有所谓的领导者特质,特质理论没有什么意义
D.没有一个一般的,普遍适用和有效的领导者特质清单
4.下面哪个理论认为领导者的风格是不可改变的?()
A.情境理论 B.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C.途径—目标理论 D.领导风格连续流一体理论
5.途径—目标理论指出的领导方式是()
A.独裁型、支持型、推销型和成就型 B.指导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
C.独裁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 D.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和成就型
6.下面哪个理论关注下属的成熟度?()
A.领导生命周期理论B.途径—目标理论
C.情景理论 D.领导者参与模型
7.在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中,他认为效率最高的领导者作风是()
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压榨式
8、在管理方格理论中,(1.9)型管理方式又称为()
A.贫乏型管理 B.俱乐部型管理
C.任务型管理 D.中间道路型管理
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认为,极有成就的领导者采用的管理方法是()
A 利用——命令式 B 温和——命令式
C 商议式 D 集体参与
9、布莱克和穆顿把管理中领导者的行为概括为()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
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
10、领导工作的作用是()
A、有效、协调的实现组织目标 B、调动人的积极性
C、处理好人际关系 D、促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三、多项选择题:
1. 早期研究领导行为的学者,主要是从领导者如何运用其职权的角度来划分领导方式,风格或形成的。最基本的分类有()
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仁慈专制式 E.支持式
2.领导者要正确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进行有效的领导,因此,需把握的原则有:()
A.合法性原则。B.民主性原则。C.时代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E.例外性原则。
3、具体讲职权主要涉及()
A、合法权 B、专长权 C、奖赏权 D、感情权 E、惩罚权
4、管理方格理论认为:领导风格取决于两个维度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
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
5、.菲德勒所确定的对领导的有效性起影响因素的三个准度是:()
A.职位权力、B、任务结构、C、领导与下属的关系
D、领导者性格、E、领导者素质
四、是非判断:
1.领导者只要有权力,下属自然会跟从。()
2.高关系高工作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8.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最崇敬的是个人的品德魅力、知识能力和成功经历。
10.高层领导者拥有概念技能的比重应大于基层领导者。()
11.9.1型即消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20.对领导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形成了权变理论。()
五、简答题:
1、如何认识领导特质理论?
2、简述管理方法图中的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3、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什么?
4、简述路径—目标理论。
六、论述题:
如何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者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行使领导职能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在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技能和技巧。
3、领导风格:是指在影响他人的过程中,领导者对权力的运用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D
5、D
6、A
7、B
8、B
9、D
10、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ACE
3、ACE
4、CE
5、ABC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领导者要有权威既与其地位、才智、能力相称,领导者个人的德、能、智、资、绩与领导的职权有效的结合起来,这种影响力才能激发下属极大的热忱和忠诚,从而下属才会愿意跟从。
2.不正确。领导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最佳领导方式,有效的领导方式应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
3.正确。作为一个高层领导者工作涉及制定组织战略、塑造组织文化,创新、率领成员实现目标等职能,所以必须拥有概念技能。即认识、控制和决策等能力。基层领导者主要是决策、计划的执行者,概念技能要求底一些。
4.不正确。1.9型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5.正确.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权变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随被领导者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提高领导有效性。
