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你如何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谈谈你如何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提出了“两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
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第二阶段是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而把“两个全面”扩展为“三个全面”。第三阶段是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期间,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把“三个全面”扩展为“四个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最初“四个全面”是作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提出来的。2015年2月初,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首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也再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力、张力以及承载使命、与时俱进的品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背景,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为主线,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直面现实、承前启后、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光辉。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体现在关联的战线是全面的,其着眼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明确指出了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把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要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反复强调了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协调性的问题,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统性的问题,特别是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深刻诠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和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是基础,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是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从严”是关键,包括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可见,“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从而在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审视,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 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它使得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使得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在我国今后更加壮阔的改革开放大业中逐渐展现其导航和引领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蕴含的丰富战略思想,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布局,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我们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个战略布局,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贯彻落实好这个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的重大现实意义。
要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提出“四个全面”,针对的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点,直面的是改革深水区攻坚期的特殊阶段,回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要求。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抉择。要深刻把握“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社会的宏图,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对“四个全面”必须全面把握、全面坚持,不可偏离和偏废。要统筹协调“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的关联性、耦合性,注重统筹谋划、协同配合,做到同频共振、形成合力。还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只有始终坚持这样的统筹协调推进,才能把“四个全面”贯彻得更加自觉、落实得更加到位。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重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一届党中央在治国方略上开拓提升出的新版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和新境界,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第二篇: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摘要: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内在关系
一、“四个全面”的提出与形成过程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小康之家”的设想。2002年,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十七大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12年,十八大将“建设”改为“建成”,进一步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
(二)全面深化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实际上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就是坚持改革开放。2012年,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作出重要决定。总书记说,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
(三)全面依法治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我们建国以来,实际上我们的法制建设一直不断加强。1997年,十五大要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2012年,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专门议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
(四)全面从严治党
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2年的十六大和2007年的十七大,都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格局。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命题和任务。2012年,十八大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竞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再次强调要从严治党。2014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现在,又直接使用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表述。
综合来看,“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国理政思路的高度概括。“四个全面”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
在十八大之前,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十七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把“一个全面”扩展为“两个全面”。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个阶段是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样,就把“两个全面”进一步扩展为“三个全面”。
第三个阶段是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不久,2014年12月14日,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至此,把“三个全面”首次扩展为“四个全面”。而且在这次对江苏考察中,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并且是同其他三个全面一起结合起来,首次提出“四个全面”,这是第一次提出来。
二、“四个全面”之间的内在关系
总书记讲,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伟大目标。“全面”一词充分说明这个小康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诸多方面的小康社会。“四个全面”是一个大系统,每一个“全面”是一个小系统,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关联递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向,其他三个全面则是实现目标的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关键一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根本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驾护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新常态下波澜不惊、破浪前行的压舱石。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三大战略举措,都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也要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大举措实施得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就要受到影响,目标就不能保证实现。三大战略举措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互相渗透,共同推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由党来领导,因此,就必须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具有总分总的逻辑结构。之所以在这些施政方略前面加上“全面”,一方面是一种延续性,是对以往方向、路线的一脉相承,表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没有另起炉灶,否定过去;另一方面,“全面”就是要覆盖面更广,不可能留有死角、达不到的地方,而且加强了力度深度广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其他三个全面分别是我们的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强大动力、根本路径。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其他三个方面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坚强起来,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坚强保证。总之,“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成为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趋于成熟。
