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综合交通体系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

时间:2019-05-15 11:0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宜昌市综合交通体系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宜昌市综合交通体系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

第一篇:宜昌市综合交通体系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

宜昌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名称

宜昌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二、项目概况

(一)城市概况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是湖北省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城市。它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东部与荆州市与荆门市毗连,西部与恩施州接壤,南邻湖南省石门县,北靠襄樊市和神农架林区。

宜昌,古称夷陵。“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形象地反映了宜昌河谷丘陵地形特征。清朝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是一个有着24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

宜昌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中国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乡。

宜昌市是举世闻名的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所在地,三峡大坝坝址距城区仅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与南北大动脉—焦柳铁路在境内交汇。沪渝、沪蓉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纵贯全境。现辖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五个县,当阳、枝江、宜都三 个县级市,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夷陵五个城区。全市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20万;市区面积4249平方公里。

宜昌具有丰富的旅游、林特、水能、矿产资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宜昌,为宜昌发展勾画宏伟蓝图。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险要的战略地位,使宜昌成为海内外关注的地方。

近几年来,宜昌市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综合功能日益增强,相继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今日宜昌市已成为以水电、旅游为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二)项目背景

宜昌素有川鄂咽喉之称。随着三峡翻坝运输高速公路、沪—汉—蓉高铁、石(门)—运(城)铁路、宜昌港、三峡物流中心的建设与规划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陆续布局和实施,宜昌在不远的将来将形成公路主骨架、铁路大动脉、水运大通道、空中大走廊等水陆公铁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新格局,宜昌将从过去的“终端型”交通变成中西部结合的区域性“枢纽型”交通中心,未来宜昌将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这一重大变化势必将对城市空间格局、功能组织、发展方向等产生较大影响,结合宜昌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宜昌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同步修编势在必 行。

三、设计范围

与正在修改的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2个层次(重点为中心城区)。

1、市域:指宜昌市所辖五县三市的行政范围,国土面积21227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及开发区。

四、规划期限

规划的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5~2030年。

五、设计依据

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2、《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3、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4、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5、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划

六、规划内容

综合交通规划旨在解决综合交通各种方式之间的合理架构和衔接配合问题,真正提高综合交通是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先行官的地位,以综合运输来带动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本规划的内容要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颁发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进行编制,重点放在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各种运输方式(公路、水运、铁路、管道、航空)的客货运交通走廊布置、快速路、高架路的设置、轨道交通线网的布置、并提出近期建设的有关内容。

七、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分为基础资料和调查分析资料及必要的附件、专项图件。评估报告应准确、完整地阐述设计意图和内容。(详见《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成果图形文件采用AutoCAD R14的DWG格式文件,文本采用Microsoft word6.0以上的格式文件。电脑渲染图的计算机文件应采用国内较为普及、通用的计算机软件,汇报文件采用Microsoft PowerPoint格式文件,要求提交规划成果10套,以及计算机文件光盘2套。

八、规划编制进度安排

1.2011年5月初,开始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与分析; 2.2011年7月初,提交报告初稿,组织汇报、讨论; 3.2011年9月底,完成规划评审成果,组织专家评审; 4.2011年10月底,完成最终成果,并上报审批。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九日

第二篇: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

**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规划背景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文件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为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并做好申报下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准备工作,中心城区需要编制**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规划目标

主要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建设海绵城市。

三、规划原则

1.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

2.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四、规划范围及内容

规划范围为《**城镇群规划(2016-2030)》确定的**区、**区、**区、**县和**新区,规划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同时,选择高铁新区及周边面积约20平方公里范围作为试点建设区域,并做好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规划设计内容:**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和试点建设区详细规划。

五、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2017-2030年

六、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4、《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

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8、《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9、《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J113-2011)

10、《**城镇群规划(2016-2030)》

11、《**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

12、《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

1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

14、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范

15、其它相关规划、文件

七、规划编制内容

1.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状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主要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明确近、远期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面积和比例,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3.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针对现状问题,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4.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识别山、水、林、田、湖等生态本底条件,提出海绵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保护与修复要求;针对现状问题,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提出建设指引。

5.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根据雨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

-2-控制的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进行分解。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分解到排水分区;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要分解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并提出管控要求。

6.提出规划措施和相关专项规划衔接的建议。针对内涝积水、水体黑臭、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制定积水点治理、截污纳管、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和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并提出与城市道路、排水防涝、绿地、水系统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建议。

7.明确近期建设重点。明确近期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域,提出分期建设要求。

8.提出规划保障措施和实施建议。

八、规划深度要求

根据《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建规[2016]50号),达到专项规划的深度要求。

九、规划成果要求

(一)成果构成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成果应包括文本、图纸和相关说明。成果的表达应当清晰、准确、规范,成果文件应当以书面和电子文件两种方式表达。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图纸一般包含:

(1)现状图(包括高程、坡度、下垫面、地质、土壤、地下水、绿地、水系、排水系统等要素)。

(2)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图。

-3-(3)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图。

(4)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图(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管控指标的分解)。

(5)海绵城市相关涉水基础设施布局图(城市排水防涝、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雨水调蓄等设施)。

(6)海绵城市分期建设规划图。

(二)提交成果要求

1.中间成果及论证材料各8套,最终成果包括规划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文本及附图统一装订为A3格式,各8套;

2.用于展示不小于A1格式图板的彩图一套;