五、简答题:
1、答:领导特质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过程有效性相联系的领导者的品质特征。关于特质理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造就的;如:斯托格迪尔的六类特征、吉伯的七种品质等理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有效领导的某些品质特征是后天造就的,只有身体特征是遗传的。如:德鲁克的五种有效领导者特征、心理学家吉赛利的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等。特质理论的发展有助于领导者个人较好的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无法指出哪些素质是领导者必须的,也无法对各种品质的相对重要程度作出评价;领导特质忽略了领导的环境因素。
2、答:是由美国学者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认为分析领导行为有两个维度:一是对人的关心;二是对生产的关心,再将横坐标和纵坐标氛围1-9个标度,在方格中形成五种典型的组合,表示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1.1型:贫乏型领导方。既不关心生产又不关心人,只做最底限度努力,以求完成工作;9.1型:任务式领导。非常关心生产但不关心人,能够集中精神去完成任务,却很少关心下级;9.9型:团队式:对人对生产都表现出最大可能的献身精神,士气旺盛,生产任务完成出色;1.9型:俱乐部式领导。注重对职工的关心、支持和体谅,搞好人际关系,但忽视工作的效果和进度。5.5型:中间型。对生产对人都适度的关心两者兼顾,但强调适可而止,缺乏进取心。
3、答: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1)、“利用-命令式”。主管人员分布命令,决策中没有下属参与,决策权局限于最高层。(2)、“温和-命令式”。用奖赏兼恐吓及处罚的方法去鼓励下属,允许自下而上传递信息,某些决策权授予下属,但严格政策控制。(3)、“商议式”。主管人员作出决策是征求、接受和采用下属的建议,运用奖赏偶尔兼用处罚的办法和让员工参与管理的办法来激励下属。使下情上达,又使上情下达。(4)、“集体参与”。主管人员向下属提出挑战性目标,并对他们能够达到目标表示出信心,上下之间信息畅通,鼓励各级组织作出决定。利克特发现方法之四是极有成就的领导者。
4、答: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的效率是以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满足下属需要来衡量的。提出了四种领导行为类型:指令型、支持型、成就导向型和参与型。认为运用什么样的行为应考虑具体的权变因素,其权变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权变因素、二是员工的特点。才能实现领导绩效。
六、论述题:
答:由于领导者的工作内容是处理好与人的关系 与事的关系以及与时间的关系,所以要想成为
成功的领导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培养对人的观察力。领导者可以通过对一些因素有意识的注意,逐渐内化成习惯,养成一
种正确有效的态度:神人,自知和客观。所谓神人是指能从别人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自知主要
是领导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及影响力。客观地对待事物,这是有效的领导者必需的态
度。
2.坚持合理的工作次序。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尽量摆脱过去,而着眼于未来。按例外原
则办事,充分授权。不应以压力作为工作次序的标准。
2. 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这是有效的领导者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有效地利用时间可以考虑:第一步,记录时间。第二步,分析时间。第三步,合理安排时间。
第三篇:管理学原理复习题及答案(五)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五)一、单项选择题
1、强调预防作用的控制方法是()
A.现场控制
B.反馈控制
C.前馈控制
D.间接控制
2、“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究卫生”。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哪一种方式最重要()
A.同期控制
B.实时控制
C.反馈控制
D.前馈控制
3、生产主管在生产现场发现一个工人没有按照作业规范操作,他立即上前去制止。这种控制方式属于()
A.现场控制
B.直接控制
C.预先控制
D.间接控制
4、前馈控制的优点主要是()
A.避免了事后控制对已铸成的差错无能为力的弊端
B.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
C.应用广泛
D.有指导职能,可提高工作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
5、注重对已发生的错误进行检查改进属于()
A.事前控制
B.过程控制
C.直接控制
D.事后控制
6、反馈控制的具体方法中,最重要最困难的是()
A.质量控制分析
B.财务报告分析
C.标准成本分析
D.职工成绩评定
7、进行控制时,首先要建立标准。关于建立标准下列四种说法中哪一种有问题?()
A.标准应该越高越好 B.标准应考虑实施成本
C.标准应考虑实际可能 D.标准应考虑顾客需求
8、控制工作的第一步是()
A.采取纠偏措施
B.预先控制
C.衡量实际业绩
D.确定控制标准
9、控制工作得以展开的基础是()