“四个全面”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四个全面”作为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内在统一的整体。
一是统一于“四个伟大”。“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都离不开“四个全面”的协调共进。抓好“四个全面”,就能形成“四个伟大”联动的时代洪流。
二是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四个全面”涵括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统揽了治国理政的全局。
三是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既是进一步形成中国特色、打造中国优势的大棋局,又是中国进一步拥抱世界、引领时代的大棋局。统筹好“四个全面”,“中华号”巨轮必将在世界大潮中行稳致远,驶向胜利彼岸。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坚定中国自信、发展中国道路、优化中国模式、总结中国经验,带领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来的,既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又是实践创新的巨大飞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开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不断开拓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是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升的标志。“四个全面”廓清了治国理政的全貌,抓住了治国理政的关键,拎起了治国理政的总纲,集中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方略,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成为我们党新的历史时期指导思想,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确立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总方略
由大向强,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如何实现这“关键一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课题。由大向强是件好事,但是另一方面是“树大招风”,原来我们是边缘,现在我们在放大镜里工作,人家就用显微镜来看我们。越是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越是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越大。同时,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要用几十年解决西方在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要解决自身特有的突出矛盾问题。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等,这些都给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能更好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实现中国梦的统一,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以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确保发展风险有序可控,以全面从严治党来强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无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继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是以“中国奇迹”的升级版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核心都在于完善“中国模式”,打造和增创“中国优势”。“四个全面”是将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中的大手笔,特别是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意味着中国模式的核心之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党带领人民向着宏伟目标的伟大进军又迈出重要一步。“四个全面”总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到“五位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到“全面从严治党”——正是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不断完善中,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走向兴旺发达,中国以势不可挡的雄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单 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 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姓 名:徐田利 学 号:14030203004
第三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习心得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习心得
这一次线上学习,我学习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又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措施,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把现实任务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使民族复兴得到牢固基石。
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释放出这一崭新制度的不尽活力。中国的发展、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改革建立健全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的体制是长期的过程,改革不能终止,而要全面深化。
健全的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法律是现代国家最高、最根本的规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法治缺失使经济发展战略不能长期保持稳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无法在制度框架下化解。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加强法治建设,用法律来保障我们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在党,也就提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问题。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党的一贯性要求。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要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做好本职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曲青山 正确把握 四个全面 的战略布局
曲青山: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2015-03-26 07:35宣讲家
核心提示: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为更加深入地了解习近平同志“四个全面”重要思想,宣讲家网站特别邀请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教授,为我们带来精彩解读。讲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四个全面”的理论定位;第二,“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第三,“四个全面”的辩证统一关系。
曲青山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同志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这里与大家学习交流“四个全面”的心得体会!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围绕这个题目,我准备讲三个问题:第一,“四个全面”的理论定位;第二,“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第三,“四个全面”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这三个问题我想回答“四个全面”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它起什么样的作用?它是什么?“四个全面”是怎样提出和形成的?具有什么样的科学内涵?“四个全面”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四个全面”的理论定位
“四个全面”是总书记于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的时候首先提出的,当时新华社发的电讯通稿是这样写的,说总书记在江苏调研的时候强调指出,要全面的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自从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以后,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他在其他不同的场合在讲话中涉及这一问题,共有十三次之多,我估计以后还会讲到还会涉及到。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以后,在党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前不久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四个全面”成为两会讨论和议论的热门话题或者热词。李克强总理在所做的政府报告中,张德江委员长在所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中、俞正声主席在所做的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当中,都提到了“四个全面”。
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内的各大媒体和一些刊物都组织发表了一批宣传阐释理论解读和学术研究的文章。那么在这里我想需要特别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人民日报》在春节以后连续发表了五篇评论员文章,这五篇文章新华社都发了通稿,全国各媒体都给予刊发和转载。这五篇当中的首篇是一个综合篇,《人民日报》在发的时候,发在了当天的头版头条,前一个晚上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对这一组文章的刊发专门播发了消息;对“四个全面”的宣传报道,国外的媒体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对国外媒体的关注和评论《参考信息》有一篇在头版上用了大半个版,又转到了第二版,给予了转载和报道。
到目前为止,对“四个全面”是如何进行理论宣传的呢?国外媒体的说法是说“四个全面”的提出和形成标志着习氏理论呼之欲出,国外媒体是这样说的。这是外国人的推断和猜测,我认为不足为凭。那么我们自己是怎么说的,尤其是我们党的最高领导人和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是怎么说的,我认为他们的说法是最权威的说法,也是最可靠最重要的出处。
在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十多次重要的讲话和论述中,有一次十分重要,那么这一次讲话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唯一的一次谈到的对“四个全面”的理论定位,这是哪一次讲话呢?就是今年的2月,总书记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专题研讨会的开班式的重要讲话当中讲的。这一次讲话他在讲到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性的时候,讲到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他论述了“四个全面”的辩证统一关系。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是这样说的,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当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总书记将“四个全面”定位在我们党在新的形势和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的位置,这应该是最权威、最准确的理论定位了。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张德江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中,俞正声主席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当中,也都是按照这一定位来进行表述和论述的。《人民日报》发表的系列评论员文章对“四个全面”的论述我看了以后,感到文章除了按照战略布局这一定位进行论述以外,又进行了拓展,进一步做了发挥。