3.所有成果资料的电子文件一套(包括多媒体汇报材料)。

十、工作要求

1.设计单位要充分了解现状情况,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听取有关部门意见。

2.规划设计单位向甲方进行中间汇报和讨论不得少于3次,一般安排在初步方案阶段和论证成果阶段,在进行中间汇报时需要提供汇报提纲及成果简本若干套。设计单位还应根据甲方组织专家论证等需要进行汇报。

3.设计单位按照甲方要求提供制作规划公示及汇报简本的电子文件。

4.根据甲方要求配合参与公众活动。

5.根据甲方要求配合向市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主任办公会汇报。

十一、规划进度要求

1.2017年2月25日前:招标确定规划编制设计单位。2.2017年3月1日~5月15日: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规划编制。

3.2017年6月15日之前:完成专家评审并报规委会主任办公会审定。

4.2017年6月30日之前:设计单位完成规划修改深化,形成规划成果,报市政府批复。

第三篇: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2010-02-10 | 作者: | 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 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二)发展战略: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等,确定交通发展与土地使用的关系,预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趋势与需求,确定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及预期的交通方式结构。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确定交通资源分配利用的原则,确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要求和目标。

(三)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确定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的原则和策略。论证客运交通走廊,确定大运量公共客运系统的组成和总体布局。论证货运交通走廊,确定货运通道布局要求。

(四)交通场站:提出各类交通场站设施规划建设原则和要求。论证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衔接关系,确定各类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规划布局、功能等级、用地规模和配套设施;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规划建设指标、布局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物流设施用地、布局和规模。

(五)道路系统:确定城市各级道路规划指标和建设标准;确定城市主要道路网络布局和主要道路交叉口的基本形式和建设要求,确定自行车与步行交通系统网络布局和设施规划指标,确定自行车与行人过街的基本形式和总体布局要求;提出公共交通专用道设置原则。

(六)停车系统:论证城市各类停车需求,提出城市不同区位的分区停车政策,确定各类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基本原则和要求。

(七)近期建设:制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提出近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安排和实施措施。

(八)保障措施:提出规划的实施策略和措施,评价规划方案的预期效果。

第十二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及基础资料汇编。

(一)规划文本应当以条文方式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规划说明书应当与规划文本的条文相对应,并对规划文本条文做出详细论述。交通调查分析、交通模型等技术性分析文件以及主要专题研究成果应当作为规划说明书的附录。

(三)规划图纸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现状图、规划图和分析图应当分别表示,图例应当一致。

(四)基础资料汇编应当包括规划编制中涉及的相关基础资料、参考资料及文件。

第十三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组织技术审查。规划成果在技术审查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征求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意见。

第十四条 直辖市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完成后,报送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专家委员会进行技术审查。其他城市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由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进行技术审查。

第十五条 经技术审查后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审批。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郑州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郑州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世界现代城市交通正进入以信息化为目标的新时期,一个由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交通结构体系和交通控制管理组成的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己成为了衡量当前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郑州城市交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交通拥堵日益突出,由交通污染造成的城市环境污染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提上日程。本课题组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定义、特征及当前郑州建设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对郑州城市综合交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我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一、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定义及特征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由交通运载工具、交通媒介系统、静态交通系统、交通衔接系统和交通综合管理系统五个子系统组成的多元的、多层次的、互补的、呈阶段性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的组织形式。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作用下的结果,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与国土开发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物流系统发展和人们出行的要求,同时也是城市交通体系自身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具有如下几个特性:

一是多元性。在现代大都市日常生活中,人类常常无法仅仅依靠一种交通方式完成起点与终点间的移动,而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达到目的。以市民一天的行动轨迹为例,最普通的步行一般是大部分人员移动的起始和终结,中间过程往往还有自行车、汽车、地铁和电梯等的换乘行为。广阔区域范围内的交通行为更是如此。可见建设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良好组织,才能满足人类日常生产生活高效人性的需要。

二是多层次性。综合交通体系还有不同层次交通联系的内涵。大都市交通体系不仅包括城市内部交通网络,还包括城市对外交通联系以及内外交通衔接系统。

三是互补性。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就是实现人与物的快速、高效、人性化移动,因此体系内的多个要素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各个要素间是互为补充、互为延伸的关系。

四是阶段性。综合交通体系是一种将现有交通工具、设施进行合理组织,使其密切配合,发挥整体合力的组织形式,因此,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综合交通体系的内容必然会不断扩充,不断产生新的内容和形式。

二、当前郑州建设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必要性

(一)巩固和提升郑州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必然要求

中部崛起战略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中央要求中部建设“三基地一枢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指出: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作为河南省省会,郑州面临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郑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由其先天的交通区位优势所决定的。郑州是国家规划的“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畅通全国运输网的重要作用;处于“八纵八横”铁路运输大通道的交汇点,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同时又处于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交汇点,是全国公路主枢纽之一。但近年来,其战略地位遇到严峻的挑战。在铁路方面,根据国家近期有关发展规划,铁道部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定位全国建设四大铁路枢纽,把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定位六大客运中心城市,郑州的“铁路枢纽”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在航空方面,2006年,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388万人,货邮吞吐量5万吨,客货运量排名较低,落后于长沙和武汉。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近几年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周边城市掀起了新一轮的城市建设高潮,道路交通设施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04年起,武汉每年的城建投资规模均超过100亿元,2007年用于城市交通建设的资金更是达到227亿元;南京