A.建立控制标准
B.分析偏差原因
C.采取矫正措施
D.明确问题性质
10、注重于对已发生的错误进行检查改进属于()
A.事前控制
B.过程控制
C.事后控制
D.直接控制
11、种庄稼需要水,但这一地区近年总不下雨,怎么办?一种办法是灌溉,以弥补天不下雨的不足。另一种办法是该种耐旱作物,使所种作物与环境相适应。这两种措施分别是()
A.纠正偏差和调整计划
B.调整计划和纠正偏差
C.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
D.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12、实施控制的关键性步骤是()
A.选择关键点
B.拟定标准
C.选择控制技术
D.建立控制系统
13、在控制的基本过程中,衡量绩效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衡量什么
B.制定标准
C.如何衡量
D.A和C14、控制过程中合理的顺序应该是()
A.制定标准,评价成绩,测量成绩
B.测量成绩,评价成绩,制定标准
C.测量成绩,制定标准,评价成绩
D.制定标准,测量成绩,评价成绩
15、有效控制的要求有()
A.客观性、适度性、弹性和适时性
B.客观性、灵活性、经济性及科学性
C.客观性、经济性、可操作性与科学性 D.客观性、经济性、适度性与及时性
16、任何控制都需要一定的费用,这要求有效控制要注意()
A.适时控制 B.适度控制 C.客观控制 D.弹性控制
17、某企业为强化重大决策贯彻落实工作的质量与效益,建立了一个旨在能全面、迅速、准确地反映各有关部门、个人工作进展情况的信息系统。但该系统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必要的信息总不能按时输入。当事人抱怨说,输入这些信息对他们来说很麻烦、没有时间输入。他们的工作开展情况表明()
A.为顺利开展管理控制工作,必须把信息系统的性能提高到一个起码的水平。
B.为顺利开展管理控制工作,企业还必须进行必要的工作流程与规范的调整,并通过严格制度或文化改进等措施来巩固这种调整。
C.为顺利开展管理控制工作,必须尽量减少对信息系统的依赖。
18、控制工作的下列原理中,强调主管人员应只注意重要偏差的是()
A.控制关键点
B.直接控制
C.例外情况
D.反映计划要求
19、工艺科长在生产现场中发现一个工人没有按照作业规范操作,他立即上前去制止。这种控制方式属于()
A.预先控制
B.直接控制
C.同期控制
D.间接控制
20、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划分的标准是()
A.按照主管人员与控制对象的关系划分
B.按照所采取的手段划分
C.按照控制的时间划分
D.按照控制对象的全面性划分
21、控制是对()的检查和纠偏活动过程。
A.生产活动 B.经营活动 C.计划与执行情况
D.质量活动
22、某推销员经过艰苦的努力,一年中实现了100万元的销售业绩,该推销员认为自己大大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他非常高兴,主动地向销售主管汇报并提出额外奖金的要求。谁知销售主管只是说了些口头表扬的话,只字未提奖金的事。这位推销员等了好多天,什么也没等到。他知道额外奖金的梦破裂了,他的工作热情也没有了。如果这位销售主管是一位称职的管理者的话,你认为他不给推销员发额外奖金的最大可能原因是什么?()他怕大家过分地追求销售量,而忽视了服务质量。
B.没有预先给出计划标准,缺少控制和考核的依据。
C.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许多方面需要资金,不能发额外奖金。
D.企业其他的推销人员也同样超额地完成了销售任务。
23、控制工作使管理过程形成了一个()的系统。
A.相对封闭
B.绝对封闭
C.相对开放
D.绝对开放
24、最理想的控制标准是()
A.实物标准
B.定性标准
C.资金标准
D.定量标准
25、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股份公司,为强化对经营者行为的约束,往往设计有各种治理和制衡的手段,包括:①股东们要召开大会对董事和监事人选进行投票表决;②董事会要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③监事会要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经营行为进行检查监督;④要强化审计监督,如此等等。这些措施是()
A.均为事前控制
B.①事前控制,②同步控制,③、④事后控制
C.均为事后控制
D.①、②事前控制,③、④事后控制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管理控制的必要性主要由下述原因决定的()
A.计划与实际情况的差异 B.环境的变化 C.管理权力的分散 D.工作能力的差异
2、根据时机、对象、目的的不同,可以将控制划分为()
A.反馈控制 B.直接控制 C.同期控制 D.前馈控制
3、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利率,这属于()
A.程序控制 B.跟踪控制 C.自适应控制 D.反馈控制 E.同期控制
4、控制职能的过程包括下列基本环节的工作,即()
A.发现问题
B.确立标准
C.衡量绩效
D.纠正偏差
5、有效控制应具备的特征有()
A.全面控制 B.适度控制 C.适时控制 D.弹性控制
6、适度而经济的控制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A.考虑控制的经济效益
B.防止控制过多与不足
C.防止扼杀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D.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7、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有()
A.要素创新 B.目标创新 C.技术创新 D.制度创新
三、判断说明题
1、前馈控制具有防御性。
2、反馈控制也称事后控制,所以作用不大。
3、实施控制时,有时最好的方案也许是不采取任何行动。
4、控制的目的是提高效益,所以会得到所有员工的支持。
四、简答题
1、怎样做到适度控制?
2、怎样做到弹性控制?
3、何为反馈控制?它有何作用?有哪些主要形式?