文章中使用了这样几个概念和提法,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他使用了几个什么概念和提法呢?《人民日报》的系列评论员文章提出“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那么这里文章使用了新飞跃、最新成果、新创造、战略抓手这样一些概念和提法,我们应该将这几个概念和提法与总书记所讲的战略布局、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和思考。这样我们就明确了党中央对“四个全面”的理论定位,当然对这一战略思想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认真的学习和领会深入的贯彻和落实,理论界、思想界、学术界也正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
今年元月我在中宣部党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没有听到和看见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所以当时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写的标题是《“四个全面”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我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在这篇文章里面,我写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四个全面”是党对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第二个标题是“四个全面”开辟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第三个问题是“四个全面”提出了党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新要求。
后来我又给《人民日报》投了一篇文章,这个文章的标题是我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在这篇文章里面我写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础,第二个问题是实现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第三个问题实现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是支撑,第四个问题实现中国梦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
那么据我所知,《光明日报》也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这篇评论员文章的分量也很重,当时也是发在《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后来被收入学习出版社出版的《学习活页文选》,中宣部党建杂志和北京日报也都组织发表了一批的理论研究文章和学习阐释的文章,我们可以在学习当中作为参考,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下面我想分别对“四个全面”中每一个全面的提出和形成做一个简要的叙述,通过这样一个叙述使我们了解“四个全面”有一些什么样的内涵,有一些什么样的要求。我想讲四个小问题,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全面依法治国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全面从严治党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我先讲第一个小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首先要从小康的概念说起,小康这个概念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首先提出和使用的。他当时用这个概念来表述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是我们历史上使用过的一个概念,他用这样一个概念来表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所达到的那个水平和状态。用小平当时的话说,就是达到第三世界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后来又经过思考和推算把这个表述又做了一些完善和调整,他提出说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邓小平的这样一个思想,我们党的十三大就提出了经济“三步走”的建设战略,现在我们对这个战略叫发展战略,当时在十三大报告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概念叫建设战略。这个三步走的建设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就是上一个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涨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一个世纪中叶,也就是21世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的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这是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建设战略。
到十五大1997年召开以后,党在对我国进入新世纪也就是进入21世纪有一段话进行展望,在展望的时候十五大报告在十三大报告三步走战略第二步到第三步之间,又增加了一个“两步走”的战略,形成了一个我们后来称之为“新三步走”的战略,即第一步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建党100年的时候,国民经济更加发展;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么到本世纪初的时候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发努力,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的目标都顺利实现了,因此在党的十六大上,十六大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根据情况发生的变化,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到建党100年,建党100年是什么时间?就是到2021年,实际上在十六大报告里表述的是到2020年,那么2020年它是指我们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实现的时候,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力争翻两番。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在十二大的时候,我们用的经济发展的指标是使用的工农业总产能这样一个指标。后来到十三大的时候我们改用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到党的十六大的时候我们又把它改成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指标,当时在十六大上提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这个指标体系,就是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力争翻两番。指标体系列了四个方面,十七大对其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又增加一个方面,五个方面,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改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看到按照这个表述,十八大报告的这样一个表述和十六大相比和十七大相比虽然改了一个字,但是这一字之差,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时在十六大提出的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因为十六大是2002年召开,到十八大召开的时候是2012年,我们已经翻了一番,所以而后提出的提法是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指标与十七大相比,它概念的表述有所变化,从人均的国内生产总值又恢复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提法,但发展目标中又增加了一项比较硬的指标,这一项指标就是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也要比2010年翻一番,那么这个翻番实际上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就是到2020年要比2010年翻一番。
具体内容也是五个方面,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具体指标的这五个方面,实际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五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来分别进行论述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由党的十八大提出和做出决定的,我们第一个全面是这样来的。
接下来我讲第二个小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也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而且将这两个目标并列到一起提出来,所列的标题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这种写法和这种做法在以前是没有过的,可以说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的报告这是第一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一是说明我们的考虑是发展要以改革作为动力保障,二是说明我们对改革也要进行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谋划。
十八大报告对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谋划是与发展目标或者总布局的五个方面所对应起来的,这就形成了五个方面的改革,我们刚才讲的发展是五个方面的建设,那么对应起来全面深化改革,对应起来也就是五个方面的改革,即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与十八大报告的表述有一点不同的是,三中全会的这个表述和通过的决定的表述少了“开放”两个字,那么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和思想来看,他多次说过开放也是改革,为了突出改革的主题,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我认为也是可以的,而且可能更加简明扼要。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5+1+1”的七个方面的改革,“5”就是我刚才讲的十八大报告里面规划了五个方面的改革,除了十八大报告所讲到的五个方面的改革以外,又增加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国防和军队改革两个方面,加起来就是“5+1+1”七个方面,具体的内容涉及15个领域,330多个项目。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这样两句话,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那么它的提出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很清晰的。
接下来我讲第三个小问题,全面依法治国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早在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后来我们将它确定为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大报告第五部分的标题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部分专门列了一个问题来论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且这个问题第一个小标题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五个方面,人们在学习当中学习四中全会的时候,有人所概括说的是我们法治中国建设当中的五大支柱。全会还提出来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起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中全会所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也讲到是两句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讲到两个建设。以党的十八大作为一个主轴或者作为一个主线,向前展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或者说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形成了姊妹篇,它形成了这样一个关系,就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的关系。
