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5篇)

时间:2019-05-15 11:4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题 目 论如何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工

作形势

姓 名

钱东敏 所在学院

信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09网络(1)班 学 号 20090504119 指导教师 宋思运 日 期 2011 年04 月 14 日

摘要

2010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极不平常的显著成就,成功应对了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和非常复杂的外部环境,全年粮食产量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

(1)充分认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

(2)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3)清醒认识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矛盾

(4)党中央对我国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关键词:农村、发展、三农、加快

abstract 2010, agricultural rural development made highly uncommon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successfully coped with the extremely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s,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price and the very abnormal fluctuations of complex external environment, annual grain output achieved the first “half century even seven increase”

(1)fully understand its rural development “11th five-year plan”

(2)a deep understanding of central committee 1025 “about” agricultural rural development important decisions to deploy

(3)knew soberly agricultural rural development faces conflicts

(4)the party to a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water conservancy deployment

Keywords: rur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faster

目录

1、充分认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

1.1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 1.2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1.3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2、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

2.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2.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2.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4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3、清醒认识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矛盾„„„„„„„„„„„„„

3.1耕地、水资源减少和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更加突出„„„„„„„ 3.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体上涨与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矛盾更加突出 „„„„„„„„„„„„„„„„„„„„„„„„„„„„„„„„ 3.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 3.4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矛盾更加突出。„„„„„

4、党中央对我国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4.1适应新形势下水利改革和发展„„„„„„„„„„„„„„„„„„„ 4.2如何做好新时期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正文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关于学习毛概和讨论课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毛概课本的下半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通过在讨论课上讨论问题的方式让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讨论的课题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如何完善”、“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联系中国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台湾问题之我见”、“国际环境和我国外交政策漫谈”、“爱国统一战线之我见”、“从建党90周年说开去”。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所有制结构得到了有力的调整,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多元分配方式的形成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需要努力去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

我国现有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艰难。国有资产仍大量分布于一般竞争性领域,严重制约了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仍不平等,在行业准入和资源获得等方面,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歧视。我国现在的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社会信用严重缺失,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在市场上,存在着地区封锁、部门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我国投融资活动中的行政干预过多,导致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金融体制存在较大缺陷。一些地方政府频繁介入投融资活动,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局部投资过热的直接诱因。我国现有的收入分配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的新机制不完善,覆盖面仍然狭窄,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不牢固。我国政府职能转换滞后,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明显薄弱。直接干预市场较多,战略导向和创造外部环境的职能相对薄弱。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首先,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次,我们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通过财税体制、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废止妨碍公平竞争、排斥外地产品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大力推进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易一体化进程。然后,我们要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收入分配政策,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最后,我国政府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站在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角度,全面加强能力建设。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人为设置的种种思想禁锢,将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上来,认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可行性,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成果,并非照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模式。所谓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成果是指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为不同国家制度所吸纳的东西。在经济领域,有些东西,如计划和市场,是手段和方法,本身没有阶级性,也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在政治领域也是这样,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些东西也不是资本主义所专有的,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诸如,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十七大提出的要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时特设秘密写票处,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体现,我们明确宣示和实行,并非照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模式,而是执行人类政治文明公理。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权力配置和千百万人利益的事情,需要精心策划和有序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如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政治体制改革也可以试,可以闯,另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即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正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可以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为着眼点,努力促进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选举制度。进一步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积极探索代表联系选民的途径。

9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光辉征程,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谋略的发展史。回首中国社会90年的沧桑巨变,我们可以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指导下,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董林 自动化09-1班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体现一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朝代,每一种社会制度必然有属于它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国在经历历史的漫漫长路和近代的风雨坎坷与探索之路后最终建立起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毛泽东提出把旧文化统治而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的中国,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创造性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江泽民指出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进入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八十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义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于理想和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关系,要始终按照“四有”这样的一个整体标准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的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摄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发展规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继承者过去又找事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用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它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治和支配地位,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之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营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

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总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民健康的发展。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与创新精神

学号:2010 班级:计科(1)班

姓名:

摘要

创新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00年6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他们都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光辉典范。”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关键字:毛泽东思想、创新