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4.A
5.D
6.D
7.A
8.D 9.A
10.C 11.A 12.D
13.D
14.D
15.A
16.B
17.B
18.A
19.C 20.B 21.C
22.B
23.A
24.D 25.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BCD
2.ACD
3.BD
4.BCD
5.BCD
6.ABD
7.BCD
(三)判断说明题
1、正确。前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发生时再补救。
2、错误。反馈控制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计划的制定和活动的安排提供借鉴。
3、正确。控制也要讲求效益,若控制成本高于控制所得的收益,则可以不控制。
4、错误。控制必然会让部分员工的当前利益受损,不可能自然地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
简答题论述题答案从略
第四篇: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四)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四)一、名词解释:
1.纵向一体化
2.核心竞争力
3.战略管理
4.成本领先战略
5.紧缩型战略
二、单项选择题:
1.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A、波特B.钱德勒
C、魁因D.安索夫
2.进入壁垒高与退出壁垒低的产业是()。
A、高利润高风险B.稳定的高利润
C、低利润高风险D.稳定的低利润
3.评估判断一个企业的现实经营能力,首先必须对企业的()进行客观公正地分析。
A、财务状况B.利润水平
C.管理概况D.领导艺术
4.环境分析技术主要有战略要素评估矩阵和()两种。
A、核心能力分析B、SWOT分析
C、财务分析D、生命周期分析法
5.战略目标的制定应遵循关键性、平衡性和()等原则。
A、可检验性B、可实现性
C、可挑战性D、权变性
6.战略联盟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DEC公司总裁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提出的。
A.法约尔B内格尔
C波特D.魁因
7.在成熟产业中选择竞争战略时,如果是大批量生产则采用()战略较好。
A、差异化战略B、集中战略
C、成本领先战略D、市场开发战略
8.企业在现有的战略基础水平上向更高一级的目标发展的战略是()
A、稳定型战略 B、增长型战略
C、紧缩战略 D、集中型战略
三、多项选择题:
1.企业战略管理过程是由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循环反复、不断完善动态管理过程组成,它们是()。
A、战略分析 B.战略制定
C、战略评价 D.战略实施
E、战略控制
2.企业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等宏观因素。
A、政治法律 B、经济
C、财政货币政策 D、技术
E、社会文化
3.战略目标的基本目标有()。A、利润目标B、市场目标
C、竞争目标D、发展目标
E.价格目标
4、紧缩型战略的类型有()。
A、转向战略B、放弃战略
C、暂停战略D、清算战略
E、维持战略
5、差异化战略的类型有()
A、产品差异化B、服务差异化
C、人事差异化D、价格差异化
E、品牌形象差异化
6.选择企业基本战略应考虑的问题是()
A、外部环境B、自身实力
C、产品种类D、产品周期
7.公司战略的基本类型有()
A、稳定型战略B、增长型战略
C、紧缩型战略D、混合型战略
E、多元化战略
8、战略管理的特征是()
A、总体系统性B、深远的预见性
C、对外的抗争性D、相对的稳定性
E、灵活的应变性
四、是非判断:
1.世界著名战略管理权威安索夫提出了行业中的竞争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
2.企业愿景由核心观念和企业使命两部分组成的。
3.安索夫认的战略管理的基本构架是由战略、环境、组织这三个要素构成。
4.企业为了更多地占领市场和开拓新市场,或避免单一经营的风险,往往会选择进入新的领域,这一战略就是一体化战略。
5.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五、简答题:
1.战略管理有什么特点?
2、简述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
六、论述题:
试述在战略变革中如何实施参与管理。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
(四)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为了增加某项业务的销售和利润,使企业业务范围向供或销的领域发展,又可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2.核心竞争力:是指那些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3.战略实施:是贯彻执行既定战略规划所必需的各项活动的总称。
4.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 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5.紧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 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
二、单项选择题:
1、A2、B3、A4、B
5、D6、B7、C8、B
三、多项选择题: 1.ABD2.ABDE3.ABCD4.ABD 5.ABE6.ABCD 7.ABCD8、ABCE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是世界著名战略管理权威波特认为;任何产业中的竞争强度普遍受到五种结构性因素所产生的互动力量的影响。
2.不正确.企业愿景是包含四部分:景象、价值观、使命和目标。
3.正确。安索夫认为;战略、环境、组织这三个要素协调一致、相互适应时战略才会成功的提高企业效益;反之则效益降低。
4.不正确。企业更多地占领市场和开拓新市场,或避免单一经营的风险,往往会选择进入新的领域,这一战略是多元化经营战略。
5、不正确。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向顾客提供在行业范围内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五、简答题: 1.战略管理有什么特点?(1)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高层次性管理。它必须由企业的高层领导推动方能顺利进行。(2)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项整体性管理。是一项涉及企业所有部门以及所有相关因素的管 理活动。
(3)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性管理。外部环境因素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企业的战略 管理活动也必须随之调整。
2、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是:(1)、战略分析阶段(2)、战略决策阶段(3)、战略的实施阶段(4)、战略评价阶段。
六、论述题: 试述在战略变革中如何实施参与管理。
在变革中采用参与管理的方法一般由六个阶段组成:
1.压力和觉醒阶段。一项成功的变革往往由于对企业的最高管理部门施加强大的压力所激起的。2。干预和重定方针阶段。由于存在着一种用传统方法解决问题的倾向,所以很有必要局外人介入。
3。调查分析阶段。整个组织自上至下一起调查分析和确定问题。
4.干预和承诺阶段。局外人在此阶段要积极鼓励管理部门和非管理部门的人员发挥想象力,对确定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承诺。
5.实验和探索阶段。解决方案一开始不宜全面铺开,可先以小规模进行试点。如果有些方案无法进行小规模试点的,可进一步论证其可靠性。
6.接受阶段。一旦确认方案的正确性,就会增加支持变革的力量。从而鼓励参与者接受和正确执行变革。
第五篇: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二)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二)一、名词解释:
1、霍桑试验
2、系统管理理论
3、权变管理理论
4、科学管理
5、行为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
1、科学管理兴起于哪一个阶段()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19世纪90年代
C、18世纪到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2、下列哪位管理学者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主张()
A、赫伯特·A西蒙 B、彼得·F·德鲁克
C、弗雷德·E·费德勒 D、弗里蒙特·E·卡斯特
3、“X—Y”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麦格雷戈 B、赫兹伯格 C、梅奥 D、马斯洛
4、社会合作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法约尔 B、西蒙 C、巴纳德 D、卢桑斯
5、系统与权变理论把人看作是()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三、多项选择题:
1、赫兹伯格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
A.保健 B.激励 C.X理论 D.Y理论