那么讲到这里,我们可能注意到在“四个全面”中,我们提的是全面依法治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还有在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使用的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那么后来大家可能注意到,在“四个全面”的表述当中少了两个字就少了“推进”两个字,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总书记在十多次的讲话中,第一次他在讲“四个全面”的时候,讲到依法治国是用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但是后来除了这一次之外,再讲到“四个全面”的时候,讲的是全面依法治国。怎么去看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两个概念和提法是可以交叉和交替使用的,如果比如说我们单独讲推进这项工作,推进依法治国的这项工作是可以使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个提法和概念的。那么这给人是一种,因为前面使用了一个动词,给人以动态、运动、前进之感。
这一次全国两会,我也感觉到李克强总理在人代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还在继续使用,但是如果我们在表述党中央确定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的时候,我认为省略“推进”两字则更加精炼更加精准更加精确。这个改动就如同我刚才所讲到的,十八大报告中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后来简化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做法和道理是一样的。我想自己来把握,不要认为这个表述上多了两个字那个表述上少了两个字,有些人在学习当中提出问题,我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把它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应是更加精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依法治国在不同的时候交叉使用交替使用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我们在表述党中央提出的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时候,我想我们就把“推进”这两个字拿掉,按照规范的说法来使用。这是我讲的第三个小问题。下面我讲第四个小问题,全面从严治党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概念刚才我讲过,是在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的时候发表的重要讲话首先提出和使用的,第一次见诸于媒体的报道当中,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要求,我认为则是总书记在2014年我们党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就已经阐发出来了。
他在那一次的讲话中总结了我们党在全党开展的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后,对新形势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方面提出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第二个方面提出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第三个方面提出要严肃党内的政治生活,第四个方面提出要坚持从严管理干部,第五个方面提出要持续深入改进作风,第六个方面提出要严明党的纪律,第七个方面提出要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第八个方面提出要深入把握从严治党的规律。虽然在这个时候总书记的讲话对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命题、这个概念和这个范畴还没有提炼,还没有使用。但通过刚才所叙述的他的这一次讲话当中所阐发的这八个方面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和它的主要内涵、内容都已经具备了,都已经有了。总书记到江苏调研的时候就提出了“四个全面”的要求,后来他对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他强调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在这里他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进行了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他提出就是要从严管理干部,而且要做到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并且提出从严治党是全党共同的任务。这一段讲话,我认为和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那一个重要讲话内容是完全一致的,他在这个方面在从严管理干部这个重点又做了进一步的阐发。
总书记提出从严治党是一个神来之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刚才我讲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而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而且在十八大报告的主题当中,在十八大报告里面提出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深化改革的目标里面,明确把它写到这个标题里面加以强调,而全面深化改革我刚才讲到也是从十八大当中来的,那么十八大提出来了做了一个规划,做了一个顶层的设计,后面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全面依法治国也是在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出来的,那么到了四中全会做了全面的部署,这三个全面在总书记还没有提出“四个全面”的时候,这三个全面都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方面、领域,我们都在讲。特别是四中全会以后,我们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不断地在强调,有的时候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放进来,三个全面都在阐述都在讲,但恰恰是后来总书记到江苏调研的时候又增加了一个全面从严治党把这个概念放进来,把它组合到一起,却是一个神来之笔。这样对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的形成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条龙已经画好了,那么恰恰是最后的这一个全面的提出,就起到了把那个眼睛一点画龙点睛,一条龙活起来了。所以“四个全面”一下子就成了一个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整体,鲜活起来了,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四个全面”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个全面”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从整体上来看,“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大系统,刚才我讲了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如果不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就不会有这样高的理论的层面,只有把四个部分有机组合到一起,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就上升到了来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否则的话要是单独讲某一个方面,我认为它就构不成这么一个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而它的每一个全面又是相对独立的小系统,刚才我叙述了“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每一个全面的形成都是一个历史过程,但是这几个全面形成一个结点总的源头我认为是党的十八大,但是党的十八大有一些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十八大上已经确定下来了,已经明确了。
但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从十八大以后在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充实,在我们实践当中,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开放的实践当中,在我们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当中,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中,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当中,从这个实践当中来的,不断地完善的,不断地充实的。而它的每一个小系统,又有自己的具体内容,由此决定了这个系统的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四个全面”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渗透、支撑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比如我们讲到说一个人的胳膊,如果就像黑格尔他就用作这样一个比喻,他说这个胳膊放在人的身上的时候,有它的功能,当把这个胳膊从人的身体上整体上取下来的时候,虽然看它也是一个胳膊,但是它丧失了它的功能,不能够抓东西不能够拿东西。所以我们去看“四个全面”相互之间联系的时候,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来对待。
首先我们看“四个全面”各自的定位和功能是什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系统,按照总书记的话讲,它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
其次我们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动力系统,全面依法治国是个保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个调控系统。按照总书记的话讲,这三个全面是战略布局中的三大战略举措。因为我们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个动力系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的历史,我们党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崭新时期,三十多年来,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之所以这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关键的一条就是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举措,改革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话说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中国的第二次改革。
过去三十多年,我们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新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生活全面的提高,综合国力全面的增强,今后按照三中全会所强调的,按照总书记所讲的,前面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还有很多问题,要实现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没有他途,没有别的选择,这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把改革作为一个动力系统。那么依法治国也是我们从历史经验教训当中得来的。
现代化的国家发展进入到完成实现现代化,必须要越过法治的门槛,我们自己有过经验也有过教训,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经验教训也告诉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走法治的道路,只有建设法治的中国,我们才能够为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谋长远,我们有更深的谋划和考虑,所以法治建设的问题,他是对当今所有的国家要迈向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迈过的门槛。