研究毛泽东思想与创新精神,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继承毛泽东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关于创新问题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社会冲突激烈、矛盾变动急剧的时代背景下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孕育起来的。毛泽东曾描述说:“这个变化是如此巨大,以至使老一辈的人们完全不能设想的变革,都轰轰烈烈地出现了。”急剧变动的时代必然就是一个呼唤创新的时代。毛泽东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树立了鲜明的创新精神。

从历史实践来看,促使毛泽东创新精神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早年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当时新思想的汹涌澎湃使青年毛泽东培育起创新的思想意识。如他所描述的那样:“近年欧潮东渐,学说日新。全国学界人士,靡不振臂奋起,顺应潮流,从事改革。”他带头在湖南传播新思潮,认为“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究,没有新研究由于没有新材料”。竭力主张要在黑暗沉闷的旧中国,闯出一条新路,1920年11月,他写给正在法国留学的向警予信中,对湖南现状流露出强烈的不满,说:“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涂,可谓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避道路,另造环境一法”,表现出五四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充满激情的创新精神。第二,大革命失败后被迫退到偏僻落后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促使毛泽东不得不面对原先没有想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他意识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样的事情就只是发生在中国,“不但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没有一国有这种现象,就是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也没有一处有这种现象”。因此,就没有现成的可供参照的东西作指导,只能靠自己摸索。第三,一段时期里党内教条主义的盛行以及指导中国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促使毛泽东在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树立创新精神。教条主义就是创新的对立面,毛泽东曾批评许多中国留学生,“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正是从创新的角度看待教条主义的。毛泽东还曾把教条主义者称为“思想上的懒汉”,就是指他们只会用现成的思想理论,用别人得出的观点结论,来代替自己的思考。总之,毛泽东的创新精神既是大变动时代孕育的结果,也是革命实践催化的结果。

二、毛泽东思想是创新精神的成果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实践来看中国革命,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创造怀。中国革命走的是俄国人的路,但样式则不同于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却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取得了成功。因此,离开了创新,就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的最伟大成果就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没有创新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首先,从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出来看,创新是界定这个概念的最关键的内核。1927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的创新精神及其运用于实践的努力没有得到党内的认同。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以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为特征的错误倾向盛行党内的情况下,毛泽东甚至受到批评和排挤。但是,一旦从曲折的经验教训中领悟到毛泽东代表着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时,其创新精神的价值立即成为党内接受毛泽东领袖地位和思想指导的重要标准。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刘少奇在阐释毛泽东思想时也明确强调了毛泽东思想在创新层面上的价值内涵,他称毛泽东是“天才的创造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强调指出:“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艰巨的事业”。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这一阐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仍是我们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视角。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许多讲话中都指出了毛泽东思想的创新价值,如他指出:毛泽东最伟大的就功绩就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其次,从毛泽东本人的思想认识来看,创新是他在形成自己思想理论时突出强调的原则。1928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在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特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3篇文章,最先触及到中国革命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开端。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强调了反对主观主义的问题。1929年底,他在为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起草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必须在党内提倡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研究中国的国情,“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又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就是强调要创新。经过30年代初与王明“左”左教条主义的斗争,毛泽东的创新意识更加明确。1938年10月,他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命题,即:“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正是有着这种创新精神才使他能够完整地、系统地确立起一整套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思想理论体系。

最后,从毛泽东思想本身的内容来看,其中的一些主要思想观点都体现了创新精神。从最初对中国农民运动的深入思考和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科学分析,到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开始独立地在中国农村探索新的道路,毛泽东不顾别人的讥讽嘲笑,也不怕遭排挤打击,坚持根据中国革命实践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策略等许多方面,形成了新判断,提出了新观点。如关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特征的结论、中国武装斗争必须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的观点、关于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论断、关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结论、关于无产阶级必须担负起体领导民主革命责任的见解、关于农民群众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军的观点、关于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思想、关于革命胜利后必须建立多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建设构想、关于创造条件实现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论述,以及建国后如何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等,都是毛泽东立足于创新的结果,它以中国共产党自身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新结论、新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实践紧密相联系的。离开创新,就谈不上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不讲创新也就不可能深刻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价值,当然也就不可能从毛泽东思想中汲取前进的力量。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毛泽东思想中某些带有历史痕迹的具体观点会过时,但其中蕴涵着的创新精神,则将是留给中国人民的一笔永恒的财富。这种创新精神将凝结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中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毛泽东选集》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标题: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憧憬

学校:

学院:

年级:

专业: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论文

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憧憬

作者简介: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提出的很早,但是就具体实施建设倒还是没几年的,这不是我们国家愿不愿意的事儿,而是由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打算,但是生产力水平实在跟不上,就暂且将这个构想放一放。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全国人民对自己国家农村社会的近期目标,这也是多年来我国诸多领导人对我国新农村的梦想!现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新农村正在昂首挺胸地向我们阔步走来!