2、以下哪些内容是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原则()
A.统一指挥 B.统一领导
C.职能管理 D.人员的团结
3、“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
A.德鲁克 B.马斯洛 C.麦格雷戈 D.西蒙
4、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泰罗 B.法约尔 C.梅奥 D.李嘉图
5、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A、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B、企业的职工是“经济人”
C、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D、工作效率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
四、是非判断:
1、法约尔认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而管理只是其中之一。()
2、西蒙认为,决策就是从可供选取用的方案中选定一个行动方案的活动。()
3、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组织内部条件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
4、管理模式须随环境的变动而变动,这就意味管理无常法,可以随心所欲。()
5、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的特征。()
五、简答题:
1、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
2、简述“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简述麦格雷戈的“X-Y理论”。
4、简述西蒙的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5、简述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内容。
六、论述题:
论述泰罗“科学管理”的借鉴意义及局限性。
保险学原理配套复习题
(二)答案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霍桑试验是指梅奥等人在1924—1932年,应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的邀请,为测定各种有关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而进行了长达8年的一系列的试验,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即引起管理学界重视的“霍桑试验 ”,由此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
2.系统管理理论是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它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以及企业同周围环境的系统关系,并试图建立系统模型的一种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有巴纳德和卡斯特等。
3.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卢桑斯等。
4.“管理科学”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进的教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务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5、行为科学是指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它包括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组织行为学两个阶段。其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等。
二、单项选择:
1、A
2、A
3、A
4、C
5、D
三、多项选择:
1、AB
2、ABD
3、BC
4、AB
5、ACD
四、是非判断: 1.正确。法约尔认为企业存在着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六种基本活动,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
2.不正确。西蒙认为,决策包括搜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和评价计划四个阶段,选定计划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3.不正确。还应考虑到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4、不正确。管理模式是指组织拥有的对某一特定类型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特点的概括性描述。按照组织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管理模式需随环境的变动而变动,但并不意味管理无常法可以随心所欲。
5、正确。“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爱民贵民”认为管理的成败在于人。
五、简答题: 1、1、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
2、简述“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简述麦格雷戈的“X-Y理论”。
4、简述西蒙的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5、简述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内容。
答: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三点:
(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2、简述“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1)内容:A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B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2)特点:A它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等;B要求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要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3、简述麦格雷戈的“X-Y理论”。答:(1)“X理论”的人性假设
(2)“X理论”的管理要点
(3)“Y理论”的人性假设
(4)“Y理论”的管理要点
4、简述西蒙的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答:(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2)决策包括搜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和评价计划四个阶段
(3)在决策的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
(4)决策类型可分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
5、简述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内容。
答:(1)、组织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关联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
(2)、系统的要素可以分为子系统。
(3)、系统运行的效果是通过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效果决定的,他通过和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并通过内部和外部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调适。
(4)、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子系统的变化。
六、论述题: 论述泰罗“科学管理”的借鉴意义及局限性。答案要点:
(1)“科学管理”的概念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如标准化原理、挑选和培训工人、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与执行职能分离、职能组织制、例外原理等)
(3)“科学管理”的贡献或借鉴意义(如促使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管理理论和实践上的进步;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的基础)
(4)“科学管理”的局限性(如把人看成机器人、单纯的经济人;“精神革命”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研究的范围狭窄等方面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