党的建设为什么全面从严治党?为什么也把它强调到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步?因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但是我们党一再强调的,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执政不等于现在执政,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执政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执政和永远先进,关键是要把党自身要建设好。我们也一再强调讲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那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如果我们党把自己管好了,治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在推进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就有了一个主心骨。所以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他们三者都是为了去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四个全面”是这样一个关系,战略布局中战略目标三大战略举措这样一个关系,当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所说的两个100年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建党100年我们要实现的目标。
第二,100年就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也就是这个世纪的中叶,这个目标和我们所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目标是统一的,是一个目标是两种表述的形式,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关键一步,或者是一个基础,这一步实现了我们的第二步目标紧接着还要一个要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努力实现第二个目标,因此我也认为“四个全面”它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对我们后面所讲的三个全面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起着一个战略引领的作用,而后面的三个全面为第一个全面的实现起着动力、保障、保证和支撑的作用,他们四者之间应该是这样一个关系。如果我们把“四个全面”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做一个形象比喻的话,我们看到有很多同志写文章,包括有些媒体的评论员文章还有些两会期间的一些报告在热议“四个全面”的时候,都用了一些形象化的比喻,这些形象化的比喻,我认为有些比喻是非常恰当的,我们可以用一列行进中的高速列车来比喻,也可以用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或者鸟作比喻,如果我们把“四个全面”比喻为高速行进的一个列车,可以说“四个全面”是当代中国开出的一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速列车,“四个全面”当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我们这个列车所前进的方向和我们所到达的目的地,当然这个目的地第一站是一个基础,前面还要继续往前走,这个目的地是我们讲的到2020年国民经济发社会发展的目标,或者到建党100年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这个列车的发动机,全面依法治国是这个列车的铁轨、安全阀或制动器,全面从严治党是这个列车的车头和导向仪。
如果我们把它比喻为一只鸟或者一只大鹏,可以说它是当代中国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大鹏的头和它所要去的地方,它要飞去的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大鹏的两只翅膀,这两只翅膀缺一不可,就是改革和法治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最近也有些同志在讨论的时候,就讲到改革和法治当中的破和立的关系,在一般意义上说改革是破的比较多,那么法治是立的比较多,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看到四中全会决定当中的法治建设若干问题里面也提到了190多项改革的内容,也有破的内容,破和立是辩证统一的,是相对来说改革破的多一些,法治立的多一些。但是我们要把改革和发展、破和立的关系处理好,中央特别强调我们的各项改革一定要做到重大的改革要有据。有一些如果没有依据的那么可以进行先行的试点,但必须要通过法定的程序授权,所以两者要相辅相成来推进不可偏颇、不可偏废。就像两只翅膀,两只翅膀同时展翅,这个鸟才能飞的起来,所以把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处理好,破和立的关系要处理好,那么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大鹏的心脏,决定着这个鸟有没有力量,最后能不能达到它飞行的那个目的地和地方。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也可以看到“四个全面”它内在的关系。
“四个全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当然也不是完全并列的关系,第一个全面起着引领的作用,后面的三个全面起着保证的作用,是一个战略举措。另外,我们还要坚持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常强调的,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把全局和重点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来把握一些推进工作,但是同时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下可能还有一个重点的把握,要抓住重点,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够着力于重点、攻克难点、推出亮点,使我们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能够向前推进。最后讲几句本课的结束语,“四个全面”的提出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当前全党上下都在认真学习领会“四个全面”,都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我想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提出的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是立足治国理政的全局,它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是统领中国发展的总纲,它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实际上就是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这“四个全面”的提出,它确定了战略的方向、重点的领域、主攻的目标,它来自于实践又要回到实践,会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我们相信真理的闪电一旦射入人民的园地,武装起全党和全国人民就会产生变革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的物质力量,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五篇: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
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
我今天讲的内容是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基本分五个问题: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年来的丰富与发展;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地把握了新形势;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品格;第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未来逻辑;第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意义。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年来的丰富与发展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他是这么讲的:“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年来,总书记围绕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阐发了一系列重要思想。2015年9月,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摘录了截止到2015年9月3日的287段论述。《摘编》集中反映了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
一年来,总书记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丰富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总书记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是强调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之间的有机统一。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问题导向的治国理政新方略。2015年3月29日,习近平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第四届理事会成员的时候指出:“两年多来,我们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这一段论述阐明了“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的新方略。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扬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的讲话中,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在理论上是重大的战略思想,成为理论指导;在实践上,它是重大的战略布局,可以起到实践指南的作用。很显然,它的作用是两个方面,既有理论指导性,还有实践指南性。
第四,“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必须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所以,“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要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和实践进展得非常快,以上四个方面可以体现了这一年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和完善的基本脉络。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地分析了新形势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际上是在对中国国情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那么,当代中国是什么国情?我想可以从三个“三”来分析。
第一,当代中国有“三个没有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这“三个没有变”揭示了当代中国国情的本质。那么,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国际地位,我们讲的都是它们的根本性质没有变。但问题就复杂在,在根本性质没有变的基础上,每一个“没有变”背后的表现形式都在发生变化。比如说,基本国情的表现形式在发生变化。我们现在一直强调阶段性特征,尽管我们一百年中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它不断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来。再一个是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表现方式在发展变化。如果说过去改革开放之前或者改革开放之初,它主要表现为社会生产没法满足物质文化需求,大多是短缺问题。现在很多方面不是短缺,是过剩,它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与社会生产的大规模排浪式之间的矛盾。生产是大规模的排浪式的,但是文化需要是个性化、多样化的。那么,国际地位也在发生很多变化。所以,在这个“变”和“不变”中,产生了很多新矛盾,产生了很多新问题。如何解决新问题?我们必须有新的战略布局。于是,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先是基于对当代中国这“三个没有变”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第二,当代中国有“三个前所未有”。