市为实现“交通畅通有序”的目标,近5年来每年用于道路交通建设的投资均在100亿元以上;宁波近3年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00余亿元(含轨道交通)。

(二)缓解中心区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客观要求

近些年来,郑州市加大了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停车设施以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城市建设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同时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交通的机动化发展迅猛,出行难、停车难等各类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和停车难问题,关系到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升。

(三)建设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一个区域合理配置并吸引更多的发展资源,营造富有活力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当前,我市正呈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特征。产业布局的优化,对交通运输的集散通道、装卸系统、物流服务、水上运输系统等依赖程度更高,迫切需要建立与产业链相配套的综合交通网络。另一方面,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出行需求和货物流通方式产生了变化,在客运方面面临着人们对出行方式要求更加多样、舒适、便捷、安全等挑战,这些要求我们加快形成多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协调运转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四)建设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三化两型”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交通运输是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行业。根据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对照我市实际情况,可能未来一段时间我市交通运输的总体能耗仍将持续攀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对照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既可以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和综合利用;又能够以最低的经济成本,提高交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建设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综合功能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市的交通在建设和行业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但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不平衡。二是重要通道的运输保障不足和重要交通走廊能力紧张。三是综合交通枢纽、机场和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滞后。可以说,长期以来,各种运输方式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正日益显现。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佳的途径就是走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之路,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郑州城市综合交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目前城市交通在相对低质量或者低服务水平下运转。过去十多年,郑州市人口逐年增加,国民经济迅猛增长。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交通的需求也出现迅猛增长,交通供给远不能满足交通需求的增长。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交通工具发展比例不均衡,小汽车增速较快

郑州市居民日常出行和货物运输的交通工具是汽车、摩托车和自行车。据统计,郑州市三成市民步行上班,市区公交线路209条,日均客运量达200万人次。截至2009年6月,郑州市区机动车总量52.3万辆,从2000年~2008年间,市区机动车保有量增长15.4%,私家车发展速度年均29%,并呈逐年加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去年我市机动车保有量为133.2万辆,2009年前10个月,全市新入户车辆达到13.6万辆,市区新入户车辆9.1万辆,年底将突破15万辆。同时,市区还保有60多万辆电动车,360多万辆自行车。我们对5年来车辆增长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近些年来市区机动车拥有量一直保持高增长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机动化将势不可挡,未来机动车拥有量将进一步增长,尤其是家用小汽车的普及和增长。

(二)交通媒介系统设置还不够合理

近年来我市拓宽改造了大部分道路,但是这部分道路基本属于先天通行条件优越和交通环境良好的道路,由于道路面积的增加,交通增量暂时有所缓解,于是便引来了更多的客流,产生了“诱增交通量”,使这条路重新趋于饱和,时隔不久又恢复到昔日的拥堵程度,次干道不能吸引交通流,有效分担交通压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路网不完善,交通管理滞后。目前的郑州建成区道路长度已达到1386公里,建成区路网密度4.7公里/平方公里,但路网密度偏低、城市快速路系统未完成,都影响了城市交通。据统计,市区(三环路以内,双向两车道道路)共有道路309条,市区双向六车道以上道路34条,双向四车道道路38条,双向两车道道路227条。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市区多为双向两车道的道路,承载流量能力较弱。路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受铁路交织的影响,市区贯通道路较少,且断头路较多。二是三环路有的不能快速连通高速路,集中表现在南三环,因不能与京珠高速直接相连,大量的车辆选择航海路通行,造成航海路的交通压力较大。三是二环路不能快速辐射到三环路上,如桐柏路不能南北连接到三环路上,经三路与北环路因中心隔离影响,不能实现左转,大量车辆选择花园路、紫荆山路通行。四是二环路城东路、经三路在金水路交接处不能够连通,影响二环路的功能。

(三)静态交通系统不能适应交通需求

道路交通根据交通流的状态,可分为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两部分。动态交通是指由于出行而产生的行驶在道路上的各种车辆组成的交通流总体状况;而静态交通是指车辆为完成不同的出行目的而产生的在不同区域、不同停放场所的停放状态。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静态交通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郑州静态交通系统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一是主干道(如经三路、农业路、文化路、南阳路、黄河路、中原路等)都是由于路边停车过多而且秩序较乱,也就是静态交通对动态交通干扰过大,严重影响了道路的畅通和安全;二是支路静态交通问题更为突出,省行政区支路基本成为停车场,不能够发挥支路的分流卸载作用,引发交通集中于主干道,造成主干道的交通拥堵;三是在规划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机动车停车泊位严重不足。目前,郑州市区机动车已达70余万辆,按照国际上通行的算法即每辆车至少需要1.2个停车泊位计算,市区需要84万多个停车泊位,可是目前市区泊位数仅为13万个,缺口达70多万个。停车设施主要包括公共、路边、建设工程配套建设三类停车场,长期以来,我市建设工程配建机动车停车位建设数量不足,执行标准不高,而作为配建停车场的调节补充的公共停车场建设也严重滞后。到目前为止市区基本没有建设公共停车场。