关键 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社会;生产力;伟大构思;农村发展;区域性特色;人居环境;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和谐发展

正文:

这次咱们学校里组织的社会调查,要到延边州的勤劳村去参观新农村建设,我们虽然没有去,但是我们和去的同学一样,都对我国未来的新农村成功建设有个美好的期待和感触,所以就写下了这篇论文来分享我们的感受。下面我们将以我们个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理解说说我们的看法。中国农村现状及其发展情况分析

中国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改革开放之后,随之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在对工人的需求量逐步增加。由于我国人口大部分是农民,所以要求我国的人口类型转变就显得迫切需要了。从一组数字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人口最近十几年的巨大变化: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从上文的数据当中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农村人口在逐渐减少,而城镇人口则在逐渐增加,这是中国现在的形势所需要的,也是很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驱使他们来到城镇。为什么呢?因为在城镇大家可以挣到比在农村更多的钱,因为城市的生活更加的便利,我们不必再为那些交通不便而发愁,也不用担心城镇的教育系统不够完善,更不用担心城镇的医疗设施不够完善,因为这些都已经是全国最好的了。

随着我国人口的逐渐转型,更多的城市就成了人们的迫切需要,我国则不得不建设更多的城市供这些人口居住,想来想去,既然人们那么的喜欢城市,与其让原来的城市人口暴增,我们国家还不如对原来的农村进行改建,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90年代末中国政府就明确提出,由于中国人多地少,所以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这当然也包括征地制度在内。所以从那个时候就非常强调:第一,征用农民的特别首先是必须符合国家的关于土地利用的规划;第二,征用农民的土地必须得到严格批准,征用的土地必须纳入各地当年用地指标;第三,必须足额按照法律规定给农民予以补偿。每年可以向农民征收多少土地是由国家根据发展规划来确定的。

在我们的心目中,未来的新农村应该和现在的城市一样,不但有便利的交通系统和医疗卫生保障系统,娱乐休闲场所丰富,人们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有显著的提升,生活水平比原来有了显著的提升。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不得不说就是可耕地的问题,因为可耕地是农民之本,也是我国所有人的粮食主要来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建设的新农村应该是尽量的减少人们对可耕地的占有的,把尽可能多的可耕地用于农业生产。由于以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想要像发达国家那样进行机械化生产似乎不可能,所以比喻使用大量的劳动力。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我国的生产力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机械设备已经很齐全,所以要把大部分的土地交给少部分人去搞农业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把土地交给少部分人,那么你可能会问那其他人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一个转型的问题,我国正在进行的不是简单的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的问题,我国要实现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综合性的,牵涉到各行各业。这就需要使得我国的人口集中化,使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各行其业,各尽其职。

这样的话就有一个住房的问题,新农村归根到底还是农村,所以农村也肯定得和城市的不同,比如每家每户都必须有个庭院吧,庭院里面可以种植花草,也可以种植蔬菜或者果树。和以前农村的区别是:新农村的建筑不仅比以前的房屋坚固、样子漂亮,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新农村的房屋建筑不是杂乱无章的建设,二是统一规划,这才是新农村的特色。道路没有以前那么崎岖;建筑的朝向也不是随意的,他们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写到这里想必大家心里对新农村都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以上只是我们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和欣赏。

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意义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现在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

首先,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其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这一矛盾进一步恶化。

接着,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还有,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

最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既然有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应对呢,下面说一下应对的策略。首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接着,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还有,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

最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好。希望

我们大家一起祝愿我们国家的新农村建设能尽快顺利的完成,使得我国人民能够尽快的享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给我们人民带来的实惠。现在,政府和人民都应共同行动起来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Ⅰ】大学本科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page209-page219

【Ⅱ】文秘114 → 领导讲话 → 乡镇农村 → [专题] 新农村建设 → 《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Ⅱ】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下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