这个判断是2014年10月总书记在“新古田会议”召开前不久提出来的。他说:“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前所未有”,是以前没有或者以前不明显而现在开始具有了的。所以,它很明显是一个新的形势。那么,这“三个前所未有”会产生另外两个“前所未有”,一个是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越来越接近目标,包括我们的能力——道路能力、理论能力、制度能力不断提升,包括三大自信的提升,带给我们的机遇肯定是前所未有,越来越多的机遇摆在我们的面前。同样也应该看到,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也摆在我们面前。所以,云山同志2015年4月21日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专门讲到了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有“三个前所未有”。他说,我们现在面临着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
我们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的机遇我们怎么抓住,出现的风险如何化解它?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同时也能够化解风险。所以,“四个全面”是在对这个新形势认识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三,当代中国处在“三期叠加”时期。
十八大以来,中央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局,作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
这也是一个非常新的形势。我们的经济速度从过去高速增长到现在中高速增长,增长速度正在换档。结构面临着深层次的调整,这个结构调整既面临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对于我们的压力,也面临着我们自身的产业结构从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很多深层次问题。另外,2009年以来的刺激政策有一些问题需要消化。比如说政府债务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产能过剩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叠加在一起,出现了很多非常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那么,要处理这些问题、这些复杂的矛盾,怎么办?我们要用新的战略布局、新的战略思想来解决它。所以,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实是科学把握了当代中国的国情,科学分析了新的形势,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品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品格。总书记讲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我国人民群众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句话就是鲜明地表达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品格。两个“得出来”,一个“提出来”都是从现实出发,具有的特点是:现实需要、热情期待、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那么,现实品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陷阱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谈到有四大陷阱。第一,“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一词最早出现在2006年世界银行的《东亚经济报告》中。它是指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特别是达到6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型、政治体制转化,经济增长出现乏力,人均GDP长期徘徊在6000美元-10000美元之间,由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总书记非常重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几次谈到这个问题。比如说,2013年11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他讲:“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时隔一年,2014年11月10日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他再次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
第二,“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个,总书记关注到的是“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并不是修昔底德本人提出来的。修昔底德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他写过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研究雅典作为一个新兴称霸国家崛起以后,如何挑战斯巴达,最后导致两败俱伤。美国一个哈佛大学教授拉姆·阿利森前几年就借用了修昔底德的名字,创造了一个概念——“修昔底德陷阱”,含义就是一个崛起的新兴强国必然对古老的霸主发起挑战,从而触发世界范围的冲突,犹如修昔底德笔下的雅典和斯巴达,冲突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像雅典和斯巴达一样两个强国走向衰落。
总书记也高度关注“修昔底德陷阱”。他在2014年1月22日接受美国《世界邮报》记者专访的时候明确讲,我们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的陷阱”。2015年9月在访问美国的时候,总书记也多次谈到了“修昔底德陷阱” 问题。9月22日,在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候,他讲,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是大国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我们现在特别强调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对重大的国际战略不要发生战略误判,也就是防止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问题。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设计的国际战略思想就是要努力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
第三,“党大还是法大”的政治陷阱。
总书记2015年2月2日就明确地说:“我说过,„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要明确予以回答。”
有人在谈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时候设置这么一个陷阱,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取消共产党的领导。你要承认它是一个真命题,那么你就掉到陷阱里去了。党大还是法大?如果说党大,他就说你不是依法治国;你如果说法大,他就说应该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所以,设置这个命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所以,我们全面依法治国,要把这个陷阱剔除出去。全面依法治国,一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我们始终强调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所以,不能承认它是一个真命题,它是一个伪命题。这个政治陷阱问题,我们要把它从理论上要把它说明白;在实践上,我们要在走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时候,坚持好党的领导。
第四个陷阱就是福利陷阱。
2013年10月29日,十八届中央中央政治局进行第10次学习的时候,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
所谓福利陷阱就是,一旦社会保障水平超过某种界限以后,有一些人不用勤奋工作、不用努力劳动,仍然可以获得不错的生活水平,公共服务、公共保障有可能蜕变成“养懒汉”的制度。所以,我们在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完善公共服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这个陷阱问题。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现实品格首先就体现在,善于发现陷阱问题,而且要善于解决这些问题,这是第一方面。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现实问题 除了陷阱问题,第二个是中国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现实问题。第一,我们经济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存在“高血压”问题。所谓高血压,“高”是经济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血”是指发展中非正常死亡人数比较多,比如说我们的交通安全、生产安全问题;“压”是经济发展时候压力大,资源、土地、环境、空间、工作压力等。要逐步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利益铁藩篱”问题。我们必须要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破这些利益固化的藩篱。
第三,破解制度“天花板”。包括企业发展的一些制度“天花板”问题,在科研制度上的一些“天花板”问题,干部人事制度上的“天花板”问题,都要加以解决。
第四是产权保护中的一些问题。相对来讲,产权保护制度现在并不是特别健全,确实影响人民创业、创新积极性的发挥。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就讲了,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五中全会也特别强调,到2020年我们建成法治政府,强调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们建成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产权保护制度将比较完善。这个问题也是需要我们迫切去解决的。因为你只有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那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才能逐步形成。再一个,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也离不开产权保护制度的支持。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带有基础性制度的制度,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它尽快建立和完善起来。
第五是社会流动性问题。我们要加快社会的流动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确实出现一些社会流动缓慢化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刘云山同志在201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当前一定程度上出现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现象。这个问题也确实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社会出现了一些分层,分层导致社会阶层之间出现了某种凝固化,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减小,一些人的上升空间受到影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通过教育公平改革,通过就业体系的完善,通过法律体系不断健全,要解决社会流动性问题,让更多的没有背景的人、没有背景的人的孩子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
所以,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看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突出强调去解决它们。这是第二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发现陷阱和问题的方法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品格体现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发现陷阱和问题的科学的系统的方法论。
第一个方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带有全球视野的布局。它是从全球视野来看待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陷阱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足全球视野而提出来的,它把中国的发展始终置于全球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来看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强调,既要借鉴国际社会成功的发展经验,也要强调防止一些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陷阱和问题。