(四)交通衔接系统设置不够合理

我市交通衔接系统设置不够合理,公交规划、机关位置过分集中影响城市交通。在二七广场,有十多条公交线路都在此交会,因此经常出现七八辆公交车同时进站的情况,影响了由西向东方向的其他机动车的通行。在现状公共交通中,公共交通的枢纽站、首末站不足,造成公交和其他方式也相互干扰,路段堵塞。公交车站点设置较密,影响了车辆通行速度。另外因为城市中心区机关密集,建设开发强度偏高,整个交通与空间利用发展并不协调。

(五)交通管理系统相对滞后

目前我市市区(三环路以内)共有658个路口,其中信号控制路口330处,占总路口数的50%。智能信号控制路口130个,占信号控制路口的40%;监控路口路段为62处,占全市总路口的9%,对路口、路段的堵车、坏车、事故车辆不能通过科技手段及时发现及时排堵。这与上海、南京等城市相比,科技投入远远不足,科技手段严重滞后。目前我市共有机动车驾驶员112万,非机动车约为200万辆,电动自行车抽样调查约为50万辆。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已实施将近两年,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但相当一部分交通参与者法制意识淡薄,机动车驾驶员、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现象随处可见。机动车严重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为闯红灯、压黄线、酒后驾车、醉酒驾车、疲劳驾车、随意调头、截头猛拐等行为等。非机动车严重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为不按信号行驶、不走非机动车道、骑车带人、路口越线停车、路段随意穿行等;行人严重违法行为主要有路口路段随意穿行、翻越护栏、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等。

(六)公交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建设

据2007年11月对居民出行调查,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出行次数2.68次,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步行仍然是主要方式,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所占比例达47.5%,步行达30.4%,公交达12%。据统计,2008年郑州市公共交通客运量达到7.24亿人次,日均公交客运量达198.4万人次。至2008年底实有公交汽电车4218辆,万人拥有率14.31标台,在全国同等规模城市中属中等水平。目前,郑州公共交通由于自身在布局、规划等方

面存在问题,出现了公交车线路集中、站点设置距离路口较近等情况,不但没有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反而成为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也随之增加,进而出行人口数量也急剧上升。“乘车难”及交通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不完善。尽管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仍存在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低、公交服务水平低、公交服务水平差、公交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公共交通网络规划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公交的优势,制约了公交的发展。

四、郑州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郑州交通存在问题,按照公共交通优先、以人为本、统一规划、统筹兼顾、保证重点、量入敷出、适度增加、先续建、后待建、再新建为基本原则,加快中心城区的交通媒介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强化静态交通体系建设,完善行人过街和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打造“市内外道路网络衔接良好、交通组织有序、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立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一)加强公交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公共交通的容量和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共汽车系统,优化常规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线网布局,形成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快速公共汽车系统(BRT)为骨干补充、常规公共汽车为主体,功能层次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快捷、方便、经济、舒适、安全的出行条件。加强常规公交的服务水平,分析轨道交通与公交走廊的关系,通过BRT走廊补充轨道交通未覆盖的城市发展轴,并在轨道交通规划的基础上,向周边组团延伸。进一步完善快速公交系统、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建设公交换乘枢纽、扩大公交专用道实施范围、配合地铁及市政工程施工优化线路。地铁建设将对主干道路线路的通行能力产生影响,在保证市民出行的前提下,对施工沿线的线路进行适当调整或整合,客流量较小的线路避开施工路段,减少施工路段交通压力。制订公交线路与地铁衔接方案,启动便民自行车系统建设,形成各种出行方式紧密衔接、结构合理、设施配套、高效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公共客运行业的改革,对现在的公共交通经营体制作重大调整;科学调整公共交通线路和网络;坚持不懈地将轨道交通网络迅速提高到较高水平;提高车内舒适程度,改善换乘环境,提高换乘效率,使公共交通总体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加快建设快速地面公交系统(BRT),大幅提高地面公共交通的运送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公交,鼓励和扶持公交,充分体现公交优先政策。通过建设公交车专用优先道,实行快速公交、低费公交、优化公交等措施,让更多的人选择公交车出行。

(二)加强媒介交通体系建设,提高路网运行效率

一是加强城区主干道建设。重点建设西三环北延长线;紫荆山路(新郑路—绕城公路);沙门路(金杯路—郑邙路);中州大道(郑平路—航海路);佛岗路(郑平路—郑新路);蓝天路(朱屯路—北三环);郑新公路(南三环—107国道);迎宾路(中州大道—扬金路)。秦岭路(黎明路—北三环);郑邙公路(连霍高速—黄河游览区);东风路(沙口路—西三环);新龙路(西四环—中州大道);长江路(客技路—中州大道);雪松路(中原西路以南);长江路(西三环—西四环);花寨路;京广南路;黄河路—嵩山路工程;经三路城东路贯通工程。二是加强快速路建设,重点打造两环六横七纵。在原规划的环放状快速路基础上,加强中心城区快速道路网络的东西和南北方向的延伸性,形成“两环—六横—七纵”格局。两环:三环快速路、四环快速路。三环快速路包括北三环、中州大道、西三环和南三环;四环快速路包括西四环、南四环、四港联动大道和北四环。六横:包括北四环、新龙路、北三环、陇海路、南三环、南四环。七纵:包括西四环、西三环、沙口路—京广路、中州大道、107辅道、四港联动大道、京港澳高速辅道。在三环快速路、四环快速路的基础上,还将建设京广路—沙口路、陇海路快速路,构建主城区“环形加十字”的快速通道,实现30分钟市内交通圈的规划目标。三是重点建设“八横八纵”,解决不通畅。郑州的主干道由于铁路阻隔,东西不畅南北不通,郑州将构建把部分道路升级为一级主干路,形成“八横八纵”格局,解决东西不畅南北不通问题。其中,八横:包括新柳路、东风路、农业路、建设路—金水路、中原路、商鼎路、航海路、向阳路—星火路。八纵:包括白松路、雪松路、桐柏路、文化路、花园路、未来大道、黄河东路、东风东路。此外,郑州近期还将着力打通三环内跨铁路通道,建设东风路下穿编组站、嵩山路下穿陇海铁路涵洞扩孔、黄河路下穿编组站、紫荆山南路下穿京广铁路、长江东路上跨京广铁路5处铁路通道。