总书记在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总书记已经在这个讲话中提到了这样和那样的“陷阱”,直接明确讲出四大陷阱。(当然,实际上还是有很多陷阱。)那么,总书记讲到的四大陷阱其实都是在全球视野中发现出来的。第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很多的国家都出现了这个问题。第二个陷阱就是我们讲到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本身就是从全球视野中看到的。第三个是“党大还是法大”的政治陷阱。其实我们知道在几十年前,当时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的时候,在完善法治的时候,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提出“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当时,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陷阱,没有回答好这个问题,结果掉到西方人设置的陷阱里去了。所以,“党大还是法大”的这个政治问题,也是在全球视野中看到的。第四个是福利陷阱。福利陷阱,既有西欧所谓的高福利国家出现的陷阱问题,另外还有一些不是高福利国家,甚至有一些国家到了中等阶段就出现了过多的福利问题,制约了这些国家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看待这些现实问题,必须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可以从全球视野中发现很多的问题。
第二个方法是以远虑来观近忧。总书记强调,“从现在的情况看,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总书记也讲得非常清楚,我们还是要经过努力,甚至是经过艰苦的努力。有一些方面的目标,比如说扶贫攻坚战,没有艰苦的努力,能实现吗?不去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能自动实现。所以,有一些人的思想就是“我等着”,等5年以后它自动就会来了吗?不是的!要经过我们努力。那么,总书记接着说:“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重大问题,也是需要远虑的问题。一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路该怎么走?我们要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逻辑继续往前走。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我们继续往前走。再一个,我们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继续往前走。所以,怎么走?其实我们的路子非常清楚。
再一个,怎样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呢?我们应该通过全面从严治党,解决我们党执政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使我们党长期执政。
那么,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可以看出来,我们从深化改革的角度,让我们的制度成熟定型,然后成熟定型以后,制度还不断能够自我完善。我们通过依法治国建设我们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让我们的国家能够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都是确保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路径。
所以,我们要通过远虑,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就可以看到前进的道路上可能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我们要在思想上、实践上都做好准备。那么,问题来的时候,我们能够比较主动地解决。
从以上三个大的方面看出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品质,它是敢于啃硬骨头,而且善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而且是确保能上岸的战略布局。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未来逻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非常鲜明的把握未来的基本逻辑。列宁在1915年就讲过,马克思主义“不仅仅限于解释过去,而且大胆地预察未来,并勇敢地用实际活动来实现未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有这个特点,不光能够把握未来的逻辑是什么,知道未来向何处去,而且能用勇敢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对未来的设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就是有着强烈的未来逻辑的一个构想,它本身就体现了未来逻辑性。五中全会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这个目标要求反映了未来的指向性。五中全会强调的新的目标要求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这把未来描述得非常清楚,未来的逻辑也是非常鲜明的。
具体地讲,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到2020年,中国首先要成熟定型。2020年的中国,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要建成的“型”。
第一个是要建成服务型政府。
第二个是要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第三个要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而且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要基本建立。
第四个要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通过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2020年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第五个是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此,五中全会也指出了很多建设两型社会的举措。比如说,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资消耗。
第六个是建立学习型社会。为此,五中全会也作了一些部署。五中全会强调,“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而且五中全会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和学分累计制度,调动个人学习的积极性。
第七个是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因为我们有学习型社会、服务型政府、创新型国家,所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应该是三型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当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学习型首要强调的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立场、观点、方法;服务型就是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落实到位;创新型主要是强调理论创新。
第八个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五中全会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实际上,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了到2020年新型城镇化的具体目标要求。比如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第九个是实现引领型发展。五中全会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型”叫做引领型发展。强调“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让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跟踪型,更多的是要产生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先发优势的引领型,既包括技术方面的先发优势,也包括一些制度上的先发优势。所以,中国的发展要从过去的跟踪型发展更多地要转向引领型发展。从以上“九型”来看,中国到2020年是一个成熟定型的社会。从形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到2020年是服务型政府,开放型经济体制、新型城乡关系、创新型国家、两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三型政党、新型城镇化和引领型发展,各个领域里都有特殊的一些型,国家有型,政府有型,政党有型,社会有型,经济有型,发展也有型,所以,到2020年的未来逻辑非常清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实每一个“全面”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未来指向性。除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未来指向非常清楚,全面深化改革也同样有非常强烈的未来指向性。我们一直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一直是面向未来的。全面依法治国,总书记也讲过,全面依法治国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全面从严治党,总书记也讲,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倡廉永远没有休止符,一直是面向未来的。
我们要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未来指向性,掌握住这个逻辑,我们就知道中国的未来向何处去,如何去。这样,我们做工作就非常积极主动了。
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非常科学的方法论。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很值得我们关注。
(一)规律分析的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把握规律性。五中全会也强调了,各级党委要深入把握发展的规律。我们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导下认识四个“三大规律”。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个“三大规律”从2001年江泽民同志提出来以后,党经历十几年的发展过程对这“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当然,这个高度不可能是终结,我们要继续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上,更加深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二是2009年锦涛同志提出的现代化的“三大规律”,即:把握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这“三大规律”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到2049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只有把这“三大规律”认识得非常清楚,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才能不走弯路,或者是少走弯路,或者是不会犯颠覆性错误,能够顺利到达现代化目标。