(三)加强综合交通衔接系统建设,提高交通衔接能力

一是修建立体过街设施。充分利用地下地上空间,减少行人非机动车对交通的影响,修建立体过街设施。新修道路充分考虑行人立体过街设施;交通拥挤区域、路口和路段完善立体过街设施。

二是适当拉大公交站点距离。郑州公交站点密度较大,应科学规划,适当拉大公交站点的距离。同时公交站设置也不要距离路口较近,以免影响车辆行驶速度。

三是修建主干路下穿隧道。跟轨道交通相结合,修建郑州主干路下穿隧道。

四是搬迁长途客运中心站、货运中心站。长途客运中心站、货运中心站等现状客货运站逐步搬迁至三环以外。在郑州市区东西南北方向的城郊修建东、西、南、北客运站和货运站。

五是改善路口交通运行状况,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在老城区、中心区,由于受自然、人文、环境、经济等因素制约,进行道路大幅度加密及现状道路全线拓宽已不大现实,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交叉口渠化改造,通过增加交叉口的车道数来弥补时间资源的损失,从而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既有道路设施的潜能。例如农业路与花园路交叉口、文化路与东风路交叉口、未来路与金水路交叉口等等,必须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打通交通城市交通网络重要节点,确保主动脉畅通,盘活网络运行。

六是解决非法占道问题,还路于交通。道路的功能应该是交通,以交通为主,然后才能增加附属设施,故建议有关部门对阻碍交通的线杆、电话亭、报亭、变电站、绿化等设施进行普查。普查后,该入地要入地,该迁移要迁移,该挪位要挪位,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尤其是绿化与交通发生矛盾时,绿化必须让位于交通。例如大学路目前交通运行状况非常差,而由于绿化问题,道路改造存在较大的难题。

(四)加强综合交通管理体系建设,加大交通管理投资力度

全面研究和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借鉴新加坡和伦敦等城市的经验,研究电子化道路拥挤收费系统;推进政府部门公车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出租车的作用;发挥停车设施的调控作用;积极发展驻车换乘,积极发展驻车换乘的交通方式,针对全市所有公共交通车站,根据需要就近设置免费的自行车存车处,在环路附近的出入市口、郊区和主要公共交通枢纽,就近设置充足的小汽车及自行车免费停车场;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时差出勤、弹性工作制、在家办公、电话电视会议、网络会议等制度和形式。借鉴北京城市交通管理措施,实行小汽车限制出行措施;借鉴其他城市交通管理经验,引进交通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完整高效的交通管理体系,提高交通管理水平,以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并重,形成科学高效的城市交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交通系统管理效能,综合治理交通秩序,提高路网总体通行效率;合理引导交通需求的发展,有效控制城市交通总量和分布,保障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通畅、环保、效率和便捷,建立以人为本的良好交通环境。

(五)加强静态交通体系建设,提高静态交通管理力度

规划形成郑州城市以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必要补充的停车格局,逐步建立合理的收费体制,健全管理机制,推动停车发展的社会化、产业化,实现城市停车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是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停车场的建设。现有的停车场(库)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加强市场化运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加强停车行业的发展。

二是研究实施相关政策,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首先是要研究和强化配置指标的严格落实,保证配建指标的同步建设和同步使用;二是清理整顿现有停车场,杜绝占用挪用;三是对非经营性停车场、单位大院停车场进行调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他们对社会有偿开放。以使全市停车场整体运转起来,提高全市停车设施的利用率。

三是建立健全停车场建设与停车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停车管理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停车管理的根本保证。我市的有关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但是停车管理是一项综合的公共事业管理项目,其管理的社会性、公众性和政策的变迁性都非常强,原有的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发展形势和现实需要,应该在调查的基础上加强研究,以确立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应首先考虑“车库法”和“停车法”的出台。使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四是研究制定差别化停车收费标准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引进市场机制,提高停车成本,规范停车行为,重新研究制定差别化停车收费标准,是目前极待解决的课题。通经济杠杆,提高中心城区的停车费用,减少中心城区的交通流量。

五是推行与实施停车管理科学化、智能化。市区停车要实施现代化管理体系,逐步推行停车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是提升停车管理、推动城市动静态交通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城市现代化形象、衡量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郑州市为省会和国际化大都市应该及早建成智能化管理系统搭建起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全市的停车诱导系统。

六是严格执行大型场所、社区规划配备标准。未按照规划修建的限期修建,修建停车位不够的限期补充,规划修建的挪为它用的限期恢复使用。(作者单位:郑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第五篇:宜昌市目标管理综合考评办法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目标管理综合考评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军分区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

《宜昌市目标管理综合考评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宜昌市委办公室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6年4月26日

《宜昌市目标管理综合考评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全市目标责任制综合考评工作,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导向作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健全工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的落实和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目标管理综合考评适用于县市区、宜昌开发区和市直党政、群团、法院、检察院和市人大、政协机关等单位的目标管理与考评,适用于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及党政正职的实绩考核评价。

第三条

目标管理综合考评的内容为:年初市委、市政府与各地、各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状及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确定的新增工作目标。

第四条

对县市区和市直机关目标管理综合考评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突出中心、统筹兼顾的原则;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考核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可比性与可行性原则;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

第二章

考核评价主体

第五条

将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及党政正职实绩考核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两套考核体系合并为目标管理综合考评。对实绩考核和目标考核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制定目标体系,统一签订责任制,统一组织考核,统一结果运用。

第六条

全市目标管理综合考评工作在市委领导下进行。市委成立目标管理综合考评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涉及目标考核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实绩考核和目标考核两个办公室,其中市实绩考核办设在市委组织部;市目标考核办设在市发改委,从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直机关工委和市发改委抽调人员组成,各自按照职能分工具体负责目标管理综合考评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

县市区实绩考核由市实绩考核办负责,具体负责对县市区的(上级)领导评价、干部评价、群众测评等工作;市目标考核办负责全市综合目标管理的牵头、组织和协调,具体负责全市经济、社会和政治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工作。

第三章目标的制定和下达

第八条

目标体系的设置。

(一)县市区:目标体系按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政治文明目标三大部分设置:

1、经济发展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规模内工业增加值;

市县属固定资产投资;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外贸出口总额;

万元GDP能耗下降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以上10项经济发展目标,根据不同类型的地区,实行分类考核。对宜都、枝江、当阳、夷陵4个市区,适当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内工业增加值权重;对宜昌开发区除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内工业增加值权重外,另增加新引进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当年开工建设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等三项目标。对五峰、长阳、秭归三个山区县,适当减少对规模内工业增加值的考核,加大扶贫工作权重。

2、社会发展目标

科技创新:包括高新技术产值和增加值、专利授权量增长比例;

教育发展: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实现率、高中阶段教育实现率;

公共卫生及基层卫生:包括疫情网络直报率%、传染病漏报率%、新整建的甲级村卫生室达标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

劳动就业及保障:包括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转移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参保率(城区考核社会保险扩面新增总人数及新增保险额);

环境保护:包括人居环境质量、污染控制指标达标;

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考评;

安全生产综合考评;

文明创建综合考评达标;

维护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合考评;

城市管理考评。

以上10项社会发展目标中,城市管理考评仅对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四区进行考核。

3、政治文明目标

党的组织建设目标:领导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团结协作好,整体功能发挥好;认真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培养、使用优秀人才,优化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五好”创建活动;落实党管武装工作。

思想理论建设目标:党政领导班子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效果好。

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完成反腐倡廉工作任务。

作风建设目标:全面、及时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重大工作任务及市委、市政府领导交办的督办件,按时完成人大、政协提案议案;切实加强目标责任制的督办、检查与落实,按时完成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任务;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做好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工作,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改善发展环境,没有损害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发生,全面完成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严守保密纪律,切实做到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年审合格,无失泄密事件发生。

民主政治建设目标:创新和谐社会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财政供养人员不突破控制数。

(二)市直部门:目标体系按主要职能工作目标和共性目标两大类进行设置。拟定目标必须重点突出,任务具体,便于检查考核。

1、主要职能工作目标是以市委、市政府分解到部门的重大工作任务和自身工作职能为依据制定的目标。

2、共性工作目标是以市委、市政府普遍要求为依据制定的工作目标,主要是机关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行政(包括没有损害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发生,以及保密、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等方面的工作目标。

第九条

目标值确定及程序。

(一)县市区:

1、目标值拟定。县市区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拟定工作目标值草案,报市目标考核办,原则上应高于本县市区人代会通过的计划目标。

2、目标值审核。市目标考核办对各县市区上报目标草案进行综合审核,将相关指标分别送主管局审查后报请市政府分管领导审阅,然后与市实绩考核办会审形成工作目标预案。

3、目标值确定。将工作目标预案反馈各县市区征求意见后,经市目标管理综合考评领导小组审核确定。

(二)市直部门:

1、主要职能工作目标由各部门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分解重大工作任务和职能工作重点,拟定工作目标值草案,经分管领导审签后,报市目标考核办。

2、共性目标由市目标考核办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制定。

对市直部门的两类工作目标,由市目标考核办综合审核后,报请市目标管理综合考评领导小组审定。

第十条

全市工作目标一经确定,一般不再调整。确因不可抗力和新增工作任务需作调整的,由市目标管理综合考评领导小组研究调整。

第十一条

目标管理责任制的签订。全市工作目标确定之后,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签订目标责任状;市直部门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与部门的负责同志签订目标责任状,并据此跟踪检查和考核。

第十二条

公告。市实绩考核办和市目标考核办将各目标责任单位签订的工作目标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告。

第十三条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对目标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充实。

第四章

目标的实施和监督

第十四条

建立目标管理工作分析协调会制度和通报制度。市目标考核办和考核办负责对目标责任单位目标实施监督管理,并督促各专项目标考核单位做好相关工作目标的监管工作,对目标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要及时进行分析、协调和通报,对目标管理工作的经验和作法要进行总结推广。