三是2009年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央党校校长的时候提出来的要把握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执政确实要深刻地把握这“三大规律”。所有的政党在执政时有其一般性规律,所有的共产党执政时有其普遍规律,那么中国共产党执政也有其特殊规律。所以,清楚地把握这“三大规律”对于我们全面从严治党、对于我们推进党的科学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四是2014年7月中央政治局在开会的时候提出的关于发展的“三大规律”,我们的发展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符合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自然规律确实需要我们认识。恩格斯当年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来,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最后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要想不得到自然界的报复,就必须把握清楚规律。把握自然规律,把自然规律认识清楚,第一,我们不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第二,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根本性的保障;第三,科学发展背后有经济规律,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实质上是经济的一般规律。我们要很好地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深刻认识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能不能再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是什么。我们把握住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再把握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这样我们的科学发展就有了根本的保障了。当然,我们还深入研究包容性发展背后的社会规律是什么。它的内在的社会规律,能够体现包容性发展、能够实现广大人民共享发展的社会规律应该是什么,都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所以,发展本身有“三大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规律意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要告诉我们怎么样去把握规律,如何认识那些规律。我们只有在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推动工作更好地向前发展。
(二)战略辩证法
世情、党情的“变与不变”的战略辩证法。
首先,世情的“变与不变”。这是2014年11月28日出席全国外事工作会议时,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认为,当代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有“五个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这些讲话非常重要,实际上体现了五个“变”和五个“不变”。国际格局演变的复杂性、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国际矛盾斗争的尖锐性、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我国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其实就是复杂性、曲折性、尖锐性、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就反映了“变”,但这个“变”的背后有五个东西不会改变,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时代主题、国际体系变革、亚太地区总体格局都不会改变。所以,我们的国际战略就是基于这个“变”和“不变”提出来的科学的国际战略。那么,世情的“五个不会改变”是根本性质不变,但表现形式在变,所以在“变”与“不变”中产生了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辩证地处理好这些新问题。
再一个是党情的“变”与“不变”。这也有很多表现,比如说,我们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014年年底,我们党员人数就达到了8800万人了,2015年年底将突破9000万,是1956年的8.8倍、1978年的2.5倍,数量确实非常大了。但是,不管数量怎么变,对于党员质量的要求不会改变,对于党员的本质要求不会改变。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不断变化,过去是在封闭条件下搞党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搞党建;现在我们是在开放的条件下搞党建,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搞党建。我们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执政的,但不管条件怎么变化,不管环境怎么变化,对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要求是不会改变的。无论是在开放条件下,还是封闭条件下,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我们现在在全面从严治党,实际上是在“变”和“不变”中来进行的。我们要看到变的是什么,看到不变的是什么,以此来制定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三)系统分析的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就是系统分析,就是总书记强调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看待任何问题都要有系统性、整体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之间有系统性、整体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其他三个“全面”是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同样,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之间也是紧密联系。它们都不是孤立的。“四个全面”之间有着非常内在的整体性,包括我们也强调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总书记谈到改革的时候也特别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事物之间的系统性越来越复杂,我们必须要有系统性思维。当然,这个系统性在现代的表现非常复杂。
系统性,首先有时间上的系统性。什么叫时间上的系统性?就是今天我做出一项改革举措,要考虑到未来5年以后,这个决策会不会带来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会不会带来一些不能克服的问题;再过10年,是不是带来更大的问题。一定要把一项改革的举措考虑得更加长远。不能把眼前的事解决了,但5年以后、10年后演变成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在设计改革举措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今天、明天和后天,有一个时间上的整体性。
第二,部门之间的整体性。这个部门的一项改革会不会对整个社会带来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这个部门的改革成功了,只是解决了一个部门的问题。但是,这个部门的问题解决了,会产生一些你想象不到的溢出问题,所以必须有整体性,要站在整体来考虑这个问题。
我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就是系统分析。我们知道,深改小组到现在成立不到两年,已经通过将近90个顶层设计的文件,我想它就是考虑到,发展到了今天,事物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越来越强,过去的关系可能是外在的,今天可能就变成内在的了,过去可能是一般性的关系,现在成了一个本质性的关系。我们一定要看到事物之间的整体性、复杂性。所以,现在我们一直强调顶层设计、整体谋划。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恰恰体现了这种顶层设计、整体谋划。
如何培养我们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我们要培养做好任何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思维。首先,打破思维定式。我们要消除职业偏见和知识偏好,看问题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四个全面”告诉我们,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式。你不能说,我是学这个,我只是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是干那个的,我只是我那个角度看问题。这样,有一些问题就容易形成偏见,就不容易形成系统性、整体性思维。
第二就是培育辩证思维。这也是总书记特别强调的。2015年1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的时候,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形势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
总书记一口气用了五个成语来讲有一些人的思维方法是形而上学的。应该说,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一些人很容易形成这五种情况的思维方式。比如盲人摸象,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里首先那三个盲人摸到大象了;第二,说大象像一个柱子的人,他还算是比较靠谱的,他摸到了大象,又形容得还比较像。但是,现在往往是这样:一头大象来了以后,几百几千个人围着,闭眼睛来摸象,这样是很难摸得到象腿的,常常会摸到摸象人的腿。第一,摸不到象;第二,摸不到象腿。你摸到一个人的腿,你说大象像棍子,就越来越不靠谱了。如果我见不到这个象怎么办?如果见不到象,我又需要把象比较客观地描述出来,那么就需要有辩证思维,要形成科学的逻辑分析的能力,不断地去还原事物的真相,不断地去进行逻辑比对,然后接近事物真相。所以,总书记谈到辩证思维,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在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一定要把握好辩证思维的方法,头脑中要有事物普遍联系的思维,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要通过辩证思维去伪存真。再一个,辩证思维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把握事物的事实的总和,把握住一个现象跟其他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这样我们去分析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走偏路。如果你看到一个孤立的现象,你就认为它是一个具体问题,那么实际上一个孤立的现象未必是一个具体问题,你只有找到这个现象跟其他的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了,形成一个对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认识,才能找到具体问题。找到具体问题,你才能找到具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确实要注意总书记提到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包括坐井观天也是如此。由于受我们专业的影响、学科的细化影响,我们有时候看问题很容易从我们自身的某个专业出发,而忽略了整体性。所以我们要不断地破除坐井观天的思维。揠苗助长也好,削足适履也好,画蛇添足也好,这些问题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要逐步用辩证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一定要形成整体性思维,就是要一定要培养我们的立体性视野。也就是看问题的时候,我们角度要多一点,要宽一点。“四个全面”的“全面”强调的就是多面,肯定不是一个平面,也不是一个单面,也不仅仅是两个面。平面也好,是单面也好,它就不是全面,全面一定是一个多面。也就是说,我们看待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能孤立地或者只是一个角度看。我们必须要培养立体视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都是立体性的多面的。要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不仅仅是深化改革要解决,依法治国也得解决,全面从严治党也得解决。比如我前面提到社会流动性问题。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教育的公平改革,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教育的公平性;我们要通过依法治国,建立更多解决社会公平性的法律体系,我们强调我们法律要实现公平正义,那么从法律上要解决教育的公平性问题;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打破一些特权也好,解决一些腐败问题,都是为老百姓实现公平性提供保障的。所以,解决一个社会公平性问题,我们不是从一个角度去考虑,而要形成合力,既从深化改革的角度,也从依法治国的角度,也要从从严治党的角度着手。很多重大问题都是这样的,一下子对照几个面,同时要去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非常强。
我们要很好地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科学的方法论,无论是强大的辩证思维,还是多面分析问题,这些方法我们一定要科学掌握。那么,掌握住这些方法,对于我们解决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我想这些方面告诉我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有立场、有观点,有科学方法论。所以,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在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很值得我们去把握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