第十五条

市目标管理综合考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目标实施和督促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

第十六条

除经济社会目标考核和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及党政正职实绩考核外,其他部门原则上不再组织各类单项目标考核。

第十七条

为保证目标考核的公开、公正、公平,全市年终目标考核邀请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的有关领导参加,加强全过程的监督。

第十八条

目标考核程序。

(一)各目标责任单位于次年元月18日前对照目标责任制进行认真总结检查,形成书面自查报告报送市目标考核办。自查报告应包括工作目标执行情况、全年工作总体评价等内容;如有未完成的目标,则要说明原因。

(二)在目标责任单位完成自查工作的基础上,由市目标管理综合考评领导小组从成员单位抽调专人组成综合考评小组,进行全面检查考核和综合评分。

第五章

目标考评

第十九条

县市区考核计分办法:县市区目标管理和党政领导班子及党政正职的工作实绩考核评价采取组织考核、群众评价和干部评价、上级领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组织考核基本分为300分,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政治文明目标各100分。考评时,按目标完成的实际情况计分,然后对三大块责任目标分别按党委班子5:2:3,政府班子5:3:2的权重加权计算得分,对宜昌开发区按8:1:1的权重加权计算得分。

(二)群众评价基本分为100分。在年初召开市人大、市政协例会期间,由“两会”代表进行评价,同时组织未参加“两会”的党代表同步进行评价,由参评人员填写《县市区党委、政府工作满意程度问卷调查表》(见附1)进行评价。调查表中对领导班子的评价,每个单项问题的计分标准为:“很满意”5分、“满意”4分、“基本满意”3分、“不满意”1分;对党政正职的评价,按“很满意”100分、“满意”80分、“基本满意”60分、“不满意”10分计分。

(三)干部评价基本分为100分。年终,各县市区召开述职大会,党政主要负责人代表党政领导班子进行大会述职,并同时进行个人述职;述职后由参会人员进行民主测评打分。由参加测评的人员填写《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民主测评表(干部评价)》(见附2)和《县市区党政正职民主测评表(干部评价)》(见附3)。参加民主测评的范围是:县市区委委员,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在职的其他县级干部,县市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街办)党政正职。对党政领导班子的实绩测评,按“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进行定性评价,然后按“好”100%,“较好”80%,“一般”60%,“差”10%,将各项指标的标准分量化为实际得分。对党政正职的民主测评,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进行定性评价,然后按“优秀”100%、“称职”80%、“基本称职”60%、“不称职”10%,将各项指标的标准分量化为实际得分。

(四)领导评价基本分为100分。由市委委员、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对考核评价对象进行评价。采取填写《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民主测评表(上级领导评价)》(见附4)和《县市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民主测评表(上级领导评价)》(见附5)的方式进行。计分办法与干部评价相同。

(五)综合评价。市实绩考核办根据组织考核、群众评价、干部评价、领导评价情况,按6:1.5:1.5:1的权重加权计算目标管理暨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分别为:

目标管理暨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综合得分=组织考核得分×60%+群众评价得分×15%+干部评价得分×15%+领导评价得分×10%。

县市区党政正职实绩考核综合得分=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综合得分×60%+群众评价得分×15%+干部评价得分×15%+上级领导评价得分×10%。

(六)单项目标得分计分方法。

1、定量考核项目,完成目标任务的得该项目标基本分;未完成定量目标任务的,按比例据实扣分。

2、定性考核指标由市直机关职能部门结合当年的工作重点制定单项考核实施细则,实行百分考核,按指标权重赋分。考核时,由职能部门结合日常工作进行考核。年终将考核结果报市实绩考核办和市目标考核办。

3、奖励加分方法。分为难度系数加分和受表彰加分,所加分数计入组织考核得分。

难度系数加分。目标任务难度系数原则上为1.0,对三峡库区移民县、国家和省贫困县,以及不可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等项工作,通过难度系数进行加分,难度系数由市目标管理综合考评领导小组确定,难度系数最高加分不超过2分。

受表彰加分。县市区委、政府综合工作受到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表彰的,经领导小组审核同意,给予加分,但最多不超过1分,加分依据以批准单位的奖状、奖牌、证书和通报为准,同项内容加分按最高级别加一次分。

4、单项目标分值,年初由市目标考核办提出方案,报经市目标管理领导小组同意后随责任制一并下达(见附6至附9)。

第二十条

市直部门考核计分办法:市直部门考评采取实绩考核、群众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实绩考核基本分为200分,其中主要职能工作目标、共性目标各100分。考评时,按目标完成的实际情况计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两类目标分别按6:4的权重加权综合计算实绩考核得分。

(二)群众评价为100分,直接利用“群众满意机关”民主测评结果。

(三)领导评价为100分,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市人大常务副主任、市政协主席等领导根据平时掌握的工作情况,评价打分。

(四)综合评价。对以上三部分计分分别按7:1.5:1.5权重加权综合计算得分。计算公式:

综合得分=实绩考核得分×70%+群众评价得分×15%+领导评价得分×15%。

(五)单项目标分值确定。市直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各项内容的分值由市目标考核办征求各分管领导意见后确定,年初随目标管理责任制一并下达。

(六)单项目标计分办法。

1、完成定量目标任务的得该项目的基本分,未完成的按比例据实扣分。

2、对不宜量化的定性目标由考核小组先评定等次,再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折算成分。

3、受表彰加分(直接加入实绩考核结果)。市直部门综合工作受到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表彰的,经领导小组审核同意,给予加分,但加分最高不超过1分,加分依据以批准单位的奖状、奖牌、证书和通报为准,同项内容加分按最高级别加一次分。

第二十一条

各项定量目标考评均以法定统计数据为准。第六章考核结果认定及运用

第二十二条

根据考评结果,对目标责任单位按得分情况确定“达标单位”、“未达标单位”以及“优胜单位”和“末位单位”。综合得分90分(含90分)以上的为达标单位,否则为未达标单位。在达标单位中产生“优胜单位”,在未达标单位中产生“末位单位”。

第二十三条

市目标考核办根据评分结果,从高分到低分按30%的比例提出目标管理优胜单位建议名单,即将县市区得分前4名、市直部门得分前25名作为“优胜单位”推荐名单;县市区“未达标单位”的最后1名、市直部门“未达标单位”的最后3名作为“末位单位”建议名单,报经市目标管理综合考评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后,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审定。

第二十四条

根据综合得分情况,从高分到低分,按一定的比例合理确定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及党政正职的实绩考核等次意见,报经市目标管理综合考评领导小组审核后,提交市委常委会确定。党政领导班子的实绩考核评价分为实绩“突出”、“比较突出”、“一般”、“较差”四个等次;党政正职的实绩考核评价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被一票否决的,不得被评为“实绩突出”或“优秀”等次。

第二十五条

考核结果反馈。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及党政正职工作实绩的考核评价等次由市实绩考核办以书面形式向考核评价对象反馈考核结果,考核评价对象对考核结果若有异议,应在接到考核等次书面通知之日起7日内提出复议。

第二十六条

奖惩办法。

(一)对目标管理优胜单位和实绩突出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由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并授予奖牌。

(二)被评为优胜单位的县市区,由市政府对党委、政府两个一把手各奖励1万元,其他奖励范围及标准由县市区自行决定,经费自筹。

(三)对市直部门优胜单位,由市政府按在编人员每人奖励1个月基本工资。

(四)对目标管理综合考评结果,由市目标考核办、考核办负责组织填写《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综合考评结果备案表》送市委组织部,作为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和领导干部培养、管理、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对当年被列为末位单位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市委、市政府予以通报批评;连续两年被列为末位单位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对其主要负责人实行诫免并离岗培训。对于县市区实绩“一般”的班子和评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实行谈话教育;对于县市区实绩“较差”的班子和评定为“不称职”等次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实行通报批评、诫勉或进行组织调整。

第七章

考核评价纪律监督

第二十七条

在综合考核评价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以下纪律:

(一)不准在实绩考核评价工作中随意扩大或缩小参加人员的范围,不准私下打招呼、授意或引导考核评价;

(二)不准借考核评价之机谋取私利;

(三)不准泄露考核评价机密;

(四)不准未经集体讨论,个人决定或更改考核评价结论;

(五)不准隐瞒、歪曲事实真相,不准弄虚作假、向考核机关提供虚假情况和数据;

(六)不准设置障碍、干扰或妨碍考核评价工作;

(七)不准搞非组织活动;

(八)不准对反映问题的人打击报复。

第二十八条

实行综合考核评价工作责任追究制度。考核评价主体要认真履行职责,全面准确、深入细致、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考核评价对象。考核评价对象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工作实绩,积极配合实绩考核工作。对考核评价主体不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或因考核失察、工作失误而造成评价失真、用人失误的,要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考核评价对象有意制造虚假政绩、提供虚假情况的,要实施相应的责任追究。

第二十九条

加强对综合考核评价工作的社会监督。对干部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由市实绩考核办受理和核查。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市目标考核办、市实绩考核办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的目标管理考评和实绩考核评价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宜昌市综合交通体系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宜昌市综合交通体系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荆州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荆州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荆州市交通局调研组荆州是湖北重要的沿江城市,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中将面临重大历史性机遇。如何借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

    (可参考修改,增加内容)徐圩港区综合交通规划设计任务书

    连云港徐圩港区综合交通规划设计任务书一、项目背景 二、规划目标 三、编制工作基础及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交通综合信息系统

    交通综合信息系统 方案建议书 尊敬的泰安市运管处领导: 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根据省厅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点,我市安装了很多现代化的交通控制设备,并建立了比......

    00-多媒体技术课程综合设计任务书

    《多媒体技术》课程综合设计任务书 根据要求设计一个多媒体动画片: 一、找一个寓言(童话)故事或小品或成语故事、笑话或其它故事片段等 二、写出故事标题内容(举例) 故事标题:狐狸......

    XX县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工作方案

    XX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 工作方案 二○一一年一月目录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

    葡萄酒生产企业QS质量认证体系设计任务书

    专业技能培训 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 葡萄酒生产企业QS 质量认证体系设计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院负责人: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食品工程学院 20 12......

    交通运输系统信用体系建设

    准格尔旗交通运输局信用体系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交通运输市场秩序,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守法经营、诚信服务,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旗实际,......

    南通市综合交通规划

    南通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任务书南通市综合交通规划 设计任务书一、项目背景 近年来,南通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 综合功能全面增强;机动车拥有量迅猛增长,居......